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

第1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指导思想:加强对农田地栽参产品质量的监控,全面提高人参的质量。制定完善参后地、农田地栽种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SOP保持长白山地区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人参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田地栽参技术这一主题,使熟地栽种人参技术逐步成熟。

基本原则:

(一)以提高人参产量和效益为目的县区域内,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置熟地栽种人参技术推广中试区。

(二)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林地资源为目的降低农田地栽参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三)中试推广参后地、农田地栽参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参后地、农田地栽参技术体系。

二、熟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

经过比较筛选决定使用四种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一:改良纯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技术路线:主要采取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剂的方法,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再采取低毒高效杀菌剂处理土壤,然后栽参。

技术措施:选择沙性土壤,前茬为种植玉米、大豆、透水性良好的纯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休闲期间种植玉米或大豆,较正常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高出3050%月对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物达到10kg/m2加入特制的菌种发酵该菌种由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提供加入猪粪10kg/m2豆饼0.25kg/m2辛硫磷50g/m2进行多次翻倒(至栽参前达到10次以上)栽参时采用多抗霉素100倍进行土壤消毒。

技术措施二:改良参后地或参后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发酵好的玉米秸秆和人参研究所配制的土壤调理剂对参后地、农田地进行土壤处理,再采取低毒高效杀菌剂处理土壤后栽参

技术措施:选择土壤理化性状较好的参后地或参后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种植苏子或苜蓿草,于月将苏子和苜蓿草粉碎,翻入土壤,覆地膜,栽参前翻倒次数不低于10次,并采用根线绝人参重茬剂7g/m2发酵好的玉米秸秆5kg/m2栽参前施用人参研究所配置的土壤调理剂5g/m2生石灰0.2kg/m2然后栽种人参。

技术措施三:改良纯农田地栽种人参技术

该技术引进上海润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土壤调理剂A和生物有机肥B

技术措施:选择沙性土壤,前茬种植玉米、大豆、透水性良好的纯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一年,种植苏子或苜蓿草,于7月将苏子或苜蓿草粉碎,翻入土壤,覆地膜,栽参前采用土壤调理剂A处理0.1kg/m2生物有机肥B3kg/m2生石灰0.2kg/m2

技术措施四:人参因而肥改良参后地栽种人参技术

该技术是引进科学园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参地再利用专用肥。

技术措施:选择透水性良好的上一年的人参作货地,每亩地700g第一年用水浇灌6次第二年用水浇灌5次浇灌浓度0.13%

三、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方案及指标

(一)拟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乡镇年,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重点选择我县的六个人参主产乡镇。

(二)熟地栽参中试的总面积:201亩,明细见附表1

(三)熟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培训年月日至月日,由各乡镇组织参加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的参农,由县人参研究所技术人员进行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技术的培训,并按照技术要求,负责帮助各营参业户确定选择用于中试的纯农田地和参后地标准。

(四)熟地栽参中试的时间各乡镇安排落实熟地栽种人参的中试推广面积和人参种植业户,于年月末至月初,对农田地进行绿色休闲,并于年秋进行栽参。

四、熟地栽种人参中试推广的补贴政策

(一)为推动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推广普及,由县财政对实施熟地栽种人参的营参业户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70元/丈,合计每亩地为4200元。合计:201亩,12060丈)补贴费用844200元

(二)科研费用补贴培训费、检查指导费、差旅费:30000元人参质量检测费:35000元

以上合计:909200

(三)从补贴款中除扣除引进的土壤处理费用(土壤调理剂、生物菌肥、菌种)以外全部发放给种植业户,其余土壤改良绿色休闲、秸稞粉碎、农家猪粪豆饼、农药、人参种子种苗、苫材等由种植业户自行承担。

引进土壤处理费用需要扣除的内容如下:

技术措施一:菌种费用300420元/亩

技术措施二:菌种费用134元/亩,土壤调理剂470元/亩,合计:604元/亩,土壤调理剂(0.5元/m2和菌种(0.2元/m2由人参研究所准备,合计为0.7元/m24.0元/丈。

技术措施三:土壤调理剂1200元/亩。土壤调理剂A处理0.1kg/m28元/kg生物有机肥B3kg/m22.5元/kg合计为8.5元/m247.8元/丈。其中从补贴中扣除20元/丈,余下的27.8元/丈由上海润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补贴。

技术措施四:每亩地700g每20g一包,每包55元,每亩合计投入1815元。投入30.25元/丈。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为了确保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预定的工作标准,由县人参产业办公室负责,并统一按方案实施。成立县农田地栽参中试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二)技术保障

