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色龙教案范文

变色龙教案精选(九篇)

变色龙教案

第1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一、构建龙文化的充分理由

我们的来龙新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明朝中叶,这里原是方圆百里的湖泊(后据考证是地上湖),名日“白鹿湖”,湖边垂柳依依,湖内波光粼粼,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一云游僧人露宿湖边,夜见一条巨龙盘旋湖上,遂就地结庐建庙,取名“来龙庵”,庵主虔心向佛,遂成得道高僧,坐化后肉身不腐(即木乃伊),只有左耳被虫食,法身端坐庵内数百年直至期间被焚毁(法身被焚一节无数目击者证实)。因龙结庵,因诚得道,从此此地虽经历朝历代无数次行政区划然必以“来龙”冠之,后沿袭至今为来龙镇,现在改名为来龙新城。

在来龙这片热土上不仅有许多龙的传说、龙的故事,还有一些龙的建筑、龙的民俗,如龙凤街、赶庙会。更有一些龙马精神的人,如享誉世界的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我校把龙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以此作为切入点解读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地方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些乡风民俗、风土人情,其根本宗旨在了解来龙的历史渊源,挖掘来龙深厚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来龙中心小学特色的校本文化,育好更多的龙马精神人。

二、实施龙文化的具体方案

1.制定方案阶段(2016.03-2016.04)

校长室经过调研,制定初步的“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方案(讨论稿),并公开征求师生的意见,完善方案,最后提交中层以上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座谈会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和建议补充完善。

2.宣传发动阶段(2016.05-2016.06)

(1)“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会上校长室对打造“龙文化”学校特色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2)营造“龙文化”学校特色建设氛围

少先队负责布置橱窗、宣传板报,校长办公室制作宣传横幅,并负责悬挂在教学楼,教导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

3.近期目标落实阶段(2016.07-2016.12)

(1)成立校本文化建设筹备组,制定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文化(“龙文化”)建设方案》

(2)“龙文化”的发掘与本校龙文化内涵的打造与丰富。发动广大师生通过网络、典籍等渠道搜集积累“龙文化”素材,重点在于通过自己对素材的加工创作出具有砹特色的龙文化。

(3)班主任利用班队会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并让学生人人会讲来龙庵的传说,会讲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影响、龙的文化等。

(4)分年级段建立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

一、二年级: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儿歌组(语文教师)、舞蹈组、合唱组(音乐教师)。

三、四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手工组(劳动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摄影组(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

五、六年级:“龙文化”研究小组(教师组)、绘画组(美术教师)、舞蹈组(音乐教师)、合唱组(音乐教师)、故事组(语文教师)、诗歌组(语文老师)、书法组(语文教师)。

三~六年级教师“龙文化”活动课内容分工表

(5)活动时间

我们将利用班队会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以及阳光体育等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特色建设活动。

(6)形成一些艺术品:绘画、手工品、泥塑、刺绣、诗歌、篆刻、舞龙等。

4.中期目标落实(2017.01―2017.06)

(1)对近期目标落实情况再次进行展示、评估。

(2)落实校园“龙文化”宏观设施,邀请相关专家到校指导实施。

(3)面向本校师生征集新校区道路、主体建筑、景观景点等有形硬件名称。

(4)制定特长生标准,评选特长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5)校级配套活动的开展。

①举办有“龙”图案的剪纸、书画展。

②6月1日举办首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对前期成果进行展示。

(6)对前期艺术品进行加工润色,产生市场经济效应。

5.后期目标落实(2017.07-2017.10)

(1)学校的有关“龙”的第二课堂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个性,形成整体性特色。

(2)学生能传承龙的精神,审美情趣、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价值观等都有明显提升。

(3)举办第二届校园“龙文化”艺术节。

三、“龙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育好了大部分师生

1.学生在龙文化活动中变得有精气神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龙文化”课题的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位舞龙学生的日记,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都变成“小龙人了”。

2016年6月1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是星期三,虽然外面很冷,伴着凉丝丝的细雨,但是我们兴致还是很高,因为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听说,还有航拍,大家兴致能不高吗?

第一个节目是我们的舞龙,在此之前,放了段音乐,很长,我着急死了。

终于开始了,我冲上去。虽说有点心慌,但自己压制住了。看!我们的“八字舞龙”、“单侧起伏”……场下掌声一片。当摆到“长城”时,我离音响太近,非常吵!自己心里默念着:“不管了,拼了!”到第三段的时间,我真的拼了,喊都喊破音了!我一直在和张旺说:“三、三、三……”意思是单侧起伏小圆场和跑斜圆三圈,因为还有很长一段音乐,所以多做一点。

最后,公布我们的奖次时,我紧张极了。当听到是特等奖的时候,我又开心地笑了。

这位男学生有1米65高,在没参加舞龙队伍前,上课时不爱举手,老师硬请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紧张地愣站在那儿,嘴乱动,就是说不出话。可是经过一个多月的舞龙训练,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声如洪钟,朗读更有感情,做起事来利索,写起文章来笔下如流水。

总之,舞龙队员们都养成了“耐心做事、善于思考、乐于合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等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龙文化的氛围中,变得敢试敢闯,乐于合作

有几位年轻教师,以前老认为自己是农村教师,不敢尝试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结果他们受到了龙精神的鼓舞,踊跃挑战市级赛课,结果纷纷获奖,还有好几位获得了省级赛课二等奖。以前不大乐于合作、奉献的一些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看法,共享资源。

第2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关于《变色龙》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制定稳妥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根据学情制定。班级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扎实,阅读面较广,班级整体成绩名列前茅,m是普通班但成绩紧逼实验班。因此,笔者采用比较大胆的课堂合作探究模式,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2)了解小说创作的写作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二是方法和能力目标:掌握小说中品析人物的方法。三是德育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1.视频导入:播放小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变色龙,特别是变色时的情景

知识储备: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也是《变色龙》,看看和刚刚视频里的变色龙是不是一样的?

2.整体感知,理出线索:学生用五分钟时间阅读小说,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

格式:本文主要叙述了人做了事, 经过。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

为什么案件没有结果?因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反复改变立场的关键问题是:这只小猎狗的主人是谁?

"变"之线:这只小猎狗的主人是不是席加洛夫将军?

3.合作探究,找出"变"之现

(1)每个小组5-6名同学,从文本中找出表现奥楚蔑洛夫警官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时间5分钟。(提示:每小组主要抓住一种人物描写方法进行细细品读,并派小组成员进行朗读)

(2)要求:每组要把小组讨论的成果体现在老师下发的A4纸上,有理有据地形成各组的板书。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讲解(组员可以适当补充),限时5分钟。

4.知识擂台,智慧大比拼

要求:

(1)发言的同学把板书投影出来,根据小组成果发言,其他组员可做补充,发言结束后由另一名小组成员进行朗读,每组限时5分钟

(2)其他小组的同学停止讨论,跟着"小老师"的步伐,适时地进行圈点勾画

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不断追查小猎狗的主人,只是为了讨好权贵和欺诈底层人民,

是一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变色龙!

