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图形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图形艺术论文

第1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图形软件类课程为《:PHOTOSHOP》《3DMAX》《ACAD》《Illustrator》《FLASH》《SKTCHUP》等课程。多数情况下教师利用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广播”功能,控制学生电脑,讲解菜单、工具,教师演示结束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模仿。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是一个形式较为单一的封闭系统,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在学完操作之后,面对多而庞杂的实例,不知道如何下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会做教师演示的例子而不会举一反三,往往不断要求老师重复示范,一旦脱离指导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完成,甚至连书上自带的例子如果不经过讲解和演示都难以操作成功,学生理论记不住,实践不知如何动手,独立处理图形图像存在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的也很累。

2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并以工作任务为实训内容展开教学的课程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目标进行的实训教学,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融入若干个“教学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训来掌握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图形软件类课程是专业课的设计表现基础,当下艺术设计工作项目大多运用图形软件完成。因此,在图形软件类课程中通过调研分析其市场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划分所需的图形软操作技能,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情境,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这种以完成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的方法,比起传统教学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意义在于将设计软件课与设计课相互渗透,在注重图形软件技术操作的同时,强化软件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设计软件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快职业素质的提高。

3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主要通过对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实训项目课堂分析、实训项目实施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1)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

图形软件课程传统教学主要可分为软件的基础操作和软件的应用操作两个部分。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将这两个教学部分,有机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要涵盖实际岗位中最实用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习到的最常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图形软件类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选择要涵盖课程中的必需的知识点,兼顾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学情设置。由于项目化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打乱了课程安排体系,所以对比较重要的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加以解释和强调,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图形软件更深层次应用的探索。

(2)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课堂分析

图形软件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前,先做好项目化教学任务书,并设计相关拓展实训项目。在项目化教学任务书提供给学生与每个实训项目相关的资讯,并将任务书以电子版的形式,随同实践素材,通过教学终端下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所实施的图形软件实训项目进行课堂分析,对实训项目规定要完成的任务、所培养的主要能力、达到的最终目标等对学生进行扼要说明,向学生提出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如:知识技能,绘图规范,时间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训项目的知识结构及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步骤。

(3)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实施

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既是示范导师,分析实训项目中的暗含的技术技巧、设计要素并进行必要的示范与演示。又是监督者,及时通过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屏幕监控”命令,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远程控制”、“分组教学”等功能指导学生运用图形软件应对和解决图形处理中的关键性的技术。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气氛,加深学生对软件操作技能的理解,并将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展示给全体学生,同时让实训项目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陈述实训项目完成的步骤,阐明项目技术要领和技术环节,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图形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掌握整个实训项目的精髓。课堂实训项目任务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实训项目”学习环节,“拓展实训项目”之前进行“实训项目”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环节中,脱离教师的示范,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通过对刚学知识点的重复运用,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4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需要重视的环节

(1)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后,课堂教学以实训项目贯穿始终传统知识体系被打破,个别教师容易认为进行项目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做与练,教师只是指导,不必掌握太多的支撑知识,知识可以淡化或不讲,只要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此教法容易导致项目理论知识的消失,就算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只能培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绘图操作工,失去提升空间。

(2)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实训项目的选择

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因此,实训项目设计要涵盖教学的所有基本知识点,切忌简单化与随意性,否则会导致知识覆盖面不够,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与项目间要体现有效的关联度,否则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项目实训,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又会束手无策,不会实际运用,不能举一反三;实训项目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思考和尝试之后能完成,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则会丧失斗志。例如,在《PHOTOSHOP》课程“图层的应用与管理”教学环节,在图层基础实训项目完成后,设计了名称为“校园初夏”扇面设计的项目,让学生自行拍摄学院初夏美景,再根据学生所拍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图层效果、图层蒙版、图层透明度等图层编辑功能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

(3)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形软件类课程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其实训项目来源于各艺术设计行业,实训项目在课程中的选定以是否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标准。因此,重点实训项目的来源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式,即从实际工作中收集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采用横向联系和共同开发等方式获取。这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院与教师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培训与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5结论

第2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自2001年以来,深圳画院已连续举办了四届“深圳水墨论坛”,论坛是以“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为依托的学术活动,旨在更深入地研究水墨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12月28日至29日,为期两天的“第五届深圳水墨论坛”邀请了岸文和,曹之,陈研,陈正宏,董捷,范景中,贾方舟,李松,鲁虹,彭德,邵宏,申秦雁,岩城见一、曾启雄,朱青生等15位海内外知名理论家与会,从色彩学,汉唐壁画、美术比较学,日本现当代艺术、浮世绘,古籍版本与插图,艺术史学,美术批评等多个学科、多角度共同深入探讨了“图载”问题。

