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精选(九篇)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第1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几类说法,尚无一致意见。本文综合不同文献的看法,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为: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等合作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方案,由金融机构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灵活地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一种融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经过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约束问题,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变革,而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以实现对供应链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发挥其巨大作用。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该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创新了一步。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创新空间有限 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银行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供应链条上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担保而给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但能够进入这种链条的且符合银行要求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业务创新空间有限。所以有必要把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 前文提到的两种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虽然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两种业务需要银行从事一些非日常业务与非专业范畴的工作,使银行失去动力。即便采用第二种模式,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也很难让银行省心。并且,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新收益不会太多,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为此,需要加大银行业务创新,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盈利模式,使银行的收益跟付出对等,促使银行大力拓展全面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另外,可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为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能够提供集物流、信息、商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联系银行和生产、供应、销售之间的融资职能。

(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相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要求已经显得相对滞后,如供应链管理数据库等难以实现需要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难以提供各方面查询和防意外功能。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现在较为可行的解决思路是依托物联网将产、供、销连接起来,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整合技术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 目前的供应链融资组织形式主要由银行和核心集团性企业为主体。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了。首先,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风险更大。供应链融资不仅看重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且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其次,作为抵押的存货等中间产品,市场价值难以评估。致使金融资源向核心集团性企业积聚,随之风险也更加聚集,极容易导致大企业经营困难,进而殃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形成系统性风险。所以,目前的组织形式需要进行突破。对银行来说,可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行事业部制,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同时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

(五)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制度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础。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其难以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大多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广大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我国法律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权限有严格控制,物流公司也受到限制,不能通过以自有资金作为企业垫付款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使得无论哪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难以行得通。所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争取实现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的存在,且允许银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这样的公司,逐步形成这样的中介行业,要实现这个目的,最主要的是法律法规等的修订。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在间接融资范围内,很少有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实现直接融资的情况发生。可以考虑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对融到的资金用途进行限定,通过一系列的合同设定,分配给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联合发债的方式,组成发债联盟,在债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然后将融到的资金按约定分配给中小企业。这其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直接融资,是未来可以考虑的创新方向。

三、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分析

(一)来自银行的风险 银行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针对单个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单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将注意力放在整个供应链上,将单个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中考察,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进行综合授信面临的是产业链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银行自身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设计者,可能存在各种设计失误,如授信额度过大、合同签署不当、风险敞口过大、流程设计过于复杂等。另外,银行内部人员作弊、欺诈等行为、能力不匹配、操纵失误给等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来自其他参与主体的风险 一是来自供应链上企业的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的放大,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巨大。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很强的供应链意识,也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即使开展供应链金融也大多没有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标准管理,尤其中小企业很可能财务状况更不佳。二是来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还不成熟,其本身的运作也存在风险。

(三)来自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风险 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国法制也存在不健全的弱点。如对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质押物等未作规定,也未明确质押物的清偿顺序。从司法的角度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会增加供应链金融的成本,而且不是每条法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落实,尤其是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

(四)来自信息传递失真的风险 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前两者在传递的过程中基本能保持原貌,而由于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信息会失真。如有的企业在面临选择时会过于注重或者只管自己的利益,这样甚至会伤害到别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越复杂,参与方越多,参与人员越多信息失真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信息失真可能使供应链上企业错误决策,也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给供应链金融活动带来风险。

(五)来自中介机构的风险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更何况是跟金钱打交道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供应链金融免不了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的参与,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供应链金融开展有重要意义。如果采用供应链金融手段进行直接融资,由于参与方众多,市场风险更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风险将更加难以控制。

四、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好的法律环境能对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主体商业银行等的权利进行保护,为其业务开展提供保障。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故需在立法上进行改变,如改变《物权法》在动产抵押方面规定有些笼统、公示性差和登记部门多等不足,并陆续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在司法上严格执行,尤其做好风险管理法规的落实,追究违规人员的责任,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另外,应辅以行规、道德教育和其他综合措施等手段弥补法律的缺陷。

