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泥塑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泥塑艺术论文

第1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1、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历史

    “泥人张”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简称,泥人张彩塑艺术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雕塑艺术流派,是中华民族雕塑的重要代表,是中国的“国宝”级艺术。着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徐悲鸿先生称赞泥人张彩塑为“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唐代着名雕塑家),不足多也”,又称“信乎写实主义之杰作也”。(徐悲鸿《对泥人感言》,收入《大陆杂志》第一卷1期,1932年7月1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张明山,其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朝道光和光绪时期,他制作的小型观赏性彩塑泥人雅俗共赏,深受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张明山被时人称作“泥人张”,他所创作的泥塑艺术被称为“泥人张彩塑艺术”亦简称为“泥人张”。泥人张彩塑艺术被张明山的子孙继承,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代,各代艺术家众多,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影响。尽管每一代的泥人张艺术家们的艺术制作水平各有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各代泥人张的艺术都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一些共通的审美观念和造型因素,因而是可以从一个“流派”的视角上来对“泥人张”艺术加以考察。

    2、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定义及特征

    泥人张彩塑艺术是民间美术中较高级层次的美术类型,它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产生的,其目的主要是满足具有一定艺术文化修养市民的精神、审美的需求,甚至是部分满足文人审美情趣的精神需求,它是一种高雅化了的民间艺术。“狭义的泥人张彩塑”就是指张明山和张玉亭二人创作的,绘、塑结合的,35厘米左右高的小尺度,高度写实风格的,强调比例准确,敷彩雅丽,以反映清末民国初社会生活的泥质雕塑作品。由此可以引申出“广义的泥人张彩塑”概念:绘、塑结合的,35厘米左右高的小尺度,风格写实,形象准确,敷彩雅致,有张明山明确师承关系的传人的作品的泥塑作品。着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郎绍君先生认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如此:敷彩、泥塑、小尺寸、形象的真实性。(《天津文化史料》第四集,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年,第37页。)

    二、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面临问题及原因

    1、当代泥人张彩塑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泥人张彩塑作品良莠不齐,名称使用混乱。泥人张彩塑艺术作品是有其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样式的。不是泥塑制品、泥塑工艺品就是“泥人张”,现在很多泥娃娃、泥制脸谱都不是泥人张彩塑,即使是某些大型泥塑制品,自称是“泥人张”彩塑作品也多是一些伪劣之作。第二、传统泥人张彩塑艺术制作水平正在下降。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是高度写实的小型彩塑,其技法是复杂的,其制作技术是高难度的,但目前具有传统泥人张彩塑制作水平的艺术工作者非常少。第三、缺少继承者,后继乏力。泥人张彩塑艺术同其它很多民间、民族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缺少继承者,尤其是缺少优秀的、有天赋的继承者。社会在转型,传统民族艺术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了,很多当代年轻人没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和想去学习民族艺术了。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了解民间艺术理论,正确对待民族艺术。“泥人张”艺术是由张明山创建的,后以家族方式传承,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应该重新审视民族艺术,应该在新形势下重新研究泥人张艺术的发展现状,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正确对待民族艺术。

    2、泥人张彩塑艺术现状产生的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文化转型。泥人张彩塑艺术同中国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其最根本原因是,传统中国民族艺术所依赖的生存环境正在消失。以泥人张为代表的民间美术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而中国正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文明、文化正迅速冲击着传统的农业文明、文化。第二、随着经济型社会的来临,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影响泥人张彩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在促进某些传统民族艺术的所谓大发展的同时,也是导致某些传统民族艺术的衰微的原因。某些艺术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很好的生存,某些民族艺术却因市场经济而面临更严峻的问题,对待有能力自我生存的民族艺术,国家、政府应该让它们自由的生长。第

    三、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研究不够。

    国家、政府应该给那些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以足够的重视,对这些民族艺术进行研究,政府没有条件研究的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民族艺术进行研究,分析其价值与意义,应该以何种方式继续存在,确实是民族艺术中优秀的部分,应该让其传承、发展和延续

    三、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历史命运

    1、泥人张彩塑艺术正处于一个衰落的势态。泥人张彩塑艺术产生于农业社会的后期,正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本质还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人们对民间美术的需求状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大工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况,泥人张彩塑艺术确实是处于一个衰落的趋势。

    2、泥人张彩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中国民族自己创造的优秀民族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非常值得去保护和发展。

    3、泥人张彩塑艺术正趋向高雅化、纯艺术化,重新成为商品型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从产生之初就是一种市民文化的代表,当泥人张彩塑艺术引起上层社会的关注之后,创作者的精品意识和价值观念逐渐加强,泥人张彩塑一开始就是处于雅化了的俗艺术的状态。泥人张彩塑正趋向纯艺术化,所谓“纯艺术”,简单讲就是纯粹用来欣赏的艺术。真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都是被当作雕塑艺术品来收藏、欣赏或作为礼品来传递的。

    4、泥人张彩塑艺术趋向旅游商品化。泥人张彩塑在其发展的初期和盛期都是作为精神性商品而存在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它是一种精神性商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进入商业社会,泥人张彩塑艺术品作为天津地区的特色艺术品而再度成为商品,其生产和销售成为天津文化产业中很重要的旅游纪念商品经营实体。为了满足数量巨大但购买能力小的旅游者们,泥人张彩塑“变形”出来了大量的泥娃娃艺术品,传统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受到了巨大冲击,假的泥人张彩塑——泥娃娃、泥脸谱逐渐取代了真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而成为“泥人张彩塑”的代名词。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旅游纪念商品化一方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护、延续了泥人张彩塑艺术;但另一方面,泥人张旅游纪念商品化促使泥人张彩塑产生了低端变形,也就是马克思哲学里所讲的“异化”现象,艺术品不再以客观审美作为唯一标准了,泥人张彩塑艺术受到经济的影响而转变成为纯粹经济的产物,很多所谓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品粗制滥造,甚至是以假充真。泥人张彩塑艺术因旅游纪念品化而逐渐失去自己的艺术特征,丧失了自己应该具有的艺术格调与品位。只图眼前经济利益而不是去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已经呈现了没有传承人尤其是优秀传承人的困窘局面。正是泥人张旅游商品化导致了如今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混乱现状。如果现在不去及时纠正而且还是一味去袒护这种错误,天津将失去“泥人张”这个民族、民间艺术瑰宝。

    四、正常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建议设想

    1、认真执行国家所制定的艺术政策、法规。国家、政府为保护传统文化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是没有办法具体到每一项民族文化之上的,这就需要依靠天津市政府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文化政策、法规、措施。

