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

第1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锚杆静压桩 设计 挤土沉降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47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01-0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建筑物或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高、加固都需要对地基进行处理。锚杆静压桩技术是一种加固地基的新技术,自80年代在我国首次应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进。本文将对锚杆静压桩的研究现状作简单的介绍。

1 锚杆静压桩工作机理

锚杆静压桩是借助锚杆与建筑物基础底板相固接提供的反力,再通过反力架作为传力系统,利用安装在桩顶的千斤顶把预制桩逐节挤压入土层中,达到设计深度和要求的承载力后,再把桩顶与基础底板用微膨胀早强混凝土进行封装,待混凝土凝固后便可和建筑物形成整体,与原有基础共同承受上部荷载,提高了原有建筑物基础的承载能力,满足建筑物加高或加固的需要。压桩反力由建筑物本身自重提供,同时也要求锚固结点满足一定的抗拔力,才能保证压桩的施工顺利进行。

2 锚杆埋设技术的研究

锚杆静压桩在施工过程中是依靠锚固于基础的锚杆和钢梁形成的反力架提供反力,因此,锚杆锚固于基础的牢固程度往往决定了压桩荷载的设计。若锚杆抗拔力过小,而压桩力又比较大,则锚杆容易发生滑脱,这是施工所不允许的,因此,必须对抗拔锚杆设计与埋设的质量足够重视。通常静力压桩的施工,是通过使用带有配重的静力压桩机完成的,而后压桩技术是在已有建筑物的基础上实施,大型压桩机械无法实施。使用锚杆静压桩很好地解决了场地受限的问题,但由于没有解决反力架的锚固问题,其使用受到了限制,为此,许多单位展开了对锚杆与基础锚固问题的研究。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同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等单位发明了环氧砂浆锚固地脚螺栓的新技术,奠定了锚杆静压桩的发展基础。施工时,先在基础中钻孔,然后放置锚杆,埋深为10倍锚杆直径,锚杆可采用直杆形式,端部镦粗或加焊钢盘箍。最后用环氧砂浆做粘结剂封填钻孔,在桩顶用混凝土封桩。经实践发现,少数锚杆会因设计压桩力超过锚杆的抗拉强度造成锚杆缩颈外,锚杆并未被拔出,从而可以证明用环氧砂浆粘结的锚杆具有较大的抗拔能力。此外,若能确保锚杆孔内干燥,也可用硫磺胶泥作粘结剂。

目前锚杆静压技术对于压桩深度较大的场地显得不足,为满足增加后压桩深度提高承载力的需要,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实用新型静压锚杆桩反力装置,它解决了传统的锚杆静压桩压桩深度小,压桩力小的缺陷,具有更合理的结构,反力架便于移位,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且造价低等优点,特别是当城市建筑物密集,打桩机械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施工环境时,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3 锚杆静压桩的设计研究

1984年,周志道结合安徽芜湖少年宫事故工程《锚杆静压桩法》,标志此项技术的产生。在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中曾明确提出该项技术有待解决的课题:锚杆静压桩技术应用于新建压桩或已建工程补桩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和各种加固形式合理参数确定以及沉降计算。

现行针对锚杆静压桩技术的规范是1991年发行的《锚杆静压桩技术规程》,里面很多设计理论是参照桩基设计规范的,对锚杆静压桩工作机理,施工影响等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各种施工单位都对锚杆静压技术作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设计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文献[1]从时间效应、深度效应、荷载分担以及工后沉降等问题对锚杆静压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土力学阐述,并对设计提供较多的建议值。文献[2]探讨了压桩力系数取值问题,解决了相关规范和规程在对锚杆静压桩描述时的一些矛盾。文献[3-4]对桩身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5]系统地研究了桩身回弹问题。文献[6]用小孔扩张理论,分析了后压桩施工挤土的塑性半径范围。文献[7-12]结合工程实例扩展了锚杆静压桩的应用范围,并探讨了相关设计计算理论。从各种研究文献中还发现,其设计计算理论大多套用相关桩基规范,研究没有系统化,因而对施工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鉴于此,袁志斌等通过阐述复合地基理论,指出目前锚杆静压桩设计方法的不足,认为运用复合地基理论分析锚杆静压桩才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设计理论的可靠性。锚杆静压桩不仅可以应用于基础加固,也可应用于新建工程,对于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场地其优越性得到充分显示。江声述对新建工程应用锚杆压桩法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总结了许多设计理论:新建建筑物的基础需先施工承台,并预留压桩孔和预埋锚杆。接着施工上部结构且要保证自重足能满足压一根桩所需反力,这时就可以进行压桩施工,并封孔,使桩与基础牢固联接在一起。锚杆静压桩单桩的承载力要和上部结构可提供的压桩反力以及承台作为基础的承载力相互联系,设计时要有全局思想,通常遵循从布桩及承台设计开始,然后确定单桩承载力,再进行桩基础的设计和验算的步骤。

4 锚杆静压桩挤土沉降问题的研究

4.1 锚杆静压桩挤土效应分析

锚杆静压桩是一种后压桩技术,它能解决后期加固问题,但施工中产生的挤土效应和附加沉降不容忽视,处理不当反而增加了原有建筑物的沉降,因此对其应有深入的认识。锚杆静压桩在施工时必会挤土,由此引发土体的两种变形:一种是桩土摩擦产生的竖向位移,另一种是挤土成孔产生的土体侧向挤出。施工的桩数越多,速度越快,挤土产生的效应就越明显,过大的附加沉降和水平位移将会对建筑物产生危害。锚杆静压桩所挤压土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已完成压缩固结过程,相比新建工程静压桩挤土阻力较大,同时由于上部结构的限制,挤土时的侧向膨胀也更突出,过大的水平位移对周围建筑物和管线等设施的影响严重。而且原有桩基也会受土体水平挤压而发生偏移甚至断裂,所以,锚杆静压桩施工设计不当,不仅没能增加基础承载力,反而起到了破坏作用。因此,有学者对锚杆静压桩施工的挤土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同济大学李永盛等认为锚杆静压桩的桩土作用机理与一般的挤土桩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土层已有附加应力的基础上进行沉桩,空间效应明显,是三维问题。他们运用小孔扩张的理论,在考虑竖向荷载影响的情况下,给出了一种计算桩周塑性变形范围的计算方法。

4.2 锚杆静压桩附加沉降分析

锚杆静压桩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受挤压土体的各种物理反应随着深度呈非线性变化,受力状态和附加沉降的产生变得非常复杂,通过研究发现,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锚杆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复杂化。

