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1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全区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新增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十七)加强政策研究,健全制度规范。严格规范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全面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研究制定《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概算编制定额》《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编制大纲,为2022年编制技术标准提供依据,逐步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升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

第2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以“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加大投入扶持力度,狠抓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打造具有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样板。

二、试点范围

在全市建设1个市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乡,10个市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9个县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规划种烟面积57931亩。襄城县汾陈乡为市级试点乡,共有耕地面积61369亩,规划种烟面积3万亩。襄城县汾陈乡大磨张、玉河、王孟寺村,王洛镇闫寨、潘朱、郭庄村;*县椹涧乡岗杨、沙张村;禹州市范坡乡李楼村,小吕乡西南王村等10个村为市级试点村,共有耕地面积29660亩,规划种烟面积19564亩。襄城县汾陈乡双楼张、赤涧付村,颍阳镇张庄村,库庄乡宋庄村;*县椹涧乡瓦屋刘、坡张、金庙村;禹州市范坡乡圈刘、蜂王村等9个村为县级试点村,共有耕地面积24309亩,规划种烟面积18270亩。

三、建设目标与标准

(一)建设目标

1.浓香型质量特色突出。叶片成熟度好,颜色桔黄,组织疏松,油分充足,身份适中,化学成分协调,钾含量1.2%以上,氯离子含量0.8%以下;香气量足、质好,刺激性小,燃烧性、安全性好。

2.单位面积收入增加。亩均单产150—175公斤,上等烟比例40%左右,收入2000元以上。

3.烟叶生产用工减少。每亩烟叶生产用工从40个左右降至20个以下。

(二)建设标准

1.烟田标准化。对田、水、电、路、林、沟、渠、桥、涵进行综合配套建设。每500亩左右建成一个方格田;每条路栽两行树,路侧修排水沟、灌排渠、桥涵;示范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烟田格局。

2.种植规模化。市级试点乡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10亩以上,市级试点村种烟面积1500亩以上,市级试点村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20亩以上,县级试点村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15亩以上。

3.育苗、烘烤工场化。建设高标准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形成集育苗、烘烤、分级、收购等功能于一体的加工场。

4.作业机械化。耕耙、起垄、施肥、覆膜、播种、喷药等机械作业率达到100%,探索机械移栽、机械中耕培土、机械编烟技术。

5.生产标准化。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做到良种(优质品种)、良制(种植制度)、良法(农艺操作)、良田(土壤改良)“四良”配套,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

四、主要措施

(一)围绕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1.搞好基本烟田保护。一是基本烟田标准化。对试点乡、村耕地进行全面普查,健全区域性基本烟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本烟田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二是基础工作规范化。在普查基础上,逐村逐户逐地块建立基本烟田档案,绘制基本烟田图表。重点做好烟田卫生、土壤改良、用养结合、轮作调茬、规范农药、农膜使用等基础工作。三是保护责任社会化。试点乡、村所在的县(市)、乡(镇)政府出台基本烟田保护措施,烟草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做好耕作制度安排和规划,通过契约等方式与农民签订基本烟田保护协议,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烟田。四是监督管理信息化。建立基本烟田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综合分析评价基本烟田保护项目的必要性、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保护效果的科学性,及时对基本烟田保护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乡、村基础设施实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林、烟站等“六配套”。烟水配套即旱能浇、涝能排,实现科学用水;烟炕配套即密集烤房烘烤比例和工场化烘烤比例均达到100%;烟路配套即基本烟田主要生产路全部硬化,利于运输和机械化作业;烟机配套即烟田机耕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减少生产用工,减轻烟农劳动强度;烟林配套即更新与烟草病虫害共生树种,搞好生态林网建设,改善烟田生态环境;烟站配套即优先对试点所在乡(镇)烟叶工作站进行标准化改造,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

3.建立科学耕作制度。试点建设要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加大烟叶种植轮作力度,在同一地块有计划、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充分考虑烟叶前茬作物的种类、生育期、施肥状况、农药使用情况及同源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推广秸秆覆盖等秸杆还田技术,推行前作—绿肥—烤烟的轮作方式,常年维持一定比例的绿肥种植面积;推行以烟为主的综合养分管理,对烟田环境状况长期定位监测,及时了解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统筹安排肥料种类和合理用量。

(二)围绕浓香型特色,大力推广烟叶生产科技进步

1.全面实施种子、轮作、沃土三大工程。种植浓香型质量特色突出的优良品种,推广“三三制”种植模式,即以组为单位,划为二方田,每方田三年种植烟叶,三年种植其它作物;推广冬前深耕、冬前起垄、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掩青等土壤改良技术。

2.重点落实平衡施肥、成熟采收、密集烘烤三项技术。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品种个性施肥、科学方法施肥,严格禁止当季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氯化肥;做到下部叶适熟采收、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4—6片充分成熟一次性采收;做到科学烘烤,减少青筋烟叶数量,黄烟率达到85%以上。

