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李白最霸气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1、曹植最霸气的一句诗是: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它出自曹植的《赠白马王彪》。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送给友人,气势磅礴,既霸气又有豪情。这个名句问世后,受到了不少名家推崇。

3、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4、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人不轻狂枉少年”

狂妄,虽然不是件好事,有可能会让你万劫不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但是却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韵意!

楚汉之争,长达四年。经历了不下上百个战役。虽然最终刘邦取得天下,但项羽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西楚霸王!虽然,你刚愎自用,不肯再洪门杀死刘邦,气走亚夫,让楚军陷入险境,但是你这都是英雄的举动,不想用小人之举杀死刘邦,此乃真英雄也!别人都说你有勇无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你置之死地而后生,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下令凿毁战船,扔掉粮草,与秦军决一死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你败走乌江,热血洒满江面,但是你是王之无愧的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狂妄却自信!

公元前383年,《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商鞅更是为了变法丢掉了生命,你情况,却满腹经纶,发动变法,却不知已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虽然陛下听从你的意见,但是众口铄金啊!!是、,你在变发成功在即之时离开了———因为你的轻狂!但是你无悔!人不轻狂枉少年,变法可以使我大秦强盛,即使献出生命又何妨?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李白,一代诗仙。却嗜酒如命年少时想考取功名,报效祖国,却屡遭排挤。但是你不在乎。…·“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可是你没注意到高力士的脸已经阴沉下来了吗?很快你便被远调他乡了!你年少轻狂,但是你有狂妄的资本,只有你才配写下“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张狂诗句!你!李太白,张狂的一代诗仙!……

第3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论文摘要】在异常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文士大批南迁,南唐较为稳定、富足,加之南唐三主均儒雅好文士,文士纷纷来归,致使本国人文最盛。南唐诗坛的两大诗派“姚贾体”诗人和“白体”诗人又成为五代十国诗坛两个主要流派,其诗人和诗作均为当时各国之首,诗的数量超过北方地区的总和,接近南方诸国诗总和的50%,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南唐诗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大多研究者认为无足论者,其实,此时期诗歌在由唐至宋的诗歌发展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国诗歌由唐向宋的过渡时期,而五代十国时期诗歌最有成就的则是南唐,南唐诗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的主要成就,正如历史学家任爽所说:“南唐文学艺术之盛,在五代十国时期首屈一指。”

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是较为动乱的年代,此时战乱频繁,中原地区在短短的53年间,便有五代相更迭。北方的动乱,导致大批文人南迁,或谋生路,或寻求明主。又加上朱温专权,仇视士人,“屠戮唐清流于白马驿,投之黄河,使为浊流”。这样就加速了士人的南流,而南方的前蜀和南唐就成为士人的首选之地。据统计,北方士人归南唐者,载于史籍者就有48人。故而南唐为当时人文最盛之国,其诗人数量居南北方各国之首,诗的创作数量也最多,据统计,唐末五代作家的诗文集总数为879卷,其中北方地区为234卷,占总数的26.6%;南方各国总数为645卷,占总数的73.4%,而在南方诸国中,吴及南唐成就最为显著,接近总数的50%,计有诗文297卷,诗歌达2228首之多,这不仅是江南各国望尘莫及的成就,就是整个北方地区也难以与之等量齐观,比整个北方地区多出846首。赵世延为陆游《南唐书》作序时说:南唐“虽为国偏小,观其文物,当时诸国莫与之并”,所以,在此种意义上说,南唐诗歌的创作成就代表了整个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成就。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诗人的自身因素。

其一,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给南唐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南唐在39年间历经三主,这三位君主都是偏安江南一隅,无统一天下的雄心,而是注重休养生息,保国富民。在烈祖李昪统治时期,因以南唐代吴,自感有“谋篡”之嫌,内心颇不自信,深恐引起朝中土著大臣的反对而坐不稳皇帝宝座,所以他的主要心思在于稳定自己的地位与统治,无心对别国进行攻伐。再者,他也是一位较为仁慈的君主,他统治的十多年间,国内局势的稳定,给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也使本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成为江南较为富庶的国家。

