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叙文例文范文

记叙文例文精选(九篇)

记叙文例文

第1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一、将不同事物的印象张冠李戴

病例1:小麦快熟了。沉甸甸的麦穗把麦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看着这丰收景象,高兴得合不拢嘴。

分析:麦穗用“沉甸甸”来形容,不够准确,这是把观察稻谷的印象移到了麦子上。麦子只要一弯腰,那就不只是“快熟了”,而是熟过了。熟过头的麦子一动就掉粒。农民对这种现象,是不会有闲心欣赏的。

病例2:积雪初融的山坡,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走近却发现已是草色青青,春意满目了。

分析:一般观察事物,多是远看模糊、近看清楚,早春草色却正相反。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说,远看已草色青青,走到近处却无绿感。早春草色这一特点,不实地观察,固然发现不了,即使亲临现场,不留心也往往熟视无睹。把观察一般事物的印象强加到这一特殊事物上,显然失实了。

二、将不同时间的观察印象机械拼凑

病例3:火红的太阳当空悬挂,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

分析:当空悬挂的能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太阳,并不是火红的,火红的太阳也绝没有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威力。把一早一晚太阳的色泽移到正午的太阳上,这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三、将不同场合的观察印象凑到一起

病例4:盛夏的烈日好像故意跟我们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同学作对,把大地烤得发烫。我趴在靶场上练射击,感到浑身火辣辣的。只有把身子靠到旁边的石头上时,才感到些凉意。

分析:在阴凉的地方,石头确实比大地凉,但是在烈日暴晒下,石头应该是比大地还热的。这是把体察烈日下大地的印象跟体察阴凉处石头的印象凑在一起而导致的错误。

四、将不同距离的观察印象彼此参合

病例5:我走进山谷,忽听得一阵笑声随风飘来。循声望去,一群“红领巾”正在对面山坡植树。他们抬水的抬水,刨坑的刨坑,个个脸上都挂着大而晶莹的汗珠。

分析: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本谈绘画经验的书《山水论》,书中有“远人无目”的说法,意思是画远处的人,不要画眼睛,因为看不清楚。连眼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到人脸上 “大而晶莹” 的汗珠呢?把近距离的观察印象移到远距离的观察对象中,这也是记叙文写景状物时常易出现的毛病。

五、将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相互混杂

病例6:挂钟已敲了10响,弟弟还在桌上做那道数学题。他一手拿着铅笔,一手托着腮,在苦苦地思考。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想劝他休息,又不知怎样开口。窗外,天空湛蓝,月亮从一朵轻云里露出了椭圆的笑脸。

分析:这段文字关于天空和月亮的描写,不是“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时的观察印象,而应是弟弟顺利地做完作业,我从忧虑转为高兴时的观察印象。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是不同的。写景状物,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符合主观真实。

一般说来,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并不是现场写生,多是事过境迁之后回忆着写的,靠的是印象。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印象仓库,这仓库存着的印象有深刻的、清晰的,也有肤浅的、模糊的。景物描写要想不出差错,必须对所写之景有深刻准确的印象,而要获得深刻准确的印象,就必须对事物作认真、仔细的观察。

另外,景物描写是写人对景物的观察,因此还必须先把人站的位置和人当时的心情考虑清楚。作文中所写的人物,是站在高处还是低处,心情是高兴还是苦恼,都要明确。动笔时,一定要让所写的人物和他看到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生动鲜明地浮现出来,这样就不会写一个人在马路上“看到整个仙城的万家灯火”,也不会让一个心情沉重的人去欣赏月亮穿过轻云露出笑脸了。

第2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名篇呈现]

冉氏烹狗记

文/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故置之。

刘位东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土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乏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

[他山之石]

此文是清代崔述所著的《冉氏烹狗记》。这则文言文曾被用作高考阅读选文。此文叙议相生,环环相扣,要言不烦,堪称佳作。文章的脉络大致如此:

冉氏之狗因凶猛伤人,而使主人损失钱财,让主人颇感痛苦,但是主人又因其猛而不忍杀之。刘位东也通过亲身经历验证了这个观点。接下来,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条狗在主人家中遇盗时畏缩无为,惹恼了主人,这一现象了前面对狗的肯定,狗因没有价值,便被杀了。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狗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二是人们对狗的前后态度的问题。作者抓住了这两个角度分别予以深刻地剖析,并将狗的表现联系到了人身上。古今中外之人,都存在着这样的劣根性:平日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但实际上欺软怕硬,等到有重大危险时又丑相毕露。就像有些人为了摆个性耍无赖,什么事都做得出,但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以正义的形象来承担责任时却变得六神无主。既然如此,狗是不是可以原谅呢?作者笔锋一转,又谈到了人对狗的态度。养猫养狗是为防盗护家,如果这家畜没作用,甚至还害人的话,那不如将之舍弃。纵观历史,人也一样,养无用之人,最终会造成祸害:石虎少时暴劣,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但得到母亲的庇护;然而其母最终养虎遗患,造成了整个宗族的陷没。冉氏之狗毕竟生性恶劣,所以说不准哪天也会害得主人无路可走。无用之狗被杀之后,冉氏不仅不会受损,而且可以避免今后可能出现的麻烦。

这样的文章真可谓入情入理,而且言辞简洁,脉络清晰,实在是夹叙夹议类文章中的翘楚。读这样的文章,不仅可以提升文言阅读能力,还可以改善思想品质,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从写作角度,试谈四点:

一、写出故事的曲折感。故事之中为什么会有曲折感呢?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一些特殊的矛盾。比如文中之狗前后表现出来的矛盾,主人对狗的欣赏与最终将之烹杀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也许未必完全真实(文学不需要绝对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但是至少可以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当然,写作时设置的矛盾应尽量给读者真实感。

二、抓住矛盾来议论。对一则故事中前后矛盾的地方进行思考,表达一些独立见解。这些文字要一针见血,简洁有力,却必不可少,它可以成为联系故事与深刻思想的纽带,使文章不至于显得突兀。提醒一点,千万要抓住矛盾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逻辑关系的表述,才会使文章更为集中连贯。

第3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记叙文的写作应该始终围绕着生活开展,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关键,紧密贴合记叙文的特征,让学生能够细心关注日常生活与学习,不断的提升观察与发现能力,从而同时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与人格个性。在高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相应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将记叙文中的事物、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真实再现,从而最终实现作文写作技巧与精神的共同成长。

一、 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的要求

1. 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高中记叙文写作必须从生活的历练中获取写作素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累积丰富的生活素材,再通过选择恰当的文章立意与构思将其表现出来。高中记叙文不单单体现了学生在身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较高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因此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学不单单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求。

2. 强调自主写作的进行

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写作训练是完成记叙文写作的根本基础,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只有学生愿意自己去进行训练,才能够获得显著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强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从厌恶写记叙文转变为对写记叙文充满期待。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意识的时候,才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的需求[1]。

二、 记叙文的类型与教学策略

1. 记叙文的类型

记叙文是众多文体中的一类,主要是描述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事物、景象等现象的作品,其是一种直接反映生活的形式,能够真实的告诉读者人物、事物、景象的原本形态,读者读到记叙文作品就犹如回到当时情景一般。根据记叙文的社会功能来进行分类,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更加注重实用价值以及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两种形式。更加注重实用价值的形式包括传记、消息等;另外一种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形式包括小说、寓言等。根据记叙文的内容来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以人为主、以事为主以及以景为主的记叙文。以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对人物的形象、行为、神态等进行刻画,从而传递人物形象,体现作品主题;以事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对事件进行叙述,涉及到时间、地点、人物等环节,着重描写事件的发生、经过与结果;以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描绘景物来寄托情怀与情感,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于景物之中,借物言志[2]。

2. 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1) 记事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记事类型的记叙文最为主要的就是完整、真实的还原事情,将所发生事情的缘由、情节与结果一一阐述出来。在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整个事情是文章的重点,事情中涉及到的人物、景物、环境等因素都只能围绕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3]。很多高中生在进行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事情描述的没有连贯性与逻辑性,十分零散,时常呈现过于简略与嗦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怎样将完整的事情阐述出来,避免过于嗦,怎样完整的呈现事情的状态,进而组成规范的记叙文。

