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精选(九篇)

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

第1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留园坐落于闾门外,位于苏州古城的西北方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清代的多次修复和扩建,占地面积达到23300平方米,是清代园林的代表。留园园林部分总体上依据建造年代与主题分为中部山水、东部庭园、北部山林、西部田园,在总体布局上还兼顾这四部分之间的相互的渗透与联系。本文将从园林构成要素及空间类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分析其空间结构。

园林构成要素对空间的影响

建筑、植物配置、堆山和理水是限定、分割和组织空间的必要条件,这四类要素本身对空间的形成具有不同方面的作用。虽然在某些作品中,建筑占据空间结构决定地位的情况被弱化了,但是建筑依然是江南园林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1.建筑

留园的总体建筑密度约为15%,其中大型的单体建筑主要包括厅堂、楼阁,大面积的观景场地,如涵碧山房、林泉耆硕之馆北部的临水平台等,此外多以亭、水榭等单体小型建筑作为为点状建筑。

空间定位。在整体空间中,主体建筑一般设置在全园最重要的活动中心,地位显要。留园中部景区的涵碧山房坐南朝北,为临水建筑,为便于观景,厅前设有宽敞的平台。视野开阔,以水池分隔对面空间,并于对面设置假山以形成对景。视线所及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观赏点:可亭、远翠阁、五峰仙馆、曲溪楼、绿荫等,这些建筑围绕着涵碧山房这一主体建筑,使其地位更加显然(如图1)。

分割空间。园林的非主体建筑各自有专属的名称与意义,一般廊、桥等线性建筑能够划分较大面积的空间。留园中部的池水以折桥为界,形成大小两个部分,上设濠濮亭,单檐歇山卷棚顶小亭,营造出一处清幽闲适的小空间,使得面积较大的池水层次更加丰富。

图1 留园涵碧山房与周围建筑视点分析(图片来源:自绘)

空间渗透。留园东部揖峰轩一带石林小院为院落群,组合布置六个不同的小院,每个小院各具特点、相互通透,同时为了突出景物主题,各小院中亦以湖石结合植物种植作为景观。

2.植物

留园中较大的植物群落集中结合山体进行布置,中部山体以银杏作为主题树种,夹杂搭配种植枫杨、柏、榆等乔木;西部山体则以枫林为主,配以竹与少量银杏……植物的生长形态多样,层次丰富。

限定、联系空间。较之建筑墙垣,植物对空间的限定是软质的,枝叶使光线与人的视线没有被完全遮挡,但又可以使空间得到不同的私密程度的控制。留园中的不同植物类型对空间的影响大致(如表1)所示:

作为视觉重心和空间主题。古树、名木、生长姿态独特的花木、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植物等,其自身往往就可以成为空间的焦点和重心。同时,在古典园林中植物不仅仅是植物,它被赋予各种涵义与象征意义,具有“比德之美”。 留园内的“古木交柯”,位于中部景区东南侧,紧邻住宅院墙,姿态优美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两树枝干交错缠绕,即构成“古木交柯”,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3.山石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留园内山石造型丰富,或连带成群,或特置成景,皆成趣味。

分割空间、丰富竖向层次。留园北部的堆山多角度的斟酌使景观丰富性和景深大大增强,同时也自然分隔了空间,营造不同的空间视角。

平衡视觉空间,路线引导。中部及西部院落中存在中型山体结构、小型叠石或独立景石,形成庭园景观主景与视觉焦点。山石能利用天光形成较暗的山体空间,同时在山体内部观察亮光就可找到出路等。

4.水体

关于江南古典园林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大面积的水对空间的影响多体现在对空间的分隔,一般多采用集中的静水,整个园以水面为中心,并面向水面环列布置建筑。留园水体分布于中部、西部、东部,以及北部苗圃灌溉用水池。

限定、联系空间格局。水的液态特征能够较之其他硬质因子产生更强的空间分割。留园中部水空间,居于主景位置,全区山体、建筑围绕其展开。池中一大一小两个岛经桥连接可进入通行。其中较大的小蓬莱与两桥连接,结合坐南朝北的濠濮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水面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

扩充空间、丰富视景。倒影在园林审美中占据了很多的位置,微微水波让实物的形象变得模糊、柔软,引人迷恋,水中为虚,水上为实,除了虚实对比外,实体加上倒影能够在视觉上扩充空间,放大空间的宽宏感。其次,倒影空间色彩也更为丰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只能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也丰富了边界的形态。东园中的冠云沼主要是为塑造冠云峰前庭院景观服务,衬托主体景石冠云峰。于南侧观景面观察,形成景石前横向线状水体。

