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图形的旋转课件精选(九篇)

图形的旋转课件

第1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一、 课前检测

1. 课前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检测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了解情况,难度控制在七年级(上)5.2图形的变化的教学要求难度,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图形识别即可. 通过测量分析学生在课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题2 如图2,将三角尺ABC(其中∠ABC=60°,∠C=90°)绕点B按顺时针转动一个角度到A1BC1的位置,使得点A,B,C1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个角度等于(

A. 120° B. 90° C. 60° D. 30°

检测意图 本题对学生的要求从题1的直观观察判断旋转现象,上升到量化描述旋转,即绕哪一个点、按什么方向、转动多大角度进行旋转. 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之一 —— 旋转角的学前感知情况.

题3 平移、轴对称变换分别有哪些性质?

检测意图 本题要求学生写出平移和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考查学生对以上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前认知状况.

2. 课前检测结果统计(见表1)、分析与教学建议

1. 题1的检测结果显示:与生活中旋转的风车形象类似的选项(2)、(4)没有学生漏选. 13个学生漏选了选项(1)是导致本题不到50%正确率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学生课前对旋转的认识多是对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如风车)的感性认识.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旋转”到“数学中的旋转”的认识提升.

2. 题2的检测结果统计显示有的学生错选,反映课前学生对旋转角的认识有偏差,教学中要引起重视,不能简单一带而过,要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对旋转角的错误认识.

3. 题3的检测结果显示: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性质认识全面的学生均不足40%. 分别有2名、8名学生对轴对称性质、平移性质已全然不知.由此可见,本节课有必要在探究旋转性质之前,先唤醒学生对前两种图形变换性质的认知,帮助学生理顺图形变换性质的研究思路,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探究旋转的性质,协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图形变换的知识结构.

二、 课堂实录

1. 问题情境

T: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以下情景(课件显示图3,图中的叶片都在转动).

T:同学们,这样的图形运动你见过吗?

S:见过.

T: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S:旋转.

评析 通过学生熟悉的旋转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旋转,以便自然进入后面对数学中旋转的学习探讨.

2. 建构活动

活动一 认识旋转

T:生活中还有与上述情景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例.

S:旋转的摩天轮、钟摆……

T:上述情境中的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课件显示运动的钟摆,再数学抽象,用《几何画板》展示钟摆旋转的过程)

S:都在绕着一个点旋转.

T: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运动?你能类比它们的概念,归纳出旋转的特点吗?

S:平移、轴对称.(思索)

T:前面大家已发现了这种运动都绕着一个点转,转时有没有方向?

S:有. 有的逆时针,还有的顺时针.

T:平移时要移动一定的距离,那么旋转呢?

S:转动一定的角度.

T:(结合前面探究分析出的旋转的三个特点,给出旋转、旋转角的概念,并板书)

T:如图4,正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将CDE逆时针旋转后得到CBF,点D与点B重合.

(1)画出CBF.

(2)旋转中心是哪个点?

S:(操作),旋转中心是点C.

T:你能找出旋转角吗?

S1:旋转角是∠ECB.

T:为什么?

S1:因为,(看板书,复述)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对自己答案产生怀疑,并停下回答,思考着)……

S:是∠ECF. 因为,点E与点F是一对对应点,点C是旋转中心.

T:旋转了多少度?为什么?

S:90°.因为∠DCB也是一个旋转角,由正方形ABCD可知∠DCB=90°,所以旋转了90°.

评析 本活动中运用了抽象、找共同属性、类比的教学方法. 其中,由实物图片抽象成几何图形,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一般方法. 寻找共同特征,抓住要点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类比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活动二 探索旋转的性质

T:上面旋转中的两个三角形,CDE与CBF有何关系?

S:全等.

T:在前面学习的图形变换中也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它们都不止这一条性质,还有哪些性质呢?

S:轴对称中,对应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T:很好,这条性质反映的是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那么学习旋转,要研究对应点与谁之间的关系呢?

S:旋转中心.

T:(在图4的基础上,隐去如图5中的虚线部分,只呈现三角尺中间的小三角形与点C)观察图中的小三角形,利用直尺或量角器. (1) 探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有什么关系;(2)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有什么关系?并考虑它们与什么有关.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的探讨,归纳并板书图形旋转的三条性质)

评析 本活动中,首先类比平移、轴对称性质,明确研究旋转方向,而后通过问题引导,组织学生操作、交流、讨论,实现学生对旋转性质的自主建构.

活动三 探索旋转的画图

T:如图6,M′N′P′是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S:ND=N′D,MD=M′D,PD=P′D,∠PDP′=∠MDM′=∠NDN′=120°.

T:M′N′P′是怎样画出的?

(学生思考片刻,热烈交流讨论)

T:请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谁来说说?

S:连结DN,用量角器在DN的左侧画∠NDN′,使∠NDN′=120°,DN′=DN.同样的方法画出点P,M旋转后的对应点P′,M′. 连结N′P′, P′M′,M′N′就得到MNP绕点D顺时针旋转120°后的图形了.

