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语篇分析法论文精选(九篇)

语篇分析法论文

第1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技巧 语篇 体裁教学

一、引言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泛读课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快速而准确地从语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和正确理解篇章的能力。

泛读(亦称为英语阅读)是一门传统而且重要的课程,在新形势下要将这门课上好、上精仍属不易。纵观这几年对泛读课程的讨论,我们发现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派着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词汇和语言结构的知识,偏重对词汇、句子、语法等表层语言形式的分析;一派则强调对阅读材料实现完整及深层次的把握,主张重视语篇的整体性及内在结构特点,并将语篇与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前者属传统派,后者属革新派。本文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讲解语言现象和培训阅读技巧,而应同时从宏观角度对语篇体裁进行分析实行体裁教学,重视语言信息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二、系统的阅读训练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是读者借助于自身的语言知识与经验、阅读策略与技巧、背景知识等,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以尽可能准确地获取作者的意图,实现阅读目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就是大学英语泛读课的首要任务。泛读课堂教学大多仍然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精读教学模式,学习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他们尚未认识到将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作为课堂必需的一部分,在课堂内进行系统的传授和训练。而事实上,我们认为,以语法、词汇和语言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当属精读的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训练才是泛读课题的基础。没有阅读技巧和策略的训练,泛读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与精读无异没有特色的课程。

1.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掌握基本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的系统训练,当从纠正不良阅读习惯开始。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高中的阅读习惯。有些没有良好的阅读姿势,喜欢趴着或歪着看书写字,有些有着唇读、指读、回读、译读等习惯,但通病就是缺乏阅读技能,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都采用同样的阅读速度、同样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频繁地使用词典,潜意识地进行逐字逐句的默读或心读,细嚼慢咽,生怕有所遗漏,对所有语言点、所有信息不分主次,平均用力。这种阅读方式既费时又费力,阅读到的只是字面的含义,影响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了整体阅读理解,也影响了阅读兴趣,对阅读效率的提高十分不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略读、寻读及猜测词义等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学会找主题句抓中心,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猜测、推断、概括等综合分析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根据教师的风格和班级特点,形成一套科学有效、易操作,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体验参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2.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泛读,简而言之,就是泛泛而读,要广而博。但泛读课程课时量一般都非常有限,在课堂上实现泛读的基本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同时,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技巧之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将技巧和策略应用于实际阅读中,千锤百炼熟能生巧,才能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提高是技巧和阅读总量不断增加的自然结果。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材料,或者将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并感兴趣的英语读物。在鼓励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监督阅读进展,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3.注重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内涵。

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语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问题。而且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虽然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理解,但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宏观上应从不同的文化要素(包括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理文化、民族心理差异等方面)切入,微观上可以通过文化内涵词、成语、典故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国外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三、体裁教学法

近年来,无论是语言学家,还是人工智能专家都在阅读理解的理论方面,作出深入研究,从语篇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在体裁与体裁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体裁分析法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语篇分析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语篇分析与体裁分析。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者Harris在Language(语言)杂志上发表了“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被看做是现代语篇分析的起源。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语篇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国际上《篇章》(Text)杂志的创刊,标志着语篇分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篇研究受到如此的重视,这是将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三四十年,应用语篇分析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Bhatia

将其概括为:利用能学派的语域理论对语篇进行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语法修辞分析(grammatical rhetorical analysis);交往分析模式(interactional analysis);语篇的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前三种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语篇进行表层描写的阶段,而体裁分析恰恰是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语篇分析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为建立语篇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随着篇章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等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体裁已进入语篇分析领域。体裁分析从语篇的体裁角度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认知结构,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交际功能进行深层解释,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解释性。它能够回答人们在创作特定语篇时为什么都倾向于这样而不是那样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体裁作为语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篇的产生具有约束力。在对语篇进行解析时,如果仅仅重视语篇的衔接手段或句际关系,忽略体裁分析,就很难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对其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的认识就更无从谈起。

2.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语篇和体裁分析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文章都有着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其体裁,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裁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结构、篇章模式和篇章类型,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手法,抓住典型文章,分析体裁框架及写作特点,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体裁分析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模式虽然复杂,但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们结合语篇实例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通过体裁教学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s)是比较重要和普遍的体裁模式,一般可以分解为“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situation―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result)四个组成部分。以我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泛读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江大学编著第二版)第二册Unit 7 Passage A为例。我们来看第一、二段,作者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指出自己“as an American,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并指出问题在于“an abrupt goodbye would not do,yet that was all I had ever learned from these books”。那么作者对此是何反应呢?当然是潜心学习勤学苦练了,在第二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勤学苦练的结果是“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下面列出其模式:

(In what situation?)?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Situation(情形)

I constantly found myself tongue-tied when?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it came to seeing guests off at the door.