    2、真正关心、重视、研究泥人张彩塑艺术。泥人张彩塑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已经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原有对泥人张艺术的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发展需要了,因而也影响了现在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正确认识。只有依据正确、客观、详尽的理论分析,政府才能更好解决泥人张彩塑所面临到的问题,更好的发展、保护泥人张彩塑艺术。

    3、正确、合理的控制利用泥人张文化经济资源。鉴于泥人张旅游纪念艺术品存在着的巨大经济利益的情况,应该由专门组织来控制“泥人张”这个重要的无形资源和由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把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资金进行正确、合理的使用,使资金能去资助那些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真正传承人,去资助泥人张美术馆和天津博物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展示和维护。

    4、成立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机构。成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研究机构,由此机构总结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点、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确定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标准和泥人张彩塑艺术传承人的标准,梳理明确的泥人张师承关系,确定泥人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标准,并以此标准来去伪存真、去劣存优。

    5、普及正确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审美知识。普及正确的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审美知识,使广大民众真正了解、认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征和意义。以泥人张彩塑艺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知识必须由整个中华民众自发、自觉、自愿的去喜欢,才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广大民众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真正土壤、根基,民族艺术的普及性教育是弘扬、保护民族文化最重要、最根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6、泥人张彩塑艺术应该以继承为主,发展为辅。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特色就是泥人张彩塑艺术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泥人张彩塑艺术应该以继承保护为主,而不是求新求变。当然,时代的审美趣味在变,泥人张彩塑艺术也应该有所发展,但此发展不应该脱离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基本标准。

    五、当代民间美术的历史命运

    1、民间美术正失去其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濒临灭绝 。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国民间美术中所依存的大环境、建筑、生活方式、人生观、社会观、精神消费方式(娱乐)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西方的文化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被引进了中国,它们逐渐影响、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和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亟需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自强发展。

第2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凤翔泥塑;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01-03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见证,人类文化的瑰宝,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功及千秋的大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些古老的艺术品受到了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

陕西省凤翔县是中国著名的泥塑之乡。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艺术之一。虽然凤翔泥塑也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面临市场经济对小作坊经营的冲击,传统原材料与手工艺技术的落伍,传承手艺的后继人才匮乏等困境,但凤翔泥塑的传播者们没有任其自生自灭,而是积极应对,大胆创新,逆境求生,并取得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凤翔泥塑生存与发展中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并从中总结出传统民间艺术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普遍规律。

一、优势(Strength)

(一)三千年的艺术灵魂

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秦嬴政创霸之区。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流传于民间达三千年之久。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凤翔泥塑具有极强的民间乡土味道,其造型洗练、夸张,色彩艳丽、喜庆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形态稚拙可爱,艺术风格粗犷大方。它真情地保留着来自远古先民的民族文化元气,承载着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如“离离原上草”岁岁枯荣,历久不灭,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凤翔泥塑的主题渗透着中国北方农村祈子、求福、辟邪、镇宅、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表达劳动者的生命内涵和纯朴情感,洋溢着浓郁的陕北特色和生活气息,巧妙地集大俗与大雅为一体。

(二)“泥活没本,土里刨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民间艺术的取材也多是当地遍地可寻的自然材质。凤翔泥塑原产地六营村村东万泉河边有一种“板板土”,黏性好,质地细腻无杂质,遇水酥软而干后坚硬,特别适合做泥塑。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农闲时间做泥玩具,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艺术。因此用“土里刨金”、“土里耍出的民间一绝”来形容凤翔泥塑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由于做泥塑的主要原材料几乎不需要什么本钱,凤翔六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得起泥塑,这就为凤翔泥塑的制作能够广泛开展,代代相传,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挖泥、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单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与原始美术一样,民间美术大都不出自纯审美的动机,它们往往能凭着简朴的材料和工具,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制作上常常倾向于灵活简便,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随着长期性集体劳动的传承,有着它独特的制作程式”①。我国民间艺术中大量的作品也正是由于材料简朴,制作工艺简单而保持着粗率、质朴、自由自在的天然趣味。

(三)泥塑世家的大胆创新

在老一辈泥塑艺人中,胡深老先生可算是目前健在的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胡深自幼随父学习当地传统的彩绘泥塑艺术,80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作品“泥塑马”曾荣登2002年国家生肖邮票。胡老先生的儿子胡永兴、胡永路,女儿胡小红,侄子胡新民等传承了泥塑艺术的精湛技艺,也都是泥塑制作的高手,胡深一门被誉为“泥塑世家”。

胡家老少在泥塑的色彩、造型、材料上大胆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泥塑以彩色的居多,主要颜色为红、黄、绿,色彩变化不多。胡深老先生通过对现代人审美变化的研究,大胆地把过渡色调整为主色,并且引入金、银二色作为点缀。此外,胡深老先生发现现代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大都欣赏清素淡雅的单色线描作品,于是又增加素色泥塑作品的开发和制作,以适应市场的多层次需求。胡深的大儿子胡永兴更不逊色,自幼随父研习传统彩绘泥塑艺术,在继承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基础上,大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其作品造型夸张,线条流畅,古朴雄浑,又有热烈奔放的个人风格。

胡深的侄子胡新民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起传统的泥塑创作,胡新民认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继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有现代市场意识的作品。在六营村本地的传统里,像马、羊这样的动物都有着固定的造型,比如羊就是“端头羊”,直直地朝前或者呈90度转头的羊造型。老一辈的人都习惯于模仿传统,你问他为什么做成这样的造型,他多半会告诉你“不为什么,老祖先都是这样做的”。而胡新民尝试做出了转头30度的马、羊、狗等诸多动物造型。在工艺方面,胡新民潜心钻研原料配方,针对传统泥塑工艺品容易摔碎的缺陷,在“摔不烂”上下工夫。他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在白土中按比例加入糯米、棉花、陶胶等材料,增强了泥塑的抗撞击能力,使其不易摔碎。最终使泥塑即使远渡重洋也能保存完好。

凤翔泥塑正是在几代泥塑艺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逆境求生的。

二、劣势(Weakness)

(一)泥巴怕摔颜料怕水

几百年来,凤翔泥塑的制作始终延续着一件泥塑作品要经过和泥、擀泥、压模、晾晒、刷浆、绘制、涂色七道工序。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泥时要在胶泥板土中加入棉丝,掺水和匀,再用木棰反复棰打以增加韧性,但效果差强人意。1988年至1996年,因为出口的泥塑经不起摔打,长途运输后全部破碎的状况使得凤翔泥塑的信誉大大下降。

