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变色龙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变色龙教学设计

第1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一场叩问本质、系统设计、全程调控的区域教育整体改革,就这样真实生动地拉开了帷幕。一个着力思想解放、统筹驱动、核心突破、草根变革的区域“改革版本”,就这样扣人心弦地鲜活面世――

作为一场对传统思维和行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教育改革,不同于取向制度修补、模式建构、方式创新的“点线式”变革:肇始于“顶层设计”战略思想的区域教育改革,从教育诉求的本质回归和理想建树,到改革创新的系统谋划、整体建构,唤起了长期潜伏和压抑的教育潜能,渐次觉醒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能量,在成都东郊龙泉大地雨后春笋般绽放开来。

一波接一波,涌动于挣脱惯性、搅动心灵、持续内生的教育变革力量,在成都东郊龙泉大地,几无遮拦地奔走。

犹如普希金毕其一生的呐喊――“我是自由的元素,我真的想奔跑”,开掘这样的奔跑力量之于龙泉教育,既是生命潜能与神圣皈依的活力释放,又是延伸历史、书写神奇的教育智慧、激情与梦想奔逸的生动景象。

“记得那年秋天刚刚来到,‘顶层设计’就似一记惊雷,带着满心的迫不及待在龙泉小学教育的厚土上炸响。”龙泉八小校长秦文彬就这样与“顶层设计”不期而遇:“从质疑、反抗,到踯躅、徘徊,我的犹豫不前丝毫挡不住她那要唤醒一切的力量。观望中唏嘘,试探中认知,收获中喜悦……她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心房,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她的陪伴、她的引航。”

龙泉实验小学蔡毓敏老师更是直抒胸臆:“顶层设计”犹如一只号角吹响了改革的乐章,促使我们坚持教育改革与创新,给予学生创造未来的志向和能力,以更大的热忱、更多的智慧和切入心骨的坚韧,求索教育的真谛。

不同于取向制度修补、模式建构、方式创新的“点线式变革”,肇始于“顶层设计”战略思想的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从教育诉求的本质回归与理想诉求,到改革创新的系统谋划、整体建构、全程调控,唤起了长期潜伏和压抑的教育潜能,渐次觉醒的教育改革创新能量,在龙泉大地雨后春笋般绽放开来。

为什么有的教育创新昙花一现,有的教改经验转瞬即逝?在龙泉人看来,导致这些败笔的一大主因是:“过分注重形式和方法的改进,未能触及教育的灵魂。”

犹如一石千浪。2010年1月5日,龙泉小学教育工作会又一次撞击素质教育的实践难题,龙泉教育局基教一科科长罗万荣率先抛出了“顶层设计”概念,并提出在全区构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立即引起教育局党组高度关注。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3月16日,全区“顶层设计”首次研讨会上,与会者天马行空、见解独到,但要全面打破应试教育坚冰,每个人都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和艰难。凭着“遵循规律,摒弃功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龙泉老百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原始冲动,大家从龙泉教育近20年改革中追根溯源,寻找阻碍素质教育的核心障碍,紧扣教育改革的前沿走向,构思“顶层设计”框架。

8月18日,历经半年调研论证,12次易稿,《龙泉驿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应运而生,教育局党组随即做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决定》。

“自己捅马蜂窝”是亲历者的生动比喻。“掀起这场对传统思维和行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需要巨大的勇气!”参与《方案》起草的李金鸣老师激情难抑:“几经苦行僧似的历程,让人疲惫却又信心满怀,犹如经历了分娩前的阵痛纠结,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明天。”

应当说,经过20年教改,特别是近年加速推进“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的战略构想,龙泉教育已然站上时代前沿: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水平跃居全省一流行列。区委区政府“尊师重教,富民兴教”十项制度的落实、成都打造“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惠风,更是浸润了龙泉教育改革的春天。

然而直面新的机遇和挑战,龙泉人清醒看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十分困难:部分学校缺乏先进系统的办学思想,自主办学、特色发展力度不够,办学效益亟待提高;部分教师教学思想、方法陈旧,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不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差……这与龙泉作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升高的教育需求存在很大的落差,区域教育亟待新的改革和创新。

适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出台、新一轮“课改攻坚”启动,嗅觉灵敏的龙泉人迅速抓住契机,找到了阻碍素质教育的核心“症结”:一是评价机制的问题;二是缺乏系统思考和整体建构。

认识突破让龙泉人眼前一亮:与其改革的修修补补,不如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全面建构。

“发展中的优势让我们感到龙泉教育‘化蛹成蝶’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发展中的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实施区域教育改革必须系统思考、整体构建……这既是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龙泉教育人涌动于心的内在需求。”时任龙泉教育局局长宁旺成说。

说到“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意为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具有“顶层决定性”、“整体明确性”、“兼容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它要求遵循规律、叩问本质,构建起引领改革的先进理念,及其科学的规划系统和有力的执行系统。

龙泉教育率先引入“顶层设计”,意在从战略高度上把握教育改革的本质与全局,全面引动、系统推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育人为本,特色发展”贯穿改革全程全域

创造性发掘“顶层设计”的教改要义,龙泉首先确立了“顶层设计”改革的核心理念:“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育人为本。要求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长为灵魂,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龙泉教育局党组书记宁旺成说。

遵循全区教育“四化两城”的总体要求,《方案》明确了“育人为本、特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导思想,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方案》要求学校围绕办学思想,以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为突破口,大胆探索自主办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域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方案》以六大板块构建“顶层设计”改革框架,即办学思想“理念校本化、视野国际化、行为人文化”;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科学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目标考核综合化”;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序列化、课堂教学优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系统化、队伍成长团队化、专业培训终身化”;学生发展“习惯培养常态化、知识技能能力化、兴趣活动课程化”;特色建设“学校发展自主化、文化建设个性化、办学成果特色化”。“十八化”分别从校长、教师、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目标和考评要求,勾勒了全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

“六大板块是一个有机整体。办学思想是核心,常规管理是保证,课程改革是载体,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生发展是目的,特色建设是突破。”在龙泉教育局副局长张英武看来,《方案》最具创意的是“办学思想”和“特色发展”,因为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方向和主线;只有学校特色发展才能闯出新路,实现个性化办学和个性化发展。

重在“唤起教育人的心灵觉醒”

回望来路,龙泉人从未停歇过教改的脚步,过去的改革重在微观重组、行为改进和操作优化。“顶层设计”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诉求与系统建构,又是理性梳理区域教育优良传统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是一场根本性的教育变革。

作为具有哲学站位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顶层设计”旨在唤起教育人的心灵觉醒――回归“育人为本”的价值本位,终极关怀人的发展,由《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即可窥见一斑。

让“校长潜下心来办学,成为有思想、有理念、有作为的专业化校长”。虽然很多校长都想当个好校长,但对做什么、怎么做却比较懵懂。“顶层设计”引导校长学会本质叩问、系统构建……提高办学的价值领导力、路径导向力、决策执行力,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校长办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让“教师静下心来思教,研究儿童、研究课堂,成为师德高、业务强、受欢迎的专业化教师”。“顶层设计”注重引导教师从“以分数论英雄”到“关注两代人的发展”,激发生命的发展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好学、好问、好思、好动,有梦想的阳光儿童”。“顶层设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给儿童天真、快乐的童年。

“顶层设计”的开创性意义还在于:点燃教育人的改革“心灵”,建构教育理想,涌动教育激情,提升精神境界;反思改革实践,纠偏教育行为,探索改革新路,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创新力。

教育就是“给学生未来点一盏明灯”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一场观念革命,则其观念创新集中体现为:对教育本质与要义的回归与坚守,对教育路径的改革与创新。

――“三想”托起教育的“梦想长城”。

校长要有办学思想。好校长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顶层设计”要求每个校长都要形成系统、明晰的办学思想,并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认知和自觉行为,实现办学的价值领导力。

教师要有教育理想。面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教师永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才能迸发激情与诗意、机智与活力……“顶层设计”要求学校一切活动,都应唤起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充分激扬全体教师的生命激情和创造力量,共同构筑教育的梦想长城。

学生要有人生梦想。梦想远比单纯的知识更重要,“顶层设计”要求回归育人为本、淡化分数与考试、注重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轨道,无疑是为学生播种未来开辟道路。

