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精选(九篇)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第1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一、明确监测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以互联网表达和传播信息为主体,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要准确、及时、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首先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及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检测范围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使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消费的舆情;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监管行为的舆情。检测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监测的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监测的农产品种类以居民日常大宗消费的粮、油、果、蔬菜、茶等为主;监测的对象以农药残留、污染物、添加剂、植物疫病为主;监测工作以标准、评估、监测、检测、认证、监督、执法等为主。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多样化,临时性及应急性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应建立稳定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领导应该组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舆情响应等方面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兵把守、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统一领导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工作部署和协调管理。指定专门机构和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对涉及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行综合检测、分析研判、汇总报送。重大舆情第一时间迅速上报上级部门。

三、合理利用采集信息方法和监测方式

舆情信息可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在人工搜索条件下,为保证舆情监控全面、不遗漏,可输入关键词搜索和重点网站盯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关键词搜索的重点在于关键词的合理设置,应根据舆情监测范围和重点,及时根据舆论热点和网络语言传播规律调整关键词设置。重点网站盯牢的关键在于正确选取监测网源,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网络舆情发生时间不定时,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能够实现不间断连续采集,但在人工监测条件下,必须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整体情况,对重点网站热点新闻、话题、论坛必须不间断浏览才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确保信息内容收集全面、第一信息来源、报道时间、具体内容、网站转载和网民跟帖评论情况都要收集完整,做好记录。

四、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

要筛选、收集和利用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才能发挥对舆情信息分析、研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将舆情性质分为贬、褒两类,舆情内容的可信度及反应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分析同类主题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大小。结合数据,判定传播途径、影响范围、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汇编舆情分析报告。

五、及时做好舆情分类报送

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周报、月报和专题报告,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如遇到重大舆情事件,可通过快报形式汇总后上报。日常工作以每周一收集汇总方式编写舆情周报,同时,月底将舆情发展趁势进行分析汇总,编辑月报并上报。对特别热点惹人关注的问题,还应编写专题报告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报告上报。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作出响应,对造成社会影响的舆情,需要调查核实,有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真相,主动公布舆情情况,平息舆论发展态势。调查属实的,相关部门应依法处置、公布处理结果,平息社会矛盾。调查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追究制造舆论者责任,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舆情检测条件和完善舆情机制

第2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关键词】纪检监察 网络舆情

一、畅通网络舆情的互通交流平台。建立预警通报机制。在分析事物中发现问题

一是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有无涉及举报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政风行风、机关效能作风、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教育乱收费、征地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重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设立的网上举报信箱、本地主要网站外,还包括本省和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在第一时间直报主要领导批阅。

二是在受理举报投诉、办理案件中,发现可能诱发网络突发舆情的,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并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分析、评判、预警、核实解决,防止问题扩大和蔓延。为了加强对廉政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经常性地组织反腐倡廉评论人员,撰写发表评论文章,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对一些不明晰的网上举报线索,及时组织人员上网跟踪,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防止恶意炒作。

三是积极拓展渠道,搞好内外联络,做到上下及时沟通、协调运作。积极加强与宣传、公安、检察等机关网络管理部门沟通联络,促进网络监督信息共享,增强工作合力。加强与公安网监部门、网络媒体沟通,集合各自网络技术优势,达到涉检舆情信息及时共享。公安机关具有网络监控及舆情技术对抗系统,能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抑制有害舆情信息的传播,而网络媒体普遍具有自己的网站,且内容丰富,论坛、博客、微博等比较普遍,维护管理人员也多,还有审帖、删帖等管理员特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配合我们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

二、关注网络舆情的背后腐败问题。建立联合查处机制。在接触事物中解决问题

一是要做好甄别筛选。要根据舆情信息反映的内容和性质,进行研究判断,同时要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以及、检察等部门机关的相关信息,评价该舆情信息的可信度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可查性、成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涉及党员干部违纪事实明显、可查且线索清晰的舆情信息,迅速向反腐败联络小组汇报,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处置。

二是要查处快速到位。在经过甄别筛选以后,对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转交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做到快查快结,一般性问题不超过一周,重大问题一般不超过一个月,确保情况基本查清,责任基本分清,处置基本到位。

三是要反馈客观及时。针对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不同情况,在保持客观公正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策略经行反馈。对一般性问题可以在调查处理终结以后依据调查结论进行反馈;对于短时间内传播面广、影响较大的、群众关注度高的问题,根据调查开展情况分为“着手调查、初步结果、最终结果”三阶段进行总结反馈,通过网络及时相关阶段工作信息;对不符合实情的信息,在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澄清的同时,迅速组织网络评论员跟帖,予以纠正和反驳,对带有益惑性、恶意性、攻击性的信息,组织公安部门进行追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向社会通报查处结果,消除负面影响。

三、重视网络舆情的处置综合评价。建立预防教育机制。在归纳事物中突出问题

第3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冲突程度也趋增强,正在引起各级党政决策者和普通群众的高度重视。如何从舆情角度,预防和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必修课。

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挑战,健全相关的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是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群体性突发事件包含着有关的舆情信息,包括潜伏期、突发期、持续期和消失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特点,处理方式也不同。

舆情潜伏期的预防预警

群体性突发事件在爆发之前有可能经历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积累过程。这个时期的舆情信息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对某些事情的不满等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积累。常常表现为人们对某一刺激事项的关注或思考仅在头脑里,随着事项刺激的加强和受刺激人们数量的增加,就会渐渐地形成一种“小气候”,并或快或慢地形成“大气候”,最终导致参与者们活动频繁,构成事件。