(What happened next?) Problem(问题)

Chinese textbooks don’t tell how to see people?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off in real life but start out with the standard phrase.

(What is her response?)Response(对策)

Listening to others,picking up the phrases that ease?摇?摇

relations,studying up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Result(结果)

I can see the guests off with a feeling of mission

not only accomplished but surpassed.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体裁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常见的体裁结构和认知模式,在掌握基本的体裁知识后,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培养体裁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甚至创作出符合特定体裁惯例的语篇。

四、结语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论述,我们发现,前面提到的泛读课程两大派系其实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阅读技巧训练,英语阅读课程就容易陷入反复枯燥的阅读做题训练,同时让学生只注重表面语言现象和语言要素,忽略了篇章中千丝万缕的逻辑、语义、整体结构和认知各方面的联系。把握篇章的整体框架是英语阅读教程的基本目标,但如果缺乏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大量阅读基础,强调篇章和体裁,强调超越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及其交际功能进行深层探讨,并试图解析特定语篇所具有的特定的认知结构,就成了空洞的口号,成了阅读过程中不可奢望、不可企及的高度。

因此,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语篇体裁教学,犹如雄鹰之左右翼,都应是英语泛读教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传统的阅读技巧训练和革新的体裁教学相结合,将“自下而上”的词汇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语篇分析相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兼顾,突破教学瓶颈,任雄鹰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潘文晋.体裁教学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三峡大学学报,2009,(1).

[4]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5]任晓菲.体裁分析法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1),

第2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均具有特殊性。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话语并不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而是在语言的外壳下起操纵作用的社会化意识形态的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糟糕的新闻》、《更糟糕的新闻》和《实在糟糕的新闻》对新闻语言的中立性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语言与控制》和《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两部批评语言学的奠基之作。首次将社会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在一起,揭示意识形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以《语言与权力》、《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的新闻》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系列著作侧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宏观阐释。以其独特的语言社会观对意识形态在话语层面上进行分析。格拉斯哥大学媒体研究小组、批评语言学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意识形态潜在于新闻话语中,对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均具有制约作用。20世纪初西方哲学中的“语言论转向”在语言研究中的反映就是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存在、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对语言与社会辩证关系最直接的关注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西方学术界在对话语的研究经历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话语观后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在继承和发展批评语言学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理论思想的同时,克服了批评语言学中存在的不足。批评话语分析的开拓者Fair-dough指出,批评语言学家在意识形态分析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结构的作用,却忽视了语言结构的生成和阐释过程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Fairclough结合话语分析理论、结构主义学说和社会学观点,提出和形成了在话语的层面上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它坚持揭示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是研究语言结构并分析隐含意识形态意义的语言特征观点,把话语视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界面进行社会批评研究。批评话语分析面向所有非文学话语,重点探讨新闻话语。大量的研究证明,运用其理论可以有效地解读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外受到高度重视并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流派。其中Nor-mall Fairclou曲的社会一文化变革法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广受重视。社会一文化变革法把语言视为社会的一部分,以文化为切入点,以语言功能为基础,提出了全新的话语概念,构建了作为社会实践话语的话语社会理论,首次使用了批评分析方法这个术语。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式,作为其话语社会理论的经典,为研究者展示了由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构成的全新话语概念。形成了包括描写、阐释与解释三个基本步骤新闻语篇分析方法,在媒体和话语分析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社会一文化变革法

Fairclough从批评语言学中汲取合理成分,在结构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语言分析工具,形成了侧重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宏观阐释的话语分析方法。在Fairclough看来,语言渗透于权力并服务于权力斗争,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Fairclough而言,语言的使用即话语。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由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为了阐明他的观点,Fairclough创建了作为语篇、互动和语境的话语三维模式。首先,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其次,话语是一种社会过程。再次,话语的社会过程受社会其他(非语言)要素的制约。为了充分体现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深刻含义,完善其话语社会理论,Fair-clough将其话语三维的互动和语境分别修改为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实践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过程,形成了著名的话语三维概念模式(如图一)。

