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考体育范文

中考体育精选(九篇)

中考体育

第1篇:中考体育范文

该《通知》明确,考试对象是凡报考我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应届、往届初中毕业生,均须参加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4月至5月,具体时间由各地自行安排。考试项目为男女生各进行3个项目的考试,设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男生的必考项目为1000米跑,女生的必考项目为800米跑。选考项目由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确定,并在考试前2个月向考生公布。选考项目应列出若干个,让学生从中选择。

《通知》指出,这是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意见》(皖政办〔2013〕5号)关于“从2013年起,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要求,2017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总分值定为不低于55分。必考项目与每个选考项目的分值由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自行确定。各单项成绩测试时以0分为起点,不得设最低分。

评分标准为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初中三年级相关项目的评分标准;选考足球项目,参照执行教育部《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选考一分钟跳绳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没有收录的项目,可参照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颁布施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初中三年级相关项目的评分标准。

成绩评定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维度的实证材料,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录取总分。鼓励各地把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相结合、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相结合,设立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应在考试分值55分以外单列。

第2篇:中考体育范文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规定:考试项目设置主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规定的测试内容。其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为必测项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TheAcademicTestfortheJuniorHighSchoolStudents),简称“中考”,是检验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考试;它是初中毕业证书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考试时间一般在六月中旬。全国省市不统一,按当地时间计算。初中学业体育水平考试一般在3-4月份举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中考体育范文

一、体育教育更接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

初中毕业升学进行体育考试的制度实行十几年来,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非常重视,但大部分地方体育考试内容都是基本以传统的“跑、跳、投”老三项进行测试,他们所重视的仅仅是需要考试的三项,对其他体育项目则一概不练习,体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滑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这就使体育课上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体育课成了应试课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有悖于体育中考的宗旨,也有悖于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二、高升学率制约着学生得到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

目前,社会上常用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定一名教师、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省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这就造成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千方百计地挤出和占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来补习文化课,以求得尽可能高的升学率。在一些小学或中学,体育课还是传统的一周两节课的形式,而高中生在高三以后体育基本停课。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少,体质自然下降。这种现状是追求高升学率下的必然产物。

三、学生没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和时间

有些地方中考体育考试政策出台太早,甚至几年保持不变,首先造成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进行量分,使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被限制在教室和家里,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其次,教师针对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进行教学,学生选择的空间太小。最后,由于政策几年保持不变,那些体质不好的学生每节课活动,都是重复考试的内容。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得不到发展,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中考体育要拓宽考试领域,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

四、体育教学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根据新课程要求,高中体育教学采用选项教学法。教师在方方面面都要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而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针对中考体育考试内容教学,而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上了高中不知道选什么项目,或由于以前没学过,造成技能水平低而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所以,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有利于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运动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五、校课外活动更趋于“形式主义”体育

2006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深入人心。”表明了要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但在多年升学率第一的思想下,据调查,有50%的学校落实不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有些学校在课外活动上仅是做一两遍广播操或跑几圈步等,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广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既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六、中考体育因分值下降而不被师生重视

几年前,中考体育分值占30分,那时在操场上时常看到体质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练习。而最近几年,中考体育分值降为10分,在学生和教师的眼里微不足道,使体育活动积极性大打折扣。有的地方中考录取过程中,一些学校没有限定体育考分的及格线,在体育加试中,不管考生考多少分,甚至不及格也一概计入总分,照样可以被高一级学校录取。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有关规定(丧失运动能力的残疾学生和有伤病的学生除外)。

总之,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全面领会和贯彻中考体育的精神实质,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4篇:中考体育范文

一、考什么教什么,体育中考的“包袱”误导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目的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引导学生去应付体育考试的教学,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单一的教学内容,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挫伤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即使看起来练习激情很高,那也只是以体育中考能取得好成绩为目的的,是一种表象,考完后锻炼的激情没有了,再也不想去跑800米……

作为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科学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不失体育教学的本质。

二、体育中考有别于竞技体育,体育中考有待改革

竞技体育是以取得名次为目的,如果我们把体育中考的分数作为体育课的导向,无疑是错误的,有违体育中考的初衷。无限制地夸大考试的功能,滥用考试手段,混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无疑是一种灾难,将影响学生的后续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知道,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等维度单以体育中考的成绩是不足以测量的。我们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夸大体育中考的作用和功能,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观。

