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变色龙契诃夫精选(九篇)

第1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契诃夫是个容易让人误解的作家。

大家应当都读过他的《小职员之死》《变色龙》《胖子和瘦子》什么的,觉得蛮搞笑,只是感觉《万卡》有点惨兮兮的。

高中有篇课文叫《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变色龙》的味道,但是多了许多厚味。

全面来看,契诃夫其实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幽默作家。

契诃夫1860年出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他的祖先是农奴。1841年,他祖父为本人及家属赎取了人身自由。他父亲起初是一名伙计,后来自己开了一家杂货铺,因为生意不好加之不擅经营不久破产。

破产后全家迁往莫斯科,一家人穷得挤在一张破毡子上睡觉。契诃夫一人在故乡继续求学,度过了相当艰辛的三年。1879年,契诃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0年,幽默刊物《蜻蜓》发表了契诃夫的处女作《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这是契诃夫文学生涯的开端。在文中作者嘲笑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自命不凡的地主。当时沙皇采取高压政策,报馆为生存只能登些仅具谈资的无聊文字。契诃夫在上大学期间,为了补贴家用,曾用不同笔名发表了三百多篇这类消遣解闷的文字。这当中也有优秀的,如写于1883年的《小职员之死》《胖子和瘦子》,写于1884年的《变色龙》等。这以后,他的文风渐渐变得深沉起来,像我们熟悉的《哀伤》(1885),《苦恼》《万卡》(1886)等。

《苦恼》写一个年老车夫由于小孩病死了,心里很痛苦、郁闷,想向乘客诉说,但乘客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愿听,反而骂他哕嗦,催他快赶车。他只好对自己的马诉说:“打个比方,如果你生了个马驹突然死了……你说,你不痛苦吗?”

要说幽默,主要集中于他创作的起步阶段。可能由于中小学教材选文的原因,我们对这个作家有了一些误解。不过在那种生计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还能苦中作乐写幽默小品,足见契诃夫不乏幽默天赋。成熟后的契诃夫,他手中的笔,就像他的手术刀一样,无情地揭露人间丑态,同时又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1888年契诃夫获得了由俄国皇家科学院授予的“普希金奖”。1890年4月,契诃夫去萨哈林岛考察。在岛上,他亲眼目睹了野蛮、痛苦和灾难的种种极端表现,于1892年写出《第六病室》。这部小说的画面震撼人心,据说前苏联某革命领袖年轻时读了这部作品,顿时“觉得可怕极了”,觉得他“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这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重要作品还有《草原》。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叶戈鲁什卡的儿童。他的一位商人叔叔,带着他乘一辆破旧的带篷马车穿越草原,去城里上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遇到了种种波折。在穿越草原的过程中,小叶戈鲁什卡目睹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结识了农民、车夫、商贾,耳闻了各种奇闻轶事,他时时回想起祖父、祖母、母亲,又时时被草原的景色迷醉。草原风光变幻无穷:黎明晨雾飘渺,朝霞辉映;白天皓日当空,晴朗明媚;夜间夜幕笼罩,幽静神秘;风雨天,狂呼怒嚎,威慑天地。这一切使小叶戈鲁什卡觉得新鲜神奇,他感到整个草原充满了迷人的青春活力。

第三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文学教师》《黑修士》(1894),《脖子上的安娜》《带阁楼的房子》(1895),《醋栗》《姚尼奇》《装在套子里的人》(1898),《带小狗的女人》(1899),《在峡谷里》(1900),《新娘》(1903)等。这些作品,带有明显的忧郁情绪和感伤色彩,充满了对沉闷无聊生活的痛恨,对未来看不到出路的迷惘。读这些小说,让人心情沉静。原著反映的是沙皇统治下的黑暗,但也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人类面对的共同命运,即对平庸的日常生活的痛恨,对永恒诗意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生活在哪里呢?契诃夫用不同的文本苦苦追问着。

主旨――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

契诃夫的许多晚期作品,充满着一种当时极为典型的社会情绪:“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契诃夫的著名剧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是在这一时期写就的。

“这样的生活”对普通大众来说就是现实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它压抑、呆板、空虚,它缺乏爱意、充满背叛……

但大多数人每天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只有心灵极为敏感的时候才去想:这一切是合理的吗?不这样,我们又能怎样呢?

遇到了一段新的恋情,把德米特利・德米特利奇・古罗夫从虚伪的生活中提升出来,在婚姻困境里苦苦挣扎同时又嬉戏人生的浪子,终于为真情打动,但是这段爱情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带小狗的女人》)有评论家说,小说以朴素、清新的笔调描写了两个恋人,在充满伪善和虚假的社会里,他们好似一对被分别关着的“笼中鸟”。小说揭示了沙皇专制的俄国压制和扼杀着一切美好、健康和真诚的东西。这话不错,但是,这种事不是沙皇一被就能解决的啊,它是人类生存的永远困境。哪个政府能给婚姻围城里的人带来“苟日新,日日新”的爱情呢?

“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是当年俄国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情绪,它几乎渗透在契诃夫晚年创作的每部作品之中。“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结论是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作出的。在《醋栗》中,兽医伊凡・伊凡内奇无情地否定不合理的生活,斥责那些过着这种生活而又感到幸福的自私自利者,他急切盼望革新生活。《在峡谷里》整篇作品浸透着这样一种情绪:在峡谷里的这种昏暗生活必须更新。但是,作家在否定的同时,他也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类小说不免充满感伤气息。实际上小说家的任务就是指出当下生活的不合理,而不是告诉你应该怎样生活。作家的声音必须是能振聋发聩的,能让大众从平庸的生活里警醒过来,促使大家思考,让本以为很幸福的人对自己的生活也有批判意识,甚至觉出生活原来这么糟糕,从而让大家厌恶庸俗,有所超脱。

契诃夫后期作品一直在思考这个主题。

他个人也在追问,自己的生活怎样才是美好的,有意义的。他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情,但又不愿意为爱情作出牺牲。他担心婚姻会给他增加新的烦恼。

情感――游离在爱情边缘

跟许多作家不一样,在爱情生活里,契诃夫好像有些羞怯。他主动去追求女人的事是少有的。面对爱情,契诃夫呈现着“屠格涅夫式”的情势:当勇敢的姑娘向她爱慕的人倾心诉说自己的爱情时,他却往往拒绝了这种幸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人猜测他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拒绝女性的闯入。

一个叫莉季娅・米济诺娃的姑娘,曾使他长久着迷。契诃夫认识她的时候,她是个19岁的俄语教师。她有着浅灰色的卷发,粉黛般的双眉,灰色明亮的眸子。她天真活泼,聪明伶俐,诙谐有趣。契

|可夫以自己的才华、端正的相貌和温柔的微笑征服了她。

奇怪的是,莉季娅越是对契诃夫表示好感,契诃夫就越对她敷衍和嘲笑。在往情感高峰攀登的过程中,契诃夫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对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很向往,他跟屠格涅夫一样,只是喜欢恋爱的氛围。不同的是,屠格涅夫的回避是因为对激情之后平庸生活的恐惧,契诃夫则是因为他自己有一个完善自足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堪与他匹敌。他艋旋其间,不希望被打扰,再深的浓情蜜意在他的精神王国里也黯然失色。

契诃夫写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他本人对爱情不是很相信,他缺乏足够的感情力最和宽阔的胸怀接受真实的爱情。跟莫泊桑、拜伦不同,他青少年时代并未受到爱情的伤害。

契诃夫喜欢这个姑娘,但他不敢抑或是不愿越雷池一步,惟恐陷入难解难分的关系之中。他怕麻烦,他太清楚爱情最后的结局:琐碎的婚姻生活会让最初甜美的爱情变得面目全非。

只是到了很久以后,他才认识到,婚姻与生命有着同等价值,但是那时他已经生命垂危,一切为时已晚。这一点,我在写屠格涅夫的那篇文章(《屠格涅夫:痴情与薄幸》,载于本刊下半月刊2010年1、2期上)的开头引用过屠格涅夫自己的话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这样做是契诃夫的自由,但是,他不给承诺的态度造成了莉季娅的爱情悲剧。莉季娅盼望契诃夫向自己倾吐爱慕之情,而契诃夫总是敷衍塞责。他们可以促膝相谈,开一些善意的玩笑,他给她起一些荒唐的绰号,但是,当着莉季娅的面契诃夫从不轻易表现得那么认真和热烈。他惧怕莉季娅那青春的风姿、泼辣的派头和忧郁滑稽的举动对他的诱惑。

他给友人写信说:“我不想结婚,我想当一个坐在漂亮的工作间里,置身于一张大写字台前的秃顶小老头。”纸和墨已经占据了他的生活,要一个女人,即使是令人倾心的女人干什么呢?能对写作带来什么好处呢?但是那种秘而不宣的爱情又使他心灵上感到快慰,他觉得那是丢不开的。这样看来,他有些自私。女人的青春经不起这种奢侈的消耗。

说契诃夫不爱莉季娅也不公平。他的心情很矛盾,一会他这样给莉季娅写信:“唉,我已经是一个老大不小的年轻人了,我的爱情不是太阳,它既不会给我自己,也不会给我所喜爱的小鸟带来福音。我热恋的并不是你,在你身上我所热爱的是我往昔的痛苦和失去的青春。”可是两天之后,他又改变了腔调:“给我写信吧,哪怕只写两行字也行,请不要这么快就把我忘掉,至少也请你装着还记得我的样子……我从头到脚,整个灵魂,全部身心都是属于你的,直到我进入坟墓,完全忘却自我。”