图一话语三个维度的层层包含关系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正是批评语言学家与社会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所在。社会语言学家和批评语言学家都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社会语境下的语言,认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任意的”。批评语言学家则把语言看做是社会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辩证关系”。在三维模式的基础上,费尔克劳又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阐释和解释。如图二所示:

描写涉及语篇的形式特征,解释涉及语篇与互动的关系,阐释涉及互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通过回答十个问题对语篇描写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后来。他又列举词汇、语法、衔接和语篇结构四个标题对语篇进行分析。词汇主要针对单词。语法针对由单词构成的小句和句子。衔接涉及小句和句子是如何连接在一起。语篇结构涉及语篇更高层面的组织特征。阐释层面的目标是阐明语篇体现了什么样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怎样形成的和如何被使用的。解释层面的目标之一是参照社会大背景说明语篇传统的互动作用。另一方面,解释还包括话语对社会活动作用的评价和话语对社会构建作用的评价。对于Faire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观,Riehardson比较全面客观地进行了总结,认为“话语社会理论是一种具有阐释性和建设性的话语分析方法,对新闻话语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指导作用”。笔者也坚信它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为新闻意识形态研究者提供了分析过程并应用于各种语篇。

第3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阅读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表现为选择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是各种选择的结果,语言是一定语境的选择。韩礼德认为任何语言都具有三大元功能。第一是概念功能,即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第二是人际功能,即语言用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的功能;第三是语篇功能,即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语言的这三大元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们交流思想、连接语篇和相互交际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它是语篇语法,可以用来分析语篇。

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吸收了欧洲各个学派的观点,是唯一可以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较的全面系统,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由横综合和纵综合两条关系轴构成的一个系统网络。当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意义时,就被看作是从这个系统中进行各种选择的过程,这个系统是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同一系统内的选项具有排他性。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本身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语言系统的限制和语境的制约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行为。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层次的系统,由语义、词汇语法及音系三者构成相交叠的三个层次,语义层体现于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于音系层,所以语义是语言符号对外界最直接的体现。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从幼儿时期的微观功能到从幼儿向成年人过渡期的宏观功能再到完全成人语言的纯理功能,因此纯理功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法是指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的教学方法。它以篇章为单位并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展开教学活动。语篇分析法在阅读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篇的体裁分析。语篇的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对于记叙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叙事的要素,即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通过什么要素来组织和发展语篇的;对于议论文,则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即从中心论点进而分析文章论据的组织和论证的技巧;对于说明文,则应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或浅显或生动的说明性的语言。

其次是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的主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主题句。主题句在段落中一般分布在段首、段中或段末,因此学生很容易根据阅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而在有的段落里主题并不明确,此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是语篇的结构分析。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主题、文章体裁不同,语篇的结构也不同。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但语篇的结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则是课堂的中心,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兴趣。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叙事语篇,特别是短篇文章,往往有三层含义:本义、社会意义和主题。主题是从语篇的具体特征中分离出来的,就其性质而言它近于一种概括。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必定经过推理,而推理又必须依靠语境和世界知识,同样也建立在语言证据的基础之上。语篇中的型式化是语篇散文表义手段。型式化又有主次之分,主要型式化是语篇的前景化部分,与语篇的整体意义有关,因此通过查询和分析语篇的若干型式化及其对比,可以为了解主题而进行的推理提供语言依据。此外在理解科技英语时,科技英语因其特殊的语场、语旨,采用的语式也较特殊。科技英语中多采用名词化短语、长句、被动语态及专业词汇,因此句式复杂,较难理解,在讲授科技英语时,我们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对科技英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英语。韩礼德分析科技英语语篇时,借用了雅式和土式的概念。此后,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区别代替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的小句。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陈述的是一个严肃的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和智慧,科学性更强。科技英语为了表达更复杂的经验和更高度的认识,因此它的句型多采用雅式句式。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语篇分析法能够很好地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3]杨小扬.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点教学与语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学,2002.