3.认真做好传统技术、常规技术、现代技术三个结合。以传统技术求特色,以常规技术求稳定,以现代技术求发展,用先进技术、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搞好常规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探索循环烟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烟叶生产技术全面升级。

(三)围绕可推广原则,努力提高试点建设水平

1.政策引导,烟农自愿。试点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并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机井通电工程、公路村村通工程、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项目建设相结合,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充分调动烟农自愿参与试点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因地制宜,先进实用。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基础和要求,因地制宜,重点搞好现有设施条件的改造升级和现有技术的集成推广。

3.节约发展,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烟草行业发展要求,注重土地和各种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成本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市场运作,烟农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种植烟农,促进烟农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扶持发展专业化、工场化服务组织,使部分烟农转换成为烟叶生产服务的经营管理者、资产管理者。

(四)围绕烟农利益,逐步建立良性运作机制

1.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使烟农放心种烟。按照《*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展改革委*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豫政〔2007〕67号)精神,对试点烟叶全部实行农业政策性保险。每亩烟田保费24元,县(市)级政府负担12元,占50%;烟草部门负担9.6元,占40%;烟农负担2.4元,占10%。保险收益归烟农所有。

2.建立“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减工机制,使烟农轻松种烟。县(市)政府负责规划、协调建场用地;烟草部门负责育苗、烘烤工场规划设计和育苗大棚、烤房和附属设施建设补贴,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供应烟草种子。建立以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队等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政府补贴为引导、烟草补贴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专业服务组织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对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队购置服务烟叶生产的通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40%;购置小型、中型烟叶生产专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50%;购置大型烟叶生产专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70%。

3.构建生产信息平台,使烟农明白种烟。强力推进“四电合一”(电视、电台、电脑、电话)工程。与电信部门合作,普及推广手机信息服务;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宣传烟叶生产形势、政策、技术及市场信息;改善基层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实现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使烟农明白试点村建设政策、烟叶生产政策、烟叶生产技术、烟叶市场信息等。

4.构建新型技术服务体系,使烟农科学种烟。一是建立服务体系。以*市烟草公司和县级烟草分公司技术骨干为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卷烟企业联合成立决策服务组织,为试点建设提供规划、技术等服务;以基层烟叶工作站为主体,培养一批大学生烟叶工作站站长和农艺师技术队伍,实行各生产环节责任考核机制,为烟农提供规范化技术服务;以烟农为主体,积极发展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二是扶持发展烟叶种植大户和种植农场。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原则,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扶持20—50亩烟叶种植大户,大力培育50—200亩小型烟叶种植农场,限制发展200亩以上的烟叶农场。对大户和小型农场协议种烟时间5年以上的,烟草部门在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实施“金色证书”工程。对试点乡、村干部、50—200亩种烟农场主和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培训,培训合格颁发“金色证书”,并在承包项目、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3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答: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受人口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今后我国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对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中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二,农田灌排设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备,建设资金渠道分散且投入不足,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夯实粮食和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规划》,并广泛征求、充分吸收了有关地方和专家的意见。最近,国务院批复了《规划》,并要求我委印发实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我相信,《规划》的实施,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产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如何理解《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有7层含义:一是从各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出发,强调要统筹规划,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以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为重点,同时兼顾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二是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出发,强调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应。三是从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出发,强调要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四是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出发,强调要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五是从明确政府职责、扩大投入来源出发,强调要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六是从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出发,强调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七是从加强项目管护、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出发,强调要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综合考虑我国中低产田现况、水资源条件以及粮食供求形势,《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即: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其中,“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程度提升,土地污染得到进一步遏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规划》还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指出农田田块是农产品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田间道路是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的基本前提,农田林网是防灾减灾的生态屏障,输配电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建后管护是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能效益的关键。

问:《规划》在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统一建设标准,对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在综合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部门标准的基础上,《规划》提出,要重点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灌排能力、田间道路通行运输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建后管护能力等建设内容,结合农作物区域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制定国家标准: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针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评价,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对需要在行业内规范和细化的技术要求,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制定行业标准。同时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地方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充分考虑行业和地区的差异,做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主要提出了8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整治田块,提高农田平整度,促进田块集中,优化农田结构布局;二是改良土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建设灌排设施,改善农田灌排和集蓄水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四是整修田间道路,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五是完善农田防护林网,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六是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提高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能力;七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农田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八是强化后续管护,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问:《规划》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如何布局的?

