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琵琶行翻译范文

琵琶行翻译精选(九篇)

琵琶行翻译

第1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第2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关键词:敦煌乐谱 节拍节奏 定弦验证

敦煌乐谱又名敦煌琵琶谱、敦煌曲谱,因20世纪初在甘肃省敦煌发现而得名。敦煌乐谱的发现源于敦煌莫高窑藏经洞的发现。敦煌乐谱的谱式、谱字音位、定弦、节拍节奏涉及到每一首曲谱,对于解译敦煌乐谱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从本世纪的古谱研究成果来看,一些早期的古谱――如古琴文字谱、减字谱、唐代琵琶谱、宋代俗字谱等,经过研究者对其指法谱字的考证、集解,推定乐器的定弦和乐曲的定调,又据文献记载中对音高谱字所作的乐器孔位图解,这些谱式所用音高谱字的翻译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因此,目前解译这类古谱最突出的难点就在于节拍节奏,这也是现阶段古谱研究争论的焦点。而节拍节奏的具体问题,则是对“ ”、“ ”、“ ”三个符号的不同认定和处理。陈应时先生经过认真研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陈先生说他过去一直想解译敦煌乐谱,但又“苦于在节拍节奏方面没有找到门径,后来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了依据,这便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和南宋张炎的有关记述。”

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乐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陈先生由此悟出,沈括时代的记谱法,是以一个字为一个时值单位的。一个谱字为一敦,一个住号为一住,每一字、每一住各当现在的一拍时值。“一大字住当二字”,即一谱字后加住号成两拍时值。“一掣减一字”,即两个谱字加一个掣号成两个半拍(等于一拍)的时值。敦煌乐谱中的“ ”、“ ”正是沈括所说的掣号和住号。这样,敦煌乐谱所涉及的“ ”、“ ”就有解了。

张炎在《词源》中说:“法曲之拍,与大曲相类,每片不同。其声字疾徐,拍以应之。如大曲《降黄龙・花十六》,当用十六拍。前

衮、中衮六字一拍,要停声待拍,取气轻巧。煞衮则三字一拍,盖其曲将终也。”陈先生由此看出,所说大曲、法曲的基本乐段(“每片”)是以“拍”的多寡来衡量的。所谓“十六拍”即相当于现在的十六个小节。这种“拍”也正合于敦煌乐谱中“ ”的作用意义,“ ”正是标志小节的“拍”号,标有“ ”的谱字位于小节的第一个音符。这样,作为敦煌乐谱中的“ ”亦有解了。

陈先生以古代文献记载为依据,将沈括的“敦、掣、住”理论与张炎关于“拍”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敦煌乐谱节拍节奏解译的“掣拍说”,终于合理地解释了“ ”、“ ”、“ ”三个符号,使敦煌乐谱解译在节拍节奏问题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

对于张炎所说《降黄龙・花十六》式的拍,陈先生从敦煌乐谱中找到了有力的证据,标有十六个拍号为“十六拍”的在敦煌乐谱中就有第11、14、21、23等曲,其他所标拍号数不等的乐曲也都显示出了张炎所说的“拍”的含义。拍号的用途是可以用来计算乐谱的篇幅(类似我们今天以小节)来衡量一首乐曲的长短,从而对“ ”的性质、作用得到了最终确认。

对于沈括所言“敦、掣、住”,陈先生从敦煌乐谱中找到了大量实证。《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中“敦煌乐谱节拍节奏辨证”一章,就列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乐谱例子,这些例子将同一乐曲中反复变奏的旋律两相比较,以充分的实证表明了沈括所言“敦、掣、住”在敦煌乐谱中的现实存在。

在《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一书中,陈先生又采用另一种方法对林氏的三种定弦加以推定和验证。

由古琴联系琵琶上的音位,琵琶上不同弦的不同相位(包括空弦音)之间亦能弹奏出同度或八度关系的异位同声音高。古琴上用于应和的异位同声应用到琵琶上,则是由敦煌乐谱相同旋律音上所用到的不同弦位和相位上的谱字所构成,可以利用这种相同旋律间异位同声的谱字关系对所h两条空弦的音程加以确定,从而对整个定弦加以推定。

在《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一书中,陈先生是以同组的同名曲或不同组的同名曲间相同旋律的比较而对林氏定弦法加以验证的,以相同、相似旋律的比较验证了节拍节奏解译的“掣拍说”。定弦法与“掣拍说”的有效验证,是基于二者都找到了乐谱、乐曲自身的某种规律性,是一种合规律的反映。定弦的验证是以“掣拍”译谱为基础的,“掣拍”译谱保证了定弦验证的成功;同名曲《倾杯乐》旋律的重合反证了“掣拍说”的合理性,进一步证明了“掣拍”译谱的正确。定弦验证与“掣拍说”求证,由于共同的合规律性而紧密相连,而它们彼此的紧密联系又表明了所用方法的合规律性。

