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第1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完成一份自认为不错的手工作品或是取得优异成绩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他的妈妈给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合作中自学。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誊写:(téng)皱眉:(zhòu)分歧:(qí)谨慎:(jǐn)

(2)记住字形:誊、歧、版。

(3)理解词义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

糟糕:指事物、情况坏得很。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的事。

引入歧途:歧途,指歧路,比喻错误的道路。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顶点。

三、自由读文,理清脉络。

按照不同内容的分段依据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14自然段)主要讲述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第二段(15—16自然段)主要讲了几年后正是由于妈妈的鼓励,我一直在写作。由于爸爸的批评使我学会了修改。在他们的教育下我才成为了一个作家。我为自己有这样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而感到幸运。

第三段(17自然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声音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源自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体会深意。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上文说说“这两种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精彩极了”这样的赞扬声和“糟糕透了”这样的批评声。)

2.这两种声音对作者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标画语句,找出听到妈妈的表扬和爸爸的批评后,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

2.在小组间交流。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给同伴听一听,再谈出自己的体会。

3.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和指导。

(1)“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腼腆”是由于“我”第一次写诗,不知好坏,有些不好意思。“得意洋洋”是一个孩子听到对自己夸奖和肯定所表现出的骄傲。

(2)“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和“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了一圈花边。”

“我”“迫不及待”是因为听到母亲的赞扬后便自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想马上把这首诗给父亲看,也想得到父亲的夸奖。)

(3)“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我觉得他读了很长时间。”

这里将“诗只有十行”与感觉“读诗读了很长时间”做了对比,一方面说明爸爸对“我”的严肃态度,他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通过认真读诗再下定论,可以看出爸爸对“我”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另一方面体现了“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既想听到父亲的赞扬,又害怕听到父亲的批评。

(4)“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和“我再也受不了了,……扑到床上痛器起来。”

爸爸的批评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想到爸爸会这么严肃地批评“我”的作品,一点儿也不留情面。

4.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的作品得到父母亲一致的称赞会怎么样?(有可能会很骄傲,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无法加以改正,长大后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三、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请读第二段。

1.“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

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母亲的表扬是对“我”的鼓励,是她给“我”带来了写作的力量,成为“我”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批评是在提醒“我”不要骄傲,自满,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这两者的结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作家。

四、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一股风指的是赞扬声,一股风指的是批评声。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是说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

2.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3.再次朗读这段,读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在能力和德育方面的目标是: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2、课堂上培养学生动笔墨读书,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3、使学生明白批评也是一种爱,“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的言词和鼓励的话语一样是促人进取的。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美德。学生上课要当学习的主人,要认真思考每一个疑难问题。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题目能够大胆发言,参与课堂活动。教学的重点是在读懂每段的情况下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完全相反的。还要解决一个疑问: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通过问题悬念导学,引起学生兴趣,然后针对重点段落,教师进行“学路指法”,最后“引导自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学生的总结评议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探究活动

哑巴救人

有一天,一个老人挑了一担西瓜上街卖,走累了,就在路边一间危房里休息。有个哑巴看见老人进来,他也跟着进去了。他进去的目的是想告诉老人,这房子危险,要赶快离开。可是哑巴不会讲话,他打了不少手势,老人不知什么意思。这时,狂风四起,屋子立刻有倒塌的危险,一定要叫老人立即出去才行。哑巴急了,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使老人主动地跟着他出去了。老人刚走出屋子,那间危房就倒塌了,好险呀!那么,哑巴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第2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有一回单元考试,我考了94分。终于盼到放学了,我捧着考卷欢天喜地地往回家路上跑,恨不得像小鸟一样飞起来,只要扇几下翅膀就能到家。

到了家门口,我猛地推开门,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布:“94分,94分!我考了94分啦!”

“哈哈哈……不错嘛!”爷爷笑眯眯地给我倒了杯橙汁。

我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口地喝橙汁,顺手把考卷放在桌上。

奶奶端着一盘热菜,从厨房走来,冷冷地说:“才94分就高兴成这样!要是考了一百分,还不得把房子给拆了!”