(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参与主体和资金提供者,其应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强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对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其次,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和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然后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专业能力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设计和组织中,实现最大效益。再次,银行要能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通过风险分析,把优质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企业行列,拒绝风险大中小企业参与,并且要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对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最后,要打造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按地区、城市等对供应链金融的集中操作平台进行分层次设置,以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尽快获取规模效益。另外,银行应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能力。由于这项业务还比较新,行业和公司跨度大,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测控也比较困难,而且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契约设计漏洞等问题,这都会加大借款人对风险进行判断的难度,所以,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供应链金融的专业运作能力。

(三)跟踪评价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 除了商业银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现行供应链金融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营状况对供应链金融成败生死攸关。所以银行应对其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市占率、客户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应帮助核心企业把供应链上的不合格中小企业及时剔除,做到尽可能早地发现风险,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四)保证信息流流畅、真实传递 首先,各主体要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而带来的错误判断,为此要做到时刻关注市场风云变幻,及时掌握各种质押物等的市场价值数据,实时更新决策。其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本部分第一点中谈到政府在法律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而在这里,本文认为政府可以出面构建统一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将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登记的信息,有选择地共享给商业银行等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商业银行等主体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在多环节、多通道的供应链这个复杂系统中很容易发生,而且其杀伤力极大。为此要建立预警及应急系统,设定指标临界值,当预警系统中某项指标达到预警标准时,立即启动应急系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应变措施和工作流程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六)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文化建设 文化的作用越来越被企业管理者所采纳、重视,尤其是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往往是大企业,而大企业的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化的作用,供应链管理更是如此。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尤其要大力推行供应链金融创新文化建设,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增强大家的凝聚力,使各参与方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标准,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上海金融》2010年第3期。

[2]曹湛:《低碳经济背景下浙江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6期。

[3]陈支农:《供应链金融的前世今生》,《时代金融》2012年第2期。

第2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整风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第3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问题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内部贸易中往往占有优势地位,因此这些企业习惯于通过向上游赊销、向下游压货,将流动资金压力转嫁到供应链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企业。非核心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较弱势,且通常是中小规模的企业。他们的资产实力和信用实力都较弱,融资成本高。这势必导致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既面临流动资金增加的要求,又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造成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供货成本提高,以及分销商单位产品的销售成本提高,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供应链的系统性金融融资模式,它是银行立足于供应链全局的角度,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财务成本为目的,同时兼顾协调供应链资金流的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有助于与核心企业打交道的中小企业缓解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提高资金使用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然而,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的融资模式,它包含了供应链中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与一般的企业融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及难点。

首先,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为解决供应链的中小规模企业融资困境而提出的融资模式,但是它不能回避中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小和信用实力较弱等固有的高风险问题,如何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其次,最近几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提出较多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型金融信贷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的改进和组合,但在合约设计方面和操作流程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如何进行有效合约设计、制度设计以及全面的风险设计,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再次,为了确保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能够归还贷款,银行通常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来做保障。但由于赋予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订单抵押的模式中监管货物的权责,往往不可回避地涉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相互勾结和串谋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如何规避道德风险问题,也是供应链金融在风险规避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最后,在供应链金融中,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和融资对象。但是银行不仅要考虑融资的供应链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更要考虑其它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经营和资信状况,同时还要考虑到供应链整体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具有一定行业跨度的供应链的行业前景分析以及对供应链其它非融资企业经营状况、技术水平、资产实力以及信用实力等综合信息分析,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技术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之一。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评述

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初步提出是始于Berger在2004年的论文提出的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框架和设想。在最近几年的研究里,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的特征。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高能斌(2008)指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构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两大类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银行对不同的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措施和决策规避相应的风险。而非系统风险是由企业自身经营导致的,如企业基本实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信用记录等(裴然,2012)。刘长宏(2008)指出供应链金融与传统授信不同,其主要特征在于:供应链金融是在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经营和资信状况后的群体授信,特别关注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资信,在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理顺供应链各方内在的业务关系及潜在风险问题和特征,最终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合理的供应链授信分配体系。

