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精选(九篇)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第1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2013年高考大纲出炉,对比去年考纲来看,化学部分没有变化。但并非意味着今年的考题将延续甚至复制去年的模式。2013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将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说明作为命题依据,明确提出“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去年新课标试卷中一些题目视角独特、命题新颖,而今年还是要在保持稳定、适度创新的前提下出现一些新题目,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目的为高校选拔新生,对高中教学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难度不会下降太多。另2012年全卷的难度与2011年相近,2011年抽样统计数据为,抽样24914份,平均分162分,难度系数为0.54;2012年抽样统计数据为,抽样24849份,平均分155分,难度系数为0.52。而国家高考命题中心要求的试题难度系数为0.53~0.65之间。估计2013年的高考新课标理综化学难度系数在0.52~0.56之间。

二、2013年化学备考十六大重要考点梳理

解读2013年考纲,展望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与往年相比不会有大的改变,但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2013年的高考理综化学命题仍然离不开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以能力立意进行命题,而能力的考查,又必须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由此,笔者认为以下知识点应该是广大考生须关注的重点。

重要考点一:基本实验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指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例如,常用化学仪器的洗涤、安装和使用,化学试剂的取用、称量、加热、过滤、蒸发、集气和溶液配制等一系列操作方法,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近年来,全国各个省市的高考试题当中除了实验大题都不同程度的又以选择试题的形式出现,加大了这部分的考查。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第7题、广东理综第9题、北京理综第8题、浙江理综第13题、福建理综第6题、重庆理综第8题、江苏理综第6题、海南理综第4题、上海卷第16题,希望广大高三教师和2013考生予以重视。

重要考点二: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每套高考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与必考题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1.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的书写;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判断;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或判断,如2012年全国江苏卷第2题中一些常见物质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等的判断;4.电子式的书写或判断,如2012年海南卷化学第9题中丙烯的电子式、分子式书写、原子的表示方法等;5.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和判断。2013年在这些知识点方面仍会设题,特别要注意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的书写与判断。从近年考试情况来看,该部分命题新动向应该是1.结合科技最新发展如新能源、新材料、新物质的使用与合成,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化学用语(主要考查元素化合价、物质化学式或电极反应方程式);2.回归教材,体现“用教材”中的知识(主要是化学方程式)分析解决问题,这类试题主要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3.结合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等知识对化学用语进行综合性的考查。

重要考点三:化学与STSE(特别是化学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教材体现在必修2的第三、四章内容)

新课改最为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此化学高考试题中的信息题常常和时事联系很紧密。比如说,1998年山西朔州发生假酒案,当年的全国化学高考题就考了有关甲醇的试题;1999年,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当年在全国化学高考试题中考查了有关试题;1999年在全国高考化学试题中考查了石墨炸弹有关试题;1999年欧洲的二恶英事件,2000年的全国化学高考题中就出现了有关二恶英的试题;2003年非典事件,2004年考了预防非典的消毒药物过氧乙酸的试题;2005年化学高考考查了有关苏丹红的分子结构及有关试题;再比如高考还考了吗啡、海洛因的分子结构及其有关性质。2006年禽流感是影响全球的大事件,在高考中就考查了合成抵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莽草酸,2007年广东高考试题考查了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克矽平,2008年绿色奥运,山东考查了兴奋剂试题,2009年北京卷考查了DAT的合成,2010年新课标考查了储氢合金材料、还考查了PC的合成,2011年海南考查了PCT的合成、2012年上海试题考查了PM2.5、福建考查了PX事件等。近几年新课标及各个省市的高考试题都逐渐加大力度考查与STSE相关的试题,不仅在大题中出现而且增加了选择题。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的第8题、北京卷的第11题、广东卷的第7题、山东卷的第7题、浙江卷的第7题、福建卷的第6、31题、天津卷的第1题、重庆卷的第6题、四川卷的第6题、江苏卷的第1题、海南卷的第1、2题、上海卷的第1、2题。全国14套试卷,共出现在11套试题中的14个题次。几乎100%,所以广大高三教师和考生应重视此类试题。

重要考点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能力要求与试题特点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要求在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判断应用能力。考查这部分知识的试题里,考查知识层次的试题比例逐渐减小,考查理解、应用、创新层次的试题。

重要考点五:阿伏伽德罗常数及阿伏伽德罗定律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高考命题的常考热点,是一种“古老”的题型,命题方式比较单一,题干一般都是“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但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的数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化学键的数目等。2013年高考命题除采用上述惯用的命题方式外,还会存在以下几种新的命题方式1.与其他知识点混合考查。这种命题方式多采用选择题的模式,即在一个选择题中的一个选项中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而其他选项则是其他的知识点。这种命题方式适应了理科综合考试模式下“题目少”,且需要试卷的“知识点覆盖广”的特点;2.结合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考查。该方式往往隐含气体的标准状况,目的是在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个知识点下考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3.结合化学平衡进行考查。化学平衡状态下气体的分子数会发生变化,但反应体系中的原子数不变。故2013年可能会结合化学平衡在这方面设题;4.结合有机化合物进行考查。新课标形式的高考,作为有机化合物的考查比较单一,题型主要为选择题。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的第9题、广东卷的第11题、山东卷的第7题、四川卷的第7题、江苏卷的第8题、海南卷的第7题等。

重要考点六: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2011年考纲新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考查秉承了以往高考中的命题风格,即考查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判断,考查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计算等。2013年高考命题动向;1.结合阿伏伽德罗常数对反应中转移的电子进行计算。这种考查方式知识容量大,可以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可以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可以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作为选择题的其他选项还可以考查其他知识点。故这种命题形式会出现在2013年理科综合试卷中;2.结合电化学进行命题。电化学的基础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考查电化学的同时还会考查电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3.结合实际应用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通过生产、生活中实际的氧化还原反应,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确定等。

