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亲子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幼儿亲子活动总结

第1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热气腾腾的饺子,形状各异的花馍,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交汇出温馨的节日画面。12月29**幼儿园举行了庆元旦亲子活动。

上午8点半,伴随着新年快乐的喜庆音乐,家长和小朋友们满怀欣喜地开始了盼望已久的亲子活动。小班进行的项目是做花馍,白白胖胖的面团被搓成格式形状,红彤彤的大枣点缀其间,小朋友们在家长的指导下纷纷制作自己喜爱的花馍,有的做“四季发财”,有的做“五福临门”,还有金鱼、寿桃、小刺猬。中班和大班进行的项目是包水饺,小朋友们兴奋地忙活着,有的揉面团,有的搓面剂,还有的擀饺子皮,要说包饺子还要请家长来帮忙,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馅料包进面皮,一个个饺子呈现在眼前,浓浓的爱意注入心田。

接下来,小班进行的是亲子游戏环节,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分组进行了揪尾巴、跑跑跳跳、抢椅子的游戏,中班和大班进行的是以“年年有鱼”为主题的亲子手工制作,他们用太空泥开动脑筋制作年味十足的一个个小手工。

最让小朋友们期待的环节终于到来了,厨师爷爷蒸好了花馍,煮熟了饺子,随着热气腾腾花馍和饺子端上桌,欢声笑语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吃口你的花馍,尝尝我的饺子,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通过这次元旦游园活动,孩子们不仅在娱乐游戏中进一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而且在元旦这集欢乐满满,喜庆连连于一身的传统节日中收获家长和老师们最由衷的祝福与殷切的希望。

第2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在家庭环境中,对26对亲子参与结构化的烹饪活动进行考察。结果发现,高结构化材料组的幼儿家长在活动中能发起更多的数学交流,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指导,并能进一步创造学习更高深数学的机会。而低结构化材料组的幼儿家长虽然也能提供一些丰富的指导,但是提供的延伸和学习更高深数学的机会却很少。同时,高结构化材料组的幼儿比低结构化组的幼儿能参与更多的数学交流,并在交流中出现更多正确的数学反应。不过,在活动之后的测试中两组幼儿的数学表现没有显著差异。成人应增强发起和支持与数学有关的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适当多开展一些结构化的数学活动,以此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与发展。

[

关键词 ] 数学学习;亲子互动;烹饪活动

一、问题提出

幼儿数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幼儿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幼儿数学教育研究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幼儿数学学习心理规律的探索为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ll目前幼儿教育研究领域十分重视基于情景的学习和交流,幼儿数学学习呈现出“游戏化”情景化”“生活化”的特点。家庭作为影响幼儿学习的重要环境因素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儿童的互动对儿童数学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教育活动中父母与儿童互动的内容和频次、父母运用的互动策略、父母与儿童互动的时间等有关,即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时间越长、运用越多的积极策略、父母发起的与数学有关的互动次数越多,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和发展越有利。还有研究者研究了家庭生态环境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关系,家庭生态环境包括家庭收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期望、在数学活动中父母自身对数学任务的直觉水平以及父母对儿童数学知识的传递行为等多个变量,结果显示这些变量与儿童早期的数学认知能力存在密切关系。母亲对儿童数学知识的传递行为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有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对活动任务的直觉水平与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相关,它们均通过母亲对儿童数学知识的传递行为间接地对儿童数学认知产生作用;家庭收入因素通过多种渠道也间接地对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产生作用。近些年,国外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如美国社会中家庭经济地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学业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所以研究者普遍关注了SES(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学教育干预能促进SES水平不同的两个阶层家庭中幼儿的数学学习。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早期的数学学习活动对儿童未来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影响。直接的数学活动(如教幼儿数字)和非正式的活动(如玩扑克牌、棋类游戏等)都与幼儿的数学学习有关,对幼儿未来的数学成绩有预测作用。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果经常在家庭中开展与数学相关的活动,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拟提供一种结构化的家庭烹饪活动,研究其中的亲子数学交流行为和父母支持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之所以选择烹饪活动,不但因为其中包含了诸多数学内容(如计数、测量、大小和数量比较、时间、数量/大小守恒等),还因为其在家庭活动中的常见性和易操作性。本研究包含三方面内容:在结构化的烹饪活动中观察和分析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数学支持;分析在该烹饪活动中父母和幼儿的数学交流最频繁使用的数学概念;检验烹饪活动过程中父母的指导干预策略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由26对亲子组成,即26位母亲、26名幼儿。其中,男孩16个,女孩10个,平均年龄52.12月。母亲的平均年龄为33.79岁。这些被试来自一所幼儿园的小班,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高结构化材料组简称干预组,低结构化材料组简称对照组。两组被试组成如下: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对亲子,各有男孩8名,女孩5名;干预组和对照组母亲均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干预组专科学历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8人,对照组专科学历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6人。

(二)实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材料包括前、后测《幼儿数学能力发展调查表》两份,家庭制作点心食谱两份,一份用于干预组,一份用于对照组。调查表根据美国Test of Early Mathematics Ability-Third(TEMA-3)并结合本研究需要改编而成,前测8个问题,后测11个问题,后测与前测类似的问题数字略大一些。在每题后面标有得分,前测总分18分,后测总分29分。前测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21,后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0.793。制作点心的食谱做了结构化处理,分为7个步骤,分别制成7张插图压膜卡片,卡片后面标有数字几,即第几步。高结构化材料组(干预组)的点心制作步骤卡片除了依次显示这7个步骤外,背面还印有各步骤包含的数学活动内容。低结构化材料组(对照组)的7张卡片背面只有数字,再无其他说明。