1.由县人参研究所承担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培训和田间指导。

2.中试结束后,由人参研究所总结熟地栽种人参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检查验收实施过程中,由领导小组组织县财政局、县人参产业办、县人参研究所等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中试用地的选择须达到要求标准

2.技术措施一的作物秸稞粉碎物的用量达到要求标准

3.施用的猪粪、豆饼、土壤调理剂、生物菌肥等达到要求的标准

4.施用的防病防虫的农药符合技术要求标准

第2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地力;现状;改良对策;江苏宿迁;宿城区

中图分类号 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51-02

中低产田指存在一种或多种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壤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改良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粮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正是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的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中低产田改良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宿迁市宿城区一部分中低产田得到改良,粮食实现九连增,但从粮食生产形势看,进一步扩大面积的潜力很小,产量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灾害与生物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因此,进一步改良中低产田对粮食持续增产显得尤为重要。

1 耕地地力现状分析

耕地地力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一是立地条件,如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等;二是土壤自然特征,如土体构型、耕作层的理化性状等;三是农田基础设施及其培肥水平等。根据宿城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专家经验法,选择了立地条件(包括地貌类型、成土母质、旱季地下水位3项要素)、理化性状(包括质地、pH值、有机质3项要素)、土壤养分(包括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硼4项要素)、土壤管理(包括排涝模数、灌溉模数2项要素)等四大因素13项指标作为宿城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全区耕地总面积39 553.33 hm2,一级地16 42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1.51%;二级地13 67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57%;三级地7 95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0.11%;四级地900.0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8%,五级地606.6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3%(表1)。

1.1 高产稳产土壤的基本情况

一级耕地面积16 420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1.51%,主要分布在潮土地区。在镇级行政区域分布上,一级耕地分布在龙河镇、埠子镇、耿车镇、罗圩乡、南蔡乡、洋北镇等乡镇。

一级耕地土壤质地以轻壤至重壤为主,耕作层平均厚度为13 cm,平均有机质含量16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3 mg/kg,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78、0.57、5.50 mg/kg。土壤养分含量高或较高,各养分元素平衡;耕性好,年产量14 250 kg/hm2以上,灌溉保证率75%,基本可以自流灌溉。

二级地13 673.33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4.57%,主要分布在各个农业区,乡镇分布主要在郑楼镇、龙河镇、双庄镇、陈集镇、耿车镇、仓集镇、洋北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轻壤至重壤,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6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2 mg/kg,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91、0.57、5.20 mg/kg。灌溉保证率70%,基本可以实现自流灌溉。

1.2 中低产土壤的基本情况

全区三级地7 953.33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0.11%,潮土、褐土、砂姜黑土分别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06%、3.69%、3.35%。在乡级行政区域分布上,主要在屠园乡、郑楼镇、仓集镇、陈集镇、中扬镇、洋河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砂壤或黏土,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4 g/kg、全氮含量1.2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0 mg/kg,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69、0.74、5.00 mg/kg。灌溉保证率55%,需两级提水。

四级地900.00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28%,主要分布于废黄河及沿湖农业区、主要在郑楼镇、陈集镇、仓集镇等乡镇零星分布。耕地土壤质地板沙或重黏土,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3 g/kg、全氮含量1.1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2 mg/kg,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37、0.35、2.00 mg/kg。土地需要平整,灌溉保证率40%,需分级提水。

五级地606.67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53%,主要分布于沿湖农业区的褐土区和黄河及运河夹滩地,行政区域分布在屠园乡、中扬镇等乡镇。耕地土壤质地砂土或重黏土,耕作层平均厚度12 cm,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11 g/kg、全氮含量0.93 g/kg、有效磷含量15 mg/kg、速效钾含量115 mg/kg,有效锌、硼、锰含量平均分别为0.64、0.98、5.10 mg/kg,土地需要平整,灌溉保证率20%以下。

中低产土壤是指常年年产粮食低于12 t/hm2的土壤,全区有9 460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92%。中低产土壤各镇均有分布。其中,中扬镇中低产土壤面积最多,达2 733.33 hm2,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28.89%,其次为屠园乡、郑楼镇、仓集镇、洋河镇、陈集镇等乡镇。

1.3 中低产土壤的类型与特点

1.3.1 中低产土壤类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缺素类型。面积5 153.33 hm2,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54.47%。此类土壤缺钾(40~80 mg/kg)、缺氮(全氮含量0.050~0.075 g/kg)、缺少微量元素如锌、硼、锰。二是砂板瘦类型。面积2 866.67 hm2,占全区中低产土壤面积的30.30%。其土壤质地为砂质,40%,平均为50%;

