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明确监测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以互联网表达和传播信息为主体,网络信息数量巨大、涉及面广,要准确、及时、高效地筛选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首先明确舆情监测的范围及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检测范围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使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消费的舆情;二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政策法规、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监管行为的舆情。检测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监测的地域范围以国内为主;监测的农产品种类以居民日常大宗消费的粮、油、果、蔬菜、茶等为主;监测的对象以农药残留、污染物、添加剂、植物疫病为主;监测工作以标准、评估、监测、检测、认证、监督、执法等为主。

二、明确分工及职责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多样化,临时性及应急性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应建立稳定的舆情监测工作体系。领导应该组织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舆情响应等方面明确负责机构、人员和职责,分兵把守、严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响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管理,统一领导负责舆情监测工作、工作部署和协调管理。指定专门机构和业务人员具体负责、对涉及全省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行综合检测、分析研判、汇总报送。重大舆情第一时间迅速上报上级部门。

三、合理利用采集信息方法和监测方式

舆情信息可通过人工搜索和专用软件搜索两种方式实现。在人工搜索条件下,为保证舆情监控全面、不遗漏,可输入关键词搜索和重点网站盯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关键词搜索的重点在于关键词的合理设置,应根据舆情监测范围和重点,及时根据舆论热点和网络语言传播规律调整关键词设置。重点网站盯牢的关键在于正确选取监测网源,应以政府机构网站、权威媒体网络版、公众认知度较高的门户网站和论坛、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微博等为主要信息来源,通过浏览网站新闻排行、论坛热帖排行、博客和微博热点话题排行等,确保主流网络舆论热点监测到位。网络舆情发生时间不定时,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能够实现不间断连续采集,但在人工监测条件下,必须摸清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整体情况,对重点网站热点新闻、话题、论坛必须不间断浏览才能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要确保信息内容收集全面、第一信息来源、报道时间、具体内容、网站转载和网民跟帖评论情况都要收集完整,做好记录。

四、做好分析研判和预警

要筛选、收集和利用有价值的舆情信息,才能发挥对舆情信息分析、研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将舆情性质分为贬、褒两类,舆情内容的可信度及反应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分析同类主题舆情传播量、社会关注量、网民浏览量和跟帖评论量数据大小。结合数据,判定传播途径、影响范围、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并汇编舆情分析报告。

五、及时做好舆情分类报送

舆情信息应实行分类报送,建立快报、周报、月报和专题报告,通过分析研判,达到分级要求的舆情信息应报送上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如遇到重大舆情事件,可通过快报形式汇总后上报。日常工作以每周一收集汇总方式编写舆情周报,同时,月底将舆情发展趁势进行分析汇总,编辑月报并上报。对特别热点惹人关注的问题,还应编写专题报告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典型案例,编制专题报告上报。舆情信息报送到有关管理部门后应尽快作出响应,对造成社会影响的舆情,需要调查核实,有关部门应迅速开展调查工作,查清事实真相,主动公布舆情情况,平息舆论发展态势。调查属实的,相关部门应依法处置、公布处理结果,平息社会矛盾。调查不实的,及时澄清事实,追究制造舆论者责任,正面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舆情检测条件和完善舆情机制

第2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印发〈达州市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我校根据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一、 目的与原则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在教科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红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吴应述担任,成员由办公室、政教团队负责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队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向上级部门主要领导请示,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应急领导小组领导,由信息股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  经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股室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  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办公室或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学校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后期处置  

第3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这样的媒介环境下,企业应该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为企业的市场竞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说实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经过实证检验的有效且普适的方法。因此,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组织而言,有效利用媒介资源必须建立在对实际发生的与企业品牌相关的舆情信息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借鉴已经发生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总结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传播与控制方法。否则,所有为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提升所做的工作都有可能白费。换言之,考量媒体的传播价值,可以通过观察它信息传播和扩散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实现,舆情监测工作正是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注度:新闻价值的广度指标

企业作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总是希望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提升的信息传播面越广越好,从接受者的角度说,就是受关注的程度越高越好。现在,好多企业领导人对于这一指标的考量还停留在直观感受阶段,他们要求公关营销部门搜罗所有媒体刊发的新闻,文字、照片、视频,越详细越好。我就不止一次地接触到这样的机构,他们把厚厚的一摞摞资料摊放在我面前,展示他们的传播与推广成绩。说实话,每一次我都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赞叹他们的敬业精神,同时,也会指出他们这一工作方法的原始落后之处。

现阶段,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全媒体的信息监测已经不是难事,而关注度就是第一个衡量信息传播波及面的指标。通常情况下,关注度可以根据传播平台的性质加以划分,比如,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它代表着大众传媒的传播辐射面;网络论坛和博客类的信息是第二个层面,它代表着网络传播的辐射范围;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信息量则是第三个层面,它代表着人际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所产生的传播广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体传播效率的高低赋予不同的权重,就可以获得某一事件或新闻的关注度指标。

获得量化指标的目的,是对不同信息传播平台的传播能力进行历时性的对比,发现它们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发现公众对于企业相关信息的关注重点与企业期待的关注重点是否一致,从而在信息源头上加以控制。比如,许多企业在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推广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要向公众介绍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市场竞争能力,每年的赢利水平等等,总之,凡是向上级领导和董事会汇报的业绩部分,都希望公众知道。殊不知,公众其实对这些不感兴趣,除非他是持有你企业股票的股民。公众最关心的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安全的、有品质保证的,企业是不是有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者保护意识的,等等。如果有较长时间的企业舆情监测,这一点应该不难发现。

