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产品行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产品行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产品行业分析

第1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品行业;杜邦分析;财务;对策

药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自身行业特点突出,尽管近年来我国药品行业生产、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产销情况也处于较好水平,但行业的整体毛利水平却持续下降,效益下滑。同时,国外药品生产企业不断涌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如何更好地利用行业资源来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成为药品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增长放缓的局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寻找出解决办法,成为药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杜邦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用杜邦分析法从财务绩效视角来分析药品行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中,笔者将药品行业分为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中草药行业、药品商业和医疗机构等六部分来进行研究。同时,前四部分统一称为药品工业行业。

一、基于杜邦分析法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分析

杜邦分析法又称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它是将企业主要的财务指标按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分析起点,对各项指标作层层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分析体系。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方法。

本文的主要分析思路是:净资产收益率由总资产收益率与权益乘数相乘得到,由于权益乘数涉及资本结构,在短期内不易改变,所以应把重点放在总资产收益率上。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可知,提高总资产收益率的途径有两个:要么提高销售净利润率,要么提高总资产周转率。企业可通过增加销售收入、加快存货及应收账款等的周转速度提高总资产周转率。同时,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

(一)2006年我国药品行业间横向对比

就2006年来看,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商业企业和中药饮片行业,医疗机构的净资产收益率最低。

净资产收益率是受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两方面的影响的。通过杜邦分析可知,2006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最高而权益乘数较低;将总资产收益率分解后可知,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为80.56%,仅次于药品商业企业,而销售净利润率低于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链中处于中游位置。这说明该行业资产周转情况良好,若能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净利润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那么它的总资产周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还有上升空间。

商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39%,低于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制剂行业及中成药行业,分解后可知,该行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六类行业中最低,而权益乘数最高,分项说明如下:

1 权益乘数因素

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82.46%,排名第二的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只有58.72%,而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9,80%。根据公式: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1/(1一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可知,药品商业行业的权益乘数高出其他行业1倍以上。

2 总资产收益率因素

影响总资产收益率的因素有销售净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药品商业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很低。只有0.77%,而其他药品行业此比率均在4.7%以上,说明该行业利润很薄。尽管如此,该行业相对于2005年销售净利润率增加较多,说明该行业还具有增长潜力。

药品商业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90.79%,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与商业企业特性有直接关系:商业企业销售额大,资产总额相对较小。所以该行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销售收入来增加利润,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

医疗机构的销售净利润率最高,为9.55%,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同时,该行业总资产周转率最低,只有26.96%,仅为药品商业行业的1/7、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1/3。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资产周转,减少存货等来提高收益率。

(二)2006年与2005年我国药品行业间纵向对比

如图2,不管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总资产收益率,化学药品原料药行业、中药饮片行业及商业企业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商业企业。而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成药行业和医疗机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医疗机构。

销售净利润率方面同样是医疗机构下降最快,达17.24%。从图2可以看出。它是药品行业中唯一的四个比率都下降的行业。医疗机构2006年药品收入较2005年增长70%,但同期资产总额增长只有14.18%,而药品销售净利润下降11.06%。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下降6.29%、17.24%。同时,受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医疗机构的总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1.99%。又由于资产负债率增长只有3.37%,权益乘数变化很小,最终净资产收益率下降21.19%。

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药价增长的政策,如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及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同时,卫生部在全国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严格控制药品进销差价等,这些措施已发挥了政策效益。2006年,在医疗机构工作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增长7%,与2005年的增长16%相比,下降了9个百分点,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的药品收入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城市医院下降了11.5个百分点。同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47.1%,降低了13个百分点。药品收入比重最低的为城市医院,只有449%。

再分析四项比率上升都非常快的药品商业企业,该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99%、51.55%和42.59%。在2006年资产总额下降14.02%的情况下,该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23%,同时,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说明该行业2006年成本费用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改善我国药品行业财务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政策层面

1 实行医药分离,打破“以药养医”的局面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整个药品行业中,医疗机构的

销售净利润率最高。说明该行业能以较少的药品收入取得较高利润,这也就是医疗机构得以“以药养医”的基础。但药品利润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即病人身上,而医药分离最大的作用就是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价,进而减轻患者和其家庭的负担。

医药不分离、以药养医直接导致医疗与用药之间形成利益链。滥用药品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严重败坏医德医风,最终受害的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患者。

实行医药分离是最终的改革方向,但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

2 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是医疗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2006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全年年增加投入12.3%。其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增长最快,为13.46%。尽管如此,2006年医疗机构药品收支结余仍比上年下降24亿元。虽然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偿作用减弱,但药品结余依然是医疗机构补偿的重要来源。以药养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有待改革和调整。

应该认识到,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很少有医院具备承受医药分离的财力和能力。尤其是公立医院。脱离药品利润将给它们的生存带来极大威胁,很多医院将无法经营下去。因而,倘若将医药分离当成一次孤立的改革,那将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如果政府的投入不增加,那么即便医药分离,医疗机构可能会通过增加不必要的检查、化验等提高医疗收入,相关成本还将由公众来承担,则医药总费用难以降低,这将严重背离医药分离的初衷。

所以,医药分离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

(二)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1 完善库存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库存是影响收益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收益率和资本周转量两个因素都受到库存管理的影响。因此,加强库存管理,可获得成本缩减的机会。提高供应链的收益率。