――“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发展而教。”

“唯分数而教”关注的必然是分数,必然导致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歧视学生……“为发展而教”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其未来;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发展……“顶层设计”以构建运行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启生命自主、多元、特色发展的空间。降低“调考”的考评分值,增大音体美、科学等学科的考核权重,允许学生申请二次评价,为特优生开设跳级通道等措施,就集中体现了“为发展而教”的思想。

――“不为生存而教育,要为教育而生存”。

变“为生存而教育”为“为教育而生存”,是对教师人生的价值引领。“顶层设计”注重“唤醒教师对生命价值的意识和追求”,引导教师珍惜自己的人生选择,爱上正在做的事情,让必须做的每件事都富于意义,让正在做的每件事都更加精彩,精酿美好的教育人生。

一线校长和老师们的普遍感受是:建构“顶层设计”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素质教育发展体系,走的是一条高屋建瓴的自主之路:不仅构建了改革的宏伟蓝图,更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起点高,关注学生的未来;站点高,立足一辈子;关全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同进共长;重人文,温馨与关怀扑面而来。

“‘顶层设计’是对全局的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要求各要素各细节都是当前最好、最理想的建构。在这场改革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理想追求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意识、全面发展的意识、育人为本的意识、提高质量的意识。”2010年8月20日,全区“顶层设计”动员大会上,时任教育局长宁旺成向全区3000多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激情号召。

按照“确立办学思想―构建顶层设计―培育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成为特色学校”的改革路径,力求做到“推进有步骤、评价有考核、践行不打折”……然而行进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2011年2月23日,全区小学教育工作会上,宁局长针对部分学校办学思想讨论不深入、工作思路模糊等问题,突出强调认识、执行、操作三大问题:“顶层设计”是一场教育教学思想变革和实践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发展的方向,必须转化为自觉行动;坚决摒弃“懒、软、庸”、“好人主义,好耍主义”等不良现象,反思工作得失、经验教训并限期整改。

全力推进“顶层设计”,龙泉三年跨出了三大步:高调启航、全面发动,确立学校办学思想,构建“顶层设计”框架;完善方案,全面践行,初显特色;落实学科教学“三大任务”,构建运行“三性课堂”。“顶层设计”一路走来,留存风景无限――

时光倒流一:“办学思想大讨论”中的引擎打造

推进“顶层设计”,龙泉首先打出了两记重拳:“办学思想大讨论”、“顶层设计”大论坛。“顶层设计”启动半年后,教育局发现各校办学思想建设还不够深入,遂决定再用半年时间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

“办学思想是‘顶层设计’的核心和灵魂,要求学校基于历史沉淀、运行现状和发展愿景,建树核心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厘清办学思路。虽然过去多数学校都有办学思想,但缺乏科学性或游离实际……我们组织力量到各校开展校长、中层、教师三个层面的座谈会,看学校是否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并及时诊断、指导。通过整整一年建构,各校基本形成了相对科学系统的办学思想。”罗万荣科长说。

促进学校在办学思想指导下构建“顶层设计”改革方案,教育局把视导任务下到教育集团。经集团对成员学校“顶层设计”方案一学期拉网式视导,教育局组织讲师团成员,分组错位展开各校办学思想和“顶层设计”方案评定。

“阅读各校办学思想和‘顶层设计’方案,仿佛是在和学校团队进行心灵对话。绝大多数学校都基于人的发展,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顶层设计’框架,找准了办学方向、路径和方法……经过两年深刻发动和强力助推,筑牢了全区推进‘顶层设计’雄厚的思想和精神基础。”教育局基教一科副科长白德兴说。

时光倒流二:“集团化办学”中的联动共生

以集团为载体推进“顶层设计”,结合区域教育幅员辽阔,以及边远地区和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差距较大的实际,龙泉大胆变革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将全区37所小学组成帮扶型、合作型的8个教育集团,前者实行“引领互动、特色发展”,后者按“资源共享、特色发展”模式运行。

教育局赋予集团理事长二级管理、指导职责,划拨专项经费,运行考评制度,明确两大任务:一是规定性动作,围绕“顶层设计”要求运行管理、开展活动;二是自选性动作,成员学校联动开展活动,推进特色化办学。

由龙泉北片区8所乡村小学组建的第五集团,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但发展愿望强烈。集团以“整体联动、彰显特色,高位均衡”为目标,实施“学习借鉴、互动交流、生成智慧、整体提升”策略,统筹集团优质资源,运行共建共享机制:组建名优教师团队展开联动教研,开展骨干教师送教、优秀班主任巡讲、集团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尝试联组科研,集体申报“十二五”科研课题“多元学习方式,建构阳光课堂”……

“作为合作型教育集团,我们抱团发展的动力,一是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和配备不足、教师力量相对单薄,教改教研难度大,各校需聚力发展;二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在需求,集团办学便于学校找准差异,发掘、提升办学特色……”集团理事长李华说。

教育集团的成功运行,既克服了单所学校推进“顶层设计”力量不足的局限,又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联动共生。2012年成都市教育局考评集团办学成效,对龙泉推进“顶层设计”的集团化办学创新之举,给予了充分肯定。

时光倒流三:讲师团巡讲卷起的行走力量

2011年2月28日,“顶层设计”讲师团张英武一行,率先在柏合学校开讲“顶层设计”第一课:从学校的发展基础、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减负增效”的再思考,到区域“顶层设计”框架等做了深入剖析。对老师们提出殷切希望:“坚定信心,树立理想,克服困难,向前冲刺……”

为“顶层设计”铺垫思想和行动基础,龙泉组建了由各教育集团理事长学校校长、教育行管人员、教研员组成的讲师团。讲师团实行集体备课、分组宣讲……全区小学教师亲历见证了讲师团三轮巡讲的行进轨迹。

2011年的春天如同拨云见日,这一年围绕“顶层设计”方案,全区轰轰烈烈开展了第一轮、第二轮讲师团巡讲活动,全区小学教师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2013年的春天,第三轮讲师团巡讲,着力推动“三性课堂”,实现了“顶层设计”推进的一次重大突破。

讲师团巡讲扫除了“顶层设计”的认知障碍,老师们在怦然心动中点燃了激情,蓦然回首于教育本位与理想追寻,毅然投身于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

作为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草根专家成长平台,讲师团整合了一流的教培、管理、教师力量,形成一个立体的研培体系和民主多元的学术氛围、竞争环境,培养了一支推动改革的生力军。正是在这批草根专家的示范引领下,龙泉教育人找到了出路、看到了希望……正是这种研究的思维、专业的路径、集群的力量,唤起了“顶层设计”改革的蓬勃力量。

时光倒流四:“现场展示”中的动感呈现

2013年5月28日,龙泉小学“顶层设计”第四轮现场展示会,在城郊小学龙泉九小展开。现场会采取视频宣传、课堂展示、现场活动、汇报交流等形式,清晰呈现出第三教育集团“顶层设计”改革的路径与成效:龙泉八小的“一课时教学”、龙泉九小的多彩活动与情趣课堂、十小“葵花般绽放”的生命教育、十一小的“田园式”教育……各校既突出了生命为本的共性特质,又呈现出特色共生的多元景象。

2012年9月,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打响了全区“顶层设计”现场会的第一炮,随后各集团纷纷跟进,凸显各校“顶层设计”的整体构建和办学水平,突出了落点课堂的实践轨迹。

“顶层设计”落点课堂,龙泉教育人从落实学科教育“三大任务”入手,竭力建构回归教育本质的新型课堂――“三性课堂”。

“课堂相对传统陈旧,教师抱得紧、牵得多,学生缺乏个性发展……”2010年3月,成都市教科院对龙泉课堂的调研反馈,让在课堂教学上颇有自信的龙泉人大吃了一惊。

从上世纪实施目标教学以来,课堂一直是龙泉教改的热点。龙泉教培中心党支部书记严正辉自揭短板:“从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创造教育途径和策略探索,到多元学习的高效课堂构建,我们一直认为龙泉课堂体现的教学思想是比较先进的,送出去的优质课、比赛课,也在全国、省市频频获奖,但为了考试‘死教书、教书死’的教学方式、教学现状,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