教师提问:在现今社会,法律是怎样规定处理小狗伤人事件的呢?(补充知识链接1)

知识链接1:

《家犬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犬若伤人,追查犬主。犬主应负责被咬伤者的全部医疗费用及造成的一切损失。

而在这篇小说中,奥楚蔑洛夫警官一直追查小狗的主人却不是要追查犬主的责任,因为他害怕得罪官比他大的将军。为什么当时的警官和现在的警官不同呢?

5.顺藤摸瓜,挖出"变"之源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就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

知识链接2:

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选自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结合背景资料,完成空白部分:

变色龙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皮肤的颜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

奥楚蔑洛夫警官是一只,脸色随着的变化而变化,以防的侵害。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1)奥楚蔑洛夫警官是一只 沙皇走狗 , 脸色随着小猎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 以防背后蹲伏的席加洛夫将军这只大猎狗的侵害。

(2)奥楚蔑洛夫变色的能力来源U腐朽专制的社会,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学生总结:这篇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奥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深深地讽刺了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第3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美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游戏可以从课堂结构、教学内容、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本文从游戏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对教学产生作用的角度,将游戏分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触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式游戏、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性游戏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合作性游戏进行探微。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

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美术活动。此类游戏一般设计在教学的开始环节,是整节课的导入与基础,是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的引线。同时,在导入时插入游戏环节,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集中精神,为进入课程的下一环节作铺垫。

呈现案例1:小学美术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教师采用表演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小蝌蚪将要去找妈妈的情景;接着,通过学生扮演小蝌蚪,教师扮演各种动物的方式,以简洁的对话演绎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讲一讲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碰到了哪些动物。

学生之前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已经比较熟悉,如果仅仅给学生看动画片,可能既费时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幻想、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征,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和学生一起进入游戏情境,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景中,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小蝌蚪,对故事情节有深刻的印象,为后面了解连环画的特点及作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呈现案例2:在上小学美术第八册《乘凉晚会》一课时,教师运用游戏带领学生体验乘凉晚会的情景。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星月闪烁的夏夜情景;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演乘凉晚会,边演边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最后,请表演生动的同学摆造型,让其他学生再次观察,教师作简笔画示范几种典型的动态。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几乎没有乘凉晚会的体验,所以他们很难想象晚会情景。教师设计“演晚会”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表演丢手帕、吃西瓜、演唱会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乘凉晚会片段,体验晚会活动的乐趣。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最后用画笔表现出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

对孩子来说,游戏能给他们带来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玩、好奇的心境可以活跃大脑的联想,思维敏捷,增强表达欲,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设计一些趣味游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

实践证明,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下和游戏氛围的作用下,学生们就会更乐于对游戏教学内容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勤于对游戏活动所产生的相关问题的思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

教师擅用游戏进行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游戏都仅仅是游戏,学生玩得开心却并未服务于教学,好的游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性游戏往往在讲授新课重点内容时出现,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通过游戏,学生能发散思维,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

呈现案例1:在学习《光源色》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魔光演示”游戏。师生将多只手电筒蒙上不同的透光色布,同时照射教室的白墙、粉笔、师生的白色衣服,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亲眼看到这些色彩变化。

小学生色彩知识不全面,固有色观念牢固。教师通过魔光游戏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光是色彩产生的源泉,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是物体色彩的基本因素。游戏所需准备的材料并不复杂,一只手电筒、几块不同颜色的透光布就可以达到效果,但实验游戏本身的介入使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浅显易懂,启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为进一步研究色彩知识奠定了基础。

呈现案例2:在《恐龙宝宝》一课教学时,学生认识各式恐龙后,教师使用连线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出示了霸王龙、雷龙、剑龙、翼龙的图片,说:“未来科学家将恐龙繁殖成功,恐龙成了人们的好朋友。他们也想有份工作,大家帮他们出出主意,看看哪个工作适合他们 ?”学生虽好奇,但思维暂时没有活跃起来,“我们到职业介绍所去看看哪里需要员工?”老师又写出警察、邮递员、建筑人、出租司机等职业请同学们选择。这时同学们打开了话匣:“霸王龙应该去当警察,这样坏人就不敢做坏事了。”“翼龙当警察也不错,能到处巡逻。”“翼龙当邮递员,又快又方便。”……不同的对象带来了不同的联想“风暴”。此时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看到这些恐龙都找到了满意的职业,其他的恐龙羡慕不已,大家用画笔也来帮帮他,看看还有哪些职业适合他们”。

学生熟悉各种恐龙形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恐龙与职业相联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逐步的设问中发散开来,没有任何限定,依据原型,学生为恐龙选择了满意的职业,就这样,一幅幅富有童趣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炼。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调动学生开展游戏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乐趣,发挥个性,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触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式游戏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往往是小黑板上出示一张范例,让学生去临摹,甚至于要求学生把临摹的内容画在规定的画面位置,不允许创造和想象,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事实上,学生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呈现案例1:在教学《可爱的小鸟》时,教师先画出一只可爱的小鸟,然后出示练习题:小鸟+?=小鸟博士;小鸟+?=小鸟医生。教师利用这样的趣题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使小鸟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趣。有的学生在这只小鸟的头上加上了医生戴的白帽,为小鸟加上了医药箱,让它变成了小鸟医生;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黑色的博士帽、大大的眼镜,让小鸟变成了知识渊博的博士。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这种“加法”再为小鸟加上什么让它变得更可爱?有的学生为小鸟加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和漂亮的小书包,有的学生为它加上了漂亮的礼服和精致的手提包。

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数学进行有机结合,在黑板上呈现了一道数学加法题,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使小鸟形象丰满有趣。加法游戏引入美术课堂有效促成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发挥美术创想,进行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

呈现案例2: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时,教师采用“听音乐舞彩带”

的游戏方式,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动手中的彩带,感受线条的美感。学生一手拿红色彩带、一手拿不同色的彩带,随同老师的指挥,相同颜色彩带的上下、左右、回旋舞动,不同颜色彩带的舞动和学生自由舞动,如同吴冠中的画作《春如丝》一般。

线条的美感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听音乐舞动彩带”的游戏,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起来,学习兴趣也大增。他们头脑中原本简单的线条变得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而且千变万化。这些线条经过学生思维的加工,很可能就变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这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流畅地运用线条来表达,甚至加入自己的情感。

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孩子的想象是敏感而丰富的,稍纵即逝,所以光会“想”还不够,更要善于表现“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培养他们能把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也就是培养他们把头脑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出来的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来触发他们的想象力。

四、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性游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作业摆一摆,展示一番,再由教师加以评议,最多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创意,形式过于呆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大,更别说感受到乐趣了。在评价时,要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以一种成人的、专业的、唯美的眼光来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好不好。因此,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游戏评价方式以改善课堂接近尾声时沉闷的气氛。

呈现案例1:在进行上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我也会剪小窗花》一课的教学时,当同学们做完各种作品时,教师在课堂上模拟了一个买卖交易的现场,一部分同学叫卖,一部分同学当顾客买东西。