在企业中,存货往往占流动资产甚至资产总额的很大比重,是一项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为了保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需要或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企业通常要储存适量的存货。存货的管理包括对库存物资的购、收、存、发等环节的管理,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药品行业存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司的科学管理,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存货的储存水平。

2 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加快总资产周转率是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手段,而应收账款是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和存货一样,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应收账款方面的效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地呆滞在应收账款上,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从表3可知,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体情况尚好,但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的比率较2005年有所下降。因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总资产周转率水平,不妨将这两个指标的增长情况做一比较。

如图3所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和中药饮片行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增长高于总资产周转率的增长,而化学药品原药行业和中成药行业与此相反。这说明这两个行业迫切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收益水平。

3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根据杜邦分析图可知,提高销售净利润率的途径有两个,控制成本费用就是其中之一。

如图4所示:除饮片行业和药品商业行业外,其他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照此发展,将严重影响其收益水平。

这些行业成本费用率的下降固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如:医药行业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压力,使得医药生产成本也被拉高,且成本费用的增幅一直领先于主营业务收入水平的增长;国家连续对药品实施调价,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但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加强企业自身因素的控制,从内部挖潜。

(1)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成本预测,确定目标成本。

(2)各环节的成本费用控制,包括采购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等的预测。

(3)开展成本分析工作。

4 建立与加强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发生在供应商与制造商或制造商与经销商之间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高度协调的关系。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可以稳定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可以通过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聚合彼此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中的核心能力,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

药品行业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目前国家调控措施不断出台、部分政策尚不明朗、药品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各企业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首都经弃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82-58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6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编2006中国医药统计年报[G]北京:2007

[4]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第2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 产业共生 医药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医药冷链物流与乡村医药冷链物流构成的共生系统。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 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3] 刘晓亮,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第3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第4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姓名:

班级:注会

学号:

一、公司简介

云南白药由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先生于1902年创制,问世百年来,以其神奇的疗效被世人誉之为“伤科圣药”、“中华瑰宝”。

1971年,公司前身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白药开始了专业化生产。公司于1993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云南省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1996年,公司分别投资控股原云南地州的三家云南白药生产企业,即云南大理州制药厂、云南文山州制药厂和云南丽江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云南白药集团,对云南白药的生产经营实行“五统一”,为名牌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1997年公司经国家批准获得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红塔成为白药集团第二大股东,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同年,云南省医药公司和天紫红药厂以优质资产配股方式进入云南白药集团,集团产业链从生产制造延伸到了药品流通和饮片加工领域。目前,省医药公司已成功改组为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在云南首家通过国家GSP认证。天紫红药厂已改制为云南白药集团原生药材事业部,作为省内唯一的饮片加工企业,已于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从一个资产不足300万元的生产企业成长为一个总资产22亿多,总销售收入逾32亿元,经营涉及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的研制、生产及销售;糖、茶,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批发、零售、代购代销;科技及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医疗器械(二类、医用敷料类、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日化用品等领域的云南省实力最强、品牌最优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以云南白药系列和田七系列为主,共十种剂型七十余个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并已进入日本、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云南白药”商标于2002年2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股东大会

监事会

董事会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提名委员会

战略委员会

管理层

二、法人治理结构(见上图)

云南白药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规则,分别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代表企业的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彼此之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已设立独立董事四名,达到公司董事会现有董事成员的三分之一。

云南白药是中国典型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由董事会决定聘任了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同时,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起到监督董事会及管理层的作用且监事会中设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代表监事。

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对公司的重大事件进行决策,此外还要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做出决议。

监事会:检查公司财务;对董事、经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在发现董事或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及时进行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等。

董事会:召集股东大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并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批准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听取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报告并作出决议;制定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方案;对公司的重大事件提出方案;聘任或解雇高层管理人员等。

独立董事:公司的独立董事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需的知识基础,独立董事任

职资格,职权范围等符合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能够在董事会决策中履

行独立董事职责,包括在重大关联交易与对外担保,公司发展战略与

决策机制,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及解聘等事项上发表独立意见,发挥独

立董事作用。

战略委员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司战略;即使发现市场所发生的变化并对公司的战略进行调整。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制定公司人员的薪酬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考核和调整。

由以上公司治理结构图和基本职能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公司是存在合理且有效地治理结构的,这位公司未来组织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目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一)

目的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成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二)使命

建设百年企业

(三)

愿景

“传承文化、超越自我。济世为民”的企业理念指导下,公司成功实施内部创业机制、首席科学家制、虚拟企业运作模式、内部订单等四大创新机制,全方面实施品牌战略。

(四)

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沟通历史和未来,跨越民族与国界。

四、全面战略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是从宏观环境、产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几个层面展开的。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

政治和法律因素:支持医药行业发展

2012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将生物制药再次纳入重点支持发展行业。商务部、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四部委26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未来将出台财政投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制订标准、建立境外中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揽子措施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提高

2012年初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很大的提高并且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健康需求不断释放。

(3)

社会文化环境:中医药热

一方面从上世界九十年代开始,国家不断的重视中医药行业的振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具有天然、毒副作用小、有特殊疗效等特点,是今年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中医药浪潮。

(4)

技术环境

先进的提取技术、制剂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渐应用于中医药行业,使整个中医药行业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焕然一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2、产业环境分析

(1)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来看:云南白药最著名的产品: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创可贴显然是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即使是云南白药的整个医药王国里的产