(三)实验过程

第一步:研究人员拜访每个家庭,每次大约一个小时。在开始的15-20分钟,和家长简短谈话后,家长填写家庭人口结构调查表,研究者对幼儿进行前测。

第二步:要求母亲和幼儿一起进行烹饪活动,研究者做好记录和录像工作。研究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面粉、鸡蛋、白糖等)提前通知家长准备,制作点心的步骤卡片由研究者统一提供给每一个家庭。为了规范研究,要求母亲和幼儿一起阅读制作步骤卡片内容后再操作。特别是干预组的母亲要了解和把握卡片背面的文字说明,在制作步骤的第6步,明确要求干预组亲子做出不同数目的形状集合,对照组则无此方面的特殊指令。

第三步:烹饪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后测,测试完成后送给每个幼儿一个小礼物,感谢家长和幼儿的参与。由于被试幼儿年龄小,前、后测问卷调查均由研究人员逐题测查,被试幼儿回答后,研究者做必要的询问并做好记录。

(四)编码和统计

用录像记录烹饪活动过程,把录像逐字转录。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与研究有关的内容进行编码,首先编码数学交流,如果亲子对话中包含一个数学内容,就编码一次数学交流。其次,对数学交流中涉及的数学内容(如计数、数字识别、数序、数量和大小比较、形状识别、加减法运算、守恒、时间观念等)进行类别编码。再次,对母亲在活动中给予的具体指导(如提出问题、提供提示)进行编码。第四,对幼儿在每次数学交流中的反应编码,包括正确反应与错误反应。以下记录实例提供了一个编码说明,代码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母亲和幼儿后面的数字是他们的编号。

母亲3:制作点心有多少步骤?数一数。(1个计数,1个家长提问)

幼儿3:1个,指着一张卡片。(1个正确计数反应,1个一一对应)

母亲3:好吧。

幼儿3:2、3、4、5、6、7。(6个正确计数反应,6个一一对应)

母亲3:好的,那么一共有几个步骤?(1个计数,1个家长提问,1个基数概念)

幼儿3:嗯?

家长3:你刚才数到几?(1个家长提示)

幼儿3:5、6、71

家长3:你确定吗?

幼儿3:7。 (1个正确计数反应)

编码任务由两位研究者一起完成,两人先分别编码两个家庭的活动过程,然后比较编码任务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劳伯克( cronbach)系数平均为0.92,编码任务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接下来,两人合作完成全部编码任务,对其中编码有分歧的地方经过两人讨论解决。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前测得分和活动持续时间的组间差异

对前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烹饪活动进行之前两个组间幼儿的数学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干预组平均得分( M=13.35,SD=2.10),对照组(M=14.02,SD=4.83),整个样本的平均得分M=13.69,sig=0.763,说明组间没有差异。

对烹饪活动的平均持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显示在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24)=1.19,干预组M=28分,SD=5.33,对照组M=24分,SD=9.21。

(二)烹饪活动中亲子间数学交流、母亲指导、幼儿数学反应的定量分析

在本研究中,母亲利用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材料(制作步骤卡片)来干预幼儿参与的烹饪活动。透过烹饪活动过程,可以看出幼儿对发起的数学交流、活动中母亲的指导干预、幼儿对母亲干预的回应有着各种不同的反应。以干预方式为自变量,活动中亲子数学交流、母亲指导(提问和提示)和幼儿的数学反应(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干预组在活动过程中约有17个数学交流,对照组数学交流机会比较少,仅g个,干预组亲子数学交流的总数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母亲提供了更多的数学指导,平均每位母亲约为32个,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16个的平均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母亲的提问多于提示,前者超过后者两倍多;干预组幼儿正确数学反应的总次数明显更高,平均约43个,对照组则仅约16个;在高结构化材料的指导下,干预组的母亲向幼儿提出了更多的数学问题,并且也引发了幼儿更多正确的数学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同时,干预组的幼儿对母亲的提问也做出了比较多的错误反应,但是和对照组比较,没有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三)亲子数学交流、母亲指导、幼儿反应在不同数学内容上的比较

烹饪活动本身蕴含了计数、数字识别、数序、数量/大小比较、形状识别、加减运算、时间观念、守恒观念等丰富的数学内容。以干预方式为自变量,对亲子数学交流、母亲指导、幼儿反应在不同数学内容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干预组母亲和对照组母亲在计数和加减法内容上采用的“提问”策略有显著差异,但在这些内容上采用的“提示”策略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干预组幼儿在计数和加减法两个数学内容上做出了更多“正确”的数学反应,和对照组幼儿比较,组间差异显著;虽然同时也伴随了较多“错误”的数学反应,但没有组间差异;在加减运算上,干预组母亲平均发起大约两个数学交流,具体涉及到母亲的4个“提问”、2个“提示”及幼儿的4个“正确”反应与1个“错误”反应,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虽然干预材料(卡片)上没有加减运算的提示指令,但是两组母亲都能在活动中自觉融进加减运算,只是干预组母亲在发起数学交流的个数与采用的指导策略总数上更胜一筹。

在数字识别和大小比较两个数学内容上,二者没有组间差异;两组母亲在与数序相关的内容上做出的“提问”和“提示”都较少,组间差异接近显著水平;在几何形状识别上,对照组比干预组有更多的数学交流,并且对照组幼儿提供了更多正确的数学反应,组间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四)后测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组幼儿( M=23.46,SD=4.89)比对照组幼儿(M=20.75,SD=5.66)得分更高,但是组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对幼儿的前后测得分、母亲指导、幼儿反应总数等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幼儿前、后测得分存在极强的正相关;母亲提供的数学指导和幼儿的数学反应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母亲提供的指导和幼儿前测、后测得分之间没有相关性;幼儿的正确反应和后测得分有显著的正相关;幼儿错误反应和前测得分呈负相关,但是和后测得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五)烹饪活动中母亲发起亲子交流情况分析