教师模拟了一个美术作品交易市场,一部分同学当卖家推销自己的作品,一部分同学当买家评判作品的好坏。在买卖游戏的过程中,用语言交流,使自评互评在游戏中有趣地进行,远远超过了只是教师批改作业的范围,学生创作热情高,把自己融入现实生活,让美术教学与热爱生活紧密结合,让评价在交流中展开,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呈现案例2:在一年级《能站立的纸折动物》一课的评价阶段,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请几位学生戴上老虎头饰,到各个小组找好朋友,要求找的好朋友的作品一能站立,二是漂亮美观。在音乐声中,将小老虎找的朋友请到教室展示台上,再由“小老虎”说说找的朋友好在哪里,从而找出学生作品的闪光点,最后大家在音乐声中找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主人做朋友,学生开心之余也明白了什么样才是好作品。

“找朋友”游戏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教师为学生准备头饰,播放音乐,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氛围,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既培养了学生的友谊观念,也引导学生用评价的眼光看待作品,比较事物的好坏,发现事物的闪光点。在游戏情境中让学生介绍和评价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作品,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产生积极情感,获得心理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自己的创作热情,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合作性游戏

小学生好胜心强,个人或者小组之间都喜欢一决高下。班主任总是教育学生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不可忽视,在美术课堂也应该渗透给学生这样的观念。在团队合作的游戏中,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很快会转换为互助互爱互勉的精神,各成员把自己和群体视为一体,成功、失败都共同感受,在相互的情感、智慧的交流与协作中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呈现案例1:在《五彩斑斓》一课的创作、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布置了三项不同层次的作业,一是基础性作业:用原色和间色自由搭配,画一块花布;二是挑战性作业:共同合作,把花布做成时装;三是突破性作业:每组派选一位模特为大家展示。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组员们分工合作,用原色间色绘制花布、制作时装、推选模特,教师用红黄蓝橙绿紫各色眼睛作为奖品,在进行创意时装秀时让学生戴上,小模特们走得有模有样,走到讲台前时还不停地摆个POSE,教室里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教师布置的任务层层递进,从个人转向小组,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组员的优势,艺术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搭配颜色、绘制花布,画出服装的设计草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按照设计图进行裁剪,制作服装;表现欲强的学生可以当模特展示小组成品。教室就成了T台,每位同学都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简单的群体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感受到一件时装的出品,要经历复杂的配色、设计、制作以及宣传的过程,只有团队协作,每个人各展其长,才能高效、出色地完成。

呈现案例2:上《撕纸》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撕纸作品。小组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创作的主题:海底世界、森林聚会、美丽的校园、快乐的一天、美丽的小区等。确定了创作主题,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有的撕房子,有的撕树,有的撕人,有的做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完成雏形后,又有一名组员统一贴在背景上,写上主题、作者。教师设置群体性游戏,引导小组发挥协作与分工的优势。首先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创作主题,主题的讨论是让组员确定小组奋斗的共同目标。其次由组长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每个人负责撕出一部分的形象。在小组目标的驱使下,每个组员都有动力将自己手中的任务完成得最好。教师不需要多说什么,学生本身在游戏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合作精神。

第4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图案早于绘画和文字,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艺术形式。早在旧石器时代,当时还处在蒙昧时期的原始社会,就能够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后,开始在工具及器具上施加纹饰,并以浪漫的想象和奇异的花纹装饰自身和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先人和图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各种形象刻画在各处,他们用各种形象的图案祈求神力的降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文化图腾――图腾像,一种观念心理并积淀在人的心灵意识底层,于是就演化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这其中便增添了人们无穷尽的联想和思辨、想象和推断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来历,日久天长就生成历史传说和神话,于是图案这种现象就不再仅仅是个生物现象、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了。

中国的传统图案始终同大自然中的云、水、山川、鸟、兽等处在一个全景式的世界中,由于人类最初还受着自然界的种种劫难,才要祈求图腾神的佑护。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善、恶、美、丑观念,并渐渐成为远古中国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再由图案文化衍变出来,这种观念还进一步决定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基本性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以一种信念作为精神支柱,靠它获得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原始的图腾崇拜观念,及由此产生的佑福祛祸观念,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保护图腾,就是发展族群;发展了族群,就能更有效地生存。因此,部族的生死存亡,荣辱灾难,就与图腾的护佑分不开,也和族人的自强与奋斗分不开。就是在这样一种执着的图腾崇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强化,进而积淀为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比如:作为图案的龙和凤,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是寄寓吉祥、寄托人民美好愿望与理想、祈祷丰收年的神灵。龙崇拜盛行于农业社会。龙能行云施雨的观念却源于更遥远的年代。久旱不雨,民间百姓即云集“龙王庙”,将灌木黄荆扎制成“黄荆龙”舞蹈,求龙降雨,传统的农历春节,闹元宵舞龙灯,舞龙最初的含义是在一年之始向龙告福,盼望龙在新年里赐福,后逐渐发展为民间的文体活动,并远播世界各地。龙在民间又被誉为才能超群的人物,例如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誉为龙。民间还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化龙升天,这个故事蕴含着平凡向伟人转化、世俗向神奇转化的哲理。对图像元素的借鉴和运用,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香港凤凰台台标――“双凤”,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凤凰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她代表着美好事物,代表着喜庆、吉祥。代表着“惩恶扬善”,还代表着高尚的人品。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魅力。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定位是以华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它选择凤凰作为台名本身就是期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志吸引观众。台标的设计者紧紧扣住这一主题,采用旋转的一正一反两只凤鸟组合图案加以表达,这种旋转图案具有太极图的结构因素,设计者将“双凤图”删繁就简,把凤凰图案上的翅膀、眼睛、爪子等细节统统去掉,仅余下三根羽毛代表凤凰,达到了标志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的目的。又如中国2008年奥运会标志,大家都不陌生,中国结的形象结合中国绘画的表达技巧,把奥运五环体现出来,用一个正在打太极的形象来突出中国的文明和对奥运会的热望,表达得非常生动,其中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用笔技巧和我们的创意结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独特的魅力。

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雄厚,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大多数是从传统图案中发展而来的,但又不是传统图案的简单翻版和重复。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从历朝历代的工艺水平中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几年,从中国的设计中可以了解到,对传统图案或是中国元素的应用,出现了一种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紧密关联的趋势,使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凸显出来。现代艺术设计融入传统图案和元素气息,它既不是对传统图案的纯粹模仿和挪用,也不会使其丧失悠久历史的厚重感和特有的民族个性,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它不是完全拘泥和沉迷于传统元素的设计中去,使其与现时代脱节:而是从内在本质上成为现代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图案和元素它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基础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可以去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背景因素,中国传统图案受社会的阶级制度、经济发展、佛教文化几个因素的影响。

阶级社会因素,礼器是阶级社会中地位的一种象征,地位越高对礼器的纹饰,做工要求越高。纹饰的最重要目的似乎在于使一件礼器仪容变得醒目。其次,纹饰可以细分器物的种类。它促使人们对器型即礼器种类的注意,此外,在特定的器物类型中,纹饰还表示等级,而在等级中,还表示器物的所属关系。比如:以青铜器纹样为代表,篓餐纹是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社会意义。篓餐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不仅符合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图案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它能按照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需要而加以变化,用器型和纹饰来满足拥有者对等级和所属关系的要求。