结语:辨证理念与方法的意义

陈先生在敦煌乐谱解译中,做了大量研究辨析,掌握了敦煌乐谱解译的现状,在肯定林谦三等学者所取得的有益成果的同时,发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陈先生坚持立足于充分的理论依据,处处从乐谱、乐曲的自身规律出发,进行广泛而有实效的论证、验证,发掘出大量实证材料,从而比较系统地解决了敦煌乐谱解译中的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3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主旨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诗歌的洪流。从《诗经》到“楚辞”、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歌史上的朵朵奇葩,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歌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它们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阅读诗歌能扩展人文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由于这些古典诗歌距离现实社会比较远,以及古今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加上现在学生审美的多元化和欠成熟,他们很难客观的理解、鉴赏诗歌,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做好诗人、诗歌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将诗歌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能客观的理解诗意,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将就古典诗歌教学方法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

第一、诵读

在古代,诗歌都可以和着节拍,依曲子而歌唱。诗人以诗言志,不是说或写,而是吟唱。由于历史原因,诗歌曲谱都已散佚,除少数宋词(如姜夔词)仍保留有谱外,其余绝大部分诗歌,今人都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吟唱的。但是汉语四声的抑扬顿挫,诗歌句子的平仄押韵,使得即使按今音今韵来读古典诗歌,依旧可以读出或铿锵、或婉转的韵律感,而只有读出这种韵律感,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触到诗人的灵魂。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大声的诵读诗歌,还可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与感觉,随性的吟唱诗歌。而现在,吟唱诗歌实已被多数人接受,很多大学里都会举行诗歌吟唱活动,不是朗诵,而是有曲调的吟唱。前日笔者曾在电视上见识,觉得比朗诵更接近诗人之旨。

第二、忌翻译

在以前,通行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连写给小孩读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也是文言文。所以古人读文章或诗歌只需要注疏,不需翻译。但是今天则不同,大凡可在市场上看到的古文、古诗辅导书----特别是给中学生的书----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上。而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切忌翻译,特别是忌直译,理由如下:

1.很多诗歌语言上都是浅易平淡的,无需翻译。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明白如话,没有生僻字和典故,读完便知其意,如果强行翻译,便显得多余做作了。

2.诗歌翻译,特别是直译会破坏诗歌的形象美。诗人在表情达意时,不选散文而选诗歌,就是因为诗歌形式在表情达意时的特殊性。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文,这不仅无益于理解,还破坏了诗歌语言的形象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这四句诗,我们只要讲清楚“嘈嘈”、“切切”是拟声词,拟琵琶声即可,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诵读,在脑海中显现琵琶弦上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乐音。

第三、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元好问虽然感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但是一个人的作品与他的生平经历还是分不开的,特别是那些有着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我国的诗歌一向都是“诗言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所以一方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中融入的诗人个人感情;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感情来更加清晰的把握诗人的人生,进而更深的认识历史和人生。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生活背景、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

第四、客观正确地讲解字词意思

理解诗歌,必须以理解字词为基础,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字词,才能读出诗歌的旨意。对于这一点,教师不妨有一点文字学家的考据精神,不厌其烦、有凭有据而非妄自揣度地分析诗歌中的每个字的意思,最大限度地在字面上呈现诗歌原意。只有让学生在字面上理解了诗意,他们才会去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去生发、联想,从而达到学习诗歌的目的。

第五、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诗人在表达情意时是诗意地、艺术地表达的,如果不清楚诗人的表达技巧,也不太容易理解诗歌的精华。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这一点应该是重点,要在分析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般而言,表达技巧有三种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抒胸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间接抒情,描法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正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反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对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之白描等,修辞手法则有比兴、比拟、双关、反问、用典等。这其中,尤其要重视用典,不但要讲清楚典故中的历史原型,还应分析诗人用典的含义,这样才能全面的理解诗意。

第六、品味诗歌的思想意境

第4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关键词】解说词;翻译;跨文化

1、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意义

翻译指的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交际活动和翻译活动联系紧密,因为跨文化交际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就没有翻译;同样,没有翻译,跨文化交流就无法顺利开展和进行,所以翻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作用,我们要对中西方文化有着全面的认识,在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过程中,认真严肃地对待翻译工作,从而翻译时能够“忠实于原文内容,具有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许渊冲,2003),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发扬和传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解说词翻译在跨文化传达中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新的亮点,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正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从而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播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在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这就是翻译。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或懂英语的游客服务的旅游英语翻译,更是体现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这一特点,其中,解说词翻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好的解说词翻译,能够清楚、简洁、直观、形象地将精彩纷呈的民族音乐、历史、歌舞、绘画、表演、景区等介绍给人们,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4、纳西古乐解说词翻译的启示

纳西古乐,源本出自道教谈演的《三洞经文》的宗教科仪音乐,儒家正宗的雅集型音乐,包括流入民间的宫廷宴乐和词牌曲令,它从久远的历史走来,从西京、南京、北京等中华文化枢纽传来,世代不衰地在丽江流传,一直音乐的原发地已经寂灭、消失,却在丽江出奇的保留着这些“音乐活化石”。1981年,宣科先生重新组建了现在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成功地复兴了纳西古乐,并且使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享誉海内外。数十年以来,大研纳西古乐会每晚公开演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窗口。其中有一大亮点,就是在音乐演奏过程中,使用了中英文主持词和中英文解说词。可以肯定地说,纳西古乐的中英文主持词和解说词,是纳西古乐吸引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研纳西古乐会对乐器的介绍,词牌、曲牌的介绍、音乐背景的中英文介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我们借鉴参考。试以以下翻译为例进行探讨:

4.1大研纳西古乐会被称为“三老乐队”,因为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三老乐队”、稀世“三宝”,如果直接翻译为the three old, the three rare treasures,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听众将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大研纳西古乐会将“三老乐队”、稀世“三宝”翻译:There are three reasons why the Nahki Orchestra is so famous and special. It is because of the ancient music, aged musicians and aged musical instruments. 译文简单明了,清楚又直接地向听众介绍了“三老乐队”的来由,而且衔接自然,毫无造作之感。

4.2乐队所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还有竹笛、二胡、大胡、三弦、十面云锣、锣等。他们对乐器的介绍和翻译,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例如:“苏古笃”直接纳西语的音译,英语翻译为Persia lute, 同时对其历史背景做了相关介绍,听众对这件乐器一目了然。古琴,翻译为Chinese zither with 7 strings; 古筝译为Chinese zither with 21 strings;琵琶,直接译为Pipa ,曲项琵琶turning-necked Pipa,竹笛Chinese bamboo flute, 锣gongs,十面云锣Ten Small Gongs Hanging in Rows,二胡Chinese violin with 2 strings,大胡Chinese bass,鼓drum。

4.3 大研纳西古乐会对词牌和曲牌名的翻译以直译为主,例如:《八卦》,译为the Eight Diagrams,《浪淘沙》译为Waves Washing Sand, 《一江风》A Wind Rushing Along the River,《水龙吟》Song of a Water Dragon,《步步娇》Sound of Half-stop of the Feet-bound Ladies。许渊冲先生认为,“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则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当忠实于原文形式和通顺的译文形式能够统一的时候,就无所谓直译、意译,直译也是意译,意译也是直译(许渊冲,2003)。纳西古乐会对词牌曲牌名的翻译,已经达到了直译和意译的统一,加上主持人对音乐背景的中英文解说,观众就很容易融入古乐的情境之中。

4.3纳西古乐词牌翻译,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翻译,有不同的特点,更具直观性、说明性、通俗性和简洁性。以李煜《浪淘沙》为例:

《浪淘沙》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1

TUNE: “RIPPLES SIFTING SAND”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In the deep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 proof.

In dream I seek awhile for pleasure vain.

Don’t lean alone on balustrades

And yearn for boundless land which fades!

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译文2

Waves Washing Sand

Rain drizzles outside the curtain

And spring is coming to a close

My thin quilt cannot withstand the morning chill

In a dream receiving temporary despite

The merry maker now a exile

No longer standing alone

Observing my boundless realm

So easily to separate

So difficult to regain

The water flows on flowers fall, and springs has gone

译文1为许渊冲先生翻译,他利用译语优势,用词精准,意境高妙,将李后主的千古绝唱传神地翻译了出来,是文学作品翻译的范本。译文2为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译本,其用词直观,通俗易懂,文法精简,译文更接近口语化并发挥了开门见山的风格,具有直观性、说明性、通俗性和简洁性,能够为大部分听众所理解和接受,更适合在舞台上解说。所以,对解说词的跨文化翻译,纳西古乐的解说翻译值得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保红.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第5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一、引言

文化负载词也称为词汇空缺,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2]。奈达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归纳出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认为这些因素将成为翻译中的障碍。王焕池(2004)将文化负载词分成三类, 即地名、姓氏和称谓、表示某些习俗的词语[4]。

二、目的论概述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Vermeer 所谓的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1]。深谙中西两种文化的林语堂在序言中讨论了自己的翻译目的,“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事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2]由此可见,林语堂的翻译目的在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处事哲学。鉴于文化负载词是对某一民族文化定文化内涵的凝聚,因而我们从目的论出发来关注《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三、《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1.音译

(1)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三太太”。(I was born the third son of my family, although the eldest; hence they used to call Yun “san niang”at home, but his was later suddenly changed into “san t’ait’ai.” )

(2)妾见市中卖馄饨者, 其担锅灶无不备。(I have seen wonton sellers in the streets who carry along a stove and a pan and everything we need. )

“三娘”和“三太太”是汉语里的两个称谓词,译者对此汉语进行音译。馄饨的英译为其音译, 便于西方人了解, 就不必改动。

2. 音译加意译

(1)时为吾弟启堂娶妇,迁居饮马桥之仓米巷。屋虽宏畅,非复沧浪亭之幽雅矣。(At this time, my younger brother Ch’it’ang was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we moved to Ts’angmi Alley by the Bridge of Drinking Horses. )

(2)归途游戈园,稚绿娇红,争妍竞媚。(Then on our way back, we visited the Koyuan Garden, in which we saw a profusion of flowers of all flowers. )

饮马桥,仓米巷及沧浪亭的翻译中,仓米和沧浪采用了音译的方式,亭和巷则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戈园”翻译为“Koyuan Garden”,意译了“Garden”一词。

3. 直译

(1)其每日饭必用茶泡, 喜食芥卤乳腐, 吴俗呼为臭腐乳。(She always mixed her rice with tea. stale bean -curd, called stinking bean – curd in soochow.)

(2)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户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According to the custom at Soochow, the women of all families, rich or poor, came out in groups on the Mid-Autumn night, a custom which was called “pacing the moonlight.”)