风险与资金管理。Cheng(2011)认为,供应链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内部资金管理和外部资金管理。前者主要是供应链各成员间的赊销等特征的交易信用的管理与控制,而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的授信。不同特征的资金管理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形式和不同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内部资金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Warron,2005),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防范,进而节约运营的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供应链绩效。在外部资金管理中,采取基于信息共享机制(王灵彬,2006)以及期货、期权、远期、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对冲等方法(Barnes-Schuster,2002)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当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相应的成果十分有限(丁楠,2005)。

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刘英(2002)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进行探讨时就运用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闫俊宏,2007)。邹武平(2009)从逻辑上探讨了这三种模式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一些学者从方法上研究了几种模式的风险防范问题。如吴冲(2004)和方先明(2005)等分别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和三层前向神经网络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价。杨松(2004)和董天胜(2005)针对供应链金融信用模式,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吴德胜(2006)提出遗传算法辅助网络训练的优化策略,建立信用风险评分。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反映了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工作成果和动向,然而,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目前文献大多数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时,而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第二,现有文献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协调鲜有讨论;第三,已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分析银行、供应链成员以及第三方行为的协调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但很少给出参与各方风险协调的具体方法。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趋势

第一,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全面系统架构和分析架构。风险识别需要找出供应链金融中既有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供应链融资对象包括众多中小企业,因此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来源之一。同时,操作风险也是重要的风险来源。此外,不同融资方案还会涉及其他风险,如存货质押融资可能由于商品价格波动形成市场风险等。因此,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分析各种融资产品的风险来源,特别是采取Panel Data(面板数据)建立风险指标体系,这是值得考虑的研究问题。

风险度量是量化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以及各种风险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寻求合适的风险控制措施。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对不同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如何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银行、第三方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风险控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一项创新工作是对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技术以及通过合作方式引入其他风险承担者。然而,其前提是对风险承担者进行合理补偿,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因此,如何在供应链金融的诸多风险中进行风险补偿的风险类别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技术方法的选择和分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利用节点企业存货进行质押融资,对供应链物流与资金流的协调运作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供应链运营的需要,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需要。然而,在不同的监管模式下,物流与资金流的运作协调应出现不同的特征。如何分析和比较在委托简单监管模式、统一授信模式和委托严密监管模式下的质押率的确定,以及在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不对称时研究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在监管业务上的共谋风险及相关防范机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探索并检验银行、第三方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讨论的问题。

结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确保该模式的健康、良好和可持续的运行,需要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不断探讨新方法和新思路,同时,还需要我们有效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

第4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简单来讲就是金融机构依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贸易行为提供金融服务品。从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整条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采用更丰富的增信手段,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并优化整条供应链的结算和融资成本。

二、供应链金融对银行意义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企业被“绑定”在提供服务的银行。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更丰厚,而且提供了更多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上述理由显得更加充分。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会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到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而是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对于银行等资金供给方而言,由于核心企业的隐性背书,降低了向中小企业放款的风险,且获得较高的回报。这种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没有理由不看好。再者,从市场博弈层面看,传统金融的投资者教育已经较为充分,而供应链金融存在较大的预期差。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现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还不完善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整体性、高技术含量的融资模式,必然需要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加以控制。从我国各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和业务营运的机构设置来看,除了深圳发展银行以外,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风险控制的核心价值并未有效吸收。结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营销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比如大多数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债项评级体系,没有特别的审批通道,没有专业化的操作平台,缺乏针对核心企业和物流监管合作方的严格的管理办法等。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技术不强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平台的引进是很重要的。国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就多用到了先进的网络技术。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思路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