留园空间结构分析

围合空间可以包括线性空间和透视空间,线性空间又可以作为围合空间的分隔。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不是单指这些空间,而是这些空间的有机组合。以下主要探讨留园中较为突出的围合空间与线性空间。

1.围合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的围合边界不那么明确,围合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的墙与建筑的围合,而是以建筑为骨架,结合山、石、植物、水体,形成的不同形象的围合空间。

(1)向心与发散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中心”通过不同的变化方式,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留园的冠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冠云台的整体空间中,游人的视觉中心是冠云峰,冠云峰被誉为完美的太湖石,除了集瘦、漏、透、于一身本身的特点成功外,它的成功还在于周边建筑明显的向冠云峰的聚合,所有建筑面向它,形成了以冠云峰为焦点的空间布局。也是由于冠云峰的存在而忽视了周围的景观,冠云楼与冠云峰后面的假山都成为了它的衬托和背景。

(2)分隔与联系

在分析留园的围合空间时发现,其非常注重“墙”的布局艺术,即分隔。园中除了墙之外,植物、山石都起到对视线的分割作用。自留园入口向东经曲溪楼,西楼底层去五峰仙馆的那一段空间,既曲折狭长,又暗淡封闭,本来是会使人感到单调沉闷的,但却通过不同的窗口设计,使空间丰富。

2.线性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是一种以运动为方法来认知的空间,或者说,活动。留园主要是以环形观赏路线和综合序列的观赏路线为主,使用者分为两种观赏模式,静态的由一点看环境和动态的串联景。

结语

园林空间最直观的视觉客体就是最早由童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园林造园的四大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这些对于园林内各个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空间理论家布莱恩.莱森所认为:空间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描述性的。

第2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第3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国 古典 园林 艺术 文化 内涵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概述

早在秦汉时期修建上林苑、未央宫时修建者就在园中刻意以花草树木和建筑外形搭配,形成高于视觉审美的精神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源于自然天成的环境,更源于人们对景对物的文化感受。宋朝时期全民性的古典园林西湖的问世,让中国古典园林从皇家宫殿、深宅大院走入了民间,西湖成为名传千古的著名园林景致。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却发现主持修建者苏轼采用了很多的意境之笔来打造西湖的景观,带来了西湖美景的千古绝唱。因为有了坡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绝句; 因为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相会”,因为有了“雷峰塔下”凄绝的爱情故事,西湖才能有这样的神韵之美。这种美是一种意境之美,更是文化之美。这是在换地打造中我们不能仿制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意境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而它总是和我们的文学或是艺术相联系出现。

中国园林讲究意境之美,所谓的意境是指: 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体裁中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境界。古典园林常常成为诗歌或是绘画的表现对象,所以也赋予了意境之美。正是因为这种意境之美才让中国古典园林抓住世界人们的眼球。这不单单是园林之美,而是从园林之美中透露出来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在中国的诗词曲中对意境的捕捉都是出神入化的,能够表述高于人们视觉直观的一种精神上的艺术层次。所以景观中对意境的营造也自然成为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

2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类型

古人以“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概言之。我国古代的园林,不单纯是为了游览和观赏,还要具备多种功能,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皇家园林是帝王在园内生活起居、游憩的建筑物,如北京颐和园中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寝宫,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避暑的离宫,除了要住,还要处理朝政,召见臣下,举行宴会等。

私家园林有官宦园林,如上海的豫园,扬州的何园;有富商园林,如历史上洛阳的金谷园,无锡市的梅园;有寺庙园林,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和风景区;有文人庭园,如苏州的网师园和沧浪亭等。私家园林大多跟住宅在一起,如果有远道而来的亲友,就在园中找一处房屋安置。文人的庭园,里面往往有文人的书斋,时而召三五好友,饮酒赋诗,品茶赏花。

(1)厅堂。厅堂是园林中主体建筑,其体量较大,《园冶·屋宇》曰:“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意。”扁方料做梁架者称厅;圆料做梁架者称堂,是主人会客、议事场所。厅堂一般坐南朝北。从厅堂北望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叠山组成的山水景观。