2012年8月全区小学教育暑期干部培训研讨会,首次把“顶层设计”引向课改深水区,打响了构建“三性课堂”攻坚战。

“顶层设计”走入第三年,再度审视全区小学教育,龙泉人认定:课堂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对接、反思学科课堂教学现状,龙泉人对“三性任务”做了一番解读。

课堂教学的学科性任务,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学科目本身承载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科基本素养,相当于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任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影响,是培养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相当于达成“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科课堂对学生良好情感态度的产生、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又能从中赢得动力。

课堂教学的创新性任务,是指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作为一个人才的基本素养。必须深度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龙泉教培中心进一步梳理了各学科三性课堂的内涵生长点,特级教师郑大明带头发掘了数学“三性课堂”的内涵:学科性任务表现为抓‘四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重核心(数学问题)、强本质(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提素养(学习方法、审美情趣);教育性任务体现为:激发教与学的创新欲望、发展教与学的形象思维、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情感、提升教与学的审美体验;创新性任务表现为好奇求知、质疑批判、求新求异、执着个性的培养。

“‘三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学科性形成基本能力,教育性决定价值方向,创新性形成发展高度。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学科性体现相对充分,教育性有所体现,创新性明显不足……落实‘三性’应以学科性任务为基点,以教育性任务为核心,以创新性任务为灵魂。”教培中心副主任何智远说。

作为“顶层设计”的必然产物,龙泉把建构“三性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核心任务,首先建构起‘三性课堂’评价系统。

“我们按底线性、方向性、简洁性原则,着力课堂教学导向,建构了由九大要素构成的‘三性课堂’评价框架:学科性评价要素为‘基础知识过手,基本技能达标,学习方式多元’,教育性评价要素为‘资源利用充分、氛围民主和谐、启迪适时合情’,创新性评价要素为‘知识拓展适当、思维参与充分、好奇想象激发’。为学校、教师留足了自主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教培中心主任余洪权说。

今年4月17日,在以龙泉一小为现场的“践行‘顶层设计’,推进‘三性’课堂”讲师团巡讲活动中,教培中心教研员谭红首先结合语文学科解读了三性课堂《评价要点》,龙泉一小李星老师就五年级语文《囚歌》说课后,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是:学科性的落实、教育性的凸显、创新性的生成。

“三性课堂”巡讲,通过教研员解读学科评价要点、推出示范课、骨干教师评课、一线教师交流等方式,引动全区小学教师一起裹进“三性课堂”这一全新的课堂改革之中。

绝大多数老师的感受是:“犹如醍醐灌顶,方向性彻底明确了”、“三性课堂找到了新型课堂的建构路径和生长空间……是历年龙泉教改最深入人心、赢得高度认可,并具有行为深度的一次。”

“打造特色学校,使全区小学形成模式不同、风格各异、特色纷呈的新局面,形成全区小学教育的区域特色。”落实“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特色办学已成龙泉小学的常态行为。

“多元育人”绽放生命潜能

从嘉庆年间的“凤仪书院”一路走来,享有“百年书院,巴蜀名校”美誉的龙泉实验小学,实施“顶层设计”初期,引发的仅是几朵涟漪。

“起初全校学习了、动员了,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办学思想有且深入人心,课堂大赛、教学质量全区领先……‘顶层设计’下我们还能做什么?”校长孙超话锋一转:“看到其他学校风生水起的破竹之势,实小上下震动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领先地位必将岌岌可危!”实小人不服输、能干事的精神被再次点燃。

传承“大雅・祥和”的凤仪文化,对接学校发展现状和宏图愿景,实小提炼了“多元育人、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着力开启生命素质和潜能多元发展的多样化路径。学校由此确立了“顶层设计”“139”发展框架:以“多元教育”理念引领,培养博学高雅、尚美人生的教师,培养全面发展、潜力开发、个性彰显的学生,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的特色学校……展开“多彩德育品牌”塑造、“多元特色课堂”打造、“多元评价体系”建构等“九大实践体系”,并把重心指向多元课堂的实践建构。

多元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公民素养、创新素养为中心,追求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素质多元发展和多方面潜能开发。开展“我的多元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培植典型课,提炼多元课堂指导策略和方法;注重学习过程与效果评价,加强群体性、阶段性、个别性课堂诊断,发掘放大教学亮点,培育催生教学特色……实验小学逐步形成了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讲解、训练内化、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的多元课堂教学路径,培育出灵性流淌、潜能激扬、愉悦和美、共创共享的多元课堂。

活力绽放的多元课堂,改变了师生低质量的课堂生存状态,释放了教与学的潜能,催生了拔节生命质量的课堂新文化。

教师生命的潜能与活力“井喷”

“将‘顶层设计’理念和方法转化为活性流淌的学校文化,才能变成现实的教育力量。”龙泉一小校长陶友珍话头高起。

第2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近年来,在打造“美好九龙坡”的城市发展愿景指引下,九龙坡教育人同心同德、同向同力,以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体奋斗目标,确立了“让德育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灵”这一德育理念,着力调绘“爱心、书香、理性”的九龙教育三原色,使之构成九龙坡德育的三棱镜—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爱心立德 全员树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德育就是爱的教育,德育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才能有教无类;只有充满爱心的德育,才能润物无声。

(一)用爱心绽放智慧光彩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九龙坡教育人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办事情,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合适的教育。

1. 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

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学习和落实《守则》《规范》,培养学生在文明礼仪、纪律、卫生和劳动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强化法制教育,选聘公检法机关优秀干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组织法律和教育专家开展法制知识巡回报告,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增强其法律意识。

2. 将心育工作化为爱的营养餐

九龙坡规范和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区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使教师基本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实施相关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主要包括标准化心理辅导室软硬件建设,学生“六商心育”活动课程建设,教师“心育六能”系列培训,家长“心育六力”系列培训与宣传,学科“因能施教”个性化品质课堂建设,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六个方面。

3. 关爱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西部大开发需要,九个建制镇的并入,使得九龙坡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随迁农民工子女剧增。为此,九龙坡把关爱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民生工程为突破口,西彭镇三小、华岩小学等学校努力打造“建好寄宿制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让所有孩子的学校生活都充满阳光;以西彭园区实验小学、驿都实验学校、铜罐驿镇小学、含谷镇小学等农村学校为平台,积极创建乡村学校少年宫,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体育和艺术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特殊儿童群体的业余生活,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以全员耕耘德育热土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九龙坡把全员育德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以全员育德来耕耘德育这片广阔的热土。

1. 全员育德育全员

九龙坡很早就建立了区、校两级关工委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二是持续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以及特殊家庭子女的思想动态,从教育、教学和生活上加大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和关心;三是成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家庭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和安全教育七个专题教育报告团,到各校巡回开展专题讲座。

2. 全员育德需全员

九龙坡在德育方法和途径上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家庭、面向社会。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家访和家长会,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支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各种积极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搭建学校、社区(村委会)互动育人平台;积极邀请“五老”人员以及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致富能人等先进典型参与到学校育人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

书香立德 逐梦树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学校教育就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当下,也要提供给孩子有利于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层面、精神层面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作好准备。九龙坡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使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以梦想为内驱力实现终身育人。

(一)用书香浸润孩子心灵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应该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所以,九龙坡启动“修远行动”,倡导师生阅读,让书香弥漫校园。

1.“教师阅读计划”强素质

有一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在于他能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我们越是被现实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和冷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因此,九龙坡深入开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乐趣、一种共识、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让阅读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成就教育人生的重要途径。

“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聘请朱永新、李镇西等21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指导组,推荐阅读书目130种,为学校师生配送图书共计17万册,组建微图书室200多个,举办“九龙教育大讲堂”6场次。各学校围绕“修远行动”之“教师阅读计划”开展了读书沙龙、撰写读书心得、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征文竞赛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将活动向纵深推进,成效显著。

2.“学生全科阅读计划”读遍天下书

各校明确制定“修远行动”之“学生全科阅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围绕学科主体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面,把学科相关阅读内容纳入教学任务,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构建学科阅读体系,实施“全科阅读”和德育的“全面渗透”。

“修远行动”实施至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正悄然改变着师生的精神面貌;阅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让学校书香馥郁,充满文化气息。