近年来某些地方因为就业收入、房屋拆迁、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引发的数量不断增加的群体“事件”或“冲突”,从处理过程看,大都存在对舆情内在规律不甚了解,对问题处于什么位置不够清楚的情况,以致出现错过控制和引导舆情最佳时期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善于从一般情况中发现舆情信息,及时捕捉到其中的信息“敏感点”,加强预防预警,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有效地抑制事件的发生。

在做好预防预警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先进技术对于涉及预防预警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多媒体、网络通信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建立为应急处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完成覆盖各级业务部门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建立面向未来的各类信息服务;三是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处理模型。由一个或多个管理中心和所有应急指挥的功能单位构成。各功能单位能跨越行政关系和职能差异,采用统一的系统建设方法和技术,促进快速高效地处理信息。

舆情突发期的应急反应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第二个阶段是舆情信息突发期,是突发公共事件从隐性变为显性并且快速扩散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舆情信息内容丰富,真假共存,传播迅速。

爆发时,单位时间爆发出来的信息量很大,有关信息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事件爆发时,事情真相不明,极容易出现谣言、小道消息漫天飞的现象,事件内外的群众有的会陷入惶惶不安之中。更有人利用这个时机造谣蛊惑,甚至激发公众的过激行为,导致矛盾复杂化和进一步激化。

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势快,影响广。在应对中必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应急反应的时效和速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针对把握其中的舆情而言,要做到:

其一,快速反应。“快捷”,就是讲时效。在突发性事件和发生后,要求“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舆情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信息不快,应急反应措施就会延误,造成损失、危害,甚至丧失生命。

其二,归口管理。通过各种信息工作渠道,上报有关突发性、的舆情信息,对于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在统一领导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对于一般事件,在事发地有关党政决策者领导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努力做到采访、信息报送、审核和新闻及时、准确、有序。

其三,引导舆论。有关主管部门要适时组织新闻活动,对外反映实际情况,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以平定事态,稳定民心。主流媒体具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要主动介入,确保先声夺人。防止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防止一哄而起的炒作性报道,避免制造紧张情形,引发社会动荡。高度重视做好相关外宣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向外新闻,避免外电的失实报道。特别注意做好网上宣传报道,利用网络迅速快捷、跨越国界的优势,努力抢占网络的制高点,以正视听。

适应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十分重要而且紧迫性。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科技手段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例如,欧盟积极开展监控和信息中心(MIC)建设。欧盟成员国及参加该系统的共30个国家可在任何时间通过该平台了解全球情况。而信息中心在收到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后,可迅速组建专家评估小组,对相关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时反馈给成员国。

舆情持续期的分析甄别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持续期,事件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没有彻底解决,此时的舆情信息,数量依然不小,假信息传播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相关舆情在其发生之后,就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中。新产生的民众对于这些事件的社会政治态度,不仅会因为事件本身的变化,而且会随着有关管理者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等的改变而改变。

突发性、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结束情况都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以制定相关对策和措施。但是,目前,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发展,造成了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审视角度不一样,价值判断不一样,增加了舆情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所以,对搜集到的零碎、分散、不系统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筛选分类、整合关联、分析预测,提升舆情信息的内在价值。

在这其中,应妥善处理一般舆情和个别舆情的辩证关系。一般舆情反映的是突发性、中大多数人的声音,而个别舆情反映的是少数甚至是个别人的声音。舆情分析,既要充分了解大多数人的意见,尊重舆情的“一般”,又要高度重视个别人的意见和主张,反映“个别”情况。这才能使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和做出科学决策。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舆情“定性”和“定量”的辩证关系。既要善于对相关舆情“定性”分析,又要运用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专门知识,采用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方法,对舆情进行“量化”的收集和整理,用科学的数据反映各个群体对突发性、的意见。

在分析和甄别中,要特别做好预测舆情走向的信息分析工作。好的舆情信息分析工作要在某些舆情初露端倪的时候,就察觉其变动倾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作出判断和建议。这就要我们善于掌握舆情的“关节点”。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它今后的走向如何?与之相关的社会舆情走向又将如何?这都是在进行科学决策时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提倡根据不同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行深入的舆情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消失期的舆情跟踪反馈

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经历很短,而有的则持续一段时间,其间,还会发生一些波动。群体性突发事件得到基本解决后,社会系统开始恢复原有或正常状态。此时,有关舆情信息的数量一般会明显减少。但是,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它并不会完全或绝对地消失掉。这些“残留”的社会政治态度,也会发生不同程度地“转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会变成针对另一种社会事项的社会政治态度的新的构成部分。

因此,从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的角度看,对事件的即时处理,不意味着处置工作的全部完成,伴随事后的追踪、回访、救助和落实,了解有关信息,对突发性、进行常备不懈的全程监控,防止突发性、再度发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关系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期处置效果,这对于处理好有关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4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1、本办法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称、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上灾害和生物灾害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

二、报道原则

2、导向正确,维护社会稳定。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有利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我区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以人为本,满足信息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满足人们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的需求,通达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心声,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4、及时主动,积极引导舆论。用好话语权,掌握主导权,由授权的新闻单位第一时间进入现场采访,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5、公开透明,做到开放有序。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外,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地信息,开放有序地组织采访,切实做好媒体服务引导工作。

6、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责任。各镇办各部门要把应急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总体部署,坚持事件处置与新闻报道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推进,积极主动做好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

7、规范管理,依法开展报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委宣传部《关于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依法开展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新闻报道,做到科学、依法、有效管理,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组织协调

