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精选(九篇)

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

第1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为切实抓好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某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调研组,对某某镇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为期6天调研,采取座谈、考察等方式,重点考察了某某厂、某某有限公司等企业,召集8家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安技干部进行了座谈。从调研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强化监管,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从而实现安全生产与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背景及其安全生产特点

(一)异军突起,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新泰市的私营、个体、股份制、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很快:

在工业产值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经济之比为77:23,到20__年两者之比为39:61;

在批发零售贸易销售额中,1985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44:56,到20__年两者比例为18: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1978年国有与非国有之比为98.8:1.2,到20__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已下降到57%。

据统计,到20__年,某某市非公企业有1895万个,从业人员43781人;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特点

经抽样调查,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由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改制而建立的,约占企业总数的25%;二是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或科技人员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15%;三是外商独资或外资占相当比重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四是由自然人开办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55%。

调研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设备陈旧,安全状况差。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民间投资、或改制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度匮乏,生产设备普遍为超期服役,或采用土法自制、或从国有企业购买淘汰设备,安全状况差,普遍存在着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安全性能差等问题,经营者抱着侥幸心理,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大量隐患得不到检查和整改。如某某镇非公有制企业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设备只有13.4%,大部分为20世纪60至80年代的设备。

2.经营者素质不高、员工流动性大。被调查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懂安全、会管理的业主不足30%。座谈中,大多数业主都知道安全生产重要,都担心发生事故,但对国家在安全生产上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应遵循哪些安全标准,一无所知;对如何防止事故知之甚少;有的经营者甚至是文盲,老板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此外,非公有制企业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使得老板大多不愿意在财力和精力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安全技能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和群体保护能力。

3.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现代安全管理意识,采用的是经验型、家族式管理,部分企业法人或经营者法治观念淡薄,搞以包代管,甚至与员工签订生死合同,有的相当规模的企业不成立安全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人员,不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整改隐患,不为员工提供必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4.具有高危性和分散性,管理难度大。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分布在建筑业、机械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行业,点多、面广,分散在乡村、山区,乡镇一级政府苦于无人力、无资金、无手段,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管,使不少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安全监管的“真空”和“盲区”。

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

90%以上的企业没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规、标准不了解,在安全生产上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混乱状况;在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上,普遍规律是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重视,外商投资的企业比国内投资的企业重视,特种行业企业比一般企业重视,改制后的企业比改制前的企业重视。

(二)不能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事故隐患突出

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初期,经营者安全意识不强,重生产、轻安全,重发展、轻投入。少数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生产的关本文来源:文秘站 系,片面强调要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求所有部门都要为其发展“开绿灯”,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处于“不好管、无人管、不敢管”的失控状况,少数非公有企业长期游离于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政府监控之外。

(三)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灵活,员工流动性大,且大量招收的是民工,文化素质低,大多未经过安全知识系统培训就上岗,安全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十分普遍。

(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监管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由于非公有制 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城乡,情况复杂,而乡镇一级政府由于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条件限制,难以对所辖非公有制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不少乡镇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安全监管处于应付状态,政策、文件贯彻不下去,安全生产情况甚至伤亡事故统计不上来,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心中无数,谈不上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五)非公有制企业是伤亡事故易发源,且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20__年,某某市非公有制企业发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乡镇非公企业事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某某市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

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办法去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生产上存在的新问题。

(一)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审核准入制

1.抓源头,把好非公有制企业准入关。对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开办、新项目投产严格实行“安全生产条件准入制”,要求新办企业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有关要求,达到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并具备达到和满足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能力,以及一定的风险承担能力,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核发给“安全生产许可证”或经“三同时”验收后,工商部门方可办理营业执照。在年检时,安全生产条件作为否决条件,参与每年一度的年检。

2.抓重头,把好高危行业业主经营资格审核关。对申请进入采掘、石油、化工、民爆、建筑施工、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企业业主,除对企业应达到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外,其经营者自身应具备经营高危行业相应的安全知识,经市级以上安监部门培训考核取得资格后准予其担任业主。

3.抓大头,把好从业人员社会化培训、考核关。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速度跟不上员工流动速度的状况,建议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纳入社会化培训体系,由社会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取得资格后凭证到相关企业应聘上岗,未经岗前安全培训合格者,任何企业一律不得录用。

(二)明确归属、理顺安全管理体制

针对部分企业改制后没了主管部门和非公企业本无主管部门这一客观实际,为便于加强安全管理,应明确非公企业安全管理归属,理顺非公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一是将城区和乡镇所在地的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其安全生产由其辖区政府管理。二是将有主管部门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隶属关系不变,仍由原主管部门负责。三是外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由外经部门管理。某某市经过实践证明,隶属关系明确后,非公有制企业由原无主管部门变成了有主管部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非公企业安全管理新体制,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三)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

某某市众多小矿山经资源整合、重组、走股份合作、组建矿业集团的经验证明,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走联合经营之路大有可为。

某某市个体客运通过走联合经营之路,一改过去个体客运无序竞争、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的被动状况,解决了多年非公企业难以解决的难题:事故防范由难变易、秩序维护由难变易、“黑车”查处由难变易、事故处理由难变易、纠纷排解由难变易、效益增长由难变易,税费征收由难变易、车辆更新由难变易。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企业走规模经营之路,一是可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再生产、用于隐患整改,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可通过吸纳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四是可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安全生产工作上台阶、企业经济效益上台阶。

(四)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用于非公有制企业隐患整改

《安全生产法》的实施和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迫使非公企业业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对各类隐患的检查和整改力度,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企业的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否则,将面临着查封、关闭和停产的危险。安全投入力度的加大,将导致非公企业资金匮乏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为缓解这一矛盾,建议政府采取低息或无息贷款方式,建立或鼓励银行建立安全整改专项基金,督促非公有制企业抓好隐患整改。

(五)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

第2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费用;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

一、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历史沿革

(一)第一次正式确立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

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需求之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核算受其所处时期的社会关系制约,规范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的核算是安全生产形势的迫切需要。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了财建[2004]119号文《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财政部同时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财会[2004]3号文,规定煤炭企业按照吨煤的某种标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安全生产费用科目计提时计入“长期应付款”,使用时若为费用性支出,则直接冲减该科目金额;若为资本性支出,形成资产,则在形成资产时一次性计提折旧。

(二)2008年安全生产费用变革

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取的发展资金,是对企业盈余积金的积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负债应符合“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的条件,而安全生产费用不符合该特点,而证监会也要求对上市公司年报中安全生产费用列示进行调整。为规范实务操作并与国际接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计提的安全费用不再计入负债类,而应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计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企业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时,根据支出内容的不同,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科目,若形成固定资产,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后期根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进行折旧摊销,计入“制造费用”。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虽然消除了实务与国际准则的差异,但计提时不计入当期损益,也造成相关企业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问题。

(三)现行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规范文件

考虑我国高危行业的实际情况,2009年,财政部了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该项规定要求单独列支“专项储备”,有利于相关监督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提高高危行业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效率,并防止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更改安全费用使用范围和计提标准,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了财企[2012]16号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扩大了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并提高了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最低标准,其计提的期末余额不能在年末处置为零。

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分析

(一)关于“专项储备”的确认问题

在实务工作中,高危行业提取标准不一样,甚至对同一行业的标准都不同,比如煤炭行业最低计提标准就是5~50元不等,加之产量统计存在弹性,导致安全生产费用的增幅与实际产量增幅不匹配,对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专项储备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孔庆林、杨紫、高彦淳,2012)。

