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时事评论文章精选(九篇)

时事评论文章

第1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到目前为止,任仲平同志发表了大概60多篇文章。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对他的解释是“他是一群新闻人的思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它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因为在选题、结构、语言上较早期党报评论有着重大的突破。

任仲平的三大突破

(一)选题上,观点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的文章之所有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被许多同行所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选题方面。任仲平选题广泛,但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题材重大,如对重大时刻、重大事件、重大节日和重要问题的论述。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深刻含义。

新闻评论是一种观点立场的表达,不同于新闻本身,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体现了新闻评论者的主观意愿,以及新闻评论发表者的立场。作为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重要观点上表述不能随意,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任仲平秉承这一宗旨,在观点上更加鲜明透彻,更倾向于用政治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各种问题,并以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为其文章主要特征。

人民日报评论类型很多,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这些言论、评论各有特色,都很精彩,其中“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不同的评论专栏,有不同的定位,因而对选题也有不同的要求。“今日谈”以短小精悍著称。“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虽然均以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载体及时阐明观点,发表评论,鞭挞不良倾向,但“人民论坛”侧重思想性,其主要读者对象为党员干部,“人民时评”则内容和选题更具有大众性,其读者大多为普通受众。相比较而言,任仲平文章倾向于政治性、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评论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对于重要时刻、重大事件、重量级的选题,任仲平注重引导舆论,及时发表观点,体现一个大报大型政论文章的立场,阐明国家的政策方针。

(二)结构论述模式的突破

1.结构模式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结构上区别传统党报社论的“三段式”,主要表现为多段落、短句子,呈语落式地展开。由于任仲平文章较长,其大部分用数字进行标示分成好几节,每节又包含多个段落,节与节之间没有小标题,但每节开头设中心句,类似于小标题,对本部分起着概括和引导的作用。段落多,主要缓解了视觉疲劳,加强阅读的节奏感。其结构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以短句取胜,使受众的阅读轻松。短句子,一方面可以增强言语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长句子给读者造成的压迫感。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言论中用短句子,其表意不如长句子全面和深刻,其实在针对广大普通受众时,太专业、太冗长的表述容易造成受众本能的排斥和反感。

2.论述模式的突破

与传统党报社论相比,任仲平文章一改“命令”口气,用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与伦理体系进行说服诉求,具有协商语气,论述时思辨性增强,更多地采取一种“新闻”取向与“评论”发言,而非“政策”取向与“学术”表达。任仲平文章往往针对社会中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说服教育,从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面对问题,以哲学角度作论,以世界眼光看问题,对错误思想的处理往往并非全然批判,而是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阐述,让人们明白其中的差别。①

(三)语言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取得很大的突破,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樊篱,思接千载,想越万里,富于思想启迪和情感感染力的故事、格言、成语、诗词信手拈来,融入文章。虽然其文章字数多,篇幅较长,但其恢弘大气的语句,生动优美的字词,跌宕起伏的正反论证,富有哲理,看完之后不会觉得累,反而给人力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很受鼓舞!

任仲平文章突破的深层原因

(一)宣传模式向新闻模式转变

早期党报的新闻传播主要表现为一种新闻的宣传模式。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深入,以及传媒逐渐重视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的转变,新闻的宣传生产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党报开始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在“传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下,传者往往忽视读者的意愿和参与,受众的需求较少被考虑到,使得受众敬而远之。在“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下,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从办报思想、栏目设置、新闻选题、报道形式、版面处理到作者的作风、文风,都突出受众的地位。任仲平文章一改早期党报评论的晦涩与枯燥,无论是语言的生动优美,还是在结构上的语落式、论证过程中的思辨性等方面的突破,都考虑到受众读报的兴趣。

(二)党报社论逐渐进入公共领域

传统党报社论影响力的退化,与党报言论总是与公众保持距离,在很多舆论事件上的“失语”是分不开的。尽管很多党报言论由于严肃性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什么题材都能成为论说的对象,但是很多党报把这种严肃性过度“政治化”、“神圣化”,往往导致其在很多公共事件中“缺席”。②目前,很多党报社论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对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网络公共热点话题的跟踪和评论力度。从选题到写作更加贴近群众。比如“路边摊解禁”、“高考加分”、“群众满意度测评作假”、“学术剽窃”、“醉酒驾车”、“开胸验肺”等过去不为党报所重视和关心的话题,都成为人民日报的评论和发言的主题。从任仲平的选题也可以看出,对“非典”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不回避,在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及时发言,引导舆论。

(三)社会转型:“以国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社会转型期,民主化进程慢慢展开,社会整体从一个“以国为本”的社会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③教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猛烈的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从受教育者向公民转型。社会的发展开始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新闻媒体及其评论在转型期思想影响下,逐步转变角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在新闻评论创作时,逐步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服务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个性化地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心声,从而更加及时和有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

注释:

①赵振宇 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J],《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②刘学义:《话语权转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①张研农:《任仲平在路上》[J],《新闻战线》,2009年第1期

第2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闲笔”,表面上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实际上,“闲笔”在文中却能发挥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作用,最关键的是增强作品隽永悠长的韵味。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举兵吴中。“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苎田氏夹评“闲处着笔最妙”,又在眉评中阐发“闲笔”之妙:“不特回顾‘主办’一段也。古文摹写人处,往往大处不写,写一二小事,转觉神活,此颊上三毫法也,不必谓实有其事。”项梁任命官职,独写此一细事,以示项梁不惟能主大事,同时也粗中有细。如此,项梁的形象血肉丰满,神活,而不至于流于平面化。又此细事,穿插于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举兵反秦的历史大事件中,起着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文章节奏急缓相宜。此点的妙用,苎田氏未能点出。