讨论“图载”,根源于图像的产生,邵宏先生的《图像叙事与文字书写方向》以“叙事”题材应与文字同时出现为依据,得出“叙事图像的展示方式应与文字记述的线性顺序一致”的观点。岸文和先生的《浮世绘之西方兼容一瞥》,从西方透视法对浮世绘的影响来分析日本传统绘画艺术于此思想巨变下的发展。而申秦雁女士的《早唐墓壁画中的水墨意趣》,则立足于唐墓壁画来探讨唐代其逐渐形成的水墨艺术之表现方法。而有图即具形,具形即涵色。曾启雄先生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传统色彩资料调查》,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线索,试图从中管窥明代色彩的使用状态,揣摩明代染料与色彩、色相与色名,色彩与表达上的特征,从而使可为我国古代色彩体系复原时的参考,亦可作为建构中国传统色的信息基础。至于岩城见一先生的(东方绘画中的色),以比较美学的思想,来讨论东亚艺术中“色”的观念。而彭德先生的《图载论》则讨论了图载的源起,图载的内涵,并认为图载理论是中国图像学的基本框架。陈正宏先生的《元明时期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从图文配置方式、图像模式,以及图文匹配程度等角度,来证明元明时期之图文本小说,其以文配图的艺术特点。曹之先生的《从古籍插图看“图载”》从文字学,中国古籍插图史和古籍插图鉴定三个方面来分析“图载中的物质与精神因素。文以释图,图以见文,然而不同时代对图文自身有不同的理解。是以李松先生有《走回图像――从两个汉代实例看读图的误区》,以山东画像石中所谓的“风伯”和铜镜中所谓的“华盖”,来辨析中外学者对图像误读的原因和寻找解决途径。至于朱青生先生的《汉画作为图像》,则通过对汉画与图像的关系,提出如何记录,观看和理解图像关系。在万千的思维方式下,对图像的理解和考订就有不同的实践办法。董捷先生的《德藏彩色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新考》,以晚明版画史为背景去考订藏於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套彩色套印《西厢记》版画,而有着同一研究对象和体裁的陈研先生,其《德厢记版画第十六图考》则以图像中的隐喻成分去阐发。贾方舟先生的《从水墨画的诞生看水墨画的物质依凭》,从“笔墨”的角度去理解水墨画中的载体。而鲁虹先生的《水墨与新载体》则从新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作一番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艺术评论。

此次论坛关于“图载”的相关讨论,不但涵盖图像形成,表现,色彩等传统艺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图文关系,图像理解以及思维方式等西方艺术理论,甚至还牵涉到新兴的多媒体艺术,这些都是当今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点明了“图载”作为媒介在图像中的独特作用,使文艺理论得以推进。论坛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支持,并为此次论坛所关联的五个创意展览提供了思考图式。

在中国文化中,笔墨纸砚不仅是书画艺术的媒介,而且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而今,应用网络和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全球普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媒介的巨大变化导致了人类表述,阅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载体――笔墨纸砚及其所赋予的人文情怀,也面临被虚拟文化异化的境遇。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成了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艺术载体,且为人们所接受。“传统意韵・创意文化――新媒体系列展”,正是在论坛的理论引导下,呈现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此次展览邀请了部分海内外新媒体艺术家来深圳参展并交流,以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深圳的城市文化建设。展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画院和关山月美术馆联合承办,28日下午,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了简单利落的开幕式。

“传统意韵・创意文化――新媒体系列展”由五个不同形式、内容和风格的单元展组成,分为两个展区展出,展览至1月5日结束。其中“创‘逸’――中国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新媒体作品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动画大片――缪晓春,邱黯雄作品联展(坐天观井(缪晓春)/新山海经・二(邱黯雄)”、“加速光子:新媒体艺术交流项目”,“幻影西厢――古今视觉文化中的《西厢记》”则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展览以视频,影像,摄影,多媒体,动画等新科技诠释和演绎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多角度体现出新媒体艺术和传统水墨,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的关系。

“动画大片――缪晓春,邱黯雄作品联展(坐天观井(缪晓春)/新山海经・二(邱黯雄)”由深圳画院陈君教授策划,展示了两位著名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邱黯雄的《新山海经・二》以中国神话古籍《山海经》为摹本,将目光投向当下,从感知的角度观察世界,表达对人类文明和生存危机的思考,缪晓春的《坐天观井》使用电脑软件制作三维动画,受西方神秘主义艺术家希罗尼穆斯・博斯作品《人间乐园》的启发,在作品中。“他”(作者本人)是一个剥离了肤色界限、不分时空的大写的“人”,思考“生命”和“死亡”永恒的命题,表达作者对世界可读亦奥不可测的看法。