8、分级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实行分级组织协调。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由中央和省、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区委宣传部在中央和省、市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领导下,组织协调区内新闻报道工作。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由省、市委宣传部牵头组建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区委宣传部在省、市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和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组织协调区内新闻报道工作。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市委宣传部统一协调下,区上视情况组建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或宣传组,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9、工作职责。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负责传达中央和省、市、区委有关工作部署,制定新闻报道方案;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协调会,及时向新闻单位通报工作情况,提出报道要求;根据事件处置进展和关注热点,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协调相关镇办和部门为媒体提供信息情况;收集上报舆情,提供决策参考。

10、例会制度。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根据事件处置进展和工作需要,组织召开新闻宣传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汇总报道情况,分析研判舆情,安排部署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

11、值班制度。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或宣传组各成员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定专门负责人、联络人及联络方式,确保联络渠道畅通。

四、媒体服务引导

12、设立服务机构。新闻报道应急协调指挥机构视情况设立应急新闻中心,由区委宣传部、区应急办和相关部门组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开放与有序并重、服务与管理并举的原则,统筹做好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境内外媒体服务引导工作。区委宣传部组织设立区级层面的应急新闻中心,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新闻管理、新闻、记者接待等工作,向境内外媒体提供专业化服务。

13、明确服务职能。应急新闻中心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举行新闻会、吹风会;为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境内外记者办理采访证件、组织媒体采访活动、设计采访线路、联系采访对象;提供采访线索、背景资料、动态信息、安全提示,以及公共信号、发稿设备等采访报道条件。

五、新闻

14、职责。负责事件处置的镇办和部门是信息的第一责任人,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及时准确信息,并向区委宣传部通报情况。

15、程序。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滚动。针对涉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谣言、传言,要迅速公开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16、方式。新闻方式主要有:举行新闻会、组织媒体报道、接受记者采访、提供新闻稿、授权新闻单位等。

17、新闻会。对于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由国务院新闻办、省政府和市政府分别组织新闻会;对于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市政府组织新闻会;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由区政府组织新闻会,并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成立应急新闻中心的,由应急新闻中心统筹协调新闻工作。

六、现场采访管理

18、现场采访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况外,应当允许境内外记者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入现场采访。无论发生何种突发公共事件,相关镇办和部门都应立即通知区委宣传部,并允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日报、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进入现场采访。

19、现场采访管理职责。按照调控总量、持证采访、提供便利、依法管理的要求,明确现场采访管理职责。境内外记者由区委宣传部会同事发地相关部门负责管理。成立应急新闻中心的,由应急新闻中心统筹协调现场采访管理工作。

20、境内记者现场采访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宣传部门和主管部门对采访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进行管理。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和报道需要,区委宣传部统一协调可适度调控赴现场采访的境内记者数量,必要时核发现场采访证件,未持证件者不得进入现场采访。

21、境外记者现场采访管理。境外常驻记者、持记者签证入境的临时记者申请现场采访突发公共事件的,可依照有关规定为其办理采访证件,使其在允许范围内有序采访。对于进入非开放地区采访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对于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进行与记者身份不相符活动的,要依法妥善处理。

七、应急报道

22、应急组织。区委宣传部建立快速有序的应急报道机制,制定应急报道预案,组织设立应急报道值班中心,应急报道值班中心要固定办公地点、值班人员和联络方式,统筹新闻报道沟通联络工作。

23、应急报道。区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准确通报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和处置进展情况。对于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央授权新华社连续播发动态信息,对于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授权新华社分社和省、市级主要媒体连续播发动态消息,区委宣传部根据需要及时予以宣传报道。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以及其它不宜公开报道的事件,新闻单位要通过内参反映。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可由区委宣传部组织宣传报道。

24、网络宣传引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宣传引导工作由国务院新闻办负责,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宣传引导工作由省、市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正面权威消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区信息办依托政府网站要及时报道事件动态和处置进展情况,引导网民依法、理性表达意见,形成积极健康的网上正面舆论。

25、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内容管理。区委宣传部、区信息办、公安分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网上信息和手机短信内容管理工作。对恶意攻击党和政府、散布谣言和虚假消息、严重妨碍事件处置等有害信息,要及时封堵和删除。

八、应急保障

26、应急指挥保障。区委宣传部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保障能力,与相关部门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保证能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组织协调宣传报道,保证全面掌握宣传报道动态。

27、应急后勤保障。区委宣传部会同事发地相关部门要及时为前方采访报道人员提供食品、药品等必要的生活物资,保证在特殊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要为现场采访记者配备基本安全防护设备,保证记者安全。

九、舆情研判

28、舆情机制。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信息快速收集研判机制。区委宣传部要定期进行舆情报送汇总和分析研判。

29、舆情收集。各镇办各部门要指派专人负责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信息收集报送。要密切跟踪互联网舆情动态,及时反馈情况、评估影响、制定对策。要密切关注境外涉秦舆情,及时收集境外、省外市外媒体对我区突发公共事件和有关敏感问题的报道,为信息和舆论引导提供依据。

30、舆情研判。区委宣传部负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信息汇总分析,编写舆情信息专报,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各镇办各部门要加强舆情研判,提出对策建议,积极主动引导舆论。

十、工作要求

31、组织领导。各镇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深刻认识做好有关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妥善处置事件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水平。

第5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时,蛟河市多个区域降雨量创有记录以来历史之最,局部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一时间,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农作物被淹,多条供电、通讯线路中断,全市17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在这场灾害面前,蛟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第一时间对抗洪报道工作作出了相应部署。