再说颜料怕水的问题。传统制作工艺中凤翔的彩塑填色后还要上层清漆,对色彩既是一种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彩绘泥塑的光亮度,但目前来看清漆不是最好的保护涂料。泥塑摆在家中日久落灰尘就很难办,用湿布一擦就花,用干布很难清理干净。此外,传统彩色颜料也会因日晒而退色、剥落,影响艺术品的价值。因此,凤翔泥塑要想走向高端艺术品,进行国际化推广,就必须充分重视泥塑防水、防裂等技术性问题,在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良,在保持其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使之更适于生存,更适于市场化推广与运作。

(二)“有道传人”太难寻

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大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艺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私家技术在某一领域中保持独特的地位,其看家技巧多不传与外人,所谓“父传子”、“婆传媳”、“传媳不传女”。如今,老艺人们思想开放了,愿意把手艺传下去,可年轻人不愿意学。现在凤翔泥塑的制作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和妇女,年轻人很少看到。泥塑手艺面临失传困境。

再有就是艺要传给有道之人。胡深老人特别指出在他收的一百多个徒弟中,真正继承这门手艺的才一、二人,大部分人都是浅尝辄止,刚开始接触没多久就觉得挖泥巴苦,工序多,效益低,也就不专心学。此外,传统师徒相传的方式,使得学徒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能动选择权和创造性。很多纹样问道作者有何含义时,回答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说不清。”真正热爱泥塑这门手艺,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又有创新精神的“有道传人”太难寻了。

(三)生产经营模式落后

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矛盾突出是我国民俗文化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凤翔泥塑的生产方式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形式上,艺人们各自为战,设备简陋,导致产品生产达不到规模化,质量不稳定。比如:用料上,为了提高泥的韧性,高质量的泥坯中要加入上好的新棉花,有人为降低成本,在泥土中加入廉价的烂棉花,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应该添加的糯米和桐油更是“忘记”了。工艺上,随意简化程序,一般情况应上色3次,逐渐增加成色,有人则一次就完成。这些情况造成泥塑易破碎,坚固性变弱,色泽不好,时间一长有些产品表面的漆还会出现炸裂。在经营方式上,以自产自销式为主,大量占用了艺人的创作、制作时间。此外销售渠道也很单一,大都坐等客户上门,限制了市场空间的拓展。

此外,由于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个性化,每家每户的作品不一样,每个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经销者在艺术品的鉴别与筛选上具备专业素养。如何对分散制作的艺术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定价,整合营销,开拓持续的销售市场,进而带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目前的难点。凤翔泥塑的市场化发展急需专业的经营管理和销售人才队伍,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泥塑民俗资源的企业家。

三、机会(Opportunity)

(一)耍货荣登大雅之堂

凤翔泥塑最初只是孩子们的玩具,用当地话说叫“耍货”。以前的人穷,农妇坐完月子后,就要下地干活或操持家务,孩子无人做伴,就用泥做成坐炕虎供小孩玩耍。自从2002年、2003年,胡深老人和胡新民合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民设计制作的“福寿猪”,再次被选为了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的主图,并再次荣登2007年中国生肖邮票,凤翔泥塑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除此以外,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等造型,也多次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底面,或者出现在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贺年信封上。一个只有60多户人家的村落里诞生的民间工艺品能连续三次荣登中国生肖邮票,这在当今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凤翔泥塑也从此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给人们带去了新年祝福的同时,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和颇具特色的馈赠礼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受关注度不断提升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2006年5月,凤翔泥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陕西省凤翔县的胡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次,省市县三级政府也加大对凤翔泥塑支持力度,2001年宝鸡市旅游局把六营村列为市旅游景点和十大旅游产品生产村,2004年4月,凤翔县政府授予六营村为民俗村,同年8月,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省级文化先进示范村,2006年元月六营村泥塑民俗村被凤翔县规划为六大农业园区之一。

高校的积极参与同样不可忽视。现湖州师范已将其定为教学基地,还有两所学校也有此意向,交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关注、热爱民间艺术的群体是可以培养的。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情感取决于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的深度,因此,在高校推广民间艺术类课程及讲座,使广大学生深入认识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挽救与传承之道,从旁观者走向推动者是富有远见的。高校的关注与参与,也同时为培养未来的目标顾客提供机会。

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等,同时每年有着大量的旅游观光者,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凤翔泥塑还曾先后赴美、法、澳及欧、亚、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在国外展出时,被世界儿童组织誉为“给孩子们礼物中最好的一种”。凤翔泥塑的未来发展生机盎然,前途似锦。

(三)网络推波助澜

如今借助网络技术的强大发展,哪怕巷子再深好酒也能飘香万里。若在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凤翔泥塑”大约会出现三万五千条左右的信息,而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SOHU上能搜到六万三千条左右的信息,关于凤翔泥塑的文字资料、图片信息极大丰富,销售泥塑艺术品的网上商家也不乏其人。不论泥塑爱好者身处何处,都可以随时关注新产品的动态,欣赏、购买到满意的作品。借助国际、国内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实现文化艺术传播的最大化。

四、威胁(Threat)

但在商业环境的影响下,现在的凤翔泥塑艺人往往以销定产,一味迎合市场需要,这使得许多传统产品近于灭绝,也使得凤翔泥塑技艺逐步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变异。同样也是因为走入市场的原因,胡深老人的徒弟们在做泥塑的时候,比起老一代民间艺人来说,商品的意识浓了,深入探究的精神却少了,这使得大量被当作旅游产品出售的泥塑作品流于一般性,而艺术性强、尤其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少。

民间艺术商品化,不失为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但是民间艺术不能在这种结合中流失自己,不能让民间艺人演变为民间匠人,不能把艺术品都变成纯商品。否则,我们的后代就只能在邮票上欣赏到这些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了。

五、结论

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应在两个轨道上并行,一是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民间艺术不同于代表精英文化的文人艺术,它的独特性在于“民间”,它源自民间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以及平民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情感积淀,民间艺术的存亡成于斯也败于斯。

在文化与艺术层面的挖掘其原始、质朴、千锤百炼的美学价值,保持我国民间泥塑的独特乡土味道。凤翔泥塑的精髓在于其形式语言,夸张的色彩与独特的绘制笔法,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形”即是“神”,形神一体不可分离,这部分是需要完整保留与传承的。但是,这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比较适合学术研究与高校教育层面,而真正艺术品制作手艺,最终难免要随着老艺人们的离世而转化为影音资料留存,最“原汁原味”的凤翔泥塑也会走向博物馆。