(1)桩侧粘性土由于受到挤压而产生塑性变形,土体有向上隆起的趋势;也可能被挤密而发生沉降,两种结果都会使桩周土受到径向压缩,土体产生塑性流动并向地表挤出。对于非粘性土,受挤压后不仅产生弹塑性变形,而且还被挤密,其结果可能产生隆起也可能产生沉降,这和粘性土受挤压时竖向变形的情况不同。

(2)压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引起的附加沉降。沉桩时,由于桩的挤土效应,桩周土体受到扰动和重塑,桩侧摩阻力比桩端阻力小很多,可忽略不计。因而桩阻力引起的附加沉降主要是桩端引起的,它的大小可以根据Mindlin公式用分层总和法求解。

(3)压桩时桩周围土体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强度降低,在上部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引起附加沉降。由于沉桩时会对桩周围的土体产生挤土效应,在桩周一定区域内土体会发生塑性变形变成重塑土,土体的强度大幅度降低,在上部荷载一定的情况下,土体变形增大,即地基的压缩模量变小。锚杆静压桩的施工都是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进行的,所以会引起一定的附加沉降。

(4)封桩引起桩体回弹产生的附加沉降。通常锚杆静压桩沉桩时,在压到最后一节桩时,所施加的压力能达到200多KN。而锚杆静压桩的桩径通常很小,其桩长则可以达到20m左右,所以在压桩的过程中桩体会产生相当大的弹性压缩变形,当作用于桩体上的荷载撤除后会产生很大的回弹变形。然后进行封桩,上部结构的荷载会逐渐转移到锚杆静压桩上,此时桩体会产生再压缩变形。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加载-卸载-再加载的循环过程,再压缩弹性变形就是附加沉降。

在沉桩的过程中,前三种附加沉降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的,因而在分析附加沉降产生的原因时,要把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同济大学刘万兴等根据前三种附加沉降的原因推导了沉降计算的公式,并运用该公式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5 锚杆静压桩技术展望

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技术是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自主研究开发成功的新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新型加固方法。锚杆静压桩技术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新技术要去创新,例如研制新的压桩设备,运用单板机对压桩力、桩长等参数实时显示,配置自控电脑,进行智能化施工。因此,许多新的课题需要广大技术人员去发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顾尧章,蔡泽芳.锚杆静压桩加固的土力学阐述[J].浙江建筑,2005,23(6):27-29.

[2] 杨根喜,濮志锋.小型静压桩压桩力系数取值方法的探讨[J].工程勘察,2002(5):38-40.

[3] 张希,赵荣欣.锚杆静压桩施工过程及正常工作中的桩身应力分布研究[J].施工技术,2005(增刊):65-67.

[4] 穆明,王砚彬.锚杆静压桩静载荷检测曲线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3(2):62-63.

[5] 肖建明,夏建中.关于锚杆静压桩回弹量问题的探讨[J].大众科学与科学研究,2006(8):10-12.

[6] 艾剑峰,康华艾.锚杆静压桩桩土作用力的理论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5,24(3):69-72.

[7] 赵琪,谢剑彬.静压锚杆长桩施工技术及应用[J].建筑施工,2002(4):266-268.

[8] 周清.锚杆静压桩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6):1-4.

[9] 祝于祥.锚杆静压桩最终压桩力在砂性土中设计值探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4):370-372.

[10] 程晔,于宁庆,龚维明.桩同作用设计与逆作法施工[J].江苏建筑,2001(3):33-35.

[11] 钱尧锋.周边不稳定条件下危房加固时机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216-1221.

[12] 徐德良,龚任远,管雯.交替式锚杆静压桩的设计与施工[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59):96-99.

[13] 袁志斌,齐永正.锚杆静压桩设计理论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7):47-50.

第2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处理技术;公路路基软基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软基处理技术的现状

1.1数值计算不够精确

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是一项要求严格的技术,因此要求测量工人在测量时必须测出尽量真实的数据如公路的硬度、沙石的覆盖面积等等,数据测量是为了供建筑工人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将软基加固或者充填等等。传统的力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路基软基处理技术了,因为现代公路要求其承担负荷以及耐受天气条件的能力必须强于传统的公路,而在建筑工地上一些施工方便忽略了这点使得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都不够精确。因为以经典土力学为基础的理论公式法仍被广泛应用,所以在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中应将深入开展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实用研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1]。

1.2客观分析不够,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层厚度、分布、质量有所差异,地基处理在技术、造价、时间和施工难度上均有所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案时需逐级地删减排除不合适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而施工人员在选择处理方案时往往过于依靠经验,他们只是大致性粗略地瞄一下采集的数据依照以往的经验就匆匆做出结论,殊不知这种盲目处理原则实在是有妨施工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在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方案的决策分析研究不够,目前的方案选择基本上停留在人为凭经验选取阶段。一些公路因为路基软基处理不好,经常出现路基垮塌或者路面裂缝等公路的损毁。

2.软基处理技术基本方法

2.1换填法

换填法是公路路基软基处理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换填法的优势是简便易操作,在公路施工中经常被使用来改变原有的路基。换填法就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砂、素土、灰土、矿渣等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换填的垫层与原土相比,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变形小等优点。按换填材料的不同,将垫层分为砂垫层、砂卵石垫层、碎石垫层、矿渣垫层等等以及用其它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做的垫层等。如上所述,换填法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原地基土的承载力并减少其沉降量,这一目的通常是通过外界的物理压力来实现的[2]。

2.2挤密法

挤密法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的一种基于特殊地形的处理方法,通常挤密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用冲击或振动方法,把圆柱形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后形成桩孔,进而进行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的回填和夯实,达到形成增大直径的桩体,并同原地基一起形成复合地基。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因选择挤密的土层差异而有灰土、素土挤密方法的差异,灰土、素土等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20m。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素土挤密桩法。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或素土挤密桩法。

2.3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是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的一种高级技术,因其需要用到化学原料所以其成本比较昂贵,一般不作为路基处理技术的主流方法除非是当该地区的路基十分松软而公路的质量要求又对路基要求十分高时才会用到该处理方法。化学加固法是将化学溶液注入地基土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或使土颗粒表面活化,在接触处胶结固化,以增强土颗粒间的连结,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的方法。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硅化加固法、碱液加固法、电化学加固法和高分子化学加固法,这几种方法因化学材料的不同其对路基的固定作用也不尽相同。相比于传统的换填法、挤密法,化学加固的作用虽然明显但其操作复杂,尤其是用用化学原料时必须高度警惕其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因此化学加固法一般被视为公路路基处理技术的杀手锏[3]。