这种捉摸不定的局面,使莉季娅心绪不宁。

她意识到在契诃夫甜言蜜语的背后,始终隐藏着不想与她结婚的念头。最后,她对契诃夫感到绝望了。莉季娅既疲乏又痛苦,精神忧郁,自暴自弃的念头油然而生。她在信中对契诃夫说:“我像一根两头点燃的蜡烛。拼命糟踏自己,请帮我把这根蜡烛尽快燃尽吧,燃得越快越好!……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阻止我进行这种有意识的自我摧残,但这个人对我却漠不关心。”为了摆脱契诃夫那种即使在远方也纠缠着她的诱惑力。她做了别人的情妇,

才华出众、温文尔雅的契诃夫身边从不缺少年轻女子,但他仍是孑然一身。莉季娅与别人的亲近,本来是为了唤回契诃夫,但契诃夫“回绝”了她,终于弄假成真。不久又遭人抛弃,莉季娅由于怀孕留在瑞士,孤苦伶仃,悲痛欲绝,小孩生下后不幸夭折。从此。她孤身一人度日。契诃夫这时已对她失去好感,爱情的歌手在真实的爱情领地里原来很残忍。

婚姻――最后的沦陷

1900年契诃夫40岁的时候才去主动追求爱情。这时候,他健康日渐恶化,而思想和写作技巧则向更高水平发展。4年后离世。

莫斯科艺术剧院名伶奥尔加冲毁了契诃夫内心构筑的感情防护堤,契诃夫最终坠入情网,他停止了惯常的玩笑逗乐,向奥尔加张开了双臂,俩人相爱得非常热烈。

奥尔加渴望过朝夕相处的完美生活,没有这种生活她会感到萎靡不振。他们亲密相逢之后再次别离所带来的孤独感,使这种过充实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契诃夫终于感到对他所爱的人的生活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这样,契诃夫对婚姻仍迟迟未作出明确决定,他首先想到的是奥尔加,想到这一婚姻会给她带来什么后果?那时他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经检查,发现无论在雅尔塔还是在尼斯的疗养都未能阻止病情的恶化,身为医生的契诃夫,自然明白疾病的致命性。他的日子的确屈指可数了。

1901年5月25日,他们在莫斯科一个小教堂举行了婚礼。旅行结束回雅尔塔以后,他感到病情依然如故,还出现了新的症状,身体虚弱得什么事都不能做。不久奥尔加要到莫斯科,两人又开始了雅尔塔和莫斯科之间的相思。

新婚给契诃夫和奥尔加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欢乐,也带来了新的苦恼。奥尔加和契诃夫母亲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引起夫妻俩的争吵。两地分居也是他们经常赌气、争吵的原因。奥尔加要契诃夫到莫斯科来,而契诃夫要奥尔加到雅尔塔去。他们都渴望过朝夕相处的完美生活,然而契诃夫由于久病不愈,离不开雅尔塔,奥尔加热爱戏剧事业,丢不下艺术剧院和莫斯科。

第2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不同版本的教参,对《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定位,几乎都是:19世纪俄国专制制度的维护者、沙皇的义务警犬,其灵魂丑陋,思想腐朽,言行可鄙,他的存在代表邪恶势力对正义、自由、平等的钳制,他的灭亡象征着落后、反动制度的终将灭亡。这个理解有道理,但未必全面,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从它有道理这个方面来说。

小说创作于1898年,根据课文中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的信息,可知作品描述的故事发生在沙皇三世统治时期。1881年,沙皇二世遇刺身亡,上台后的沙皇三世加强了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大了对罢工、游行等活动的惩罚,加强密探活动和书报检查制度,并取消了大学的自治地位,这证明了其政府对自由思想的恐惧和扼杀。小说里,别里科夫每听到当局批准开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时,就会念出他的经典台词:“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因为这些地方是人们获取自由思想、知识力量,加强交流沟通和团结的地方。另外,在别里科夫的“辖制”下,人们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前面几项都清楚地显示了政府对知识文化力量的恐惧,对群体组织等有生力量的扼杀,最后一条最匪夷所思,别里科夫本人也是教师,却阻挠别人念书写字?他阻挠的会是什么书,什么样的文字呢?毋庸置疑,必然是宣扬进步思想,开拓人们视野的书籍言论。从这个方面来看,别里科夫果然是专制制度的化身,那么契诃夫本身是否也是从这个立场来进行创作的呢?

19世纪80年代,俄国的书报检查制度空前苛刻,庸俗无聊的幽默杂志霸占市场,在这个时期,契诃夫的作品除了《小公务员之死》和《变色龙》外,大都是些庸常文章。1886年经文坛前辈的指点,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1886年写了《万卡》《苦恼》,1888年写了《渴睡》。1890年,契诃夫不顾身体病弱和长途跋涉的艰辛,去了沙皇安置苦役犯的库页岛考察访问,八个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生活,让契诃夫深刻了解到俄国农民的痛苦和监狱的惨状,他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写出了《库页岛》《在流放中》等名作,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闻名世界的《第六号病室》,控诉了如监狱一般黑暗可怕的沙俄帝国。在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契诃夫也逐渐改变了不问政治的思想状态,更为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套中人》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出来。由此可见,契诃夫的创作目的,和当时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那么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及意义,也必然建立在折射俄国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了。

但是,如果认定别里科夫是沙皇鹰犬,那么他不该如此孤独恐惧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胖子与瘦子》中的瘦子,这些角色虽然可鄙,但他们的观念是很牢固的,奥楚蔑洛夫的信仰是欺下媚上,瘦子的信仰是巴结比他官大的所有人。他们目光热烈、意志坚定地要拥抱腐朽的官僚制度,无所畏惧,绝不犹豫。

但别里科夫不是这样的。

第3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关键词】 赖声川;契诃夫;静态戏剧;生命哲学;喜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契诃夫逝世110周年之际,台湾著名戏剧家赖声川导演了两出关于契诃夫的戏剧《让我牵着你的手――契诃夫的情书记》和《海鸥》,向契诃夫表达敬意,并坦言:“契诃夫是我的老师,他教我关于戏剧和人生。”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剧场经验的学者型编剧兼导演,赖声川对契诃夫并不陌生,而他对于契诃夫的理解与接受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1987年受契诃夫的灵感启发而创作的《田园生活》、1990年带领台北艺术大学的学生排演契诃夫的戏剧《海鸥》,到1994年编导具有契诃夫静态性美学风格的《红色的天空》,再到2008年用契诃夫悲喜剧观念处理眷村题材的《宝岛一村》、2014年复排《海鸥》,可以说,契诃夫与赖声川的戏剧编导生涯一直如影随形。不仅赖声川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作品有非常多的契诃夫的东西,但是观众不容易找到。这里面有悲喜之间的很深的关联。”[1]16就连他的太太丁乃竺女士也透露:“赖声川先生对契诃夫的剧本,时常感慨太合乎他的心意了。”[2]结合两位戏剧家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艺术特征、流动无常的生命哲学表达以及独特的喜剧观念在赖声川一些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中得到了具体呈现,归根结底,这是因两者在人生价值观与戏剧创作理念上的接近而形成的影响与接受。以下就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对此逐一展开阐述。

一、静态戏剧的艺术特征

契诃夫的戏剧具有典型的静态性美学特征,因此赖声川称契诃夫在剧场中所做的是“宁静的革命”。“静态戏剧”的概念最早是由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中提出。梅特林克试图创造一种完全没有外部情节冲突的戏剧,只表现人物的“静态的生活”亦即内心生活。他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实践了这种理论。后来契诃夫进一步拓展了静态戏剧的表现形态,他同梅特林克一样认为戏剧应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但认为不应该完全舍弃外部的情节与冲突,只是要尽量淡化、日常化,并服务于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外在形态上来看,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淡化情节冲突或延缓事件的进展,营造平淡悠远的静态氛围;从内涵表现上来看,内心世界的深度体验是重心,但这一重心以细微、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这两个方面自然地统一于契诃夫的剧作,形成了其独特的静态性艺术特征。赖声川在自己的多部戏剧作品中对此有或多或少的借鉴,以下就以《田园生活》、《红色的天空》为例探讨其对契诃夫静态性戏剧特征以及艺术手法的借鉴与应用。