二是引导“类民间艺术”走向市场,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相结合,整合个体手工艺进入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民间艺术的部分转型的传承与发展方式。所谓“类民间艺术”就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了,就凤翔泥塑而言就是原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良,由专业人士对其设计进行整合设计,在尽量保持其“形、神”的前提下使之更适于生存,更适于市场化推广与运作。民间艺术品更不同于普通商品,对于艺术品的品牌策划是建立在对于其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的深入挖掘与理解基础上的。既突出民间艺术的原貌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面对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庞大的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不仅需要来自政府的政策保证、正确指导和统筹管理,同时也需要恰当地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产业空间,将具有含金量并可以盘活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得到生命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类民间艺术”的传承模式,就是要大胆地将民间艺术推入市场,通过产业化的策划与经营,打造品牌、整合营销、推动艺术品与民间艺术大师的宣传推广,选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及一定社会认知度的艺术大师进行包装,充分利用艺术大师自身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与消费导向性作用完善创意产业的全方位推广。把自生自灭的民间原生态艺术转化为创意文化产业,实现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

注释:

①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57.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第3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紫砂雕塑;削足适履;艺术鉴赏

1 前言

紫砂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作为雕塑的一种,紫砂有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紫砂雕塑随着历史的步伐应运而生,在经历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有了自身的定位和文化依据。雕塑的材质是石、玉、木、陶还有其他材料等,技巧娴熟深谙此道才是关键,只有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将陶塑技艺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2 紫砂雕塑作品《削足适履》的艺术鉴赏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古代许多事物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论起紫砂雕塑,一是没有茶壶那么风光;二是不如茶壶适用性广。不管是论产生时间,还是规模资质,似乎紫砂雕塑与茗壶都难以相提并论。论宗说派,紫砂雕塑没有时大彬、徐友泉、邵大亨等名家压阵;说款论式,它没有茶壶中光货、花货、筋纹之名目分类。在紫砂历史上,紫砂雕塑不过是从花货茶壶派生而出的,论宗当推陈鸣远。作壶之余,他制作的饱含田园风味的豆架瓜棚类紫砂器,堪称开了紫砂雕塑之先河。

笔者运用独特的思维模式设计制作了《削足适履》紫砂雕塑作品。这跟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的典故一样,都是说明不从实际出发,做事死板,典型的教条主义等特点。

笔者美术功底扎实,是艺术上的多面手,紫砂、书画、雕塑等都有涉猎。《削足适履》以手工完成雕塑人像艺术,栩栩如生人像塑行,细致塑行,维妙维肖,也因紫砂泥触摸富有弹性感,富有一番逼真性。人物面部形象生动,宽阔丰满,敦厚温和。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袒露的胸骨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紫砂陶塑运用紫砂的特殊泥性,却别于其他泥塑,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和装饰性,以紫砂泥料进行塑造。笔者创作紫砂陶塑多(下转第70页)年,对于陶塑有着自身的理解。一块泥要打造怎样的塑像事先都要做好功课,对于草稿,比例分析等都要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拍打、捶捏泥料都是为了让塑像更加结实。

紫砂雕塑近几年来,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吸引收藏家的原因很多。首先,紫砂雕塑的艺术特点和材质是主要原因之一,以泥片成型为基本技术手段的紫砂工艺使其作品运用特殊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这种特殊的紫砂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相对来说,国内艺术院校和国外陶艺家更欣赏和重视运用这种紫砂语言,还有就是紫砂雕塑作品的结构特点,肌理效果呈现的美感别具一格。

紫砂雕塑属架上、陈设类雕塑,它适合置于室内、案头,或放于掌中摩挲,造型以精致秀雅为上乘。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自秦汉以来风格由雄浑逐渐向瑰丽精巧发展,至明清更是纤巧繁复有加,这种欣赏口味的变迁一直影响至今。紫砂雕塑的繁荣应该呈多风格、多题材,艺术样式有抽象、有具象,有传统、有现代的百花纷呈的局面。要创造一种相互宽容、学术民主的氛围。应该培植一支富有个性、有探索创造精神的陶艺群体,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不为功利所左右,潜心钻研紫砂技艺,尤其难能可贵。创作精品是笔者所追求的目标,与泥为主是一种选择。

第4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泥泥狗;文化内涵;审美意识;地域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南淮阳泥泥狗彩塑泥玩作为中原泥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经历了众多的社会变革、朝代更迭,直至如今。它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亡,反倒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探究其原因,除了造型、纹饰、色彩等形式上的美感之外,更是因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民众独特的思想意识与审美心理,表达了人们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美学内涵。

笔者认为,泥泥狗彩塑泥玩艺术体现出的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与内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河南淮阳泥泥狗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类型,兼具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可以说,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中原民间艺人观念、意识的展现与流露,是他们内在情感的直接物化,是对于中原独特审美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审美意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的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这里所说的美并不单纯是指造型、颜色上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美。它源自民间且高于现实,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美,是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理想事物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河南泥塑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者,在心理上都遵循着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原则。在他们的观念中,美以善为先,只有与善结合时,美才是真正的美。这种善首先是一种对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是人们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思考。人们认为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能够满足其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就是善的表现。可能这种精神所物化的具体形象是“丑”的,但只要它的是“善”的,那么它就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是一脉相承。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在中国,‘美’的东西往往不一定就是‘善’的东西,而‘善’的东西往往就是‘美’的东西。”这在河南泥塑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泥泥狗产生于混沌初开、共存的远古时代。当时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自身的脆弱与生存的欲望之间矛盾在当时是很难调和的,这促使在原始人类的生存意识中,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获得生存,唯一方式就是繁衍和生殖。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一切与生殖的有关的事物都成了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在泥泥狗中就有大量的与鱼有关的造型。在原始先民的眼中,鱼无疑是一种具有较高生殖能力的动物,鱼腹多子,繁殖力强,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种族繁衍的强烈愿望。于是人们将这种精神追求、人生态度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将它变成了一种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先民对生命、对生活的赞美和祈愿的艺术化的反映。劳动人民在表达或寄托自己的内心诉求时,总是非常的直接和坦率,而且是用充满善良的、积极的方式来表达,尽管其中掺杂了一些趋利避害的功利性诉求,但这是一种人们朴素的愿望。可以看出,无论是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还是那些双头兽、图腾人形化以及鱼、蛙等的造型以及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审美意识和美好愿望的体现。

