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描写黄河的诗句精选(九篇)

描写黄河的诗句

第1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2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第3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一、用数字构成的结构美

数字在构成诗的结构美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成诗的内在结构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黄鹂用“两个”,是写点,是近景;写白鹭用“一行”,是写线,是远景;写“千秋雪”是写时间,是写面;写“万里船”是表达空间,是写“体”。这样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应,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2.构成古诗的外在结构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里的“千山”和“万径”相对,使诗句构成了对偶句式,结构整齐,对仗工整,构成一种外在的形式美。

二、用数字抒发心情

古代诗人常用数字抒发自己的心情,从而达到加重感彩,渲染气氛的表达效果。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用“三千尺”夸张写瀑布之长,用“九天”描写天空之高,一长一高,借“三”和“九”两个数字托出,何等潇洒豪放,气度非凡!再如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用“千里”之远和“一日”之短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流露出作者日行千里和遇赦的喜悦心情。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没有遇到主人,正一片惆怅,感到扫兴时,忽见一枝红色的杏花从墙头伸出来,尽管只有一枝,同满园春色相比,数量虽然少一点,但诗人毕竟看到了春色,惋惜之中得到了一丝安慰。

三、用数字突出主体

数字的运用,有时能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杜甫的《春望》中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月”写战乱之长,“万金”是极言珍贵,惟其是战乱频繁,所以一封家书胜过万金。这两句诗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感情共鸣,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两个数字的运用,因为它紧扣着对亲人的思念,深化了主题。

四、用数字描绘形象,拓展意境

第4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第5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一、描写天气与气候的诗句:

1、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的诗句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2、描写季风和降水的诗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凉州词》)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指夏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有关知识。

二、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的《蜀道难》)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三、描写河湖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将进酒》),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坡的《题西林壁》),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6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现代的我国人民,也喜欢用诗歌来表达情感,进行斗争。在伟大的“四五”运动时,全国人民就是用诗歌作为奠祭的礼品,表示对敬爱的的悼念;又用诗歌作为武器,向罪恶的“”进行了斗争,那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

许多青年同志喜欢读诗,也喜欢写诗。不管为了读诗或写诗,都不应该忘记我国优良的诗的传统,我们自然会想起唐诗,寻找这个诗歌的艺术宝藏。这里举几个例子简单谈谈,以引起大家阅读唐诗的兴趣。就先谈谈伟大诗人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yu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是一首乐府诗,在古典诗歌中是较为自由的诗体。押韵可平可仄,又不受字声的限制。作者通过一个封建社会闺中对自己爱情成长的回忆,倾诉着自己怎样由童稚逐渐晓事;又怎样由羞涩不语的新娘后来和丈夫结为海誓山盟的情侣。然而就在这感情发展的圆满之际,生活却遭到了变化,丈夫的远行使闺中的生活变成了一串不尽的对丈夫的悬念与相思。她触景感伤,为自己在愁苦中流逝着的青春惋叹。由于诗中所写某些情景有普遍意义,以致其中一些词句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用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常用以说明自幼即相识相亲的男女儿童或少男少女融洽无间的情感。这首诗所以生动感人,是由于它运用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来表现事态的发展,极少抽象的叙述。即以“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这几句来说,原只写绿苔,而寓意却层层深入,既连系着女主人公过去的美好生活,又暗示着当前的门径寂寞……多种复杂的情感都从绿苔这件事物上逗引出来。这就是古典诗歌的精炼之处。它不一定铺叙得很多,却能选择有特征的事物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首诗还由于有优美的韵律,耐人回环反复吟诵,而诗的情意也在吟诵中体会愈深了。

唐诗的体裁是多样的,除了上述乐府诗外,还有律诗、绝句、歌行及五言古体等。律诗顾名思义,即有严格规律的诗。除平仄有定谱外,每句字数固定为五字(五律)七字(七律)。每篇只有八句(排律不限),中间四句(两联)必须对仗。只准押平声韵,两句一押韵,不准转换。一首诗里一般不许有重复的字。三、五、七不押韵的单句最后一字必须用仄声。可是这样严格的格律诗,在大作家手里依