《田园生活》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赖声川在一个夜晚对于契诃夫戏剧艺术的领悟。那是1986年4月,在《暗恋桃花源》首演之后的一天,赖声川和演员李立群、顾宝明决定开车前往台中梨山的一个农场。在那个夜晚,他“突然”“了解契诃夫是怎么回事了。他花那么大力气独立经营出来的舞台戏剧的感觉,我就在这里看到了”。[3]71他注意到一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有很多细微的事情在同时发生着,而这些细微的事情多是发生在人物的内心。就在这一年,赖声川带领台北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学生以集体即兴的方式创作出了四幕剧《田园生活》,呈现了一个台北市公寓中四户家庭的日常生活。对于该剧的演出,赖声川强调:“演出中应尽可能保持一种琐碎但却又平行的同步运作,让焦点多元但却集中,像生活一样。”[4]215与契诃夫的剧作一样,该剧四个家庭平庸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其实并不缺乏戏剧性的冲突与事件,但是赖声川借鉴了契诃夫“隐藏所有故事中的高潮时,留下来淡淡的生命痕迹” [1]15的编剧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例如归家的归先生经体检发现肺部有肿瘤,这对于他那三代同堂的家庭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转折,但是剧中对于这一事件并没有进行戏剧化地处理,而是通过归先生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改变表现其内心经历的复杂而曲折的变化。面对体检报告,归先生最初的反应是不让家人陪自己复查,这反映了他内心的恐惧;然后是确诊后,他脾气暴躁地对待家人,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委屈与愤怒;最后他主动地买礼物送给家人表达温情,表现的是他内心经过强烈纠葛后不得不接受事实并努力补偿家人的心理转变。剧中还有一个经济罪犯在家中被杀害的故事,这本是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情节,但是被放在幕后进行了淡化处理。赖声川没有安排这个角色出场,而是通过两个女儿在内心深处对于父亲的依恋和怀念来表达人性中复杂的一面,让骇人听闻的案件消解在日常生活的温情回忆之中。其它两个公寓内也发生了不同的事件与冲突,如楼上那对丁克夫妻因为堕胎一事而引发的矛盾;作为的另一户公寓内小弟阿忠因鬼魂附身而掀起的轩然大波,它们最后都是随着日常平静生活的恢复而被掩盖或遗忘。这种淡化戏剧冲突的方式很像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剧中的男主人公与教授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甚至举枪射击,但是最终他仍像以前那样继续为教授看管庄园。从主人公的外在来看,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但是内心却经历了从充满希望到愤怒再到绝望的曲折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5]59。在看似平静、缺乏起伏的生活外表之下,构成对比的其实是人物内心深处经历的复杂、微妙、剧烈的变化。赖声川在《田园生活》中采用契诃夫的这种有意淡化情节冲突的处理方式,既给观众留下了更多品味与思考的余韵,也使其成为深具契诃夫风格的作品。

除了淡化外部的情节冲突,契诃夫还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语言层面通过沉默、停顿手法,或者通过人物陷入过去的回忆与幻想之中等等,在舞台上制造停滞静止的画面,烘托人物心理动作的进展。赖声川《红色的天空》正是这样一部静态性的戏剧作品。该剧外部动作很少,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片段呈现老年人的生命状态。剧中的老人由于大多失去了行动能力,因此戏剧动作多在内心而不是外在。首先,为了细致入微地呈现剧中人内心深处潜在的各种情结,赖声川频繁使用了人物自说自话以及“停顿”、“静场”等手法。养老院的老人们在进行对话时经常自言自语。例如第六场“火车”中老金与李太太一起晒太阳聊天,但是渐渐地发展成各自的独白。一边是李太太回忆自己与老李相恋约会的场景,一边是老金叙述自己与妻子在战乱时期离散的场景,两人的话语平行交叉却总是没有交集;第九场“太阳天”中二马试图与老李交流,老李却总是发呆不予理睬等等。这种对话交流的阻滞是契诃夫惯用的手法,他剧中的人物时常各说其事,缺乏真正的交流。赖声川说过:“契诃夫写对话的方式很特殊……不是你一句,我一句,可能你说一句我回三页。其实生活就是如此,人跟人之间不见得在沟通。契诃夫的人物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有人真正在对话。”[6]此外,剧中老人们在舞台上的动作也经常进入静止状态,造成停滞的画面效果。例如第九场“太阳天”,“老人在个个位置上渐呈静止状,仿佛生命中没有理由的停滞。……全部活动静止。老人朝着不同的方位,呆望着不同的方向,各自沉入自己的状态中”[7]56。第15场“雨天”中,“就像在‘太阳天’一场中一切停滞,众老静静地望着右方的天空。许久”[7]82。在这种特殊氛围的烘托下,虽然舞台上没有外在的动作发生,但是每个人物内在的心理动作并未停止,在静场的片刻中其实包含了大量丰富的情绪体验与心理状态,因此这种静场是心理动作继续进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契诃夫还经常通过人物对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幻想来阻滞戏剧情节的进展,使其不断延缓弱化,制造出一种时间仿佛停止的静态效果。剧中的人物往往停留在记忆中的某一时刻,时间仿佛都停滞了,以突出人物内心深处潜在的某种情结。如《海鸥》里的管家沙姆拉耶夫总是会回忆并津津乐道于自己过去看戏的一些破碎的片段,《樱桃园》的男仆费尔斯则沉浸在对庄园过往的回忆中,感慨时间的流逝;另外还有一些热切向往未来的人物,如《万尼亚舅舅》中的医生阿斯特罗夫等人所向往的不是明天或明年的个人生活,而是几百年后的人类生活。这种对于未来的幻想同执着于过往的回忆一样,既暂时中断了当下情节的进展,又使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感上融为一体,在永恒并缓缓流动的时间中否定了事件的激烈转折与变动,制造了静态性的美学效果,营造出平淡悠远的静态氛围。赖声川认为,在静态戏剧中“重要的是回忆时种种事件制造出来的气氛。这样利用回忆,透过时间,观众可以从情节发展中游离出来” [8]86因此,赖声川也经常通过沉浸于回忆或幻想中的人物形象来延缓或中断情节的发展,制造一种静态的氛围。例如《红色的天空》中的老金对自己过世的妻子念念不忘,老麦则沉浸在对过往青春岁月的回忆之中,小丁和邓老太太在对明星“严俊”的幻想中打发时间,陈老太太常常陷入对张家小子的回忆之中,类似的人物形象还有《田园生活》中的归奶奶、《回头是彼岸》中的石之行母亲等。总之,两位剧作家通过回忆或幻想的人物设置,其本质目的还是为了在缓缓流动的时间中消融戏剧中的事件与人物冲突,深化人物内心世界细微多层次的表现,实现静态性的美学效果。

二、流动无常的生命哲学表达

赖声川就导演《海鸥》一剧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契诃夫居然可以把‘生命’直接搬到舞台上。没有一个剧作家的作品更像生命本省。……这对我后来的创作有着明显深刻的影响,让我向往像他一样可以在舞台上创造一种流动生命的感觉。”[1]15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赖声川更为看重的是契诃夫在戏剧中所表达的生命本体世界。虽然现有的资料未能显示出契诃夫具有何种明确的宗教或哲学信仰,但是因其成长经历浸润在俄罗斯东正教的文化氛围之中,19世纪欧洲流行的叔本华哲学思想对其世界观及创作的影响,此外,还有身为医生的他比常人更多目睹了生老病死之生命图景的从医经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建构了他的生命价值观。在契诃夫的戏剧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物内在精神苦痛的再现,以及在日常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对于人生无常流动本质的表达,而这些都接近并类似于佛法中的生命哲学表达。佛法认为人生充满无常,无常即苦,无常意味着变化。宇宙中的一切万有,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而且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赖声川修习佛法近四十载,佛法中生命无常的哲学理念早已渗透其作品之中。在赖声川看来,契诃夫在戏剧中所表达的生命感受与他在佛法中所体会的生命哲学非常相似,因此他在接受笔者的访谈中说过:“另外有一种人,可能他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佛法,但是他所力行的和所相信的其实就是佛法,我觉得像贝克特,甚至契诃夫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以下就结合两位剧作家的作品分析其中相近的生命哲学观。

1.对于生命痛苦的审视与关注。赖声川认为契诃夫戏剧的核心不是什么俄罗斯风情,而是生命的忧伤和心灵的困境。在契诃夫的剧作中,幸福是人们说得最多然而获得最少的东西,它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痛苦才有永恒的、必然的规律。例如《海鸥》中的主要人物全都卷入爱情之中,但无一能获得两心相许的真爱;《万尼亚舅舅》中的万尼亚渴望追求自己的新生活;《三姊妹》中的三姊妹渴望回到莫斯科开始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些理想和憧憬都不得不妥协于残酷的现实处境。因此,契诃夫剧中的人物多在吟唱着生命悲苦的曲调:“我拖着我的生命往前走,就像拖着一条无尽的链子”[9]117、“我把自己的生活糟蹋了”[9]225、“生活像莠草似地窒息着我们”[9]267。剧中人物普遍痛苦的感觉来自契诃夫本人对于生存的体会,在他的手记中曾写道:“在幸福者的门后,应该站着一个手里拿着警锤的人,经常地敲着、提醒着,不幸的人有的是,在短时间的幸福之后,不幸一定会到来。”[10]这种对于人生皆苦的感受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相契的,而叔本华正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得出了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向来也勇于直面“生老病死”的人生苦境,并且直言创作的灵感在于“只要你活着,多看人,多感受一下人活着的辛苦,灵感自然就会出来”[11]24。例如《红色的天空》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生命之苦;《如梦之梦》则直接面对濒临死亡的生命之苦;《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帮助好友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水中之书》则是有感于香港人在金融危机中所遭遇的不快乐的生命体验。可以说,正是对于生命忧伤与人生苦境的关注让两位剧作家在人生价值观上相契并产生了共鸣。

2.表达生命的无常本质。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而这种变化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这种人生的无常本质反映在契诃夫和赖声川的戏剧作品中,即是时间与人生的流动感,以及人在环境与时间面前所表现出的无知与无能的一面。

