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舆情工作报告精选(九篇)

舆情工作报告

第1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为快速妥当处置公司内部突发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公司良好舆论的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稿、负责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集团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综合部的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由综合部、党群法务部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集团,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第2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省委组织部《关于换届风气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地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的通知》和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期间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社会舆情监控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切实做好领导班子换届这一敏感时期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正确引导舆论,防止不当炒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由镇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建立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宣传、派出所等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和管理权限,安排专门力量对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媒体披露的违反换届纪律问题,进行全时段监测,发现涉及换届的敏感信息、重要情况、突发问题等,迅速反映、及时研判、妥善应对,经查属实的适时公布结果,不属实的予以澄清,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持续发酵,造成不良影响。

二、责任分工

镇组织部门负责沟通调度工作,对重要舆情进行汇总,及时形成重要舆情专报,呈报换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镇宣传部门主要负责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舆情监控与应对,重要舆情及时报送组织部门,由组织部门汇总后报换届领导小组;派出所主要负责网站、贴吧、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控与应对,重要舆情要及时报送组织部门,由组织部门汇总后报换届领导小组。

三、组织实施

1.在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会议上,对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派出所联合成立严肃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舆情监控和应对小组,专门处置舆情监控工作,每个部门确定1名干部负责,固定联系方式,随时就有关情况进行沟通。

3.发现有重大舆情,3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沟通,由组织部门形成重要舆情专报,呈报换届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批示后,第一时间落实。

4.换届启动后,实行换届风气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周报告制度,遇有重大问题随时报告。

四、严格问责

严格换届风气舆情监控和应急处置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被动应付,舆论引导不及时、不到位的;对换届舆情监控不力,措施不到位,预案不落实的;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舆情动态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导致工作失误的严格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情节较轻的,给予提醒、函询或诫勉;情节较重或者群众反映强烈、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组织处理。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3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的世界,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趋势,都可以成为丰富多样的数据形式被记录、计算和预测,这让数据新闻的产生如水到渠成一般。

互联网舆论格局变化催生新的信息服务形式

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是能够挖掘、汇总和分析的宝贵信息资源,这是主流媒体开始重视舆情数据工作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研究就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来监测、分析和研究公开的互联网信息,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业务范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2007年以来,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言论进行分析与解读,每年都和中国社科院共同推出《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倾向性”分析与词频统计打开一扇窗户

人民网早期的舆情研究根植于互联网信息增值服务,开发过“人民数据”,但直到找准了对于网上复杂言论定量化的“倾向性分析”,舆情研究才打开了一扇最重要的窗户。近年来充分运用舆情数据,结合传统新闻简报,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等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盘点和分析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及时做出舆情预警和分析研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注意对舆情、舆论、新闻与民意等不同概念的准确把握。首先,我们追踪研究网络舆论场,搜集和了解决策反馈,把握社情民意,为促进政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效力。其次,当网络舆情产生聚集时就会向网络舆论转化,网上舆论场外还有多元社会利益的博弈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就是要弄清网络舆论指向。第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考察零星而起的网络言论会在哪些具体网站、网友群体之间迅速酝酿成为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监测也要深入考察舆情压力的形成脉络与走势、网络传播特征和媒体互动特征。第四,编辑要掌握基本的舆情研判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为舆情应对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从技术上来说,舆情监测与分析有最重要的五种诀窍,包括搜索工具、关键词运用、信息源、时间线和倾向性分析等。这五种诀窍,让舆情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监测到来自各种媒体的舆情热点,判断网络舆情走势。同时,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精准分析,准确把握重大新闻事件发酵发展的脉络。而舆情大数据平台这样的智能化工具,提升了信息搜索分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能,节约人力成本,也是当前舆情数据工作的发展方向。

数据新闻与舆情研究多元化模式的研发

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大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模型,拓展了舆情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大量舆情研究中总结出网民关注度、传统媒体介入、网站推荐位置、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度、外媒关注度和网下行动等数据热度指标,党政响应、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动态反应、网络技巧等舆情应对量化指标体系。2013年以来,我们运用智能化平台和数据软件工具,通过词频和情感词分析,推出“全国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两会答记者问”、“全国舆情地图”、“大数据图说高考志愿填报”等图解数据新闻。

在议程设置方面,我们注意观察政府、媒体和网民分别主导的三大舆论场域的此消彼长和微妙变化。对于繁荣活跃的网民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甄别与疏导,消解网络水军、网络谣言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伤害,对市场化媒体和境外媒体报道与言论进行及时考察与反馈。

