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白名诗范文

李白名诗精选(九篇)

第1篇:李白名诗范文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李白比杜甫要大11岁。李白与杜甫相识是在天宝三载春,也就是公元744年春,这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在这年春天,李白离开长安,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而杜甫正处在他人生中最快意的壮游时期。两人在洛阳相遇,并结伴而游,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二人分手,历时一年多,日出同游,夜宿同被,友谊不可谓不深。

但我总觉得李杜之交有一个遗憾,就是李杜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李白对杜甫却了解很少,他只是把杜甫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从我见到的资料里,可以看到李白写了不少赠别诗、怀人诗,其中一些诗流露出他对文学上的挚友的敬仰之情。李白和孟浩然很有交情,和他之间有诗赠答,如《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道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赞美他像一座高山,是可望不可及的典型。还有大家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非同一般。

李白和王昌龄有很深的友谊,李白曾为他写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中表达对友人遭遇的不平、关切、怜惜与同情,故人落难,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

在李杜的交往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并不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李白有一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他认识到了杜甫“作诗苦”的特点,但总的说来,他与杜甫之间的关系是不能与孟浩然、王昌龄等人之间的关系相比的。

杜甫则不然,他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了怀妻子、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在诗中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情感。

又如《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当时有人妄传他坠水身亡。杜甫在诗中倾注着对李白安危的关心,嗟叹李白一生的不幸。因为怀念太深,老朋友便时常走入梦里来了。梦中的情景,比写实更诚挚动人,也让我们感到诗人是李白最知心的朋友。杜甫还写了《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等诗作,这里不再赘述。

在后人眼中,同为伟大诗人的李白和杜甫应该是平起平坐的,但实际上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在那时,李白不可能把杜甫当作文学上的挚友。李杜之交为什么会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遗憾呢?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李白26岁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兼求仕的时期。在此期间,他遍游中国,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李白初到长安,就被太子宾客、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赞为“谪仙人”,声名益振。唐玄宗召见时也是“降辇步迎”,何其荣耀。后来李白供奉翰林,蔑视权贵,招致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后,才在洛阳遇到杜甫。

李白的特殊才华和经历使他早已成了知名人士,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杜甫仰慕李白的人格与才华是很自然的事。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些都表明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

李白有的是才华,有的是傲气,他一生中真心佩服的人能有几个?写了《黄鹤楼》的崔颢算是一个,李白看了他写的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又摹仿这首诗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孟浩然和王昌龄也算是李白的至交,李白对他们也是佩服和敬仰的,但还不至于达到对他们诗作进行摹仿的这种程度。其他的就数不上几个了。

李白结识杜甫时,杜甫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刚刚出道,还没有什么诗名,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力作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了,李白在那时不可能认识到杜甫在后期体现出的那种杰出才能。杜甫是在困守长安求官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才深入认识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三吏三别”等力作,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

而自从那次交游以后,两人就天各一方,再没有见面了。不过李白是名人,杜甫还能听到他的一些消息,而杜甫呢,又没做过大官,名声不大,先是困守长安,后是隐居成都,李白可能根本没有杜甫的音讯,也没有机会读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当然谈不上对杜甫有更深的认识了。终其一生对杜甫的认识可能也只限于那次同游时的那点印象而已,苦吟诗人一个。

李杜结交时正逢李白政治理想遭到破灭,其心情是很沉重的,我想他那时也无心去对名不见经传的杜甫做更深的了解,关系仅限于普通朋友而已。

实际上杜甫是被北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大力推崇以后,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李白对杜甫了解很少,不可能把他当作文学上的挚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的一些因素外,年龄、性格、兴趣爱好、文学主张等也是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名满天下的李白不可能对一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文坛晚辈有敬仰之情的,充其量也只是欣赏或赏识。

第2篇:李白名诗范文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旷世奇才。他的诗给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既能真切地表达他的感情,又不失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豪迈洒脱,让人无法忘怀。好一个李白啊!引得我们不由得想穿越时空一睹他的风采――在重岩叠嶂之上,他一袭白衣,把酒望月,高咏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抒发他的大气和豪情。他豁达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绝响李白

文/宋浩浩

唐名贤李白,是我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以前每读他的诗歌,都会为他飘逸高蹈的仙气所折服。我甚至想写篇《李白不是人》的文章来表达一下我对他的崇敬之情。纵观古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我看 “不是人”的称呼也只有在名贤李白身上才能成为褒义,成为绝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僭越享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和他争。王侯将相曾经风光,琼楼华宇几度秋凉,那些奢华不可一世却可笑的五陵豪杰墓啊,最后都锄作了万顷耕田,那些曾经梦想升入天堂的小人和奸雄啊,几乎都入了地狱。只有李白,唯独李白,醉是仙,睡是仙,伏是仙,仰是仙,生亦是仙,死亦是仙。

可是,最近我读李白的诗歌,竟流泪了。也许大家觉得,李白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不会让你流泪,跟着他潇洒快活还来不及呢。也许看上去确实是这样,他是个乐观的诗人,至少不乐观时,他提起酒壶,举起酒杯,一杯不够三百杯,喝完又乐观了。他胡说胡话写出来也是千秋绝唱,挠挠痒也是诗,抬抬脚也是诗,睡在花丛里打鼾也是诗,拿着宝剑换美酒喝换香肉吃也是诗,他处处是诗。

当我读了李白的绝笔诗的时候,我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情绪了。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享年62岁,在他去世前,他悲欣交集,写下了这曲《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写得如此悲怆凄凉,如此沉郁孤伤!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作者可曾经是潇洒弄扁舟、散发邀明月的李白啊。在这首诗里他写道:后世之人,你们看呐,大鹏振翅在苍穹里翱翔,但是飞到半空里就体力不支了。大鹏可是要飞向太阳的啊,但在途中,在半空里,羽翼却被扶桑这棵残忍而无情的大树牵绊住了,翱翔不了了!仲尼当年去世时,谁为他哭泣的?而如今,我李白,我唐代第一名贤李白,这本该翱翔宇际的鲲鹏,也要离开人世了。从今往后,从今而后,谁为我哀伤,谁为我出涕,谁为我悲恸啊!

潇洒绝尘如李白,写了那么多川行华章,人生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竟然是“涕”,谁人知道他的心境。李白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选自《张家港日报》2009年7月17日)

【品读借鉴】

在我们的心目中,李白一直是一个“斗酒诗百篇”的乐观豪放之人,但本文却通过引用李白的《临终歌》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另一面,让我们全面、真实地认识了李白。作者在行文时把自己的真情――对李白的景仰之情和对李白的理解融会于叙事之中,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感情,同时也以情动人,让读者读来深受感染。看来要写出好文章,作者的感情是必须要融会其中的。

【延伸思考】

1.李白是作者一生最崇拜的诗人,而作者为什么想写《李白不是人》?