《萧相国世家》中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侧重的是闲笔调节文章节奏。在“陈g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后,插入:“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於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苎田氏夹评:“百忙中偏有此逸调,奇事。”当此之时,陈g反于外、韩信反于内,汉室存亡之秋;功高震主、皇上见疑,萧何存亡之秋。文章“势能”积聚至极,却插入故秦一失位侯王,看破官场、以种瓜自晦的故事。文章节奏由高度紧张忽入平静舒缓,因而使文章或起或伏、或舒或缓,节奏得宜。又忽插入的召平小传,在文章“势能”蓄积至极而欲喷薄而出之际,生生将其截住,使其继续蓄积,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妙用。又召平处江湖之远的风平浪静与萧何居庙堂之上的杀机重重,召平的世事洞明与萧何的“工于谋天下,不工于谋自身”,构成大的对比,凸显萧何的朴直尽忠、无怨无悔的形象,此也为插入的召平小传一大妙用。

以上两处“闲笔”,苎田氏的点评,一重在人物性格神情,一种重在文章节奏。而《李将军列传》的夹评“野蕊疏花,点缀入妙”,则指出闲笔之烘托情节气氛的作用。李广兵败被俘而逃归,贬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苎田氏平道:“野蕊疏花,点缀入妙。”李广贬为庶人,人多冷落之,不弃者唯灌婴之孙灌强。烘托出了李广悲凉处境,也显示了世态炎凉。此处“闲笔”,重在烘托情节气氛,起“点缀”文章氛围的作用。

“闲笔不闲”,故“闲笔”必有其妙用。《曹相国世家》中,曹参为齐相,“治道贵清净”,齐国“安集”。闻萧何卒,催舍人整理行装。苎田氏却于此评点道:“此余文点染,非本传所重。”苎田氏只含糊地指出其“点染”文章的作用,或许恐此汲汲欲相之举,影响曹参清静无为的整体形象,故而特追加一句“非本传所重”。苎田氏似乎并未看出此处“闲笔”的高妙,因而有此评语。窃以为此处“闲笔”,正文章一大妙笔,有“古井微澜”之妙。曹参行事,惟贵“清净”二字,所以传文依实写来,平静如水,少有波澜;曹参形象也平面少圆,无鲜活之处。插此一笔,曹参形象顿觉鲜活丰满,文章于平淡中有变化,摇曳生姿,生色甚多。

由上述可知,苎田氏《史记菁华录》的“闲笔”理论,指出了调节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丰富人物性格神情等的作用。但是其评点重视兴会所至,无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传统文论普遍存在的不足。其所点出的“闲笔”,均仅就一点而论,阐发欠备,妙用未能说尽。选本中又有众多绝妙“闲笔”,未能指出并加以阐述。如《项羽本纪》中“霸王别姬”情节,《留侯世家》的高祖戚夫人楚歌楚舞情节,均千古之经典“闲笔”,于调节叙述节奏、丰富人物性格、衬托情节气氛等方面,大有妙用。如此等等,不一而举。

综上所述,苎田氏的“闲笔”理论,得之于积年的文本细读与兴会心得,以今之理论想考量,故难周详。而四处评点,各有所重并指出其妙处,与今之理论,亦能暗合,能如此也是难能可贵,不应过多苛责。

注释:

第3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关键词 地市党报 新闻评论 个性

当下,互联网、手机报、微信等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生活,上网看新闻,手机读新闻,新媒体实时传递着海量的新闻信息,同时在传播上的同步性、参与性、互动性以及音画文字同步上传的诸多特点,让传统平面媒体望尘莫及,报纸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以及受众参与度上的不足逐渐显现,这使“报纸唱衰论”甚嚣尘上。那么,报纸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做强新闻评论是必然的选择。

宣传是党报的政治使命,宣传的任务要求党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态度,新闻评论反映的是编辑部观点,是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最直接的方式。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权威性与指导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两大特点,党报应该立足这些特点,发挥优势,做强新闻评论,让报纸凸显“个性”。

一、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

1、什么是新闻评论

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学术界及新闻从业者们有着诸多的定义,诸如:新闻评论是新闻传播工作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发议论,就是讨论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是现代各种新闻舆论所普遍运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论等文章的总称。综合以上的定义,结合地市党报的新闻工作实践,本文所指的新闻评论就是针对近来所发生的某一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稿件而刊发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

2、新闻评论形成了报纸特色

新闻界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新闻史上关于新闻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先后出现过旗帜论、灵魂论、声音论等,这些论述的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新闻评论对于一张报纸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对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很多家知名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强化了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建设,增加评论版面。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一直十分重视评论,先后开设过“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随笔”等栏目,2013年初又在5版专门开设评论专版,针对时事热点、百姓关注点,展开评论,反映了媒体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增强了党报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同时在一版对重大事件和重大问题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刊发评论文章,随时对国家的重要部署和活动刊发评论。比如近期,关于深化改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击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均在一版刊发了系列评论,有时一版同时刊发两篇不同话题的系列评论,对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进行分析解读,引导群众的认识,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共识,继而凝聚人心,共同推进社会发展。《人民日报》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除党报外,其他媒体也十分重视新闻评论的作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曾经引领了新闻评论的一种新方向,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带动了报界的时评热。同时,独树一帜的时评也让《中国青年报》成为在中国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南方都市报》自从2002年首开评论版,以鲜明的评论特色,针砭时事的新闻评论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迅速成长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知名媒体,其中新闻评论功不可没。

二、地市党报新闻评论的现状

1、队伍不强,新闻评论处于弱势地位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件写作,因为评论不是就事论事,它要求写作者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对于全局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可以由点及面,高屋见瓴地看问题,提出权威的看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的写作队伍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政治敏锐性,要能深刻领会上级的决策部署,全面掌握各项政策。这就对评论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地市党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新闻队伍中可以娴熟驾驭新闻评论特别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写作的人不多,所以在地市党报中,评论一直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

2、规避风险,放弃新闻评论阵地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表明编辑部观点,而这种观点的提出要基于对宏观政策的熟悉和正确的领会把握,要保证观点的正确性并保持与党委的一致,因而这种观点的尺度对于一些新闻从业者来说相对难以把握,容易出现偏差,因而撰写党报评论多多少少存在着风险,于是不少地市党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主动放弃了评论阵地,使党报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缺位失声。

三、如何做好地市党报新闻评论

1、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加大新闻评论的比重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无法割断与新闻的联系,评论是建立在新近发生事实的基础上的,因而新闻评论应该牢牢把握新闻性,着眼重大新闻事件,代表编辑部的评论,做到重大事件面前不失声,体现主流媒体应有的风采。