银行要要加强对核心企业的授信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的业务部门、制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加强对制度环境创新

在分业管制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在法律司法方面。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在监管政策方面,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

线上供应链不仅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在线化、营销的网络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风险控制的自动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以及物流公司构筑了一个开放的、多方交互的、信息共享的、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开始推动供应链运转方式的变革。通过贴合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融资审批时间缩短到不到一小时,赎货审批时间缩短到几分钟,银行资金的获取从以工作日计变为以分钟计,大大提升了供应链效率。借助物联网,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金融,或者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可能大有作为。

五、结语

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是中心,中小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银行是其中的剂,说明银行的资金或者说金融支持应该能够满足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在任何一个时点上的任何一个需求。加快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进步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创新供应链金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11).

[2]商建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国物流与采购.2015(11).

[3]王选庆.供应链金融助力流通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5(11).

第5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ABCDTM技术;运营体系

1引言

传统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体实物的抵押、相关证券的质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础上,而核心企业中的供应商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缺乏相关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数据,传统的金融业务很难适应这些中小微企业。为了给中小微企业纾困,政府、金融机构、大型核心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及实施途径,随着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T(物理网)、M(移动技术)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供应链业务的确权变得可行,从技术上保障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业的特点,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情况,探索出适合核心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从而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2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2.1发展背景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与金融两个领域交叉产生的创新业务,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实践蓬勃发展。在经济高度全球化形势下,供应链金融将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高度融合,实现产业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乘数效应。不同类型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所处产业运行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核心企业周边生态圈的营商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发展,企业供应链活动呈现出数智化的趋势。在数智化供应链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成为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业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广东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农业厅、金融办联合制定《广东省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2019年7月国务院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2.2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经过了贸易融资、物流金融、1+N供应链金融、M+1+N供应链金融等历程,近年来借助数字化手段演进得更加多样。从供应链金融的质押物性质及交易场景先后顺序来看,目前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为三大类:面向上游企业融资的应收账款类、基于物流运输行业的存货类、面向下游销售企业的预付款类,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具体的应用模式。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运营平台主体又可分为:核心企业模式、电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台模式,不同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参与主体、风险管控点等供应链金融相关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特征。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必须要切合企业的业务实际,为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3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概述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产品管理提升风控能力,降低业务成本。为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公司”)“对中央负责,为五省服务”的经营宗旨,同时为解决供应商发展所面临的融资需求,南网公司以南网供应链金融统一服务平台为依托,将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与南网供应商融合在一个业务流程内。供应链金融的运营体系需要包括运营的保障机制、体制;日常业务运营的流程、操作规范;面对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

4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架构

4.1供应链金融运营保障

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综合了多方面的职能管控,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团队建设、财务会计、技术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和与外部金融机构及供应商的交互协调。通过分析核心企业目前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岗位职能,并结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管理,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组织架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主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采用业务流程化、操作标准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运营模式进行运作。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要求,为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全面管控,需从多个管理维度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供应链金融管理维度主要有法务管理、业务运营、业务管理、供应商服务、平台运维、财务结算、系统风险控制、业务风险控制、信用风险控制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确定职责范围。法律服务团队通过对融资筹划、风控合规、交易设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分析,整合运用各种法律技术,为金融机构及供应链企业识别相关风险。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数据、建模和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各类供应链参与方(包括供应商、物流仓储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的相关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生态的发展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筛选具备优质资源且能够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优秀供应商,使其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实现共赢发展互惠互利。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业务申请、服务提供机构审批、业务办理、业务执行、资金支付、业务结算等,该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闭环。核心企业处于业务信息集中处理环节,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的核心,核心企业相关信息的传递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效果。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要构建专业的供应商服务体系。该体系为核心供应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多方提供优质服务。主要工作包括建设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解答供应商在使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接受用户的投诉与建议等。系统日常运维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硬件设施运维、平台系统运维、运营审计。财务结算运营包括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收入来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务费、保险经纪业务返佣等。系统风险控制运营通过对风控体系进行高效管理,规范事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强化对核心供应商的授信准入管理。业务风险控制运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部门、制订业务操作指引,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控制运营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对供应商资信调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额、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控,以保障应收款项能够及时回收。包括贷前风控:设立专门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确立提供信用额度的原则、制定信用政策、建立专门的信用体系;贷中风控:执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贷款跟踪、持续不断地监督债务人、监督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贷后风控: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需求,核心企业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4.2供应链金融日常业务运营