在泥塑的用色上,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前面我们介绍过,河南淮阳泥泥狗以黑色为底,周身饰以红、黄、蓝、白等色。红、黄、蓝、白,黑被统称“五色”,是对中国传统五行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对于以农民为主的泥塑制作艺人来说,由于自身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更愿意将五色简单的理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购买者都喜欢这种颜色,以此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向往、追求的美好意愿。正如当地老百姓说的:“亮堂堂地,看着多好看,瞅着心里也舒坦”。

对于善的肯定、对于美的追求,河南淮阳泥泥狗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心理状态下才使得泥塑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河南淮阳泥泥狗艺术能够经久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不是单纯的因为其造型的生动形象、颜色的多彩亮丽等这些外在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美注重形式,但不脱离内容,他们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中外艺术史上,形式美的问题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视。如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其中的五条都提到了形式美的重要性。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美学家莱辛认为: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河南淮阳泥泥狗十分注重对于形式美的塑造。无论是人们造型还是动物造型都体现出了高超的艺术美。

当然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首先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地表现内容。河南泥塑艺术在其独特的造型美中也蕴含着时代的、精神的内涵。如上面所提到了淮阳泥泥狗,不论是从淮阳泥泥狗的题材选取、以及他的双头兽、图腾人行化以及龟、蛙等造型还是用色中我们都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可以说,泥泥狗本身已经超出了物质的范畴,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借艺术这种形式来体现一种对于生殖崇拜、受命于天的原始观念,一种原始先民渴望生命不断延续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

文明时代的艺术是原始艺术的一种自然延续,这种延续的基础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民族文化精神,一种由种族繁衍所引伸的有关对于生命、对于人崇敬的民族文化精神。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崇敬这种本源不但没有被取代,反倒却更加深入持久的扎根在民族文化艺术中。从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统治自然而产生的自我崇拜,到对于中国思想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以极力弘扬人为中心的一种中华文化精神的儒家文化的产生,再到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实都是对这种精神实质的解读与延续。这种精神贯穿于我们社会发展的始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精神的长存,才造就了河南民间泥塑艺术恒久的艺术魅力。

3淮阳“泥泥狗”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典型特征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是和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分不开的,它们都需要长久地积淀,而河南完全具备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资源。勤劳的原始先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辉煌灿烂的彩陶文化就是由他们创造的。那个时期的审美意识和造型特征集中体现于绘画、雕刻在陶器、骨器、玉器上的纹饰,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此后,中原人民突出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各个时代均有华彩的表现形式,如: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魏晋的雕塑雕刻;唐代三彩;宋代瓷器等等。

古老的“泥泥狗”艺术就是中原最具地域性特征的典型代表,它以黑色为基调,周身饰以红、青、黄、白等色。整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它们在继承民间传统用色方法之外,深受地理位置、审美艺术的影响。在不断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颜色浓郁,沉稳厚重的风格特色。而且,在泥泥狗中有许多非常有特点的造型,如双头鸟、双头狗、双头兽的成对造型:如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的图腾人形化的造型等等。

以“泥泥狗”为代表的中原民间美术的主题多样,既有以表现劳作喜悦与美好生活为主,直面现实的;也有表现祝祥祈福、辟邪镇妖、多子多孙,表达美好祈愿的;还有许多与民俗民风,节气时令有关的。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并且,经过长期的发展,还演变出了复杂精湛的表达技巧与系统化的形象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逐渐脱离了自然写实与实用主义的功能化特征,如:“喜上梅梢(喜上眉梢)”、“枣生桂子(早生贵子)”、“莲年有鱼(连年有余)”等代表性的形式,这些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朴实而善良的美好愿望。它借助形式,表达的是一种意象,是一种美的升华、善的肯定、真的映射,表现出中原传统民间美术自然生动、朴实有力的显著艺术特征。

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其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各种民间美术形式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中最直接、最通俗的感情表达方式。饱含真情实感而又勤劳朴实的中原劳动人民是具有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显示出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倪宝诚,倪珉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 李友友.民间玩具――中国民间工艺风采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陕西凤翔;社会价值;情感价值;民俗价值;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J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54-0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西北地区是典型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积聚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为西北民间美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陕西省凤翔县是一个民间艺术荟萃之地,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其中的彩绘泥塑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四大泥塑之一”,是我国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其造型多样,表现手法率真朴实,形态逼真、具有鲜明的象征性,体现出远古的文化气息和深厚古朴的审美品质,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凤翔泥塑的价值构成

凤翔县地处陕西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西部,泥塑历史久远,唐朝以后,凤翔泥塑一度被尘封了千年几近灭绝,后胡深老先生继承了其父的手艺,使这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今,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是其主要生产地。3000年的文化沉积是凤翔泥塑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有广阔的生存空间。而现代民间艺术的评估必需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这也正是民间艺术的历史价值之体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被传承、被更新和被延续的展示。

v一w凤翔泥塑的社会文化价值

社会文化价值是指处在同一社会文化体系下的人们的价值观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对整体自然的意志体现。民间艺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而非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参与到自然和民间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这种文化意义和作用既表现在生活价值方面,还以一种精神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造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方面。民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而这也正是民间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凤翔泥塑最初是用来换米换面、养家糊口和逢年过节走村窜户卖给小孩子们的一种耍货。但据笔者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泥塑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与民间生活文化的紧密关系,虽然仍有一小部分是馈赠亲友的礼品,但大部分消费市场是艺术工作者、国内外的玩具市场等,在产业化的带动之下,其质朴的民风在逐渐丧失,这也意味着凤翔泥塑的社会文化价值在逐渐降低。

v二w凤翔泥塑的民俗价值

民俗是指民间广泛流传的一些风俗习惯,涵盖的内容庞杂丰富,囊括了民间流行的所有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民俗性就在于许多美术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这些民俗活动直接相关,并渗透在一起,互为表里,成为许多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直接反映着广大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情操。所谓民间艺术的民俗价值是指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民间艺术的存在与民众生活相贴近,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决定了民间艺术的部分特性,从而使作为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特征更为突出。民间艺术及其文化创造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二者不仅是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众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和结果,深受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民间艺术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凤翔地处西北,过去交通不方便,少受外界影响,泥塑的艺术风格及其与民俗生活的关系,依然较多地保持着当年的风貌,部分保持着农民艺术为乡邻四里服务的特性。但随着文化产业化影响的加深,凤翔泥塑虽然在全国市场的销售量不断上升,但泥塑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却逐渐丢失。