其二,文士的被重视和南唐偏安一隅是诗坛繁荣的重要原因。烈祖比较优礼文士,大批文人为其所用,因此别国的文人学士纷纷来归。他执政时,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邱、骆知详、王令谋为馆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本国和外国的文化精英荟萃南唐,为南唐诗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另外,到了嗣主李璟、后主李煜统治时期,南唐的国内局势已走向衰落,更没有了扩充疆土、统一天下的大志,相对于北方频繁的朝代更迭,在这种相对稳定、偏安一隅的形势下,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其三,君主对文学的爱好影响了诗坛。嗣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也和先主一样,不但优礼文士,厚待墨客,而且也作诗填词,二人的词已不用赘述,诗作也相当有成就。南唐的累世好儒,又致使北方的一些文人纷纷来归,到南唐谋求发展,这些南迁的文人学士,对南唐文学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较有名气的有:江文蔚、史虚白、陈陶、江梦孙、伍乔等人,这些人在五代十国的诗坛上都有相当大的声望,为南唐的诗坛提高了地位。

南唐诗在五代十国诗歌的发展中,有执牛耳的地位。晚唐诗坛的余风在南唐继续风行,如晚唐的姚贾体、宗白体、温李体诗在南唐诗坛盛极一时,蔚为一代诗风。有的学者认为:“五代十国的诗歌主流大致有二:其一学白居易,中原各朝及各藩国台阁诗人多趋此体,其二学贾岛及其变体郑谷等,庐山、湖湘、荆渚等地隐逸诗人多走此路。”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上承晚唐,下启北宋,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它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而此时期诗歌创作成就最著的南唐诗坛,最能代表五代十国的诗歌创作主流,南唐诗坛上的两个大的流派“姚贾体”、“白体”基本上成了五代十国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集中体现了此时期的诗坛风貌。这一格局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因素和诗人的心态、人格因素。

“姚贾体”诗人群的形成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造成的。如上所述,由于南唐上层统治者不作为的原因,也导致了一些雄心勃勃的文士的失望、失落、苦闷,从此,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宏愿也随之化为泡影。这类诗人中,韩熙载是较为典型的一位。这些士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反映到诗作上,便是写一些逃避现实、吟咏性情、内容细琐、视界狭小的诗,师法姚合贾岛诗风。

学者贺中复先生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着规模可观的宗白诗风,其势力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学姚贾、效温李者,从而代表了此时期诗歌的基本创作倾向。”此说堪为不争的事实,而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南唐的社会现实又把本国诗坛的宗白诗风推向了极致。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师法白居易的吟咏怀情和次韵酬唱。南唐的白体诗坛的主要奠基者是李建勋、孙鲂、沈彬,后经徐铉、冯延巳、江文蔚、乔匡舜诸人的摇旗呐喊,鼎力奉行,终在南唐诗坛蔚成风气。此种宗白诗风的形成像以上所论的“姚贾”体诗人一样,也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和诗人自身的原因,诗人们普遍感到理想幻灭,由原先的建功立业转向知足保和、寄情花鸟风物、宴游逸乐,去表达自己的一种闲适情怀。

诗人由于理想的幻灭而没有了在诗中抒发抱负的基础,便转而吟咏人世间的琐屑之事,于是,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体现出白诗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这类宗白诗人中,徐铉诸人的诗创作最具典型性。翻开徐铉的诗作,特别是他在南唐时的300多首诗里,几乎全部是应酬赠答之作。在这些吟咏性情和次韵酬唱的诗作中,几乎全是对人生的感叹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形成卑弱的诗格与衰微的诗风。此种诗风反映了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诗坛概貌。

综上所述,在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相对稳定局势、优礼文士政策和君主的喜好诗文,导致了诗坛的兴盛,拥有诗坛霸主地位;而南唐诗坛“姚贾体”诗和“白体”诗又最能代表五代十国时期的诗创作,成为当时的诗歌主流,所以说,在此种意义上,南唐诗代表了五代十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任爽.南唐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m].长沙:岳麓书社,1989.