答:首先,统筹考虑区域气候、地形地貌、水源、地质、土地利用条件等因素,《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南方平原河网区、南方山地丘陵区、西南高原山地丘陵区8个类型区,提出要分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对每个类型区的建设内容、建设重点和建成要求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根据各地耕地利用现状及农业增产潜力,并综合考虑农产品供需形势、水土资源条件和资金可能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相对平衡、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出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分省建设规模。

在分配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粮食生产布局的衔接。在分配建设任务时对粮食生产贡献大和增产潜力大的省份给予必要倾斜,同时兼顾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二是借鉴已有工作成果。参考《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等的分区方案,同时考虑省级上报数据,综合平衡各省提出的建设需求。在统筹兼顾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任务分解。

问:在加强项目管理方面,《规划》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规划》从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强化群众监督3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工作进行了规范;从明确验收程序、做好建档工作、评定质量等级、加强权属管理4个方面对项目竣工验收工作进行了规范。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问题,《规划》就加强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工作提出了3方面要求:一是明确管护责任。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制度,确保长久发挥效益。引导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管护。国土、农业(农机)、水利、林业等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管护主体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二是落实管护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努力落实运行管护经费。对公益性较强的灌溉渠系、喷滴灌设备、机耕路、生产桥、农田林网等,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三是加强动态监测。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并结合各部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录入监测监管系统,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落实到“一张图”上,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和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实时查询、对比、统计、分析,做到有关信息互通共享、科学利用,以满足管理需要。

问:如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需求?

答:综合考虑工程设施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同步推进的要求、不同地区投入状况差异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初步估算,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所需投资为1000—2000元。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需求,《规划》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不断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发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作用,按照自愿原则,筹资投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政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规划》全面梳理了目前中央和地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资金渠道,中央和地方共有10多项。为防止资金渠道多可能导致重复投资或分散投资的问题,提出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尤其是县级努力推进资金的协调整合工作。

第4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感

基本农田保护是耕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尽管多年来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少数地方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划定基本农田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等。对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水平,坚持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确保全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任务

(一)切实落实基本农田永久保护措施。当前,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即将完成,全省现有基本农田的位置、数量、等级及变化情况基本摸清,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已全面完成,为调整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奠定了工作基础。各地要切实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将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基本农田零碎分散、规划调整频繁等问题,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的区位稳定程度、集中连片程度、落地到户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将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二)确保基本农田落实到户。各地要严格按照上一级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将保护地块落实到户,保护面积不得低于上一级规划下达的指标,总体质量等别应高于调整前的平均质量等别,集中连片程度应有所提高。要将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编制基本农田保护专题图,并将专题图落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图上,作为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本底。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同级农业部门把划定的基本农田逐级落实到承包农户,记载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

(三)加强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各地要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强化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要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台账,要对每一宗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所涉及到的保护责任、承包经营和质量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完整的图、表、册等台账,农业部门要建立基本农田质量数据库。要将基本农田相关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并做好日常更新维护。要加快推进基本农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尽快建立起省、市、县、乡基本农田信息报备制度,确保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基本农田现状与变化情况。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交通沿线及城镇、村庄周边的显著位置,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和标识,扩大社会宣传,接受群众的监督。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基本农田质量年度监测制度,开展基本农田长期监测,并将基本农田质量变化情况反馈给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对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过程中所发生的项目审核、监督检查与管理、土地分等定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与奖励等所需经费,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予以安排解决。

(四)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经依法批准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上在本市县范围内完成补划任务,因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确实难以在本市县补划的,必须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补划,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应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组织验收确认。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制定补划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验收程序,细化工作措施和技术方案。补划的基本农田要建立标识,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及时变更和备案。

(五)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开发部分等土地整治专项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各地要切实重视基本农田质量的提高,整合有关方面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基本农田的建设,尽快组织恢复基本农田绿肥生产,开展滨湖地区有机肥补贴。加快我省部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健全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体系

(一)实行占用基本农田论证及公告制度。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的规划调整,必须按规定组织进行充分论证,并及时向社会公告。因规划调整所举行的论证,必须落实调整范围、用地面积、涉及农户、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等事项。

(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奖惩机制。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力度,强化动态巡查,切实发挥日常的监管作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各地要对考核进行全程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将考核结果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重要依据,及时兑现奖惩,农业部门将考核结果作为安排耕地质量建设有关项目的依据,并予以适当倾斜。

(三)加大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处理力度。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事前防范,及时发现、制止和纠正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耕地和基本农田破坏或损毁的,要依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5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保障发展更加有力

以保障发展为中心,努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一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市级规划大纲完成编制、通过省厅评审,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指标分配建议方案。开展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试点,进行衔接空间潜力调查,完成“两规”衔接专题报告编制。盐官镇和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局部修改并上报省审批,5个“四类项目”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报经省厅确认。积极争取各类用地指标,除年初上级下达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1879亩和绍嘉高速、*省道改建等重点工程用地指标4060亩外,获核拨复垦指标1023亩,外购复垦指标291亩,争取省和嘉兴市追加调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178亩。