(二)关于“专项储备”的报表列示问题

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解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包括:(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3)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而专项储备只是企业提取的一项属于准备金性质的安全生产费用,其不具有利润分配、转增股本,弥补亏损等一系列所有者权益的功能,并且在专项储备存在贷方余额时,证明企业提取的这一项安全生产费用并没有实际使用完,最后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这样会虚增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大于计提费用,当年计提安全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这样使得同样的费用形成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由此可见,不管是专项储备有结余或是超支使用,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均有不良影响。

(三)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问题

在财会[2004]3号文“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和财会函2008年60号文“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及财会[2009]8号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对于后续计量的问题规定基本一致,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处理减少了资产总额,实质上增加了权益性支,不符合安全生产费用本质,还导致生产企业成本失真。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此项规定,给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账务处理上因专项储备形成的固定资产净值为零,资产负债报表中并不体现该项资产,因专项储备形成的所有固定资产均为账外资产,并且因安全方面支出形成资产的设备设施等通常金额较大,使用年限也较长,实物资产的使用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在实物管理上,只能通过设置资产台帐清单,因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较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及工作量。实务中,安全生产设备及一般生产经营用设备的存放位置等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开,这对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盘点工作也会带来极大的难度。另外,提前处置该项资产或对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都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了条件。由于用于安全生产设备的固定资产税会存在差异,增加了企业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三、对“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思考

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取消“专项储备”会计科目,安生生产费用据实列支,不再预提。国家基于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下发关于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及会计核算的各种标准,其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保障安全生产,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费用”从设立以来,经过三次会计核算的反复修改,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点并且得不到较好的解决。政府部门对于“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管可由其他途径实现。第一,对高危企业制度建设层面及安全设备设施的监管及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安全费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费用使用的程序、职责及权限,按规定制定关于安全生产投入的预算,此项安全生产费用按实际列支登记台账进行记录备查。企业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上一年安全费用的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地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安全生产费用规定,购置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是否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安全支出,安全生产费用是否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进行使用,重点应偏向于结果性的考核。第二,关于“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的建议。首先,费用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费用性支出,根据费用归属原则,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不再先预提后列支,但应做好安全生产费用支出的台账登记。其次,资本性支出。对于因安全生产投入而产生的资本性支出,应按正常的固定资产建设核算,并按月计提折旧,按费用归属原则分配折旧费用。同时,做好相关安全性资产的台账登记以备查。企业将安全生产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按照一般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账实相符,解决一次性计提折旧导致的诸多问题。

四、结论

企业的安全生产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支出,对于维系企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职工安全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建议将安全生产费用作为企业一项正常费用支出或资本化支出业务做会计处理,简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核算标准化程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测重结果考评,辅以台账记录做过程监管,减轻企业管理负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财会[2004]3号)[S].2004.

[2]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Z].2008.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S].2009.

[4]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S].2012.

[5]孔庆林,杨紫,高彦淳.专项储备核算相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12,(10).

[6]田涛.我国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研究及效率评价分析[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第3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二)发展目标。从20**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二十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中介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安全评价、市场开发、信息咨询、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咨询,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大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制订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认真研究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4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 高危行业;小微企业;政府监管;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46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76- 03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引入了微型企业的概念,并将小型和微型企业统称为小微企业。对高危行业小微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国家对此高度重视,社会也普遍关注。然而小微企业没有大中型企业雄厚的资金支撑和技术支持,相对而言,小微企业在技术和生产设备上是比较落后的,安全专项资金投入少,安全设备配置明显不足;负责生产的一线工人缺乏安全生产培训,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而且企业安全生产也缺乏专人管理。对于这些现实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1],从安全生产法制管理、监督检查、行政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工艺技术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入手,对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三者交互行为展开分析,剖析高危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1 我国高危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截至2013年,我国各种类型小微企业已经超过5 6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从业人员接近2.8亿。这些中国企业的“毛细血管”群体,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创造了50%的税收、60%的国民生产总值、80%的就业岗位。小微企业分布广,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形成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动力。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战略在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压力在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发展,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主要相对指标都持续大幅度下降。2013年全国较大以上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7.3%和18.1%,重特大事故同比减少了10起,下降16.9%。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8%和14.1%,为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然而,在煤矿、建筑、烟花爆竹生产、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事故总量还很大。2013年3月吉林八宝庆兴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乳化震源药柱地面站发生的爆炸事故、吉林省德惠市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禽类加工厂)发生燃烧事故、厦门BRT快速公交车的起火事故等,这些血的教训再次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敲响了警钟。近两年高危行业领域的事故,约80%发生在小煤矿、小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小化工、小烟花爆竹作坊和建筑施工包工队,这些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2 高危行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微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3个主体对象的分析,发现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

2.1 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基础设施隐患多,存在综合保障隐患

首先,企业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小微企业对“安全”概念的认识停留在定性上,而定量分析的经验与能力比较匮乏,缺乏全面主动发现问题和消除隐患的能力。很多小微企业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凭经验来管理安全生产,而用科学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工作方式来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比较少[2]。其次,企业的基础设施隐患多。小微企业资金力量薄弱,较之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基础设施差、安全生产条件脆弱、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的生产设备带病运行、超负荷运转、超期服役,依靠设备和人力的疲劳生产来获得企业利润,这些问题在机动车辆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违章现象中屡见不鲜。最后,企业存在综合保障隐患。有些小微企业以从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为由,在生产经营中侵犯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不对一线生产人员实施安全生产培训,不按规定发放和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不依法参加工伤、医疗社会保险,职业健康的管理手段落后。事故预警、处理方案缺乏,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监管人员,有的企业把安监机构当摆设,遇有检查才安排人员仓促上阵,缺乏安监机构的协调,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综合保障就无从谈起。

2.2 政府对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管制约束力不足

一方面,事后处罚整顿的安全生产管制方式难以遏制事故的发生。2012年8月5日,温州市瓯海区郭溪街道一铝锁加工厂发生重大粉尘爆燃事故,事故造成13人死亡、15人受伤。8月10日,温州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高活动的紧急通知”,两个月内,1 632家小微企业被停产整顿、1 303家企业遭受关闭取缔。“事故发生―检查整治―停产关闭”,俨然已成为我国政府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惯例,小微企业安全生产陷入了“政府不管则乱,一管则死”的尴尬境地。显然,事后整顿的安全生产管制措施难以从源头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管制政策消极执行。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实行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管制措施,如进一步健全了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严格了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提高了工亡赔偿标准[3],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等。安全生产管制的加强使我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基本稳定,趋于好转,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这主要在于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缺乏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安全生产能力;而且,我国小微企业面广量大且多分布在乡镇,而乡镇等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安全管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所以,出现了小微企业消极安全生产,被动应付各种安全生产达标要求的状况。

2.3 我国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安全监管的保障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安全生产服务中介市场迅速构建,作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到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工作中来。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主要从事安全咨询、评价、评审、培训、考核、认证、检验、检测及注册等技术活动,为安全生产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在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实际问题:政府对服务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的规范[4],不同行业的监督对象和监管措施,对中介机构的认证、咨询资质的审查及考核,对企业实现科学、公开和公正的监管,以及加强立法、实现严格监管的需求约束等,这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来自不同主体方面的压力和需求不同,使我国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监管力度也不够。

例如,在我国安全评价行业领域中,由于国家的重视,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技术人员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已超过18万人通过考试并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安全评价机构发展数量和资质标准已经达到与市场需求相平衡的水平;在稳步发展高风险生产行业安全评价机构的同时,适度发展其他行业的安全评价机构,逐步解决行业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但是,在安全评价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差异大,他们并不是安全评估人员,为了从业去考资格证,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专业的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又缺乏企业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现场经验,用理论去指导实际,难以落实,导致理论和实际生产经验脱节,安全评价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二是没有专门的、系统的安全评价法律或法规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三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安全评价标准的滞后,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国家制定的安全评价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就使很多企业存在着监管的空白。