T:表述得非常清楚、简洁.这样的画图关键是什么?

S:关键是画出三个顶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T:对,画一个图形旋转后图形的关键是画准该图形关键点(如三角形顶的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评析 本活动中,用“说画图想法”取代“动手操作”,可节省学生盲目画图的操作时间,增加学生思考、交流时间,在教学上,通常应思考“走”在操作前.

3. 数学运用(运用旋转性质画图)

例1 如图7,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的图形.

例2 如图8,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后的图形.

课堂练习:如图9,已知ABC和点O,画出ABC绕点O逆时针方向旋转100°后对应的三角形.

评析 本环节的教学,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4. 问题式小结

T: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S: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旋转、旋转的性质和如何进行旋转的画图……

T:回顾我们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的过程,你对如何研究图形变换有哪些认识?

S:各种图形运动的性质都研究对应点,平移研究对应点与平移方向、平移距离之间的关系,轴对称研究对应点与对称轴的关系,旋转研究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5. 思维拓展

将ABC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A′B′C′,它们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之间有何关系?

评析 本节课的“问题式小结”可帮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形成整体认知,“思维拓展”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并为下节课做铺垫.

三、 课后检测

1. 课后检测题目设计与检测意图分析

题1 (同课前检测的第2题)

检测意图 本题放在课后检测题中,其意图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中的旋转角概念的认识,同一题在课前、课后都检测,便于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量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图形旋转认识上的变化情况,分析教学的有效性.

题2 “旋转”有哪些基本性质?请写出.

检测意图 “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字叙述旋转的性质,从一定角度可有效检测出学生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在教学重要目标、重点、难点上的学习效果.

题3 如图10,画出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对应三角形.

检测意图 90°用三角板、量角器、尺规均可画(作)出,以此在提高操作便捷性的前提下,可有效检测学生对“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掌握情况,深层次考查学生对“旋转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检测结果统计(见表2)、分析与教学反思

1. 对比后测题1与前测题2的作答情况,可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正确认识旋转角的学生数增加了7人,但仍有7人(约占19%的学生)没能正确识别该旋转情境中的旋转角. 一方面说明本题的题型选择恰当,迷惑选项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另一方面也反映让学生认识旋转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反观前面的教学实录发现:在给出旋转角概念之后,寻找旋转角的练习仅一个,虽后面探索旋转性质、旋转画图也涉及旋转角,但较为一般的旋转角的辨析性练习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旋转角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2. 由后测题2的作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的认识深刻,对“每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掌握情况较好,这得益于教学中,这两条性质的得出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且在后面的画图中反复运用到它们.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对“旋转前、后图形全等”的认识不足、印象不深,原因出在教学中处理简单,只有师生结合图2的一问一答,教师对图形变换性质探究的思路不够深刻到位,只是片面地强调“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关系”.

改进举措:在原课堂小结后接着追问: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之间有何关系?我们研究各种图形变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而后师生共同提炼、归纳. 这是一种“先整体,后局部”的研究思路,即不论是平移、轴对称或旋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整体全等,因图形是由点构成,还需研究对应点与相应图形变换要素之间的关系,平移的要素是平移的方向与距离,轴对称的要素是对称轴,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与旋转角. 这样,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将会再上一个台阶,形成一个更为清晰、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能切实领会数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套路.

第2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本节课,我以白板作为平台进行知识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例如,情境导入时我以一个视频中的表盘指针转动引入课题,并在白板的平台下链接一个PPT,通过PPT中转动的指针、荡的秋千等,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在介绍旋转三要素的处理上,我运用白板的画线、克隆、旋转功能现场演示旋转的过程,随演示过程标注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并通过事先课件中做好的三要素标志,拖动到指定位置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整节课中我结合教学最佳时机把知识构建解决的过程与几何画板的应用进行了三次非常理想的整合,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例如,第一次,在探究旋转性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合作的过程得到结论后,我在几何画板中不断地旋转图形,用测量线段和角度的功能,演示无论图形怎样变化,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旋转角都相等。第二次,在性质运用过程中我整合课本知识点,要求学生利用旋转的性质来找出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巧妙引导,在数学知识的论证上与同学们共同总结出“两组对应点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作为旋转中心,但这只是枯燥的语言表达,我通过电子白板课件链接几何画板直观完成做垂直平分线的过程,显示交点,连接与对应点的线段,进行动态演示旋转,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第三次,在处理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度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知识上,由五星红旗引入,进行爱国教育,通过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观察其中一颗五角星,描述形成过程后,链接到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几种图形的旋转过程,不断地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展示出图形也不断地组合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漂亮图案。几何画板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通过色彩、动感吸引学生,感性认识,理性分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很好地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选择图形不同旋转过程也不同的知识上,我也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采用白板的喷桶填色功能,不断发问,学生到白板上操作,展示所选图案,描述选砖过程,不仅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

