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塑人物范文

泥塑人物精选(九篇)

第1篇:泥塑人物范文

(一)凤翔泥塑形成的文化背景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夏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学术界对凤翔泥塑产生的具体年代尚无统一定论,但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凤翔县纸坊镇六营村是泥塑的发源地,相传明朝初年,明军在凤翔一带实行“兵屯”,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中,大部分来自江西,兵士有制作陶器的手艺,空闲时捏制各种形态的泥人,后来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大部分人没有离开凤翔,并把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作为谋生的手艺,用于市场销售。[3]凤翔泥塑是凤翔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物,它是日常生活中具有辟邪、镇宅、纳福功能的民俗用品,人们想借助泥塑具有神力的形象,驱赶妖魔、消灾灭害、保佑平安。是造型寓意的直白倾诉,是饰美意图的形象表达,是色彩寄寓的真情诠释,孕育着悠远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

(二)淮阳泥塑的文化背景

淮阳,古代称“宛丘”。地处周口市,是黄淮平原的中心,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路史•太昊纪》记载“: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太昊伏羲在淮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都城,称为宛丘。淮阳是“三皇五帝”伏羲的建都之地,伏羲死后埋葬在淮阳城北三里的太昊陵,后人又名“人祖庙”。[4]淮阳泥塑中以泥泥狗最具代表性,泥泥狗产地主要分布于太昊陵附近的金庄、许楼等村落。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大型的祭祖活动在这里盛行。庙会上“泥泥狗”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泥塑艺术品,“泥泥狗”又称“陵狗”,是祭祀伏羲的“神物”,当地人认为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它是原始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的物化遗存。人们怀着祈盼与祝福来到这里祭祀,祈求生育繁衍,盼望着人丁兴旺。泥泥狗是意象形态下的物化实体,是人类生殖崇拜的表现物,是图腾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原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凤翔泥塑与淮阳泥泥狗都有着同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淮阳泥泥狗受地理方位的局限,上层主流文化没有太多的影响到它,更多的保留着朴素本原文化与生殖崇拜的原始思维理念。相比较而言,凤翔泥塑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农耕文明影响较多,作品中运用大量含有美好寓意与精神诉求的牡丹花卉纹样作为装饰。

二、两地泥塑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一)制作工艺的比较

凤翔泥塑随着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古老的制作方法已不可寻,但通过笔者在六营村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品,依然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且没有引入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式,而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要创作方式,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为原料,注水、添入纸浆进行混合搅拌,以此增强泥塑的坚韧性,使之不易破碎。艺人将混合之后的泥料灌入事先制作成型的模具,翻制成泥胎,再将泥胎晾干,打磨、抛光,随后上白、绘彩,制成空心的泥塑作品和浮雕式挂模。与凤翔泥塑不同的是,淮阳泥泥狗以当地特有的“黄胶泥”为原料,泥土取自于深层土坯。在制作工艺方面,与凤翔泥塑艺术也有所不同,淮阳泥泥狗以徒手捏制为主,尽管现在有部分的手艺人,采取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制模倒型的制作方式。但据笔者了解,在当地大多数手艺人依然采用传统捏制手法,用和好的“黄胶泥”捏成要表现对象的大体形状,再用简单的工具塑造对象细节的部位,捏制过程是整个塑造的关键环节。而泥泥狗泥塑中黑底色是用锅底灰加动物骨头胶熬制而成,将素模泥胚放入熬制的锅中浸泡,制成黑底泥胚。随后将大红、中黄、翠绿等颜料上色,制成实体形泥塑作品。

(二)造型的比较

凤翔泥塑与淮阳泥泥狗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主观的审美意象表达为突出泥塑造型特点提供着必要条件。凤翔泥塑的造型分为挂片、泥玩具、立人三类。泥塑形象丰富,但主要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主,表达艺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凤翔泥塑造型简明、具象,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在挂片类泥塑中,艺人们偏重于强调物体的面部神情,设计时遵循着“动物的眉要皱,眼珠大,人见了又喜又怕”的创作口诀;[5]在泥玩具与立人类泥塑中,泥塑的造型非常准确地突出了物象的身形特征:如马、狗、兔、猪或财神、钟馗等泥塑形象,即使是在没有上色与绘制的泥胚状态,都是极容易辨认的。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凤翔泥塑相比则更加怪诞、奇特。受图腾观念体系的影响,泥泥狗总体为立柱式造型,犹如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形状,神圣的祭祀与朝拜相关联,给人一种深邃莫测的庄严与神秘感。淮阳泥泥狗形象还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古老的生殖崇拜对泥塑形象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经过艺人们加入动物叠加形象的元素之后,变得抽象且极具神秘色彩:淮阳泥泥狗多以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两两结合的复合造型为主,如“人面狗”、“双头狗”、“九头兽”等,当褪去泥塑模型上所绘制的图案与颜色时,这种古朴、敦厚的泥塑形态,往往使人们无法直接清晰辨认出泥塑的所指形象。

(三)纹饰的比较

纹饰差异性是两地泥塑艺术风格较为明显的区别。凤翔泥塑在立体的白色泥模上,大多采用具象的太阳纹、石榴纹、牡丹纹、动物纹饰进行装饰。纹饰的创作形成来源于艺人对日常生活物象的高度提炼,表达艺人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凤翔泥塑用黑线勾绘纹饰,匀称的黑色轮廓线犹如中国画的线描艺术,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充满直白与清逸的审美情趣。凤翔泥塑纹饰常在两侧及背后全部绘制,纹饰的紧凑布置使得泥塑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淮阳泥泥狗中具像的图形与纹饰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点、线组合形成抽象装饰纹样。例如,以长线为主,加短线和圆点组合形成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组合装饰形状,用来表示女阴图腾纹,用简练的彩色直线表示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抽象的线条型纹样描绘给人以迷惑与神秘的视觉感受。犹如哈特拉古城中萨纳特鲁奇君王石雕装饰艺术,石雕上衣装饰满圆形拼接成的弧形状花纹,同样抽象的点线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泥泥狗艺术造型中比比皆是。在泥塑装饰构图中,泥泥狗泥塑针对主体正面进行线纹彩绘装饰,侧面和背面不做描绘,使得视觉焦点更为集中。