(二)以梦想催发德育心芽

九龙坡组织各学校开展梦想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七彩画笔绘童心、我的中国梦等梦想主题绘画比赛,“离校不离教”活动之“三梦想”系列活动(读出梦想—与家长同读一本好书,读出童年的梦想;写出梦想—将阅读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描述自己远大的梦想;画出梦想—把心中的憧憬、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人生的期待付诸画笔,画出一个高远的梦想),“唱出梦想”歌唱比赛,“玩出梦想”科技创新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粒粒梦想的种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种子也必将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理性立德 创新树人

从微观角度来看,常规管理对于德育来说尤为重要,常规细节的落实,总是会面临重复、机械和枯燥的难题,这就需要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调动自身的工作热情,以创新性的活动让孩子接受“无痕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用理性求索教育本真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让他们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思辨意识,这不仅是培养“负责的公民”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1. 优化德育制度设计

制定《九龙坡区中小学德体卫艺工作考评办法(试行)》,由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环境建设、德育过程、德育成效5项一级指标和24项二级指标以及4项加分项目构成,总分值100+20分。通过考核评价,不断提高学校德体卫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考评情况作为德体卫艺工作先进集体评选的主要依据,同时直接纳入中小学校层次目标发展性督导评价的范畴。

2. 强化德育阵地建设

加大德育阵地建设,改善活动条件,投入1.35亿元,在重庆市率先为各中小学配备电子白板;为师生增配励志类图书27万册;新建4个乡村中小学科技活动室,4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新建了九龙坡区青少年科技馆,九龙坡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各学校结合实际,围绕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新建“六大功能室”,自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3. 深化德育队伍培养

充分发挥德育干部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德育干部培训。适时分批次组织德育干部到外地观摩学习;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区级层面的讲授培训;调动参加区级层面以上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开展校内传帮带。此外,发挥“梦想与团队”五个项目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等形式,积极稳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努力营造“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做、德育天天讲、德育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4. 重视德育科研引领

内涵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教育科研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先导。九龙坡加强部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书香校园建设六大项目实验,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二)以创新凸显德育特色

1. 做实“四育工程”

根据重庆市教委文件精神和本区域实情,九龙坡创新德育工作的四大途径,做实“四育工程”。在课程育德方面,健全和完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课堂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德元素,开发校本教材,举办课程育德研讨会、论坛等形式总结经验、打造品质课堂;在环境育德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整体规划和布置校园自然景观,注重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内部环境的布局与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活动育德方面,建立了活动平台、比赛平台、奖励平台和发展平台来推进活动育德,成立了青少年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各学校成立合唱队、雕塑队、手工制作队等艺术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网络育德方面,建立了九龙坡区教育信息中心,开通了九龙教育政务网、九龙教育教研网和九龙教育德育网,建立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城域网,各学校在自己的德育网站创建班级德育博客,开通家校通(校讯通)、微博、QQ等,通过虚拟、现实双管齐下,提高网络育德实效。

2. 做靓校园文化

九龙坡坚持“精心确立特色、用心打造特色、匠心物化特色”的原则,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引领,课程文化建设为核心,管理文化建设为保障,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六个维度系统构建,将特色学校建设与全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催生出一颗颗璀璨的特色教育之星。比如,谢家湾小学的“六年影响一生”、高新第一实验小学“美的教育”、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阳光教育”、杨家坪中学的“绿杨教育”、田家炳中学的“幸福教育”、鹅公岩小学的“让天赋成就精彩”、九龙小学的“九龙楹联”特色、杨家坪小学的书法教育特色、和平小学的百草园种植活动特色、西彭三中的家校网络教育特色、驿都实验学校的川剧艺术特色、西彭一小的踢跳体育特色、园区实验小学的乡村少年宫特色以及走马小学的民间说唱艺术特色等,铁路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1年12月,九龙坡还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近八百人参加论坛。在主论坛的基础上,还开辟了三个分论坛,分三条线路,推出了九所学校作为论坛参观现场,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九龙坡特色学校的实力。

3. 做优实践大课堂

第3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校园规划;场地利用;鲤鱼跃龙门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内,项目用地南临永泰大街、北接永康大街、东衔望都路、西邻肥子路,项目用地内有10m左右高差的台地,斜向近乎45°分割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19621m2(约180亩),容积率为0.445,建筑密度为12.21。

2设计理念———打造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相结合地方独有的文化学校,创建“一心、两面、三区、四轴”美丽的校园

2.1“鲤鱼跃龙门”设计理念创造校园中心(一心)

以“鲤鱼跃龙门”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过程,聚焦于校园中心(一心)———“龙门跃化”广场,赋予学生奋发努力、“鱼化成龙”的励志意义。生活区设在用地的低面,教学区、实训区设在用地的高面,通过学校食堂、孤竹文化长廊和“龙门跃化”广场自然地层次过渡联络,组成科学合理的学校功能序列;同时也和卢龙县的龙相映成趣,更加突出卢龙学子的地域特征。

2.2充分利用地形创造校园两个地面标高变化(两面)和三区的特色

方案基本保持了原有地貌,充分地利用地形的3~10m高差和自然地形特点,紧凑地结合了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之间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和整个校园景观序列,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形成了学校独有的校园场地“两面”和有机的“三区”特色。

2.3功能的高效组合(三区)

本方案以“教”和“学”的本质需求做为出发点,将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的独立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各部分既联系便捷,又功能独立;使各功能空间既好管理(封闭),又能摆脱传统式封闭的教育空间模式。在校园创造出许多开敞空间,供学习交流之用。

2.4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校园四个景观轴线(四轴)

利用场地的高低错落布置了丰富精彩的四条景观轴(四轴),通过深刻提炼卢龙县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广场、室外连廊、景观小品、历史文化墙等方式,赋予了充满浓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享受不同的视觉景观盛宴的同时,让师生们深刻了解卢龙县历史文化,致力打造了卢龙县专属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

3总平面设计

3.1主入口分析

项目用地南侧的永泰大街已经形成,相比于还未形成的东、西、北侧道路,道路红线最宽,更便利联系城区主干道。东南侧地势较高,形成眺望景观的优势,诸多的先决条件下校园主入口设在东南侧最合理,同时应和了中国传统的“坎宅巽门”的设计原理,还在地势上形成鸟瞰校园景色形态。

3.2功能分析

建筑布局成相互半围合的建筑群落,即便捷联系又分区明确,布局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和中心景观广场。建筑群落之间形成开合空间、渗透空间,创造了交流空间,使校园空间层次丰富多彩。综合办公楼和一栋主教学楼通过门楼形象的展厅联系成沿永泰大街的一栋主体建筑,并后退建筑红线50m,形成广场和停车场,成为用地东南角的标志性建筑。门楼形象的展厅中心开广口圆形洞口,即解决展厅间接采光问题,又形成进入教学区的天人对话场。其前面摆设两组四列卢龙出土的父丁簋的复制品做引导,显著突出门楼洞口的建筑群主入口,在主入口下即形成强烈的南北主轴线,还引导人对“天问”的好奇。从南到北布置教学楼、阶梯教室、实训楼等教学区用房,其中阶梯教室做为公共的教学空间与对面的中心景观区做了空间对话。由学生公寓、食堂综合楼组成的生活区设在用地的北侧,并在永康大街设置用地的次入口。食堂综合楼设在对教学环境影响最小的东北角———校园的下风向位置,是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功能上下交通纽带,同时也是用地东北角的标志性建筑。活动区设在用地西侧,从南到北分别设风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以及400m南北向标准运动场。活动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围合形成了中心景观广场,使校园形成最大范围的景观绿化。另外在用地的西南角和北侧各预留了建设用地,供将来扩建和教育配套设施使用。

3.3交通分析

校园采用人车分流,车行在用地设成环路跟校园内人行道路分离,保障了校园空间的宁静、安全和景观。教学区和生活区、活动区之间的垂直交通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中心景观广场通过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的方式逐级缓缓而动,上下行进中享受时间、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二是通过食堂内外部楼梯和台阶解决;三是通过沿地形高差设计的孤竹文化长廊内部楼梯解决。为了食堂、超市等的货流交通通畅,在食堂综合楼北侧单独设置了货流集散空间。