(2) 写人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人物类型的记叙文主要是针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将人物丰满的形态充分的刻画出来,让人物能够有血有肉,并且富有鲜明的个性。要体现人物的特征与个性首先自然是要对人物的行为与活动进行刻画。因此,在进行人物类型的记叙文写作中除去必要的陈述交代外,还要让文章中的人物多一些活动,让其在行为中展示自己。将一些必要的交代与介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示出来,例如可以从形象、行为、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刻画。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进行人物类型写作的时候,以他的同班同学小敏为例,其整篇文章材料薄弱,对人物的刻画较少,大多数都是用叙述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并且写的都是小敏平时在班级上的缺点,没有涉及到小敏的优点。教师可以以此篇文章为例,指导学生在写人物记叙文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剖析人物,不能只单单写出人物的一面,而是要将人物的复杂性体现才出来;同时,避免使用过多的陈述型语句,而是更多的通过所刻画人物的形象、语言、行为等方式流露出来。教师选择该位学生的原稿进行修改,将指导学生的理论化为实践,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够做到将人物写的丰满、形象。

(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主要就是针对景物在细节方面上着重笔墨,关注景物在不同时间段下,在作者不同的感情体验下所形成的特定形象。写景状物类的记叙文作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真实的描绘景色或物体,而是将情感与情怀与景色或物体融合,在借景抒情的手法上花功夫。在景物中需找寄托感情的店,将个人的情感与景物有机的融合起来。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所寄托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描写的手法与重点上也明显不同。景色随着作者的心情变化,心情跟随着作者的个性摆动,人各有志,物各有性。教师可以在教材中选择典型的写景状物类文章来指导学生该类型记叙文的写作,例如宗璞所著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典型的范文,作者借用紫藤萝即使历经挫折,依然生机勃勃的形态表达了不论是花还是人都会遭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是无止境的人生哲理。

记叙文是一种既可以写人、写景,又可以写事的文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论是什么类型的记叙文都需要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经验,将其融入到记叙文的写作中去。要显著提升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质量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其需要长时间的累积,需要对生活充满细心观察的热情,融入情感与理性,在技巧的贯彻下达到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02):88-92.

第4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阅读,就是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新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记叙文,本课题所指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解读,本课题所指的解读,就是记叙文的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

1.如何正确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2.如何有创意地解读记叙文文本?

3.如何正确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4.如何有创意地驾驭记叙文教学课堂?

这四个问题贯穿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每个环节,是每节课都必须回答和反思的。当然,前两个问题侧重于备课时解决,后两个问题侧重于上课时解决。

(二)基于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

1.探索实现记叙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探索解决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记叙文文本解读与记叙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4.探索建构务实、有效、健康、灵动的记叙文文本解读机制和记叙文课堂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5.探索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注重文本的个性解读

解读文本,挖掘内涵,巧妙运用文本,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着力点、突破口。

1.做一个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者。

2.突破教参藩篱,发现文本价值,力求新颖的教学设计。

(二)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内容的优化就是选择所授课文中的片断作“例子”,精要地讲解,使学生通过“例子”的学习举一反三,达成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第一,选择能体现有效知识的“例子”。

第二,选择能体现和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例子”。

(三)探寻教学最佳切入点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佳切入点,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高效,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好的切入点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将记叙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文本解读有三种形态,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欣赏之中偶有对教学有用的点上的知识,三是为搞好教学设计而研读文本。三种形态之中,我们不欢迎第一种,不拒绝第二种,尤其欢迎第三种教研形态。推崇不同执教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同课异构”,寻找记叙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更好途径。

(二)将课例研究与主题教研相结合。

第5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关键词:叙事与写人 叙事技巧 写人技巧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是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而散文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所以记叙文有别于散文。以下是从叙事与写人的角度来谈记叙文的写作技巧的。

一、叙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

叙事记叙文:通过对事情的叙述,来揭示事情的实质及其对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叙述事情一般要点明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特别强调把事件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文中写人为叙事服务,叙事贯穿文章的始终。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子浦口送别。 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很多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事情写得非常具体,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真挚的爱,写人为叙事服务。

写人记叙文: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特点。叙事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不一定要求完整细致。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七件事,其中,前5件略写,后两件详写,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叙事为写人服务。