(四)色彩风格的比较

色彩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影响着我国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发展的“五行色彩观”。“五行色彩观”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沿袭民间用色基本规则。[6]凤翔泥塑和淮阳泥泥狗的色彩以“五色”为主,五行色彩观体现着民间美术本源文化审美情感,色彩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其色彩审美是中华本原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凤翔泥塑分为彩塑与素模两种。常见的凤翔彩塑以白色为底,黑色勾勒,再施以彩绘;也有部分彩塑以黑色为底,白色点睛,然后再进行彩色描绘。素模有两种色彩,常见素模以黑白二色交错描绘,以白色打底,黑线花纹勾勒的素模,取清爽利索之意,有着单纯简洁之风。泥塑艺人在着色时,对于同一种颜色位置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依据个人的审美感知和视觉心理来创作的。在凤翔彩塑的用色中,把五行色巧妙地运用在白色泥胚上,创作时常将高度饱和的色彩、高明度的大红、桃红、明黄、翠绿等色彩直接描绘,不做任何调制与混合。在色彩的搭配上,似乎也鲜少讲究过渡、渐变的设色手法。高度饱和的红色与绿色、白色与黑色通过黑线分割,毫不掩饰地组合在一起,大块的色彩给人以绚丽而不失厚重,热烈而不失庄重的视觉感受。色彩的大面积布局处理手法极力凸现出凤翔泥塑的个性特点,而淮阳泥泥狗在艺术创作上则另有设色手法,因受地域条件与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淮阳泥泥狗还保持着传统远古艺术的文化气息。淮阳泥泥狗黑色泥胚是有别于其它泥塑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黑色底色上绘画制红、黄、白、青色彩线加以点缀,与黑底奇妙的达到融合,真实的表达出大众的审美情趣。黑与高明度色形成强烈的对比,黑底表现色彩比白底表现色彩更能突出泥泥狗泥塑色彩精炼与纯粹、深沉与庄严的审美特征。在凤翔泥塑色彩体系中,蓝色不曾使用,在五行色彩体系中,青指代蓝,并高于蓝色,民俗审美观念中认为,蓝白为阴色,红黄为阳色,在大众民俗观念中以趋阳避阴的审美心理为主,泥塑创作中常将“蓝色”常作为偏色处理,多用绿色代替,而在淮阳泥泥狗创作中,蓝颜色的频繁运用,使得泥塑色彩丰富而饱满,增添女性生殖崇拜的意味。在凤翔与淮阳两地,阴阳两色处理形式各有偏重,也决定了各自显著的视觉风格。

三、泥塑艺术传承途径的思考与探讨

在现代数字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有古老文化意蕴的民间泥塑艺术品已不再是人们追捧的对象,承载着民众精神向往与心灵沉淀的传统泥塑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环境。分析凤翔和淮阳两地泥塑风格,总结两地泥塑造像规律,提取概括泥塑造型特征,借用造型对比、色彩冷暖对比规律来加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把泥塑色彩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恰当地把民间泥塑艺术的色彩精神与现代设计的色彩语言有效结合,是设计师为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使其传承与保护的手段之一。

(一)泥塑艺术原始造型的利用

通过模拟原态直接应用的设计方法,利用泥塑特有的地域民俗元素进行抽取,使立体的造型平面化,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泥塑造型纹样,如提取凤翔“挂面虎”泥塑中描绘眼睛的太阳纹、装饰眉毛的双鱼纹、装饰躯干的牡丹纹,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空间。又如提取泥泥狗“独角兽”泥塑中的叶纹、菱纹、女阴图等花纹装饰图案,以其组合变形图形本身含义,巧妙合理的布局,使设计在保持民族性特征的同时,有着较强的形式美感。通过画面设计,使之产生直接、对比的欣赏美感。把现代设计当作过去与现代空间角色传递的中介形式,直接把泥塑造型与纹样应用到宣传海报上,直接应用能勾起人们回忆过去的情思。如恒源祥集团彩羊系列品牌商标设计,设计者直接提取泥塑艺人胡新民制作的泥塑羊为原样造型,运用绘图软件把立体图形平面化处理,把原始造型的色彩直接运用到品牌商标中,有效传递着吉祥富贵、幸福如意的品牌理念。

(二)组合衍生品造型设计

衍生品设计是当今的时尚宠儿,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工艺品成为消费品。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泥塑失去原始性的功能,在保持原始功能效应的同时,设计具有现代风格的泥塑衍生品是有必要的,为适合现代市场环境,通过重组、拼贴、变形将立体的泥塑造型平面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原有特征,创造出变形夸张的卡通泥塑造型,有益于年轻人接受泥塑文化。如制作泥塑卡通形象挂件、卡通泥塑鼠标垫、手机外壳、泥塑形象的便签夹等,泥塑卡通衍生品设计把庄重威严、神秘的泥塑形象拟人化,在欣赏卡通外形色彩的同时,让消费者感知泥塑文化的吸引力。

(三)泥塑动画角色设计

新的视听生活方式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本习以为常的泥塑,如今却变成方枘圆凿。动画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例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形象设计蕴藏着传统中国元素,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代表着五行唯物论,五个福娃的原型和头饰都有中国传统形态寓意。两地泥塑也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提取泥塑美好寓义的造型运用到吉祥物设计中。如凤翔泥塑中有辟邪纳福寓义的“五毒蟾蜍”挂片,泥泥狗中古拙奇特的“人头狗”等。典型泥塑造型通过卡通Q化的造型手法,以“人头狗”造型的泥塑为例,在保持泥塑造型头大四肢短小的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把“人头狗”泥塑原始的面部表情进行拟人化设计,给泥塑穿上现代流行的衣饰。卡通的造型容易被大家接纳与认同,也吸引大家关注到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形式。

四、结语

第2篇:泥塑人物范文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后,混沌的天地间只有日月山川。时间过去了千千万万年,天地哺育的精灵——女娲睁开了眼睛,她用树叶给自己做了件裙子,将野花做成的花冠戴在头上,在广漠的天地间女娲孤独地行走着。有一天,她来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河边,看到了自己妩媚的身影,便蹲下身来,用河边的黄色泥土捏成了小泥人,当女娲把泥人放到地上时,这些泥人竟然都动了起来,变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中有男有女,自由结对,组成夫妻,繁衍后代。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制度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活的样本。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羊、陶鸡、陶鱼、陶鸟、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小品,足以证明中国泥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汉代帝后陵墓出土的陶俑均为泥坯压模,再施彩绘。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其形象大多为侍女、乐舞杂技者及步、骑、车马兵,立俑高度50厘米左右,坐俑35厘米左右。四川一东汉墓中出土的陶俑为水田中穿短衣赤足劳作的农夫,其中最为着名的是一件赤膊大腹的说唱俑,左臂环抱小鼓、右手握鼓腿、左足曲蹲、右足翘举,表情幽默风趣。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着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专门记述了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泥孩儿,姿态各异,名扬天下,“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塑捏的泥孩儿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他还在《跋嵩山景迂集》中写诗记述当时鄜州的泥偶儿:“莫言无妙丽,土稚动金门”。“土稚”就是泥娃娃,他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孩儿盛行的地方,泥人制作集中于当时的“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娃,以至这条巷后来改名为“孩儿巷”。人们将泥娃娃称为“摩睺罗”。据民间传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小时的形象(即泥塑成的娃娃),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玩。泥娃摩睺罗的造型为短袖持荷花的童子,彩绘后用线描出形态,有的泥娃上饰有金珠,十分精巧,小的一寸高,大的五寸,成为当时杭州的风景。摩睺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渎袁家所制益异众工”,那么,木渎袁家为何人呢?在《苏州府志》中记载:“袁遇昌,吴县木渎人,以塑婴孩传名。”袁氏塑制的泥孩形象较为写实,“其齿眉发与衣襦襞绩,势如活动。”据古籍《得树楼杂钞》记述,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孩儿巷到处是买卖泥娃之人,“按杭州至今有孩儿巷,以善塑泥孩儿得名”。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塑捏泥孩儿,但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仍还记得自己的祖上玩泥巴、塑泥娃的那段历史。