当然,传统的大众媒体、网络论坛中活跃着的意见领袖和社会化媒体中活跃着的芸芸大众,他们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这一点同样可以通过舆情监测的方式加以发现。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形成更为精细化的传播策略,在不同的信息传播平台上安排重心各异的传播内容,让企业期待和传播平台的特点相吻合,从而实现企业传播者期待的传播效果。

影响力:新闻价值的深度指标

影响力是一个衡量深度的传播效果指标。

不同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不一样,测量方法也不一样。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似乎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衡量指标。比如,报纸的发行量、传阅率;电视的收视率、满意度;广播的收听率、忠诚度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影响力评估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发展变化太快,还难以找到一种怎么变化都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但是,有些间接的指标仍然可用,比如,对于博客和论坛而言,评论数、跟帖数就是很好的指标;对于微博而言,除评论和转发之外,粉丝数以及转发者和评论者的粉丝数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模型,实现量化的测度。

对于企业的公关与营销部门而言,传播平台对公众的传播能力固然重要,企业对这些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更具实用价值。因为,媒体被影响的程度越深,其影响受众的强度和深度也就越高。

举例言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曾经对央视亚运会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在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力监测方面,将新闻媒体关于央视亚运播报的报道分为三种等级,分别是“提及”、“转载”和“针对”。这三种报道中,“提及”表示该媒体对央视的报道力度最小,“转载”的力度稍大,“针对”性的报道力度最大。综合监测发现,“提及”央视亚运播报的略多,占36.0%,“转载”央视的亚运报道以及“针对”央视亚运播报的新闻数量相当,分别为32.3%、31.7%,参照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对传播影响力度的评价体系,中央电视台亚运播报之于新闻的综合影响力度为57.9(综合值),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再对网络论坛和微博传播的相关信息进行定量分析之后,就可以看出不同传播平台的传播影响力。

每一次传播推广战役,对于传播主体而言都是一次考验。新媒体环境带来的种种传播不确定性,给企业形象推广与宣传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舆情监测在提供传播效果评估数据的同时,还能为宣传战役的经验积累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持。

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对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前期推广活动的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时发现,网络新闻量的浪潮式变化,分别对应着一系列宣传造势活动,如《春晚e起来》地面活动、多位明星试音和网络春晚彩排等。北京台及其合作媒体腾讯网的主动宣传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引发其他媒体对北京台春晚的关注与报道。然而,临近春晚及春晚节目播出过程中,主动性宣传力度减弱,网络春晚的播出未能引发网评和微博关注高潮。直至北京台春晚的播出才引起了网民的高度关注,并点燃其置评热情。从而使得网络春晚的最终收视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关注度也好,影响力也罢,人们期待的都是传播效果与传播目标的契合。但是,实际上,不管是舆情还是新闻价值,它们都是向量,它们既有强度和深度,也有方向。因此,在企业关注的舆情监测中,关注度、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态度的正负面却是直击企业神经的指标。

正负面:新闻价值的向量指标

从企业形象塑造或者品牌价值提升的角度说,人们都希望舆情变化的方向是合意的。然而,情况并不总如人意,甚至很多时候不如人意。以至于有人说,2010年是企业舆情危机的“井喷年”。

事实上,企业面临的所谓舆情危机绝不会止于2010年,今年上半年的情形表明,面对舆情危机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社会知名人士、公共组织、政府部门等等。也许,对于公众而言,一次企业的舆情危机会在一个爆发期之后烟消云散,但是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从此,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企业品牌失去了公众最基本的信任,产品销量出现严重滑坡。

因此,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尺度是不一样的,从企业形象管理的角度说,有效地控制负面信息,有策略地传播正面信息,有技巧地引导中性信息,成为媒介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

在许多人看来,当有媒体愿意为企业说好话的时候,有效扩大这种好话的传播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企业要表达的意思会被公众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解读。举个例子,中石化为了回应公众对天价酒的质疑,用他们的食堂工作人员的话证明他们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精神,“萝卜也会分部位进行红烧或凉拌”的说法在网上热传,以至于潘石屹看了也忍不住追问关于萝卜的吃法:“萝卜的什么部位适合红烧?什么部位适合凉拌?这的确是很重要的问题。”

既然舆情的发展方向有时不可预期,那么,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舆情变动情况就显得很重要,包括舆情的强度变化、影响面的变化、态度的变化,其中,对于负面信息的及时掌握尤为重要。因为,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很有可能在瞬间转化为舆情危机,从而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企业舆情监测的危机预警价值凸显出来。

一般来讲,危机应对有黄金48小时之说,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的两天时间内应该由责任部门向公众关于危机的有效解释和实际的应对方法。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特别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源的社会化媒体爆发式增长后,危机应对的黄金时间大大缩短,甚至有学者提出黄金4小时的论点。也就是说,如果危机主体不能够在混乱的信息大肆传播之前,将公众可以接受的事件真相和应对措施公之于众的话,就很有可能爆发大规模的舆情危机,甚至酝酿成一场品牌灾难。

第4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舆情监测工作由来已久,最早的网络舆情监测手段也是基于传统的手工模式。通过雇佣大量工作人员对指定的监测页面进行监测,使用人工方式,对某些重点监测词汇进行频率统计来寻找舆情动向。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方式已经落伍,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就必然要依托于一个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国内外已有一系列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这些系统通常是依托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以及企业媒体建设的,分别基于不同的需求(行政决策的、学术研究的、商业开发的),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最早的相关研究始于TDT(TopicDetectionandTracking)项目[2],它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主导的,旨在从新闻网页中找到未知话题并对话题进行追踪。该项目历经多年发展演变,其核心研究内容分为报道切分、话题追踪、话题监测、首次话题报告以及关联监测这5个方面的内容[3]。在我国,由于中西文在文本挖掘、分词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汉语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起步较晚[4]。目前,学院型的舆情研究机构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等[5]。

