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舆情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舆情工作总结

第1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今年以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维护我市卫计系统安全和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国家、省卫计委和市卫计局的有关要求,我市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地、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人口计生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机制,并印发了市卫计局《关于建立市卫生计生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机制的通知》(卫计〔2014〕69号),建立工作机制,做到完善机构,明确职责,规范程序,积极应对。

根据《关于调整市卫生计生局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领导成员的通知》(春卫计〔2016〕65号)要求,调整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股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和医疗卫生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和履行相应的职责,确保全市各级应对舆情组织得当、措施得力。

4月25日,在召开分管的计生领导、计生办主任、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上进行有关舆情与应对方面内容的部署,并每日实施舆情监测和登记,部署各地各单位进行舆情患情排查,确保从源头避免负面网络舆论。

我局通过建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卫生计生舆情监测与应对工作机制,落实层级设立舆情监测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和各镇计生办也相应建立机制,指定舆情监测员,每日负责网络浏览,确保负面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2018年,全市未发现有重大的卫生计生舆情事件。为我市卫生计生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2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情监控与引导

当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网民手持一智能手机,注册一帐号,就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这种便捷的信息交互的方式使网络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享受“自媒体”给予我们信息快速交流、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在传播负面信息时,容易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损害相关企业部门单位声誉,对网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才培养成就,打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负面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对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文章主要总结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作部近一年来对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作参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高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于2014年4月成立网络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设专职干事一名,专门监控网络舆情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一、明确网络工作部主要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是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重庆工程职院网络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负责收集、研判、跟踪、处置重大舆情,做好监测、引导、处置的记录等备案工作

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工作部的第一要务,它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对校方影响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研判,有利于我们把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做好相关记录,是跟踪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有效性检验和编写舆情简报的依据,也是总结工作经验方法的数据支撑。日常工作中要实时记录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处置方法、引导侧重点等信息。

2.协调各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

高职院系网络舆情主体是学校师生。这个群体通过网络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校园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表达意见、表明态度、宣泄情绪。其中,与师生紧密相关的学校管理等制度和方法往往最受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网络工作部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了解事实及解决方案,以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记录备案工作,编制《网络舆情简报》

为确保舆情畅通,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已形成了常规情况下每月编制1期网络舆情简报、发生重大舆情时根据情况编制简报的舆情汇报制度。

4.负责管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指导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回复、跟帖工作

因网络的普及、信息受众广且复杂、信息传播迅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需要信息员的辅助。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网络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二、抓重点监控对象,规范监控和引导流程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舆情监控的重点网站和论坛

网络上的论坛社区数如细沙,无法统计。不可能浏览每个论坛的帖子内容,从海量信息里找到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调查总结,把师生常活跃在线的网站论坛列为监控的重点对象,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2.规范舆情监控流程和要点

规范监控流程和操作要点,使网络舆情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重庆工程职院基本形成了“上班时间网络工作干事每半小时刷一遍重点监控网站和论坛、非上班时间每小时刷一遍,同时使用监控软件协助监测”的工作方式。另外,由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网络干事收集线上线下舆情,及时报告舆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3.规范舆情宣传引导流程

对于舆情的宣传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监测到重大网络舆情后,在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作出初步研判和处置建议,请示分管校领导确定处理意见,若分管领导没法明确处理意见的,向党委书记和学校校长汇报,由校领导共同讨论做出处理批示。

(2)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析。干事负责在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工作小组予以答复;对师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加强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予以说明,防止问题扩大化;对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及时相关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3)对复杂或涉及流程较多、调查或处理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调查结论的舆情,在当日内作出说明,后根据事实调查进展情况,采取梯度信息的办法,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影响。

三、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反映诉求的平台

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的建设。目前,学校正式聘任了教师信息员31名,由最熟悉学生工作情况的各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或网络工作骨干兼任;学生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共15名,主要由学生新闻中心骨干、班长代表和学校百度贴吧舆论领袖组成。

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校内定期培训、校外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信息监控引导能力。目前,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信息员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生工作小组会议,培训舆论引导技巧,讨论近期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高其对敏感信息的捕抓能力。同时通过组建教师信息员群组和学生工作小组群,方便线上交流,及时收集舆论信息和组织回帖引导宣传。