二是切实抓好转征用报批。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把好用地预审关,预审建设用地项目65个、用地3770亩。编报批次建设用地21个,涉及168个地块,总用地9685亩,其中农用地4827亩、耕地3403亩;单独选址项目3个(绍嘉高速跨江通道北岸*段连接线、*省道改建、天然气长安天明阀室),总用地4421亩,其中农用地3607亩、耕地2846亩。

三是努力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实施办法,做好协议出让、划拨供地批前公示和结果公示工作。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221亩,供应建设用地237宗、6978亩,其中公开出让204宗、5898亩;协议出让15宗、112亩;划拨13宗、324亩;集体使用5宗、100亩;带征土地544亩。出让工业(含仓储)用地171宗、4933亩,合同出让金9.5亿;经营性用地33宗、965亩、合同出让金13.66亿元。

四是规范加强土地市场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审核和划拨土地入市审核,完成出让土地首次转让核准81宗、920亩,划拨土地补办出让199宗、799亩(其中房改房划拨土地补办出让98宗、18亩),补交出让金6702万元。加强村民建房用地审核,报批村民建房1813户、275亩。

二、保护资源更加有效

以坚守耕地红线为主线,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尤其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一是全面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制订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层层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召开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与各镇(街道)签订土地管理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镇(街道)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属地监管主体职责。各镇(街道)也和村(社区)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并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承包农户。已按照省下达任务完成全市7个镇、102个村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任务,委托建立示范区建设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全年4个镇示范区建设通过嘉兴验收。

二是切实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用地复垦整理工作的通知》,调整补助政策,推进农村宅基地成规模复垦整理,新立项建设用地复垦项目7个。狠抓已立项复垦项目施工进度,丁桥镇万新村宅基地复垦整理示范村项目提前竣工并通过省复核认定。全年经省厅复核认定15个项目、新增耕地955亩,还通过嘉兴复验4个、新增耕地188亩,且盐官镇宅基地复垦、黄湾镇建设用地复垦、斜桥镇华丰村宅基地复垦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竣工、当年通过嘉兴复验,新增耕地296亩。

三是继续推进耕地垦造和标准农田补建。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耕地垦造工作,落实耕地先补后占和重点建设项目占用标准农田补建任务,尖山新区(黄湾镇)、袁花镇土地开发垦造耕地结合标准农田补建项目通过嘉兴复验,新增耕地2392亩,新建成标准农田5380亩。海昌街道双冯表土剥离再利用试点项目竣工并通过省厅复核认定。

四是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编制报批矿产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矿山综合开发及治理方案规划意见、普通建筑石料矿山出让实施方案和采矿权公开出让方案,实施石矿开发整合,4个整治矿区采矿权首次公开挂牌出让。完成12个砖瓦企业粘土矿产采矿权延续登记,审批粘土采挖15处、151亩。深入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废弃矿山治理率达到70.6%。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57万元,做好141宗建设用地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评估(咨询)审核备案工作,配合做好嘉兴市地面沉降监察网络*站建设。

以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认真开展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处置。组织开展闲置空闲土地清理,发现闲置土地30宗、闲置土地1415亩,其中闲置1年以上2年以内13宗、312亩,闲置2年以上17宗、1103亩。制订出台《加快处置闲置空闲土地的实施意见》,根据闲置成因,逐宗拟定处置方案,尝试有偿协议收回,已处置10宗、539亩,其中收回7宗、356亩。

二是首次出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积极落实省“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强化规划和计划管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从20*年第6期公开出让即实行工业用地容积率在省控指标上再提高0.2,从而大大提高工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率先建立工业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制订出台《*市工业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办法》,召开工业用地复核验收现场会,市级已验收20亩以上地块8个、429亩,镇级已验收20亩以下地块29个、297亩。

四是继续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和跟踪管理卡制度,加强批后跟踪管理,通过局和所(分局)联网及时更新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严格项目建设延期审批,依照土地出让合同追究14起违约责任,收取违约金78万元。

四、执法监管全面落实

以国土资源部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进一步落实违法用地预防和查处的共同责任。

一是认真开展卫星遥感执法检查。核查国土资源部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涉及市区4街道和斜桥镇的39个图斑、82宗土地,新立案查处违法用地17宗、439亩,依法没收违法构筑物19.2万平方米,责令限期拆除违法建筑3300平方米,全额收缴罚款381万元。同时坚持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15名涉案责任人员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3人受到政纪处分,12人受到党纪处分。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第八次卫片执法检查。

二是积极配合人大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织对我市《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参与对各镇(街道)、开发区和盐官景区土地管理法执行情况检查,积极配合嘉兴和*两级人大常委会对土地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检查,我市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受到两级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切实按照人大反馈改进意见认真整改,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土地管理。