2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

从过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的本质是从网络上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以及按用户需求呈现分析结果的过程,因此在系统实现时,从数据流向的角度,可以把一个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划分为数据获取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结果呈现模块,整个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2.1数据获取模块

数据获取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全天候的、自动的从整个网络上,或者某些特定网络上获取进行舆情分析的原始数据。在自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获取的相关舆情数据相对于整个数据的覆盖率的要求,即要尽可能地获取尽量全面的原始数据;另一方面,则是对数据准确率的要求,即所需数据要尽可能贴近用户关心的舆情热点。只有在覆盖率和准确率全部达标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预测。目前,常见的数据获取方式有两种:(1)网络爬虫方式。互联网的一项基本协议是HTML协议,基于该协议,网络中大量资源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网络爬虫从一个预先定义好的URL列表开始,依次访问该列表上的所有页面进行数据抓取,并分析当前访问页面中的其他URL,选择符合要求的URL加入待访问队列,试图以深度或者广度的方式对限定范围的网络进行遍历式的访问,以获取该网络的所有信息。(2)元搜索采集技术。搜索引擎是大多数网民访问网络的入口,目前有众多的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其检索过程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检索结果也各不相同。可以在若干不同的搜索引擎上部署元搜索引擎,通过对下层引擎的调用返回多个搜索结果,并基于一定的算法对不同结果进行选择。使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获取的覆盖率和准确率,且系统构建较为简单。

2.2数据预处理模块

Web页面的数据有其自身特点,它是一种半结构化的数据,整个数据包括内容和描述两个部分,且两者混杂在一起。直接通过数据获取模块抓取的页面内容复杂,存在大量噪音,文本内容非结构化,无法直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工作,对这些原始页面必须进行一次数据预处理。预处理的过程大体上分为两步:(1)进行网页内容提取。将用户关心的内容(例如新闻的内容、对主题的讨论等)从噪音(如页面上的广告、导航以及其他超链接)中找出。将页面转化为一个HTML标签树,根据已有知识建立提取规则,最后依据规则对页面内容进行提取。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规则是提取工作的核心,可以针对某类特定的网站建立专属规则,也可以针对一般页面的结构特点建立一些通用规则。(2)进行中文文本分词。自然语言中,词是最小的独立活动的语言成分。要对页面提取获得的非结构化连续文本进行处理,首要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分词。分词是将输入的一段文本分解为符合逻辑的一组单词的过程,例如输入“羽毛球拍”时,依照某种分词算法就可以初步将其分解为羽毛、羽毛球、球拍3个单词。最简单的分词算法以词典为基础,通过对字符串匹配完成初步工作,之后辅以少量词法、语法和语义规则;另一种思路是基于统计进行分词,统计文本中相邻字同时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就越可能构成一个词;还有一些基于规则的分词算法,通过模拟人对句子的理解过程,对当前句子的语法、句法、词法进行分析推理,能够自动补全未登录词条。

2.3数据分析模块

数据分析模块是整个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智能核心,在本质上是一个数据挖掘的过程。它负责将前期获得的网页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新的舆情热点,并对原有的舆情趋势进行分析。一个典型的系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主题聚类。聚类可以很直观地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的主题。将处理过后的网页内容归一化到某个特征空间中,在这个特征空间中以某种方式,将特征接近的页面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应类别的聚类中心就可以认为是新的主题。(2)热点发现。在当今网络时代,每天产生的舆情主题众多,其中有些主题能够迅速成为当下的舆情热点,舆情监测系统需要将这些舆情热点从众多主题中筛选出来,推送给舆情分析人员。筛选的时候应该注意“热点”一词不同方面的含义,最直观的含义就是某主题在某段时间内出现的频次;再有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某主题除频次以外的权重,例如该主题来源页面的影响力、该主题的发展速度等。(3)话题追踪。网络话题的生命周期从最初的事件主题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化成为舆情热点,又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逐渐热度降低,最后消散。还有,在这个过程中话题的变异分支过程,都是在基于网络舆情进行决策分析时可以纳入考虑的影响因素。在分析大量话题生命周期后,可以从中总结一定的规律,对当前某话题的下个阶段进行一定的预测。(4)情感识别。网络话题除了对某个发生事件的客观描述外,还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尤其是在网民对该话题的回复中,这种情感倾向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整体上看,这种情感倾向会分为赞成、反对以及中立这3种大的方向。将人们对某个舆情热点的情感倾向进行直观体现,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分析决策。这种分析不光要对舆情的当前状态进行情感识别,还要对该话题的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情感同时进行分析,以掌握舆论对该话题情感倾向的变化过程。

2.4结果呈现模块

网络舆情分析的目的是为相关的决策提供支撑依据,其分析结果需要简单直观地提供给决策分析人员,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结果进行二次挖掘。这就需要结果呈现模块能够动态图形化地展示分析结果,并对某些舆情热点、舆情的重大拐点进行主动推送警告。根据一般化的网络舆情分析需求,必须实现的功能有:(1)针对所有主题的查询。(2)新主题的推送。(3)舆情热点、拐点的警告。(4)舆情发展态势图。

3总结展望

第5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实现路径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我国半数人口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庞大的网民基础构成了网络舆情的主体及受众人群,成为了网络舆情复杂化的基本因素。然而,我国在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完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些年,学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形成机理、传播、预警分析及宏观角度的舆情治理方法。缺少以某一省份的网络舆情治理为研究主体,在研究内容上也鲜有针对某省的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本文以黑龙江省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网络舆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黑龙江省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提出建议,特别是对区级、县级等舆情治理薄弱地区提供对策参考。