1.3.2 中低产土壤与高产土壤的地力级差。不同土壤的地力基础产量因土壤肥力的差异面悬殊很大,宿城区不同类型的中低产土壤地力年产量平均为(7 707±1 131)kg/hm2,比高产土壤地力年产量10 515 kg/hm2[(水稻(6 697.5±960.0 kg/hm2),小麦(3 820.5±660.0)kg/hm2]低2 808 kg/hm2,低26.70%。根据测定结果,全区地力年产量差距2 749.5 kg/hm2左右,称为土壤地力间的级差。高产土壤的地力产量平均为(10 515±1 131 kg/hm2),中产土壤地力年产量平均为(8 466±1 227)kg/hm2,比高产土壤地力产量低19.49%;低产土壤地力年产量为(7 074±867)kg/hm2,比高产土壤地力产量低32.72%,中、低产土壤地力产量很低,与高产土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3.3 高、中、低产土壤地力级差的形成。土壤的生成和发育,是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的高低,既有土体构型的影响,也有人为耕种、培肥措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土壤肥力间的差距——高、中、低产土壤的地力级差。

不同土种间的地力基础产量有很大差别,宿城区主要是黄泛冲积平原,由于成土过程中受水流切蚀、冲积等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各土种间又由于质地和结构上的不同,带来了保肥、供肥性能的差异。淤土黏粒含量高,结构好,保肥供肥性能最好;砂土质地松散,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表2)。

2 中低产田改良对策

实施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全区粮食安全水平;二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改造后需达到的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土壤耕层厚度,水田18~20 cm,旱土20 cm以上;土壤质地壤土至黏壤,结构适宜,适耕期长;土壤保水、保肥、供肥性能好;土壤有机质水田18~30 g/kg,旱地15 g/kg以上;土壤有效磷含量,稻田大于13 mg/kg,旱地大于10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稻田大于100 mg/kg,旱地大于80 mg/kg;土壤污染元素含量降低至允许值,或者逐年降低的趋势。针对宿城区中低产田的现状,现提出改良建议如下。

2.1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宿迁市宿城区废黄河沿线线土壤贫瘠,以沙土为主,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如屠园乡及郑楼镇的部分田块地势高且不平整,灌溉困难。而洪泽湖沿线地势低,常年受涝、渍之害,必须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环境条件。建成井、泵、站、桥、涵、闸、渠道、管道、电力设施配套齐全,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综合实施,建成灌、排、蓄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1-2]。

2.2 增加肥料投入,培肥地力

2.2.1 大力增施有机肥。一是积造农家厩肥。要求每年耕地施农家厩肥45 t/hm2以上。二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要求稻麦两季作物收割时高留茬15 cm,每季还草量在3 t/hm2左右。在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的基础上,结合秸秆生化还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秸秆制菇后用菇渣还田,秸秆下沼池制沼气后用沼渣还田。三是推广河、湖泥肥的泼浇。宿迁市宿城区有丰富河、湖泥肥资源(养分含量高,平均含有机质71.8 g/kg、全氮3.4 g/kg、有效磷33.5 mg/kg、速效钾179.6 mg/kg)。要求近湖、河周围耕地,每年泼浇湖、河泥150 m3/hm2以上,鼓励村组或大户购买吸喷河泥泵,吸喷泥肥改良土壤。四是发展经济绿肥。在冬闲田和林地,发展肥菜、肥饲、肥粮兼用的优质高产经济绿肥。

2.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增加化肥的投入,要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施[3-4],保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同时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因土因作物施用微肥,以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

2.3 措施保证

一是成立工作组。成立培肥中低产土壤和标准粮田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良、稻麦高产技术开发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扩种高产优质粳稻。大力实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培肥地力,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全量还田既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又能改良中低产田,一举双得。各乡镇在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措施中要把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纳入其中,以此推动大面积培肥中低产土壤,建设标准粮田。三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优化群体质量栽培技术,重点是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机插秧及小麦均播技术;实施稻麦无草害工程;加大推广商品有机肥,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实行统一供种和统一防治病虫害。四是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逐级贯彻《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促使广大种植户自觉保护耕地,改良中低产田,确保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5-7]。

3 参考文献

[1] 鲁明星,贺立源,吴礼树.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15(4):866-871.

[2] 侯伟,张树文,李晓燕,等.黑土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1):44-47.

[3] 赵丽芳,黄鹏武,孔亮,等.乐清市标准农田地力现状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2005(1):43-46.

[4] 陈红英.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33-134.

[5] 范兴忠,冯涛,张学军,等.酒泉市移民区耕地现状及综合改良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3(2):127-129.