一、发挥导向功能,实现媒体的引导力

广播电视媒体受众广泛,是公众舆论的风向标,它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在整个社会舆论中占主导地位。灾情发生以后,群众街谈巷议,众口纷纭。为此,蛟河市广电局迅速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讨论了应对策略和措施,力争工作保持主动。第二天,蛟河电视台第一时间由市抗洪指挥部提供的灾情权威消息,详细报道了灾区范围、程度、无人员伤亡等情况,澄清了事实。在整个抗洪期间,蛟河电视台制作播出消息110余条、专题片5部、专题节目15期,不仅尊重了群众的知情权,也为后续救灾和捐赠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性指导。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积极引导事件影响区域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朝着有利于抗御灾害的方向发展,是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应发挥的重要功能。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否力争以第一时间正确引导舆论,事关新闻媒体的公信度和影响力,也关系到整个抗洪救灾工作的大局。导向正确与否,是决定新闻媒体能否通过突发事件报道,起到减轻危机影响、稳定人心作用的关键。在这场洪灾发生前,一些人对市委、市政府对蛟河境内所有水库开闸放水这一做法很不满意,因为它涉及到了承包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落实起来阻力很大,虽经反复说服仍存在不满及侥幸心理。这时,蛟河电视台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引导,化解矛盾心里,让全市人民了解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由此可见,在重大灾害面前,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事实,稳定人心,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或是推波助澜。为此在危机和灾害发生时,媒体要冷静应对,快速反应,发挥导向功能,实现媒体的引导力。

二、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体现媒体的凝聚力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也是决策的依据,更是集结力量的纽带。一方面,新闻人是政府信息和公众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新闻人又要做社会动员的重要舆论推手。蛟河市广电局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地方主流媒体的作用。为了使社会救助力量得到更好的凝聚,提升救灾的整体水平,蛟河市广电局发挥自身优势,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开展了“心系家乡、情系灾区”爱心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短短一天的时间就募集万余元的物品、并且发动组织30台爱心出租车将募捐物品送往灾区。蛟河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加班加点,连续制作了5部专题片。其中灾情汇报片是在接到任务后,制作人员进行一宿时间的加班加点制作完成的。为蛟河市做好灾情汇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蛟河电视台加紧制作了多条抗洪救灾公益广告及MTV《用爱撑起一片天》《凝聚每份爱》等,营造出了“传递信息、传递温暖、稳定人心、共度难关”的舆论氛围。同时在接到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赈灾晚会的任务后,面对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等实际情况,蛟河市广电局又组织精干力量参与策划节目、做好全程录制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为晚会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第6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舆情

舆情,狭义上指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上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1]。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依据来向用户开展的服务活动,它是社会化的信息开发、组织、传递及提供的系统性工作,围绕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开展,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的重要意义

1.1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决策根源于对社会民情真实全面的掌握。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这反映了党和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对舆情工作的高度重视。了解舆情动态,洞察百姓呼声成为政府施政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长期以来,为党政机关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在新时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舆情信息服务,建立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舆情的总体态势及主要动向,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帮助,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对于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巩固坚实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科学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提高图书馆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还将从多个方面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舆情服务中应用到的各种信息检索技术对提高图书馆员运用新技术,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大有帮助;其次,在利用舆情信息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员往往要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这将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员的知识面和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开展舆情信息服务还能够增强图书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对推进图书馆事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2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可行性分析

2.1身份优势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普遍认识到了收集社会舆情的重要性,但监测分析舆情是一项任务艰巨、内容复杂、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工作,需要专门的信息情报机构和人才来完成。各家单位大多没有专门的机构、人才、资源和设备可以胜任这一任务。而如果专门为此设立一个事务性机构,对政府机关来说有悖于国家精简机构的精神,对企业来说增加运行成本。此外,自设机构在搜集、筛选和加工信息过程中受自身利益的影响,不具备客观公正性,在进行舆情收集过程中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可能。因此,委托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提供舆情监察、分析服务,成为各单位现实的客观需求。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资源的掌握和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而独立的身份资质也为舆情服务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保障。加之具有长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经验,已经建立起了流畅的信息服务渠道。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在多年的信息服务过程中,搭建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产品,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服务品牌,建立了巨大的信誉优势,毫无争议的成为吉林省用户舆情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最佳选择。

现代情报.,2013Vol.33No.1舆情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2.2资源优势

开展舆情信息服务需要海量的信息资源为保障,而信息资源优势恰恰是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的最基础优势。图书馆在长期承担信息保存职能过程中建立起了无可争议的文献信息中心地位,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共享工程的发展也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可用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范围,为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此外,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图书馆事业经费逐年增加,这也为图书馆开展舆情服务,追加了经费和设备上的保障。

2.3技术优势

先进的技术是从事舆情信息服务的必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教育投入的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推动力。图书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零散、无序、混杂的舆情信息进行鉴别、筛选、比较、分类、整理、加工、分析和研究,使之有序化并产生信息增值,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产品。此外,经过长期图书情报工作经验的积累,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信息服务工作流程,其所固有的信息采编、传递、管理、报送、跟踪的系统和工作流程,可以直接应用于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2.4人才优势

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对信息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信息情报工作者,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和敏锐的情报意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知图书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强大的信息加工分析能力,有长期为读者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经验,因而在开展深层次、高技术含量的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开展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图书馆开展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如:广州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开始,顺应地方政府对媒体舆情监察与分析的需求,依托其自建的“媒体眼中的广州”数据库,为领导决策提供舆情分析服务。与广州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新闻中心、广州市政务中心、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南沙区宣传部等多家政府部门和单位合作,为它们提供媒体舆情信息服务。已有《广州舆情分析》《港澳台媒体涉穗新闻舆情分析》《海外英文媒体涉穗新闻舆情分析》《广东省涉警新闻舆情分析》等系列信息产品。原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陈建华批示,这些信息产品对掌握动态很有帮助,并指示将每期《港澳台涉穗新闻舆情分析》呈送所有市委常委和公检法主要负责人参阅,扩大呈送范围[3-8]。