在网络人文地图方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进行了互联网博客论坛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网民分布和人群流动特征,比较不同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热点虚拟社区的网民社会学特征。《2013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推出了对国内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调查研究的成果。

第4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在2010年7月份先后发表多篇报道,质疑在中国中小板上市的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涉嫌非法侵占国有资产、侵占国有土地、将上市公司资产转移至个人腰包等问题。7月23日,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公安局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对仇子明采取刑事拘留的决定,并在网上发出全国“通缉令”。7月29日,丽水市公安局调查核实后认定,遂昌县公安局此前对仇子明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采取刑事拘留的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责令遂昌县公安局立即撤销对仇子明的刑事拘留决定,并向其本人赔礼道歉。遂昌县公安局于7月29日10时,撤销了对仇子明的刑事拘留决定。这起“丽水通缉门”事件似乎已经平息,但却使公众及学者们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产生极大的忧虑。

7月3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与连续报道,认为遂昌县公安局存在明显的滥用公权力的嫌疑。耐人寻味的是,面对仇子明报道列举的凯恩公司违法行为的种种证据,遂昌警方不去核查记者反映的公司违法问题是否属实,而是雷厉风行地“通缉”作此报道的记者,厚此薄彼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因此,事情还没有完结。

中央领导近几年数次明确肯定了新闻舆论监督对于推动各地工作的积极意义,但各地阻挠记者正当采访甚至殴打记者的事件时有发生。就在“丽水通缉门”事件同时期,北京发生了著名艺人郭德刚的徒弟李鹤彪殴打上门采访的北京电视台记者周广甫事件;深圳发生了歹徒在晚间殴打曾报道上市公司“深国商黑幕”的《华夏时报》女记者陈小瑛事件;《每日经济新闻》在上海的办公室遭到一伙自称是霸王洗发水销售人员的“踢馆”……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将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将新闻舆论监督看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立面,利用公权力千方百计设置障碍。这离我们新时代的要求、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大势所趋,相距甚远,甚至格格不入。今天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舆论监督不仅是社会要求媒体的责任,更是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因此,有必要再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如果是指通过批评报道来进行的舆论监督,那是现代报刊与生俱来的功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很重视报刊的批评功能,而且亲自在报刊上进行批评报道。中共中央早在1950年4月19日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明确要求:“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使得人民群众能够自由地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他们对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批评和建议,纵然这些批评和建议并非完全成熟与完全正确”。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与极左思潮影响,中共中央的一系列英明决定以及报纸的批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贯彻与发挥。相反,在“”中,报纸、广播、电视都沦落为、“”控制的“工具”。

严格意义上明确地、科学地提出“舆论监督”,应是中国改革开放与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产物与主要成果之一。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当代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会议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了“舆论监督”概念,并作了具体阐释。新闻传媒开展舆论监督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并成为党赋予新闻传媒业的重要任务。

此后,舆论监督继续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总书记在谈到“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时,又一次重申:“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c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笔者还注意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法律法规开始纳入舆论监督内容。例如:

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c论监督。”

1997年国家《价格法》第38条规定:“新闻单位有权进行价格舆论监督。”

2004年12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提出“新闻舆论监督权”:“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当时在国内尚属首次。

此外,还有党的文件保障舆论监督。2005年7月浙江省委向省内各级党政机关下发《舆论监督制度实施办法》,对新闻媒体如何对党政机关开展监督做出了具体细致的规定,也体现了浙江省委与政府实施政治民主化的决心与坦荡胸襟。

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通过新闻传媒实施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同时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41条)可见,大众传媒及其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新闻舆论监督权”根本上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因此,舆论监督,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的批评与建议,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

舆论监督的本质主体是人民大众,实施主体是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采取的方式是事实真相的披露(事实性信息)与意见的言说、评议(意见性信息)。舆论监督的原则:应是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与最高准则;坚持真实性,这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依法实施舆论监督,即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持舆论监督中的民利与平等原则,在事实面前权利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从法理上解释舆论监督问题,应是顺理成章、没有疑义的事情,但在新闻实践中却是问题严重、困难重重。

一是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新闻传播法》《舆论监督法》等,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曾有人民代表提议出台《新闻监督法》,提议记者应享有四种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报道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这些合理建议,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最后都被束之高阁。有位学术权威10年前信誓旦旦,预测2010年前中国新闻法一定出台,此良好愿望也已落空。