2.当作者读了李白的绝笔诗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李白何以悦青山

文/章华

中秋前日,我们受邀到马鞍山市332地质队参观书画展,顺路偷闲瞻谒了千古诗仙李白的墓。

李白墓坐落在当涂县城东南10公里青山处。远望青山,小巧玲珑,绵延不过5公里,峰高不过400米,数峰排列,恰似一道立屏。随游人登入山中,但见道曲峰回、岩深谷幽、林木朝阳、溪流泉滴。

惊天动地的李白,一生与安徽江南结下了深缘。他从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六次游当涂、宣城,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赠汪伦》等今古绝唱的诗文。761年,他染病在身由金陵返回当涂,投靠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处,翌年11月病逝,享年62岁,葬于当涂龙山。55年后,有友人范传正根据他“悦青山”的遗愿,遗体迁葬青山,而衣冠由采石人葬于青山东15公里的采石矶。由此,李白有二墓,可见皖南人对李白的厚爱。青山李白墓瞻谒者络绎不绝,白居易、陆游等名家都有诗吊。“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青山闻名,盖由李白墓在此的缘故。李白墓前,只见一丘黄土、一圈砖石,简简单单,毫无粉饰,唯有墓碑上“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八个大字醒目袭人。但见众多游人立此不语,看神情有怅然、有肃静,想是或感风流烟坠,或敬诗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风骨。我则不然,只在心中发问:李白为何“悦青山”?

李白早年胸怀济世之志,汲汲于仕途中,奔走于权门之道,但最终得到的是失意和遭放逐。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揭露批判,言多讽兴,气骨高举。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怀才不遇。他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却只是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迫不得已,他“轻舟已过万重山”,于名山胜水中寻一方安静之所。他晚年“悦青山”,不是他暮途的无奈,而是他终悟出文好在百姓,这是他诗心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他的名篇警策多在晚年写出就是见证。由此,他才被后人敬为“诗仙”和“诗无敌”,颂为“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想到此,一时轻松下来。遂步入墓外太白祠。祠院小巧,白墙黑瓦,于青山之中格外醒目。院内环道青砖,素中见雅。院外一村,几户人家散落 ,袅袅炊烟,偶起犬声。好一幅山村野趣图。回首青山,我想,李白的诗魂不正在他所理想的桃花源中萦绕么?

(选自《安徽青年报》2009年10月15日)

【品读借鉴】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是李白的个性,本文从深层次的原因向我们诠释了李白“悦青山”的原因,读来让我们迷团顿解、豁然开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山上竹叶茂盛,鸟语花香,正是李白一生向往和追求的神仙世界,正好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并寄托自己渴望自由,纵情山水,寻仙访道的意愿和回归自然的追求。

【延伸思考】

1.在“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前,作者和其他游人想的是否一样?

2.读了全文之后,你是否已经知道了李白“悦青山”的原因?

笑说李白

文/余月

不忍笑出声。

随意翻看安意如写的书,她说李白好像随身带了个取款机,到哪儿都可潇洒度日。

“千金散尽还复来”,还真是应了安意如的戏说。

不是腰缠万贯,不是有大款资助,谁能时常“金樽对酒”,谁能大言不惭“千金散尽还复来”?

就是香港船王,就是球星姚明,就是当今歌坛天王周杰伦,也不敢公然如此夸口。

这就是李白,纵然颠沛流离,冲口而出的,也是奇情异彩。

即使身无分文,“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也要又狂笑又唱歌,兴高采烈地谈说“乐事多”。

李太白的诗天马行空,高峻恢弘。李太白的人豪侠俊逸,慷慨激昂。

自叹不得志,叹得刚烈奇伟。送朋友远行,也是气势磅礴。

李太白的诗,少见颓然之气,哭哭啼啼的事更是不见。

怪不得毛润之先生带出了一股“扬李抑杜”之风。

李白的广阔胸怀、奔放热情及仗剑走天下的英雄气概正契合了大国领袖的王者之气。

魏颢描摹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

是说李太白眼神电光火石,炯炯发亮,嘴巴张大有如饿虎的嘴巴,穿宽大的袍子有时束带,风流倜傥难以言说。李白不仅才气横溢,还是个相貌高岸的伟儿郎。

如此神形完美齐备,才可俯瞰尘寰,吞吐一腔才气、义气、豪气与霸气。

李白的豪迈壮烈和杜甫的沉郁顿挫比起来,人们还是更喜欢李白的豪迈。

对唐代诗坛并峙的两座高峰,敬重一样,崇拜一样,但就是更喜欢李白。这大抵是因为杜甫的妈妈在生下伟大诗人时,并无星星掉落进怀里。人们天生是喜欢童话的。

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喜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傲;喜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失意;喜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喜欢“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的清朗;喜欢“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的沉痛……

也喜欢他谪仙人、诗仙、侠客、道士、旅行家、纵横家、隐士、酒徒的种种角色。一个人兼具如此多的角色,也算是空前绝后。

上下五千年,数风流人物,算谁纵横四海,笑傲江湖?

李白,这个盛唐文化中傲骨凛然的英雄,当在排行榜之首。

有一个名唤汪伦的“铁杆粉丝”为见一面,修书一封,说安徽泾县他的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盛情邀请偶像去玩。诗仙也没上网查查资料核实真假,也没请经纪人计算一下此行的利润,也没看看银行存折上还有多少余款,喜滋滋地立马收拾行李就去了。结果,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十里桃花”乃十里之外有桃花数株,“万家酒店”乃万姓人氏开有酒店一间,呵呵,诗仙被忽悠了。这忽悠诗仙的汪伦乃一介村夫,汪伦向诗仙解释何谓“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诗仙豪笑数声,与之相拥成朋友。汪伦夫妇如何好酒好菜招待被忽悠来的偶像自不必说了,诗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已表。

活着如李白,呵呵……真是痛快淋漓。

甚至喜欢他醉后捞月,随月而逝的传说。

(选自《江阴日报》2009年1月8日)

【品读借鉴】

读着这样的文章,也不忍笑出声来。解读历史人物,没想到还有这么轻松快乐的语言,没想到还有这么诙谐幽默的笔调。本文语言上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今词古用,幽默风趣。作者用大量现在流行的词来解说李白,如“有一个名唤汪伦的‘铁杆粉丝’为见偶像一面”“呵呵,诗仙被忽悠了”,这里的“铁杆粉丝”“忽悠”都是现代常用的词语,作者用这种打破时间界限的“移时表述法”,将已为读者所熟悉的历史材料“烹炒”出了幽默和风趣的味道,同时又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最终达到了调节读者情绪,强化阅读效果的目的。本文语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多用短句及对偶句,语句工整,表现力强,如“李太白的诗天马行空,高峻恢弘。李太白的人豪侠俊逸,慷慨激昂”等。这样的语言虽简短,但却传递了最为丰富的内容,让人爱不释手。

【延伸思考】

1.请你说说为什么毛润之先生带出了一股“扬李抑杜”之风?