首先,两位在剧作中多是通过时间或季节的变换,以及各种因缘聚散的日常生活片段来呈现人生的流动感。例如《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中的故事多始于春夏,并在秋季结束。剧中不仅指明情节发生的季节,且存在幕间的季节变换,这使情节在大自然的循环流动中展开。契诃夫剧中经常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聚散,书写呈现流动的生命图景,多部剧中总是有外面世界的人回到原来的住所,和居住在那里的人物短暂相聚,事后又离开的场景。剧中人物的聚散方式和原因虽然不同,但相聚总是开端,离散必是结局,通过看似平淡的日常聚会场景的多次设置,强调了人生中的变数与不可预测。赖声川在剧作中亦注重通过对时间季节的明确指示来呈现自然界与生命界的流动。例如《如梦之梦》从夏季医生的故事开始,到五号病人秋季来到法国、冬天前往城堡寻找生命线索的故事,再到顾香兰在春天的巴黎追寻自由的故事,通过季节的流转,既把这些处于不同时空中的人物连结成为一体,又形象地揭示了循环流动的生命旅程;《红色的天空》则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段,通过季节的嬗变来呈现老人院的日常生活流程。赖声川还通过人生各种聚散离合的情境设置来创造流动人生的感觉。例如《西游记》的舞台上就通过餐厅中一个外国人家庭中的成员组合变化,来呈现生老病死的生命流转图景。开始,外国人乙和丙抱着新生的婴儿丁(名字叫小派翠克)出现在餐厅里与朋友见面;接下来的场景中,丁长大成人,衰老的父亲乙推着坐轮椅的母亲丙上场,然后,乙突发心脏病;最后的场景,丁带太太上,太太抱着小婴孩,他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也叫小派翠克。短短的几个场景跳跃式地衔接,直观地呈现了生老病死的生命循环流动图景。《变奏巴哈》所探讨的主题是无常的人生,其中最具概括性的场景是舞台一角的咖啡厅。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年轻人在这里或相约,或偶遇,由于种种原因聚在一起又分开,流转不停,犹如“流水席……有些人走了、离开了,然后再回来,但是回来的时候,原本的人有可能就不是当时他认识的人……”[12]97这种场景不变,人事已非的舞台图景呈现了一段充满无常的生命流程。

其次,他们的戏剧都表现了人无法完全掌控生命无常的荒诞与无奈。契诃夫的戏剧冲突不再是人与人的冲突,而是“更具形而上色彩和抒情哲理意味的人与环境、人与时间的冲突。这是契诃夫戏剧静态性特征的更为本质的意义所在”[13]43。在人与环境、时间的对抗中,人是渺小的,正如《樱桃园》中美丽的庄园终究无法挽回;《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和索尼娅注定要在乡间默默劳作;《三姊妹》中充满幻想的三姊妹注定无法回到莫斯科,其中的奥尔加更是感慨:“时间会消逝的,我们会一去不返的,我们也会被后世遗忘的,连我们的面貌,我们的声音,都会被人遗忘的。甚至一共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人,后世也不会记得的。”[9]337契诃夫在戏剧中突出了人在时间与环境面前的无知与无能,而他本人曾在信中写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弄得明白。只有傻瓜和骗子才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14]80这是他对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的忧虑。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家,如贝克特、尤奈斯库等之所以自觉追求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美学特征,也正是从其戏剧中领会到了人在时间与命运面前的无奈。赖声川剧中同样表达了人面对命运与时间的渺小与无奈,除了《暗恋桃花源》中江滨柳与云之凡、《宝岛一村》中冷如云与赵子康,他们作为情侣和夫妻在颠沛流离的时代中失散四十年乃至五十年后又再次相聚的故事,更是凸显了人在大时代中的渺小与无奈,剧中老赵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生这一世的遭际哪是人可以估算的?”[15]262而且,赖声川在舞台上还经常通过人物不知不觉慢慢变老的情境,来突出时间无情流逝的沧桑与无奈。如《西游记》中阿奘和美华,他们二人一直变老,魔术般地从高中生变成社会人士;《乱民全讲》中的B、C、D、F在旅馆大厅从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慢慢变得体态苍老并且麻木;《新加坡即兴》中的男人和女人在最后上场时样子都变老了,动作缓慢。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人无法摆脱时间的主宰。

面对人生的无常,契诃夫采取“我们跳开来从远距离看人生”[16](赖声川语)、“笑对人生”的生命态度与创作理念,通过喜剧的艺术表达方式告诉观众,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保持微笑,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智慧。佛法所追求的也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既然生命的无常无法回避的,那么就应该认识它、超越它,而超越的方式即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人生,如赖声川所说:“生命太浩瀚了,当你能真实体会每一刹那里的一切,就会发现,我们个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只不过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网状结构中的一小环而已。”[17]37 而这也是他许多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命态度。两位剧作家面对人生无常的超越性智慧在他们独特的喜剧观念与创作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独特的喜剧观念与表现方法

契诃夫戏剧鲜明的艺术风格常常被描述为淡化外部的冲突、渲染整体的抒情氛围、充分运用潜流等所谓“非戏剧化倾向”,然而这些外部艺术特征背后所隐含的是其独特的喜剧精神及表达手法。契诃夫悲喜融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荒谬意味的喜剧精神,以及热冷交替的戏剧节奏所带来的喜剧效果都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并丰富了赖声川的喜剧创作观念与实践。以下分别做出分析。

其一,悲喜融合的喜剧观念。契诃夫的悲喜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喜剧精神,它并非悲剧和喜剧的简单叠加,而更多地是以喜剧的方式去审美地表达生活中可悲的、忧伤的方面。例如《海鸥》、《樱桃园》被契诃夫明确为四幕喜剧,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喜剧,而是对人生悲苦的喜剧式关照。《海鸥》中的年轻作家特里波列夫开枪自杀、《樱桃园》中的女主人公失去了美丽的庄园,这些本是悲剧性的事件,但是契诃夫把人物的滑稽言行与对人生的无奈感受融入其中,淡化并抑制了戏剧主题本身所蕴含的悲剧因素,形成了一种笑与眼泪兼容的悲喜剧类型。正如美国戏剧理论家所指出的:“眼泪与笑紧密相连,契诃夫将行动置于笑和眼泪犹如刀刃的交界上。但他不想在两者中求中立,他要使同情和怜悯在喜剧性中增强,或者使喜剧性在苦中加强。”[13]44因此,契诃夫悲喜交融的艺术方法超越了传统戏剧中悲剧与喜剧泾渭分明的创作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悲喜剧这一现代喜剧精神的生成。赖声川对于喜剧和悲剧的看法与契诃夫的喜剧理念是一致的,他说:“我一向认为悲剧、喜剧绝非相反词,而是一体之两面。”[4]205因此,悲与喜之间有一种微妙的相互依存关系。看赖声川的戏剧,常常是前一分钟还在流眼泪,后一分钟却会忍不住开口大笑,这种笑与眼泪兼容的情感体验正是来自于悲喜剧的创作理念。同契诃夫一样,赖声川强调对悲与痛苦的喜剧化表达。这一观念正是典型的悲喜剧观。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喜欢喜剧的表达方式,他说过:“喜剧我经常用,而且很喜欢用,喜剧不简单。能够用喜剧表达是非常好的方法,上上的方法。”[18]因此,不仅在相声剧系列中,可以看到赖声川用喜剧的方式处理严肃的社会议题,而且在对悲苦的时代历史进行呈现时,都可以看到他喜剧性的观照与表达方式。例如悲喜剧《宝岛一村》处理的是带有悲剧性的充满离散经验的台湾眷村生活题材,但是赖声川一反“在悲苦的时代表现悲”的策略,而是受到契诃夫的创作启发,“却有办法让一些生命的无奈变成痛苦的笑,甚至觉得自己不应该笑还忍不住”[19]。因此剧中既大量设置了带有喜剧色彩的家长里短与邻里纠纷,又有着人们想回家却不能自主的悲痛场景再现,使观众在为小人物苦中作乐的故事捧腹之余,又为其在大时代中的无奈选择而心酸落泪。诚如赖声川所认为的:“人生本来就不是把悲剧和喜剧分得很清楚的,过分注重悲和喜,未必是全面的。”[20]无论是把悲剧和喜剧同时放在舞台上的《暗恋桃花源》,还是运用闹剧手法讽刺台湾社会乱象的《乱民全讲》都可以看到赖声川对于契诃夫式悲喜剧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与表达。