品,无论从科技(疗效)还是从国际国内市场的

竞争来看,也是属于相对成熟的产品。因此,云南白药必然要寻找新的且具有发展前景的核心产品,以避免其白药系列产品进入衰退期后造成企

业发展乏力。于是,乘着云南白药的白药系列产品尚且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时候,乘着云南白药在大力的利用其三件新开发的产品开展国际市场的时候,尽快的在国内进行非相关多元化以寻找其后续的核心产品(产业),显然是云南白药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2)

产业波特五力分析

①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是国家保护中药产品,而且目前在产地(云南)已实现统一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并都归属于云南白药集团。因此“白药”系列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优势地位。但在公司的“非白药“系列产品上,买方议价能力较强,就处方药而言买方议价能力仍然有限。

②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作为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集团的上游原料药厂和辅料药厂是卖方,由于文山公司专注于建设三七产业平台,现有1000-2000亩三七种植基地,年产150-300吨因此公司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但原料基地所生产的原料药和公司产能存在一定缺口,加之原料对气候海拔等的要求,原材料产地较为集中、产量有限,所以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又受到一定限制。

③替代品威胁分析

“白药”系列的主要功效是止血、镇痛、消肿、化瘀,客观上存在众多的替代品。但“云南白药”系列产品除了上述功能外,还有功效显著、立竿见影、使用方便三个特点,加之产品属于国家保护产品,具有垄断经营和品牌效应,替代品的威胁只在局部范围、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的威胁。因此白药系列产品替代品的威胁较为有限。

④潜在入侵者分析

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进入门槛是比较高的,相应的撤出成本也不低,因此,医药行业的性质决定了潜在入侵者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决定一个行业潜在入侵者加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未来潜在的盈利水平。国家发改委先后近40次对药品价格进行下调,平均降幅达70%以上,甚至个别药品价格下降达80%之多。行业药品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竞争加剧,行业出现大调整,近期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可能性很小。

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用药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已经被世界医药行业所公认。世界制药业排名前25强基本上已在中国开展其制药投资业务,它们以雄厚的资金、优秀的人才、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等占领中国医药市场的高端,而且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会有更多的外资药厂落户中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的成果。因此,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跨国制药巨头是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短期内企业将不会受到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但长远来看这种威胁一定会存在而且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

⑤现有竞争者分析

通过政府协调与企业收购行为,目前云南省内的所有白药生产企业都已经集中到云南白药集团,加之受到国家一类中成药保护品牌的保护,保密配方技术只有云南白药集团拥有,其他企业如果需要生产带有白药成分的产品需要与公司合作,因此公司的白药系列产品原则上没有竞争者。但在公司非白药产品上存在与同行业较为激烈的竞争。在技术上,公司研究所经过几年努力,为公司的未来市场和发展奠定了产品基础,也为在技术上形成了技术壁垒。

(3)

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是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品牌。并且不断地增加自身优势,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

3、竞争环境分析:竞争比较激烈

(1)中药制药工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公司、盘龙云海药业、点虹药业等。

(2)医药商业企业:云南省医药公司、云南双鹤药业公司、东骏药业、鸿翔药业等。

(3)零售企业:各大药房等。

(二)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1)

企业资源分析

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资金充裕,财务状况良好;而且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传统医药积淀;并且拥有知识产权优势,这是得企业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上都存在很大的优势。

(2)

企业能力分析

由于前面论述,企业拥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营销能力,拥有自己的独立知名品牌,对于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司上市之后备受关注,长期发展能力很强。

支持活动

内部

后勤

生产

作业

外部

后勤

市场

营销

销售

服务

利润

利润

2、价值链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

①公司人员招聘、培训和引进的机制尚待完善

②企业职工的激励机制合理,职工保障体系较完善

③职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满意度较高

④各分公司销售队伍相对稳定、成熟

⑤生产、研发部门人力资源缺乏

⑥管理授权程度较高,但监督体系欠缺

⑦对员工自我成长与学习的激励和计划不够

(2)技术发展

①技术发展活动的速度迟缓

②技术引进条件和机制不完善,信息不通畅

③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没有很好的结合

④各企业自我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条件不够成熟

⑤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不足

⑥对企业GSP和GMP管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3)企业供应

①企业硬件设施条件较好

②各商业公司与国内外行业内生产企业建立了通畅的供应关系,经营品种齐全,总代理品种

③企业整体物流能力和效率较高

④生产企业原材料渠道通畅

(4)内部后勤

①各岗位职能设置明确合理,工作效率尚可

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各项工作流程合理

③仓储能力有所分散,正在解决

(5)生产制造

①两个主要生产单位已经通过GMP认证,生产条件较好

②各单位生产能力不饱和生产效率尚可

③主要生产工艺水平一般

④总体产品结构较好,剂型和规格齐备

⑤生产创新条件较差、产品开发能力和意识不够

⑥各生产企业配合度与协调力度不够

(6)外部后勤

①企业公共关系能力较强,但未设公关机构与专门人员

②信息化程度差,信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较差

③仓储运输管理体系完善

(7)市场与销售

①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②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③销售队伍有待提高素质

(8)消费者服务

①终端销售队伍需要加强

②对生产和代理销售的所有产品的质量把关严格

③信息反馈不够通畅

3、业务组合分析

由于云南白药是特殊产品的中医药行业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在自身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云南白药拥有较好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接近垄断的效果。

