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孝敬长辈的名言精选(九篇)

孝敬长辈的名言

第1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我是xxx班的xxx,今天我要发言的主题是“孝”。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中国自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古往今来,就有许多“孝”的例子:春秋时期,孔子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作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病弱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

孝的真意是什么?孝,就是爱。在中国传统启蒙典籍《孝经》中告诉我们,不仅仅要对父母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你孝敬父母长辈,这只是小孝。你还要用同等的心去孝敬亲戚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这才算大孝。

在另一本中国传统经典《论语》中提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可见,孝和悌是密不可分的。悌,就是关爱兄弟姐妹,同辈之间要相互友好,相互帮助。佛山、香港本是一家亲,对于伟大祖国我们都有同一颗的孝心,我们身躯里搏动的都是炎黄的血脉。今天非常高兴,荣山中学凶恶了我们香江的同胞!东方之珠,世所闻名;南风南风古灶,薪火不息。在这里,闪耀的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光彩吗!“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佛山欢迎您!荣山欢迎您!

我们的祖国已经饱经沧桑,中华的复兴需要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孝与悌。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乐于担当!

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对父母好,对长辈好,还要尊敬老师,热爱同学,更要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作为一家人,我们也应该手挽手,同甘乐,共艰危。还记得香港着名歌星罗文先生的《狮子山下》是这样唱的“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写下了不朽的香江名句”。不仅是“香江名句”,还有“佛山名篇”,还有“中国华章”,都应该由我们同心携手去谱写!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中华儿女应该继承必须发扬的“孝”!

第2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一、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

我们知道,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形成取决于他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我校专设了“孝敬教育”校本课程。以《弟子规》、《孝经》、《三字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等课外读物为辅助教材对学生进行孝敬的教育。因为这些教材集中华民族美德之精髓,采用典型的历史故事,完整地表达一种思想,赋予一种观念,树立一个榜样。因此,它既具有内容的典型性,又具有形式的形象性。基于教材的这些特点,我校常常利用晨会、班会、以及周二、周三、周四的课外活动时间采取“诵经典、讲故事”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课后,常常布置学生熟读孝敬父母的内容,并希望他们能复述出来,回家后再讲给自己的父母或者弟弟妹妹听。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熏陶感染。而且懂得了“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道理,愿意做一个体贴、关心、尊敬、热爱父母的孩子。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科教学渗透孝敬教育

教师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孝敬教育。

与《思想品德》相课结合,学生在品德学习中知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孝敬的中学生。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孝敬教育叙写真情体验文章以达到教育的深层效果。如《散步》中,作者背着妈妈过小路就是对妈妈的孝敬;《我的母亲》中,作者写了妈妈的一些生活琐事,就是用来表达自己对妈妈孝敬的情感;《台阶》中作者叙述了父亲用了大半辈子时间修新屋,建高台阶的事迹,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无不透露出对父亲浓浓的爱。与历史学科结合,常常合理运用教材,结合中国各个时代名人孝敬教育的典型故事,如《元觉劝父孝祖》、《文帝代母尝药》、“黄香替父温床”等故事,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优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合各学科教学,进行孝敬教育训练,使学生得到了持久的、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激情育意的作用。

三、以日常教育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孝敬教育

日常教育占据学生在校活动的许多时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校结合校实情,找准切入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

从学校层面上努力创设和营造孝敬教育氛围,其具体的做法是:

布置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孝敬氛围。每学期出几期有关孝敬长辈的校园宣传专栏,设立孝敬文化墙,班上办孝敬教育专栏。让校园内处处渗透孝敬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学校广播站、网络等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宣讲孝敬知识,营造孝敬教育氛围。2009年秋期,学校组织了所有学生观看了著名演讲家邹越演讲的《让生命充满爱》,每场的观看学生都哭成了一片。课题组安排专职教师进行孝敬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知道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应该如何孝敬长辈,尊敬老师,还专门聘请在孝敬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家长如杨翠云等来我校现场给学生传经送宝。

四、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

从学生层面上让学生明白孝敬教育不是教育者将孝敬规范强加于受教育者,而是需要受教育者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我们的孝敬教育必须通过开展一些认知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孝敬教育行为。

(1)开展《国学》、《三字经》等经典诵读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体会孝敬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原动力。

(2)利用团队活动日开展孝敬教育。

(3)以主题班队会为契机,开展生动活泼的孝敬教育。

(4)开展同学间互结互帮对子,学习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在实践中学习处理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进行尊敬他人,关心他人,以礼助待,团结互助的行为训练。

(5)开展“孝敬长辈在假期”的征文比赛。如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今天我当家”等活动,训练养成良好的家庭孝敬习惯。

第3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幼儿孝敬意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90-0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孝敬之道日益衰微,孩子们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尽孝,绝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道德情操。人出生时就带着“道德软体”,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硬化,在孩提时期可以向各种形状进行塑造。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不仅可行,而且真的必须从娃娃抓起。但当下又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孝敬教育的开展。

一、幼儿缺乏孝敬意识的成因

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曾有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造成孩子对父母对长辈缺乏孝敬意识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1.家庭的娇惯。如今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孩子处于最底端,承受着几代长辈顺势倾泻,享之不尽的服侍和呵护。对此,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称:现在的幼儿在家长的过度溺爱下,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在这种“无私”的爱中,封闭了幼儿的回报意识,束缚了幼儿的回报手脚,剥夺了幼儿的回报权利,从而使他们习惯地、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爱,而不懂感恩,不懂回报。

2.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眼中父母是伟大的,所以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会悄悄效仿。如果自己就不孝敬父母,那么你的行为在无言无形之中已经教会了孩子对父母不能孝敬。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孝敬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就掉进了自己挖的陷阱里。

3.幼儿园的忽视。现在的家长都一味追求怎么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忽略了对幼儿孝敬意识的培养。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口味”,侧重于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孝敬”美德的教育。

4.同伴的影响。幼儿之间常常会有比较,如果幼儿的同伴没有好的孝敬父母的美德,幼儿会受其影响,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模仿。