南宋都城杭州,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隅居杭州的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其他还有泥神象、泥鬼怪、泥禽、泥兽、泥花、泥果等,大多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为案头陈设的。据《西湖游览之余》记载,当时西湖周边有泥孩出售,游湖者竞相购买留作纪念。

元代民间泥塑依然盛行,词人管道升在《我侬词》中这样写道:“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泥塑成本低,花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无锡的“泥春牛”就与傩信仰有关。《礼记·月令·季冬元月》云:“令有司。大难(即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大傩”即古代属于部级举办的驱逐疫鬼的祭仪,“旁磔”即四方之门都宰牲以驱除阴气。南宋杭州也有“鞭春”仪式,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札牛鞭,在“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土牛就是“泥春牛”,象征春耕开始,阴气消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样物。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着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国泥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内容多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纪念性人物、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流。西汉末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彩塑佛像传入中国。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造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精华,使中外的造像艺术得到有机的结合。早在南北朝时期,甘肃省的麦积山和敦煌便出现了宗教造像彩塑,这两地彩塑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代的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塑造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涂、描等方法施彩。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的顶峰时期。以画家吴道子、周昉的作品为代表,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突出了佛的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弟子的容忍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威严、供养者的虔诚唯诺,描绘了佛国的理想境界。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的彩塑,塑工写实沉厚,生气栩栩。敦煌莫高窟的众多塑像中,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精美,姿态优雅,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显示出温柔妩媚的神采,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江苏吴县的保圣寺罗汉彩塑,为唐代塑造宋代整修的珍品,原18尊,现尚存9尊,罗汉比例适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与气质,衣褶线条流畅,细节刻画极精,是中国罗汉塑像中的精品。

宋辽时期的彩塑逐渐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风格清秀俊美,衣纹疏朗自然,造型较为洗练。这一时期较多地出现了道教的造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40尊彩绘宫女塑像,系宋代原物(明清时期重新彩绘),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它们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山西大同华严寺内的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其中尤以双手合掌露齿含笑的菩萨造像最为生动,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腹束长裙,金碧辉煌的色彩和华丽的装饰,增加了菩萨的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宗教造像,更为丰富多彩,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其间出现了不少刻意求精的彩塑宗教造像,至清代中晚期,也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缺乏气韵的作品。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尤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着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是丝绸,近看才知是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为500罗汉和十神王像,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建筑之中,构思精巧,塑工细致。陕西三原城院庙内的二十四尊乐女彩塑像,大如真人,容颜端丽,所执乐器各不相同,表情、手势动态各异。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孩子过生日、年轻人结婚时,是最好的礼物。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凤翔彩塑的主要产地至今仍在以军队单位名命的六营村,庄户人家农闲时作塑,采上睡泥,捏型制模,翻坯罩粉,开纹点彩,花 样繁多的彩色泥塑便制成了。彩塑分挂件、摆件、手玩三类。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

陕西凤祥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及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文化特色。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实传神、趣美结韵;嵊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体。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得瑰丽多姿。

第3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泥塑;民间艺术;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08-03

一、竹蓝寨简介

竹篮寨位于陇南成县抛沙镇强坝行政村,村里茂林修竹,村子的形状就像用竹子编织的篮子一样,故名竹篮寨。

该村以优质土壤著称,这给竹篮寨泥塑制作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地土质柔软细腻,粘性好,富有手感。土中沙子很少,而且干后不破裂,是制作泥塑的优质材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这些优质的泥土,养育了生长在这里的一代代民间泥塑艺人。这些艺人们个个心灵手巧,一团团不起眼的泥巴,在他们手中转瞬间便会变成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据考查得知,竹篮寨人工制作泥塑的历史已有几百年,村里现有两个老艺人会做泥塑,即张思孔老人(见图1)和赵金宝老人。竹篮寨泥塑玩具这样的民间艺术,虽然它有可能被色彩鲜艳、花样繁多的现代玩具所淹没,但其自身独特的制作方式及其审美价值取向,绝不是任何现当代玩具所能替代的。

赵金宝先生今年82岁,他从小喜爱艺术,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花草虫鱼,自学美术,擅长写意画,偶习书法,尤善楷书。赵金宝从小家境贫苦,他父亲靠做小型泥塑玩具(见图2)来维持生计。受父亲的影响,赵金宝也酷爱泥塑并继承了父业。那时竹篮寨村的人们都喜欢这门技术,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制作。赵金宝说,泥塑玩具销售最旺盛的时期担出一担泥塑玩具到城里,很快就卖完了。零售玩具的小贩都到他们这来订货,再向其他地方出售,有时订货很多,就要加快制作速度,一夜之间就得制作100多个泥塑玩具,放在炕洞里烘干,保证天亮时按预定发货。但是从2008年起他开始停止制作泥塑玩具,他说:“我担不动胶泥了,手脚也不灵便了。不做泥货了,有时间就练练书法。”他没有收徒弟,三个儿子也没有再做泥塑。

赵金宝的泥塑玩具以似羊非羊的“羊哨”为代表。这是一种很小型的泥塑玩具,在其羊尾巴处吹,可以发出声音。此外还有瓜娃打肚子、胖娃、财神爷等。竹篮寨泥塑题材大都来自神话、传说、动物等。

二、竹篮寨泥塑溯源

竹篮寨民间泥塑的形成和产生,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宋代。据说宋徽宗时期,成州(成县)大旱,半年没有下雨,整个农作物焦枯,随处可见讨饭的人群,崇仪郎赵清臣率领善男信女数千人到成县鸡峰山罗汉洞祈雨,三天后普降大雨,部分庄稼得以挽救。赵清臣为感谢佛的神恩,在鸡峰山修建了一座生佛阁,因此,鸡峰山的香火非常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有庙就有庙会,竹篮寨一些心灵手巧的人便打起了庙会的主意,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小型的泥塑玩具,到庙会上去卖,赚一点零用钱。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塑制作逐渐普及到全村家家户户,代代相传,居然一度成了气候。