从体育中考的初衷来看,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品质。在现行大多数的体育中考中,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的考核,以一次体育中考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体育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将学生平时体育成绩、过程表现列入中考成绩,是重视学生平时体质的体现,也凸显了“中考”体育不唯分数论,对中考体育考核有引导性作用。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第5篇:中考体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高考,高中,训练

体育高考是我国选拔体育人才和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953年我国开始了体育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体育学科在高校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了1998年体育类学科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和自己发展的需要将体育划分为五个专业: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随后随着全国高校的扩展,进入90年代末期体育专业也迎来了招生规模的扩大,三百余个高校招生体育专业类学生,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需求不断的提高,高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则需要对生源进行有所选择。中学是高等教育前的通才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进行铺垫,进入大学以后进行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高中体育训练是我们做好体育高考的前提和正准备,直接关系到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招生及后续的人才培养,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搞好,为我国选拔人才和人才的培养做好铺垫。

我们将通过高中体育选材、高中体育训练与教练水平、高中体育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三个方面对高中体育训练进行阐述:

1.高中体育选材

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一般都从高一开始,当然也有一些从小开始训练的人在。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即通过体育高考来完成他们的大学梦。这些考生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文化成绩较好,身体素质较好;二是文化成绩不好,身体素质较好;三是文化成绩一般,身体素质好。考生一般采用半读半训的方式进行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平衡。对于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选材,以江西省新余市为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参加体育高考的考生自己找教练员报名进行训练,二是教练员通过一些基本身体素质项目的考核让那些身体素质较好或有潜质通过训练的能达到一定成效的考生参加训练。

2.高中体育训练与教练水平

在整个高中体育训练中首先要确定训练计划,这个属于多年训练计划。体育特长生高考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调节运动体能储备,使最佳运动状态能在考试期间发挥出来,从而达到获得最好运动成绩的目标。日常的体育训练都是以班级训练为主,就是把体育特长生大多都计量集中在一个班级里,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和训练。体育高考训练队多以考试内容为主要训练项目,考什么训练什么,拿江西省来说,目前体育高考的项目为100米、800米、立定跳远、篮球往返运球上篮、足球绕赶带球射门五项内容。所以在年度的训练计划中都是以以上五个项目为训练内容进行专项训练,根据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可以将整个高中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基础训练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训练内容多为协调能力、心理能力、基本运动技术和基本运动能力,时间为高一学年;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运动素质,如100米和立定跳远则训练肌肉爆发力,800米主要训练肌肉耐力,篮球和足球为技能类项目,则专门训练上篮技术和绕杆技术,时间为高二学年;第三阶段为最佳竞技阶段,努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训练内容和专项训练阶段基本相似,时间为高三学年,;第四阶段为竞技保持阶段,努力保持运动竞技水平,训练内容除了专项的运动素质外,还要训练他们的心理稳定性,尤其对于篮球和足球项目,时间为考前2个月。

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对体育特长生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好的教练员可以用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对训练过程的宏观把握、对专项技术的指导、对运动强度的合理安排、对考前运动员心理的调控、对运动后疲劳的科学恢复都是作为一名好的教练员具备的素质。

3.高中体育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学训矛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时间因素是引起学训矛盾的关键因素,也是学训矛盾的外在表现。从学习时间来说,高中体育训练一般为早晨和下午,从表面上看并不引起冲突,但一到考前一两个月的集训阶段,他们都是放弃文化课,把精力都集中在训练上,有时候他们还得占用课堂时间,这就导致文化学习时间比其他同学要少得多,而这一时期却是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和发展各种能力的敏感期,以至在文化学习上形成了差距;从人的精力来说,经过早晨的训练,整个上午的神状态都大打折扣,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文化课程,训练所带来的疲劳需要大量时间来恢复,这就导致了文化课成了疲劳恢复的休息课,因此,学训矛盾就通过时间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了出来。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认识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学习的认识偏差,他们单纯地认为自己只要体育成绩优异就有好的出路,就能出人头地,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致使他们在思想上进入了一个重体轻文的误区。另一方面是无法克服文化基础差和训练所带来的疲劳给文化学习带来的难题。

在现行的体育高考的背景下,组建训练队体育班是围绕着高考来展开的,训练在术科测验前半年一年开始,要做到平衡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术科成绩。训练队的训练项目、训练目的和训练时间具有应试性质,都是围绕着体育高考来进行应试训练。

对于学训矛盾,首先要增强高中体育特长生正确的自我定位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纠正错误的自我定位意识,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其次,加强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管理工作。一方面教练员与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协调配合,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对学习懒散、生活散漫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处罚,另一方面从文化知识和体育训练的内在联系出发,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中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在体育训练中也能体会到文化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和重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缓和学训矛盾;最后,由于江西省体育高考项目没有对体育特长生专项做出要求,只是身体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缩短训练时间从而延长文化课学习的时间,达到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一个平衡。(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 鲁益彪.江西省体育高考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牛山坡.浅议高三体育高考[J].才智.2008,(24):216.