笔者对凤翔县某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群中愿意购买凤翔泥塑并愿意将其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的人数占23.3%,其理由是凤翔泥塑具有地方特色。有11.1%的人不愿意,他们认为凤翔泥塑太土气。由此可以看出,凤翔泥塑与民众的生活距离已越来越远。

v三w凤翔泥塑的情感价值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情感是一切艺术包括民间艺术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民间艺术的情感价值。民俗是有情感的文化,凡是有感情的文化都是热情的文化。对人们的情感取向、价值判断和社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凤翔泥塑的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生命、思想、信仰,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健康的精神面貌。凤翔泥塑的情感价值在于以其独特的手法反映了本地人民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高尚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v四w 凤翔泥塑的经济价值

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艺术品走向市场是自然而又合乎规律的事情,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进入市场也是一种趋势。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水平和市场的制约,凤翔泥塑只是一种补贴家用的手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在胡新民等艺人的带领之下,泥塑艺人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某些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而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凤翔泥塑艺术特色独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已成为众多美术院校、博物馆及个人的收藏品,甚至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陕西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的居民也将些种民间艺术发展成为六营村村民的主要致富手段。现在六营村80%的村民从事泥塑制作,年销售泥塑产品50多万件,实现收人300多万元。由此可见,包括陕西凤翔泥塑在内的陕西民间艺术的产业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极为可观。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价值评估标准

为了保护凤翔泥塑的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等,使凤翔泥塑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合理化,针对凤翔泥塑产业化及其现状提出以下几点评估凤翔泥塑艺术的价值标准:

(一)砸泥

凤翔泥塑是采用本地的一种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制成,为了使成形的泥塑硬度大、不易破损,所以在泥中加入适量的棉花,而所加入棉花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泥塑的质量,一般加入的棉花量以泥坯撕开有细腻的棉花丝为最佳。

(二)毛坯的光滑程度

凤翔泥塑的制作工序中要对成形的泥坯进行修模的工序,泥坯表面的光滑程度体现了泥塑制品的好坏。

(三)粉洗

一般在成形的泥坯上用白粉汤浇灌反复进行三次,第一次的白粉汤较稀、淡,第二、三次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略浓。用手触摸越摸越亮为最好;反之,触摸之下易掉则为次品。

(四)色泽

凤翔泥塑有素绘和彩绘两种,彩绘时的色彩以反复三次为上,这样的色彩均匀、纯正。上文提到笔者在调查凤翔泥塑的时候发现有些泥塑制作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工序,在上彩时只上一次或两次,使得在市面上出现了许多色彩不纯、不均匀的现象。

(五)图案

不论是素绘还是彩绘,泥塑上的图案以越精细、越复杂越能体现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六)创新

凤翔六营村的泥塑手工艺人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如在传统的牛头挂片的头部顶端加入“福”字,不仅含有“金牛纳福”之意,而且更有新意。另外,许多艺人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或增或减,使原有图案更加协调、新颖别致。

第6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河南传统泥塑以其质朴亲切的造型、艳丽强烈的色彩和较强的娱乐性,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手中神奇的玩具,更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以及一个时代的深深记忆。可是,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消费需求和设计风格也都逐渐多样化,传统泥塑也丧失了它的生存土壤。

1.样式保守,需求减少

河南传统泥塑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由于长期以来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缺乏,很好地保存了其造型的区域性和特色。但这同样也大大制约了自身发展,使其程式化明显如故。加之多为手工制作,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生产模式,耗时长、生产数量有限,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的需要。在现代环境下的实用功能大大减弱,只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层面上的意义。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于是传统泥塑成为人们把玩、鉴赏、陈列的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就大大减少。

2.传统信仰精神流失

在河南传统泥塑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信仰的精神力量正是民间艺人创造的原始动力,民间艺人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精神的需求。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信仰精神的流失也是河南传统泥塑走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3.市场混乱,无序竞争

笔者在对浚县泥塑的调查中发现,浚县泥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志,没有统一的包装,没有作坊名称,仅仅在每个造型的背面做了一个印章的标记。如果我们将传统泥塑重新纳入市场经济,它就很难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无序的竞争导致了市场的混乱。

4.现代玩具的对传统泥塑的冲击

作为传统玩具的河南传统泥塑只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下其原始性才能很好地传承。然而,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转型让河南传统泥塑在现代环境下逐渐失去它的原始性,最初的实用功利性越来越被弱化。泥塑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带有吉祥寓意的现代古玩具。而现代玩具以其漂亮的造型、自由的艺术风格、灵活的操作性、较强的互动性等满足了人们各个层面的需求,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比精彩的趣味世界。在现代玩具的强大攻势下,河南传统泥塑在现代生活中淡化,甚至它们的身份和内涵正在逐渐转变。在现代环境中,河南传统泥塑因材料工艺的落后、题材的单一、参与性较弱、品牌意识薄弱等在与现代玩具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河南传统泥塑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亲切感,更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值得现代设计借鉴。在功利主义的盛行的当代,传统艺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定能慰藉现代人精神的浮躁。

现代环境下河南传统泥塑的创新优

势由上述分析我们可知,现代环境中的河南传统泥塑,并不仅仅是传统农耕文化所遗存下来的“ 古俗 ”,而是一种具有交流情感、容纳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并因之常在常新的文化形式和物化载体。当今全球化、都市化的超速发展,使得传统工艺轻易地被挤到了社会的边缘。河南传统泥塑也无可选择地置身于传统与当代、乡土与都市相杂糅的当代环境中。所以,它必须经过自身的蜕变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然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危机也是生机,创新的意义将不再局限于为一时一地提供某种经济资源,也不仅仅是延续一方水土的文化传统,而将久远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支撑。”

1.巨大的创造性

河南传统泥塑有着极强的创造性。以浚县泥咕咕为例,民间艺术家能够围绕着“祈福纳祥”这个主题捏制出几百种造型,有飞禽类、动物类、人物类等等。还有各种祥瑞怪兽,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单是“泥猴张”手下捏制的猴子造型就上百种,更有猴头山、花果山、白猴献寿、千猴塔等大型作品。各具情态,奇妙无穷,粗泥却显露出雅美。

2.强大的人文性

河南传统泥塑的创作题材大多来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神话故事,看似一个简单的泥塑,里边却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这些正是只追求技术精湛、材料新颖的现代玩具所缺乏的。河南传统泥塑的故事性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生动和饱满。

3.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人们对河南传统泥塑信仰的基础,河南传统泥塑的题材大多来自对日常生产生活的描绘。先民曾经用“兴土龙、立土人”的方式求雨,河南传统泥塑中更有“泥猴赶鹅”生动表现;另外一部分源自神话故事,有西游记、关公、武松打虎等。可见,河南传统泥塑题材大都与民俗活动密切关联,是民俗的直接体现。河南传统泥塑又因其造型的意象化、色彩的象征性、图案的装饰性,成为最纯粹、最直接、最原始、最能反映民族个性、最贴近民俗生活的艺术形式。河南传统泥塑是民俗性和艺术性相互结合的产物。