上海市图书馆以开发专门数据库与政府部门数据库链接、定期报送舆情剪报等形式为公安、城建等部门服务,为上海世博会、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媒体监测分析服务,对突发事件快速报送舆情监测分析资料。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的《城乡建设与交通每日舆情摘报》――收集有关上海城市交通、住房保障、环卫绿化、水务等各方报道,分析整理成包含重点关注、新闻集锦、负面报道等栏目的摘报,每天下午4点前提交用户单位。此外,还有《2007年世界特奥会媒体测评》《2010上海世博会媒体测评》、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媒体测评》等多种舆情信息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9]。

陕西省图书馆开发了舆情信息产品――《舆情信息》。从2005年起,陕西省图书馆被列为陕西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直报”点,曾先后被陕西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中心评为“2005年度舆情信息工作优秀信息员”“2006年度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舆情信息先进单位、个人”等称号[10]。

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通过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和传媒网络新闻与评论的集成整合,于2010年10月推出了“医改舆情监测”系统,得到卫生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11]。

吉林省图书馆于2011年开发了舆情信息产品――《吉林文化舆情参考》,为吉林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及多家事业单位及文化企业提供舆情信息服务,截止作者发稿日,已编印62期,合计186万字。用户包括:吉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文化厅、省博物院、省美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艺术创作研究院、省艺术研究院、省文化科技研究所、省文化市场稽查总队、省歌舞剧院、省民族乐团、省吉剧团、省民间艺术团、省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省京剧院、长影集团、吉林人民出版社等300余家,获得了吉林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文化领域用户的广泛赞誉。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此外,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开发的《网络舆情专报》、佛山市图书馆编辑的《境内外媒体看佛山》《舆情信息》、东莞图书馆的《东莞舆情》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开展服务合作

目前,图书馆舆情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舆情采集、监测、分析等,可以帮助用户掌握舆情态势,但还不足以支持用户引导和利用舆情并进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图书馆应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利用彼此之间的优势。

如可与决策咨询机构合作提供知识服务。对热点事件,不仅提供舆情的监控统计,还能给出权威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将舆情信息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决策过程中去,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还可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展开合作,帮助主流媒体吸收和采纳社会舆情分析报告的成果,及时发现舆情的不良趋势,调整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使社会舆情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2012年5月,长春建筑学院图书馆由于建筑美观,造价较高,被网友戏称为“白宫图书馆”,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不知情者不了解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将其与政府办公大楼混淆,认为其奢侈浪费,并怀疑建造过程中存在腐败问题。针对此情况,吉林省图书馆借助组建“媒体人阅读俱乐部”平台组织多家媒体记者深入实地走访踏查,向公众介绍长春建筑学院的民办身份,公开了图书馆建设中没有使用政府资金的实际情况,使公众了解了真相,成功引导了第二波舆论意见,确保了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也维护了图书馆的形象。

4.2深化服务层次

舆情具有阶段性特点,但舆情信息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热点、敏感点问题上,应从长期范围分析舆情的演变规律,考察对象的变化以及背后隐含的动机和意义。开发点面结合的舆情信息产品,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推测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历时性研究和截面研究相结合。真正起到对于社会矛盾潜伏期预警,爆发期告知,扩散期协调,消退期反思的作用。

4.3现代化服务方式

随着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知识整合为导向的智能化、网络化、实时化的信息服务模式成为趋势。图书馆应在舆情数据库构建方面投入力量,采用信息推送与数据库定制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构筑信息化服务平台,将舆情产品加工制作和过程数字化,将时效性体现在舆情收集、分析、加工、传递等各个环节中,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同时也应注意,传统的信息报送制度也不能被忽视或淡化,应该全面统筹发展,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0.

[2]方意平.图书馆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32.

[3]龚焕.高校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24(1):100-102.

[4]蔡卫平,邓尧伟,郭万召.“媒体眼中的广州”全文数据库建设与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24(3):80-82.

[5]杨玫.舆情分析:图书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新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6,26(5):233-235.

[6]张正.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30-34.

[7]艾新革.图书馆政府舆情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1-6.

[8]艾新革.基于政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的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7-83.

[9]陈.面向决策的报纸舆情信息收集与分析――以上海图书馆的实践为例[J].情报杂志,2010,29(4):181-184.

[10]梁琪.反映社会舆情做好舆情信息工作[J].当代图书馆,2009,(1):45-47.

第7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网络舆情是极具现阶段中国政治与社会特色的研究领域。作为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网络舆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网络舆情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涵盖了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兰月新老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建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CXW015)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系统研究公共安全视角下网络舆情风险问题,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提供了参考。本专题共八篇文章,分两组刊发,其中第一组所刊发的四篇文章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展风险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模式、网络舆情首发信息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主体交互机理研究等;第二组主要围绕网络谣言风险治理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谣言风险发生机理与治理、网络谣言综合分类方法、面向网络谣言的网民心理评估、网络演化博弈分析等。

本刊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作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是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异常波动,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政府公信力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不良影响的风险。在这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就是指具有价值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根据发送者的意愿,按照一定的渠道途径和方向,从信息源到达信息接收端的整个活动过程。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准确及时评价其风险,虚拟社会管理创新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健康舆论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