竹篮寨泥塑产生的年代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证明:首先,据赵金宝介绍,1994年从抛沙镇光化村水泥厂附近发现宋代窑址和竹篮寨相隔不到2公里,它们之间有着互相或相同的并存和借鉴关系。而在成县支旗乡出土的宋代三彩陶俑也足以证明这一点。它们与竹篮寨泥塑的制作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次,从竹篮寨泥塑与其他宋代文物留存相比较,在竹篮泥塑作品中首推公鸡(见图3)和胖娃(见图4)等题材最具代表性,其特征是造型简洁、饱满、夸张、憨态十足,体现了其特有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形式。相同的艺术特征也体现在距竹篮寨不远的梁楼村宋代遗留的石雕作品上。如石马、石羊造型简洁、饱满、壮硕、神态安详、憨态横生,与竹篮寨生产的泥塑作品有同样的造型风格。

三、竹篮寨泥塑的制作过程

据赵金宝介绍,竹篮泥塑所用材料主要有土、模具、白土(涂白用)、颜色膏子(是一种用植物油做成的颜料,称为“传统植物颜料”)。竹篮寨泥塑品制作方法如下:

(一)取土

取土是制作竹篮寨泥塑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来制作泥塑。赵金宝说离村子不远处有几座大山的土就是用来制作泥塑的。但取的土必须是山腹上的,因为制作泥塑所需要的土质要具有特殊的黏韧性,山腹的土质没有沙子正具备这个特点。而山下的土沙子较多,做出的泥塑容易破裂。

(二)砸土和泥

把从山腹取来的土拿回来,砸碎后,再用农家用的竹筛子把土筛出来,除去土里的杂草和大的土块,最好来回多所筛几次,这样细土就会很干净,然后在筛好的细土中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放置两小时,让水完全侵入土中,土被自然浸化后,杂质就逐渐没了。再将撕开的棉花用力砸入泥中,所加入的棉花要适量,不然会影响到泥的柔韧性,大约半小时后,再将和好的泥装入盆灌之类的器皿中,放置在湿润的地方。但也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效存放,这样可使四季都可以制作泥塑。

(三)制泥坯

将放置了一段时间的泥团取出擀成圆形,然后再用力拿木棒敲打,等打好后装入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使其成形。然后取掉模具修整外形,这就成了泥塑的原始泥坯,而这些泥坯就是制作泥塑玩具的模型。而这些模型不是用于制作所有的泥塑玩具,而只是用于胖娃、公鸡题材泥塑玩具的制作。制作胖娃时只需在模型里做出一面,而另一面是空心的。这样就可当壁挂,而公鸡的制作却要在模型里倒出两面后再用泥巴将两面合二为一。然后等这些做好的泥塑玩具自然风干就可以上色。

(四)涂白彩绘

涂白是着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给做好的泥坯玩具打上白色底色,不是用石灰或白颜料涂,而是要用白土来涂,这种白土是竹篮寨独有的。这是天然形成的一种土,白的就像雪一样,这种白土在离村大约2公里的一条小沟里才能采到。找到土后把土砸得越细越好,再来回用筛子筛几遍,然后把木匠用的皮胶在锅里熬化,再按比例把筛出来的细土放在锅里和皮胶一起熬上十几分钟。切记一定要把握胶和土的比例,胶太多就会影响泥坯玩具的色调太脏或者太暗,胶太少打的底色就很容易掉。熬好后再给这些泥坯涂上,涂白时就可以用勺子直接从头灌下,再用大刷子刷,但一定要均匀。然后放在阴凉处自然风干,这样光泽度和韧性相对较好;切不能暴晒,这样会产生裂纹或上的底色容易脱落。等涂白干后就可以上色了。在上色时必须用传统的植物颜色,这样画的颜色才不会掉。在上色时还必须注意线条的变化、颜色的搭配,如胖娃,红色的外套,绿色的搭配,给人一种色彩特别强烈的感觉。

(五)烧制

竹篮寨的泥塑除了有打白底色的泥玩具外,还有一种底色是黑色,如似羊非羊的羊哨,这种黑色的形成与烧制有密切的关系。烧制黑色底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将晾干的泥坯直接用谷稻草或者锯木为燃料用暗火烧制。在烧制过程中,泥坯表面的泥土颗粒之间会吸收大量的碳物质,故而会出乌黑的效果。第二种是将这些泥坯放置在人们睡的炕洞中进行烘干,然后在这些黑底色的泥坯上再染上各种亮色。如红、黄、绿等这样一点缀就更加醒目了。这就是打白底色和黑底色的区别:烧制和自然风干。

(六)装制哨子

制作哨子是制作泥玩具的最后一步。等这些上好的泥玩具干后,在各个部位钻孔装哨子,这哨子很特别,是用金竹做的,因为金竹里面是空心的。然后再把竹子截成小小的节,然后在这些小节的顶端斜切一刀,在切口处划一条缝隙插上塑料薄膜,这样就好了,一吹很悦耳,然后再把这些哨子插在泥玩具的孔中,这样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

四、竹篮寨泥塑的分类与风格

据赵金宝介绍说,竹篮寨泥塑可分为40多个品种三大类:玩具类、陈列类、壁挂类。

玩具类作品分泥货和窑货两种。所谓泥货是指直接用模型翻制,晾干后涂彩。窑货则是用手直接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泥货以公鸡、胖娃、瓜娃打肚为代表作。其作品有大小之别和色彩之分,再安装上竹哨,会发各种声音以增强它的娱乐性。窑货有羊哨、马哨、鸽子哨等几种。陈列类有单件作品和成套作品两类。成套为二到四件不等,用于节日,奇托农民对来年美好的祈盼。单件作品有“文昌爷”(见图5)、“送子娘娘”等。成套作品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故事情节组合成套的,主要作品有“三娘教子”、“连年有余”等。

壁挂类分两类,一类以整体人物造型为主,另一类以脸谱为主。

竹篮寨泥塑的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的写意手法,就介于写意画中的似像非像,其作品造型简洁、饱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艺人们在同一件作品中将夸张同写实统一,充满生机和情趣。其次,重彩不重塑。所谓重彩就是对作品色彩的特别强调和重视。作品上彩时讲究反差对比,如绿配红,黄配蓝等,再加上留白,作品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对憨稚拙朴、善良的刻画。

五、竹篮寨泥塑艺术的价值

竹篮寨泥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祈福的心理需求,又体现了农民的审美情趣。欣赏这些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深刻地感受到它同许多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绘画、戏剧、神话、传说、民谣、风俗以及当地农场最常用的福、禄、寿及十二生肖等,都能在泥塑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竹篮寨泥塑虽无法以科技含量著称,但它确实在人们的生活中增添加彩,它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在实用价值上主要体现在装饰墙壁、祭祀、儿童玩耍等。