二、叙事技巧。

1、写出条理。①以事物为主要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表达了强烈的思想爱国之情。 ②以事件为主要线索。如鲁迅的《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写出了小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③以思想感情为主要线索。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是以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为主线,其中也纠结着对藤野先生怀念之情。④以时间、空间为主要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以时间为主线,《雨中登泰山》以空间为主线。

2、写出趣味。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叙述在百草园的生活,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

3、写出真情。孙景峰的《香蕉皮》中,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关爱,我被深深的打动,终于未辜负父亲的希望,把关爱又送给了我的学生。

4、写出新意。莫怀戚的《散步》中,写一家人散步的情景。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5、写出曲折。(1)悬念。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国演义》中“孔明借箭”就是最好的例子:孔明要在3日内造10万只箭,这几乎不可能,可孔明却接连两天不见动静,这第三日如何完成?不能不让读者产生悬念。(2)误会。误会是人或物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在行文中,故布疑云,巧设误会并随着情节的发展在文末揭开“谜底”,使人恍然大悟。误会的形成、深化乃至揭开的过程,就使得情节扑朔迷离、摇曳多姿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驿路梨花》就是如此,全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疑问,环环设置误会,串联了一曲“助人为乐”的颂歌,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3)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在情节安排上,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个偶然之事加以巧合,常常能显示出生活中的某些必然,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叙事就采用了这种技法“先前被家人咒骂的于勒,因为暴富而成了人们盼望的对象,而当再一次出游时恰巧遇到了于勒,却发现他已身无分文,于是大家又设法躲开这个穷弟弟。看似巧合的情节,提示出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裸的人际关系的必然性,使人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4)抑扬。这是一种颇似“迂回包抄”战法的写作技法,它在散文中运用最多。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即是一个由褒到贬或由贬到褒的情感波澜过程,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文势也随之跌宕起伏,形成一种落差美,从而强烈地吸引和感染读者。如《琐忆》,开始回忆鲁迅,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大容易接近”等等,然后写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5)张弛。 “这个老妇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至亲。” 这首诗据说是一财主为其母祝寿时,唐寅即兴挥毫所作,一首简单的小诗,写得张弛结合,跌宕起伏,不能不让人佩服。 (6)铺垫。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家中光景惨淡,为下文写父亲为我送行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写人技巧

1、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对菲利普的妻子克拉莉斯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其精明、刻薄、泼辣的性格特点。

2、写好肖像,以形传神。鲁迅的《故乡》中,透过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我们发现,机灵、勇敢、活泼的少年闰土一去不复返了,代之的是辛苦、衰老、麻木的中年闰土。何以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原因在于:旧中国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这段肖像描写传神的写出了中年闰土的精神面貌。

3、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人物性格。黄蓓佳的《心声》中通过对京京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京京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亲情和友情的愿望,表现他淳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4、重视细节描写。 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竟是为了挑掉一茎灯草,不然不肯咽气。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严监生吝啬小气的个性特征,可谓入木三分。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叶君健的《看戏》, 既有正面描写,运用生动的比喻写梅兰芳表演的精彩;也有侧面描写,写观众着了魔的反应,烘托表演的精彩。

6.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的对比。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闰土麻木迟钝,、寡言少语 ,已被生活磨去了所有光芒,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了旧社会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

第6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关键词:民间文学;口头叙事;文人叙事;程式

中图分类号:I207.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5-02

一、引言

民间文学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素材。然而,许多民间文学素材却不知不觉地遗失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文学素材没有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保存下来。有些歌谣、故事、古老的传说等,如果不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就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慢慢遗忘,因为各个时代的观念是有差异的,有的时代重视这种艺术。所以,很有必要让一些人把当时的文学素材记录下来。口头叙事与文人叙事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口头叙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文人叙事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用文字将口头叙事的素材艺术化并固定下来的。

二、口头叙事发端

鲁迅先生说,中国第一个诗人,当属远古劳作中带头喊号子的人。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民间口头叙事也源于劳动。只是最初在表现形式上是自发的,甚至是出于本能的,决不是有意为了创作。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来,也没有法子记下来。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1]