5.媒体的影响。现在社会中常常有很多“子女不孝敬父母”、“暴力对待父母”之类的报道,幼儿往往受其影响,悄悄模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孝敬”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社会虽不断变革和发展,奉行孝道仍亘古不变,无数社会现象告诉我们,孝敬教育不但不能放松,而应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开展孝敬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性、针对性和迫切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德育基础工程,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浙江省嵊州市红旗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孝敬教育,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幼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重长辈的意识。以多元化的节日为契机,对幼儿进行孝敬意识的培养,如三八感恩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利用走廊、班级主题墙壁布置孝亲敬老的版块,邀请父母、长辈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通过孩子、老师、家长的共同参与,创设一个潜移默化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孝敬意识。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培养幼儿孝敬意识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幼儿孝敬意识的培养对策

1.创设良好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孝敬教育。

(1)硬环境。什么是孝敬,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直观的教育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利用走廊、班级主题墙壁布置孝亲敬老的版块。例如,在楼梯上布置 “爱心语路”——楼梯的主墙面上是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绘本,如“我爸爸”、“我妈妈”。通过绘本夸张的画面、简短的语句萌发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情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楼梯的墙面上布置家长和孩子的“爱心语路”,把幼儿的孝敬行为和对父母的祝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鼓励幼儿参与孝敬实践。

(2)软环境。教师以身作则,关爱孩子,培养孩子的孝敬意识。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时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孩子天模仿,当我们对孩子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在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孩子有礼貌,孩子问教师好,教师必须用亲切的语气回答“小朋友好!”遇见生疏的人或参观的家长,教师热情与之交谈、打招呼,无形之中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重视对孩子孝敬意识的培养。俗话说得好,先知而后行。孝敬教育贵在行动。“学中做”,“知行合一”,是孝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充分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孝敬教育。幼儿早上来园后,我们引导幼儿主动地和老师、同伴打招呼,让来得早的幼儿主动关心班级的自然角,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在晨间谈话中,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我为XX做什么?”“妈妈为我做什么?”等话题,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服务劳动的快乐。谈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另外,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按名册一一点名的方法,让幼儿主动发现班里哪个同伴没入园,使幼儿有关心他人的意识,逐步养成热爱集体的常规。自由活动时,引导孩子学会互相谦让,学习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培养孩子乐意和同伴分享玩具的习惯;午餐时,提醒幼儿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等良好常规的养成;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是我园幼儿接受孝敬教育的有效途径,活动前我们会结合相应的节日和月教育重点,选择幼儿喜欢的形式,如儿歌、歌曲、表演等,使一次次的国旗下讲话成为“孝敬教育”的课堂。在宽松、幽默、愉悦的氛围中使幼儿受到启迪。

幼儿园还创作了歌曲《启蒙德育三字经》为孝敬教育的主题歌,全园师生参与学习和歌唱;还节选了《弟子规》和《孝敬古诗二十首》作为班级的材料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2)在游戏中开展。游戏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如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渗透孝敬内容:给老人家让座、帮弟妹穿衣、主动招呼客人;开展“自助餐”、“玩具大家玩”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将一个个关乎礼让的小故事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语言、行为,有助于幼儿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来当妈妈”游戏中,要求孩子们抱着一个小娃娃去走路,吃饭,等等,孩子们真切地体验到当妈妈的不易,于是在下午来接时,很多孩子都不让妈妈抱,而主动自己走着回家了。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从而“孝敬”,是让孩子直接体验接受的良好途径。

(3)在评比中开展。评比孝敬之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结合幼儿在园表现,《幼儿成长档案》及向父母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每学期每班各评出十名孝敬标兵,在全园集会中进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让孝敬之花开在幼儿心中。

3.利用多元传统节日,注重对孩子孝敬行为的培养。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中国的节日也变得色彩斑澜,丰富多彩,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敬教育,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园以新《纲要》及2009年新版幼儿园课程为指导,通过开展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教师节、老人节这四个孩子最熟悉的节日,把它们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篇章,以感恩和孝敬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主旋律,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开展活动,10年5月编写完成《嵊州市学校孝敬教育参考教材幼儿版》,在全市幼儿园中推广。

4.注重发挥家园联系的优势,让孝敬教育延伸开展。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因此,平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敬长辈的楷模,让孩子在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与潜移默化。日常生活中,指导父母关于培养孩子的孝敬行为,让孝敬教育无处不在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园创办了以“孝道”为主题的家长学校,要求家长做好子女的表率,通过孝敬教育讲座、亲子感恩教育课堂、亲子小品汇演、孝敬教育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家长从家长教育角度出发,培养“孝敬”父母的幼儿。此外还把每月的20日定为家长学习日,分发家长学习资料,提高家长关于实施孝敬教育的知识和理念。

(1)言传身教,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对家长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天长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儿的心灵深处埋下“孝”的种子。

(2)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孩子的情感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积极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应多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

(3)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许多小事随时发生,而这时正是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上下楼梯时,看见爷爷、奶奶拿着许多东西吃力地走,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拿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长应示意孩子让座;下班回家时,看见孩子自顾自己玩得开心,父母要主动请孩子帮忙拿包、递鞋等。身边的这些小事虽小,但对孩子的孝敬教育培养意义不小。

(4)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其体验父母的艰辛。做父母的要经常平等地与幼儿谈话,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发爱父母、要回报父母的情感。更会使孩子体验到孝敬教育的实际意义,并强化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

此外,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形成共同的责任感,久而久之,孩子的孝敬品质就会形成,以至在心里生根。

总之,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世界各国有远见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都大声疾呼,学校要强化“做人”教育,要把“做事”教育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于是出现了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品行培养的所谓“复归”趋势,似乎正在经历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2]学校不仅是“知识场”,而且是“价值场”;不仅是“规训场”,而且是“体验场”。[3]在幼儿园开展孝敬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古老课题,在当下道德转型期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文龙鳞.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M].马南顺,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6.