其二,具有荒谬意识的喜剧精神。契诃夫戏剧中体现了荒谬意识深刻的喜剧精神,这一点让赖声川深有同感,他认为,没有契诃夫,就没有贝克特和品特,而这正是源于对契诃夫剧作中荒谬精神的领悟与把握。契诃夫的人物总是想证明点什么,不断尝试、积累,但总是功亏一篑,最后就差那么一点点,又颓然倒地,一切又恢复原样。如《海鸥》中的妮娜、《万尼亚舅舅》中的万尼亚等等,就这样“把人在生活进程中的尴尬、无望、不可认知、无法把握的状况鲜活地表现出来,表达了对生活的荒诞体悟”[21]129。而荒诞派剧作家将本质的喜剧精神与人类对存在的荒诞体验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正是当年契诃夫隐约感到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将契诃夫《三姐妹》中的等待主题更加抽象化,形而上地表现人对于主宰其命运的时间的无奈;品特的戏剧语言则近似契诃夫,他把契诃夫戏剧里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更加荒诞化地表现为语言交流的彻底失败以及人与人沟通的彻底无望。赖声川说过:“对我来讲,荒谬是容易理解的,但对很多人来讲,荒谬是很难理解的,不理解人性的荒谬的演员是没法演我的喜剧的。”[22]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两位剧作家都通过对人性弱点的嘲弄和悲悯表现了对生命的荒谬体悟。“生命有一种荒谬。这种荒谬你可以说好可怜,你也可以觉得还可以。完全可以一边笑,一边难过。”[23]例如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段子“语言无用”中,两人作为邻居多次见面却不相识的故事情节折射了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疏离与冷漠的荒谬处境;都市喜剧《十三角关系》中丈夫和妻子天天在家却形同陌路,最后两人都假扮成另外一个人相遇以后却坠入爱河,现代人在情感追求过程中所陷入的荒谬处境不言而喻。20世纪的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面对历史的荒诞和生活的无奈,与其悲痛哀挽,莫如居高临下地“苦笑”。正是因为对生命荒谬的领悟,使得赖声川更能体会到契诃夫戏剧中那融于痛苦与荒诞体悟中的更具现代性的冷酷精神,并对其进行更加到位的借鉴与吸收。

其三,热冷交替的戏剧节奏。“热冷交替戏剧场面的变化,可以说是契诃夫运用对比方法在戏剧节奏方面的表现。”[24]102这种热冷交替的戏剧节奏因为对比强烈而蕴含着强烈的喜剧效果。例如《海鸥》中的四幕,每一幕都是以轻松热烈的氛围拉开序幕,却以冰冷残酷的氛围作为结束。第一幕开始,人们聚在一起对于观看特里普列夫的新戏充满了热诚期待的情绪,但结果因其母亲的讥讽转为冷淡怨怒的氛围;第二幕开始,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念书、开开玩笑,充满和谐融洽之感,妮娜与特里果林也开始了大段的倾谈,最后却被阿尔卡基娜的一声呼唤戛然打住;第三幕的开始,阿尔卡基娜与儿子和解了冲突,表现出母子关系温馨的场景,事后两人又因特里果林撕破脸皮大吵大骂而结束;第四幕,阿尔卡基娜回乡使庄园充满了热闹的氛围,却又因为特里普列夫的自杀而急转直下,降为冰点。契诃夫设置这种热冷对比交替的戏剧节奏犹如在喜剧里藏了一把刀,先是把生活中热闹美好的表面展现出来,进而又冷峻地用手术刀把表象背后残酷的真实剖开给人们看,正是这种生活表象与内在本质的自相矛盾一方面能使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去看待舞台上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在情感氛围的瞬间转换中制造了喜剧性效果。赖声川亦善于把极热的场面一下子冷下来制造对比性强烈的喜剧效果。例如《红色的天空》中“同乐会”一场,老人们聚在一起表演才艺,其乐融融,到了节目的高潮,却因老麦的严辞拒绝献唱而被泼了一盆冷水,众老扫兴离场。《宝岛一村》中有一幕是钱奶奶教邻居朱太太做天津包子,两人都听不懂对方的语言,钱奶奶连比带划、高声大喊,充满热闹的气氛,但是想到家乡教会自己做包子的娘,又不禁悲从中来,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场面迅速转冷;剧情就要进入尾声时,眷村邻居们在一起聚餐,冷如云与李子康这一对夫妻分别了五十余年后再次相见,两人内心深处累积多年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而餐后,就在冷如云陷入强烈的情感波动中难以自制的时刻,一个服务员猛地把水桶扔在餐桌上收拾餐具的动作瞬间冷却了这种激烈的情感。这种热冷对比的戏剧节奏既强化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又使戏剧场面充满了尴尬和喜剧感。

综合以上的分析来看,对于赖声川而言,由于佛法修行所带来的对于生命本质的哲理关怀与思考,以及个人对于静态戏剧类型和喜剧创作方法的偏爱与兴趣,使其在具体借鉴契诃夫静态戏剧艺术手法的层面之外,还能深刻体会到契诃夫戏剧中所呈现的融于痛苦与荒诞体悟中的生命哲学与喜剧精神。赖声川把契诃夫视为自己的灵魂知音,并且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借鉴其戏剧观念和创作方法,这既是契诃夫对于中国当代戏剧持续发生影响的有效证明,也是当代戏剧家在商业娱乐化的戏剧生态语境中对于传统经典的一种坚守,以及对于戏剧革新精神的一种呼吁与期待。因为,在自认为叛逆的赖声川心目中,契诃夫更是现代剧场史上一位先锋和叛逆的戏剧家。

参考文献:

[1]木叶.把‘生命’搬上舞台――和赖声川聊契诃夫及《海鸥》[J].上海戏剧,2014(3).

[2]范晓毓.赖声川“对话”契诃夫:震撼源自平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17(07).

[3]陶庆梅,侯淑仪.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3.

[4]赖声川.赖声川:剧场2[M].台北:元尊出版社,1999.

[5]董晓.论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5).

[6]“连台戏”赖声川+契诃夫 大师的灵魂对话[Z].演出宣传册.

[7]赖声川.赖声川剧作:拼贴[M].台北:群声出版社,2005.

[8]李幼新.港台六大导演[M].台北:自立晚报社,1986.

[9](俄)契诃夫.契诃夫戏剧集[M].焦菊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0](俄)契诃夫.契诃夫手记[M].贾植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

[11]高宇倩.赖声川访谈:向外看的人在做梦 向内看的人可以觉醒[J].生活,2013(2).

[12]邱坤良,李强.剧场家书:国立艺术学院艺术系演出实录[G].台北:书林出版社,1997.

[13]董晓.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J].国外文学, 2010(2).

[14](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M].汝龙,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15]赖声川,王伟忠.宝岛一村[M].台北:中正文化,2011.

[16]于静.赖声川:我是契诃夫忠实的仆人[N].北京青年报,2014-03-18(B15) .

[17]张涵予.赖声川和丁乃竺:爱的进化论[J].InnerLight 心探索,2014(3).

[18]陶庆梅.体验赖声川戏剧[J].视界,2002(5).

[19]朱光.“一次性戏剧”伤害市场[N].新民晚报, 2011-08-23(A18).

[20]李悦.赖声川:《宝岛一村》是在还原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N].国际航空报,2010-11-24 (18).

[21]董晓.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

[22]王悦阳,王诣涵.《十三角关系》与荒谬人性[J].新民周刊,2012(11).

第4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契诃夫小说选》作品创作于1889~1899年间。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6~1904),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出的短篇小说巨匠,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文学的“短篇小说之王”。曾荣获俄国科学院普希金奖金,一生创作短篇小说七八百篇。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寓意深刻,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我们熟悉的其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选》中收集了包括《一个官员的死》《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室》等在内的37部中短篇小说,以创作时间为序,全面展现了契诃夫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

《第六病室》描写了发生在一个小城医院里的故事。医院的第六病室里关着5个疯子,他们在这里不仅得不到治疗,还要遭到殴打和非人的虐待。新来的医院主持医生拉京,是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虽然他认为医院里腐败肮脏,对病人的健康恢复极其有害,但又生性软弱,信奉“不以暴力抗恶”的理论,从不去进行斗争。一次,他巡视病室,发现因反抗专制压迫而被关进来的“病人”伊凡・德米特里不但知识丰富,而且思想敏锐,十分健谈,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德米特里的自由主义精神让拉京快乐而兴奋,他来探房的次数越来越多。新派来的助理医生霍包托夫早就图谋着主持医生的位子,便趁机造谣说拉京也犯精神病而把他关进了“第六病室”。拉京因为痛苦难耐,打门想要出去而遭到监护人的责骂和毒打,第二天终因伤势重和中风而死了。

小说以简洁的笔触成功地描写了“第六病室”那种专横野蛮、阴森恐怖的景象,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反动。同时,通过拉京的悲剧,宣告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而在《一个官员的死》中,契诃夫又以简洁美丽之笔出色地表现了小人物灰色、狭隘、压抑的生存状况,生动地演绎了小职员苦闷无聊的现实生活。

一个官员的死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同样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①,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哥纳维勒的钟》②。他凝神瞧着,觉得幸福极了。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常常遇见这个“可是忽然间”。作家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眯缝着,他的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拿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啊嚏!”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巡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③有时候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貌的人那样,往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却慌起来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儿正在拿手套使劲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个小老头儿是卜里兹查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文职的将军④。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里的,不过那也还是难为情。应当道个歉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了一声,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近将军的耳根小声说:

“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一不小心……”

“不要紧,不要紧……”

“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故意这样的!”

“唉,请您坐好吧!让我看戏!”

切尔维亚科夫窘了,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戏。他看啊看的,可是不再觉得幸福了。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了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自己的胆怯,喃喃地说: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出于无意……”

“唉,够啦……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撇他的下嘴唇。

“已经忘了,可是他的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怀疑地瞧着将军,暗想,“而且他不愿意说话。我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明我完全无意……说明打喷嚏是自然的法则,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有意唾他了。现在他固然没这么想,以后他一定会这么想!……”

一回到家,切尔维亚科夫就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他妻子。他觉得他妻子对这件事全不在意,她先是有点儿惊吓,可是等到听明白卜里兹查洛夫是在“别的”部里任职以后,就放心了。

“不过呢,你也还是去赔个不是的好,”她说,“要不然他就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中举动不得体了!”

