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

第1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建议思考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任何事物都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才能够得到进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才能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必然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大投入,不断更新设备,达到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目标。

一 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主要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飞跃行的进步,但是毕竟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生产的各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以往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经历多年的使用之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线面具体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

从整体局面来看,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水利设备报废率非常高,从而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事故的频繁出现,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很多设备的使用年限太长,出现的问题较多,加之维护与修理不及时,所以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无法达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不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2.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上一直处于国家投资为主,即便如此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依旧会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缺少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工程质量必然很难受到保障。另外我国相关专家针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方面的资金统计结果是缺口高达百亿,这样打的资金缺口,如何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3.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这样必然会导致我国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系上的困难,同时还有一些农田水利管理部门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在管理责任方面落实存在很大漏洞,因此极大的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的提升。

二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1.规范建设标准

构建更加完善的建设标准是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品质,规范标准是工程建设施工的依据,也是保障,对于企业的各种施工行为给予严格的规范,能够避免很多施工问题的出现。在规范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水利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履行其工作义务,借助其管理职能,为规范的构建提供保障,同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专家的意见,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依据作为指导,并使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受到约束。

2.做好机制整合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必须要全面进行机制整合,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渠道较为广泛,其中包括财政、水利、农业以及国土等等,在这样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目标以及重点也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整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质量,也正是因为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在质量上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基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强化规范,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资金项目的整合,保障工程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实现统一管理,并科学进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项目中关键的环节以及重要的问题要率先进行解决,最先限度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3.建立保障体系

从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来看,其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这是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关键要素,针对这个原因,我国水利部门必须要健全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针对这个方面首先需要对水利工程投资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针对目前的见者市场情况进行全面考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工程项目的全局规划,科学地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布局,实现其功能性的最大化表现;三是要做好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各方责任制的落实,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做好运行管护

运行管护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即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再高,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管护,必然会面临迅速破败的境地,因此做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护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定额和管护费用筹措办法;其次,尽快制定出符合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的农田水利相关条例,条例当中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及义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管理及运行维护机制进行制定;再次,落实农民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积极性,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产权的改革,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条件。

结束语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整体质量上却不尽人意,为了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水利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展开各种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落实,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建设标准,实现统一化管理,这是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企业所面临以及相关部门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水利工程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鸿飞,霍凤双,肖景贤.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6).

[2]兰代祥.浅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3]齐福军,黄少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项目划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第2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第3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 农田 水利工程 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04-01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2011 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各省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该研究者从各种报道中梳理分析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在继续组织开展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决定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 年投入超过50亿元。全国各地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调研发现,由于地域差异,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状况参差不齐,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典型的值得相互借鉴的成功经验。

1.1 存在的问题

(1)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 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 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首先,工程投资标准需要提高。现行的工程定额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工程建设,需要修订完善各类工程的概算定额,提高工程概算的准确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其次,要实行全局规划、科学布局田间系统。要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长效发挥其内涵所蕴含的各项功能,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将集中连片的大片农田进行全局规划设计,剔除原有的杂乱无章的路、渠,合理布局新的、耕作效率高的路、渠、田埂,这样就会把原承包者的农田重新分割、划块,故需要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出台有关高标准示范农田工程项目占用耕地及索赔政策,或采取别的一些有助于工程规划布局顺利执行的可行措施。

3 结语

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 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坤英.辽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6-37.

第4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策略;发展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3

Analysis on Strategies Innovation for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IAN Yu-fu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ploymentof central government, we must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to accelerate progress. The problems of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the 12th Five-year were analyzed.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and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system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tasks in the 13rd Five-year to ensure completion.