按照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小微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生产的达标,必须依赖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对他们的刚需求就会很大,则会存在很大的潜在空间[5];又由于小微企业安全生产资源实力不足,其安全生产服务柔性需求的潜在空间也很大。但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安全生产积极性,对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的服务需求很低;同时,我国的安全生产服务中介机构大多依附于政府部门而存在,安全服务供给水平与能力不足。由于安全生产服务的供需双低,没能发挥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在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在现阶段小微企业资源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保障小微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达标。

3 相关对策的提出

(1)通过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亡赔偿的标准,增加小微企业的安全事故成本,使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压力加大[6];国家和行业严格规范安全生产的措施,明确规定安全生产违法必须追究个人和企业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小微企业形成安全生产的主动意识。

(2)政府对于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制度进一步严格规范,通过加强基层执法部门的安全监管力度,严肃安全生产执法,从而提升政府对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严格规范的能力。

(3)加大对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可以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通过对安全生产市场的培育[7],增强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立其信用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服务市场体系。

小微企业面广量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对事故频频发生的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的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制。同时,进一步提供安全生产服务。这就需要分别对高危行业小微企业、相关的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3个主体同时约束和规范,形成一个有序的安全生产市场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梅强,刘素霞.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供求”与政府管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3):113-119.

[2]Paul P S, Maiti J. The Rol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 Safety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 [J]. Safety Science, 2007, 45(4): 449-471.

[3]Niskanen T. The Effects of the Enforcement Legislation in the Finnish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spectorate [J]. Safety Science, 2013,55:135-148.

[4]郝生跃,柴正兴.完善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6(6):13-19.

[5]Vinodkumar M N, Bhasi M. Safe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Safety Behaviour:Ass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afety Knowledge and Motivation [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0, 42(6):2082-2093.

第5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一、安全生产费用的财务管理现状

一般施工的企业都是具有危险性质的,为了保证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有关部门就明确规定,施工企业需要根据施工的成本,从中提取一些费用作为安全生产费用。但是由于这项规定,企业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时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施工企业都是采用三级或者四级核算的方式,从总公司到分公司,再到下面的二级三级分公司这样的核算方式,总部往往不能及时的掌握资金的整体动态,在安全生产费用上面,更加无法掌握它的动态。

施工企业在对安全生产费用处理的时候,需要企业能够符合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对于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企业需要接受国家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等部门的监督。

在企业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时候,遵循“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国家对待一些高危企业的施工,比如建筑施工、矿山开采、以及危险品的生产等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在这些的具有危险性质的行业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危险事故,危及人的生命。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此做好安全生产费用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企业发生安全事故,那么对企业将会造成长远的、不利的影响。

二、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的改革

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施工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之前需要先把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扣除,并且必须用在指定的范围内,不能够挤占,甚至挪用。按照财务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对于当年结算时剩余的资金应该供第二年使用,如果安全生产费用不足,必须按照正规的手续对超出的资金列支。总部集团也可以通过内部政策会议,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统筹化的管理和使用。

对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财务管理,应该摒弃传统的三级或者四级核算的方式,应该转换由总部集团和其下分公司两级会计核算。让分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计提,并按照总部规定的时间内汇到总部集团用于安全生产费用的账户之中,总部集团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考核按照返还比率返回给下层公司。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让总部集团内部容易审计,也有利于总部集团的领导对下层公司进行监督核查。施工企业要履行安全生产的职责,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体系,提高施工企业抗安全事故的免疫力,杜绝安全生产事件的发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做好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工作,精确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施工企业经济的发展,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的在安全生产费用方面的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核算制度。明确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的范围,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这样既能保证企业在施工过程当中安全费用的管理。实时掌握安全生产费用在项目当中的使用情况,并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安全生产费用的支出,合理的使用安全生产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升了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的管理能力,同时又可以节约企业的资金。

做好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工作,能够直接反映出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上安全生产的工作是否做到位,也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信息,考察一个企业和企业项目是否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会计部门能够系统的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否做到位,以及对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情况,资金去向也能够全面的了解。在施工的时候,如果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的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财务的负担,降低了安全风险。施工企业的主管部门在对施工项目现场考察时也可以针对项目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善,以及落实安全生产的工作是否做到位,避免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被下层公司挤占或者挪用,确保安全生产费用能够真正的投入到项目工程当中。

第6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第一次召开省属企业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年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传达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着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属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精神,总结回顾省属企业**年改革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年改革发展任务。下面,我代表省国资委讲三方面意见。

一、**年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年,是**规划开局之年和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属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以强化财务监管为突破口”的要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带来的新情况,着力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强化资源节约,加强企业管理,拓展市场空间,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生产经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省属企业生产经营外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能源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品价格下跌,压缩了许多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升值、出口配额和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外贸行业销售形势更为严峻;银行多次加息,使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钢铁、水泥等行业由于市场结构性矛盾,导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等等。面对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各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推进增长方式转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据快报统计,省属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52.7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123.2亿元,同比增长14%;已交税金105.9亿元,同比增长9.8%。

二是资产质量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省属企业盈利能力普遍增强,资产运营效率普遍提高,总体负债水平稳中有降。到**年底,省属企业资产总额为2771.8亿元,同比增长14.9%;所有者权益709.8亿元,同比增长8.8%。省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6.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8.1%,同比也是提高0.5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为6.08%,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省属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1.67%,有10家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有所降低。

三是资产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正逐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年底,我省省属企业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净资产达744.6亿元,比**年增长11.2%,比**年增长66.2%,占省属企业总量比重由**年的57.6%提高到**年的70.1%。能源、交通、杭钢、机场等4家集团的所有者权益总额达499.5亿元,比**年增长7.8%,比**年增长41.1%,占省属企业总量比重由**年的64.1%提高到**的70.4%。省属企业中有9家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占省属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比**年增加3家。

在生产经营快速增长的同时,省属企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省属企业中能源、交通、机场、铁路等方面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农业、商贸、盐业、旅游等许多行业的企业服务于百姓日常生活,建设、钢铁、加工、制造等行业吸纳了大量社会就业。同时各企业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稳定繁荣市场、保证经济安全、抗台救灾抢险、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较好体现了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一年来,省属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抓住改革、调整、创新、管理等关键环节,勇于创新,团结奋进,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深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激发了新的动力。

一年来,省属企业把深化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与改革工作指导组及省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按照“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方针,采取“一企一策、规范有序”的方式,扎实推进和深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企业发展激活了新的动力。

国资营运机构进一步重组整合。目前,由发展集团、金温铁道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新的省铁路投资集团;农发、粮食集团整合而成的新农发集团已正式运转;能源集团改革重组省国信控股集团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轻纺集团已解散歇业,其存续企业赞成集团成为省国资委国有参股企业,省盐业集团公司(省盐务管理局)已划归为省国资委出资的直属企业;丝绸、三狮等集团按照批复的改革总体方案,正在加紧实施,其中丝绸集团第一阶段改革已基本完成;中大、荣大、东方等3家集团的改制基本思路已经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同意,正在进行实施。通过资源重组,一批企业集团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经营活动,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企业产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省属企业积极实行产权多元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了产权结构。省属企业本级改制前大都为国有独资企业,按照改革总体方案和改革基本思路落实后,将有35%成为产权多元化或民营企业。其中,杭州萧山机场公司与香港机场管理合资并购项目已于去年12月18日举行挂牌仪式,这是一次浙港两地强强联手的合作,也是境内外机场合资的首次尝试;杭钢重组宁波钢铁工作也已完成,将于今年上半年投产出钢,杭钢本部引进战略投资者洽谈工作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方案已经省领导审核;巨化、水利水电、石化建材等集团正在与战略投资者洽谈;旅游、机电集团改制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在推进集团公司本级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所属子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一些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内部资源重组也得了明显进展。长广集团的改革脱困工作进展明显,一矿已经停产关闭,七矿正进行安全生产整改。省属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由股改前的55.07%,下降到44.47%。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进一步推进。各省属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按照新《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缩短了内部管理链条,管理层次初步得到压缩。以集团整体改革为契机,各企业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换运行机制和经营机制,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监督约束体系逐步建立。特别是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省属企业,由于新投资者的引入,有利于企业内部真正形成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相互监督约束的内部运作机制。交通、商业2家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为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省国资委积极推进实施“阳光工程”,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有关制度。各省属企业严格落实国有产权转让和委托审计评估的有关规定,完善企业产权基础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改制程序及资产处置等工作。严格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的效用,除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国有产权一律实行进场交易,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缩水和流失。据统计,到**年底,我委共核准各企业资产评估项目166个,净资产评估值总额101.98亿元,评估增值86.18%;完成省属企业国有产权挂牌交易转让76项,挂牌成交价15.03亿元,增值12.02%。