2.文中的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1.这是因为在作者心目当中,李白不是一般的人,作者读他的诗歌时,为他飘逸高蹈的仙气所折服,“不是人”的称呼也只有在名贤李白身上才能成为褒义,成为绝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僭越享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和他争。因此想写篇《李白不是人》的文章来表达一下对他的崇敬之情。2.心情是: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情绪,流泪了。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没有想到李白人生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竟然是“涕”,作者懂得了李白的心境,懂得了李白乐观表面下内心的悲痛。

第3篇:李白名诗范文

李白可谓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李白气质如山、性情如水,他的人生旅途像山一样起伏不断――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又像水一样源远流长――有时奔放、有时回旋。李白诗中的山,有名山――“将登太行雪满山”,也有无名的小山――“青山横北郭”;李白诗中的水,有大川――“欲渡黄河冰塞川”,也有无名的小河――“白水绕东城”。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虽然较难把握,但诗中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就像毕加索的画一看就是毕加索的画一样。李白有主宰或驾驭山水的能力。他既能描写山水的细节,又能描写山水的气势,而描写山水的气势正是在表现他本人的气势,李白把自己的气势扩张到山水之中,给人的感觉既是山水感染了他,也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一.胸怀抱负出蜀去

5岁时,李白随父移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号青莲居士。李白不安分守己地做他的“青莲居士”,25岁时,他带上一壶足以点燃青春热血的白酒,仰天一笑,潇洒地离了家,出了蜀,开始漫游地球。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13年离家出蜀的途中写的一首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连用5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三峡,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中可见诗人正在旅途,正在日夜兼程。诗中一个“发”字,一个“下”字,可见船速之快,可见洒脱的诗人一路行色匆匆。无独有偶,李白的另一首诗可谓与此异曲同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玄宗开元14年,26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幻想,离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诗情满怀,他从两岸绵亘的重山峻岭中一泻而出,面对渐离渐小最后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李白以新奇的感觉和酣畅的醉意,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阔。其实,这首诗跟《峨眉山月歌》一样,都是在寄情于山水,抒发诗人的远大理想。

二.壮志未酬行路难

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李白热烈地追求光明和自由,他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陷入困境,陷入郁闷,陷入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见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的这首《行路难》描写月下独自饮酒的情景。诗人由孤独而邀月,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充分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的个性,他竭力把本来寂寞的场面营造得热烈而欢快,以此排忧解愁。但是,热闹是表面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怀才不遇、世无知己的孤傲和寂寞;同时,“行乐须及春”,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无可奈何,只好苦中作乐,急于自我开脱的心绪。更有那首《行路难》,极言路难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踌躇满志却走投无路,因此心绪纷乱,非常苦闷和矛盾,以至于在宫廷里,面对的“金樽清酒”,面对“玉盘珍馐”,却没有一点食欲:“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不过,浪漫诗人就是浪漫诗人,李白并没有消沉,他依然坚守梦想,等待时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许在世人眼里,“渡黄河”和“登太行”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但这对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李白来说,恰恰是最伟大的事业,也正是他出蜀要施展的伟大抱负;只是这奔腾的黄河不该被冰塞住,这巍峨的太行不该被雪封住,而这坚固的冰、惨白的雪,也就是当时的黑暗现实。李白为黑暗的现实所难,他最终深深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既然有那么多岔路,既然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李白就必然会选择一条通往梦想的浪漫之路,这条路上应该柳暗花明、山清水秀。路难行就改道,这样不失为明智之举。有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不愿做“蓬蒿人”的李白在“抽刀断水”、“借酒消愁”之后,为了排除心中的郁闷,就毅然决然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或者干脆来个“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浪漫非同一般,他的浪漫其实就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而这种发泄“飞流直下三千尺”,正好成就了他桀骜不驯的浪漫。

古往今来,因“人生在世不称意”而浪迹天涯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他们的游历和结果不尽相同。李白像陶渊明那样不愿摧眉折腰,但他不去隐居一处;他也有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但他没有投江自尽。李白就是李白,一个拥有山一样坚挺、水一样柔韧的李太白。

三.浪迹天涯情意长

浪漫的诗人不是浪荡的人――浪漫的诗人爱想家,浪荡的人不一定想家。李白无论多么浪漫,尽管浪漫到天涯、到海角,他也会想家,而且他的思乡之情比山高、比水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在《峨眉山月歌》中,李白一出蜀地就想家:“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轻舟疾驶,来到楚国,李白又想家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山水来送自己的万里行舟,虽然看不见故乡,但是饮水思源,看见故乡的水,也能涌起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可见李白的乡情很浓。

浪迹天涯,得知朋友遭贬,李白特意赋诗一首,从远道寄赠给他:“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切景语皆情语。“五溪”本五道风景,而在诗中却恰似残留在心头的五条疤痕。李白珍视友情,在极度孤独的时候,他会把明月想象成朋友,与明月对饮,希望“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四.热爱山河当导游

李白不仅是个大诗人,他更是一个旅行家。他的浪漫思想及其不平凡的经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不朽的话题。李白的诗是诗也是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李白作为伟大的旅行家,他在诗中旅行,在画中旅行,他以独特的感悟,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他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用爱和酒来排遣人生的失意,在旅途中释放心中的郁闷,追寻精神的寄托,他一路留下浪漫的足迹,一路也留下了多彩的诗意。古往今来,世人仰望这位飘逸的诗仙,便会化郁闷为振作,抬头笑对人生,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与他同样的浪漫和豪放。李白一生游历的时间长、地域广、景点多,而且他是诗情飞扬的诗仙,我极力推荐李白去当中国的第一导游,以便让更多的人与他一道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充分享受美丽的自然和美好的人生。

李白的山水诗应该就是精彩的解说词。欣赏他的山水诗犹如在游览山水,又如在欣赏山水画,而且多了一份深刻的人生感悟。李白留恋于美酒和山水,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大赞酒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情于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剪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景象;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钦提奥说:“诗人在给人教益的本领上远比历史家优越。”我要说,李白还比地理学家优越。李白游历的地方多,见识多,他的诗以一种艺术唯美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综合的文化魅力。唐玄宗若是让他当个旅游局长,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会让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名胜。

第4篇:李白名诗范文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第5篇:李白名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流水对;原因;解析

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诗的顶峰,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激越超迈,盛气凌人,大气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飘逸,呈现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清人赵翼在《颐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因勒之势”。

1流水对简介

“流水对”这个名称产生得较晚。《文心雕龙・丽辞》仅列出4种对仗形式,旧题隋文帝《诗格》列出8种对仗形式,均未见有此名。《文镜秘府论》虽把对仗分为29种,却仍然没有“流水对”的名目。《文镜秘府论》讲述的是六朝至唐初关于诗歌的体制、声韵、对偶方面理论的,而“流水对”在初唐诗坛上已然出现,如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沈期的“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陇头水》)。大约是这种特殊的对仗在初唐尚未流行开来,故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提到了这种对仗形式,将其称为“十字格”。葛氏所说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诗的“流水对”。其后,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诗的“流水对”。最终正面提出“流水对”这一名称的,则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只可惜他对这个概念未作详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说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签》中写道:“严羽卿以刘慎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1]至此,“流水对”的概念算是确立下来。大概是由于“流水对”这一称谓,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种对仗的质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广泛地使用起来。

2李白诗歌中“流水对”