同时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全校班长群、学生会干部群。其中,班长群里有教务、后勤、学生处、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生有疑问或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咨询相关负责老师,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校有如停水、停电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通知,可快速在群里发信息,通过班长,将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班同学,确保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借助网络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

第3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一、组织机构

成立稽东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方卫利担任,成员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方卫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网络管理员和各办网络评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和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及时主动,准确把握。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主要领导报送准确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进行研判,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宣传报道有利于稽东镇工作大局,有利于涉及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明确职责,严格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各办(中心)密切配合。

(四)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时,由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领导,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发生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发生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时,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办(中心)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舆情预警。网络舆情管理员每天上网浏览有关稽东镇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在报告的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帖、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舆情引导。突发舆情发生后,要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正面回应、妥善处理”的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稽东镇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迅速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三)舆情应对。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舆情评论员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不能漠视、一概不知和回避应对负面质疑;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当事实的调查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完全的调查结论,也要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稽东镇的良好形象。

第4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当前网络高速发展,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第四媒体。随之而来的是信息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人类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特征及该校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对职业院校的舆论导向、分析和处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网民的信息再造量和传输量从万级达到了百万甚至亿级,特别是随之产生的网络舆情的活跃达到空前的程度。小到家长里短、明星百事,大到国内外重大事件,可以在瞬间形成网上舆论,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好的舆情激励人,使人奋进;坏的舆情摧残人,给人压力。事实告诉我们,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情绪和行为发生突变,从而破坏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和导致民众恐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网络舆情同样可能会引起师生员工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校园恶性事件,更会引发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矛盾,故而校园网络舆情在信息化时代的预防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舆情的认识

有学者指出,舆情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是实现社会调控必不可少的制约力量。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然而,网络舆情由于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又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舆情的特点。比如,舆情来源的广泛性和匿名性、舆情的突发性、舆情倾向于问题揭露与现实批判、具有强大的群体极化倾向、容易形成强大的群体压力。

作为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平台,网络无疑成为当前社情民意传达和反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渠道, 也使公众对政府的舆论监督作用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当然,就学校而言,它是学校校务、党务公开,接受师生员工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当错误的舆论通过网络无限放任地进行传播,甚至不断演变恶化时,舆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 并进而引发混乱。社会管理者一旦丧失了舆论影响的主导权,其权威性和信任度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建立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防体系和处理机制,扭转不良舆情,创设健康舆情,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动力,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控制不当,导致舆情泛滥信息的过度控制会使师生只能够获得有限的信息,常见的方法就是采用回避、封堵的办法删除不良信息,堵多疏少。这种信息低量或许可以暂时确保稳定, 但长期的低信息量会导致信息贫乏,表面的超稳定恰恰是危机的前兆,使人产生神秘感,使互相猜测和小道消息发酵,虚假信息无限放大。信息的混乱、错误、延迟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 并对信息管理方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破坏。当然,超信息量也会导致信息污染,使有用信息被大量无用信息覆盖,无用信息的网络放大,将给稳定带来威胁。

2.预防措施不力, 响应速度缓慢

无可置疑,网络舆情突发事件考验着信息管理者的能力。由于我国现有的舆情监测体系自上而下管理的单一性,在处理非紧急事件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事件常常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及危害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在网络舆论爆发时,公众迫切需要得到权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形成一致行动的协调机制,在处理跨地区、跨部门的舆情事件时显得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三、网络舆情的实证解析

近年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日常工作、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品质发展的重要抓手。切实在工作创新上聚焦、在信息宣传上聚力、在锻炼队伍上聚神,特别是在网络宣传、舆情分析、预防和处理上下功夫,形成了网络舆情“12345”五步工作法,推动学校信息宣传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质影响力不断提升。

1.把握一个原则,服务工作大局

将信息宣传工作作为学校争取各方支持、促进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展示学校发展成果、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美誉度、知名度的重要载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抓手,形成了领导重视、师生关心的良好局面,为全校工作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打造两类平台,扩大宣传影响

积极与市教育局信息办沟通,努力做到网络上有内容、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形象、阵地上有声音,积极发挥良性舆情的激励作用。一是继续发挥好纸质媒介作用。重视发挥国家、省市、校级媒体优势,积极向中央和省市级媒体投稿,扩大学校事业发展影响力。二是探索运用好电视和网络宣传优势。及时向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及人民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网等各种网络媒体报送信息,宣传学校整体形象。