二、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内涵与特点

关于网络舆情内涵介绍比较有代表性是学者王来华的观点:“舆情是指民众围绕着某一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持有的对国家管理的政治态度。”网络舆情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展现出了不同于一般舆情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们表达观点的匿名性以及真实态度的外显化;观点的丰富性及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意见的主观性及群众情绪的极端化;信息的互动性及传播方式丰富化。了解网络舆情形成的内涵及特点,有助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科学认识。

(二)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

社会矛盾的激化、个人意见的偏激、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突发环节都可以是网络舆情产生的诱因。在诱因变成具体事件后,首先,网络舆情会开始出现一个较短的(有的经历较长的过程)网民态度高涨期;其次,网络舆情轨迹逐步出现波动变化,原因是可能出现了相关方面的回应或者有关舆情的新情况;最后,在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波动后,网络舆情进入衰落期,在这期间,网民往往会转向关注新的舆情诱因,舆情热度便开始逐渐冷却直至走向衰落。

三、黑龙江省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一)黑龙江省网民构成

据2014年黑龙江省互联网协会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黑龙江省深入实施“宽带龙江”战略。加紧4G网络建设,新增4G基站2万座,移动基站总数达到7.2万座。近年来,黑龙江省网民规模逐年增大,每年都以不同的比例在增长,截止2014年,黑龙江省网民普及率达到了41.7%。

(二)黑龙江省网络舆情特点

通过调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年的《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笔者选取了2012年到2015年每年全国20件热点事件的数据,对热点事件发生区域进行分析。从图3中(见下页)分析,全国每年20件热点事件中,发生在地方性区域的比例占到了50%左右。除了国际性大事件及由国家政策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外,多数的网络舆情都表现出了地域性特征,比如“昆明火车站案、天津特大爆炸事故、黑龙江庆安男子被民警击毙事件”等,因此,地方政府能否处理好网络舆情事件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几年,黑龙江省网络舆情事件热点话题频繁引起全国网民的关注,尤其是2015年,“哈尔滨大火事件、黑龙江庆安男子被民警击毙事件”引起了全国网民对于黑龙江省政府的关注和热议。根据新华网和人民网的舆情监测系统,汇总出2015年黑龙江省网络舆情大事件共21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舆情分类。在2015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分类中,司法类案件占了较大比例,这一年发生几起轰动全国的事件,如“监狱猎艳案、纪检干部被群殴案、检察官开房案、男子在火车站被击毙”等案件,使这一年的司法类舆情事件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民生事件,民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舆情事件所占比例也比较大;最后是突发事件、干部作风、社会道德所占比例较为均衡,每年都会有相关事件发生。从黑龙江省的2015年舆情事件分类来看,黑龙江省舆情中司法案件涉及较多,网民对此类事件也比较敏感,他们普遍关注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是否不作为、是否依法行使执法权等方面。其他舆情事件类型都在不同层面上反映着社会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社会切身利益,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矛盾维护民众利益。

(三)黑龙江省网络舆情问题

黑龙江省近几年发生的舆情事件频繁,网络舆情治理逐渐引起了黑龙江省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网络舆情的认知不清,管理环节薄弱等原因,导致了黑龙江省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还存在着不足。一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力度不够。部分官员对待网络舆情还存在着传统观念,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忽视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处理也就过于简单,不能更好地倾听民声、收集民意。二是网络舆情监测环节薄弱。黑龙江省近年来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但在管理环节上不够牢固,网络舆情监测模式较为传统,方法比较单一。特别是县乡镇级别的地方政府,缺乏专业的舆情监测部门及专业人才。在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中对于重要信息和常态信息的区分较弱,对于舆情信息的监测很难达到“快、准、真”的标准。导致舆情信息质量不高,一旦舆情事件发生,监测和预警环节会出现挂空现象,不利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及时处理。三是政府决策较为滞后。网络舆情的信息变化快,信息量庞大,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舆情信息的制造源,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这给政府部门的决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当网络谣言和恶意煽动的信息出现时,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地进行信息甄别,很难在第一时间权威消息,平息网民情绪,也就很难抢占舆论制高点。黑龙江省政府对于舆情事件处理时,决策也存在滞后性。往往是在迫于舆论压力的情况下,才进行调查解决。四是政府部门间缺乏沟通。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大省,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在社会管理方式和舆情管理方法上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但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上存在着沟通机制不健全,管理重叠的问题。导致网络舆情应对出现漏洞,部门责权不清,多头管理,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各部门之间往往出现责任推诿,互相指责的现象,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很难横向沟通、通力合作。

四、黑龙江省网络舆情管理的实现路径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思想意识

黑龙江省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管理要在思想上给与高度重视。首先,改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给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一旦某一领域发生舆情事件,要改变行政命令式的处理方式。坚决杜绝“围、追、堵、截”的态度对待网民舆论,及时给与网民正面回应。其次,科学认识各种网络传播媒介,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对新媒体的认知,以便加强舆论引导,抢占舆论的先机,消除网民的疑惑与猜测,避免谣言恐慌。

(二)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监测网络敏感话题,观察网民舆论风向,充分挖掘网络舆情信息优势,使在众多的碎片化的网民意见中,收集民意、汇集民智,为其决策提供建设性力量;其次,建立黑龙江省专业的政府发言人制度,及时新闻消息,由政府官员、专家、各大媒体以及网民参与,权威解答民众关心的问题。