二是实际工作中“权大于法”、滥用公权力现象严重。有一些单位“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为安全生产的口号。丽水“通缉门”事件、“辽宁西丰公安进京抓记者”、“湖北石门县委宣传部发文骂记者”等事件,只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在实际工作中,“报喜不报忧”、“表扬与自我表扬”已成时尚,要真正实施舆论监督,谈何容易。

三是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的尺度很难掌握,引发的“新闻官司”不少。据新闻法律专家魏永征等调查统计:从1983年1月我国第一起“新闻官司”到1994年10月近180起“新闻官司”,涉及公民名誉权的有122起,肖像权的有13起,隐私权的有6起,涉及法人名誉权的有31起,还有6起刑事诽谤案。原告具有公职人员身份并涉及公共事务问题的45起,其中确认为县处级以上5起。在已经结案的153起“官司”中,判决侵权成立的47起,占26%;经调解被告媒体承担不利后果的约50起,占27.7%。判决驳回的也有50多起。1/4的“新闻官司”败诉,还有1/4以上的“新闻官司”媒体要承担不利后果。这充分说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质量还不够高,舆论监督的保障环境还不够好,需要努力改进。

当前,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加强“舆论监督”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当记者遭到非法待遇甚至严重迫害后,中国记协维权部门甚至高层领导往往会表态,诸如“依法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合法权利,要坚决维护记者的合法采访权!制止干涉记者合法采访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之类的语句,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已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当然也有另一方面问题,当有的记者滥用“舆论监督权”,谋私利甚至违法乱纪时,又得不到及时惩处。这同样需要由《舆论监督法》来解决。

“丽水通缉门”事件还告诫我们:当一个基层司法机关都可以滥用警权、到处仗势欺人时,当公共安全的保护者成为公共安全破坏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办盼望“包青天”及时出现是行不通的,人治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法治!■

(作者系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罗震光:《因曝光上市公司,一财经媒体记者卷入浙江“通缉门”事件》,《新民晚报》2010年7月30日

方列:《刑拘记者决定被上级责令撤销》,《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7月30日

范正伟:《被通缉记者的底气从何而来》,《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田盛强:《凯恩“通缉门”激起千层浪》,《每周广播电视》2010年8月5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唐惠虎:《舆论监督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5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第6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意见,今天召开《民生在线》栏目开办一周年纪念座谈会,主题是回顾和总结栏目推出一年来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办好该栏目、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增强监督的整体实效等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研究探讨。

《民生在线》是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惠州日报社联合主办、重点经营的民生新闻栏目,也是探索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栏目开办一年来,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围绕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将近50期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深入报道,推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促进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越来越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和认同。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我市的《民生在线》栏目引起了省和部分兄弟市人大机关有关领导的关注,他们期待惠州在这方面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成熟的经验。《民生在线》的顺利推出并不断成长,离不开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惠州日报社领导和记者的辛勤劳动,离不开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一年来为《民生在线》栏目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新闻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民生在线》栏目建设的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惠州日报社领导回顾了《民生在线》栏目开办一年来的基本情况,对进一步办好该栏目提出了设想;栏目记者代表谈了采写新闻稿件的体会;与会的其他同志也围绕会议的主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觉得都谈得很好,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听了之后很受启发。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惠州日报社要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整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栏目建设中充分吸收合理意见,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质量和实效。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中应有之义,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因此,我们不能把关注民生看作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必须看到,这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办好这个栏目,是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不过,我今天不想就此展开谈,而是从监督这个角度,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坚持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是贯彻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公开原则、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途径。

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都是我们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两种监督形式。人大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代表人民对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情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社会公众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揭露问题的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职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舆论监督又同时是党委、人大、政府的一种监督手段。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把两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整体效能,是各级人大和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惠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民生在线》栏目,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以法律形式确定人大监督公开原则,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一规定吸收了各级人大长期探索实践的成果,也为今后各级人大更好、更深入地推进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法律依据。

监督法除了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监督公开原则之外,还在各章作了五处“向社会公布”的具体规定:一是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二是常委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三是常委会听取的专项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执行相关决议的情况;四是常委会听取的计划和预算报告、审计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政府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执行相关决议的情况;五是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两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监督法作出上述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人大工作本身尤其是履行监督职责的情况,要增强公开性,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让人民群众知晓并监督政府工作,尤其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改进工作的情况。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人大常委会尽管在审议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但由于时间、人力不足等原因,对其研究处理情况跟踪督办不够到位,不少部门存在敷衍、应付现象,使人大监督实效受到影响。而通过新闻媒体曝光一些问题之后,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有效的舆论压力,加速了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实行监督公开,可以使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与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有效结合,提升人大监督的力度和实效。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丽满同志指出,人大工作与新闻媒体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要把新闻舆论监督和人大的法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各级人大要做好服务工作,为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因此,坚持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不仅是全面贯彻实施监督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途径,是各级人大和新闻媒体必须大力加强、政府必须大力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政府部门要正确对待人大和新闻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积极配合和支持相关宣传报道工作。