3.培养三支队伍,构建宣传网络

2006年以来,学校建立了三支专兼职结合、精干高效的信息员队伍,构建校、系部、班信息宣传工作网络。一是《南京高职校校报》编辑队伍。主要由新闻采写、美编校对等岗位组成。每月召开编辑部会议。二是学校门户网和外网发文管理员队伍。主要由校务工作部信息宣传同志组成,并配备了两名网站超级管理员和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维护综合板块内容、审核上报信息。三是系部信息员队伍。各系部还根据系部情况,以教研室或归口工作为单位,构建系部二级信息员队伍,确保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和来源的多元性。

4.坚持四个“贴近”,凸显宣传特点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努力在“四个贴近”上下功夫:一是“高站位”。贴近全市职业教育工作需求。要求及时将全市信息宣传工作重点传达到全体信息员,做到领会文件、了解政策、把握大势、掌握重点。二是“谋全局”。贴近全校工作规划。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将师生热点关注的、正在思考的、当前重点的、将要发生的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信息采编切入点,确保宣传工作与学校工作思路合拍。三是“出精品”。贴近重点工作实际。要求信息员在摸上情、知内情、察外情的基础上,不做“抄录员”,做好“加工员”,贴近工作实际,捕捉亮点信息。四是“重实效”。贴近系部工作特点,要求信息员努力从系部特色工作中总结、挖掘、提炼各类宣传信息。

5.完善五项制度,增强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我们陆续建立五项制度,确保信息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是每日更新网站信息制度。坚持每个工作日更新,努力做到“每天都要洗脸穿新衣服”。二是每周汇编总结信息制度。各系部每周一次信息汇总,整理价值较大的信息和舆情上报学校。三是每月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制度。

坚持每季向各单位信息员下发信息报送要点,引导信息员围绕统战中心工作报送信息,提高信息质量。四是每学期召开信息员会议制度。解读信息宣传工作计划、舆情要点,进行业务培训,通报各系部信息宣传情况等,让每位信息员了解工作,并指导他们站在全局高度,深入思考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撰写出标题新、内容新、有创意、质量高的信息,提高写作能力和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五是每年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制度。结合信息宣传工作情况,坚持每年年底进行评比表彰,评选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年度重点信息等,激发系部及广大信息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热情。

此外,学校还在百度、搜狗、新浪建立唯一认证官方网站,注册学校官方微信平台、百度贴吧、西祠胡同建立账号,收集舆情,做到预防为主,重在处理。

总结我们在处理网络舆情时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得出结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公益性、主动性、时间性、定向性和一致性原则,必须建立健全机制,形成预警和处理一体化体系。比如,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舆情响应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确保公众知情权利,规范网络空间,方能从根本上引导舆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稳定社会。

参考文献

[1]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第5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当前,全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帮助大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做到“五个明确”:一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大责任。充分认识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使新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坚持正确导向不含糊,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放松,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导权不动摇,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三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把握人民的脉搏,体现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需求。四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正确方法。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坚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五要明确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奋斗目标。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按照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坚持实干、增强实效的要求,努力把思想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去。当前,要特别注意联系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工作的实际,联系加快富民强省宣传工作的实际,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党性原则,切实提高掌控舆论导向的能力。总书记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是对新时期舆论导向极端重要性的精辟阐述,是对党的三代领导人提出的“喉舌论”、“耳目论”、“祸福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坚持正确导向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个具体宣传活动之中。在政治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在思想认识问题上,要讲究方法,注意策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不压服;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要主动引导,加强防控,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特殊敏感问题上,要严守规程,审慎从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群众利益和情绪、影响人们心理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慎重对待,稳妥把握;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和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2、贯彻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和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特别要改“"官本位”观念为“平民化”视角,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让普通群众成为版面、话筒、镜头、网页的主角。特别是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坚持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努力把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宣传和实现党的主张。

3、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把握新闻规律的能力。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这个论断表明,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认真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把我们所倡导的与群众所需要的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升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正确处理好媒体与受众的关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并使之成为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机遇、推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动力、发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起点。