第6篇:中考体育范文

摘 要 实施体育中考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促进了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然而,近些年来的情况表明,体育中考正逐渐成为“应试”抢分的捷径,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初中体育教学陷入了一些误区,甚至有沦为“应试教育”的危险。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体育中考 误区

教育部曾经指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深化中等教育的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积极措施,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力对策。”“体育中考”1998年在全国分阶段正式实施以来,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掀起了学校重视体育的热潮,调动了全社会重视体育的积极性,其对学校体育及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既然存在升学考试,就伴随有追求分数的问题,因此,在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加上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考试项目和方法的设置上缺乏系统和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出现了一切围绕体育中考进行的现象,初中体育教学正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应试体育教育的出现使体育教学成为抑制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制约学校体育良性发展的工具,一些家长也提出了他们的担忧:体育中考会不会加重学生的“应试”负担?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要不要取消中考体育的声音。

一、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体育课堂教学异化为训练课

当前,各个学校受到社会升学压力的影响,以提高学生考分为教育中心,过分强调了中考体育的作用,甚至把体育教师的考核同体育中考成绩直接挂钩。就体育教师而言,迫于各方面压力,又或者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就算完成了初中体育教学任务。因此,初中体育课就针对体育中考的内容要求进行上课,有些教师甚至把体育课改上训练课。其结果,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也不一定很理想。有的学校,竟然从初一开始就把体育课变成“应试体育”训练课,学生三年下来接受的都是身体素质练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三基”的掌握。许多高一学生篮球不懂如何运球和投篮,不了解简单的规则;排球不会传、垫球;器械类体操、武术等更是闻所未闻。而且,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单调而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已使他们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也影响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据统计,有近半数的学生在初中体育课上只接触过跑类、立定跳远、柔韧练习之类的内容。显然这种“应试体育”教学人为地造成了初、高中体育教学的脱节,使得高中体育教学成了“偿债”式教学,不但有悖于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二)过分追求体育中考的高分率

体育中考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作为一个评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让他们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受社会效应与经济利益的驱使,学校方面仍受片面追求高分率的影响,学校更关心怎样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通过体育考试,争取获得理想分数,不至于拖学校中考总成绩和升学率的后腿。于是,体育教学围绕考试“指挥棒”转,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教师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和学生兴趣的需求,压制学生死练、硬练,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外活动课以集训的方式来提高成绩。虽然,学生的考试项目成绩是提高了,但健康素质、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见长进,充其量只是为了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这有悖于体育中考的宗旨,也有悖于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理念。在高分的吸引下,有些体育教师引导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疯狂练习。初三时间紧,学习负担重,这些学生往往不顾自己身体实际,不懂体育锻炼循序渐进的原则,挤大量的时间盲目进行体育训练,其结果不仅增加了“应试”的负担,超量的运动甚至使少数学生体质下降或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得不偿失。

(三)体育考试的结束也意味着学校体育课的结束

“据统计,中考体育结束后(中考体育时间一般定在每年的5月上旬,而初中升学考试则在6月),只有15.4%的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体育课仍然正常开设,12.7%的体育课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有71.6%体育课已被改上了其它主科,这意味着从中考体育结束到学期终结的一个月时间里,学校无法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学校里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体育中考前虽然学习非常紧张,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一般都能保障,甚至有的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加班加点地进行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在强化训练下得到了增强。可是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只把体育教学的视野放在中考体育前的训练上,考试结束一切正常的体育活动就停止了,中考体育结束也就意味着初中时期体育学习的结束,这几乎成为各校认可的一项制度。因此,学生的体质只能算暂时得到了增强,中考体育也只是促进了现阶段学生的体质。至于教学大纲是否完成,学生初中体育学习过程是否圆满,没有多少人关心。