第4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当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封西楚霸王之时,他的多疑与自负开始让他背离天道,其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风光一时,敢让阿房宫大火绵延三百里,亘古霸气,迄今谁能!

当项羽最终被困垓下,士卒离散,四面楚歌,横亘眼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黑云压城的万千铁骑时,他发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的徒叹。

一生胸怀大志,勇猛无比,知情重义的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手抚乌骓,面对虞姬,撕心裂肺之痛和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凉感慨油然而生,也许他企盼还有奇迹出现,还希望有机会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可是,一切大势已去,皆都“可奈何”,再没有比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处境到了末路更让人为之心痛,饶勇无比的项羽这时候竟然觉得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那种震撼的悲凄痛彻心鼓!面对心爱的虞姬也只能“奈若何”了。

纵观项羽的兵败,积极的一面自不必说,多疑、轻信、自负都为原因,可自古偏就以成败论英雄。相比下来,刘邦则知能善用、广纳贤才、能屈能伸最终夺得天下。建汉初期,他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社会进步,而他的知能善用更为他坐稳江山打好了基础,论武有韩信将兵,论文有张良运筹谋局,论内政有萧何把关。各路人马、山头、部下、良将、弱兵……。都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献策、肝脑涂地,如此这般,刘邦岂能不安定江山。而据史记记载,项羽败后,他命士兵取其首级有奖,致使项羽尸首被四分五裂?据此论来,刘邦是有情还是无情?

而项羽呢,进关不安民,火烧阿房宫,斩杀子婴,纵容扰民。在兵困垓下之时,却念良驹恋虞姬,就连自刎也愿把首级留给故人去领赏?如此之举,究竟,他是无情还是有情?

几千年前的血风腥雨早已成过往云烟,而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们如今也早已经是风干的黄土一抷。论理,几千后,人们评价刘邦项羽谁是英雄这类话题已很客观。毕竟,汉高祖刘邦功勋盖世,汉王朝稳霸江山400余年。但后人对刘邦、项羽两人评价却各异,甚至有人评论刘邦“流氓打败了英雄。”而千年引评不能不说明问题。之于刘邦,广收人才、知贤纳言,最终方能稳坐江山。公元前202年,那个如血的黄昏,那个血腥的场面,那个让他困扰了多少年曾与他共患难的兄弟终于如他所愿自刎乌江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几千年过去了,那个逝去的他眼中的“败寇”,在历史风云变幻了两千年后人们依然饶有趣味并深情往之的念着他。

古往今来,太多的文人骚客赞美着项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垓下之围自己的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时,他想的已经不是天下也不是自己而是自己最爱的女子和坐骑、、、、、、

也许李清照犹如千年后的众多女同胞,心仪的是项羽不论是西楚霸王还是在乌江受围,心里怜念的还是自己最喜欢的女人虞姬,此情的忠贞不渝可谓感天动地,即使穿越两千年历史,依然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还是公元202年的那个如血的日子,断裂的碎箭和长矛散落遍地,处处弥漫着死亡和绝望的气息,乌江怒吼着、呜咽着、观望着、倾听着。末日穷途之时,项羽和自己喜欢的虞姬完美配合了一曲《垓下歌》与《和垓下歌》,演绎了最动人最凄楚的千古绝唱《霸王别姬》,霸王徒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起舞,泪流哽咽和唱《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忠于爱情,为让项羽无牵挂尽早逃生,碎心歌罢,拔剑自刎。

以史看,项羽是败军之将,刘邦是开国之勋。但从人格力量和美学角度看过去,项羽因了虞姬,因了在最后一搏的生死关头竟然对虞姬“泣泪诉说”,让后人,尤其是女性同胞,觉得这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西楚霸王更具人情味,比起那个“萝卜白菜通吃的”刘邦也就显得更纯真更唯美了。

清诗人何溥有诗《虞美人》:“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瘦腰(指虞姬)。”也许,因了虞姬,项羽的人生历程中多了些许人性的光彩和温情,美女配英雄,也缘于此,霸王别姬便成了几千年来后人喋喋不休的一个话题。

