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精选(九篇)

李白的中秋节古诗

第1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1 节日

现代生活中,我们与不同节日的亲疏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例如,“春节”“元宵”“中秋”这些传统节日今天依然有。春节合家团聚,元宵观灯,中秋吃月饼,这些过节的形式也基本没变。因此,读唐代诗人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以及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们立刻明白这是在表达除夕之夜、中秋之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重阳”节,现在主要是老人们才过,过法也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读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时就会产生疑问:“行军途中为什么想要登高?为什么登高还希望有酒喝?为什么想的不是故乡的人而是?”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古人九月九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寒食”节已退出了今天的生活舞台。要准确理解唐代诗人韩翃在《寒食》一诗中表达的讽喻之情,就必须了解寒食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寒食节是古代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义高洁之士介子推而设的,在清明前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了解了这些,我们对韦应物在《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渲染的清冷孤寂之感和思念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也就能感同身受了。

类似的情形还有“清明”与“冬至”。现在我们很少在清明祭扫时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但清明祭扫的基本内涵没变——为了纪念已故的亲人。读杜牧《清明》诗就不会费解为何“路上行人欲断魂”。而“冬至”在唐代是个与春节差不多热闹的节日,所以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会抒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思乡念家之心声。但是现在冬至只是个节气,不再被当作节日,于一般人而言完全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浓烈的情感,因而我们也就很难真正体会白居易冬至之夜孤身在外的愁苦。

2 星宿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古诗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星宿的名称,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含义,也会影响我们读诗赏诗的效果。古诗中常见的星宿主要有:(1)金星。它有时于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古人称它为“启明”;有时于黄昏出现在西方天空,又被称为“长庚”。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另外它也叫“太白”或“太白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象,根据它的出没可以预测战争的进程和凶吉。①例如王维《陇头吟》中有“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夜观太白,说明少年游侠心系沙场,渴望建功。(2)北斗星、南斗星。无名氏作《哥舒歌》中就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之句,以北头当空,渲染哥舒夜出的神秘气氛;李白《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中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以南斗衬托庐山之高;刘方平《夜月》中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之句,同样以北斗、南斗描绘月朗星稀的春夜。(3)参星、井星、商星。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李白《蜀道难》中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之句,表现由秦入蜀山路的高峻难行。参星和商星(又叫辰星)则是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②杜甫《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之句,表现了世事的离乱苍茫感。敦煌词《菩萨蛮》中则以“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作为表达爱情的誓言。(4)北极星。古人把它看作是帝星,称作紫微,用来指朝廷。李白《古风》其三十四中有“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之句。

3 时令

大多数表示时令的词和今天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表意含混,容易干扰我们对古诗的鉴赏。

第2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 风 意象 道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在古诗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审美意义。“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 “风”在古代诗歌中出现很早,先秦《诗经》和屈骚中的风意象数量较多,为后代诗歌风意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白处于盛唐诗坛的顶峰,其诗作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他一生经历曲折,思想复杂,既有儒家思想,又深受道家影响,偶尔也表现出纵横家策士作风和游侠义气。儒家为其树立了政治思想,道家则给了他不屈己,不干人,旷达不羁的傲岸作风与叛逆精神。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动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李白诗中意象种类之多不可胜数,明月、禽类、山水……他尤其与风结下不解之缘,下文将介绍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

一、风之形式与内容

风的种类繁多,可谓是风“情”万种,据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下三册)》,带“风”的诗句中,主要有余风、回风、清风、香风、飘风、秋风、悲风、震风、长风、光风、英风、高风、春风、严风、雄风、天风、东风、狂风、南风、西风、北风、胡风、凉风、风霜、风波、恶风、朔风、松风、风流、风尘、风云、金风、江风、风色、土风、晚风、海风、好风、风帆、冷风、疾风、夜风、景风、风雪、暖风、惠风四十多类风。

细分如下:

(一)从方位看,风有东风、西风、南风、北风;从季节看,风有春风、夏风、秋风、冬风

1、春风也叫东风、谷风。春为四时之始,春风和煦轻盈,带来勃勃生机,在李白笔下,春风常有如下寓意:盎然勃发的生命意象,例,“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气息弥漫在家家户户,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怀旧意象,如,“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身在异乡,在梦中回到家乡,不解人情的春风却吹醒了我,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再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捣衣篇》“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风吹白发,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艳丽灵巧的美女意象,“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这里柔媚和暖的春风就作为美女的代称。