第4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作者简介:王秋原,男,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摘 要:韩剧之所以在中国流行除了动人的画面、感人的情节,其对儒学思想的诠释也是成功的组成部分,韩剧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剧情当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礼教产生认同,本文通过“孝悌之义”、“礼貌待人”、 “仁者爱人”、 “天人合一”四个方面来分析韩剧当中的儒学魅力,从而提出中国应当重视自己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创造优质作品。

关键词:韩剧;儒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98-02

近年来,随着韩剧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广泛传播,“韩剧热”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在中国范围内不断蔓延。同时,随着韩国政府积极的文化推广,服饰、音乐、饮食等衍生品也伴随韩剧一同敲开中国的大门,“韩流”势不可挡。除了有精致动人的画面、情节外,韩剧更深层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儒学魅力在无形之中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并产生了对传统、道德以及儒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韩剧的儒学魅力是融合了经历数百年历练的传统与现代的先进、自由、民主于一体的魅力,是包含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的魅力。这里将从“孝”、“礼”、“仁”、“合”四个方面来阐述韩剧的儒学魅力。

一、韩剧中的“孝悌之义”

《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孝悌”作为仁之本,可见“孝悌”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之高。 “孝”,是家庭中晚辈对长辈、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顺从;“悌”则是家庭中长对幼特别是同辈之间长对幼的关爱和呵护。

“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家庭中,晚辈不论何时对长辈都需恭恭敬敬,对长辈的教诲须牢记在心;烟瘾再大的人也不能在长辈面前吸烟;饮酒时不可正面直对长辈,须转过身去喝入口。晚辈必须尊重长辈特别的生活习惯以及对长辈由年龄关系而表现出的固执给予包容和理解,并照顾有加。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

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长辈对儿孙表现出相当的体谅和爱护,不干涉年轻人家庭之外的自由和选择;夫妻之间则尊重而体贴,不以自己的工作劳累作为忽略对方的理由;同辈之间长待幼也是关爱有加。在《人鱼小姐》中,朱旺尽管每天的工作压力都很大,但是作为一名丈夫,他依然在下班之后抽出时间和妻子雅丽英散步或是放松,以表达对妻子的体贴和关爱,尽一个做丈夫应该照顾好妻子的责任。同时,剧中的马琳是个十分刁蛮的女孩,对自己的哥哥不仅依赖还会在哥哥谈恋爱时故意破坏,害怕哥哥被别人抢走。但即使这样,马俊对这个妹妹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而是努力包容妹妹的刁蛮,并尽量挤出时间来陪伴妹妹,这样的关爱真是耐心而贴心。

“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中的启发和道德上的提升。

二、韩剧中的“礼貌待人”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礼”在儒家思想中也极其重要,因为“礼”乃立身之本。礼貌待人是韩剧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不仅家庭成员之间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在社会的各种场合,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男女有别也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矩,秩序意识、等级观念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韩国的公交车上,专门设有老幼病残乘客的专座即使无人乘坐,其他人也不会去坐:饭店茶社里,没有喧嚣和吵闹,大家都坐落有序,彬彬有礼。另外,在韩国论资排辈、看重门第已成风气,上尊下卑、服从威权也成了习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贵贱之分,只是这种尊卑观念已经烙在心中,并作为一种正常的礼仪去执行。上级在下属面前威武严厉,下属则毕恭毕敬;师生之间,学生对老师彬彬有礼,举止礼貌周正,老师则关爱学生,循循善诱。

在韩国,与陌生人相处时,必须遵守好每一条社会礼貌规则。不管是上层社会还是普通百姓,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须举止行为恰当,遣词造句守礼,否则会被对方视为教养低、素质差,教育程度低下。许多韩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细节,如果同辈之间初次接触某一方不用敬语、言语随便,往往会引起另一方的厌恶和愤怒,因为在不熟识的情况下,即使是同辈人,也需以礼相待,敬语相称。当然,这种以礼相待的习惯不仅限于陌生人。在韩国,交友讲究言而有信,崇尚温敦友情、义气相投和解囊相助,好朋友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拟家族化,亲密程度如同兄弟姊妹。但如果朋友之间存在不同的辈分关系,那么即使再密切,也要注意辈分的礼貌和礼仪,所使用的语言也需因辈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否则依然会被视为失礼。在《他们生活的世界》里,女主角俊英和男主角志伍是都是电视台的导演,志伍是前辈,俊英是后辈,即使在两人相爱的前提下,女主角俊英也会偶尔称呼男主角为前辈,并使用敬语,这确实令人有些吃惊,因为这样的情况可能在韩国以外的其他国度都不会发生,但这却又是韩国“礼”文化的真实表露。在《美妙人生》中,男主角韩圣元一直和前辈道宪不和,特别是在面对道宪对自己的“契约妻子”频频示好后十分气愤,很想用拳头来教训道宪,但由于对方是自己飞行业的前辈,一直心存敬畏,并不敢有所行动,是“礼”的教义约束着圣元的言行,使他时刻存礼于心。

“礼”的魅力更像是无形之中的章法,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与人互相尊重。

三、韩剧中的“仁者爱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没有“仁”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奉儒学为民族精神和信仰的大韩民族当然不忘在韩剧中传播关于“仁”的道义。

韩剧中的“仁”可谓无孔不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主人公性格的设置上。韩剧中灰姑娘类型的女主角都有些朴实无华,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没有高贵典雅的礼服,没有耀眼发亮的光环,但是她们有单纯无暇的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傻,内心也始终拥有一颗天使般善良的心灵,也就是“仁爱”之心。与之形成对比的女配角往往有着姣美的面容、优雅的气质和显赫的家庭、教育背景,但是她们却停留于表面、攻于心计、算计他人,光纤的外表下难掩“恶”的心灵。在女主角的“善”与女配角的“恶”进行较量时,艳丽的外表往往不敌善良的内心,再美丽也只是徒有虚表,最终不能获得男主角的爱,也不能获得观众的爱。从《夏娃的诱惑》里人如其名的真善美,到《人鱼小姐》里真挚贤惠的雅丽英,再到《浪漫满屋》里单纯朴实的韩智恩、《咖啡王子一号店》里聪明勇敢的高恩灿,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心存仁爱心怀感恩,她们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又常常生怕自己的小失误会伤害到他人,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仁者爱人”是她们最鲜明的特点,她们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身边的一切。此外,她们在遇到挫折时能不气不馁,并握紧拳头不断给自己心灵的鼓励,关键时刻爆发自我的潜能,最后凭借坚韧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可以看出,她们不仅拥有善良和淳朴,更有一颗不惧艰难、乐观向上的心,她们相信凭借努力就会有幸福的生活,而这也正是“仁”的深层体现。她们始终坚信世界充满爱,只要通过努力,就会有看到希望的一天。