重要考点七: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工具性内容,在高考命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以往的高考命题有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溶液的配制,最主要的试题是涉及物质的量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计算方面。2013年高考命题会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由物质的量计算反应热(焓变),通过一定质量的物质,或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气体所放出的热量,来计算某个反应的反应热;2.由物质的量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量的变化,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往往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计算的内容有氧化剂、还原剂的量,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量,反应中的电子转移的量;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涉及该知识点的内容有溶液配制步骤,称量与溶液配制结果的误差,容量瓶和玻璃棒的使用方法等;4.根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计算离子浓度,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等。

重要考点八: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该类题型多为选择题,主要考查物质在离子方程式中的改写问题;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总数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问题;是否符合反应实际情况,如盐类的单一离子的水解为可逆反应,应采用可逆符号;多元弱酸的阴离子水解方程式应分步书写等;与反应物的量有关的反应是否书写准确。若未给出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则各种程度的反应方程式只要书写正确是正确答案。例如2012年的全国卷的第7题、北京卷的第7题、四川卷的第9题、江苏卷的第9题、海南卷的第12题等。

重要考点九:电解质溶液——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等)

题型主要为选择题,能有效地测试出考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电解质之间的反应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电离理论、水解理论、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

重要考点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大型综合试题。既有单一考查某个知识点的选择题,也有全方位考查的综合题,强调对重点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图表分析题都可能出现。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本知识点的考查体现在“创新”二字上,1.概念应用创新,反应热相关概念很多,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燃烧热、中和热等,命题则一般不直接考查概念,而是通过转化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和书写的创新,题目可通过能量变化图、盖斯定律、键能等创设情景,提供新信息,通过比较分析、计算等方法来求解“H”值,从而写出判断或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题型是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环境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及反应平衡、反应速率等知识点进行考查。近年来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考查往往比较直观。对2013年高考命题动向的分析;1.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通过给出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和容器体积及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或者通过给出的图像,通过图像分析进行反应速率的计算;2.涉及反应速率的化学实验,以实验的形式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设题,就实验操作方法进行设题,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实验结论等方面进行设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本点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认真把握考查目标,探究其解题方法,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考纲中有要求,同时09年到12年新课标卷连续四年均出现该题型,13年仍然值得理综考生注意。

重要考点十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率

题型为选择题和大题,是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表)、元素性质的重要题型,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迁移应用等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段。该类题型综合性强,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用物质结构理论,将解释现象、定性判断、归纳总结、定量计算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解答元素推断题,须抓住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有关性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主要规律,熟悉某些元素(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性质、存在和用途的特殊性,用分析推理法确定未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近两年来新课标均已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13题。

重要考点十二:实验大题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在近年高考试卷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有所加强。形式为小型研究性试题,内容一般是无机实验题,原理源于课本实验,装置不同于课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高考命题中,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考查,题型有选择题、综合性实验大题,往往一个试题涉及多个知识点,强调基础知识的穿插应用,其基本创新点为1.装置图上创新,题目给出一些常见装置,如选取一些装置来组装防倒吸、气体发生、量取气体体积等,或者给出中学常见的仪器或简单装置图,根据这些仪器或装置图分析是否能达到某一实验目的,通常以选择题出现,考查的宗旨在于对实验装置原理的理解;2.基本操作上创新,这类试题大多以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形式出现,如给出若干实验装置、药品、操作方法等,要求学生选取何种的仪器、药品或者操作方法完成某项实验操作,如仪器规格、仪器、药品的选取、正确操作的辨别等。预计在2013年高考命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也会浓缩在以上两大重要创新点上,特别是开放性的装置(仪器)、药品、操作的选择以及多种离子之间鉴别、分离提纯将是命题重点。复习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教材和《考试说明》,落实“双基”;抓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抓实验操作,注重体验;抓文字表达,形成良好的习惯;抓关联,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抓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有机实验酯化反应、硝化反应等会成为今后几年高考的热点,建议老师和考生要加以重视。

重要考点十三:常见气体的制备

包括中学化学中需要掌握的主要有O2、H2、CO2、Cl2、HCl、H2S、SO2、NO、NO2、NH3、C2H4、C2H2等12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其中包括药品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要点、净化干燥、收集、检验、尾气处理等一系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此内容必考,但一般又穿插在大题当中,例如2012年的新课标化学试题第26题,考查了实验室氯气的制备方法。

重要考点十四:有机化学

在新课标试卷中题型有选择题(为必考内容)和大题(为选考内容)。新课标的高考有机试题联系生活实际紧扣教材,考查基础及主干知识,主要考查的仍然是有机物同分异构、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同系物、典型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要有机物检验和制备以及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

重要考点十五:化学计算

新课标已经从2009年到2012年连续4年在第26试题考查化学计算了,而且前三年均已铜的化合物为背景考查了计算内容,2012年改为铁的化合物相关计算。估计2013年会在铁、铝、镁、硫酸、硝酸等方面做文章,篇幅和时间的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重要考点十六:中学常见物质的考查

常见物质有Na2O2、NH4Cl、H2O2、(NH4)2Fe(SO4)2、CaC2、C2H2、C3H6O3、C7H8、C7H8O、C8H10、C9H12、C3H8、C3H8O、C3H8O3、C2H6、C2H6O、C2H6O2……以上这些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几乎在每年的高考试题当中都要出现,只要下工夫去研究定有收获,篇幅和时间的原因这里也不再一一赘述。

第2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一)考点解读

1.通过给出生产生活中实例考查分子的基本特征及应用

例1 (滨州)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

【解析】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但不会静止,A不正确;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也要增大,B不正确;不同雪花中,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C不正确;单个分子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能看见的雪花是由数目巨大的水分子构成的,D正确。