译者详尽解释了臭豆腐的含义,stale bean – curd和stinking bean - curd为读者扫清障碍。“走月亮”这一吴地特有的习俗,译者在翻译中已经交代了该习俗的涵义,故直译。

4. 直译加注

(1)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Even in her childhood, she was a very clever girl, for while she was learning to speak, she was taught Po Chuyi’s poem, The P’i P’a Player, and could at once repeat it.)

(2) 芸独爱千顷云高旷,坐赏良久。返至野芳滨,畅饮甚欢,并舟而泊。(Yun was especially fond of a place called “A Thousand Acres of Clouds” for its loftiness, and she remain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lost in admiration of the scenery. We returned to the Waterside of Rural Fragrance where we tied up the boats and had a jolly drinking party together.)

《琵琶行》、千顷云和野芳滨这几个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在直译的同时添加了“Po Chuyi’s poem”,“a place” 和“waterside”加以解释。

5. 转换补偿

(1)苟不记之笔墨, 未免有辜彼苍之厚。(I should be ungrateful to the gods if I did not try to put my life down on record.)

(2)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Then Yun stopped laughing and said, “The citron is the gentleman among the different fragrant plants because its fragrance is so slight that you can hardly detect it; on the other hand, the jasmine is a common fellow because it borrows its fragrance partly from others. Therefore, the fragrance of the jasmine is like that of a smiling sycophant.”)

“笔墨”、“君子”与“小人”这几个文化负载词,译者没有对此进行音译,而是选取了西方文化的“put down on record”,“gentleman”和“sycophant”来取代原文的文化意象。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以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为指导,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以异化为主的方式,力求保持原文化的异质性。同时译者采用了添加注释及转换补偿的手法,一方面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与接受, 另一方面则适度满足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异质性、差异性特征的期待[5]。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1.

[2]林语堂.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05).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王焕池.特定文化词语与《浮生六记》译本[J].外语学刊,2004(02).

[5]孙会军.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

第6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关键词: 刘半农 音乐 律学 理论研究

说起刘半农,一般人都知道他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新诗运动的开拓者、推动者。但是,说起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对音乐略有了解的人也可能只知道由他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至今仍被歌唱家们所喜爱的经典作品。其实,刘半农先生不仅在音乐及艺术方面有较高造诣,而且在理论方面颇有研究。他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民歌的热潮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乐律和音乐史,高度关注音乐的发展,在音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工作量之大、研究之精深对当时我国音乐的影响实在是不容忽视。然而近年来,作为我国现代有一定成就的音乐先驱者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笔者愿以此文与大家一起追忆他短暂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一、刘半农生平

刘半农,1891年生,原名刘寿彭,改名刘复;字伴侬,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人。父亲是常州名士、前清秀才,刘半农从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1901年入翰墨林小学就读,1905年入常州府中学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学校关闭,他便辍学回家,后投笔从戎,在军队中担任文笔、翻译的工作。1912年春到上海,经朋友介绍在开明剧社工作,担任编剧,有时还充当临时演员。1917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崭露头角,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同年,经主编陈独秀推荐,被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破格聘为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都传北大来了一名中学肄业的教授。刘半农到北大后,由于文学底子很好,加上他十分勤奋,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备课认真,不久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讲课很受学生欢迎。然而由于学历问题,他总是被人质疑教学能力。因此,1920年刘半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考取了公费欧洲留学,开始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直至1934年病逝。可以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富有传奇色彩。

二、刘半农的音乐贡献

刘半农回国后在音乐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所涉及的方面有律学、音乐史、民歌、俗曲等,并且都有不俗的成果。

刘半农先生对中国戏曲艺术很关注,对此专门进行过研究,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生前曾经和著名戏剧家齐如山一起在故宫博物院担任戏曲研究的工作。他在王芷章先生所著的《腔调考源・序一》中发表的对于戏曲音乐的看法和一些见解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他主张中国歌剧不应以唱某一派的曲谱为限,而应放开门户,把中国所有的曲调完全容纳,从戏曲到各地的民间歌曲,都可以采用于一剧之中。只要看某一段剧情,应当采用哪一种曲调,就采用哪一种曲调,若是没有现成的旧曲,就应当自制新曲,在必要时也不妨采用西洋乐曲。这种洋为中用、积极创新的思想为当时的戏曲发展拓宽了思路,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除了戏曲,刘半农先生极为重视中国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收集和整理。他是我国现代搜集民间歌谣、民歌和俗曲的先行者。1918年初,在他的倡议下,蔡元培先生以北京大学的名义,按刘半农拟好《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的章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征集,中国征集歌谣的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便征集到歌谣两三千首。经过刘半农的选编,有一百多首刊登在同时期的《北大日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其中的歌谣风格突出,有清新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搜集和整理歌谣的影响还波及全国,引发了当时全国范围的“歌谣征集热”,许多学校、报刊都相继征集。这使得人们改变了蔑视民间文学艺术的传统成见,为歌谣在社会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人们开始注意它、认识它、研究它,这对于保存和发扬民间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半农不但负责选编歌谣,而且亲自收集民歌。在1918年,他就从家乡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除了民歌民谣的采集整理外,他还在理论上对民歌的思想和艺术作了一些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民歌的好处,“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地声调,把最自然的情感抒发出来”,“民歌的艺术特色是自然、如田野的野花”等。正是因为他认清了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的价值,所以才把采集民歌作为终生的事业而为之操劳,至生命的最后。

