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医药影像技术全文(5篇)

医药影像技术

第1篇: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

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主要以常规的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针对基础的知识和理论引导规培生进行学习和了解,对于此类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其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系统性较强,但规培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规培生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时处于较被动的状态,无法通过直观的方式激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规培生的读片能力普遍较差,无法自主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在案例式教学法中,针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规培生的个体差异性使用案例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充分将病历和教学目标等相结合,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规培生自主的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有效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医药影像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对于提高规培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价值进行分析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影像专业规培生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规培生均进行案例式教学法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

1.2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效果科学性,两种教学方式均由同一讲师进行教授。在实施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中,讲师为规培生讲解疾病的医学名称、病因以及临床表现等,结合以上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技术类型和疾病影像学的表征,将其归纳总结,对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方式进行详细讲解。在实施案例式教学中,结合规培生的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消化系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根据典型案例将教学时所需的课件和教案等进行准备,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以及综合性,在此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延伸知识以及前沿性知识进行整合和总结,针对教学情况对教学思考问题进行适量的调整和增加,明确教学流程和计划,提前一周将相关疾病的案例资料通过网络等方式传递给规培生,使得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相关资料并提前结合所提供的的案例资料对疾病的理论知识等在网络中进行检索,能自主的结合提出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高规培生的资料检索能力丰富其专业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讲师根据教学流程为规培生讲解本章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提供规培生案例并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在阑尾炎的案例中,男性25岁,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高热并出现右下腹疼痛,其体格检查:右下腹固定性压痛、腹膜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右下腹肿块,接受站立位腹部平片、CT检查、B超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手术治疗后完全康复[1-2]。教师可针对此项病理的资料提出以下问题:结合患者查体资料,可初步诊断为什么疾病?诊断疾病是否存在联系?引发该病的病因有哪些?该病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有哪些?该病的治疗方式有哪些?引导规培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对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加强规培生的读片能力,将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并完全掌握章节的学习知识重点。可定期对规培生掌握影像知识的程度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读片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考核,并针对规培生在考核中影响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逐一击破。针对规培生在学习中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针对错误点进行纠正,对于规培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不同观点,教师应当予以支持,使得规培生大胆踊跃的发言,不轻易否定规培生的观点,适当的进行保护,培养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规培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学效果。

2结果

2.1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影像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对于激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规培生学习效率效果显著。

3讨论

在医药影像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与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不同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师起着引导者的角色带领规培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促进了规培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讲师根据案例资料提出问题,让规培生能自发的对问题展开思考并查阅资料将其解决,使得规培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解剖问题,有效提高了规培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临床实践等能力全面发展。在案例式教学法中,讲师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供规培生案例治疗使得规培生在课前能够进行相关的知识的预习和探究,提高了规培生搜集资料、信息判断等综合归纳能力,对于促进规培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规培生在查阅相关知识和资料时丰富其知识储备,促进了规培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阀,让规培生将学习的知识重点、难点与查阅资料时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整合,使得规培生能充分掌握章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保证了规培生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需求,在不定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读片的考核中,案例式教学法有效提高了规培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了规培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4]。在案例式教学法中,规培生通过讲师提供的案例资料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培养规培生积极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规培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临床思维的思维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良性结合,对于促进提升规培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规培生查阅相关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疾病的临床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前沿性的知识有所接触,使得规培生对于疾病目前的研究有所了解,案例式教学法提升规培生教学满意度和联系临床能力明显好于常规的多媒体教学。在常规的多媒体教学中,讲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医药影像学中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其具备完整性,但单方面的传授信息量如此大的知识,使得讲师以及规培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极少,规培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有待提高,导致医药影像学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不甚理想。在此情况下,在医药影像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将当下教学难的情况进行了改善,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得规培生与讲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多,规培生不断转换为教学主体,讲师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准备教案和课件时,结合规培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性,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根据提供的案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规培生根据讲师的问题主动自发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决。针对疾病的病名、病因、形成机制、诊断标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使规培生在对病例的基础知识影像学读片掌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5]。让规培生在此过程中切身体验作为临床医师将患者的查体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相结合对于患者疾病诊断结果的重要性,提高规培生对于知识记忆的归纳总结能力,对于提升规培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可见案例式教学法相较于常规多媒体教学,更能提高规培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重难点知识掌握能力。综上所述,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法较之常规对媒体教学学习效率更高,提高了规培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习效率,激发了规培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规培生的临床能力大幅提升,值得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鑫,宋娟,程美英,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影像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4):35-38.