在装饰上,主要以壁挂为主,祭祀用的泥玩具是在一定的场合才出现,平时不会随便卖的。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因为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作,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竹篮寨泥塑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六、竹篮寨泥塑面临失传的原因及现状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背景下,制作出的泥塑玩具利润低,制作过程却又耗时耗力,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做。在“”期间的一场“反四旧”运动中,大量泥塑作品被销毁,尤其是带有宗教色彩比较浓的人物泥塑,如“送子观音” 、“文昌爷”等,同时很多的泥塑模型也被销毁了,从而打击了人们的积极性,使得制作泥塑的人越来越少。

总之,到现在村里能完整制作出来这样泥塑的人,只有赵金宝本人和张思孔了。赵金宝说:“我现在不能做,但张思孔还在做,他今年64岁。他主要以‘十二生肖’(见图6)为代表作品,当地人们称他为陇南‘泥塑张’。”

竹篮寨泥塑造型简洁、质朴,长期以来不被文人赏识,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20世纪50年代初期,竹篮寨开始焕发了生机。一些优秀作品被作为体现新中国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精神追求走出了成县,在地、省展出引起了轰动。在这段时间里,涌出许多新一代民间艺人,他们为竹篮寨泥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这种艺术发展到现在却将要面临失传,以前40多个品种,到现在只有10个品种,艺人们如今都是高龄,而仅有的数位中青年艺人也疏于继承,作品大多粗糙,已失去原来的神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和传承竹篮寨泥塑艺术一直是当地政府关注的问题。当地政府已将竹篮寨的泥塑玩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我们期待竹篮寨泥塑重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希望有更多新一代艺人们去钻研和传承这门技艺让竹篮寨泥塑艺术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甘肃文化馆编.甘肃民间民俗美术[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张.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泥人张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崔景,王鹤.民间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第4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 泥塑 改革背景 高师教学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顾浩.高校非雕塑专业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M].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4).

第5篇:泥塑人物范文

浚县泥塑习惯被称作“泥咕咕”,因为这些泥塑小玩具能用嘴巴吹出声响,故被形象地称之为“咕咕”。“骑马人”是“泥咕咕”上百种类里颇具代表的一种造型。浚县捏泥玩泥的习俗流传已久,但“泥咕咕”究竟起源于何时,史无记载,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相传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领瓦岗军在此与隋军为争夺地处战略要位的黎阳仓(浚县古称黎阳)展开激战,隋军大败,但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惨重。李密遂命大将杨率部屯兵垦田,休养生息,当地亦由此而得名“杨屯”。军内有会捏制泥玩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用泥土捏制一些骑马兵将和战马,以缅怀在战场上阵亡的战友。由此,逐渐发展成一种地方性的民间泥塑艺术并传承至今,杨屯也成为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这段传说,虽无确切文献记载,但据《资治通鉴》记载的“李密遣房彦藻、郑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以及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许多有关“瓦岗寨”的口传故事,并伴以大量“骑马人”和“马”等军事题材的泥塑玩具都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其可信性。

这几件“骑马戏人”出自已故的民间泥塑艺术家王蓝田之手。王蓝田(19232009)是河南浚县杨屯人,系著名民间泥玩艺人王青山之子,自幼随父学习捏塑手艺,是家族泥塑技艺的第二代传人。王蓝田曾是浚县泥塑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特色鲜明,自成风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诸多艺术机构收藏,仅中国美术馆就收藏其作品一百余件。

这组泥塑骑马戏人是王蓝田老人塑于1993年的作品,取材自与浚县泥塑起源传说密切相关的隋唐英雄人物。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密、单雄信等一众瓦岗寨英雄和他们反抗隋朝暴政的故事在浚县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此在当地泥塑中,有大量以此为题材的系列作品。浚县“骑马人”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捏塑艺术,它的产生和传播均源自民间,同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首先要迎合地方群众的审美喜好,因此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倾向于广大农民的简朴率真的审美趣味。从王蓝田的这组作品中,透过其造型、色彩及彩绘几个方面,便可窥见浚县泥塑所蕴含的这种朴中见美的艺术魅力。

从造型来看,这些骑马人极富特点,即相较人物而言更加突出坐骑,这使其颇为与众不同。人物昂首挺胸骑于马背之上,下身与马背连为一体,马的头颈被夸张处理得极为宽大粗壮,几乎占整个马身的二分之一,马儿昂首举颈,马嘴张开作嘶鸣状,马儿的躯干和四肢则故意捏得短小稳健。这种造型比例看似有些“头重脚轻”,但却着意突出了骏马的矫健有力和人物的精神气势。

从用色来看,浚县泥咕咕多以黑为底色,再施以红、黄、绿、蓝等原色进行彩绘,但这种戏曲人物除了遵循基本的用色观念外,还要参考人物角色本身的衣着乘骑等特征运用适当的色彩。如这件《骑马秦琼》,在《隋唐演义》小说中,秦琼的坐骑为黄骠马,是一匹身高八尺、遍体黄毛的宝骑,因此这件作品以亮黄色描画马匹全身;又如《骑马关羽》,众所周知,关羽的坐骑是一匹名唤“赤兔”的红色汗血宝马,因此作品中马匹以紫红着色,关羽则红面美髯着绿袍,也符合角色特征;再如程咬金的坐骑“铁脚枣骝驹”也是通体红色,故赋其枣红颜色。但总体而言,浚县骑马人的着色特点其共性是采用大块面着色,色彩整体感强烈,多用不加调和的纯色,明快鲜亮,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典型着色特征。

第6篇:泥塑人物范文

枫溪瓷塑作品的工艺特征

1 胎釉:清中期以前,枫溪的瓷土从白水等邻近地采掘,一股为低温土,烧成后胎壁较厚,质粗松,有火石红。清末之后,采用潮州当地最具特色的硬质粘土――飞,天燕瓷土,胎色灰白,质密实,烧成温度较高。釉料为谷糠釉,其成分以贝壳、谷糠为主,加以石英、高岭土等,釉色白中泛黄,中温烧成。民国中晚期使用白釉,釉层较厚,其釉色乳白,透明性强,或白中微泛黄。胎釉结合紧密。

2 成型:以泥印模印后贴接成型,再装上头部、手掌等;也有一次模印贴合成型的。解放初期,开始采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

3 造型:清中期的人物造型较小,高度20~25厘米的较多,衣褶较简单,眼睛多为单眼皮,造型较为严谨。清末民初,人物造型、衣褶趋于繁密,如观音佩戴的璎珞和衣褶,层次繁密,变化多样。民国后期,造型大器者多,高度40~60厘米,人物造型借鉴现代解剖学原理,以写实的人体比例进行创作,衣褶较疏,有飘逸感;人物表情丰富,注重体现作品的个性和内涵,较为传神。观音或人物的立像基本都成对塑造。