在欧洲留学期间,他仍然十分关注国内歌谣征集工作的进展,常常通过信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他也继续坚持收集歌谣。没有条件就地采集,他就大量收集国外有关歌谣的书籍、文章,翻译后在国内发表。在1927年,他还将自己翻译的几十首歌谣编纂为《国外民歌译》出版,使国人能更直接地了解国外的民歌。值得一提的是,刘半农还是我国将法国著名歌剧《茶花女》剧本和《马赛曲》歌词最早翻译为中文的翻译者。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对于音乐的关注和热情。

刘半农不仅是征集歌谣的发起者,而且是收集民间俗曲的发起人。1917年12月,他在北大作了题为《论中国之下等小说》的讲演,对鼓词、宝卷、唱本、俚曲、词曲等为“下等人”所喜爱的说唱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客观地评价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为了汇集俗曲资料,从1928年冬开始,他带领几个人着手编辑《中国俗曲总目稿》,他们一面编曲,一面采风搜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于1931年完成全书。这本书长达640页,共收集流行于十一个省的俗曲达六千多首。其篇幅之长、资料之多令人叹服。1929年12月,刘半农被任命为《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书报组俗曲股负责人。这也标志着过去一直受人鄙视的民间俚曲小调终于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作为文学家和诗人的刘半农所作的一些诗,经作曲家谱曲后都能成为广泛流传的新诗歌曲。比如由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谱曲的《织布》(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听雨》(1927年)等这些歌曲,由于歌词清新,寓意深刻,朴素流畅,词曲配合自然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以上各方面的成就以外,刘半农先生对律学的研究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重点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文献记载,刘半农讨论语音乐律的文章,总共有二十多万字。早在1927年,刘半农对中国传统的七音、十二律、十二律变调等音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别计算了音分值。他高度评价朱载址⒚鞯氖二平均律,认为它是一个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大发明。他在研究中注重考证,经常翻阅大量的中外史料,去伪存真,分析比较,力求找出正确的结论。另外,他在律学研究中重实验,长于推理和比较。1929年,经过他的多年呼吁,我国筹建的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在北京大学建成开放,并由他担任了实验室主任。从1930年夏天开始,他对故宫所藏的500多件钟、磬进行了鉴定,还利用闲暇时间和假期对河南、上海等地古代乐器的音律进行了走访、测量。

谈到刘半农的音乐成就,还必须说一说他的胞弟刘天华和刘北茂,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与刘半农有很大的关系。刘天华,字寿椿,1895年生,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1912年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刻苦学胡、琵琶、古琴演奏技艺,后来回到家乡从事音乐教学。1926年,刘天华为提高民族乐器的表现能力,想将传统琵琶进行改革。他将改良意图告诉刘半农,刘半农则根据刘天华的要求,进行了琵琶等律定品位置的计算,完成了对琵琶的技术改进。他们扩展了琵琶音律,拓宽了表现领域,为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赋予了新鲜生命。1929年前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要赴美演出,需要五线谱供外国人“按谱循声”,便与刘天华进行合作,将京剧唱腔记录并译为五线谱,曲目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名段。完成的《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了用五线谱记录戏曲音乐的先河,由刘半农为该书作序。1927年,刘半农和刘天华还合作创作了《君永校歌》。此外,二人在音乐方面多有交流与探讨。刘天华还谱写出很多优秀、经典的二胡曲,如《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也使他成为我国二胡学派的奠基人。1932年刘天华在天桥记录民间乐曲时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刘半农在极度悲痛中撰文纪念刘天华,他介绍了刘天华的学习、学艺经历,评述了他的艺术成就,并与他人一起编辑出版了《刘天华先生纪念册》。这本书目前已成为研究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重要史料和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

刘半农的小弟刘北茂,原名寿慈,生于1903年,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在长兄刘半农的影响下,他自幼酷爱诗词、音乐,在读中学时就掌握了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1927年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等学校。刘天华逝世后,刘半农劝导刘北茂继承刘天华的事业,继续二哥“改进国乐”的遗志,于是,刘北茂便逐渐抛开外文,转向音乐,继承和发扬刘天华的音乐风格和理念,毕生从事二胡教学与演奏事业,最终成为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大胆借鉴西方音乐,改进、提高民族音乐,创作了很多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如《小花鼓》、《前进操》、《流芳曲》等。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刘半农的引导和期望,成为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因此,刘北茂的成功也是刘半农对我国音乐的一大贡献。

由此看来,刘半农先生作为文学家的同时,怀着极高的热情,倾注极大的心血为中国的音乐研究和音乐教育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对我国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求学、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文章的深意是什么呢?我觉得文章的深意也是分层次的。

首先是文字的深意。这是作者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望文生意”。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应当算作互文,“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竖弹,否则就成了阴阳脸;“群山万壑”这四个字,山状其高,壑显其深,既写出了自己旅途奔波之艰,也曲折地表现出昭君生长之僻、成长之难。

其次是文学的深意。这主要是作者的主观的想象、情感与思维的深意。如《咏怀古迹》(其三)前两联一写昭君之“生处”荆门,一写昭君之“死所”青冢,写生者用“群、万”,写死者用“一、独”,足见出诗人对昭君孤悬大漠、客死他乡之悲悯哀怜。《琵琶行》共写了琵琶女三次弹奏,一波三折,一详二略,凤头、猪肚、豹尾,各尽其妙。