(三)强化管理,协调部门合作

首先,政府各部门内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与网络舆情相关的部门要加强沟通,通力合作,各部门之间不能闭门造车。在组织上形成各级领导干部负责制度,从市级到县级的分级管理制度,一级压一级,层层负责,内部的各部门与各管理机制之间要形成横向沟通,密切配合的组织关系。其次,加强政府部门与宣传媒体的合作,随着新媒体力量的不断壮大,黑龙江省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加固以往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关系,与一些知名网络媒体建立良好关系。以确保在网络舆情事件的事实真相时,公众无论从网上还是网下都能获得官方权威信息,为舆论导向做好准备工作。

(四)实行官员问责制,总结舆情治理经验

首先,坚决实行官员问责制度,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的态度不端、处理不当,使其舆情事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其次,黑龙江省政府要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后,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并及时进行备案处理。以便为下次网络舆情事件治理提供参考,为更加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提供经验。

五、结论

第6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中央、市委、区委关于换届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部署要求,按照市委、区委工作安排,坚持积极稳妥、有序可控的总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时间节点,加强舆论引导,强化宣传管理,防范舆论风险,确保××区换届宣传平实平稳,努力为换届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二、宣传重点

1.宣传换届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意义。

2.宣传换届工作推进中的有效举措、取得的成果。

3.宣传换届政策要求、“十严禁”等纪律规定。

4.宣传换届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奋力担当作为的新面貌、新气象、新作为。

三、宣传平台

××报、××电视台、××微信微博、××新闻网、缙享××客户端、××手机报等

四、工作安排

1.开展动态宣传。根据区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在××报、××电视台、××微信微博、××新闻网等平台及时报道换届工作动态、纪律要求和经验做法。

时间安排:换届期间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各镇、区融媒体中心

2.刊发换届问题相关作品。跟进换届时间节点,围绕严肃换届纪律、镇领导班子换届、代表委员推选等在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回应干部群众关切。

时间安排:换届期间

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各镇、区融媒体中心

3.总结宣传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换届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工作经验,适时邀请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市级及以上媒体以报道反映相关工作。

时间安排:换届期间

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各镇

4.落实舆论调控和舆情应对机制。协调市内外媒体规范报道换届工作,不对具体班子、具体人给予过多关注,不集纳报道干部任免信息,不对人事安排作关联性猜测性报道。健全舆情监测处置措施,建立应急联络机制,及时发现处置相关舆情,发现相关舆情第一时间通知涉事单位,同步妥善处置线上线下舆情。

时间安排:换届期间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网信办、各镇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统筹协调。换届宣传工作在区换届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组织、宣传、网信等部门以及区属媒体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宣传工作合力。

2.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责任单位要落实工作力量,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新闻报道、舆情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区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重要、敏感信息提前泄露、泄密。各相关单位加强微信等圈群管理,不讨论、不议论相关信息。

3.严肃工作纪律。各责任单位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各项工作纪律,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共同营造良好换届舆论环境。要落实把关责任,规范报道流程,拿不准的问题要及时请示,规定送审的稿件必须送审。

××区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7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疫情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疫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疫情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疫情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教育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

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突发疫情舆情分级

根据突发疫情舆情的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舆情分为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三个级别,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Ⅲ级(黄色):指在日照市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

Ⅱ级(橙色):指在山东省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

Ⅰ级(红色):指在部级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极大。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岚山区海州湾小学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中层教干、级部主任

责:

(1)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疫情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报告情况;

(4)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并联系卫生防疫、医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疫情的舆情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小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责:

(1)负责做好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的上传下达、组织协调、信息传递等工作;

(2)负责舆情事件处置相关信息的统稿、工作;

四、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学校办公室牵头,会同学校各职能科室,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带班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每日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学校办公室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负面舆情信息,立即上报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三)预案启动

领导小组依据舆情信息的来源、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等指标,及时提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预案启动指令。应急响应及其响应级别命令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立即组织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及处置机制

舆情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舆情处置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疫情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舆情,并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责任,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重大处置工作结束后,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对疫情事件发生、发展和舆情应对处置进行总结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

六、应急保障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确保信息畅通。

2.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3.加强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第8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大潮的深度冲击,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剧烈嬗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员流动、利益分化,信息爆炸、思想多元,观念更新、权利觉醒,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矛盾问题集中显现,突发性易发高发,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风险社会”的特征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生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成为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新闻信息、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民意表达、舆论监督、学习交流的主渠道。特别是微博、论坛、博客、播客、QQ等传播力和影响力强大的新媒体,更是“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群众”、“公民记者”等传播信息、发表言论、争取民意、组织动员的首选工具,也成了虚假新闻、错误观念、谣传猜测、低俗恶搞等滋生蔓延的主要温床。由此可见,我国已进入舆论环境复杂多变、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大众麦克风”、“人人自媒体”时代。