可喜的是,近期以来,国内不少地市报都加大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体现为评论版面增加了,评论栏目多元化,评论在版面上的位置更高了。这其中浙江《嘉兴日报》的一些做法值得其它地市报学习。该报在每天的二版拿出半个版刊发评论稿件,而且这半个版置于新闻版之上,这种安排反映了对新闻评论的重视力度。同时新闻评论的体裁多样、话题广泛、图文并茂,评论文章立意高,有深度,可读性极强。《芜湖日报》的“中江时评”,也把评论稿件摆上了重要版面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对评论稿件的重视。

《拂晓报》为做好新闻评论,专门成立了新闻评论部,抽调文字和理论功底深厚的几位同志专门撰写评论文章,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及时跟进,同时采用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等评论形式样围绕中心工作展开评论,把政府的决策用最直接的观点表达出来,起到引领舆论、团结鼓劲的作用。近期,市里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项中心工作,本报都及时配发评论,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本报配合整治“四风”工作刊发的评论《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荣膺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体现了一张报纸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

2、新闻评论应该关注民生

报纸的受众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因而他们关注的民生问题理应成为报纸版面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评论的热点话题。只有关注民生,关注普通群众的生活,这张报纸才能具有贴近性,“接地气”,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拂晓报》在7版专门开设了“评论·焦点”专版,围绕百姓关心的入托难、农村环境整治、消费市场管理不规范等民生热点展开评论,反映百姓声音,传递媒体观点,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皖北晨刊》每天的固定版面“大泽时评”栏目中,开设了“热点话题”、“声若洪钟”、“辣言辣语”、“看到就说”等子栏目,这些评论多是针对市井热议话题展开的评论,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3、新闻评论应灵活多样

新闻评论不是板着脸说教,而应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可以采用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等相对正式的评论文体。对于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我们可采用杂谈,配图评论,随文刊发编者按等形式。对于新闻稿件中传递的话题,我们多采用编者按、编后话、编辑手记等样式,随于新闻稿件的文后,起到画龙点睛,延伸主题的作用。对于一些社会热点,则多采取专栏评论的和杂谈的形式,我们专门开设了“时评”和“一点录”等多个评论专栏,集中刊发评论,显示了对热点问题的立场。

四、新闻评论如何让报纸凸显“个性”

1、新闻评论反映了编辑部的意见,代表了一张报纸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这是一张报纸有别于其他报纸的特征之一

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基于相同的事实,可能各家报纸刊出的新闻会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新闻评论在观点上会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长期存在就形成了一张报纸的“个性”。

2、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为党报,引导舆论是党报宣传作用的重要体现,对于重大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发声,本身就是职能缺位的表现。因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应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群众释疑解惑。

3、新闻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具“个性”

在新闻版面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下,报纸的模块化组合形式也显现出了同质化,在图文编排之外,评论文体在刊发时要配用栏目头,围框并换用楷体字,这与整篇的报宋字体形成了反差,可以美化报纸版面。老报人范敬宜曾把这种评论比作“报纸版面的绿地”。可见在版面中适当安排评论可以让版面更加有灵气。

伴随着媒体多元化,人们从互联网上得知新闻后,他们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今后应该怎么样,这就是新兴媒体的空白点,也是报纸做为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只有抓住差异性,做出“个性”,党报才能赢得读者的眼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4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就像上一本《卧底主义》,这也是一本由报章评论辑录而成的书,不过更针对时事,更集中谈论作者萦回心中的书,例如《魔鬼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等趣怪的经济学著作、艾柯与卡里埃尔对谈的《别想摆脱书》,还有关于集体记忆的书。这些书不单反映出叶辉的阅读旨趣,也反映出他的文学及社会立场。相对于上几本同样夹杂时事评论和阅读札记、以阅读地图和文化卧底为卖点的书,《书再用时》没有这些噱头,有的只是立场更鲜明的论述。

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与本土记忆有关的问题,从《卧底主义》到《书再用时》,叶辉告别国际性的知识版图,回到“在地”的世界。从《〈街角・人情〉:地方与地方感》、《地方之爱:卧底方志学》、《弥敦道的“地方之爱”》和《集体记忆:过程与呈现》中,读者可以找到本土话题。叶辉认为,应该为香港写一部非官方的城市方志,而文化刊物《Stadt城市志》的出现,亦标志着这方面的尝试。叶辉的《地方之爱:卧底方志学》便是为了这份刊物而写的,他从段义孚发明这一词语开始作一理论梳理,以充满成长记忆和主观经验的“地方”(place)和客观指称的“空间”(space)作一对比,而地方之爱就是这种“在地”的情感。这种情感被成长经验固定在熟悉的地方里,本身有一种特殊秩序,正如叶辉引用克瑞斯威尔的话:“万物之所,各安其位。”

对叶辉来说,之所以要坚持“地方”和“地方之爱”,以对抗不断流变的“地景”、“景观”,乃因为要保存地方带来的珍贵记忆。尼采认为人的记忆会随时间而流失,尽可能地保存记忆乃是避免沦为禽兽的方法,而历史的功用亦在于此。这接近今日香港人讨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应该是既完整又多变,它不应像古董般了无生命的历史残余物。根据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社会的集体架构就是以“集体记忆”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而乔治・米德则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指出“集体记忆”正与时间延续的概念相涉,能够表现事物在不同过程中的形态。

第5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论文关键词:白先勇;文学批评;风格特色;艺术技巧;“创作室批评”

白先勇以小说创作著名,但在小说创作之余,亦写有不少批评文章。尽管他声称其评论性的文章,只是对几位作家“作品所下的一个注解,不能算为深入研究……”“对文学的一些看法,全凭创作时的亲身体验,及阅读小说的一点心得”。

但在事实的层面上,这些并不能否定他的文学批评的价值所在。自1979年以来,大陆的白先勇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成就主要局限在他的小说创作领域,而在某些方面还尚处在拓荒阶段(如对白先勇散文的研究),对于他的文学批评的考察更是少人问津。毫无疑问,白先勇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对其研究我们应呼唤整体性、全面性的研究视阈,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研究上早巳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白先勇的文学批评文章作为考察对象,就它的批评对象、批评特点以及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关系、意义等作出尝试性的论述。