3.软基处理技术基本步骤

3.1抛石设沟

抛石设沟处理技术是对软基处理技术的笼统概括,所谓抛石设沟是运用大量的石块或者重物挤压软土是软土松散呈现出沟块以便沙石、土壤、或者化学原料等加固物质的填充从而改变路基的质量。抛石设沟技术是最基本技术,也是所有软基处理技术实施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抛石设沟技术是一项并不难掌握的技术。施工工人在明白了施工要点之后大抵可以做到操作的零失误,只是在操作控制方面需要注意抛石的量的变化,抛石越多对路基的挤压力就越大,需要填充的物质相应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建筑工业的发展抛石设沟技术愈发成熟,有些施工单位甚至直接用机器操作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

3.2换土加桩

换土加桩是两个分离的操作技术,但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公路软基可以得到加固。换土是公路路基的土质质量太差,没有粘性或者脆性按照施工要求则必须将其替换换成质量更好的土来改变路基的物理性状。实际操作过程多,换土的量量也不同也是因施工单位个人的经验而定,个人的认识不同所需要换土也不同,但介于换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路基的软基问题必须要添加其他的辅助加固技术才能彻底底改变路基状况。加桩则是较为高级的加固技术,加桩必须在确定加桩的位置以及间隔距离后确定具体的方案,尤其是一些土壤松散的沙质土壤操作时必须注意绑桩才能达到加固的目的。换土加桩是路基软基处理最最技术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以适应实际需要[4]。

4.结语

公路路基是公路的基础,如若公路路基质量不过关那么可想而知公路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是施工工人必须牢靠掌握的基本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施工者必须灵活变通才能适应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济群.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技术研究[J].公路,1997(2)。

[2]曾国熙.浅谈路基处理技术[J].公路,1988(3)。

[3]潘恒芳.复合地基理论与其工程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2)。

第3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U4 文献标识码:A

一 软土地基处理

(一)发展历史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施工处理技术,是公路建设中人类克服自然阻碍的有力证明,彰显了公路建设的辉煌成就,其为公路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各项领域进步的同时,该技术也水涨船高。该项技术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在3000年前,原有的软土地基处理就已出现,当时古人加固地基的材料为竹子、木头,以及后来的石头、软土(大密度)。这可以说是道路建设史的开篇,是人类伟大的彰显。近现代,国内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可从两个阶段划分,首先,新中国成立初至上世纪末,其应用到的地基处理技术有化学灌浆、灰土桩、堆载预压、挤密土桩等,可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处理了。后来,直到现在,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内外技术相互交叉,促进了公路建设中软土路基处理的崭新局面。在国外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参考国内现实状况,对技术做了创新与突破。所以,该时期是普及、发展时期。

(二)技术应用时的注意点

在公路施工前,需要设计好路堤宽、高,因为这对选择何种技术有重要影响。若路堤低、宽,那么换填法不可采用,避免损坏公路;若公路高、宽,那么地基可能出现粘土下陷。

在建设普通公路时,铺设路面路基是首要工作,若完成沉降工作,则可正式铺设路面。在高速公路,对沉降处理技术的要求较高,要求路面绝对平整。

施工质量受环境较大影响,包括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所以,需要做好前期勘察、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比如,防洪需要、居民是否受噪声影响以及地下水的分布情况等。若存在较高路堤或较软地基,要考虑地基的隆起与沉降,剪切变形法在此时比较常用。

在某些公路路段,若粘土层的下陷并不明显,那么路面可保持平整。但是,粘土下陷在构造物与道路连接处,错台情况会出现,路基不稳定,会多发生侧台的位移。为实现道路的高质量建设以及避免事故出现,稳定方法比较适用。

二 常见的处理软土路基的技术

(一)排水固结

该方法主要工作是排水,施加压力于软土地基之上或将排水管插入软土地基,排出多余的软土所含水分,控制孔隙比,实现变形固结。减少了水分,也就减轻了超静水压,提高了其应力,自然增加了其强度。加压系统与排水系统是主要的固结方法。

首先,加压系统即将压力施加于软土之上。开始施工时,将强压施加给地基,降低地基高度,以此提升器承载力,在行车后,又增加其载重。施加的压力大小可预计行车的荷载大小或将大于路面荷载物体放置其上。如果地段主要由较厚泥潭层构成,就不能以重物荷载,单独堆载多适用于浅土层或较薄土层。

其次,排水系统即以塑料排水板、砂井等方式排除软土含水。在砂井法中,将沙石灌注在成孔的土体中,在土体的孔被慢慢填满后,其内部水分渐渐排除,从而固结土体。当前,装袋砂井是常用的砂井固结工艺,该法具备简单的操作流程,不会耗费太多材料,成效显著。在使用塑料排水板时,主要是将塑料板插入在软土层里,构建排水通道,将利于水分排出。以排水板的插入方式对于排水速度而言有更加快捷的效果。另外,预压固结法也较为常用,有真空、堆载、超载等三种方式。例如,真空方式,对排水通道的水可利用抽气泵抽出,借助大气压强,抽出水。

(二)换填处理

通常说法就是将旧的换去,以新的填住。挖开路段中较常出现的坍塌以及沉陷,在干净处理后,以较大压实度以及硬度强的石头、矿渣、沙土填筑其中,得到的地基具有全新的性质,可最大限度提升其承载力。此方法具备较为简单的操作,其材料选择也便宜与常见,通常的机械以及人工法变可完工。例如,在比较浅的软土地段,以人力方式做铺平或填充,工程目标便可达成。对于出现很厚的软土层,不妨以机械、人工同时作业。可以说,换填处理是常见的处置软土地基技术。

(三)深层搅拌技术

该法主要借助高压设施,在软土层中注入充填浆液以及胶结性浆液。经扩散,地基底层因充填物凝固而提高了强度,使用该法后,地基得到加固,土壤渗透力也大幅度降低。固化剂是水泥浆,在深层路基加入水泥浆后,把水泥浆与软土均匀搅拌,路基因水泥浆凝固而得到强度提升。另外,在水泥浆喷注之后,也可借助钻机实现土层的浆液深入,然后施加压力给浆液,在土体中贯彻,当混合的浆液与土体比例特定后,路基变固结形成。需要注意的时,该法对于路段中存在较快地下水速度或涌水情况不可适用,为此,要综合参考地质情况做决定。