鲁迅先生这段话不仅说明了文学创作起源于劳动,是最初的人们在劳动的时候或者为了齐心协力地使劲儿,或者为了发表某种意见而发出的口号,同时也说明了文学最终的产生还需要有人将口头的语言记录下来。刚开始的口头叙事时候就像大人们哄小孩儿睡觉用的催眠曲。从婴儿的角度看,催眠曲就是鲁迅先生说那个在劳动中带头人喊的那个“号子”,仅仅是从大人们口里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声音而已,婴儿也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当人们觉得这样的调子在哄小孩儿睡觉时很有用处的时候,便会在民间广泛口头传播,甚至有人会将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文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从鲁迅先生“杭育杭育”派作家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口头叙事最初往往具有随意性,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哪怕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件事,内心激动,发出了有意义的声音,便可以说那是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了。如果他的这种感受能为身边的其他社会成员所理解,以后大家遇到如他那样的体验,也会有感而发,于是口头叙事便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我们认为,口头叙事的发端也可以看作是民间文学的发端。在内容上,文人叙事是通过口头叙事来完成的,口头叙事为文人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形式上,口头叙事具有多种多样的样式,文人叙事通过文字加工将其转变为书面语言。只有文人叙事和口头叙事相结合,民间文学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从口头叙事到文人叙事

口头叙事必然要走向文人叙事。文人叙事是对口头叙事的艺术加工,但智慧源泉是民间的口头叙事。文人叙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文字记载,或者说口头叙事必然要通过文人叙事来记载,记载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民间文学更好地传承下去。

民间文学可以表现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态,书面是对口头的记录。即便是直接面对口头发出的“声音”,要让声音进入思辨的境界,同样也必然借助于书面语言。[2]这里所说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指文人叙事,这里提到了文人叙事的两个重要作用,一个就是我前边提到的“记录”,另一个是为了“思辨”,让口头叙事的“声音”进入“思辨的境界”,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口头叙事通过书面语言而达到对人类的思想进行感化的目的。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另一位德国学者高弗利德·赫尔曼(Gottfried Hermann)1840年在其《论荷马史诗中的重复》中提出荷马史诗口头创作的文体风格,它表现为结构和组合式的创作方式,适应步格的文体以及将特定的语言表述与业已成型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排比的方法。[3]口头叙事有很多固定的程式。例如古代说书艺人在街头巷尾的表演,刚开始时往往神采飞扬、摇头晃脑的说道:“话说……”等到表演结束(但往往不是一个折子或者故事情节的结束,也不是故事告一段落)而且往往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然后以一种神秘的态度说道:“欲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程式就像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刚开始时有序幕,结束的时候有结幕一样,任何一部电影或者连续剧总得有的,街头巷尾的说书艺人也是采用这样的套路。

“书写时代”到来之后的许多个世纪里,书写主要还是口传表演的记录、加工与整理。六朝志怪小说、唐代及宋明清传奇小说,其中的故事,无论是是有历史依据还是想象的,最初都被民间说书人在勾栏瓦舍宣讲、说唱。即便是重在说理的《论语》,也是口头叙事的书面形态。而历代的文人和民间艺人从事口头创作、编写、收集、抄写故事,只是为了谋生,而且仅限于口头讲述、说唱,父死子传,子死孙继。直到印刷术在市井流传开后,才照原来的手抄本印行。[2]

口头叙事与表演艺术是紧密相连的。前边提到的第一个“杭育杭育”派作家,当他喊口号的时候,必然会伴随着表情的变化和肢体动作的配合,尽管那些表情和动作是不自觉、非刻意发出的,但也提现了表演的艺术性。我们可以认为那是艺术表演的雏形,而到了说书艺人那里,表情与肢体动作则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而必须有意为之。