[2]常莹,杨敬春,冷振鹏,等.案例分析结合PACS系统在急诊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8,19(12):80-82.

[3]吴存刚,黄超.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在超声医学示教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9):10-12.

[4]段娜,陈晓,李静,等.CBL与传统教学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3):6-8.

第2篇: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1.1实物标本的选择

选择实物标本依托中国药典,以教材中收载的常用药材为主。然而,将教材中的药材品种一一收录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标本。在品种的选择上要力争具有代表性,如根和根茎类、茎木类、皮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其它类、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等都要涉及;且应根据分类学涉及代表科属的药材,如毛茛科选取了黄连、乌头、白芍、威灵仙等,分别涉及了黄连属、乌头属、芍药属和铁线莲属等;同时,根据地方使用习惯的不同,有意识收集本地习用品种,如紫萁贯众、断血流等;道地药材是中药鉴定技术中最具特色的,收集实物标本还应对道地药材有所侧重,如安徽的凤丹皮、宣木瓜、贡菊等。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编写《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实物标本目录,加大收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1.2实物标本的制作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用实物标本编写目录后,根据目录进行收集和制作工作,主要有三种方法:⑴从市场采购。利用去药材市场参观学习的机会,从市场采购典型的药材标本,主要是一些本地不产的药材,如人参、大黄等,且经过不同批次的采购能得到不同等级和规格的药材。⑵与兄弟院校和同行之间交换、交流。通过与同行之间进行教学标本的交换和交流,可以扩大药材标本的种类,减少收集标本花费的精力,有利于建立整套标本。⑶实地采集和制作。这是最重要的方法,将收集实物标本与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等结合起来,通过实地采集收集本地地产药材和习用品种。例如,我校每年会到南陵丫山进行药用植物学采药实习,可收集到牡丹皮、半夏、鱼腥草、金荞麦、桔梗等地产药材。同时,还可以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搜集各地药材标本,如岳西的茯苓、僵蚕、灵芝,霍山的霍山石斛、天麻,滁州的菊花和全蝎等。通过野外采集,可以准确鉴定药材的来源,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科学、准确的药材知识。

1.3影像标本的制作

收集的药材标本有时个体较小,如冬虫夏草、半夏、太子参等,使用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还有一些标本容易变色变质,如党参、大黄等。如何能给予学生最真实的药材特征,就需要通过制作影像标本来完成。颜色是标本最重要的特征,在制作影像标本时也容易失真,为此,我们引入了专业的摄影设备,同时邀请专业的摄影和计算机老师,协助影像标本的制作,专业教师则根据药材的鉴别要点提出拍摄意见,如大黄要拍摄断面的“星点”特征、黄连要拍摄“过桥”特征、冬虫夏草要特写头部特征等。为了增加药材照片的立体感,还须对药材的不同面进行拍摄,以期得到最完整的药材性状特征。同时,利用野外资源调查的机会,拍摄新鲜药材的照片,并制作了产地采集、加工等的视频短片,后期利用专业软件制作了《黄山采药录》等视屏资料,作为对理论课的补充,在课堂上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2体会

2.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选用不同的标本理论教学

一般是大班教学,对实物标本的需求量较多,标本数量少时难以顾及到所有同学,此时配合影像标本的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像苏子、菟丝子这些较小的药材,可以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标本,看着标本学习和讲解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实践教学一般是小班教学,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多,一般选用实物标本,对于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标本,也可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机会。另外,还可以根据药材的性质制作不同的药材标本,展示于实践教学场所。比如全草类药材可以制作成腊叶标本和彩色照片,悬挂于实验室墙上,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注意标本和影像资料的积累