其次,我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与知识进行了整合。

班里学生比较活跃,课上也能及时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收获,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比较习惯小组之间的合作,相互学习,所以在探究旋转的性质过程和旋转性质在数学问题中应用的两个环节,我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后,要求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解答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生生互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23.1图形的旋转”,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旋转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化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变换的了解会更完整,同时,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旋转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旋转教学在现代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空间物质结构及地质探测,房屋移动及侦探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这是初中数学新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

学生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基本变换,有了一定的变换思想。

能力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抽象和分析能力,他们能由简单的物体运动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换,但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仍相对薄弱。

情感与学习风格分析:他们喜欢学习生动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来操作,用自己的语言来交流、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旋转,掌握旋转的性质,能把旋转的性质应用到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去,并能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知识充分整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在白板课件中展示一个表盘,通过指针旋转的运动引入课题“图形的旋转”。

活动一:

观察表盘指针的运动,荡的秋千,运动的车轮,旋转风扇的叶子及旋转的图案,结合你的观察,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生描述的正确性,教师要及时给出合理的评价,由学生慢慢总结出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平面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一个角度,叫做旋转。最后教师出示规范的定义。

活动二:

(1)现场通过白板进行线段的旋转。

师:同学们,老师的操作是旋转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学生回答理由的同时也是在检测和强化其对旋转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现场演示旋转的过程进行中标注推动,给出怎样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如图1)。

(2)教师请学生描述下列旋转过程(如图2),并指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图1

图2

(3)教师请学生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描述旋转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活动三:

教具准备:课前,每个小组准备好一张卡纸。

探究: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洞,再挖一个小洞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移动硬纸板。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旋转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通过每个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探究的过程并讲解,结合教师几何画板的演示过程归纳总结出旋转的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接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活动四:

性质的运用。

(1)确定旋转中心。

师:同学们,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一对对应点可以构成一条线段,那么有没有能够到这个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呢?

生: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师:那么你们还记得怎样用尺规去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吗?

教师演示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然后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一个旋转,请学生指出旋转中心,提出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个点,到底哪一个点是旋转中心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学生总结方法,找两对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旋转中心。

然后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几何画板演示找到旋转中心的方法,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学习机会,更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旋转性质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F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得到ABE,如图3所示,如果AF=4,AB=7,求:①指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度,②DE的长度,③BE与DF的位置关系?

图3

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线段AD,AB上,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连接DG,在旋转过程中,你能够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并以图4为例说明理由。

图4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由学生到白板上操作讲解,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

师:同学们认为图5可以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思考,到白板上进行演示,用喷桶进行填涂,教师不断发问是否还有其他的得到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

图5

学生不断地探索,通过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旋转中选择的图形不同,旋转的过程也不同。

教师用白板放大镜功能突出国旗上的一颗五角星(如下页图6),请学生观察,并说明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到黑板前说明。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五角星的形成过程和另外图形的旋转过程,在几何画板中改变旋转中心的位置和旋转的角度,直观演示,发现形成的图案不同。

结论:旋转中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旋转角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活动六:

视频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进行视频播放:有游乐场里场景,有迪拜国的旋转摩天大楼等,让学生感受旋转之美,最后对学生提出要求,通过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作一个旋转的作品,来比一比,看我们谁的作品有创意,可以是手工小制作,也可以运用你们的信息技术技能制作旋转动画。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创设以学生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探索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我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感知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旋转现象引入课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并在旋转特征的描述上对学生严格把关,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能力,在整个课堂中开展以学生观察,分析,猜测,验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在本节课的重难点上,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知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教学设计上,知识点间紧密联系,循序渐进,通过所学旋转的性质,运用到找旋转中心,以及数学问题的应用。本节课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白板的填涂色、放大镜、拖拽平移等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图形不同,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问题,而且用几何画板进行直观演示有动感,学生体会图案旋转变化的美感,从视觉上直接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去探索生活中更多的旋转知识,最后通过视频播放欣赏生活中的旋转之美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创作旋转作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今后还应做到:关注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语言的丰富化,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更高的角度来要求自己给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点 评

本节课以白板为平台,融入了PPT、几何画板和视频技术,较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图形的旋转知识进行了整合。同时通过白板的填涂色、放大镜、拖拽平移等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图形不同,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不同,所得图案也会不同的问题。

几何画板的精髓在于“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本节课几何画板的三次应用都基本体现了这一特性。无论是在探究旋转性质的过程中,还是利用旋转的性质找旋转图形的旋转中心上,以及处理旋转中心不同,旋转角度不同,所得图案也不同的知识上,几何画板都扮演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角色。

第3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教学片段分析:

问题(1)方法引领

如图1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连接AP、BP、CP,∠APB=150°,求证:PC2=AP2+PB2。

小明思考后发现,可以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 ACP′,连接PP′,可以利用“旋转”和全等的知识得到两个特殊的三角形,从而将问题解决。

【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下面的思考问题,完成证明过程。

1.小明为什么会想到“旋转”三角形?根据哪些已知条件可以用旋转?旋转角是多少?