(2)楼阁。为两层或两层以上建筑,体量一般较大,著名的有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说文》曰:“重屋曰楼。”《尔雅》曰:“狭而修曲为楼。”用做登高望远,多设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三层。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

(3)轩馆斋室。轩馆斋室有的属于厅堂类型,有的属于厅堂辅助用房,从单体造型上看没有什么特殊做法,从布局方式及与环境的关系上看,轩馆斋室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组织园林空间,丰富园林景观起重要作用。

(4)榭。《园冶·屋宇》曰:“《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可见,榭是凭借周围景色而构成。临水而建称水榭,也有建在花间的称花榭。榭因藉景而成,在功能上多以观景为主,兼可满足社交休息需要。建筑基部半在水中,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园林较小,水榭一般为单体建筑,尺度不大,装修比较精致素雅,如溜园的“活泼泼地”,拙政园的“小沧浪”、“芙蓉榭”、网师园的“濯婴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

(5)舫。舫是一种类似船形的建筑,又名不系舟,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筑,常建于水面开阔处,在园林中供人游玩、宴饮及观赏点景之用。分头舱(俗称纱帽顶)、中舱、尾舱三部分。头舱做成敞棚,气势轩昂,颇有气魄;中舱是舫的主要空间,供休息和宴客用,两侧设长窗,光线充足,视线通畅,其实就是一水榭;尾舱两层,歇山顶,下实上虚,上层有休息眺望功能,实为楼阁;船头设眺台;设一小桥与陆地相连,取跳板之意。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的“画舫斋”、颐和园的“清宴舫”、承德山庄的“云帆月舫”等。

(6)廊。廊是一种线形的建筑形式,在园林中起分隔、穿插、纽带等多种作用,其列柱、横楣在游览中构成一系列取景框架。

传统园林中的廊多用木构卷棚顶,皇家园林中廊内常以彩画装饰。游廊从其造型上可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和双层廊,单面廊一般依墙和其他建筑而建,墙上设漏窗;复廊为双面廊中设一道墙,墙上亦开漏窗,如沧浪亭的面水轩到观鱼处的一段游廊,怡园的锁绿轩到南雪亭的一段游廊均有两条并行的游廊组成。

(7)亭。亭是园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园林建筑类型之一。亭最初功能是作为游人驻足休息之用,《圆冶·屋宇》:“《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停下集合的地方。“随意合宜则制”,是为园林缀锦点翠的开敞的小型建筑。

(8)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几乎成为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寺庙园林中的塔,开始时是移借模仿印度佛教建筑中的塔的形制,原朴意味十分浓烈。

3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艺术表现

3.1 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巧妙融揉。“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一项重要准则。相地和组景是分不开的,峰、峦、丘、壑,山形各异,湖、池、溪、涧,水型繁多,植物种类、形态更是千变万化,在造园组景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置等问题,既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宜亭斯亭”、“宜榭斯榭”,恰到好处。

我国古代园林中的亭子不计其数,但很难找出格局和式样完全相同的例子,它们总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式样,巧妙地配置水石、树丛、桥、廊等以构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如避暑山庄内的“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造”,虽然只是一些造型简单的矩形亭子,由于建在山颠山脊高处,使亭子立体轮廓十分突出,登亭远眺,视野极其辽阔,随着时节晨昏的变化,可以仔细品赏积雪、云山、落造、锤峰。选址在环境上既注意大的方面,也注意细微的因素,一树、一石、清泉溪涧,如苏州拙政园听雨轩,植几株芭蕉,巧取“雨打芭蕉”寓意。

3.2 意境美

在我国园林建筑传统上,立意着重艺术境界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我国传统造园特色。诗情画意可以在许多园林建筑艺术境界的创造上反映出来。

《园冶》在“园说”“相地”“借景”诸篇中所强调的,都涉及艺术境界的创造。譬如在“园说”中有“轩楹高爽、窗户虚临,纳千倾之,收四时之烂漫。”“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等句。

在古典园林中,建筑功能和环境条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就是《园冶》中强调的“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景随形”等原则。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巧于造景。如“亭中待月迎风,轩外花影移墙”的苏州网师园景致,由于对水、石、花木和建筑的处理得体庭院空间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人感到亭不孤寂,墙不虚空,动中有静,静中有趣,使景物赋予一定的寓意和情趣。