第3篇: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胸腹部创伤;螺旋CT技术;诊断价值

胸腹部创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疾病类型,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迅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会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di-rectdigitalradiography,DR)为胸腹部创伤的常规诊断方法,具有成像迅速、价格低廉等优点,且能够快速做出诊断;但该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性不高,临床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病例,不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1-2]。近年来,螺旋CT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胸腹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中,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4]。本研究主要探讨螺旋CT技术在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87例胸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DR诊断和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其中,男44例,女43例;年龄22~45岁,平均(32.51±1.49)岁;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1.1~15.8h,平均(0.6±0.9)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重物砸伤9例,锐器伤8例,打击伤18例,坠落伤25例。

1.2方法

DR诊断:采用普朗医疗公司生产的数字化X线机PLx8500c进行检查,功率60kHz,曝光时间lms,根据患者的具体创伤部位及实际病情拍摄胸腹部正、斜位X线。螺旋CT诊断:检查前嘱患者禁食禁水4~6h,采用GEHiSpeedDual双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层距10mm。扫描范围:胸廓入口-盆腔入口。由工作台对所有数据减薄处理,后期图像处理采用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处理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以清晰定位解剖关系、微小病灶以及隐匿性病灶。数据处理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胸腹部影像学医师观察图像,并作出诊断,诊断不一致时应进行重复操作并协商确定。

1.3临床评价

胸腹部创伤主要诊断项目包括肋骨骨折、皮下气肿、肩胛骨骨折、肺不张、气胸、肺挫伤、肝损伤、脾损伤、胰损伤、肾损伤、纵膈血肿、纵膈气肿、膈肌损伤、腹腔积血及肠系膜撕裂伤等。胸腹部的病变成像质量评估标准分为3级:Ⅰ级,血管边界清晰明确,未见断层显像及阶梯状伪影,成像效果最佳;Ⅱ级,血管边界清晰明确,未见断层显像及阶梯状伪影,成像效果与Ⅰ级相比较差;Ⅲ级,血管成像模糊,可见明显阶梯状分布的伪影,成像效果差。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像质量情况比较

CT组的Ⅰ级成像质量比例明显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

CT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引起胸腹部创伤的原因主要有坠落伤、锐器伤、打击伤及交通事故伤等。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针对胸腹部创伤需立即对病情状况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以避免误诊或漏诊。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的传统诊断方法主要以X线、CT、DR、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为主。有研究结果证实,CT与DR均可对胸腹部损伤病患的病情做出准确诊断,但诊断优缺点不一[6]。与DR诊断相比较,螺旋CT的诊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腹部外伤采用DR摄片,不能准确显示胸腔积液的情况;而螺旋CT检查可清晰显示因各类脏器损伤合并出现的胸腔积液。(2)DR摄片的肝损伤影像学图像多表现为低密度影,导致无法与血肿进行有效区分;而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点则表现为低密度影,当合并发生血肿时则表现为液性密度影,有利于判断是否合并血肿。(3)肾损伤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主要体现在肾体积增大,边界模糊不清,伴有肾包膜下血肿时可呈现出新月形高密度影。(4)螺旋CT后期图像处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精确的发现微小病变和隐匿病变。本研究结果显示,CT组的Ⅰ级成像质量比例明显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应用螺旋CT技术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具有成像清晰、准确率高等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静.急诊胸腹部创伤中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111.

[2]郭越炯.螺旋CT在胸腹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2):368-369.

[3]胡俊华,易城辉,丁佳斌.螺旋CT在腹部创伤诊断及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8):48-49.

[4]闫雄伟.16排螺旋CT在腹部外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7):145-146.

[5]陈湧泉.多层螺旋CT平扫在急诊腹部创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92.