第4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图示理论 大学英语课堂 分析文章结构

一、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在《语篇分析》一文中指出:“语言不是以零散的词或句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连贯的语篇形式存在。”语篇分析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2.图示理论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当读者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并结合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含义,由此产生新的联想即为理解。图示有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之分。内容图示指文本的具体信息和大意包括内容方面的预设知识比如单词、词组及句子结构或文章大意等。形式图式是关于语篇的文化和结构方面的知识,比如小说、报道、说明书、报纸等各类不同体裁文章间的区别等。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及图示理论,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知识的介绍

图示理论认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之前,对于某些文章要较为详细地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

2.分析文章的文体

形式图示包括文章体裁或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各类不同体裁文章间的区别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特点。例如,记叙文一般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六个要素且常常以时间为线索。因此在划分段落时,可以让学生以时间点为节点。议论文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文的结构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各段落通常有主题句、支持句和结论句。因此在划分段落时应该以上面所提到的特点为线索。说明文是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说明文中常用的写作技巧为因果关系、总述与细节、例子支持、问题―解决、列举等。描写文,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物作具体的描绘、摹写。

3.注意语篇的衔接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衔接靠语法手段来实现,而词汇衔接是通过词汇的选择和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并以此来达到连贯的目的。在文章段落的划分当中,衔接的语言也是很好的信号。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6 Section A “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为例。本文可以分为4段。文章结构及段意如下:

在以上几个段落的主题句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法连接词:also―besides―in addition to―however,它们都是划分段落的重要信号。同时,教师也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词汇连接词,如predict―prevent―great destruction of property―improve building structure―preparing their house―preparation,每一个新的段落的开始都照应上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分析文章段落的非常重要的标识语。

参考文献:

[1]Brown,G. & 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3]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第5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篇衔接 《鞋匠布朗杜》 衔接手段 衔接功能

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围绕衔接展开的研究层出不穷。1962年,韩礼德提出“衔接理论”。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1985年,他们又发表了《语言,语境和语篇》一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衔接理论。国内对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1994年,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的出版对推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则包括词汇重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本文拟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出发,对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鞋匠布朗杜》作语篇衔接讨论分析。

一、语法衔接分析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下面将从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四个方面一一加以说明。

1.照应(reference)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reference item)与指称或所指对象(referent)之间的相互解释关系。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看,照应可以分为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dophora)。依照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

1.1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用人称代词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说表示的照应关系叫人称照应。比如:

例1.There was a cobbler of Paris who was called Blondeau.He lived near the Croix du Tiroir,and there he mended shoes,taking life joyfully and loving good wine above everything.

例1是语篇的第一句,人称代词“he”要通过回到文中之前来确认,所以“he”和所指对象Blondeau之间构成了回指照应(anaphora),这两个“he”都是指文章的主人公Blondeau。

1.2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

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及冠词等表示的照应关系叫指示照应。比如:

例2.The first of these was when he found an iron pot on an old wall.It contained a large quantity of antique pieces of money,some of silver and some of gold.He did not know what they were worth,and he lost his cheerfulness.

例2中的“they”的指代,通过回顾上一句,可以确认是指代“a large quantity of antique pieces of money,some of silver and some of gold”。

例3.The monkey came down in great haste,for it wished to try this new game that it had just been studying.It took the knife and put it against its throat,drawing it backwards and as Blondeau had done.

两个指代成分“it”所指的对象不是同一事物。第一个“it”指代上一句的“the monkey”,而第二个“it”指代的是“knife”。

2.省略(ellipsis)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曾提出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省略就是符合这一原则的表达方式。省略避免了重复和行文的拖沓,使表达简练紧凑,突出主要信息和新信息。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中去寻找,因此省略具有语篇衔接的功能。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也被称为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和替代相似,韩礼德和哈桑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小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例4.He was never mournfulexcept on two occasions in his life.The first of these was when he found an iron pot on an old wall.

第二句中的“occasion”省略,通过阅读上一句就可以找到省略的部分。作者这样做一方面避免语言上的重复和繁琐,另一方面,句子在形式上更加精炼。省略后,简洁明快,结构紧凑,省力原则也得以实现。

3.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pro-form)来取代上下文中出现的某一成分。在语篇中由于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的成分那里去索引,因而替代起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上下文的作用。替代不但在表达上避免了嗦和重复,而且使语篇显得紧凑。替代分为三种: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小句型替代(clausal substitution)。例如:

例5.It took the knife and put it against its throat,drawing it backwards and as Blondeau had done.