4 装饰:以施白釉为主,也有的施以“大窑五彩”“五彩”“描金青花”“青花(蓝彩)”“描金五彩”等,也有的仅在衣褶施哥釉,或在肌肤、靴等处上彩。

5 款识:以无款识者居多,少数把作坊名、商号、老板姓名刻印盖于泥坯,或手写划刻。主要有“任合出品”“如合厂出品MADE IN CHINA”“耀兴”“陶真玉”“吴鸿发”“吴同如发”“吴明成”“韩江坤德成”“玉成隆”“金顺彩庄”“潮磁造”“炳利”“锦合”等。

对于近代枫溪瓷塑的研究,有关文献记载亦较少,目前只能通过存世实物和老艺人的回忆、口述来整理这段既平凡又充满传奇的历史。

近代大吴泥塑对枫溪瓷塑的影响

清中后期,枫溪瓷塑在传统捏塑技法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泥塑、木雕、戏剧等艺术的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瓷塑艺术。主要题材为佛、菩萨、仙道,以及戏剧人物、动物、玩具等。

潮州泥塑以邻近枫溪的浮洋镇大吴乡及颜厝乡著名,尤以大吴泥彩塑最为出众,它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中国三大泥塑之乡”。清末民国,这里出现了一批颇有艺术造诣的泥塑高手,创作出大量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泥塑造型,其代表人物为清末民初的吴潘强(1838~1902年)、吴潮昌,民国时期的吴阿才、吴镇藩,以及解放后的吴金福、吴嘉鸿、吴坤河等。他们天资聪敏,技术精湛,擅长全身戏剧人物、脸谱、人物肖像,有“曹操咬靴”“钟馗踏马兔”“笑佛”“观音”“仙女散花”“陈三五娘”“白蛇传”“桃花过渡”“喜童”等佳作,大吴泥塑制作采用贴、塑、雕、捏、刻、划、彩等手法,尤以“贴塑”技法在泥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最具特色,其人物面部标清的刻划细节。特别是人物面部表情的刻划十分逼真。

由于地域相近,人员往来密切,两地艺术交流活跃,大吴泥塑对近现代枫溪瓷塑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抗战胜利之后,为满足国内及东南亚一带居民重建家园的需要,以及战后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期盼,枫溪大量生产象征平安吉祥的笑佛、观音菩萨、喜童等陈设瓷和壁瓶、筒瓶等实用瓷,枫溪瓷业得到迅猛发展。此时,大吴有100多位泥塑艺人到枫溪瓷作坊当瓷塑技工,承担安贴、修坯等工作,也有少数被聘请为技师。这些技师自己能创作,他们把部分泥塑的脸谱模具用于瓷塑创作,从而使很多瓷塑作品带有泥塑脸谱的特征。大吴的泥塑师傅如吴阿才等人为枫溪瓷坊创作了许多仙佛、人物造型,如“合成”号的“八仙”造型,“如合”号的“观音”造型等,其捏塑水平很高,远近闻名。据“荣利”瓷作坊的陆桂园(1921年出生)老人介绍,民国时期,“荣利”聘请吴阿才到作坊捏戏剧人物“陈三五娘”和“观音”等,他薪金比别人高,开工初就先领360银元的年薪,创作的作品再计件付酬。

在枫溪瓷作坊的大吴人吴金福,自民国后期至解放后一直在这里进行瓷塑工作。他先后在枫溪美术瓷厂和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其以泥塑的贴塑技法制作的瓷塑作品“薛丁山与樊梨花”极具艺术特色。民国后期,瓷塑十分适销,受大吴泥塑人物造型影响,枫溪出现了一大批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和神话人物、“锣鼓双人舞”“芭蕉人物…喜童”等题材的彩绘瓷壁瓶,也有以传统手法制作的作品,如戏剧人物“李白醉酒”“白马…裸女”等造型的灯盏架,以及专销泰国的“大鹏鸟”和专销欧洲的“洋狗”等壁瓶,还有销往各地的“仙女散花”“时尚女性”“孔雀”“鹦鹉”“佛手”“花果”等壁瓶。

泥塑与瓷塑的成型和烧成工艺截然不同,有各自特点和艺术语言。在产品销售方面,泥塑产品的生产有阶段性,消费者只有在游神赛会或办喜事时才选购几屏泥塑作品去摆设。加之其从产品制作到焙烧基本由一人完成,所以只能小批量生产。瓷塑产品则基本可长年生产,虽也要经模印、安贴、修坯等工序,但可大批量生产,产品为家居日用所需,也适宜作为馈送亲朋的礼品,需求量大。大吴泥塑制作艺术的成熟应比枫溪瓷塑稍早。民国时期,瓷塑的需求量和产量明显超过泥塑,大吴泥塑艺人自然流向枫溪,加入瓷塑生产的行列。

民国后期枫溪瓷塑风格的变化

据老艺人吴维雄(1925年出生)介绍,清末时,他的老祖母陈氏晚上到戏园看戏,第二天便能用泥巴将昨晚的戏剧人物捏出来,惟妙惟肖,周围的人都能认得是戏剧中的哪个人物。他的祖母、叔父、父母的瓷塑手艺都是从老祖母陈氏那里学到的。位于枫溪卢厝池顶的陶真玉号瓷庄,创办人邱进佳(俗名和尚伯),他能捏塑观音像、笑佛等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民国后期,枫溪溪下的“潮瓷”号瓷坊创办人吴天亮,兄弟三人原都在“吴任合”瓷坊打工。任合的老板吴权记有一手瓷塑绝活,他看见什么人,就能以手中的泥巴马上塑造出这个人的造型,形神俱佳,民间夸他的瓷塑为“权记无模(模具)白手捏(塑造)”。吴天亮在任合瓷坊暗暗学到不少技法,兄弟三人利用晚上工余时间在自家塑瓷,制作“八仙”“观音”自己销售。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后辞去“吴任合”的工作,自立门户,创“潮瓷”号瓷坊,生产 销售瓷塑及彩绘产品。当时,瓷坊的老板基本都能拉坯、雕塑,彩绘则一般都聘请画师上门作业。

在枫溪“安仔(瓷塑品)街”开店的满希婶,边卖瓷猴哨子,边手捏制作猴仔。她手艺高超,心灵手巧,一块瓷泥经她一拉一捏,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便制作出来了,她的店前经常围观着一群人在欣赏。

枫溪瓷塑的外来师傅曹明銮为江西人,1947年至1948年间与其妻在枫溪以创作瓷塑为生,他那时年龄五十出头,其妻年轻貌美,约20多岁,跟随其身边,兼当模特。曹明銮擅长于仙佛、人物以及时尚女性形象的雕塑,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非常畅销。当时,枫溪诸多瓷作坊的老板争相向他定购,作品有“天女散花”立像、“弥勒佛坐像”“时尚女性”“裸女”“寿星立像”“刘海戏蟾像”等。曹明銮创作的作品以拉线对模,作坊老板买了这副模后,要先注浆成型,再按成型作印。