经济因素,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的脑力劳动者,正式把全部精力用于设计事业。然而文化必然会得到新的发展和强化,人们文化素养,审美总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初唐时期的藻井图案,纹样清晰,剔透秀丽,色彩鲜而不艳,强调叠晕渲染与线描融合,有工艺之美。井心多方形,以大莲花,大团花,缠枝纹组合为图案主体。盛唐井心缩小,边饰层次增多,团花与缠枝花边盛行,卷草纹、几何纹、联珠纹穿插有序,其图案构成明显趋向节律化,均齐平稳,花型丰满,线条流畅,形成盛唐至晚唐的一代风格。

第5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关键词:装饰 艺术 宫殿建筑 和玺彩画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0―02

中国建筑彩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从最初仅有的实用功能演变到现在集技术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装饰艺术。它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所特有的一种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沉淀深厚,同时它在我国古代建筑的用色上也体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在宏伟的建筑上施以鲜艳、绚丽的色彩,以取得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而和玺彩画就恰好的迎合了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需求,以其瑰丽的特色、丰富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成为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颗奇葩。而本文着重从彩画的发展、分类、等级和结构特征入手,以典型的中国宫殿建筑彩画中的和玺彩画为研究对象,在对彩画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对彩画的创新与发展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以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我们的设计在借鉴国外设计思想的同时,更要融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

一 彩画的作用与发展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装饰艺术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最初起源于中国木构建筑的防腐、防蛀要求,目的只在于保护木质不受损害,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彩画艺术便成为了―种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彩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而发展沿承的,随着社会的变革历经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唐、宋、元之前木结构的古建遗留下来的可以说是极少的,到明、清以后遗留下来的相对较多一些。

因为彩画本身易于风化,很难保存,到了唐代彩绘艺术水平才相对提高一些,直至宋代,彩画的发展相对较成熟,在图案、花纹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明清时期,彩画无论是在工艺上、图案设计上都更加精致、规范、也更加成熟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以清代彩画画风最为严密规范、范围也非常清晰、严明,并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层次,彩画在构图、用色上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它们已经形成了共有的特点,归纳起来可分为“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杂式的类型。

二 彩画之和玺彩画

1 和玺彩画的形成

和玺彩画是在我国古建筑发展的后期出现并形成的。它的出现主要是以元、明两代官式彩画中“点金”一类演变发展而来,直至明代中期才完全定型并逐渐形成规范化。在明末清初时期,官式点金彩画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明代点金彩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从纹饰、色彩等方面丰富它,最后过渡为清代的旋子彩画,二是在明代点金彩画的基础上,生出一个新的种类――和玺彩画。和玺彩画的出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最初的点金彩画在其基础上进行细部刻画,加入新的花纹,删除旧花纹而形成的。

和玺彩画成型后逐渐完善、规范化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始自清代,完成于清代后期,这一时期的彩画为早期和玺彩画。而和玺彩画经过后期发展、完善,便成为了规划最为严明的一种彩画。它的形成就是一个不断删除,不断融合,最后脱颖而出的过程。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或者官式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如宫殿、寝宫、离宫、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和少量的牌楼建筑中。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和玺彩画细部纹饰主要运用象征皇权的龙凤纹,以营造出皇家独有的浑厚凝重、庄严豪华和壮丽恢宏的效果,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神权至上的显赫地位。

2 和玺彩画的类型表现特征

和玺彩画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的,它是清代用于宫殿装饰中最高级别的彩画。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大体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苏画和玺、梵文龙和玺、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等七种。

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主要用于宫殿中轴上的主殿建筑,如故宫三大殿,以表示“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意思;画金凤凰图案的为金凤和玺――在枋心藻头绘凤纹样,一般多用在与皇家有关的如地坛、月坛等建筑上:龙凤图案相间的为龙凤和玺――在枋心藻头绘龙凤纹样称为龙凤和玺,风为美化的鸟的图案,是早期部落的图腾,与龙共存,一般画在皇帝与皇后皇妃们居住的寝宫建筑上,以表示龙凤呈祥的意思;画龙草相间图案的为龙草和玺一常用于皇家敕令建造寺庙,是清代和玺彩画中常见的纹样图案,特点是以轱辘草、西番莲纹为基本形,吸收佛教艺术的特点,采用波纹骨法,纹样对称,形成连圆、连环、连锁的二方连续纹样,有生动、幽雅、流畅活泼、轻盈多姿的艺术效果,一般用于皇帝敕建的寺庙中轴建筑上;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的为苏画和玺――多用于皇家苑圃,用于皇家游览场所的建筑上,代表园林风格。

彩画主要应用于梁枋之上,和玺彩画在清式彩画中是最高级别的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和庙宇主堂上,组画规范严谨、以各种姿态的龙凤为主要图案。

在结构上,梁枋彩画绘制通常是由枋心、枋线、藻头、岔角、盒子、箍头六部分组成。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是枋心,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1/3。藻头俗称找头,指梁枋彩画的枋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盒子是彩画箍头内似方形的部分。当梁枋构件太长时,则在箍头和藻头之间添加盒子,盒子也有菱形或其他形状。箍头位于梁枋彩画左右两段的最外端,有“箍在枋的两头”之意。

和玺彩画构图(图1―1):

在造型上,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它构图严谨,图案较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十分绚丽多彩。在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细部花纹和线路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也由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

在色彩上,唐代以前色彩均以朱白两色为主,色彩明快。到了宋代按建筑的等级差别,彩画大小可分为以下六种形式: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又称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又称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又称黄土刷饰)、杂间装6种。[4]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到了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3 和玺彩画的文化特征及艺术成就

由于政治、气候、人文的差异,传统建筑彩画的色调、类型、图案也表现出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政治上,北方是政治皇权的集中地,它的建筑彩画色彩丰富,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以及皇家园林之中,以官式彩画为主要代表,样式丰富、形式较气派;而南方多文人雅士,它的建筑彩画色彩相对较淡雅,主要应用于私家园林中,以苏式彩画为主,样式也相对较于清淡、高雅。

在气候上,彩画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彩画的用色上。由于北方地区大部分在平坦广阔的平原上,冬季的色彩颇为单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红、黄,蓝、绿等鲜明的色彩在彩画中得到重用,它们为建筑物带来了活泼和生趣,丰富了冬日的景观。与此相反,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彩画使用的色彩则较为淡雅,多用黑、白、灰、墨绿等色,与建筑及自然环境相映,典雅脱俗,宛如一幅幅水墨画。

和玺彩画在皇家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中最为重要的装饰手段之一。在彩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中,最高的当属北方皇家建筑彩画――和玺彩画,其在题材、造型、用色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和玺彩画也是皇家建筑的专用彩画,因其金碧辉煌,图案象征着封建王权的龙、凤为主,在皇家建筑中主要用于帝王下榻的行宫、礼佛建筑和牌坊之上。