对话形态的口头传统的共时性分析表明,创作和表演是同一过程中处于不同程度变化的两个方面。而荷马史诗文本自身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样的现实。洛德的阐述语中的:口头诗歌的创作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以表演的形式来完成的。帕里和洛德为研究演唱中的口头诗歌,在他们的田野工作中采用了这种共时性分析方法,目的在于描述口头传统实际存在的系统。正是从这样一个学术前提出发,帕里和洛德才认识到口头诗学的主要方面是表演。没有表演,口头传统便不是口头的;没有表演,传统便不是相同的传统;没有表演,那么我们关于荷马的观念便失去了完整的意义。[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口头叙事必须有表演艺术相伴。我们认为,其实表演艺术分为不自觉性表演与自觉性表演两种。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派别就应该属于不自觉表演,这种表演体现出美学中所说的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带头喊号子的人原本不是为了创造文学,仅仅是在劳动的时候为了一起使劲儿,或者说是为了表达某种共同的意愿。然而这样的口号儿经过一部分人的记载,便形成了文学创作。第二种是自觉性表演。这个就像上边说到的人们表演荷马史诗,这种表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学素材,正如尹虎彬先生所说的“没有表演,那么,我们关于荷马的观念便失去了完整的意义”。具有强烈目的性的表演,也就是说自觉性的表演还有好多例子,比如说快板、说相声还有古代街头巷尾的艺人说书等。然而许多表演样式却不是以口头说唱开始的。这个主要体现在各地的风俗文化上。例如在我的老家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乡村,以前人们举行婚礼时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骡车”:几头骡子拉着一辆木车,有一定数量的人坐在车上敲锣打鼓,骡子脖子和头上系着铃铛,骡车跑起来的时候,锣鼓声与骡子脖子和头上铃铛的声音相交织,节奏韵律抑扬顿挫、波荡起伏,很是令人兴奋。后来,骡子逐渐被小型的汽车所代替,汽车是那种前边有一个很小的驾驶室,后边是一个露天车厢,敲锣打鼓的人做到汽车里边去敲,于是骡子的铃声就没有了。再后来“骡车”不再为婚礼所独用,什么宣传啊、乱七八糟的广告啊,大都会用到这种形式,而且敲锣打鼓的人都是坐在汽车上的,骡子不再出现了,而到了现在,无论哪种形式的“骡车”,都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老一辈人对它还有一定的印象。这种表演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没有口头说唱的,至于说非要将它的声音和口头叙事联系起来的话,那就是小孩子模仿那种表演时所发出的声音“qià-qià,nāng-nāng-nāng”,或者大人们抱着小孩观看这个表演的时候,也用“qià-qià,nāng-nāng-nāng”这个口号来逗小孩儿开心。但是这是一种模拟的声音,不属于前边所提到的口头叙事,也许当人们专门讲述这一传统风俗表演的时候,才叫做口头叙事。

四、口头叙事与方言

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色彩。口头叙事传承民间文学的方式往往就是以方言为工具的,而且方言在传承民间文学方面具有相当强的趣味性。这一点在各地作家的作品中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陕西籍尤其是关中作家实先生、贾平凹先生等的文学作品即是如此。在陕西的很多地方麻雀被叫做“巧儿(读四声)”,所以当提到有关麻雀的歌谣或者口头禅的时候就说“巧儿”怎么怎么地,很好玩儿。再比如在我的老家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地方,有一首大人哄小孩儿不哭不闹的歌谣:“噢噢,娃(一声)乖乖(第一个“乖”读二声,第二个“乖”读轻声),老鼠给娃(同上)捏馍馍(和前边两个“乖”字儿读法相同),一哈(就是“一下子”)捏了十八个,猫娃儿来了都踏(二声)破(一声),老鼠气滴(di,轻声就是“得”)么办法(就是“没办法”)。”

这样的顺口溜儿就在陕西许多地方一代代的流传下来,而且只有当用陕西的关中方言去说的时候才能说出大人为了哄小孩儿开心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要是换做普通话来说这个顺口溜儿的话,就会让陕西人感到别扭,也说不出那种味道。因为方言能原汁原味儿地反应地方风俗的情感内涵,所以很多时候文人叙事在进行艺术加工时要注意保留方言中的语音,哪怕记录时遇到文字障碍,语音一定要想办法保留下来,现代科技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比如录音、拍摄视频等。

五、结语

当有人用书面化的语言将民间流传的歌谣、顺口溜儿、神话传说等记录下来的时候,口头叙事就变成了文人叙事。当然,文人叙事不光是通过书面化的语言来完成的,还需要有文人的艺术加工。民间文学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保留地方方言特色,文人们的记录还要做到雅俗共赏。这样,民间文学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代代流传。本文就民间文学关于口头叙事和文人学士的问题从口头叙事的发端、民间文学的程式、口头叙事与方言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当然,民间文学是一门内容相当庞杂的课程,很多问题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6.