Key words: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novate; strategies; newideas of development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提出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说是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客观分析不同区域状况,积极创新建设策略,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布局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时间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有尽可能保护良田、避免非农建设滥用农田的法规[2]。但国家明确提出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推行以建设促保护,实行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是在2008年,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部署趋于完整,工作基础日渐扎实。

1.1 政策要求日趋明确

2008年11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首次从中央层面提出了以耕地质量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建设。紧接着,2009-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作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2008年,《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并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了初步部署。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至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更加明确,概念趋于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脱贫攻坚以及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规划体系逐渐完善

2012年国务院批复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在首次提出“全域”土地整治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目标。省、市、县级的土地整治规划也明确了本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充分发挥了规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规划(方案)体系。”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在各自的部门规划中结合部门职能安排了相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目前,“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完成报批稿,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大多已在2016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在全面开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拟根据发展新理念进行修编。这些都为“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保障。从规划内容和各地实践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目标任务,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尤其是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则立足于分解落目标任务,优化建设布局,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项目和地块,更具操作性。

1.3 科技支撑力度加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成型,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中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3],对建设过程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4],《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已完成送审稿,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中央各部门也纷纷制定了本部门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业标准,如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国家农发办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5]。浙江、山东、江苏、四川等省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方标准。

学术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注也逐年增多。陈天才等[6]、马立军等[7]、李婷等[8]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立地条件等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的体系,并按贴近度大小进行时间排序。李少帅等[9]、黄玉娇等[10]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要加强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匹配度。王新盼等[11]、王晨等[12]研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方法,提出结合农田质量现状及其限制因子可改造程度,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经整治后可建成2个层次上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区域的方法。

2 “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和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成效显著。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工作部署急、要求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未来加以改进完善。

2.1 建设进展情况

按照“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共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通过整治新增耕地170.4万hm2,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13],国家粮食生产也实现了“十二连增”,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促进农业乃至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水、路、林、电等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项目区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从2010年的0.60亿hm2增加到了2014年的0.65亿hm2;优化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减少至8%以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提高到15年以上,实现了以建设促保护,促进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据调查,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田块规模扩大并且变得相对均匀[14]。丘陵区道路通达度提高到90%以上,平原区基本实现100%的通达度,显著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重庆市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粮油和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打造了长―垫―梁“一圈两带三核”百万亩粮油基地和潼南涪、琼两江流域2万hm2连片蔬菜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广西、福建等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自发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生态环境。建成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在田间道路和沟渠两侧种植林带,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普遍提高到90%以上,优化了生态景观结构,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通过以改善灌排条件为目的的小流域治理,减少项目区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湖南、上海等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示范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建成的“稻田公园”、“郊野公园”等社会反响良好,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2.2 存在问题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需要举全国之力,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来完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组织管理、实施建设、后期管护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研究并加以解决。

1)政府主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但从“十二五”期间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政府主导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有的省份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尽管在省级层面做了工作部署,但部分市、县级政府更关注其他经济建设项目,未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很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只停留在文件文字中,职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造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慢、资金滞留等问题。

2)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项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技术标准、人员结构等不尽一致,很难形成共同推进的统一平台,不少地方仍然是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建设进度和效率。

3)资金整合不够到位。根据规划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县域为单位,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原则,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a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不同渠道涉农资金的有机整合。但在政府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的条件下,很多地方的资金整合流于形式,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力度不够。

4)数据信息难以及时共享。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部门分工,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高标准农田上图与信息统计工作,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实际工作中,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都能及时上图入库,但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其他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普遍存在片数比较多且分散的问题,项目和地块的拐点坐标等信息缺乏而难以实地认定,导致总体建设信息不能及时汇总,建设成果不能共享。

5)后期管护不到位。总体规划对后期管护只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中央层面也未制订明确的关于后期管护的政策。从调研来看,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没有完全建立后期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成后,未安排后期管护资金,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措施不到位,部分田间基础设施损毁失修,影响可持续利用。

3 “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策略创新分析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更为艰巨,要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助力国家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首先,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建设条件约束趋紧、资金筹措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第三,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和发展新理念带来的困境和挑战,着力创新建设途径。

3.1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应对发展新理念能力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促进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需要从业人员及时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的技术方法,革新材料设备,提升整体素质。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施工等从业机构习惯于“田间工程建设”模式的农田建设,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特性,要按照发展新理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较长的一段转型期。

2)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各地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将容易建设的农田基本全部建设完,“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稍加整治”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越来越少,“十三五”时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绝大多数应该都是“需要全面整治”类型的。全面整治要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工程量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也会相应增加,建设成本随之上升。

3)区域差异逐步显化。各省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不尽一致,历史上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有所差别,总体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匹配,局部资源匮乏地区要完成高标逝锝ㄉ枞挝衲讯雀大,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面临挑战。对比分析各省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2014年的耕地灌溉面积(图1)发现,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过了耕地灌溉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农业灌溉水资源不足的压力。浙江、江西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接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0%的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历史上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都存在按现行标准“无地可整”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以完成建设任务。