《加速光子:新媒体艺术交流项目》,由新加坡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陈维德策划,展出香港艺术家伍韶劲,中国艺术家许仲敏以及新加坡艺术家zulkifle Mahmod的作品,结合了艺术,声音及图像的跨文化论述,旨在推广新媒体艺术及促进香港深圳和新加坡三地之间的艺术交流和联系,加强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往来。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董捷策划的“幻影西厢――古今视觉文化中的《西厢记》”,以古典名剧《西厢记》为主题,采用数字图像、三维成像,电子书等数码手段,整合和展示其在古今视觉文化中的若干标本,以达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与当代表现形式的关系。

第3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艺术作品视觉关系本体论一、图像的结构

现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图像构造而成的世界之中,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与世界或他人的交流以及对于这个生命所依赖的物质世界的态度,往往是以图像为媒介或载体表现出来的。“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图像化了”。当W・T・J・米歇尔提出一种“图像转向”之时,已经暗示出图像作为一种思维、精神与文化上的转变所具有的总体性特征。在这个转向之中,作为主体的人及其生活的世界都迎来了本质性与决定性的时刻。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被图像化”这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表现。“科学”“机械技术”“艺术的美学化”“文化发展”与“弃神”共同构成了这个外在表现的形而上学基础。“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情本身就像它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在我们面前。”因而,图像所涉及的便不仅仅是自身的物质属性,同时还广泛的涉及到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作为对象或客体的世界。这个整体结构,事实上,预示着现代性的到来,这也正是当前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社会关系。

二、视觉:图像结构的联结方式

在有关艺术的传统讨论中,作品往往就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然而,“图像转向”则形成了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从纯粹客观视角考察,图像将艺术领域以及一切关乎于可视画面的对象都包含在内。也就是说,图像转向所带来的是对原有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图像本身始终没有能摆脱研究对象的位置,无论如何超越,图像都还是被研究的对象,但是,图像并不局限于这种位置,诚如上文所言,图像自身已经预示着一种整体性,它意味着对客观性与对象性的超越,而超越的基点就在于图像以视觉的方式或手段有机的统一起来,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视觉文化转向”。事实上,视觉文化就是建在这样一个以图像与人的关联性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视觉串联着那些被当做研究对象或客观存在之物的图像,并使之与特定时代、地域以及特殊群体相互联系。

三、视觉联系与艺术作品

在以图像为客体、以观者为主体、以视觉关联性为联结方式的视觉体系中,讨论艺术问题必然与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无论泽德尔迈尔在“严谨的艺术科学”构想中所勾画的两种艺术研究模式,还是诸如潘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本质上都是以“艺术作品”为核心而得以进一步展开的。事实上,无论艺术史家还是艺术理论家,都更加强调一种对象化的研究方式,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可以被纳入这种研究方法之中。在导师古德斯特恩的提示下,迈耶・夏皮罗曾致信于海德格尔,告知其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所提及的文森特・凡高的作品有误,但海德格尔的回复依旧如故。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讨论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至少在艺术史家所宣称“大写艺术就是魔鬼”这样的语境下,为艺术的本质问题开辟了道路,他认为艺术[ART],正是一切艺术问题的本源,而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无论如何都需要这样的本源性理解,“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是通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能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海德格尔认为,将成功的解决艺术问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艺术不过是个概念,至多是一个观念的集合。艺术不像作为创造性主体的艺术家,也不像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不能被直接触碰到的。所以,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都不应是讨论艺术的基本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两者是以艺术为本源的。

四、从艺术作品到意义的动态呈现

基于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图像、主体与社会联结方式的观看正是视觉文化所强调的以关系为基础的研究方式。当我们“欣赏”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卡那封原始部落的岩画时会感到极为的陌生,首要原因在于这不是作品。并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开展欣赏,而是欣赏作品的前提让视线无处盛放。艺术自身具有着视觉联系的特性,它保持着内在运动性和向外的关涉,所以与此相联的是“观看”。作品的前提依赖于作品的客观性与对象性存在,这是秩序与规则的呈现、世界与大地的统一。因此,艺术的本质问题不在于作品如何被理解,而是基于艺术作品、主体与世界是如何被有机串联起来的。

