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汉语范文

学习汉语精选(九篇)

学习汉语

第1篇:学习汉语范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能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真挚的师生感情蕴育着巨大的亲合力。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关心和帮助,教师本身的修养、素质和能力等都是直接影响这个关系的主要方面。用教师的爱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我主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建立感情。用充满感彩的语言、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和目光交流,恰到好处地作用于学生,给他们鼓励、勇气和暗示。老师的和蔼可亲和满腔热情使学生产生亲切而上升为爱和信赖,师生之间的共鸣产生了教学的巨大魅力,能使民族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建立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汉语教学应建立一个轻松、生动活泼的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减少紧张和焦虑的过程,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汉语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持一种和谐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满足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愿望,努力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和蔼地对待每一位民族学生。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衰。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汉语学习环境,进行情景教学

汉语是一种交际工具,民族学生学了它就是为了进行交际,为了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枯燥感,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使民族学生置身于一个汉语的环境中,注意创设汉语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民族学生理解所学汉语,引起兴趣。

例如:在学习“买文具”一课时,为了避开枯燥的朗读练习,我结合了当时是开学来临之际,组织民族学生做一个“自已的东西自已买”的活动。通过创设一个买卖东西的情景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民族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这就深深地抓住了民族学生的“心”。

三、精心组织教学,丰富教学方法,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民族学生的兴趣,保持民族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多年的汉语教学中,我利用“画”、“唱”、“演”、“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对于七年级民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它有着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能提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且可以提高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唱”。汉语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如:知道有民族学生过生日时,教师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给他(她)唱生日歌,这无形中培养了民族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在教音乐的种类时,可从网上找到不同种类的音乐同民族学生一学唱,这样民族学生对于什么是汉语便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民族学生在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巩固民族学生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还有利于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演”。表演是一种让民族学生熟练掌握句型和课文,增强运用学过词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有效活动。在介绍课文时,教师进行示范表演,是一种导入新课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看教师表演,教一些动词时,教师可边做动作边板书新词语。

“玩”。将游戏带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可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例如,在教数字时,可以进行踢键子的比赛,还以进行投靶比赛,学生一起为参赛者用汉语计数,并评出优胜组。在教学关联句型时,可先让一名学生看几件物品,然后出教室,再请室内同学将之藏起,然后,让外面的同学进来,试着用,关联词语来询问,看谁能尽快找到东西在哪。

四、发挥民族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民族学生的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民族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开展创造力。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课堂上适时组织讨论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谜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五、组织尝试运用“所学内容”的活动,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角色表演是民族学生喜爱的另一种语言交际训练形式,民族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喜欢尝试把学到的知识随时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民族学生的特点,并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如:在汉语中的“小白兔”这一课,利用了以“作客”为题目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戴着每一种动物的头饰进行表演角色。这样避开了枯燥的朗读练习,营造了开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汉语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汉语辅助教学,寓教于乐,活跃了学习气氛,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画面和语言环境。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把社会的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汉语学习兴趣。

七、让民族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2篇:学习汉语范文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的基 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老师不但 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传授学习的方法,把“授人鱼,如何授人渔”的教学观点贯彻到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能力,拓宽知识面。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是汉语新课程理念的最终体现和目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根据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养成定时预习的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课前根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预习内容,预习任务和思考题,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的内容和学习任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与同学讨论,查看工具书,及其他资料掌握,而自己无法解决的难点就会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通过认真听讲思考讨论来获取,培养学生与预习的习惯,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富情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还能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一个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经常给他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钻研思考探索中尝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除了鼓励学生收听汉语广播,收看汉语少儿节目,和身边的汉族小朋友交谈,交朋友以外,还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览汉语书刊,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词汇量,为以后的阅读理解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汉语的能力。运用汉语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汉语目的语的大环境中,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变成技能。为了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技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说,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在学校组织汉语歌咏比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良好的预感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自主学习也只能只为空话。汉语语感是人们对汉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汉语语音的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汉语语感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汉语语言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语感,在汉语交际中能一听就清,一说就顺,而且听得快,说得好。学生有了语感,就可以为学习语言排除障碍,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省去用母语思维和翻译的环节,直接用汉语思维,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出现倒装句和病句。有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网络报刊杂志学习到更的多新词汇,而且也可以借助语感把新词汇感化成技能。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学习再多的词汇也没用,说话写文章都不通顺,没有良好的语感,无法揣摸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因而给“听力理解”能力也造成障碍,最终会造成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而许多信息和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理解能力来获取的。所以说没有良好的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终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重要的。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汉语教师的责任 ,仅是教会学生“学会”汉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会学”汉语。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好的教法必须配以一个好的学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环节,并要求学生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以适应新的教法。同时,教师要不断帮助、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学会了一套良好的适合自己的,适合学习汉语的学习方法以后,在学习上就会有进步,这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成功的喜悦会变成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这种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快,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当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了兴趣以后,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尽量给学生营造表达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组词、造句、复述课文、讲故事、猜谜语的机会,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赞许、认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的机会多了,自然就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也会使老师产生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老师更加敬业,更加投入的深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从而促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形成良性循环。课堂教学使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成绩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热情、工作风格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就是在教学中成功了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就会把学生引向成功之路。