4)资金筹措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建设成本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十三五”期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需要8 000~12 000亿元资金。国家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各地去产能、去库存的力度逐步加强,各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收入急剧下滑,2015年部分省份就已反映资金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急需拓宽资金渠道。

3.2 “十三五”时期策略创新分析

1)健全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如图2所示,纵向上要加快完善“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更充分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建设任务、资金来源,准确界定各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中的具体分工。横向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统筹责任和部门建设责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机制解决区域差异大、部门衔接难、资金整合难等问题,提高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系统能力。

2)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宏观税收减少的局面下,中央层面要加快研究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拓宽资金渠道和统筹政府涉农资金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积极建立乡(镇)、农民及业主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土地经营者实施项目,实现项目“建、管、用”一体,激发实施主体的内生动力,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发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自行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评估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要求,开展年度考核和规划期末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中央资金安排挂钩。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可考虑在用地指标安排、国家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经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用于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力的地方,应严格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责任。

4)严格统一上图入库。依托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精准管理机制,将已建成地块及时通过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全面、在线、实时监控核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及时优化完善综合监管平台,制定统一信息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本部门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拐点坐标、主要工程量等信息,由县级建设部门及时将建设信息逐级报备至省级部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总全省建设信息后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5)完善建后管护制度。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加快健全管护机制,各地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积极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建后日常管护工作。管护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明确各项工程的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人员),要及时签订管护协议,确定沟渠、道路、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具体管护措施,确保各项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4):1-8.

[2] 聂庆华,包浩生.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31-35.

[3] 张丽茜,赵国存,吴荣涛.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解读与建议[J].农学学报,2013,3(5):62-65.

[4] 吴海洋,何才文,于欣丽.高标准农田该如何建[N].农村报,2014-06-15(5).

[5] 江培福,刘群昌,白美健.高俗寂锝ㄉ璞曜级员确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175-178.

[6] 陈天才,廖和平,李 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7] 马立军,郭凤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61-2665.

[8] 李 婷,林爱文,高 云,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96-399.

[9] 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

[10] 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28-30.

[11]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48.

[12] 王 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5):226-229.

第5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1 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做好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随着农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户经营逐步向种田大户流转,传统的耕作方式已不适应大农业的发展需要,寻找适应水稻生产发展所需的先进农业机械,是广大农户所盼望的,也是我们农机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任何一项农机新技术必须适应新的农艺要求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才能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从2006年开始,根据水稻生产的农艺要求,积极示范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了国产和进口高性能插秧机,彻底的改写了人工插秧的历史,灭茬搅浆平地机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手扶拖拉机整地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通过逐步淘汰小型整地及收获机械,有力的推动了农场水田机械化的发展。

2 加强政策引领,不断加快新机具的更新步伐

实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资金投入大,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户的购机积极性,是推广水田机械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农场先后利用国家补贴资金1949.85万元,管局、农场相继配套农机具补贴资金1380万元,通过银行贷款156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2.32亿元,引进各种农机具12836台件;使农机总动力从2006年的7.9万千瓦增加到16.75万千瓦;通过政策的引领,鼓励扶持农户购置高性能现代化农机设备,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3 加强科技引领,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

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包括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水稻育秧电动精密播种及覆土,水田机械整地、高性能机械插秧、收获、粮食烘干等项技术内容。

水稻的育秧是水田种植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育出壮苗水稻才有可能实现高产、稳产,前哨农场投资建设了智能化浸种催芽设备,实现了农场集中统供芽种100%,为农场水稻种植培育壮秧奠定了基础。

电动精密播种机、覆土机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芽种的播种质量,做到播量准确,播种均匀,节约种子,目前农场510台套播种机可实现精量播种本田面积达60余万亩。

水田整地是将水田整平并保证有效泥浆沉淀期为下一步插秧奠定好基础,农场加大了农机更新力度,调整了动力装备结构,积极推广应用50-90马力的水田拖拉机配套搅浆灭茬平地机整地,一次性实现了碎土、灭茬、平地搅浆作业,即提高了作业速度和质量,也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大中型拖拉机秋季配套农具可进行水稻割晒、田间运粮、翻地、筑埂等作业,实现一机多用。农场现有50马力以上拖拉机1680台,保证了全场水田春整地、秋整地分别在“十天”内完成。