三 对于彩画的传承与再设计

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建筑彩画在封建社会末期变得成熟化、规范化,无论是富丽堂皇、庄严神圣的宫殿、宗教建筑,还是秀丽雅致、亲切纯朴的园林建筑,彩画的广泛应用为它们增添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在运用色彩、装饰上高度的艺术成就。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在设计中得到的广泛应用。同时,建筑彩画也在不断的寻找新的发展途径,通过不同的手法,或适当改进,或大胆创新,为彩画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题材上我们可以按参照传统的作法自由发挥想象,将图案抽象画,去掉彩画繁琐复杂的样式,保留其可取之处。这样的简洁的处理方式,不仅不会降低彩画的装饰效果,还可以使彩画的施画工作大大减少,以便达到更符合现展方向的需求。

其次,在工艺上我们可以突破传统的手法,变画为刻。这种变画为刻的处理方法便可以适用于我们现代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之上,如石材、玻璃、木材、布艺等。这样不仅改变了其原有的繁琐的程序,还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这种手法的发展空间也会更为开阔,为彩画在以后的发展中奠定了基础。

再次,在结构上我们将打破彩画原有结构,取精华之处,对其进行重新搭配。这种处理方法的好处是巧取彩画的精华,摒弃其原有三段等分的形式,摆脱彩画严密规范的等级层次,使它更富于时代感,这样的设计也会更加活泼新颖,同时还可以体现出现代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由的心理,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创新。这样既可以创作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又能够体现民族传统特色的彩画艺术。

四 结语

第6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文化底蕴雄厚,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对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大多数是从传统图案中发展而来的,但又不是传统图案的简单翻版和重复。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从历期历代的工艺水平中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几年,从中国的设计中可以了解到,对传统图案或是中国元素的应用,出现了一种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紧密关联的趋势,使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凸显出来。现代艺术设计融人传统图案和元素气息,它既不是对传统图案的纯粹模仿和挪用,也不会使其丧失悠久历史的厚重感和特有的民族个性,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它不是完全拘泥和沉迷于传统元素的设计中去,使其与现时代脱节;而是从内在本质上成为现代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图案和元素它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基础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1中国传统图案的背景因素

中国传统图案的受社会的阶级制度、经济发展、佛教文化几个因素的影响。

(1)阶级社会因素

礼器是阶级社会中地位的一种象征,地位越高对礼器的纹饰,做工要求越高。纹饰的最重要目的似乎在于使一件礼器仪容变得醒目。其次,纹饰可以细分器物的种类。它促使人们对器型即礼器种类的注意,此外,在特定的器物类型中,纹饰还表示等级,而在等级中,还表示器物的所属关系。比如:以青铜器纹样为代表,餐餐纹是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及社会意义。篓餐纹图案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不仅符合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且表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图案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它能按照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需要而加以变化,用器型和纹饰来满足拥有者对等级和所属关系的要求。

(2)经济因素

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济得到了的快速的发展。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的劳动者,正式把全部精力用于设计事业。然而文化必然会得到新的发展和强化,人们文化素养,审美总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初唐时期的藻井图案,纹样清晰,剔透秀丽,色彩鲜而不艳,强调叠晕渲染与线描融合,有工艺之美。井心多方形,以大莲花,大团花,缠枝纹组合为图案主体。盛唐井心缩小,边饰层次增多,团花与缠枝花边盛行,卷草纹,几何纹,联珠纹穿插有序,其图案构成明显趋向节律化,均齐平稳,花型丰满,线条流畅,形成盛唐至晚唐的一代风格。

(3)佛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阶级社会和皇权的统治中,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影响。佛教文化,本来是印度文化的产物,传人中国后需要在宗教环境和器上塑造、镌刻或涂绘各种信仰形象、图画和图纹,并通过艺术加工,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以此打动、激发人心。也因此使得佛本生图充满了各地洞窟的墙面,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艺术和图案艺术。

2中国传统图案的观念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先人和图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把各种形象刻画在各处,他们用各种形象的图案祈求神力的降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文化图腾—图腾像,一种观念心理并积淀在人的心灵意识底层,于是就演化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现象,这其中便增添了人们无穷尽的联想和思辨、想象和推断的种种神奇力量的来历,日久天长就生成历史传说和神话,于是图案这种现象就不再仅仅是个生物现象、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了。

中国的传统图案始终同大自然中的云、水、山川、鸟、兽等处在一个全景式的世界中,由于人类最初还受着自然界的种种劫难,才要祈求图腾神的佑护。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善、恶、美、丑观念,并渐渐成为远古中国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再由图案文化衍变出来,这种观念还进一步决定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基本性格。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以一种信念作为精神支柱,靠它获得维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原始的图腾崇拜观念,及由此产生的佑福祛祸观念,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保护图腾,就是发展族群;发展了族群,就能更有效地生存。因此,部族的生死存亡,荣辱灾难,就与图腾的护佑分不开,也和族人的自强与奋斗分不开。就是在这样一种执着的图腾崇拜和同自然和谐相处中,民族的凝聚力日益强化,进而积淀为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比如:作为图案的龙和凤,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是寄寓吉祥、寄托人民美好愿望与理想、祈祷丰收年的神灵。龙崇拜盛行于农业社会。龙能行云施雨的观念却源于更遥远的年代。久旱不雨,民间百姓即云集“龙王庙”,将灌木黄荆扎制成“黄荆龙”舞蹈,求龙降雨,传统的农历春节,闹元宵舞龙灯,舞龙最初的含义是在一年之始向龙告福,盼望龙在新年里赐福,后逐渐发展为民间的文体活动,并远播世界各地。龙在民问又被誉为才能超群的人物,例如人禹,因治水有功而誉为龙。民间还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化龙升天,这个故事蕴含着平凡向伟人转化、世俗向神奇转化的哲理。