4、加强媒体建设,切实提高拓展传媒阵地的能力。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一重要指示,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媒体、拓展宣传阵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形成“三管齐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中形成强大声音,做到强势主导、权威引领。要抢占“制高点”,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建设,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舆论的放大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成为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要壮大“生力军”,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服务百姓生活、通达社情民意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主流媒体的有益补充,成为开展新闻宣传特别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从而实现各类媒体功能互补、共同发展,使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

第6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快捷性和不可控制性,负面网络舆情一旦发生,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响,会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各级领导和从事网络舆情的干警,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领导,把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公安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

(二)健全机制,加强合作。为了更加严密地监控网络舆情,按照部党委关于公安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网上网下两个战场的指导思想,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体制。一方面,在公安系统内部要实行统筹协调、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分兵把口的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网络舆情工作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影响大、社会反映强烈的特点,单靠网安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完全有效导控,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工作联动机制,在加强与上级网安部门沟通的同时,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协调与配合,发挥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引导和利用各方力量参与对网络社会的管理,逐步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

(三)壮大队伍,提升能力。网络舆情工作是政策性、时效性、敏感性、技术性较强的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家安全等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能够引发网民广泛关注,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多是以反应社会敏感问题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负面消息为主。当某些社会敏感性事件演变成负面网络舆情后,消除负面影响的难度就非常之大。仅靠哪个部门做好正确舆论导向,消除负面影响是难以达到好的效果。为此,做好网络舆情工作,一是要有健全组织体系和完善的工作队伍。在组织体系建设上,公安系统内要以市局为主导、分局为基础、派出所为补充,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在队伍建设上,加强网络舆情的人员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个人微博客、网络评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的引导和管理,发挥好他们在舆论引导、收集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二要强化培训,提高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业务学习,增强对重大敏感案件的处理应对意识和实战能力。

二、多策并举,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笔者作为一名网安部门的青年民警,结合本职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做好网络舆情应对的几点看法。公安网安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其中主要以涉稳信息和负面涉警舆情为主。负面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快速、妥当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舆情搜集,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各级网安部门应当建立全天候巡查制度,加大对重大门户网站以及境内外网站、本地网站、网络社区的监控巡查工作,重点对贴吧、微博、QQ群、语音聊天室、微信等载体进行监控。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搜集工作,通过巡查发现各类违法信息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敏感信息,重点发现预警性、内幕性、深层次动态情报信息,以掌握关于本辖区重大舆情事件。二要不断提升搜索技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开展全时空严密监控,根据现阶段社会热点总结专题信息,跟新、扩充关键词库,以发现本地网站的煽动、炒作信息。三要不断建设和完善舆情基础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应当包括网上重点人员库、重点网站库、本地论坛版主库、本地重点QQ群库、舆情导控虚拟身份库等内容。),为综合研判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提供客观依据。

(二)提升舆情研判技巧,做好处置决策对于在社会中产生正面影响的,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巩固其积极影响。对于负面网络舆情一定要快速研判、妥善处置、有效控制、加以防范。对于涉稳、涉恐等行动性信息,要第一时间上报领导并通知国保等部门,做好应对处置工作,以防在现实中发生;对于涉警负面信息,要立即展开调查,为妥善处置提供客观材料;对于还未在网上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要及时落地处置,消除网络影响;对已经在互联网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的,要及时开展舆情引导工作。此外,还要定期对社会热点及网络舆情进行总结、研判、分析,提出预警。要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控职能,为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前瞻性信息,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

(三)加强舆情阵地布控,密切掌握重点人员动向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加强与技侦等部门的合作,逐步提升网上涉稳、涉恐、涉警等有害信息的发现搜集能力,进一步健全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对境外敌对势力、涉恐涉爆、组织、维权群体、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的重点人员开展严密排查,对已掌握虚拟社区、虚拟群体及重点人员的线上线下活动进行严密控制。

第7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为快速妥当处置公司内部突发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公司良好舆论的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稿、负责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集团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综合部的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由综合部、党群法务部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集团,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第8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引导 法院审判 公开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舆论引导尤其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借助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对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工作有推动作用

1.网络媒体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

互联网在199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可,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性、时效性、综合性及超文本性等特点,使其问世以来对各国社会生活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并迅猛发展,在我国也发展迅猛:

目前我国域名总数为786万个。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与此同时,网民也急剧增长,2011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较2010年底增加840万人。以上数据反映出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发展普及速度的迅猛和快捷,网络媒体正逐步成为我国民众生活日用品,成为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的主宰力量。快捷、自由、开放、个性、互动和虚拟的优势,使网络媒体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前景逐渐彰现,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表达意愿的重要场所。

2.网络舆论反映民意对法院审判工作有推动作用

网络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的愿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网络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和广泛的民间舆论场。在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有:论坛(BBS)、新闻跟贴、舆论监督网站和网络民意调查等,随着网民群众的扩大和网络功能的拓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度逐渐提高。

网络舆论对法院审判工作有推动作用。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引起网络舆论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中均有所反应, 如一直处于舆论热点的许霆ATM机盗窃案。2008年3月31日, 该案重审一审宣判, 被告许霆从无期徒刑被改判有期徒刑五年。虽然法院坚持认为, 司法机关是独立进行审判的,案件的处理更多体现了特案特办的精神,是对特殊个案进行了特殊处理,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网民舆论监督的力量的作用。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法院作出再审的决定,以及刑期的大幅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包括网络舆论在内舆论监督的影响。

二、法院审判工作需要网络舆论的推动

1.法院审判工作需要网络舆论推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而第126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新闻自由在网络时代已经逐渐成为现实,随之而来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强。法院审判需要网络舆论推动。法院审判追求公平正义,网络舆论具有的特性有利于法院审判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履行使命。如舆论质疑“刘涌案”辽宁高院的二审改判,反映了一定的民意,在重重社会压力之下,最高院不得不提审刘涌案,重新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促进司法权的正当行使。

2.法院审判工作也要防范网络舆论干扰

网络舆论也威胁甚至破坏法院审判工作,法院审判工作要防范网络舆论干扰。舆论监督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监督司法运作、防止腐败的作用促进法院审判工作,另一方面,如果对这种自由不加任何限制,它就有可能破坏司法独立、损害司法公正,阻碍法院审判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网络舆论具有民意广泛的特点,也具有匿名性,无序性,民意有时是情绪化而纷繁杂乱的,有时还有被放纵和滥用的情况,如某些博客通过巧妙的编辑和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尤其许多司法案件处在侦查(或补充侦查)环节,法院尚未开庭审理时,而处在这样的民意之中,网络占据主导地位的声浪充斥着质疑、批评、指责,一些媒体报道与网民评论互相呼应,并随意使用定性词汇,以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描述案件或当事人,从而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某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压力,使本不应成为舆论常态的成为常态。如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 、湖南“罗彩霞案”等案中,在法院审判工作还没有开始,就有一部分网络舆论认为梁丽无罪,胡斌应重判,邓玉娇系正当防卫,罗彩霞的受教育权应该得到维护,甚至杭州“5.7”交通肇事案还引发了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谣言的案中案等,这些舆论实际干扰破坏了法院审判工作。

三、法院审判工作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对策

1.通过网络立法、行业自律等规范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新闻传播学认为,舆论是社会的“温度计”和“减压阀”,有利于社会公众渲泄情绪、缓解压力。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日俱增。网络的自由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网民的不满和失落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来宣泄。于是,网络成了很多人缓解社会压力和矛盾舞台。广州“许霆案”、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虽有吸引眼球之处,于司法视角看,仍属个案。但就是这些个案,在网络舆论冲击下,一一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公共事件。如“许霆案”在网上用“许霆案件”搜索获得大约 438,000条查询结果条查询结果,用“许霆案”搜索获得大约 324,000条查询结果条查询结果,用“许霆案详情”搜索获得大约968,000条查询结果,用“许霆案件二审结果”搜索获得大约 29,900条查询结果,用“许霆案件分析”搜索获得大约 110,000 条查询结果,深圳“梁丽案”用“梁丽案”搜索获得大约 34,200 条查询结果,用“深圳梁丽案”搜索获得大约 628,000 条查询结果,用“深圳梁丽案”搜索获得大约 628,000 条查询结果,杭州“飙车案”用“杭州70码”搜索获得1,660,000 条查询结果,用“杭州欺实马”搜索获得大约218,000 条查询结果,“杭州‘5.7’交通肇事案”搜索获得大约 79,400 条查询结果,这些转化为公共事件的评论都很多,有的甚至超过百万,人们所期待的,也许并不是案件的结果如何,而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当前,我国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司法不公的现象,网民在网上形成一定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众情绪在互联网上得到宣泄,总体看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因此,对待各种网络言论,在不触及政治上和法律道德上的底线基础上,通过网络立法、行业自律等规范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2.通过建立健全法院审判工作信息机制等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在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中,以审判公开为核心内容的司法程序公开,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一条普适性原则,因为人们认识到,如果像封建专制时代那样,在司法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一道信息屏蔽的“铁幕”,使司法离开公众的视线,那么,司法的专横和腐败就难以控制。因此,尽管按照司法的特有性质不可能使司法事务百分之百地向社会公开,但通常“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同时,允许媒体自由报道和评论司法行为,却已经成为近现代各国立法的通例。司法程序公开,显然有利于公众通过媒体来监督司法以根除司法的“暗箱操作”,有利于防止司法的专横和腐败。