第5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旷世奇才。他的诗给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既能真切地表达感情,又不失与生俱来的豪迈洒脱,让人无法忘怀。好一个李白啊!由不得想穿越时空一睹他的风采――在重岩叠嶂之上,他一袭白衣,把酒望月,高咏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的大气豪情,他的豁达心境,他的开朗性格,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绝响李白

文/宋浩浩

唐名贤李白,是我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以前读他的诗歌,都为他飘逸的仙气所折服。我甚至想写篇《李白不是人》的文章来表达一下我对他的崇敬之情。纵观古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我看“不是人”的称呼也只有在名贤李白身上才能成为褒义,成为绝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僭越享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和他争。王侯将相曾经风光,琼楼华宇几度秋凉,那些奢华不可一世而可笑的五陵豪杰墓啊,最后都锄作了万顷耕田,那些曾经梦想升入天堂的小人和奸雄啊,几乎都入了地狱。只有李白,唯独李白,醉是仙,睡是仙,伏是仙,仰是仙,生亦是仙,死亦是仙。

可是,最近读李白的诗歌,我竟流泪了。也许大家觉得,李白这样的人,这样的诗哪会让你流泪,跟着他潇洒快活还来不及呢。也许看上去确实是这样,他是个乐观的诗人,至少不乐观时,他提起酒壶,举起酒杯,一杯不够三百杯,喝完又乐观了。他胡说胡话写出来也是千秋绝唱,挠挠痒也是诗,抬抬脚也是诗,睡在花丛里打鼾也是诗,拿着宝剑换美酒香肉吃也是诗,他处处是诗。

当读了李白最后一首绝笔诗的时候,我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心中的情绪了,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享年62岁,在他去世前,他悲欣交集,写下了这曲《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写得如此悲怆凄凉,如此沉郁孤伤!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作者可曾经是潇洒弄扁舟、散发邀明月的李白啊!在这首诗里他写道,后世之人,你们看呐,大鹏振翅在苍穹里翱翔,但是飞到半空里就体力不支了。大鹏可是要飞向太阳的啊,但在途中,在半空里,羽翼却被扶桑这棵残忍而无情的大树牵绊住了,翱翔不了了!仲尼当年去世时,谁为他哭泣的,而如今,我李白,我唐代第一名贤李白,本该翱翔宇际的鲲鹏,也要离开人世了。从今往后,谁为我哀伤,谁为我出涕,谁为我悲恸啊!

潇洒绝尘如李白,写了那么多川行华章,人生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个字竟然是“涕”。谁人知道他的心境,李白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选自《张家港日报》)

赏读:

在我们心目中,李白一直是个“斗酒诗百篇”的乐观豪放之人,但本文却通过引用李白的《临终歌》,给我们展示了李白的另一面,让我们全面、真实地认识了李白。作者把自己对李白的景仰之情和理解之情融会于叙事之中,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感情,同时也以情动人,让读者深受感染。

笑说李白

文/余 月

不忍笑出声。

随意翻看安意如写的书,她说李白好像随身带了个取款机,到哪儿都可潇洒度日。

“千金散尽还复来”,还真是应了安意如的戏说。

不是腰缠万贯,不是有大款资助,谁能时常“金樽对酒”,谁能大言不惭“千金散尽还复来”?

就是香港船王,就是球星姚明,就是当今歌坛天王周杰伦,也不敢公然如此夸口。

这就是李白,纵然颠沛流离,冲口而出的,也是奇情异彩。

即使身无分文,“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也要又狂笑又唱歌,兴高采烈地谈说“乐事多”。

李太白的诗天马行空,高峻恢弘。李太白的人豪侠俊逸,慷慨激昂。

自叹不得志,叹得刚烈奇伟。送朋友远行,也是气势磅礴。

李太白的诗,少见颓然之气,哭哭啼啼的事更是不见。

怪不得毛润之先生带出了一股“扬李抑杜”之风。

李白的广阔胸怀、奔放热情及仗剑走天下的英雄气概正契合了大国领袖的王者之气。

魏颢描摹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藉。”