我的心仿佛被奶奶的话重重一击,很是痛了一下。我撅起小嘴,小声地嘀咕:“我已经是班里前十名了……”

我本来以为奶奶知道我的成绩排在前十名,会表扬几句,没想到适得其反——奶奶目不转睛地看着桌上的考卷,指着一个个红“叉叉”,严厉地批评道:“你看看,这错的题……根本就不该错!如果不是粗心大意,你可以考第一的……”

我委屈极了,心一下子从颠峰跌落到谷底,接着冻成了冰坨,似乎比考“砸”了还难受,垂头丧气地走进书房。爷爷紧随身后,和颜悦色地陪我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后来,他又去厨房说服奶奶,只听爷爷说:“孩子考前十名已经很好了,要求没必要那么严格嘛……”

“当然有必要!”爷爷的话还没说完,奶奶就斩钉截铁地打断了。接着,听到爷爷气呼呼关门的声音,他俩在厨房里争论不休……

第3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

第4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记得自己学生时代的一次作文,老师在文中用波纹线画了两个句子,旁边写上了鲜红的"好句!"两个字,这居然让读师范的我心里暗暗高兴了大半天。并从此明确了写作文是自己的爱好,还尝试着写了几篇文章投稿到学校文学社,没想到竟然发表了。于是,师范毕业时,我心中藏着两个梦想:一是做好老师,二是写好文章。虽然我写好文章的梦想没有实现,但老师给予我的肯定与鼓励,给予我写作的兴趣与动力,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正因为自己曾从老师的评语中体验到成功与喜悦,踏上讲台后,我一直执教语文,也一直沿用老师鼓励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就算他们只写好了其中的一段话,甚至是其中的一两句,我也写评语或当众表扬,使他们增强信心,愿意进一步写作。对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除了鼓励,还指出其不足之处,使他们知道如何进一步努力。

    因此,对于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我的看法是:"精彩"与"糟糕"同等重要。"精彩"是一种慈祥、表扬、鼓励的评价方式;而"糟糕"是一种严厉、批评、严格要求的评价方式。只有这两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现代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刁蛮、任性、霸道、不接受长辈的教导……如果家里有个"严厉的角色",令其"有所顾忌"的话,那情况要好一些;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人物",那真是不得了,除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外,还吆喝大人做事,对大人的管束不满……所有这些发生在家庭的,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现象。我们似乎不用管,但不管显然不行。我们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单一地采用"精彩"或"糟糕",而应该"精彩"与"糟糕"兼用。该"赞"的时候不妨兴奋地、尽情地赞一赞他;该"批"的时候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批评他。这样,让学生既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明确前进的方向,树立信心;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努力的方向,不骄不躁。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非常喜欢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文章讲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后,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儿童时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不同的评价在自己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涵的共同点,那就是爱。我想,我喜欢的原因除了本文文笔优美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教育平台。学习这篇文章,我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平时老师鲜明的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我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长辈平时对自己的教育是为了让自己健康成长。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对于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改正不足之处,乃至于今后的发展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体会文中的句子、作者的感情,课后还要求他们写读后感。下面摘录学生所写的一些感想与体会。

    A: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的鼓励与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希望的风帆,勇往前进……但是,人的生活中只有这点是不全面的。如果别人天天赞自己,夸自己,就会有一种自豪感。长期下去,会使自己骄傲自满,会在以后人生道路上留下"绊脚石"。

    B:妈妈常常鼓励我,我偏偏不听,常常辜负她的一番心意。爸爸时常说我的缺点,说我这儿不好,那儿不够,常常赞别人,要我好好向他学习。听到这些,我平时一定会满腔怒火。可是今天,我认真读完这篇课文,我终于知道自己错了。知道错便要立刻改正,我想现在改正过来还不算晚吧!父母对我的教导都是对的,就算打或骂,也都是对我的关心,正所谓"打者爱也"。

    C:我想对全世界的家长说:"不要给儿女过多的赞扬或批评,这样会使儿女误入歧途。只有把赞扬与批评结合起来,才能把自己的儿女教育得更好。"

    D:如果常常鼓励孩子,会令孩子骄傲;如果常常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心。在我家里,母亲和父亲如果表扬,就一起表扬。就算我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对,他们也不批评我。所以,别人都说我是"小皇帝"……

    E:我们不仅要有鼓励,还要有警告的力量来平衡。如果你被老师批评后,你会很失落的。但一旦老师鼓励你,你就会觉得原来我也不是不可以提高的,我是可以的,我是行的。所以,我们被老师批评后千万不要太失落,而要想,不行的地方就要上进些……