4、SWOT分析

云南白药公司SWOT矩阵分析

优势——S

1、公司有上市公司的参与背景,资金充裕

2、公司在医药市场扎根多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公司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激励体系

4、公司有一只较成熟的销售队伍,在省内批发领域有较大市场份额

5、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各自有一些系列产品,有几个独家产品

6、公司下属工业企业基本通过了国家GMP认证,

在市场和产品方面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

7、零售终端对省内市场的覆盖有一定的规模

劣势——W

1、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市场营销、策划、研发和产业技术人员

2、企业文化创新力和吸引力欠缺;员工平均年龄和素质偏低

3、各子部门间协调力不足,缺乏凝聚力,不利于竞争

4、总体管理和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水平尚有待提高

5、各分公司的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于行业内其它企业的进步速度

机会——O

1、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旺盛。

2、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其医疗费用比例的不断增长,使保健需求与医疗需求增长,带动了医药产业增长。

3、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标志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整个医药产业链面临重大机遇。

4、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提高。

5、对天然药物、绿色生物产品的青睐;有助于我国和云南省相关产业的迅速成长。

6、加入WTO后,国外企业、财团的技术、产品、资金、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将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7、云南省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行业内企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8、云南省天然的“动植物”王国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吸引了业内实力企业的关注,为省内企业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SO战略

1、抓住主业优势,坚持以现有业务

为主集中资源实行聚焦战略。

2、筑造整体竞争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结合区位优势,发展和培育特色优势产品。

WO战略

1、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培育创新性企业文化。

2、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宽市场渠道,

3、理顺产品研发和引进渠道,打造核心产品与品牌。

4、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全面竞争能力。

威胁——T

1、加入WTO也给医药产业链上各个板块内的企业带来了更剧烈的竞争和压力。

2、研发经费与能力的不足削弱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3、我国医药市场体系欠发达,市场管理尚待完善。

4、相对于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我国产品流出渠道不畅,世界市场占率极低,竞争力差。

5、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品结构老化、管理水平低下、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使云南大多数医药企业不具备发展优势。

6、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医药产品持续的强制降价、招标采购的实施。

7、业内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不利于企业的成长。

ST战略

1、调整各板块的竞争模式,扩大区域竞争优势。

2、与有实力的外部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3、完善管理体系,培养企业的柔性竞争能力。

4、结合地缘优势,开发和拓展边贸业务。

WT战略

1、强调业绩管理,强化以发展战略为核心的激励体制

2、围绕核心能力的培育调整资源配置。

3、提高经营管理手段,增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五、战略选择

(一)

总体战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的战略选择

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发展战略

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多元化战略: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

总体战略

稳定战略: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

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的范围和水平上的

战略。

收缩战略:撤退战略,是那些没有发展或发展潜力很渺茫的企业

应该采取的战略。

根据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应该采用发展战略中的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公司采用的轻资产策略有效地保证了白药产品乃至白药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自产品的充分发育、“稳中央、突两翼”战略的实施,使白药的产品结构由“一枝独秀”转变为“多点支撑”,并成功探路健康产品领域,实现了发展战略的延伸;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则驱动着企业的市场开发和拓展,并赋予了云南白药品牌新的内涵。明确的总体战略使云南白药公司在竞争中保持稳定心态,沉稳应对。

云南白药在产业的前向一体化:建立武定重要原料基地。在云南武定种植基地建立了种植园区。云南白药后向一体化战略:①营销网络的建设

②进入医药流通业

③组建云南大药房

④开拓海外市场

(二)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由于云南白药在差异化方面一直做得很优秀,所以建议企业采取成本领先战略,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取额外的利润。

六、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一)

组织结构

(二)

企业文化

企业理念:传承文化

、超越自我、

济世为民。

企业精神:

勇于开拓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企业价值观:

文化的传承者、

科技的创新者

、健康的奉献者。

企业经营方针:

继承品牌——传播国药新文化

;锤炼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发展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

企业目标:

现代化国际化

融合传统与现代

第5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2008年上半年度医药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工业增速加快,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商业销售保持活跃,三大终端增长明显,医药进出口继续趋好。

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及新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以及消、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成为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新品种,市场消费呈现多层次的格局。

医院用药作为药品销售的第一终端,依旧左右医药市场,所以统计医院用药数据,分析医院用药的动向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2008年上半年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的数据,对医院用药结构和领先品种做一番分析,所得的结论和所思考的问题仅供参考。

1 样本医院用药分析

1.1 2008年上半年度样本医院用药总体分析

2008年上半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同比增长32.76%,高于2007年度4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反弹势头(表1)。2008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预示我们2008年全年度的增长率可能会超过上半年度(32.76%)。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上半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包括新增的样本医院数据,所以显示比上年同期报道的大得多。为了具有可比性,在与2007年同期比较时也增加目前新增的医院数据,但对总年度的购入总金额没有做修改,仍按照原有的样本医院数。医院使用金额领先的前五大类药品购入金额约占总金额的78.98%,其在医院用药居主导地位依旧不变。