“说的就是啊!我已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挺古怪……一句好话也没说。不过那会儿也没工夫说话。”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上卜里兹查洛夫家里去解释……他一走进将军的接待室,就看见那儿有很多来请托事情的人,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正在接受他们的请求。将军问过好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抬起眼睛来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要是您记得的话,大人,昨天在阿尔卡琪娅⑤,”庶务员开口讲起来,“我打了个喷嚏……不小心喷了您……请原……”

“真是胡闹……上帝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对其次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说。

“他不肯说话!”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惨白了,“这是说:他生气了……不行,不能照这样了事……我要跟他说明白才行……”

等到将军跟最后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谈完话,正要走进内室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他后面,喃喃地说:

“大人!要是我斗胆搅扰大人,那只是出于一种可以说是悔恨的感觉!……那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请您务必相信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相,摆了摆手。

“哎呀,您简直是跟我开玩笑,先生!”他说完,就走进去,关上他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就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呀!他是将军,可是他竟不懂!既是这样,我也不愿意再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好了,我再也不来了!皇天在上,我说什么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想着,走回家去。给将军的信,他却没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来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好。他只好第二天再亲自去解释。

“昨天我来打搅大人。”等到将军抬起询问的眼睛望着他,他就喃喃地说,“可不是照您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开玩笑。我原是来赔罪的,因为我在打喷嚏的时候喷了您一身唾沫星子……我从没想到要开玩笑。我哪儿敢开玩笑?要是我们沾染了开玩笑的习气,那可就会……失去……对人的尊敬了……”

“滚出去!”将军忽然大叫一声,脸色发青,周身打抖。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呆如木鸡。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的肚子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一路磨磨蹭蹭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有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1883年

(汝龙译)

【注】

① 切尔维亚科夫这个姓是从“小虫”这个字变来的。

② 一个三幕小歌剧的名字。

③ 旧俄时代的第三等文官,品位相当高。

第5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关键词:《海鸥》;角色台词;形体塑造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22-02

2010年夏天,我十分有幸通过甄选参加到俄国伟大戏剧家契诃夫的四幕戏剧《海鸥》的排演中,同时也是《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演出剧目。我所饰演的角色就是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这个角色粗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性格可以挖掘,更看不出他在全剧中有什么作用。然而,我相信伟大的契诃夫笔下没有多余的人物,所以,当扮演配角的任务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演员迎接了挑战。通过反复读剧本,细细体会、比较,一次又一次的排演,我完成了这个角色,塑造出了一个与以往演出版本不同的麦德维坚科。本篇文章就是结合自己在话剧《海鸥》中的一些创作经历和体会,来谈一谈如何将众人眼中可怜、卑微,似乎是“盲点”的人物,通过自己的表演塑造成演出中一个闪光的“亮点”。

一、定位“正常人”

这个人物在剧中有什么作用呢?契诃夫为什么写这个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对于剧本的分析。我从人物关系入手,逐渐达到了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一)人物作用

从人物作用着眼,我发现了麦德维坚科的特别之处:他是剧中唯一的一个总是在计算着工资和日常生活的人,他生活在世俗层面;而其他的人全都是仅仅谈论着艺术和爱情,生活在风雅境界,讲求高雅的调子。只有麦德维坚科不是,他是人群中的一个不协和音。

发现了这种不同,我不禁想:契诃夫标明《海鸥》是讽刺喜剧,他到底要讽刺谁?难道是要讽刺算计金钱和日常生活的可怜的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吗?写这么一部戏来讽刺一个小学教员,这讲不通。于是,我逐渐扫除掉很容易本能地发生的对于该剧中主要人物们的认同感,发现他们才是契诃夫要讽刺的对象。

(二)人物形象

除了具备小知识分子固有的形象之外,在他的身上,还有着一种忍耐,别人对他的熟视无睹,他却能自己“消化”,对家庭、对妻子,对孩子他同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生活方面,麦德维坚科被现实生活所困扰,他靠着少的可怜的工资,依然去努力照顾弟弟和妹妹,养活家里人,所以他是善良的。在感情上,麦德维坚科深爱着玛莎,他会每天来回跑十二里路来看她,尽管看到的总是玛莎冷漠的神态。即便是结婚后,他对已成为自己妻子的马莎仍旧是唯唯诺诺,在岳父岳母面前低声下气,甚至眼瞅着马莎不顾自己幼小的孩子而去服侍特里勃列夫的起居,也不敢吭气,以最大的限度包容着自己的妻子。

那么,通过剧本的这种分析,起初对角色理解上的“盲点”,或者说是无从着手的模糊状态渐渐开始变的明朗了,我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挖掘角色的台词、角色的行动,使之成为清晰可见的“亮点”。

二、角色台词分析:挖掘人物心理

人物的台词必须在规定情景下进行,在把握时代、地域、人文环境的的前提下,非常具体的对生活语言形式再现,从而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第一幕第六场戏,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一个人有理由把精神和物质分开......(向特里果林,热切地)你知道,恐怕应当创作一个描写我们小学教员生活的剧本,把它演一演,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辛苦了。”

众人对他的这句谈话没做出回应。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就角色而言,他是符合人物的性格,更符合其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麦德维坚科不想被众人边缘化,他的价值没有破灭,他需要有所表达。处理这段台词,“没有一个人有理由把精神和物质分开……”我在众人的争执声中,换一个略高的调值将台词抛出,站在人物的角度,极力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对特里果林说道“应当创作一个描写我们小学教员生活的剧本,把他演一演,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辛苦了”的时候,语气上再做一种变化,调值语气需要变得热切,有一种盼望、期待的神情。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特里波列夫的戏剧创作是一种幻想、不切实际的,而将“小学教员”生活反映在舞台上,对他来说,是自己的生活,也是切实可行的。麦德维坚科的“意气风发”与众人对他的“漠不关心”就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人物形象,所以说,人物台词的分析、处理,对塑造人物心理状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形体塑造:设计合理的舞台行动完善人物形象

舞台行动是指在规定情境中,人物按着角色的逻辑,执行角色有目的,有意识,有特殊方式的行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舞台上需要动作。这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艺术基础。既然舞台行动是戏剧艺术,演员的艺术的基础,那么只有通过舞台行动才能够创造人物形象,才能够较好的完成演员的二度创作。”

如何将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恰如其分的融合呢?我们来看麦德维坚科的最后一次告别:

第四幕戏中,众人围坐一起打牌,玛莎见到麦德维坚科在她身边还没走,央求她父亲给她丈夫一匹马让他回去。但是却被父亲呵斥住了。此时的麦德维坚科心里是极度无奈的,所以,我在处理时,为了不让父亲继续呵斥玛莎,提出自己走回去,“算了,玛莎,我自己走回去,也不过就十二里路……”波琳娜此时接了一句“在这样的天气里走啊……”我听到此话,立刻走到波琳娜的身边,认为她能够理解我。但是她一句“先生太太们,请来吧,打牌……”让他的一丝希望再度破灭了。此时,麦德维坚科只能告别离去。于是我把这次的告别处理得使人觉得心酸一些,先走到波琳娜身边,再走回玛莎身边伸手告别,他们的眼中依旧没有麦德维坚科的存在,于是,我慢慢撤回到舞台中间,说道“也不过就十二里路,再见吧,诸位”众人叫牌的声音与此时的麦德维坚科形成鲜明对比,麦德维坚科心有不甘说道:“要不是为了那个可怜的孩子,我谁也不会麻烦的”,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向大家鞠躬。“再见……”像被人抓住错处似的走到下场门口,此时,麦德维坚科还是觉得别人会理睬他的,于是我的处理是:走到门前的三个台阶时,先左脚迈上一个台阶,右转身看向其他人,在这里有一个形体上的定格,这种定格不同于说台词时的停顿,而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种艺术境界。相比他们打牌的热闹、叫牌的声音,此时的麦德维坚科心里彻底冰凉了,开门离去。所以,这样舞台行动的处理,势必会给观众带去一丝思考:玛莎苦恋着特里波列夫,她以自虐的方式嫁给一个她根本不爱的麦德维坚科,即便是结婚后,麦德维坚科对已经成为自己妻子的马莎依旧是唯唯诺诺,在岳父沙姆拉耶夫和岳母波琳娜面前低声下气,甚至眼看着玛莎不顾自己幼小的孩子而去服侍特里波列夫的起居,他也不吭气,他娶了她的身却没有娶回她的心。从而,麦德维坚科这个小人物形象得到了同情,在观众的脑海中变得清晰而完整。

综上所述,通过对麦德维坚科这一角色的塑造和把握,使我认识到,演好一个配角,需要自己在创作中发现并给予人物新的心理内涵。合理的剧本人物分析、角色台词的挖掘、设计合理的舞台行动,塑造出观众认可的人物形象,依然需要我自己去努力实践,因为戏不在大小,人物不在主次,只要演好了,演活了,演真了,同样散发光彩。

参考文献:

[1]马卫红.现代语境下的契诃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契诃夫的一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第6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少年人对作文的看法,约有几个误区。误区之一,认为好文章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美文。“美文”是现在的说法,过去叫“辞章绚烂”。