2.1主谓式

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相互对仗的形式。这样的对仗也能造成语意的连续不断。李白诗中有几处是属于这样的“流水对”,例如:1)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结构:[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2)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句法结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上句为主语,下句为谓语,构成一个判断句。

2.2述宾式

其一,把宾语拆开,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均具备“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具体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语”部分留给出句,使出句呈“动宾”结构,而把剩下的“动宾”部分作为对句,使出、对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呈对仗关系。

3李白多用“流水对”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状态影响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风盛行,而诗人又酷爱旅游,他一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早在蜀中读书时,李白就渔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待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邢,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于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种漫游情结,以游促诗,以诗记游,这在他的诗中屡屡流露出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望庐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落日忆山中》)。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的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他的心态也是流荡不定的。在这种心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必然会排斥那种静止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去追求这种具有动感的“流水对”。

3.2与诗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李白是一个率真任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一股盛唐的豪气与侠气,天马行空,飘逸似仙,扬心底之激流,倾情感之洪涛,奇思幻想,瑰丽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感情的波涛在胸中反转回流,一唱三叹;不象李商隐半吞半吐,欲语还休,扑朔朦胧,缠绵悱恻。他的情感是“真率”的,爆发的,如长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一泄千里。他好像是一匹野马,不受现实秩序的束缚,在当时的社会里狂驰无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使李白一生傲视乾坤,高扬自我。他的诗歌创作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再加上诗人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他的感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变幼莫测的、奇之又奇。“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太白确实是用胸喷,而非用笔想,而喷涌之源泉正是诗人心中的激情。飘逸奇纵、瑰丽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独特风格,呈现出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诗意境界。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他必定厌弃那种板滞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活泼的、富于流动感的“流水对”,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3.3与诗人所选择的物象存在密切相关

李白独特的酣畅淋漓的激情,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物象,这些物象大都具有一种飞动的美,如奔腾咆哮的黄河、去天不盈尺的蜀道、银河倾泻的瀑布、使丘峦崩摧的雷电等等都是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雄伟磅薄的意象总是以其体积的巨大、力量的狂暴、气势的磅礴,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具有宏大的气势。如写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写波涛“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六首》);写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山“群山如逐鹿,奔走相驰突”(《登梅岚望金陇赠族侄高座寺僧中浮》),“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九日登高》),“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些物象无一不呈现出雄奇变幻的动态美,而流水对正是这种动态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震亨(明).唐音癸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6篇:李白名诗范文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以别开生面的写法,从峨眉山月入手,用清新的笔墨点染出明月照耀下的朦胧山水。那空中挂着的半轮秋月,在江中波动着的月亮倒影,清幽而静谧,衬托出一叶扁舟去国时思念故人的情怀,神采飞动,韵味淳厚,昔人曾誉为“太白佳境”。再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展新特点。就此而言: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事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人着意描述的是清溪水清如碧,清澈见底,然而却寄予了他对社会污浊混沌的愤慨,勾画出的是一个情调凄凉哀婉的清寂境界。又如《夜宿山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再如《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计年。

拨云见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满是云雾的山林,是那样的幽静,在云雾中行走,是那样的闲逸。诗人成功地捕捉了他对自然景物、山光水色的独特感受,以刻练之笔出以平易面目,在继承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了更深层次的开拓。《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美什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鸣皋歌送岑征君》、《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真力弥满。《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等描写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和黄河的汹涌澎湃,劲健不凡,而且通过黄河那触天动地、奔流万里,不可阻挡的伟大形象,体现了作者向往不平凡生活的豪迈性格。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

在诗人作于天宝元年(742)夏季的《游泰山》六首中,想象亦同样奇特,不仅写出了“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的旖旎景色,而且传达了登临绝顶时“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那样一种超凡脱俗的特殊感受。李阳冰曾说:“太白不读非圣人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之后,驰驱屈原,鞭挞杨、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这段话,是对李白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成就的确切评价。

再如,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更为这一方面的杰作。全诗共分四段: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故而唐人殷潘称之为“奇之又奇”。还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以上一类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就是金人元好问、明代高启和清代袁枚的山水诗,也不能与之匹敌。倪其心撰文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综上所述,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9.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中国李白研究,1990,(下).

[4]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第7篇:李白名诗范文

关键词:国外译介 李白 共性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误译研究(2013B06)

李白诗歌的英译历史,粗略可以分为20世纪以前、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以及当前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参与李白诗歌英译活动的翻译主体众多,涉及西方传教士、英美学者、日本籍译者以及汉语学者。应该说,这些译者们可贵的努力在李白诗歌传播方面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本文将聚焦李白诗歌的国外译者,主要考察小烟熏良、庞德和洛威尔,梳理他们在英译李白诗歌过程中存在的共通之处。

一、初衷

国外译者译介李白,都是积极态度下的主动译介,他们普遍有着一定的中国文化功底,并且对东方文化如痴如醉地热爱。巧合的是他们和日本都有一定的关联。庞德接触的东方文学的最早对象并不是中国文学。他翻译了希腊诗歌、意大利诗歌,之后把目光转向了日本能剧。但在接触了费氏手稿中的中国古诗后,他对日本能剧的热情很快被中国文学所替代。基于美国东方学者费罗伦萨的手稿,在汉学家赫伯特・翟里斯(Herbert Giles)以及两位日本学者森槐南(Mori Kainan)和有贺永雄(Ariga Nagao)的帮助下,饮誉全球的《华夏集》问世。《华夏集》中共有十九首诗歌,李白诗歌就占十二首,由此可见庞德对李白诗歌的钟爱。

洛威尔译介李白也有着强烈的汉学情愫。她的哥哥在日本期间给她捎回的中国艺术品使她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情愫。她与亦是汉学家的洛伦斯・埃斯库弗(Florence Ayscough) 合作,共同完成了《松花笺》(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这部继庞德所译《华夏集》之后的又一部广受欢迎的汉诗译本。松花笺,又称薛涛笺或浣花笺。译诗集以与中国女诗人薛涛相关的“松花笺”取名,充分展现了洛威尔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在诗集中,洛威尔对李白青睐有加,选取了83首李白的诗歌,占诗歌总数的半数之多。

小烟熏良所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第一部独立译介李白的英译诗集。童年时候在其父亲的熏陶下,小烟熏良开始背诵李白的短诗。1907-1925年期间小烟留学美国,在他身上随时都揣有李白诗集,一有空便拿来翻译。1915年庞德的《华夏集》横空出世,激发了小烟全面译介李白的决心。在《华夏集》后的第二年,小烟的译本《李白诗集》便问世。和《华夏集》不同的是,《华夏集》中李白诗歌只是一部分,而《李白诗集》,顾名思义,是专门译介李白。全诗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4首,涉及五言、七言、乐府等题材,全面反映了李白的生平和所经历的时代。小烟熏良对李白的热衷是发自内心的。在《答闻一多先生》一文中,小烟熏良提到他翻译李白的目的是要“介绍一个在中国最有名的古诗人给欧西的文坛”(徐志摩,2005:132)。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日本人向英美世界译介李白诗歌,是因为他认为李白既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让世界更多的人阅读李白诗歌是件愉快的事。