(四)重锤夯实

在非常厚的软土层中,可利用重锤夯实法实现地基的加固。在重力作用下,机械锤在反复的下落中压实着路面。在重锤作用于软土时,上层土要往下部移动,压缩度非常的高,从而满足公路建设强度需要。使用该法的要求在于机械量的多,若场地有限,那么不可利用。

(五)加筋土处理

对于公路建设路段存在岩石坍塌机率大或处于悬崖边,则可采用加筋土法。即将拉筋物质添加到填土中,在水平方向上,地基承载力提升主要依靠带状筋体拉力实现。加筋土法有锚固法、土工织物法以及树根桩法三种方式。土体的韧度与轻度由土工格栅实现则是土工织物法;承载力的提升借助灌注桩实现则是树根桩法;以锚杆为工具提升承载力则是锚固法。在险恶的地势中,加筋土法非常适用。

在现实的软土地基处理中,经常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违背的情况,有必要在公路建设时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以正确意识促进工作的顺利推进。此外,在施工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准则。即在各公路施工路段中,要在分析周围环境前提下采用针对性的技术,不能单线公路单独采用单一技术。公路建设的管理也必不可少,工程各方要负起责来,做好质量把控工作。例如,严格把关物资材料、施工技术或工艺,对偷工减料说不。

三 结语

公路建设施工中,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其中,地质环境中的软土地基问题对于建成公路的平稳、行车跳车情况都有影响。所以,处理软土地基是重要的公路施工技术措施。在利用原有的处理软土地基技术时,施工企业应该努力创新技术。在技术创新后,也要把好材料选择关。总之,公路建设中,对于特殊地质环境需要针对性处理外,也需要统筹全局,全面管理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 王剑峰.公路施工中的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分析[J].知识经济 ,2013,(15):91-91.

[2] 林茂强,马福强,黎宏等.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 吴忠明.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6).

第4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注浆技术;注浆材料;注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注浆技术简介

注浆技术就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将可凝固的液体压入地层和结构物空隙内,充填凝固,从而达到改良地层和结构物性能,起到加固、止水的目的。简言之,就是通过钻孔向有含水裂隙、空洞或不稳定的地层注入水泥浆或其他浆液,以堵水或加固地层的施工技术。

注浆技术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原因是它有很多优点。例如注浆的施工设备一般比较简单;相对于其他的施工方法,它的工程实施规模小,人工、材料、机械消耗少;由于施工设备简单、场地小,所以施工相对比较灵活,在城市高层建筑、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施工中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注浆工程施工必须连续进行、施工效率高,所以工期短、见效快;此外注浆技术的施工噪声和震动小、应用领域广泛。

注浆技术的应用开始于19 世纪的法国,1802年法国人首次利用冲击泵注入粘土和石灰加固港口砌筑;1884 年,英国在印度建桥时,首次采用化学药品固结砂土获得成功。20世纪初,水玻璃注浆液及双液单系统、双液双系统注浆方式在比利时和荷兰得到了应用并延续到现在。其后,各国注浆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注浆材料的发展和注浆方式的研究上。我国对注浆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目前注浆技术在众多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长期的研究, 在注浆工艺、注浆方法、注浆材料、注浆设备、注浆机理、注浆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些基本的工艺已经成熟, 基本的机理和理论也已形成,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注浆技术获得了新的较快发展。本文主要介绍注浆材料和注浆方法的发展。

二、注浆材料的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地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注浆材料也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和利用。它大致可以分为颗粒浆液、化学浆液和精细矿物浆液。

1、颗粒浆液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颗粒型注浆材料主要有单液水泥浆、粘土水泥浆、水泥—水玻璃浆以及超细水泥浆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粘土水泥浆的成功应用使注浆技术从注浆材料的“水泥时代”进入了“粘土时代”。与单液水泥浆相比,粘土水泥浆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一是浆液的成本低,仅在水泥用量上;二是注浆工期缩短40%~60%,大大缩短煤矿井筒的建设周期。水泥—水玻璃浆液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在60年代后期开发的,以水泥和水玻璃为主剂,两者按一定比例采用双液方式注入,必要时加入速凝剂和缓凝剂所组成的注浆材料。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研制成超细水泥注浆材料。超细水泥浆液强度高、稳定性好, 渗透能力强, 可以达到和化学浆材相近的可注性, 且浆材无污染, 有逐步取代化学浆材的趋势, 为注浆界开辟了新的领域。在我国,近年来超细水泥浆液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地的地铁建设项目中。

2、化学浆液

这类主要是有机高分子化学注浆材料,包括丙烯酰胺类浆材、环氧树脂类浆材和聚氨酯浆材等。这种材料具有黏度低、渗透能力及可注性强、能注入土层或岩石中的细小裂隙或孔隙、固结性能好、凝结强度和凝结时间的可控性好等优点。其缺点是结实体强度较低, 耐久性较差, 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有污染。由于化学注浆材料价格高、配方复杂, 而且大多数化学注浆材料都有毒, 因而其发展受到限制。

3、精细矿物浆材

精细矿物浆材是当代新发展起来的一类注浆材料。在组分设计上更注重基于不同的天然矿物、人造矿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组合,实现浆液性能、固结性能、长期耐久性等方面关键性能的突破。某些精细矿物浆的浆液性能,如浆液稳定性、浆液粘度、可注性、凝胶时间的可调整性、固结强度和固结体占容等重要性能已接近或超过性能优越的化学浆液。

三、注浆方法的发展

为提高土建工程的质量,除研制合适的注浆材料以外,注浆方法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1、高压喷射注浆法

这种方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在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加固、水利工程防渗、矿山井巷加固与防渗方面应用较广。高压喷射注浆法是利用高压射流切割原理, 通过带有喷嘴的注浆管在土层的预定深度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20MPa左右或更高的高压射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切割土体,当喷射流的动压超过土体结构强度时,土粒便从土体中剥离。一部分细小的颗粒随浆液冒出地面,其余土粒在喷射流的冲击力、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 与浆液搅拌混合, 并按一定的浆土比例和质量大小有规律的重新排列, 浆液凝固后, 便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

2、静压注浆法

此方法又称劈裂灌浆。它是在软土地基中进行静压注浆施工,利用劈裂作用原理,注入比重较大的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在压力传递作用下, 灌入的浆液沿地基应力场中的最小主应力面或弱应力分布区劈裂、延伸, 所形成的浆脉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凝结体, 对周围土体产生挤压和密实作用, 使土体的孔隙减小, 压缩模量增加。为了克服施工时容易产生地面冒浆、串浆等问题,设计时采用静压振冲注浆方案,根据土层的特点进行下行或上行分层注浆,使浆液均匀扩散,提高加固效果。