3.3 巧于因借

借景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建设中占有特殊地位。古人借景方法很多,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内容除借形外还有借声、借色、借香。“园虽内外有别,得景无拘远近”,借形组景古典建筑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景效价值的建筑物及山石、水体、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

“园虽内外有别,得景无拘远近”,借形组景古典建筑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景效价值的建筑物及山石、水体、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对月色的因借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十分受到重视。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平湖秋月”、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梨花伴月”等。还有很多借云霞、树木花色、叶色的例子。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是借荷香组景的佳例。

3.4 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它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则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黑赭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衬以白墙,与青灰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4.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是我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精髓,其文化博大精深,建筑与环境巧妙融揉,“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注重通过借景等手段创造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重要元素,运用传统的艺术理论着重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提升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文化出版社,2003。

[2]徐德嘉。植物景观意匠[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 设计语言 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园林设计这门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乃至现代高科技的知识等,涉及诸多领域”①。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不似古代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欣赏园林,例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私人园林拙政园等。现代园林设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无论是在地形的选择、植被的配置,还是水景的营造、园路的铺装等方面都是以人为本的,另外还必须注意几点,如要遵循理性主义,局部要与整体相协调等,注意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也就是设计中经常说到的“天人合一”,不能过于注重人的作用而忽视自然,它要求人们用艺术与技术的手段处理好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古典园林艺术

(一)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有很多种,有宫廷园林、自然山水园林、陵寺庙观园林等,但它们主要都是由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构成的,通常都富有诗情画意,比较注重艺术性,可以说有点仿造自然,注重自然美,一般的园林中都有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等景观,通过隔景、借景、障景等表现手法体现艺术性。“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②。而且很多园林植物景观的配置会根据地方特色,或者季节性、艺术性等来选择,例如拙政园的紫藤花、留园的银杏等。园林中还有大量的建筑,如亭榭、楼台、长廊、厅、堂等,让人们随时有休憩的地方,可以一边休息一边欣赏景色。另外,中国园林还比较注重对牌匾、楹联、雕刻、石碑等的运用,例如恭王府花园中的“福”字碑,中国古典文化可以通过上面的文字传递出来,体现出一种比较深刻的内涵。

(二)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迥然不同,它完全排斥自然,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③。西方古典园林中主要的部分是建筑物,基本是以大型的建筑物为主体,园中中轴线较明显,主要建筑物位于中轴线的起点,在全园中有统帅的作用,而中轴线周围都会布置有雕塑、喷泉、水池、树木等景观,布局较严谨,讲究秩序美、几何美,比较注重人工化。且道路、建筑物、喷泉、雕塑等都是经过严格配置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建造,园中多数都会布置花坛,树池和水池,西方的古典园林主要是以16世纪的意大利园林、17世纪的法国园林及英国园林最突出。

二、现代园林设计语言

(一)造景艺术语言

中国园林的造景手法有很多,点景、借景、隔景、框景、障景、分景、对景等。比如点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文字的形式,如楹联、匾额、碑刻等对园林内景观及空间环境等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另一种可简单地理解为对园林风景的点缀和修饰,它既可以是一座小亭,又可以是一从修竹,被点缀的随想也不尽相同,山体、水面、建筑群无所不可”④。有很多的物体都可用来点景,楹联、石碑、雕塑、喷泉等都可以,点景的运用比较自由,在现代园林中是造景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法。其次借景,它主要的运用就是把园外的一些景物纳入园林的视线范围内,让人们在园内畅游、欣赏景色时能欣赏到园外的景色,可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增强风景的多样性,扩大观赏者的视野范围。如“保利国际广场,坐落于珠江江畔,毗邻历史悠久的琶洲塔公园。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为了将园外的琶洲塔公园之景引入到园内来,建筑物的错动布局形成了进入中心花园的重要门户空间。从东南向的门户空间观赏,场地上的林地与远方的琶洲塔公园在视觉上连成一体,琶洲塔公园的林地景观也就成了本项目的借景”⑤。框景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利用门洞、窗户等把一个局部的景观框在特定的框内,使其达到画一样的效果。隔景可以利用一些园内的景观风景,将空间分隔开,园中路边的树就是一种简单的隔景的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大多是继承了传统的造景手法,同时又在不断发展,将现代园林景观要素和现代人们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二)造园艺术语言

造园艺术有空间布局、地形选择、植被配置、园路铺装、水景营造、景观小品等,在园林营造中,特别是中国的园林,山和水的结合是很重要的。首先就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空间的布局和营造。园林中的各个景观、植物、水体、园路、小品等都要根据整体空间安排好。