“仁”的魅力渲染着观众的心灵,不仅能从灰姑娘的身上学到坚韧的意志,更能在追名逐利的现实中寻求到一份淡泊名利的平静。

四、韩剧中的“天人合一”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人合一观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的思想,如果这些不同要素间的平衡、协调被破坏,那么必将影响事物的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宇宙的灭亡。

几千年后的今天,天人合一的境界依然为现代社会的人类所推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在宇宙里相互冲突、融洽,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生存方式、新的生命和新的事物。韩国视儒学为国学,天人合一的态度也被融入到影视创作中,并希望凭借这种方式将和合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大长今》中,许多情节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相互感应。长今刚入宫不久,有一个用松针穿松子的练习,她选择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松针松子之间的接触,靠心灵来感应自然;后来长今通过医女的考试接受医女培训时,申必益教授带领她们去山里,在绿树清溪边,让她们呼吸山野的清新空气以排出体内的浊气,和自然之气相通。这些都是在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在《看了又看》中,年迈七十的奶奶教训自己的女儿说:“在我们这种石油还要靠进口的国家中 ,你一个女人不上班开什么车”,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金融危机。这样一位老人竟然有如此高的觉悟,为国家的能源缺乏和环境污染而忧愁,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合”的魅力传递出了保护环境的理念、珍爱自然的观念,将天人合一的境界视为宇宙运转的基本,令观众在无形中心领神会,并从自身做起环保。

韩剧传播的战略无疑是文化传播实践中成功的典范,有很多方面都值得中国文化去借鉴和学习。我国目前的国际文化传播却表现出明显的“厚古薄今”的倾向,世界对中国的总体印象依然停留在“五千年文化、长城、故宫”的文明古国上,中国的文化形象则成了“智慧而苍老的老人”。另外,与时俱进也是文化传播关键点。韩剧尽管能掀起狂潮,但是如不及时调整和整合传播的结构、方式及内容,那么再美的韩剧也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将传统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并传播于世,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立足本土文化之根,拥有海纳百川的气概,怀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我们方能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一次次碰撞转变成一次次文化更新的契机,从而迎接中国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历史复兴。

参考文献:

1 穆丽秀.从韩剧看儒学的“家”文化[J].文化艺术研究,2007.

2 (韩)李周美.韩剧中体现的儒学生命力[J].世界知识,2005(4).

3 马建丽.从跨文化传播理论解析韩剧的热播―以《人鱼小姐》为例[C].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 http:///news.asp?newsid=1113

5 董.韩剧攻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如今从本质上来说孝是对自己的长辈言而从之,实际上孝是一张白纸,为什么说是白纸。因为现在众人的万事瞩目的焦点不在家,而是整天忙用沸沸洋洋的工作上,肯定有人说我是为多挣点钱让父母过好。你有没有问过父母想的什么,他们想的是自己的晚年能在自己的儿女身边欢声笑语的渡过。而我们总是在给父母心里上的折磨。什么折磨?盼着儿女回来啊!你现在还能说是对父母好吗?都说“百善孝为先”什么事孝都是在第一。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更多的时间分给家中的父母不要再失去后后悔,记住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而琳琅满目的孝经中记载古人孝之事让他们扬名千世而现在的人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孝顺指回报父母的养育,做子女的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就是禽兽不如,还谈什么做人。而中国多少为了权力利益违背了孝。看见老人在路上行乞渡日,任凭雨淋日洒从此向命运低了头,可问正道何在?他们的子女何在?而我的怜悯同情之心如泉水一样涌出、让我欣慰的是世上还是有爱的存在。孝顺、孝敬、尽孝。都有不同的意思,孝顺我在前面说过,孝敬就是对长辈要尊重,而尽孝人人皆之。孝要做到三点孝心绝不可少、言语不可缺、行动不可无。这样世界就充满亲情的味道。去吧,完成你那未完成的那一张白纸。

第6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论文关键词:曾国藩 孝悌 立家之本

曾国藩,一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晚清大儒.他极为赞同孔子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的观点.加之深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优良传统的影响.他认为孝悌伦理乃是立家之本.他常告诫其兄弟子侄要“以孝立身.敬亲爱亲”.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孝悌”是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在其家信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孝友”内容的达到数百封之多.这是其平生奉行“孝友传家”准则的最可信的见证

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曾国藩视孝友为家庭立足、和睦、延续之根本,在其“致祥”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在他看来.孝友之家首条就是对长辈要奉养和敬爱.子孙对老人是否孝敬是得到吉祥还是遭到祸殃的最为灵验的事情。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一家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相能.和睦相生.便生机盎然.其乐融融。早在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曾写信给诸弟说:“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一..若诸第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昕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他指出:“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二、身可在外。孝思常存

曾国藩作为晚清大儒.他将传统意义上的孝观念予以扬弃.形成了既承接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孝思”他认为一个人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但对父母的孝是永远不能丢弃的仔细阅读曾国藩的家信,但凡给长辈的家信总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开头是孙男或男或侄“跪禀”祖父母或父亲母亲或叔父母“膝下”或“万福金安”.结尾则多是“××谨禀”或“××谨呈”等这虽是一种格式用语.但也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晚辈对长辈殷切的孝心在其祖父病重期间,他给几位弟弟写信到: “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竞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受.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他得知父亲因过多躬亲家事而身体不适时,马上写信说:“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邻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男愧居官位,服役以兼数人,而大人以家务劳苦如是,男实不安于心”并再三嘱托诸弟代父劳苦.尽早尽孝.以宽解父亲的疲劳曾同藩除了自己竭力尽孝以外.还教育兄弟子侄:“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

