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孝敬父母的文章精选(九篇)

孝敬父母的文章

第1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位列“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首。

    在古人看来,履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但是,由于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人们对“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孝经》和《弟子规》为依据,尝试性剖析“孝”的三重境界,以期完整、准确地理解“孝”的含义。

    《孝经》借孔子与曾子的问答,提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 事亲,即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也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事君,即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立身,即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弟子规》则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分别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

    一、孝的原初境界: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忠君爱国和爱众亲仁的伦理基础。按照《弟子规》的论述,敬养父母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用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努力改正和去除那些令父母厌恶的做法或习气,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孝”的三重境界。其中,敬养父母是孝的原初境界,是其他道德原则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是孝的扩充境界,体现了孝与忠的完美结合;爱众亲仁是孝的升华境界,体现了孝与仁、爱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境界

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二、孝的扩充境界:忠君爱国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孝”并非单纯局限在子女与父母之间,而是可以扩充和迁移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3“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4 在当代社会,“忠君爱国”早已没有了封建时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专制和愚忠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领导的尊重与服从。《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地空谈“忠君爱国”的口号,而是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入手,把忠孝思想贯穿在待人接物当中,体现在人们履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上。

    在对待各级领导方面,《弟子规》要求人们“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保持谦虚和恭敬的态度;“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注意必要的礼节礼貌;“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运用合适的语音语调。在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时,《弟子规》要求人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努力向思想进步、业务精良的同事学习;“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时时警醒自己,忠于职守,发奋工作;“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介入同事之间蜚短流长的议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待本职工作上,《弟子规》要求人们“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耐心细致地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既不拈轻怕重,又不粗心大意;“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勇于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失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三、孝的升华境界:爱众亲仁

自汉朝以来,中国的历代君主均崇尚以孝治天下。这其中当然会有“愚民”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希望通过对孝道的宣传和弘扬,达到教民亲爱、移风易俗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众亲仁境界。

    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5《弟子规》对于孝的升华境界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爱众。古人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6 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必须恭敬地对待他人。受此思想影响,《弟子规》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主张用慈悲仁爱之心,普遍地对待一切人民,而且要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把对父母的孝升华为对人民的爱。

    其爱众思想表现在:与人交往要有平等心,“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对他人的善行善举要有随喜心,“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有包容心,“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对他人的帮助要有感恩心,“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亲仁。为了履行孝道、敬养父母,为人子女者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防止出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后果。这种对自身修养的重视,在《弟子规》里升华为了“亲仁”的境界。由于“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所以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拣择,做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否则就会“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那么,怎样判断谁是仁者呢?《弟子规》给出了三条参考标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从外表判断,仁者举手投足透着稳重和威严,令人折服;从言语判断,仁者讲话真诚坦率,不顾虑重重;从态度判断,仁者温良恭俭让,不奴颜媚骨或哗众取宠。

    参考书目:

[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2]《孝经·士章第五》。

    [3]《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第2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

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第3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中华民族关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时期,经过后代人们一点点的完善、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

一、孝的含义

据史料 记载,我国商代早就出现了“孝”字,距离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年历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与“子”组成,结构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个孩子背着一位老者。表现出一种侍奉老者的形象。作为中国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孝”出现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1.孝在敬养,孝是有层次性的

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综上所述,孝表现为:首先,要养亲,敬亲。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中有有体现,例如:该文提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孝敬父母时,在敬亲的基础上,要和颜悦色,善始善终。程艳芝的《论语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再次,在悦色的基础上做到无怨。也是在韩高良的析《论语》中的“孝”中提出:《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

2.孝在不忧,孝要让父母安心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人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就是对父母孝道的开始。《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就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小事做起,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忧。进而自己再努力学习,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继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提出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例如:《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有可能是一生。这是一个自觉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礼祭祖先

李振坡《论语》之孝孔安国传:“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畴,是在供奉先祖时出现的。”[6]还有《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这里的“无违”指不要违背礼的规范。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可见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3.要仁爱他人

亲情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我们要把这种对亲子的“孝”扩张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体现。“忠”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主要指“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4. 委婉劝谏