据有关机构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逾七成由网络率先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便首次曝光于传统媒体,其后的舆论发酵、扩散、升级、平息过程也由网络主导;就连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通常也是在网上转发后才引起更大的反响。无论何种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农民工、征地、拆迁、房价、物价、环境、医疗等敏感因素,就极易在网上煽起仇官、仇警、仇富和不信任情绪,引发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追问诘责声浪,直到真相大白、追究责任,网上舆论才得以平息。即使是局部性、地区性、一般性个案,也往往在网络舆论持续聚焦放大、操控左右下不断异化升级,最终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全局性、全国性、政治性危机事件。这充分表明,当今网络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有众多无直接利益的网民在推波助澜,且诉求已从单纯的经济利益上升到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追求。调查显示,我国5亿网民中,八成未到不惑之年,富于青春特征;七成月入不足两千,社会地位较低。相应的,网络舆论具有“为民请命”的草根色彩,富于激情和担当;而同时理性思辨和建设性不足,充斥着戾气和流言。诸如“网络水军”、“网络打手”、“网络谣言”、“网络审判”等网络暴力,已对社会秩序造成较大冲击。虽然我国网民仅占总人口的36%,网民并不代表全体公民,网络民意也不等于社会民意,很多公民可能因网上“无声”而“被代表”,且有一些网民的发言超越道德法律底线,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网络已成为社会动员的强大武器,网民声音已然是不可忽视的舆论强音,即便一个帖子、一条微博,也可能成为引发舆论风暴、影响社会治理的“蝴蝶翅膀”。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曾润喜2009年在有关媒体上发表的《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文章的相关内容)。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按照有关专家的观点,网络舆情具有六大特性,包括快速性、隐匿性、随意性、广泛性、突发性和互动性。另外,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热点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的法制建设;涉及部分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涉及社会收入分配;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企业舆情热点事件等。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2011年7月18日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我国社会舆论的重心已迅速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也更多地转向了微博。2012年3月的有关“网络群体传播的舆情监测与舆论引导机制研究”课题总结出网络舆情群体传播的三大特征:

一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在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时,发现了“沉默的螺旋”效应。诺依曼认为,人们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优势意见一致,就会积极地将它表达出来;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少数人的劣势意见时,就会保持沉默,以免被孤立甚至受到来自群体的舆论压力。其结果是,劣势意见的沉默使优势意见显得愈加强大,这又迫使更多的少数意见持有者转向沉默,或者采取从众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的意见愈来愈强势,而另一方愈来愈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舆情传播过程。

二是“群体极化”效应。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解释“群体极化”效应时说:“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喜欢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群体的舆情传播过程中,群体成员缺乏直接进行面对面的现场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上网上信息更新和交流的频繁,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去深入思考,便根据舆论领袖或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如果此时意见领袖或群体多数人有偏激的意见,群体成员往往出于法不责众的考虑,加上有群体力量的支持,极易受到暗示、感染和同化,使原来的偏激意见进一步得到强化,直至出现极端化倾向。在这种偏激舆情非理性传播的情况下,群体成员往往会比个人进行决策时更容易走向冒险或保守,逐步向某一个极端倾斜,以致背离最佳决策,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激进。但在更多的时候,群体决策会偏向冒险的那个极端,而且,群体成员的极端冒险倾向,使他们淡化了所应担负的责任,忽略了冒险行为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在网络群体传播中,舆论的群体极化效应会产生非理性、过度极端的社会行为,甚至会演变为网络,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不过,舆论的群体极化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够促进群体取得一致意见,增强群体内聚力,统一群体行为。在推动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时,如果引导得体,可以促进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应急能力的增强,对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疏导民间舆论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网络舆论暴力”倾向。所谓“网络舆论暴力”,就是在网络传播中,部分网民以道德或情感审判的方式对某一事件、现象发表过激意见,导致大量参与者和围观者聚集而形成的具有煽动性、攻击性和侮辱性的强大舆论风暴。这种网络群体行为,往往通过激烈的言辞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或情感的攻击,有时甚至把这种攻击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通过人肉搜索、恶搞和炒作等方式,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个人生活空间,给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伤害。网络上公开的违背人类传统道德或情感的事件,容易触动网民的道德神经和内心情感,引发他们普遍的关注和共鸣。网络环境的虚拟及匿名特征,让群体成员能够大胆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甚至借助某些暴力方式来缓解现实压力。另外,我国网民的年轻化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等特征,使他们容易受群体情绪和表面信息的影响,产生不明真相、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冲动言行。在这种群体传播语境下,网民群体很容易取得意见认同并表现出舆论暴力倾向。网络舆论暴力的道德审判,能够唤起网络群体的正义激情,也容易被谣言制造者、网络推手以及公关公司所利用。

如何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必修课。从人民网近年来连续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来看,一些基层官员处理复杂矛盾的经验不足,有的官员面对敏感舆情,第一反应不是以诚恳、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而是一味掩盖事实真相,回避矛盾问题,甚至祭出打压手段,试图令媒体收声,让网络沉默,结果常使批评质疑不绝于耳,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加剧公众焦虑情绪,促使事态扩大升级。而有的官员即便作出回应,也是因循守旧、被动应付、敷衍了事:要么惜墨如金、语焉不详,缺乏令人信服的细节和数据,反而指责因真相迟到而误信谣传的群众“不明真相、被人利用”;要么罔顾网络质疑、漠视网民感受,只在传统媒体上讳莫如深、避重就轻地自我脱责与撇清,祈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旦事与愿违,则不顾事实,无视常理,炮制说辞,蒙骗舆论,挑衅民意,不仅难以自圆其说,更令政府公信流失;要么采取“鸵鸟战术”,或心存侥幸、犹疑观望,或视而不见、不理不睬,直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舆论沸腾,惊动上级,才慌乱处置,但为时已晚,结果是公众疑虑挥之不去,负面影响难以挽回。

2012年4月23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了“2012年第一季度地方舆情应对排行榜”,山东菏泽牡丹区“没死证明”事件危机应对相对较好,湖南涟源“萝卜招聘”事件应对能力垫底,海南三亚也因春节“宰客门”事件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次生灾害”排名靠后。从2009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第一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以来,网民关注突发事件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微博客等新兴网络载体发挥着推动事件发展“主力军”的作用,突发事件在信息传播中的速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给各级党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介绍,本次地方应对舆情能力推荐榜入选事件依然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来。推荐榜按照“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2012年第一季度10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同时推荐若干个应对网络舆情经验予以推广。