二、诗学观

在译介李白过程中,译者诗学观体现在译作中,翻译观和诗学观相互融合渗透,在传播李白诗歌的同时,也在文学领域和翻译理论方面结出了成果,这一点在国外译者身上共通存在。诗学观对庞德《华夏集》的影响毋庸置疑。庞德为了摆脱英国诗歌传统的束缚,打破维多利亚滥情的抒情方式、陈腐没有新意的诗歌用词以及僵化死板的诗歌节奏,致力对英语诗歌进行革新。中国古诗的“音乐美”、“意象美”和“神韵美”与庞德探索的新诗方向一拍即合,庞德为之欣喜若狂。他将自己的意象诗学融入翻译中,并在诗歌选材上别有用心,挑取那些以战乱离愁等战争题材为主的诗,试图以其中悲愁的意境去迎合英语世界期望重构和拯救的心理。实际上,战乱离愁正是当时经历战争折磨的英语世界人民的切肤之痛,因此《华夏集》与当时英美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庞德的新诗运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样作为意象派诗人的洛威尔以及弗洛伦斯・埃斯库弗,她们用短小精悍而意味含蓄的小诗再现李白诗歌的美,同样也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李白诗歌中简练精确、新颖含蓄的意象正是她们千方百计寻觅的,李白诗歌正好是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最佳例证。因此,在翻译时,她们以李白诗歌为武器,汲取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精华,打破了英美诗歌的传统范式,有力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

译介李白诗歌过程中,由于译者诗学思想的差异,一直存在将李白诗歌是翻译成自由体还是翻译成律诗的争论。中国译者中,以翁显良为代表的译者主张将李白诗歌译成散文,而以许渊冲为代表的译者却主张在翻译李白诗歌时须保持原诗的韵律。无独有偶,国外译者中,翻译诗学的不同同样将译者分化成支持译成律诗和支持译成自由体两大阵营。以翟理斯和弗莱彻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将李白诗歌译为律诗,而以庞德、洛威尔、埃斯库弗等为代表的美国译者,以及日本籍译者小烟熏良坚持将李白诗歌译成自由体。小烟的翻译诗学是“散体意译”,《李白诗集》中全部是通俗易懂、自由流畅的散文诗,而并非李白原诗中三言、五言或者是七言的诗歌形式。

三、误译

国外译者译介李白诗歌普遍存在误译现象。误译可体现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上,主要是拆字和拆词。拆字的译法在意象派译者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庞德继承了费氏的衣钵,认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因此可以拆开来理解。如 “明”可拆成“日”、“月”两部分,“”可拆成“木”在“日”中。而洛威尔在译介李白时强硬坚持“拆字法”。在她看来,将“图画文字”的汉字拆开,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含义融入译诗中,这样能与整首诗歌的意境相吻合。应该说,“拆字”是对汉字极不科学的理解,是冒险的做法,但对诗歌中个别的字,拆字法的确也产生了“歪打正着”的效果。至于拆词方面,汉语中的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表达一个整体概念,是不能随便拆开逐字理解翻译的。小烟熏良将“青春几何时”中的“青春”译成“The green spring”,明显是将“青春”一词分开理解。“青”译成“green”,“春”译成“spring”,但“green spring”合在一起和汉语中“青春”的意思早已大相径庭。同样 “兰陵美酒郁金香”一句, “郁金”是个单纯词,指的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香草。小烟将之拆开,逐字译为“golden hue”,着实谬以千里。小烟承认在处理这些“独有的国民性或民族特性”的名词时的确力不从心。他说,“在另一种文化中难以找到确切相符的表达方式时,翻译的难处简直没法设想”。文化误译体现在国外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化中诸如典故、俗语等一些特质的东西时,要么根本没法理解,要么理解发生偏差。比如,庞德将“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译成:“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 Why should I climb the look out? ”这就抹去了“抱柱信”和“望夫台”这两个典故所蕴含的特质文化,而“郎骑竹马来” 一句中,“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也扭曲了中国文化中“竹马”的意思。

尽管国外学者在译介李白时普遍存在失误之处,但实际上他们译介李白的态度是认真的,为之付出的努力是可贵的。休・肯纳在《庞德介绍》中提到,庞德在译李白的一首诗时,为了准确地将一种情调用十四个词表达出来,反复推敲竟长达六个月之久。洛威尔不通中文,为了精确理解汉诗,她在埃斯库弗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深入读透一首诗,她称道:“实有四条途径:其一,中文文本,为音律记;其二,词汇之词典意义;其三,汉字分析;其四,埃斯库弗女士的精心诠释,包括她认为我必须明了的典故、历史、传说、地理等。”同样,小烟熏良为了帮助英语读者正确理解李白诗歌的内涵,他煞费苦心地大量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对李白诗歌中的专有名词、文学典故等加以诠释,这种努力难能可贵。

四、接受

同一文明在不同时期接受情况是不同的。《华夏集》问世后,在英美世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河上商之妻:一封书信》一诗入选权威的《诺顿美国诗选》,被列为“美国名诗101首”之一。《松花笺》一直受到诗人、学者的垂青。它多次再版,直到1971年仍有重印本面世。《李白诗集》中,多首诗歌被英美作曲家谱成曲子,广为流传。不可否认,小烟熏良、庞德和洛威尔这三位国外译介李白的集大成者,在为促进汉诗和李白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小烟熏良.答闻一多先生[A]//徐志摩全集・第七卷・翻译

作品[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5).

[2] 祝朝伟.构建与反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Amy Lowell,Florence Ayscough.Fir-flower Tablets:Poems

From the Chinese[C].Westport Connecticut:Hyperion Press,

Inc,1971.

[4] Harley Farnsworth Mac Nair.Florence Asycough&Amy Lowell:

Correspondence of a Friendship[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45.

[5] 邬国平,邬晨云.李白诗歌的第一部英译文本――小烟熏

第8篇:李白名诗范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三句诗出自汉高祖刘邦之手,他是个开国帝君,几乎没有什么诗才与文化;但此几句诗,两千余年来却一直广为流传,主要原因在于诗内所含的冲天豪气。东汉末霸主曹操是一个以“气”名世的诗人。宋代敖陶孙《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颇道出他诗歌的特色。其诗气魄宏大,气势磅礴。不论是表现雄心壮志、抒发豪迈的情怀,还是思贤才之飞降、超人世之神游,都有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能使消沉者突起,萎靡者振作,勇猛者有跃跃欲试之慨。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写诗人登临碣石山,远眺茫茫无际的大海,心胸豁然顿开。海水迥旋翻滚,拍击着水中奇耸峭立的孤岛,发出阵阵隆隆的轰响。俯视碣石山上下,树木蓊郁青翠。秋风清朗,吹得大海涌起千层巨浪……真可谓“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能如此,其诗才总会具有一种可随时打开读者心扉的力量。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浪漫派诗人,他诗歌的杰出伟大,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诗处处冲荡散发着饱满浓郁的奇特之“气”。著名唐诗研究家裴斐曾明确指出:“太白之奇,盖自气生!”对李白这样的看法,此前一直未绝于史。如唐代吴融说李白“气骨高举”,裴敬评李白“其文高、其气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宋代苏轼赞李白“气盖天下”;明代王世贞以为“太白以气为主”,江盈科评李白“无一语一字不是高华气象”;清人叶燮认为李白与杜甫齐名,“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后直至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依然提出“太白纯以气象胜。”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此短短的几句诗,充满着李白英挺昂扬的少年锐气。大鹏是较早见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意象,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以说,此处的大鹏是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借其自比,是他远大志向与强烈用世之心的外化,也是其自信自强、激进奋发精神的体现。除去大鹏,那些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江河,雄奇峻丽、高出天外的峰峦,也常成为李白抒发奇“气”的载体。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纵横驰骋,气魄宏大;又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又见寥廓苍茫,气宇轩昂之姿,雄浑之中,多少闲雅!其豪迈超拔之气,确有撼山震岳之势。