是说李太白眼神电光火石,炯炯发亮,嘴巴张大有如饿虎的嘴巴,穿宽大的袍子有时束带,风流倜傥难以言说。李白不仅才气横溢,还是个相貌高岸的伟儿郎。

如此神形完美齐备,才可俯瞰尘寰,吞吐一腔才气、义气、豪气与霸气。

李白的超迈壮烈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人们还是更喜欢李白的超迈。

对唐代诗坛并峙的两座高峰,敬重一样,崇拜一样,但就是更喜欢李白。这大抵是因为杜甫的妈妈在诞生伟大诗人时,并无星星掉落进怀里。人们天生是喜欢童话的。

喜欢“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喜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喜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傲;喜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失意;喜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喜欢“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的清朗;喜欢“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仲尼亡兮谁为出涕”的沉痛……

也喜欢他谪仙人、诗仙、侠客、道士、旅行家、纵横家、隐士、酒徒的种种角色。一个人兼具如此多的角色,也算是空前绝后。

上下五千年,数风流人物,算谁纵横四海,笑傲江湖?

李白,这个盛唐文化中傲骨凛然的英雄,当在排行榜之首。

有一个名唤汪伦的“铁杆粉丝”为见偶像一面,修书一封,说安徽泾县他的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盛情邀请偶像去玩。诗仙也没上网查查资料核实真假,也没请经纪人计算一下此行的利润,也没看看银行存折上还有多少余款,喜滋滋地立马收拾行李就去了。结果,哪有什么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十里桃花”乃十里之外有桃花数株,“万家酒店”乃万姓人氏开有酒店一间,呵呵,诗仙被忽悠了。这忽悠诗仙的汪伦乃一介村夫,汪伦向诗仙解释何谓“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诗仙豪笑数声,与之相拥成朋友。汪伦夫妇如何好酒好菜招待被忽悠来的偶像自不必说了,诗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已表。

活着如李白,呵呵……真是痛快淋漓。

甚至喜欢他醉后捞月,随月而逝的传说。

(选自《江阴日报》)

第6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超燃的奥运赛场上,除了为英姿飒爽的奥运健儿呐喊助威,许多观众也注意到转播解说词里频频出现的古雅诗词,纷纷感叹“太美了!”“中国人的浪漫”。

 

 

 

专业又文雅的解说员引用了哪些诗词?

 

通话万丽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女子双人十米跳台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是李商隐在赴任梓州途中,重读连襟韩瞻十岁儿子韩偓(小名冬郎)的赠诗,写下的两首答诗之一。

 

李商隐为什么要回赠一名十岁少年的赠诗?从完整的诗题中可略窥一二:《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也就是说小韩偓的诗歌让满座宾朋都“惊呆了”。

 

因此,也就有了这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自古有梧桐栖凤凰的传说,有凤凰“非梧不栖”之说,李商隐用“桐花鸟”的典故,将韩偓比喻为“雏凤”,将自己比喻为“老凤”,感叹韩偓的才华、成就将来必定在自己之上。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男子双人三米跳板

 

“今年17岁的张家齐和16岁的陈芋汐一跳定乾坤,在这场最大年龄差超过20岁的竞赛当中,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陈芋汐/张家齐夺得冠军,解说员引用的这句典雅清丽的诗歌,在意境与使用上再合适不过。

 

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李邕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在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大名士,不拘俗礼的李白谒见李邕时,写了这首《上李邕》以示态度。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引用孔老夫子的“后生可畏吾衰矣”,表达了诗人“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的观点。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双人三米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思埸/王宗源获得冠军。解说员用李白创作于青年时代的这句诗歌,形容两位首次参加奥运、正值弱冠之年的健儿之少年英气与远大前景,恰如其分。

 

一剑光寒定九州——女子重剑

 

凭借着加时赛的一剑封喉,中国剑客孙一文在奥运会女子重剑个人决赛中,拿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第三金。

 

这句诗出自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原句为“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 ”,被解说现场改动为“一剑光寒定九州”,与比赛现场气氛更为相称。

 

“(这处改动)解说员应该是下意识脱口而出,非常应景。”有豆瓣网友指出,古龙也是从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的古诗《献钱尚父》中获得灵感,原句为“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这个版本的诗句,你更喜欢哪一种?