(二)调整结构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围绕做强做大做优主业,省属企业把布局结构调整作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整合业务资源,缩短管理链条,推进自主创新,拓展市场空间,企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

整合业务资源,优化了布局结构。近年来,省属企业本级之间的调整重组力度较大,同时,许多企业集团也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理念,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布局结构。铁路集团实施“两年整治工程”,进行资产整治和产业打造,退出项目24个,回笼资金超过11亿元,同时在铁路、化工、装备制造领域加大重点项目投资,新建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项目,通过结构调整集团资产优良率达94%。交通集团为优化资源配置,将所属19家高速公路公司整合成8大区域性专业板块,促进了集约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物产集团着力推进流通产业化,整合相关业务资源,着力打造“物流、金融、信息”三大平台,在供应链合作、连锁经营、流通加工、配供配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能源集团积极做好国信系统各公司的重组改革,在业务、资产、债务和人员重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荣大集团努力调整资产结构和商品结构,企业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塔牌”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品牌。长广集团在推进非煤企业改制同时,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招商引资13个项目,有力推动了企业改革脱困工作。盐业集团结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县级盐业公司资产上划和重组,目前已有62家市、县级盐业公司完成重组上划。

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许多省属企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进资源节约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杭钢集团加大工艺技术攻关,改进产品质量,“十五”期间投入技改资金50亿元,建成了高速线材等一批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去年累计开发新产品69项,优钢比达70%,居国内同类企业领先水平,高强度冷墩钢等产品被应用于“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能源集团依托技术进步,推进“绿色浙能”、“节约浙能”建设,掌握应用了国际先进的脱硫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同时在节煤、节电、节油、节水方面都居于全国或全省领先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机电集团1.5兆瓦风机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与中节能公司进行风电产业战略合作,在去年下半年累计中标了15亿元的风电机组供货合同,同时公司还承担了我省机械装备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巨化集团加快自主创新,新申报6项发明专利,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氟化厂有机氟扩建等项目通过验收。建设集团以技术进步推动提高工程质量,3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奖,26项工程获得省级奖项,“扣件式钢管支模架施工风险与应用”课题作为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公司还被评为“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此外,中大、旅游、东联等许多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多元化营销网络,取得了新的成效。

实施外向发展,优化了市场结构。许多企业跳出传统的市场经营地域,谋求新的市场布点。杭钢集团“跳出杭州、发展杭钢”,积极参与重组了宁波钢铁项目。巨化集团“跳出衢州、发展巨化”,建设了宁波基地。建设集团“走出去”拓展海外经营,在北非阿尔及利亚承建项目合同额达13.2亿元,同时在国内形成了4个经营额超5亿元的省外市场。商业集团依托雷迪森品牌,在国内各地全权输出酒店管理16家,同时开辟了经济型酒店连锁业务。许多企业在竞争中谋求“竞合”,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如铁路集团与物产集团合作组建联合体,中标甬台温铁路钢材供应4个包件,总计钢材供应量5万吨,合同额1.6亿元。

压缩管理层级,优化了组织结构。许多集团在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理顺管理关系,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企业正逐步将管理层级压缩到三级以内。交通集团推进本级实体化运作,吸收合并了杭金衢公司,为降低管理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扩宽融资渠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建设集团在下属企业中加大直管项目建设,着力培育自营能力,减少了中间层次,规模效益明显好转。商业集团对一些下属单位交叉持股进行了梳理调整,理顺了集团内部的股权关系,增强了母公司的控制力。巨化集团为缩短管理链条,加强优势互补,将巨圣、电石、技术中心等企业整合进入股份公司。东方、荣大等企业进行股权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对提升主业发展和提高盈利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省属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以资产管理为纽带,普遍加强了财务资金管理、投资融资管理、战略规划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努力缩减管理成本,增强集团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企业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财务资金管理进一步强化。根据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省属企业以财务监管为突破口,普遍加强了出资人财务管理,在规范设置、规范机制、规范制度上下功夫,积极推广全面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不断提高资金运作效益,引导投资方向和资金流向。能源集团成立了浙能财务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新功能财务公司,促进了集团资金管理和运作。交通集团成立了财务中心,集中所属12家公司货币资金账户,通过内部资金运用和创新融资手段,已直接获益近3300万元。铁路集团建立了铁路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担保管理等方面制度,同时提高资金运作效益,内部结算中心实现净收益1400多万元,还回收委托理财资金近9800万元。杭钢集团完善财务管理和控制体系,规定各子公司不准对外拆借资金、不准对外担保、不准擅自对外投资,同时努力控制经营成本,全年降低采购成本和工序成本达10亿元。东方集团采取合法有效经济措施,努力追回了1.62亿元委托理财资金。荣大集团加强成本核算,适应汇率新机制,合计成本费用同比减少5750多万元。物产集团对集团账户进行归集管理,建立了以经营、财务等方面重大事项为主要内容的出资者报告制度。建设集团重点针对企业决策类和投资管理类,重新修订或增订了33项规章制度。一些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将内控体系扩展到存续企业。萧山机场、中大、东方等许多企业加强了内部审计和监察工作,并积极运用审计成果加强管理。一些企业还加快了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依法决策监督、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融资平台管理进一步加强。为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各企业积极打造集团统一的融资平台,普遍加强了银企合作,创新融资手段,对接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发展资金。铁路集团加大与各金融机构合作,积极筹措铁路建设资金,同时其控股的江山化工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28亿。物产集团发行了6.5亿短期融资券,通过与工行战略合作,开展了仓单质押、应收款保理、国内国际信用证等多种金融品种,有效解决了业务资金需求。能源集团年初成功向社会发行15亿元的“06浙能债”,仅此一项降低筹资成本3000万元。交通集团利用信用杠杆,推出了发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理财加信托、银信联合贷款置换长期负债等一系列融资创新工具,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强,有效节约了财务费用。中大集团利用宁波国际汽车城项目发行了两年期集合信托产品,募集资金1亿元。丝绸集团等企业结合外贸形势变化,开展了出口押汇、买方付息银行承兑汇票等贸易融资业务。

战略规划管理进一步明确。许多企业在制订和修订发展规划过程中,从省属企业整体情况和自身实际出发,重新梳理优化集团产业板块,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方向,发挥集团资源的协同效应,着手进行业务链、价值链和管理链的再造。能源集团以发展规划为引导,提出了“大能源”发展战略,加大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建设,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对30万千瓦以下机组进行热电联供改造,推进电力产业升级。铁路集团通过修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以铁路建设运行为主,化工、装备制造等辅业为支撑产业板块,并调整和重组了有关业务资源。农发集团以调整重组为契机拟订了新的发展规划,以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粮油贸易为产业方向,对母子公司人财物管理作了明确的制度约定。建设集团根据发展规划重新梳理原投资项目,及时收回投资收益,并明确今后投资重点是资源性项目、基础设施领域和政府公共事业。水利水电集团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明确了以水电投资、水务产业化、土地围垦为核心业务,不再对非主业性质的、经营不善的服务性企业进行增资。