曹明銮还把更为写实的创作风格带到潮州枫溪,改变了传统造型那“四个半头”的人体比例,许多作品以现实的“七个头”的标准塑造身型,脸部表情更丰富,衣褶更为简练夸张,使近代潮州瓷塑造型呈现时代风格,影响深远。

当代民间瓷塑大师林鸿禧(1928年出生)老人回忆,1947年他在“鸿发”号瓷作坊学塑观音时,师傅带他去“如合”号瓷作坊观看摆放于大堂的吴阿才雕塑的观音菩萨立像,作品的面部表情端庄沉静,望之遂生恭敬之心。其面部造型与泥塑观音的造型同出一辙,单眼皮,眼微瞌,瓜子脸,小口垂鼻,头顶佛像,双辫垂肩,胸佩璎珞,手执如意,立于波涛中的莲叶之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老人对此仍印象深刻。当时,大吴和枫溪的雕塑艺人塑观音前,也多去观看开元寺里的观音立像,受到启迪后再发挥想象力开始创作。

1948年,林鸿禧在“鸿发”号当一般工人时,便暗暗学艺,他以吴阿才创作的观音像为样,制作了观音立像,其形态生动,初露大家之气;又以曹明銮创作的寿翁立像为样,制作了笑容可掬的寿星立像。解放初期,第四野战军南下,部队的马群驻扎在潮州市郊枫溪,当时卢厝池顶“鸿发”瓷作坊门口的马群引来很多乡民的围观。林鸿禧对这些马群也产生了兴趣,静心观察,回到坊中便捏出8尊不同形态的骏马,其造型自然生动,比当时枫溪“松兴”号生产的“八骏马”更为传神。老板吴维雄大胆地把他的八骏马作为样品,让客户订货,这一下不得了,许多客户争相订货,生意极好,供不应求。自此,林鸿禧的瓷塑手艺开始为大家赏识。

林鸿禧的瓷塑艺术源于生活,创作了许多瓷塑精品。1955年,他创作的戏剧人物“十五贯”,于1959年获全国优秀作品一等奖。他的作品构思独特,善以细节表现作品的内涵。如1957年创作的“李白醉酒”,塑造李白醉酒夜归的形象,李白满脸通红,眼微闭,倚身仆童。仆童一手持灯笼,一手掩鼻,表现出难忍他的酒后气味,从而把“醉酒”的情形刻画得入木三分。1960年创作的“达摩”立像,以简练的线条刻画、塑造了深刻的内涵,受到高永坚先生的称赞。如今,年已八旬的林老还坚持创作,精品迭出,如“如意观音”以细腻的面部雕塑和简练的线条,体现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使众生遇难呈祥”的慈悲形象。他的创作造诣是与他扎根于民间,对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吸收、理解与融会贯通分不开的。

林鸿禧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人物雕塑的一些要领,如佛、菩萨的眼睛似视似闭,只看眼前三步之处;持莲、持如意观音菩萨立像应“三不正”构图;神仙脸似“风”字;武侠脸似“田”字;释道面部应有喜乐的表情等等,这些审美观在枫溪的瓷塑创作上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第7篇:泥塑人物范文

无独有偶,距今可追溯到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泥塑,也在近十年内得以锦上添花。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塑形大多寓有民间古朴的以求生求福、趋利避害为主题的吉祥文化。而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图1),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要制成一件泥塑作品,大致需要经过四道工序: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其中着色是观赏一件泥塑作品好坏与否的直观因素(图2)。故泥塑作品也就有了“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值得一提的是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并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其色彩的选取大多源自广大劳动人民日常劳作时常见的色彩,例如红艳艳的花朵、绿树与青山。泥塑作品从塑形到色彩的选用既保留着浓郁的乡土特色,又单纯而直接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对于艺术品的鉴赏与喜好也发生了变化。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对于国外艺术品与技艺的接纳度不断提升,与此相比,我国传统艺术技艺却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泥塑作为中国传统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自然不可避免的更多地面对着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2003年,是年恰逢羊年,全国50家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中国羊年吉祥物。最后来自陕西凤翔的泥塑艺人胡新民通过展现传统手工泥塑技艺,完美地凭借一只色彩艳丽、憨态可掬,满身喜气吉祥的泥塑彩羊脱颖而出。泥塑彩羊成为了这一年的中国羊年吉祥物,并被国家邮政局选中为这一年的生肖邮票主图案(图3)。更为锦上添花的是,2003年这只泥塑羊的“羊”色彩令泥塑作品破“土”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注册的立体商标。毋庸置疑,这只彩羊为泥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关注与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2006年,中国传统艺术泥塑正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彩羊的文化内涵亦成为了Fazeya(彩羊)品牌精神理念与处世态度的发源。Fazeya(彩羊)品牌宣导“多元多彩”的生活方式,并以”并蓄古今、中外“的气度携手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团队、高超的制作工艺带来丰富多元的款式、面料、色彩等等,以满足现代消费群体多元化的选择,带去非凡的体验,开启绚烂多彩的人生旅程。

第8篇:泥塑人物范文

关键词:废旧材料;纸制品;泥工活动;塑料制品

一、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多种材质的废旧材料

(一)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纸制品

杂志、旧报纸、餐巾纸都属于可塑的废旧纸类。由于容易着色和可塑性强,这类纸类材料通常会被作为填充物或外部装饰应用于泥工活动。例如,在《七彩饺子》这一主题的软陶泥活动中,由于使用了颜料,许多餐巾纸都染上了颜色,这时就可以收集餐巾纸,在饺子中包入各色餐巾纸。由于纸张具有易燃和耐高温的特点,就可以结合软陶泥和餐巾纸,将其放入烤箱,进行高温加固。

包装盒、筒状内芯、瓦楞纸、硬板纸都属于不可塑的废旧纸张。这类纸张具有较硬的质地,但其同样容易着色,所以在加工制作时就可以进行使用。例如,在进行小动物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让小朋友提前进行牛奶盒、纸质饮料盒的准备,既环保又能帮助幼儿进行物品的制作。

(二)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塑料制品

与纸制品相比,塑料制品具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塑料袋容易塑形、质地柔软,具有丰富的颜色。但在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其做成丝状或小片,防止幼儿因为塑料袋出现意外事故。除此之外,对于塑料制品,其方便获得,具有优美的形状、质地坚硬,可以使幼儿在其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在教师对其分解后再行使用。

(三)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纺织品

布和线是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纺织品,这类物品易于着色,颜色丰富,但往往在泥工活动中很难看到纺织品的身影。在人物肖像制作中,就可以利用到纺织品。教师可以在小朋友使用黏土做好人物肖像后,让其对肖像的头发、嘴巴、眼睛、鼻子使用毛线进行勾勒,使其线条更加明显,这不仅能使其制作的人物肖像立体感得到增强,还使作品颜色增强。