现实内居于艺术之中,而艺术以现实状态自拘着。这种浑然一体的艺术,绝对不可能成为欣赏的作品,眼睛不会驻足于此并用理性的眼光丈量“画面之中”的诸种价值。即便其中的形式要素能够体现出特定文化特质与精神意指,但与艺术的自拘性相比,这些价值都无法显现。当绘制出来的图像面前站立的根本不是欣赏主体之时,或者你根本不能欣赏面前的图像之时,所有这些价值体系与文化结构随之坍塌。眼睛只能做出行动,它是行动的主体,视觉用自我的运动关联图像、激活图像的整体框架,使之成为有机的体系,使自我进入建立世界和命名大地的过程中。在这种关联性中,唯一能够行使观看权利的是本雅明所说的巴黎景象的“外省人”,是在城市中游走的闲逛者,是坐在电影院的观众,也是在绘画展览中匆匆走过的人。但这并非对作品的观看,而是观看的观看,正如霍华德・艾兰德所分析的:“(闲逛者)消遣式的接受,就像电影的观众一样,并不是纯粹的视觉接受,而是触觉或者出于本能的接受;它被卷入到整个神经中枢,就像是通过记忆而产生的幻觉一样。”正是透过这种幻想的行动,我们又回到了视觉关系这个基础上。艺术当然不能显现于主体与图像的分立中,如果艺术作为真理解蔽的手段的话,只能在图像与观看之中切近艺术。

从艺术的作品观到艺术的关系本体论,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自身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艺术创造与艺术研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视觉的串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根本作用,它将原本以艺术作品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转换为以观看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为根本的视觉模式。这构成了视觉文化以及视觉研究的基础,所以,在一个以充斥各种视觉图像的世界中,在一个被图像所包围的时代中,视觉关系对于艺术及其一切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237.

[2][德]沃尔特・本雅明.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第4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字:传统图形;艺术设计;教学

一、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图形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多次演变,但总体又呈现出统一的格调,具有独特的东方民族色彩。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强调传统图形的运用,不仅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设计市场的需求,也是为了对当下过分强调西方设计艺术的纠正。现在许多高校艺术教学中,为了追求艺术的前沿线、超流性,就更多的模仿国外的教学方式,过多的引入外来艺术元素,忽视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关系,就会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设计缺乏个性,很难满足现代设计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出具有民族艺术精神的设计人才,就要充分发挥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传统图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和社会意义,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和设计理念的研究,构建完整的教学理论框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图形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文化内涵。

二、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运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仅重视理论性知识,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性要求。艺术设计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结合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家完美的设计。把传统图形运用到设计之中,提高设计的文化底蕴。

1、认识传统图形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中国的传统图形,加强学生对传统图形的了解。我国的传统图形,是不同时期下,对某种事件或者习俗的文化的积淀。教师在教学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传统图形,并且向学生介绍传统图形背后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传统图形的构成元素以及图形的结构。学生应该对传统图形的特征、规律以及表现的方式上面进行总结分析,比如像“龙”和“麒麟”,分析两者相关性,以及图形的寓意。我国自古代以来重视祭祀,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祭祀的物品上雕刻吉祥的团,表达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这些图形就被约定俗称美好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如意”“云纹”等,这些传统的图案包含了吉祥的观念。

2、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给你积极的认识和学习传统的吐信个,要积极地挖掘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并且结合现代设计的观点和理念对传统图形进行改造和创新。所是在设计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这也给学生学习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图形,应该注重对传统图形的“形”进行研究,并且在改造中加入现代化的设计原理。艺术的根本就是创造,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走个性化的道路。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现代艺术教学中应该增强对理论性的学习,学上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传统图形进行开发和运用。在教学中加强课程设置,比如在艺术教学中学习《中国纹样史》、《标志设计》等课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设计出来的更具有内涵。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把图形背景讲解清晰。使得学生学习的文化是多元化的,在改造传统图形时更具有深度。

3、培养创造理念,加强再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才能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并且能体现出现代化元素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的能力,其实就是在中国传统图形的基础上加上创新的元素,对传统图形的元素进行深入的挖掘,并且能够充分的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但是必须要传统图形的进行创新,结合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比如,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传统图形“云纹”,云纹发给人的一种飘逸流动的感觉,“飞马”给人创造一种腾云驾雾的气氛。学生对于“云纹”要深刻的理解,掌握图形的特张以及美感,结合现代社会的设计理念进行创造。在北京奥运会中,有很多设计作品都成分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化设计理念向结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有一定设计主题,比如像北京奥运会,设计师把我的设计主题就是“民族与世界”,在设计创作时,把中国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世界的元素相结合起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图形元素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北京奥运会中的五个福娃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结合,福娃的服饰具有中国国传统艺术特色的民族元素,以及云纹等,结合这些传统的图形进行现代的艺术设计,这种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韵味。