 

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国组合崔晓桐、吕扬、张灵和陈云霞4位姑娘以6分05秒13这一世界最好成绩夺冠,帮助中国赛艇队首开纪录。

 

赛场上,中国赛艇队犹如一支穿云箭,直冲终点。当中国女子四人双桨一路领先时,解说员感慨:“(姑娘们)多了一些‘一棹逍遥天地’中的潇洒!”

 

这句诗并非流传千年的古诗,而是出于一名当代诗歌爱好者张治国之手。据“诗词在线”网站所示,张治国来自湖南浏阳,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硕士,曾执教鞭十余载,现从业于银行。这首《泛舟洞庭湖》无疑将洞庭湖上泛舟人的从容,与奥运场上女将们的英姿绝妙串联。

 

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赢得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解说员以“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表达出对运动员的赞美与感叹:除了大雪天你身上那三重白雪,这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将白衣穿得如此美丽?

 

这句诗同样诞生于当代作者之手,据网友讨论,该句出自《剑侠情缘网络版叁》(一款武侠风格的网络游戏)爱好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后多次被新闻报道、网络歌曲、网剧剧评所借用,足见解说员的诗词库存堪称“涵盖古今”。

 

此外,还有自由体操的“胸有惊雷,面如平湖”、 皮划艇的“一骑绝尘乐逍遥”、 水球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场“奥运诗词大会”,你能得几分?奥运会即将过半,让我们继续期待学富五车的解说员还会贡献哪些“诗歌金句”吧!

 

 

 

 

 

 

第7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在中国古代南北朝以前,旅游两个字是分开的,没有旅游这个词。而到了南北朝时代,南朝诗人沈约的《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是旅游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但我觉得,当时这个词也不可能有现在旅游一词的内涵。以后历朝历代都有该词出现,但是该词偏重在游的方面,即外出游玩之类方面,即快乐出行,旅的成分不多。

   在我国古代,旅与游是两个意义差别很大的词。一看到旅,往往有苦的成分在里面,象旅人、苦旅、羁旅、旅愁、穷旅、旅怀、旅思、寄旅、旅途等,古代的旅行,虽不能说是苦差事,但也确实没有多少乐的成份在里面,总有种孤苦零丁的感觉。象现在的学者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你看看,是苦旅耶,如果写成文化苦游的话,岂不让人笑得麻了舌头。虽说是苦旅,但是里面含有一种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为了某种目标或者心愿,甘愿以苦为乐,以旅为手段实现之。人生即旅行,所以叫人生旅途,既然是旅,那就有欢乐,痛苦,失败,成功,磨难,风平浪静,交织在一起,伴随我们的一生。古代的智者传道,都是用的这种方式。本人从书上看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孔子率领门下众弟子周游列国的14年之旅了。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离开自己的祖国,踏上了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旅途。但是处处碰壁,在你争我夺的称霸时期,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很难有市场,各国的君主争相网罗具有王霸之术的人才,当然对孔子这种人只能礼遇,不能重用了。甚至在旅途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据说孔子在旅之前,卜了二卦,一是第22卦,贲(bì)卦,山火贲,贲就是装饰的意思;二是第56卦,火山旅卦,失其居,以为旅。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旅,旅在外,少亲人,这在易经中都有明确的表示。孔子占到这二卦后,再对照自己在鲁国的处境,明白就是留在鲁国,也是装饰品,国君虽然恭敬我,但是不会重用我。于是决定遵从旅卦的启示,开始周游列国之旅,孔子还算不错,不是孔子一个人之独旅,而是带着他的研究生一起旅的,彼此有个照应。象秋思之祖马致远的秋之穷旅,一个人孤零零的骑在一匹瘦马上,那是多么的凄清,称之为苦旅实在是不为过也。离家在外之旅,难处很多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送了命的也大有人在。