[2]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2-53,101.

第7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关键词:考场作文 误区 矫正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17-02

作者简介:章中华(1974―),安徽安庆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70分,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确实有一定道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许多“误区”,一旦进入误区,作文分数就极低,以致影响高考语文成绩。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总结了学生写作文时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正对策。

一、审题不准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作文一般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作文材料内容明白,立意角度较多,学生基本能找到写作方向,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受到命题者青睐,笔者研究了2013年全国各地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无一例外,都选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这样的要求为考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不可能信马由缰,文题之中都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这一要求,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还是要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理解材料含意。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每次总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和含意,导致偏题甚至离题等方向性错误。如何避免陷入这一误区呢?

对策:反复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材料内容与含意。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分为故事型、寓言型和名言(或歌词)型几种,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故事寓言型,有人物、事件及结果等要素,首先要找准主要人物(注意:包含人和物),剔除次要人物,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把握人物的思想观点,探索人物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对名言(或歌词)型要理清语句层次,不停留于字面意思,要挖掘内涵,特别是对于比喻句,一定要把握喻体的内涵。另外,要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者材料后面的导语,这些语句往往提示了立意方向。

例如2013新课标I卷高考语文作文:一位商人买下一块钻石,专家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很多切割师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愿动手。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并指导徒弟动手操作,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材料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是老切割师和众切割师,众切割师害怕风险,不敢动手,老切割师勇敢去做,终于成功。其中老切割师的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是关键语句,强调了人们做事必然要面对风险,要想成功,不仅需要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暗示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计较成败得失。分析可知,学生只要围绕“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风险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正确态度”立意行文,凸显勇气和心态,就能达到准确审题的目标。

二、文体不明确

高考作文一般不限制文体,主张自选文体。然而不限制不等于没有文体,高中生考场作文主要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选择了一种文体,就要具备这种文体的特征,不能不伦不类。“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明,确定文体就要写出这种文体的特征”成为语文教师考前反复叮嘱学生之语。实际写作过程中,少数学生总会进入文体不明的误区,这种失误一旦发生,后果可想而知。

对策:弄清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把握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差异。

一是文体特征不同。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塑造一两个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主张以事感人,在叙述过程中,要突出事件的具体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述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以理服人。

二是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各有特色,记叙文以叙述为主,适当议论、抒情,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摒弃流水账式的叙述,转入对场景的细致描写,要灵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握写景状物的方位顺序,放大细节,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描写成为记叙文的亮点。记叙文中也有议论,通过议论来揭示主旨,升华主题,但记叙文中议论不宜太多,否则易冲淡文体特征。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证明观点,揭示中心。议论文中也有一部分记叙成分,即对事实论证中的事例进行叙述,但这种记叙不需要具备诸多要素,不需要细致的场面描写,应该选择与论点相关的内容进行叙述,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中心不突出

有的学生作文,叙述内容与主题若即若离,或是议论游离中心、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有的甚至转换了概念,归根结底是中心不突出,导致作文档次下降,分数偏低。究其原因,还是写作前缺乏整体构思,“中心”意识不强。

对策:加强整体构思,建立内容与观点联系的桥梁。

一是加强整体构思,牢固树立中心意识。记叙文要把握叙述顺序,准备写哪些事件,重点描写哪个场景,这些事件、场景与主题是什么关系,如何安排详略等;议论文要注意理清全文的论证层次,反复推敲各个层次与主题的关系,事实论据要选准切入角度,选择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进行叙述,牢记叙述是为议论说理作铺垫,议论说理语言要紧扣中心,防止偷换概念。

例如,以“勇气”为题的作文,如果写记叙文,要选取自我或者他人的具体经历,着重描绘能够体现勇气的场面,最后围绕勇气议论开来;如果写议论文,文章中心是写“勇气”,可以分析勇气来源于实力、自信、决心,但如果下文通篇去谈实力、自信或决心,不能点明其与勇气的联系,其实就是偷换了概念,远离了中心。

第8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请假条(借条、收条和领条)、日记 、留言条、通知、启事、信件(书信、感谢信)、写板报稿

(二)大作文

1.侧重叙事的记叙文。

①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②记叙的顺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记叙五种。顺叙: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转换。