三是组织开展村级干部国土法律知识培训。制订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编印国土资源法规政策汇编,组织开展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竞赛,举办3期培训班分别对村级党组织书记、村民委主任和村级土管员进行国土法律知识培训,共培训村干部516人,村干部保护耕地、依法用地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同时认真抓好“6.25全国土地日”和全省土地管理宣传月的宣传活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四是全面落实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和各镇(街道)续签《土地管理行政执法委托协议书》,将巡查、制止和一般违法案件的查处落实到镇(街道)行使,同时建立村级国土协管员,进一步落实镇、村两级属地监管责任。全面落实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重点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村级以上道路两侧和城镇村庄的巡查。监察大队和所(分局)共组织开展巡查820次,对巡查发现的86起、290亩违法用地进行了及时制止,并21次以《土地违法行为告知函》形式致函有关镇(街道)和供电、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违法用地制止和查处的属地职责和共同责任。制订土地监察重点镇整改工作实施方案,督促许村镇整改并加强监管,参与许村镇违法典型案件集中清理整治,联合查处16起重大“两违”案件,有效遏制许村镇重大违法用地势头。

五、维权维稳保障权益

以维权维稳为根本,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和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依法征收足额补偿及时安置。组织对2007年度土地征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制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调整方案并通过省厅审查。抓好全市征地政策的统一和业务指导,严格履行“告知、听证、确认”和“两公告一登记”,切实把好征地补偿关,依法依协议足额补偿,做到“即征即保”,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通过征地调节资金及时支付征地补偿费用11492万元,配合劳动部门做好5265名被征地农民的参保,解缴参保资金10646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5354万元。

二是切实抓好涉土。组织开展涉土重点问题和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切实抓好奥运期间涉土和维稳工作,加强与镇(街道)、部门的联系沟通,尽可能把问题、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严格按程序受理和办理事项,按时办结群众来信来访来电137件,其中来信83件、来访29件、来电25件。

三是认真办理建议和提案。主办代表建议2件、代拟2件、协办2件,主办委员提案2件、代拟1件、协办2件,代表和委员对办理及答复情况均表示满意。

四是及时完成复议、诉讼案件答辩。3起行政复议案件被维持,1讼一审被驳回,二审经调解原告申请撤诉。

六、规范管理夯实基础

以规范管理为重点,加强基础业务和组织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发证。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开展并完成已建标准农田地块核查和上图入库工作,全面完成农村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调查成果上报省厅审核。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完成招标,技术方案通过评审,地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进入实质性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继续加强土地登记和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做好永久性测量标志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共登记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9809本、集体土地使用证756本,办理抵押登记2*9件、抵押注销登记1730件、查封登记88宗、解除查封扣押35宗,受理土地登记结果公开查询113人次。

二是抓好档案、信息和税费收缴。制订《国土资源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接收文书和各类业务档案15134卷并及时录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获*市档案年检优秀。委托开发建设局门户网站,OA办公系统升级改版,试运行良好并已通过评审验收。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充分利用“中国*”政府网站和局门户网站公开政务信息1000多条,局门户网站已成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和对外宣传、展示和提供服务的窗口。编辑《*国土资源信息》26期、录用信息130篇,抓好政务信息及时报送,40多篇信息被上级录用。继续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税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结算财政性专项资金23.83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21.8亿元),获2007年度收费验审先进单位。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和窗口建设。组织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奋战八十天、项目攻坚再推进、企业服务再深入”、“和谐机关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以国土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契机,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36个中层职位实行竞聘上岗,11名一般干部轮岗交流。深化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方案上报审批,尖山新区国土分局挂牌,连杭、尖山国土分局直接办理用地预审、编制供地方案和受理企事业单位土地登记。国土窗口争创“嘉兴市星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开展延时服务、主动预约服务,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提供送证上门服务,通过短信平台通知领证,努力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共受理各类报件11300多件,4次被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评为“红旗窗口”。

第6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李荣斌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其管理与服务工作很有艺术,特别是他成熟稳健、开拓务实、果敢超前的工作作风,深受县委书记邹河的好评。在李局长的带动下,近年来,广德县国土资源市场管理局成绩显著。

强化执法 专项治理

李局长对广德县的土地市场情况了如执掌,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如数家珍……

强化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巡查责任制,将城市规划区、控制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重点巡查区域,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土地监察网络,把土地执法监察触角延伸到全县的各个角落。上半年共发现违法占地行为215起,结案率94%,协助拆违17起3423平米。

开展毁田挖砂和矿产资源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先后查处非法采砂3起,捣毁非法大型采砂船6条,水泥船7条,抽砂机52台,移送公安机关3起,非法采砂势头得以有效遏制。同时,严格矿业权准入制,上半年对63个到期矿业权准予延续43个,第一批挂牌出让10个矿山,发放采矿许可证10个。