5 注重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的统一

第3篇:学习汉语范文

关键词:词汇;语言差异;翻译学习

一、引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作为语言基本要素的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文化的核心在于语言,语言的核心在于词汇。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特点迥异,但是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词汇。对比英汉语言,人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词汇是对立词语,并且这两种语言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结构也有很多的类似或接近的地方。这些成为了英汉翻译的语言基础。

但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成为翻译活动中的最大障碍。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英汉

语言的差异,特别是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找出翻译的对策和提高翻译的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

语言中单个词的语法归类称为该词的词性。英语词汇可以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化引起自身词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英语的构词法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例如:英语的名词通过添加词缀可以变成动词或形容词;动词通过添加词缀也可以变成名词或是形容词等。英语构词法中词汇的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词汇本身形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英语的这一特性使英语具有强大的派生能力,许多的词都是由其它词通过词形的变化派生而来的。其中在英语词汇中变化最多的是英语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

英汉词类的数量大致相等,类别也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像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英语中没有单列的量词,一些起量词作用的词划归名词类。汉语中没有冠词,汉语中的数词和量词或是代词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英语冠词的作用。

在词类使用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表词达意的能力非常强,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它们由谓语动词连接,使英语语言的态势相对平稳和安静。汉语的代词、介词、连词使用的频率远低于英语,汉语造句主要依靠动词或是动词词组,从而造成了汉语的一种动态语势。

三、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上,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所以,了解并进一步掌握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英汉语言在词形和词性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造成了英汉词类的名同实异。这中“同名异质”恰恰解释了语言现实中不同形式(词类)表达相同内容(词义)的“形异实同”现象。从翻译理论上说,这就是“词类转译法”的理论基础。英语语言可以通过派生法(derivation)和转化法(conversion)等构词方法的变化引起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进而引起英语词汇词性的变化,而汉语中的汉字和词汇没有任何这样的功能。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象英语可以由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所以英汉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词类转换,亦称为词类转译就成了英汉翻译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基本的翻译技巧。常见的词类转译有: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的互相转译;2.名词向代词的转译;3.动词向介词的转译。词类转译法的采用可使译文既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又能使其多样化。[例]Rocketshavefoundapplicationfortheexplorationoftheuniverse.

[译文]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英语例句中的名词“application”和“exploration”分别是在动词“apply”和“explore”后添加名词性后缀“-tion”而转变过来的。英语词汇形态的变化引起了词性的变化,而汉语没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英语例句中的名词在翻译时转译成了汉语的动词。

2.英汉语言在词类和词类使用上的差异对翻译学习的影响

由于英语中的冠词(Article)和汉语的量词为各自所独有,没有象其它词类的直接对应;另外,英语里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是构成英语句子的主要词汇,而汉语的动词是构成句子的主要词汇;所以,翻译时应通过各种手段对译入语(英语)的词义加以补充、限定,在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上表现为增词法。

[例]Wemustmakeacomprehensiveanalysisofaproblembeforeitcanbeproperlysolved.

[译文]我们要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才能解决得妥当。

英语例句中的不定冠词“a”为英语独有,汉语中没有对应词类,所以在翻译时将其省略。

四、结束语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在具体学习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时候就不能很透彻的理解诸如增词法、词类转译法等的具体理论基础,更不能随心所欲的驾驭两种语言,确保翻译译文的准确、流畅。所以,如果能够吃透英汉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词汇上的差异及翻译时的对策,对提高翻译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

第4篇:学习汉语范文

一、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

“语言学习”和“言语习得”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学习从广义讲包括言语习得, 从狭义上讲是相对独立。早在20 世纪60年代, 西方的一些学者就提出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学习。70 年代初美国学者克拉申开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80 年代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就已形成。克拉申认为,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只有言语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一)言语习得的特点

1.自然习得:在第二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 操第二语言的人都是老师; 第二语言获得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本身, 而非语言形式上。2. 潜意识习得: 第二语言获得者的习得不是有意识的, 即是说主观上没有做什么努力, 不同于有计划、目标明确的语言学习。3.时间相对较长的学习: 言语习得类似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不但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而且有充足的时间。4.语言输入量大: 语言获得者随时都能得到语言输入, 加之时间较长, 交际能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二)语言学习的特点

正规学习——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人为的教学活动。营造出的交际环境同自然的语言环境相比, 是有差距的。因为是有组织的活动, 组织者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效果。

有计划、有意识的学习: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按教学计划展开的。学校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组织者精心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学习目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制定教学计划。

时间相对较短的学习:与儿童习得母语相比,成人在学校学习汉语的时间是短暂的, 有限的。

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儿童习得母语的注意力在话语的内容, 而课堂教学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知识, 多数教师认为, 成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较强, 语言知识教授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汉语。