    F:在生活上,我妈妈每天都在罗嗦我,而爸爸经常骂我,所以我很讨厌他们。自从学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罗嗦我,是因为我做每一件事都做得很马虎;骂我,是因为我做错了事情。父母的爱,会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前进。

    G:一个人,特别是小学生,成绩好了不应该骄傲,成绩差了也不要气馁,继续认真学习才最重要。我曾试过一次骄傲的经历。在五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很好,别人总以为我在考试测验时会拿高分,但我却很讨厌这种感觉,我曾看过一句话:"一个人被别人看低了比别人看高了更好。被人看低了,你还有机会去做好;被人看高了,你就会很容易出错了。"而我在一次数学测验里只拿了81分,只是81分,老师对我当然不满意,批评了我一顿。我那次就尝到了骄傲的滋味,并且还领悟到了那句话的意思。成绩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回来的。你不用功,成绩就会差;付出的努力多,和不用功的人相比,相差一大截。

第5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她喜欢穿深红色仿唐装,显得端庄尊贵,有唐朝时的气质,我知道唐朝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也许意思是让我们再创辉煌,哦!她用心良苦哦!虽然并非高档服装,但是非常合体,非常整洁,。她的眼睛闪闪反光的看人。最让人敬重的是她那张嘴,从这张嘴里发出的语言是那么热情,意味深长,显得冷静,和蔼。

记得上三年级时给我们从新分配了一个语文老师,听哥哥姐姐说,给我们分的章老师很凶很歪,你要小心喽!。一次语文课上,章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就被她那文静,亲切的样子所感染,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老师讲得最动听得一节课是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老师说:“把西湖和美女西施相比,显得西湖更迷人,更显得西子是绝世佳人,一个美女,一个美景两相辉映,绝世无双。”章老师越讲越精彩,气宇轩杨,脸上露出甜蜜的笑意,那天老师化的妆也和诗里一样,也很得体。同学们听得入了迷.

让我最感触的是老师讲的美国的巴德.舒尔伯格《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怎么和我一样的呀!我的作文同学们说是精彩极了,老爸每次都说糟糕透了,老师只是些鼓励的语言和公正的评价。只有老妈小时候学习差,现在也指导不了我的学习。

上学期,学校组织迎奥运联欢会。章老师像一阵风一样过来,说:“快快准备节目吧!”我们选了一个《歌唱祖国》的诗歌,诗歌非常有激情,奥运会都进行了上百年了,中国才第一次举办。只有把祖国建设好了,才有机会举办奥运会。刚开始排练,我们怎么也配合不熟,我一会就记熟了,老师看着我吃惊的说:“陈,做领队吧!”我心里高兴得滋味,像吃了蜜。我可高兴了,和几个小朋友得意忘形的玩了起来,“你们几个在干什么,自以为排练好啦!骄傲自满。丽和陈中竞选一个做领队。”轰,脑袋一下空白,像霜打的茄子奄了,这下糟了,领队肯定不是我!我心中像打波浪鼓一样,咚咚的跳个不停,这下好了吧!都怪我贪玩,领队肯定是丽,不是我喽.我重新振作起来,一连几天,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一字一句的排练,还表演出了韵味。老师脸上才露出一丝笑意,到上台表演整队时,老师才宣布:“陈做领队吧!同心协力,表演出我们班的气质。最后获得了特等奖,我们看着老师,老师露出了温柔恬雅的笑容,亲切的对我们说:“同学们表演的还不错嘛!,我们一起为荣誉欢呼,一起为奥运加油!”

有一次上课时,一个同学在小声的说话,老师悄悄的走过去,轻轻的抚摸着他的头说:“小心你的牙着凉,感冒哦!”嘿!她还幽默呢!

老师那瘦小的身影每每出现在办公室,手握着红笔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改卷子。一改就改到深夜,人们说的对,任何东西可以用金钱买得到,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或友情,是用金钱永远也买不到的。

第6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感受到了母亲那种鼓励式的爱以及父亲那种严厉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中,在探讨“对于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的评价截然相反”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小组交流,自己尝试着提出设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之后,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父亲为什么不直接点明他的诗不完善的地方,而只评价一句‘糟糕透了’呢?

这好像不太近人情吧?”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广泛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也许他爸爸想让他自己进行思考,让他自己去发现存在的不足。”

“他爸爸看他太高兴了,想让他清醒一下,所以,故意说不好。”

“他爸爸以一个大人的眼光来看待这首诗,所以不理解童心童趣!”