政府部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检验、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作为政府、作为公仆,必须接受监督。因此,舆论监督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面对、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政府的性质、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正是如此,我们党从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尤其是1987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舆论监督”一词就频繁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近年党中央又强调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这是一。其次,监督法关于监督公开的具体规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内容,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这是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律规范。再次,在当今信息传播渠道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部门的不足和失误如果不通过主流媒体进行适度、客观、准确的报道,就很容易出现两种不利后果:或者经过非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被歪曲、夸大,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或者被蓄意掩盖而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期积累下来成为严重问题,一旦爆发就对事业、对干部造成严重损害。如原湖南省郴州市的几位领导人,就是长期拒绝、抵制舆论监督,导致问题积累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最后被新闻媒体揭露出震惊全国的腐败案件。这些教训十分深刻,应该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因此,一定要从贯彻党的宗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国家法律、及时纠正工作失误、树立政府形象出发,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特别是人大与新闻媒体共同开展的舆论监督,既有人大监督工作法律性、规范性、严肃性的特点,又有新闻报道群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优势,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向社会解释问题和消除误会、改进自身工作的可靠渠道。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怕上级批评,不怕群众上告,就怕上电视上报”。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一、说明我们的同志还不能正确对待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二、说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确有威力。说形象点,就是有“杀伤力”。我认为,政府部门要以更加开明、开放的思维,正确对待人大和新闻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以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姿态改进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媒体的批评,正是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不能错误地认为是唱对台戏。政府形象不能靠拒绝批评、回避问题来维护,关键要靠良好的作风,包括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意见、积极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来树立。二是要建立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要热情为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提供服务,除了依法必须保密或者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的敏感信息之外,应该坦诚向新闻记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三是要理性地回应媒体的批评报道。对报道中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冷静分析,坚持从善如流,有则改之,积极回应。必须强调的是,新闻媒体不是专业调查机关,世界上还没有那一家媒体可以做到新闻报道百分之百准确。对一些存在瑕疵、不够准确的报道,政府部门不要小题大做、过激反应,甚至想方设法找新闻媒体的麻烦,而是要向人大机关或者新闻媒体提出意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弥补措施。

三、人大机关和新闻媒体要以高度的大局观念和自律意识,开展客观公正、具有建设性的宣传报道。

第7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 应急处置 检查机关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涉检网络舆情就是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涉检网络舆情有良性的(正面宣扬检察机关形象、体现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反应民众参与促进检察机关各项工作发展的),也有恶性的(民众受某一特殊事件刺激,并通过信息网络将事件扩大到一个社区或者更大范围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应,并最终产生与检察机关相对立,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形象与公信力的),即所谓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本文主要讨论的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应急处置主要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引导与应急处置。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

目前,常见的涉检网络舆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包括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侦查监督、刑事诉讼监督、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职能)相关的网络舆情。比如药家鑫案引起的全民关注,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发挥职能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需求;贪腐案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履行反贪污贿赂职能、刑事诉讼职能的需求。

第二类是检察机关在履行检察权和检察职能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过程中,屡屡发生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案件,暴露出了部分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语言粗暴、办案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甚至刑讯逼供的不当执法行为。

第三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本身的执法守纪、工作作风情况的网络舆情。比如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就涉及其本身遵章守纪、廉洁从政的问题。

三、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领导机构、形成团队规模。一是要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构,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检察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以设置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协调、反馈四个工作小组,成员可以在各相关部门抽调,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二是专人负责,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突击队。可以在本院内部选拔网上工作意识、组织性和业务水平较强的干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确保涉检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引导。三是多点监控,可以在反贪部门、反渎部门、公诉部门、办公室等部门设置涉检网络舆情分控点,保证每天至少四次的网上巡检。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对人民、新华、新浪、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以及本地主要新闻站点、重点论坛和报刊进行全面搜索,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发展动态。