统计样本医院使用领先前20个品种,发现只有2个品种出现替换,而且基本是在前30位内做调整,说明这些品种在医院的使用是相对稳定,这些药品在临床上的使用正处于高峰期(表2)。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银杏叶制剂与紫杉醇、多西他赛等品种位序前移与抗感染药物不再名列前茅的情况说明,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在临床使用的优秀品种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领先前20位的药品占总金额的份额为17.75%,领先前50位的药品占33.88%份额,领先前100位的药品占51.36%的份额,所以对前100位的药品了解透彻就等于掌握了占医院购入金额一半的药品需求动向。

1.2 政策和制度左右医院抗感染用药最为明显

全国样本医院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至2007年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虽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虽然达20.17%,但是连年比较可以看出,2006年却出现明显的下滑(跌至12.62%),这与近几年政府多次对药品降价及反商业贿赂等政策的实施有关。

由于国家连年来对药品实行降价和2004年7月起对抗生素使用采取限制,导致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的增幅始终低于医院购入药物总金额的增幅,同时抗感染药物占总金额的份额也出现平稳下降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大类购入金额同比虽稍有上升,但是占总金额的份额又下降0.67%。而这下降的百分点还不足以说明2008年4月份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已经对医院用药习惯产生了影响,今后可能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在抗感染药物中,按治疗小类分,头孢类药物(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仍旧占50%以上的份额,喹诺酮类抗菌药居次,占12.18%。

1.3 领先大类的品种统计

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或者使用者都想进一步掌握使用金额领先的大类品种动态。故本章节特将五大类中领先前10位的品种予以统计,括号内的数字为占该类药品总金额的份额。这些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垄断性,尤其是血液和造血系统大类中的领先品种更具明显的市场集中度,希望引起关注。

1.3.1 抗感染药物

抗感染药物大类中建档的有247个品种,现在有230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1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左氧氟沙星(4.17%)、头孢替安(3.89%)、头孢呋辛(3.62%)、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3.21%)、头孢孟多(3.03%)、头孢米诺(2.99%)、头孢吡肟(2.63%)、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2.55%)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32 %),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31.18%。

1.3.2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

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大类中建档的有201个品种,现在有184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4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紫杉醇(5.52%)、多西他赛(5.42%)、胸腺肽α1(4.17%)、香菇多糖(4.17%)、胸腺五肽(4.16%)、奥沙利铂(4.07%)、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61%)、霉酚酸酯(3.49%)、卡培他滨(3.08%)、他克莫司(2.79%),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0.48%。

1.3.3 心血管系统用药

心血管系统用药大类中建档的有244个品种,现在有215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7个。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前列地尔(7.46%)、三七(4.58%)、氨氯地平(4.29%)、复合辅酶(4.24%)、磷酸肌酸(3.98%)、桂哌齐特(3.74%)、硝苯地平(3.48%)、单硝酸异山梨酯(3.09%)、麝香/栀子/郁金/冰片(3.03%)和阿托伐他汀(3.01%),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0.90%。

1.3.4 消化系统及代谢药

消化系统及代谢药大类中建档的有382个品种,现在有337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22个。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奥美拉唑(10.08%)、泮托拉唑(6.02%)、阿卡波糖(5.24%)、水溶性维生素(4.24%)、单组分胰岛素(3.38%)、多烯磷脂酰胆碱(3.01%)、托烷司琼(2.97%)、左卡尼汀(2.62%)、腹膜透析液(2.28%)、埃索美拉唑(1.84%),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41.67%。

1.3.5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血液和造血系统大类中建档的有382个品种,现在有337个品种在使用,较上年减少了22个药品。领先前10位的药品分别是:氯化钠(11.21%)、人血白蛋白(9.11%)、脂肪乳(7.68%)、氯吡格雷(6.99%)、葡萄糖(6.63%)、N(2)-L-丙氨酸-L-谷氨酰胺(4.16%)、蛇凝血素酶(4.13%)、人血丙种球蛋白(4.13%)、脑蛋白水解物(3.71%)、甲钴胺(3.46%),这些品种占了该大类药品总金额的61.22%。

1.4 医院用药数据分析的启示

1997-2007年国内制药行业面临24次降价,但医院药品购入金额仍保持一定增长幅度,这是由于处方量增加和高价药出现的原因。

高价的专科用药增长远快于普药,这反映居民医疗消费水平提高直接促进高端用药增长带来的用药结构性变化。由于高价药的高毛利的特点决定了其受成本上升影响不大,盈利增幅的多少是导致医生喜欢用高价药的直接原因。

1.4.1 普药的增长源于就诊病人的增加

以上海地区为例,2007 年门诊处方药的总体金额较2006 年同比上升12.06%,而单张处方的平均金额并没有增长。这清晰地表明门诊处方上的药费总体价格并没有发生变化。与此相应的是,2007 年的门诊处方数量较2006 年也明显增加11.37%,表明了门诊处方药的消费增长主要源于就诊病人的增加。

1.4.2 高价的处方药消费增长源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就诊人群的增加

上海地区2007 年住院病人用药的金额同比增加了19.31%,值得注意的是单次的日均药费呈现环比增长的态势,表明在住院病人的消费中,高价药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数据表明住院病人的用药金额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就诊病人数量的增加和高端的专科用药和处方药的消费快速增加。

2 思考和分析

2.1 正确看待突发事件

天灾人祸乃是突发事件,引发用药市场的变化有其特殊性,更是局部和短暂性的。2008年3月以来流行于幼童的手足口病并非人类出现了新疫情,目前虽无特定疫苗和药品防治,但完全可控。由于临床通常使用的一些抗病毒药物生产企业众多,难以给某些药企带来商机。

四川汶川地震伤亡惨重,受伤需医治者达数万人,对输血、伤科用药、手术用药、抗生素以及相关医疗器械产生灾用需求,但实际影响不会很大。救灾用药主要来自政府储备和制药企业人道主义捐赠,对相关企业的业绩影响十分有限。医药行业本身产能过剩严重,此次增加的灾用需求虽有数万人,确会产生小部分增量需求,但整体来说,对整个行业及企业的影响是轻微的。所有地震伤员的医疗费用由卫生部协调国家各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不需伤员本人承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地震伤员的康复及后续治疗费用如何解决?