最后是文化的深意。这是作者深入骨髓的东西在诗歌中的体现。如《咏怀古迹》(其三)中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揭示,对和亲文化的反拨,对女性力量歌颂与女性悲剧命运审视的双重思考等。《琵琶行》中“举酒欲饮无管弦”,是对唐代文人士子风流倜傥的文化风貌的展现;“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表现了对商业文明的贬损;“浔阳地僻无音乐”,则是对乡村文化的蔑视,《琵琶行》总体上表现出对京城文化的深切迷恋。

阅读,就是努力逼近诗人的真实意图。写作,最值得怀疑和研究的地方,在于为何写,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个目的是藏匿于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之中的,恩格斯说“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致玛・哈克奈斯》),可见好文章不仅有深意,而且善隐身,这就要求我们从简单的解释性阅读,进入深度阅读、批判阅读。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作者的深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写作目的。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因为代远年湮,他也没有直接说明,或者说了我们也不得而知。那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的写作目的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一视角去蠡测:两位诗人在提笔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感悟,或者是受了现实触动,总之是外物与内心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不得不发,但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要想办法让别人去读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他们既要让自己写,也要让别人读。这里面是非常讲究写作的机缘的,因为你写的文章,别人干吗要去读呢!如何让别人想读自己的文章呢?这里面也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让一个人想读。大多数的诗人,并不将自己的作品仅仅定位于这个最低的层次,但必须过这一关,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何谈下面更深的层次呢?据惠洪《冷斋夜话》里所载,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有人说这是讽刺白居易的诗写得太直白了,但他也是一位“苦吟”诗人,“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我觉得他是在进行读者调研、市场检验与社会公证。郑板桥总喜欢在自己夫人的背上练字,结果有一天夫人烦了,说了一句“你有你体,我有我体”,启发他进行了“板桥体”的书法创新。(张紫石《闲话郑板桥》)杜甫的诗表面上是写给昭君看的,但昭君死了,那就只能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看吧;白居易是写给琵琶女看的,“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说得很明白。

其次要让一类人想读。《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已矣,但与昭君有相同命运的女孩子们还在延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她以曲代言,抒发满腔的“怨恨”,这“怨恨”既是她个人的,也是具有相同命运的宫人的。白居易为琵琶女代言,而琵琶女也是一个典型,她是千千万万身怀绝技却身逢乱世,从“小康堕入困顿”的晚景凄凉的中唐人的代表,这类人读到《琵琶行》,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应该是感同身受的。

最后要让所有人想读。就拿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为何要读这两首诗呢,我们向白居易和杜甫学习什么呢?我想,我们主要学习他们打破生存的困境,维护生命的尊严,提高生活的质量。杜、白二人都用诗作为武器,对生活进行了干预;他们在写诗之前,都有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又找不到发泄的地方,或者想反省自己的生活,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时机”,碰巧遇到这样的机会或场景,于是乎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看似是写别人的感情,其实也是间接地抒发肺腑,抚慰内心。比如白居易就为琵琶女身世所动,一个女子怀貌难宠尚且能够高雅地排遣情感,自己怀才不遇有何不可呢?杜甫对王昭君亦是崇敬有加,她受了那么多的苦,却用琵琶进行无言的诉说,自己所受之苦与她比,真不可同日而语啊。领悟了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再谈作者所谓的写作技巧,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理解和赏析到上面这些内容,可谓深矣,但还未得其真妙。我在探秘杜、白二人两诗写作目的之时,惊奇地发现两诗具有一个深刻的“同型”结构:将男人比作女人。这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艺术》),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将男人比作女人,首先是一种畅抒苦水的曲笔。白居易是古往今来在诗中哭得最尽兴、最凄惨的一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怨恨”?杜甫借昭君之口,抒发内心苦楚,亦毫不逊色,“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哭了八百年(近千年),这该是多大的“怨恨”。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表面上是两个女人的“怨恨”,在深层却是两个男人的“怨恨”,虽然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发不可收拾,但郁积已久的情感并没有失去中国文人应有的谨慎与分寸,表面上写得很直白、动情,但最心底的话还“雪藏”在那里,这就是含蓄的、隐蔽的“曲笔”,需要我们静思、破译、还原,切勿为表面为迷惑。

将男人比作女人,其次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女人的命运,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琵琶女与京城中的亲朋作别,飘沦憔悴,充满悲欢离合,这也是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浓缩;同样,白居易仕途失意,外放江州,虽称不上流离失所,但精神几近荒废。其实,琵琶女、白居易他们都是生活无忧之人,但很看重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严。杜甫自顾不暇,但心忧天下。昭君乃塞外孤鸿,但祈福黎民百姓。中国古代是个男权社会,“女为悦己者容”,女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遮风挡雨的男人;男人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最希望“择木而栖”,找一个终身效忠而建功立业的皇帝,命运何其相似!