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改进。省属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进一步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普遍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依托技术进步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制订完善了各类应急处置预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障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巨化集团总结安全管理经验教训,重点规范了新产品中试管理、特种设备管理和工艺管理,运用安全竞赛、综合大检查等形式,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能源集团大力开展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型评价标准和方法,实现危险点分析预控从检修向基建、运行拓展。杭钢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证合一”整合型贯标,推进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设集团设立了安全管理基金,实行重奖重罚,全面推广民工学校,加强民工安全法制宣传。石化建材集团全年投入1070万元用于安全与环境整治,开展了“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年”活动,促进环保日常监督与应急管理。东联集团等企业推行安全生产巡督查制度,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机电集团等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尤其对民爆、军工企业进行了软硬件改造。萧山机场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第6个安全年目标。

(四)加强党建和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各省属企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持。

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省属企业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重点,努力加强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领导班子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有了新的变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成为省属企业领导班子主流。去年,我委对16家集团的69人次领导人员进行了调整配备,配合省委组织部对4名正职人选进行了调整充实。省属企业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比例,由**年的58.1%上升到目前的68.1%;高级职称比例由47.7%上升到63.2%。杭钢集团评为全国“四好”班子建设先进单位。各省属企业也对下属公司领导人员进行充实和调整,加强了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能源集团对所属27家企业领导班子及130名成员和本部26名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基层组织建设和企业文明建设得到改进。各省属企业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企业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建立健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各省属企业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推行厂务公开和职工民主管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努力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作用,广泛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杭钢集团所属的转炉炼钢厂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能源集团被评为了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示范单位。

职工权益和企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各企业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维护企业稳定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规范改制,在政策层面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职工安置和资产真实性、完整性为主要内容的“双承诺”制度,确保改制后企业职工安置,落实劳动关系转换补偿金,保障离退休人员利益。杭钢集团在“十五”期间钢铁主业结构调整中减员4723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妥善安置,没有向社会推出一名职工。长广集团通过招商引资、技能培训、就业介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积极做好职工再就业工作,目前已有87%的富余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各企业还积极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如机电集团专门成立了一家咨询服务公司,切实加强离退休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各企业相继建立了维稳应急机构,健全了应急预案体系,普遍加强了维稳机制建设,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去年,省国资委和各省属企业共处理件763件,接待上访人员504批1495人次,其中集体上访32批。

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继续深化。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各企业陆续出台了惩防体系实施办法,着力推进惩防体系构建。围绕重点环节,积极开展了效能监察工作。全年省属企业效能监察立项93个,提出整改建议370条,查处违纪金额142万元,挽回经济损失6053万元,节约资金9560万元。开展了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和投资入股清理工作,其中3户企业15名领导人员多领薪酬555万元,现已退回493万元。深入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有效配合省纪委查办了多起违法违纪案件。

围绕推进省属企业的改革发展,近年来,省国资委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大了各项工作力度,积极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服务。目前,全省国资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资监管的组织架构体系、制度架构体系和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已基本形成。省国资委成立以来先后制定了30多个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近50个内部规章制度和7个内部工作流程,建立了国有产权代表、重大财务事项、企业内部审计和专职监管人员等4个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产权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监督管理为突破口,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制度较为健全的国资监管新体系。

一年来,我们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离不开各省属企业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企业领导人员,在工作中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书记、吕祖善省长等省领导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等多个场合,都对大家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此,我代表省国资委,向在座的各位企业领导人员,并通过你们向省属企业广大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布局结构需进一步调整。目前,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仍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约60%),国有资本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数量仍过多,相当一部分企业主业不清晰,国有经济应具备的规模效应、整体优势难以有效体现,历史遗留的大量不良资产、无效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二是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创新。目前省属企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任务十分繁重,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不少企业还未真正建立。三是增长方式需进一步转变。有的企业资产运行质量不高,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较低;有的企业债务风险较大,对资金筹集、管理和利用等重大财务事项缺乏有效的内控监督;有的企业集团管控能力不强,管理相对滞后,对所属子企业缺乏有效控制。这些问题制约了省属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下决心、下功夫加快改进和完善。

我们还要有危机意识。这几年,我们省属企业纵向对比,增长很快,成绩很大。但横向比较,从**年全国地方监管企业财务快报数据看,我省一些经济指标排名情况比**年有不同程度下移。根据掌握情况分析,位次的变化有的是由于一些省份扩大了监管范围不可比,有的是因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由于宏观调控总体上对资源性、原材料供应上游产业有利,这些行业占主导的省份,其企业效益增长比较明显,而我省没有大的资源性、原材料供应上游产业的基地。当然,从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利润率来看,我省在全国还是名列前茅的。因此我们也要有信心,但不能掉以轻心。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下定决心,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能力和创利能力,展现浙江国企的风采。

二、**年国资监管和省属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我们党将要召开十七大,我省要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省属企业面临新的环境和任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做好今年的工作,特别是推进省属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进入“深度依存期”,省属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更加直接。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产业政策和结构的调整,能源资源价格的波动,资本市场的变化,汇率的升降等等,都会对省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有可能带来机遇,也有可能潜伏风险。从省内情况看,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我省开始进入人均GDP4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省属企业作为我省国有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省属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要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比伯仲、争高低,就必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外部形势,熟练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省属企业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调整力度,实现科学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省属企业的改革发展,1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了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座谈会。这是继**年座谈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特别为促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书记、吕祖善省长等省领导在会上充分肯定了近三年来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在会上强调,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按照“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完成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省属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今天这次会议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落实省领导在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围绕指示精神明确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

根据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省属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年全省国有资产监管和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谐企业,继续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着力落实企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与控制力,着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以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年工作的总要求是: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促进和谐。

——加快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发展、增强活力”为总揽,以“改革、调整、监管”为抓手,全面实施省属企业**发展规划。

——深化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大企业资源调整重组力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按照新《公司法》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修改完善公司章程,进一步理顺母子公司关系。

——强化监管。加快建立与多元产权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运作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规范企业收入分配行为。加快企业财务集中管理和控制,推进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促进和谐。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促进省属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做优、做精,以企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以强化国资监管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年,省属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5.5%左右,销售收入增长11%以上,实现利润增长6%以上。

三、**年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省属企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省属企业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属企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突出发展主题,做强做大做优省属企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期间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多做贡献的要求,**年,我们要从集中力量抓改革转向改革发展并重,突出企业发展主题,以发展来巩固改革成果,以发展来引领改革深化,以发展来维护企业稳定,以发展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一要切实推进**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实施。各企业要对照此规划,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科学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切实加以落实。通过规划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集聚,向省属企业的主营业务集聚,加快形成能源、交通、现代商贸物流、中高端化工、优特钢铁、建筑业等六大优势产业板块为主的产业格局,提高国有资产的集中度和有效性,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进一步增强我省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二要积极推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市场化手段,在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择优培育一批对全省经济具有明显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省属国有大型龙头企业。首先培育和推动交通、能源等企业打造资产总值超千亿元的集团公司,培育和推动物产等企业打造销售收入规模超千亿元的集团公司,增强省属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还要大力培育3~4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五百亿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培育若干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群。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良性互动。