第4篇: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1.1河南省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设置现状

2013年,河南省招收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共81所,其中13所本科院校招生专业20个,30所大专院校招生专业26个,38所中专卫校招生专业26个。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控制专业,以本科层次招生为主,5所医学专科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他专科学校招生以相关医学类专业为主。在本科、大专、中专三个层次学校的招生中,专业设置差别不大,如护理专业开设率为100.00%,药学专业开设率为59.03%,检验专业开设率为44.51%,医学影像专业开设率为33.54%,康复治疗专业开设率为28.04%,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率为27.34%。

1.2河南省各层次医学类主要专业招生情况

护理专业招生数量最多,其次是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位居第三。其他专业招生人数均在5.00%以下。在招生层次比例中,大专比例最高,其次是中专。

1.3河南省卫生技术队伍需求调查

笔者对河南省3986所医疗机构(省级21所,市级174所,县级1444所,乡级2292所,村卫生室55所)的卫生技术队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省81%的医疗机构,其中2013年~2015年各级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需求情况,是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各级医疗单位工作需要,结合单位人事编制数量,填报各单位拟于2013年~2015年招聘人才的实际数量,虽然目前该数据有一定滞后,但从中仍可以反映出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仍以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其次是药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专业。对学历要求以本科层次为主,其次是大专,对中专层次的需求数量很小。

2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与卫生人力需求适应性对比分析

2.1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不同层次院校专业设置差别不大

目前,医学类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河南省医学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护理专业是82所学校招生专业中趋同性最高的专业,各层次学校布点率均达到100%。其次是药学、检验、康复治疗、医学影像等。这种趋同性将会与卫生服务需求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发生冲突。

2.2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短线专业人才告急

医学类专业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失衡,护理专业存在严重的培养过剩现象。护理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是直接导致河南省护理专业人才过剩、护士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014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十分突出,部分医院招聘呈现“百里挑一”的局面。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短线专业如麻醉、康复治疗、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需求均大于招生数。在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场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临床缺乏的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层次的人才外,医学影像、临床药学、康复治疗、超声技术、麻醉及医院管理等专业也亟需补充新生力量。严重的人才缺乏,导致某些县医院、乡镇卫生院虽然购置了影像、超声、康复设备,但缺乏使用设备的人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卫生服务的缺陷。

2.3医学类专业招生层次与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

河南省医学专业招生层次偏低,与临床人才需求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本科以上层次需求远远大于招生总数,而大专、中专层次培养明显过剩。尤其是中专层次招生比例大而需求小。2.4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县乡医院需求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专业供需矛盾突出,招生数量不能满足卫生机构需求,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缺乏。据原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医学类本科招生21.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年均招收医学类学生1.6人。而河南省同期医学类本科招生平均每万人口只有1.2人,与全国相比有较大差距。

3对策

以上分析显示,河南省医学教育现状和卫生行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医学教育必须调整结构,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医学教育新体系。

3.1调整层次结构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以“5+3”的培养模式,即完成5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口腔、中医)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办法。河南省第一批培训基地已启动,通过这种举措,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为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稳定的长效机制。目前河南省独立设置的本科医学院校只有2所,从区域卫生规划考虑,应从现有医学高等大专学校中升格一批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扩大医学类本科层次的招生。在目前不可能短期升格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选拔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大专学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目前加快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急措施。

3.2调整专业结构

鉴于河南省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明显的趋同性现象,原河南省卫生厅(现河南省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下发了《河南省高等院校医药卫生类专业设置审核评估办法》,对医学类专业设置提出下述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行业需要、规模适度,坚持标准、从严掌握,支持特色、防止趋同。以省辖市为区域统筹规划单元,区域范围内已设置有能够满足需求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增相同专业,从源头上遏制专业趋同化的状况继续发展。在专业设置评审中,按区域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审批人才短缺专业。

3.3整合医学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层次的合理化

全省现有各种类型中等医学教育办学机构38所,中专层次占招生总数的32.14%。而目前中专层次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需要,目前河南省中专卫校正在进行医学教育资源的调整整合,独立设置的中专卫校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调整:

(1)在政策允许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升格为大专学校;

(2)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高等院校,目前河南省已经有5所中专卫校整体并入当地高校;

(3)在政府支持下并入当地医院,转型为医学在职培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可根据市场需求,举办相关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和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人才,如养老护理员、妇幼保健员(月嫂)、健康管理员等。