2.2 基本药物目录的思考

据说,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其中的药品将招标定点生产。但若有生产批文,而没有进入招标定点范畴的企业难道就由此消失了吗?联想阳光招标采购和“一品二规”实施过程中,在医院里也出现许多非中标企业的同类品种,说明同类药品还是有市场、有卖点,是有机可乘的。

政府集中采购,区域公司,可能在一个地区会有2~3家商,如果某企业中标了但是其商却没有成为区域,那怎么办?所以企业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在集中采购时需要注意,不能单纯以低廉的价格作为主要遴选标准,应对药品的选择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质量、疗效、生产单位等建立打分制度,以综合分最高者入选为佳。

2.3 医药服务向上下游发展,预防和康复用药理应成为关注点

卫生部把甲肝等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将有力地刺激疫苗市场。中国的疫苗市场,按年使用约10亿剂次计,2007年疫苗的市场规模约32亿元人民币。中央政府将出资28亿元购买14种疫苗,这将极大地带动疫苗产业的发展。

医保坚持公益性,将从以前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和康复治疗,对重点疾病由国家买单实行最低费用的治疗,这将扩大临床用药范围,会给医药市场带来又一次扩容机会。

2.4 正确分析农村市场的扩容

“新农合”从理论上分析会给医药市场带来2 000亿元的扩容,事实上农村的“两网”建设不完善和医护人员严重匮乏,将阻碍市场的开拓。也不要把农村用药理解为仅使用城市医院淘汰的或已过了临床使用高峰期的老药、普药。新农合作为医药产业崛起的第三终端,覆盖面广,涉及人群众多,其医药消费能力虽不及第一、二终端,但第三终端带来的广阔市场摆在了众多医药企业面前,成为公司营销人员的聚焦点,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急需寻找的新的市场空间和业绩增长点。

2.5 医院属地化管理,将会有多方资金投入到医院

国家对医院实行医药分家的实质就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总量控制。要正确理解这个提了多年的“医药分家”理论实质。同时医院将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作为法人代表肯定会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医院。以后的发展趋势可能成立医疗集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联合,实行多元化管理。

2.6 密切关注近期国外厂商的进口新药申报的动态及其品种

据笔者统计,2008年1-7月份,进口申报的新药品种(含不同剂型)有285个,其中许多品种已有国产品,何况进口药的市场价无疑是高于国产品,但是依然有进口申报,这是为什么?是毛利率的诱惑,还是国产药品跟不上临床的需求,或是国产药的质量不及进口药的原因?感兴趣者不妨做一个深度剖析,以明真相。

3 结语

第6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第7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1医药企业采用商业贿赂方式促销药品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中,传统的用药习惯和现行医疗体制,使得医院药房的销售额远远大于社会药店的销售额。而医院里药品销售都是靠医生的处方进行的,这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获得占药品总销售额绝大部分的医院市场,医药企业就必须瞄准其直接客户——医生。因为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权。又由于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截至2004年底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有4 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且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产品结构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2],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医院医生进行公关。为了获得医生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根据医生处方量给予一定的“回扣”成为企业促销药品的“潜规则”,这也是药品促销中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从企业本身角度分析,这也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商业贿赂方式。利用经济学上的博弈论进行分析,企业也有给以回扣的合理借口,由此也就必然导致了医药企业使用商业贿赂行为促销药品现象的出现。

    2医院医生促使商业贿赂形成的原因

    根据法律上关于商业贿赂构成要件的原则,商业贿赂必须由行贿和受贿双方共同构成,若受贿不存在,行贿也就没有对象,商业贿赂则无法构成。所以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医院医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在目前的医疗行业中,为数不少的医生拿药品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成为公开的秘密,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国家医疗体制弊端、政府打击不力等客观因素以外,从医生本身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⑴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智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获得从医资格,而且医生每天面临不同的病人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工作中一直要保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状态,这点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工作重复性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对较少。况且医生这个行业相比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较大,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医生的工作压力相对也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比普通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要高才合理,但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医生的工资收入相对普通行业无明显优势。这种状况造成医生心理不平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实施的“带金”销售方式恰好迎合了某些医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

    ⑵药品回扣这种贿赂形式很隐蔽,回扣款从医药企业转到医药代表手里,医药代表再转给医生,且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通常是单线联系,这一系列的环节难以调查取证。对于医生来说,违法风险就减小,相反,收受回扣的几率就增加。对于国家的屡次整治行动,并不觉得有威慑作用,只当作一阵风,暂时由地上转为地下进行。这也正是国家多次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却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⑶对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行政责任是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这与违法者通过贿赂手段赚取的交易利润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因此,难以起到震慑作用[3]。尤其对于医院医生来说,即使受贿行为被查实,由于监管存在“法不责众”情况,况且涉及到医生的面广,问题若处理不当对医生队伍的稳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医生之所以敢于受贿是因为违法成本低、风险小。