在文中,猴子学着布朗杜的做法,拿着刀子在自己的脖子上来回的移动。在例句中,“done”替代替代整个动词短语“took the knife and put against throat,drawing it backwards”,使得文章简洁、紧凑。

二、词汇衔接分析

词汇衔接指语篇中使用一些相互之间存在意义联系的词语,从而建立一个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保证语篇的连贯性。根据韩氏的衔接理论,词汇衔接又可以划分为重述、同义、反义、上下义和搭配等。受篇幅所限,这里只对重述和同义加以分析。

1.重述(reiteration)

韩礼德和哈桑所说的重述,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包括重复即某一个或几个词项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也包括同义词的使用,条件是指代对象不变。

例6.The poor man at last dared not go out to eat or drink or leave his business without locking up all his leather.

这是个典型运用相近同义词进行重述的例子。“The poor man”指的是Blondeau,这种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指代同一个个体使得文章生动有趣。

例7.“What!”he said.“I do nothing but think of my pot!Everyone who knows my habits must see that something has happened to me.The thing only brings me bad luck!”

运用概括此“thing”来重述“the pot”,使得文章更简洁。同时,从主人公布朗杜的角度来分析,他已经对这个让他被这个罐子弄得心烦意乱,可以完全用这个糟糕的东西来形容它,这一点从他的重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态度。

2.同义(synonymy)

传统意义上的同义词,要求词性一致。在语篇分析时,有些语言学家(如韩礼德)已经放弃词性一致原则,出现了跨越词性认定同义词。虽然这种做法尚未获得语言学界广泛接受,但这种做法对于研究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显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有些同义词还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段落中。例如:

例8.On another occasion he was much upset by a gentleman who dweltopposite his shelter...

The poor man at last dared not go out to eat or drink or leave his business without locking up all his leather.And if sometimes he forgot to shut it away,the monkey never forgot to cut it into bits.The think angered him greatly,but he was unable to hurt the monkey for fear ofhis master.Yet he became very annoyed and resolvedto find a means of avenging himself.

在本例中,“lock”和“shut”、“upset”和“annoyed”是两组出现在不同小句中的同义词,在避免重复的同时,相互进行释意说明,具有跨句衔接功能。

三、结语

本文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手段理论为指导,对短篇小说《鞋匠布朗杜》进行浅析。语篇交替使用了照应、替代、省略等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使语篇语言简洁、结构紧凑。衔接手段还使得语篇逻辑连贯严密,语义通顺畅达,达到了语义的连贯和实现了语篇的完整。希望通过这篇小故事的分析,使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感悟语言符号的创造力。同时,通过语篇分析也表明了衔接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此外,这也是从语篇功能角度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小小的尝试。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姚咏.《呼啸山庄》中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第6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通过以“英语阅读”“英语泛读”等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搜索后,搜索结果非常多,有近300篇,然后进一步缩小至英语专业本科的范围后,再筛选掉很多教学感受类的文章,关于教学理论方面的论文很少,涉及到的教学理论有:任务型教学法,认知理论,语言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构建主义,图示理论,其中,图示理论的篇数是最多的。本文将针对国内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比较多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作简要分析。

一、图示理论

图式理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大脑里已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预测,已经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知识建构,不同的知识和经验会以一定的关联联系起来,这个知识建构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图示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本文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而只提供了一种关联,读者利用这种关联,与自己的知识建构相联系,进而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构建和解读,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有互动的过程。那么,有效的阅读就需要读者有能力将文章提供的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建构进行关联,而阅读过程也就不仅仅是对词意的判断,句子的解读和文章的理解了,这些思维活动都需要涉及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

同时,还要区分两种图示形式: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内容图示是指文章话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如与核能有关的话题,而形式图示是指文章形式、修辞结构和文章体裁方面的背景知识,如新闻报道,小说,学术论文等等。如果读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到难以理解或者非常困难,主要可能就是读者自己的知识建构中没有合适的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在文章里面给予的关于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的线索不清楚。