2、夏风在五行方位中与南对应,因而夏风又称南风。古人以为南风是滋养万物的风,可引申为国家的振兴。如《永王东巡歌》“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里的“南风”含有复兴邦国的意思。诗人当时在永王李磷幕府任职,永王军在南方,这里以南风喻永王军,表明了自己想在永王这里一展才智,建功立业,“为君谈笑静胡沙”,然后西入长安到皇帝身边的政治抱负。再如《寄东鲁二稚子》“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3、秋风也叫西风、金风,在古代诗歌中秋风意象总是与肃杀的气氛和愁苦之情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中的秋风有多重含义:一指万物萧条的深秋,《长干行(其一)》“深苔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一副落叶飘零、风扫台阶的秋景图浮现在眼前。《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瑟瑟西风落日残照,映带着汉代帝王的陵墓坟阙,给人一种悲戚苍凉之感,曾是强大的汉王朝如今只剩下西风残照的陵墓,不可一世的唐王朝将来又是怎样呢?二是割舍不断的乡思,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世说新语》载张翰被齐王同征召为大司马东曹椽,有一天他看到秋风刮起,想起家乡吴中的煎菜、鱿鱼,于是辞官不做,让人驾车回家。这样一来,秋风便成了征人游子割舍不断的乡情归思的意象,李白正是用了这个典故。再如“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长剑归来乎,秋风思归客”;秋风还象征寂寞苦寒的边地意象,李白常在边塞诗中借秋风指恶劣的战地环境,有时也指边地军情。如《赠张相镐二首》“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勇、壮点出边塞生活的豪迈,表现出张相镐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子夜吴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我国西北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军队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这里的“秋风”既交代季节,又点明对边塞将士、亲人的怀念。

4、冬风也叫北风、悲风。冬风最为寒冷,因此成为凄厉迷茫的苦难意象。如《北风行》“日月照之何不及兮,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号怒”写出风声之大,“天上来”写出风声之强,互相衬托,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北方冬季的严寒。《上留田行》“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劳劳亭歌》“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二)从强弱来看,有惠风、清风、飘风、疾风、英风、长风、高风、狂风、雄风

如“归飞晴日暖,吟弄惠风吹”。“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清风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他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为权势所倾,像清风一样既高洁又自由自在。《古风十二》“清风沥六合,邈然不可攀”“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古风二十八》“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书歌行》“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行行且游猎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在第一次入长安,失意、冷漠,险些误入歧途。面对人生仕途的艰难,诗人在反问自己“如今怎么办?”他相信自己的品格才志会得到重视,他要扬起云帆向着理想的彼岸使去。 诗人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而激情满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既吹送秋雁,也吹走了诗人的烦忧,吹开了诗人豪迈阔大的胸怀。是长风把诗人从极端苦闷的情绪中推向了朗爽壮阔、充满激情的境界,还有了酣高楼的豪情逸兴。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与“明月”相对,“吹”与“出”相对,组成了一组动的边塞图画,我们从士兵的眼中看到,明月在天山云海中,又被几万里的长风吹过了玉门关,“长风”不仅把明月吹过了几万里的玉门关,也将士兵的强烈思乡情绪吹到了家乡,家中的妻子该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这里的长风不仅与明月、云海组成了边塞动画风景,而且还将边塞图景与士兵的思乡离别之情联系起来,化实为虚,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感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赠崔御侍》“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狂风”反映出朝廷的腐败和黑暗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不愿向权贵奸佞摧眉折腰的傲岸态度,“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三)风是色、香、味俱全的。

1、风是有温度的,有暖风、凉风、冷风、寒风、严风。

“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暖风花绕树,秋雨草沿城”,又如《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人在寂静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城西楼,对着秋天的凉风和秋月,远望吴越,吟出“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秋月”相呼应,写出了诗人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愁情”,全诗便在“凉风”中给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感觉。“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凉风吹醉人,衣袖翩翩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致溢于言表。这才是飘然太白。《秋思》“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折荷有赠》“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登太白峰》“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诗人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冷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胡无人》“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北上行》“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2、风是有颜色的,有金风 “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3、凤是有味道的,有香风