二、目前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现在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经过数次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教师为中心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 人们更重视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当然观念转变到实际操作有一个过程, 观念转变本身也需要时间和过程。目前大学汉语教学已从单一的阅读教学走向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多元教学, 不但有综合课, 还有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和写作课。然而教材中的课文交际性的少, 陈述性的多, 突出结构性, 缺乏情景——功能性。而缺少交际性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不达标的教学。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客体, 它不仅在内容上制约教师, 而且在教学法上也限制着教师。加之与课文相匹配的练习也多是词语练习和句子练习, 是脱离语言环境的, 对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最有效的练习。另外各种名目的考试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了更突出的应试教育。从测试情况看, 测试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进行, 尤其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测试必考无疑, 其目的都是检查教学, 它对教和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现行的大学汉语测试在考试类型、试卷内容和测试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 测试类型中就缺乏言语交际能力的测试。如果汉语测试只测书本知识、内容, 而忽视语言交际能力, 它对教学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指导作用?从各校汉语试卷内容看, 普遍突出语言知识和词汇。就是说, 只是测试了学得系统——语言知识, 而非习得系统。无论是语法规则还是词汇,在测试中占比例很大, 但并未考出学习者的真实语言能力, 表现出高分低能。更为突出的是大学汉语教学测试侧重读和写, 听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总之, 目前汉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而成功的语言教学不会只靠知识系统, 因为语言教学还有技能, 并且技能在掌握语言中的作用更大; 课堂毕竟是课堂, 即便教师营造环境, 与真实的交际环境还是有距离, 语言是动态的, 交际会因谈话对象、时间、地点、态度、事件的变化而改变,千变万化的言语交际情景在课堂很难遇到。因此教会学生利用校内外语言环境, 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汉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言语习得相结合的思考

(一)立足汉语教学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 尤其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汉语交际, 大学生除了用汉语交际外, 还要用汉语听课, 阅读专业书籍语言运用是动态的, 语言交际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互动, 因此语言教学要立际性的本质, 从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 以至语言测试都要从语言的交际性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语言环境, 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与国人学习英语相比, 有很好的目的语社会语言环境。语言环境主要指视觉环境如书报、杂志、电脑、各种标志等和听觉环境如广播、电视、电影等, 特别是社会中泛使用的鲜活的目的语口语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语言环境。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获得要通过正规学习的途径, 但这并不是说除此之外无路可行。课堂学习语言有它快捷、知识性强等优点,而语感、地道的汉语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主要靠习得。“环境是语言习得的催化剂。不同的语言环境意味着语言习得者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在质和量以及方式上有不同。”儿童习得母语一般是在自然的母语环境中, 他们无时不在生活中使用母语, 这种语言动态和语言环境为儿童习得母语创造了最适合的条件。为弥补课堂教学缺乏自然语言环境之不足,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习得汉语,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语言环境, 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词语、句子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使汉语学习收到最大的效率。

(三)发挥汉语人文环境优势, 在真实活动场景获得语言反馈

学习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目的语言社会的物质文明、人际交往、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传统和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人文环境不仅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自然习得目的语的相关文化因素的社会背景, 而且还提供了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并获得反馈的真实活动场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其所处的人文环境有一定的优势, 课堂上学的东西如能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发挥, 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箭三雕:首先,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旦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 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其次,课堂因学习时间有限, 没有更多的机会实践, 课堂教学没有真实、动态场景,交际言语受限制, 利用人文环境习得汉语, 就弥补了课堂语言学习的不足; 最后, 一切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实质和根本都是为了交际, 学习者最大的学习愿望就是掌握汉语交际能力, 而人文环境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真实语言交际的场景, 言语是动态的, 学习言语的过程、情景也应该是动态的。

(四)加大语言输入, 注意跨文化因素,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由知识和技能构成, 通俗地讲就是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和不讲什么。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课堂教学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既不鲜活, 又不自然, 教给学生的多为课堂语言或是书面语, 这种语言信息来源和方式不仅注定要与实际生活脱节, 并呈正式或书面语状态, 信息量也要比自然环境中获得的要少; 课堂教学以精读为主, 这种课的性质又限定了语言的输入量。从课堂教学的不足来看, 除了加强听力、口语、泛读等课程外, 还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社会这个大语言环境中吸收汉语, 自然的语言环境提供的语言既鲜活,又典型, 它能教给你在特定的场合讲什么和怎么讲, 同时它又可以反馈给你讲得对还是不对。

(五)课堂教学要营造交际环境, 加强交际训练

从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言知识、书面语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 这些都是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所不可缺失的, 但是, 从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讲, 这还不够, 因此,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除了教语言知识之外, 还要提供言语习得的机会。课堂上要加强交际性的教学活动, 将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同交际性练习结合起来, 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教学同交际性练习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环境; 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宽松, 交际气氛要活跃,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用汉语交际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第5篇:学习汉语范文

【关键词】培养;汉语;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0.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对汉语的教育的重视。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对汉语知识的了解,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中能够拥有自身的一套理解方式和理解体系,帮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了解汉语和认识汉语中的一些字词的结构,进而提升对汉语的学习效果,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

1.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加强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阶段作为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和基础阶段,在汉语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开始,从平时的过程开始,从而确保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2.1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干扰

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是学生学习汉语主要的问题,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注意力分散,容易被一些外界的事物干扰,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减低,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2.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主动性不高,从而使得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视程度和实际效果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2.3依赖心理较强

在汉语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缺少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明显。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都是在家长的接送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家长和教师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对学习方法的欠缺,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不从下手,学习效率低,汉语学习习惯不能很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对策

3.1采用激励机制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课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引导和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1]。对平时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的培养学习习惯[2]。如在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谈论和讲解,对学生的回答应该采用鼓励和针对性的点评,进而提升汉语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3.2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汉语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3]。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如在讲解文言文中,教师采用互动的方式来讲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给出相应的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汉语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课堂基础。

3.3完善教学方式

在汉语学习的教学中,针对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进一步完善,结合教育体制的发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升汉语教学效果,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如在教学模式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情景模式的创建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接受知识,结合教学实效来进行,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学习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采用激励机制、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完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和水平,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推动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荣.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J].吉林:延边大学,2014,18(09):23-26.

