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化工专业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专业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工专业特点

第1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化工专业英语 特点及现状 教学方法

高职化工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专业英语能力是今后走向社会的要求,高职化工专业英语也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方法和能力。应该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虽然有基础英语的学习经历,但整体水平不高,更不用说专业英语水平。作为今后中国技术工人构成的主体,阅读、翻译英文技术资料和图纸将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 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

1.词汇的专业性强

化工专业英语基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词汇方面主要体现为生词多、词汇专业性强、长单词多、专有名词多等特点。在化工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词汇的学习经常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甚至有些普通词汇看起来很熟悉,但是其具体的词义解释却完全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其已知的意思了。比如:base,绝大多数同学一看到这个词,就会马上反应到这是“基础”的含义,而实际上,在化工专业英语中,这个词最常见的意思是“碱”。再比如charge 这个词,学生在基础英语中学到的含义是“负责”、“收费”,但在专业英语中可作为“电荷”之意,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ge 就是“正负荷”的意思。

2.文章中长句子多,理解难度大

对于英语的学习者来说,即使掌握了大部分的词汇也并不代表就能理解文章的全部含义,这点尤其体现在专业英语学习的学生中,这是由专业英语文章内容的本身所决定的。化工专业英语以其专业性强、长句子多、结构复杂而著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理解专业英语的长句时往往都会力不从心,成为学生头痛不已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即使词汇句法均没有问题,但在文章的理解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即不能以专业的口吻译出。在翻译中出现的这种情况主要是中文知识的问题。由于专业英语的选词常常是从国外的一些原版专业性的文章中选取,然而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有所欠缺,从而造成学习中的困难。

二 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文章专业性强,涉及大部分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文章的内容也相对偏于枯燥,长句和复杂的难句子多。这样,就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学;教师翻译,学生记录,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的讲解变成了一门翻译的课程,从而忽略了专业英语中的常用格式、常用句型的练习与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三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专业英语的自身特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第2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跨专业教学,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80-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各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交融。社会对于复合型、多学科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理解和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就业或者升学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1]。目前,高校中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由于基础课程的共性大于专业特性,所以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对于专业课,由于其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特殊要求,如果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而忽略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一门为非电类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具有内容涵盖面广,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理论推导较少等特点,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此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与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本文从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由其所受到的多种复杂而又相互耦合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包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和课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的教学资源等[3]。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跨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跨专业授课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与其本专业所设置的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

教学内容与课时量如何根据课时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跨专业教学的课程往往遇到课时量相对于教学内容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先导课程与所授课程跨专业所授课程所需前导课程的不足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题。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将所有先导课程全部安排为跨专业教学并不现实,在所授课程内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逐一讲解也无法实现,所以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受情况,及时捕捉问题并适度地展开和补充所涉及的前期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向跨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有较深理解,则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及,则可以更好地将所授课程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专业知识相融合,有利于处理上述跨专业教学的两个难点。

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授课专业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课)将大大提高跨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从学生所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出发,融入所授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如何学以致用。

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跨专业教学特点与方法

对于从事石油化工、油气储运、热力生产、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除了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外,还必须掌握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或开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为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储运、热工、化工、环境等专业的学生。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例,此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4]。在设计油气储运系统时,不仅需要对油气储运的工艺过程和设备进行设计,也需要对所需的过程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提出合理的指标要求。依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了解自动化的基本知识,提出合理的自动控制方案;在生产管理和调度中,能正确地使用或选用常用仪表;在出现生产事故或技术问题时,能正确做出选择和判断,及时予以排除,使仪表与自动化技术成为工艺技术或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工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量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在自动化专业以上四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分别为56、48、80和56,实验学时数分别为8、8、10和8,而《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理论学时仅有32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4]。如此悬殊的课时量差异促使授课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时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对于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于化工专业,需要侧重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方案的介绍,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控制系统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储运专业,则需要侧重对测量仪表基本原理、结构和选型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对油气储运系统中的常用仪表有相对更熟练的掌握。