“……”

对于这些颇富个性与想象力的推测,我首先感到欣慰的是学坐丰富的想象力。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我很肯定地点着头。但回过头来,我猛地发现自己当时太大意,太过于武断,第二、三种说法明显有不合理的地方。文章在后文中说:当自己十一岁时,感觉到那确是一首糟糕的诗。我很庆幸自己马上意识到这种失误,从而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严密的思考,经过大家的思考再一次讨论,大家在交流碰撞中认识到: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说明作者已经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父亲注重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作为西方的父亲一般比较重视理性,从而忽略了感情,没有考虑过“我”的承受力。当然,针对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也有这种必要,可能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确应该是一种多种形式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要想使这种对话扎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从时间上、从交流思考上、从教师的引导上进行扶正。

1.潜心会文是阅读对话之本。

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潜心会文时间。

在阅读对话过程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否潜心会文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的高低之本。学生若是在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到的仅仅是文本之“皮毛”。浅尝辄止的对话之后,随之出现的是极其肤浅的感悟交流,各种离奇古怪、断章取义的解读都会出现。因而,教学中若是缺乏这一环节或是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必须把认真读书放在重要的地位,给足学生时间,创设好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真正读书的习惯。这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会读书。

2.交流感悟是阅读对话之核。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若是能真正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读书,相信学生一定会产生个性化阅读感悟,不过,这其中的感悟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片面,有的全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此时,需要教者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生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没有老师的仲裁,在交流感悟之中,学生彼此之间互相阐述,互相倾听,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感悟,从而使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错误的走向正确,在交流感悟中,学生实现了自我超越,他们不断地接纳别人的独特感悟和体验,不断地扩大自己原来的视界,最后又回到自身,成了一个新我。

3.教师扶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第7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只顾数量,不顾质量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发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只追求了课堂上的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只追求了问题的数量,没有顾及问题的质量和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往往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老师问,学生答

多数的课堂提问中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提问。这样的课堂只能称为教学的单向交流,不能构成师生的双向交流。原因就是教师还没有完成从主体地位到主导地位的转变,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教师控制问题答案

在课堂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就回答了;或是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中途打断,自己接着完成回答;或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而大声训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受打击,以后也会因为怕老师的批评而不再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4.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很多老师在提问时带有随意性。没有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他们会因答不对而有挫败感。所以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缺少恰当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没有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如果我们以“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这样的启发性策略,学生会受到鼓励而积极的思考。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1.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精心设计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开放性、挑战性和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没有思考价值,学生能直接对答如流的问题不问,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问。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针对教学的疑难点提问。“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课文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2.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不只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促进思考,发展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

3.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思考。

4.及时给予评价

第8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1.“味”正是语文的根本

所谓“味”正,就是要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即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本里的课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的目地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是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课文剖析、品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词语、经典句段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

比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六册叶圣陶的《荷花》,绝不是为了记住“荷叶美”、“荷花美”的知识,而是要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如,课文抓住了关键词“挨挨挤挤”,来体现荷叶的多和密,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境界。我出示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欣赏了荷叶茂盛的荷塘,看到了荷叶是如何“挨挨挤挤”的,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挨挨挤挤”说一句话。学生在口头造句中理解并会运用“挨挨挤挤”了。课文抓住关键词“冒”,来体现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多有冲劲、多有生命力呀!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动作表达“冒”字: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起,一个学生从后面往三人中的一个缝隙钻出头来。在动作演示中,学生更加感觉到荷花的活力,好像还有小孩的调皮呢。课文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荷花的千姿百态的,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白云形状的变化多端,并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挨挨挤挤”、“冒”、“有的……有的……有的……”这些关键词把荷叶和荷花写活了,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有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好课的“味”也即在这里。

2.“情”浓是课堂的灵魂

所谓“情”浓,就是充满诗情画意。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意。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挚的、强烈的情感,是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的。