在插秧环节,传统的水稻插秧机作业速度慢,需用人工多,费用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标准的需要,因此农场加快了插秧机的更新步伐,目前农场推广应用高性能插秧机440台,可担负水稻高标准插秧面积30余万亩。

在水稻收获环节因为受天气因素影响大,为了保证颗粒归仓,农场积极采取分段收割的方式,不但提早收获,有效延长收获期,而且保证了稻谷的安全水份,同时给下一年再生产准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几年来农场相继出台资金扶持和补贴政策,鼓励广大有机户积极购置割晒拾禾机械,农场现已装备割晒机械330台套,联合收割机625台,确保水稻收获作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更新机具时树立抗灾意识,加大抗灾机具的引进力度,引进履带式收割机310台,轮式收割机配套的半链轨105台套,配套后驱动210台,在2012年秋收难度较大的年份发挥了作用。通过提高了农机田间作业科技含量,使水稻生产的每个环节能够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期完成,提高了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

4 加大农机培训力度,提升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

农场在引进新技术、新机具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机培训的投入,以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为核心,开展农机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一是通过举办培训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二是根据各农事阶段在田间进行现场操作技术培训,提早召开现场定标会,确立农艺和农时标准,并制定措施,明确责任,力求节本降耗,改善机具性能,提高操作技能,最终使农机操作人员做到“四懂四会”,即懂机械构造原理、懂农机操作规程、懂农业生产知识、懂农机安全法规;会操作、会保养、会维修、会调整,推动农业生产良性发展。

5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应用管理水平

第6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关键词: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F76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我国“十二五”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土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和信息报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测绘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精度和效率。测绘技术贯穿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过程,它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地籍、工程测量等专业测绘,却比这些测绘工作更细致、更具体,更具有综合性。可以说,现代测绘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技术支撑作用,如何充分利用测绘技术,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水平,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及其测绘要求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并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建设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首先,在立项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要对整治范围及其周边进行地形测量,为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精度的底图,保证规划方案和工程设计的准确性,为地类统计、土地权属调整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权属界线和各种地类界线的平面位置或面积;其次,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测量为施工布置和工程要素的放样和检查,提供施工依据;最后,项目竣工验收和后期管护阶段,需要在规划图的基础上对现场进行补充测量和调绘,进行详细的地籍调查和地籍测绘、土地权属调整、后期调查与管护等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测绘要素主要包括以下要求。

(1)基础要素。精度:1:1000或1:2000。高程点:精确到0.01m,路、沟、渠附近的高程点满足纵横断面绘制要求。等高线:0.5m或1m的等高距,要测出≥0.5m的坎。

(2)线状要素。权属界线:利用最新的集体土地确权成果的土地权属界线进行转绘,要求标注到末级所有权主体。地类界线:利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地类界线进行转绘并实地确认,地类界线必须封闭。田块:梯田以田坎为界;水田以田埂为界,测注田面高程。

(3)面状要素。居民点:按村庄的外轮廓线测绘,居民点地类界外独立房屋逐个测绘。坑塘水库水面等水源工程,测注塘顶边高程和水深。

(4)水利设施要素。沟渠:测注位置、长度、宽度、深度等。

(5)道路管线要素。道路:沿主要道路中心线每40m注记路面高程,图上为单线表示的道路应注记其宽度。桥梁:测注其宽度、建筑材料等。电力线路:区分高低压线路并标明电压等级。

(6)零星地物及其它。水池水窖、坟地等的位置、大小尺寸、材质等。

3.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应用

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主要包括无人机飞行平台、高分辨率数码传感器、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地面控制平台及数据处理系统三大系统和五个部分。此次航摄的系统平台框架见图1。

图1 系统平台框架图

3.1 航摄概况

航摄区位于河源市龙川县通衢镇,属龙川县2012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航摄面积约6平方公里,共5条航线。摄影平均地面分辨率(GSD)20-30cm,成图比例尺1:2000,x-y平面精度为0.5m,高程精度1.0m。航摄采用快眼(QuickEye)-Ⅱ机型,数码传感器采用Canon EOS 5D-Ⅱ。航摄轨迹图如图2。