(三)前导课程与所授课程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内容广,涉及到传感器、检测、仪表、控制等多方面内容。以仪表为例,在讲解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时常会涉及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自动化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均为学位课程,而储运、化工等专业则学习集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为一身的《电工电子学》。储运、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虽然对电类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尚欠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当遇到仪表内复杂的电路时,即使学生明知无需掌握此部分内容,但对此课程也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类似情况,授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化繁为简,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概念出发,适当地进行扩展和补充,从而使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授课的效果。如果能够以学生所熟悉的工艺过程或设备为对象,配以对测量仪表、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的讲解,将会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储运专业为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此专业学生所熟悉的一个重要的工艺设备,针对此分离器可以讲解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界位的测量仪表,对以上参数进行控制的控制仪表以及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等,可见《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可以围绕着此学生熟悉的工艺对象展开。同样,对于化工专业,精馏塔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工艺对象。鉴于此,从事测量仪表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或者最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对相关专业的典型工艺过程和设备有所理解或者掌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同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安排的实验学时为6学时。如何充分利用此有限的实验学时,使学生能够切实投入实验学习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资源为一有效途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资源往往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因此需要通过开发软件资源作以补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设计方法,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他们既能够接触到本专业典型的工艺模型硬件,从简单的工艺模型获取基本的感性认识,也能够通过软件来模拟更加复杂和更加接近实际的系统,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高校中跨专业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本文从跨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期望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鹃.测量仪表与自动化[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09,(5):75-77.

第3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名牌专业 特色专业 民办高校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功能,专业是实施教育的切入点和承载点。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方式和办学层次更加多样化,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育质量下滑的现象。为此,教育部于2003年实施“质量工程”,以期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均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全面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1 名牌专业的内涵与外延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是高校教学的承载点,也是高校与社会的主要接合点。按学科专业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特点之一。目前国家、省提出了建设名牌专业、特色专业,最近有关部门也对专业进行了星级评定,以期增强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提高育人水平。名牌专业一般都是建立在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沉淀深厚、有一定办学基础,且配置力量较强、汇聚较优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条件的专业。

2 名牌专业建设

名牌专业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特征为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内容,但名牌专业建设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需要高校统一规划,优化资源,确保名牌专业建设成效和专业整体建设水平。

2.1名牌专业的选择性建设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本身,有限资金使得名牌专业建设不能全面展开。优化资源,选择性地进行名牌专业建设不仅能提升本专业的水平,也能示范、促进其它专业水平的提高。

2.2高校类型定位

不同类型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任务。认清高校所属类型是其关于培养什么人的前提,也是名牌专业建设的依据和方向。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一般属于应用型大学。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应用型大学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人才,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准确定位办学类型是建设名牌专业的首要问题。

2.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名牌专业建设的活因素,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能够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也能够促进其它因素的发展。名牌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建立稳固团结的帮带关系、发展前景大、职责关系明确、整体科研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是名牌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

2.4加强名牌专业的特色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讲,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水平,也是建设名牌专业的基础。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特点,突出特色是名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类似的名牌专业可能很多,但若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则是名牌专业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家已将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战略点。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的建设往往会增加名牌专业亮点,提升名牌专业建设水平。

2.5加强品牌专业的战略规划

深入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名牌专业建设,突出名牌专业特色,培养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高质量的行业人才,乘势打造品牌专业,将会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声誉和效益。民办高校应将品牌专业的建设纳入专业建设规划之中。

第4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经济学是国家级特色学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是这个学校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最大的特色是每学期都会按成绩重新分班,这在其他院校是非常少见的。毕业生中几乎会有1/3有资格被免试推荐读研究生。

经济学基地班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其奖学金多而高,免试保送研究生的几率也非常高,但想进入这个班也不容易,新生入学不久参加分班考试,考试科目为数学和英语,前若干名才有机会进入基地班,所以想进入这个班的学生开学时也要做好准备。

法学院是省内第一所全日制法学本科教育基地,十分注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经常聘请一些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的专家、法官等担任客座教授,而且安排每届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实习。

广西大学

生物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有着明显的亚热带生物特色,在植物及微生物遗传工程上颇有建树。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研究世界领先,有多项科学技术重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生产和加工基地,制糖业十分发达,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甘蔗糖业工程学科被列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土木类学科是广西首批精品专业。这个学科也是理工类的高分群,毕业生一般都进入各大建筑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工作。

广西大学的爱国民主记念碑

广西还是有色金属富矿之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之一,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正是迎合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及其加工技术研究的需要,建设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

内蒙古大学

生物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科实行按类招生,在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出50名学生分别进入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学习。

蒙古语言文学是内蒙古大学的特色专业,在一般的学校是没有的。大学每年招收的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总人数的30%。

内蒙古大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生态与环境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以草地生态学及农牧业生物技术为主的科学群,本科设有2个专业:生态学、环境科学。也实行按类招生,第2学年结束后,选拔10名学生进入国家生物学基地(生态学专业)进行学习,学制四年。