《古风十八》“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扶风豪士歌》“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鹦鹉洲》“烟开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4、风是有情感的,有好风,有恶风,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5、风是有空间感的,有回风,有松风,有江风、海风,有天风,有土风

风是空气的流动,不能直接被肉眼观测到,但是风过之处必可带动他物之晃动或飘摇,由此便可形成视觉效果,晃动或飘摇的他物又具有着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晃动或飘摇的他物除色彩之外,也会在形态上产生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效果,风过之处,引起振动,可发出一定的声响,给人

以听觉上的感受。如“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猿啸千合,松风五月寒”,“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人整日在终南山游玩,暮至山下友人家喝酒唱歌,歌声和山中松涛声交响直至星稀夜深,这正是游山之乐的延续,诗人陶醉在山水之中已是“陶然共忘机”了。“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五两挂淮月,扁舟随海风”,《侠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古有所思》“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

(四)现实的风与虚拟的风

现实的风即感官能感受到的自然界的风,虚拟的风即想象的风。李白每每触景生情,他胸襟终究是开阔的,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大自然的美好风光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喜悦。“风吹柳花满店香”(《金陵酒肆留别》),“风”把柳絮花香、酒香及人的喜悦搅在了一起,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一片温馨宜人的气氛,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赞美,对前途的乐观情绪。在《上李邕》诗中,他激昂地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颠却沧溟水。”诗人自比大鹏,乘风万里,直干云霄,假如风停了,大鹏落下来,它强有力的翅膀仍能扇起大海中的波涛,“风起”、“风歇”极富气势,体现了他那宏伟的胸襟、不凡的气度、傲慢的性格乃至倜傥的风姿,自信的神态。

虚拟的风如《赠孟浩然》中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风流二字总摄全诗,孟之风流实是诗人风流本色。风流二字,反映了诗人的傲慢不羁,风流倜傥、潇洒清远,笔调豪放旷达的个性和风格。“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人的义气像风云一样豪迈。《梦李白》“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风波”指朝廷的黑暗。《代赠远》“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美女步履轻盈,像刮起的风一般迷人。《上元夫人》“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衣貂裘名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赠我数百字,百字凌风飚”,“吐言贵珠玉,笔落回风霜”,“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书法的龙飞凤舞如回风飘雪,形容行书的飘逸。

二、风与李白的道家思想

庄子对风颇有研究,对风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他这样描述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而独不闻之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庄子・齐物论》),风来之前,万窍无声;风过之时,万窍怒号;风去之后,万窍复归于平静。一切随风,风来随风动,风去随风息,自然而然。

风是浪漫主义诗人心灵的对应物,是诗人灵感的源泉。“风”的自由、不羁、无影无踪、不可捉摸与浪漫主义诗人推崇天才,强调个性,重视自我的理念不谋而合。自然界的风不仅仅是风景的一部分,而且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跌宕起伏的载体。风与季节变换相联系,与复杂的心理相呼应:是诗人与外界的交流融洽。

“风”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体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个性,诗人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山鸟、山花、春风、明月,青山为伴,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些政治上的失意,理想受挫而产生的愤懑不平,也得到了暂时的平息。这正与李白的道教思想相联系,他一生立志超脱世俗、追求自由,像风一样我行我素、无拘无束。

总括李白的名篇名作,风走过的地方,既有生机蓬勃,也有荒凉衰落;既让人感到它力量的强大能唤起强烈的共鸣,也让人感到它的阻碍和压抑;它既让人陶醉欲仙,也让人烦闷伤感;它既属于大自然,也属于心灵,这就是太白诗中的风。

注释:

①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参考文献:

[1]李白.将进酒[M]//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第3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论文关键词:为寻访隐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二者细较起来还是有

合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的不同做出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归隐;意象;情感氛围;意境;

贾岛和李商隐,同为唐朝诗人,但前者生活在唐中期,后者生活在唐晚期,虽然他们的生活大相径庭,但其在思想上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有一种出世归隐之思。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韩愈见而怜其才,于是教他为文,并让他还俗应举,时已三十四岁。〔1〕其后久困名场,生后拮据,晚年做过遂州长江主簿、普州司仓参军等低级官职。因为科举的屡次失意、生活的挫折让诗人晚年有了强烈的出世归隐之思,他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声”(《送无可上人》)之下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2〕《寻隐者不遇》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笔者认为应写于贾岛早年为僧的时期,诗中的隐者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诗人自己也追求向往这样的生活,“寻隐者”其实可以看作是诗人自己在寻找隐者那种超世独立、傲然一切、空寂宁静的心灵境界,这和他早年为僧的心境是密切相关的。同样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写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写于作者早年,少年得志的李商隐不会有这种归隐出世的思想,应当写于作者生活的中后期即牛李党派斗争激烈,诗人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很不得志的时候。这两首诗虽同为访(寻)隐者不遇,同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虽然相近,但并不等同,细加咀嚼,实存差异。下面试从诗中的意象、作者的情感氛围以及诗的意境等方面作出具体的分析。