4.顺应受众返璞归真的心理诉求

第7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原理;天津泥人张

0 引言

天津泥人张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呈现出写实的风格特点,具有高度写实主义的形象塑造,展现出人物逼真、具象的效果,从而吸引人们的眼球。天津泥人张凝聚了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勤劳,通过泥巴捏成神采奕奕的人物,将人物的生动本色的魅力和人文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粗现实主义的特色,彰显出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魅力。

1 天津泥人张的艺术表现

天津泥人张产生于民间,是勤劳聪慧的津门百姓创造出来的具有写实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天津泥人张的艺术表现中有着丰富的题材,人们将天津市民的生活通过泥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惟妙惟肖的人物表情,结合匠心独运的色彩的运用,展现出彩塑的艺术张力,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天津泥人张是一种高度写实的艺术,通过泥塑的手法结合色彩的特点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的特点,向人们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地域性、大众性和独特性。

天津泥人张是民间文化的精髓,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其造型的精致和独特,以人物作为主要的造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原型,展现出人物造型的韵味,将人与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塑造出来民间的故事和文化的特点,彰显出艺术的表现力。

2 动画角色趣味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随着我国动画的发展,动画角色的造型艺术也逐渐开始结合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动画角色塑造需要遵信心理真实的规则,结合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在天津泥人张的人物造型中要结合动画角色的趣味性,动画的魅力在于从制作、作品到欣赏的假定性,根据人们的审美的需求塑造出内息中期待的角色的形象,赋予角色灵魂和色彩,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体现出角色的趣味魅力。

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中大多数的故事背景都是以民间故事作为原型,塑造出具有真实性的人物形象特点,结合天津市井生活片段中的啼笑皆非的段子,用泥塑的角色展现出其人物的趣味性,早泥人张工艺美术师杨志忠的《下围棋》反映出生活中的精彩,举棋不定的女子、袖手旁观的男子和欲言又止的观众形成一副生动趣味的画面,展现出生活中平淡无奇却趣味横生的画面,展现出人物的趣味造型,幽默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简单趣味的造型展现出角色的生动性。

3 动画角色个别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角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外形,还要展现出角色的复杂性格,让人们从外形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在,通过行为举止、神态神色表现出角色的心理,展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动画角色的个别性的塑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塑造,通过角色的外在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内在性格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角色的性格魅力。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都是取材与现实的生活,根据人物的人物性格、行业、门第高度地展现出角色的特征,具有独一无二性,使其成为能打动人们视觉审美的作品。

在天津泥人张的人物塑造中大多数都是选择传媒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的形象,采用简练的方式神奇活现地展现出来,形成生动活泼、构图适中、人物性格特征明晰的特点,这也是天津泥人张人物造型中的精髓。在泥人张工艺美术师的钟馗形象的塑造中,将钟馗夸张的磨剑动作、威武狰狞的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形成了人物角色的独特造型以及个别性。

4 动画角色经典性在天津泥人张造型的体现

动画角色的创造要具有情感塑造才能成为经典,强化角色塑造的美感,强化角色的情感的感染力,从角色的造型上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才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动画角色中的经典。经典动画角色的塑造要利用人类的情感的共同性,与观众形成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角色的艺术特性,打上情感的烙印,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情感的融合也是在角色塑造时的困难的部分,融入情感的内容才能丰沛角色的情感,促进角色故事的剧情发展。

在天津泥人张的造型的塑造中对于万千世界中的每一个性格特征不一的人物,都强调其人物形象中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要求在造型的塑造中遵从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精雕细琢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情感的魅力表达,形成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在艺术《金婆银婆》的作品中,刻画了日本两位孪生老人持杖而立的形象特点,其重点刻画两位老人的面部的表情,展现出老人的其乐融融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主题特点,成就了角色的经典性。

5 结语

动画角色的形象塑造要遵从艺术的原则,同时也要结合角色设计的原理,凸显出人物造型的趣味性、个别性和经典性,天津泥人张的泥塑的人物造型的塑造中充分地展现出了人物的特点,赋予了其人物造型的趣味的风格特征和精神的意趣,赋予角色的情感的特点,形成造型的美学原理,注重造型、题材和色彩的完美结合,让每一个泥塑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故事背景,充分地表达出角色形象的文化魅力,展现出天津泥人张的丰富性,展现出民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角色的形象的特点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

参考文献:

[1] 马静,郑勇.天津泥人张的“型”与“韵”[J].美术,2011(11):107-109.

第8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浚县“泥咕咕”是豫北大地上盛开的民间奇葩,从技术、审美、人文等层面,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整理与研究,是传承民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研究了浚县“泥咕咕”的特色和审美意义。

浚县地处黄河故道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一村庄名叫杨玑屯,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村庄因此得名。此后,捏塑技艺开始流传,成为一种很有艺术魅力的泥玩具。当地群众将泥塑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把捏出的泥玩具拿到庙会上出售。因为这种泥玩具能够吹得“咕咕”作响,故称“泥咕咕”。

一、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和内容

二、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色

1. 整体夸张,略貌取神。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大胆夸张、任意取舍上,通过夸张变形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和神情风貌。如对于战马的塑造,马鬃、马尾都被处理得很短,类似于唐代战马的装束。为了使形象更具有雕塑的体量感,马的四肢也浓缩得非常浑圆、短粗,而马的颈部却被夸张得特别宽大、肥壮,马头高昂,威武有力,突出表现了战马的雄壮。 而对于骑马的人,则只捏出一个直立的身躯,四肢几乎全被省略,整个体态向后略有倾斜,表现出骑马人的威武和豪情,也与高昂的马头在气势上取得了平衡,人物的性别、相貌主要是靠头部装束和面部刻画来区分。整个造型浑然一体,憨态可掬的神态中,流露出浓郁的中原乡土生活气息。

2. 装饰花纹种类繁多,形象鲜明。浚县“泥咕咕”的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显得古拙而沉稳,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浚县“泥咕咕”的装饰,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几乎都是用花草纹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细腻流畅,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花草纹的种类不下20种,有兰草纹、菊花纹、荷纹、孔雀尾纹、鸟羽纹、葵花纹、柳叶纹、桃形纹等。