新疆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应用数学专业方面,在全国排名较高。

人文学院是由中文系、中语系、历史系、中亚文化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的规模最大、专业门类齐全的文科学院,号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旗舰之威”,位居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此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资源勘察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凭借地域优势,新疆大学的俄语专业也一直是王牌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动物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民族学、法学均是新疆大学新增的重点学科。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的英语学科在国内小有名气,多位知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他们对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刑法专业有一定特色,已经受到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认可。

电力与能源工程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关的自动化、采矿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也将得到加强。

化学学科拥有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绿色药物工程也被列为“211工程”项目之一。

此外,采矿工程、植物保护、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延边大学

延边大学位于吉林省延边州,朝鲜族特色氛围浓厚,朝语系自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它的小语种也不错,亚非语言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

延边大学依山而建

师范学院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排名很高,就业很好。

医学院也比较有实力,临床医学和药学都不错,麻醉专业很好。

石河子大学

医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医学影像学3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附属医院3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全国“百佳”医院。

农学是石河子大学的校级品牌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有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传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经贸学院下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围绕新疆农垦经济、绿洲农业经济、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并将研究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是海南大学极具办学特色的学院,办学模式灵活多样,部分方向还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进行广泛的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其中,旅行社管理专业还是旅游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行社管理、营销策划、旅游接待与高端服务工作。

海南省具有热带资源丰富、海洋面积大的特点,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就是针对这一地域特点设置的专业,现开设了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和海洋学院。其中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还是我国农业部的重点学科,近几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非常好。园艺专业也成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此外,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也是特色专业。

青海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青海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清华大学的对口支援,成绩好的毕业生将有机会直接保送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为青海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教学和科研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培养面向国家水利水电行业和青海省资源开发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藏医学系、公共卫生系等四系16个专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地方病学等特色学科专业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此外,资源勘察工程是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青海的盐湖资源及旅游资源优势,盐湖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大有前途。

宁夏大学

应用化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科目,以就业率高著称,在南京扬子石化等十余家高新企业建立了理工科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宁夏大学前茅。

草业科学力量雄厚,完成或承担多个国家开发项目。

应用数学培养模式十分特别,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式,招生时与信息和计算科学一起按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打破专业界限试行“滚动制”教学,为三、四年级实行“分流培养”奠定基础。多年来还承担着师范生培养任务,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此外,宁夏大学的农学、生物科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大学

藏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悠久,藏语言文学和藏族历史两个专业是首批校级重点学科。与四川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藏学研究所”,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药学(药方向)学科是大学医学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和自治区独特的地域和传统优势,将高原医学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开发、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藏族基因组学研究等相结合,而重点建设的特色优势学科。目前与一大批国内著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对口援助关系,并有多个实习基地供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农学(植物生产类)和临床医学专业被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服装界是很有名气的,不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眼球,而且还吸引了世界各地服装行业的目光,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一场国际品牌的会在这里举行。 学校会经常邀请一些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服装设计师前来开设讲座。

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在天然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等许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材料学不仅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还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几乎凡是与纺织有关的各种纤维面料和特殊材料都可以在纺织工程实验室里找到,甚至是航天员的服装,东华都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科研任务。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的物理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类,包括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也是不错的。

如果对电子、通信方面感兴趣,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通信专业录取分数在福大首屈一指。

第5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总体竞争力较名牌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自身的专业结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合理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方工科院校初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涨期,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行业、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极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比较强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学校办什么专业,设置多少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等,都统一由政府管理和批准,地方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教育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设立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1980年第一个设置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82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纺织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1984年最先设置食品工程专业,等等。早在1980年学院就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安徽需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向多科性方向发展”,确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业的多科性学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服务于建设“轻工大省”的目标,确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轻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科研教学单位,为中小企业培养_l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人员,为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初期设置的专业不少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专业的空白,反映了当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学院根据安徽省“八五”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布局,再次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轻纺为主,机、电、化、管相结合的省属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院校。”