(四)体育课未能起到发展身心健康的作用

在许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违背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教学原理。尤其是初三体育课,几项考试内容轮流上,内容枯燥,训练手段单一重复的现象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初中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体育课上既不能增长知识,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更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所以学生感到这种学习对自己成长毫无意义。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有限,更无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项目的固定和死板、强制性的教学,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学生本身的愿望背道而驰,导致体育课未能起到发展身心健康的作用。

(五)体育教学没有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要求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正是增强体质和稳定兴趣的关键时期。通过体育教学和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让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形成运动习惯和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由于一些学校和体育教师片面追求中考体育成绩,违背体育教学的目标,置体育教学大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于不顾,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中考体育进行,教学内容只局限在应付中考体育上,因此学生很难从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厌学情绪严重,并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疏远;再加上那些基本的体育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的道理未必教给学生,离开学校后学生的锻炼一般就会中止,何谈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二、对策

(一)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异化为训练课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要求,不允许中考“应试教育”的情况发生,一些地方出台了规定:凡是发现考什么项目,就只教什么项目、练什么项目的情况,严肃处理。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进行干预,尽可能的避免初中体育教学异化。

(二)过分追求体育中考的高分率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改革现行评价体系来解决。现行体育中考只看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关注锻炼过程和运动经历。可将一部分分值放在学生三年的体育锻炼出勤率、运动参与度、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等。从只关注结果到过程和结果并重,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三)中考体育考试结束,学校应继续开足体育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抽查、巡视、接受学生及学生家长举报等方式,督促学校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设,保持学生体育教育的完整性。

(四)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导初中体育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大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加强初中体育师资培训,先转变广大体育教师的思想,才谈得上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逐步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三、结论

体育中考的根本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考促练,培养运动习惯,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应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解决考什么,练什么的教育乱象,促使学校体育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中考体育测试正确的导向,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09.

[2] 张震伟.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09.

第7篇:中考体育范文

(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组织严密,操作规范,体现公平,确保有序。

(二)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考试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考试的内容、标准、办法要体现普及性,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兴趣,发展特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通过体育中考,切实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考试内容及分值设置

(一)考试内容。包括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素质三部分。

(二)分值设置。满分为30分,其中体育平时成绩10分、体质健康水平5分、运动技能素质15分。

四、考试时间

2009年4月1日至4月30日,具体时间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自行确定,并上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备案。

五、考试办法

(一)体育平时成绩(10分)。由学校负责具体评定工作,重点评定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出勤率。2009年初中毕业生体育平时成绩按初二、初三两学年评定,分值每学年5分;2010年起,初中毕业生体育平时成绩按初一、初二、初三三学年评定,分值分别为3分、3分、4分。

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缺勤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为不合格,该学年成绩为2分。评定成绩必须及时公示,由县(市、区)教育局进行监督。

(二)体质健康水平(5分)。由学校负责具体测试工作,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初三学年测试成绩计分,成绩达到优秀的为5分,良好4分,及格3分,不及格2分。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必须及时公示。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抽查,凡抽查未达到原成绩的80%以上的学校,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重新测试。

(三)运动技能素质(15分)。由各县(市、区)教育局统一组织、集中测试。测试内容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测试项目(10分):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或100米游泳。

第二类测试项目(5分):篮球运球上篮、排球垫球、足球颠球、乒乓球对墙打、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每位考生测试两个项目(第一类、第二类分别测试一个项目),由考生根据当地条件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选定。

往届生、在外借读回本市参加中考的,其体育考试只考运动技能素质,分值为30分;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报名测试。

六、关于免考、缓考、重考和补考的规定

(一)免考。

因病或残疾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考。申请时需出具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书、民政部门出具的残疾人证和学校证明等,经鉴定确实丧失运动能力的,仍能坚持力所能及锻炼的,体育平时成绩可计满分(10分),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素质成绩按*%(分别为3分、9分)计分。

申请免考的学生须在体育中考报名时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不予受理。免考申请及办理程序如下:

1.填写《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免考申请表》,提供规定的佐证原件及复印件;

2.学校审查,将符合条件的考生经校内公示后上报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

3.各县(市)教育局教育科汇总审核后统一送交本县(市)教育局招生办。两区教育局教育科汇总审核后统一送交市教育局基教处,市教育局基教处复审后送交市招生办;