为什么呢?这都是新文化运动没来得及彻底打倒的、腐朽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给闹的,它们遗毒深远,譬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且不说这样的句子写得好不好,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这一类不知所云的话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范本。

错误一:文章完全可以由词汇构造。抹杀了客观世界的实在性。

错误二:文章是闭着眼睛憋出来的,可以不通情、不达理。所谓“闭着眼睛”是在脑海里抓过一个词安到另一个词上,不合适,再换一个词。直至“合适”,譬如孤鹜、落霞、长天、秋水。而后拈髯微笑,志满意得。

古人号召学子多读书,用意未必是求知(中国的旧书中真知原本就不多),而在求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即言投机取巧进而盗求功名之路径。这一种学习以及写作方法,用现在的话说叫“克隆”,乃造假。描着经典的样子造一个次经典的玩意儿,后来者再描着次经典的东西造一个次次经典的玩意儿,直到NN,和温州人仿意大利皮鞋差不多。

西方的传统是倡导写作向生活学习,重观察、重创造。向经典学习的时候,也是学习作家观察的方法和创造的方法。

中西方对待经典的态度和文字有关。西方表意。荷马的、歌德的、博尔赫斯的文字再好,也只是一些声音,声音再现的是人的思想而非图画。而汉字则有让人膜拜的倾向。人们也许不膜拜“chang tian gu wu”,但迷恋“长天孤鹜”愈腐朽愈留恋。这一种所谓经典导致钻牛角尖、互相抄袭和自恋。这也就是“五四”运动所疾呼打倒的妨碍社会进步的文学上的绊脚石。

这里录一段西方作家的作品:

在监狱后面,给烟熏黑的打铁店露了露头,再往后是那个安适的绿色墓园,周围砌着一道圆石子墙。墙里面,白十字架和白墓碑快活地向外张望,它们掩藏在苍翠的樱桃树中间,远看像是些白斑点。叶果鲁希卡想起来每逢樱桃树开花,那些白斑点就同花朵混在一起,化成了片白色的海洋。等到樱桃熟透,白墓碑和白十字架上就点缀了许多紫红的小点,像血一样。

――《草原》(契诃夫著,汝龙译)

也是写景,是用眼睛看到的诗意的场景。它有动感――打铁店露了露头,这是叶果鲁希卡在行进的马车上看到的。这是一片小景物,写墓园的十字架,墓碑和樱桃树之间的关系,契诃夫写出了它们在几个季节中的变化。樱桃树开花时,白墓碑与花色化为一体。平日,十字架和墓碑只是绿叶缝隙的斑点。而樱桃熟时,白十字架有如点染血色。

这里的描写呼之欲出,和词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不是词在这里造成什么奇迹。奇迹是契诃夫不知多少次默默地观察、体味于心,然后形成的诗一般的文字。

再来看“落霞与孤鹜齐飞”它说的是什么?是说气象动物学吗?不知道。这是什么季节、什么地域,什么时间?不知道。孤鹜为什么与落霞齐飞?它傻了吗?不知道。所谓诗眼,在于“孤”与“落”二字看上去般配,一样的僻。而“齐飞”也不过为下一句的“一色”配对子。没什么奥妙,它不过是比市井中的俚俗狗屁稍微多一些骈仗气的狗屁而已。和人生,和命运,和活生生的大自然毫无关联。中国文人轻视亲历,只拜书斋为师,喜欢这样的东西也就不奇怪了。当然,王勃当年写下这样的句子,可能只为了游戏。而那些专门贻害青年的选家把它当真了,拿着鸡毛当手机。

第7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关键词: 作品纯文学风格 基本意义 具体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作品纯文学风格在结构上的整体意义。在讨论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品纯文学风格”这一结构作具体的解释。作品纯文学风格,是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作品更高层次结构构造活动中,作品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转换生成的新的整体。这一新的整体是对孤立、静止状态文学作品的整体的概括。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能指是文学手法统一体,而作品艺术图画是其所指。文学手法统一体和作品艺术图画在关联方式上存在着基本的客观性、确定性,这种内在关联方式承认文学手法统一体为其所传递的信息――作品艺术图画提供了相对确定、客观的基础,这种基础是不由读者的自由想象而改变的。同样,建立在这种内在关联方式基础上的作品艺术图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不因读者的自由想象而发生改变的。这里的所谓“一定意义”,即是有读者的自由想象的一定程度的参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品纯文学风格具有整体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符号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相互同化作用的构造过程与被构造物。文本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隐含的新单位。作品纯文学风格既不等于文学手法统一体又不等于作品艺术图画,更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累积相加所得之和。作品纯文学风格构造过程,既不存在文学手法统一体的图象化、造型化,更不存在作品艺术图画的技巧化、形式化。

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是文学手法统一体、作品艺术图画各自都不具备的一种崭新的结构特征,是对文学风格连续构造过程中两个等级序列构造过程,以及被构造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特征的概括: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内部诸文学手法的相互同化作用;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的相互同化作用。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作为审美客体的基本结构特征,直接参加文学审美活动。

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意义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以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二者的关系为中心,作品的体裁、题材、人物塑造手法、情节布局方法、语体风格等文学手法意义,以及作品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场景、背景、主题编码的形而上追求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作品纯文学风格意义。

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主要是由作品纯文学风格要素――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的关系来确定的。主人公塑造与情节布局是同质等价的文学风格要素,它们的相互同化作用,不仅规定了双方的不同性质,而且放大了影响文学风格的能指、所指的结构性质,并在这种同化作用中影响文学手法统一体与作品艺术图画关系构成的整体文学风格,从而转换生成新的文学价值。如在欧洲文学研究中,从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出发,欧洲文学可以概括为四种纯文学风格符号:自由摹仿、不自由摹仿、具象表现、非具象表现。其中摹仿与表现体现了欧洲文学风格的基本对立。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注重性格必然性、事件发展必然性,体现摹仿风格的基本文学特征;反之,注重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则体现了表现风格的基本文学特性。

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抒情诗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而较少对主人公形象作直接的言语描述,诗中几乎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情节布局上,也呈现出片段性、无连续性的跳跃状态。抒情诗由此体现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抒情诗对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采取了“零位”或者说“淡化”的处理,而侧重的是作品艺术图画的描画和氛围、意境的营造。因此,抒情诗的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确定,是通过零位或淡化的主人公塑造和情节布局的关系来实现的。

那么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该如何确定?作品纯文学风格诸结构元素的相互同化作用决定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例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一个文官之死》采用的是短篇小说的体裁,以城市灰色生活作为其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和牺牲品。小说的情节布局可以说是“以一当十”,描写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一个喷嚏而陷入灾难境地进而死亡的故事:庶务官伊凡・德米特利奇・切尔维亚科夫在戏院观看《哥纳维勒的钟》时打了个喷嚏,将唾沫星子溅到了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的秃顶和脖子上。切尔维亚科夫为此而惴惴不安,前后几次去给将军赔罪,惶惶不可终日,最后精神崩溃,倒毙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

这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采取的是复杂性格里的漫画式勾勒,将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怕事和多虑的性格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虽然很少对人物外貌作直接描写,但通过诸如“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低下头去……啊嚏!”“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耳根小声说……”“……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走了一忽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吓得楞住了……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了下去”等语句,将主人公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小说的语体风格承袭了契诃夫惯有的作风,有着简洁而冷峻的特点,寥寥数笔,就让我们体味出那种小人物的可悲与可叹。

以上我们谈及了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确定方法,那这二者的关系如何?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类型的概括,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不同,即作品文学想象空间的基本类型不同。同时,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并不否定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不否定作品具体审美个性的差别性,不否定作家个性。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具体意义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补充,而不是对作品纯文学风格基本意义的否定。因此,结构主义中的“模式”和解构主义的“多样性”,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模式”研究和“多样性”的研究都不是矛盾的,它们相互的关系也都可以用作品纯文学风格的基本意义与具体意义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1]刘甫田,徐景熙主编.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2]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一、导入新课

师: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变色龙在文中是指蜥蜴吗?

生:(齐)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齐)奥楚蔑洛夫。

师:作者为什么称他为变鱼龙?

生1:因为他善变。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吗?

生:(齐)对!

三、细读课文

师: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变的?朗读课文第6~27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3分钟)

师:老师找到了一处――课文第8自然段,听了赫留金申诉后,奥楚蔑洛夫说狗是“野畜生”“疯狗”,要“把它弄死好了”,对赫留金是肯定他被狗咬了这个事实。谁接着说?

生2:第10自然段,当人群里有人说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狗是“那么小,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对赫留金说“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师:还有吗?

生2:第17自然段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狗“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坯子”,对赫留金说“你受了伤,我们绝不能不管”

师:之前说狗是“那么小”,后来说“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坯子”;之前说赫留金“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后来说“你受了伤,我们‘绝不能不管”,截然相反的语言,截然相反的态度。

师:(对生2)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第10自然段和第

17自然段的朗读,试着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和语调。(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3:好。他读的这两处语气不一样。

师:读第10自然段,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3:对狗的爱护,对赫留金的蔑视。

廊:读第17自然段该用怎样的语气?

生3:对狗蔑视,对赫留金主持正义。

师: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生4:第20自然段写当巡警说,这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狗“是条名贵的狗,是娇贵的动物”,对赫留金说:“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要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师:(对生4)你还找到了哪处?