酒与诗分不开,与李白更是如此。酒为李白的“气”平添一份胆力、一份亢奋、一份豪纵、一份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这是诗圣杜甫为诗仙李白所绘的生动写真。喜欢李白诗歌的人,很少有人不喜欢他的《行路难》和《将进酒》。前者写于李白被排挤出京之后的朋友宴饮,诗内虽有四顾茫然、歧路多艰之痛,也有寒冰塞川、积雪封路之难;但诗人仍能不沉郁低迷,而是自信乐观,心内有梦,并在结尾高唱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强音,体现出超强的生命活力与进取精神。《将进酒》被人视为李白的巅峰之作,是李白为与友人岑勋等登高饮宴而做。诗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句而起,豪壮之气,如挟天风海雨般向读者迎面扑来;中间又间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俊朗诗句,融入超凡脱俗的豪洒之气;最后,终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做结,欲倾生命之所有以抛万古之忧愁,既有壮士扼腕、英雄赴死之豪雄,又有万事不以为意、万物不以为贵的超绝豪逸,虽无“气”字,却牢牢为“气”所贯穿。

除去李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以“气”享名。如金末王若虚《滹南诗话》称:“且夫诗人吟咏,各本性情。东坡以豪放迈往之气,秉天才烂漫之笔,发为声诗,则英姿天纵,气吞九州,奔放不羁,浑然天成。”清人王士G云:“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郭也说:“(词)至东坡,以横绝一世之才,凌厉一代之气,间作倚声,意若不屑,雄词高唱,别为一宗。”近代蒋兆兰评:“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之后,词坛名家众多,彼此间有的差别明显,有的极难区分。如此,有方家即以“气”来将苏轼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如清人蔡宗茂指出:“词盛于宋代,自姜张以格胜,苏辛以气盛,秦柳以情盛。”苏、辛词风颇相似,甚至被视为同“以气盛”;而清人陈廷焯更进一步地区分说:“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从“气体”的角度,将苏、辛进一步区分开。

苏词是我国词发展史上的巅峰,也是古代词坛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一家。以气写词,以词抒气是其词极为突出的特点。如写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被公认为苏轼第一首豪放词,词中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全词虽由“老夫”开端,却充溢着一种渴望报效国家而又无路请缨的磊落勃发之概,一股“少年狂气”席卷全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最享盛名的代表作之一,词内有“大江东去”的豪阔、有对“公瑾当年”倜傥风流和功成名就的向往,还有因“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而生的失落和怅惘之感。在如此悲而壮、壮而悲的情感复调中,倾诉宣泄的是词人英雄失路的悲慨之气。此外,苏词中还常包蕴着一种向往自由,企盼超脱的奔放超拔之气。其中,既有不为物累之清高气格,也有“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游”的超越时空之博大恢宏气度。如其在黄州间,既写下了像《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那样的表现空明澄澈襟怀和孤高绝尘之意的词作,也不断抒发着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凭高眺远》)的纯真放旷情怀,表达出他“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同上)的摆脱尘世羁{、畅游仙界的浪漫想象。

第9篇:李白名诗范文

关键词: 李白诗歌;西域文化因素;胡化的家世;开放的文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142-05

一、西域丝路文化在李白诗歌中的表现

在盛唐的著名诗人中,一说到西域 ① 及丝绸之路,人们一定会首先想到两位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岑参。我们知道,岑参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⒅醒俏饔虻淖忱龇绻夂头缤寥饲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他的诗中。但李白的西域文化因素并不完全表现在他的诗中,而是烙在他的灵魂上,融化在他的血脉中。可以说,岑参诗中的西域文化成分只是表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对风物和景象的描绘上,而李白西域文化因素却体现在他的骨子里。他本身就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融的代表性人物。

在李白的诗中,西域的地貌风物和风土人情,是从他的笔下自然流露出来的。他并未刻意地来表现它们,不像边塞诗人岑参写了许多西域边塞风光诗,他甚至没有多少专门描写西域风情和风光的诗篇。也正如他描写长江和黄河的诗,李白诗集中也没有一首专门描写这两条著名江河的诗,而只是在其他诗中,不经意地将它们略貌传神地写上几笔,便使精神和境界全出了。他的有关西域风光的诗,也大体如是。他有关描写西域的诗,也不像岑参那样的真切如画,而是略貌取神,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虽寥寥几句,却将西域的风光的境界全出;写得如此阔大,如此气势,如此传神,恐怕并非全出于想象,那里有他先世的经历或他本人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才能写得如此动人。李白诗中的月,充满了西域的文化意象,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诗中的白玉盘,使人联想起《山海经・西山经》中关于玉山的传说,《穆天子传》卷二说是群玉山,大概所指的就在于阗附近产和田美玉的山,在昆仑山的山之北。而“瑶台镜”的瑶台,则是指神话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传说瑶台为五色玉制成,此瑶台传说就在西域昆仑的群玉山上。白玉盘在大唐内地是高档的工艺品,是很名贵的东西,只有皇宫和权贵家中才可拥有,一般人是见不到的。而李白小时就能看到,而将其比作月亮,说明这东西在西域产玉的地方,才容易见到。传说中西域的那个“月窟”,就是月亮的老家,也在李白诗中经常出现:“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苏 武》)、“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发白马》)、“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上云乐》)。李白写月的这些诗句,与西域文化的联系是很密切的。

李白对西域的地理是十分熟悉的。在他的诗中,关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城镇,经常出现。如果从长安数起,就有陇西、临洮、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玉关、楼兰(即高昌)、交河、安西(都护府)、于阗等一系列的城镇。李白对西域的风光描写,虽然都只是些片断的词句,但点缀诗中,也显现出西域的文化色彩。如: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塞下曲六首》其五)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三)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捣衣篇》)

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

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僧伽歌》)

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寄远十二首》其十)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九)

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这些与西域相关的地理和风光的词句,李白都很熟稔地运用其诗中。有咏边境战士辛苦守边的,有咏西域壮丽风光的,有咏天竺僧人迢迢万里来华传经的,有咏与中亚西海(指中亚的伊塞克湖,咸海等)的朋友飞鹦传书的,有咏西域昆仑山阆风仙境神话传说的,还有的是借老子出关西逾流沙的典故而借喻自己的先世曾流放西域的,等等。如果对中亚和西域地理和文化不熟悉,他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值得提出的是,李白与西域胡人的交往,多是在大唐内地发生的。除了首都长安之外,还有其他各地。这说明,通过丝绸之路,西域胡人带着他们的文化已进入和散布在大唐各地。