4.市和各县(市)教育局招生办复核、备案。

(二)缓考。因伤、病暂不能如期参加运动技能素质测试的学生,应事先提出缓考申请,并出具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和学校证明,经县(市、区)教育局体育中考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参加由县(市、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补考。

(三)重考和补考。如果学生对自己运动技能素质测试成绩不满意的,可以申请一次重考。要求重考的学生须在统一测试结束后、补考开始前的规定时间内报名申请补考,最终成绩以补考成绩为准。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考生申请缓考、重考的具体情况,统一组织补考,补考的具体内容、标准、方法不变。

七、有关要求

(一)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的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第8篇:中考体育范文

“主动体育”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动.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成为主动参与。在学校中.体育课堂则是实施”主动体育”的重要渠道。那么,怎样在体育课堂中实施”主动体育”呢?下面浅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学生才会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在课堂是教师应首先设计一些精彩的内容,如游戏、故事、谜语;其次,举行与教学有关的比赛;再次,优美而正确的示范动作。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参与体育运动,从而获得技能。如教”弯道跑”的动作技术,先让学生作答: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你们平时跑“弯道”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没有感觉,有的说身体不自在.有的说容易跑出跑道等等。结果,很多学生都抢着在弯道上奔跑.体会一下慢跑、快速跑、变速跑的感觉,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中.并作为学习活动目的那一种情境。情境教学是教学中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师在体育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地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怎样设置精妙的情境?体育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艺术、或精美图画、或生动的电教手段.设置不同的情境。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如教”背越式”跳高时.便借助电教手段,把跳高比赛场面,优秀运动员的正确姿势、动作、神情等展示在学生面前,随着教师的指点,学生仿佛进到当时的场面,每位学生都争着模仿跳高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练习,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领会技术动作也特别快.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法是体育教师讲解、分析动作――示范动作――学生练习,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禁锢,他们的聪明才智被长期压抑而得不到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教什么动作,学生要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先对动作产生一种正确概念,然后学生自觉地、主动了反复练习,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从中获得运动技能,同时也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体育教学的保证,目前大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操纵学生的思维,学生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步骤来训练,强迫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法,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主宰者。主讲者变为发动者,引导者.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主动地、积极地参加锻炼。从实践中获得运动技能;其次,教师要改变姿态,学会倾听,由训导都有变为学生的知已使学生体验的是微笑、自由、尊重、宽容、理解、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形成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对动作探究和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而掌握运动技能。

五、讨论、团结合作、探究动作。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自己参加讨论,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交流,对每个动作加深理锵,既可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又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1.在动作重点处展开讨论。

教师要围绕动作重点,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和争论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启迪思维。如:侧手翻技术重点:直臂伸髋经大分腿手倒立。教师要求想一下”伸髋”动作怎样?”大分腿”怎样?学生会说:”身体直立,髋直”,”大分腿“就是做”横叉”字,接着教师叫一名学生出来,做”靠墙大分腿手倒立”.之后,学生悟出:”伸髋,身体直”,在空中大分腿是这样的,学生对动作就明白了。

2.在质疑处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外,还善于驾驭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讨论的时机,灵活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如篮球中带球走时,有时一只脚怎样移动,都没有带球走;有时移动就带球走。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终于明白前者是把中枢脚移动了,后者是中枢脚没有移动。这样,在讨论中及时释疑,消除了学生对动作的疑困。

3.在争执时展开讨论。

在同一班级或同一年级里。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存在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产生不同的看法。如:篮球阻挡和运球撞人;有没有打手等等。有时学生认为前者对,有的认为后者对。此时.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先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交流。从讨论中互相启发,这不仅加深了对技术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探索能力。

六、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有效地发挥和促进教学

长期以来,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评价状态.使评价不能有效地发挥和促进教学作用.往往挫伤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中考体育范文

2、平时考核。应届生平时考核:每学年5分,三年满分为15分。其中,体育课成绩每学年3分,三年满分为9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每学年2分,三年满分为6分。平时考核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体育课成绩遵循《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分标准,采用A等(优秀)为100—90分,B等(良好)为89—75分,C等(及格)为74—60分,D等(不及格)为59分以下四个等级的方法评定。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须在每年9-12月份进行,由学校根据学生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具体量化。

4、平时考核成绩计算公式为:平时考核成绩=体育课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体育课成绩=(3年体育课成绩相加)×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3年测试成绩相加)×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