三、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使用范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对传统图形的兴趣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运用范例示范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的艺术设计理念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图形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推广。现在已经有许多设计师都在把中国的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艺术设计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比图包豪斯、陈幼坚等设计师。他们自实际中结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图形的含义,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能体现出现代社会设计理念的精髓。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名的设计师的作品。比如,几时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陈幼坚的作品,设计的作品为一个佛手拈这一个树叶。它的设计理念是把中国传统图形的“佛手”引入到设计中,手中拈这一片树叶,这个做品融入了佛学的智慧,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他的设计把中外文化相结合,并且能够做到把作品设计的雅俗共赏。比如像韩秉华,他再设计苏州印象的海报时,把苏州的“州”字设计的别有一番韵味,把“州”字的三点运用传统的书法形式呈现,但是“川”字的设计利用裂纹的效果,重点突出了“苏”,两个在的设计上相互呼应,对于背景的设计是以小舟和波光为主,这种设计方法变现了苏州的古典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类似以上的案例进行教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传统图形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思路,让学生欣赏这些设计,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同时能体会到中国传统图形的文化和艺术的美感。

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只讲述理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注定提出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理念和方向。学生子咳痰上通过子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锻炼自己,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的品质。

3、在教学中注重对传统图形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图形的运用和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图形,并不是在设计中直接复制传统图形,而是要深入的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文化含义,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对中国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和改造,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又能体现出现代设计美感的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图形的了解,让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灵活的运用。

四、结束语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实践仅仅操作。在设计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图形,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而积极性,要对我国传统图形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刻的了解,提拎出传统图新的精髓,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进行改造,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质量。艺术的设计,其实是对文化的设计。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地域文化。对于中国传统图形的设计富有现代设计的美感,同时也能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设计的理念,充分的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艺术的设计中充分的运用传统图形,使得学生在学习艺术设计时,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发,能够完整的了解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创造能力。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把握好传统图形的精神文化和内涵,让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展示传统文化的的特色,但是又不失现代设计的风味。

作者:王志刚 臧之筠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刚.中国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01:213.

[2]兰芳.论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1:115-117.

第5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1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构建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

艺术教育和传统理论知识教育不同,其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把高校艺术教育和图书馆紧密相连,丰富艺术教育形式、保证艺术教育有效开展。普遍来说,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多样化特点,具有不同教育形式。包括音乐教育形式、美术教育形式、舞蹈教育形式、戏曲和表演教育形式等。教师在对高校生进行教育时,利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进行教育,满足大学生好奇心理,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实现自我价值。

例如,高校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和图书馆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全面利用图书馆来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例如:图书馆中存在丰富的影视资料和绘画书籍,有艺术音箱和视频资源,学生可以对书籍进行阅读,或者利用艺术视频资源来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图书馆资源引?M到课堂上,向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和音频艺术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印象和了解。另外,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自行地去学习和借阅图书,利用图书馆,在图书馆中举办艺术研讨会和音乐艺术作品的展示,建立艺术学习小组,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如:教师也可以在图书馆为学生选择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视频资源,新中国成立演奏曲资源,郎朗和不同艺术家表演视频资源,舞蹈表演资源等,朗诵和诗歌大赛资源等,增加艺术教育和德育联系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利用图书馆艺术展厅,举办展览会

高校图书馆具有自身特点,其是由不同版块构成。包括展览版块、大厅版块、走廊版块等。不同组成版块具有自身艺术特点,布局图艺术元素构建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图书馆。因此,对于图书馆这一优势,高校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极为关注,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利用图书馆中丰富的收藏品和美术作品与摄影作品来举办艺术展览会,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艺术作品的特点,欣赏不同形式和内涵的人艺术作品,来发展自身,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例如: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图书馆,把一些名人作家的画品进行展示。包括梵高的艺术作品、现代画家的画作、书法作品等在图书馆大厅中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研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另外,站在学生自身角度和教师角度来说,可以把高校教师艺术作品和学生的作品在图书馆中进行展示,举办漫画展览,举办摄影艺术展等,学生和教师看见自身的艺术作品展,会发自内心产生一种成就感,实现了图书馆艺术教育目标,对学生和教师的艺术品位进行熏陶,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使得学生在图书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自内心爱上艺术,体会艺术魅力和独特的美。为了保证图书馆艺术教育效果,在学生参观完毕图书馆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或者户外,来增加学生之间互动,发表自身意见,发表自身艺术观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学生之间情谊。

3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增加不同文化艺术作品收藏

为了实现图书馆艺术教育最大目标,高校首先要在校园内部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艺术氛围,利用板报形式对不同文化艺术宣传,来激发学生和教师艺术学习欲望,增加其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度。最后,对于教师来说,其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宣传,告知学生图书馆的重要性,为学生讲解校园图书馆存在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学习,来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的关注。最后,为了保证图书馆艺术作品的丰富性,要增加图书馆中不同类型艺术品种类,满足学生多样化艺术作品学习需求,增加图书馆艺术作品创新性,把现代名家散文、绘画作品和歌曲与摄影作品,在图书馆中展现,实现学生艺术教育目标。例如:高校图书馆中,可以增加西方画家和艺术家作品,增加大众熟知的艺术作品,增加图书馆艺术作品多样性。