将男人比作女人,再次是男人精神自残的抗争。林语堂说“文人如”(林太乙《林语堂传》),但一个男人作为文人非但无法保护女人,甚至沦落到和女人一样凄惨的地步,这是什么世界。当一个人到了异化自己的程度,必然包含着对自身角色的无比失望,或者是无可奈何。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绝不是自己无缘无故地由人变成甲虫的,恰恰是外在的社会现实导致了人的变形。所以杜、白以女人暗譬,实是通过角色整容而进行精神自残,是对健康社会的辛辣讽刺和无声抗议,也是对黑暗现实的裸的暴露与批判。

第8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投以木桃报琼瑶

多想点子勤推销

博览会上巧广告

胸有成竹质为本

妙语服人胜券操

反弹琵琶悖常理

迂回战术奏奇效

冷静周旋学精明

谨防外商耍花招

储吉旺先生,是宁波如意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8年以来,他曾与数百名外商打过交道。在与外商的交往中,他机敏、精明、多次斩将过关,把公司生意打理的红红火火。下面我们不妨来听听他的营销之道。

生意交往情为重 投以本桃报琼瑶

自1988年以来,我已6次出国,3度访美到过8个国家和地区,拜访过很多外商,到本公司洽谈业务的外商更多,已达300多人次。我与外商交往的原则是,产品质量第一,情义第一,有了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感情基础,不愁做不成生意。

美国波特兰市的罗伯茨先生是我的第一批外资客户中的一个,从1987年转产拉紧器便开始做生意。最近我在美国拜访他时,他指着洼在家中的龙泉宝剑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您送给我的礼物,7年了,我一直珍藏着。”看到这柄宝剑,我很感动。那是罗伯茨第一次到我厂时,我向他赠送的见面礼,并向他介绍这是很高贵的礼品。我说:“龙泉宝剑是中国的国宝,已有2400多年历史,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毛泽东曾用龙泉宝剑馈赠尼克松。”罗伯茨听了很高兴,生意也做得很顺利。

天有不测风云,与罗伯茨只做了3年生意,1989年他的公司便因故倒闭,生意自然中断。生意不做情义在,我对他仍以朋友相待,每年圣诞节都给他寄去贺卡,并将中国成语“失败乃成功之母”译成英文,鼓励他不要灰心,东山再起。

1992年底,罗伯茨时来运转,被一家大公司老板聘为部门经理。当时该公司要开发一个新产品——风动磨头,罗伯茨积极向老板建议放到中国宁波如意公司来,说老朋友储吉旺做生意重信誉,绝对可靠。该产品1993年开发成功,当年出口60万元人民币,去年计划出口300万元。

除了介绍新产品到本公司外,罗伯茨还3次与老板一起来公司考察,与本公司合资兴建宁波吉冈风动工具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西林牌风动磨头。由于双方都有诚意,谈判很顺利,去年6月下旬,美方投资的10万美元已到位,公司正式挂牌。

投我以木桃,摄之以琼瑶。我对罗伯茨只是寄了3张贺卡,他的回报却是我始料不及的。“情义无价”这个词在世界各国都是相通的。

与外商打交道,还有一个建立感情的问题,感情融洽了,什么事都好办。1988年,我首次去美国旧金山考察,接待我们的克拉里达公司的鲍三利先生一见面就解释说,他的名子被香港搞错了,原本不是这个名字。我当即接上说:“您误解了香港朋友的意思,您与我们中国做生意,这个名字非常好,很有中国味,不要改。‘鲍’是中国百家姓之一,而‘三利’的寓意更好,一利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二利我们双方互惠互利,三利您本人生意兴隆发大财1”经我这么一解释,鲍三利喜形于色:“原来如此,那我不改这个名字了 I”从此我们就建立了感情,从1988年到1992年,他每次到中国都要到本公司谈业务,虽然语言不通,但就像老朋友一样关系很融洽。我还送他一本由我编写的《长寿经验集锦》,祝他圃家健康长寿;他也送我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活水》,祝我如意快乐。

自1992年以后,我与鲍三利已二年多未见面,这次我去旧金山,鲍三利已自己开了一家小公司,我向他打电话时,便叫他重新开展这一业务,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

每年圣诞节前夕,我一般都要向海外客户寄出五六十份贺卡,同时也收到很多海外朋友寄给我的贺卡。我认为礼轻义重,虽是一张小小的贺卡,但表示我是记着这些老朋友的。

多想点子勤推销 博览会上巧广告

近年来,很多企业经理厂长有机会出国参加各类国际博览会,如何在博览会上吸引外商推销产品是很有讲究的。我曾参加两次大型国际博览会,由于出了点小点子,推销较为成功。

1991年,我赴美国芝加哥参加世界五金工具博览会。博览会规模宏大,商贾云集,是推销产品的一个好机会。我带去了西林牌手动液压搬运车、拉紧器、援棍三种产品,’被安排在3楼4554摊位上。我想,佬大一个博览会,测览一下就得花上一天时间,而展出时间仅四天,这么短的时间人家不一定知道我的产品。我苦思冕想,想起一个推销商的故事,也是在一个诺大的展销会上,他别出心裁地在展厅里一路撤纪念品。这一招果然很好,他达到了宣传、推销产品的目的。可这个办法用在我身上可不行,我又没有能力搞颁奖发纪念品,但我从中受到了启发:我去发样本。于是我拿出200本样本,请翻译用英文逐本写上“欢迎您到4554号摊位来。”这样外商看到了我的样本,便知道了我的产品;看到这句英语,便知道我的摊位。

我把这一想法同时告诉了同去的另一位厂长,叫他也像我一样去做。他不以为然,没有主动推销。于是,我一个人在诺大的展厅里从上到下,从这厅到那厅,凭我直观的感觉,不管是否准确,一天发出200本样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的小点子很快有了收获。到了第3天,我的摊位一下了来了近百客商,对我们的样品问长问短。陪同的美国翻译深感惊讶,怎么会引来这么多客商?我的目的达到了,通过这次博览会与几名外商接上了业务关系,至今仍做生意。而那位同去的厂长,既没有按照我的办法去做,又没有想出其它的点子,任其自然,生意没有做成,心里闷闷不乐。但这又怨谁呢?