3.4景观分析

———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结合打造四条景观轴校园景观沿着四条景观轴展开,教学区南北景观轴以入口处“簋列迎宾”开始,进入教学区是励志学塔,形象自卢龙县陀罗尼经幢塔造型,西侧是“书院闻声”广场,取意卢龙县内的书院山,经过东西两侧的建筑和柱廊,抵达组织上下交通的食堂部位,对景是“首阳列屏”,取意卢龙八景阳山列屏和卢龙境内的首阳山;接着转向东西向生活区景观轴,进入学生公寓围合空间,以“花径观鱼”和锦鲤雕塑为核心的园林绿化成为学生们的生活乐园;向西来到校园南北景观轴,其北是取景框式校园次门,向南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庄严的国旗。在这里景观轴线45度向东南指向中心景观广场和孤竹文化长廊,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缓缓而上,神圣的“龙门跃化”广场和鱼化龙雕塑展现卢龙学子化龙成才的美好前景,也是校园核心的景观主题。孤竹文化长廊成为校园上下联系的交通枢纽,又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休憩的空间,成为校园因地制宜的特点,其挡土墙以文化墙的形式成为孤竹文化、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以鱼化龙雕塑为中心还形成一条东西景观轴,向东可以仰视阶梯教室和斜屋顶上的比喻光阴如梭的时钟,向西是以卢龙县传说飞将军李广射石为题材的“金石为开”文化石。

3.5雨水排水设计

用地基本保持了原貌,整个场地自然排水。西北侧低处用地采用雨水回收技术,把雨水回收集中于中心景观广场周边并作为水景景观,东侧和南侧地块在保持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做平整和修补。

4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把交通空间、卫生间和附属用房等辅助空间布置于北侧,日照较好的南侧全部留给了功能房间和教室,空间尺度适宜。多处设计的交流休憩空间,使“教”与“学”空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学校更倾向于职业技术专业,需要的技术操作空间较多,宿舍和教学楼的屋顶做上人和种植屋面,提供了更多的休息、交流和学习实践空间。

5建筑风格及立面设计

建筑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简单的建筑体块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空间。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采用校园红建筑主色彩(红砖)加部分白色涂料点缀,强调了建筑群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体育建筑采用活波的曲线和浅色铝板与白色为主暗红为辅的食堂相呼应,丰富校园色彩的变化。另外,为了便于识别,在立面增加了1、2、3等数字形象造型,增加了建筑趣味。

6技术措施

第4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的民族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苗族是聚居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古老的历史以丰富的图案文化就可以展示出来。苗族服饰是一种显性文化,其中的图腾图案述说着苗族走过的历史。在现代社会中,苗族的服饰图案已经被视为一种艺术,正在被不同的艺术设计领域所学习和探索,以实现其应用价值。

一、苗族服饰图腾图案

古代的苗族充满了神话传说,并留存于苗族人民的记忆深处,形成了“无字史书”。苗族服饰图案属于苗族没有文字的服饰,以图案代替文字,以丰富的造型表达富于创意的审美意象。苗族服饰图案以图腾纹饰为主,在创意和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几何图腾图案、动物图腾图案、植物图腾图案等,从苗族人民特有的思维表达出发,以写实和写意的手法相结合,进行了服饰图案创作。

1.几何图腾图案。人类最古老的图案纹饰之一就是几何图腾图案。在早期的苗族服饰图案设计上,就以几何形状的图腾纹饰为主,包括我们所熟悉的“十”字纹、“万”字纹、水波纹、回纹、云纹以及井字纹,等等。这些纹理伴随着纺织业而发展,工艺上逐渐成熟。几何图案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其中内涵丰富,比如,“十”字纹在宗教世界中具有神圣之意,在望谟一带的苗族花裙上,就有“十”字形纹的设计。另外,在毕节以及威宁地区的苗族服饰图案设计上,也是以“十”字纹为中心构图,形成多个几何造型的纹饰。“万”字纹和“井”字纹使用颇多,带有神秘的宗教含义,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都被用作纹饰图案使用。苗族的几何图形纹饰经过演变之后,有团花、四角花、龙、鸟等图案。从黄平一带的锁绣工艺就可以发现有“十”字挑花构图。

2.动物图腾图案。在苗族图腾的纹饰图案中,动物图腾纹饰是十分丰富的,其图案纹饰设计夸张,所采用的动物多为苗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和动物图腾,诸如狗、鸡、鱼、山雀、蜜蜂、蝙蝠、蝴蝶、猫头鹰以及龙、虎、大象、小鹿,等等。在湘西地区以及黔东南地区,有苗族服饰就采用了动物图案。以龙的动物图纹饰为例,在苗族服装图案设计上,运用龙图饰与汉族的固定模式有所不同,苗族的龙纹饰形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变形,使得龙的样式千姿百态,这种自由的描绘形成了苗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蚕龙的造型设计,龙身为蚕龙,却有肢节,而龙尾则是羽毛状的。从身体的形状来看,呈现出波纹状,而且有四只脚和两只脚之分。龙足的设计类似于鸡爪,但是也有变形为花形的,主要用于苗族的衣袖设计。苗族关于龙纹的造型变化多样,非常具有装饰性特点以突出其写意性。

3.植物图腾图案。在苗族图腾图案中,植物纹饰颇多,许多都是一些被苗族人民所熟悉的植物,包括菊花、荷花、向日葵、鸡冠花以及葫芦等,还有一些是叫不出名字的花。花卉主要用于苗族服饰的裤脚、衣角、围腰等,与几何纹饰相搭配,形成了特有的苗族纹饰风格。

二、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苗族服饰图腾图案具有民族色彩,已经逐渐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基于苗族图腾图案的思想意趣和内心的情感表达,在现代的图形设计上,就要对传统设计进行转化,渗透着时代元素,以在保留苗族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彰显出时代特点。图腾源自于民族宗教,比如,苗族有崇尚蛇和龙的文化,因此有“蛇娘神”、“恶龙祭祀”,包括几何图腾图案、植物图腾图案以及其他的动物图腾图案等,往往都带有吉祥之意。这些寓意被无限地延伸,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

以工艺品设计为例。在设计上为了体现民族韵味,采用苗族服饰图腾图案的色彩。由于图案色彩源于自然,从自然的角度进行解析,可以从感性色彩中渗透出装饰性和象征性。苗族图案源自于民间,以其为设计元素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具有直觉视觉表现,但其中所寄托的精神语言可以使产品设计的文化层次得以升华。

以工艺品设计为例。对产品的包装采用苗族图案的蜡染设计,可以明示产品的中国品牌,并透露出地域特点。基于苗族文化品牌的文化价值,将其运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可以运用苗人的配色观念和各种色彩符号,以对产品赋予精神内涵。比如,苗族丰收季节所使用的自然色彩和几何符号可以用于产品设计中,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渗入认识,而产品本身又赋予了时代感,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符合现代设计的意义。

在与苗族有关的产品设计上,可以将苗族的传说故事简化为设计元素,以从文化的角度传递信息,不仅可以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而且还体现了地域文化,对于当地产品设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5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堂提问要紧抓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紧抓关键字、词、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与学习。另外,教师在进行关键词语提问时,还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文中具体语言描写中进行揣摩和理解。如在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让学生直接理解作者最后所说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这句话的含义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学生理解课铺垫:“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知识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呢?”“大自然无与伦比的智慧给人类创造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文中寻求答案,使其进一步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精神震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真正含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教授《桥之美》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美”这一关键字对学生进行提问:“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桥的魅力在哪里?”“对桥的美有何感想和得到哪些启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追寻与探索。通过紧抓关键字、词、句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从易到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并使学生做出适时思考。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简单思考到深入思考,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如在教授《变色龙》一文时,“变色龙”源于自然界中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变色的蜥蜴,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发生的变化。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揭示的“变色龙”的主题,教师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提问:“面对小狗咬人这件事,作者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共出现了几次变色?”此问题较简单,学生只要初读课文便会找出答案。接着进一步加深问题难度:“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而变色?”引导学生把熟读课文,找出答案。在学生思考中,最后提出中心问题:“奥楚蔑洛夫的言行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变色龙”一词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收获知识的喜悦,为学好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要设计对比性的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对比提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综合判断、分析、探究、思索,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多数文章都在歌颂母爱,这篇却是歌颂父爱。教师可以提出:“歌颂父亲的文章一般是正面描写父亲高大的形象,而此文作者为什么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并不美观的外表和动作、写父亲很是朴实的语言呢?”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课文,在平实的语言中,吸取感人的力量。又如在学习了《中国的石拱桥》一文后,要求学生阅读课后文章《辞海》,同时提出问题:“《辞海》对卢沟桥的描写与课文相比多了哪些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卢沟桥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鲜明的对比提问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课堂提问要随机诱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出现停滞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诱导,使其在诱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和智慧。如在教授《海燕》一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时刻,向学生提问:“海燕的形象是什么样的?”“作者赞美海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样不仅画龙点睛地点破文章主题思想,而且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的这一问题问在了最佳时机:第一,问题设在教学最后,学生对课文理解和作者情感有了一定体会;第二,学生解答不了,找出对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求知欲随之增加,使学生感受海燕的勇敢形象带给人们鼓舞的力量。通过随机诱导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