烹饪活动有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在卡片明确的要求指导下(如让幼儿“说出卡片后面的数字”“数一数卡片的数目”“把卡片按背面数字排序”“数一数点心制作步骤”等),干预组的母亲能在涉及相关内容的活动中发起更多的数学交流,做出更多的指导,并且大部分幼儿能够完成相关的任务。其中12位母亲(约92.3%)能指导幼儿数出卡片总数、数一数点心制作步骤、给制作步骤排序等,只有1位母亲(7.7%)没有做到。此外,干预组母亲也能用一个简短的指导,让幼儿把计数和实际意义联系起来。对照组材料中没有这些详细的指导,结果显示,13位母亲中有11位忽略了“数出卡片总数”“数一数点心制作步骤”“给制作步骤排序”等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只有两位母亲要求幼儿识别了卡片后面的数字,并做了排序活动。整个对照组也只有这两位母亲在烹饪活动中发起了比较多的数学交流,每人平均13个,比对照组的平均值高出了4个。

计数是整个烹饪活动中最频繁使用的数学概念。在涉及计数的环节中,两个组的大多数母亲都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要求,如打3个鸡蛋、撒6勺白糖、取出5勺面粉、数一数面粉堆数等。但是在制作步骤第六步的完成上,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亲子活动表现出很大差异,尽管干预组的材料第六步仅仅多了几个具体的切割形状的要求(让幼儿切出4块正方形、5个三角形和3个圆形),并让幼儿数出形状集合中形状的总数,干预组母亲都自觉引发了这个学习机会,对照组没有一位母亲做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烹饪活动包含的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在高结构化材料支持下,多数母亲才能自觉识别并融合到活动中;当材料结构性较差,指令少或不明确时,对家长帮助不大,不能促进她们发起更多的亲子交流、做出更多的指导干预。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家长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活动内含的数学内容(例如计数和测量),但是高结构化材料组(干预组)的母亲能发起更多的数学交流,提供更多的数学指导和更高深的数学学习内容(如加减运算、守恒等)。高结构化材料组的幼儿比对照组的幼儿能做出更多的数学反应,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照组的母亲虽然也能指导幼儿完成活动任务,但在指导的延伸性和提供更高深的数学学习机会方面,比干预组的母亲要差一些。

第3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3~6岁幼儿;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76-06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所关注。成千上万的家庭面临着育儿难、育儿烦的困境,家长们也开始检视和反思自己在育儿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指出,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当下,构建有效的亲职教育服务体系,为学前儿童家长提供长期、专业的指导,这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对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一词源自台湾,指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其理念是,做父母是一份职业,要通过职前和在职培训提高育儿水平,以期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陆学者也开始使用亲职教育这一概念替代家长教育或父母教育。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父母为教育对象,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家庭教育支持,帮助幼儿父母改善有关家庭教育的知、情、意、行的教育活动。 

(二)亲职教育需求 

本研究中的亲职教育需求是指,3~6岁幼儿父母为促进幼儿发展和自身育儿水平提升,对亲职教育活动表现出的心理倾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南京市三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00名3~6岁幼儿父母,向他们发放问卷。另外,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场所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回收率为77.7%。被调查的幼儿父母中,母亲多于父亲,约占总数的76%。幼儿父母的年龄大多分布在31~38岁之间,近三分之二的幼儿父母学历在本科及以上。 

研究者同时通过访谈法,了解幼儿园教师在日常与幼儿父母沟通时了解到的他们在育儿方面的困惑和需求。访谈资料与问卷调查结果起互证作用,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基本信息,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幼儿父母对于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幼儿父母期待的亲职教育。其中,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需求部分参考了杨懿以及谌小猛和王慧琴等人编制的相关量表。〔1-3〕 

问卷初步拟制好后,研究者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并随机选取南京市某幼儿园,发放5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78%。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其中的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1。最后,根据信度检验和极端组比较检验结果对题项进行了删减,形成正式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 19.0软件,对其中的《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需求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整体情况 

由图1可知,总分为48分和55分的人数最多,有22人;其次是57分和64分的人数,有21人。需求程度中等的分数为40分,高于40分的占总体的97.4%。这表明,大部分幼儿父母对于亲职教育有较高的需求。 

由表1可知,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总需求和各维度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高于中等需求程度均值(2.5分)。幼儿父母对各维度需求程度均较高,其中,对育儿知识维度需求的程度最高,其次是心理调适。 

(二)3~6岁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的满意情况 

幼儿父母对社会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家长培训讲座或课程、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大众媒介提供的育儿知识及对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情况进行满意度评分。满意程度由高到低,对应的分值依次为4分、3分、2分和1分。 

由表2可知,各题项得分均在中等满意程度2.5分以上,对幼儿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满意度最高,得分为3.11分。这表明,幼儿父母对目前社会提供的亲职教育服务总体较满意。 

(三)3~6岁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1.幼儿性别对其父母学习有关心理调适知识需求的影响 

运用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对学习有关心理调适知识需求是否存在差异。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对“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方法”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t=2.51,p=0.013<0.05),男幼儿父母的需求程度高于女幼儿父母。 

2.教育背景对幼儿父母“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需求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教育背景的幼儿父母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的需求均值上存在显著差异(p=0.027<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续后分析结果表明,就“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的需求均值而言,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与高中、技校、中专等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存在显著差异(p<0.05),除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幼儿父母外,其他学历的幼儿父母之间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对于“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的需求程度低于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幼儿父母。 3.自身性别对幼儿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方面需求的差异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幼儿父母在“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幼儿父亲的需求均值高于幼儿母亲(t=-2.09,p=0.038<0.05)。 

4.幼儿性别对其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导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需求的影响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同性别幼儿的父母在“了解如何引导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p=0.026<0.05)。男孩父母的需求均值为3.47分,女孩父母的需求均值为3.31分,可见,男幼儿父母对“了解如何引导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方面的需求明显高于女孩父母。 