因为有公共端点的相等线段AB=AC,旋转后AB会与AC重合。旋转角为60°。

2.为什么要旋转?(旋转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旋转前后图形全等,所以通过旋转可以转移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可以将分散的线段转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为什么旋转60°?旋转60°后得到什么三角形?

因为旋转60°后,AB和AC重合,同时∠PAP′=60°,会出现等边三角形,从而转移相等线段。

【解题思路点拨】

由结论入手

【方法点拨】

1.构造旋转图形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有共端点的等线段。

2.遇到有60°的等线段,如何旋转?

若遇60°,可旋60°,构造新等边三角形。

3.旋转的作用是什么?

转移线段、转移角。可以将分散的线段转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4.通过旋转图形,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解决有关“线段之间数量关系”的问题。

问题(2)实践探索

如图2所示,A、B、C、D、分别是圆O上的点,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弧AB中点,求证:(AD+BD)2=2CD2

【自学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下面的思考问题:

1.看到结论(AD+BD)2=2CD2,你想到了什么知识?

勾股定理中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2.你认为利用什么方法可以将AD、BD、CD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当中?

利用旋转三角形,转移线段转移角,将分散的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当中。

3.请画出图形,分析解题思路。

【师友展示要求】

学友:讲解解题思路。学师:解答思考问题。

思考:此题BD、CD、AD还有怎样的等量关系?为什么?

【方法点拨】

遇到有90°的等线段,如何旋转?

若遇90°,可旋90°,构造新直角等腰三角形。

问题(3)拓展提升

已知:如图3所示,A、B、C、D分别是圆O上的点,AD是∠CDB 的平分线,且∠CAB=α(α为钝角),请问BD、DC与AD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

自学指导:参考前两问的学习,思考解题思路并画出图形。小组合作讨论解题方法。

【方法点拨】

遇到一般的等腰三角形,如何旋转?

第4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3页内容,第104页~105页1、2、3、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交流、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节课继续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回忆整理,再现旧知。

1.欣赏图案:(出示课件)小精灵:“同学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显示五个图案,分别为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3页的京剧脸谱、第6页的紫荆花图案、第7页的花边图案,天安门图案、第五个图案是三个模样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奥运福娃,依次从小到大排成一排。)

讨论交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在这些漂亮的图案中,发现了哪些数学概念?(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花边图案是其中一个图案连续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剧脸谱是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的。

生3:天安门城楼的图案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4:紫荆花的图案是其中一个花瓣绕中心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的。

生5:三个大小不同,模样相同的奥运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缩小后得到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

提问:誰能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在不同学段学习了图形变换的知识,所存在脑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记忆,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分别出示5幅观赏性强,并藏着不同的变换特征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再现,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系统地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综合运用,复习旧知

欣赏课本第104页板报花边图案。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图案大多是设计师们设计的,瞧,这是一位同学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的板报花边,仔细观察,你们知道他利用了哪些变换的知识吗?(出示课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反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动态课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识,把第一个图形连续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这一排花边。

生2:他利用了旋转的知识,首先在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画好三个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将这一组三角形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45度7次就得到了这个图案。

生3: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缩小排列的。

生4:旋转的每一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5:其中的每幅图案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正方形绕中心点旋转得到的。

小结:这个板报的花边是综合运用了图形变换知识进行设计的。其实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出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让我们至身于这缤纷多彩的世界之中。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中将所学图形变换的知识一一再现,回顾特征,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书上提供的板报花边图案,呈现的是图形与变换内容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图形变换的过程,并借助多媒体进行验证,发现这个图案综合运用了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从整体上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再次感受到这些变换的魅力所在。)

四、巩固提高,拓展思维

1.做一做。

要求:仔细观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想法。

2.练十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有的不只一条。

3.练十第3题。

要求:先独立想一想,如果还不能解决,在小组内可以利用学具转一转。(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空间感较弱的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知道旋转可使一个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切身体会到变换的趣味性和数学的好玩,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

4.练十第6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汇报时请学生演示是怎样画

的。

五、小小设计家。

师:今天要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

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小小设计家的环节,把本课所复习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乐此不疲的设计图案当中,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变换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会数学的神奇与玄妙。)

六、评价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成长记录袋中。

第5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课题引入方法,概念形成过程

旋转是继平移、轴对称后的一种全等变换。通过旋转的学习,学生将更加系统地认识图形变换的研究过程,对图形变换的思想体会得更加深入。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课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既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全章的核心。此外,旋转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圆的重要基础;旋转的性质是画旋转后图形的依据。旋转和平移、轴对称一样,都是全等变换的一种,它们不仅在性质的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在性质的探究视角方面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类比平移和轴对称去研究旋转,向学生渗透类比是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渗透获得定义的一种思想方法――从具体实例中归纳概括本质属性。通过类比平移、轴对称的概念与性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概念与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学中既要落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学生发展终极目标进行整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三种图形变换都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本节课从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抽象出旋转的定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开课伊始,通过欣赏漂亮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教学中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先利用荡秋千(点的旋转)、刮水器(线的旋转)探索旋转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图形的旋转(面的旋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突破教学重难点。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旋转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旋转的概念,最终抽象出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抓住“定点、方向、角度”三个关键词,使学生理清旋转变换概念的本质,掌握旋转变换的三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剖析概念四个环节,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性质的探究方法和小结的方式