3、复合注浆法

复合注浆法是将静压注浆法和高压旋喷注浆法进行时序结合,发挥两种注浆技术优势的一种新型注浆技术。实际土建工程中先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柱体,再采用静压注浆增强旋喷效果, 扩散加固浆液, 防止固结收缩, 消除注浆盲区。复合注浆法适用地层范围广, 它既可用于砂卵石层, 又可用于粘土、粉土和粉细砂层及淤泥层, 同时可用于处理岩溶土洞。而且复合注浆法可操作性强, 施工简便, 施工噪音小, 注浆材料对环境无污染, 加固效果好。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 新的注浆理论、施工工艺、注浆材料、注浆方法等会不断地被开发和研制出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的经济不断走向繁荣,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投入建设和施工当中,这使得土建工程相关的技术有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为注浆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量的土建工程的建设和施工势必对注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会刺激注浆技术不断的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广大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施工过程当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革,促进它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许 茜 王彦明.土建工程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发展[J].山东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王敏文.土建施工注浆技术的发展探析[J].建筑科学.2011年第6期

第5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在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尤其是地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运用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包括:碎石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联合处理、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联合处理等,做好地基处理的各项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的特点

(一)地基处理的复杂性

我国国土面积跨经纬度的范围比较广,对于我国各地域的地质条件而言,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冻土地、盐碱地等。另外还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这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的重要特点。

(二)地基处理的多发性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其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如果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不到位,则可能出现建筑工程坍塌的现象,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将给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地基处理的潜在性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而言,各个环环是仅仅相扣的,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建筑工程地基中的各种问题,会出现各种遗留问题,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地基处理具有潜在性。

(四)地基处理的严重性

地基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和根基,只有做好建筑工程地基工作,才能进行以后的建筑施工。如果在以后的施工中发现地基出现某些问题,这时地基处理的难度较大,而且需要更多的资金,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地基处理,则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具有严重性。

(五)地基处理的困难性

在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局部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整,为了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地下工程处理时,其具有较大的处理难度。如果地基出现任何问题,其将严重影响建筑上部结构性能,甚至使整个建筑工程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二、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的类型

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的依据是地下环境,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主要采用挤密、夯实、冷热处理、胶结等方式加固地基。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桩基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地基加固技术。

(一)桩基技术

桩基技术能够将地基上部荷载力转移到地基的深部,并采用缓冲的方式对冲击力起到消解的作用。

(二)地下连续墙技术

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中,地下连续墙能够为侧向提供支护力量,在整个地基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地基加固技术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中,通过运用地基加固技术,有利于增强地基的承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防止地基沉降变形,地基加固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效果,加强地基的承受能力。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

通过对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建筑工程中还在采用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其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建筑施工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当前单一的处理技术达到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将多种处理技术相结合。

(一)碎石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联合处理

在建筑工程进行地基施工过程中,桩基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将地基上部荷载力传递到地基的深部,通过运用缓冲的方式,可以将冲击力消解。如果碎石桩选用水泥粉煤炭灰,其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在运用碎石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联合处理过程中,碎石桩的作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消除上部地层液化的现象,这种联合处理技术能够使两种方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地基沉降的速度。

(二)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联合处理

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要在填土层中做好碎石桩的处理工作,从而达到地基土固结和挤密的状态,然后选定强夯点,通过冲击力将碎石桩击碎,将碎石挤入周围的护土层,并逐渐形成密实的碎石,在土混合的硬壳层和碎石桩复合地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地基强度的稳定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强夯法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夯实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夯实的次数、深度、夯沉量等。在施工中,需要考虑综合因素,包括地基结构类型载荷大小、夯击深度等。根据地基土的性质选族适当的夯击的次数,通常先夯两遍左右,再选用低能量的方式再一次夯击。

(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粉喷桩的联合处理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粉喷桩的联合处理,其主要由各自固结能力与地基土混合,并能够有效的发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高的承载力。在运用这种联合处理技术的情况下,其上部地基主要采用粉喷桩,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能够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对于以上三种的联合处理技术而言,任何一种联合处理技术均与桩自身的强度有关,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处理过程中,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浇灌过程中,桩自身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将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结 语:

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而言,其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运用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基的处理是非常严格,地基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对整个建筑工程起到支撑作用,因此需要掌握良好的地基处理技术要点。在施工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选择适当的地基施工方案和处理技术,确保地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有利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参考文献:

[1]丁建一,王新民,武美燕.我国预拌砂浆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预拌砂浆行业发展的意义、现状、问题与建议[A].第二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2]汪波.图式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A].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3]高新华,高云.热泵循环的应用[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

第6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应的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建筑工程是现代社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工程,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地基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工程中的地基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及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于相关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地基处理技术分类探析

根据房屋建筑地质环境进行地基处理,其施工原理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或振密、排水圃结、胶结、冷热处理等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进一步细分来看,地基处理技术还包括地基加同技术、桩基技术以及辅助的地下连续墙技术。进行地基的加固技术,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地表的承载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地基发生变形或者沉降。桩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将来自上面的荷载力传导到地基的深部位置,这样就可以缓冲从而消除了冲击力。

对于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技术主要是为了辅助桩基技术,主要是为其提供侧向的支护。在很多的地基处理方式中,其中有一些方式主要是为了改良地基土壤从而来增加地基的抗剪切能力,使得地基的压缩性得到降低,使地基土的透水性得到一定改善,这样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地基的环境能够适合进行地基加固。

三.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基本技术

以前的地基处理方式有很多,例如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强夯法,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创造的高压喷射技术,以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发明的桩基技术等。上世纪的一些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在现阶段仍然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建筑对于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以及建筑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对新的地基处理技术提出了希望。以前单一的地基处理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因此现代的建筑就需要多种处理技术并用的方法。

1.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结合运用

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填土层将碎石桩体处理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将基土进行挤密以及进行排水固结。接着再选择强夯点。通过强大的冲击可以将碎石桩体击散,这样就可以将碎石通过桩径挤入到周围的护土层,这样会使其在地基的上面形成紧密的碎石和土相混合的硬壳层,这样就会达到建筑物对地基强度的要求。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强夯法的应用很重要。该方法的施工技术难点在于夯击的次数、夯击的深度等这些方面的把握,如果把握的不好,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夯击的效果。在理论上来说,夯击加固的深度是根据土层的厚度进行的。单位夯击量必须要考虑到地基土壤的性质、土壤的结构类型、载荷大小以及打算夯击的深度等这些因素。对于夯击的次数来说,这要有地基土壤的性质来决定,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夯击二到三遍,最后我们可以再进行一次小的夯击。但是在夯击时,每两段夯击之间必须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段,这样才可以保证夯击的效果。