【答案】D

2.通过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特征考查三种粒子的区别与联系

例2 (娄底)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根据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可知离子是带电的,分子和原子不显电性,A不正确;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B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不是,C不正确;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不一定能保持物理性质不变,D不正确。

【答案】B

3.考查构成物质粒子的判断

例3 (聊城)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氧气B.铜

C.水D.空气

【解析】氧气、水分别是由氧分子和水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空气是混合物,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答案】B

(二)考点演练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分子在不断运动

2.“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在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了( )

A.分子可以再分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3.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二氧化碳B.氢气

C.氯化钠晶体D.铁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汞由汞原子直接构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D.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离子不是

5.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D.个数增多

6.用A、B、C、D四个性质解释以下事实(用标号字母填空)。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湿衣服晾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块放入水中,过一会儿糖块“消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客厅里能闻到正在烹制的菜的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体加压降温,体积缩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氢分解时,过氧化氢分子变成水分子和氧分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原子的构成

(一)考点解读

1.通过给出构成原子的粒子考查其正误的判断

例1 (泰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由电子决定

【解析】由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A不正确;由于电子的质量较小,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B正确;在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电荷数,C正确;由于电子绕原子核做高速运转,离核远近决定了原子体积的大小,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因此也决定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D正确。

【答案】A

2.通过创设情境考查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例2 (宜宾)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铬(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已知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解析】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也等于其原子序数。由于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因此其原子序数也为24。

【答案】B

(二)考点演练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

第3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部分地区中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情况统计

一、知基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一定律,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该定律的探究实验是第一个进行定量分析的化学实验,揭示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1.“化学反应”是理解定律的先决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参加”和“生成”是分析定律的突破口。一定要强调“反应物”必须指“实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不能将“没有真实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纳入其中。对于“生成物”而言,应该指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其中包括在生成物中出现的气体或者沉淀。

3.“质量总和”是应用定律的关键所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应当选择密封环境体系。

4.“守恒(相等)”是定律的终极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质量守恒”,不涉及“体积守恒”、“分子数目守恒”等。

例1 两同学对蜂窝煤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当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出现蓝色火焰

解释:此时氧气不足,产生的CO在燃烧。

B.煤完全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

解释: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

解释:CO难溶于水。

D.将煤做成蜂窝状更易燃烧

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

解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只能说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煤燃烧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是因为生成了CO2等气体,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知识点的考题有:河南省第8题(选择题),肇庆市第20题(填空题),四川南充市第17题(实验探究题)等。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仍将是2009年中考的考点,与之相关的题型变化较多,有选择、填空、实验等题型,其分值约为2~4分。

二、明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拓展和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的核心和基石,应用广泛: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揭示和反驳伪科学,如水变油,点石成金等。2.确定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及质量,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等。3.引导我们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学工艺、工业生产等。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解释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具体内容:

1.一定不发生改变的要素,宏观方面有:物质的质量总和、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微观方面有: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2.一定发生变化的要素,宏观方面是指物质的种类;微观方面是指分子的种类。

3.有可能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分子的数目(微观)。

例2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解析:这是一道表格数据型试题,应充分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催化剂等。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2.56g的a物质和0.64g的b物质化合生成3.2g的c物质,d物质可能是催化剂。c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包含a、b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其中a、b物质的质量比为2.56g:0.64g=4:1。故答案为B。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此考点的试题有:沈阳市第9题(选择题),天津市第17题(填空题)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一般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尤其以选择题常见,其分值约为2~4分。

三、看热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是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重要化学用语。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为: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可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步骤为:1.写: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2.配:写好化学式,配平计量数;3.注: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明;4.标:生成气体或沉淀,箭头要标明。

常见的反应条件: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时,生成物中气体应注明“”,当反应物中没有固体时,固体生成物后应注明“”。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意义:1.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2.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质量比);3.表示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化学计量数比)。

例3下面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示意图说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解析:由示意图分析、确定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再从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即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分子发生了变化)。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柳州市第13题(选择题),徐州市第22题(填空题),青岛市第25题(理解分析题),广东省第3题(实验探究题)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常以选择、填空、实验题形式出现,还可能出现分析、简答等主观题,分值约为6~8分。

四、破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即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1.观察法。适用于简单、直观的化学方程式,可以直接判断出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2.最小公倍数法。确定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某元素的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使得该元素左右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

除此之外,还有奇数配偶法、代数法等。

例4腌制食品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易诱发癌症。有人设想,先向含有亚硝酸盐(以NaNO2为例说明)的腌制食品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铵,共热后生成无毒无害的氮气、水和氯化钠;然后再持续加热,使过量的氯化铵分解为氨气、氯化氢气体,经过这样处理的腌制食品就可放心食用了。请写出设想中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书写“陌生”化学方程式要比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还要简单。首先根据题中提供的已知信息确定好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然后正确写出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即可。

答案:NH4Cl + NaNO2N2 + 2H2O + NaCl;

NH4Cl NH3 + HCl。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试题有:常州市第9题(选择题),潍坊市第22题(填空题)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往往以填空题和化学实验题为主,分值约为6~8分。

五、析错点――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简单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数学计算方法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解题步骤为:设未知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量简明地写出答案。

1.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计算的依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抓住4个“准确”。准确书写化学式,准确配平化学方程式,准确注明反应条件,准确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错化学式、方程式未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等是常见的错误。

2.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遇到不纯物时,要先将不纯的已知量换算为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质量(g)=不纯物质量(g)×纯度。若是已知气体的体积,则应将其换算为质量才可进行计算: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密度。

例5石灰厂为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g石灰石样品,把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计算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解析:本题是一道有关数据分析处理的计算题。应认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迅速找到完全参加反应的纯物质的质量作为计算的已知条件。