第6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黑龙江高校 陶瓷艺术 人才培养

中国的高等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就已经设陶瓷科。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仍然设陶瓷科,每年招收新生,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从未间断。此后,各高校开始了不断尝试和发展。黑龙江省陶瓷艺术专业最早开始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哈尔滨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陶艺工作室,开始了黑龙江省的陶瓷艺术教育探索之路,陶瓷产区的诸多优势是黑龙江地区所不具备的,在开始的时候也走了一些弯路,如何走出一条独具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之路?经过10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笔者就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及现状进行探讨。

一、黑龙江省高等院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地域性分析

陶瓷产区大多是陶瓷优质原料的产地逐渐发展而成,在陶瓷产区进行陶瓷教学和艺术陶瓷创作,泥料和釉料等陶瓷原材料的获取非常便利,作品制作工艺流程一应俱全,体现了陶瓷产区的优势。陶瓷原材料获取便利,品质好。离景德镇市不远的高岭村,盛产优质的高岭土,闻名世界,也使景德镇的瓷器烧制温度高,瓷质烧结好,造型多样,大件作品易于烧成。陶瓷专用设备种类齐全,设备维护保养十分便捷,配件充足。陶瓷器械基本都属于易耗品,需要维修保养,陶瓷产区配件齐全,维修方便。陶瓷生产制作工艺精湛,工艺流程细分化合理成熟,从业人员整体水平高。

以瓷都景德镇为例,几乎大部分人从事的行业都与陶瓷相关,其制瓷业发达,工艺精湛,工艺流程完善,分工明确细致,陶瓷市场巨大、完善。市场高、中、低皆有,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乐天陶瓷集市,为很多陶瓷爱好者提供了平台,每到周末热闹非凡。山东博山的陶琉大观园、江苏宜兴的紫砂市场更是巨大。浙江龙泉,陶瓷与宝剑相映生辉。在黑龙江省开展陶瓷艺术教学,肯定要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如陶瓷原材料的制约、远离陶瓷原材料产区、陶瓷原材料匮乏、运输费用比较昂贵、气候条件的制约等。黑龙江冬季十分寒冷,大气气压较低,对窑炉的温度和烧成有很大影响,冬季漫长,泥坯干燥较慢,不适宜大量陶瓷的生产制作,工艺流程体系也不完备。

黑龙江省几乎没有从事陶瓷行业的产业工人。在陶瓷产区可以得到技术支持,比如拉坯利坯、石膏模具的制作等工艺流程,都需要自己完成;陶瓷艺术氛围弱,人们的欣赏认识水平需要引导,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多数人不知道陶瓷不仅具有实用性,更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和载体。因此,分析了客观和主观因素后,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黑龙江的陶瓷艺术教学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新时期黑龙江省高等院校陶瓷艺术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黑龙江省陶瓷艺术设计起步较晚,199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率先开设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4年学制,这使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正式在黑龙江省高等院校设立,最初设立在美术学院装潢系。当时比较注重陶瓷艺术的综合设计,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除了开设传统陶瓷专业基础课外,还开设电脑辅助设计课程、漆画制作课程、民间剪纸课程,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009年,随着全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对陶瓷艺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对陶瓷艺术专业做出调整,将陶瓷艺术专业调入雕塑系,并成立陶瓷艺术教研室。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共同制定出符合黑龙江地域发展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计划。将电脑设计、漆画、水彩等专业从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加入手工成型课程的比重,把泥塑课程纳入陶艺的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能力。

在四年制的教学课程安排中,要面面俱到是不容易的,为提高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水平,即使学生在具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有专长,教学培养方向也应以艺术陶瓷设计创作为主要方向,以日用陶瓷设计为辅,加强教学和创作的地域性,弥补因地域性约束而导致的日用瓷制作生产等方面的不足,突出黑龙江省地域性的特点,通过产区实践教学,了解陶瓷生产流程,掌握娴熟的工艺技巧,弥补设备、原材料以及配套体系地域不足带来的影响。

因此,我们将艺术陶瓷设计与创作作为重点教学方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局限于陶瓷材料本身,注重学生在陶瓷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和艺术表达能力,提倡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多元化、风格化,引导学生从地域性入手,在某种程度上,使陶瓷转变为一种材料,成为艺术思想表达的媒介和载体。近年为提高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外出写生考察课内容的安排做出适当调整,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以围绕主要陶瓷产区进行实践教学为主,写生考察为辅,加强了学生对陶瓷艺术的整体认知和了解,与黑龙江省地域性陶瓷艺术教育相辅相成。这种“在校学理论,在产区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弥补了在黑龙江省开展陶瓷艺术教学的地域性不足,打破了非陶瓷产区的地域性局限。

通过在陶瓷产区进行实践教学,在交流、碰撞、合作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黑龙江省陶瓷艺术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培养陶瓷艺术人才,更强调其艺术文化内涵,扩大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外沿。由于黑龙江省地域性局限,陶瓷艺术氛围不够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陶瓷艺术相关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教研室师生在2009年与哈尔滨宝马汽车联合举办的玻璃与陶瓷艺术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另外,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研究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

第7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一、构建完整可行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要想培养出好的毕业生,被社会认可度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整个的培养体系中,就应该有一套可行性高、教学效果好的集中性教学环节。我专业学生普遍对实践部分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实验技能好,喜欢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应用能力指标,为确保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方案的实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链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环节单独计分。第一部分:主要以实习为主,包含了军训、认知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习中熟悉专业,在实习中慢慢认知社会,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基础实验课为主,主要内容为各主干课程的专业实验,要做到理论基础实验与工程设计实验并重,为理论课提供辅助理解,为综合设计实验打好前期基础。实验课程由主讲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及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指标;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的考核指标,单独设课、单独计学分,实验操作与技能的考核应占实验成绩的50%~60%。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内容,不再以验证性和重复性实验为主,采用综合设计类实验,每门实验课除了基础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操作点外,多给学生布置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不重样、不单一,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形成各实验小组,查找资料、选购药品,在与指导老师商量确定后独立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指导,效果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1.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几门专业实验合并为一门大的综合实验,分几学期完成,实验内容为将以前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项目变为现场取样,回实验室测定项目,把大的综合实验命名为学校环境质量调查表,学生去下水道取水,去操场测噪声和空气中污染指标,回来后分析结果,给出结论,最后完成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

2.将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化学、仪器分析等几门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实验,在学生毕业前开设,实验课开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以组为单位查找资料,找一些操作性强又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污染案例,大家热情空前高涨,各组将找到的资料与指导老师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出去采购实验耗材,已完成的题目比如江鱼体内重金属残留等。

三、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实习是大学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实习保证,专业要求的能力指标都不能落到实处,没有好的实习基地,实习也不能有针对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没有好的实习和实习基地,就业率也很难有高水平的保证。实习基地建设担负建设特色专业与培养特色人才的重任,因此不断拓展好的实习基地和不断完善现有实习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重中之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已经把“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注册环保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纳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计划中。针对本专业特点,根据本专业的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已分别与黑龙江省省环境监测站等监测单位,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江苏新琦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蓝天沛儿膜科技有限公司等监测检测、研发设计、工程施工等有特色的单位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进行生产实习,实施开门办学。