我认为教师的“情”浓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2.1 爱教材。教师一定要熟悉文本,要全情投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就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深刻领悟到巴迪父母对孩子共同的的爱,但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不同:母亲表现高调,父亲则显得理智。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巴迪父母对孩子的爱呢?那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融入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指导朗读巴迪母亲赞扬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面带惊喜、两眼放光地读“巴迪,这是你写的吗?”;读到“多美的诗啊!”微微闭上眼睛,做陶醉状;“精彩极了!”“精彩”两字读重音,“极”字拉长音。然后也让学生这样反复练读,从而品味到: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太夸张了,饱含着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朗读父亲的评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则表情严肃、语调低沉、语速缓慢,重音突出“糟糕”,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评价是理智的,也是平衡对母亲过分的赞扬,这样对巴迪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练读课文中父母的对话。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完全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深深体会到巴迪父母对他的爱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2.2 爱学生。一个教师,当她带着对学生的爱时,态度温和了,语气亲切了,笑容甜美了。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关注、都欣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快乐。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当孩子们质疑完,我的一句“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一句句赞美“真棒!”“读得真有感情!”“回答得真响亮!”“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同学们喜欢读哪部分就站起来读哪部分”给了学生自主与自信。在与学生互动时,我很自然地摸摸学生的头,或冲学生甜甜地笑;看学生时充满肯定、欣赏的眼神,对学生的喜爱溢于言表。这样,用巨大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激动了,灵感产生了,热情调动了,课堂气氛就激活了。

3.“式”活是学习的关键

所谓“式”活,是指形式要很好地服务内容。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9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范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自主、探究、多渠道、多方法综合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观点。时代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地开拓和创新,要敢于打破常规,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曾经发生过一件挺有趣的事。在教学人教版《语文》课文时,遇到了一个既普通、平凡又永恒、长久的问题:情爱的认识、理解与体验。这册课文中《荔枝》表现了母亲对儿孙的无比关爱之情;《鲁本的秘密》表达儿子对母亲诚挚的关爱体贴之情;《一夜的工作》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总理无比崇高的敬爱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体现了父母对儿女的两种不同的爱:严厉的爱和慈祥的爱……几次讲读完课文,拓展学生思维,而问到“自己平时还感受到其它一些什么爱”时,课堂上总是一阵哄笑,后面的回答也是闪烁其词,这把我都搞懵了。自想:无论是我们对他人的爱,还是他人对我们的爱,都是神圣而纯洁,发自内心的不同情感体验,有什么可笑呢?无独有偶,我参加一次新课程创新教研活动,在公开观摩课上,教师授完古诗《游子吟》做总结提高而问及“你自己还感受到了其它什么爱”时,同样,也是引来一阵哄堂大笑,笑得让听课的二三十位同仁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许是事出突然,这位教师一时是颇为尴尬,束手无策,只好无言对“哄”了,已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节创新观摩课,也就因“笑”而逊色不少。几次的哄笑之后,经过我的调查了解才明白,原来是学生的情感认识出了偏差,他(她)们的情感认识只是简单地定位在众多情爱中那种人类最原始的爱――男女之爱。目前,广大农村百姓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平常的现实生活和异彩纷呈的影视媒体,使小学生耳濡目染了或多或少的男女情爱内容,可是对男女情爱的认识,他(她)们又是一知半解、朦朦胧胧,加上我们人类之间的情感本来就是错综复杂,众爱难分,言“爱”起哄也就不足为奇了。

针对上述现象,在后来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不是斥责,压制学生,避“爱”不谈,而是正确对待,因势利导,从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本能,到人的感知认识,心里感受。再逐步上升到情感认识,情感世界,适时抓住不同爱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反复比较,反复体会,深入浅出,弄清楚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什么爱,同学之间的爱是什么爱,成年男女之间的爱又是什么爱…… 使学生真正懂得爱的博大精深,爱的复杂多样,爱的不同情感体验。学生有了对爱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也就不会言爱起哄,闪烁其词了。在后来学习有关“爱”的课文时,学生就能大胆说出所学课文内容中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爱,并能根据这种爱的特点,联想日常生活中自己对这种爱的感受和体验。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情爱教育就从机械的理论灌输,枯燥的说教向学生自身体验、自身感受、自身评价的自然过渡。

其实,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在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以学生自主、平等、愉快、和谐、创新的学习活动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端正思想,改变观念,吐故纳新,打破常规,用超前的眼光和胆略,敢为人先,敢为人不敢为,用科学的唯物观、人生观、价值观,明辨事理,读懂内涵,理解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教育学生自己用心去感知、去感受、去体验、去评判,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多方面获取和应用各类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实现我国的科教兴国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