第7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1999年之后全国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回到以前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国家教育部倡导的高校转型,调整培养目标,着重凸显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以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我国大学现在的发展模式基本为高职院校升本科院校,本科院校通过更名大学升格为研究生培养院校,单一学科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些实则都是走的研究性、学术性教育模式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的技能教育,因而导致我国目前市场上技术性人才的稀缺。所以,教育部主张的现代教育转型是指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满足当今市场对高级技工和技术性技能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工荒问题。信阳师范学院虽说是河南省一所办学时间较久的本科院校,历来以“教师之摇篮”著称,师范教育是我校的特色,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师人才。虽然我们不在此次教育部划定的高校转型改革名录之列,但是高校的现代化转型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若不根据政策导向和市场动态做出迅速反应,我们势必被其它高校和时代现实抛在身后。我校是一所综合类院校,有相当一批学科属于非师范教育,这部分学科的培养目标定位都是技能型为主的育人模式,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其中之一,属于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非师范类技术技能型应用专业。因此,我们的学科结构和当今的市场情况要求我们同样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社会和我院实际,更新学科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设计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现实必然性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三线城市信阳,因地理原因,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在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方面有着不可逾越的瓶颈,这也是我校发展的致命缺陷。鉴于这样的问题,只能从现有的硬件资源和师资条件中寻觅出路,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打造地方品牌。信阳系大别山区,自然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着号称十大名茶的信阳毛尖,这是信阳的优势地域资源。而茶叶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自身属性,必须以包装的形式才能面向市场。并且,信阳毛尖作为农产品在外形上几乎所有品牌的产品基本一样,所以商家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必须以包装的视觉形式在消费者眼中呈现出品牌文化、定位及产品特性的不同。这便促生了包装行业的市场现实需求。而我院设计艺术专业属于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应用性专业,需要以市场导向实时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鉴于此,我院决定创办包装设计专业,重点凸显在茶叶包装方面我们的专业性、特色性,争取在河南省内创办特色专业品牌。通过深入茶包装企业公司,我们发现包装有着严格的硬件要求,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院创办包装专业的初衷是服务地方经济,把吸引来的实体项目引入课题,教师带项目团队,负责整体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同时,让学生能够时刻与市场紧密结合,能在与市场实体客户沟通的基础上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但在运行的过程中问题出现了,包装的前期设计基本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但是后期的包装打样、印刷工艺、盒体成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并且,包装设计不仅包括了前期市场调研、中期设计,还包括后期制版、印刷、后工,尤其后工是我们无法完成的。如果完全外包给外面的企业,那么我们的专业便失去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也就与教育部产学结合、凸显应用性的培养目标相违背。所以,如果想让学生学到知识,得到实惠,我们必须组建自己的实训场地,但这又遇到了资金的瓶颈。包装设备从印刷机、制版机、打样机、腐蚀版机以及大量的后工设备,如果整个置办齐全动辄上千万。而每年学校给我院拨付的设备购置款与此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所以,要想将包装创办为我们的特色专业我们必须寻找外援。在学院的积极努力下,我们与信阳有着二十多年茶包装制作经验的云龙包装公司一拍即合。设计资源是我们的优势资源,但这是云龙包装最为匮乏的资源。而场地和设备资源是云龙包装的强势但又是我们的弱势。所以,双方经过协商,在云龙包装公司成立了茶包装实训基地和包装研发中心,这达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我院实现了设计实训的目的,企业也克服了设计创意人才缺失的问题。

三、学院育人机制的蜕变

(一)将自身特点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结合,灵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以技能型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时刻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而作为校企合作的我们,同样应该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因为企业是市场的温情表,对市场的变化反应的最为灵敏和迅速。并且企业具有庞大的营销团队,时刻将市场信息带回到企业,企业的新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关注点。所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说是我们在市场领域开启的一扇窗户,我们只有通过企业才能及时快捷的了解市场的风云变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和策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透露出院校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趋势。过去的培养方案基本都是按照理论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安排的,中间只有少量的实践考察课。对于学生的授课模式上基本都是虚拟训练的模式,这缺少了实体客户的沟通过程和市场实地调研的过程,对于虚拟的客体的理解都是基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同时给出的包装定位也是个人知识和阅历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这样的设计最终只能是一个提案,没有真正实现设计为他人服务的宗旨。换言之,就是设计的过程没有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精神,对于整个学科构建和专业发展都极为不利。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一定要灵活、实用,真正符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我院在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与合作企业云龙包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双方需求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在课程设置上,基于课程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的映射关系,重点凸显专业特色,砍掉陈旧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并对一些课程进行合并,如我院将各大院校至今一直在沿用的包豪斯一百年前开创的三大构成设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题构成》)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变化和现实需要合并为《设计构成》;将《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合并为《字体与标志设计》,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和形式发展,培养更具实用性的新型人才,增设《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课程,体现设计是一个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大系统。将压缩出来的时间全部给我们的包装特色专业,增加包装设计课时,并且将《包装设计》课程做深度上的挖掘,开设《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材料设计》《印前设计》《包装实物制作》等课程。在理论课设置上,结合专业特色增设《茶文化研究》课程,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以便在设计的时候能更好地给出茶包装的设计定位。在提高学生审美方面,我院对于包装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中国画》《水墨技法》等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包装设计提供了设计技法保障。

(二)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

教师在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现在各大院校招聘政策都是要求高学历,而设计又是个新兴学科,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实践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单位工作,作为教师本身来讲就缺少与市场接触的机会,缺少实践能力,课堂的讲授基本处于理论层面和基础知识的传承。鉴于这样的情况,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增强企业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这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我院与云龙包装签订协议,设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云龙包装学习包装后期的制作和印刷工艺,并且参与云龙包装与客户的直接沟通过程,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我们教师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院包装专业实行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前身是在我院推行多年的“研习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的“项目化的分组研习机制”指的就是实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将社会实体项目引入包装设计专业的课堂,专业按照教师分组,分成几个项目组,每个教师为项目组的设计总监兼市场指导。最终目的是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向专业化、特殊化方向发展。最后,以点代面调动整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探索能力。云龙包装负责承接业务,将业务分给我们,设计教研室主任负责业务分配。每个项目组出具一套设计提案,被采用的云龙包装会支付项目组设计费用。此部分奖励大部分作为教师和学生的酬金,一小部分作为研究经费,作为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和参观所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组挑选二名学生作为总监助理,负责项目洽谈记录和项目具体细节的沟通。从项目的市场调研、企业考察、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过程修改、定稿打样以及制作工程环节,项目组总监和助理都全程参与,实现了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我院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回归了设计教育的本质,毕竟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

四、企业运作模式的调整

(一)建立教师工作室制

云龙包装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效果,在企业内部专门为我院教师设立了设计工作室,以此实现沟通的便利性。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上课期间就利用学院提供的实训室培训学生,课余时间就是企业的一名设计师,在企业进行各项设计活动。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真正地了解企业,教师工作室的建立为教师设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稳定性。从设计的前期客户沟通、中间设计到后期的印刷制版,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跟进,有利于加深对市场和设计工艺的更进一步了解。由于教师长期参与企业与客户的对接活动,使设计出的包装作品真正被客户所认可。截至目前,我院教师带领的团队已经成功为多家企业成功设计了包装产品,如信阳德茗茶叶、信阳广义茶叶、南阳山茶叶等。

(二)举办设计大赛,以赛促合

云龙包装有限公司在强大的市场效益形势下,自己本身设计部门的设计力量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每年春茶上市前,各大茶企业都需要进行新的包装设计和品牌策划,市场部门签订的大量设计合同就堆积到一起,不能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所以,作为专门服务茶企的云龙包装急需要设计创意。而我院具有数量庞大的学生设计群体,每年都在进行大量的包装设计训练,但一直都是纸上谈兵,缺少实体项目的锻炼和市场的检验。这样的供求关系下,双方签订协议,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每年举办一届茶包装设计大奖赛。云龙包装负责收集各大茶企业的包装设计需求,而我院教师负责分组带队进行实体项目的设计工作。大赛还成立了大赛委员会,负责大赛各个环节的协调与统筹工作。在作品评审过程中,云龙包装灵活调整评奖制度,请的并不是学界的评委,而是将全国各大茶企业的负责人邀请来担任大赛的评审。这不单单是评审,而是演变为一种拍卖,将各大茶企业看好的作品以拍卖的形式直接进行现场订购,使用作品的企业承担设计费用。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大赛知名度逐年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加入。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创意,是任何一家设计公司一个设计部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学生的参赛年级逐年在变,所以设计的创意也是层出不穷。伴随着大赛的举办,云龙包装将从全国邀请来的企业家聚到一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茶品牌营销的博弈平台,举办茶品牌高峰论坛,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经营的一些理念。在此过程中,企业得到了知名度和利润,而我们院校得到的是真正的实训机会,双方可以说在大赛的合作机制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三)建立双方互教互学机制