白先勇的文学批评文章主要收录在他的散文集《蓦然回首》和《白先勇文集》第四卷的“文艺评论”辑中。这些批评文章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绝大多数是为一些作家作品所写的序和自己阅读作品的读后感;(2)在不同场合就小说艺术与别人的对谈;(3)一些学术性较强的论文如《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等。白先勇所评论的作家,多为台湾和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如施叔青、丛、欧阳子、琦君、马森、王祯和、杜国清、林幸谦、荆棘等,显示了他对某一特定地域作家群体的关注。与此同时,他的文学批评也表现出视野的广阔性,在一些文章中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国作家作品以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发表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就其所评论的作家作品来说,文体是多样化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无不涉及,当然评论最多的还是小说,这自然与他的文学创作本身情况有关。

与当下一些文学批评中颇为盛行的硬套理论的做法截然不同,白先勇的批评文章是建立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感性领悟,带鉴费l生,体式自成一格。这特别表现在他为一些作家作品所写的序及读后感之类的文章中。在这类文章中,他往往在开头或结尾以一种散文化的语言概括出某一作家作品的特色风貌。虽然白先勇对这种风格特色的把握还谈不上具有“历史定位”的性质,但也可成不移之论。例如他评说琦君,开门见山,把琦君笔下所特有的感伤气表达出来:“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像(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幽幽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怆痛。”这种总体风格特色的把握是白先勇文学批评的特点之一,它意在给予读者一开始阅读或阅读后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而文章的其余篇幅则引领读者去体味和理解这种印象。这当然可以看成是批评的操作程序问题,但也不失为是一种有特色的批评思维方式。白先勇不乐于使用那些流行的批评概念,诸如内容、形式、主题、思想,等等,这在于他不愿意“把文学一座七宝楼台,拆得不成片断”纷拼。在他看来,小说是文学,是艺术,那么以浑然感悟的方式则更能接近艺术真谛。

对作家作品总体风格特色的把握,白先勇显然继承和借鉴了我国古典批评中感悟印象的方式。他把捉和传达某一部作品和某一位作家的风格特色时,所依赖的主要是直观感性的印象,甚至他在小说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也渗入其中。他在为施叔青《约伯的末裔》所作的序中,对施叔青小说的主题“死亡、性、疯癫”的揭示就完全采用形象画面的方式。鹿港渔港干死的鱼、腐烂的蟹、猫的尸体、棺材;土娼寮门口肥大的土娼;老疯妇为渔郎儿子招魂。三组画面分别对应着施叔青小说的三大主题。这其中没有多少分析性的文字,全凭直观的艺术感悟力。我们如果要在白先勇的文学批评中寻找所谓的理论支撑的话,那是徒劳的,但他凭藉着小说家对艺术的灵敏,对所评论的作家作品总是能契人到他们的特质之中,并显得不甚有所偏颇。

如前所述,白先勇善于对作家作品的总体风格特色进行把握,意在使读者获得一个较鲜明的印象,其余篇幅则旨在去做引领大家体味和理解这种印象的工作,但在具体如何“引领”的问题上,白先勇在文学批评中却是有所侧重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白先勇十分重视对作家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在他的很多文学批评文章中,是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的。在为欧阳子的《秋叶》所作的序中,他开宗明义,将欧阳子小说的特质表达出来,认为“欧阳子的小说有两种中国小说传统罕有的特质:一种是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之控制,一种是成熟精微的人类心理之分析。前者表诸于她创作的技巧,后者决定她题材的选择。”斟接下来他详细分析了欧阳子是如何做到对小说“形式之控制”的。认为“严简,冷峻的语言”、“单一观点的运用”及“反讽”手法的采用使欧阳子小说的艺术形式造成了奇妙的效果,“欧阳子小说中严谨的形式控制,使她的小说免除了我们中国小说的两种通病:一种是感伤主义,一种是过火的戏剧性。”圈懈从而高度肯定了欧阳子小说的艺术成就。又如为丛小说《秋雾》所作的序,同样以大量笔墨着重丛娃小说艺术表现特点上的分析与概括,从而认为“对小说中的细节有效的控制与巧妙的安排”和“小说文字中比喻的塑造”是丛娃小说的最大艺术特色。可以说,这种偏重于对作品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的文字在他的文学批评文章中是非常常见的,而白先勇文学批评的这一特点,正显示出他对文学艺术本体特征的重视。

白先勇如此重视艺术技巧、艺术表现的分析,与他自己的文学观(小说观)和文学批评观是完全契合的。他对文学所持的一贯看法是:“小说可以描写政治、哲学、心理种种人生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小说既然是文学,其永恒价值仍应以文学标准衡之。”这样,他便首先就确立了“文学首先是文学自身”这一对文学本体特性的认识。由此他论小说艺术,就不惮其烦地讲小说技巧与内容的关系、“观点”的运用、人物的出场和场景、对话的描写等,原因在于他“个人认为小说是,是种艺术,绝对要以艺术形式、技巧来判断是否完整。这个比较靠得住,比较客观的批评方法”。而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为成功小说批评所归纳的三条标准中,更是将艺术标准列在第一条的位置,认为“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是否成功的表达出作品的内容题材:这大概是小说批评的第一块试金石。”研明乎此,再回头来看他的文学批评文章,其之所以花大力气来做艺术技巧、艺术表现的分析,就显得非常自然和让人理解了。