本节课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旋转变换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及性质;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发现、归纳旋转的性质,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恰当的习题,将复杂图形的旋转最终归为点的旋转;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好奇心,将题目进行变式拓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突破难点。

学生知识的获得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之上,使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设置一些相应的习题,使学生加深理解,促进巩固。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探究载体、探究方法、探究途径等方面加以关注,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性质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探究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每一个有探究价值的数学性质的学习都成为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探究的过程,从而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通过表格对比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图形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间的整体认识,发现联系,关注联系,使学习更系统。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课堂小结也应紧扣目标进行,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设计时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梳理所学新知识,形成知识网络;②总结梳理本节课所渗透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深化学生思维;③纵横综合联系所学内容,抒发学习感受;④注重经典习题的小结。总之,教师把数学课堂小结重视起来,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梳理知识,体验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思维。

数学思考方法与指导

本节课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将平移、轴对称和旋转三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探究旋转的概念与性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其中探索环节以学生动手为主,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作为重要辅助,从点的旋转到图形的旋转,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三角形绕点旋转的作图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让学生体会了分类的方法。

数学有自己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在解决各种问题中发挥作用。教学中,教师以数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学生思考方法的培养,不仅使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6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杨惠娟,海门市实验小学工会主席、教导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她十多年来一直追寻着“智慧深邃、自然清新”的数学课堂,在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简约智趣”的教学风格。曾多次获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南通市、海门市优课评比一等奖,并先后在“千课万人”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活动中执教公开课50余次;30余篇于《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数学》等杂志。主持过全国、省、市级多项课题。

教学时间:2012年3月22日

教学场合:第八届教育家论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教学对象:常州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式。

2.了解平移的本质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初步学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平移、旋转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正确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建构概念

1.从玩具入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掌握了华容道游戏和魔方的玩法,发现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用手势来演示一下他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好吗?

师:华容道。(学生做移动的手势)

师:魔方。(学生做转动的手势)

师:华容道游戏的运动方式,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平移,而魔方的运动方式就叫做旋转。(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师:其实,在生活中像这种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还有很多,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分别出示火车、螺旋桨、钟表指针、推拉窗、风扇叶片、电梯、方向盘、缆车的运动)

师:上面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师:火车的运动是——

生:平移。

师:直升机螺旋桨的运动是——

生:旋转。

师: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

生:旋转。

……

(从第四个开始,学生一起边比划边说。)

师:现在,我们给它们分分类。(课件移动图片:平移的一排,旋转的一排)看,上面的4个物体(火车、电梯、缆车、窗户)都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运动方式就是平移;而下面的四个物体(风扇叶片、螺旋桨、方向盘、指针)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就是旋转。

2.在举例中,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谁来说一个。注意要说清什么的运动是平移,什么的运动是旋转。

生1:我觉得陀螺的运动就是旋转。(学生赞同)

生2:老师擦黑板时,黑板擦的运动是平移。(全体学生认可)

生3:自行车的运动也是旋转。

生4:我觉得自行车整体看是平移,而轮子是旋转。

师:大家认为呢?

生3:自行车的运动是平移,但轮子的运动好像又不仅仅是旋转,它还往前走的。

师:是的,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点所做的运动,这里轮子的运动中的确有旋转,但还包含着其它更复杂的运动方式,你能想到旋转已经很不错了。

师:嗯,还想说,看来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的确很多。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说了。

3.操作泡沫棒,初步体悟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师:看,杨老师还带来一根泡沫棒,谁能用这根泡沫棒来演示一下平移与旋转。

(一位学生在前面演示,其他同学判断是旋转还是平移。)

师:真棒,掌声鼓励。

二、定量分析,探究平移的特征

1.借助铅笔的平移,明确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距离

师:好,现在咱们继续研究。看,这里有两支铅笔,仔细观察,他们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生:平移。

师:同样是平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1:铅笔1是向左平移的,铅笔2是向右平移的。

生2:铅笔1走得近,铅笔2走得远。

师:不错,我们研究图形的平移,既要观察平移的方向,还要研究平移的距离。(板书:方向和距离)

师:方向我们通常就说是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平移。

师:接下来一起研究平移的距离,为了研究的方便,杨老师提供格子图。来数一数②号铅笔向右平移了几格,在自己的学习单上数一数。

生:5格。

师:都数得这么快啊,咱们用电脑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答案。

(课件演示后教师统计:数到5格的举手。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

师:真厉害,这么多人都数对了。

2.借助房屋的平移,探究如何确定平移的距离

师:看来这问题太简单了。下面杨老师要出一道难一点儿的问题,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演示)小房图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师:拿出学习纸,同学们可以边想象边数,还可以边数边做些记号。

(1)独立思考,寻找平移的距离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答案,如果能说出你的想法、数法就更棒了。

生1:向右平移了2格,中间隔了2格。

生2:向右平移了4格,我看出来的,中间隔了4格。

生3:我觉得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哦,这么多答案啊,现在请用手势出示你的答案。那小房图到底是平移了几格呢?