孔子在倡导人们要“敬爱 ”父母的同时,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谏诤的意见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点体现,也 可说是时代的进步与升华。《论语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过错的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语言粗鲁,即使父母做错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曾子《事父母》所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孔子生活的时代,家 长的权威和尊严是占统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几谏 ”的建议,应 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

三、行孝的价值

1.孝的社会政治作用

《论语―学而》中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对“孝”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确的说。5因此,忠 君便是孝亲的扩大,可 以移“孝”为“忠”,由“孝亲 ”而“尊君 ”。冯友兰说过: “战国诸子,及其成家之时,无不谈政治。”这是从另一种方式阐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渗透在各个思想角落。

第4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怎样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就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孝敬父母,就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孝敬父母,就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上首先想到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孝敬父母,就要赡养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4-02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全书只有1 800字左右,却说尽了“孝道”的内容和价值,且可操作性强,认真研究《孝经》,取其孝道思想精华,这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尽快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孝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个人行孝的三个层次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言孝,是将孝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爱护自己身体,保全自己生命,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二是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增长才能,服务民众,报效国家。即“中于事君”。三是生时积极立功,力争扬名。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实现圣人的主张建功立业,流芳后世为父母增光,为“终”。《孝经》认为人不能脱离家庭及社会,因此树立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明确个人对家庭、社会应尽义务,以此促成人与家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天下的安定盛世。

总之《孝经》在把个人行孝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层次,这就清楚回答了什么是孝,怎样行孝这一基本问题。当然这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对孝道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认识必然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当今时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孝事亲

孝的本来含义即为事亲。“夫孝,始于事亲。”(《开宗明义章》)“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孝经》明确提出子女行孝始于事亲,如何事亲?父母平日居住,子女应时时至诚敬之心,孝顺须出于真诚。对父母的“孝”主要体现在“爱”和“敬”上。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两样。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质上的奉养,因此他特别强调一个“敬”字。奉养时要尽量使父母高兴,父母年老有病,子女应心中担忧,但不可表现出来,应该寻求良医为父母治病,不可疏忽。父母去世时子女要表现出最大的悲哀,祭祀时要表现出最大的严肃,只有做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才算得上能够事亲,才可称为孝子。

《孝经》认为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身居上位而骄横,就会招致灭亡;身居下位而犯上作乱,就会招致受刑,在同事中争强好胜,就会招致动武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纪孝行章》)。如果这几条不改,就是每天用山珍海味来供养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子。

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一)《孝经》倡导感恩知报教育有助个人的健康成长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要倡导感恩知报教育,认为孝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父母长辈的敬爱,还应扩展到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与善待,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和谐友爱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不仅是形成当代人际和谐关系的根基,也是形成良风美俗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根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恩知报的意识,并使这种意识上升为每个社会成员基本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由感父母之恩推广为对兄弟姐妹、他人及社会的感恩知报。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亲善、和谐的。在这种亲善、和谐的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必然会倾向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继承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才会广敬博爱,才会乐于奉献,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尽力多作贡献。

(二)《孝经》强调人的责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强调人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它首先要求个人必须对自己负责,其次要求个人必须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负责。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对父母、对他人及社会都有强烈的责任,这样整个家庭才会稳定温暖,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各种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冷漠,人的关爱和责任意识日趋淡化,一些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深入广泛交流,西方价值观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使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其次,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出现暂时的社会混乱是难免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无私奉献的意识日趋淡化。再次,网络信息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难以选择,更难以抵抗。最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家中的宝贝,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爱都集中于子女身上,极力满足子女的各种欲望,父母的这种非明智做法容易使孩子成为家庭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自私自利。而当代学校教育也出现一些偏差,当今的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普遍重智育而轻德育,造成德育内容空洞化,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需要,正是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一些大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由于天伦亲情的血缘关系,当今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应从对父母负责入手。而对父母负责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父母行孝道,自觉孝敬双亲关爱父母,因此加强孝道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要把养老敬亲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重点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人类各种关系中最亲密的人际关系。自古以来,赡养父母被视为子女的道德责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之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在短期内难以落实,目前我国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子女如何养老,如何尽孝成为社会的热点的问题。当今子女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责任。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而且现代人多注重事业,加之当今生活节奏快、人们流动性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孝”的意识日益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很多人过分注重自我,追求个人发展,针对当今现实如果忽视和淡化了养老敬亲教育,那么,家庭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会难以提及。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要能够提供给父母多少物质上的供养,因为孝道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大学生目前还不具备物质供养父母的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有能力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感与需求,尊重父母的意见,给父母充分的精神关爱,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并以自己优良的品德、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力的全面发展,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回报父母,并为将来承担养老敬亲的责任而积极准备,使父母从子女那里看到希望,做父母心中的太阳,使他们幸福快乐,这正是父母眼中最大的“孝”。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养老敬亲教育是当今大学生孝道教育中的重点。