供应链金融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历史数据提供:从核心企业招投系统中提取供应商基础资料及历史交易信息,以大数据分析方式,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评估。交易数据导入:供应商确认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在系统中签署使用相关数据的授权协议。在经过核心企业法务审核后,通过数据接口,推送至金融机构。回款账户开立与确认:与核心企业业务系统联动,由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确认后,才可以变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供应商进行准入条件审批,通过审核的供应商,方可确认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数据储存:对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供应商,通过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收集并分析系统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级,评级报告应经过授权后推送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办理、合同签订及管理均应采用电子签章或CA证书确认,合同签订流程全程采用系统电子化完成。财务核算:核心企业应着手成立供应链金融财务中心,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内容及要求,从组织框架上为资本运营管理做准备。绩效考核: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高效有序运营,应设置并实施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质量目标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设置的范围与标准管理;二是实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续改进控制管理。经营团队建设: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管理团队建设模块的程序设置基本上可以分为:招聘录用管理程序;学习培训管理程序;机构与岗位设置管理程序;辞退与辞职管理控制程序;目标设置与绩效考核管理程序;职业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与文化构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运营

设置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客户服务运营管理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分类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主要由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对接服务信息组成,其中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户的工商注册、法人基本资料、基本经营情况(如处于经营何种阶段、经营类型、规模等)、经营管理者个人基本信息、详细经营情况(如资产情况、利润情况、产品结构等)、潜在需求情况等;业务对接服务信息包括业务对接类型、时间、履约情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户潜在需求分析机制。针对会员客户,由客户管理部门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沟通,定期对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客户在经营发展各个时期的服务需求。第三,逐步规范客户跟踪回访制度。该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履约过程中的回访,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了解客户经营情况或履约情况;其二,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重点是客户满意度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该回访将贯穿客户关系维持的全过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户台账管理机制。应按照会员管理、履约情况、客户潜在需求分析等内容,分别建立总台账和各子台账。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立足于客户服务,有效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商务活动,如金融商务论坛、咨询培训等,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客户对南网的认可程度,保持紧密关系。汇总分析供应链金融服务日常运营中的常见问题,整理列示常见问题库,方便供应商查阅相关信息,同时配置智能客服机器人,根据问题关键字返回相应解答。

5结论

核心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从自身掌握的资源、所能确权的内容去考虑,不可盲目贪大、贪快。传统的核心企业由于缺乏金融领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统支撑、运营经验以及相关风控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从以上方面加强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资源,也可以引入相关的人才、信息系统、风控系统以及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章雁.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风险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23-127.

[2]李飞.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思考[J].财会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应链金融主体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1(21):119-120.

[4]潘明.供应链运作机制选择研究———以H省A县丝网业为例[J].金融经济,2005(16):75-76.

[5]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2-5,9.

[6]张宜萍.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及推广[J].宜春学院学报,2011(1):39-41,116.

[7]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83-84.