1 相关研究评述

风险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具体指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一项基础工程。就这个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张一文等[1]学者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用机理,建立了总计44个指标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李玉海、李友巍[2]则从社会环境、网络舆论主体、主体行为以及网络舆论本体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网络舆论风险评价体系。喻国明[3]从时间维度、数量维度、显著维度、集中维度、意见维度来构建网络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兰月新[4]所建立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包括3个层面,即网民反应、突发事件信息特性及其事态扩散状况。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第三方学术机构的中立视角提出了一套社会舆情指数,内含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5]。此外,戴媛、郝晓伟等[6]也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设计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就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Welty C、Murdockj W.等[7]提出要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等方法技术实现网络舆情风险的评价与安全监控。Gil-Garcia[8]则认为网络舆情风险采集、评价和预警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来实现的。Tsou等[9]认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可以很好实现网络舆情的风险评价与监管的目标。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学者在探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特别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注意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以便于指标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其实际面貌、发展状态以及风险情况;二是注意结合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阶段。演化阶段不同,其风险也就不同,着力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过程和演化阶段,对于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很有启迪;三是注意学术整合和研究成果的彼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积淀,为当前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积极吸取其宝贵成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深远;四是注重技术方法的应用。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带来便利。本文将在借鉴以上成果的基础上,基于UML建模方法实际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构建的遵循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之时,还需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2.1 以政府发展规划为指导

政府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重点的描绘,它阐明了政府的战略意图,明晰了政府的活动纲领,对于防范、化解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我们在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政府发展规划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到基本精神不背离。在这里,政府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关于互联网发展与舆情应对方面的规划。当然,如果风险评价涉及到具体的地方政府,还应结合当地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规划。

2.2 正确定位评价的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是“目的价值导向与工具价值导向的辩证统一”[10]。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价值导向决定着评价指标体系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1]。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确立服务大局、系统评价与效益评价的价值取向。服务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所做的风险评价要有利于揭示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真相,摆正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维护当前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系统评价就是要把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定性评价指标设计与定量评价指标设计、局部性评价指标设计与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效益评价就是指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实质作用,同时又要兼顾风险评价成本,提高风险评价的效益。

2.3 处理好评价指标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关系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涵盖一定数量规模的指标,不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事无巨细,滥设指标,使整个指标体系背离集约化原则。

2.4 科学选择评价指标设计工具

评价指标设计工具是一种评价指标构建的方式和手段。在此,本文选取了一种科学并且简便的风险评价指标设计工作,即UML方法。UML是目前比较标准的建模语言[12],是第三代用来为面向对象开发系统的可视化产品说明和编辑文档的方法[13]。该种方法坚持用户导向,包括需求分析、词法分析、用例、类图构建及分析几个环节。其主要应用是计算机相关系统的研发,如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视频点播系统、计算机销售系统等。将之应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外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就国内看,也是较少的,其中有魏庆平、张秋文[14]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 ,刘渝妍、赵卿、陈媛[15]构建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UML指标体系框,其研究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总之,将UML建模语言应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属较新的尝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更显直观和有效。它有利于充分吸收专家调研和既有研究成果的智慧成果,同时又能够把复杂的指标以较为直观的图形和表格的形式加以描述和解释,提高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易操作性、便利性和科学性,是十分难得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这也是本文选用UML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具的重要理由。

3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UML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应用UML语言,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充分考虑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我们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然后按照UML方法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实施,即首先进行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内容,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然后依次进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筛选、修饰、模型构架,最后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实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 资料收集与专家访谈

UML建模是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14]。整个指标体系设计、建立的第一步就是进行相关的具体资料的收集,并对一些专家开展访谈。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大型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如中国知网多个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查找汇聚有关风险评价的资料;二是学术会议专家咨询。如作者参加“中国社会公共安全论坛(2013)”(上海,2013年5月)、中国特色防灾减灾高层论坛(北京,2013年6月),就风险评价的相关问题,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咨询。这些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的认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尽管内容驳杂,涉及范围广,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3个方面。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就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网上酝酿、产生网络舆情信息流进而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演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延伸。即在传导扩散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关注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入,使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所包含的意义更多;二是范围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波及人群更广泛,使得更多的人受到突发事件的牵连和波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把关注精力投入到该信息流传导扩散中;另一方面是信息流的传导扩散地区扩大,使得一些范围较小的区域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上升成为全国性问题;三是危害增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的快速传导扩散,使得导控成本快速增加,导控困难加大,给突发事件的现实处置和应对带来诸多不便,其现实危害和不利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演化,波及范围增大,影响加重,使政府倍感压力,在此情况下,政府部门必会采取措施,应对舆情信息流的风险与危机,使之逐渐衰退平复。但是这种衰退平复背后往往也不是绝对性的,在某种情况之下,也存在着死灰复燃、话题重启的可能性,也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

3.2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筛选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信息流风险评价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指标初选。对现实实践中的概念进行认真研读、分析、选择,得到初始指标:地区、网民、网民知识、生活保障、地区GDP数值、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谐、地区和谐程度、收入、网民浏览次数、上网群众、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类型、信息流、网站、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主要网站议题回复、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政府舆情响应速度、指标、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教育水平、网民职业、个人收入情况、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政府回应情况、跟帖情况、监测人员情况、温饱、监测平善程度、和谐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刊登突发事件议题数量、地区网民、突发事件解决情况。

(2)参与者提炼。基于UML建模语言规范,同时结合我们现实询问访谈中所涉及的实际人群,可以将参与者提炼划分为三大类: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和研究人员,一般而言,互联网用户、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是系统信息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则是系统信息的分析者。

(3)指标的复选。就是对初始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挑选出更加适合需求的指标。其一,删除语义清晰度不明的词汇。如地区、温饱、生活保障、网民知识、教育水平、类型、指标、信息流;其二,保留语义近似的词中表达更为准确恰当的一个词汇,如地区和谐程度(和谐、地区和谐程度、和谐情况)、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收入、个人收入情况)、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网民浏览次数、主要网站突发事件议题点击率)、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突发事件议题回复网贴数量、网络跟帖、网民发言情况、跟帖情况)、政府舆情回应民众满意度(政府舆情回应的民众满意度、政府回应情况)、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舆情信息流已持续天数、信息流扩散天数)、地区网民(网民、上网群众、地区网民)、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网民职业、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用例修饰