(四)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玻璃制品

玻璃制品方便获得,具有优美的形状、质地坚硬,能够经受高温,在进行泥工活动中,玻璃制品是代替塑料制品的最好选择。

(五)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木制品及金属制品

在幼儿园中,木制品、金属制品出现的形式往往是牙签、木棒或者铁丝等。这些材料通常会应用于制作内部骨架、连接泥工制品。除此之外,还能作为泥工工具进行雕琢。

二、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多种形状的废旧材料

(一)结合泥工活动和平面材料

在结合泥工活动和平面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支撑泥工制品的底板或背景,在泥工活动中还可以使用较为坚硬的平面材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小朋友进行大面积压平和切片。

(二)结合泥工活动和立体材料

1.筒状材料

常见的筒状材料包括矿泉水瓶瓶身、保鲜膜和卫生纸的筒身,这些都可以利用在幼儿园的泥塑活动中。

2.盒状物

幼儿园最多见的就是盒子,特别是体积较小的盒子。例如在制作动物园的软泥陶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剪裁鞋盒成相同大小,将其刷成不一样的颜色。将小朋友制作的小兔子、小猫、小狗、长颈鹿、大象等都进行分类摆放,鞋盒的边缘即为动物园的栅栏,既有趣又环保。

3.棒状物

牙签、吸管和竹签等棒状物,不仅可以在辅助物扮演中进行连接、支撑,还能使泥塑作品更加有趣、有吸引力。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将细长棒状物的尖端磨平,尽量使用粗一点的棒状物,防止幼儿因为这些材料出现意外伤害。小朋友在设计棒棒糖的过程中,就会在竹签上插上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小朋友如果在手中搓动竹签,就会产生动态效果。例如,教师在带领小朋友制作蝴蝶时,就可以在竹签上安插制作的蝴蝶,轻轻晃动竹签,蝴蝶就会在空中“飞舞”。

本文就废旧材料在幼儿泥工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多种材质的废旧材料,随后阐述了结合幼儿园泥工活动和多种形状的废旧材料。通过收集废气材料,将其与泥工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使得原本的泥工作品变得生动有趣。除此之外,还能对幼儿的大脑、眼睛和手进行锻炼,有利于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审美、合作、想象、观察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试论幼儿园开展民间儿童游戏的指导思想与实施策略[J].蚌埠学院学报,2014(6).

[2]张立辉.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幼儿体育活动玩教具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

第9篇:泥塑人物范文

    (一)制泥

    对于每道工序的称谓到具体操作都具有白沟的本土特色,如闷泥、摔泥、砸泥、扁泥等,称谓既朴素又形象。这些都是白沟人经过长期辛勤劳作,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传统技法,形成一种不经约定而俗成的当地民间工艺的本土化语言。

    1.选泥选泥十分重要,是后几道工序的基础,直接影响泥货①的质量,会不会干裂变形。白沟人凭借本地得天独厚的优势,紧傍白沟河,就地取材,去河边采挖胶泥。南刘庄、北刘庄和辘轳把村所在地理位置不同,采选的胶泥土也有所差异。南刘庄村民通常在临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的大坑里采富有粘性的沙胶泥。以当地人取泥的经验,采选比例约含有20%沙+80%胶泥的沙胶泥。北刘庄村民去临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采过滤胶泥。过滤胶泥中是不含有沙的,采这种泥至少要挖一尺多深才能找到,并且人们不能从地表面看得出是否有胶泥,要挖挖找找。南、北刘庄胶泥都呈潮红色,土质发粘。辘轳把村民在临村的大清河西北方向采胶泥土。在河地表就能找到,无须深挖寻找胶泥土,此胶泥土中含沙量较少,较南、北刘庄胶泥略白,细腻而富有粘性。

    2.捣、闷泥选好胶泥后,进行捣泥,把采好的大块胶泥,用铁钎均匀捣碎。其后是闷泥,南刘庄和辘轳把村制泥时都需要闷泥这道工序,操作基本相同。拿清水(冷水即可)闷泥,约闷5~6小时,直至把泥闷透了,冬天注意闷泥时防泥被冻结。通常闷泥时间偏长较好,这样会充分闷透,和泥时更易均匀,胶泥也有劲好使,捏出的泥货质量好不走形,其表面不易干裂。北刘庄在制泥时不需闷泥工序,由于所采胶泥是被大水长期冲刷,逐渐沉淀的淤泥,已经起到闷泥作用,因此这种过滤胶泥无须加水来闷,可直接进行下一道工序。

    3.摔砸泥摔砸泥是和泥的一种手法,用铁棍反复的摔、打泥,使泥成为熟泥,这道工序也叫做醒泥至熟泥。在砸泥的同时,最好也用脚扁泥,使泥变粘乎,能粘合到一起。

    4.掺棉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棉花,并重复上一道工序摔砸泥,使棉花与胶泥溶合。掺棉的作用是棉丝能牵制支撑好胶泥,防泥货干裂变形。现在的人造棉是不可掺到胶泥中的,因为人造棉的纤维丝过长,而且此种合成物不能与胶泥溶合。此工序三村在传统技术上各不相同,南刘庄的棉花与胶泥比例约为10斤胶泥∶1两棉花;北刘庄约是100斤胶泥∶3两棉花;而辘轳把村不需掺棉,村里人所取的是地表胶泥土,此种胶泥土的土质很细腻,且粘性大,此外,辘轳把村主要塑公鸡、孔雀等较小泥货,无需掺棉,捏出的泥货就很坚固不干裂。白沟当地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大泥货较小泥货更易塌陷、干裂,因此,总结出一条经验:“大货掺棉,小货不掺。”5.扁泥最后拿脚反复碾、踩踏用塑料包好的泥,扁泥也是和泥的一种手法,能使泥和得更加均匀细腻,富有粘性,与棉花很好地溶合。

    (二)塑型

    白沟泥塑的成型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手捏;第二种是模印。模印较手捏简单易做,能提高效率制出更多的泥人,而且泥人是空心体,可装苇笛鸣响,增添了玩赏的情趣。此外,以前人们都是挑旦在街头巷尾叫卖或推小木车去庙会销售,空心体泥货轻便,方便运输。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模印。

    1.手捏

    白沟艺人在进行泥塑创作前,无需打画稿,凭借着对生活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就能徒手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通常采用捏、雕、塑等手法,在塑造小动物时不需要浮雕,直接用手捏制出动物形状。塑造人物需要浮雕,尤其需用小竹刀在人物面部细致雕琢。白沟当地把手捏塑造好形象的泥人原型称为“子儿”。子儿是实心体,不能鸣响。白沟的人物戏出①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独有的特色,它是吸取木版年画人物的特点,创作出一方特色的戏出泥塑。它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天仙配”、“梁祝”、“桃园三结义”、“白蛇传”等。人物戏出是在一块泥巴上塑造两到三个人物,要保持泥巴的恒定性,并使人物能整体协调,制作的难度较大,要求工艺技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