图示理论对于英语阅读课的指导意义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的构建。内容图示方面,要引领学生就不同题材的背景知识进行的广泛了解,这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可适当选择一些汉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先充电,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同时,结合社会当前热点话题进行补充。而形式图示方面,需要教师依托教材,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讲解不同的单元,和学生一起概括学习出对应体裁的文体特征,再进一步学习用这些特征去解读同类别的文章。

二、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他的理论假设中有三个要素:

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来的。即通过学习者接受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后获得的。这里有两个重要观点:习得而不是学来,和可理解的输入。首先,习得而不是学来的,这个观点提升了语言输入的地位。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语言输入的途径;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途径。Krashen的理论强调了在语言学习中听和读的重要性。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环境,提供大量的听力输入以及阅读输入。其次,什么是“可理解的输入”?它是指输入语言的难度和量相比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而言稍微高一点点而已。这也就是“i+1”公式,这里的“i”指的是input,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而语言输入的难度和量不能大大超过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2/4/6,又不能等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0,也不能低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学平,即i-1/3/5。只有当输入的难度和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的时候,才是最有效果的,才会一步一步地前进。在前面的“习得观”中,Krashen强调了输入的重要性。但并不是随便什么输入都可以,所以,在随后的“可理解输入”公式中,他提出了对语言输入质量的控制,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输入假设的核心内容。

第二,言语行为是语言学习者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直接教会的。这里提到了语言学习的“静默期”,主要是在初期语言学习过程中,学者习主要是在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尚不具备语言输出能力,因此,会有一段时期语言学习者很安静,很少用目标语言去说甚至是去写。而当语言学习者获得足够的输入,当他觉得可以说了,就会自然产生言语行为。Krashen的这一观点对英语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本文暂且不做探讨。

最后,语言输入里面不能包含人为语法控制行为。自然状态下,语言是什么样的就直接给学生输入。这就好比是给幼儿喂饭,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咀嚼消化,而不是大人先嚼烂再喂给孩子。这一点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是体现在阅读材料来源上。最好能选择原汁原味的阅读材料来源,比如,英美国家出版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等,引进到国内后,可以依据“i+1”公式,直接选取合适难度和合适的量,给学生阅读。

三、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理论。在英、美国家最早进行语篇分析的是Z.Harris和T.F.Mitchell;德国语言学家对语篇分析理论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虽然近年来,对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课题很多,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各研究者之间的差别不大。语篇通常指句子构成的更大的意义单位,如段落、会话、采访等。而无论是哪种语篇,其中的语言都必须语法正确,并且语义连贯。语篇通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论题且不仅句子之间而且全篇都应合乎逻辑。对一个语篇进行分析可以在多个参数上进行分析:

(一)衔接。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不同部分之间的语法上或者词汇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句子内部的,也可能是句子之间的

(二)连贯。连贯是指语篇中的话语的语义或者文本中句子的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语篇涉及的共有知识有很大关系。

(三)篇章结构分析。虽然不同语篇的内容之间有所不同,但其结构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因为作者对于特定的题材一般会有特定的思路。

语篇分析理论主要侧重于从语言因素的角度来影响阅读理解。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实际上是对语场、语式方面进行分析,即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词句学习的水平上,而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学习并掌握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语义的基本单位即小句的功能进行分析,而且要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语用功能,探讨的是如何运用篇章衔接的手段分析语篇,如何应用篇章中的组织结构模式及话语标记去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章中是如何产生意义的。语篇分析理论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在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全面分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对于三本院校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面对英语阅读课作了仔细的说明: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课教学应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应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看出,英语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也就需要不是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使之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不仅英语水平若,相应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差一些,那么在三本院校的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堂上,该如何有效运用这些不同的教学理论?

第一,图式理论。根据图示理论,将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与当前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对于当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那么,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

第二,输入假设。学外语的学生很多对阅读英语资料有心理恐惧,更何况三本院校的学生。那么,依据输入假设。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难度合适的材料,学生读起来就没那么困难,题材有趣的内容,学生也更愿意读,长度合适的篇章,学生读起来更不会受尽折磨。而对三本院校的学生,困难主要体现在词汇量上。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要对学生词汇量进行摸底,并依据i+1公式,选择合适生词量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第7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体裁理论

伴随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早已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交际活动中,电子邮件正以其快捷、便利、安全等优势逐步取代信件、传真等传统的沟通方式为人所用。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正成为国际商务人士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当下,提高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写作质量尤为重要。