三要努力推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省属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行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和关键技术,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省属企业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促进企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切实解决企业中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投入产出水平,着力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制定实施严格的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标准,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的不断减量。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资源再生利用,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深化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根据省委书记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深化企业改革仍为明年重点再作冲刺”的指示,**年省属企业要坚持改革不停步,坚持改革促发展,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三年目标任务,促进国有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继续全力推进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继续坚持“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三宜”原则,分批次加快推进改革的进程,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经取得改制成果的企业,如萧山机场、能源要及时总结改革成果,用以示范带动其他企业改革,并着手内部改革深化工作。已经批复改革方案的三狮、丝绸等企业,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加快实施,重点是做好国有资产全退企业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股权设置和职工安置等工作,推动改制后企业尽快正常运行。铁路、农发等已进行重组的集团公司,要开展下属企业改革,加快调整、理顺体系、强化管理、推进转型,实现1+1>2的效果。改革方案已经省领导审核的建设等企业,要进一步做好改制的基础工作。杭钢、巨化、水利水电、石化建材等企业,要加快进程选择确定战略投资者,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旅游集团等企业要按已有的思路加快完善改革方案,争取在上半年获准批复进入实施。此外,要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使辅业改制与主业改革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创造条件推进省属企业培育上市公司。加快省属企业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加快改制和上市的步伐,积极培育新的上市公司。以运作上市公司推进核心资产证券化、有效资源市场化,选择管理规范、竞争力较强的下属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积极研究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新情况,完善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资产评价体系,创新国有股权合理运作模式,防范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风险。规范母公司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支持上市公司金融创新,推进股权并购,使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增强省属企业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第三,进一步推进省属企业的调整重组。推进东方、荣大、中大等3个外贸企业的重组工作,进一步增强和发挥省属企业在全省外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资产为纽带,进一步推进商业、交通等企业理顺母子公司管理关系,压缩管理链条,控制管理层级,实现管理扁平化,提高管理绩效。进一步完善调整后企业改制方案审批、产权转让审批“下管一级”的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备案工作制和督查工作制,确保改制审批和转让审批的规范有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继续做好省盐业集团的改革,进一步理顺公司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试点工作,促进全省盐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企业管理,提升整体营运发展水平。

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是企业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加强管理、规避经营风险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加强财务资产、投资融资、考核分配、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合理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国有资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

一是加强财务资产管理。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审计监督相协调的财务管理模式。切实加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的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运行质量。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能力。积极探索向子公司派出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强化对子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管控。加强对担保、债务、债权等方面的风险管理,严格高风险投资业务的监管,规范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投资行为和操作程序。继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性、风险性审计转变,促进提高财务决算质量、企业风险评估及内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行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规范考核分配管理。加强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规范企业收入分配,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完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和改进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坚持工效挂钩和“两个低于”的原则,做好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工作。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在企业发展基础上,实现职工收入稳定增长。按照绩效挂钩原则,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分配办法和职务消费,进一步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

三是理顺法人治理关系。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当前要着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意见》和《省属国有独资、绝对控股公司董事会职工董事管理办法》两个重要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先在交通、能源、铁路、商业、物产等企业进行派驻监事会工作,然后逐步全面实行。同时,各省属企业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对公司章程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和完善,更好地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之间的责权利,更好地形成权力制衡机制。

四是完善国有产权监管。我委将进一步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不断强化产权监管,积极争取出台《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度,开展国有产权制度执行情况和产权转让审批程序调整以来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各企业要加强所属企业产权监管,规范制度、完善程序,继续落实执行好“阳光工程”各项规定,促进以进场公开交易方式实施产权转让和增资扩股,通过公开操作避免改制风险和后遗症,实现国有产权有序流动和保值增值。

五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安全生产作为职工的根本利益、最大幸福,努力建设安全型企业。认真研究安全管理的特点和方法,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基础,以精细管理为载体,以科技进步为保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加强安全生产的全员培训。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坚决遏制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职工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建设和谐企业。

继续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认真分析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努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1.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以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省属与部属企业党建工作指导意见》和《省属企业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制实施办法》、《省属企业发展党员票决制实施办法》、《省属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等“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为抓手,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采取局部开展、积极推动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省属企业党代会制度。组织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两优一先”的评选活动,在“七一”前夕进行评选表彰。加强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做好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努力保持思想稳定,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人员的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评比表彰活动,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促进企业领导班子提升素质、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加强省属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促进企业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年”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企业后备人员和人才队伍培养,创新选拔任用机制,健全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高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整合企业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培训机制,建立分级分层的培训体系。健全人才引进、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强国有产权代表、高级经营管理者、财会审计人员、高技能人才、党务工作者等各种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加强企业党风建设。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龙头,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认真抓好企业廉洁从业各项规定的落实。继续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惩防体系的构建,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积极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督,提高制度执行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廉洁自律监督检查,坚持实行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任前谈话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通过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更好地促进国资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促进省属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5.加强和谐企业建设。以制定和落实和谐企业建设指导意见为抓手,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各项工作。各企业要把和谐企业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我委的《意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按照改革求和谐、发展固和谐、民主促和谐、文化育和谐、党建推和谐的总体思路,以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激发国有企业创造活力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和谐企业的建设水平。今年,我们将在适当时候召开和谐企业建设研讨会,共同来研究交流和谐企业建设工作。

企业稳定是和谐企业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眼下全国两会期间,各企业集团更要站在政治、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本企业的稳定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责任和措施,做到有专人负责,有化解措施,有应急预案,管住自己的人。

第7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年工业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实现四个突破,抓好六项工作。

围绕一个中心即:工业局各项工作要以全力维护两局职工稳定为中心和工作重点,在全系统形成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挂帅抓;主管领导重点抓;机关、班组全员抓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争取两局稳定工作在*年有根本性好转。具体要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要抓好责任制落实。要明确规定局党政一把手和企业党政一把手是本系统本单位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对稳定工作负总责。二是强化包保措施,对企业“三方面”人员重点人和离休干部中的重点人,要真正实现责任到人,包保到人,措施到位。三是强化办真事,解难题。*年做稳定工作要体现为企业和上访群体办实事、办真事、排忧解难上。要认真分析上访群体诉求的合理成份,从为上访群体排忧解难的角度做好稳定工作。四是建立预警机制。我们要在上年做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建立局、企、车间、班组联动机制,信息共享制度,及时摸清上访群体的思想脉搏,尽最大限度做到未动先知,争取把不稳定群体上访矛盾化解在基层。

实现四个突破。即一是在企业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重点强化对各生产企业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产值、产销率、年度利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职工的权益等项指标。国企局通过转变考核的性质,达到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者观念的目的,督促企业大干快上创效益。二是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要强化跟踪审计,强化按程序规定处置国有资产。三是在企业借款资金的审批和跟踪审计上要有新突破。四是在党建工作上要实现新突破,要以抓班子带队伍为龙头,实现带一流班子,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的目标。

抓好六项任务。

一、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狠抓安全生产工作。

*年,全局统口径要完成工业总产值8个亿(不含东洋制钢25个亿),其中:国企局要完成2个亿;集体局要完成6个亿,完成引进外资200万元,其中国企局100万元,集体局完成1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其中国企局完成3000万元,集体局完成6000万元。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机制和责任考核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生产目标。

二、全面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督。

新的一年,工业局要加大对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抓好五个监督。一是监督企业资产的清点核查,做到帐物相符;二是监督企业按区政府处置国有资产的规定处置本企业国有资产,严格按程序办,不准企业法人私自处置国有资产,严防国有资产出现跑冒滴漏;三是监督企业处置帐外资产以及废旧物;四是监督企业租房和出租设备的管理工作;五是监督集体企业资产处置。对集体企业动迁、新建处置资产,要监督企业严格执行“集体企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做到动迁资金存入国资办,对动迁资金使用要召开职代会集体做出决策,工业局将监督企业严格执行职代会决议,严格审批程序,监督每笔资金去向,做到资金使用笔笔有踪,笔笔合理。