第6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视觉艺术是以图像或文字等形式,给观赏者以视觉的愉悦和快感体验。艺术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就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为了达到视觉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技术必须要尊重视觉文化的主要规律。从分析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入手,就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实训中更好地应用平面设计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思考。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视觉艺术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消费为主的社会形态,消费时代不仅意味着物的空前聚集,而且意味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在消费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而这种文化方式的转变势必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认知过程。视觉艺术的消费性意味着社会必须大量生产承载视觉艺术的消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视觉的愉悦和快感的体验,因此,艺术设汁成为了当前社会热门的实用技术和研究领域,艺术设计理论在社会范围内的应用领域也愈加宽广。

平面设计技术作为艺术设计诸多技术中实用性最强、审美功效最为突出的技术形式,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之中,还得到了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许多高校开设了平面设计专业,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人才。应当说,平面设计技术脱胎于视觉艺术理论,是视觉艺术是将视觉文化原理转化为为观赏者提供实物化艺术作品的技术,因此我们研究平面设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必须从视觉艺术理论的基本特点入手。

1 视觉艺术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视觉艺术的定义

视觉艺术的定义是一个有较强争议的话题,由于对视觉艺术的认知角度不同,国内外学术界对视觉艺术的基本定义并不相同,而且由于视觉艺术的自身特点,这些定义只能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无法做出精确的廓清。总结起来,国外专家对是视觉艺术的定义多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认为视觉艺术是“超现实的”、“精英化的”艺术形式,这种说法肯定了视觉艺术的理论性,但是未免脱离了视觉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

国内专家多从视觉艺术的应用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定义和研究,例如陈龙认为视觉艺术的定义应从“文化学层面定义”、“传播学层面定义”及“哲学层面定义”三个方面着手,这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于视觉艺术的定义比较符合其本质属性和规律。

1.2 视觉艺术的基本特征

视觉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具有自身鲜明而独特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视觉艺术中的图像信息实现了视觉的真实延伸,具有强大的真实感,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诞生,完全超越了以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感官的局限性。

(2)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视觉艺术的感染力集中的体现于视觉技术对场景的还原和再现。例如电影技术可以使受众迅速进入艺术f青景和氛围之内,实现了以往传统的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

(3)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信息量。人类的视觉所接受的信息数量要远远大于其他感官的接受信息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视觉艺术承载的信息数量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一张图片所承载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且传播效果也十分良好。最后,视觉艺术突破了语言文字的沟通障碍,实现了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艺术是全球化的语言。视觉艺术突破了不同语言、文字间的沟通和理解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审美的全球化和有机融合。

2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实训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平面设计技术在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基本情况

在我国,平面设计技术经过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起初的美术、绘画为基础到当前的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应当说如何将科技手段与设计理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

(1)文字设计和运用技术。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平面设计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要求,运用文字进行信息传播和内容填充。以平面广告为例,字体的类型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隶书、草书、行书等属于古体字,能够为作品衬托出古朴典雅的意境,而楷书字体端正,能够为作品增添大气端庄的特质。还有一些设计作品,字体的设计要服务于内容的需要,因此产生了一些变体字、艺术字、旋转字等,突出作品灵动鲜活的特点。。

此外,字体的编排位置也是平面设计技术的重要内容,字号的大小、标题的位置、字体的编排等都是决定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

(2)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图片处理及运用技术是平面设计技术中另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视觉艺术理论认为,图片是视觉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也是突破平面设汁技术局限性、拓展艺术空间的最有效方式,平面设计理论中“突破维度理论”即是以图片处理和运用技术为基础。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片往往要和文字共同出现,互为配合,共同产生艺术效果。因此图片的剪切、修订、放置层次、放置位置都是决定设计效果的因素。

(3)版式设计技术。版式设计是将文字、图片等设计元素加以有机整合,从而达到视觉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技术,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一股来说,平面版式设计讲究稳重,力求展现一维化平面的广阔和稳定,而近年来国内外也出现了一批以跳跃式和混合式为理念的平面设计作品,力求通过打乱维度体现平面设计的立体感和生命力。版式设计除了要有机整合图片、文字等内容外,还要对颜色、面积、版面结构等进行统筹安排。版式设计服从作品需要,这是平面设计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2.2 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笔者从实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主要问题。