而游就不一样了,往往是与高兴快乐愉快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有时游的也很苦或者很累。象春游、秋游、夏游、冬游、陆游(哈哈)、海游、太空游、遨游、神游、逍遥游、云游、信天游、漫游、乐游、游兴大发、游历等,都含有点快乐的成份在里面,一般用游人如织来形容游人之多和热闹。可以说,古今中外这些文艺大家创作出来千古流传的作品,大部分都是游出来的,象游的诗,游的画,游的文章等。古代人虽说读四书五经,但是他们并没有读死书,他们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学以致用,提倡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并不是现代人说以前的读书人是书呆子的那种,所以出现了游学这个词。虽然有部分大家游的很苦闷,写出来的游记、游诗也很忧郁,但是大部分的游作品还是以快乐清新明快为主的。最著名的当属李白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李白游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大作,《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楼送名士,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无丝毫感伤,才写出这留传千古的佳句。写庐山的诗就有好多首,《望庐山瀑布》,意境多么朦胧优美,气势多么宏大。《梦游天姥吟留别》,多么辉煌华丽,多么气势磅礴,多么挥洒浪漫。这不都是诗仙游出来的吗,况且梦游这个词可是中国人李白发明的,比弗洛伊德的梦游早了1000多年呀。还有杜甫的《望岳》,如果老杜没到过泰山,他能写出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格局雄伟的名句吗?所以说,大家不游是绝对写不出这些名篇的,没听说哪个大家闭门造车能写出好的作品。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是游了,也写不出这些大作。

现在旅与游结合,成了旅游一词,把古代旅与游各自含义中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对个体来说,旅游成了陶冶情操,休养身心,增长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国民经济来说,旅游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了一个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交流等,而且污染少,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业门槛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推动旅游资源丰富而比较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我国更是处在上升阶段,未来发展目标把我国从旅游大国变成旅游强国,从事旅游业应该大有可为。

每每听到同事、同学、战友、朋友旅游回来后说,哎呀,真是累死了。我就问他们,光是累了吗,有没有收获呀?他们就说,收获还是蛮大的。我说这就对了,不能全是苦的吧,要是全是苦的,谁还会乐此不疲。这正是上面我们所探讨的,旅是苦的,但不痛苦。游是乐的,连在一起,就是苦乐相随,苦乐相伴,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乐的成份多,苦的成份少。这也正是旅游的魅力之所在,真谛之所在。

第8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中国——古老东方的一条龙.这个古老的名字,又重新唤发新的诗意。经历了千百的沧桑岁月,经过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又站起来了,又打骨子里傲起来了。

中国——她不傲,但她不能不傲。

傲中国可以有一千种,一万种理由。其中最浪漫的是:她是诗词的国度。

诗词傲,则她更傲。

品读一首诗,就如同品读一柄古剑。折戟成沙但铁未销,依然威风凛凛,诉说着英雄不在成败的精魂。它在大漠中拼死一战,视死如归。谁说折断的剑,不是一柄好剑。一个盛唐的春秋霸业,也不正是着无数把折断的剑,所打来的吗?谁叫唐诗生于唐朝,如果无数诗人看不到这折戟沉沙的剑,而也就不会有杜牧的长歌当哭,李商隐的凄哀伤感,还是李白的笔端风雨,杜甫的塞上烟云。一个盛唐的曲折历史,烙印在其中。

千年而不衰的唐诗生于中国,唐朝有生于中国。

中国傲,就傲在她的古老,五千年的文明史,谁能叫她不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的豪情壮志,竞显其中,讲诉着古战场上决定古中国的命运的历史。不是这样,哪会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离情别绪。

第9篇:李白最霸气的诗范文

关键词 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

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

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叫,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这个说法比较科学。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说的正是事实。

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题画发议论

杜甫题画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如他的《天育骠图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图画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骚裹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最后一句却包含议论,引自己为良马之知音。要是没有自己这个“伯乐”,这马死即休,又有谁会替它咏唱呢?