4结语

第5篇:医药影像技术范文

关键词:中医证候学;量化研究;思考中医

1中医证候学

“证候”最早见于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七证候之一》,是中医学的特有名词。证候,是中医四诊后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本质的病理概括,主要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中医学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中医证候的内在本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构建证候结构,不可避免地含有主观性,大大的降低了其科学性。如何提高中医证候的科学性一直是中医学者关注的问题,中医证候辨识清楚也更有利于临床用药,提升中医诊治的有效率。从CNKI中以“中医证候”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从2001年相关的中医证候研究开始大幅度上升,2010年后对中医证候学发展进入稳步上升期,大部分是关于中医临床疗效的研究,约10%为中医证候积分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病种是冠心病,研究较多的证候是气滞血瘀证。罗宏华[4]认为疾病应“三分治,七分养”,治疗前整体评估患者,根据疾病中医证候的不同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可以做到因人施护,并辅以中医特色的健康指导、功能锻炼和情致调护,制订出现代医疗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将更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近年来,循证医学、统计学、精准医学等多学科的不断交互发展,使得中医临床进入空前发展期,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引入中医研究中,中医证候学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陶嘉磊[5]总结的目前关于中医证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数据挖掘、中医四诊信息分析、要素条目筛选、证候量表应用、证候标准制定、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WesternBlot法、ELISA法、低通量芯片等)等,他主张从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出发,采用高通量系统论的组学方法探寻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中医证候及其分型的物质基础,实现宏观、微观层面的证候分型。目前关于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较少,仍需要广大研究者不断创新发展,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揭示中医辨证分型的深刻内涵。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学

中医学没有独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题,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常见于“痹病”“腰痛”等病证的论述中。《灵枢•五庭津液别》云:“虚,故腰背痛而胫酸”。《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肾病,少腹腰脊痛”。《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中将其病因描述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虛,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古代医籍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做了大量的描述,《景岳全书》中认为腰痛的辨证有5种,一为肾阴肾阳亏虚;二为风寒湿着;三为劳役伤肾;四为坠堕损伤;五为寝卧湿地。《丹溪心法》将本病的病因归为五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中医辨证分型,近代医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有部分发展创新,黄锦芳[6]分气滞血瘀型、虚损劳伤型、寒湿凝滞型;陈虹[7]将其分为血瘀、寒湿、虚损三型;古庆[8]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气滞血瘀型、突出梗阻期经络瘀痹型、久病虚损期肝肾亏虚型。各类医家的分类大同小异,均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围绕病因病机来划分的,但目前广泛使用的辨证分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主要将本病分为血瘀、寒湿、湿热、肝肾亏虚四种证型。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各自地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及辨证分型的展开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地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证型分布各有规律,但整体大致相似。向剑锋[10]在长沙地区对62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LDH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肝肾阴虚证(176例,28.3%)、风邪入络证(50例,8%)、脾肾亏虚寒凝证(231例,37.1%)、气滞血瘀湿热证(166例,26.6%)四种证候类型为主。孟魏魏等[11]在上海市长宁社区对10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LDH中湿热痰滞型(44例,4.4%)较少,而风寒湿滞型(291例,29.1%)、肝肾亏虚型(362例,36.2%)、气血瘀滞型(303例,30.3%)较多。钟广伟[12]对湖南三家三甲医院的349名LDH患者进行调查,其中气滞血瘀型(137例,39.3%)、风寒湿滞型(91例,26%)、肝肾亏虚型(85例,24.4%)、湿热瘀滞型(36例,10.3%)。根据以上几位学者的临床调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辨证以气滞血瘀和肝肾亏虚为主,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根据此病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中医特色的健康指导,推出中医特色功能锻炼及情志调护方法,推广中医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疾病的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候学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现代学者在古代辨证分型上进行了创新,部分地区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且目前的调查以临床就诊的患者为主,缺乏符合临床症状但未就诊的人群的数据,中医辨证的实质仍需要广大中医学者大力开发。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学量化研究