地形是园林景观设计元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元素之一,一般人们都比较喜欢舒适、稳定的环境,而地形变化较大会让人感到不适应、不舒服,所以在园林设计时应当避免对地形的大幅度改造,例如颐和园就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其中的万寿山和昆明湖就是利用长廊而分隔开的。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植物不仅具有造型美,还有组织空间的作用,在植物配置时需要注意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景观之间的关系。植物的配置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功能性。“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形成绿色屏障,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形成重点景观环境,吸引人气,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⑥。例如北京玉泉公园就选择了像雪松、大叶黄杨等枝叶发达、枝条的开张角度小的乔灌木,隔离效果最好,适宜形成私密园林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游玩欣赏。又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劳瑞花园的树林墙,不仅可以分隔环境,还可以吸收噪声,其中的植物是按照季节配置的,人们可以看到四季的植物。

园路铺装和水景的设计很重要,园路可以是砖路,也可以是石路,它可以引导游人按照设计的意图、路线、角度欣赏景观风景,所以园路的设计要与园内的景观相联系,并且风格要一致,利用园路让人们在行走中欣赏景色,融入景色之中。水景是景观设计中不能缺少的元素,大致可分为动水和静水两类,水景的设计应该根据环境、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而且人一般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景设计营造中,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所以应该在水面上设置亲水平台、栈道、观景桥等景观小品。在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要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为人们提供融于水体的机会。例如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娱乐水体景观,在水池中经常会看到有小孩子在玩耍,还有其喷泉上变换的人脸都是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与人的互动性。造园的艺术语言最基本的是这几类,当然还有其他分类,人们在建造园林时要充分考虑自然和人的双重因素,秉持以人为本,但是也要天人合一。

(三)建筑艺术语言

建筑在园林的营造中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布局,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分类,比如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沟通景点的建筑等的设计营造,还有地域、民族、社会等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的布局就是在整个园林中建筑所在的位置,还有所占的比例,它由建筑的性质、造型、功能、大小等许多因素决定,为了突出大型建筑的主体形象,比较大的建筑需要建造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而体积较小的建筑可以自由地安排,但是在安排配置时还要考虑园林整体的布局及各景观之间的搭配。园林是集休憩、娱乐、游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所以建筑设计要有实用性的,也要有观赏性的。实用性的有亭子、楼阁、厅堂等,观赏性的有亭榭、雕塑、喷泉等。其中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起到观赏、点景的作用,可以传达各种理念与信息,还可以起到统筹空间的作用。沟通景点的建筑可以是桥、长廊等。我们在营造建筑景观时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族等因素,例如在徽州设计建造园林时,就要融合当地的特点,徽州建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还有著名的三雕等都具有地方特色,所以就需要与这些特点相协调、统一,再融入现代因素进行设计营造。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设计有很多设计语言,除了上面说的造景艺术语言、造园艺术语言、建筑设计语言外,还有装饰文化语言等。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历史、地域、社会的关系,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在拥有的条件下要结合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更好的园林艺术。“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以及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的发挥。同时,结合其他方面的各项努力,相信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深化与提高”⑦。

注释:

①邓定超.论园林设计与园林艺术[J].广东科技,2007(170):271-272.

②③宋文超.现代园林艺术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8):198.

④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71.

⑤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⑥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30.

⑦王慧,王英哲,董佳佳.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6):94-95.

参考文献:

[1]邓定超.论园林设计与园林艺术[J].广东科技,2007(170):271-272.

[2]宋文超.现代园林艺术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8):198.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魏保枝.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

[5]余声.基于设计心理学角度的景观营造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18-230.

[6]王慧,王英哲,董佳佳.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6):94-95.

第5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第6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2]。

1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2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3]。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3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4];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4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5参考文献

[1] 张文英,邓碧芳,肖大威.试论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的共生[j].古建园林技术,2009(2):19-23.

[2] 曹美,陈泽泓.独树一帜的广府园林[j].神州民俗,2009(3):28-31.