2.碎石桩与CFG桩的结合运用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讲到,桩基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冲击力从上往地基深部进行传导,这样来提高桩基的承载力,但是单一的碎石桩基的承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CFG桩来替代碎石桩,从而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这样一来,碎石桩的作用就会转向将上部的土层液化问题进行处理的角度。在地基处理中,发挥好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就会使地基的沉降速度得到很大的降低,同时还可以保证地基的沉降很均匀。

3. CFG桩与粉喷桩的结合运用

CFG桩法与粉喷桩法结合的作用是利用二者的圃结能力与天然地基土混合组成复合地基。这样既能发挥CFG桩高承载力的特点,又能因为CFG桩的嵌人而使粉喷桩的侧限约束作用得到增强。

另外,由于采用了粉喷桩,上部地基土的变形能力得到改善,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避免了CFG桩的嵌入对原先固结好的土体形成破坏。

在桩身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首先要消除水的影响,桩基水病害一般表现为孔底积水和孔壁积水。对孔底积水的处理可采取水泵抽取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部分干拌混凝土混合料或干水泥填入孔底的方式。而对孔壁渗水的处理,可采取在桩身混凝土浇筑前采用防水材料封闭渗漏部位。主要目的是保证混凝土质量,提高桩身混凝土强度。

另外,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也非常重要。施工中一般采用串流筒下料及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必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桩身的浇灌,以便快于混凝土自身重量压住水流的渗入。

四.地基处理新方法探究

1.DDC灰土挤密法技术要求

DDC灰土挤密法的原理是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的施工工艺。用螺旋钻机在孔中分层注入灰土,分层夯实成桩。同时反复锤击使桩径逐步扩大,最终与桩间部分土组成符合地基。复合地基主要日的是改变湿陷性黄土的打孔结构,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减小地基土的变形。分析来看,DDC灰土挤密桩处理后的符合地基承载力是原天然地蕈的2倍到7倍。相较于单一的灰土桩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处理地基的深度大5m一40m,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DDC灰土挤密法主要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地区的建筑施工。在非黄土地区,其效果不够显著。

2. IFC0强制固结法

IFCO强制固结法优势在于大大提高困结速率。在IFC0强制圃结法中,存在排水系统与加压系统等环节。排水系统为一排排纵向贯通的砂墙,有助于扩大排水通道,加快圃结速率;而加压系统利用真宅压力,大大缩短了堆载时间,而且由于真率面位于砂墙的底部。水的渗流方向与承力方向一致,从而使固结速率加快。两个系统同时保证同结速率的顺畅,这有助于大大缩短工期,而且混凝土质量也得到保证。

3.粉爆灰吹填法技术要求

粉煤灰透水性强,倘若将其用于加同处理吹填土地基,可以加速吹填土的同结,降低加同处理费用,缩短工期。具体的做法是,在施工中将淤泥与粉煤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吹填,确保均匀,从而逐渐改善土的同结性质。此种方法在青岛以北废弃已久的盐场和滩涂上得以成功运用,开发出大片可以利用的土地。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对于地基的处理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这方面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做好地基施工的处理也可以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性价比得到很大的提升,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建洪 刍议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3期

[2]韩峰 曾华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1期

[3]张同波 建筑工程中影响施工的部分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ISTICPKU-2011年1期

[4]李康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33期

[5]陈福贵 穿坝建筑物导流及降排水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

第7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固原市的基础环境、实际条件以及以往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固原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部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固原市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固原市财政困难,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笔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依据,自制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固原市四县一区60所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4%。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他们主要参加的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地点是不一致的。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这很符合固原市中小学教育的实情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WWW.133229.COM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内容的选择情况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有66.1%的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54.8%的教师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54.2%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52.4%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1.8%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48%的教师选择教育理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为最多,其次则是网络技术,而教育理论比较靠后,这和在前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把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乐观。对于培训内容,只有9.7%的教师能全部掌握,有58.1%的教师大部分能掌握,23.1%的教师少部分能掌握,还有9.2%的教师几乎什么都没有掌握。当问到“培训内容对教学工作有无帮助”时,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对教学帮助很大,30.4%的认为帮助一般,30.4%的认为帮助不大,还有3.3%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

2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有所阐述,但是,标准只是对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就固原市已经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2.2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目前,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2.3教师自学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平日里要忙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上观念的陈旧,对于新教材的理念,新教材的渗入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自身水平影响,教师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有很大的困难。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根本没时间去钻研新的教育技术培训,更不用说自觉学习与钻研了,故此也造成了教师教育培训的阻力。

3解决对策

加强对固原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由于固原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县城,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固原市基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从未听说过教育技术。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起点就要与部级、省级的培训有所区别,应在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从固原市各县已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和本市的实际相适应。同时,加强本市已有的媒体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媒体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已经接受过的培训”时,有30%的教师接受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简单、次数少,这与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差很大,使得广大教师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成为阻碍本市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教师的培训中,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把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培训时选取成功的案例加以普及,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模仿向创新过渡。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学生观念、技术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观念变了,意识和方法也能改变,否则方法只是方法而已。

3.2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走出教材展开培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的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培训给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仅依靠他们自己阅读不能获得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应能了解这种理念和技术在真正教育环境中应怎样被运用,帮助教师理清理论与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3.3依据教师实际,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由于固原市各个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培训时应分层进行。

第一,根据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培训。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的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人员进行大胆尝试,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具体的做法:①派教研员参加自治区或国家一级培训,回来后组织各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参加二级培训,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组织三级校本培训,培训中心对三级校本培训进行检查、评估和回访,确保培训的有效性;②邀请骨干教师与教研员合作进行培训,在培训别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才干,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③聘请城区骨干校长对新任校长进行上岗培训,使新任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明晰的思路,以很快地适应角色要求;④实行帮带制。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承担帮助其他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技术培训应用中,实行“以一带五”的传递方式,较好地解决技术和应用问题。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都要进行“一带一”的帮教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三,应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多,对他们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且可以根据其学校特点,给予一定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开发研究;而那些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应从基本的技能培训开始,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司以了,。

3.4加强培训管理

教师的培训应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固原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计划,建立系统的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机构,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测。合理运用政策,为培养、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并引导它步人正确轨道,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做法:①要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②要组织和管理好参加培训的教师,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③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培训也应有发展性,在总结已经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培训管理。