强化自身建设。一是强化国土所建设。全县9个乡镇国土所已全部垂直到位,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负责辖区内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全部纳入财政拨付,并统一标准筹建国土所大楼,按照“七个一”要求,基本完善9个国土所硬件设施,配齐国土所执法车辆。二是强化执法监察信息员队伍建设。全县共聘用了127名村级信息员,较好地发挥了国土执法监察作用。

坚定不移 保护农田

李荣斌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广德县国土资源局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服务与管理同步”原则,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面提高土地供应率、利用率,有力促进了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一是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并与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保护对象、面积和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二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强化用地审批,认真落实“占补平衡”和“占一补一”。三是建立了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完善规范基本农田保护图,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设立保护标牌280块,本农田保护区面积35700公顷,保护率达85.5%。同时完善档案资料,做到图表与地块相符。

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提高全民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省投邱村镇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正待验收,国投卢村乡、桃州镇土地整理项目已完成70%。

加大国土资源运营力度。一是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对存量闲置土地、新增经营性用地,全部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二是对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2007年出让土地11宗,今年以来挂牌出让新区2宗114亩10026万元商住用地,并推出新旧城区5宗土地挂牌出让方案。

第7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GPS控制系统 农田三维地形图 可视化分析 采取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平整土地是一项重要的作业,在对农田土地平整前后需要对田地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获得相关数据来拟定合理的平地方案,并通过可视化的分析对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目前,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是我国主要采用的方式,使用激光的扫射来形成所平整土地的参照平面,从而代替平常操作人员的目测判断能力。

1.GPS在控制平地系统中的工作原理

全球定位系统(GPS),因其具有非视觉控制的特性,还可以获得土地表面任何位置的定位信息,也不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因此利用GPS的这些优越性,推广应用于大型农场的土地精细化平整,有着显著的效果。

三维地形测量系统、控制作业系统、拖拉机和平地铲及控制作业系统是GPS控制平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维地形测量系统是接受GPS接收机观测点上的具置坐标和高程信息,对所观察到的测量数据进行坐标变换及错误处理,最后将校正好的数据形成便于利用的农田三维地形图。在液压机构中,也有齿轮泵、液压调节器和液压缸等机械结构。控制作业是根据农田实际地表面积、所要平整的地表坡度等信息,来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得出平地基准高程。最终通过液压控制完成对土地的平整作业。

GPS在平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定点的测量,一种是模仿现代汽车定位系统的车载移动测量。这两种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通过各种设施的相互配合,则可以发挥更大的效果。目前对大规模的农田实地测量已成为一件费时、费财和费人力的事儿,用GPS系统代替以往的靠人力操作水准仪的方式。这就突破了在大规模农田土地平整在技术上的瓶颈,采用更快更便捷的测量方式。

第8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

我区全境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8个街道、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现有耕地公顷,其中基本农田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全国耕地红线为目标,以强化执法监察为手段,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上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国家基于我国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我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了加强领导,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主管区长为副组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分解任务,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定期检查考核。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相应地成立了耕地保护工作领导组织,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二)认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依法保护基本农田

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我区于1994年编制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8年6月按新《土地管理法》(讨论稿)的要求和上级政府的安排部署,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进行了修编。目前,全区共划定基本农田11607块,面积为13.06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4%。这些基本农田都以村为单位划定了保护区,编制了区、乡(镇)级基本农田规划图,建立了基本农田地块台帐,经省、市政府审批后,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将所划定的基本农田以村为单位落实到了承包农户,做到地块、面积清楚,责任明确。

(三)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

在建设用地审批时,我区国土资源部门坚决执行规划预审制度,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对照规划反复研究选址,做到非农业建设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且除国家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单独选址外,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经审查,2012年全区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项目,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保护基本农田

1.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区政府对与市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区政府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村民委员会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了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意识和政府行为。几年来全区共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7127份,其中: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3份,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314份,各村与基本农田承包户签订承包保护合同115700份。

2、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基本农田工作氛围。我区的基本农田遍布各乡(镇)、街道和各村屯,涉及千家万户,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和自觉性是实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区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制宣传挂图、张贴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宣传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目的、意义,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基础条件。同时,每年的土地日我区都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材料,使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设立保护标志,发挥警示教育作用。2006年,区政府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投资8.6万元,在全区各乡(镇)靠近公路和易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地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0处,教育和警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基本农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一是建立了保护基本农田责任制度,明确了区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了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不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基本农田用途,更不准在基本农田内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以及进行其它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三是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四是建立了基本农田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单独选址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制定调整方案后,必须经依法批准后实施供地,确保新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做到了图和实地相一致。五是建立了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制度。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各村都制订了基本农田保护承约,并将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按要求增加有机肥、保证增培地力作为村与各农民土地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增培地力情况和耕地质量进行监测,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调动了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六是建立了土地执法动态巡回监察制度,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违法用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2012年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92宗,占地面积32.57公顷,其中耕地26.48公顷。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加强动态监测,我区不断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投资近60万元,配备了电脑、绘图仪、全站议、打印机等设备,组织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了信息库,保证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