法院审判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信息机制等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建立健全法院审判工作信息机制,及时主动把握新闻舆论主动权。各级人民法院除了可以自己部门网站推行审判公开外还可以与包括网络在内的其他媒体合作,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新浪、雅虎、凤凰等在网民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重点新闻网站合作。因此,法院审判工作要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主动与重点网站合作,保证大量权威、可靠的信息在网上有效运行,并以信息权威总汇的规模效应,拓展信息的辐射空间,从而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良好的传播环境。使之成为弘扬社会公平正义正气的崭新领域。

对一些重要敏感尤其公共领域的司法案件,法院要及时通过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及时将审判工作的相关信息向社会,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和先机。如2008年湖北恩施发生的邓玉娇案,有关部门刚开始语焉不详,传统媒体也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网上的各种舆论铺天盖地,案情扑朔迷离。“谣言止于公开”,后来相关部门及时信息,多种媒体之间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报道,使民众很快就了解了真相。邓玉娇案最后能顺利审判,社会各界对该案的判决信服,有关部门信息主动公开也有相当作用。2008年9月22日下午,时任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晨做客人民网时谈到邓玉娇案的启示时说:“从这个案子里面我们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我觉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法院办案不能够埋头办案,一定要关注社会的所思所想,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关于网络对我们正在发生的、正在审理的案子的关注,应该及时地与他们沟通。如果我们早一点能够准确地给网民一个信息,把信息透露给网民,反映更快一点,更积极主动一点,这样的话,不会像后来那样网上铺天盖地的很多议论。这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这确实是我们要汲取的。”

3.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法官专业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 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第35 条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125 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公民有言论自由,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权力,两者并不矛盾,并在一定意义上能互相促进,法官独立审判能力具有相当重要作用。法院审判工作是一件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对从事审判的法官专业素养和能力要求是相当高的。当然大多数公众关注的案件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法官产生影响,但对于网络舆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有理性的法官,能保持冷静思维与独立判断,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性,清楚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是什么关系,明白自己判案是以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以网络反映的事实为依据,不是以网络舆论为准绳,不能无视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任由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牵着鼻子走。这是法院审判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所以法院审判追求公平正义必须建设一支合格、专业的法官队伍,使法院审判工作独立完成。

参考文献:

[1]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穆祥望:《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功能研究》,《情报科学》2007年第11期

[3]王雄:《新闻舆论研究》,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

[4][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第9篇: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治选举;作用;应对能力;新媒体

目前,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监控、预警、发现和处理等方面,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研究很少,对网络舆情在政治选举中作用的研究则还没有。

一、网络舆情的重新定义

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定义有很多种。葛晨光认为“舆情是公众对国家各种公共事务或其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个性事件所持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1]。杜坤林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2]。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

通过深入研究,综合多家定义,我们对网络舆情的重新定义是“网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以现实事件为基础对象、以汇聚不同个体的外在意见所形成的群体性思想趋向,并且不断与现实事件发生有利或有害的相互影响。”[4]