第6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政策选择 增长动力 货币政策

一、引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实际上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尤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活动参与主体融入外部环境中,近年来获得了较大发展。一般而言,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供应链交易结构进行自偿性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引入核心企业、设计不同节点的风险控制变量,供应链金融提供一定的授信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体系涵盖了三大主体:一是资金需求主体,即整个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类企业,有上下游企业之分。二是资金的供给方,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代表。三是物流企业等支持型机构。这些主体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发展的基础。此外,供应链金融体系还包括一定的外部环境,比如法律、技术环境等。当前,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担负了供应链金融的资金供给和支付结算主体的角色,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外部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控制手段都有待创新。鉴于此,本文将回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代表模式,并选取商业银行的视角对其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模式

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多为中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作用。不过,限于规模等问题,中小企业往往存在和融资困难的问题,缺乏信贷融资优势。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模式被引入信贷市场中,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化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协同运营,往往能够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在供应链这一分工合作体系上,不同企业能够分享提信用水平和信贷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对信息的要求,供应链金融也应运而生。

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提出了供应链融资模式,通过某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分工合作,利用供应链的伴生网络关系,将大企业的信用融入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授信服务之中,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最初模式。实际上,此时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形成了相应稳定的企业客户。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物流金融模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能够有效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形成条较为稳定的信誉链。

在运作模式上,供应链金融有这样几种模式,一是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以贷款人的自有货物为质押向其授信。它将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给银行,从而可以取得银行的信用贷款。这种模式使得物资或权利凭证转化成了企业的可流动资产,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高了其运营能力。二是保兑仓融资,这种模式通过生产商、银行、销售者和仓库签订协议,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实现了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和大批量销售,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全额购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有效控制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即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单据作为担保物申请短期贷款融资。在该模式下,核心大企业是债务主体,其资信实力及其与银行稳定的信贷关系可以在中小企业发生危机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其应对

当前,供应链金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道德风险,但由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自身的弱势,比如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产业和技术瓶颈等,此类融资模式的运作存在各种风险。具体而言,一是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比如,由于参与者众多,供应链中隐藏着各种不确定风险。同时,需求波动与产品技术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也使得供应链存在大量混乱。二是运营风险。由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银行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个性,尤其在供应链融资服务过程中,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适时更新,这也使得银行面临一定的挑战。三是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方面存在不实信息,银行往往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资金的使用风险加大。基于这些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应对风险:

首先,要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一是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状况,掌握供应链的薄弱节点,建立风险发展趋势预警系统。二是要建立完善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减少意外资金周转,确保供应链的有效循环。三是选择具有良好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链群。通过不断优选,重点考察行业秩序、与银行合作程度水平进行优选,及时淘汰不良成员,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进行订单化金融产品设计,提供优质服务。在服务方案设计中,要积极从核心企业入手,对其上游的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则要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产品。同时,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努力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再次,要建立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一是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一方面要实现银行控制货权,另一方面要积极订立各项契约,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实施规则,实现契约交易,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第7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第8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一)供应链融资的相关定义供应链融资相关企业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条供应链。根据把握供应链上资金、物流和信息流等信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以每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为依据,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的全面金融服务。在供应链当中,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再到客户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此外,供应链在采购原料、制作和最终成品销售给客户,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二)供应链融资的运用

1.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融资问题。新时期供应链融资方式是中小企业在工程建设融资方面的主要贡献。中小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动,而目前贷款方式又比较复杂和烦琐。供应链融资摆脱了传统融资模式的束缚,通过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基础,扩大协作范围,提高融资能力,使企业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问题,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2.降低风险。供应链融资一方面拓展了中小企业工程建设信贷的市场交流,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运营的风险。这是由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基础作为担保,并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详细资料,保证了资金的运转,降低了道德风险。而且单个企业置于整个供应链中,降低了个体的风险,因供应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高于单个企业,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其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供应链融资的模式

供应链融资是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供应—生产—销售”展开,为供应链中上下游的分销商体系融资的一种模式,相比产同融资方式具有创新性,使银行贷款、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供应链融资由企业经营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推出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和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三种融资模式。

1.预付款融资模式。采购链是供应链的第一步,是需要大量融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融资方面,既可以采用传统的贷款方式,也可以运用预付款融资、动产信托融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在这之中,预付款融资是最主要的模式,是生产者用尚未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保证,以此来获取产品需求者的资金,是商品与货币交换的一种模式,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同时满足了生产者和需求者的利益。