由第三次和第四次剩余固体的质量数可以得出,样品中杂质的质量为1g,第一问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很容易求出;第一、二、三次所加的5g盐酸溶液都参加了反应,且每次与之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都为1g,利用1g碳酸钙的质量就可求出纯净的盐酸的质量,进而可以将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求出。因溶液具有均一性,这5g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就是该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1)W( ) = ×100%=75%;

(2)设纯净的盐酸的质量为x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73100

x 1g

73 : 100 = x : 1g,

x=0.73g。

W(HCl)= ×100%=14.6%。

答: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4.6%。

中考题型总结及预测:在2008年中考中,涉及到此考点的考题有:海南省第35题(选择题),汕头市第25题(化学计算),咸宁市第21题(自编计算题)等。与化学方程式相关的计算题一般以压轴题形式出现,分值约为5~10分。

第4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一些信息题。该类考题渗透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取材广泛、考查面广。为帮助学生了解该类考题,现将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卷中的该类信息题归纳如下:

1图像信息题

例1.将质量相等的A、B两块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产物中A、B两种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分析图,可以获得信息有(任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了图形分析和信息挖掘能力。(1)在金属活动性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与溶液的反应越强烈,单位时间产生的H2越多,线的斜率就越大,所以可知金属B的活动性比金属A的活动性强;(2)等质量的金属在化合价相同的条件下,生成H2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产生的H2越多,相对原子质量越小, A产生的H2比B多,所以B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A。

答案:①B比A活泼;②A、B均被完全反应;③A比B产生的H2多;④时间为t1时,B产生的H2比A多;⑤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B的相对原子质量。

点评:本题是利用数学函数图像解答化学问题。考查了学生通过对函数图象的理解,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突出了中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2 文字信息

例2.在通常情况下,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溴(Br2)是深红棕色液体, 碘(I2)是紫黑色固体。实验证明,氯、溴、碘这三种元素中,氯比溴活泼,溴比碘活泼,氯可以把溴或碘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碘单质具有遇淀粉生成蓝色物质的特性。

(1)根据下图所示变化关系推断出下列指定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B是_______;C是_______;F是_______。

(2)写出上图中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图框型信息推断考题,解题的关键是充分运用物质的颜色、活泼性及碘单质遇淀粉变蓝这些信息。A是黄绿色气体,则为氯气(Cl2);D是深红棕色液体,则它为溴(Br2);氯可以把溴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则B为KBr;由化学反应:Cl2+2KBr=2KCl+Br2,可推知C为KCl;F遇淀粉溶液变蓝色,说明F为I2,则E所代表钾的化合物的溶液为KI, 图中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KI=I2+2KBr。

答案:(1)B是KBr;C是KCl;F是I2;(2)Br2+2KI I2+2KBr

点评:卤素知识属于高中化学所学知识。但此题将所涉及到的相关陌生知识以信息形式巧妙的给出,过渡自然,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处理能力。

3图表信息题

例3.我们看到过高大的铁架支撑着一根根高压电缆,这些电缆主要由铝制成。

(1)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说明高压电缆用铝制而不用铜制的原因。

(2)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但铝制高压电缆却很耐腐蚀。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1)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铜在地壳中含量高;铝的导电性大约是铜的导电性的2/3,但密度不到铜的1/3,制相同长度、相同导电能力的电缆,铝的质量比铜小,避免铁架承受过大的压力和电缆承受过大的拉力。

(2)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隔绝了铝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阻止了铝的进一步反应。

点评:本题通过分析图表中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相关金属的导电性和密度,从而明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会解释铝不易被腐蚀的原因。

4实物信息考题

例4.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

(2)根据下图金属应用实例推断,金属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使用的金属材料多数为合金,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和性能。

由上表推断,与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相比,合金的优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强度更低; ②硬度更高; ③熔点更高 ;④抗腐蚀性更好

(4)人们每年要从金属矿物资源中提取数以亿吨计的金属,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两个生成金属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换反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反应)。

(5)2008年奥运会主运动场“鸟巢”使用了大量的钢铁,钢铁与___________直接接触容易生锈造成损失,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等,都能防止钢铁生锈。

解析:(l)按质量计算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差别很大,其中占前五位的是:氧、硅、铝、铁、钙,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l;(2)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由物质的用途也可以推断出物质的性质,制成电线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拉成丝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做炊具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3)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4)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保持钢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在钢铁表面涂油、刷漆、搪瓷、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金属、烤蓝(即表面生成氧化膜);制成耐腐蚀的合金,如不锈钢等。

答案:(l)Al ;(2)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 ;(3)②④;

(4)①C+2CuO2Cu+CO2;②2HgO

2Hg+O2 ;(5)空气和水

点评:铁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金属的用途、合金的特点、金属的制备、及钢铁的锈蚀等知识,属基础性考题,只要掌握好课本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5 图景信息题

例5.我省发展钢铁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马鞍山是全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庐江有在全国都数得上的高品质的磁铁矿石,两地的交通也便利。常见的铁矿石有: 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褐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3H2O)、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述几种铁矿石中理论上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请你利用下图中所提供的3个数据,自拟一道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解:(1)比较所给出的几种矿石可知最适宜炼铁的两种矿石为:(1)磁铁矿、赤铁矿,铁的百分含量高,有害元素少,冶炼时所产生的污染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图片展示的是高炉炼铁的过程,它暗示考生要制得56kg含杂质3%的生铁需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的质量。

解:设需要含Fe2O3 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x×80%56kg×(1-3%)

160/112=x×80%/56kg×(1-3%)解得x=97kg

答:制得56kg含杂质3%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97kg。

点评:本题积极尝试以课外的材料为试题背景,拓展试题的资源、丰富试题的形式。打破常规的命题方法,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解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是命题上的一大创新。