(1)文字设计技术中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单纯强调版式的创新,对于文字的可读性关注不够。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为某电子产品设计平面广告时,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翻转、套色等大量的文字设计技巧、图片的叠放顺序也经过了缜密的思索,版式上更是采取了较为先进的矩阵式设计。作品完成后笔者发现,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观察,这个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该电子产品的主要特征,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作品功能介绍的文字信息却被学生刻意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文字信息介绍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最为直观的形式,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采取购买行为的直接参照,学生的设计作品恰恰忽略了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个作品是失败的,没有达到设计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2)在设汁作品中存在滥用图片的趋势。虽然平面设计强调图片的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图片可以完全代替其他设计要素。在指导学生实训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倾向于在设计框架内大量叠放和堆放图片,试图以此获取视觉冲击力,达到视觉审美效果,这种设计理念有简单化的嫌疑。在平面设计理论中,视觉艺术不等于图片艺术,图片和其他设计元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单纯强调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会导致审美效果脱离设计初衷,而且图片叠放的逻辑如果没有经过周密思考,很容易使消费者产生错觉,进而影响到视觉艺术效果。

(3)高科技技术与现有设计技术的结合力度不足。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一些电脑软件技术,包括Dbotoshop、autoCAD、CorelDRAW、IIIustator、Freehand、Pag—eMaker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运用更多的高科技成果却缺少相应的手段。

3 解决高校平面设计实训教学工作主要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上文笔者所列举的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实训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前困扰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发展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困难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平面设计专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植根于美术绘画专业到发展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视觉艺术的理论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科理论体系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鲜明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平面设计专业要加强对学生视觉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作为实训课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学生学习视觉传播理论,就可以明确掌握平面广告作品中文字、图片等构成要素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视觉艺术的社会消费理论,就能够进一步明确平面作品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2 进一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当代平面设计工作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字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等,学生的这些能力素质对于完成一部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十分有用的。实训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途径。教师可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帮助学习深刻剖析作品本身蕴含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技巧,尤其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节奏”,更需要教师通过实训教学训练及反复讲解进行培养。

3.3 引进系统化的实训教学平台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继续使用已有的软件技术以外,还要学习使用高端的平面设计系统,例如Solidworks设计系统,就是平面设计高科技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性平台。因此笔者建议未来在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训过程中更多地引进和利用综合性设计系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注释:

第7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艺思想; 摹仿说; 功利主义; 艺术的机遇; 悲剧艺术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起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柏拉图继承了古希腊“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认为文艺是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并指出,这就是文艺的本质特征:“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是摹仿者”。[1]“真正的来自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它们之中很有一部分来自气味和声音。”[2]既然把文艺看作是对自然的摹仿,艺术家在创作四就应该格外注意艺术所反映的是否“真实”。所以柏拉图和其他古希腊哲学家一样,在艺术的“真善美”别看重“真”,主张文艺反映生活就该象照镜子那样不走样,否则就是歪曲了自然,歪曲了社会和人生。文艺反映生活就如同“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旋转,你会马上创造出太阳,大地,早晨,你自己,其他动物,草木以及刚才找到的一切东西。”[3]但是柏拉图却不同意苏格拉底“美就是有用”的说法。他提出艺术家最高的追求应是“以美为对象的学问”,[4]柏拉图这句话中的“学问”指的不是美学,而是哲学。在这里,柏拉图“美”的含义就是“真”。这就再次说明,柏拉图在艺术的“真善美”中,追求和强调的仍然是“真”。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是由摹仿现实世界而来,而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论世界而来的。现实世界本身不是真实体,它只是理论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摹仿现实世界上午艺术也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了。在《理想国》卷十里,柏拉图以床为例阐明了他的理论。他认为床有三种;第一种是神制造的床“本然的床”;是“床之所以床”的那个理论,也就是床的真实体;第二种是木匠制造的床,是床的理念的摹本;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床,是摹仿工匠的作品,它对于第一种床即“理念的床”来说,是“摹仿的摹仿”,同神造的“本然的床”“隔着三层”。

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并非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较客观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形成自己完整的,系统化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跟柏拉图的“理念说”是不同的。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哲学,他对艺术的“摹仿”本性也有迥然相异的哲学理解。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具有多样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而且,“摹仿”是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的创制知识;艺术的“摹仿”并非只受感觉与欲望驱使,它凭借“实践智慧”洞察人生,把握生活的真谛。因此,摹仿的艺术是高尚的知识活动。

对文艺进行大肆攻击,并非因为柏拉图不懂文艺,相反,柏拉图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他深刻的了解文艺,对文艺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站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去要求文艺,提出了著名的“效用说”。

第8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形 现代园林艺术设计 设计基础 造型基本语素 图形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07-01

因各门类艺术存在共性,艺术各门类之间原本就存在着联系,这种联系是往往是哲学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园林、文学等各艺术领域,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又互相影响,尤其是同类艺术之间的影响更为广泛。图形与园林艺术设计同属于造型艺术领域,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1 图形设计是现代设计的基础课程