图2 航摄轨迹图

3.2 像片控制点布设和施测

像片控制点与外业控制点同步实测,像片平高控制点的高程采用GPS高程拟合来测定,基础控制点采用D级GPS控制点。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本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点位的误差不超过图上距离0.1mm。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的高程的误差不超过0.1m。为保证GPS数据和影像采集质量,航摄飞行时必须保持平稳姿态,转弯半径要大,无人机飞行时倾斜角不得大于10°,以防GPS信号失锁。

3.3影像处理与DLG制作

(1)项目采用适普软件进行影像预处理。通过处理消除影像的畸变差和主点偏移量,对单面阵影像畸变纠正处理;通过对影像匀光匀色处理,消除天气、光照、硬件等因素对数字影像的负面影响等。利用VirtuoZo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像片镶嵌,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

(2)数字线划图(DLG)制作。利用Virtuozo摄影测量工作站,通过跟踪矢量化立体模型的方式,生成数字线划图,图层的分类和编码严格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

图3数据加工处理流程

图4数字正射影像与数字线划图

3.4外业调绘

采用先内后外方式,调绘前对立体测图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调绘时对内业判读和采集数据进行实地核查,对错漏进行修改。补测航摄影像无法或不能准确采集的要素,如新增地物、阴影区地物、隐蔽工程等。外业调绘的主要内容有:

(1)地名。利用原有1:1万地形图的地名库,补调自然村、村民小组、其他设施名称。

(2)植被类型。确认内业绘制的地类界线的植被类型。

(3)水利设施。调绘沟渠的宽度、深度、材质、流向,确认渠系建筑物如陂头的宽度、高度、跨长和材质等。

(4)道路管线。调绘道路的编号和建筑材料,区分高低压线线路并标明电压等级,标明管线的类型和埋深等。

(5)其它地物。调查蓄水池、水窖、坟等其它地物的大小、材质等。

4.结束语

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系统应用和研究,实地验证1:2000航测成图的可操作性较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更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有效途径,为农村地区尤其是平原台地、丘陵和低矮山区实现航空摄影测量生产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测绘技术手段。随着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日益成熟,飞行器的高风险、数码传感器实际分辨率等问题的解决,将使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丽琴,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测绘技术及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9):243-244.

第7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关键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设计;施工;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具有投资来源可靠、投资量大、投入稳定的特点,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可以直接享受到的公共财政阳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采取的措施包括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运用,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具有范围广、数量多、平面分布复杂等特点。因此,在项目实施中,能否做到确保工程预算成本不突破,严格控制工程成本,节约资金,尽可能的多安排工程,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发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不但包括项目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管理,而且包括从前期投资预测预控、工程招投标价格控制、施工期投资控制、竣工决算到经济后评价整个项目周期的工程造价管理,其中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控制造价的关键。

1 如何做好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工程项目完成好不好,投资效益高不高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一是要立足实际。农发项目的实施,落脚点是经济实效。只要能解决问题,安全运行,满足使用要求就行,不要刻意追求形象,花里胡哨。因此在设计上要力求简捷实效,对使用功能不强部分坚决不要。比如:对于靠近居民区的泵站,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必设围墙;在流量不大、流水条件较好情况下,不设翼墙等。二是注重科学。不论是哪一个工程项目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要图简单,凭经验套用先前设计,这往往造成投资浪费,提高工程成本,降低使用效益。从南湖区近几年设计看,在渠道上,存在着设计断面过大或断面形状单一;在泵站选型上,设计流量过大,加大了一些设备的出水量和功率;在硬化机耕路布局时过于密集,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必要时可以考虑小路、支路的整合等。因此,在农发工程设计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心研究,注重科学,设计出最完善的方案,做到既要节约成本,又要发挥项目的最佳效益。