6 图示信息题

例6. 20℃时,取相同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向其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将温度升高到40℃,固体的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仔细阅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甲里是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

(3)40℃时,烧杯______里的溶液中溶剂最少。

(4)各种状态下,各烧杯(甲、乙、丙)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甲(状态2)>甲(状态1)

B、乙(状态1)>甲(状态3)

C、甲(状态1)=乙(状态2)

D、乙(状态3)>丙(状态3)

解析:作为探究题,该题从素材来看所记载的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示,从内容上来看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及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判断,该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试题分析题意时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别关注题中设定的几个数据,20℃,40℃,“相同质量的a,b,c”,“加入相同质量的相应固体溶质”等。该题设置了探究情境,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答案:(1)20℃~30℃;(2)c a ;(3)甲 (4)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7微观信息型考题

点评:本题从微观角度考查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既加深了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和认识,又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了基础。

8分子模型信息考题

例8.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

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解析: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该反应物为一种物质,产物为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丙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图中信息告诉我们反应物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即三个乙分子中含有6个A原子,所以每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不含B原子。

答案:(D)

点评:以物质的结构模型为载体考查化学知识,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试题,它能够较好地体现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变化、展现物质的宏观组成,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解答时要注意观察,弄清哪些粒子参加了化学反应、哪些没有参加,关注反应前后粒子的组成及数目的变化;同时还要注重物质的结构模型与化学式相结合,做到图式一致,从而更准确地解题。

综上所述,信息给予题具有取材广泛、考查角度灵活、考查方式多样等特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考查学生在考场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是当前及今后化学命题的趋势。

第5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某常见金属元素的氧化物4.8g,被氢气完全还原为单质时,消耗了标准状况下2.016L的H2,生成的金属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344L的H2,试计算这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这是一道很平常的计算题,由还原金属氧化物所需要H2的体积及被还原出来的金属单质再与盐酸反应产生H2的体积不同可以得出,金属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与金属和盐酸反应生成的物质中表现出的化合价不同。这是一道元素化合价改变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问题,虽然题目不难,但我们如果深入考虑,不局限于一种解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法一、从金属元素质量思考

由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氧化物被H2还原出的金属质量计算为:

m(金属氧化物)+m(消耗H2)=m(生成金属)+m(生成H2O)

m(生成金属)=4.8g+2.016L÷22.4L/mol×2g/mol- 2.016L÷22.4L/mol×18g/mol=3.36g

设金属和盐酸反应时化合价为+n,金属元素的符号为R,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

2R + 2nHCl =2RCln +nH2

2M 22.4n L

3.36 1.344 L

得:M=28n

即:n=1 M=28 ; n=2 M=56 ; n=3 M=84

由于R是常见金属,在上述三个答案中,只有M=56符合题意,所以该金属元素为铁,相对原子质量为56。

方法二、从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思考

设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 mol 金属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g/mol

n mol×M g/mol + 2.016L÷22.4L/mol×16g/mol = 4.8 g

n=3.36/M mol

若金属R与盐酸反应表现出的化合价为+ x 则:

2R + 2xH+=2Rx+ + x H2

2 mol22.4x L

3.36/M mol 1.344L

M=28x

同上得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方法三、从金属原子结合氧原子数、置换氢原子数的关系思考

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2.016L÷22.4L/mol×16g/mol=1.44g

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4.8g-1.44g= 3.36g

设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则

氧化物中金属原子与氧原子数比 = (3.36g/ M g・mol-1):(1.44g/16g・mol-1)= 112:3 M

金属元素表现的化合价为 +3 M /56

生成的金属原子与和酸反应置换出的氢原子数比=(3.36/M):(1.344/11.2)=28: M

金属元素表现的化合价为 + M /28

金属元素的两种化合价比为3:2

根据常见金属元素化合价的情况,可知:金属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3,与盐酸反应时表现为+2。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与盐酸反应生成盐的化学式为RCl2

R2O3+ 3H2 = 2R + 3H2O

(2M+48)g3mol×22.4mol/L

4.8 g 2.016L

第6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一、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

常考内容有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等。分析时应抓好元素化合价。

例 1 Cl/sub>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由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强弱顺序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可脱去2mol Cl2

分析:Na2S2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6价,失去4个电子,作还原剂;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O价降低到-1价,得到电子,作氧化剂。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仅参与该反应,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B项不正确。是氧化产物,故氧化性根据上述离子反应方程式计量数关系可知D项正确。答案为B。

评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要理清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知识线索;二要明确解题的方法思路,即找变价、判类型、分升降、定其他。其中“找变价”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特别是对于不同反应物中含有同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弄清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二是电子得失数目的确定。答题时要注意审题。

例 2 已知氧化还原反应2Cu(IO3)2+24KI+12H2SO4――2Cul+13I2+12K2SO4+12H2O,其中l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A. 10mol

B.11mol

C.12moI

D.13mol

分析:根据氧化剂的概念,由Cu(IO3)2―一Cul及Cu(IO3)2―一I2知Cu(IO3)2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又由Cu(103)2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1mol。答案为B。

评注:一是有关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关键是明确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找出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以及lmol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的量或者1mol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二是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的意义有区别,要注意题设要求。

三、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这类问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考题,考查配平基本技能、缺项方程式配平、根据部分物质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信息方程式书写等。

例 3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NO34H+3e-一NO十2H2O。KMnO4、Na2C03、Cu2O、Fe2(SO4)3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甲)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

(1)写出并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2)反应中硝酸体现了________、______性质。

(3)反应中若产生0.2mol气体,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4)若1mol甲与某浓度硝酸反应时,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