2.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在企业的生产阶段中,机器等股东资产以及半成品所占用的资金,都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目。传统的方式一般都是将机器设备作为抵押获取贷款,新型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原材料仓库融资、半成品仓库融资和存款仓库融资等模式,这对于工程建设是特别有帮助的。银行根据企业提供的仓单,分析货物价值提供相应的贷款。这样一来,企业的融资方式就更为广泛了,信息也更加透明,可信度也较强。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销售阶段中赊账问题企业需要更大的资金需求,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最为适宜的融资模式,以企业持有的账款为抵押,获取借款的方式。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工程建设融资中急、少、缺、特的难题,同时也能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风险以及控制

(一)供应链融资面临的风险在供应链体系中,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方式和信用状况等原因造成资金短缺问题经常会影响到整个体系,既错失了商机,又增加了风险。1.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不成熟,在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无法偿还贷款,造成金融机构的损失,具有一定的风险。2.操作风险。在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详细的信息交流,对于信息的管理与掌控是关键的环节,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损失等后果。特别是在对企业信用的调查、资产的确认与资料的审核等环节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控制,在管理这些信息方面具有一定的风险。3.法律风险。供应链融资涉及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大量资金的周转,具有很多的法律约束。因此在一些业务合同、责任确定和贷后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控制1.严格管理操作体系。在供应链融资的交易过程中,真实性是融资成功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要严格监督管理企业信息和交易行为,防止虚假与欺骗行为。通过对背景资料的严格审核,考察其真实性,加强交易过程的监督,保证交易合同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保证彼此的利益。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强化风险控制能力。2.增强与第三方的合作。在成本核算和分散风险等专业化方面的内容需要一些专业人士进行更为有效和系统的评定和审核过程。商业银行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机构或团队对供应链与企业的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融资模式,减少在这其中产生的风险。3.推进供应链运转过程的风险跟踪。企业的运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因此要通过对风险的进行追踪。对债权账款要追踪监控,抵押物等资金流动以及物流的情况也要随时跟进,保证银行与客户的整体利益,及时掌握产品的销售与回收情况,降低彼此的风险。

四、总结

第9篇: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范文

1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功能阐述

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以链条上实体经济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基础,围绕核心企业运用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对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管控,将单一企业不可控风险转化供应链条企业整体可控风险,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并为链条上的实体经济提供授信、融资、结算和对账等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功能齐全且强大,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融资方面;商业银行引导物流由单一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向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对中小企业实际资产状况进行监管,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其次,授信方面;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不再静态考察单一企业的资信及其经营状况,而是动态地站在链条的整体之上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同时,供应链金融能够将核心企业的资信反向传递至下游企业,通过反担保的方式增强中小企业信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融资门槛高等问题,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融通能力;第三,产业体系发展方面;供应链金融能够利用其在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优势,将核心企业的外包业务及其人才、技术下放到下游企业,引导下游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品内分工,激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实现差异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增值,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第四,风险控制方面。不可控风险对于单一企业来说虽不致命也会致使企业元气大伤,供应链金融能够将单一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整体链条企业共同对抗的可控风险,并能够利用其对风险信息的灵敏反映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及其应用对实体经济而言是多赢的局面,对商业银行而言,能够弱化信息不对称,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信贷风险,拓宽业务范围,收获大批资信优异且长期稳定的客户来源;对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其寻求最低成本的外包业务接收企业,核心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同时,供应链金融不仅为核心企业拓宽销售融资来源,也为其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对下游企业而言,一方面,下游企业承接核心企业外包业务,通过专业人才、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的反担保方式,提高下游企业的信用资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提高下游企业资金融通能力。