1)要做深做细工程前期勘测。项目批准立项后就进入设计阶段,这一阶段把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工程项目小而全、多而杂,分布范围广,地形又不同,工程测量做到详细而精确确实非常难。勘察测量上的误差难免引起设计上细目考虑不全,出现缺项、漏项、工程项目的部分几何尺寸不准确。因此在施工中往往结合实际,需相应的调整工程尺寸或工序,从而影响并增加单项工程成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工程规模小而分散;因此,在设计前开展深入细致的勘测工作,是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建设投资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前期掌握的勘测资料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控制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

2)要选择经济适用设计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工程,在工程设计时应从农田建设的实际出发,以满足功能要求、经济适用为设计标准;切忌超功能提高设计标准,搞形象工程,提高工程造价,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要充分考虑施工可操作性。土地治理项目改造范围一般都在万亩以上,工程项目分布在不同地点,不同位置。受地形不同的影响,同一类型的单项工程就会出现施工环境的有优有劣,工程量发生变化,致使其成本就不一样。比如:在一个项目区内,灌排渠系等建筑物一般都有几百处之多,在设计当中,不可能每处都进行地形的测量,然后设计施工图,常规做法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按高、边长、过水量设计不同类型施工图,进行工程概预算,确定单项工程成本。但是在施工当中,往往由于地势不一样,标高不同,工程施工图不能套用,需要局部修改,从而造成工程发生变化,即使同一类型单项工程,其成本也不一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要和现阶段施工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相适应。要特别注意建材类型和施工工艺所需设备的选用,尽量采用本地生产的、适用的建材和施工设备,严格限用或不用采购困难、施工复杂或依赖进口的材料和设备。严格、精确、细致的设计,往往可以预见到工程可能发生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 如何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1)制定合理工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施工工期是一种有限的时间资源,在项目管理中有特定的价值,即工期价值。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很多,要改造的工程项目也多,如何突出重点,优化工程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是农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实现这一任务,其前提就是要对项目区进行科学的规划,编制好一个合理的项目计划,来规范和指导我们实施农发工程项目。一是要深入项目区走访群众,搞好调查,要弄清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什么,项目区要解决什么,如何解决。项目区实施的治理措施,要一切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个落脚点进行布置,充分尊重民意,了解项目区农民最想办而又无力办的工程,掌握好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确定可行而又实效的工程项目。二是科学决策,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农民想办的事很多,但是就目前农发政策来讲,单位面积的补助标准还较低,不可能一一实现。既要做到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主要因素,又要包办一些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的细枝末节小事情,单位面积上工程成本必然不够。为此,在对项目区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我们要心怀全局,统筹兼顾,在安排工程项目时,突出重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必要工程要毫不吝惜删除,科学编制项目计划,从而避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项目计划部分调整,在源头上控制好工程成本。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工程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是施工队管理的三大主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为跨年度实施,第一年的秋季开始施工建设,避开雨季与汛期,农民秋收以后,霜冻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施工建设的最佳时期,这期间既可减少因施工队对农民造成的青苗补偿,又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进行工程建设,加快施工进度。

2)实行工程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建筑工程或大型水利工程相比,具有工程小、类型多、分布广的特点,从而增加了建设与管理的难度。工程监理制的实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监理是独立于建设单位与承包商之间的第三方,在提高质量、降低造价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以抽检为主,巡视、旁站检查为辅,对于关键部位由监理人员给予重点监督与控制。每个分部工程(如渠、路、涵、闸等)完工后,由施工单位先进行质量自查,然后由监理单位进行复查,再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门和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在工程款的支付上,要求施工单位在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上报工程款支付申请,监理人员审核确认并签发工程款支付证书,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直接支付给出施工单位。工地定期召开施工例会,由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向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门汇报情况,以便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门掌握工程建设动态,更好地指导工程建设。另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出现变更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建设业主的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师的现场管理十分必要。工程现场管理,可以准确掌握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决策,确定项目施工方案,避免瞎指挥,增加一些不必要工程细目,抬高工程成本。

3)控制变更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通常会引起投资增加,个别施工单位也会利用现场变更虚报工程量浑水摸鱼。建设单位为了将投资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必须严格审查并尽量控制设计变更。任何变更事项必须由变更单位提出申请,说明变更的原因和依据;设计变更要由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并报建设单位、项目所在乡镇及设计单位同意后,施工单位方可实施。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变更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同中已有适合于变更工程的单价,按合同已有单价计算,变更合同价款;二是合同中只有类似变更情况的单价,可以此作为基础确定变更单价,变更合同价款;三是合同中没有类似变更情况的单价,由施工单位提出适当的变更单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当监理工程师与施工单位对变更单价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应提请当地造价管理部门裁定。