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社会急需专业

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最后,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以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个行业领域的各类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层次与规模等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来,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加了管理类、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学科专业。特别是自“十五”以来,学院根据安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依托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例如,随着安徽省尤其是芜湖市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学院于2003年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办学;随着安徽省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学院共设有3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在主动服务中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知名度、竞争实力等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切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根据地方独特的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独特背景和产业结构布局特点,结合学校所拥有教学资源的实际并加以有效整合,举全校之力扶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依托优势学科多设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在短期内打造品牌特色专业。①同时又以品牌特色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安徽省是轻工大省、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制造业是其“十一五”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学院以主动服务求生存,促发展,在主动服务中打造品牌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院的资源优势,建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纺织工程、设计艺术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发酵工程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纺织面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国家级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纺织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口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条件,建成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三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一批除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外的区域性强势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提高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注重学科建设与交叉,积极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门学科都难以孤立地向前发展,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既能促进原始创新,又能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加强已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性强、高技术专业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当然,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既要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成熟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拥有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新兴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院始终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要”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稳妥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适时合理增设新专业。一是为满足安徽省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是为满足安徽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通信工程、广告学、动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应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空间,实施因材施教;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校外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门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将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力推进重点课程、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第6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现状分析;浙江省属高校;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翁国庆(1977-),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黄飞腾(198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X1206)、院教改项目“以科研优势为依托的特色新兴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5-02

由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性,电气工程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电气学科和行业发展迅猛,信息化、智能化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国大约共有32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其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

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对高考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目前,电气工程领域面临两大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1]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热点。这两个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未来人才缺口将更加凸显。

但是,事实证明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成才。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影响与要求。要想成为专业精英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2]

(1)全面的综合素质。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2)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实验、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研究、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强烈的创新欲望。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相关课外创新活动、学科老师的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4)开阔、前沿的知识视野。积极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选修和自修相关特色选修课以及交叉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今科技前沿。

(5)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二、国内外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外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一般而言国外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悉尼大学等)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具有以下特点:[3,4]

(1)学院、专业和学位设置:研究方向很宽泛, 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间交叉渗透程度很高。

(2)宽口径的基础平台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4)培养目标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重,更务实。

(5)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课程分类细、学时少;实验学时多,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教辅材料,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练习和辅导, 根据课堂练习或实验情况确定平时成绩;强调实验规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网络支持, 每门课设置课程辅导员通过网络上载与课程有关材料;强调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调使用CAD工具。

2.国内高校本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全国1100余所本科高校中开设有4年制全日制本科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学校有320多所。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定位,各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概括为3个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导者;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分批(1~6批)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立项总共有51所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排名靠前或得到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学校中,主要可分几种类型:

(1)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覆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全系列学科方向;列入国家 “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行业未来领导者;以高层次的教学建设项目和教学成果为支撑,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精英人才,开设系列研究型和创新实践课程,设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如有些高校本身与电力行业、与某行业密切相关。它们将学科建设、专业教育与地方紧缺、优势行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偏向性。

(3)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高压绝缘方向、西南交通大学的电气化铁路方向、合肥工业大学的太阳能应用方向等在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其特色方向,形成独特的特色和优势方向。

三、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发展策略探索

1.省属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经调查统计,除浙江大学外,目前设置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浙江省内高校共有10余所。根据2009年公布的《浙江省已有本科重点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表》及《浙江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名单》,截至2009年浙江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共有4所,分别是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嘉兴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其中,宁波大学、嘉兴学院和海洋学院重点方向基本为电气传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装备及其自动化、检测和智能仪器等,基本不涉及电力系统领域,尚无强势学科和科研项目支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两个相关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全,包括一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技术等多领域。

笔者任职的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首个获批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虽然电气专业发展较晚(始建于2000年),但由于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团队发奋图强及突出的生源质量,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成为全校具有“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的少数专业之一,已在浙江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良好评价。

2.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差距

通过与国内外电气相关专业名牌高校多方面详细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

(1)除浙江大学外,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内超强型学校对比,在师资力量、学科支撑、教学平台、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

(2)大部分高校电气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在很多方面均处于较落后位置,亟待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特别是平台建设上进一步进行大力建设。

(3)即使是已获批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几所院校,也大部分归因于建设较早、学校重点发展、行业特点等因素,整体实际实力并不高。

(4)近年,国家电网等优质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原则上只招收985、211工程院校电工类专业毕业生,对省属高校(即使省部共建)优秀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一定影响。

3.专业未来发展策略

浙江省是电气行业传统强省,具有庞大、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众多知名电气企业。随着国家向七大新兴产业转型,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被人们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是电气行业和产业领域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浙江省在信息化、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扎实的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要大力培育和建设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新能源产业名列其中。因此,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未来发展策略应该是在巩固原有传统电气控制领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电气行业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浙江省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根据各学校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传承,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