2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中研究及应用现状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研究和应用都比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在农业扶贫中的推动作用;程钲(2020)、徐翔(2020)、徐佳佳(2020)以安徽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金寨县猕猴桃产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由“联合社-合作社-信托机构”多重担保机制和以政府担保为主的农户小额信贷反哺机制组成。通过该模式,提高资金需求方信用资质,降低融资难度,商业银行也通过多方担保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同时,通过联合社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金寨县猕猴桃的品牌效应。在供应链金融拉动下,金寨县贫困户实现多元化收入,降低贫困户所承受的风险。另一方面,主要研究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申云(2018)、张尊帅(2018)、贾晋(2018)认为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信贷服务模式,可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排斥,但其在国内的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均相对较晚,其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尚未明确,通过对当下供应链金融学术研究进行梳理,为深化供应链金融减贫机制和减贫效应研究铺垫研究基础。杨一博(2020)采用收益分配合作博弈法,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通过该计算方法得出计算结果可知,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合约内容设计是维持供应链金融各主体之间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此之下的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三流的优化整合,能够发挥降成本、增收益和补短板的功能。综合上述研究,供应链金融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且研究数量不多,未能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撑。其次,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大多数局限于农业扶贫,供应链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的研究数量稀少,未能发挥供应链金融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贫困地区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

3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三种。本文主要运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对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进行双向赊销交易时,当企业销售资金回笼速度慢或者存在大量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导致资金周转不畅时,可将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品抵押给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行为模式。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连接枢纽,以地区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连接链条上各节点企业,贫困地区企业作为链条基础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原材料等,形成初始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首先,贫困地区产业作为新生产业,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支撑其发展。在供应链金融中,贫困地区产业可与中上游企业寻求长期合作,为其提供所需服务或者产品原材料和产品代加工等,利用中上游企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同时,贫困地区产业也可承接中上游企业的产业转移,通过中上游企业产业转移所携带的人才和技术实现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在以上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交易行为都会形成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或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其次,商业银行运用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链条进行管理,通过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来监控链条整体上所有企业经营状况。当贫困地区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畅需要融资时,可与商业银行签订反向保理协议,将与中上游企业交易形成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取融资周转,将上游企业资信反向作用于贫困地区企业本身,增强自身信用资质。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核心枢纽,通过三流监管已然将贫困地区企业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掌握清楚,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再加上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将上游优质企业对贫困地区企业形成的应付账款,将上游优质企业的信用下放至贫困地区企业为其融资行为进行担保,扫除了贫困地区企业融资的障碍,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融通支持。而贫困地区企业为了能与中上游优质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良性合作,也会按时偿还信贷来维护自身良好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企业、贫困地区产业三者因此形成长期稳定良性闭环式发展。最后,商业银行严格贯彻绿色信贷原则,通过物流、信息流监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当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把资金流作为引导手段,促使贫困地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否则,即便贫困地区企业发展再好,资产状况和经营状况再好,也无法获得资金融通,且通过供应链金融链条限制其发展。该机制作用下,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把贫困地区对中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质押给商业银行,将中上游企业的优质信用反向增强自身信用资质,提高获取商业银行融资的筹码。在物流和信息流的双重作用下,银企信息不对称对贫困地区企业融资阻碍得以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获得稳定的融资途径。在商业银行引导和中上游企业拉动下,减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弯路,加快发展速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可行性。

4供应链金融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4.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保驾护航

设立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供应链金融应用和推广,加大供应链金融理念宣传力度,增强中小企业及贫困地区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完善贫困地区企业融资反应机制,改善贫困地区企业投融资环境。同时,加大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激励力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在投融资上获得政府担保资格,助推贫困地区企业增强信用资质。

4.2加快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人才

加大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细化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功能,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状况都能拿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增强其实用性。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大力引进供应链金融知识人才,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融入供应链金融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4.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存在和发展的脉络,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贫困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单一且覆盖面小,进一步局限物流企业服务发展,限制供应链金融所能覆盖的范围。因此,物流作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的发展程度决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深度。

4.4细化准入准则,加强风险防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