    ⑷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药品招标制度的缺陷、医院进药制度的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也给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现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3根除药品营销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对策

    3.1企业应该主动有所作为

    首先,作为科技含量高、投资风险大的医药企业,要想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生存发展,主要就是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新药研发能力上,所以我国的医药行业只有彻底改变当前以仿制药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现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并增强与药物研究所的合作,争取到有前景的新品种,不断创新自己的核心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鉴于目前宏观环境的改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企业不应墨守陈旧的营销模式,而应采用和推行新的专业化的学术营销模式,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在医生和消费者中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

    3.2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2.1加强调控,制止医药企业低水平重复仿制

    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关并一些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提高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医药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有序竞争的状态,为医药行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2.2改革医疗收入分配制度,对违规、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国家应尽快改革现行的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制度,比如提高门诊费和技术性的服务收费等,使之能真正体现医生的技术价值、知识价值和风险价值,使医生的收入与付出相匹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利益,消除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不平衡心理。在保障他们利益的前提下,改进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医生受贿行为的惩罚力度,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明确商业贿赂行为的界限。越过违法界限者一经查出,则严厉惩处,轻则吊销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触犯刑律则依法进行刑事处罚,真正体现法律的威慑力。

    3.2.3建立举报人制度

    针对商业贿赂行为隐蔽、查处难的情况,国家应建立举报人制度,应规定要为举报人严格保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举报人的真实身份;不得以任何理由解雇或用其他任何方式打击报复举报人[4]。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医生也能起到威慑作用。

第8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灰色关联系统模型;科技政策;科技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2

1引言

经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还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由于医药的特殊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更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促使医药产业科技活动投入规模接近社会理想水平,政府会采取各种科技政策激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科技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一个分支,其通过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等进行引导、干预和控制(王卉珏,2005),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财政支持政策,如税收减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以及科技项目计划等,另一方面是环境、法律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定专利法等。

学术界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实证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Akihiro Hashimoto等(2008)以日本制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定量分析了日本医药企业在1991-2000年间的研发效率;孙燕、孙利华(2011)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我国政府医药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发现政府向科研机构拨款对医药企业研发支出影响不显著,我国存在科研机构活力不足,医药企业需求不旺等因素造成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提出调整医药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结构,防止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激发医药企业动力等建议;邹彩芬、刘双等(2013)基于政府补贴带来企业的额外行为效应理论,以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政府补贴与R&D投入显著正相关;王虹、冯国忠(2015)运用DEA方法评估了我国2006-2011年医药政策的实施效果,选取的投入指标包含研发人员数、科研机构经费支出等,支出指标包括拥有专利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从上可以看出,在医药行业,关于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集中在政府投入补贴政策上,其他科技政策的影响,或者是科技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科技政策对医药产业科技活动影响的有效性,本文将\用灰色关联分析从政府对医药产业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实施科技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拟找出最有效的政府政策,以及效果最差的政策,并总体研究政策对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2实证分析

2.1模型建立

灰色关联模型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的程度越高,则表示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本文运用灰色系统关联模型分析科技政策与科技活动相关变量之间的变化程度,探究出对科技活动最有激励效果的科技政策,对几项科技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一个排序。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过程如下:

2.2模型的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2002-2013年间医药产业中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主要考虑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府融资担保三项政策。其中,政府直接资助用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度量,表明在科技活动中,政府对医药企业直接给予资金的资助。政府税收优惠用“利税”度量,利税是利润和税收的合称,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国家税收方面的贡献,白锦表(2013)在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对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分析中采用利税来度量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本文研究也采用利税。科技人才政策用“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度量。关于政府融资担保变量的度量,之前的研究中大多学者会用金融机构贷款来度量政府融资担保,但由于近几年医药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数据缺失,所以本文研究中采用科技活动总经费减去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得到的数据作为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在内的其他资助,以说明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对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影响。以上四个变量作为灰色关联系统分析中的比较数列,而参考数列则选取了医药企业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专利申报数、R&D内部支出四个变量。

2.3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所选取的变量,在历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查找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包括金融机构贷款在内的其他资金来源,将收集整理到的数据保存到excel表格中。本文数据分析使用软件GM_V3.0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总体来说,四项政策中政府融资担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是很有效,而行业不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也不同,政策对于医药产业子行业的激励效果也不一样。政府在实施科技政策时应该根据每个行业的特征,激励效果好的政策要继续加强,例如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对于实施效果政策不好的,政府应该积极寻找其中的原因,改进该政策的实施措施、方法等,使得该政策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激励效果能够更明显。

3.2建议

对于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应该继续加强这两方面政策的实施,将有效性发挥到最大。而对于中成药制造业,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科技人才政策都是有效的激励措施,政府对这个行业应该综合实施这三个政策,将效果发挥到最大。

首先,政府应合理配置直接资助医药企业科技活

动的经费,并加强监督管理。从分析结果来看,政府直

接资助还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政策,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为了提高资金资助效果,政府在决定给医药企业投入资金资助时,应根据该企业往年申请专利数的情况,决定投资额的多少,投资完后定期或不定期对该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进行检查,以防企业擅自将政府投入的经费用到不属于科技活动的方面。