重新定义的网络舆情包括四个涵义。首先,从网络舆情的生存环境与依存介质来看,网络舆情的传播环境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以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其次,从网络舆情的根源基础与物质本质来看,网络舆情源于现实世界,而且必须以现实事件为基础。再次,从网络舆情的产生方式与发展过程来看,网络舆情是汇集众多个体思想而产生的,即不同个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在意见,但是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则会在一定条件下基于其共同部分形成群体性思想趋向。最后,从网络舆情的外在联系与产生效果来看,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网络舆情虽然以互联网为主体传播平台,但是其生存空间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网络舆情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而且互相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二、网络舆情在政治选举中的作用及应对能力分析

政府或政党通过选举取得政治地位、实现政治目标、获取政治利益。政府或政党若想取得选举胜利,其政治理念就必须符合公众意愿,而公众舆论则是体现公众意愿的主要来源。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政府或政党获取公众舆论的来源相对单一,而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新媒体因其具有互动性强、开放度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今公众舆论的核心媒介,而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政府或政党重点关注与研究的对象。鉴于网络舆情在政治选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或政党都有必要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挖掘本质根源,更新思想观念

传统舆论的传播采取一对一单向方式或一对多广播方式,因此舆论管控相对简单,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传播模式以点对点、多对多的交互方式进行,从而使网络舆情趋于复杂,舆情管理难于控制,从前应对传统媒体舆情的思想观念很难适应新的发展,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更新思想观念。但是政府中的管理者或者政党中的领导者大多是传统媒体时代培养出来的政治精英,即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能够认识到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重要性,仍然会有一部分人沉湎或固守于陈旧的思维方式。美国2008年总统竞选中,奥巴马的对手麦凯恩就是因为思想比较保守传统、对于网络舆情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使政治网络营销效果远远落后于奥巴马。

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必须跟上发展、挖掘本质、认识根源。治本才能治标,才能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才能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因此,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首要在于重新进行顶层设计,自上向下转变思想观念,勇于进行自身改革以适应发展。首先,要接受个性思想的差异化与多样性,增强网络舆情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符合国家立法、符合法律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个性发展,引导和带动个性发展。其次,要接受网络舆情的多元化与交互性,满足网络舆情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需要。逐步适度开放网络舆论自由空间,让网络舆情压力适度合理释放,尽量降低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最后,要接受网络舆情工作的常态化与普遍性特点,跟上信息时展的要求。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不仅要应付和管理突发事件,而且需要从常态、长期、普遍的角度去对待和处理,通过综合分析、科学判断,才能够透过表面、深度挖掘网络舆情的根源和本质,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

(二)改革方式方法,利用先进技术

应对网络舆情的传统措施偏重于“管制”、“监控”、“控制”等刚性手段,缺少“沟通”、“引导”、“疏导”的柔性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引入柔性应对措施,结合适度的刚性手段,刚柔并济地应对网络舆情。2009年伊朗大选,虽然艾哈迈迪・内贾德以绝对优势取得竞选胜利,但是竞选期间伊朗政府为了阻止某些西方国家通过宣传负面信息的网络舆情对竞选制造影响,当局采取强硬的网络管制与信息封锁措施,结果不仅不理想,而且引起规模更大、人数更多的公众抗议与冲突。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必须改变传统刚性、强硬的处理方式,引入方式适当、环境适应、方法适合的柔性措施,通过沟通交流以了解舆情诉求,通过分析诉求以明确真实意图,进而增加沟通理解,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舆论方向。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应对网络舆情时应该尽量利用相对先进的技术手段。应对网络舆情的事后处理机制是相对传统、被动的方式,现在应该采取更为先进、主动的管理技术,主动获取公众使用网络服务的情况,动态跟踪和分析公众的网络行为与舆论倾向,实现主动应对,做到提前预防。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奥巴马竞选门户网站。这个网站当时不仅包括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建立了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而且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除此之外,奥巴马团队当时通过Facebook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通过YouTube视频为奥巴马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通过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奥巴马团队尽最大可能引导网络舆情朝向有利于奥巴马竞选成功的方向发展。