分析:要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首先要知道反应物和产物,由题意知,要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则必须加入还原剂。题给四种物质中,只有Cu2O能作还原剂,故应加入CU2O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即该反应可表述为Cu2O+HN3-Cu(NO3)2+NO十H2O。然后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该反应。因为HN03中N的化合价降低,同时又生成了盐,故HN03表现了酸性和氧化性。产生1mol NO气体转移3mole-,产生0.2mol气体NO,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6mol。若用浓HNO2与Cu2O反应生成NO2气体,1mol CU2O还原浓HNO3的量大于稀HNO3的量,因为HN03的还原产物是NO2、NO,生成NO消耗HNO3的量少。

答案:(1) 14HNO3+3Cu2O――6CU(NO3)2+2NO+7H2O (2)酸性 氧化性 (3)0.6(4)使用了较浓的硝酸,产物中有部分二氧化氮生成

评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根本依据是守恒原则,在抓好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分析:标好价一列变化一求总数一配系数一细检查。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除遵循上述思路方法外,有些反应还需要考虑介质的性质,即注意溶液的酸碱性。

四、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

此内容考查较多的是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比较规律、反应先后规律、守恒律、价态律、转化律等。分析时,一要熟悉典型实例,二要能外推。

例 4 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1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mol・L-l

C.当通入2mol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c2++2I+2Cl2――2Fe3++I2+4C1-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

分析:Fe2+、I、Br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Fe2->Br-,因此,氯气通人含Fe2+、I-、Br-的溶液中,CI2先和I-反应,I-反应完后再和Fe2+反应,Fe2+反应完后再和Br反应。根据图像可知,通人lmolCI2时发生的反应为CI2+21――2CI-+I2,则n(l)=2mol。再通入2molCl2时发生的反应为CI2+2Fe2――2CI-+2Fe3+,则,n(Fe2+)=4moI,即BC段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然后通入2molCl2时发生的反应为Cl2+2Br-=2C1+Br2,则n(Br-)=6mol,D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可知,原混合溶液中n(FeBr2)=3mol,但题目没给m溶液的体积,无法计算c(FeBr2),B项错误。当通人2molCl2时,Fe2+过量,C项正确。答案为B。

评注:本题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先后规律与图像结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同时,常见还原性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如S2->>I->Fe2+>Br>Cl)要熟记或能根据反应方程式推导,这是重要考查点。

五、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计算

常见考查情况有以下四类:简单反应、多元素参与的反应、多步反应、微粒先后反应等,设题形式多样,如给出反应式、图像、表格数据等。

例 5

(1)含有1molFel2和2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2molCl2,此时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_,被氧化的离子的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__。

(2)如果向原溶液中通人3moICl2,则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_,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

(3)若向含amolFel2和6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CmolCl2,当I-、Fe2+、Br-完全被氧化时,c为______(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根据所给两个反应式可推…几种离子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Fe2+>Br,所以,氯气首先氧化的是I-,然后是Fe2+,最后是B-r。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2mol氯气能氧化2moI和2molFe2+。

(2)如果氯气是3mol,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被氧化的离子是2molI-、3molFe2+和1moBr-,所以,对应的氧化产物分别为1mol I2、3molFe3+和0.5molBr2。

(3)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2c=2a+(a+b)+2b,即

答案:(1)1、Fe2+ 2 moI、2mol (2)1、Fe2+、Br- lm01、3mol、0.5mol(3)

评注: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核心思想足电子得失守恒法,其解题步骤是:首先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其物质的量以及每摩尔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的量,然后根据电子守恒列出等式。计算式为:n(氧化剂)×得电子原子数×原子降价数=n(还原剂)×失电子原子数×原子升价数。

六、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综合运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实验、工农业生产、化学工艺流程中有重要应用,学科内还可以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原理、新型绿色能源的开发相结合。

例 6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比Cl2、O2、ClO2、KMnO4,氧化性更强,无二次污染,工业上是先制得高铁酸钠,然后在低温下,向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使高铁酸钾析出。

(1)干法制备高铁酸钠的主要反应为2FeSO4+aNa2O2=2Na2FeO4+bX+2Na2SO4+CO2。

①该反应中物质X应是________填化学式),a与c的关系是______。

②简要说明K2FeO4作为水处理剂时,在水处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______。

(2)湿法制备高铁酸钾(K2FeO4)的反应体系中有六种微粒:Fe(OH)3、Cl0-、OH-、FeO2、Cl-、H2O。

①写出并配平湿法制高铁酸钾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

②每生成1molFeO转移______mol电子,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mol电子,则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③低温下,在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可析出高铁酸钾(K2FeO4),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

分析:(1)①根据原子守恒和电子得失守恒可知,X应该是氧化钠;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过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部分降低到-2价,得到1个电子,而部分升高到0价,失去1个电子;另外,铁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6价,失去4个电子,所以,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2×4+2c=2a-2c,解得:a=4十2c。

②由于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消毒过程中自身被还原为Fe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而沉降,所以高铁酸钾起杀菌和净水的作用。

(2)①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从+3价升高到+6价,失去3个电子,而氯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降低到-1价,得到2个电子,所以,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Fe(OH)3+3C10-+40H-=2FeO+3C1-+5H2O。

②根据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FeO2-转移3mol电子,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mol电子,则还原产物氯离子的物质的量0.15mol。

③由于该温度下K2FeO4比Na2FeO4的溶解度小,所以低温下,在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至饱和可析出高铁酸钾。

答案:(1)①Na2Oa=4+2c ②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消毒过程中自身被还原为Fe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而沉降 (2)①2Fe(OH)3+3C10-+4OH- =2FeO-+3C1-+5H2O②3 0.15 ③该温度下K2FeO4比Na2FeO4的溶解度小

评注:处理综合性问题时,一要善于将问题分解,然后与对应知识相联系,用有关知识解释或分析相关问题;二要注意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问题时,可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设计实验来证明等,保证答题顺利。