(四)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孝是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是道德之本。自古以来孝道的提倡与实践保证了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对家庭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应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一个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要通过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谈起。因此孝道教育应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高校要通过孝道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行孝,以孝敬父母为基点,还要孝敬所有长辈;扩而大之以善待天下人,还要努力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父母、为国争光。高校必须发掘古代孝道教育的思想资源,进行孝道知识的灌输,使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及今天孝道的时代内涵,要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课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的讨论与实践,增强他们对孝道的道德认同。同时加强典型事迹宣传,促使大学生争当孝子。高校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强化大学生的行孝和敬老意识,也可通过“我给父母献爱心”、“我给老人送温暖”等有意义的活动,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孝心与孝行,通过孝道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行孝,努力实现自己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总之,《孝经》是中国古代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孝道教育是中华教育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应借鉴历史上孝道教育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将孝道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引导大学生分清是非,辨明善恶美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孝道观,人生观从而不断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第6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慨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生我养我,在我们生命之初都有“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之后我们成长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父母为我们的无私付出,虽然对大多数父母而言,这种付出是不求回报的,但作为子女,却不能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我们所能回报的就是孝。

纵观华夏数千年的人文史,虽然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说过他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但那不过是在当时矫枉必须过正的特殊时期的一时激愤之语,当不得万世不变之圭臬。我们如有对传统的同情与关照,则当细心探究下何为“孝”?

孝的三个层次:尊亲、弗辱、能养

孝是人类最朴素自然的情感。同时,孝又是古代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甚至是根本大法。在《诗经-蓼莪》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孝经》中有“古之明王以孝治天下”。

具体而言之,关于什么是孝,《礼记・祭义》中这样记载――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是孝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尊亲――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重以及因自己的行为使父母得到他人由衷的尊重。这里的“尊亲”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面既包含了孔子在《论语》中回答孟懿子问孝时所说的“无违”,无论父母在世还是去世,都要用一种诚敬的心去做好生养死葬的每一件事,要依礼而行,不可轻忽。同时也包含了《礼记・曲礼上》所规定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这种做法,其出发点在于让孝子尽己之心去感受父母每一天的身体变化,通过几个特定的时段――严寒、酷暑、入睡前、起床时,来全面细致地观察父母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父母的健康长寿。

第二层面包含《孝经》中所说的“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处事态度。在上位时有庄敬之心,在下位时有恭谨之心,与人交往时有谦让之心。这不仅能够让自己获得他人的广泛认同和尊重,更是使自己的父母、亲人也得到他人同样甚至更高的尊重的主要表现:他人会赞美你的父母教子有方并慕而效法;也会出于对你的礼敬而对你的父母礼敬有加。这就是孝。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古人所追求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以及“身后哀荣”体现的同样是这种思想。这是孝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当前认识孝道所普遍忽略的地方。

《孟子・离娄下》中记述了五种不孝的行为――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这五种行为除了让父母感到痛心之外,都会给父母造成来自他人的羞辱,违背的还是“弗辱”的思想。这是孝道的第二个层面。由此也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父母的孝。

至于从衣食口体上赡养父母,也即孔子所言之“能养”,就等而下之了。《论语》中孔子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缺乏了敬意,即便做到“能养”,也不能称之为孝;反之,有敬意的养实为“尊亲”的大孝之举。