1商务英语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就是把“邮件”电子化,通过计算机中的文字处理软件对文件或资料进行加工,经过通讯线路,传送给对方。接收方可以收到急需的数据文本,极大地满足了大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通信的需求。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和交流的电子邮件。以电脑网络为媒体的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具有明显的体裁结构,其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具有简明性、灵活性、口语化、个性化和效益性等特征,使口语和书面语相得益彰。

2体裁理论

2.1体裁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发展起来的。“体裁”(genre)一词来自法语(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kind”、“class”和“genus”。体裁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Adstotle时期,他提供了文学语篇分类(诗歌、小说及戏剧)的一套标准。长期以来对体裁的认识和研究主要局限在文学方面,近年来体裁及体裁分析才扩大到语篇研究中。

2.2体裁分析

应用语言学家斯威尔斯(Swales)对体裁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Swales所说的交际事件,指的是那种语言和(或)副语言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作用的交际事件。交际事件不仅包括语篇本身和参与言语活动的人,而且包括该语篇的功能和作用、产生和接受语篇的环境。其他各大学派对体裁的定义措辞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其指导思想依然是功能主义学派的语言观,即把语言看作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社会行为潜势,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语言社会职能的过程。因此,对语言运用的描写和分析应该以语言的功能和运用语言的社会目的为依据。语篇分析的核心是阐释特定语篇所要实现的特定交际目的。国内学者秦秀白指出:“体裁分析既涉及文体分析,又涉及语篇分析,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体裁分析是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的语篇分析方法。体裁分析以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为根本宗旨。与其它分析方法比较而言体裁分析方法能更进一步地描述口语、书面语不同语言形式的功能特征。

3体裁分析法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中的应用

体裁分析理论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的使用策略,挖掘特定语篇所具有的宏观认知结构。本文主要应用体裁分析理论中的图式理论和语步-步骤分析法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

3.1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指“先验想象力的产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首次提出,后人逐步地丰富这一概念。Cook(1989)认为:“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图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结构和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层次存储于人脑之中。人们会利用图式去感知客观世界。用图式结构分析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如下:(1)建立交际;(2)简述邮件主题内容;(3)重点内容交流(其中包括购买、洽谈、沟通等意图);(4)提供证明材料;(5)适当施压,促成合作;(6)礼貌性收尾。

3.2语步-步骤分析法

语步是话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其大于言语行为,小于语言交流。在对语篇进行体裁分析的过程中,ESP学派的Swales和Bhatia通常都是以语步(move)与步骤(step)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任何体裁都是由一系列的语步构成的。语步是将作者的目的和他所想要传达的内容联系起来的单位。笔者对黑龙江省50家企业的100封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邮件所包括的基本语步如下:建立交际、处理业务、请求回复、礼貌结束,每一语步又包括一些可选步骤,例如,在建立关系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明确双方的基本信息、表明友好性问候;在处理业务语步中,可选步骤为回复问题、表明意图、添加附件、激励措施;在请求回复语步中,可选步骤为提出请求、期待回复;在礼貌结束语步中,可选步骤为结束敬语、署名、提供发件人信息。在这四大语步中,建立交际、礼貌结束是辅助部分,而处理业务、请求回复是核心,是邮件的真正交际目的和内容。在语言层面,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多使用一些可以省时省力的网络新兴词汇,比如缩略语、符号语等。这使商务英语电子邮件既保留了书面语篇语言特征,同时又融合了口语语篇的语言特征,这使得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语言简洁,措辞准确、生动、有力。

4结语

当今,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篇论文在体裁理论视角下研究了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结构、语言特点,目的在于帮助商务从业人员和学生对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有更好的了解,能运用商务英语电子邮件这一新兴商务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

参考文献

[1]Bahtia,VijayK.AnalyzingGenre:LanguageUseinProfessionalSettings[M].London:LongmanGroupUKlimited,1993:16-22

[2]Cook,G.Discours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3]韩金龙,秦秀白.体裁分析与体裁教学法[J].外语界,2000(1):12

[4]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11

第8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もっと”》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对比了“了”与“た”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

第9篇:语篇分析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语言功能;探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商务英语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商务英语教学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相应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突破,从当前情况来看,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尚无法为现代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其发展严重滞后于商务英语教学发展需要,直接影响了我国商务英语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理论为研究工具,从当前国内主要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对象, 围绕对语篇题材影响较大的三个方面即语场、语旨、语式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