但是,白先勇重视对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并不意味着他流于技巧“趣味主义”,实际上他也是很注重作品思想成就的。在前面举例到的他对欧阳子小说和丛小说的评论中,就高度肯定了两位作者作品的思想力量。认为欧阳子对人类心理特别是爱情心理的抽丝剥茧则让人获得了“真正的爱情,是永远的痛苦”圈的深刻体认,而丛娃的作品则充溢着“一股对生命渴求的力量”。这表明在小说艺术与思想关系的看法上,白先勇并不趋于极端,他所反对的是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做法。在《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这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现代作家品评的文章中,他就很显明地表达了这一主张。在这篇文章中,他着重比较分析了鲁迅、茅盾和巴金的创作,高度肯定鲁迅的《呐喊》《彷徨》,对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则持批评态度。原因在于鲁迅作品“冷静客观,不带夹评”的艺术表现使作品“激进叛逆的社会意识”得到了很好的节制;而茅盾《子夜》的人物描写“止于浮面”,巴金《家》的对话是“一种非常不自然,矫揉造作的语言”,虽然社会意识强烈,但艺术描写失败。虽然这种品评仍着重对作品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但其中很明确地体现出了白先勇追求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两相平衡的批评观念,反对那种以“小说中的社会意识是否合于某种社会政治的教条主张作为小说批评的标准的做法”。

白先勇在文学批评中重视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分析与他的文学观(小说观)和文学批评观是完全契合的,这其中实际上已显示出他的文学批评带有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的“创作室批评”的特点。因为这一批评观念实质上是白先勇创作经验的归纳与推广,换句话说,即这一批评观念是其创作观念的反映与延伸。

艾略特经常被人看作是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位开山祖师,但艾略特却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文学批评纯粹是属于“诗人批评家”的批评文学,只是一个诗人在从事创作时的一种副产品,因此他又称这种文学批评为“创作室批评”。在《完美的批评家》中,艾略特自报家门,公开承认他是一个诗人批评家。“本文的作者就曾极力主张‘诗人批评家批评诗歌的目的是创作诗歌’。……如果说批评是为了‘创作’或创作为了批评,我现在认为那是愚昧的……但是我还是期望批评家也是作家,作家也是批评家。”因此他只讨论与他自己创作有关的理论,或评论影响过他的作家和作品。这样他所道出的只是一个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家的经验之谈,是其创作经验的总结。“当他谈创作理论时,他只把一种经验归纳和推广,当他探讨美学问题时,他就比不上哲学家那样有本事了。……所以简单地说,当诗人批评家论诗时,他的理论见解,应该从他所写的作品来考察。”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白先勇的文学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白先勇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创作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就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来说,白先勇本身就是一位非常讲究小说技巧的作家。在谈到自己小说创作程序时说,“多是先有人物。我觉得人物在小说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物比故事还要重要。就算有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再好也没有用。因为人物推动故事,我是先想人物,然后编故事。编故事时,我想主题。有了人物,我常在脑海里转,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呢?……”罔这种重视人物的小说观念必然会造成他对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多次“狞笑”表示不满。至于对话描写,他认为是“小说里很重要的技巧”“写对话绝对是真实生活里面的话”,“不是这样讲的话,你就不要写”。这样,他自然也会对巴金《家》中人物对话的“新文艺腔”加以指责。因此,他在文学批评中注重对艺术技巧的品评完全可以视作工作经验的一种总结和文学见解的一种反映。另外,在他所评论的作家作品中,我们似乎总能发现这些作家作品所渗透的创作情怀在白先勇的创作中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回响,这也可以归于“创作室批评”的只讨论与自己创作有关的理论的批评状态。

在《天天天蓝》这篇散文中,白先勇追忆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与沈从文在美国的会见。在这篇非评论文章中,他认为沈从文最好的几篇小说比鲁迅的《呐喊》《彷徨》“更能超越时空,更具有人类的共性”,他特别提到沈从文小说《生》中玩木偶戏的天桥艺人的丧子之痛是“人类一种亘古以来的悲哀”。联系白先勇的创作,这评人之语实在亦是评己之语,因为白先勇作品中弥漫的那种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之感正是人类的一种亘古以来的悲哀。所以,他评林幸谦的散文,对作者叙写两位残障弟弟的作品倍加推崇。“手足的遭遇,使得林幸谦深切的体验到人世的悲苦,而他对大弟、小弟以及所有弱者的同情,正是构成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赋性。”评杜国清的《心云集》,认为“《心云集》中的爱隋是一种绝望后的激情。……因此,在《心云集》中,我们深深感到的是一种地老天荒无可奈何的万古怅恨”。评奚淞的创作,特别指出奚淞创作对中国神话,尤其是有关生命之谜,爱欲之争这个主题的巨大兴趣。评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特别关注小说将人类性爱关系,异性、同性、双性的爱情观做了各种不同的比较与剖析。评田纳西·威廉斯,认为“他写的却是一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爱情幻灭的痛苦,人生俱来的寂寞,对过去光荣之追念”。如此等等,若与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两相对照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白先勇在自己创作中有兴趣表现的主题以及自己创作中渗透着的精神情怀,他在评论他人与此相关的作品时往往很快地加以捕捉并作充分的评述,原因即在于作家们的这些主题表现和创作情怀正是白先勇自己所高度认同的。在此意义上,白先勇的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其创作的一种延续。

第6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一、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

我国古典文论中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知人论世”。在新闻作品评析中,要做到“知人”,就是不仅要研究新闻作品,而且要研究作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艺术修养,兴趣爱好以及感情、心理、性格、气质等精神个性。这些精神个性,及其整体素质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新闻作品之中。了解了作者,才能更好地评析它的作品。而且在评析原作中,评析者也往往把对作品的具体评析,同对作者的精神个性,素质的评析结合在一块儿进行的。这样,也才能相得益彰,增强对新闻作品评析的效果,也会使读者对新闻作品的作者在整体上有个把握,进而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益。

所谓“论世”,就是把新闻作品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联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如同鲁迅所言:“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第6卷,第344页)周胜林在评析魏巍的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同样是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谁是最可爱的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首先在于它紧扣时代的脉搏,紧扣群众的心理。作者写当时举世瞩目的朝鲜战争,写战争中的人,写人的灵魂。通过着力摘绘,层层剖析,动情介绍,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文章体现了时代精神、群众心理和作者思想的和谐统一,格调高昂,气势颇足,主题思怨鲜明而突出。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对人民战士的思想品德有深切的感受,早就对他们有一种深沉的热烈的爱。身临朝鲜战场,又受到新环境下许多新人新事的触动,思想锐聚,情感爆发,灵感顿生,终于喊出了‘最可爱的人’这句代表亿万人民心愿的话,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见《通讯选评》见复旦大学出版礼1990年3月第l版)由于评析者非常紧密艺术地联系到了通讯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进行评价,联系到了通讯作者的思想,写作历程等进行分析,所以整个评析文章写的力透纸背,令人信服。每个评析者都应顾及全局,全人及当时的社会状态去分析新闻作品,而不能把新闻作品孤立起来看,甚至以偏概全,随心所欲。