2.侧重记人的记叙文。

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有感情的人来写。

②抓住最能反映他(她)的好思想好品德的典型事例来写。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①抓住特征,准确描述。

②空间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等

4.提供材料的作文

第9篇:记叙文例文范文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 记叙文教学

记叙和记叙文的起源在没有文字之前,从我们的祖先结绳记事、图画记事、刻契记事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可以说记叙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早有定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应遵循形象思维的原则,高中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既丰富又成熟的阶段,记叙文是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很好的手段。同时现在的课改又把记叙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得更投入更轻松,更能把握课文内容,领略范文的精妙,从而达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记叙文定义及其突出特点

1.记叙文定义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人物传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突出特点

首先,记叙文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作者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包含在中心思想里。中心思想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含蓄间接地表露出来。

其次,记叙文有独特清晰的思路。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依据一定线索设计文章脉络,排列段落顺序。记叙文思路分为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纵向思路的记叙文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为线索安排材料。

最后,记叙文的语言比较自由,不像诗歌讲韵律,但比较形象、生动。另外,记叙文反映的内容还要求真人真事,不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

二、新形势下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的体会

1.加强记叙文训练提升现代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教学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训练文体。这种文体以写人、记事、描景、状物为其内容特征,以叙述、描写为其表达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记叙文教学历来占有很大比重,非记叙类文章中也有记叙成分,鉴赏、评价、感悟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教给记叙文文体知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并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片断训练或作文训练,对学生帮助很大,尤其是描法。按内容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还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等。有了对这些手法技巧的熟练运用,再读记叙类的现代文阅读学生就有了理论支持。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记叙文训练,这些技巧就只能靠老师的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同时学生平时阅读的文章多以记叙类为主,有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也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特点,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文字的水平。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尤其是以下几类现代文阅读:(1)对人物未知命运的推测,对故事情节的推测和想象等;(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及作用;(3)鉴赏、感悟文学作品能力;(4)推断、联想、想象等创造能力等题型帮助很大。

2.通过记叙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面临世界范围内“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联想与想象是创新的基石,而通过记叙文的写作练习,培养、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在尽管作文体裁是多方面的,尽管高中作文是文体不限,但学生写都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把话题写成议论文的路子很窄,立意思路甚至语言往往大同小异,比如写和挫折、持之以恒等内容的作文,学生往往联想到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的故事及张海迪的故事,往往概括完故事加几句议论抒情。所以看学生作文总易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议论文与学生的思维判断分析能力关系密切,议论文虽也需联想和想象,但联想很多都停留在由此及彼的浅层次上。而记叙文则与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关系密切。记叙文的联想更丰富多样,而且记叙文的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不管是写人记叙文还是记事写景记叙文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形象。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多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直观的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经常需要的是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每一次专项片断训练或整篇作文训练都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发掘和提高。

3.寻找审美光点诱发学生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记叙文教学中应诱导激发学生对记叙文作品的审美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可采取设计审美议题和寻找审美光点的方式。

设计审美议题就是指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审美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几个审美题目,让学生鉴赏评析时自由选择。寻找审美光点,美存在于记叙文的构思、情节、故事、景物、人物、技巧之中,如果不善于或者不能寻找出审美光点,就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要对美的媒介有美的体验,必须具有美的审视力。施教者只有重视知识的多层面指导、多角度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巴金的散文《灯》,从“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起笔,就以灯为线索,由眼前的“几点灯光”引起追忆和联想,写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灯的故事。这一个个的故事都离不开黑夜与昏黄色的灯光。这夜是无边无际的漆黑一片,它是全文的主色,而这主色,也正是对当时国统区的黑暗的真实写照;昏黄色的灯光虽然朦胧,但在无边无际的黑色的衬托下,却又显得那样明亮,它无疑给身处黑暗中的人以光明和希望。作者正是运用了黑色和昏黄色所形成的色彩反差,使作品中所写到的每一个关于灯的故事都得到了升华。在教学中应以这种色彩的描绘作为审美光点,不仅要启迪学生深入体验审美创造的流程思路,而且要引导他们深入文章深层的美学世界,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写作技法和艺术真谛。

“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技巧。记叙类文章在学生阅读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在人一生的阅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方位、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教学,实践记叙文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