4)做好工程结算是根本。工程结算是工程项目的最终成本,是农发项目资金的报账依据,因此做好工程结算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根本。由于施工中难免有工程细目的变更,工程结算价不可能等于预算价。由于建设方和承包方所处位置不同,结算口径必然有一定分歧。为避免分歧,确保工程结算的公平合理,在结算上,我们推行工程结算评审制,即:把我们办理的工程决算送至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审核,审增审减建设方和施工方均无权干预,以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中介公司参与保证了工程结算的准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工程投资浪费,有力地控制了工程项目成本。

3 结 语

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不仅是领导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位工程建设参与者份内之事。只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注重经济与技术的结合,在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实行主动控制,同时不断提高造价人员素质,提高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能力,就一定能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发挥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3月25日~26日,笔者从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各地因地制宜,在现代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给人以启迪。

“三大工程”推动农业升级

2014年,安阳市市县两级政府列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农用航空器补贴,全市购进农用直升机50架,高标准粮田逐步实现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平均单产达618.4公斤,较区域外平均增产20%。

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是带动农业转型增效、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014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2014年,郑州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18.1亿元。

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鼓起河南“粮袋子”,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富裕农民“钱袋子”,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让河南农业摆脱“土气”更“帅气”。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既需要进一步谋篇布局,精准发力,落实好各项新要求,又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发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三大工程’统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坚持的一项工作。”

“互联网+农业”引领发展

“互联网+”劲风之下,河南农业的传统生态也在悄然生变。

大田生产用上了物联系统。鹤壁市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高产创建全区域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区域站就能监测到大田的农情、墒情,及时指导农民田间管理。

郑州市发展电商、微商等流通新业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解决农产品“卖难”。河南万庄化肥集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联系国内大中型农资企业近100家,建立乡镇网商近3000家,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

“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河南需要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绿色化

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这就要依靠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安阳市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

第9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一、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松原市分别于1999年、2001年完成了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的修编工作。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广泛征求意见,按照规划指标,合理分配、科学布局和落位,遵循四个原则,做到三个一致。三个一致是;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数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期限和数据一致;二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基本农田保护率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相一致;三是基本农田在图上的落位与实际地块位置相一致。坚持四个原则是:一是在划定建设预留地时,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城、镇、村人口的发展及经济建设用地的需要,合理确定建设预留地指标;二是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预留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关系,在充分预留建设用地,保证城镇发展,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三是通过改良、整理可实现高产、稳产的中低产田,也要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对已列入实施生态退耕的耕地,不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在现有耕地106.53万公顷,划定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88.69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7%,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17个,保护地块48902个,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2个,编汇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为巩固松原市商品粮生产基地,巩固粮食主要区的地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松原市建立和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纳入全市国土资源目标责任管理体制,市政府、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分别与县政府、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乡镇村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保护指标、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开发复垦指标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实行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的层层包保管理体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定期安排调度,随时监督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三、健全并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基础工作,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力度

几年来,松原局围绕如何保护基本农田,拓宽思路,创新出新,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加强耕地保护的措施。一是建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补充和完善了县、乡、村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卡、薄、册;二是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签订到村1234份,签订到农户503036份;三是更新和增设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全市达到374个,其中2004年投资近100万元,统一制作新增设的永久性标志牌120块,大型宣传牌7块,分别设立在国、省、县、乡级主要交通道两侧;四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采取报纸、电视、宣传单、挂图、手册、标语、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各阶层,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人们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借助“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扩大基本农田保护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设立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保护基本农田。五是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六是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规范性文件。七是开展全市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大检查。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的芝,进一步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意识,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同时,保障经济发展用地的需要

松原市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规划下对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和补划,支持我市的经济发展,为我市城、镇、村及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预留地,满足了我市经济发展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在自2003年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在从严从紧的土地政策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措施,批准了聚四氢呋喃、百万吨玉米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用地,为203公路、科铁公路办理了提前开工批复。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4年一些重点项目用地都得到了批准,并开工建设,保证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提全面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