第3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商南 口粮田 建设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商南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东南部,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总土地面积2315.61km2,占陕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商南县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势。全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县内最大的河流丹江,从中穿过,将全县分隔为丹南和丹北两部分。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3.9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非农业人口9.56力。2010年全县完成千农业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2商南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长久以来,因为商南县财政困难,使得粮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成潜在挑战。

2.2由于地域条件所限,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质量偏低,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根据调查,商南县退耕区现有基本口粮田18万亩中有9万多亩达不到前述基本农田标准,约占基本口粮田的50%。这些不达标的低标准基本口粮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四田”和灌溉面积中,达不到省上和国家标准的面积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设施,使其成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达到稳产高产。

2.3土壤贫瘠,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南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有机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耕地土层薄、坡度较大,主要耕作土壤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蚀严重,有些耕地已无土壤,只能在风化岩石母质上耕作。由于土壤胶粒贫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养料流失大,使得粮食单产低且不稳,经济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质量是该县建设口粮田不可忽视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对此面积有步骤,有计划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产能力。

3建设目标、规模与工程布局

3.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困难退耕农民的吃饭和增收等生活、生产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侧重安排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项目,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由易到难、分步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建设重点,以新修石坎梯田、河滩造地、土地平整、沟道川台化、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为主。

(3)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保护重于建设”,建一处、成一处、利用一处,巩固一处。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等相衔接,在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项目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在退耕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走国家支持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道路,动员退耕户积极参与口粮田工程建设。

(6)坚持以新修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举。在完成新修规划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完成投资少、效益高的各项原有低标准口粮田的加工提高任务,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群众粮食和经济收入。

3.2建设任务

根据商发改发(2009)540号文,商南县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任务30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面积5500亩,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面积1150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5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亩。按照建设原则和任务,商南县2012年口粮田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镇49个行政村。通过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由0.23亩提高到0.9亩;基本农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3.3耕地利用优化方案

依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本着以人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择优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优先建设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规划必须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前提。

4工程设计

4.1新建基本口粮田

新建基本口粮田以实施坡改梯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经调查,具备修水平石坎梯田条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间。本次规划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积5500亩。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质好,土层厚,光照条件足,距村庄较近、临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便于收获的坡耕地上;同时还应考虑田幅较宽(不小于5米)、地块集中连片,按照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活土层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46mm)。根据现状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粮田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现有基本口粮田中有20-40%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证率低、水、肥流失严重、群众耕作不便,群众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强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坡度较缓(8°―10°)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位,采用散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①在田块中取出田块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点hi②根据上述高程点求取田面平均高程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点与Ha的差数为挖填的深度。

4.3田间配套设施

2009年度项目区7个乡镇49个行政村中,退耕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31万亩,其中包括高质量标准农田1.0万亩,待改造提高的低产基本农田2.31万亩,这些待改造提高的农田地力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为有效解决退耕还林缺粮户后续生计问题,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区粮食安全,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十分必要。当前,各级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口粮田项目中田间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年度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配套设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无坝引水,适宜自流灌溉,工程运行成本很低,且经济适用的U型渠道节水明显。

4.4土壤改良培肥

规划针对商南县基本口粮田的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地块选择在海拔低、距离村庄近、交通方便、地面坡度小(5°―8°)、土层薄、集中连片,易于灌溉、大多可自流灌溉,且是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采用加厚土层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土层厚度,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使之高产稳产。 针对全县基本口粮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地块覆土为主,即在耕作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地块上覆土,使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土质为壤土。在项目区推广先进农耕农艺措施,即旱地聚土垄作覆盖栽培技术,严把“聚土作垄、沟内培肥、立体利用及规范种植、垄沟互换、覆盖栽培”五关,达到改土、培肥、保墒、防蚀、抗灾、改制、增产于一体。在每年播种前及播种期间,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群众,以施用有机肥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加大培肥力度,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第4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19-01

1 农田土壤|量现状

1.1 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1.2 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田土壤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和化肥等污染物质的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的面积已达3600万hm2,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600万hm2。农药是毒性高、环境释放率大、影响面广的有机污染物,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危害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归宿,主要是迁移、滞留、转化。化学农药施于农田后,约有40%-60%落入土壤中。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 农产品的化学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蔬菜污染问题严重,其中化学农药、重金属、化肥和硝酸盐的污染最为突出。

2.1.1 化学农药污染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蔬菜的高产和稳产。但与此同时,蔬菜产品遭受着严重的化学农药污染。目前,化学农药污染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2.1.2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2.1.3 化肥与硝酸盐污染

