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描写春节的作文精选(九篇)

描写春节的作文

第1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The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edroom Zhu Guozhang asked us to guess a line of a poem related to the above situation. He added that Li Xinmin alone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dog and the other three were all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chicken. They left us all in confusion.

And it was our monitor who was quickwitted. He shouted our, "The day breaks as the cock crows three times at dawn." The hall After that, they had another item. This time Li Xinmin was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ircle. While he was standing there, the other three stood around him, each bowing down to him at an angle of 120 degrees.

It was an idiom. This time I got it right:"The dog stands out among a group of chickens."

[有关描写的春节晚会英语作文例文]:

第2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2、比如说人们很吃晚饭的时候,会放鞭炮,这也是有含义的,在那个时候要驱赶叫——“年”的怪兽。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神话故事呢:“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猛。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残暴,但它最怕火和巨大的响声,一听到巨大的响声和见到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还用力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放鞭炮的习俗。”而在半夜十二点的时候也会放鞭炮,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因为十二点是财神到来的时候,为了欢迎财神,大家就也会放鞭炮啦!

3、说到过年,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就是——压岁钱啦!这也是有来历的:“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前看着灯坐着不睡觉,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玩。孩子玩累就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

4、家里的门画贴法也是很讲究的。如果家中贴的是关于福的门画,大家都会把它倒过来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希望幸福“到”自己家来,而“倒”和“到”谐音,因此,大家就都把写着福的门画倒过来贴啦!

第3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尚处于不成熟期,所以作文训练应以记叙文为主,重在规范学生的作文写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致命之处———内容空洞。究其原因,和现代学生生活单调、自我意识强化,鲜少关注别人等原因不无关系。如何规避这种通病,需要教师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鲜活的思想与情感引导到写作的轨道上。综观古今中外,指导写作的著作、文章不胜枚举,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各位大家著书立说,将写作这件事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剖析个透彻。可对于学生来说,那比自己写的文章长了不知多少倍的写作指导不仅难以让人拜读下去,更对自己的写作缺少立竿见影的指导效果。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指导,让他们立马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一步跨进写作的天地。这就是具体化、细节化。何为作文具体化?

简单来说,那就是作文一定要写具体的事。比如写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许多学生在文字里雾里看花地写了许多青春的迷茫和感慨,看后让人不知所云,没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原因,就是在文章中没写体现青春特点的事,所以,教育学生面对任何作文题目时先别慌,不要乱了自己的阵脚,要搜索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与作文题目相吻合的事,我们称之为化大为小法、由面及点法或聚焦法。可以指导学生把“青春”这个大话题聚焦到一件具体的和青春有关的事展开写作,事件要明确。不然,学生只能毫无意义地堆砌词藻,压榨情感。所以,写具体的事是写作的第一要务。初中阶段写事和小学阶段又不同,小学写的事比较简单,表达的情感也单一,无非是写一件高兴的事,或一件懊恼的事,或一件幸福的事,情感线条呈直线状。一般来说,在整个事件中,高兴就一直高兴,伤心就一直伤心。到了初中,学生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成熟,能体味到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所以,初中生写的事多体现较复杂的情感变化,情感线条呈曲线状,从事情的发展变化中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心路历程:高兴并不是贯穿始终,而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思想情感的累积,最终有所顿悟而产生高兴的情感,甚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情感,只是成长的某个阶段的特定情感。比如写“青春”这一话题时,有人会写自己考试失败后陷入迷茫,而天上一片云的涌动带给了自己希望,让自己抖擞精神继续前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生写的事由小学的直线式发展为曲线式,更加真实动人了。

作文写具体的事并不意味着文章成为事件的堆砌,全文成为一个个事件的累积,这样只能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没有了重点,平分笔墨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学生情感难以抒发,会让读者明显感到文字中的虚情假意。一件事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也就是在作文写作中只写一件事,当然即使是一件事,也要有一个发展轨迹。比如写和妈妈吵架,会经历一个争吵、恼怒、反思、冰释的过程,这也体现中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写作内容愈发丰富具体,不浮躁。文章内容做到了具体化后,细节化会让作文如同画龙点睛,大放异彩。文章内容的细节化就是在写事的过程中,将和中心关系密切的细节加以详细描写。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作文写作中尤为重要,仅限于表面的通篇叙述和枯燥乏味的议论,不仅让读者读不下去,就连学生自己也越写越没劲,没了写作的兴趣。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设计出细节描写之处,进行有意识的细节描写。可进行细节描写的地方有很多,如景物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等。对于尚且不能灵活驾驭文字的学生来说,越复杂越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不如将细节描写简单分为描写眼看的,比如景物、对方的动作和神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引导学生浓墨重彩的描写眼神,如果觉得语言贫乏,可使用“像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加以描写。