三、兄弟之际。惟爱以德

曾国藩对诸弟的情感和教育.都是围绕“德”进行的,他爱兄弟以德,不爱之以姑息,并且指出:“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在其家信中他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何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者,是弟之罪”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中可见曾国藩把教诸弟进德视为己任.“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由是观之.曾国藩爱兄弟以德,并没有将德幻化,而是将德与孝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具体化、实在化,他要求诸弟从日常生活用度之间去践行孝。

曾国藩在给其兄弟的家书中谈到,如果自己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言,他说:“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由于曾氏家族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家族中尽管人丁繁多,但家庭和睦异常。“余于家庭有一欣慰之端,闻抽埋及子侄辈和睦异常,科一、三、四有姜被同眠之风,甲三、五等亦爱敬兼至。此足卜家道之兴”。

四、曾国藩孝梯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朱贻庭教授认为,探讨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应注意现代家庭伦理的“原源之辨’,。二此“原源之辨”对于曾国藩孝梯伦理的现代价值的探讨同样适用,上文对曾国藩孝梯伦理思想较为全面的梳理是“源”,而我国家庭在其结构、功能、伦理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变化是“原”.面对现代家庭领域出现的种种伦理现象和问题.曾国藩孝悌伦理的“源”无疑是一种可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挖掘其现代价值.有助于解决现代家庭巨变“原”所出现的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一.爱戴父母,尊老敬长

在曾国藩孝悌思想中.他首先继承了传统孝的最基本的精神.即对父母孝养的观点。他一生为官在外,不能亲身侍奉父母,深感愧疚。但他从没有忘记对父母的孝思.在给其诸弟子侄的信中。一再嘱托他们要孝养长辈;尽管他为官之初,经济非常拮据,但仍不忘给祖父母、父母及叔父母寄甘旨之需,并叮瞩好服用之法:置袍褂以保冷暖,并告知收藏之法和穿着之方:延医药问健康等.他的这些孝养之法.体现着人类天伦之爱的至性至情,在当代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随着现代家庭结构逐渐走向核心家庭.家庭关系民主化及家庭观念的变化.对曾国藩的“孝”需要加以创造性的转化,损其当损.益其当益他的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必须加以肯定。不同的是.现代家庭是权利平等的成员通过血统关系联合起来的不同年龄的集体.父母和子女问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因此.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孝,是建立在父子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孝.是亲子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它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亲子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老人得享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这就告诉人们。作为东方之美德的孝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过时.它依然是天下为人子者最基本的德性

第二,长爱幼敬,同甘苦,共患难

传统儒家认为,在夫妻、亲子及兄弟三种主要家庭关系中.只有兄弟关系持续时间最长兄弟之间基于相同遗传基因.从小便处于同一个家庭之中,长期的共同生活、娱乐、劳作培养了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认同心理和亲密情感,而同居共财的生活模式更强化了这种认同心理。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兄弟关系及其对家庭和睦的影响从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把兄弟之情看得非常重要,他爱兄弟以德,不爱之以姑息:他教兄弟读书明理、孜孜不倦;他以身垂范.自树榜样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家中主持家事的四弟曾国潢.千万切记勿伤兄弟间的和气,以保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从家信中可以看出他对诸弟感情之深、心胸之广、气量之大,令人感服。

第7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孝道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公民人格 民族凝聚力

孝道文化的溯源和本质特征

“孝”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上部为“老”,下部为“子”,可按其象形会意,表征老人与青年晚辈的和谐,是一种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感怀,一种年轻个体对年老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其起初的含义与当今的含义差别较大,作为伦理概念的“孝”正式提出于西周时期,其基本含义为尊主敬宗和传宗接代。就尊主敬宗而言,其尽孝方式主要为祭祀,在宗庙通过奉上贡品以祭祀祖先,求得祖先或神灵对现世的保佑。当然,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其对象非在世的长辈而为逝者。就传宗接代而言,当时西周流行朴素的信仰,崇拜祖先就是将祖先的生命得以延续,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孝的现代含义由孔子所提出,他不仅将孝从普通的伦理信仰提升至遵从伦理血亲前提下子对父的关爱与赡养的高度,并赋予这个概念更为深刻的内涵。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①,就是将孝应用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构建起始于亲父母直至尊君尊国家乃至大爱天下的全面的伦理体系,并将它贯彻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之中。“孝之至,莫大于尊亲”②,将孝的主要含义限定在长辈与晚辈之间,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简明而又深刻的规范。儒家倡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③,阐明了古代对于孔子尊孝观念的起因和缘由。在成长过程中,子女则需遵从“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的观念,对长辈“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④,时刻谨记父之命,行父之事。其本质则为在“顺”以及“敬”的前提下的一种职责,“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子女的关键职责在于孝养父母,否则与犬马无异。

孝道文化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道德文化的起点,以孝文化作为支撑来构建公民品德教育,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华道德文化的起源,同时也规定了道德教化的本质内容。孝道规定要尊敬父母,承袭君子德性,修身养性以光耀祖先。以孝道作为健全人格培养的起点与切入点,应该从三个方面通过加强和深化孝道精神和要求来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

首先,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在对个人进行人格培养上应首先强调珍爱生命价值,呵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爱惜自己是前提,只有将自己首先保护好,不、不逞凶、不违法,才能为对社会做贡献提供前提。同时也应关爱他人,对生命重视与珍惜,人人生而平等,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这份对生命的珍惜来作为健全人格培养出发点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关怀与体贴。

其次,要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⑤,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建功立业,以使家人光耀。这就为个人奋斗提供坚强而厚重的动力源泉,不仅仅为自身的幸福,而且也为家庭的幸福而终其一身。在这一过程中既伴随着品行的提高,也蕴含着个人能力的潜在提升。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主体性意识。

最后,个人品行的提升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个人品德的培养定位于提升修养的过程中,服务社会和祖国建设。孝道文化不仅仅要求对父母的孝,还表现为对社会的付出与服务,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将孝道的统治意义定位于“忠于事君”,而现今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构建则应定位于“服务社会”。要艰苦创业,自觉奉献,将自身发展同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统一起来。