第7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勒·诺特时期;凡尔赛宫;颐和园

有关世界园林发展阶段的划分众说纷纭。本文选以张祖刚先生在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中的划分为准,旨在研究欧洲勒·洛特时期(约公元1650-1750年)中西方园林之区别。虽为同一时期园林建筑,但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笔者从东西方园林中选取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园林作为代表*,通过对两者建造手法、特点的对比,浅析欧洲勒·洛特时期中西方园林的发展状况。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被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O年一公元500年)、中古时期(公元500-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 1400-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约公元1650-1750年)、自然风景式时期(约公元 1750-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 1850-2000年)。第四阶段时期,主要产生了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欧洲“勒·诺特式”园林,出现了法国的大轴线、大运河等欧洲古典园林的元素,这种讲求帝王气势的园林于此一个世纪左右的欧洲占据主要位置。

一、西方园林代表—凡尔宫园林

1662-1663年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在巴黎近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凡尔宫及其园林,这组建筑与园林满足了体现至高无上绝对君权思想的需要,因而此园的作法影响到整个欧洲,各国君主纷纷效仿,远至俄国、瑞典,仅在德国、奥地利、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宫殿园林。

园林设计师勒·诺特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中采取了如下手法:(1)大规模。大胆地将护城河、堡垒合并,占地110公顷,建筑面积11万m2,园林面积100公顷,作为了如此宏大的园林。(2)突出纵向中轴线。三条放射路,焦点集中在凡尔赛宫前广场的中心,景观深远,严整气派,体现出炫耀君威的意图。(3)采用超尺度的十字形大运河。运河纵向1560m,宽120m,横向长1013m,这个大尺度的运河像伸出双臂的巨人,给人以无以深刻的印象。粗犷的大运河景观十分开阔,与细致的中轴线上的两大喷泉池形成对比,加强了轴线的宏伟气势。(4)均衡对称的布局。在纵向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地布置图案式花坛和丛林,既有变化,又是统一向心的。(5)在道路交叉处布置不同形式的广场空间,以满足国王奢侈想享乐生活需要。(6)丛林背景。从林是凡尔赛宫园林的基础,为各种活动空间作为背景而形成。(7)以水贯通全国。在纵向中轴线上布置连续不断的壮观水景,是凡尔赛宫的一大特点,也是它出名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心雕像群的巨大喷泉以及浩大的水池,构成了花园景色的又一个高潮,它也是运河水景的前奏,并起着连接运河的作用。(8)采用洞穴。它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被安排在园的北面,内部雕塑装饰,用于欣赏音乐演出的场所。(9)遍布塑像,在整个园林中起到点睛、配衬的作用。(10)建筑与花园相结合。这一方面是法国园林设计的进步,改变了建筑与花园缺少联系的不足之处。建筑与花园的空间造型是十分协调的,建筑与花园相结合,还表现在互相的联系上,除将建筑的长边及其凹凸的外形同花园紧密联系外,有的还将花园景色引入室内。如著名的镜廊;另外,如洞穴顶上布置花坛,活动空间中建筑与绿化、喷泉装饰、塑像布置在一起,所以人们说“宫殿转变为花园,花园转变为宫殿”,这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与花园已结合成为一体。

二、东方园林代表—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1765年建成,名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188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90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1901年修复。

此园占地约290公顷,其设计手法与特点是:(1)依山开池,模仿西湖。园内总体布局完全是模仿杭州西湖风景格局,自然的万寿山高40多m,湖面比圆明园的福海大,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水面。湖中建有西堤、支堤,将水面划分为一大二小,在这山歌水域中各建一岛,象征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2)借景西山,建筑呼应。西边近景为玉泉山,山顶建一宝塔,远景为西山峰峦,景色十分深远,开阔的园外美景皆借入园中,扩大了此园的空间,这是该园造园的一大特点。(3)东面宫殿,东北居住。此离宫别苑,按清代规定,宫苑分开设置,采取的仍是前宫后苑的布局。(4)长廊连接,丰富景观。在前山脚下布置一长廊,将北部自东向西的建筑群连接起来,共有273间,长728m,是园林中最长的长廊。它的作用是丰富了园林景观,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它还是一条很好的游览路线,可观赏到许多变化的景观,阴雨时可避雨淋,烈日时可防日晒;(5)园中有园,仿园寄畅。在东边关隘处,安排一园景,颐和园时改名为谐趣园,是仿无锡寄畅园而建,乾隆数次下江南,十分喜爱寄畅园的以水景为中心的自然山水园,因而取其意移景此地。(6)石舫西洋,对立统一。在前山西端的湖中建一石舫,其样式为西洋古典式。虽然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这种形式不伦不类,很不协调。但此石舫体量不大,又位于侧面次要位置上,有一不同风格的建筑也无妨,对立统一,亦可并存。