根据表的顺序,依次对每一个候选指标按反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不同方进行文本描述(见表2、3、4)。

3.4 评价指标的构架模型

一是分组。分析“shall”语句中的内容并提取名词对象: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对这些名词进行分组,以获得抽象的实体类。(1)含有国内生产总值、可供支配收入、社会和谐的基本程度、网民人数、这些词汇的用例,均从不同角度反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2)含有有效点击的数量、演化地域范围、扩散程度、时间范围、职业类型这些词汇的用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方面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3)含有回应的是否迅捷、认可程度、人员素质水平、应急平台、突发事件的满意程度这些词汇的用例,展现了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的风险,可以归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

二是包图和初始构架模型确定。在上述分组的基础上,用包图表示各子系统(类)的边界(见图1、2、3)。

d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将矩形作为系统的边界,将上面已经构建的四个包图做整体合并,这样得到了初始构架模型(见图4)。

三是关系引入。建立用例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用例进行泛化处理,同时加入参与者,分析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骤,得到图5、6、7。

四是完善初始构架模型。初始构架模型建立后,并不是意味着全部工作的结束,下一步工作就是得到各用例图作进一步的规范和抽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用例做更深层次的规范、抽象和替代,使指标更加科学有效。(1)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类包图。由于地区网民用例只是一个客观情况的说明,无法用具体的数值来评价,因此用地区网民数量用例来代替,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上访人员的具体情况;(2)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传导扩散风险类包图。用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数量用例代替刊登突发事件议题主要网站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的分布省份数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分布情况用例,用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数量用例代替浏览突发事件议题网民职业分布情况用例;(3)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平复风险类包图。用突发事件解决民众认可度用例代替突发事件解决情况用例。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用例代替监测人员情况用例。经过处理,每个包图内没有出现超越包图界定范围的用例。

笔者将引入新的参与者,即研究人员,同时将五个包图合并为完整的用例图,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模型(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生成风险、传导扩散风险和平复风险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抽象用例的具体表现,在三个包图之下是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用例。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类图分析

“UML中的包图是从专家抑或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收集系统的需求,而其中的类图则能为分析人员提供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让分析人员使用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术语与研究人员交流”。[16]我们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各级指标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随后我们又应用UML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类图(见图9)。显然,从结构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根类、大类和实现类三个层次组成。最高层面的属于根类,根类往下是大类,这两者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大类是根类的深入拓广,体现的是根类的要求和特征,而根类又不能脱离大类而存在,离开了大类,根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再往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大类又是由各自的实现类组成。各个实现类通过属性的详细描述,展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的诸多特征,进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创造了条件。可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终是由较低层次的对象构建并支撑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该结构类图,我们就能够明晰地确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的指标项。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UML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后,为检验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我们对之进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检测。

3.1 效度的检测

衡量我们所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的内容效度比(CVR)来实现的,计算公式为:

CVR=■

其中,ne为评定人员中认为指标很好地表示了评价对象范畴的人数;N为参加评定评价效度的总人数。若半数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即为负值;所有评定者不予认同该评价指标体系,CVR为-1;评定者认同与不认同的意见出现相等时,CVR值为0;所有评定者都认同评价指标体系时,CVR值为1。就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我们征询了21位评定专家的意见,并通过统计得出了内容效度比CVR(见表5)。

我们发现,约有80%以上的指标效度比值在0.71以上。因此,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大部分能够较好反映评价对象的特性要求,具有较高的效度,达到了指标构建的要求。

3.2 信度检测

对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合格后,我们采用计算克朗巴赫(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来检测我们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其中克朗巴赫?琢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4 结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计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注意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即UML方法,来探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属于一种新方法的应用。同时,基于该方法,可以实现评价指标构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即能够充分发挥专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普通民众在风险评价指标遴选中的作用,进而有助于增强评价指标遴选的科学化和包容性,同时这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工作,提升政府和公众风险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效果。当然,除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要成功实施还需要很多支持性的举措,简单来说,包括:一是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透明化及回收、处理机制,保证风险评价数据能够有效、及时和准确的获取;二是尝试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科技,建立联网、快速、高效的风险评价系统平台,实现风险评价迅捷化;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人力支持体系。即为我们要开展的风险评价工作配备良好的操作人员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及特定行业专家组成;四是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真正使风险评价成为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政府风险沟通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将这些工作进行系统落实,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才可能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71-75.

[2] 李玉海,李友巍.网络舆论风险评估体系探讨[J].情报杂志,2010(01):128-131.

[3]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11-13.

[4]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1(07):73-76.

[5] 谢耕耘,刘锐,徐颖,等.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6] 戴媛,郝晓伟,郭岩,等.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4):12-15.

[7] WELTY C,MURDOCKJ W.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6),Athens:GA,2006:709-722.

[8]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9] Benjamin K Y,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et al.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Intelligence Analysis.Mc Lean,USA:2005.

[10]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351.

[11] 彭国甫.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13-114.

[12] [美]施穆勒.李虎等译.UML基础、案例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15.

[13] OMG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Specification[EB/OL].[2016-03-20]http://.

[14] 魏庆平,张秋文. 水电梯级开发移民评价指标体系的UML模型[J].水力发电,2006(9):13-17.

[15] 刘渝妍,赵卿,陈媛.基于UML的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0):14-19.