(四)3~6岁幼儿父母接受亲职教育的倾向 

1.幼儿父母育儿求助对象选择的倾向性 

从幼儿父母的选择来看,“书籍杂志、电视节目、网络”“孩子所在托幼机构的老师”和“亲友”等被选为求助对象的次数最多,其中,高达73.2%的幼儿父母选择了“书籍杂志、电视节目、网络”。从幼儿父母育儿求助对象选择的标准来看,最看重的标准是“对儿童有研究、比较专业”,其次是“比较了解我的孩子”。 

2.幼儿父母期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由表5可知,家长希望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包括(按照选择频率高低排序):与幼儿园合作举办活动,安排专家讲座,宣传育儿知识、发放手册,组织家长交流会,专人上门指导。除“专人上门指导”外,选择其他社区指导形式的频率均较高,说明多数幼儿父母倾向于专业的教育指导和讨论交流性质的活动指导。 

(五)3~6岁幼儿父母对亲职教育的期望 

本研究问卷中,有一道开放题是了解幼儿父母对社会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意见或建议。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可以发现幼儿父母在以下几方面有较高期望。 

1.亲职教育的专业性 

较关注亲职教育的专业性。如,有的关注亲职教育的师资质量,有的希望从中获得科学的育儿指导,还有的希望指导内容更细致一些。 

2.亲职教育的形式 

期待更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例如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亲职教育的内容 

希望能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最好能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提供个别指导,或通过搭建家长交流平台来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 

4.亲职教育的支持 

幼儿父母普遍认为,目前社区组织的活动太少,且缺少专业人士指导。他们希望社区能设立专门的亲职教育服务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指导和答疑。另外,他们希望教育部门能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四、讨论 

(一)3~6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较强烈 

1.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 

超过半数的幼儿父母对心理调适方面的需求较强烈。有研究发现,幼儿父母在“幼儿教养”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压力较大,即幼儿父母对孩子健康、发展、学习等方面及其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同伴影响等方面较为担忧。〔4〕年轻的父母经验和精力都有限,在面临育儿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精神压力得不到疏解,会影响其寻求解决育儿问题支持的态度和方式。因此,他们对于缓解自己的育儿精神压力较期待。 

2.幼儿父母对育儿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较强烈 

有研究表明,父母因教育知识不足而表现出的教育能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教育效果。〔5〕本研究发现,幼儿父母较关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和控制情绪”“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等育儿知识与技能,因为这些内容正是其现实需要。 

3.幼儿父母对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幼儿父母的育儿困惑相当一部分是由亲子沟通不良导致的。当前我国幼儿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并不乐观,超过80%的幼儿家庭亲子沟通未达到理想状态——一致型(即子女能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父母把握原则,合理引导)。〔6〕因此,幼儿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指导需求较强烈。 

(二)不同群体特征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存在差异 

1.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亲职教育需求也不同 

本研究发现,在“学习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法”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需求程度低于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幼儿父母。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幼儿父母缺乏缓解自己育儿情绪和压力的意识,对自我心理状态调节的问题不够重视。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幼儿父母对自己的育儿情况有较多的反思和审视,有一定的自我提升期望,或者说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状态的调节。 

2.父母对亲职教育需求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发现,相比于幼儿母亲,幼儿父亲对“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知识的需求更强烈。这可能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因社会分工的不同,父亲往往承担着家庭的主要经济责任,与幼儿相处的时间较少。相比幼儿母亲,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偏低,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7〕因此,父亲关于幼儿每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等的知识没有母亲多,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些。 

第4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摘要]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某市幼儿园107名3—5岁幼儿为被试,分析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并探讨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且在不同气质类型母亲的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耐受型母亲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敏捷型、感觉敏感型次之;持续型较低。母亲教养方式为权威型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民主型次之;溺爱型较低。母亲气质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关键词 ]情绪能力;母亲气质;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情绪能力指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情绪能力正是这些发展任务的关键因素,因此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是许多学者长期关注的焦点。

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主要受环境因素和幼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微系统,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而母亲作为孩子出生后最亲密的个体,其身体状况、行为举止、情感表达、情绪状态及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以往大量研究主要探讨母亲的外在行为特点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往往忽视了母亲内在气质特点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斯特里劳的气质调节理论表明,气质作为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通过外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由此推断,母亲行为方式受气质的影响,表现在情感表达、情绪状态及教养方式等方面,进而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本研究拟以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便呈现母亲气质、教养方式不同的幼儿情绪能力的特点,从而为改进幼儿家庭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某市一所幼儿园选取107名3~5岁幼儿为被试。其中3~3.5岁幼儿39名,4—4.5岁幼儿35名,5—5.5岁幼儿33名,男女比例相当。幼儿的母亲填写《气质调查表(FCB-TI)》(中文修订版)和《父母权威问卷》。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为88.42%。与此同时,对被试幼儿进行情绪能力测验。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1.《气质调查表(FCB-TI)》(中文修订版)。

采用刘文、陈亮等修订的司爵劳等人( Strelau&Zawadzki)建构的《气质调查表(FCB-TI)》。该问卷为“是”与“否”两点迫选式计分,包含敏捷性、持续性、感觉敏感性、情绪反应性、耐受性和活动性六个维度,共120题。问卷各分量表的同质信度在0.661—0.806之间,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在0.804—0.908之间。研究中该问卷的分半系数为0.735。 2.《父母权威问卷》。 该问卷由布瑞(John R.Buri)编制,刘文翻译,周令宜回译。问卷为从“1强烈反对”到“5非常同意”的5级评定量表,共30个项目,将教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溺爱型、权威型和民主型,信度为0.81。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5。

3.情绪能力测量的图片及故事材料。

采用陈英和编制的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测验,并设计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图片材料,采用0,1,2计分,信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情绪能力各任务得分及总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5岁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能力,幼儿在各个任务上的得分及总分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详见表1。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总任务中,3—3.5岁幼儿与4—4.5岁幼儿情绪能力差异显著(P<0.05),而4—4.5岁与5—5.5岁幼儿情绪能力差异不显著,说明4岁以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逐渐趋于平稳,所以进一步筛选68名4—4.5和5—5.5岁的幼儿进行研究。