长安在盛唐时期,是世界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在这里经常能见到从中亚、西亚、南亚等西域地区来的胡人,其中有西域各国的使者,也有外国的高僧,更多的是胡商和音乐歌舞艺人来大唐经商和谋生。比如天宝二年在长安李白任翰林供奉时,曾见过西域胡人向玄宗献寿的乐舞表演,还作了一首《上云乐》以志其事 ② 。诗中所描写其西域胡人之相貌甚详:“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f岩容仪,戍削风骨。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这个康老本来自于西域的康居国,在乌孙国之西。在梁武帝时曾来到中原向梁武帝献寿。李白此诗是梁周舍《上云乐》的拟作。李诗中扮演康老即文康的胡人,其相貌十分诡谲,完全是一个金红色卷发、高鼻梁、深眼窝、绿眼睛的中亚胡人,很像是文康的子孙,与华人面貌差异很大。此相貌若非亲睹,是不能描写如此准确生动的。李白在其诗中,描写最漂亮活泼的是酒肆中的胡姬和诸胡族的舞儿歌女:“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m》)、“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这些酒家胡姬,多数是聚集于长安东西市的酒家,但也有是住在洛阳、金陵等大城市的,可见他们活动范围之广。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的乐师、歌者或舞蹈家,他们在全国各地到处表演,以其中亚的音乐舞蹈,扬名华夏。如李白曾在溧阳听过胡人吹笛:“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飞梁尘”(《猛虎行》);在历阳观看过胡姬歌舞:“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醉后赠王历阳》)可见这些艺术家已将中亚和西域的乐舞文化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李白本人也能自编自跳青海舞、脱帽舞 ③ 等,说明李白身心浸染的胡气颇深。

李白在金陵见到过西域的特产葡萄酒和酒器金叵罗 ④ ,在东鲁还喝过含有郁金香料的琥珀酒 ⑤ ,郁金香据说就是罗马通过中亚传过来的香料 ⑥ 。而李白《玉阶怨》中“水晶帘”中的“水晶”及《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中的“琉璃匣”中的“琉璃”的产地,即来自于东罗马帝国。据《旧唐书・西戎》“拂林”:“拂H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地方万余里、列城四百邑居。连属其宫宇,柱栊多以水晶、璃为之。”

此外像天马、大宛马、胡鹰、白鹦鹉、狮子、海石榴、胡桃等,都是西域出产的动植物,也在李白诗中不断出现,这说明中亚的特产,都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地来到了大唐的首都和内地,丰富了东土大唐的物种,成了内地常见之物。

二、李白的胡化家世之谜

李白的家世是一个扑朔迷离之谜。也许是他的家人没有给他讲清楚,也许是李白本人心里清楚,但却不愿讲清楚也不能讲清楚等原因,所以我们至今对他的家世也未能彻底弄清楚。但我们从大量的资料中可以感觉到,他与中亚地区和西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问题,到现在也只是一个推断,谁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但他的先世曾被流放中亚碎叶(一名素叶),虽不见于李白诗,但却是见于史书和李白传记载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这个碎叶的地理位置,按《新唐书・地理七》:“热海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四十里至碎叶城。城北有碎叶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也就是说碎叶城在热海(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西北约300里处。北依碎叶水和羯丹山(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境)。但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所载,在距碎叶城西五百多里的“炻咚匠牵城周八九里,诸国商人杂居也。土宜气序,大同素(碎)叶。南行十馀里有小孤城,三百余户,本中国人也。昔为突厥所掠,后遂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衣服去就,遂同突厥,言辞仪范,犹存本国”。这个炻咚匠牵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南临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南十馀里的小孤城,所住的三百多户中国人,是唐以前被突厥从中国内地掠夺过来的,其衣服是突厥式的,而其语言和礼仪却是中国的。这颇似中国移民在国外城中所建的“唐人街”“陕西村” ⑦ ,中国人在国外有好扎堆习惯,在这里得到体现。而李白的先世就可能是这个“唐人城”中的一员。但在中亚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它离碎叶镇不算远,隋末的西突厥的牙帐就驻在碎叶镇,唐太宗贞观元年至武则天天寿三年(627―692)间将安西都护府移驻碎叶。炻咚钩羌捌涓浇的小孤城,为碎叶镇所管辖,故李白先世所窜的碎叶,就包括了这座聚集着几百户中国人的小孤城。这里,我们就可以理解,李白的先世在异国他乡长期生活在一个汉文化集中的小环境中。所以他的先世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及礼仪都一直传承未坠。因此,长期居住过西域的李白之父,对中国文化仍有相当好的修养,就不难理解了。在他带领全家到蜀中时,还能指导少年李白学习中国诗赋等典籍,李白后来回忆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端游庐山序》),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又由于长期生活在西域,李白的父亲与胡人的交往机会很多,对当地的胡语和胡俗,也有较深的濡染,所以他能讲双语或多种语言。李白受到家庭的影响(不排除李白之先世之中有胡人血统),故对西域的文化习俗,也较熟悉。

隋代末年究竟有什么事让李白的先世从中原“被窜”或是“自窜”至西域的呢?据《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十一年(615)五月丁酉,杀右骁卫大将军、光禄大夫、J公李浑,将作监、光禄大夫李敏,并族灭其家。”原因是当时有一个方士曾向隋炀帝预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并建议炀帝“尽杀海内凡李姓者”(《隋书・李穆传》)于是隋炀帝族诛李浑、李敏。弄得天下李姓者人人自危,纷纷逃命以避祸。而李渊也因此被迫造反。所以李白的先世就可能逃往西域以避祸 ⑧ 。因之,李白其家可能是“自窜”而非“被窜”。其家先至碎叶,后又西移炻咚垢浇的小孤城。或来往于小孤城与炻咚辜八橐吨间。由于长期受突厥文化影响,胡怀琛称李白及其先世为“突厥化的中国人” ⑨ ,差或近之。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问题。如果说李白不出生于西域,为什么他本人及其诗歌,有那么多的中亚文化印记?李白家世有那么浓重的胡化色彩?他为什么会中亚的月氏语 ⑩ ?他为什么自称“乡关渺安西”(《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他是一个混血儿,还是一个胡人?他的先世到底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流放到西域,在西域又具体地经历过哪些地方?至今仍猜测不已,争论不休。如李白的相貌,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李翰林集序》)还真有些不像是纯粹的汉人。他的父亲给他起名白,字太白,范传正说李白是“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所谓“取象”的星象,指的是长庚星,古代指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金星。亦名太白星、明星。《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这里面隐含着李白先世的居住地和李白的出生地,是说李白有来自西方之意。“太白金星”:五行中,金属西方,金色为白。其父命其名曰白、字太白,真的不是没有来由的,应是有些隐喻的。再说李白的父H“李客”这个名字也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名字,应是当地人对外来人的称呼。更奇怪的是李白将其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明月奴”和“颇黎”,也不怎么符合汉人的习惯。而是令人联想与西域胡人的习俗有关。这些都有人考证甚详,不必细说。他自称是李唐的宗室,为“凉武昭王本攀浪铩保李阳冰《草堂集序》)。按辈分计算,应与唐高宗是一辈。又因“难求谱牒”又“漏于属籍”(范碑),不被宗正寺承认。他又与李唐宗室人物,胡乱攀辈分,这些现象都使人心生疑窦,这个口好大言的李白,其身世是否有假?是不是他为了便于晋身而编出的一套假世系而冒充宗室?或是他真有胡人血统而故意隐瞒之?如果我们从李白及其家庭的胡化色彩来看的话,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与中亚文化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的了。我们还可以从《天马歌》中一窥李白与西域和中亚文化的关系。这首诗因有太多的西方意象,而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来自于中亚的“月支窟”的一匹天马,它“腾昆仑,历西极”,曾是穆天子车驾游西域的八骏之一,曾吃过“玉山禾”即西王母群玉山上的仙草。这匹天马正是李白的自喻,他曾经“龙跃天衢”、照耀皇都,有过光彩的历史,但如今却老了,为人所弃。这首诗可以说是李白一生的缩影。隐约说出了他与西域有关的出身和在长安曾经历过的光荣与目前所遭遇的冷落。美国学者艾龙先生曾经对此诗做过专门的研究 B11 ,此不赘述。