4.示例:浙江工业大学

作为浙江省省部共建的排头兵,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密切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新能源应用、智能电网等非常具有产业前景的新兴技术,大力培育和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这一新形势下的新兴特色方向,并将以此作为我校本专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策略。

目前,学校已经从学科支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就业引导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方向培育和建设,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

(1)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已构建适应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方向的丰富的课程群体系。

(2)突出的学科支撑:专业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继续依托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技术省“重中之重”强势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非常有利于智能电网对电气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紧密交叉渗透的内在需求。

(3)特色方向教师队伍:新能源及智能电网是本专业教师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组建了“智能电网”创新团队。目前已在太阳能应用理论及产品开发、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V2G技术、电能质量智能监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节能控制设备研制等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研梯队。近年来,专业教师已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4)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在原有整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基础上另投资100多万元建设较大规模的含多种分布式发电电源,集测量、分析、控制、保护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室,兼顾该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实验。

四、结论

为适应电气学科和行业中信息化、新能源广泛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需根据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对电气工程专业概况、学科发展趋势及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接着对国外高校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国内电气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归纳为3大类: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浙江省属高校电气相关专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现状分析,找出其问题和差距,提出“巩固原有传统优势,明确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浙江经济特色,积极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的发展策略,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进行该策略的具体阐述。

参考文献:

[1]周渝慧,王立德,朱洁琳.电气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930-932.

[2]薛毓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9):54-58.

第7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专刊》记者:这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作为这座城市的检察掌门人,将如何谋篇布阵,为上海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做好专门保障?

陈 旭:说到服务、保障,检察职能可以有很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法津监督服务窗口,就是通过预防部门及惩防一体化工作,把建设高速期有可能高发的贪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的“污染指数”,管控在一个较低的数值水平线上,让所有在上海、爱上海的人,都能切实感受到这座城市应有的亲和、清爽与阳光。上海经济社会建设转型大提速,必将促进检察服务保障的观念、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大跟进。对预防而言,这将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为此,上海检察机关将紧抓契机,大力强化这项前景广阔的“朝阳任务”,为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发展,研发出更专业化、更实在、更具特色预防的产品与服务。

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深化、完善、开拓”的工作思路,着重从深化专业化预防小组工作、深化对外协作配合、推动课题成果转化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深化对外协作配合方面,目前我们与近40个行业主管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重点项目建立了协作配合机制,计划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部门、单位和项目,通过选派干部、开展试点、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环节监管等深度措施,深化机制,提高专门预防与社会预防之间的合作水平。比如,创“双优”工作,要在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尤其在保障资金安全方面,努力为商飞公司大型飞机研制、迪士尼项目、虹桥博览会项目、临港新城等特重大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专刊》记者:您是怎么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业化?

陈 旭:腐败是种顽疾,要有效根除这恶之花,预防工作必须要实现常态化和功能不断升级,在经历动员全社会“人人喊打”的运动式的规模造势后,更要在普查排查的基础上进行追查筛查定位查。用精细、精准的专业化作业手法,从纷繁复杂的情形中寻找靶点,有针对性地投药施治,使腐败的高发、复发得以有效掌控。专业化是人类社会职能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发展规律,可以说,专业化代表着今后预防工作的发展趋向,呈现着当今预防的精致特色。

预防工作这些年发展很快。预防部门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普遍意识到,仅仅是召集相关单位开例会、开大会;或者只是进行调研,写文章出材料;再或者就是上上法制大课,把预防工作停留在一般忙碌的层面上,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各类预防需求的发展变化,迫使这项工作包括这支队伍,必须尽快摆脱粗放型的作业模式,朝目标更为清晰的专业化方向升级迈进。在开展预防工作中,要尽快形成自己的特点、优势、技能和较为固定的工作职责、程序、制度。尤其是在当前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大环境中,预防工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更要积极自觉地搞好专业化建设。

《专刊》记者:上海的专业化预防工作有何特色,社会对此如何评价?