第6篇:学习汉语范文

教学目标:

1、复习所学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区分、正确、熟练认读;

2、能把所学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默写下来,汉语拼音复习教案。

3、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拼音

我们已经全学完了,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汉语拼音王国”游玩,你们想去吗?(想)

二、复习声母(23个)

过渡语:我们首先认识了谁呢?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1、采用分小组练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反复认读声母,读时教师提醒学生声母要读轻一些、短一些,教案《汉语拼音复习教案》。过渡:有些声母朋友长得特别相像,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认清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和小朋友说说!(小儿歌)

2、辨别形近、音近声母卡片出示:b—dp—q—gt—fn—m—hr—lc—ch每组声母请前后两个小朋友一起读,读得好的给他竖起大拇指。

3、你能按照四线三格认真默写下来吗?(能)指名上台默写,其余自己默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复习韵母

过渡语:告别了声母朋友,让我们继续向前看望拼音王国里的其他朋友----韵母。

出示韵母表,指导学生分组反复认读,一组读单韵母,一组读复韵母。提醒学生韵母要读得响一些、长一些。(读韵母要领)(自读、齐读)2、辨别易混淆的韵母卡片出示:ɑi—ɑoɑo—ouui—iu指名学生认读。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区分?(发音口型)(同桌对读)

四、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过渡语:拼音王国里还有一群特殊的朋友,它们叫整体认读音节。

1、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

2、你能背诵下来吗?指名背诵。

3、你能默写下来吗?找人默写并指出默写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注意。

五、练习

1、看拼音涂色;

2、连线。

第7篇:学习汉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语音;汉语;正迁移;负迁移

Transfer of Chines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bstract: Negative transfer and positive transfer occur in the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honetic systems. With the purpose of helping English teachers and English learners in term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problem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learners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phonetic systems.

Key words: English pronunciation, Chinese, negativ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一、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迁移(transfer)是指学习者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对其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即旧的知识能够帮助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妨碍新知识的获得,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在外语学习中, 迁移主要是母语及母语学习经历对学习新语言的影响,称为一语迁移(L1 transfer),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等各个层次上。如果目标语与母语有相通或对应结构,母语对目标语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在学习中就会出现正迁移现象。但是如果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或没有对应结构,母语就会对目标语的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现象。

对于语言迁移现象,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各自的观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语言学家弗赖伊斯(C.Fries)和雷多(R.Lado)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他们认为 “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是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因此应当“将学习者的母语(mother tongue/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解释或预测外语学习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的困难与错误,并以此来指导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 这一理论侧重于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20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理论。他认为 “人类语言结构存在普遍性(language/linguistic universals)”,普遍语法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知识体系,存在于正常人的大脑中,并对一切语言学习起作用。这一理论强调母语在目标语学习中的正迁移。各种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使得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作用,同时每种语言又具有特殊性,使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负迁移。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由于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汉语的负迁移似乎更加明显,但是也不可否认它的正迁移作用。作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获得较为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是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目标,而了解语音学习中汉语的迁移会对这些学习者有所帮助。

二、英语语音教学实践中的迁移现象

对英语专业的新生进行语音训练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迁移作用。

2.1 音素方面

英语中有些音素汉语中根本不存在,学生在发这些音时容易出现错误,甚至用汉语中的某些音来代替。如/l/在词尾或元音后时,例如well, people, told, 很多同学要么把/l/ 省去不发,要么将它发成汉语拼音中/o u/的音,或者发成卷舌音。/r/在汉语中也没有相似的发音,同学们几乎都将它与//混淆,在读road, rose时的错误率几乎为100%。

有的音素,汉语中有相似的音但发音并不完全相同,学生经常完全用汉语的发音来代替英语的发音。比如/t∫/,很多同学都把这个音读成汉语中“吃”的声母。此外,由于英语中的元音划分更细,学生往往会出现音位的不完全分化——用母语的一个音位代替二语中有区别性的两个音位,结果失去了音位上的差别。如/i/和/i:/,学生会认为这些音素只有长短上的区别,因而把它们全部发成汉语拼音中的“衣”,而只是前者稍短,后者稍长,完全忽略了其他的特征。

学生还普遍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习惯:在一些辅音后任意地加上元音,如把food读成/fu: d ? /。随便使用卷舌音,例如将campus念成/`k?mp? r s /,cast念成/ka: r s t/等;或者发音不到位,随意省音,例如seen, ring这些单词中的最后的那个鼻辅音学生通常都发不到位。

2.2 重音、节奏、语调方面

学生英语语音的最大问题是重音、节奏和语调的运用。能否正确使用重音、节奏和语调对英语口语整体性和交际有很大影响。

英语中词的重音并没有非常系统而严格的规则,虽然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但错误也频频出现,例如:50%以上的同学把`interesting读成inte`resting, im`mediately读成immed`iately,将`influence发成 in `fluence也很常见。词重音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不够重视,在学习新词时常常忽略词的重音位置;另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突出重音。学生的句子重音问题更严重,他们把重音随意放在他们想放的地方,而不能使用正确恰当的重音,或是根本没有重音。句子重音掌握得不好的原因一是对英语句子重音的基本规则不了解,二是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够,不能一边朗读,一边分析出句子的重点所在,或判断出正确的句义。