化肥对蔬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氮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的品质和耐贮性下降。氮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病、致癌物质,在蔬菜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由一些文献报道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中化肥与硝酸盐污染已相当严重。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严重,厦门、广东省6个典型地区、长沙、哈尔滨四地区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已达1019mg/kg、3180mg/kg、3130mg/kg、3432mg/kg,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于厦门、长沙、哈尔滨三城市分别为669mg/kg、1682mg/kg、2107mg/kg。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现状分析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依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国外发达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限制性标准。我国国家农业部、省、市、自治区针对日益增多的食品中毒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安全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最近几年,通过对蔬菜安全生产的逐步重视,蔬菜质量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目前,国家农业部已颁布了13蔬菜产品标准,其中白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和甘蓝类蔬菜,其余是单个蔬菜如韭菜、芹菜、黄瓜等标准。另外,还制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情况,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标准,如浙江省和天津市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不同行业也制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一般而言, 先实行行业标准,其次是省、市、自治区标准,最后才考虑国家标准。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为减轻农产品生产中可能遭受到的工业“三废”以及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污染,提高安全农产品的供给水平,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开展全国农畜产品药物残留调查的基础上,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01年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5年4月1日起实施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稳步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

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认证面积达到2107万公顷;认证绿色农产品14339个,认证产地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认证有机农产品2647个,认证面积达到311万公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

3 建议与展望

3.1 建议

3.3.1 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农产品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因而必须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

首先,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达标,进而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是健康安全农产品。其监测与检测项目具体包括:⑴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监测和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如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等;⑵灌溉水质量,重点检测pH、氰化物、重金属;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测,重点为重金属。

其次,监测和检测农业投入品,即要对化肥和农药种类进行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限量、种类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还要对农产品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其检测内容有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卫生指标等。

3.2 从源头防范

我国农田土壤和农产品污染日益严重,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针对此种情况,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结合农业土壤污染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

(2) 积极选育、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产前要挑选遗传品质好、遗传性状稳定、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或饲养。 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⑶加快对长效肥、缓效肥等低污染、低消耗肥料的研究开发、加大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的科技投入。

⑷继续推广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

参考文献

[1] 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 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第5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摘要:受气候影响,地形、土壤条件制约,我国部分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由于耕作方式落后,种植结构单一,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该区农业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应大力开展中低产田的改造工程,增强其使用功能,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的可持续使用。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造 措施

1通过机械改造中低产田

1.1机械深耕,加深土壤的耕作层

运用拖拉机或水田耕整机深耕,可打破多年“牛力”浅耕而形成的犁低层,使土壤疏松,活土层增厚,从而使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增加,促进水稻的根系发育生长,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双季稻地区,耕深一般大于15cm,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

1.2机械化稻草还田

用拖拉机或水田耕整机耕田,把湿稻草深埋在田泥下层。不仅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还可以补偿水田有机质的损耗。据农业专家测定,每公顷湿稻草还田12750kg,相当于投素165kg、磷肥147kg、钾肥300kg。

1.3机械化深施化肥

将化肥或有机肥,按农艺要求的数量撒施在田间,立即用拖拉机或水田耕整机翻耕,使肥料深埋在10-15cm的田泥层中。这样可以防止化肥挥发和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15-20,达到45-50。

1.4合理增加机电排灌设备

合理增加机电排灌设备,是水稻旱涝保收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吃水靠挑,用水靠天的地方,在江河山塘边,根据水稻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机电排灌设备,做到有旱能灌,有涝能排,确保水稻生产旱涝保收。

1.5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技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稻的生长、发育、开花、结穗都需要相应的水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证明,种子再优,肥料再多,技术再精,无水、少水或水多成涝都会造成农业减产绝收。要改造中低产田,可利用铲运机、推土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兴修和维护山塘水库储存水量及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使田成方、沟成网、机耕道路平整。

2培肥措施

通过增施农家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1修建梯田

新建机修梯田,每公顷先施300-450 kg硫酸亚铁,再施60 000-75 000 kg农家肥、磷肥750 kg、碳酸氢铵750 kg,然后机深耕以促进土壤熟化。连续2年以上秸秆还田的地块,公顷施磷肥和碳酸氢铵各750 kg。连续种玉米的地块,每年需加施锌肥60 kg/hm2。

2.2肥料准备

配方施肥主要是通过土壤养分测定,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性能,制定合理的肥料用量、施肥时期及氮、磷、钾比例来协调解决农田养分失衡的问题,培肥地力,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农田环境污染。在实施地块,玉米目标产量定为每公顷6 000 kg,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确定施肥配方为公顷施硝酸磷780-945 kg、尿素240-360 kg。施肥方法是基施硝酸磷300 kg,其余的480-645 kg和尿素作追肥,分阶段施入。塑料薄膜作为防渗材料,将水源不足的“望天田”改造成保肥保水的高产田,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2.3准备工作