三、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改制。

*年,国企局还有6户国有企业进行改制的任务,集体局还有47户集体企业也有待于推进转制。为了完成市区下达的改制任务,我们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调度工作,对所有列入改制计划单位要进行逐个研究,认真摸清企业资产负债及职工情况,按照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的原则积极推进引进外资合资合作,引进内资合资合作和企业内部股份制合作经营等模式,争取年内国企局列入改制企业全面完成任务,集体局推进改制企业5-10户。

四、全面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搬迁力度。

*年,国企局将有5户企业,集体局将有16户企业将被列入区政府的“东搬西建”计划。我们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时限要积极做好企业搬迁准备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协调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关系,进一步征得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确保按区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国有企业重点解决搬迁时间、企业新建、职工合理安置和尽快恢复生产工作;退出市场的国有企业重点解决安排到退管办工作和职工安置工作;集体企业重点解决职工安置,个别企业新建恢复生产以及退出市场企业留守人员后续安置和稳定工作。

五、全面抓好退管办工作。

退管办的各项工作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新飞跃。一是要做好退管办搬迁前和搬迁后的各项工作。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退管办拟在今年下半年搬迁。这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退管办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各项搬迁准备,争取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在软硬办公环境上实现新飞跃。达到退休职工来退管办办事,一看就明白,一问就清楚,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二是在服务质量上要实现新飞跃。退管办是重点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办事机构,我们要教育退管办全体员工要想职工之所想,急退休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要把退管办真正建成职工之家,做到退休职工和其他职工来办事,来有迎声,去有送声,热情服务,礼貌待人,坚决杜绝:“冷、硬、顶、拖”等工作失职行为发生。三是要在安全工作上实现新飞跃。退管办是全局重点防火单位之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措施,按规定设置安全救火用品,加强职工安全教育,进一步增强防火意识,加大退管办档案室的防火力度,要做到死看死守,万无一失。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8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1.加强企业管理是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快慢、好坏和长久。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执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只有着力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加强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才能更加有效地控制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保证我省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企业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大量安全生产事故的教训表明,只有从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切实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有效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

4.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对企业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省企业管理总体上与当今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有不少差距,突出体现在部分大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淡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基础管理不扎实,现场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等等。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企业管理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明确企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企业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全面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突出企业的安全、节能和技术质量等基础管理,全面优化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6.加强企业管理工作要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相结合,要认真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企业改革和管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成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各项责任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坚持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搞好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坚持全面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着力解决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持自主创新与博采众长相结合,在善于学习、借鉴和采用国内外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和先进管理方式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企业自主管理和政府创造环境与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政府指导企业加强管理的新路子,为企业加强和改进管理创造良好环境。

7.全省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经过5-10年的努力,全省多数企业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总体水平大幅提高;大企业战略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基础管理不断强化,现场管理不断规范;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生产安全事故大幅下降;节能减排全面推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8.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控制新上高危企业和高危项目。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规定的行业技术工艺标准和规划布局进行科学设计,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随意调整和改动。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价,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确保作业现场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监控报警和自动保护装置,确保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凡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和企业,不得给予验收通过和批准投入运营。

9.制订和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各类企业都要从安全生产的高度出发,结合本行业技术经济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以仓储运输、生产过程、作业现场、产品质量、原材料及能源消耗等环节为重点,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制订完善的、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全面系统的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类人员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10.进一步加强岗位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生产经营单位所有从业人员特别是新招入或转岗的职工必须进行岗位技能和安全培训,经考核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未经培训和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按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实现安全生产。

11.各类企业在施工、作业、组织生产中都要严格执行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工人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纪律。切实加强现场管理、安全巡查和远程监控,发现操作不当立即纠正。强化设备管理,加强设备检修和保养,严禁带“病”运行,一旦发现运行不正常或事故隐患,必须立即停产检修。

12.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督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及时编制和修订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努力降本增效

13.各类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节能工作,把节能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14.认真搞好节能基础工作,健全节能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能源、原材料消耗的计量、监测和统计工作。

15.切实加强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实行倒逼成本法,对各个车间、班组和工作岗位,建立起能源消耗定额体系,建立定额管理责任制,采取定期考核或定额包干等办法,节奖超罚。

16.加强节能管理技术进步,搞好资源综合利用。认真执行国家及省各项节能标准,积极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工艺及装备,搞好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废液、废渣的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技术、工艺和设备。企业技术中心要积极开发能源节约、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

17.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定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库存与在制品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生产要素消耗和成本水平。加强物流管理,推进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降低物流运作与管理成本,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积极推广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对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五、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8.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把市场机制融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打破传统的开发模式,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起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益、个人收入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19.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强化车间、班组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创新能力。

20.坚持高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广大企业要积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加快建立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原材料和外购件入厂质量检验,严格生产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杜绝生产不合格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21.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知名品牌。各类企业不论大小,都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把品牌战略作为建立百年企业的基本战略,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同时,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努力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培育和塑造产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积极创建知名品牌,走质量效益型的名牌发展之路。

六、积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22.企业要对照国际同行业管理先进水平找差距,积极引进、借鉴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加快推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

23.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等环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4.推进企业战略管理,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大型企业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市场形势,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依据自身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搞好战略规划。带头推进信息化,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头发展与本行业有关的物流、服务产业,带头实施走出去战略。对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各级经贸部门要组织专家逐户帮助其把握好发展定位,抓好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进一步精干主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做强、做大主业上。

25.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不实资产处置进度,健全各项风险准备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指导服务

26.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凡能由行业协会承办的事情,逐步交由行业协会办理。政府项目审批机关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安全评价、节能评估、新产品鉴定等方面,应征求各行业协会的意见。

27.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作用,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成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实际,研究制订行业技术工艺标准,规范企业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布局;制定和修订行业安全标准规范,开展“责任关怀”等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委托负责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研究制订企业管理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基本规范,加强企业管理咨询,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管理的学习、咨询、诊断、考察、对流等活动,帮助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引导企业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工作;研究国际国内行业发展现状,把握市场需求信息、技术及设备发展趋势,制订好行业发展规划;组织参与反倾销、反垄断调查,推动行业有序竞争;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行业运行分析,提出前瞻性、指导性、实践性强的对策措施。

八、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组织领导

28.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经贸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组织领导、指导和服务。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解决制约企业管理上水平的各种障碍,总结典型经验,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聪明才智,不断开创企业管理新局面。

29.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者适时进行表彰,鼓励企业对管理创新优秀成果的主创人员等进行奖励;对现代化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引进和推广;对管理信息化项目进行补助;支持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和队伍为中小企业搞好咨询服务。

30.抓好典型培养和推广。及时发掘企业管理的先进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省大力推广。继续搞好企业管理创新现代化成果及优秀应用成果的评选推广,为全面提高我省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先进的管理方法;继续大力开展管理创新优秀企业活动,使全省企业学有榜样,赶有先进。

第9篇: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范文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国资系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国资系统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9年工作,部署2020年工作。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坚定信心,切实增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9年,我市国资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主动作为,创新实干,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市属国企重组整合、推动做大做优做强。主要取得以下五方面成绩:

一是市属国企改革不断深入。

市属51家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并挂牌运营,这是继1998、2004、2012三次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又一次大规模重组改革,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大集团引领能力不断增强;二三级总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达到17%,股权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延安城投集团公司、延安能化集团公司等8

户企业完成薪酬制度改革,涉及职工8914人;延安燃气公司与中航油进行股权合作,参股比例5.93%,2020年中航油可实现整体上市;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基本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完成80%以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与2018年相比,市属企业资产总额1073.26亿元,增加130.66亿元,同比增长12.17%;所有者权益331.42亿元,增加12.02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营业收入82.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64亿元,上交税费总额8.52亿元;融资260.2亿元,完成投资109.79亿元;国有资本收益1.49亿元,国有经济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国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等8个监管文件,依法有效规范国企投资融资、债券发行、资产处置、产权转让、财务管理等行为,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