对于这样的句式,“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样”,比如说“她的眼睛像一片海”,写到这就停止了,不向前延伸,就不算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接着写下去,描写海的特点神韵,其实就是描写人物的眼睛。另一种细节描写就是写心感,即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就是心理活动,也可以使用“像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加以描写。学生虽然自我意识增强,但却在作文中很少关注内心的自我,所以许多学生的文章中缺少自我心理描写,真情实感明显不够,常常会出现长篇大论的内心独白,或者直白地表述心声。引导学生描写心理,最初可要求他们背诵文章中出现的心理描写片段,也可配合相应的片段仿写,让学生较直观地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细节描写。待他们的写作思维成熟后,就可以灵活运用细节描写了。作文教学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以上两个方面只是作文教学的冰山一角,但是既简单又有效,能在短时间将学生领进写作的殿堂,降低写作的门槛,各位语文教师不妨试一试。

作者:逊克县 单位:第二中学崔晶姜晓丽

第4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手法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要注意学会观察景物。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养成对事物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征,对事物有深人的体会,没有观察,离开观察,景物就不能鲜活真实起来,文章就不能生动形象起来。进行自然环境描写,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如点面结合法、动静互衬法、对比表现法、特写法、白描法等。

1.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对景物进行全面描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对景物的某一点进行较细致的描写,即在进行全景描写的同时也要注意特写。全景描写给读者展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美,特写,或者说对点的描写,给读者展现的是一种细节美。由点到面的描写,或者由面到点的描写,能将景物展现得充分、全面、真实、自然。

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在写到紫藤萝花时,就注意到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也就是由面到点的描写。“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这是从“面”的角度来写的。“点”的角度,写到了每一穗花和每一朵花的特征:“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这样的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会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

2.动静互衬法

动静互衬法是指将景物的动态与静态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的手法。如《安塞腰鼓》一文,开头写道:“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接下来写到了腰鼓队打起腰鼓后那种磅礴的气势。这里是以静衬动,表现安塞腰鼓的壮阔和豪放气势。

3.白描法

白描法是指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加以简单勾勒的描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时,鲁迅先生对他做了这样简单的相貌勾勒:“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高而瘦”,“须发都花白”,“戴着大眼镜”,这种简单的描绘,将人物的外貌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二、自然环境描写常用修辞方法

借助恰当的修辞方法,能将景物描画得生动形象,比喻和拟人是在写景状物作文中使用最多的两种修辞方法。

比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这样写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这里,通过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将春花尽放、姹紫嫣红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拟人的修辞可以使山水有情,花草有意。在《春》的开头,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朱自清先生笔下,春天俨然成了一位久别的老友,在日思夜念之后,当他款款向我们走来时,我们感到无比亲切、高兴。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正是拟人修辞的妙处使然。

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等句子,通过拟人,或比喻、拟人兼用的修辞方法,使所写之物,如人之行,若人之态,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三、自然环境描写应体现的功用

1. 交代时令。对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描写,能够让读者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令,从而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2.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当“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时,这样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这里的自然景物描写,既渲染了一种冷清和毫无生机的气氛,也为下文爸爸的离世埋下了伏笔。