孝道文化与和谐家庭的构建

孝文化的内涵不仅充分显现了晚辈对于家庭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孝道对于“齐家”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晚辈对于长辈的“敬”与长辈对晚辈的“治”相结合,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挥,从而以家庭为契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第一层次而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字面意义讲子女有对于传承家族血脉的职责与义务,而深层探析则可发现这是一种人类对于生命的关怀与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现了一种单向的作用力,即子女无独立的人格,而被视为家庭的私有财产,从而产生了诸如“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为子纲”的一系列严格的等级秩序,从根源而言,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与封建等级秩序的产物。

从当代视角来看,一方面在构建孝道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继承古代家庭孝道的合理成分,而另一方面则应扬弃其糟粕。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孝道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单向遵从,同时也应体现父母对于子女的关爱与呵护,在“齐家”过程中,双向发挥作用,分清主次,分清层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子女对父母则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长辈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以满足,赡养父母,做到“尊亲”;二、继承父母之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做到“大孝终身父母”;三、“慎终追远、丧葬祭祀之礼”,以安父母。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角度而言,则应履行“齐家之宝”―孝的新要求,体现孝道新功用,小至和谐家庭,大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不应忽视“长幼有序”中的“倒序”,即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与呵护,既为其子女树立榜样并孝顺自己的长辈,又充分关怀自己的子女。由此,通过子女与长辈的双向互动作用,可以为和谐家庭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和谐的孝道关系则通过家庭为建立社会有机体而发力。

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以孝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理念,体现了社会的一种安定祥和的状态。但是就历史发展过程而言,这套治理理念毕竟是以封建制度为根基,带有封建落后性,难免会出现“举孝廉,父别居”的丑态。所以说,传统的孝道具有精华与糟粕的双重成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孝道则需用批判的眼光辩证的看待其内容,吸收其合理成分,剔除其糟粕。同时,结合我国阶段性思想文化建设的成果与教训逐步推进,最终构建起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念。新的孝道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因而,应把社会主义孝道文化的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范畴之中,实现政府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搞好这个重新构建新型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

其次,对于国家而言,虽然它不是建设与学习孝道文化的主体,但在推进孝道文化建设中却发挥着引领与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公民道德体系,然而在其中却缺乏明确的孝道文化的内容。不难发现,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孝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缺陷与局限,但却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贯彻,究其根源,不仅仅是官方的道德提倡,更重要的是将孝道纳入了制度与法律体系的建设轨道。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孝道建设虽说不可采用上述严刑峻法,但是古代中国的有关实践却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将孝道文化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来保证孝道文化的实施效果,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孝道文化的最终实现。

最后,国家需要为孝道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民生建设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和评价政府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将孝道文化建设与现阶段民生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在社会福利体制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将家庭基于孝的个人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为孝道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国家需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安全网络,提供经济、医疗、住房、权益等多方位保障。同时国家更需要加强社会救济和脱贫工作,减轻老年人的负担,从而形成家庭与社会的双层物质保障模式。

结论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度,中国继承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如何有效地批判和继承这些遗产是一项重大而严肃的历史使命。处在快速转型期的中国不仅经历着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迁,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样剧烈,因此构建适合现阶段国情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更为紧迫。孝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思想文化建设进程中能够发挥诸多方面的作用。孝道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家庭和谐的构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社会主义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充分发扬孝道文化,推进孝道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③⑤《孝经・开宗明义章》。

②《孟子・万章上》。

第8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国学,是我们中国智慧的宝藏。《弟子规》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下面为洒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请您阅读。

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1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2《弟子规》大家都有看过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看过。我以前也没有看,最近才抽出时间看了这本书,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而《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

看完这本书之后,令我们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对我们来说,道德在我们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应该秉承这样美好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3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了。《弟子规》的每句话都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但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我的这本《弟子规》读本中还附带有很多流传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是教我们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别人友好相处,在学校尊敬师长的行为规范,原名《训蒙文》,是根据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从古代到现在,小朋友们都在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一开头就教我们“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接着就教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和姐姐平时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时我看书入迷了听不到妈妈叫我的声音。

父母养大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孝敬他们呢?《弟子规》是这样教我们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这里还有一个“黄香温床”的故事呢。

黄香是东汉时的一个小孩子,他对父母十分孝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对父亲非常体贴。

夏天,黄香每天都熬一锅清凉降火的青草茶让父亲喝,让父亲消去暑气。晚上,黄香用蒲扇扇父亲的床铺,直到枕头、竹席都没有热气了,才让父亲上床睡觉。

冬天,黄香每晚都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把被褥暖热了,才请父亲上床睡觉。

《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段话我不太理解,读了更让我感动的故事“卧冰求鲤”,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王祥是西晋时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后妈朱氏。朱氏经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觉得她是长辈,一直都很孝顺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鲜鱼,可到处都买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边,准备把冰凿开来打鱼。冰太厚,很难敲碎,他就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后来,终于在冰上凿开一个大窟窿,有两条受到感动的大鲤鱼从水里跳出来。王祥带着鱼回到了家,继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黄香和王祥都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妈妈累了,我就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妈妈胳膊疼了,我就给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东西就先让爸爸妈妈尝一尝。

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也要天天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会认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网查资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弟子规》教会了我怎样去孝敬父母,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4中华国学经典《弟子规》是一本决定你的行为修养和命运的书,在你误入歧途时,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树上的年轮,如同东边初升的太阳,给你指引正确的方向,让你守得云开。