四是国企党建基础不断夯实。

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分散在行业主管部门的126个国企党组织实现集中统一管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五是国企社会担当不断增强。

省属企业扶贫合力团、市属企业累计投资61.89亿元,建设扶贫项目50多个,直接或间接带动3000多人脱贫。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延安能源集团、水务环保集团、物流储备集团、公交公司等市属国企全力保障民生需求、物资供应和市民出行,在关键领域、关键时刻体现了国企担当。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的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二、直面问题,找准差距,正确认识我市国企现状

(一)改革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虽然51户企业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配齐了国企的主要负责人,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成员尚未配备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责边界不清晰,部分被兼并企业人员、资产、负债尚未归并、划转到位。三项制度改革缓慢,收入分配存在“吃大锅饭”“平均主义”问题。今年仍需我们下大力气,大刀阔斧持续推进改革。

(二)运营效果不佳,盈利水平不尽人意。

2019年,我市16户企业中只有延安能化集团、城投集团、鼎源集团、高新集团、保障性住房公司、交投集团、油气检测公司7户企业盈利,其余企业均亏损,盈利企业占所有企业的43%。主营利润大幅下滑,全年营收仅为80多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22%,资产利润率仅为1.3%,远远低于省属企业水平。项目投资严重偏离主业,造成投资浪费、投资无效益。

(三)主业不够突出,竞争能力不强。

市属企业80%以上的产业集中在能源、房地产、公共服务等传统领域,还有不少处于产能过剩行业和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拓不够。90%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大而散”,小企业“小而全”,主业不突出,优势不明显。95%以上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无成功的商业模式和管控模式,无核心技术优势、自主知名品牌,粗放的发展形态和无效低效的投资,造成部分企业债台高筑、危机四伏,我们必须下决心推进市属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管理方式不优,市场意识不强。

企业行政化、总部机关化色彩浓厚,市场化经营机制尚未形成,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搞营销、搞推广、跑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自我造血功能有待提升,人事管理仍然沿用行政管理模式,市场化用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存在能进不能出、人浮于事的情况;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关键岗位、高素质紧缺人才的薪酬水

平低于市场化薪酬水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问题突出。

(五)企业负债严重,融资能力受限。

目前,市属国企存量融资612.3亿元,今年我市8户市属国企需偿还到期融资本息130亿元,市属企业资产负债率接近70%,有的已远远超过警戒线,企业财务不堪负重,融资能力严重下降,对企业生产运营将带来很大制约。

(六)监管不够完善,监管仍需加强。

由于我市实行国有资产统一经营监管刚刚开始,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精准监管、刚性监管、阳光监管体系尚未确立,监管工作还存在一定漏洞,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精准发力,下功夫破解制约国企改革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为市属国企健康平稳运行、提升发展质量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切实抓好今年国企工作重点2019年是我市国资国企规范年。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抓好深化改革、扭亏增盈、完善管理、防范风险、国企党建“五大工程”,确保实现市属企业利润总额、上缴税费增长超过10%,固投增长超过15%。

(一)要把深化改革攻坚作为工作重点,持续推进。

今年,我们把国企国资改革进行到底贯穿发展始终,依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一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持续推进战略性重组,对去年改革还没有到位的地方,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刮骨疗毒、壮志断腕的勇气,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坚决改到位,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因企施策”的原则,重点推进二三级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混改面超过30%以上。要开放促合作,鼓励市属企业“走出去”,主动争取与央企合作、与发达地区企业合作。三是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今年要按照“全员聘用、定员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全面推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建立薪酬动态调整和监控机制。对标行业情况,明确新组建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薪酬额度,激发领导班子干事创业热情;充分竞争类企业工资总额实行备案制,公益类企业工资总额原则上实行核准制。四是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今年要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重点完成“三供一业”维修改造任务;完成辖区范围内170户国有企业2万多名退休人员移交工作,2021年起,退休职工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帮助国企瘦身健体、焕发生机。

(二)要把推进扭亏增盈作为核心所在,精准发力。

一是在主业定位上下功夫。要规范企业主业管理。今年,市国资委要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企业定位,逐企业进行会诊,帮助企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今后要重点做好延安旅游、延安南泥湾、延安子长特种煤三个板块上市培育工作,努力实现延安国企上市零的突破。二是在运营方式上下功夫。市国资委要实行差异化、精准化考核监管,签定责任书、下达“军令状”,督促亏损国有企业拿出切实可行的扭亏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时间进度,确保完成既定任务。各企业也要层层实行考核机制,将任务落实到下属子公司、落实到班组、到岗到人。三是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要压缩管理层级,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两金”清理力度,严格控制人员成本和财务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确保企业成本费用增幅每年低于同期营业收入增幅。要持续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通过剥离、出售、整合、重组等形式,对低效、非主业资产调整优化,加快退出长期亏损、无发展前景的产业板块。四是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各市属国企要加强主业管理,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枢纽经济、全域旅游、战略性新型产业。今年我市要把发展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做为助推延安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能源化工、应急食品、应急服务和应急文化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两带四基地”,希望在座的市属国企能结合自身主业积极参与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当中,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五是在打造特色品牌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从今年开始,力争用2-3年在市属国企中培育3至5个陕西知名品牌,2至3个全国知名品牌。六是在创新商业模式上下功夫。以市场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优化供应链和服务链,加快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

(三)要把完善内部管理作为治本之策,切实加强。

一是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层”管理架构,在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和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制度上下大功夫。探索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有效途径方式,有效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切实激发经理层活力,建立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职工民主管理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二是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今年,各市属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都要建立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全面预算、全面风险、人力资源、产权、法律、采购、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党建和反腐倡廉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管理方式的制度化、精细化。三是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国资委要构建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考核体系,按照强化党建、突出效益、保值增值的要求,实施分类化和差异化“双百”考核。将考核任务延伸到内设机构、车间、班组和具体岗位;建立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定期述职报告制度,健全考评档案;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和任期激励收入挂钩,与企业工资总额挂钩,与职务留用升降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关于几个开发区企业的管理,考核、人事由国资委负责,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事项都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管理。

(四)要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重点问题,认真解决。

目前,市属国企存量融资612.3亿元,今年我市8户市属国企需偿还到期融资本息130

亿元,债务风险逐步显现。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夯实风险防范基础。市国资委要督促债务风险较大企业尽快拿出有效化解债务风险的方案。各企业也要结合实际,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通过盈利、融资、发债等方式化解方案。可积极探索运用我市持有延长石油集团股权、增加企业有效资产、注入发展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债务债,实现年度负债率降低2%的目标。二是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深入排查企业风险点,有针对性制定重点企业和重点业务领域防控措施和预案,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要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和资金集中统一管控,严控负债规模,确保资金链安全。要强化投资管理,有效防范盲目扩张而导致企业规模超出管控能力造成的风险,涉及重大投资,企业必须提供投资方案、资金平衡方案、融资计划、效益评价报告,严把投资论证关。要强化法律风险防控,将依法治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推动依法治企与企业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三是夯实出资人监督基础。切实发挥外派监事会作用,分层分类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成果运用;加强审计监督,开展投资项目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严格执行国有企业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建设阳光国企。

(五)要把加强国企党建作为重要引擎,着力提升。

一是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严格执行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制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继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夯实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基础,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是完善国企反腐倡廉机制。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两个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企业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三要完善国企领导人员和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优化企业领导班子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快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讲好国企故事,营造有利于国企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国企在全市精准脱贫等民生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六)要把安全生产、生态环保和信访维稳作为永恒任务,抓细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