寻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贾岛 李商隐

松下问童子, 秋水悠悠浸野扉,

言师采药去。 梦中来数觉来稀。

只在此山中, 玄蝉落尽叶黄落,

云深不知处。〔2〕 一树冬青人未归。〔3〕

1、意象的选取上,贾诗轻灵飘逸,李诗较凄清萧瑟

两首诗都通过了一些意象描绘出了隐者居住的环境,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却有所不同。贾诗中隐者居住的地方在深山中,四周是苍翠的轻松,头顶是悠悠的白云。其中的意象“松”、“童子”、“药”、“云”、“山”所组成的整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轻灵飘逸,仙气飘飘。“松”、“云”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意象中经常出现的,“松”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帧《赠从第》)。〔4〕“云”大多和隐士高人联系起来,如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4〕而这里也把隐士的那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展示给了我们。“药”、“童子”这两个意象总是使我们联想到道家的一些高人或隐士,他们远离尘嚣,过着采药、参禅、弹琴、读书的闲适生活,保持着自己内心的虚境。贾诗中的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使我们看到隐者的形象就是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同时这些意象也显得轻灵飘逸了。而李诗中的意象“秋水、野扉、玄蝉、黄叶、冬青”则显得比较凄清萧瑟,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秋天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秋天本身就是一个万物飘零的季节,昔人感秋,可以说传统悠久,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4〕是感秋之滥觞;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4〕开启了帝王的感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4〕是代游子思妇悲秋。今人感秋,情意深远,要么借秋来感慨自己的身世遭遇;要么借秋来感叹韶华的易逝;要么借秋来暗示自己的心境的凄凉等等。李诗中的隐者居住的地方多萧瑟之景,所以这位隐者不如贾诗中的那位隐者飘逸潇洒。

2、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贾诗的基调更平和,李诗的基调更哀沉

前面已经提到,贾岛的这首诗应作于其早年为僧的时候,那时作者还未入仕途,一心只参禅念佛,他的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对待万事万物也是一种虚静的心态,他所追求的也是真正的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不为尘世俗事所累心,真正的像老子说的那样“涤除玄鉴”。〔5〕诗中所刻画的隐者便是这样的高人,每天以采药为生,以青松、白云为伴,心境平和自然,没有人生不得意,仕途不得志的悲哀。而李诗却是写于作者被卷入党派斗争仕途不得志,身心疲惫的时期,大有一种归隐山林的想法,而此诗“访隐者”即是其心灵的外化,借“隐者”寄托其归隐出尘之思,正如诗人在《北青萝》中:“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3〕但这种归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是一种怀才不遇后的失落与痛苦,是诗人在政治上不能谋求与自己才能相当地位的悲哀。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仕与隐始终是摆在中国文人面前的两条可供选择之路,要么入世而仕,要么出世而隐。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开始,中国文人便一直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同时也是最高的追求。李诗中的隐者也应该是一位仕途不得志而寄情与山水之间的贤士,诗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少了贾诗中平和的心境,所以诗的基调也显得更加的哀沉。

3、营造的意境不同,贾诗较古朴淡远,而李诗则深沉凝重

由于意象选取上的不同和作者的情感氛围不同,使得两首诗的意境也不一样。贾岛这首诗一反他的主导风格奇崛幽深,而是采用一些常见的意象“青松”、“白云”、“童子”等来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没有生僻的用字、险怪的意象、浓艳的色调,整首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正如姚南强所说:“苦吟派诗人又十分崇尚禅门超尘恬淡的清修意境,贾岛自己亦始终保持着禅僧的‘衲气’,故在用字造句上也讲究朴素无华、平淡贴切。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6〕加之诗人本身心境平和,淡远,所以整首诗的意境显得古朴淡远,读来使人心境空灵,仿佛也处于那种青松、白云围绕的仙境之中。而李诗由于意象的选取上本身较凄清萧瑟,“秋水”、“野扉”、“黄叶”、“玄蝉”、“冬青”,这些深秋的景物让整首诗的意境深沉、凝重,读来无轻灵之感更多的是深沉、凄冷。

总之,这两首诗初读来更多的是相似之处,但仔细品读、分析,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之后,会发现两首诗有很多的不同,这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应更多的关注作者的内心体验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齐文榜校注.贾岛集校注(前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黄鹏.贾岛诗集笺注[M].巴蜀书社.