三、东西方园林历史背景及美学思想之比较:

以上分别对两者设计手法及其特点进行了罗列。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造园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影响到园林造景的观念,园林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2)法国造园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在西方,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影响着音乐和诗歌。其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也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并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另外,法国的园林是建筑化的国林,又跟建筑物作为整体一起设计,所以,园林与建筑的特点相一致,是古典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表现。

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差异:前者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后者的美学思想在于“缘情”,强调自然的人格化,撷取自然美的精髓,将人的意志融于自然之中,追求的是自然美。总之,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法国的,都会使人赏心悦目,但它们有不同的侧重,有不同的美学基础,因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享受。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意在“赏心”,那么,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则意在“悦目”。

* 张祖刚先生在《世界园林发展概论》一书中将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划分为同一时期。

参考文献: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8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岭南园林;类型;园林文化;造园手法;实例分析

岭南园林是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岭南园林反映了广东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生动画面,这种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布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其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据史料记载,岭南园林始建于南越帝赵陀在位期间,其效仿秦皇宫室园囿,在越都番禺(今广州市)大举兴宫筑苑。现存的九曜园前身就是仙湖遗迹,把岭南的皇家宫苑推上了顶峰,尔后随着割据政权的衰亡,岭南皇家园林也就销声匿迹。随着岭南社会经济的逐步上升、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海内外日益频繁的交流,岭南园林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地方民间色彩[1,2]。

1岭南园林的类型

一是按归属类型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等。皇家园林中南汉药洲的九曜石仍存于广州市的九曜园中。而岭南园林中保存最好的私园是番禺的余荫山房,建筑上的灰塑门楣、英石堆山、规则池岸、木雕洞罩、廊桥组合都是岭南园林的典范。二是按布局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庭院式、自然山水式、综合式等。庭院式的小巧堪与日本古典园林相媲美,如广州白天鹅宾馆。三是按地域类型分,岭南园林有广东园林、广西园林、福建园林、台湾园林、海南园林等。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以山水的英石堆山和崖潭格局、建筑的缓顶宽檐和碉楼冷巷、装饰的三雕三塑、色彩的蓝绿黄对比色、桥的廊桥、植物四季繁花为特征。

2岭南园林文化

岭南园林构园的自然要素有山、水、石,还有建筑、字画、植物。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层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可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如有弊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3]。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为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其表现。

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表现。

3造园手法

传统的岭南园林常用的布局手法是在建筑庭院中凿池置石、周边间以四时花木点缀、配植高大乔木留荫,亭、廊、桥、舫、景门、花窗等园林建筑则穿插布局,结构精巧、色彩艳丽,空间通透开敞。为了达到既在功能上经济,又在景观上“小中见大”的效果,园景构图上常以缩小尺度的山、池、亭、桥、路等来扩大空间感觉;理水方式以聚为主,池岸较为规整[4];巧用景门、景窗、假山、石洞翟幌景、框景来增加景深层次;辅之迂回小径延长游览路线。园林空间组合灵活多变、过渡自然,建筑小品意境含蓄多姿。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对中国造园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岭南园林代表的广东传统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集中反映了岭南园林的艺术水平;而特点的形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地方环境。随着广东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发展,其园林艺术则必将散发出更为独特的魅力。

4实例分析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3万m2,东北高、西南低,以快绿湖为中心,西半侧分别是木兰园、桂花园、棕榈园;南边则遍布鲜花,四季碧绿。该园以绿化造景为主,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一个绿色世界。全园的设计,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浓郁岭南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园林。珠江公园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的巧妙结合,突显岭南亚热带风情景色。通过运用各种造园手法,表现岭南人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岭南园林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园内依据植物生态特点和植物形态,划分为风景林区、荫生植物区、桂花园、木兰园、棕榈园、玫瑰园、百花园、湖滨区等8个主要风景区。各景点均以园林与自然的关系或地域文化的内涵来点题组景。珠江公园没有明显的空间轴线,园路以环形的空间序列来布局,通过园道和铺装小广场的组合引导,逐步展开了步移景换的游览空间。全园通过理水、建筑、植物配置等造园手法,从各个方面深化了造园意境,使韵律感和节奏感较好地体现出来,让游人的感官得到适度的刺激而感到愉悦和美的享受,使游人回味无穷。