二、坚持注重特点的原则

评析新闻作品切不可面面俱到,抓不住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如从新闻作品发表在不同的载体上去考虑,就有报刊报道,广播报道,电视报道等;其中还有不同的类别,如报刊报道中有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评论等,电视报道中有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电视新闻访谈、电视新闻评论等。若按专业报道去分,又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等。因此,在进行新闻作品评析时,一定抓住它们各自不同特点进行评价分析,才能评到点子上,产生好效益。如在评析人物通讯时,不能不注重该通讯对人物是如何表现的特点;而去评析工作通讯时,就应当特别注重工作通讯首先应具有指导性这一“个性特征”。《孔繁森——九十年代的焦裕禄》被评为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作品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但广播影视部总编室主任,高级编辑张振东在评析时,注重抓住主动宣传典型,发挥广播优势两个特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如在评析第二个特性时,评析者写道:“这个作品在创作上具有广播特点。第一,它大量使用了现场录音素材,让听众直接听到藏族老阿爸,老阿妈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孤儿思念孔爷爷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与孔繁森共事的战友的声音,让听众直接听到孔繁森妻子儿女的声音,这些声音感情真挚,充满激情,是任何文字难以表现的,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震撼力。在这一点上,它充分发挥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第二,作品在使用语言方面也具有广播特点。

它通俗、简洁,很少使用形容词,没有华丽的词藻,句子也比较短小。在写作上作者充分考虑到新闻节目时间的有限性,尽可能把每一集都写得非常精炼,用最少的时间传达最多的信息。参评的三集。每集均不超过五分钟,集中讲一个主题。分开来听,独立成篇,连贯起来,是一个结构严谨的作品。广播电台宣传重大典型,比较合适采取这种报道方法。这个作品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见《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5年•第六届)》第90页,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第l版)。评析者抓住特点集中深入评析,既透彻人理,令人深受启发,又使整个评析文章主题突出,篇幅短小,便于阅读。石长顺主编的《电视文本解读》中对不同类型的30件作品进行了评析。可以说,每篇评析文章都是抓住特点,深入评析。这点从评析文章的标题上就足以显示出来。如电视短消息类:《小金飞向总理直言》,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短小精悍真实感人》;《林蛙不归路》,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巧选角度说环保》;电视长消息类:《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追着炮弹走》;《一次成功的迫降》,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抓”来的好新闻》;《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隐性采访,让镜头说话》;电视连续报道类:《6000万元巨额亏损为何无人知晓》,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步步紧追悬念叠出》;电视评论类:《发票:期待“透明”》,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比较之中见“反差”》;电视纪录片类:《我们的留学生活.初来乍到》,其评析文章的标题是《贴近心灵的真实》,等等都是抓住特点深刻评析的典范文章,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三、坚持评析自由的原则

第7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新京报A2版头条发表社论《吸纳“诤言”,仅靠奖励远远不够》。文章首先肯定设置诤言奖“体现出一种政府决策的开明与开放”,经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惟有建立健全认真对待诤言、对待权利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有着便捷的政府和民间的沟通渠道和平台,公民的意见可以直达决策层;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对民众的意见必须负责处理,认真回应。”

羊城晚报A2版头条“首席评论”《由“诤言政治”走向公共政治》(署名张若渔)。作者在听闻云南政府设置诤言奖后,“刹那的喜悦之后却是掩盖不住的悲伤――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自鸣得意的开放时代,民众的一句真话、一句诤言,却要政府花5万元的奖金去赎买?此种情状,如果不是政府出了问题,就是民众出了问题。”文章的结论:“如果政府确实有心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根本就在于必须由‘诤言政治’走向公共政治。换言之,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公民敢于讲真话的空间。”

北京青年报这天的评论版是A7版,头条为署名文章《保障公众言论权利比奖励诤言更重要》(潘洪其)。文章肯定设置诤言奖“应该是一件好事”,随后从网络言论对此的疑虑,谈到“彭水诗案”和“稷山文案”,既然殷鉴在前,担心这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奖励。文章谈到政府选择建言的各种可能的标准,结论是:“在保障言论权利的问题上,法律必须对每个建言的公民一视同仁,而不能……放弃对他的言论权利的保护。”如果达到这种情形,“或许就再也用不着出高价征集诤言了”。

这几篇评论不约而同地谈论同一件事情,而且文章都安排在评论版的头条。在重视程度上,英雄所见略同,但在评论的视野或角度上,有明显的高低之分。新京报的评论有些就事论事,作者在文章中提到“诤言匮乏的背后,其实是公民权利的困境”,但是没有就此展开,而把论点局限于“形成制度”,而制度如何形成,还得回到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羊城晚报选择的是政治学角度,把奖励“诤言”视为一种政治,进而把营造一个敢于讲真话的空间视为“公共政治”。通观整体的论证,作者的观点较为清楚,即希望创造一种良好的政治空间,人人可以就公共政治问题讲真话。但是对“公共政治”概念的理解,恐怕是一种误读。公共政治是一个政治的领域,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诸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这个概念一样。对诤言的压制和奖励,都是公共政治在不同政策下的表现方式。北京青年报评论标题直接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即诤言奖的出现实际上表明公民的言论权利受到了威胁或缺失。选题确定的起点高,于是可能扩展到此前发生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一起说,论证显得较为深刻。