[3]清人冯浩校注.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5]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第4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一):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第5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作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手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第6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关键词:芙蓉 芳草 同心 文选

本文要补充解释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先录原诗全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前人关于此诗的注释、讲解甚多,且甚为精彩,如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中,朱自清先生在《古诗十九首释》中皆作有赏析。徐中舒先生《古诗十九首考》对此诗也略有考证。但前人所释尚非完璧,笔者想补充一下先贤之说,故名曰补释,本文要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采芙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芙蓉,且举数例:《诗经·泽陂》:“有蒲与荷。”毛传:“荷,芙蕖。”郑玄笺:“荷以喻所说女之容体也。”《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脸际常若芙蓉。”傅玄《美女篇》:“美女一何丽,颜若芙蓉花。”高适《效古赠崔二》:“美人芙蓉姿。”《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水上荷花不如面。”同书《破魔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滨)。”《秋胡变文》:“新妇…乃画翠眉,便指芙蓉,身倬嫁时衣裳,罗扇遮面。”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辞曰:“漫画眉端柳,虚匀脸上莲。”(P329)引《美东邻》曰:“笑对双脸莲开。”(P167)《破阵子》:“莲脸柳眉休晕。”(P185)《浣溪沙》:“素胸莲脸柳眉低。”王昌龄《西宫愁怨》:“芙蓉不及美人妆。”王昌龄《越女》:“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李德裕《重台芙蓉》:“芙蓉含露时,秀色波中溢。……兰泽多众芳,妍姿不相匹。”朱景玄《望莲台》:“秋台好登望,函萏发清池。半似红颜醉,凌波欲暮时。”苏辙《千叶白莲》:“莲花生淤泥,净色比天女。”杨万里《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元稹《刘阮妻》:“芙蓉脂肉绿云鬟。”王清惠《满江红》:“晕潮莲脸君王侧。”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山堂肆考》卷200《美人醉》条:“王介甫诗‘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滴臙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着,强抬青镜照粧慵’。”白仁甫《梧桐雨》:“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可见古人把芙蓉与女人相联系。《事物异名录》[10]卷三十一谓莲的异名有天女、凌波女、水宫仙子。《红楼梦》中睛雯被称为芙蓉女儿。《香艳丛书》[11]本《采莲船》有曰:“盖莲出美人。”元代的吴昌龄《端正好·美妓》:“海棠颜色红霞韵,宫额芙蓉印。”以上各证都表明“芙蓉”在古人的意识中能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人。

更重要的是在古人心中“芙蓉”有“同心”的含义,因此可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如梁武帝《夏歌》:“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昭明太子有《咏同心莲》诗,莲就是芙蓉。梁代的朱超有《咏同心芙蓉》诗。古乐府有《月节折杨柳歌》:“芙蓉始怀莲,何处觅同心。”隋代的杜公瞻《咏同心芙蓉》诗:“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唐代徐彦伯《采莲曲》:“既见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皮日休《重台莲花》:“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天中记》[12]卷53引《山居草堂记》:“钟陵之同心木芙蓉。”[13]《楚辞·九章·思美人》[14]:“因芙蓉以为媒兮。”芙蓉能作媒只因为芙蓉花有表示同心的寓意。夫妇同房的帐称芙蓉帐,就含同心之意。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敦煌《索义辩讽诵文》:“永锁芙蓉之帐。”古人关于采莲的诗、曲、赋很多,一般都描写男女调情。采莲实是男女交际的大好时机。女子采同心莲(即芙蓉)送给男子,就有示爱之意。采莲送情人表示男女结同心,故“采芙蓉”与下文的“同心而离居”相照应。据《事物异名录》卷三十一,芙蓉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更称:“芙夫声同,蓉容声同。芙蓉者,夫之容也。”《朱光潜全集》[15]卷三(P42—P43)谓莲与怜谐音[16],藕与偶谐音,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与“兰”者应为女子。张廷兴《谐音民俗》[17](P62)称:“莲子——恋子:乐府诗歌中常用‘莲子’借指所爱恋的人。”姜任修、张玉谷、朱光潜皆主此说,即主张此诗的主角是女子,甚确。朱自清认为此诗主角为男子,非也。