(三)完善团队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应对网络舆情需要建立并完善团队建设。2012年奥巴马竞选总统前的1月,“奥巴马团队仅在芝加哥就已经雇佣超过200名员工,比罗姆尼全国竞选团队人数总和还多……奥巴马大营已经雇佣了各种专业团队,包括参谋、网络、宣传、服装造型师、高科技研发师等。……此外,奥巴马团队一直十分重视动员义工加入竞选团队”[5]。奥巴马的综合团队像集团军一样,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多样的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为竞选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应对网络舆情的团队还需要是一个闭环、连续、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除了预警发现、采集整理、分析判断与解决处理功能之外,还要具备自动调整的机制和自我完善的功能,才能够不断弥补团队的不足与改正团队的缺点。

完善团队建设不仅包括团队的组成与数量,还包括团队人员的质量与水平,即应对网络舆情也需要提高团队组成人员的素质。团队整体的表现,依赖于所有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些素质如政治信仰、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知识深度、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对于政治精英或领导者则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素质,如领导能力、仪表气质、举止言谈、心理思维等。每一名成员虽然不需要具备所有素质,但是至少需要在某一项或某一些素质方面对团队有所贡献。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时,奥巴马团队中就有许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精英强将,既有专家学者,如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教授,以及斯坦福大学劳伦斯・莱斯格教授等;也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精英,包括来自全球谷歌公司的CEO埃里克・施密特,Facebook的创始人克里斯・休斯,eBay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卫斯礼,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高手凯文・韦巴赫等人的加入[6]。高素质的人员组成的竞选团队,创造出对于奥巴马竞选极为有利的网络舆情环境。

(四)区分轻重缓急,预防突发事件

应对网络舆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务繁杂、千头万绪,因此在应对网络舆情时,需要分出主次、找出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才能够保证应对网络舆情的质量和效率。对于任何政府和政党来说,永远存在反对者与竞争者,任何政治竞选都不可能取得100%的赞成,但是要获得成功则必须尽最大可能争取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区分轻重缓急就要对目标实现精准的定位,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团队注意到在美国公民组成中,草根、无产者以及经济危机时代就业困难且相对贫穷的年轻人占据大多数,而且互联网新媒体时代恰恰来源于互联网普及的草根化,通过分析,奥巴马团队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博得草根阶级的支持,肯定对于竞选有益无害,甚至增加胜算。所以奥巴马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政治网络营销,通过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为奥巴马奠定了更好的公众基础,从而提高了取得竞选成功的可能性。

在区分轻重缓急的前提下,应对网络舆情仍然需要注意预防重大突发事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事无巨细,百密一疏。有些事情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如果事先没有应急预案,则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最终使事情陷入危机,甚至功亏一篑。预防突发事件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应急预案,当突发紧急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做到反应快、动作快、处理快、善后快,甚至反击快,这样才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化危机为机遇。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陷入“照片门”,网络舆情形势急转直下,但是因为事先做好应急预案,不仅通过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而且通过反击对手声势浩大的网络指责,树立起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7]。反观2010年埃及的议会选举,当埃及政府发现公众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表达不同意见时,埃及政府面对这种突况,竟然粗暴地关闭了埃及人民这个狭窄的合法渠道,结果却引发了大示威、导致了大游行、形成了大革命,仅仅18天就让执政30年的穆巴拉克告别政坛。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启示。首先,政治活动的交流环境和传输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和政党应该转变观念,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其次,政府或政党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向、线性、间接、广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立体、直接、交互的方式。再次,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小范围、受限空间与受限媒介的政治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在互联网新媒体下的相对广泛、相对公开、相对自由的政治活动主动参与者。最后,政治信息的加工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支持实时动态的信息推送,突破传统媒体的单一形式,极大简化了信息加工环节,提高了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政府或政党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政府执政水平与政党参政能力的体现,更是评价政府或政党的有效参考依据。通过积极主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政府或政党可以改善和塑造形象,与公众建立起直接的、密切的、融入式的联系平台。网络舆情反映公众意愿,对于政府来说,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可以促进发展、创造和谐,反之则可能激化矛盾、引起动荡;而对于政党来说,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则可以掌握公众舆论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动向,发挥政治宣传的指导性与导向性,提高公众的认可度与支持度,增进公众的理解与信认。无论政府与政党,都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作用,并且积极主动科学应对,才能够有效提高政治选举获胜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葛晨光.做好舆情分析确保高校安全稳定[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3]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9.

[4]范振华.民办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冯中豪.探秘奥巴马竞选团队[N].新京报,2012-01-08(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