先将需要改造的畦面及四周畦埂高度测量准确,计算出所需塑料薄膜的面积。接下来是选膜和裁膜。选膜最好是选用聚乙烯膜,因其膜质柔软、耐低温、抗冻性能好、比重小、用量省。裁膜要在实测长宽基础上增加3%-5%的预留松弛度,并根据薄膜幅宽与畦面长宽所需的几道接缝增加相应的预留面积,以便裁膜更准确。

2.4施工工序

施工分开挖、铺膜、回填三道工序。开挖时,以畦面进水端为始挖点,按3%-5%的坡降,小畦面采用一边倒,即开挖宽1 m左右、深40-50 cm的槽沟,将土方堆放在畦埂外面,整平槽底。开挖下一槽沟时,土方回填到上一槽沟内。依次开挖,最后将始端土方回填到末端槽沟。大畦面因始端与末端土方运距较远,可采用本槽土方回填本槽沟方法开挖。铺膜时,要将裁好的薄膜折成“琴箱”状备用。铺膜前应复查开挖深度、平整度、坡降比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苇根的地块要用农药茅草枯或废柴油处理,以防其再生穿透薄膜。铺膜时要由一端依次展开,不要拉得过紧,要均匀留有小褶皱,以防气温变化断裂。接缝最好采用焊接或粘接的方法,以防渗漏。回填时,要求回填的土方内不含有树根、石块等尖锐物,四周畦埂薄膜要夹在畦埂中间,以防老化和牲畜践踏。

3综合治理

①在突出解决中低产田土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完善农耕和排灌系统配套设施,实现中低产田土壤改造规程中提出的“排水有沟、蓄水有池、沉砂有凼、护坎有林、护坡有草,控制和减少水土流失”。

②在治理改造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把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化学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3.1改、用、养相结合

这是中低产田造、高产农田建设的途径。“改”是前提,目的是通过对中低产田土壤的治理和改造,消除起主导作用的障碍因子,为更好地培肥利用奠定基础;“用”是指土地科学合理使用的途径和方向,是通过因地制宜地科学合理使用避短扬长发挥优势。如将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特色经济;“养”是关键,是在改造治理消除障碍因子的基础上,在确定科学合理使用方向的同时结合农艺农耕措施培肥和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改进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和农田除草技术,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如种植绿肥和养地作物,增施农家肥、生物肥,搞好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等。

3.2增加投入,建设队伍

改造中、低产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在水利建设方面投资较大,也很见成效,政府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投资外,还要重视农业技术方面的投资,利用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套,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和改造效益将会更好。此外,要重视土壤肥料方面专业人才和土壤肥料队伍的建设。目前,不少地区的土壤肥料方面的人才少,土肥队伍小,严重制约着以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中、低产田改造进程。

我国中、低产田多,这些中、低产田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一经改造,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因而,改造中、低产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我国农业生产面貌,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青勇.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6)

第6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一、《通则》的制定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了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

(一)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规划引导所指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

(三)建设区域

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保障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GB/T 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以及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

(五)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

《通则》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了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四、《通则》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

《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

《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通则》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通则》把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第7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部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第8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产土壤;肥料管理;施用技术

河南某市为农业大市,全市高达86.67hm2的耕地面积使其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75亿Kg左右。2015年,该市80多亿Kg的粮食产量使其占据全省产量的15%,而仅仅小麦就占了51亿Kg,在全省排行第一,其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不断提高的产量和日新月异的耕作制度使的土壤肥料管理成为保持高产高效的有效举措。为了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从而保障小麦的高产稳产,使其抗逆能力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根据该市近两年的小麦种植经验,浅谈了加强土壤肥料管理技术的有效措施。

一、土壤管理技术

1、整地标准。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标准。深就是深耕,耕地深度达到二十五厘米,破除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利于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增强抗逆能力;细就是适时精细耙地,耙碎耕层中的明暗坷垃,保持土粒大小基本均匀,利于根系与土壤密接,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保持地表平整;实就是上虚下实,不漏耕漏耙;足就是土壤底墒要足,耕层土壤含水量黏土达到 20%,沙土 16% 以上,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确保足墒下种,播全苗。田间持水量高于85%或低于 60%均不利于全苗和齐苗。

2、整地措施。正确的耕作方式是,犁耕深松与旋耕相结合,一般旋耕2―3年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深耕或深松要逐年加深,一次加深一点,不能一次耕得过深,否则容易翻出大量生土,不利小麦根系正常生长,过深会造成小麦当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具体耕地深度是犁耕二十厘米以上,深松 二十五厘米以上,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深度。