3. 色彩简洁、稳重,表现力强。浚县“泥咕咕”的设色,一般是用黑色(个别用赭石、熟褐一类的中性色)为地,然后用花草纹装饰,而这些花草纹的用色,一般都是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如: 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有的是在黑地上涂一块白色,然后再绘以花草纹,色彩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的用色,简洁稳重而又显得五彩斑斓,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随意遣性,天然质朴。由于“泥咕咕”主要是在庙会上兜售,制作量很大,加上艺人手工技艺精湛,在造型和纹样绘制上逐渐形成一定套路,基本保持了一种“程式化”倾向,表现“符号化”的特点。但在装饰花纹的选择、色彩的运用以及纹样的处理方面,则显得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特别是在泥塑的设计上,没有过多易坏易损的细部,更加适合把玩,也使泥塑本身显得厚重、朴实。

三、浚县“泥咕咕”的意义

浚县“泥咕咕”有着深厚的积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 怀念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浚县泥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纪念英雄。特别是宋元以后,还逐渐增加了以古代骑兵的皮革水袋演变而来的花哨哨等。浚县“泥咕咕”以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作为主要题材,说明人们沿袭历史传统,以及对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怀念。

2. 憧憬美好生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一些牛、羊、猪、狗、鸡等家畜、家禽泥塑造型,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另外,最常见的还有“十二生肖”泥塑,也体现了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3. 对于超自然神力的希冀。自然中的难解之谜和生活中的许多困苦磨难,常能使人们产生一种幻想,就是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来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理想,或解除自身力量难以摆脱的困苦,于是人们通过一些除恶扬善的神话英雄和历史人物,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泥塑中有戏剧人物、神话人物或灵兽形象,如包公、孙悟空、八仙、能分辨忠奸的神灵怪兽等,寄托了人们除恶扬善的美好理想。

第9篇:泥塑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马若特泥塑;艺术;乡土;淳朴。

马若特的泥塑作品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拿捏,现已成为河北省一项极具代表的艺术品,多幅作品被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200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泥塑作品展上,其多副作品受到来华访问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青睐,《青梅竹马》作品被购买收藏。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则收藏了马若特的作品《禅》。由此折射出马若特泥塑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浓郁的乡土题材

马若特泥塑称得上是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的作品。它以乡村人物和乡村事物为原型,描述的都是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例如反映天真可爱、咧嘴憨笑的山里娃,信息时代的老人,磨石磨、纺织的村妇,牧羊人,卖糖葫芦的汉子,喜气洋洋的乐队,体魄健壮的民工,古朴的柴院,家乡的老井等等,无不反映着当代村民的幸福生活。马若特的取土相对较随意,例如高密泥塑的取土比较讲究,泥土取自地面下两三米,每年麦收之后开始取土,筛选做胚之后开始保存,第二年的五月六月开始做泥塑。而马若特泥塑的取土则来自于当地的一座土山丘,他本人觉得选用这种材质,塑造土风民俗特别合适,土气的材质与土气的题材巧妙结合,相互辉映,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从而让观者不自禁地沉浸在返璞归真的愉悦与陶醉中。

由于马若特本人的经历,加之这些泥塑作品都来源于山村的真实生活,比如,《乐队》、《喂鸡》、《卖糖葫芦的汉子》、《纺织的村妇》、《太行山母亲》等(如图1、2),所以作品既能反映出一种时代气息,又能渗透着作者的内心世界,浸润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大拙与大美。马若特作品可以分为小型泥塑和大型泥塑,小型作品占多数,例如《山娃》、《民工》、《乐队》、《太行山母亲》等,尺寸一般是20厘米左右,题材都极具情节性。大型作品以《太行山母亲》为主,高55,宽50左右,原型是马若特的奶奶,而吸引观众的布满沧桑的皱纹则巧妙的借用了太行山的纹理,其题材绝对独特。正是这种看似粗糙的材料才恰恰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自然朴素的审美感。

二、生动的淳朴造型

马若特泥塑在各地泥塑中是唯一没有艳丽色彩的,但有着简洁、纯朴、独特的造型。其表现手法率真朴实,有着夸张粗犷的艺术特色,显示出独特的原生态泥塑语言及艺术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正是这种简单淳朴的造型和憨态可掬、咧嘴嬉笑的表情,打动了众人,成为马若特的独有标志。

马若特泥塑风格独特,人物饱满质朴,线条浑圆富有弹性,构图简练、粗放,制作手法娴熟。造型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吸取了当地定窑中一个白瓷瓶的形状。例如《山娃》造型模拟了白瓷瓶(如图3)的形状,上部细,下部粗,整个造型简洁大方,没有任何的繁复。《村民》、《民工》的造型中则对人物的比例进行了极大的夸张,夸张但不夸大,变形但不走形。将手和脚的比例放大(如图4、5),体现了农民成天劳动,手又大又粗。正是这种创造,马若特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充满了人情味。把农村劳动人民那种辛苦、淳朴、善良表现的非常充分,极具感染力。《乐队》是一个群体的组合作品,其中五个人物的造型丰富多彩。仅看帽子就形态各异,有的头戴毡帽、有的头戴狗皮帽、羊肚手巾、遮沿帽、圆帽等等。人物造型生动灵活,冲击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农民的朴实、善良性格发挥的淋漓尽致。马若特的泥塑作品最为可爱的要数他们的面部表情,大部分人物的眼睛都是笑眯眯的,乐成一道月牙。马若特泥塑跟秀山泥塑一样,都是“笑”,但这个笑不一样,马若特的泥塑笑带有一副憨憨的表情,让人看了想发自内心的笑。马若特说自己的创作手法比较夸张,类似于写意画,他希望通过作品能带给别人快乐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例如生动活泼、憨态可掬、咧嘴憨笑的孩童,看到这个作品让人忍不住回忆起小的时候自己和朋友一起玩耍欢笑。《太行山母亲》,紧缩的眉头下,是一双经历了风雨岁月,饱含沧桑的双眼,那微微翘起的嘴唇,似乎诉说着老人那段辛勤的人生岁月。这些作品真真实实地刻画出了各种人物的体态与表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三、简单粗犷的肌理

马若特作品在烧制过程中故意烧出裂纹的感觉,纵横交错的布满在人物的身上,这恰恰是田间农民的真实写照。正好衬托出了农民成天在田间地头风吹日晒的感觉。作品《太行山母亲》的皱纹,恰恰是太行山的肌理,这些肌理正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由于“反差与共鸣”太行山母亲受到了一致好评。

四、结语

欣赏马若特的泥塑作品让你不笑都很难,他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山村里的生活和民俗,非常有趣。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马若特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和谐、向上、热情的价值观。通过观看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感动、感恩、幸福和踏实。(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版,第43页

[2]徐华铛《中国传统泥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