(二)健全处置机制,形成引导“合力”。一是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建立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发现涉及检察机关尤其是关系到本检察院的网络舆情出现后,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供其参阅,由领导小组进行正确甄别筛选,决定是否需要通报其他司法部门或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上下左右相互通气形成党政机关和司法系统应对涉检舆情的合力,沉着有力地应对涉检舆情。二是要认真研判、妥善处置。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当涉及自身的网络舆情出现后,检察机关的反贪、反渎、公诉、监所、批捕等相应部门要按预案的要求及时到位,有针对性处理,要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抢占话语主动权,并对舆情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避免网民的负面炒作。三是要建立涉检舆情处理问责制。对于因网络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的,检察机关在处置过程中,要在迅速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严肃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适时问责,积极挽回社会影响。

(三)抓好教育管理、树立执法形象。一是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以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由政工部门牵头,通过集中学习、警示教育、宣传引导等方式,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六观”、“六个统一”、“四个必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让干警能够主动摒弃一切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相违背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努力避免因执法不当而形成的涉检舆情。二是要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由纪检部门牵头,严抓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利用执法业绩档案管理系统等系列执法监督软件,实现内部监督工作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科学民主评价干警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纪律的遵守情况,全力打造检察机关“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考核机制、提升工作实效。一是要确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个阶段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将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季度或者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二是可以由宣传部门负责汇总评估工作,分别对正面信息宣传、跟帖和对负面信息的发现、处置、引导、转移等予以评分考评,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干警对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与应急处置的积极性。

(五)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有利环境。一是坚持检务公开。利用街头法治宣传、送法下乡、校园法治讲座等形式,主动、客观、依法公开日常检察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公布检察人员违纪违法举报电话等形式,把检察人员执法办案行为尽可能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二是加强与政府、政法委等单位的息联动通报制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舆情,掌握负面舆情的实际情况,快速做出相关的决策判断。三是健全写稿、审稿、投稿、网评、与媒体记者联系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积极向社会各新闻单位提供涉黑、群体性案件和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案件新闻素材,通过媒体正面报道和评价检察工作,占领舆论高地,营造有利于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第8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化解;舆论危机

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日益强大和广泛,目前施工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也面对着来自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追踪。一旦深处新闻舆论危机的漩涡,不仅给企业的日常管理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也持续消耗着企业多年积累起来的社会形象。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成功上市的施工企业来说,更是会由于舆论危机的影响给股民带来投资意向的调整和改变。媒体舆论风险在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舆论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因此,施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在新闻舆论危机一旦出现之后,如果企业不能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重新审视媒体舆论的作用,不能对媒体舆论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没有切实的措施及时化解风险与危机,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总之,充分认识企业目前面临的媒体舆论风险形势,积极采取措施,及早谋划,有效应对,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任务。

一、新闻舆论危机的界定及特点

(一)新闻舆论危机的界定

施工企业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施工人员、材料、设备流动性大,露天作业、高处作业多,施工环境、工作条件差,涉及工种、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安全生产五大重点行业之一。

在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或者承建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凡是在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不以公司意志为转移的,在极短瞬间发生的,被新闻媒体传播出去后会对公司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新闻事件,都是新闻舆论危机。

(二)新闻舆论危机的特点

现代传媒主要有五个部分构成,即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其显著特点是规模大、种类多、渠道广、传播快。目前,我国共有报纸2000多种,期刊9000多种,广播、电视台站3000多个,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 88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注册微博者更是不计其数。特别是互联网和已成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迅速发展,使传媒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的开放度和信息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微博,作为人人都可参与的一种分发、传递特别快的新媒体,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传播,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舆论传播的可控性降低,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一些有偏见的信息,也会得到更方便的传播,舆论的导向难以有效把握。所有这些,已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舆论风险。新闻舆论危机作为一个突发的,不可预知的非常态事件,常常在发生、延续等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

如今传统媒介、网络媒介等都是互通有无,密切联系,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形成了一个覆盖面非常广的传播面。施工企业的不良事件一旦被新闻媒体所传播,将会以极快的速度传达给社会大众,吸引受众的眼球,刺激大家的神经,引发集体持续的关注。同时,作为一个意外、突发的信息,一家媒体报道后,更容易媒体同行所复制,从而形成更大范围的二次传播。

(二)影响范围大

施工企业的不良事件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往往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会有持续不断的追踪报道和后续报道,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影响,还会给业主、监理,合作方、协作单位,以及上市公司股民、新毕业的高校大学生等带来联动反应,而且这种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受控程度弱