(二)母亲气质类型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对上述筛选出来的68名幼儿母亲的气质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种母亲气质类型,分别命名为:I耐受型、Ⅱ敏捷型、Ⅲ持续型、Ⅳ感觉敏感型。如图1所示,类型I的特点是在持续性水平上得分最低,耐受性水平上最高,即在引起行为的刺激中止后,不倾向于继续和重复这个行为,且个体不断伴随着低水平的唤醒,故命名为耐受型;类型Ⅱ的特点是在敏捷性水平上得分最高,即反应快速,并保持着高节奏的活动,行为(反应)很容易因环境的变化从一种转变为另一种,故命名为敏捷型;类型Ⅲ的特点是在持续性水平上得分较高,耐受性水平上最低,即在引起行为的刺激中止后,倾向于继续和重复这个行为,且个体不断伴随着高水平的唤醒,故命名为持续型;类型Ⅳ的特点是在感觉敏感性、活动性水平上最高,即对低刺激值的感觉刺激的反应能力强,且个体倾向于承受强刺激值的行为,或利用行为从环境中获取强烈的刺激,故命名为感觉敏感型。

根据测试统计结果,在被测的68名母亲中,气质类型I16名,占23.52%,类型Ⅱ16名,占23.52%,类型Ⅲ18名,占26.47%,类型Ⅳ18名,占26.47%。随后,根据母亲的不同气质类型,对幼儿情绪能力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母亲气质类型不同,幼儿情绪能力各项任务得分及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情绪线索识别任务中,耐受型与敏捷型差异显著(P<0.05);耐受型与持续型差异显著(P<0.05);敏捷型与感觉敏感型差异显著(P<0.05);持续型与感觉敏感型差异显著(P<0.05)。在情绪原因解释任务中,耐受型与持续型差异显著(P<0.05);敏捷型与持续型差异显著(P<0.05)。在任务总分中,耐受型与持续型差异显著(P<0.05);敏捷型与持续型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果说明耐受型母亲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较好;敏捷型和感觉敏感型母亲的幼儿次之;持续型母亲的幼儿较差。

(三)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

为了考察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影响,将上述68名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分数与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识别任务、情绪线索识别任务、情绪原因解释任务及总任务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溺爱型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原因解释任务和总任务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由表4可知在母亲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在情绪线索识别任务、情绪原因解释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且任务总分也差异显著。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在情绪线索识别任务中,权威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P<0.05),权威型与民主型差异显著(P<0.05)。在情绪原因解释任务中,权威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P<0.05),民主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P<0.05)。在任务总分上,权威型与民主型差异显著(P<0.05),民主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P<0.05),权威型与溺爱型差异显著(P<0.05)。可见,权威型母亲的幼儿情绪能力较好;民主型的幼儿次之;溺爱型的幼儿较差。

(四)母亲气质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系

由表2和表4可知,母亲气质类型与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能力的主效应极为显著。因此,以母亲气质类型、教养方式为自变量,幼儿情绪能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由图2可知,气质类型为耐受型的母亲,使用权威型、溺爱型教养方式效果高于民主型教养方式;气质类型为敏捷型的母亲,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好,民主型次之,溺爱型较差;气质类型为持续型的母亲,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好,民主型、溺爱型较差;气质类型为感觉敏感型的母亲,使用溺爱型教养方式较好,权威型和民主型较差。

进一步对母亲气质类型与教养方式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当母亲气质类型为敏捷型和持续型时,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幼儿情绪能力的差异显著,结果见表6。

四、讨论

(一)母亲气质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母亲气质类型对幼儿情绪能力会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其中耐受型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益,持续型无益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耐受型指个体在需要持久或高刺激活动的情境中,以及在强烈的外部刺激下充分反应的能力,高耐受性个体不断伴随着低水平的唤醒,反之,低耐受性个体不断伴随着高水平的唤醒。耐受型母亲的稳定性由此很强,不易紧张与沮丧,与孩子相处时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会以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去营造更多的积极情感氛围,使幼儿的情绪能力能够很好发展。以往研究发现,母亲的个人特质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善于表达情感,其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得更好。如果母亲具有社会退缩性,其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会受到负面影响。此外,母亲人格、母亲控制、自主支持对幼儿情绪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持续型指个体倾向于在引起行为的刺激或情境中止后,继续和重复这个行为,由反应再生性和反应保持性构成。所谓反应再生性指引起特质行为的刺激终止后,重复同样的行为或反应,与埃里克森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N)有较高的负相关。低持续性个体在引起行为的刺激中止后,不倾向于继续和重复这个行为,而高持续性个体则倾向于继续重复这个行为,因此持续型母亲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与幼儿相处时如果自己情绪状态不佳,更容易表现出消极情绪,不利于积极情感氛围的营造,有可能妨碍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这与鲍明德( Baumrind)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情绪长期沮丧的母亲其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母亲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显著高于民主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

以往研究发现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联,来自积极型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幼儿的心理发展优于其他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幼儿,且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极为显著,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幼儿心理理论、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者指出,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的学业成绩和亲社会性比非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幼儿好,而且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发展出积极的同伴关系以及较强的社会能力。相反,处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的幼儿只具有中等水平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亲坚定、热情,为幼儿设立具体的目标,并考虑幼儿的意见,使其在权威型母亲合理、民主的教养方式之下,能够更快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新事物,并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于交流等良好人格品质。而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母亲不能给予幼儿合理的要求与限制,包办幼儿生活,允许幼儿为所欲为,使幼儿个性成熟较晚,体会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也就发展得较晚。