三、李白诗歌丝路文化色彩的文化意义

唐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都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来完成的。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如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联系,都是通过丝路来完成的。中亚的丝路是中国与西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如中国通过西域的丝路,将欧洲、南亚的珠宝、香料等传到了中国,而中国则通过丝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到了中亚、南亚和欧洲,起到了相互交流和互通有无的作用。

除了物质文化的交流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的交流,如思想观念、宗教文化、音乐歌舞、绘画、习俗风尚、精神等等。

李白诗歌的丰富多彩性、他身上散发出多种文化的魅力,他的个性和诗风,与西域中亚文化是有密切关系的。崇尚日月和光明,是中东和中亚各国和民族的特有的宗教习俗。像唐时传入中国的祆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崇尚日月、光明的内容。《旧唐书・西戎传》“波斯”:“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又《旧唐书・西戎》“疏勒”:“俗事祆神,有胡书文字。贞观九年,遣使献名马,自是朝贡不绝,开元十六年,玄宗遣使册立其王裴安定,为E勒王。”此二条可证崇尚“日月水火”的祆教是从波斯国经过疏勒等地传到中国的。李白诗歌热爱光明,喜爱月亮,李白命名其子为“明月奴”,及传说其妹名为“月圆”,都与中东和中亚信奉祆教等宗教有关。又其喜爱星月的爱好,也有似于伊斯兰教。至今的伊斯兰教堂,仍有星和月的标志。如土耳其这样的伊斯兰国家,其国旗上就是月和星。除了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外,如天竺国传来的佛教也是先经过中亚和西域地区中转而传到中原地区的。初盛唐时代的中亚诸国和西域地区,多信仰佛教。李白在《为窦氏小师祭璇和尚文》中说:“绍释风于西域,回佛日于东维。”是说这个璇和尚是从西域过来的僧人。这说明佛教是由天竺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传过来的。隋唐时曾在碎叶城驻牙帐的西突厥也信仰祆教与佛教:“突厥人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是很宽容的。不仅火祆教在突厥汗国境内得以保护或留传,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在突厥社会中得到了传播。” B12 只是到了后来,伊斯兰教才在西域逐渐代替了祆教和佛教。在文化艺术方面,天竺的佛教绘画艺术,也经过西域的丝路传到大唐。李白《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一文,就讲湖州刺史夫人为超度其夫而绘制的一幅佛教绘画,里面画有西方净土的佛国天堂画。据李白所描写,其中绘画的内容,艺术形式,就颇似敦煌莫高窟中的西方净土相变壁画。而敦煌的壁画,则源自于西域和天竺的佛窟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这些绘画中,供佛的宝物中有砗磲、琉璃、颇黎、玛瑙等七宝。这些宝物都是西域国家有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西交通的商道,更重要的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之通道。它是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相联结的一条红线,将中、西方物质和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联为一体,促进了丝路沿线上的国家和民族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他们与中国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李白是一个“海归”或“海归”的后裔,受到中亚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当时能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故具有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外来文化的异彩。西域的中亚文化在李白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只是所接受的外来文化之一。其他还有东亚的日本文化和朝鲜文化,也是李白接触的外来文化。像李白与日本友人交往,曾身穿日本裘,李白观看过朝鲜的海东青舞蹈等。李白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好奇性和吸收性。他“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就说明他的好奇心极强。他像海绵一样,喜爱一切新鲜和新奇的东西。他的文化视野是十分开阔的,而且极具包容性。他的习剑和尚武,就受到西域胡人的尚武之风的影响。

由于大唐的对外文化开放的政策与丝绸之路的开通,及李白特殊的家世,才产生了李白这样的融西域丝路文化与中国文化于一身的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典型的盛唐诗人。丝路文化夺目的光辉,使李白诗歌显现出突出的丝路文化色彩,增添了他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西域是一个古老的称呼,而中亚是现代的地理概念,其实二者的内涵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中亚的现代含义,是指中亚六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等国。而广义的西域,则指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甘肃的西部、新疆全部、中亚各国以及部分西亚、南亚和中东等部分国家和地区。丝路文化则指丝绸之路沿线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与西域文化同义。

②关于《上云乐》的系年,有不同的意见。胡震亨、王琦等均以为写于肃宗朝。但肃宗朝李白并未有入京。故安旗先生系此诗于天宝二年,见余从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1年,第474页。

③《东山吟》:“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资治通鉴・梁纪》卷一五四:“荣方与上党王天穆_徽,脱荣帽欢舞、盘旋。”胡三省注:“唐李太白诗云:脱君帽,为君笑。脱帽欢舞,盖夷礼也。”

④《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⑤《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⑥[美]谢弗:“从郁金香深橙色的柱头里提炼出来的芳香染料,是古代商品贸易中的一宗重要商品。在普林尼时代,郁金香生长在希腊和西西里,罗马人用它来调配甜酒。……641年(贞观二五年)和743年(天宝二年),天竺国和安国分别向唐朝贡献郁金香。”《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5―126页。

⑦据2004年4月13日:《新京报》在《哈萨克“陕西村”:完整保留了明清习俗》的报道中说,在哈萨克斯坦离碎叶城三公里的地方有个“陕西村”,是清代1877年过去的,村子的2000多户村人至今还会说陕西话。

⑧此论参考刘友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2期。

⑨《李太白的国籍问题》,原载《逸经》1936年3月第3期,又载《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⑩李白:《寄远十二首》其十:“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诗中说他“笔题月氏书”,说明他通月氏文字,没有西域文化背景的话,他是不可能认识月氏文字的。范碑中说他“草答蕃书”,不为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