二、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情况

我区2012年度共申报3个批次用地实施方案,总面积为205.5673公顷,耕地168.0151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73.1677公顷),省政府已对2个批次实施方案下达了土地征收批复。2012年共落实省市重点项目用地125公顷,区重点项目用地80公顷。

我区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一是按法律程序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征收土地报批前,政府首先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确定建设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编制一书四方案后进行报批。同时预征地公告和听证公告,有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会。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被占地村民委员会对拟征用土地进行勘测,调查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等,防止农民抢栽抢种抢建现象的发生。同时,认真开展征收安置补偿工作,按区片地价补偿价格上线进行安置补偿,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使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征收审批后及时进行供地,并将报批、审批材料存档。三是开展征地批准后项目供地实施工作,首先要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实行预审,对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供地,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价规定。在供地审批前组织人员对具体项目用地进行实地勘测、踏查,做到面积准确和位置准确,批后及时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证,实行持证用地;工程竣工后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实行批后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依法处理征地拆迁中的上访问题。区政府成立了征地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和征地补偿争议裁决机构,对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农民上访问题及时进行接待,认真地处理,并按条例规定拿出答复意见,引导农民依法,从维护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妥善处理农民上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补充耕地情况

1999年以来,我区按省、市要求加大了土地开发复垦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先后建立了“泥南土地开发项目区”、“方台、沈家土地开发项目区”等储备库,耕地储备量达1306.98公顷,同时本着“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由建设用地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实行先补后占,加大开发复垦工作力度。目前我区省级储备库和市级储备库耕地已经用完,通过市国土资源局协调,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了50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保证了我区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对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组织领导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我区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一般农田较少,不利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三是撤县建区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逐年加大,而我区可用于开垦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较大的难度。四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执行上还缺少强有力的工作力度和保证措施。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9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1、严格执行年度计划,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服务。我们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合理编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工业、商住和农村个人建房用地计划。密切跟踪用地报批进度,关注各类项目报批前期工作,百分百完成农转用报批。对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实行“二个强化”:一是强化部门联动,定期研究、协调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强化全程管理,把握每个关键环节,项目立项、选址、可行性研究、用地预审、环评、土地征迁要环环紧扣。

2、努力挖掘潜力,开展建设用地的复垦。计划在九子村复垦20亩,*废弃盐田*区块330亩,争取在20*年立项,在20*年完成,增加我区可用地指标。

3、集约利用土地,加快供地步伐。一是争取对20*年农转用项目供地率达到100%。二是抓好20*年前农转用后的供地率。我区1999年-2006年转而未供地的土地有5333亩,其中工业用地面积365亩,对于这些未供地的土地,我们要加大力度,对可供的地块,进一步督促项目业主进行供地,特别是对金鳌园区500亩未供商住土地,要力争部分供地开发。对于市级项目包括拆迁安置,要通过市国土局对市级项目督促供地。三是抓好供后未动工项目的建设。我局将对全区超过1年未动工的闲置土地做一次大清查,根据我区的情况,由政府原因未动工的,要加强力度;对于自身原因供后未动的闲置土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分别采取收取闲置费、有偿或无偿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等有效机制,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同时,要做好供地的批后监管工作,项目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容积率动工建设。

4、规范土地公开出让工作,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工作。一是科学编制工业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健全工业用地信息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二是实行“净地”出让,对拟出的土地要在理顺土地产权和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做好拆迁、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熟地,按“净地”分宗出让。三是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增强供应宗数,吸引更多中小开发商参与竞争。四是充分发挥土地储备机制作用。拓宽收储渠道,在盘活土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土地储备的“储水池”作用。加强储备土地运作,加快储备土地出让步伐,促进资金流通,减轻还贷压力。20*年重点抓好医化园区八塘用地、葭芷物流园区、桥东社区、洪家中心城区等20*年已农转用和已上报农转用的1200多亩工业用地和690多亩经营性用地的公开出让工作。同时还要利用20*年用地指标出让约500亩工业用地和约200亩的经营性用地。另外还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完成原水晶厂、工人路海正集团公司原厂区等存量建设用地的出让工作。在出让前,我们还要打造诚信政府,做到如期交地、如期开工建设、如期竣工投产。

二、继续挖掘土地开发潜力,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做好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工作。一是强化农田保护工作目标管理,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一负责人为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人的规定,加大年度考核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举措,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实时监管。三是做好基本农田示范乡镇建设,在*街道示范区试点的基础上,争取完成前所街道基本农田建设,其他街道在2009年完成。