生4:老师,你给我们验证一下吧。

第7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一)引入

师:儿童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游艺项目,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注意观察一下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动画演示:儿童乐园的游戏场景。

师:你们能用手势来比划和模拟它们各自的运动方式吗?

(根据学生的选择,依次展示学生模拟活动的过程,并用表情、手势将感受表现出来)

【评析:储老师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园素材,让学生模拟各个游艺项目的运动方式,帮助他们进一步积累相关的活动经验,为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建立积累感知经验。】

(二)分类

师:这六个游戏项目的运动方式都一样吗?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你能将这六个游艺项目分分类吗?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大组交流)

生1:观光缆车、垂直极限、小火车为一类,摩天轮、大风车、直升机的螺旋桨为一类。(如下图)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两种运动方式分别该叫做什么呢?

生1:平移和旋转。

师:像观光缆车、垂直极限、小火车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运动称为平移。像摩天轮、大风车、直升机的螺旋桨这样绕一个中心进行的运动称为旋转。

【评析:储老师让学生们在分类的基础上,给两类不同的运动方式取名字,然后再帮助学生作适度的提炼和概括,很好地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找寻了一个知识建构和发展的“中间地带”。】

(三)辨析

师:请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

(学生回忆刚才的活动,体悟什么是平移和旋转,努力在脑海中建立起鲜明的表象)

师(出示下图):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同桌的两个人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大组交流。

师:大家先来说一说钟摆的运动。

生2:钟摆的运动是平移。

生3: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生4:钟摆的运动应该属于旋转,因为它是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的。

(课件演示钟摆的运动过程)

师:钟摆的运动属于旋转,它和我们前面研究的旋转现象比起来,只是它旋转的幅度还不到一周而已。

【评析:储老师对教学中出现运动的每种现象都做了动画演示,是为了尽量让学生在头脑中找寻和想象,储老师非常注意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阻碍时,储老师才借助动画作了一些适当的演示。原先教材中的钟摆不是在最后出现,但储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做了认真分析,感到现在钟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储老师比较好的做了调整。】

二、怎么办――技能的形成

(一)游戏

师: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平移和旋转,那怎样平移和旋转呢?今天,我们重点和大家一起探索怎样平移的问题。

师:这里有一座小房子(如上图),利用电脑上的上、下、左、右方向控制键就能移动小房子。

(教师适当演示)

师:谁愿意上来将小房子移到右边的区域来?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两人合作, 将电脑屏幕盖住,一人在电脑用上下左右键移动图形,另一个人对着大屏幕根据情况提示怎样移动。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经过同桌的多次提醒,另一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将小房子移到了相应的位置……)

师:首先,我们对他们的合作成功表示祝贺!但是我还有个建议,我觉得他的提醒是成功的,如果能够更简洁些就更好了。

生1:我用一句话就行了:向右移7格。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

(课件演示,学生一起数)

师:“向右移”大家都很容易看出来,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该“移7格”的呢?

生1:我数的是对应的点之间的格数。

(学生对着大屏幕,演示数的过程)

【评析:储老师采用合作游戏这一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平移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到平移的两个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为后面的操作活动做了恰当的铺垫。】

(二)模拟

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想象你的眼前就有这样的一幅方格图,然后将右手放在胸前,听老师的口令平移你们的手掌,看谁的反应最快!

(教师演示“向上平移2格”――手掌向上平移,学生练习向上平移3格)

师:向上移3格,如果手还没有移动就数1,这样就少移了一次。

(学生练习向下平移2格)

师:手掌向右移两格,手指甲有没有向右移两格?

生:也平移了两格。

师:整体动,局部也一样动。

(学生练习向右平移4格)

师:手掌在上下平移的过程中,手掌的样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没有发生变化。

【评析:储老师采用学生比较喜欢的移手掌这一看似简单的游戏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活动做好铺垫。在学生练习三次后,储老师提醒学生平移过程中的注意点,如整体动各部分都动、平移只是位置发生改变而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变化等,使学生对平移的特性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三)尝试

1.移点

师:如果将我们的手掌缩小为方格图上的一点(课件出示方格图),你能将这个点向某个方向平移几格吗?

(学生在屏幕上指一指,向右平移3格,然后教师课件演示)

2.移线

师:如果我再添一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怎样方便快捷地将这条线段向右平移3格呢?