(二)关于“兰泽多芳草”一句,朱自清称:“多芳草的芳草就指兰而言。”此诗的节令,有的学者以为是在夏季。朱光潜先生就说是在盛夏,大约是根据前有“采芙蓉”之句。笔者认为此诗的节令实则应为秋天。因为兰是在秋天里芬芳。《文选》[18]卷二十八陆士衡《短歌行》:“兰以秋芳”,注引《楚辞》曰:“秋兰兮青青”,此见《九歌·少司命》。《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王注:“兰,香草也,秋而芳。”洪氏补注引《本草注》:“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兰草一名水香。”《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麋芜。”《文选》卷三《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文选》卷二十八潘正叔《赠河阳一首》:“流声馥秋兰。”《文选》卷三十一《杂体诗》录曹丕《游宴》诗曰:“秋兰被幽涯。”注引曹植《公讌诗》:“秋兰被长坂。”曹植此诗亦见《文选》卷二十。《文选》卷三十七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使春枯之条,更与秋兰垂芳。”《文选》卷二十九曹子建《朔风诗一首》:“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傅玄《秋兰之篇》:“秋兰映玉池。”(映,本又作荫。当以作“映”为确。)《焦氏易林》卷十四《伤败·益》:“秋兰芬馥。”《文心雕龙·物色》:“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嵇康《声无哀乐论》:“芳荣济茂,馥如秋兰。”张衡《怨篇》:“猗猗秋兰,植彼中阿。”傅玄《飞尘篇》:“秋兰岂不芬。”皆谓兰芳在秋天。“兰泽多芳草”明是指兰草,而非春天里的兰花。《左传·宣公三年》:“梦天使与己兰。”杜注:“兰,香草。”又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说文》:“兰,香草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古人所佩饰者为兰草而不是兰花。其实芙蓉花开也在秋天。可观羊士谔《玩荷》:“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韩偓《荷花》:“浸淫因重露,狂暴是秋风。逸调无人唱,秋塘每夜空。”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录联章曰:“尽喜秋时净洁天,……才人愿得荷花弄。”温庭筠《芙蓉》:“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陈至《赋得芙蓉出水》:“菡萏迎秋吐,夭摇映水滨。”刘兼《木芙蓉》:“是叶葳蕤霜照夜,此花烂熳火烧秋。”黄滔《木芙蓉三首》其三曰:“须到露寒方有态。”李白《古风》:“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明称荷(即芙蓉)为秋花。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开尽木莲开。”柳宗元《芙蓉亭》:“嘉木开芙蓉,……留连秋月宴。”郭恭《秋池一枝莲》:“秋到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李白《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古人采莲亦在秋天。徐玄之《采莲》:“越艳荆姝惯采莲,兰桡画楫满长川。秋来江水澄如练,映水红妆如可见。”王勃《采莲曲》:“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戎昱《采莲曲二首》其二曰:“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秦少游《采莲》:“若耶溪边天气秋,采莲女儿溪岸头。”陆龟蒙《芙蓉》:“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芙蓉有异名曰拒霜,故知此诗节令是在秋天。朱光潜先生认为是夏天的观点是不准确的。