正确地使用语调十分重要,如果语调使用错误,很可能就无法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引起误解。 学生们虽然对于一些基本的,例如一般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应该用什么语调有所了解,但付诸实践时却显得生硬。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所有的词一律使用降调。而对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来说,语调上的错误也是难以接受的。

节奏是学生掌握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节奏极不平稳,或者听起来没有任何节奏,没有轻重快慢之分,也不知哪里该停顿;吞音现象比较多,有些词发得过于含糊,甚至有时被完全省掉。由于节奏掌握不好,在读较长的句子时,常常出现一口气读完,结果喘不上气来的情况。

以上错误基本上都是源于汉语和英语语音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语音负迁移。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正迁移现象。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音素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上相似度很高,学生发起来基本上没有困难,如果给学生指出与汉语中的差别在哪里,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很快掌握。如/b/,/p/,/t/,/d/,/f/,/i:/,/u:/和/a:/。由于汉语和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并且汉语音标中也使用元音和辅音,所以英语学习者中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汉语拼音掌握得好,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的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比说方言或汉语发音习惯不好的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少得多。如有些同学在说汉语时由于方言或个人不良发音习惯的影响/n/ 和 /l/ 不分,在英语发音中也是如此,把 light 发成 night,把 knife 发成 life 是常有的事。或者平舌音卷舌音不分,那么在发/s/和/∫/时就很难区分。而在说汉语时语流、语速、节奏、语调都比较好的学生,在说英语的时候就更加流畅自然一些。因此可以说讲汉语时好的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

三、汉语与英语语音体系的对比

根据Ellis (1986) 的研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错误51% 来自母语的干扰; 而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只有3% 来自母语的干扰。究其原因就在于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所以会汉语在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中会产生更多的负迁移。对语言迁移进行较早行为主义实证研究的杰出代表文瑞克强调:要对语言干扰进行分析,就必须先详尽描述语言间在各层面的异同。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语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语言间的迁移,预见学习中的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外语学习和教学。因此,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很有必要认真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而学习者也需要了解这些异同,从而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3.1 音素方面

英语和汉语的音标都包含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也基本相同。辅音方面,就发音部位而言,两种语言都有双唇音、唇齿音、硬腭齿龈音和软腭音。从发音方式上讲,两种语言都有鼻音、爆破音、摩擦音、靠近音和舌侧音。两种语言都运用3个变量来区分元音:发音部位的高度,发音部位的前后和圆唇程度。有一些音素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相似程度很高,如/k/,/g/,/u:/和/a:/;鼻辅音(nasal)在两种语音系统中可以用同样的区别特征加以描述。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音素时难度很小。

英语中有48个音素,汉语中有44个。两种语言中有些音素音标相似,但英语和汉语没有任何两个音完全相同,它们在舌位,唇形等方面会有所差异。

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汉语的元音分为单韵母和复韵母。汉语里只有6个单韵母;英语有12个单元音,而且分为前、中、后元音。其中有些单元音在普通话中找不到近似的音。而普通话中能找到的近似的音发音的舌位也有所不同。普通话的复韵母和英语的双元音虽都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但是,普通话滑动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而且在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

英语的辅音多数是清浊成对的,如/p、b/,/t、d/,/k、g/等;而普通话的辅音多分为送气和不送气的清辅音,如/p、b、t、d、k、g/等,浊辅音只有/r、m、n、l、g/5个。汉语中没有明显的爆破音。汉语拼音中的b,p,d,t,g,k与英语中的/p/,/b/,/d/,/t/,/g/,/k/是不同的,汉语中这些音结尾处都加入一个元音,使其真正发音成为/b o/,/p o/,/d ?/,/t ?/,/g ?/,/k ?/,从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爆破。

在汉语中,除了鼻韵母在字尾的情况外,在音节末尾是没有辅音的,而英语的辅音几乎可能出现在音节的任何位置。在英语中,出现在词尾的辅音无论是清辅音还是浊辅音其发音都很轻,但是,这个辅音仍然应该有它相应的时间占位,而不能够把它省略掉或是在后面加元音使其听起来更加清楚。英语发音中还有辅音连缀现象(consonant cluster),两个(或以上)辅音连在一起,发音时快速地从前一个向后一个滑动,中间不能插入任何其他的音;汉语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所以中国学生会在紧接在一起的辅音连缀之间夹进一个元音或者把两个辅音缓慢地单独发出来。

3.2 音渡方面

连读现象在英语中非常普遍。一般说来,在同一个意群中,凡是以元音开始的音节,它都可以与其前一音节的最后一个音素发生连读。而在汉语中,也有少量的同化现象,如:“天啊!”“好苦啊!”中的“啊”分别读成“哪”,“哇”。“好漂亮啊!”中的“啊”也会受“亮”中/ang/音的影响。只是汉语的连读不像英语中那么普遍,而且大多数字以韵母结尾,使连读受到很大限制;当前面一个音节以辅音(即“韵母”)结尾、而后一个音节以元音(即“声母”)开头时,往往在两音之间加上一个“喉塞音(Glottal stop)”来把两个音隔开。这样,就不可能发生连读。例如,棉袄mián ǎo,就不至于被读成miánǎo(棉脑)。