(三)母亲气质类型与教养方式对幼儿情绪能力的交互作用

气质作为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能够通过外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这一观点日益得到证实。本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作用的效果受其气质影响,如当母亲的气质类型为感觉敏感型时,使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最有益于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感觉敏感型的母亲感觉敏感性、活动性水平较强,对低刺激值的感觉刺激的反应能力强,且倾向于承受强刺激值的行为,这种母亲在使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时虽然对孩子的行为有所放纵,但由于其本身的气质特点,能够对幼儿及家庭成员细小的情绪变化有所察觉,使幼儿在耳濡目染的环境里也逐渐学会了洞察他人的情绪变化,从而使其情绪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第5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一、做好新生入园的接待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园第一天的接待工作是关键中的关键。第一天入园的孩子,心情往往会很紧张,甚至害怕,会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不放,这时的教师要以和蔼可亲的笑脸迎接幼儿,亲切地摸摸孩子的头、脸或手亲亲他、抱抱他,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很喜欢他,这样紧张会消除很多。

二、找准哭因,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面对幼儿不停地哭闹,有的教师可能会不知所措,无计可施,我觉得对待幼儿啼哭的办法是要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由于性格、家庭教育的不同,幼儿啼哭的原因、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止住幼儿的哭泣。那些性格内向的,因对环境陌生、不适应集体生活而哭闹的幼儿,哭起来声音往往较小,教师应多注意在行动上亲近他,给他以安慰、满足他的需要,让他熟悉集体成员,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对于大哭大闹的孩子,最好不要马上理睬他,适当放一些音乐或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等他们哭够和闹够后,再邀请他们做游戏。这样,他们就会明白在这里哭闹是没有用的,就会乖乖听话。

三、带新幼儿参观幼儿园的其他活动区

孩子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幼儿园是个单位,生活中会有一些约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刚来的幼儿如果把他们关在一个活动室里,虽然有其他小朋友陪伴,有老师陪伴,但这与他们以前的生活有所不同,不自在,他们会很反感。这时,我们应该带他到幼儿园其他的班级或游乐场等进行参观,并介绍其场所的用途。这样,让他们在心理上对幼儿园有所好感,激发他爱上幼儿园的信心和兴趣。

四、用适当的精神鼓励来激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

新入园的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都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及时给幼儿适当的精神鼓励,会大大增强教师的吸引力、诱惑力,幼儿对教师依恋情感会更强。幼儿入园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如:对入园不哭闹的幼儿,在他们的小脑门上贴上聪明豆,或者给他们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最后,教师对入园活动进行小结,大张旗鼓地表扬按时入园、不哭闹的幼儿。这样,不仅给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增进了幼儿对教师的依恋。

五、做好幼儿家长的思想工作

第6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亲子活动 幼儿成长 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已然成为了时下,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其行为和观念可以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好坏。因此学校在幼儿教育方面开展亲子活动,通过让幼儿和家长相互配合完成游戏,可以很好的提高父母的素质,转变父母的育儿观念的同时,也可以在无形当中树立起幼儿良好的品行特点和价值观念。下文就亲子活动对幼儿成长的作用进行浅谈。

一、什么是亲子活动

所谓的亲子活动,就是亲子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延伸,是一种特殊的、早期的教育。与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方式不同的是,亲子活动从早期以教育子女为主体,发展到现在的,以树立起父母自我教育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参加活动和玩耍的过程,来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在影响孩子的同时,无形当中也为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通过其彼此间的互动和情感的沟通,让孩子在锻炼了身体和学到了课本知识以外的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因此亲子活动,不仅能很好且健康的促进的幼儿的成长,而且还能使父母的自身素质得到提升和升华。

二、亲子活动可以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特点

(一)亲子活动过程中可以使幼儿学会尊重长辈和礼貌待人

在任何一项父母与幼儿参与的活动中,父母都可以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为人处世和接人待物的培养。每次在遇到一些比幼儿年长的人时,可以让幼儿养成礼貌问候的习惯。在遇到与幼儿同龄的小朋友时,可以让他们建立起团结友爱的关系。在遇到难题时,可以让幼儿通过请教老师或者同学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无形当中,让幼儿形成一种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好问好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行。

(二)亲子活动可以对幼儿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孩子贪玩好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家长和幼儿可以通过一起参与亲子活动,来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和幼儿在一起画画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和幼儿共同探讨构图的内容、颜色的选取、画笔的选择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互动,既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又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 使家庭更加和睦的同时调动孩子参与到家庭中的积极性

进行亲子活动除了可以树立起幼儿良好的品行特点和提高父母的素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使幼儿和父母回归到家庭教育的主体。在亲子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一起参加各种游戏,从而加深彼此间的交流,以此来升华彼此在对方心目当中的位置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幼儿的体制,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健康和勇敢。

(四)参加亲子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伟大

在参加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喜好和自由,而不是一味的将孩子当作实验的对象。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引导下,养成和树立起良好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亲子活动是对整个家庭而言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时,不要单方面的一个人陪伴孩子,而是应该由父母双方共同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参与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也让父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

三、通过亲子活动可以树立起父母正确的育儿观念

有趣的亲子活动往往更能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使父母在更加了解孩子的情况下,使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能朝更好的方向前进。因此学校在设计亲子活动时,或者是父母带孩子参加一些团体组织的亲子活动时,因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心理状态。选择一些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感兴趣的音乐和游戏,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孩子的胆怯和顾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旋律慢慢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跟着父母一起嬉戏玩乐。

父母也可以通过参与亲子活动,使他们的教育观念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他们能更加的理解和懂得老师的不易以及难处。从而更加信任老师,体谅老师和学校。使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往来更加亲密和融洽。

四、可以加强家长的主动性和学校的主导性

在亲子活动中,学校不仅是活动的倡导者,也是活动材料和产地的提供者,同时更加是孩子和家长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于家长来说,学校的帮助和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与孩子一起共同商量,然后进行分工。但还有一些家长只是在旁边指导几句,就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一整个活动流程。因此需要学校参与进来进行干预,并指导整个活动流程,调动父母和孩子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家长变得更加主动。