我是一个任性、倔强的女孩,从不懂得孝顺父母,更不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有时,做了一些让父母伤心、难过的事,也不会主动去安慰他们。自从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净了我心灵的污垢,让我懂得了“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让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们发生争执后,如果我们执意顶嘴,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时刻警醒着我“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父母叫我们,我们再三推脱,父母有时要我们去做,我们却不立刻行动,读了《弟子规》后,我们会明白“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有可能会去选择做一只“缩头乌龟”,从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会去选择自暴自弃,读了《弟子规》后,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同时也懂得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面对,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而应该奋发向上,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因为任何美好的结局都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个人要经历像蝴蝶那样痛苦的蜕变,才能逐渐变得完美无缺,同时,也是这痛苦的蜕变,使蝴蝶抛去了原来丑陋的躯壳,获得了魅力的身躯。夏天的知了,它们也是经过痛苦的蜕皮,才可以振翅飞翔。同样,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经历过,尽管这个过程很艰辛,但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终究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振翅飞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触《弟子规》时,我就被它所蕴含的知识吸引了,每天,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说的点点滴滴,每天,我都会很”累“,但是,我选择坚持,我的父母现在高兴地不得了,说我变得懂事啦,这可多亏了《弟子规》,我相信,在我慢慢蜕变的同时,我的人生也会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会更加的平坦。

读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令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想了许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过《弟子规》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习气来成长,长大以后,这个恶习早已变得根深蒂固了,所以,当他走入社会,在工作里面跟领导、同事的关系一定不可能处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够幸福,因此,没有良好的教育,吃亏的绝对不止这一个孩子!他还会影响到到身边的人。所以,国学经典《弟子规》就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们日益长大的同时,他们的眼角会多出一条条皱纹,他们的头发会多出一根根白发。父母把他们的爱全部倾注在我们身上,父母的爱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时候,我想作为孩子的我,应该回报他们,在他们累的时候,帮他们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时候,帮他们暖一暖被窝,在他们无聊的时候,给他们唱首歌,讲个笑话……尽管这些只是沧海一粒,但,我会尽力做到,让他们少一丝忧愁,多一份欢乐。是国学经典《弟子规》让我有了这翻天覆地的改变!

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从容,它对我们有益无害!

经典国学弟子规读后感5前段时间我们学校让我们写《弟子规》的读后感,在我的姐姐的引导下,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弟子”也有“规”。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结钮扣,有定位,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顺便说一个故事:以前着名诗人王安石是当时国家的重臣,可他有一个坏习惯:不爱洗澡。有一次,国家开大会,他也参加了。正当国王在大会上公开地对王安石说话时,一只虱子,从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脸上,会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这件事就传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不然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笑话呢。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你会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学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亲仁,当然好,好日来,坏日少”我们可要努力啊!

第9篇:孝敬长辈的名言范文

关键词:长幼友悌;家国同构;伦理政治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作为家族伦理的“长幼友悌”

在古代社会,“长幼”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基本伦常关系。根据早期的文献记载,“长”与“幼”这对概念广泛应用于宗族之内和宗族之外,在同一宗族之内,“长幼”往往是根据辈分和年龄来进行区分的概念,辈分高的为长,辈分低的为幼;年龄大的为长,年龄小的为幼。在家庭生活中,长者和幼者之间需要遵行“长幼有序”的礼仪。关于长幼礼仪的遵从,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国语》记载的鲁国的一次祭祀活动中,负责邦国礼仪的夏父弗忌,把侄子鲁僖公的位次安排到了叔叔鲁闵公的前面,理由是鲁僖公的政治功绩大于短暂在位的鲁闵公。春秋时期,祭祀先祖是国家的重要典礼,礼仪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先祖的顺序,这个顺序称为“昭穆”。按“昭穆”的规定,始祖居于正中,二世、四世、六世往下称为昭辈,排在左方,三世、五世、七世往下称为穆辈,排在右方,昭和穆的次序不允许有丝毫差迟。可见同一昭、穆之间是按照即位的先后,并参照辈分的大小进行排列的。鲁国的这次祭祀大典显然违反了这个顺序,鲁闵公是鲁僖公的叔父,即位在前,理应安排在鲁僖公的前面。夏父弗忌的做法不合礼法,管理礼仪的人对此提出了异议,指出宗庙祭祀的昭穆次序是用来表征宗族之内的长幼次序、亲疏关系的,这种次序代表了宗族之内的尊卑等级,如果随意打乱,那么为了昭示礼仪而举行祭祀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有司特别指出:“夫祀,昭孝也。各致齐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国语・鲁语上・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想,而儒家的理想就是建立和维护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为了建立这样的社会,就要首先让“等级”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就是“正名”。“正名”所提出的标准就是“礼”。从家族内部开始,强调兄弟之间的“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礼仪就成为儒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儒家表面上说兄弟长幼之间应该兄友弟悌,但强调的重点,实际在于弟对长的顺从、尊敬,也就是幼对长的“悌”上。对于“悌”字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有形象的解释,认为“悌”通“弟”,“韦束之,次弟也。”[1]113按照造字法,悌是一个会意字,从弟的造型来看,像是一些兵戈被一条绳索捆绑着,这或许寓意着某种力量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也有人说绳索规规矩矩地缠绕了一圈又一圈,寓示着一种次序,即兄弟之间的先后次序,作弟弟的要顺从和尊重兄长。儒家对“悌”进行了肯定和论说。东汉班固把家族中的父兄视为规则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谓之兄弟何?兄者,况也。况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顺行笃也。”[2]248《孝经》更借孔子的话说:“(君子)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3]21这几段话都强调了长幼之间的次序问题,强调兄对弟的主导地位。

农耕社会的人们靠种地为生,对土地的生产条件极为依赖。而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加之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单靠个体的力量很难生存,于是具有血缘亲情的父子兄弟结成群体,依靠家族这种持久而稳固的力量,共同劳作,互相合作,抵御天灾,获得农业丰收。就这样,以血缘亲情、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乡党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在家这一基本组织结构的内部,父子、兄弟、夫妇等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最需要谨慎处理。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睦,相互协调,这样才能维护家族的秩序,进而保证家族的整体利益。农业社会的家族合作方式决定了家庭之内的礼仪、家规对于维护一个家族正常运转的重要性。因此在家族之内推行“长幼有序”、“兄友弟悌”、“敬老重悌”的伦理观念,制定家规、家法以保证这种伦理秩序的合理和长久存在,是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家族之内,往往有多种家规家法,例如族规、家训、家约等,一般由家族中声望最高的人来制定和管理,并负责向族众宣讲,监督其执行。族众有违反这些规范的,族长对其进行审判裁罚。