生2:可以先把这两个点向右平移3格,然后再将新的点连成一条线。

(课件演示如下)

师:回忆移动这条线段的过程,是不是一找点,二移点,三连线?平移一条线段只要先平移它的两个端点就行了。这让老师突然想起不太恰当的比方――怎样将一头牛轻松地牵走?只要牵住牛鼻子就行了!这两个点就像是这条线段的牛鼻子,即使这条线段再长,只要牵住两个牛鼻子就能很轻松地将它们平移过来。

3.移图

师:找准“牛鼻子”,利用刚才平移线段时的3步,我们可以很快地将图形进行平移。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问题:

(1)将三角形向右平移 5格。

(2)将三角形向左平移 8格。

(3)将三角形向上平移 6格。

【问题(1)先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指名一个学生上来演示。】

师:我们应该注意移动前后,点与点的一一对应。现在我们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就是这个小姑娘的帽子。

师:对于问题(2)和问题(3),大家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也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

师:你们完成了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3:我发现上面的一幅图其实是一个小朋友在放风筝,左面的一幅图其实是一个小朋友戴着帽子。

师:只要牵住“牛鼻子”,就能很快将这个图形平移。如果你的帽子没有戴正,或者风筝没有连到线上去,那就请你自己检查一下吧。

【评析:在方格图上平移图形是这一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储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移点、移线、移图这三步逐步深入,条理清楚,学生一下子就掌握了平移的方法。此外,储老师还设计了用牵牛鼻子的比方以及平移后形成戴帽子、撑伞、放风筝的图案,都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情趣。】

(四)练习

师:这里还有一幅图(如下),大家自己移一移,你有什么发现?

(1)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

(2)将梯形向上平移3格。

(3)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展示作品,进行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4:其实这幅图就是一艘小帆船。

生5:我们也可以只移动三角形或者梯形的一两个关键点,然后在对应的位置上照样子画出新的三角形或者梯形。

(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画法)

师:熟练了以后,我们还可以有选择地先平移部分关键的点,然后再画出整个的图形。

【评析:储老师注意将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体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将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身的技能,使学生在基本方法掌握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个性化方法的指导,这些都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觉生长。】

三、如何用――思维的拓展

师:探索了这么多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媒体出示:

(一)增长知识

师:找规律,选择适当的图形。

生1:正确的结果应该选3,这些图形其实是第一幅图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后产生的。

师: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资料链接:三角形

师:用这些知识可以沟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问题

师:你能很快计算出这段霓虹灯的长度吗?

(学生尝试,教师点拨)

师:平移之后,这个图形就变成了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师:不仅仅是解决我们身边的小问题,在解决社会生活中很多大问题的时候,平移和旋转的知识也功不可没。

师(课件出示资料):这是始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既考虑到城市的布局,又考虑到对它的保护, 2003年将它从原址向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66米。

资料链接:新闻联播视频资料――上海音乐厅平移资料

(三)美化生活

师:图案设计中更少不了平移和旋转的设计理念,人们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设计出了很多新颖美丽的图案。

(课件演示通过平移和旋转形成图案的过程)

师:体育竞技运动中,平移和旋转给人以力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资料链接:花样滑冰的视频片断

师:生活中处处存在美,需要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处处需要美,等待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

【评析:储老师在充分挖掘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后,注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解决问题、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应用,所选择的素材生动鲜活、简练精当,所采用的几处资料链接较好地做到了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总评:

一些教师认为“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是比较简单与直观的内容,但是储老师却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照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用生动的方式来诠释深刻,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开始游乐园的活动设计,还是后面平移图形的活动设计中都充满了情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在玩中体验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大量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语言具体阐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性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难点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数平移距离的方法

第8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数学;图形教学;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投影屏幕与黑板的有机结合体,它的软件平台更兼容了应用于教学中的多种媒体软件(如PPT、flash、几何画板等),它的强大的功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灵活.它特有的画笔功能,不仅可以在文字中根据需要用不同颜色加上标注,还可以在投影出的几何图形中进行标记、画辅助线,引导学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它庞大的资源库和模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它还有即时书写功能,有别于传统黑板书写,白板书写的空间是无限的,并且通过软件的文字识别功能转化为美观的书写体;还有更多的新型功能――拖动、旋转、擦除、探照灯、放大镜[1]、遮罩等,当教学中这些功能一一呈现,当更具现代感、更易与学生亲近的白板取代那板着面孔的投影屏幕和黑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一次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下面就图形教学中的几个应用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 活用白板模板创设情境,成就全新导入方式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我的定位是“复习引入”,即回顾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平移、翻折、旋转,通过对图形按不同变换方式进行分类,进一步区分三种变换,从而深入探究图形的旋转.我首先从资源库中找出一些图形,然后利用notebook白板软件中设定好的分类模板,设计了一个分类小游戏.首先出示图形(如图1),让学生观察,分析其中的变换.因为整体图片较多,单个的图片显得比较小,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大清楚,于是我用白板的“魔术笔”给图片进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随后请一名学生到白板前面来,用笔拖动图片进行分类,在学生集体讨论答案之后,让程序自动给出评判(如图2).

图1图2这个活动的设计,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电子白板的演绎和学生的动手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二、运用白板数学工具作图,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图3图形的旋转作图在教学中是个重点,教学课件中,播放flas展示作图过程又显得过于单调,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时,教师就可以一边讲解,一边采用电子白板自带的数学工具(如量角器、圆规、直尺等)进行作图,将作图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如图3).