然可以运用自如地表现出丰富多采的内容来。唐代另一个伟大诗人杜甫就曾用这种体裁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南河北的收复,表示安史之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绵延七八年、祸被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杜甫一家也随着国家的多难,辗转流离,漂泊西南。杜甫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忽然得此重大喜讯,自是欢喜若狂。似乎好消息一下子把几年来的苦难悲愁都冲刷得干干净净。“却看妻子”,幸有骨肉团聚,还有什么悲愁可说?“漫卷诗书”,对身外之物的诗书也看得无足轻重了。诗人老泪纵横放歌痛饮的狂喜之态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是归途路线的四个地名,乍看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思想,却最生动地写出了他那屈指计算行程的情态。其实这段路途在当时交通不便之时,既有水路,又有陆路。而在诗人急切的心情下,却仿佛即可飞越关山,指日可达。显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欢快的气氛充塞于字里行间。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却不给人以任何斧凿雕琢之感,明白流畅如话。可见愈是精通熟练,愈能运用自如。

我们还想谈到王维。他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常常渲染出一种清丽的情景,耐人寻味。试读《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不是幅很好的初秋晚归图吗?宋代大诗人坡曾评论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最好的评价,也是对好诗的要求。优美动人的诗歌,应该兼具诗情画意,才能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心。这首诗既描写了静态,又描写了动态。松间的晚月,石上的流泉已经展现了一个静谧的画面,而竹间的喧闹声表示浣女归来,湖面上摇动的莲花,指示渔舟将去。如闻其声,如见其影。景象逼真,仿佛身临其境。而无论这些静态或动态,都引起我们一种清新、活泼、优美、安详的感受,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美的情境。

上引三首诗表现了三种不同的艺术境界。《长干行》运用传统题材,描写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珍惜与追求,显示了她的纯洁可爱的精神世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伟大诗人杜甫片刻间的狂欢之态。他的狂欢代表了当时举国上下对收复两京重过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心愿。《山居秋瞑》的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的描绘,陶冶着人们的性灵。

第7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1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图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2]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第8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描写祖国黄河的诗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第9篇:描写黄河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徐志摩 康桥 情景交融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件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现在想写康桥,也正是这样的心理。”作者曾说,他是怎样尤其爱康河“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一、依依惜别的情感

诗的开头,诗人就以“轻轻的”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也是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的姿态。诗中有意地连着用了三个“轻轻的”字样,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深情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作者这样的描写,将诗的感情引入了与所描写对象完全和谐一致的境界,外在的姿态的选抒,准确地暗示了内心的波澜,使自己对于剑桥大学眷恋的深情的表现,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一句用比喻,一句用描述,一句似客观的静观,一句有主观的介入,河畔的金柳,水里的波光,夕阳照耀之下的康河的美丽,已经与诗人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在这样的情景中,以至于诗人个人也要完全融化于自然美中间去,响应着那水底的“软泥上的青荐”的“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二、诗人梦的追寻与离别

诗的第五六两节,接着这梦的出现,抒写了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当年,徐志摩曾经撑着长形的撑篙船,或乘小船,在康河上漫游,如梦如痴地享受着快乐自由的青春时光。他说过:“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喋喋声在你的耳边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正如五四以后许多有志青年一样,诗人也是一个人生的“寻梦者”。此时,他欲撑着长篙沿流漫溯载着满船星光,一腔别情对于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的母校不由得不产生“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强烈冲动。可是这里太美丽了太宁静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构成了一曲大的“调谐”,甚至使自己不忍用压抑不住的豪情的放歌来打破它的这种美丽。

此时此刻里无声的“悄悄”是一曲深情的别离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这种欲放即敛的方法,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得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浓缩了诗人在当时情境中的独特感受,传达出古诗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韵,而且更加具象化了,给人以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三、 诗人拥有洒脱个性美

为了强化“再别”的感彩,最后一节诗,又回到诗的开头的告别: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里,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没有任何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一句,而传达的情感意义却不同。“作别西天的云彩”,是告别之初的一般性动作,没有浓厚的感彩;“不带走一片云彩”是经历康河上漫溯后产生的灵性,已经饱含了诗人的一番新的感情将自己对康桥的爱与眷恋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于动态感的姿态。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深情,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和潇洒,而且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这一个”诗人独自拥有的个性美。不惊扰这里的美和宁静。

四、格律诗实践的典型

徐志摩是现代格律诗的倡导者之一。《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有三到四个音节,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每节诗的二、四行,在排列上均低一格处理,使得诗的外形的“建筑美”,似乎要与诗里所歌咏的康河流水的波纹取得内在的一致。每节诗均二、四句押韵,个别的诗节一、三句也押韵,如第四、六节的“潭”与“间”、“歌”与“默”,但不完全如此,而二、四行押韵则是严格的。这样,就给这首抒情诗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总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特别注意情与景关系的处理,景中含情,融情人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将一个海外学子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和自然,“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给人留下无限的美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