同化现象在英语中也很常见,即相邻两个音素由于互相影响而使其中的一个或同时使这两个音素在清浊方面,或在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方面发生变化,变成相同或相似的音。例如,/? v k?:s/(of course),浊辅音/v/由于受到清辅音/p/的影响而读成/ ? f k?:s /。在汉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如:棉袍?? mian-pao miam-pao 难民nan-min nam-min这里的“棉”和“难”都以/n/结尾,但因为受后面双唇音/p/和/m/的影响,“棉”、“难”后面的/n/音就同化为双唇音/m/了。只是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不像在英语中那么常见,而且大多数人都忽略它的存在。

3.3 语流方面

英语语流中具有特有的节奏模式(rhythmic pattern),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之间,在音的轻重、快慢上有着鲜明的对比。?英语是重音节拍语言,一个句子中的重读音节有规律地出现,每个重读音节不论其后面是否跟有非重读音节,也不论其后面所跟的非重读音节多少,从一个重读音节到另一个重读音节所占的时间大致相等。而且英语中的停顿是以意群或节奏群来划分的。汉语则属音节节拍语言,各个音节的轻重、长短没有明显的区别,除了极个别的弱读音节外,句子重音几乎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无论说话速度的快慢,句子中的每个音节所占的时间大体上相等。

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单词的音调不改变它的词义。语调是属于整个句子的,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语气等,这种语调的核心一般放在语句的末尾。汉语则属于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声调关系到词的含义。因此,中国学生应当看到这一区别,不能只注重一句话中某个词的声调变化。

其实在语流方面,汉语与英语也存在共同之处。都是以语意为单位进行断句,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重读需要强调的部分。如:

A: Turn slightly towards me. Your head slightly towards me.

B: Right?

A: No, only slightly towards me.

A: 往我这边转一点。你的头往我这边转点。

B: 可以吗?

A: 不,往我这边转一点。

汉语与英语在用语调表达不同的语气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表示肯定和陈述是降调,表示疑问和怀疑用升调:

汉语 英语

1.甲:你们打算明天走?↗(表示疑问)

1. A: You will leave tomorrow?↗(表示疑问)

乙:是的,明天。?(表示肯定)

B: Yes,tomorrow.?(表示肯定)

2.甲:我们打算明天走。?(表示肯定) 2. A: We will leave tomorrow. (表示肯定)

乙: 明天?↗(表示疑问)

B: Tomorrow?↗ (表示疑问)

四、结语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特征和规则、音位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异同,在二者相似性较强的方面,正迁移作用较为明显;二者差异表现明显的方面,负迁移作用占了上风。但总的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发音差异引起的。中国学生必须认识到汉语、英语的差异,警惕汉语的干扰,尽量在英语学习中克服,避免汉语的干扰,才能更有效全面地学习英语。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英汉语音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做出有意义的概括,培养学生英汉语音系统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在发音方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从而帮助他们尽量克服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即负迁移,发挥其正迁移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到影响英语语音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除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异同之外,个体对异同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特征等都是语言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学习者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了解一定的英语语音、音位理论知识,按照英语的语音、音位规律,掌握发音技巧,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有较好的英语语音,说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熊锟.再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正负迁移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1-4)

3. Brown, A. 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4. Cook, Vivian, Newson, Mark.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第8篇:学习汉语范文

一、问题提起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加强,渴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如今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日两国间的交往密切,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呈现上升的趋势。

日本的文字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因此,两种语言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优势。同时,两种语言间存在不少差异,给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因而,研究两种语言间的异同点对他们的汉语学习意义重大。

本文试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的“的”和日语的“の”的对比研究为基础,考察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的”的习得情况。归纳和分析其偏误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教学建议。

二、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代汉语研究中,关于“的”的研究比较充分。徐阳春以“的”字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和研究“的”与“地”合并的用法。张国宪也根据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多个角度对“的”的用法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关于日语中“の”的研究也较充分。徐德明等从显性替代和隐性替代来分析“の”的替代功能。

关于汉语“的”和日语“の”的对比研究,顾顺莲对汉语结构助词“的”和日语领格助词“の”在作为定语标志的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作为定语时能对应之处少于不能对应之处。汪慧等分析了汉语的“的”和日语的“の”的异同点。李明玉对汉语结构助词“的”和日语连体格助词“の”两词间是否对应和能否替换的问题做了分析和说明。

目前有一些对外国学生“的”的习得情况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只针对英语国家,泰国,老挝等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据笔者查阅,距今为止国内各数据库中针对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 “的”的研究还没出现。

三、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的”的习得情况

笔者使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中的语料。该库共有语料424万字,收录考生的作文11569篇。 该语料库收集了1992年至2005年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外国考生(母语非汉语)的作文答卷,能较真实地反映外国考生汉语书面表达和写作水平。笔者从该库中选取了日本留学生在HSK考试中出现的278句涉及到“的”的句子,统计并分析了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的”的偏误类型,大致分析出他们使用“的”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加、遗漏、误代、错位四种。

误加偏误是指不需要用“的”的时候用了“的”所造成的偏误。在从库中选取出的278句有偏误的句子中,共有“的”字偏误296例,其中误加偏误共出现了153例,占“的”字偏误的52% ,在本文所收集到的“的”字偏误中,误加偏误的数量位居第一。