珠江公园的水体是很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叠泉、溪涧、大的水面、瀑布组织成一个完整而又富有观赏情趣的水系。园内在原有地形上挖池堆山,有一快绿湖,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追求的是自然流畅的曲线型,湖边堆山结合茂密的树林,不仅给人感觉非常深远而幽静,也增加了水景的趣味性。

建筑在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成景要素,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珠江公园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历史、人文与环境的交融。园内建筑以岭南建筑风格为主,具有岭南风格的小庭院非常有趣。园内亭多,都是岭南风格,但造型个性各不相同,有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如抱珠楼是一个山顶观光楼,是全园的最高点,在此处可将园内美景尽收眼底。一个园林的建造成功,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策划和精心的设计施工。为了较好地体现设计意图,设计者从始至终都把握住人与自然这个主题,针对广州建园地的气候特点,对种植程序作出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保证各种植物的最佳生态展出效果,使整个珠江公园生机勃勃。园内也有植物图案是造景的,最引人瞩目的是正对大门的草坪山坡上的植物造景,一石瓶下连接四色植物带,花像从石瓶里流出似的,形成一个花的河流,特别有趣味性。

5参考文献

第9篇:典型园林建筑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高校校园;潜移默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55-01

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围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其特有的校园精神往往都会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高等学校犹如一个小型的社会,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情因景生,景为情造” 。校园是育人的地方,景观元素正是表达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学校具有的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特点,正是我们设计所需要的内容。

一、从园林布局与学校功能划分上分析

学校是师生聚集的地方,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在我国大多数的大学中以集中的教学楼居多,而我们可以尝试将集中的大楼打散,以院系为单位重新组合。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内向和外向的建筑布局方式,有的院系采用内向布局形式;有的采用外向布局形式;有的部分采用主体内向、部分外向布局形式。我们可以将每个系以院落布局,中间围合成小庭院,增加了学生们的交往空间,而每个院落又以园林的手法串联起来,既是教学区,又是景观区,学生们可以在园中散步、读书、拍照、交流和休息。

大多数校园规划首先考虑的不是公共空间而是功能建筑(行政、办公、教学)的布局,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到学校区域划分的功能的同时,将公共空间的总面积扩大、打散、重组。利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理论将其诠释为:以院系为单位的小庭院布局,再以园林的手法将其贯穿。这样在每个系的庭院中增加了公共空间,有主题的点景,既满足了精神需求又可以满足使用功能。

二、从地形上分析

园林建筑讲求利用地形的起伏或以人工方法堆山叠石以使之具有高低错落的变化。登临高处时不仅视野开阔,向下看,所摄取的图像即今所谓的鸟瞰或俯视角度;向上看,则常可使人感到巍峨壮观,这时所摄取的图像即为仰视角度。我们试想登临全园的至高点,向南便可鸟瞰教学区、生活区和试验区景观,向北可以直接俯视瀑布的飞流,以及北边湖区园林景观,该有多么难得。

三、从叠石理水上分析

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站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园不分南北、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所以有人认为山石应与建筑、水、花木并列,共同作为构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苏州留园之冠云峰,即为典型的代表。在厅堂的前院中点缀山石要少而精,用一两块形质优美的石峰,突出重点、点题,特置的石峰其作用更接近于抽象的雕塑。在我们的校园中,可以大量运用奇石作为景观的补充,配以竹子等植物,达到景观和思想的统一。还有一部分的石景,起到类似影壁的效果,而我们在运用中,一部分采用石墙、石门的方式,配合白墙及花窗,让门洞有不同的景观效果。

四、从园林植物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建筑与园艺工程高度结合的产物, 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命脉。园林里的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使园林显得生机勃勃,情趣幽逸。

中国的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诗、词与绘画给造园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借鉴, 这些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底蕴,使园林艺术更具有了诗画情趣。传统的松、竹、梅傲霜迎雪,屹然挺立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中国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 强调对象的可观性,而不是可达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五、古典园林的新生命

对于传统和创新,冯友兰先生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凡古代事物之有普遍的价值者,都一应能继续下去。不过凡能继续下去者,不都因为他古,是因为他虽古而新。”

现今的大学校园到处充斥着“外国文明”,有的地方领导只要是“洋的”就是好的。古典园林在学校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把古典的东西照搬过来,而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和创新,保留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慢慢成熟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