写到这里,查了一下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该报的评论发表在6月28日,标题是《诤言奖为“松散的土豆”注入参政热情》(署名郭之纯),文章的论证角度与上面的几篇相反,反驳对诤言奖的苛刻批评,文章最后指出:“无论在政治逻辑上怎样为政府和百姓、权力和权利定位,对公共事务缺乏热情的百姓,实际都类同于‘松散的土豆’。‘诤言奖’实际是为‘松散的土豆’注入了参政议政热情,至少,它是一种善治的努力。”作者的观点是开放的,但他以现实作为一种尺度,以驳论的方式肯定了诤言奖的正面意义。这样的视角作为评论也是不错的,以形式上否定抽象权利的论证过程,实际上在提升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不过,“松散的土豆”这个马克思对法国农民的比喻用在这里莫名其妙,一袋松散的土豆如何“注入”什么东西?那岂不漏光了?比喻要恰当。

第8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高效讲评

当前,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讲评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注重阅读训练,而忽视了讲评;亦或没有由学生实际出发,只是逐题评讲,缺乏针对性;亦或“满堂灌”,导致学生缺乏思索,被动学习,这些导致了讲评效率低下。因此,为了实现高效讲评,教师则需不断优化讲评方式。

一、以学生为本,优化讲评方式

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中,教师需优化讲评方式,进行多样化讲评。第一,引导学生自查自纠。在讲评前,教师先为学生提供“阅读理解常见错误表”,然后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在发下阅读理解题后,教师可反馈答案,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查自纠。接着,教师让他们查阅书本有关资料,以消除知识障碍,总结语言要点,探究解题思路与要领,理解每道习题,并对照错误表,找出错误缘由,从而培养学生自控与调节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第二,进行小组讨论。对于学生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进行小组讨论,以交流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碰撞思维火花,辨明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目标;第三,集中精析精讲。当小组讨论后,根据重点与难点,教师展开精讲,分析解题思路,升华知识与能力。如分析阅读理解中的长难句。例如:Their study found that Theo bromine,found in cocoa,was nearly a third more effective in stopping coughs than codeine,which was considered the best cough medicine at present.该句中有一个宾语从句,宾语从句中有一过去分词短语found in cocoa作定语,还有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2.1文体阅读技巧

在阅读理解中,如果学生事先明白篇章模式,弄清文章体裁特点,则可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提取有用信息。英语文章的体裁主要有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文章体裁不同,那么其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则不同。如议论文,其构成部分是论点、论证、论据。其阅读技巧是:把握论点与结论,然后分析论据的正、反例,并考虑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如记叙文,主要是叙事、记人,通常有游记、通讯、新闻报道、传记等形式,其要素为事件、地点、时间、人物、起因、结果等。在阅读过程中,还应抓住细节描写,以把握作者意图。

2.2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技巧

首先,根据标题对文章主旨大意进行推测。其次,由段落大意中对篇章主旨进行提炼与概括。一般而言,文章中心句有着一定的分布规律,主要是段落开头,偶尔出现在段落末尾或中间;此外,教师还需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文章隐含意义、作者的态度观点等。例如:常见设题方式主要有: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is__/ The write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story is_ _等。 因此,在课堂讲评时,教师不能停留于答案核对,学生只了解文章表层意思。而需引导学生基于细节了解上,阅读更有思想内涵的语句,以提取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让阅读与学生生活更贴近。

2.3词义猜测方法

在阅读理解中,理解词汇是明白文章内容的前提。当遇到生词时,若不影响文章理解,则可跳过。当碰到关键词时,则需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猜测,即猜测词义法,这体现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一般而言,在阅读材料中,每一词汇与其前后词汇或者句子,亦或段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英语讲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猜词法,学会灵活运用。如对比法、构词法(派生、合成)、定义法、语境法、举例法、标点符号法(逗号、破折号、括号)等。例如:Two astronomers work at the planetarium—a dome shaped building that uses a machine to project of stars on the ceiling.(破折号是释义);又如:The words “deluxe sedans”, “minivans” and “station wagons” used in the text refer to . A. car maker B. cars for rent C. car rental firms D. cars in the making (利用举例法)。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文化渗透,增强学生的不同文化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并关注学生课堂情绪,以实现高效讲评。

参考文献:

第9篇:时事评论文章范文

那些人,那些事(武静静,1)

那年花开(钱海燕,2)

中学时代第一个满分(冯小青,3)

看电影(魏得强,4)

“你是我弟弟”(陈国敏,5)

改变我命运的一年(董建华.6)

掉进尘埃里的碧玉(杨金巧,7)

初三时光里的琼瑶小说(李红都,8)

奔跑的月亮(王伟锋,9)

那一年,我十五岁(沈莉红,10)

冬日暖阳(王曼曼,11)

刻在课桌上的字和画(蒋平,12)

备考特别行动

积累与运用重要考点分类复习(1)

词语、句子(张斗和)

名著阅读(曹公奇)综合性学习(冯述田)文言文阅读重点篇目分类复习特辑(2)写人记事类(李凤)绘景寄情类()

言志议论类(董丽丽)

古诗词赏析与默写重点篇目分类复习特辑(3)绘景寄情类(曹怿岚)爱国忧民类(张豪林)抒怀言志类(康康)怀乡思人类(张春莲)古诗文名句默写(缪志峰)

现代文阅读分类复习特辑(4)

记叙类文章阅渎(梁吴芬)

说明类文章阅读(吴潺)议论类文章阅读(梁吴芬)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5)

试卷一(张冬)试卷二(张豪林)试卷三(郑美玲)试卷四()

试卷五(方莉 曾宪一)

考前语文素材速览(6)

文化篇

品格篇情感篇 时相篇 观点篇

时文搜索

记叙类文章阅读(陈丽洁/设题,1)

善良的孩子在成长(卢海娟)

藏在雪中的小道(包光潜)

父亲的味道(朱成玉)

议论类文章阅读(陈丽洁/设题,2)

书到读时方恨多(冯磊)

常给心灵排毒(韩青)

幸福之计在于简(麦家)

说明类文章阅读(陈丽洁/设题,3)

Wi-Fi能像空气一样笼罩我们的生活吗?(石头)

为蜜蜂建“高速公路”(稼正)

奇妙的低温世界(升龙)

如果可以,我想抱抱曾经的自己(张亚凌,6)

开学的日子(王宇乔,6)