其中,山东菏泽牡丹区应对“没死证明”风波经验最受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肯定。事件具体情况是:2012年3月21日,网友“社保敛财”在天涯社区发帖称,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没死证明”。3月21日下午,牡丹区人社局保险处工作人员回应称,该证明是指纹验证表,需要领取退休金的老人按指纹确认身份。3月22日,牡丹区人社局决定今后不再收取异地离退休人员的5元指纹油费用,已收取的责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全部退还。值得称赞的是菏泽牡丹区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并在短时间内对事件从事实层面和行动层面进行两次回应,较好地化解了这次舆论危机。

第一次回应:从事实层面否认网帖内容,收效甚微。该事件被曝光后的当天(2012年3月21日)下午菏泽市牡丹区人社局保险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网帖内容从事实层面进行否认,并指出实际为指纹验证表,用来确认领取退休金的老人身份。牡丹区人社局在当天下午就做出回应态度值得肯定,表明当地官方对舆情监测应用的较为到位,舆情响应速度非常快。但网友微博的继续热议及新闻媒体的整合报道,使得“‘没死证明’损害退休老人生命尊严”的舆论瞬间成为沸点,当地政府的收费行为引起网友不满,舆论关注度迅速飚升。媒体次日的报道对官方的回应以淡化的方式处理,把报道的重点仍放在“强迫老人每年花5元买‘没死证明’”,使得官方的首次回应收效甚微。

第二次回应:诚恳道歉加以实际行动停止收费赢得舆论认可。3月22日,牡丹区官方借助当地媒体称网帖内容大部分不属实,5元的收费是对认证人员收取的指纹油费用,同时决定今后不再收取异地离退休人员的5元指纹油费用,已收取的责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全部退还。一方面指出事实真相,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停止收费、退还收费来表明官方态度,这一做法较好地回应了网络民意的诉求,舆论关注度快速下降,公开诚恳道歉并加以实际行动停止收费,退还已收取费用,迎合了民意,化解了舆论风波,使得整个事件的舆论关注度呈现出倒“V字型”走势,从而在短时间内化解了这次危机事件,及时恢复了政府的公信力。

牡丹区官方的及时应对,不仅避免衍生出更多次生问题,也未给网友留出炒作及恶搞的空间。按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点评,在此事的处理中,当地官方领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善用当地媒体,用好互联网“麦克风”。事件曝出后的第二天(22日),菏泽市牡丹区官方借助当地媒体——菏泽大众网向公众传递真相,表明官方处理态度。菏泽大众网的这则新闻被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大量转载,为官方顺利解决危机营造了条件。二是澄清事实,用行动迎合网络民意。菏泽市牡丹区官方在否认网帖内容、澄清事实真相的同时,停止收5元指纹油费用,积极退还已收取的费用,这种官方澄清事实加实际行动的做法值得肯定,也较易获取网友的认可。虽然当地官方在此事的舆情应对及处理中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但在网络应对技巧方面还有所欠缺,菏泽牡丹区不少行政部门已有认证的官方微博,面对5元买“没死证明”事件,官方微博如能积极互动、同声相求,也是化解危机、成功应对的一剂良药。

另外,在舆情监测方面,由《领导决策信息》周刊推出的“中国党情政情舆情月度报告”也很值得关注。与上述各家研究机构主要做社会舆情、网络舆情相比,该项舆情分析更突出对政务舆情的监测。包括党务系统的组织舆情、宣传舆情、纪检舆情、政法舆情、统战舆情及社会舆情的监测;政务系统的国际政务舆情、中央政务舆情、部委政务舆情、省区政务舆情、城市政务舆情及县域政务舆情;公共领域的外媒外电舆情、突发事件舆情、决策预警舆情、利益诉求舆情、微博博客舆情及社会热点舆情等,覆盖三大系统18个方面,每次舆情监测的条数达到180余条。以2012年6月份的月度报告为例,就监测了如青岛耗资10多亿元的“增绿行动”。监测报告指出,2012年4月18日,针对引发网络热议的青岛植树一事,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过官方微博“青岛”作出两次回应,称“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已着手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答复相关问题。‘青岛’将及时有关部门答复意见,敬请关注”。4月19日,作为对前一日回应的补充,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在青岛政务网在线问政频道与网友就植树问题进行交流,诚挚道歉并回应网民关切。检测报告认为,新媒体发展的今天,微博成为了新闻爆料、事实挖掘的重要发源地,也成了舆情上升的快速通道。面对微博客带来的舆情压力地方政府应予以充分重视。值得肯定的是此次青岛“植树事件”中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了“青岛”的微博平台,用新媒体方式回应网民关切。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此次植树事件中山东地方政府已经在实现官民互动,促进公开透明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青岛“植树事件”之后,更多的网民加入到了探求“公开透明”的理性呼唤中来,而在此背景下的政府社会管理也在向着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前进。而2012年7月份的监测报告,对杭州 “最美司机”被网民称赞、公安部要求民警扎根社区融入群众、双独家庭生二胎盖章30余个、深圳飙车案处理得当受好评、沈阳豪华体育场数年即拆遭质疑、寿光清退102名不合格党员、考试题“层层转包”、红富士苹果套药袋、美女副县长14岁参加工作等网络舆情进行了检测,一些重要舆情的政府处理工作进行了测评,并对今后政府处理舆情提出建议。此外,除每月的舆情监测月报外,周刊还每期推出一个系列舆情专报,就当期重大政务舆情进行重点分析,内容包括了当周全国50大报、50名刊、500名人博客、200国内外智库机构、300大中城市主流媒体、30国际著名媒体的全方位、系统化监测,突出了政务舆情监测的专业性,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正是在这些专业机构和媒体的推动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水平越来越成为地方领导的必修课。有关专家于2012年4月中旬在有关媒体上撰文提出,网络舆情发展视角下,党委和政府在社会管理方式方面必须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要加强社会治理结构创新,建构多元社会主体良性互动的网络化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结构创新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构建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第二,要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建立政府与网络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应把这种信誉和权威延伸到网络,依托党报党刊办好政府能掌控的主流核心网站。第三,要建立健全应对舆情的工作制度和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第四,要以优化社会治理环境和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为目标,推进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构建网络问政新体系。各级领导干部是网络问政的主体,也是网络建设和维护的主体,在掌握网络技能的基础上,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开明开放的执政理念,以宽阔的胸怀、强大的承受力、超强的应对能力,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博客等形式与网民交流,引导群众思想和社会舆论。第五,要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网管队伍建设,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政府部门要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机制,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分析队伍和咨询参谋系统,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和研判能力,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打造网上社会管理平台。