其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好融资担保的职能作用,积极寻找支持医药企业增加科技活动投入的新途径。以上的分析结果中,医药产业的三个子行业中金融机构贷款等其它资助关联系数最低,说明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实施得并不是很有效,政府在金融机构与医药企业之间的角色发挥得还不够好,政府应该寻找最合适的决策,减少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门槛,τ谀切款用来投入技术研发创新的医药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增强企业用融资贷款来增加企业科技活动投入的信心。

最后,科技人才政策相对于三个子行业而言,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的政策,而科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培养。虽然人才培养主要在高校,而学生的专业自也在其本身,但是,政府可以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为医药产业培养多方面的研发人才,让更多的医药学生愿意投入到医药研发中去。若企业的研发人才增多,该企业也会因此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为企业增加专利数,也增加了该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总体的利润,利润的提高增强了该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而下一年的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也会因此而增加。

参考文献

[1]王卉珏.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2]Akihiro Hashimoto,Shoko Haneda. Measuring the change in R&D efficiency of the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2008:3710.

[3]孙燕,孙利华.我国政府医药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药房,2011,(09):771774.

[4]王虹,冯国忠.对医药科技政策实施效果的DEA评估及研究[J].药学研究,2015,(01):4750.

第9篇:医药产品行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物流网络;优化分析;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4―02

1引言

近时期,医药行业越来越拥挤,一方面归因于患病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医院配资的不协调导致。对于患者的大量出现,对于医药的需求量当然会骤然大增,当然对于该地方的医药的配资需要合理的加大力度,对于患者的数量增加,考虑到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大量的患者经常选择去有名气、有实力的医院,也给某些大型医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对于各地区医院的医药的合理配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医院的医药的配备不均衡主要和医药物流成本相关,医药对于患者显得重要,然而医药的价格也成为患者的致命杀手,医药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的医药的价格也相应的上升,因此研究医药物流配送成本,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对于遏制医药价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2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良性的医药产业能为人们治病防病带来好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特别是老龄化的今天,人们对医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月强,没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不可能有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

2009年,国家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发了《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药品流通资源上面,提升医药行业组织化程度,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确保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全面的保证药品的供应的安全、长期、有效、及时。2010年,商务部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流通网络资源平台,完善药品流通网络体系,不断的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的供应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整合兼并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题,医药总体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药行业集中化,新医改政策要求医药行业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医药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现行的医药行业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药企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药企之间的合作和配送不协调导致医药行业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大城市的医药供大于需,而偏远地区的医药却得不到补给,因此医药行业集中化管理显得很关键。

(2)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新医药改革,政府重点支持具有战略规模发展的医药企业,并且要求现在的药企规范化企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医药流通规范化流程以及医药的质量标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支持,可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医药的生产供应有着强大的后盾,因此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进程对于医药行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现行的医药物流配送极不平衡,对医药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药品的种类较多,物流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单单的某一家企业的医药物流是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政府也从宏观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的许多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仍以单一企业为主题,缺乏企业的相互合作,从而导致医药物流的需要不足,无法实现物流配送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医药的成本,而又闲置了物流资源和医药资源。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

对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是近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医药物流行业弊端,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提高医药行业服务质量,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物流设施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可以进一步降低医药价格,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医药总成本,将进一步的舒缓人们“看病难”等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医药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还可实现不同药企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实现“双赢”,一方面医药生产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药企发挥自身的企业规模效应,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药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更加全面的覆盖全国各地区,实现偏远地区有药可用,有病可医等。

通过分析我国医药物流整合不够、医药成本过高等缺陷,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生产企业为导向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以“筹备-组建-运行”这条主线进行国内医药行业改革,从而实现全面的医药物流网络优化。首先分析当前医药物流及其联盟的组织理论,然后进行市场机制研究,针对全国医药背景,确定物流模式,从而实现医药物流配送物流中的筹备,对于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的组建阶段,考虑到不同的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很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确保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基本设施齐全,针对医药企业的组建,也应该注意利益的分配,从而规范化医药企业物流配送章程,确保医药配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最后一个阶段――运行阶段,则可从信任管理和绩效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信任管理有助于真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而绩效评价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对我国境外生产的医药产品在境内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流程可简化为,境外医药生产企业生产医药,通过医药商进行医药药品,商将药品通过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分发给医疗机构、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最后送达给患者,这个模式也较好的实现企业高效运作,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境内很多店也省去了许多境外的物流运输,因此有助于降低医药运输成本,在这个配送路线上,医药商可直接将药品送往医疗机构和单体药店、连锁药店,甚至是患者,而省去中间的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应急要求,因此这样的一种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也是较合理的。

4结束语

医药物流不是简单的药品的运输,医药物流包括医药药品的入库、存储、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内容,因此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问题成为医药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医药物流的优化有助于降低药品的成本,从而降低整个医药处理过程成本,使得人们更加有能力承担医药费用。考虑到现行的医药行业大城市医药供给过剩,而边远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医药的供应常常得不到补给,造成医药分布极不平衡,而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的优化,则有助于解决医药价格问题,有助于缓解人们看病难问题,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生产企业为导向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有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丰富和完善医药物流行业弊端,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提高医药行业服务质量,提高我国医药药品质量以及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3]徐晓庆.新医改背景下,医药流通业“春意”无限[J].市场周刊,200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