中医辨证施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常因缺乏客观依据使其诊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下降,近年来随着中医证候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基于文献、书籍中有关中医证候的相关辨证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及大量文献计量学研究找出某一病种的临床常见症状体征出现的规律,基于临床现有且常用的量表制作一些临床常见病的中医症状体征的量表,利用中医证候量表探索量化中医诊断和疗效的新方法,已成为当前中医研究的一大热点。龚燕冰[13]总结了可供临床研究者使用的中医证候研究的量化及统计学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问卷、多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最大似然判别、结构方程模型等。中医症状体征量表在中医证候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方面进行条目细化,参考目前国际常用的评价量表编制过程,部分中医研究者依据中医辨证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编制出部分证候量表,以期达到量化细化的目的。王天芳等[14]的“疲劳自评量表”、刘凤斌等[15]脾胃病辨证量表、刘小珍等[16]肝火上炎证候测量表、姜小帆等[17]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素评定量表、吴勉华等[18]瘀热病因进行量化测量、王哲等[19]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王琦等[20]中医体质量表均是参照目前通用量表对中医证候量化的新探索,在此类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医辨证的内涵。孙佳佳等[21]查阅大量书籍文献,在腰椎间盘突出证候分型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讨论和临床调查修订条目,通过信度和效度考核后形成一个具有可行性、高信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测评量表,其可行性需临床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部分学者[22-24]也致力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量表的研究,并将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量表应用于临床和科研,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的积极实践者。中医证候量化是中医研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将更有助于中医科研和临床的研究。

4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分析临床问题一直是目前中医人不断探索的方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将现代医学中的多个学科与中医证候学进行交叉研究,多学科的诊治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治的新方向,也为提升中医辨证施治探索新的方法。黄志敏[25]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舌色进行科学化分析,探索中医证型与舌象之间的关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部分舌下络脉瘀阻,且以年轻患者多见,可能与大多数患者有腰部扭伤史有关,多以气滞血瘀型为主,肝肾亏虚型LDH患者中66.67%表现为青紫舌,28.57%淡白舌。调查中也发现舌诊与问诊存在证型不相符的情况,可能与患者除主症外仍伴有影响舌象的相兼症状有关。舌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是疾病本质的反应,舌诊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掌握,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特殊处理,建立舌象大数据库将对中医教学和科研带来益处。刘肖瑜[26]通过红外热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证型,为探索寒、热型辨证提供了新方法。傅永波[27]发现尿中的人骨退化特异标志物CTX-Ⅱ水平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系发生具有正相关性,血瘀型患者和湿热型患者较肝肾亏虚型患者高。李陆虎[28]发现肝肾亏虚型组髓核组织中的MMP-2、MMP-1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气滞血瘀型,MMP-2和MMP-13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仇湘中等[29]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与血清TNF-α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韦勇[30]认为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各型(肝肾亏虚型、风寒湿滞型、湿热痰滞型、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尹兰山[31]认为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肾水衰竭,无法滋养筋骨,更易出现骨质疏松及关节软骨、椎旁肌的退变。赵银霞[32]用m-DIXONQuant技术定量评估椎旁肌脂肪含量,认为竖脊肌、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呈正相关。许建文[33]认为蛋白质组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可能是以后研究的热点。

5量化后的中医证候与影像学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证候学是建立在中医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疾病症状体征的高度概括,量化后的中医症状更具科学性和可比性,近年来部分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始挖掘与中医证候相关的潜在联系,将祖国医学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是中医证候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已逐渐成为中西医骨科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中医证候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部分学者开始探索中医不同证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改变,因此关于影像学与中医证候的交叉研究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梁衍祥[34]通过对比150例患者CT结果发现椎间盘突出症的4种中医证型在许莫氏结节、髓核突出的病理类型、额状位突出大小、水平面突出大小、压迫硬膜囊的方式中有显著差异。王恩甲[35]通过对15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影像学观察发现,气滞血瘀型腰椎曲度多变直,多发生腰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狭窄;湿热痰滞型多见骨质增生样变和生理曲度的变化;风寒湿滞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见腰椎管狭窄;肝肾亏虚型患者并发症较为复杂,腰椎的曲度变化、腰椎管的狭窄及骨质增生都多见。在突出程度方面,部分学者[35-38]得出近乎类似的结论:血瘀型椎间盘突出程度最重,肝肾亏虚型最轻;肝肾亏虚型在椎间盘突出数量和椎间盘变性程度以及椎体和附件退变情况均最重。中医辨证下的病理学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突破。何云鹏[39]通过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各中医证型与发病过程的分析,认为肝肾亏虚证病程长,实质上就是疾病的由实转虚的过程。程大文[40]研究发现随着年龄逐渐增大,病程逐渐变长,症状由急性逐渐转为慢性,CT表现上椎间盘突出的程度由重变轻,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程度由轻逐渐变重。由此猜测中医由实证到虚证的过程也就是西医由急性到慢性,病理上由渗出、变质到增生的过程。目前关于中医辨证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形态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均有一定研究,中医辨证的科学性评价仍缺乏标准,部分学者开始探索验证中医经验辨证施治准确性的新方法。孙佳佳等[21]探索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测评量表。李德魁等[22]研究肝肾亏虚证症状体征积分与椎间盘Pfirrmann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张花[23]也认为椎间盘退变越重时,肝肾亏虚的症状体征积分越高。闫俊省[24]研究发现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影像学在腰椎曲度、椎间盘突出程度、侧隐窝矢状径、终板退变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和椎间盘突出部位无明显相关性。