3、其他管理。一是早茬地要及时灭茬,随耕随耙,多蓄秋雨,增加底墒;晚茬地尽早腾茬,可利用作物后熟特性,适当提前拔除,结合施肥,深耕细耙,蓄住底墒,保住口墒。二是有条件的要及时清除带病秸秆、根茬,铲除田边地头杂草,集中处理病残体,压低病虫基数,减轻小麦生长期病虫防治压力。同时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在整地时要施用对路有效农药进行土壤药剂处理,有效防治病害及地下害虫。三是秸秆还田必须要深耕,提倡用大型拖拉机深耕细耙;旋耕地块要耙匀踏实,因旋耕地耕层浅,上层过于疏松造成播种机开沟器下陷过深,易形成弱苗,低位分蘖错位导致穗数减少,影响小麦产量。

二、有机肥施用技术

有机肥料是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就地积造施用的一种自然肥料,通常称作农家肥。有人畜粪肥、堆肥、秸秆 (腐熟)、绿肥、垃圾 (无污染 ) 等。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养分,施用有机肥不仅可直接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而且还能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污染,使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化肥投入,保护农村环境,又可达到培肥地力、高产、稳产、优质等目的。

1、秸秆还田。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秸秆还田是一项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杜绝了秸秆焚烧对大气的污染,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科学进行秸秆还田可增产增收,若处理不当,玉米秸秆还田后的麦田易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在秸秆还田方面要做到:一是注意翻压深度。玉米秸秆粉碎入田后,立即深翻二十五厘米以上,将秸秆全部覆盖严实,不能在地面时间太久,失水过多影响还田效果。二是注意翻埋量。玉米秸秆还田翻埋量不宜过多,一般每667m2翻埋 250kg至350kg,过多影响腐烂分解速度,产生过多的有机酸损害下茬作物根系。三是注意粉细。一般长度为5cm左右,过长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生长。四是注意灌水。玉米秸秆还田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促进秸秆腐烂速度,防止腐烂过程中与小麦争水。五是注意补肥。补充养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与幼苗争夺土壤的速效养分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六是坚决杜绝让带病秸秆还田。

2、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般每 667m 施用充分发酵、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00kg―4000kg或腐熟的鸡粪1000kg。施用的商品有机肥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有机质含量 45%,氮磷钾总量功能微生物与主要动植物残体 (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为来源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有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的肥料,菌体要符合 NY1109-2006标准 (有机质40%,有效活菌>0.2亿/g),一般每 667m2施用生物有机肥150~200kg。

三、化肥施用技术

根周口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整体上升、磷素有所积累、钾素有所下降芨小麦氮肥施用总体过量的现状,以及产量标准、品种特性、土壤状况、浇水条件等进行合理施肥。

1、氮肥施用。采取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方法确定每 667m2施氮总量和追肥时期、数量,氮肥施用总量要依据小麦目标产量确定,在此基础上,重点根据浇水条件、品种特性等进行分期调控,确定合理的基肥、追肥分配比例。产量为500―550kg/667m2的小麦需氮肥 (N)13~15kg;产量为450―500kg/667m2的小麦需氮肥 (N)lO~12kg。保水保肥能力好的高产麦田氮肥 40% 50%底施、50%-60%返青期至拔节期追施;中产麦田氮肥60%底施、40%返青期追施。对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性土壤底追比例控制在4:6为宜;质地黏重的砂姜黑土底追比例控制在7:3为宜。同时还要注意看苗追肥。一般播种早、群体大的旺苗要推迟到拔节期追肥,每667m~追施尿素10左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在起身期追肥,每 667mz追施尿素 12 左右;晚播弱苗麦田及早每 667m~追施尿素15~20。追肥时间和追肥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磷、钾肥施用根据测试土壤速效磷钾含量水平。和磷钾的肥效反应,确定磷钾肥用量。土壤有效磷 (P)17mg/kg,每667mz施磷肥 (P2O5 )3kg。土壤速效钾 (K)150mg/kg,可不施钾肥。小麦生长中后期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50kg进行叶面喷施,可起到防治干热风、增加千粒重的双重目的。

(三)微肥施用在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区域,底肥一般每667m~施硫酸锌1.5~2.5kg,硫酸锰2~3kg,拌沙拌土,施用均匀。拌种每公斤小麦用4g硫酸锌或硫酸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施肥管理,它对小麦成长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应该根据小麦自身的营养状况和土壤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加强对土壤肥料的科学有效管理,结合小麦生长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肥料,选择合适的肥料、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顺利的进行小麦土壤施肥,进而推动小麦实现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现代小麦生产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第9篇:高标准农田土壤要求范文

而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被污染土壤已占耕地面积的1/5,而且污染最严重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耕地土壤生产性状最好、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地带和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和村镇周边排灌条件好、经过多年培育的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中低产田比例大幅度上升,耕地总体质量持续下降,中国耕地告急!