(三)“同心而离居”一句,前人注解皆未透彻。吾谓诗人技法高妙,乃取典于《易》。《周易·系辞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赠冯文罢迁斥丘令一首》:“利断金石,气惠秋兰。”注引《周易》此语。前引曹植《朔风诗》:“秋兰可喻。”注:“兰以秋馥,可以喻言。”《楚辞·招魂》:“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可知古人常以同心与兰相配应。《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此叹息兰草变质从俗,故后文便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变质的兰草已不能同心了。古人在夫妇的卧室里烧兰香,称为兰房或兰室,即借兰香喻夫妇同心。《玉台新咏》卷二傅玄《西长安行》:“今我兮闻君,更有兮异心。香亦不可烧,环亦不可沉。香烧日有歇,环沉日有深。”香当是兰草制成的香料。燃香发出兰草的芳香更可象征“同心”,今君既有异心,故香不可烧。《汉语大词典》仅仅释兰室、兰房为妇女的居室,似未尽其意。《敦煌歌辞总编》录《怨春闺》曰:“罗帐虚熏兰麝。” 兰麝为一种可烧的香料。钱起《画鹤篇》:“兰室絪缊香且结。”兰房、兰室是因室内有兰香而得名。这样理解,“兰泽多芳草”就与“同心而离居”先后相呼应,缠绵婉转之情更加深挚。古代文人常以芙蓉与兰草并举,常见于《文选》,盖因二者皆可表同心之意。如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鸳鸯”更是象征男女同心的常用意象。

我们附带论及:《楚辞·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宋人苏东坡《蝶恋花》有名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今人借用此典来表示异性知己到处有,但似乎少有人能知道其中理由。笔者以为芳草指秋兰,是同心的象征物。“何处无芳草”可象征何处无同心的知音[20]。

注释:

参见《古诗十九首》,依据《文选》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朱光潜:《艺文杂谈》,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版;亦见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十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名家析名篇》,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徐中舒:《古诗十九首考》,见《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参见《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所引唐诗都出自《全唐诗》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文中不一一注明。

黄征、张涌泉撰:《敦煌变文校注·伍子胥变文》,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参见《四库全书》本。

[10]厉荃撰:《事物异名录》,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11][清]知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12]参见《四库全书》本。

[13]也见《渊鉴类函》卷407所引。

[14]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6]参证李肇:《唐国史补》(《四库全书》本)卷下:“于司空以乐曲有《想夫怜》,其名不雅,将改之。客有笑者曰‘南朝相府曾有瑞莲,故歌《相府莲》。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可知中古时代的‘怜’与‘莲’可以谐音。

[17]张廷兴:《谐音民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0年版。

[18]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第7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时,我就给学生讲了“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人苏轼当时的思想感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联想意境法

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有位学生经过联想和拓展后,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通过联想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内心共鸣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这一类抒情性的诗歌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比较阅读法

第8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第9篇:李白的中秋节古诗范文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雁是候鸟,随季节变换而迁移,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之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红叶满天,黄花堆积,雨声淅沥,自然会雁鸣伤怀。同样是思乡,有谁能像张可久那样情感之切切,“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折桂令》);有谁能像陆睿那样愁绪之凝重,“湿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又有谁能像赵嘏那样心情之懊恼,“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寒塘》)。同样写闺怨,有谁能像李清照那样苦苦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有谁能像李煜笔下的思妇如此空虚惆怅,“开,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又有谁能像张可久曲中思妇“为伊消得人憔悴”,“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水仙子》)。归雁啊,你可知道,多少游子为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多少思妇为你望穿秋水,泣断肝肠,请不要再“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姜夔《点绛唇》)了。

二、代指书信、音信

雁有年年迁徙的习性,而且准确无误,华北农村流传民谣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总来。因此古人把它视为音讯的“使者”,成语有雁去鱼来、雁逝鱼沉、雁素鱼笺等。历史上还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这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随从,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只好把苏武放了。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在这些诗中,秋雁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寄托着诗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伟丽壮观,但失群之雁,也会倍显孤单凄惶,因此诗人每每在遭受磨难、壮志难酬、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之时,就自然会想起孤雁来。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傲不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诗》)。有时是表现自己的孤苦无依,如“人是岭头云,聚散无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周紫芝《卜算子》);“沙上孤鸿犹笑我,萍梗飘流。”(赵鼎《浪淘沙》)。有时是表现自己的落寞迷惘,如“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夕阳楼》);“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陈亮《水龙吟》)。

四、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悲鸣声声之时,亦能唤起古人或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因此,诗人为表情达意,有时故意借助飞雁这一意象,加重对环境的渲染。如高适的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借“北风吹雁”写出了塞外荒漠的凄凉寥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借“胡雁哀鸣”写出了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再如张可久的“雁声芦叶老,鹭影梦花寒。”(《中吕?红绣鞋》),唐彦谦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残芦叶秋。”(《留别》),分别借“雁声”、“雁啼”写出了环境的清寒凄冷,有力地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五、壮写景物高远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