6思考与展望

中医证候学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量表制订了大量的证候调查量表,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运用,以期对某种疾病证候和疗效的判别进行客观评定,此类研究对中医辨证的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进行量化的方法是目前探索的新方向。但目前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值得中医研究者深思:(1)中医辨证分型的版本不同:中医辨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环境、体质等的,同一疾病有不同证候,同一疾病也可相兼多个中医证型,且同一疾病的辨证可能会因为时间变化而出现变动,临床上辨证信息复杂,变化多端,病史采集稍不全面就会遗漏重要的辨证信息,因此辨证前应进行充分全面的望闻问切,其中问诊是关键,舌脉象的判别是重点,兼顾疾病相兼症状。关于中医证型的确定,目前各辨证分型百家争鸣,但整体上大同小异,临床科研及教学主要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诊断学》制定相关的诊断治疗标准,注重标本辨证,找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疾病的根源,对于临床对症用药起到关键作用。(2)辨证分型的量化:各种证候量表在制定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臆测的内容,容易受西医诊断思维的束缚[41],难以凸显中医辨证的整体思维,单一证候的判定中常因为忽视兼夹证的指标而造成人为的症状遗失,使得诊断结论产生偏差,因此所制定量表条目需更加详尽,需包括各种相兼症状内容,但量表内容繁杂后,临床科研应用时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完成,也就失去了制作量表简洁规范化的初衷。另外,固定的量表难免会因为患者个体感觉差异、地区环境差异等而产生不同,中医舌脉象的判别相对比较有难度,部分量表未纳入舌脉象,可能会影响整体证型的判定。目前中医证候量表仍在探索中,因此应在大量阅读文献并掌握中医诊断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多参考专家意见及以往相对完善的量表,以实用性、科学性为主,严格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测量以及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缮,以期在临床专家的指导下和临床科研实践中不断完善进步。(3)影像学量化:影像学的量化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如测定椎间盘退变程度的Pfirrmann分级[42]、测定椎间关节退变程度的Fujiwara分级[43]、测定肌肉脂肪浸润程度的Goutallier分级[44]及测定椎体软骨终板退变的Modic分型[45],临床测定的准确性是关键,因此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影像专业人员进行测定才更加科学。(4)中医证候学的相关性研究的差异与联系: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与西医不同,中医是建立在宏观基础上,更强调整体观念,西医主要是从微观入手,观察疾病在人体所引起的化学反应,二者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为热点,部分学者将证候分型与现代医学技术下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建立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22-23]中医证候积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目前仍缺乏整体系统化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医证型只是某一时间段疾病证候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随患者身体机能的改变发生变化,因此在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上需注意患者证型变化的情况。中医证候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研究者仍需继续努力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新举措,促使中医走向世界。(5)笔者认为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辨证均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目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证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与部分现代医学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大胆设想可以利用中医基础理论来解释现代医学的变化,丰富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也为推广中医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此外,古今医案医籍众多,期待中医诊疗大数据库的建立,为中医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学武,陈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401-402.

[2]吴晓飞,陈锋,刘宁,等.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方法选择[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1):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