以上各类题型也是历年高考中曾多次出现的问题,期望相关分析能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跟踪训练

1.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2.已知氧化性Br2>Fe3+。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Fe2++bBr-+cCl2=dFe3++eBr2+fCl-。下列选项中的数字与离子方程式中的a、吧、、c、d、e、f一一对应,其中不符合反应实际的是()。

A.2 4 3 2 2 6

B.0 2 1

C.2 0 1 2 0 2

D.2 2 2 2 1 4

3.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齐0等。下歹0反应与Br2+SO2+2H2O=H2SO4+2HBr相比较,水的作用不相同的是()。

A.2Na2O2+2H2O=4NaOH+O2

B. 4Fe(OH)2+O2+2H2O=4Fe(OH)3

C.2F2+2H2O=4HF+O2

D.2Al+2NaOH+2H2O=2NaAlO2+3H2

4.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mol・L-1M0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M

B.M2+

C.M3+

D.MO2+

5.金属冶炼和处理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1)由下列物质冶炼相应金属时采用电解法的是

a. Fe2O3 b.NaCl c.CU2S d.Al2O3

(2)辉铜矿(Cu2S)可发生反应

2CU2S+2H2SO4+5O=4CuSO4+2H2O,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当1molO2发生反应时,还原剂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向CUSO4溶液中加入镁条时有气体生成,该气体是_______。

(3)图2为电解精炼银的示意图,_______(填“a”或“b”)极为含有杂质的粗银,若b极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则生成该气体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第7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本质;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被氧化元素与被还原元素;比较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

原性)的强弱,配平方程式及简单的计算等.那么,它在高考中有哪些考查形式?高考考查

的重点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出现在离子共存问题中

例1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饱和氯水中Cl―、NO―3、Na+、SO2―3

B.c(H+)=1×10―13 mol/L溶液中AlO―2、K+、SO2―4、Br―

C.Na2S溶液中SO2―4、K+、Cl―、Cu2+

D.pH=1的溶液中NO―3、I―、Na+、Al3+

解析 A项,在饱和氯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氯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它将氧化

SO2―3,使之生成SO2―4;C选项会生成CuS沉淀;D选项,pH=1说明溶液为

酸性环境,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NO―3在酸性环境中具有强氧化性,而I―具有还原

性,故答案选B.

点评 这是一道2011年安徽高考题的改编题,题目涉及了具有氧化性的微粒

,如Cl2和(H+、NO―3)和还原性的离子SO2―3、I―,另外,具有氧化性的

离子还有Fe3+、MnO―4,还原性离子还有S2―、Fe2+.它们在考试中

也容易出现.

二、出现在离子方程式中

例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

2Fe+6H+[FY=]2Fe3++3H2

B.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

Fe3O4+8H+[FY=]3Fe3++4H2O

C.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Fe2++4H++NO―3[FY=]Fe3++2H2O+NO

D.将铜屑加入Fe3+溶液中

2Fe3++Cu[FY=]2Fe2++Cu2+

解析 A项铁与稀硫酸反应时,铁元素被氧化成Fe2+,A错.B项Fe3O

4溶于盐酸未被氧化.生成物中应有1/3的Fe2+,B错.C项化合价升降总数不等,即电

子得失不守恒,也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事实,应选D.

评析 氧化还原反应作为离子反应的一种类型,在高考的中经常出现.近几年

来,高考对氧化性离子组合(H+、NO―3)比较青睐,尤其要注意其隐蔽性,NO―3本

身没有氧化性,但与H+相遇,就具有了强氧化性,相当于稀硝酸了.

三、出现在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正误中

例3 (2011年广东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常温下,23 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1 L 0.1 mol・L―1的氨水含有0.1NA个OH―

C.常温常压下,22.4 L CCl4含有个NA CCl4分子

D.1 mol 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解析 B项,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所含OH―的数目小于0.1 NA个;C项

条件和物质状态都不对;D项,1 mol Fe2+作还原剂,转移电子数目为NA个.答

案选A.

点评 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中,作为计算得失电子数目是常考查的

一种角度,它要求你清楚高中化学中所学的一些重要物质的性质,如氯气,我们都知道氯气

是强氧化剂,但1 mol的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并不一定得到2 mol电子,如它与水的反应,电

子转移的量为1 mol.还有过氧化钠,它在与水的反应中,也是既作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有2 mol的过氧化钠参加反应,电子转移数的量为2 mol.

四、出现在填空题、简答题中

例题 (2011年山东高考卷)利用反应

6NO2+8NH37N2+12H2O

也可处理NO2.当转移1.2 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是L.

解析 在该反应NO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

还原产物,当1 mol的NO2发生反应时,电子转移数为4 mol e―,故当转移1.2

mol电子时,则有0.3 mol的NO2反应,即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为6.72 L.

点评 本题是2011年山东省高考化学题的一道填空题,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

应中电子的转移

数目,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它应算是高考对氧化还原反应考查角度中最重要的一个

角度或形式.要解答本题,你必须正确的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是谁,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又是谁,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然后求算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

下面,你再看一道2011年的上海高考题:

As2S3和HNO3有如下反应:

As2S3+10H++10NO―32H3AsO4+3S+10NO2+2H2O

若生成2 mol H3 AsO4,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若将该反应设计成

一原电池,则NO2应该在[CD#3](填“正极”或“负极”)附近逸出.

解析 在这个反应中,As2S3是还原剂,HNO3是氧化剂,As2S3中

砷的化合价为+3价,硫的价态为了―2价,而产物中H3AsO4中砷的价态为+5价,硫的价态

为0价,故生成2 mol H3AsO4时,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

2×(5―3)+3×[(0―(―2)]=10 mol.