第8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关键词:装饰纹样;文物纹饰;平面设计;创意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意外发现了南越文王墓,该墓是岭南地区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持最好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我国古代的南越王时期,其历史文化在当时的气候、政治、宗教、制度等影响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装饰所用的纹样蕴含了中原、土著、海外异域等艺术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1]其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金釦象牙卮”“铜印花模板”等文物的装饰纹样对现代平面设计极具有参考价值,本文在充分了解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后,展示了设计应用成果,以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为平面设计、文创设计开拓更宽广的设计思路,从而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审美中的魅力。

一、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玉器、金银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等文物上发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纹样,涉及的内容有植物、动物、几何形状、大自然、人物等。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中的动物类的装饰纹样极为多样化,其中包含不同造型特征的龙纹、凤纹、虎纹、双龙纹、双凤纹、龙凤纹、龙虎纹等,另外还包括马面兽、方头兽、朱雀、饕餮兽、犀牛等兽纹;动物形象有:牛纹、鸟纹、羊纹、猪纹、蝉纹等。植物纹样涵盖了蒜头纹、谷纹、篦纹、蒲纹等。几何图案纹样包括弦纹、涡纹、绞索纹、菱形纹、堆珠纹、线纹、戳印纹、绳结纹、山字纹样等。与大自然有关的纹样有:月亮纹、山纹、云纹、火纹、雷纹等;与人物的活动相关的纹样有:羽人纹、体型各异的舞人纹、力士人操蛇纹等。纹样是一种装饰图案的统称,在艺术的本质上,它并不是独立的,必须要依附于物体,而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装饰的含义。其内涵包括符号的意义、功能的基础、美学价值。[2]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造型独特,从纹样、器型、工艺上看,不但大量糅合了中原汉文化和楚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了波斯、西亚等海外文化的影响。文物的装饰纹样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设计师应当深入研究传统纹样,将其与现代平面设计建立亲密的联系,发挥传统装饰纹样的艺术价值。

二、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在设计中的思考与应用

在十九世纪晚期的欧洲,以英国为代表开始将平面设计从美术领域中分割出来,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平面设计的概念,在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才初具现代意义的平面设计概念。我国的平面设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整体起步较晚,从设计思维角度看平面设计元素具有典型的西方特色,盲目顺应潮流,制约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也面临在现代视觉创达设计中如何传承再发展的问题,较为简单的复制、单纯的模仿,会让我们的传统技艺停滞在表层,丧失活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积极地把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注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形成了自己的原创的设计品牌,为中国原创设计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设计师常常会从我国的传统纹样中寻找设计灵感,以便创作出更加符合国情的中式审美的作品。但是,从具体应用的作品情况看,一些设计师在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上忽略了传统纹样的内核——民族底蕴。对纹饰纹样的内涵不甚了解,对纹样出现的历史时期及地域文化分析不透,设计出的作品还停留在表象,这样不利于平面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因此,平面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通过对原有模式的再创造,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传达元素,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

三、透雕龙凤纹图案的平面设计创意思路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图1),材质是一种青白玉,土沁以黄色为主,是一种圆璧形状,通过一个圆圈分成内、外两个圈。内圈中是一游龙,两爪、尾伸向了另一区;外区则是一凤鸟,在龙爪之上,鸟冠、尾羽者是卷云纹样,在外区的上下均有呈现,图案的构思非常奇巧。[3]此件玉佩镂雕精细,构图完美和谐、主次分明,卷曲流畅的线条使此璧造型更具有动感和灵气,是汉玉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图1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展现了南越王时期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以“透雕龙凤纹”为例进行设计应用的探究。设计思路分为三个设计步骤:一、将原本纹样构成规律打破,提取原纹样的符号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在原有的图形基础上重新整合元素信息,构成新的模式。二、在新的载体上进行延伸设计,在充分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保留原图案的象征意义同时传达其思想。三、用现代色彩美学的概念以及文字的解构重组对传统纹样进行再创作,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感官。这种设计思路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演变,将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民族内涵、传统的美学观念演变为可视的形态呈现出来。传统纹样、图案经过逐步设计演变,是不能完全摒弃原始图形结构的,而是将设计师自身的审美意识,给图形美术以新的形态,再对其进行再塑处理,以使其逐步达到充实、完美的效果。

(一)提取原纹样的符号,寻求新的载体

为了突出动作的张力,南越国的工匠们采用了镂空雕刻技术,将动作的线条勾勒得更为清楚,并以阴线刻画出了动物的腿部、脚部。[4]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被选为南越王博物院院徽,整个作品采用了线雕刻和雕刻工艺,对龙凤纹、卷云纹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加工,以削弱了龙、凤的身体轮廓,凸显中部位置。龙的威武庄严,凤的柔美华贵的姿态跃然于璧上,使平面图案更具立体感。南越国的雕刻师也巧妙地处理好龙凤与卷云纹的关系,在雕刻中不仅体现了元素之间轻重、疏密、聚散等节奏韵律感,而且使“形”与“意”达到高度完美结合。《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单独提取了原文物中“龙”和“凤”元素为纹样的代表符号,将两款设计搭配成系列作品,寓意着吉祥美好。“龙”“凤”的头部、胸部以及前爪还保留原纹样的特征,以提高辨识度。打破原有的双环型框架,将龙的尾部以舒展的姿态呈现,还原龙、凤的写实形象,让开阔的空间作为新符号的载体,原纹样的云纹也从框架中分离出来,以自由的形态穿插在龙的四周,设计线条流畅生动,向四周延展扩散开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扩张力,给人一种凤舞龙蟠的灵动感。在细节上依然部分还原了纹样刻画的线条,同时增添了龙身及尾部的毛发感,使形象更为生动。强调凤鸟的元素中的凤尾部分,以夸张的设计延伸为两个部分,与卷云纹呼应,突出了凤鸟形象的温婉柔美。传统的龙凤纹经过巧妙的现代设计手法加工后,将符号本质从烦琐的龙凤图案中抽离出来,从而使平面视觉传递出一种欢快简单的现代美感。图2《龙凤呈(二)延伸设计——对纹样内涵的理解及传达思想在中国古代各时期龙凤不但具有丰富多变的外在形态,还蕴藏着独特的内在文化。汉代初期,信奉道家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5]《易•乾卦》载:“云从龙”。云为水气,从龙以致雨。龙是水神,是水中灵物。[6]凤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尚书.益稷》中记载,大禹得胜,“箫韶九成,凤凰来朝。”《尔雅•释鸟》中郭璞将凤凰写成,鸟首、蛇颈、龟背、鱼尾、五颜六色、六尺高。由此可见,凤鸟在古籍中的地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得更为明显。总之,凤凰最大的特点就是五颜六色,突出的是天地一片祥和,是不可多得的吉祥之物。[7]龙凤表达了阴阳交合、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汉代的龙凤图案造型具有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的特点,在设计上也更追求龙凤纹样的完美性,极具张力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不仅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也是寄托了精神信仰的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在此件文物中“凤”头部位置靠下站立在龙爪之上,回眸与龙相望,意味着对龙的归附。在古代,艺术品不仅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实现君主的政治理想,所以其装饰中所包含的具有权力威严的象征意味。但在现代龙凤纹早已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在玉佩中“凤”作为整体纹样的次位,图案小且不完整,刻画精细度和“龙”相差甚远,凤纹常体现出优雅的神韵也是为了衬托龙的矫健与力量。在我国古代,龙多代表男子,凤多代表女子,所以,凤纹一般都会和龙形图案相匹配,而龙形图案则是位于中间,而凤凰则起到辅佐的作用。但是重新设计后,在《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中,提取凤鸟视觉元素独立作为系列设计中的一款,突出其主体地位进行设计,不仅提高了作品的丰富性,更符合现代人的性别平等观念。对于“凤”的处理,依旧采用了“还原主体”“舒展尾部”的方式,使新的两款设计风格是互相映衬的,提高了两款设计的关联性。在主体造型上都采用了云纹与龙、凤纹通过形式美组合在一起,形象舒展优美、风格灵动、突出主题,蕴含了“祥瑞之兆”“龙凤呈祥”“龙凤双喜”等文化内涵。“透雕龙凤纹”在再造的同时,将中国的传统资源、先进的思想、流行的元素以及对传统审美和现代气息的浓缩糅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创意、个人的创作才华相结合的过程。