陈 旭:上海作为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有明确的区位特点和发展目标,决定了预防人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谋划和推进工作,在抓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造性、有重点地抓好特色工作,进而树立上海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品牌。

近年来,结合上海的实际和特点,全市预防部门在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工作项目。譬如,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制度。各级院通过对辖区内职务犯罪总体形势、规律特点、演变趋势等作出深度分析,针对职务犯罪多发领域和部位,提出预警和预防对策建议,提交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去年的报告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院的报告得到俞正声书记的批示,八个基层院的报告得到所在区县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再有,深入推进专家型人才法律服务工作。加强与人才集中的主管单位的协作配合,结合专家学者在知法、懂法、守法方面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简明扼要、易学易记的法律服务,增强了服务实效。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推进职务犯罪预测预警机制建设,通过建立预警信息平台,拓展预警信息来源,加强预警信息分析,并抓住典型性、趋势性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高了敏感性、预见性和预警意见的质量;探索建立四个专业化预防工作小组,以课题调研的形式推进相关领域的专业化预防工作;高度重视预防调查和检察建议这两项基础工作。去年通过市院的“三基三抓”工作,这两项基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伴随工作思路的转变和“立体预防”模式的初步建立,上海检察机关的职能优势得以充分体现,预防工作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推进社会管理、加强源头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品牌”。

《专刊》记者:陈检,能否介绍下您多次提到的“专业小组”, 它有何亮点、未来将如何发展?

陈 旭:精致,是上海的性格特质。把一件事做好做专做完美,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执着。成立“专业化预防小组”,旨在让专业化的预防呈现出更为细腻的内涵式的品质:将大概念、大块面的防控作业面作边界归类切割,让目标定位更细化、具体、明确,使预防实现普通处方向专家处方的升级。所提到的四个专业小组,分别承担工程建设领域、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专家型人才服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专业预防的研究。专业小组作为整合条线人才资源,加强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措施,调动了全市上下各级预防部门的积极性。今年新成立了涉农惠农专业预防小组和服务东航试点工作课题组。专业化的预防在当下,不仅要与现实性的需求对接,更要有前瞻性的规划与储备,如对过去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措施产生“耐药抗药”的情形,我们是否还有更新版本的“防火墙”可出手与腐败黑智过招决高低?今年的课题,更突出了专业性和实务性,紧紧围绕各自领域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选取突出性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对于专业小组的工作推进,我认为,一是要充分认识专业化预防的重要性,要把专业化预防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上海品牌和经验。二是市院业务处要深入指导、参与专业化小组工作。既要做好牵头指导工作,参与、跟踪专业化小组的调研活动,也要重视培养自己的专家,预防处同志要成为专业小组的成员,成为某个领域的预防业务专家。三是专业化小组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涉农、文教、卫生、科技、国家机关等重点领域成立相对应的专业化小组,开展专题研究。除此以外还要重视开展深度的案例剖析,开展专门的课题研究,特别是要通过借鉴和吸收提高预防专业化能力,学习香港、新加坡等地先进经验,同时可聘请专家增强预防研究能力。

《专刊》记者:预防工作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如何兼顾提高社会化水平,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

陈 旭:预防工作的专业化,并不排除这项工作的社会参与。检察机关的职能有限,预防工作社会联系的面又很广,只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预防工作的热情,才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预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上海检察机关一直以来都重视推进社会化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与纪检监察、行政、司法、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联系,争取社会各界对预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完善有利于预防工作开展的社会化工作体系。在这方面,社区检察室就是一个富有上海特色的有力抓手。早在上个世纪检察机关就曾建立过检察室,后因种种原因被叫停。如今的社区检察室无论是职能定位、工作内容都与以往的检察室有着质的区别,目前全市运行中的社区检察室已有25家。计划至2015年,全市设置53家规范化检察室,是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可延伸预防部门的法律监督触角,进一步做到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扩大预防专业化工作的社会效果。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大预防宣传工作力度,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进党校、进行政学院活动,坚持和完善预防宣讲团菜单式宣讲的形式,坚持和扩大廉政公益广告宣传,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前不久,我们举办了廉政公益广告大赛。如何让更多的市民关注、喜欢和参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有不少电视节目,热衷于为秀而秀,为炫而炫的内容布天盖地,以至因过度娱乐化被限播。我们为什么不能进入这个空中大舞台,顺应当下人们爱评判和被关注的文化表达需求,用心策划,创造出廉政文化的收视率呢?让预防宣传通过专业的策划和共公评价系统的设定,从而催生出家喻户晓的作品。公益广告大赛的“达人”,这就要按文化创作、传播的规律办事,这也涉及“专业化”与“社会化”衔接的问题,即专业化的团队组合,形成专业化的思考与社会化运作。这方面,专刊上期报道的“南京预防经验”给人启发。南京的同行通过多年的探索努力,让“争创无职务犯罪”活动扎根于1200家单位,使原本比较枯燥的廉政知识竞赛,被打造成社会参与度和电视收视率双高的公益文化节目,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专刊》记者:专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保障,上海预防在这方面有什么举措?