土壤污染知多少

2010年10月,第九届亚太烟草和健康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这次看似平常的大会却以一项名为《中国销售的香烟:设计、烟度排放与重金属》的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在中国引发了强烈反响。

研究报告称:13个中国品牌国产香烟中铅、砷、镉等重金属成分含量严重超标,其含量与加拿大产香烟相比,最高超过3倍以上!最让人吃惊的是这13个品牌是如此的耳熟能详:白沙、大前门、都宝、红双喜、黄金叶、Happiness(吉庆)、红河、红金龙、红梅、红旗渠、红塔山、石林和壹枝笔。

这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回中国,业内外一片震动。

最先受到怀疑的是实验样本的可信度。报告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共检验了中国市场上87种常见香烟品牌的产品,并对其物理特性、重金属含量等进行了分析。而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姜垣则认为,《研究报告》只是随机抽出了13个品牌的香烟进行了重金属的测定,而在其他74个品牌中并没有进行重金属的测定,报告内容不能说是全面、客观、公正的。

但姜垣也指出,虽然目前国际、国内没有规定香烟中重金属的限定标准,但这是烟草管理方面的漏洞,并不能说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作出的研究报告就缺乏客观性和科学依据,其实他们只是把目前中国国产香烟中含有高含量重金属的“事实”给揭露了出来。姜垣表示,以《研究报告》的数据为例,参照世界工业化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标准参考书《Ullmann工业化学百科全书》(1996年美国版),就可以轻易看出,中国国产香烟重金属含量偏高绝非危言耸听。

即便不以《研究报告》的数据为准,中国香烟也难逃“重金属含量高”的嫌疑。据姜垣介绍,中国国产香烟重金属含量高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就引发过讨论。当时,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一名教授曾经做过相关实验,比较中国、德国、俄罗斯、印度、希腊和加拿大的香烟中镉的含量,发现中国香烟的镉含量高居榜首,比含量最低的希腊香烟要高出6倍多。同期,中国也有学者做了烟草重金属含量的研究,并了《美国、日本和国产香烟中铅含量的比较》一文,文中提及某上海产香烟的铅含量是美国的12.4倍,日本的4.5倍。

那么,是谁在香烟中“添加”了重金属?目前,被业内专家普遍认可的解释就是土壤污染。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污染物何以进入土壤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一是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二是废水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三是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而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同时,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在大气中发生反应而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形式进入土壤,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烟囱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至3公里范围的点状污染。

此外,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

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的土壤则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

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也会引起土壤污染。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粉剂、水剂、乳液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左右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如拌种消毒剂、地下害虫熏蒸剂和杀虫剂等)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即用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其后果是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且一定含量的重金属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成为补给农业用水的不二选择。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起初,污水所过之处,庄稼长势喜人,污灌被视作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给工业和生活污水找到出路,又使农业增收,它对生态环境的杀伤力则被忽视。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污水灌溉引起的农作物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及土壤遭受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城市郊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往往是城市最重要的蔬菜与副食品供应基地。但是,城市不断发展后,郊区往往也是遭受工业和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对南京市郊区三大蔬菜基地土壤环境进行质量评价时发现,符合国家无公害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要求的只有四成,100个样本仅四成安全。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和有关部委先后颁布实施了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包括其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资环所副所长王正祥就曾参与过天津市园田土壤和蔬菜中8种重金属,即汞、铜、锌、铅、铬、镍、砷、锡的含量状况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施用城市垃圾肥的土壤,有5种重金属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汞达到背景值的30多倍;而污灌区土壤,8种重金属含量全部高于背景值,其中镉超出10倍,汞超出125倍。土壤中本来含有一定的重金属,未受外界污染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称为土壤背景值。

王正祥等人的调查还显示,蔬菜中重金属方面,污灌区蔬菜中5种重金属含量高于远离城市污染源土壤,其中镉和汞超标2倍多。整体上看,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尚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但这种积累的趋势值得警惕。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津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监测站的研究人员再次锁定污灌区蔬菜。他们从天津的东丽区、西青区和武清县这三个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的污灌片区采集大白菜、韭菜、芹菜、黄瓜样品进行重金属检测。结果发现大白菜中,43%的汞超标,23%的镉超标。而部分样品的铅属于轻度污染。说明污灌区蔬菜中重金属开始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可见,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同时,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别是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治理土壤污染,一是要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用时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二是施用化学改良剂,在受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剂,可将重金属转化成为难溶的化合物,减少农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剂有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在受镉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碱性炉灰等,可以使活性镉转化为碳酸盐或氢氧化物等难溶物,改良效果显著。

三是种植抗性作物或对某些重金属元素有富集能力的低等植物,用于小面积受污染土壤的净化。如玉米抗镉能力强,马铃薯、甜菜等抗镍能力强等。

四是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