第8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一、 工作职责

(一)做好网上政务公开工作。定期不定期在网上工商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工商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和推进的各项重大建设,凡能公开的,都应在网上及时公开,让网民提出意见和建议,接受监督。

(二)在线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反映事项。积极登录相关网站互动式栏目,及时受理、答复和处理网民涉及工商职能范围内工作的投诉、意见和建议,做到“反映即受理,受理即处理”。

(三)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引导活动。结合工商部门工作实际,追踪、研判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网上宣传,对网上影响较大、议论较多的舆情发表权威言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对重大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上舆情及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舆情,应按照市政府的有关要求,遵循分级处置、属地管理、分工负责、快速反应原则,积极监控、研判,并加强信息和舆论引导。

(四)加强和完善版块管理。组织网络评论员对工商部门负责的版块进行动态管理,包括编辑精华区、活跃版面、依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审帖、删除违规帖子等。

二、工作分工

根据网络发言人工作团队特点,设立网络发言人、网络主持人、网络主持人辅助人员(舆情监测员)、网络评论员岗位:

(一)网络发言人:负责对开展网络宣传策划,网络信息,用发帖、跟帖等形式回复网络舆论,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工作的统一组织领导协调。

(二)网络主持人:协助网络发言人工作,具体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宣传策划、网络舆情答复、引导等工作。

(三)网络主持人辅助人员(舆情监测员):密切监控网络舆情,提供舆情资讯,发现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主持人报告;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将经审定的答复意见在相应互动式栏目进行正面回复。

(四)网络评论员:根据网络发言人的统一指挥,主动介入有关网站的交互式栏目(论坛、贴吧、说吧、留言板等),在网上就关注的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参与评论,主动导贴、积极跟帖,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维护工商部门的正面形象,最大程度上消除各种负面影响。

(五)业务法律顾问:对网络涉及工商部门业务事项接受法律咨询,对有关回复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三、工作流程

(一)搜集。舆情监测员原则上要保持相关热点论坛在线状态,发现涉及我市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向网络主持人报告。

(二)受理。网络主持人对涉及工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网民投诉、意见和建议,要尽快做出初步回应(一般不应超过网民发帖_小时),及时组织网络评论员以网民身份进行舆论引导(对需以市工商局网络发言人身份正面回应的事项继续按以下流程进行)。有关涉法、涉诉等不宜公开的网民反映事项,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办理。受理网民反映事项后,办公室要及时登记并核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业务职能通过oa系统转业务科室研究处置措施和答复口径。

(四)答复。办公室将业务科室经oa发文流程审定的答复意见,由舆情监测员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在相应互动式栏目答复。答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_个工作日内(节假日顺延),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__个工作日。同时积极利用工商红盾信息网站及其他网站同时答复。

(五)处理和再答复。在做出答复的同时或答复后,相关业务科室应认真组织力量处理网民反映事项。对于确需更长时间或需多部门联合处置的网民反映事项,要会同办公室以网络发言人身份动态跟帖通报处理的进展和结果,对网民质疑要再回应,还要尽可能同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有关情况。

四、指导、监督

第9篇: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为切实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建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通知如下。

工作目标与原则

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科学有度、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和有力有序有效有度的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好、处理得好,全力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组织机构职责分工

区政府成立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区长胡黎明担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吴友训、邢先梅、王小明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和医疗救治工作组、家禽监测防控工作组、野生禽鸟监测防控工作组、市场物流监测防控工作组、物资与经费保障工作组、宣传工作组。

(一)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政府办,负责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会议的组织和重要工作的督办,协调各工作组做好联防联控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和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信息,以及区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疫情监测和医疗救治工作组。由区卫生局负责。负责研判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发展趋势,确定防控策略,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医疗救治工作和监测等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督导。

(三)家禽监测防控工作组。由区农委负责。负责制定家禽的疫情监测、报告、防治工作,负责相关信息的通报、家禽疫情排查。指导各镇、各街道开展防控工作,协助做好活禽市场清洗消毒。

(四)野生禽鸟监测防控工作组。由区林业局负责。负责野生禽鸟疫情监测、报告、防控工作,开展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管理和相关信息通报。

(五)市场物流监测防控工作组。由屯溪工商分局牵头,区商务局、区农委参加。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期间活禽及相关食品流通领域监管,依法按照有关程序暂停或关闭疫情发生地活禽市场。

(六)物资与经费保障工作组。由区财政局牵头,区经信委、区人社局、区民政局、区农委、区卫生局参加。负责安排区级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处理所需经费,抗病毒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用品及急救设备的储备;督促各镇、各街道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患者医疗费用困难,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七)宣传工作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政府办、区卫生局、区农委参加。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作进展,疫情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针对可能出现的谣言传言,及时澄清事实,加强网上信息、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回应公众关切,及时收集整理和报送舆情监测等信息,引导科学认识。

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适时增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明确职责。

工作制度

(一)工作协商制度。建立工作组定期会商制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切实有效推进职责范围内的各项防控工作。

(二)信息通报制度。各工作组牵头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指导专人负责每日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各自的疫情信息和最新工作进展,并以书面形式于每日16时前将当日的信息和工作情况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需要向公众通报的信息,由宣传工作组负责。

(三)督办检查制度。各工作组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检查日常工作开展情况,通报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重点督办区委、区政府领导批示事项和会议决定的各项工作。

相关要求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各镇、各街道、各成员单位、各工作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懈情绪、侥幸心理。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物资和经费保障,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推进。各镇、各街道要及时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机构,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联络员制度。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各工作组要迅速行动,细化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严密防控,务求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遗漏项。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成员单位、各工作组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立即行动,合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切实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