新闻舆论危机发生后,往往难以快速、有效控制。一些企业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要不是沉默不语,打“拖延战”,想依靠拖来让事情不了了之;要不是在消息上不注重策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火上浇油。只会让媒体和公众的情绪持续高位,愈演愈烈。因此,受控程度弱是舆论危机的一大显著特点。

二、施工企业应对新闻舆论危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9篇:舆情工作报告范文

一、突出中心效应。即紧紧围绕省、市中心工作,以一个阶段重点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联合式开展舆论监督。这是媒体职责,是广电优势,也是赢得本地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关键。湖州台舆论监督工作突出的“中心效应”体现在紧密围绕省、市中心工作,认真梳理舆论监督素材,根据素材的性质类型,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既体现上级决策部署,又反映百姓诉求愿望,做到重要题材重点报道,对确实难以推进,或者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则以内参形式报送,帮忙不添乱。以2016年为例,湖州台三大舆论监督平台分别就“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治霾治气”等主题,分阶段进行了联动集中推进和持续关注。其中“五水共治”类占34%,“治气治堵”类占22%,“四边三化”类占19%,“三改一拆”类占17%,各系列舆论监督做到有主题、成系列、有强度。如2017年3月起,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深化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的重大决策、部署,动员湖州市上下积极参与到剿灭劣Ⅴ类水行动中,坚决、迅速、有力地打赢剿灭劣Ⅴ类水这场硬仗,湖州广播电视台于3月28日启动了台领导带队、各宣传平台参与的全媒体大型新闻行动,并在“声屏报网端”各有侧重地推出了《百名记者走进治水现场》、《剿灭劣V类水进行时》、《百姓热线——剿劣在行动》等一系列专栏专题和专项舆论监督。仅一个半月时间,就播发舆论监督稿件八十多篇,尤其是同期推出的《我家门前那条河》全媒体新闻行动,接到市民热线咨询、报料、建议、表扬电话、微信就有470个,较好地提升了百姓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凸显纽带效应。即发挥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促成上下合心聚力克难攻坚。这是主流媒体定位及发挥作用的重点。为了夯实舆论引导新阵地,湖州广电建立共享信息库,与各县区、乡镇及二十几家职能部门、单位联动,制定跟踪、反馈机制,并把《联播调查》等舆论监督栏目从每周一期增加至三期,报道内容更加关注重点工作,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如今年2月份,湖州台及时开展了“寻找消防安全隐患”新闻行动,通过选题把关、平台联动、落实反馈,取得了一定成效。无论是足浴店夹层经营存在消防隐患或是消防通道被堵,甚至是小区道路太窄导致消防车开不进等,所有报道过的隐患均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2015年2月起,湖州台公共频道还和12345政府阳光热线办共同建立了“阿奇工作室”。在年均280篇左右的记者调查中,涵盖了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社会管理以及居民矛盾纠纷等方方面面。“工作室”运行至今,始终注重突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服务基层民众的态度、决心和举措,突出宣传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阶段性重点工作,得到上下好评。同时,工作室也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梳理出有代表性、有针对性、有普遍价值及意义的线索加以跟进、提炼、总结,为湖州市委市政府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民情报告”。

三、发挥聚合效应。即注重发挥不同媒体的平台特色、优势,强化融合传播、共同推进,同时也注重强化同平台内不同节目的“共同关注”,提升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和曝光问题的解决率。湖州台在抓实舆论监督工作中,根据舆论监督主题的不同,在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主题及需要市民共同参与、提升的选题上,善打“组合拳”,实施“合纵连横”战略。如从2016年4月起,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专题《关注》、民生栏目《民声大现场》及新闻综合频率的《百姓热线》、《深度105》等栏目参与舆论监督报道的数量开始逐步增大,截至目前,占比均超过20%。推出的舆论监督深度报道“治污水,拖不起!”、“建筑垃圾该往何处去?”、“整治工程后期维护由谁承担?”、“网络订餐亟待规范”等已涉及百余个舆论监督选题。

发挥聚合效应,还要注重选题及平台的选择和拿捏。为此,湖州台成立舆情研判领导小组,每周召开舆情研判会,对由相关部门提供、记者调查收集的各类信息、题材进行甄别,确定报道任务,布置监督重点、落实播发平台。始终坚持问题没搞清楚的不盲目报道,把握不准的送审,不宜公开报道的以内参上送等原则。同时,进一步完善选题、采访、审签、播发、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多层面的选题策划会,不断深化舆论监督统筹、组织、协调、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