无独有偶,苏轼也在题画诗中发出这样的议论。看他的《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骏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诗歌最后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的议论,也是感叹韩干画马少知音,自己才是他的知音,与杜甫可谓异代之同调,都是对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状况的反思。

另外,杜甫不少题画诗的议论还包含了对国事时政的议论,如《丹青引》: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壤缠其身。诗前半部分写了曹霸画之好,当年盛名不已,画出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得了无数赏赐,而今天落魄不已,反遭俗人眼白,正如明代杨慎言:“皆借以寄其情”,对安史之乱对人才的摧残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又如他的《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诗前半部分写鹰之能干,而后面却说:“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崔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鞴上。”鹰本是帮助人抓捕猎物的,可是在战火连天的时节,谁有空暇有心情去打猎呢?再能干的鹰,也只有埋没了。正如仇兆鳌评“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对时局的议论也蕴涵其中。

而苏轼题画诗发出对时政议论的更多,而且更明显。如《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之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我是朱陈旧使臣,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这幅图是名手按白居易的《朱陈村诗》的内容绘成的。原诗云朱陈村在徐州古丰县,离县远而官事少,无苛重的赋税和徭役,山中民俗淳朴,两姓世为婚姻。诗人慨叹自己宦游艰辛,深羡村民安居乐业。而苏轼则从古时农村的安定富裕,联想到当前奇征重敛,日夜催迫,农村萧条破残。实际上就包含了诗人对时政的讽刺与议论。

从借题画发议论说,苏轼的题画诗确实与杜诗一脉相承。

二、借题画寓个人感慨

人生有很多感慨,诗人往往会触机而发之,借题画诗来发个人感慨也是一个方式。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歌由刘少府画的山水之美而想到隐居,说:“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衬托了画之逼真与吸引人,其实也是“见画而思托身世外”(仇兆鳌语),这就是寄寓个人对人生的感慨。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云: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明代王嗣夷评:“此诗盖因才志不展,而发兴于鹰扬者。”鹰的命运如诗人,不管年青时如何“气敌万人将”,而世间是“百中皆用壮”,自己是老而无用了,这就是诗人的感叹。

苏轼借题画诗寄慨的尤多,而且理趣比杜甫题画诗增强,这是苏诗的一大特色,也是宋诗的一大特色。如《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缥渺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尔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

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

这两首诗都写了李思训《著色山》画的美景,后一首化用了韩愈《山石》中的“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句意,其实也表达了与韩愈一样“嗟老不更归”的感叹,就如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画之后产生的归隐之情。

而与杜甫题画诗寄托个人感慨不同的是,苏轼

这类题画诗往往由感慨上升到哲理性,或者说理趣,比如《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云:

白发四老人。何曾在商颜。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这两首诗的第二首明显是借题画寓感慨,因为当时苏轼谪黄州五年,王定国谪宾州三年,五晋卿谪均州三年,所以“三人俱是识山人”。但第一首“我心空无物”、“万象自往还”就不仅是旷达之语,明显含有一种佛禅理趣,这是杜甫题画诗中所没有的。这是苏轼题画诗对杜甫题画诗有继承又发展为自己诗歌的一个表现。

三、在题画诗中发表画艺观

“用题画诗来发表对于艺术创作的美学见解和经验之谈,这是杜甫的首创。”像前文所引《丹青引》全诗赞赏曹霸的画,但却不欣赏韩干画的马,说: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因为韩干画的马“画肉不画骨”,所以马就无精打采的。“骨”是马的骨相,也见唐代诗风重气骨。他的《天育骠图歌》中的骏马也是“卓立天骨森开张”。这可见他欣赏的马都是特别“有骨”的,有力度感。另外,杜甫的题画诗中还表明他重画之气韵,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云: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问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姜楚公画的鹰栩栩如生,抓住一个“气”字。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中的鹰也是“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的,在这里杜甫的手法既有夸张又兼想象。

苏轼也像杜甫一样用题画诗表明自己的画艺观。苏轼对画的审美也讲究“气”,一如杜甫,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评吴道子的画时就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明代杨慎就认为:“若杜少陵、坡诸诗,极其形容,殆无余巧。”就是说二人在题画诗上讲究气韵生动、雄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但苏轼不同杜甫题画诗中只讲究“气骨”的美学要求,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他就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本来苏轼诗才如天马行空,不受拘限,所以对于画画也如书法一样,认为各有各的特色。他的《书韩干牧马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