一、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侧重于语言的实际应用,应用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最突出的价值就是实用性,这也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理论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指出正确的方向, 让语言教学始活动终体现理论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开展了深入分析,并汇集成了一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它主要有三个主要内容构成,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idea func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篇功能(textlal function)。概念功能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及物性系统、语态和作格性;人际功能是指在交际活动中赋予不同的角色,使其用到不同语言功能,另外还有语气情态, 也就是modality;而语篇功能主要强调语篇结构合理性,例如主谓结构(the thematic Structure), 信息结构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和符号体系,上述三种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随意分割开来的。此外, 上述三种功能具有对等的地位,没有主次先后之分,是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商务英语语篇研究

语篇具有十分多样化的内容,目前学术界上没有对语篇定义形成统一意见,但是针对语篇是符号语境的表述这个定论是不存在任何争议的;同时,语法句子又不完全影响语篇内容,语篇语言是一种表达性语言,它将信息准去无误的表达出来,语言又分两种,即书面语和口语。商务英语语篇具有比较个性化的特点,它不是一种新语言类型,而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沟通语言,是商务人士经常使用到的交流工具。在实际工作中,商务人士为了实现商务目的,会有针对性的选择商务语言措辞,以提高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保证语言内容具有策略性和技巧性,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同其他语言一样,商务英语语篇也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在外贸合同英语中,为了保证合同条款规范、内容符合法律规定,有效维护合同双方的权益, 对合同英语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商务英语语篇研究也能够有效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功能语言特色的研究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不难发现,语篇是语义的重要内容。语义要准确表达出来,只能结合特定的语境才能实现。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语篇功能主要有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里还是以外贸合同英语为例,来深入分析上述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由于考虑篇幅限制, 这里只选取人际功能作为分析对象来进行深入探讨。

1、关于语篇功能的分析研究

语篇功能是指不同语句结合起来表达语义的能力。在语句结构合理的语篇中,能够有效发挥出概念功能和人机功能的作用。仔细分析英语外贸合同不难发现,影响语篇功能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组织功能,这种功能主要用于主谓结构的表述。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相关案例和素材可以得知,规范的英语外贸合同文本中,其语句都具有主位高度统一的特点, 虽然它们的结构都很简单,但是都具有很强的共性规律 ,例如句子This cont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e ran d th e Seler 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主位, 这种语句在外贸英语合同中十分普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

2、关于概念功能的分析研究

所谓概念功能,是用来表述客观世界各种现象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解释的方式,这也是概念功能的主要特点。在概念功能中,经常要对各种客观对象进行具体描述,这些客观对象既有人和事物,也包含过程和时间等要素。同样选取外贸英语合同作为分析对象, 在这类合同文本中,概念功能主要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关系内容,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演变过程。在对过程的表述中,要有明确的过程主导者,也就是the Buyer , the Seler,他们是过程发的起的主导者和推动者,除此之外,过程表达中还要将交易内容、规模、时间等要素包含在内,也就是Description 与Specification ,同时还要将具体品名、运输方式、付款流程等具体交易信息详细罗列出来。而关系过程主要是阐述交易货物的性质、规格和单价等,例如产品水浪Quantity ,产品包装Packing等。这些都要外贸合同中清晰的表述出来。而概念功能则主要从合同文本中的相关句子使用中得到体现。

3、关于人际功能的分析研究

人际功能主要由两个基本语言要素构成,它们是包含在同一个过程之中的。网络学习成绩是评价语言功能使用情况的重要环节。商务英语听说课课程作业题型主要有即兴演讲、情境模拟、故事描述、角色对白等。对于听说课而言,听为输人,说为输出。因此听力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听说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安排口语练习活动。要尽量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并对他们的语法运用、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点评,帮助他们认识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四、结束语

形成性评价要针对学员的全学习互动过程进行全面点评,促进师生在课堂上良好互动,促使教师围绕学生学习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商务英语学习要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局限于结果,要帮助学生消除紧张、负面情绪,例如因担心表达不清晰、发音不准确产生恐惧焦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出现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其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浓厚的商务英语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良学习行为和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都是商务英语学习必须具备的。

【参考文献】

[l]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l-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