可以慢,但不能停(沈十六,6)

新闻聚焦

新闻阅读模拟题(徐玉根,3)

“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张丽君/整理,6)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辉锋/整理.6)

考场佳作展评

2015年浙江绍兴市中考作文选评(闫继勇,1)2015年山东泰安市中考作文选评(闫继勇,2)

2015年四川眉山市中考作文选评(黄志伟,3)

2015年四川绵阳市中考作文选评(黄志伟 敬展,4)201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作文选评(魏得强,6)

出手试招

藏存馄饨里的爱(刘小溪,1)我的戏迷奶奶(邹菁菁,1)尝试砍价(池婷,2)星星(黄凯文,2)母亲的白发(秦杨,3)

点点滴滴都是爱(周慧玲,3)

那一次,我欺骗了爸爸(王红梅,4)

卖灯笼(郑雅文,4)

童年的“一把火”(巩嘉希盈,6)

背影(肖扬,6)

作文兵法

中学生阅读电台节目选播(1)

文章拟题法

好文章的开头

细化思路作文如何写不干巴(蒋军晶,2)如何让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曾宏志,4)如何使记叙文开头、结尾不落俗套(牛尔为,6)

写作资料库

作文时事素材(王星珍/辑,1)作文时事素材(重

阳/辑,2)作文时事素材(晓声/辑,3)作文时事素材(晓声/辑,4)经典作文素材专号(7)外国精短作文素材中国精短作文素材

时事作文素材专号(8)

人物篇

事件篇

咬文嚼字

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编辑部,2)2015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编辑部,3)

最易写错的100个词语(佚名,4)

文化地图

孔子说过的这些话,你都理解错了(佚名,3)聊聊“猴年马月”(陈璧耀,4)

命题人语

2015年中考语言运用题的命制(徐玉根,1)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制(张豪林,2)2015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题的命制(江奎,3)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试题的命制(黄

建李松,4)

阅卷手记

2015年中考语言运用题阅卷手记(赵忠明,1)

文言文阅读试题阅卷手记(孔令凯,2)2015年中考古诗词阅读题阅卷手记(江易桐,3)

2015年中考小说阅读试题评改(周玉萍,4)

漫画古代寓言

曾子杀彘(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

多言有益乎(《墨子闲诂・附录》,2)物各有短长(西汉・刘

向《说苑卷十七・杂言》,3)鄙人学盖(明・刘

基《郁离子》,4)

运斤成风(曹础基《庄子浅注》,5)

斥鹦笑鹏(曹础基《庄子浅注》,6)

楚王好细腰(战国《墨子・兼爱中》,7)攘鸡(杨伯峻《孟子译注》,8)

中州之蜗(战国・陈仲子《於陵子・人问》,9)

以羊易牛(杨伯峻《孟子译注》,10)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11)

喜获元珠(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12)(均为阿紫译读)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精选

2016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精选(9)

文学作品阅读2016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简析(唐建新)河南省卷《母亲养蜗牛》阅读(张豪林/荐)

北京市卷《沙枣树》阅读(张豪林/荐)

陕西省卷《少年护城河》阅读(张豪林/荐)

广东省卷《平衡》阅读(张豪林/荐)

浙江宁波市卷《满足的人的衬衫》阅读(张豪林/荐)

上海市卷《爸爸教我读中国诗》阅读(张豪林/荐)

河北省卷《骆驼祥子》(片段)阅读(张豪林/荐)

说明类文章阅读2016年中考说明类文章阅读试题简析(余映潮)

重庆市卷《笑,不苦口的良药》阅读(余映潮/荐)

湖北荆州市卷《“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阅读(余映潮/荐)浙江杭州市卷《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阅读(余映潮/荐)

四川成都市卷《猴年说猴》阅读(余映潮/荐)

河南省卷《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阅读(余映潮/荐)议论类文章阅读2016年中考议论类文章阅读试题简析(曹公奇

张小宁)

浙江宁波市卷《该不该让家长陪读》阅读(曹公奇

张小宁/荐)

江苏盐城市卷《孝乃德之本》阅读(曹公奇

张小宁/荐)北京市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阅读(曹公奇

张小宁/荐)上海市卷《让行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阅读(曹公奇张小宁/荐)安徽省卷《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阅读(曹公奇

张小宁/荐)

2016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试题精选(10)

201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

《马说》阅读题(/荐评)

《三峡》阅读题(/荐评)

《出师表》阅读题(/荐评)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康康/荐评)

《桃花源记》阅读题(康

康/荐评)

《小石潭记》阅读题(展茂春/荐评)

《曹刿论战》阅读题(展茂春/荐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董丽丽/荐评)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题(董丽丽/荐评)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李湘菊/荐评)课内古诗词阅读题(张豪林/荐评)

:9016年中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精选(11)选题作文河南省(魏得强/荐评)北京市(黄庆峰/荐评)

吉林省(李辉/荐评)

黑龙江哈尔滨市(舒明军/荐评)2016年中考选题作文试题精选(汀兰/荐)命题作文湖北荆州市(黄松海/荐评)

湖南长沙市(高闻/荐评)

浙江宁波市(陈百胜/荐评)

江苏南京市(冯述田/荐评)上海市(马中武/荐评)

四川成都市(耿世成/荐评)

山东济南市(黄庆峰/荐评)

江西省(江煜/荐评)2016年中考命题作文试题精选(清芬/荐)半命题作文天津市(江煜/荐评)福建福州市(唐仕伦/荐评)

山西省(江

煜/荐评)安徽省(马万宝/荐评)

四川眉山市(黄志伟/荐评)

2016年中考半命题作文试题精选(槿深/荐)其他类作文浙江温州市(刘兰华/荐评)

河北省(叶永利/荐评)广西钦州市(舒明军/荐评)

山东聊城市(黄庆峰/荐评)2016年中考其他类作文试题精选(晓声/荐)

2016年中考积累与运用试题精选(12)

综合性学习2016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综述(展茂春)2016年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精选(展茂春/荐)

文化类试题

热点类试题

活动类试题名著阅读2016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简析(张斗和)2016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精选(张斗和/荐)

人物分析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