3. 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羚羊木雕》一文,当“我”很不情愿地向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后,一个人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里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当时悲伤、难过的心情。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丑小鸭》一文中这样写道:“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丛里飞出来。”此处的环境描写,由于美丽的白天鹅的出现,引发了丑小鸭的向往和追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5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文中,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级市中考语文卷出了这样一道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参考答案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无独有偶,2001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活动中,一教者在引导学生玩味上述语段过程中,作了这样的小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的是夏景……”;优质课观摩总结阶段,一位专家点评该课时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参》就有这位专家参编的——《教参》原文写道:“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难看出,《教参》也好,优质课也好,专家点评也好,中考题也好,都如出一辙。那么,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之景作这样的理解、考查对吗?我们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点理性分析,答案应是:否。 笔者在此主要想探讨两个问题。 先谈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是何季节之景。 应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绝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绝不能用“夏景”来概括。 联系此“景”所在语段后面的文字,应当看到:鲁迅先生这里所写的应是开阔地带之景,是概写;后面所写的是狭长地带(泥墙根一带)之景,是详写。 “菜畦”何时“碧绿”,春季自不必说,然,只要对农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懒,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绿”,亦即秋菜比春菜颜色更青。“石井栏”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无所谓什么季节之景。“皂荚树”,也称“皂角树”,属豆科落叶乔木,书载最高可达30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生长普遍,一般树高5米左右,春季开黄白色花,夏秋季节可收成熟皂荚——用儿童的眼光观其“春华夏实”或“春华秋实”都不无乐趣,即使秋日树叶黄枯,冬日只有光秃树干,也无损于“皂荚树”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断其仅为春景。“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桑树在我国生长极其普遍,树干也极高。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绍兴几时“紫红”,笔者2002年春暮曾寻访了一回鲁迅故居,今年又通过笔友网上证实:“百草园”那里高大桑树上结的“桑椹”当在春末夏初时节“紫红”,是故,断其为春景亦欠妥。“树叶里”“长吟”的“鸣蝉”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却是春季独有。笔者虽生活在江北,但据我的多年留心观察,结合绍兴笔友描述,“百草园”那里“菜花”开得最盛当是清明节前后,而到了初夏麦黄时节,菜籽已收获囤仓,因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绝非夏景。关于“叫天子”(云雀),《辞海》和《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称“天鹨”、“告天子”,鸟纲,百灵科……春日鸣声嘹亮且多变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飞且鸣,直升至相当高处,又复敛声而下,迅速隐入草丛……,故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无疑。 再说对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景物及写景顺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段“百草园”之景及安排顺序应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可表述为:描绘 “百草园”开阔地带(主要是春夏季节)之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 此种界定不难理解。“描绘开阔地带(主要春夏季节)之景”无需赘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从宏观的角度可视为静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绘画、摄影用术语“静物”来界定,而“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四种事物从方位的视角上看则是由低到高;“鸣蝉”“黄蜂”“叫天子”属“动物”,其栖息物“树”“菜花”“草”从方位的视角上讲则是从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栖息的“草”便是人们常说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长的茅草丛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窝下蛋孵雏。

第6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第7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讲究“形神兼备、生动形象”。没有“形”,那么“神”就表现不出来,而所谓“形”,就是具体细致的描写,老舍先生说过:“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写人记事,描摹情态,如果缺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描述的人和事就活不起来。人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具体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心理活动,也要“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没有外在的具体表现,人物“活”不起来,思想品质就表现不出来。有些同学写人记事概述太多,总在写事物的发展梗概,不善于让人物在具体事件中充分表现,因此人物脸谱化,事情概念化,文字缺乏感染力。

人的感情活动是复杂而微妙的,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虽然有,但那是个别的例外,就绝大多数人而言,喜怒哀乐总要通过举止情态表露出来,我们在刻画一个人时,准确地捕捉他表露在处形上的微妙的感情变化,是极端重要的。只有如此,才有希望将人写“活”。

就比如写笑吧,你说“他笑了”,这就太抽象了,远远不够。笑是多种多样的:有惨笑、苦笑、傻笑、憨笑,有冷笑、狞笑、奸笑,有讥笑、嘲笑,有媚笑、谄笑,有微笑、大笑、狂笑,有抿嘴笑、咧嘴笑,有笑咪咪、笑呵呵,有相视而笑、付之一笑、哑然失笑,有仰天大笑、哄堂大笑、捧腹大笑,有似笑非笑、又哭又笑、强颜欢笑、嘻皮笑脸,有淡淡一笑、甜甜一笑、莞尔一笑、嫣然一笑,有笑逐颜开、谈笑风生、眉开眼笑,有笑弯了腰、笑岔了气、笑破了肚皮、笑掉了大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仅仅概括地写为“他笑了”是无法该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他的笑是什么性质的笑?笑的出发点是什么?笑到了什么程度?笑成了什么样子?你写得越抽象、越不具体细致,给人的印象就会越模糊、越淡薄。

所以,作为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描写要求具体细致。离开了具体,描写便失去了活力。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不管是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也不管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还是景物描写、场面描写,都是最忌笼统、最忌罗列一些空洞的词句来代替的,更不能把记叙当成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描写具体呢?