(三)现代平面设计配色方案及文字设计对传统纹饰的再创作

传统纹饰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想要与现代的视觉传达理念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符号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精炼概括其形态,加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的配色和文字设计与原纹饰结合,使其富有时代特色。颜色的组合在图形的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颜色的改变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平面上通过调整颜色、亮度来表现情绪,在色调、亮度方面;多种颜色的结合,可以诠释一个人的情绪,让人从他的眼神之中,感受到了一股惊人的能量,感受着这三个字所蕴藏的含义。所以,颜色对平面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颜色是造型美和传达美的一个主要因素。色彩是文化、宗教和人们传统审美观念的长期积累,其内涵十分丰富,是历史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8]《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一(图2)大胆地将高饱和色度设计融合在其中,同时又有撞色的设计感,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烘托了祥瑞、喜庆的氛围,符合原纹饰的文化蕴含,也让受众更深刻地去理解其含义。文字也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文字与图像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精炼的文字设计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清晰、准确地传达作品内容。《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二(图3)中运用了解构重组的设计风格,将原“龍”“鳯”二字拆分,用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图1)中提取的元素代替具体的某些笔画,但又不影响原本文字的辨识度,确保人们可以准确地接收文字信息,同时增强文字的可观性和视觉形象效果。把龙的刚劲和凤的柔美融合在文字中,意形结合,既保持了原始汉字的基本构图,又使汉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文化意蕴。传统意义上的纹样,在当前的平面设计、重构再创造中,除了传统价值观念、艺术审美取向的进一步改进和丰富之外,各个时代的文字、文化等特征,通过融合的方式,也必然会使得传统的图案装饰艺术形式本身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内涵、形式之美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图3《龙凤呈祥》系列设计之二结语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佩以精巧的工艺和富有艺术感的造型对现代艺术有多方面的启迪。本文以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上的装饰纹样为主要实物依据,分析研究南越国时期装饰纹样造型的独特性,内涵的传承性。深度挖掘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与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相结合,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师拓展设计思维,在增强平面设计作品观赏性的同时丰富意境,使传统纹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凌云.赵佗和南越国[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

[2]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广州市文管会.西汉南越王墓[M].1991.190.

[4]谷娴子.西汉早期出土玉器的标型特征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为例[D].广东.中山大学,2007.

[5]杨军,徐长青.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J].考古,2016(7):45-62.

[6]李新,朱存明.海昏侯墓“熊形玉饰”的文化解读[J].中原文物,2017(6):99-104

[7]胡田甜.南越王墓出土凤鸟纹玉器与巫文化[J].文物天地,2019(01):15-19.

第9篇:变色龙教案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闽西;本土;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资源,通过利用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以启发,期待着我们闽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行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立足本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立足本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本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龙岩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有众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资源,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还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花香飘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是思想的发祥地,“红军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走进自然、社会,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充分挖掘闽西所独具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下面谈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资源,做好实施准备

首先要组织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建立领导、研究、管理、实施的队伍,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方案,制定好学校实施本土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学校有了合理的计划,各个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师才能按时间节点进行布置、落实,制定出具体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结合本土资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活动前,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活动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

如新罗区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对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进行调查,了解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对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作用。同时,同学们通过龙岩境内关于“龙”的地方命名调查,发现古代人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连城的一些学校选择“走进冠豸山”的研究课题,并将课题分解为:对冠豸山自然景观的探究、对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对冠豸山人文历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导游、走进培田古民居、对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风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调查、冠豸山旅游经济分析、冠豸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调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将“学会制订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在学生经历了主题确定阶段并完成分组后,为即将展开的本土资源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体现出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习进程的预设,可以保障活动有序地进行。如,武平三中围绕课题《追溯名人足迹 提升客家文化》,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布置,确定了阶段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实施开设“确定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研讨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学习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白了制订活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下阶段的活动。

(四)充分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做好四大领域的整合

结合我们闽西特色文化内涵,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相整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长汀由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长汀“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宝值得借鉴,从中可以产生一些主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到社区调查垃圾的存在、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对社区居民的思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的思考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入社区,参加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开展“生态长汀・环保卫士”的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种下一棵树、圆我美丽梦”的系列活动,实现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相关活动;活动过程当中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录像,活动结束制作电子文档,进行展示汇报,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三条线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他们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活动领域,充分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领域,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生活、活动领域。

(五)总结提炼本土特色经验、做法

总结是指总结各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同时对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总结时,要把问卷调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按照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体会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动档案。撰写总结报告应包括活动的基本情况、对目标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效、活动的特别之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内容。

上杭三中同学们深入才溪乡开展了“才溪乡调查报告”的研究性学习。围绕该活动,同学们深入民众家中调查、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闽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各县、市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果能够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能形成具有“红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课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家乡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总结阶段,把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乡革命史,做红色文化传播人”,开展了知识竞赛、创作汇报:各组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讲故事、朗诵、小品、课本剧、歌曲、合唱、乐器表演等,主题内容与本课题相符合)、实地拍摄与简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乡调查报告”讲解员,真正做红色文化的传播人。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因为是本土较熟悉,出现形式化、代办式、随心所欲、应付式等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从课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六个单元15个步骤,每周一节课,从选题――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

2. 将探究本土资源与学科学习相整合,力求做到一个活动,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3. 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本土资源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

4. 学生深入本土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同样要做好安全保障,时刻强调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获得社区、家长的支持。

5. 组织师生对本土资源的学习,努力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实现教师课程驾驭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