3.5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首先,阻碍固原市教育技术普及、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的不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固原市,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特别是现阶段把重心放在“两基”教育,教师培训应有资金得不到保障。应拿出一些教师培训的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固原市按照“以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引项目,以项目促项目”的思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依托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和试点等项目培养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拓宽学校管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3.6重视培训评价考核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从调查情况来看,固原市中小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这在“考试”制度下看似是合理的,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只有其害而无其利。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总之,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切实做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做到教师培训与硬件配备同步走,使更多的教育技术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好教育技术课,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能高水平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科教学服务。

第8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基;处理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地基处理的定义

地基处理一般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土或岩石)的承受能力或抗渗能力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地基是建筑物的及其重要的部分,地基不坚固耐久,上部结构再牢固也是不安全的。地基是建筑物成败的关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寿命。而岩溶水文区的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工程应用中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时,则必须先经人工加固后,才能在其上建造地基,这种地基加固,称为地基处理。

二、地基处理的目的

地基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它的工程性质和土层分布较复杂,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基处理的目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地基土的工程特性,满足建筑的要求。具体可以是广义的以下方面:提高地基力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压缩,减少变形;提高地基动力特性,改善地基抗震性能,降低泄漏或加强渗流稳定和提高一些特殊的不良性质的地基,满足工程地基土的性质要求。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变形,是地基处理所要达到的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目的。

三、地基处理的意义

岩溶地质比较软弱,所以对其进行地基处理在工程应用中十分重要,上层建筑是否牢固地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物的地基没有打好基础,上层建筑物无论建得多牢固,都会有塌陷的可能。地基的作用是承载和稳固建筑物,但是上部结构材料强度很高,而地基土强度很低,压缩性较大,想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得对地基进行人力加工。地基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地基进行基础设计时,除了需保证基础结构本身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外,同时还需选择合理的基础尺寸和布置方案,使地基的强度和沉降保持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地基经过处理,不确保了上部基础和建筑结构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对工程建筑有着巨大的意义。

四、岩溶软弱地质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经调查发现,一些工程由于技术工人的操作不熟练,在地基处理时造成材料的浪费,而且拖延了工期。近几年来,地基处理施工队伍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很多施工队伍在技术培训方面不过关,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成了工程施工的当务之急。一些地基处理的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噪音影响到了附近居民从而引起居民阻工;因机器故障而导致的工期延误也很多。我们在处理与施工机械和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仍有很大差距。

2、地基处理时未能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处理方法经调查发现,一些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只是在盲目的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加固原理,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地基处理方法是最为关键的。关于地基处理,最好是对若干个技术上可行方案进行比较,然后采用最好的方法,否则有时工程问题是解决了,但却工期延长、提高了成本。地基处理的内容与方法来自工程实践,来自各种土类中出现的地基问题。因此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先了解被处理土类的基本性质,以便有的放矢。

3、地基处理理论落后于实践。从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角度看,实践先于理论是一般规律,土木工程更是如此。但重视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也是很重要的。目前,由于工程建设的突飞猛进,人们渐渐忽视了最重要的理论分析与计算部分,而仅仅注重实践。想想看,一个工程不经过理论计算直接进行实践,一旦出了问题,将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在选择地基处理方式时,14.7%的施工方是凭借着该地区有比较成熟的施工经验,24%是由于本公司有较成熟的施工队伍,而仅有61.3%的工程经过原位测试证明此处理方式较为可靠。对地基处理各种办法及一般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成为目前工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4、完善的质量检验手段尤为重要,以保证施工质量。目前许多方法,缺乏完善的质量检测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作为一个隐蔽的地基处理工作,偷工减料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一般表现在:地基深度不够、水泥用量不足、搅拌不均匀、夯实度不够、工人在施工时有偷工的现象、以及边角的质量较差。

5、建议

①提高施工技术和效率,缩短工期。工程施工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行业之间要加强技术交流。同时施工单位要提高施工机械的质量,做到真正的工业化建筑。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进行机械化作业的时候,要注意噪音对周边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影响,对于在边远地区施工的要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

②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设计者应结合工程的要求,多方面参照对比,选择经济最合理的方案。在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方面对比。地基处理在整个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质量的好坏是上部结构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地基处理必须保证质量,但是由于地基处理在工程整体造价中分量相对比较大,所以如何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价工程造价,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③对于大多数高层建筑由于施工时间长,特别是对于平面结构比较多的工程往往采用分段分期施工,这就必定造成先施工的地基先发生沉降,等所有工程全部完工之后,先后施工的两部分地基必然会因为地基的不均沉降发生破坏,所以就在建筑的基础部分设置后浇带。

④加强岩溶软弱地质的理论研究。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岩溶软弱地质的研究应用也愈来愈频繁。特别是广西地区,它具备岩溶水文地质发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虽然这种地貌在可以开发发展旅游业,但也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岩溶软弱地质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对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危害。

⑤在对岩溶地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时,必须注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天然地基土层的性质和建筑物的特点;然后要对建筑物的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和所需要解决的地基问题;选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一个最优化的方案。

五、对工程应用的重要作用,

1、对岩溶软弱地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解决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的问题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问题是指地基在建筑物荷载(包括动、静荷载的各种组合)的作用下是否能够支持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并保持稳定。采用地基加固处理后,可以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这样在建筑物的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地基就不会产生整体或局部剪切破坏,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质量安全。

2、解决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在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动、静荷载的各种组合)作用下,其地基将产生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采用地基加固处理后,能够使地基变形(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低于允许值,从而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质量安全,不会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3、解决渗透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地基中的水力比降高出其允许值时,这时地基土就会因管涌与潜蚀产生破坏,甚至导致建筑物遭到破坏;(2)堤坝蓄水构筑物地基渗流量高出其允许值时,这会造成较大水量损失,严重时可以导致蓄水失败。为此,需要对这样的建筑场地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4、地质质量的好坏,是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的地质工程情况,对建筑物所处的基地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经途径。

5、节省投资资金

软地基处理牵扯的技术面广,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同的软基适用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并将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和处理效果。如果能够针对工程的实际效果提出实际的处理方法,可以大大节约工程投资。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基处理的方法方式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人员已经引进并吸收了许多国外的先进地基改良手段与措施,并根据我国地理构造的实际情况开发研制出多种适合于在我国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从而使地基处理的效果不断改善,范围不断扩展,人们也逐渐重视起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地基处理在岩溶软弱地质区的建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是建筑工程后期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地基处理技术方法与措施有很多,而且目前还处在不断发展当中。随着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大量产生,地基处理技术也必然在不断更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地基处理设计的计算理论、机械、地基处理材料、现场监测技术、施工工艺以及多种地基加固处理方法进行综合应用等。做好地基处理工作能够使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准确掌握地基构造的施工方法、基本原理与适应土层范围,才能够在具体的应用中灵活使用地基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建东杨云海.对工程地基处理的认识.《惠州学院学报》.2003.6