二、“长幼友悌”:从家规到国法

强调家族之内的“长幼有序”“兄友弟悌”,是为了维护宗族秩序,而宗族安定对于古代社会的意义,却一直关系到家国天下。农耕社会家族合作、聚族而居的生产方式,把众多个家庭连接在一起,为更大的生存利益结成集体,也就是国家。在国家之中,所有家庭之间仍然需要象家族之内的父子兄弟一样协同合作、各自承担职责任务,从而促成整个国家的良性运转。从这一点来看,“家”与“国”在内部成员的合作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推而及之”的类比。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和国都需要制定各种礼仪、法规,以维护等级秩序。“兄友弟悌”的家族伦理就被扩大到宗族之外的乡党、国家。古代的思想者很早就开始把家族之内的宗法礼仪类比和推理为各种治理家国、管理臣民的策略。例如《周易》曾把“正家”与“定天下”做了类比,《易经・家人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认为家庭中的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三对人伦关系的处理都应符合宗法伦理,前者统领后者,而后者对前者绝对顺从和尊敬,这就是所谓的“正家”,而做到“正家”也就可以“定天下”。因为在政治生活中做到仁爱礼让、尊卑有序,根源于在家族中对伦理道德的坚持。再如,《礼记・中庸》把治理国家的大道理理解为处理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也曾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只要在处理兄弟、长幼等人伦关系上做出努力,就是在做着“为政”的事情了。“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处理朝政和处理家庭关系一样,都是在调整、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如果抛开在朝还是在家的环境不谈,为政就是个体在社交生活中,在行为方式上所秉持的原则。甚至可以说,在家族之内践行孝悌已经是在为政了,不必有待于朝廷。《论语・学而》中有段话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对这段话做了注解,指出善待父母的人堪称“孝”,善待兄长的人堪称“悌”:“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4]50一个人在家庭之中做到悌,也就是对兄长尊敬顺从谦让,这样的人到了社会上就不会做触犯尊长的事,而不会触犯尊长的人就不会触犯国君。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在家族之中被驯化了,尊敬顺从长兄的意识早已内化为行动的自觉。依照这一逻辑,在家族中实现了“悌”,推广到社会就是在培养一种顺从、恭敬的氛围,这是儒家学者和为政者所谓的治世图景,所以他们极力推行用“悌”来教化百姓。

从宗族内部的长幼之礼做起,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过渡到治理国家,推而及于平定天下,这是一条把伦理道德与政治生活结合起来的人生路线。对此,孔子曾经强调,顺从尊敬的行为从家庭扩展到社会,逐渐辐射推衍,这样“仁”的社会就逐渐形成了。所以他要求弟子们在家族之内孝顺父母,出门在外顺从长者。《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也有记载:“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3]31这是说,如果在宗族之内遵守孝悌家法,移置朝廷,则会按照尊卑等级的礼仪约束自己,不犯上欺下。反之,在家庭中没有按照孝悌长幼的族规行事,则会在社会上生出斗辨侵凌的行为。成书于汉代的《大戴礼记・盛德第六十六》记载:“凡斗辨生于相侵陵也,相侵陵生于长幼无序,而教以敬让也。故有斗辨之狱,则饰乡饮酒之礼也。……父子不亲,长幼无序,君臣上下相乘,曰不和也,不和则饬宗伯。”[5]142根据作者戴德的观点,社会成员之间有斗辨争夺的情况发生,是因为相互之间总存心要控制、凌驾于对方之上,而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自幼在家族中忽略了训练长幼有序的宗族伦理观念。如果曾经在家族中教习敬让长辈、友爱小辈的礼仪,在乡党之间时时举行乡饮酒的礼仪以温习劝导长幼之礼,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生出那么多相互侵凌、争斗的情况。

从个体人格的成长来看,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士人在家族乡党之内的行为规范,所受到的家族教养,与其将来走上仕途,对家国、社会的影响直接相关。因此从这一角度提倡“长幼友悌”的行为,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观点。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论及“修身齐家”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弟,去声。长,上声。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4]10儒家反复强调的“修身”,意义在于人类具有“推己及人”的心理习惯,“修身”的同时又是在影响家族,进而影响社会。在家族之内用“长幼有序”的伦理要求自己,也就是在为这种伦理行为最终衍变为一种社会行为做准备。

基于古代社会对“长幼有序”伦理价值的认可,大量的有关“友悌”的规定被写入政策法令加以提倡。例如《新唐书・孝友传》有记载:“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6]5592对孝悌行为的推崇可见一斑。幼敬长的礼仪俨然成为唐代官员之间往来交际的规范。《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凡百官拜礼各有差:……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7]115旌表孝悌、垂范后世,亦是有宋一代朝廷沿用的治国理念,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于开宝三年(970年)颁布诏书令诸州官吏审察民间孝悌彰闻、德行纯茂的人,每五千户举荐一人。[8]70继宋太祖之后,这样的诏令不绝于耳,南宋末期咸淳年间:“诏民有以孝悌闻于乡者,守、令其具名上闻,将旌异劳赐焉”。[9]908熙宁三年又下诏令,对那些众所周知的能孝悌力田的人,政府给帖付身。这些人即使偶尔有触犯法令的行为,如果情况不是那么严重,还可以特赦减轻刑罚。[9]5008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在“孝悌”德行方面出众,就相当于得到了政府很大的认可,即使在其它方面又瑕疵也可以被原谅,享有特殊的减免特权。由此可见,宋代的旌表孝悌是直接由天子赐予的一种极高的政治荣誉,代表最高统治者对孝悌行为的表彰和提倡。到了明代,朱元璋刚刚登基,就以孝悌忠信的礼仪昭告天下,《明实录》记载:“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10]1337朝廷不断下达的旌表诏令,促成了民间讲究孝悌的社会氛围。地方官府把“孝悌雍睦”的要求直接写入乡约也不在少数。明代王守仁在江西任所颁布《南赣乡约》,用家族孝悌的规定来管理约束乡党百姓:“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善良之民,共成仁厚之俗”。[11]665这样的“乡约”已经把家族伦理和政治联系在了一起。

三、政治生活中的“长幼友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