生4:第23自然段当将军家的厨师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狗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师:你们看还是那条狗,狗由“娇贵”变成“野狗”,(对生4说)你给大家示范一下这两个自然段的朗读,试着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师:嗯,很好,结果有没有弄死这条狗?

生:(齐)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5:第24自然段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第27自然段奥楚蔑洛夫说“这狗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好一条小狗”,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你们看,奥楚蔑洛夫前前后后变化了这么多次,难怪称他为“变色龙”了,那么,他围绕什么“变色”的呢?

生:(齐)狗的主人。

师: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6:奥楚蔑洛夫是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

生7:奥楚蔑洛夫是个媚上欺下的人。

四、总结

师:大家的看法都对。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第6~27自然段人物语言的分析得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性格,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四人小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本文着重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本文除了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外有没有运用其他的方法?

二、快读课文

师:耐心细致地找一找。

生: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课文多次写到了军大衣。

师:你把这些句子画出来了吗?

生1:嗯。一共出现了四次:第1自然段奥楚蔑洛夫身穿一件新的大衣,第10自然段“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第20自然段“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第29自然段“裹紧大衣”。

师:很好。开头“新大衣”中“新”字暗示什么?

生2:这是一个刚爬上去的小警官。

师:结尾的“大衣”从全文的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生3:首尾呼应。

师:脱、穿大衣,在现实生活中本来是极其平常、细小的事情,它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但是,它对刻画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那么你们认为中间部分两次写到“大衣”,有什么作用?

师:(点拨)联系生活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这种忽冷忽热的事,奥楚蔑洛夫属于哪种情况?

生4:他这样做是为了掩饰自己说错话的窘态,也表现了自己对将军的恐惧。

师:这就是细节描写,细微之处就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三、赏析语言

师:找出你欣赏的语言并说明理由。

生5:“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这句话很幽默,作为警官,带着的巡警手上端着筛子,这显得不伦不类。

生6:“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市场不景气,商业萧条。

生7:“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向人炫耀,以图捞一笔赔偿金。

师:大家都言之有理,要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

四、当堂练习

1 课文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粟。”就是说来这儿之前,警官刚刚处理了一件“案子”,根据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充分展开你的想象,设计一个场景,想象一下奥楚蔑洛夫与他的助手是如何对待一个卖醋粟的小商贩的?

2 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又会到哪里去?

以上两题任选一题,运用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写200字左右的片段。

生8:(第1题)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他昨天刚发的军大衣来到了食品店区,他想向店主们炫耀一下他刚发的军大衣,也想找一个借口来没收点醋粟,不一会儿,他就来到了食品店。刚进店就有伙计说到:“警官,你穿的这件新大衣可真好看!这大衣好像专门为你定做的一样!”“是啊,真好看!”另一个伙计随声附和道。“我今天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检查一下你们店的卫生是否合格!”“警官,你已经来检查多次了,你就放心吧!”“这可不行,万一你们不合格,那该怎么办呢?”“要不你们把这醋栗用这筛子装起来吧!我要带回去给将军吃!”“可是一一警官,我们店里就剩这点醋栗了,你要是拿走了,我们还卖什么呀!”那火红头发的巡警便插了一句:“还不快点去包,再不快点,我把你们这家店给封了!”那伙计便惶恐地说:“我知道了,我现在就去包!”不一会儿那巡警便端着一个盛满醋栗的筛子跟随在奥楚蔑洛夫后面离开了。

师:想象合理,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生9:(第2题)奥楚蔑洛夫提着礼物来到了将军家里,对将军说:“将军,您哥哥的爱狗是不是丢了?我帮您找回来了!这狗真聪明、伶俐,帮我惩罚了一个不识好歹的人!”将军不顾面子地对他吼道:“谁让你把这破狗送回来的!我限你三秒钟内和这破狗一起消失,否则你这辈子就别想当警官了!”说着就让佣人把他赶出了家门。

师:结局有些简单,如果故事情节更有曲折性就会锦上添花。

五、总结

第9篇:变色龙契诃夫范文

1、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莎士比亚

2、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茨威格

3、人只是一棵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但是一棵运用思想的芦苇。要摧毁他,无须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股气,一滴水,都能够致他死命。但是在宇宙摧毁他时,人依然比摧毁者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死,知道宇宙比他占便宜;而宇宙却毫不知道——帕斯卡尔

4、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爱默生

5、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6、一个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

7、许多思想移值到他人脑中之后,会比在其原来生长的地方长得更为茁壮。——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8、我一贯力求思想不受束缚——达尔文

9、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它把青年拉向一方面去,而生活和利益的实际要求把他们拉向另一方面去,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总是占上风的,于是,大多数受教育的青年人经过了一段热烈的青春迷恋时期之后,就走上了已经踏平的道路,而且渐渐走得习惯了——柯罗连科

10、生命在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利兰

11、人生每多失望,能把思想寄托在高贵的性格、纯洁的感情和幸福的境界上,也就大可自慰了——福楼拜

12、宇宙万物之中,没有一样东西能像思想那么顽固。——爱献生

13、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托尔斯泰

14、士兵不要思想,有领袖替他们思想——希特勒

15、只有高贵的思想,而无高贵的血统。——德国

16、若是一个人的思想不能比飞鸟上升得更高,那就是一种卑微不足道的思想——莎士比亚

17、思想是会享用它的人的财产——爱默生

18、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它满载贵重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9、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纪伯伦

20、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法把它拔出来——狄德罗

21、他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麽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

22、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培根

23、思想感情的一致产生友谊。德谟克里特(希腊)

24、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25、思想以自己的言语喂养它自己,而成长起来——泰戈尔

26、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思想变为现实——周扬

27、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使求学的兴趣本身依赖于严肃的思想,而不是依赖于任何不合乎实际的表面文章——乌申斯基

28、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安托法勃尔多里维

29、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费斯克

30、相信青春是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一种谬误。最快乐的人是想着最有趣味的思想的人,因而我们是愈老愈快乐。威廉里昂菲尔坡

31、思想像胡须,不成熟就不可能长出来——伏尔泰

32、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茨威格

33、思想的伟大不在于能否容纳琐碎小事,而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影响使小事变成大事。对小事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对大事真正感兴趣——罗斯金

34、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成年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到他关在一个无从脱逃的牢笼里面——契诃夫

35、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皮萨列夫

36、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7、思想和智慧是高尚的美德——海塞

38、为了彻底防止和克服思想上不同程度的主观主义成分,我们惟有要求自己,遇事都一定要保持真正的虚心——邓拓

39、言语本来应当是思想的仆人,但却往往变成思想的主人。克鲁劳

40、我宁愿和柏拉图一起犯错误,也不愿和这些人(毕达哥拉斯信徒)一起正确地思想——西塞罗

41、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罗曼罗兰

42、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莱里

43、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会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邓小平

4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

45、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居里夫人

46、思想象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罗斯坦

47、说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伏尔泰

48、形式是一只金瓶,思想之花插入其内,便可流芳百世——法朗士

49、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勒南

50、一个人的思想不会停滞,当他清醒时,他的头脑不停地工作,就像不断跳动的脉博,他无法止住任何一种思想。——马可奥勒利乌斯

51、所有伟大的事迹和伟大的思想都有荒谬的开头——加缪

52、伟大的思想能变成巨大的财富——塞内加

53、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歌德

54、思想是我们感情的影子总是更黑暗,更空虚,也更单调。——尼采

55、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怀特黑德

56、人的思想如一只钟,容易停摆,需要经常上发条。——威赫兹里特

57、要做一个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人,不管是在深藏内心的思想活动中,还是在表露于外的行为举止上都是这样。温塞特

58、世上最艰难的工作是什么?思想。凡是值得思想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歌德

59、为什么恰恰到了老年,人才注意到自己的感受,批评自己的行动呢?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就不管这些?到了老年,就是没有这一套也已经够难受的了。年轻的时候整个生活不留痕迹地滑过去,几乎没触动思想,可是到了老年,每一个极小的感受都像钉子那样钉在头脑里,引起一大堆问题——契诃夫

60、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

61、人人都抱怨缺乏记忆力,但没有一个人抱怨缺乏健全的思想——拉罗什夫科

62、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63、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雨果

64、思想是比任何东西都坚固的城墙,因为它绝不会倒塌,也不会交到敌人手中去。安提斯德内

65、信念的固定性不仅可能反映思维的一贯性,而且还可能反映思想的惰性。克留切夫斯基

66、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爱献生

67、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拿破仑

68、思想寓于躯体,但尽管如此,身体最健壮的人不一定就是杰出的思想家——伏尔泰

69、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科尔查克

70、无疑的,您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有文学气质,经历过战斗的风暴,聪明伶俐,没有受到先人之见的思想体系的压制,因此您可以放心:您那剧本的烤炉里会出好货色的——契诃夫

71、我们的生活所需的思想,也许在三千年前就思维殆尽。我们只需要在老柴上加新火就行了——芥川龙之介

72、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托尔斯泰

73、思想上的污垢无法靠逝去的光阴抹掉,也无法用水洗净。——西塞罗

74、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纪伯伦

7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76、要是人家端给您的是咖啡,那么请您不要在杯子里找啤酒。如果我献给您的是教授的思想,那么您得相信我,不要在那里面长契诃夫的思想——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