2、开展造田造地,拓展用地空间,解决*的用地占补平衡问题。省政府有可能取消折抵指标,计划指标的数额将有增大,如向外代建,则存在着价格高,难度大等问题。但是由我区土地开发资源非常贫乏,唯一能垦造耕地的途径只有涂滩围垦和零星的废弃园地。*目前能垦造的,只有规划用途为绿化长廊的区块,且成本较高。因此,为了解决占补平衡,20*年重点要做好围垦补充耕地工作。十塘二期已立项的800亩,要在20*年3月底完成,完成用于解决20*年用地的占补。同时还要抓好椒北水果场二期100亩的造田造地项目,争取在20*年立项并完成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垦造耕地质量强化,补充耕地质量理念。

三、落实保护耕地责任,推进土地执法水平

1、建立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做好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工作的参谋,推动各极政府主要领导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这项制度的落实。镇、街道的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责。借鉴外县市的一些经验做法,实行国土资源保护职责与镇、街道用地报批挂钩的办法,转变“重批地,轻管地”,“重用地、轻开发”现象。

2、进一步完善执法巡查责任制。全面推行统一规范的巡查登记台帐,继续实行执法巡查违法用地周报、月报、季报和即时报“四报告”制度。在全区范围内选择一至二个镇、街道推广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为执法监察工作及时提供信息。进一步全面实施挂牌施工制度,着力制止新发生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降低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率,实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率95%以上

3、实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规范化和“以图管地”新举措。有计划地实施全区以图监察,直观地反映全区国土资源监察动态,随时掌握依法、违法用地现状和动向,为即时监察、形式分析、动态跟踪、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巩固“双违”整治执法成果,依法查处违法案件。贯彻落实《关于*市*区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处理办法》文件精神,继续对农村私人建房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进行全面监管,始终保严格执法的高压态势;努力查结遗留案件,加大公开办案力度,对典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要实行公开调查、公开处罚、公开曝光,扩大案件查处的社会影响和教育面。要坚持查事与查人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等单位的横向协作,整执法力量,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5、强化部门联动,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规划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电力和市政公用企业不得通电、通水、通气,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的精神,多管齐下,狠刹农村集体土地违法用地歪风。

6、紧紧围绕“办结力度降低总量”这个主题,抓好工作。20*年全面实行“重心下移、降低门槛”,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调处初访作用,努力将案件调处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重点落实“排查”、领导包干、“月挂牌销案公开监督”等制度。着重抓好“初信初访”案件,集中调处“三访”“四访”案件,努力实现的调处报结率95%以上,复查、复核率控制在4%以内,直线电话反馈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抓好规划实施,夯实基础工作

1、完成规划调整,合理安排用地指标。20*年,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全区已有8000多亩的用地空间被盘活,这势必导致20*年建设用地需求猛增。但每年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数量都不大。因此,20*年的用地计划安排,要早作准备,合理安排,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

2、及早着手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到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期,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将可能逐步开展,最迟到2009年,省里将再次布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因此,我区应提早做好准备。

3、加强地籍基础建设。一是开展二轮土地调查,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农村部分二轮土地调查,并开展城镇部分的土地调查。二是开展日常地籍信息系统的图形管理。三是抓好日常的土地登记发证、权属纠纷调查处理、建设用地选址、预审、村民建房的规划选址,土地抵押登记等工作。

4、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市、区、国土所互联信息化网络,建立基于统一技术框架的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审批、公文流转、档案管理等系统网上运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及时编制20*年度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强化地质灾害防御基础工作;二是做好全区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工程治理工作,全年要完成2处隐患点的治理;三是及时做台汛期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安全避让工作,执行汛期明白卡、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害速报等工作,确保台汛期各项防灾措施落实到位。

2、继续做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参与生态区建设,按照“改善景观、开发矿地、拓展应用,增加用地”的治理思路,经济、有效地治理废弃矿山。全年要完成3处废弃矿山的生态治理任务。进一步探索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建立和完善废弃矿山竣工验收制度。

3、深化矿山管理规范工作。在20*年要力争推出1个大、中型矿山投放市场。加强对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开矿山、工程性矿山、废弃矿山的动态巡查,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保障矿业秩序健康有序运行。

七、提高队伍素质,优化管理体制

以“打造一流队伍、铸就一流作风、勇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努力营造抓培训、抓调研、抓创新,比业务、比质量、比贡献“三抓三比”的良好氛围。

1、加强学习教育,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着眼于素质提高,创新教育载体,开展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力求学习有计划,学习形式多样灵活,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教育重点突出预防职务犯罪,邀请检察院反渎职局领导来给系统干部职工授课,力求取得实效。同时,还要建立岗位学习为主,集中培训学习、继续教育为辅的教育培训模式,落实教育培训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