首先,要学会选择几个能表现事物的侧面加以描写。如下面的一句话:“江南的夏夜很美。”这种概述是笼统、不具体的。如果选择出体现江南夏夜的蛙声、月色加以具体化,则可以描写为:“江南的夏夜,蛙声多,月色美。”这就好多了。

其次,要多问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并进行贴切的回答。如上例的修正句,如果再问一下自己:“蛙声怎么样?月色什么样?”则可改为:“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月色如银。”这样就具体、细致得多了,也就形象得多了。

第三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在动作、神态、语言以至心理、服饰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老舍先生说过:“叙述不怕不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微处要显出才华。”写人记事描摹情态,如果缺了细节描写,描述的人和事就活不起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微生活情节和细小动作、神态、语言等变化,不仅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于无声处见精神”,对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荷花淀》荷花淀伏击战一节的许多细节描写:枪声中,女人们各自在寻找自己丈夫的脸;战斗胜利结束,战士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战士们把战利口丢到妇女的小船上,女人们把小包裹丢给战士们。这些细节描写,渲染了战场上的生活气息,烘托出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四是在描写时一定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人物描写为例,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养成了各自独特的、区别于周围其他人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其举手投足、悲姿乐态都是人性化的。只有把握住了这种个性特征,笔下的人物才能具体、形象,才能避免脸谱化倾向。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典范。这是凤姐导演的一出捉弄刘姥姥的恶作剧:

第8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策略]

1.

总结阅读、写作方法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思考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

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第9篇:描写春节的作文范文

综合比较法是把单元中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比较,逐个方面进行综合辨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完整、清晰的知识,可以适应高考命题覆盖面广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可分四步进行。

一、对比阅读

教师在宏观把握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前有目的地布置一些阅读题目,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为了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比较,也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事先设计一个综合比较表,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表中所列的有关项目,将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成熟的看法,填写在表上。

二、讨论发言

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发表独到的见解,最终取得基本一致的观点(可以允许个别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师总结

总结课是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总结一定要表述清楚,要言不烦,重点突出。学生讨论是千锤打锣,教师总结是一锤定音。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宏观把握单元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表技高一筹、独树一帜的见解,作出与学生的看法大致吻合的系统的总结。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小说单元,可以先从文章标题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出四篇小说中,《药》《项链》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采用了物线法命题,分别以“药”――“人血馒头”、“项链”和“阳春面”为线索。《药》《夜》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的题目本身语义双关。四篇小说的标题从作用上来讲,都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其中《夜》和《一碗阳春面》两篇小说的标题还有象征作用。这样通过综合对比总结,加深了学生对这四篇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人物形象总结,因为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基本上能把握这四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只需综合概括即可。还可以将本单元四篇小说中所塑造的不同妇女形象的特点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对不同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主题作用的理解。

关于小说情节结构的总结,应重点突出《药》《夜》和《一碗阳春面》三篇小说双线结构的特点,并同《项链》的单线结构做比较。

关于描写方法,《药》要突出景物描写,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华老栓买“药”时对景物的描写,华大妈上坟时对景物的描写。《项链》要突出心理描写,如七个“梦想”和四个“陶醉”,这些心理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夜》要突出细节描写,如文中十几次大男哭声的细节描写,既增添了夜的恐怖气氛,又交代了老妇人当时的处境,同时也是对反动派的有力控诉;又如三次“一摊血”及老妇人听到各种声音(车轮声、脚步声、门环响声、狗叫声)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老妇人的预感和怕女儿、女婿遭到不幸的恐惧和幻觉。《一碗阳春面》要突出场面描写,如母子三人四次吃阳春面的场面描写,突出了母子三人为摆脱困境而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深化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主题。

教师在总结时,边总结边板书,这样一堂课下来,一份单元教学综合比较表就直观、系统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对本单元四篇小说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对其共性和个性特点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四、信息反馈

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灵活地设计、安排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完成之后,还可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通过练习和测试得到综合性的信息反馈,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另外,为了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每学完一个单元,可根据本单元课文体裁特点,命题或自命题进行一次写作训练,以掌握此种文体的写法。

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对知识点进行了合理有序的排列组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减少了无效劳动,节省了时间,大大增加了教学中的有效信息。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对教材进行了整体处理,既照顾到每篇文章本身的内部联系,也注意到各篇之间的横向联系,既了解了各篇相对独立的个性,又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共性。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是按照四步程序进行,师生共同活动,充分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中双边活动的原则。运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单元教学,由于实现了各知识点小系统之间的最佳组合,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又便于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