陈 旭:预防专业化,涉及到确保预防产品规范化推进的队伍职业化建设。近年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成效明显”,上海预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头脑清醒、不骄不躁,按照检察长要求的“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做好预防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一向很强调预防队伍建设,也要求各级检察部门配足、配强干部,只有不断充实队伍,将一些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知识结构全面、沟通协作能力强的干部配备到预防队伍中来,才能为预防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8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管理;工作室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不但有艺术类院校,而且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艺术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的在校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较,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不但与我国长期的高考制度有关,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同时专业的独特品质也形成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教育和管理,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

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注重自我,追求个性张扬,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主体意识较强,但容易忽视现实,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欢张扬个性,如服饰、发型等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易于追求新事物,往往以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而自居。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但普遍存在生活作风较懒散、纪律观念较淡薄等现象,表现为向往所谓的自由,对规章制度存在较强的逆反情绪。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集体观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学生较早介入专业学习,专业学习的内容和特点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情感,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塑造个性风格。追求个人风格的浓厚兴趣和独立创作的学习模式也慢慢使艺术类专业学生养成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的行为特点,表现为缺乏大局意识,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专业特点突出,艺术情结浓厚,但文化素养相对欠缺艺术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从中学甚至从小就开始学习专业,他们在专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结下了终生的专业情结,加上我国高考对艺术类学生的选拔文化要求较低,这样从主观和客观上就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不重视文化素养,表现为文化知识面较窄,外语水平普遍较差,对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等。

独立能力强,注重实践,但情绪较容易波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较早接触专业,专业技能学习的艰辛和经常参与各类专业考级或考试,让他们较早接触了社会,培养了他们较强的独立能力。但较早接触社会,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专业上追求完美,有时容易钻牛角尖,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个体情绪容易起伏。表现在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情绪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感性多于理性。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实践

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还是专业培养上,都有其突出的特点。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我们积极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养成的要求和途径,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实践,以艺术养成为依托,用构建特色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展演平台带动学生管理手段的更新,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管理,有效地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一)工作室模式

这里所讲的工作室,是指在教学或行政班级的基础之上,由专业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共同组成的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组织形式。所有的工作室都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二是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三是集合了成员的专业学习资源;四是有专业导师指导;五是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工作目标。

(二)成立工作室的方法

我们在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成立各种工作室,各个工作室的成立和运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作室组成:一般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及兴趣自由组成。成员一般来自同班或同专业。第二阶段是资源整合: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学生物色并解决工作室场地,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各类资源集中和整合,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及运行制度,聘请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第三个阶段是运行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工作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以专业为平台,对内对外开展各种学习、创作、展演和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10人以内,且保持相对稳定,直到学生毕业。

(三)实施工作室管理模式的意义

增强归属感,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在同一个工作室的学生,首先在专业上兴趣相同或相近,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成良好的关系,同时,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成员在进行各种创作或展演的过程中,为了工作室的荣誉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工作室都有由学生集体制定的工作室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工作目标,由于是工作室成员自主讨论制定,必然会提高大家遵守工作室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工作室的运行由学生自主管理,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工作室具有明确的目标,全体成员在工作室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细化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室模式打破了班级管理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通过积极了解各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特点,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等有机结合进来,一方面支持和宣传工作室的工作和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工作室活动的平台,提升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工作室的特点,开展工作室成果展演、艺术人文交流、对外合作、工作室冠名活动等,不但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的工作和宣传工作室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张扬个性,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工作室整合了较好的学习资源,学生专业兴趣的致,大家互相学习,又有指导教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工作室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创作活动,开展专业展演和交流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突出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依据职业岗位群,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室模式是学生在专业基础上主动对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进一步选择,如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色彩设计工作室、服装工艺工作室、服装打板工作室等。学生在学好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工作室为平台,提升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论在成长过程或专业学习中都有其突出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忽略这些特点,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真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是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爱民.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与应对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06,(8).