20世纪初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工业中艺术与技术对峙的矛盾十分突出,大量工业产品被流水线生产出来,丑陋粗糙的工业产品催生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它最先是由伊顿创立的,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1923年包豪斯举行了第一次展览会,展出了设计模型、学生作业以及绘画和雕塑等,取得了很多成功,受到欧洲许多国家设计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包豪斯学院里,伊顿、康定斯基都是教导学生单项或综合的研究造型的基本元素,伊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研究了造型形式中有规律性的东西,他教学生分门别类或综合地研究形―― 点、线、面、体(方、三角、圆),色彩,明暗、质地的特征中找出规律而加以应用。尔后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也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造型元素和表现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在设计教育中注重对造型元素的表现技巧的研究以及各种理论的培训与教育。1923年伊顿辞职,纳吉接替他负责基础课程。纳吉是构成派的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些就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自此现代设计学科成为继传统绘画之后突飞猛进的造型艺术门类。设计教育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样深刻的影响着绘画领域和园林艺术设计领域。现代设计的基本造型语言是二维空间的点线面,点线面色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一切造型设计都是以点线面色构成的图形语素作为基本语言的。包豪斯三大构成的设计基础课研究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奠基性的,奠基了现代设计诸门类的基础思维方法。

2 图形是艺术设计造型基本语素

图形使视觉语言世界化,故素有“世界语”之称。图形不仅仅是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而且在追求信息传播效率、效益上,在跨越民族与地域、跨文化对话与交流上发挥着更大作用。图形能够准确、生动、直观地反映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传播结果上不仅起着引导受众的结果,而且在指示、教化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图形是运用视觉造型语汇来记录、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经验、警示等等,使可感受的视觉形象在易理解、易感动、易煽情、易诱惑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有意味的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而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是同样具有寓意化、调动视觉来激发心理层面,并传递文化信息、沟通碰撞情感的作用,更因其艺术目的具有共同之处能够为其他门类包括园林艺术设计提供创意的思路和素材。由此可见图形设计的语言和形式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人们60%以上的信息是从视觉系统直接获取的,人类对情感的交流除了文字语言之外,那么就是图形语言符号了。图形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如果对它的研究范畴各组成部分进行解析,包括了“形”以及“形的构建规律”。具体说,包括了“原形、要素、结构、新形”四个部分。空间是以形态的方式而存在的,因而是可以按照二维变化规律为基础的。随着现代园林艺术和现代哲学等思想的发展,图形语言在园林设计中成为了必要语素,在表达情感传达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图形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但二维图形的点线面色的构成本质使图形成为造型基本语素,进行何种门类的现代设计都首先要解读图形的构成原理。

3 现代主义园林设计语言要素具有图形化趋向

在过去100年艺术设计思潮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设计造型元素和表现从现代主义走到后现代主义,发生了很大变化[2]。西方的园林设计在现代派艺术的影响下,产生了与传统全然不同的构图方法与设计语言。图形设计对现代园林艺术的影响体现在现代主义诸流派中,无论是布雷・马克斯的曲线花床,和他用植物叶子的色彩和质地的对比来创造出美丽图案,还是巴拉甘鲜明的构成特点,无一不体现了图形的构成方式对园林要素的构成方式的影响。继现代主义园林之后,图形特征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园林设计上表现为平面化、符号化语言的应用。这种变化正是平面基础符号在设计艺术形式上的合理应用,这种应用肯定了现代主义景观平面化、符号化语言方法在设计及思维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具有丰富的设计语言和丰富的意义信息,和现代主义园林有着较大的区别,其设计语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价值体系、哲学基础、规划设计方法论和园林观或设计风格的不同,可把后现代主义园林划分为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其中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又可分为:(1)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结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类型学园林;(2)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解释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园林;(3)重构性后现代主义园林―― 解释学派后现代主义园林――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园林。按照皮尔斯的符号分类法,把后现代主义园林的造型要素分为图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三大类。[4]由于园林规划设计的特殊性,在皮尔斯的符号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风格、符号来源和功能等因素进行二级分类把图象符号分为历史性图象符号、地方文化图象符号、大众文化图象符号;象征符号划分为惯用性象征符号、表现性象征符号、叙事象征符号和色彩象征符号。而这些语言很大一部分要依赖于图形语素得以表达。

图形设计是创造新形的学科,研究图形与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关系对将图形理论应用在园林艺术设计理论中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园林艺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宏.图形语言的数字化解析[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6.

[2] 薛震东,杨志.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设计造型元素与表现方法研究[J].装饰,2007(4):61-63.

第9篇:图形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