四、现有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改进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实践类教学环节都普遍存在一种共性问题,就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一般高校特别是比较注重实践能力的高校和专业培养模式与科研型院校混同,导致了学生导向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的问题。本专业非常注重学生专业特色的培养,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另外制约学生实践水平高低的因素是指导教师的指导实践水平,目前的问题是实习基地教师有实践经验,但理论指导方面有欠缺,而学校专业教师理论能指导上去,但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多多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主动地去“下场充电”,去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

五、结语

第8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高职教育;服务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77-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高职院校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优化专业办学定位与专业设置,建构与区域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行业、企业的转型与技术升级,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黑龙江在“十二五”期间要加速开展“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龙江经济,全面提高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实现经济总量与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经济总量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推进农业的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每年粮食增产100亿斤,到“十二五”末粮食产量要达到1500亿斤,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核心,推进工业的聚集发展,加快以交通运输、机械装备、现代农业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二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生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到40%,以服务业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达到60%。在资源、环境等约束下,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要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技术进步,即要通过科技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一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工作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将设计方案、科研成果转换成产品的能提供高端服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黑龙江高职教育,要对接黑龙江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适应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全面服务于黑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黑龙江高职专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设置情况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至2011年,黑龙江高职高专院校达到了41所,其中行业(企业)办学24所,省教育厅管理1所,地市办学11所,民办高职5所,共设置专业331个,其中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分别是26、122、183个,专业点1505个,共开办19个专业大类,覆盖黑龙江省各主要行业领域,专业集中度较高。文化教育、电子信息、财经、机械设计制造、土建、艺术设计与传媒及农林牧渔等7个专业大类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专业点数都超过了100个,成为高职高专的主体专业大类。

2 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比重与产业结构比重还不够协调

黑龙江高职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比为7.9:36.8:55.3(在校生比重为4.8:40.2:55),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6:50.5:35.09,两相比较,服务一产的专业点数和在校生比例都小于一产生产总值占黑龙江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三产的专业不论是专业点比例还是在校生比重都高于三产总值占黑龙江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一产的专业与黑龙江农业地位、粮食产量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应加快发展农业类专业和农业生产服务业类专业。服务三产的专业比例过高,专业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供过于求。

(2)专业发展均衡性较差

七个主体专业大类共占总专业点数的75.5%,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数的68.9%,服务一、二、三产业的分别是1、2、4个,主体专业大类过于集中,三产比重偏大。土建、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财经、艺术设计与传媒等热门专业发展过快,开设的院校数多,相互竞争严重,专业建设同质化问题突出,影响了办学特色的形成。主体专业大类是在相应的产业、行业快速发展牵动下形成的,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的设置,忽视了专业内涵建设。大部分院校所开办的主体专业大类的专业是为了解决招生问题,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公安、法律和公共事业等专业大类的专业点少,在校生规模也小,这五个专业大类专业点占总专业数的3.3%,在校生占总在校生的2.7%,主体专业大类与弱势专业大类相差悬殊,专业结构与规模结构不够均衡。

(3)地市所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弱化

地市所属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业的意识淡薄,八所地市所属高职院校只有一所设置了畜牧兽医专业。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市都是农业大市,而这些地市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设置作物生产栽培、植物保护、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以及园艺技术等发展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专业,地市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化农业的能力与黑龙江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地市所属高职院校的服务现代化农业的意识急需加强,涉农专业急需发展。

(4)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更新速度慢

黑龙江高职所开设的331个专业中有266个专业是2004年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在2004~2011年的八年中,开设的新专业只占19.6%,专业更新发展缓慢。新能源汽车、动车制造技术、飞机制造技术、光伏材料技术、石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云计算技术及生物肥料等新专业都未开设,高职教育服务新兴产业的专业数和在校生规模与黑龙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速度不相适应;服务新材料、林产品加工业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高,应加大投入加强建设;面向服务业的专业数量与在校生规模虽然较大,但专业的复合性、技术技能性与职业素养教育急需加强。

三、黑龙江高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对策

1 明晰专业服务定位,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高职教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依据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行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来优化老专业,发展新专业,着力把服务区域和行业主要技术领域的专业建设成主体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要使专业结构与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匹配,提高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发展的吻合度。处于林业地市的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森林抚育、林业管理、林产品加工和林下养植等专业;处于煤炭地市的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清洁能源、煤化工、新型材料及矿井安全等专业;农业类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艺技术、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农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食品加工及生物农业等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要以校企合作为动力,与区域和行业的主干企业以订单、现有职工双元制式及委托培养等模式合作办学,以企业的技术、产品和管理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处于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和大庆的高职院校要结合这些地市工业园区和服务业园区的建设,积极发展服务支柱产业的专业,充分利用校、企两个资源,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2 设置前沿专业,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新兴产业的能力

要依据黑龙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钢铁、煤化石化、木材深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十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发展新兴专业。目前黑龙江高职院校只有一所院校设立了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和物联网专业。机械制造、信息技术领域虽然是黑龙江高职教育的主体专业大类,在专业布点和在校生人数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传统专业多,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少,专业的通用性强,专门化弱。要按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生物电能、矿产开发、光伏发电、煤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农业、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发展新专业,各行业、地市院校要结合本行业新领域的发展、本地市新兴产业园区的建设,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专门化专业,形成一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能提升学院办学技术含量与水平的新专业,全面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新兴产业的能力。

3 优化专业结构,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要依据黑龙江的产业布局、就业结构和技术发展趋势,调整黑龙江高职高专的专业布局、结构和规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各地市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和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办学优势、在校生规模和就业率,合理调控专业布局,逐步使服务一、二、三产业的专业结构、在校生比例结构和重点建设专业的结构与黑龙江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要重点推进服务一产专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二产专业的技术含量与水平,优化服务三产的专业,引导高职教育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压缩传统性的电子信息、财经和文化教育大类的专业点设置与在校生规模,适当发展工业品仓储、工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服务、风情旅游、老年服务、市场调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维护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专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招生的专业与数量,推进师范型的高职院校向职业型转变。各高职院校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自身专业的调控,对处于竞争激烈、本院又不处于优势的专业要主动地退出,将办学资源集中到办学优势明显的专业和本地区新兴产业的专业上来,专业不求多,但求有特色;办学专业大类不求面广,但求专业集中度高,实现错位发展。

第9篇:变色龙教学设计范文

一、彰显环境文化,显性与隐性相整合

(一)、感知民俗文化

我园地处古城金州特殊地理位置,孩子们时刻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我们带领孩子们参观了金州古建筑、金州小吃街,组织亲子春游活动――爬大黑山,参观响水观、朝阳寺、唐王殿、观音阁、卑沙城、关门寨等古建筑庙宇及古战场遗址。我们开展了以“二园情 古城情 中华情”为主题的家庭摄影作品展和征文活动,共收到优秀摄影作品77幅,征文作品219篇,家长和孩子们拍下了古城金州秀美的山山水水,用优美的语言讴歌了家乡的民风民俗,我们把这些作品编制成幼儿园民俗教育文集发放给每个家庭,孩子们观看、观赏、评论,充分了解了古城金州的风土人情,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二)、创设民俗环境

孩子们不甘于欣赏现有的图片,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于是在幼儿园里每走几步你都会有惊喜地发现:有高高悬挂起的威武的龙头,有多姿多彩美丽的花伞,幼儿园的走廊里垂吊着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风筝,大的是老师做的,家长做的,小的是孩子们自已设计制作的。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布置了富有古城特色的主墙饰,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有古香古色的古城、气势非凡的舞龙表演、各种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民间艺术工艺品、剪纸、绘画、年画……除了全园大环境的创设极具民俗特色外,各个班级也创设了“中国风”主题互动墙和各种特色活动区角。在欣赏区内有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工艺品、服饰、挂饰、建筑及节日图片。在手工区内是民间美术的展览及操作区,包括:折纸、剪纸、纸雕、编织、刺绣、泥塑及民间色彩、装饰、伞画及传统水墨画等等。同时提供民间美术作品,如:折扇、花伞、花鞋、花灯、各式风筝等,并为幼儿提供多种半成品材料:纸张、剪刀、针线、浆糊等供幼儿做做玩玩,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在玩中学、学中玩、玩所得。在表演区内设立小舞台,悬挂多种京剧脸谱、各式服饰、乐器,准备了大量的表演道具。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乐器、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模特表演、音乐故事表演、音乐游戏、节奏练习…物质环境象无声的教师,启迪着每一个幼儿的心灵。