因NO2为还原产物,属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生成的物质,故它在正极上生成.

另外,在无机化工流程题、物质的制备实验题中,在过程的中间也会出现实现物质之间的转

化,需加氧化剂的情况,如将亚铁离子转化成铁离子,加入氧化剂Cl2或绿色氧化剂H

第8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文章一】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的相关观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考试用书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动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否可以再分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 K Mg 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23、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2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

【文章二】

物质变化、物质性质、物质分类:

1、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指形状改变或三态转变考试用书

2、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4、微观上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得到新分子,生成新物质

5、氧化物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两种元素 ②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6、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 ②有空气或氧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7、可燃性气体+助燃性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8、提高燃烧效率的两种方法:

【文章三】

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有:

①表示某种元素

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有:

①表示某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想一想哪些不符合)

③表示该物质由何种元素组成

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3、离子符号表示某离子

4、化学方程式可知:

①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③参加反应的粒子数(计量数)

5、活用: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

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第9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一、化学计算的考查范围

中学化学自相对原子质量始就开始融入定量的内容,在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定量关系,中学化学计算分散在各个章节,在高考总复习时有必要 对化学计算进行小结,使化学计算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根据考试说明,化学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3)理解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4)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5)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6)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7)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8)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9)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10)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11)理解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能运用溶度积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其中(1)(3)(4)是化学计算的基础,(2)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由于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所以很少直接出现在高考化学试题中,(5)是化学方程式的延伸,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考点的试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极高,值得引起重视.(6)中各种“数”都与原子结构相关,常与元素周期律一起考查,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7)(8)(9)是高考化学计算的重点,特别是平衡常数出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时间不长,但作为新的内容,几乎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10)和(11)的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化工生产联系密切,所以也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二 、典型试题剖析

高考试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其命题思想、题型、题量又具有连续性.特别是近几年的试题更反映出高考命题的趋势,在考试说明中往年的试题又常常是高考命题的样题,所以在高考复习中参考往年试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上述考试说明中的重点,选几例进行剖析.

例1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 NA

解析A项,每个NO2和CO2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所以分子总数为NA时混合气体中氧原子数为2NA.B项中C2H4与C4H8的最简式均为CH2,28克混合气体中含CH2的物质的量为2 mol,故碳原子为2NA .C项中NO2和N2O4最简式也相同,92克混合气体折合为NO2 2 mol,原子总数为6 NA.D项,气体的摩尔体积只是在标准状况下才是22.4L/mol,所以D项错,答案为D.

以NA为载体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涉及的面很广,除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外,还包括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状态,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分子中的共价键数等.每一设问都是一箭双雕,增大试题的覆盖面,成为高考试题的保留题型,特别是江苏试题已连续3年选用此题型,值得关注.

例2(2012年江苏卷)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2)镁铝合金(Mg17Al12)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可在氩气保护下,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

Mg17Al12+17H217MgH2+12Al

得到的混合物Y(17MgH2+12Al)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氢气.

①熔炼制备镁铝合金(Mg17Al12)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 .

②在6.0 mol・L-1 HCl溶液中,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

解析此题是针对考试说明中的(4)、(5)命制的,第(1)问中的①是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题中已给出两个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将其相加即可得待求反应的反应热,所以ΔH=(a+b)kJ・mol-1,②含氢量最高的烃为CH4,Al4C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4C3+12HCl4 AlCl3+3CH4第(2)问中的①通入氩气的目的是防止熔炼时Mg,Al被氧化,②1 mol 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Y含有17 mol MgH2和12 mol Al,与盐酸反应后生成MgCl2、AlCl3、H2,则生成H2的物质的量为17 mol+17 mol+12 mol×3/2=52 mol.

解题中所用的"加合法"源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深刻认识.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物在何种条件下反应得到生成物和反应前后的物态变化,还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质量比,但却不能表示反应发生的具体过程,事实上一个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化学反应常经过多个步骤,总反应是各步骤的加合,所以同一条件下所发生的连续反应是可以加合的,此外,化学计算中最重要的依据是守恒,在复习时应提高“守恒意识”,直接探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的关系,使化学计算更加简化.

例题3(2012年江苏卷) 温度为T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反应

PCl5(g)PCl3(g)+Cl2(g)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s 0 50 150 250 350n(PCl3)/mol00. 16 0. 190. 20 0.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在前50 s 的平均速率v(PCl3)=0. 0032 mol・L-1・s-1

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 mol・L-1,则反应的ΔH

C. 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1.0 mol PCl5、0.20 mol PCl3 和0. 20 mol Cl2,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D. 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PCl3 和2.0 mol Cl2,达到平衡时,PCl3 的转化率小于80%

解析A项,v(PCl3)=0.0016 mol・L-1・s-1,A错.B项在温度T时,平衡时c(PCl3)=0.1 mol・L-1,升高温度,平衡时c(PCl3)=0.11 mol・L-1,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右移,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B错.C项在温度T时,由初始加入1.0 mol PCl5可得:

本题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考查了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在计算反应速率时要特别注意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的浓度变化,所以不能忽略容器的体积.此外,化学平衡常数是对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定量描述,通过K值计算去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更为科学、严谨,所以当给定数据够用时应舍弃平衡移动原理而利用平衡常数解题.

例题4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Cr2O2-7和CrO2-4,它们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很大损害,必须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方法1:还原沉淀法

该法的工艺流程为:

三 、化学计算的命题趋势

由以上典型试题的剖析可看出,当今化学计算的试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1.化学计算题常综合考查多个知识点,单独围绕某化学反应系统而编制的复杂的计算已不复存在.在考查化学概念、原理及化学实验的试题中渗入化学计算,对化学计算的考查分散在整套试卷中.

2.化学计算常以信息给予题的形式出现,生产流程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