从上述专家的观点看,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了解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影响,研究落实有效应对和引导方案。关键是要“早说话”,第一时间抢占先机;要“敢说话”,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要“会说话”,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令人欣慰的是,在社会机构不断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网络舆情管理长效机制。2012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称,2011年,我国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明显提高,机制日渐成熟,过半部门能够针对网络舆情当天作出回应。从2011年下半年的数据来看,71.9%的网络舆情事件得到了及时处置,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事件处置速度有小幅提升,党政部门在当天或1天之内作出回应的热点话题占比从49.2%上升至50.4%。

2012年4月中旬,甘肃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政工作网络舆情监收和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厅机关全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收、研判和处置工作机制。主要措施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网络舆情联络员队伍。在厅机关和老龄办确定了18名工作人员担任网络舆情联络员,负责对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帖吧涉及民政工作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收。二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收机制。采取日常监收和特定事件监收的方式,对涉及城乡低保、优抚安置、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等民政工作范围的投诉举报,及时进行跟踪和搜索,掌握舆论信息产生来源,并对网络舆情信息、网上跟帖、网民评论做好监收记录,填报网络舆情情况报告表,建立工作台账。三是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置机制。对涉及民政工作的网络舆情,按照“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有效处置,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公开辟谣,为网民解惑释疑,正面引导。从监收到舆情信息至报送处(室、局)主要负责人应不超过6小时,报厅分管领导应不超过12小时。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网络舆情监收处置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对监收不及时、处置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的部门和个人将予以通报,并责成相关处(室、局)主要负责人作出检讨,取消部门及主要负责人年终考核评先选优资格。

第9篇: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3-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标志、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制造和传播不良甚至非法网络信息等新问题。在 Internet 普及的过程中,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自主传播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1]。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常常导致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性质和类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应用模型,进而实现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应用目标。

Internet安全对象不是一般的系统,而是开放、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Internet安全过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2]。因此,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时是由人、机和环境构成的人机系统,应采用“人网结合、人机结合”的模式,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3],将各行专家的经验、知识与先进的数据挖掘、检测与阻断、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基于“专家群体+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专家经验知识”的系统应用模型。图1为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理想参考模型。

2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总体框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犯罪日益趋向智能化、技术化,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必须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分析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3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析

3.1 支撑层

支撑层由Internet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系统上层提供海量数据源和信息处理平台。

3.2 数据层

数据层实现信息采集的功能,利用网络爬虫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采集方式,满足实时网络信息和互动信息源定点提取的需要。定向采集保证监控的深度和实时性,主要实现对新闻、论坛、评论、博客等设定站点板块的信息采集。全网采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广度采集,保证监控的覆盖面。对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主题提取、相关性判断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3.3 分析层

分析层作为系统模型的核心层,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分析,生成舆情分析报告提交给决策机构实现智能辅助决策。

1)自动摘要

自动摘要是通过智能手段为文档自动形成摘要的技术,是进行信息抽取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4]。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档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档核心内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主要采用基于统计与基于理解的方法,对舆情信息中各类主题、各类倾向形成自动摘要。

2)热点发现

根据舆情信息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3)主题跟踪

由于主题具有实时动态性,所以主题跟踪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针对热点话题,实时地进行信息跟踪,分析网络上新发表的新闻文章和论坛帖子,关注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或类似。

4)趋势分析

通过对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关注的程度进行跟踪,可以获取舆情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以及地域信息分布,从而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实现对舆情环境的监控和预警,进行适时控制和疏导。

5)倾向性分析

对每个主题,将各种信息进行自动聚合并利用文本聚类和观点挖掘技术对信息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判别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倾向,以便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做出及时反馈。

6)舆情分析报告

将智能分析的结果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智能舆情报告,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发展趋势,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可信的分析依据。

3.4 应用层

应用层是人机交互层,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及舆情分析过程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将舆情分析结果以直观、简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便于用户深入理解舆情信息,同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针对系统预设关键词进行定制查询,并能够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关键信息及倾向性进行查询,采用多种检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率。

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层将结合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决策。针对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分析,构建趋势预测模型,根据知识库存储的先验专家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最终的舆情分析结果,进而实现舆情预警。同时,对每次舆情预警进行必要的评价,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调整和完善知识库存储的知识,使预测意见更接近实际情况,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率。

4 结论

本文针对Internet安全对象的特点,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该模型采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采集方式,保证了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监测的深度、广度和实时性,运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发现网络热点问题并实时跟踪,从而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通过舆情评价模块将有助于完善系统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虹.基于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95,502.

[2]何德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维[J].科学中国人,2003(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