学生通过观察作图过程,体会本课的教学重点――作图的三个步骤“连线、画角、截点”.并且在探究过线段的旋转作图后,请学生到白板上进行三角形的旋转作图,白板上的作图过程的教学比传统课件更加清晰、准确,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图,在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拉近了学生与教学课件之间的距离,课堂气氛更加和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乐学的情境.

在教学“你的判断对吗”一课中,为了重点说明“观察得到的结论有时不一定正确”,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图中的两条直线a、b平行吗如图4(1)?初看上去,似乎两条直线左边的间隙略大些,这时,引导学生思考验证的方法,易得出:若再作一直线,同时与a、b相交,从白板中再次调出量角器,通过度量,若同位角相等,就可说明a、b是平行的如图4(2).

图4这个教学过程将学生课堂产生的信息通过即时白板操作,充分实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展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

此外,妙用白板动画功能,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巧用其记录保存工能,可以生成动态课资源等.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还略有些不足,瑕不掩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更好地切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逸.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第9篇:图形的旋转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感性;平移;旋转;空间观念

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教材中出现的“画一画、折一折、描一描、搭一搭、移一移”等都是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并形成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玩各种“会动”的玩具,小汽车、小飞机、小自行车、电动狗、小风车、陀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协调统一多种感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真正掌握了“平移、旋转”的特点。这个过程就是“做数学”,只有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在这个意义上,有效的空间与图形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下面,笔者谈谈教学这节课的技巧。

一、谈话导入

一个成功的课前导入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堂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当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兴趣被带动起来,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本课要讲的知识引入进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比如,我是这样引入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点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瞧,这是什么?(出示:小飞机与小汽车)你们会玩吗?谁想上来试一试?(指名一学生上台玩)好玩吗?飞机的螺旋桨在转,汽车在行驶,我们可以说这两个物体是运动的。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物体在运动?(生自由回答)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台玩儿教师拿来的玩具模型,好奇地拨弄着飞机的螺旋桨和汽车的小车轮,然后兴致勃勃地告诉教师,他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运动的物体。课堂气氛十分浓厚。

二、游戏导入

在课的引入时,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游戏,一组学生做“开火车”游戏,另一组做“转圈圈”的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们说一说这两种游戏有什么不同。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不同。再用课件出示学生喜爱的游乐场的情景,如小火车、观光缆车、转椅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现象、旋转现象。当学生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后,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没有这两种现象?学生们一下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推拉窗户是平移现象,有的说打开抽屉是平移现象,有的说电风扇转动是旋转现象……对学生的发现只要是正确的,我都给于了肯定。

三、分类识别

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我做出了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运动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画面,请大家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们可以边看边跟着做动作。

1.我依次出示了六个运动的画面(火车前进、电梯下降、风扇转动、滑滑梯、陀螺转动、钟面秒针转动)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画面,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沿直线运动的——(做平移动作)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生答:平移);接着做旋转的运动,问:像这样呢?我们叫它——(生答:旋转)。跟椐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并让学生齐读课题。(故意把课题贴倒了,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用旋转的知识将课题通过旋转还原)

2.我手上拿着六张这些图的卡片,要求学生把这些卡片按要求排在对应的类别下。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们自由结成了小组并开始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排列,大部分学生都能区分开平移和旋转。我又趁势做出了小结并再次提出问题:

像火车前进、电梯下降、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甚至还可以斜着平移;像风扇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钟面秒针转动叫旋转,它是物体围绕着一个中心旋转,物体可以旋转一周,也可以旋转半周等。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谁能用自己的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

3.探究平移现象

(1)动手操作,探究平移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平移的认识,亲身感受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判断得十分准确,接下来,咱们一起玩个小游戏。老师这有张逢年过节多数人喜欢贴切的图片(出示:恭喜发财童男童女图片),认识吗?你能按口令移动它吗?请一位同学上台移动,其它的同学用一块橡皮代替在课桌上移动。请听口令: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向右上平移……老师也想平移这张图片,看好了……(师平移图片,移动前是童女图片,移动后变成童男图片。生仔细观察并和教师一样做着平移动作)

师小结:看来,平移过后图像和原来还是一样的并没有变化,而是位置变了,同意吗?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同意!

(2)创设情境,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到美丽的草地上看看吧!哎,来了三只小兔子,原来它们正忙着搬家呢。瞧,小房子在做什么运动?(平移)往什么方向平移?(右边)小兔子觉得有些累,就停下来休息。第一只小兔子骄傲地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第二只小兔子赶忙说:“不对,不对,是向右平移了4格。”第三只小兔子着急地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我们的房子应该是向右平移了6格。”小兔说得对吗?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你是怎么看的?(生说理由)那第一只小兔为什么说只向右平移了3格,它是怎么看的呢?第二只呢?(学生们又开始讨论起来,情绪很高涨)

师小结:看来到底平移了几格可不能乱数一气,它可是有讲究的,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3)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