“能养”在孝行中是排在最后的,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孝行仅及于此的肤浅认识,并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所谓的孝子之行也都只是做到了这一层,这是我们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的不幸。

悌是儒家“推己及人”精神的体现

在儒家的价值中,与孝紧密相连的就是弟,现在也写作“悌”。

悌就是为弟之道,兄弟之爱一如父子之亲,也起于天性,是父子之亲的自然延伸,这同样体现了孝。这种关系在儒家看来也是相互的,“兄友弟恭”,而且“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会让父母感到莫大的慰藉,这样他们才可能满心欢喜地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整个家庭才会有其乐融融的气氛。

有了孝悌之心,自然便会有爱心的扩充,对同龄人中的年长者以及无血缘关系的长辈的尊重也被称为悌,这既是儒家“推己及人”精神的体现,更是对“大孝尊亲”的具体实践。儒家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重培固孝悌的根基。因为――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

以事兄之心去事长,以敬兄之心去敬他人之兄。这是悌的扩展和延伸,也是孝的扩展和延伸。同时,正是因了这种推而广之的敬,才使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冷漠。

孝道根本乃在要人心存敬意

《礼记》开篇有言:“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孝道思想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人心存敬意。对人、对事、对天地万物,都要心存敬意,方可成就君子之德。“敬”是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这种修养的具体外化。

在当代社会,实珊涕道依然要和孝道结合在一起。当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基本绝迹,居住环境呈多元化特点,故而维护小家庭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之间的和睦是孝悌之道的核心要义。同时,邻里和谐、尊老敬长也是孝悌之道的应有之义。

孝悌的外化,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重要思想,也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手段。事亲是孝,从兄是悌,孝悌是仁义的基础,有此孝悌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恩”思想,才会有仁有义,才会有立人之道。礼乐以及智慧也随之而产生并赖以存续。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推恩”思想,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而由“仁民”而“爱物”则是进一步的推及,是对天地万物一体之爱,就像北宋的张载在《西铭》中所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儒家思想的特质,立足于当下今生,从血缘亲情入手,培固孝心,弘扬孝道,并由此而扩充仁爱之心,涵养浩然正气。这种直人人心、直探本原的做法,在精神信仰层面必然成为与佛教、道教、基督教以及其他信仰并世而立的一种选择。在面对当前社会的信仰危机方面,应该是最具本土意识也最契合中华民族心理的解决之道。

第7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1、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6、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7、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9、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11、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2、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13、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1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9、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21、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24、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25、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2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2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8、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29、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0、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3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32、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3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35、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36、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37、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3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41、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42、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3、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5、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第8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孝子爱日: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忠臣孝子: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

第9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希望通过土地取得收获,并精打细算达到生活的富足来赡养父母和家人,这是儒家文化最朴素的孝道,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明白和遵循的基本道理。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普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孝敬父母就不单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要更多地注重和父母在精神上的交流。多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唠唠家常,不因自己的心情不好给父母脸色看,更为重要的是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心的生活才是我们做晚辈要做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高中校友在微信上发了一组母亲在自家老宅做鞋垫的照片让大家甚是感动,点赞无数。他对大家是这样讲的,说母亲让他把做的鞋垫拿到他工作的地方去卖,他答应了母亲。(要知道这位校友现在已是西安某旅游公司的老总,应该不需要母亲所做的鞋垫来维持生计了。)这位校友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他讲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母亲时常用不舍得吃的鸡蛋和辛苦做鞋垫卖的钱来补贴家用,供他读书求学。现在他们家条件好了,不想让母亲再如此辛苦劳作,但他能从母亲的言谈中体会到母亲劳作的快乐和满足,于是他就告诉母亲,现在手工鞋垫能卖上好价钱。此外,他还给母亲讲网络、微信,还告诉母亲可以在朋友圈里卖鞋垫,虽然母亲年龄大了,不太懂,但看到母亲心情好,开心快乐他就很满足了。

通过这件事和这学期学校组织的《孝经》学习,我认为新时代的孝道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重要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世界。虽然现在的小辈们工作繁忙,大多 不在父母身边,但要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多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