五、总结

总之,一场有趣的,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往往在更加吸引父母和幼儿共同参与的同时,也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使老师和家长能对以往旧的教育理念,有所转变和提升。所以学校应该经常举办一些丰富多彩,且能使孩子和家长感兴趣的亲子活动,以使孩子、家长、学校三者之间在合作中树立起信任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第7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亲子教育;参与现状

引言

现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开展了许多需要家长参与的环节,以此来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密度,以便更有利于亲子教育。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并没有引起重视,意识还不够,幼儿园也并未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对此还需要幼儿园多与家长沟通,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家长参与度的现状

1、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了解较少。

幼儿园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家长参与的。可是有的家长并不关心,对这些教学活动并不清楚,在老师的催促下临时到幼儿园凑数参与活动。就是因为家长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亲子活动,所有家长就不能有计划地进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幼儿园和家长没有达到高效的合作,从而就会影响幼儿的教育质量。

2、家长在活动中主观意识太强。

幼儿园常常会举办一些活动,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加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有父母的陪伴。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也能促进家庭和谐。但是在这些教学活动当中,家长的主观意识太强,往往把自己所想、所认为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对于活动当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慢、动手能力差等等,会主动去帮幼儿做完成,而不是鼓励幼儿自主完成。以此来获得活动的胜利和奖励。这样过度的参与活动就使得原本的教学活动失去了意义,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3、父亲参与度不高,老人代劳情况较多。

现阶段,父母工作生活压力大。在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度不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要求母亲要相夫教子,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当中,母亲参与度多,父亲则很少参与其中。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母亲的参与频率也总是高于父亲。甚至有时候父母双方都没有时间参与的,就只能请孩子的爷爷奶奶去参与。这也就成了隔代教育。但是時代在变化,父母亲自教育的效果肯定比隔代教育好。在幼儿阶段,是最善于模仿的时候。父母是幼儿最亲近的人,也就成了幼儿模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和成长环境有着重大关系,很多家长总是以为孩子的成长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将责任和任务推脱给老师并没有从自身发现问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必定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这也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二、提高幼儿教学活动中家长参与的策略

1、幼儿园与家长双方加强沟通,达到有效合作。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要多多沟通,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家长可以与幼儿园沟通,制定有针对性幼儿成长的相关活动,既可以提高家长的参与度。也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避免了家长因为自身原因懈怠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考虑到家长的时间问题,活动不再多,一定要精,注重活动质量。活动开展前期幼儿园就要。多提醒家长做好准备。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以便达到活动预期效果,有效地完成幼儿园的相关教学活动。

2、提高父母教育意识,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人。在幼儿成长时期,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的身心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社会在不断进步、快速发展,父母也要学习,多接触多一些关于亲子教育、孩子心理教育的资讯、书籍等等,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同时多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幼儿园一起提高幼儿的各反面能力。也可多与其他的父母交流沟通,交流学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知识。

3、幼儿园要创造更加有利于父母参与的环境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健康成长,生活当中的重要两个环境。幼儿园和家长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幼儿园不要让家长有距离感、对幼儿园感到恐惧,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而不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园要给家长一种轻松良好的氛围,幼儿园的老师应当一视同仁对待所有的幼儿及家长,不能区分对待幼儿及家长。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是欢迎家长的老师是重视家长参与的,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活动,充分地让家长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能够积极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8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有着生动活泼、别具一格的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为幼儿、家长和教师创造了共同活动的空间,成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互动、信任和交流的方式亲子活动作为一个新型的家园沟通平台,给了幼儿一个在家长、教师面前表现自我,施展个人才艺的机会;给了家长更加了解、贴近自己的孩子的机会;给了教师得到更多与家长充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两年来,我们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寻找适宜途径,根据年龄、季节、教学内容、幼儿能力发展情况、家长特长、主题教育等内容,融入节日教育、家教指导、娱乐活动为一体,设计并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亲子活动,进一步密切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提高亲子活动质量,推动家园沟通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体育亲子活动,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我园小班教师会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喜欢游戏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亲子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例如,《钻山洞》《袋鼠妈妈和小袋鼠》等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的行动比小班时灵活多了,身体各个部位都能较好地协调活动,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中班教师开展了《旋转插花》《抬轿子》亲子活动大班幼儿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因而开展了《家庭接力赛》《赶小猪》等亲子活动随着幼儿体能的不断增强,我们邀请家长来园排练亲子操,每年举办一次家园亲子运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意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竞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也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二、主题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以各班的主题活动为背景,在预设的主题活动目标下,根据主题需要,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参与设计不同的亲子活动,从而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共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使家长从中获得恰当的教育观念。

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时,中班教师和家长代表设计活动方案,制定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系列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风车、玩风车,感受春风拂面风车飞扬的快乐;家长和幼儿一起在网上、图书中搜集有关春天农作物生长的知识,有目的地指导幼儿观察春天植物的变化,开展亲子创意种植活动;教师和家长一起到观光园去寻找春天,欣赏着美丽的桃花、梨花,聆听工作人员示范讲解如何给花授粉,并一起尝试主题活动后,每个幼儿对春天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家长们也对活动念念不忘,还将活动的感想写下来,在班级博客上主题亲子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

三、节日亲子活动,促进幼儿和家长健康清感的发展

节日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有关节日的风上人情、陶冶幼儿社会情感结合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我园开展了《地球妈妈我爱你》亲子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观看课件,表演节目,变废为宝亲子制作,让幼儿明白了保护地球要从自己做起;每年的端午节前夕,我园都会开展有关的亲子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知道了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及端午节的其他习俗,而且亲手尝试包粽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我园还根据一些节日开设一些全园性的大型节日娱乐亲子活动,如庆六一家园亲子游园会,庆三八我爱妈妈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情满中秋等亲子活动家长纷纷表示,这种活动很好,寓教于乐,更感受到了浓浓的亲子情感,促进幼儿和家长健康情感的发展。