[2]梁学杰朱新民.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及现状分析.工程科技

第9篇: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 桥梁 施工质量 注浆技术

中图分类号:X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60-01

1、引言

公路桥梁是组成社会公共交通设施的重要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行,我国的公路桥梁飞速发展,在追求公路桥梁大建设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而公路桥梁技术水平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因素[1]。因此,本论文将通过对于公路桥梁建设中注浆技术的研究,尤其是研究提高注浆效率技术方面,确保公路桥梁建设质量的提升,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提高[2]。

2、注浆技术分析

(1)注浆技术对于公路桥梁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在公路桥梁建设方面,许多行业专家和工程师一直都在致力于研究注浆技术,因此,研究注浆技术,让公路桥梁建设中的注浆能够做到质量高,效率高,是影响公路桥梁建设的核心,更是理论研究热点之一。那么,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就要注重注浆技术经验总结,加快其理论研究的步伐,从而推动我国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注浆技术指的是将事前已经配好比例的水泥砂浆浆液进行灌注到道路桥梁缝隙当中,这是一种稳固强化道路桥梁的重要粘合剂,要求灌浆速度快,能够将道路桥梁通过浆液的粘合作用成为一体,确保道路桥梁的稳固性,并发挥持续甚至永久的粘合作用[3]。

(2)渗透注浆技术是通过浆液渗透来对公路桥梁路基实施浆液填充和注浆,目前常用的技术有柱形扩散,球形扩散两种技术类型。尽管注浆方式有所差别,但是基本原理和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确保公路桥梁的稳固性,使其能够更加坚固耐用,确保公路桥梁质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研究好的填充物浆液,再将这些浆液灌注到即将被填充的土壤之中,经过灌注浆液的填充物将会快速膨胀,直到浆液与填充物融为一体,达到膨胀极限,最终凝结聚合成稳固的一体物,也就对路基形成了稳固的支撑和粘合作用。

(3)压密注浆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当中属于最常用的灌浆技术,在技术原理,施工过程以及提升方向等方面都与渗透注浆技术间有较大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原理方面,加密注浆技术属于一种运用大密度高粘度浆液对于其他土壤进行挤压,使二者凝结融为一体的同时又进行了压密更加紧实,成为支撑道路桥梁重要基础;二是工作方法方面,对需要注浆填充的地面进行打孔,将高粘度高密度浆液注入空洞之中,那么,浆液由于自身密度比较大,施工面形成了浆泡,对于周围土体形成挤压,使得经过挤压的土体能够更加密实。

3、公路强梁路基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

3.1 施工准备

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注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要确保注浆作业前大量准备程序和物流能够及时到位,各项工作安排避免疏漏之处,确保注浆能够一次成功,加快道路桥梁能够快速硬化完工。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关键,首先需要设计工程师对于整个工作能够有合理有序和详细的安排,精确的计算,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畅进行,加快施工技术讨论,可行性研究以及施工图纸的设计和论证,出版;然后是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所提交的图纸进行探讨,再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再次进行论证,确保各项施工作业能够可行,高效完成,对于那些与现场实际存在差异或者存疑的地方,需要尽快与设计工程师联系并在此修改论证;最后是施工阶段,这一阶段还需要设计人员进行配合施工,设计配合指导,施工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共同将注浆作业快速准确的完成,确保道路桥梁建设质量。

钻孔、成孔工艺要点

3.2 钻孔工艺技术要点

注浆作业的实施还需要钻孔配合,因此,钻孔工艺也是关系到注浆技术成功的关键要素,选择合适的注浆孔位置,做好钻孔施工,对于注浆技术水平的提升,确保公路桥梁建设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钻孔作业之前是定位,这也是关系到注浆作业一次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于打孔位置进行详细分析,对其可行性和施工可能性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还需要考虑到对于注浆作业的影响方面,确保注浆作业能够成功实施。

3.3 成孔工艺技术要点

成孔对于注浆作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由于只有完好准确的成孔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注浆作业,成孔需要借助设备潜孔锤,利用钻进过程中泥浆泵供给的冲洗液中的能量,直接驱动液动锤内的冲锤形成上下往复运动,连续不断地对下部钻具施加一定频率的冲击载荷,实现冲击回转钻进,进一步钻孔成型。

从公路桥梁注浆施工的顺序上来说,通常下而上的,其作业程序是经过钻孔,成孔准备作业之后,开始进行浆液灌注程序,在这一阶段,需要从桥梁底部进行灌浆施工,将已经配好比例的浆液通过孔洞从下面开始进行灌注,利用瞬时冲击力将浆液快速灌注进孔洞当中,浆液随孔洞进入桥梁当中,然后逐渐灌注到各个桥梁缝隙之中,直至桥梁所有缝隙都被浆液灌注填充,从而实现了对于桥梁的加固作用,完成注浆施工。

决定最终注浆成型效果的因素有浆液配比和注浆压力,这是由于浆液配比会对于浆液凝结成型的坚固程度具有直接影响,需要在准备阶段严格按照最佳比例配备水泥和粉煤灰;而注浆压力是决定了浆液在灌注的速度,压力大小也要严格控制,这是影响注浆技术效果的最后程序,因此,要根据设计标准以及施工现场确定好注浆压力。

3.4 在注浆过程恰当的选取浆液材料

对于注浆技术来说,注浆材料选择是其基础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需要加以重视。我国当前在公路桥梁注浆方面所使用的浆液主要有两种类型,化学注浆浆液与普通注浆浆液,二者相似之处在于其工作原理,不同之处在于浆液成分不同,决定其最终效果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浆液材料方面,除了按照经验,遵循标准之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反复研讨和论证,并最终确定所需要的浆液材料,确保最佳的填充灌注效果。浆液材料差异表现为浆液的渗透速度,凝固时间方面,决定这两者的因素是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

4、 总结

在进行公路桥梁路基注浆施工之前,需要对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进行分析,研制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以此为据进行施工,确保最终的桥梁道路注浆作业能够顺利进行,提高我国公路桥梁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 郝婷.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注浆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09,14:5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