二、挖掘课程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一)、筛选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开展园本课程实践

金州的民间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怎样筛选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与孩子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能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民间艺术内容呢?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总体构思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传说、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乐器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版画、印染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扎染、中国结等),民间戏剧(京剧、皮影戏、木偶戏等),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民间艺术启蒙教育。我们遵循“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从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四个维度,采用“以一个教学内容为主题中心,多种教学形式横向同构,小、中、大班教学内容在同构的基础上纵向螺旋上升” 的内容编排方法,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教育的主题内容。几年来,我们努力构建了各年龄班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收集和创编民间教育主题54个,活动案例340多例。

(二)、开发与生成园本民间教育课程

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课程主题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认真实施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同时也注重课程的开发与生成,鼓励师幼弹性灵活地执行计划。我们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与思考,生成了主题活动“民族村”。经过调查我们和孩子共同发现金州区居住着32个少数民族,造就了金州文化的多元化。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班师生创设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区,有:满、汉、藏、朝鲜、蒙古……展示民族的地理、文化、服饰、饮食和风土人情。在大二班的“满族饺子馆”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包起饺子,其乐融融。在中三班的朝鲜族风情区中,小朋友们和朝鲜族家长学习朝鲜寿司和包饭。大一班正在进行的是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制作和服装展示,在大三班的汉族风情区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玩起了皮影戏……每个班级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演绎着民族风情,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吸引着孩子们。在每月的游园会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每个班级的民族风情区去参观、浏览、游戏、品尝美食,体验着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例:“民族村”活动内容与流程:

汉族每年的传统节日都是以民间艺术形式来展现的,舞狮表演、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扎彩灯都会让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尤其是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州龙舞,它变化多端,神奇而富有魅力,更是让孩子们看得流连忘返。我们充分利用这个优越条件,和孩子们一起搜集金州龙舞资料;参观龙舞基地;观看龙舞表演;观看金州独具特色的百花会;观赏社区民俗风情表演;创设独具龙特色的教育环境。为了节省资金,幼儿园购买了竹子、薄白布、红绸布、腊木杆、线麻,钢丝、线绳等做龙的材料,边琢磨边反复操作,开始制作小龙,老师们用藤条编织龙头的框架,利用休息时间缝制龙身、描画鳞片。2005年,幼儿园组建了由44名幼儿组成的第一支幼儿舞龙队,师生每天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舞龙的活动中,并请来金州龙舞第七代传人李成家爷爷教孩子们学习舞龙,从开始简单的龙摆尾,到后来的盘龙、行龙、龙出海……开始的时候孩子是既好奇又兴奋,可随着训练强度、难度的增加,有的孩子手磨出了水泡,有的孩子胳膊累酸了,有时候要为了一个简单的倒龙把动作重复上无数遍,可是孩子们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退缩。为了让舞龙活动更适合孩子,让龙的精神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龙舞走入了孩子的课堂。教师从五大领域出发,让幼儿通过感知――表现――交流――创造综合性地了解龙文化。教师运用了游戏化的方法,创编琅琅上口的歌谣,让幼儿感知舞龙活动,帮助幼儿贯穿理解舞蹈动作、利用废旧材料制成龙道具让幼儿进行练习。如用童谣:“小手握一握,小手攥一攥,小手转一转,小手举一举,小手握好了”来教幼儿正确拿龙把。用“右手高左手低,伸直胳膊举起来,我学大风刮一刮,然后放下来;跺跺右脚跺左脚,两叉画麻花,向左转来向右转,然后停下来”来教幼儿龙舞的基本步伐。用“小金龙,真可爱,飞上飞下真欢喜,尾巴像小鱼儿,一甩一甩真好笑”教幼儿学习盘龙动作等。教师将盘龙、行龙、龙出海、大波浪、龙抬头、龙摆尾等基本龙舞动作贯穿在音乐活动中进行,教幼儿创编龙舞。如:在舞蹈《梦龙》的创编中,我们就采用了大班幼儿设计的小龙和荷花嬉戏的情节,舞蹈中因为增加了这一情节而变得更富有童真、童趣,幼儿也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从中收获了快乐和自信。二园老师也刻苦学习金州民间舞蹈,将具有东北地秧歌风格的舞蹈动作巧妙地融入到舞龙的技巧当中,创编了独具魅力的幼儿龙舞。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舞龙了,走进幼儿园里你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在做龙、画龙、制龙,舞龙……这系列化的活动如一股甘泉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古老的龙舞在孩子们这里传承和延续,“龙舞”这一枝独秀,带动了二园满园春色。

三、丰富游戏文化,实践与改编相结合

(一)、挖掘民间体育游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自由快乐的象征。因此,在开展幼儿民俗活动中,我园把民间体育游戏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来开展。

在挖掘民间体育游戏时,师生、家长一起收集素材,民间采风,网上查询。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的名称、玩法、规则和所需材料一一详细记录下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汇集到一起,《跳房子》、《踩高跷》、《编花篮》、《滚铁环》、《跳橡皮筋》……等一系列民间游戏,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把搜集整理的各种民间体育游戏,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对难易不同的民间游戏进行分类,通过实践,总结了各年龄班幼儿喜欢的户外体育游戏:

(二)、在游戏实践中我园对已有游戏素材进行改编、创编。

为使游戏的改编与创新更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收集到每一则民间游戏,我们对内容、情节、规则及所相配的儿歌、童谣等都要进行分析,对每个游戏的改编与创新都反复揣摩、实践,进行游戏的可行性研究,赋予新的内容、含义,使之与时代精神、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相适应。这些改编分为以下几种:

1.对一些游戏中存在危险因素的材料进行了改进。如:发展幼儿投掷、投准能力的“打瓦”游戏材料,以前就地取材的材料是瓦片和石头,但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再者,就目前城市幼儿来说,这些材料也非就地取材。因此,我们在进行这项游戏活动时,本着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幼儿自主选择和激发探究意识的角度,投掷物就为幼儿提供了装有沙、米粒、瓶盖等各种材料的沙包,目标物就提供了积木、木片、纸板及布制的动物玩具。孩子们对这些来源于他们生活中的材料充满着探究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

2.对一些脱离幼儿生活的、幼儿不易理解的游戏中的儿歌进行了改编。如:发展幼儿圆圈跑能力的“拾棉花柞”游戏。幼儿对“棉花柞”这个脱离他们生活的植物的概念不了解,对儿歌中的方言不了解,自然就削减了对游戏的兴趣。对于这种游戏中的儿歌,我们就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进行了儿歌的再创编,同样保证了原有游戏的教育价值。

3.对一个游戏创新多种玩法,从而保证幼儿对游戏兴趣的持久性以及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如:发展幼儿直线跑的“小孩真贪玩”游戏,我们在发展直线跑的基础上还设计出了发展幼儿钻爬能力、跳跃障碍能力、合作协同跑能力等多种系列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对一些民间体育游戏进行创编与改造,巧妙地运用,民间游戏的资源不但没有浪费,还让民间体育游戏更加适合幼儿,使民间体育游戏又增添新魅力。

在有意识为孩子创设的民间艺术文化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中,二园的孩子体验了成功,感受到民俗活动带来的喜悦,二园也在不断探索过程中积累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先后创编了独具魅力的幼儿龙舞,形成了儿童化幼儿龙舞教育方法和内容,汇编了音乐节奏乐的优秀教案,并编写了幼儿园音乐节奏乐教学的园本课程。教师制作的民俗玩具《小金龙》在全国幼儿园自制教玩具评比中获奖。我园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音乐教育研讨会,老师执教的音乐教育活动《满童乐》、《梦龙》在大会上观摩和交流,活动案例和专家对活动的好评屡次刊登在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上,教师的论文、活动设计、案例也多次获部级、省市区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