遗漏主要是指在该用“的”的时候没有使用“的”所造成的偏误。在从库中选取出的278句有偏误的句子中,共有“的”字偏误296例,其中遗漏偏误共出现了101例,占“的”字偏误的36% ,在本文所收集到的“的”字偏误中,遗漏偏误的数量位居第二。

误代偏误主要是指在该用“的”的地方使用其他的词替代“的”所造成的偏误。在从库中选取出的278句有偏误的句子中,共有“的”字偏误296例,其中遗漏偏误共出现了35例,占“的”字偏误的12% ,在所有偏误中排第三。

错位偏误主要是指由于“的”字没有放在应该放的位置而造成的偏误。在从库中选取出的278句有偏误的句子中,共有“的”字偏误296例,其中错位偏误共出现了7例,占“的”字偏误的2%,在本文所收集到的“的”字偏误中,错位偏误的数量最少。

四、以日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汉语“的”字的偏误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偏误的原因很多,如教材、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本身的难易程度等。本文拟通过语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产生这四类型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 汉日两种语言的差异

日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日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 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或者是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习惯、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对学习者学习新技能、新知识产生的影响。语言的迁移根据其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类。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汉语“的”的时候,母语的迁移作用比较明显。在误加偏误和遗漏偏误中,母语的负迁移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学习方法、技巧、程序、规则及调控方式。 实际教学中,教学对象多是有母语学习经验的成年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会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归纳和总结,常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学过但掌握得不完全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不适当地类推,即过度地泛化。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也是误加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汉语“的”本身的复杂性

目的语本身的难易程度也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汉语的语法体系很复杂。作为结构助词的“的”因定语的词性的不同其使用规则也不同。即便都是其中的某一种词性作定语,其内部使用规则也是不同的。此外,汉语中三个结构助词“的”、“地”、“得”的用法区别也是一个难点。汉语母语者都会弄错,对非母语学习者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四)日汉语教学经验及相关研究的不足

对外汉语作为一个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也不成熟,对日汉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无论是从教师的教还是学习者的学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的”的习得情况的研究非常少,这个也是影响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因素之一。

五、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本文试从教学,教材和教师三个方面对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的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对教学的建议

(1)重视汉日对比教学

通过偏误分析可以看出,有关“的”的偏误是由于学习者对汉语和日语中某些相似的语法情况和使用规则的不了解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汉日对比研究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母语和汉语的异同点,促进学生的汉语学习。

(2)教学时将难点分散讲解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讲解时要将难点分散。将一个语法项目的所有形式和全部规则集中讲解,会导致不同的形式和规则相互混淆,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汉语“的”字的用法比较繁杂,教师应该先将“的”字的用法分类,再根据难易度和教学的需要,分阶段讲解,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容易。

(3)注重与“的”字相关助词和句子成分的教学

以日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字的误代偏误不少,其中“的”代替“地”的偏误最多。由此可见,他们没有掌握好这些助词的用法。要正确掌握这些助词的用法,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句子成分和词类。学习者能够准确地区分句子成分,分清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由哪些词类充当,将有利于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掌握,由此产生的误代偏误也会大大减少。

(4)利用对比教学法讲解和训练“的”字的隐现规律

在“的”字的隐现规律的教学中,可用对比教学法,将有结构助词“的”和没有结构助词“的”的两种情况进行细致的对比讲解,多举例,让学生体会到两种情况的语义差别。此外,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做练习,培养其应用能力,巩固其所学的知识。该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的”字的回避或者泛用,减少误加偏误和遗漏偏误,提高“的”字的教学质量。

最后,遗忘规律的有关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一结束遗忘过程就随之开始,而且遗忘过程先快后慢。如果能够利用遗忘规律,在学习后的一定时间里,不断地重复教学内容,将大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 对教材的建议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对教和学意义重大。在教材的编写中,增加教学难点的复现率,将利于学习效果的巩固。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材中,可以适当地提高“的”字的复现率。让学习者慢慢地接触“的”字较复杂和特殊的用法。将难点分散,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给学生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配套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

(三)对教师的建议

刘殉指出:“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理论的指导。” 这说明,理论研究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可以明确教学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对语言的习得研究,了解和掌握学习者的习得特点有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汉语理论素养,关注汉语教学理论的动态和发展,借鉴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将其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师须了解所教学生的国籍和母语背景。日汉语教师要掌握日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等背景。此外,要进行汉日对比方面的研究,理解汉日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能提前预测,使对日汉语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第9篇:学习汉语范文

论文关键词:二语习得,母语,汉语,英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

 

一、引言

任何人学习外语都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它必然会受到汉语的影响正迁移,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许多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那些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更加明确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二、什么是二语习得中的正负迁移

二语习得指除母语之外的任何语言的学习它可以是第二外语的学习 ,也可以是第三外语的学习。Rod Ellis 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中阐述道:“学习者的母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母语是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它来筛选外语。母语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学习。例如 ,学习者可能不是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中 ,而是回避运用母语系统中所没有的那些规则。或者 ,还存在着语言性限制条件 ,以此决定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哪些差别会构成学习中的困难 ,从而使迁移仅在某些语言条件下产生。或者 ,学习者会将母语作为知识源 ,有意识地从中借用 ,即通过翻译来改进其语言运用。”