四、郊游亲子活动,加深友谊,分享经验

作为忙碌的上班族,家长很少有时间和幼儿一起去融入大自然,少有机会和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更少认识孩子总挂嘴上的好朋友,都很渴盼了解孩子平日里和小朋友们之间是如何相处,郊游亲子活动正好满足了家长、孩子的需要每年我园都会组织郊游亲子活动,幼儿分享玩具与食物,开心地嬉戏、追逐游戏、登山寻宝、集体野餐幼儿与教师亲密无间,家长、教师愉快地交流教育经验,这是家长单独带孩子出去玩感受不到的教师牺牲休息时间组织的亲子郊游活动,搭建了幼儿、教师及家长之间互动的交流平台,让幼儿和家长在大自然中自由奔放,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五、助教亲子活动,体现家长的教育价值

探索家长亲职教育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的又一举措请有专长的家长转变角色,到班级做老师中班开展的身边的医院家长助教活动中,作为医生的杨雨飞小朋友的爸爸当起了爸爸老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幼儿讲解了如何到医院去看病,使幼儿了解看病的流程,了解医生工作的辛苦,并模拟自己到医院看病的情景,感受到医院看病的心情作为医生的刘嘉欣小朋友的妈妈当起了妈妈老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家长和幼儿上了一堂讲究卫生、预防感冒的健康教育课,并针对其他家长护理孩子的疑惑和感兴趣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答我们还邀请老人当奶奶老师,来专门教授年轻的妈妈和幼儿包粽子亲子助教活动的开展让我们体会到,家长不再是教育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跟随教师和孩子被动活动,而是在活动中出谋划策、主动参与,为我们的家园共育增添了活力,体现了家长的教育价值。

六、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实现家园社区的良性互动

第9篇:幼儿亲子活动总结范文

中秋佳节已经过去,让我们对中秋节所进行的活动做个总结吧!朋友,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我园在节日前夕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孩子欢聚一堂,说着中秋节的故事、唱着中秋节的儿歌,老师们也纷纷给孩子们讲起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在优美的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熏陶。

小班开展的“庆中秋”活动,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让幼儿体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幼儿乐意上幼儿园的美好情感。中班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参与中秋节各种活动中能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祖国的传统文化。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对民间节日、习俗了解较少,所以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主要涉及到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并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来组织集中活动。

我们进行主题庆祝活动,利用本学期增添的电脑与触膜电视,老师做了PPT,让家长与孩子知道中秋节的来源、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各地如何庆祝中秋等,各班还用不一样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庆祝,小班组的亲子作画《水果宝宝》;中班组亲子制作《水果娃娃》;大班组亲子制作《水果拼盘》;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与家长都非常积极投入到每个环节里。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开展得很顺利,在这里非常谢谢各位家长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因为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你们充分的准备、积极的参与,你们别出心裁的创意也令孩子们格外开心和快乐,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技能,提升了浓浓的亲子情。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二】

猜灯谜、做灯笼、讲故事、吃月饼……中秋节来临之际,城区凤台幼儿园开展了“迎中秋,知民俗”中秋主题活动,为孩子们奉上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_月__日上午,小朋友和家长们准备好了制作月饼的各种材料,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制作月饼的步骤和方法。孩子们洗净了自己的小手,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前,自己协商分工:揉面、擀皮、团馅、包月饼……虽然忙中不免会出错,但是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积极投入到每个环节中,享受着节日带来的快乐。

做灯笼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主题活动之一。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变废为宝”,运用画、折、贴等多种方式,共同制作美丽的创意宫灯,培养幼儿注重环保、热爱传统风俗文化的情感。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一首久唱不衰的儿歌唤起了众多家长们的儿时记忆。教室里,家长和孩子欢聚一堂,一同说着中秋节的故事、唱着中秋节的儿歌,老师们给孩子们讲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传说和《八月十五的由来》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在优美的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熏陶。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三】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围绕主题《中秋节》开展的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之浓令我至今难忘,在___月饼的过程中热情之高、氛围之浓,活动效果之好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尤其是在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记得那次在学唱歌曲前,我讲述了一位红军老爷爷的故事,老爷爷为了保护一群革命者的后代,本该退伍的他毅然留了下来照顾这些可爱的孩子。为了能让孩子们在中秋节那天吃上月饼,亲自到山里去担水,不料被敌机击中,身负重伤,但仍然支撑着受伤的身体与孩子们一起做月饼,直到月饼煮熟孩子们才发现他们的爷爷再也站不起来,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再观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个个显得及其沉重,有的孩子眼里竟噙满了泪花。

看着这一幕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紧接着,我便声情并茂地将《爷爷为我打月饼》演唱了一遍,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歌词的意思,学唱两遍就已基本掌握,看得出,他们演唱歌曲的时候充满着对老爷爷的无限的深情,歌声是那么的动听,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唱了起来。

接下来是学习月饼,等一切准备就绪,就见__小朋友将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有话想对老爷爷说。”我看到她迫不及待的样子,微笑道:“你有什么话就说吧!”“我要对爷爷说,爷爷没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月饼,我要做出最好的月饼送给爷爷吃,还想说声谢谢,他那么爱护我们小朋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不会忘记他,他活在我们心里。”“老师,我也有话想说,要是爷爷能在我们中间,我要为他捶捶背,对他说您辛苦了,快歇歇吧。”“老师,我也想对爷爷说,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这次主题活动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四】

中秋节是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时值中秋节的来临,___中心幼儿园为了让孩子通过中秋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每个班级都通过故事、图片、月饼等直观教具,让幼儿初步获得相关知识。小班的小宝宝共同欣赏了关于中秋节的一些传说,如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中秋节的儿歌等。中班的孩子从家中带来了月饼和同伴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一边画月饼、做灯笼;大班的小朋友则老师们还通过有趣的谜语、丰富的游戏、李白的古诗从而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典故,知晓中秋节的许多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