[2]李开沛.试述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第9篇: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特色是大学的立足之根,也是大学的竞争之本,如何培育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李枭鹰,2010)[1]。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而现代管理教育主要体现在两大技能或能力的培养上,一是管理“硬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投融资、供应链管理以及会计等,这些基本技能的适用性非常广泛,因而也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管理“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领导力、与其他人协作以及通过其他人执行任务的能力。具有这些技能的管理者,应当具有较强的批判性以及分析性思维的能力,能够担任组织的领导职责,真正推动组织的快速进步,并且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适应变革的领导人(GarthSaloner,2010)[2]。因此,管理不同于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学科的主要特征,其更加强调管理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管理团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组织外部人员相互交往的需要,因而管理是一种具有较强策略性的行为。财经类院校一般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相应的工程技术学科、理科和人文科学学科的基础比较薄弱(夏寒,2009;杨学义,2003)[3][11],这给管理者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诚信品质、人文素养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随着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经济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趋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朝着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和风险化的方向发展(黄国菊,2006)[4],这也对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如何适应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对象的演变,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从而形成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最为广泛专业,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易形成相应的特色(王鲁捷,2003;胡永铨,2006;张进,2006)[5]-[18][13]。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办学特色的解释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着。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因此,一个具有特色的专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专业经过长期发展所积淀出来的稳定的特色优势;二是专业特色要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专业特色最终要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符合社会需求。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目前财经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财经类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和管理实践相结合,因而不能够对专业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陈婕,2009)[9],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成果不能够及时转化为专业培养方案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用不大,另外专业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以及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反映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1.学科综合化水平比较低

    经过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学科目录的调整,财经类专业得到较大的压缩,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延续单一学科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上,缺乏其他文、理、工等学科专业的有力支撑(韩玉志,2004)[10-11]。财经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完备的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且在市场化以及综合管理职能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比较强的市场意识。而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综合型、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方面,财经类院校往往不具备相关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由于缺乏这些学科、专业的支撑,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很难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这会对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杨学义,2003)[12-13]。

    2.专业趋同化,缺乏专业特色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多地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专业设置基本雷同,基本每一所财经类大学均设置工商管理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专业培养方案基本相同,专业特色不够明确。此外,培养方案不能够根据管理实践的变革和培养对象特质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学校在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考核反馈;课程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深化,专业课程重理论轻应用能力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现代管理及其问题的了解,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符合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或者缺乏或者与管理实际相脱节,起不到培养学生相关管理能力的作用[14]。

    3.缺乏行业背景且和地方经济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基层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便指导和监督下属的工作[15],而财经类院校一般缺乏工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因而在培养基层管理人才方面,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此外,工商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部分财经类高校原归属于不同的部委,以满足金融、财政、商业经济等行业的人才需要为主,因而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的特征缺乏了解,因而这些院校下放地方之后,在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就失去了方向。此外,地方性的财经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要是面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具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上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管理人才的特征。因此,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相关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陈婕,2009)[9]。

    三、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是现代大学的一个主要服务目标。良好的社会影响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而办学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企业管理模式演变条件下,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必须结合服务对象(地方经济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以高等教育目标为核心,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市场特征的变化对其带来的挑战,形成相应的特色。

    1.以服务管理为核心,体现“应用型”特色

    随着市场分工的深化,企业内部职能的市场化和企业选择更多的服务外包,普通财经类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也应该转变专业建设的思路,从传统的注重企业管理职能向面向市场的经营流程的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以生产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为主转变,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此外,与行业背景较强的工科院校相比,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理、工、文等学科和专业的支持,在选择以现代制造业和工程技术行业为主的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上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以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为核心来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财经类院校的必然选择。对于部分财经类院校来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科专业优势可以和管理相结合,培养面向现代金融业、管理咨询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

    2.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特色

    “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切入点”。不同层次的财经类院校在学科特色以及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同,因而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方案、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张玉利、陈忠卫,2003)[14]。一些高水平的财经类院校,以研究型大学作为其办学的主要目标,在学科建设上,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在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一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普通财经类院校,其重点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以实用作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会根据其所具有的专业特色优势来进行差别竞争,比如在商业服务、中介业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不同学科特色来进行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建设。以上海的四所地方财经类院校(上海外贸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商学院)为例,这四所院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基本一致,但是在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方向来看,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比如上海外贸学院更加强调国际化、立信会计学院以会计为核心、上海金融学院以金融为特色、商学院以商业服务业为主要特色,这些学校的定位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了自身的服务管理导向的特点,并且相关特色学科的定位均围绕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来进行。在服务经济占社会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发达地区,对服务管理的需求也很大,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发展,不仅是服务业企业,一些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对管理外包以及服务创新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形成独立的管理服务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以服务管理为核心,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制定过程中,适当考虑企业的这些服务需求以及服务社会化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及职工培训、财务分析与统计、物流管理等“硬技能”的培养环节上,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适当增加有关管理和服务的创业教育与培养,形成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张克非,倪东生2009;夏维力,路艳,200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