由此正迁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定义:当母语和二语有相似之处 ,母语会对外语学习者有积极的帮助 ,我们称之为正迁移。而在有差别之处 ,迁移便起负面作用了 ,即负迁移(刘升民,张蓥.2003:78)。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会受到汉语的这种正负迁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即语音、词汇和语法。

三、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且分属不同的语系。尽管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的差异,但在本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正如Fromkin和Rodman所指出“语言学家们对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的调查工作做得愈多,对它们之间的差异描述得愈详尽,就愈发现这些差异是有限的,而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Universals)则涉及到所有语法组成部分,涉及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Fromkin and Rodma. 1998, 28 )。

由此可见,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由于其母语知识为他的外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必然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 ,中文拼音系统和英文音标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如:l、m、n、f、w、ei、ai 等发音。这就意味着中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发好相关的英语单词而将节省时间去学好陌生的音标如 j、dz、tr 等等。再比如 ,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a:]音 ,所以中国学生在发 bar , car , dark 等音时就比较容易。

由此可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的母语发音加快了目标语的发音学习进程。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英语中一些词或词组 ,secondhand(二手的), hand in hand(手拉手) , as white as snow (洁白如雪),high and low(高低贵贱的人),atall hours(在任何时候) , 跟汉语的词义比较接近 , 对中国学生来说就容易记忆 , 这样同样可以促进二语学习 , 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策略。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法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请看下面的短语和句型:Inmyopinion;Do you want ? I wishI can ;I can’t wait for。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短语和句型就容易掌握 ,这正是因为这些短语和句型与汉语结构相似。

又如,英语和汉语的陈述句的语序是基本相同的。请看下面一组句子: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university student );昨天我们举行了晚会(Yesterdaywe had a party );这一消息真让我们高兴(Thenews made us happy);他买了一台电脑(He bought a personal computer)。与汉语中正好一致。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相似之处正迁移,根据语言分析法之一的形态分类法(其根据是简单陈述句中基本句子成分—主、动、宾的放置),中、英的简单陈述句属主—动—宾型。示例如下:

中文: 我 喜欢 猫。

主(S) 动(V) 宾(O)

英文: Ilike cats.

主(S) 动(V) 宾(O)

通过分析以上中英的简单句,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基本句子成分的放置为主—动—宾型,因而它们属于同一语言类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掌握此句型时,则比较容易。

这些现象表明 ,每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具有合乎逻辑的共性。中国学生在学习这类句子时比较容易,这同样证明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四、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 ,是指由于套用母语知识学习第二语言所带来的负作用 ,从而干扰新语言的学习。负迁移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在此,同样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语音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 ,而汉语的字基本以元音结尾 ,因此 ,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在英语辅音后再加一个元音 ,于是 work 被读成了 worker ,bet 被读成了 better。

有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根本没有,如[θ][∫]所以 thank、sing、shy常被读成[s?nk][sin][sai] 。再者 ,英语中的辅音簇汉语中没有 ,汉语辅音之间总会隔着一个元音 ,因此 ,在读英语辅音簇时 ,学生倾向于在中间加一个元音 ,所以 ,flyflai 容易被读成[f?′lai] ,little [′litl]容易被读成[lit?l] 。

英语中的失去爆破、辅音浊化、连读、重音等 ,也往往会令中国学生犯难 ,容易导致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其次正迁移,我们来讨论一下在词汇方面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二语习得中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 ,词迁移现象比较复杂 ,类别也较多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 ,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一般说来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 ,而外语学习者 ,尤其是初级水平者 ,往往会从词义角度出发 ,把词汇对等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如:rainingchickeny(落汤鸡),heavily ill (病得很严重),some eat things (一些吃的东西)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small school (小学) ,How’s your body? (你身体怎样 ?)

第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词汇作为人们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 ,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 ,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如上文出现的“raining chicken”,中文表达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 ,而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through”表示;而且 ,单独的“chicken”一词 ,中英文的联想含义相差甚远 ,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之含义 ,中文里“鸡”却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在方面语法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虽然英汉句子基本结构都是主语 (S) +谓语( V )+宾语(O) ,但是两种语言的内部结构形式差异又常常会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为:

第一 ,汉语为无标记语言 ,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 而英语相对于汉语而言 ,语序、形态的变化比汉语丰富和复杂得多。对英语初学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人称和数的变化、时态、人称代词、主谓一致等方面犯错误 , 例如:

You is my favorite teacher.

You teach our how to do a human.

She see me very happy.

第二 ,汉语的特点是主题显著 ,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要体现在主题与述题的关系 ,而不是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这种 Chinglish的句子:There aremany tourists visit there. (有许多旅游者到那儿游览)。这里学生受汉语影响 ,将 there are many tourists作为主题,visit there作为述题 ,所以出现了句法上的错误。

另外 ,英语的冠词、被动句、定语从句的用法也是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出现错误的地方。

五、结语

由此可见,母语对二语习得肯定有影响,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二语习得者是十分有益的。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方面的归纳总结,能对我们正确认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是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外语时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并逐渐减少母语的负迁移。

参考文献:

[1]刘升民,张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负迁移[J]. 交通高教研究,2003,(2):78.

[2]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 中州大学学报,2006,(2 ):60.

[3]缪肖雨.二语习得中母语良性作用之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81.

[4]Fromkin V.Rodman R.Anintroduction toLanguage.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