1993年10月,我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参加世界起重装卸博览会。这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博览会,参加者都是搞搬运装卸这一行的。它的规模没有芝加哥五金工具博览会那么大,人也没有那么多。像这样的博览会,不能简单地采用发样本的办法。布展那天,我发现展厅里除了我的搬运车外,有日本著名的尼桑、三菱公司的产品,还有意大利、法国、英国的产品,共有8个国家18家公司的产品联合展出。这可谓货比18家,看谁大显神威把自己的产品推出去了。

俗话说,关起门来看媳妇,越看越欢喜。对待自己的产品也是这样。我仔细观察后感到,与另外17家相比,我的产品仍不失特色,我有德国 TUv的“OS”安全标志,而日本、法国的产品,虽然外表比我漂亮,但他们没有这块王牌,没有欧共体通行证。我还发现。西林牌的价格比国外的产品都便宜,日本产品虽然好,价格几乎高出一倍,这些正是我推销产品的有利条件。

掌握基本情况以后,我又想出了一个小点子,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曾是法国和西班牙的保护地,同欧共体有着良好的关系,博览会上多数人说的是法语、英语和阿拉伯语,我请翻译分别用法语、英语、阿拉伯语3种文字在产品上做了3个广告牌,上写“中国唯一获得德国Tw的‘GS’安全标志的搬运车生产企业”。

这3种文字起了很大作用,大多数参加博览会的客商都认识了我的产品,我的举动引起了摩洛哥政府官员的重视,专门到我的摊位上摄影留念。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安国政先生、大使馆商务参赞熊泉根先生,还有一等秘书等也与我合影留念。我在这次博览会上订了500台搬运车60多万元合同,新开辟摩洛哥、以色列两个国家的业务。安国政大使赞扬我不简单,为中国人争了光,为宁波人争了光。

胸有成竹质为本 妙语服人胜券操

我每年要接待数十批外商,8年下来,已与数百批次外囱打过交道,与外商进行业务谈判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在众多的业务谈判中,有一次谈判最成功也最让我难忘。

那是1992年8月,美国商人威廉先生来到如意公司。威廉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常驻中国,自诩为“中国通”。他与如意公司已做了数年生意,这次到如意是为了洽谈1993年的业务。谈判桌前,威廉忽闪着狡黠的眼神,开门见山地说:贵公司的西林产品不如另外一家企业的质量好,且价格比人家高出好多,如贵公司能考虑让利降价,我可以继续与贵公司合作……

西林产品在外商中享有良好声誉,尤其是西林牌手动液压搬运车,当时已有两次通过国际著名机电产品检测权威——德国莱菌技术监护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称Tuv)安全检测,出口产品由TUV授权贴上,“OS”安全标志。对我来说,在质量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威廉过去也曾多次挑剔过西林产品的圈疵,但每次都被我以充足的理由驳回。如今他又拉出另外一家公司的产品作比较,无非是想压一压西林产品的价格。对国内同行的情况,我当然了如指掌。于是,我胸有成饱地回敬威廉道:“说西林产品的价格比同类产品高,我完全承认;但要说质量比不上其它产品,我可不答应。众所局知,西林产品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通过德国Tw安全检测的,在欧共体12个成员国享受免检待遇,这是高质量的象征。我非常欢迎威廉先生对西林产品的质量提出批评,如果提不出质量问题,优质优价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完翻译,威廉不甘罢休,仍在价格问题上纠缠。我当然不会让他占便宜,盘算着用什么道理来说服他。.想着想着,一个风趣幽默的比喻忽然涌上心头,我便笑着对威廉说:“您犯了喜新厌旧的毛病。我现在给您打个比喻,您有一位非常漂亮贤淑的妻子,可天长日久你看腻,用中国的一句亩语说是‘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最近您结识了一位妖艳的情人,这位情人原本比不上您的妻子,但因为她陌生、新鲜,您感到很有趣、很刺激,想抛却爱妻,另觅新欢。现在我提醒您,喜新厌旧可以,但一旦您又看腻了这位情人,再想回到爱妻身边时,您的妻子可不会再原谅您,她会自尊自爱,与您一刀两断了!我们已做了数年生意,西林产品正如您的发妻一样。现在西林产品供不应求,很多外商要求全部包销,如果您一时冲动移情别恋中断了生意,以后即使出丰厚的利润,我们也再不会理睬您这位薄情郎啦!”

讲完之后,我特别关照翻译要原原本本、一句不漏地翻译给威廉听。威廉聚精会神地听完翻译,忍俊不禁,发出哈哈大笑:“OK,oK,储先生很会说话,这一比喻太生动了,经您这么一提醒,我决定爱‘妻子’而不要‘情人’,乐意与贵公司保持正常业务联系。”

我会心地笑了,热情地握住威廉的手:“那我们 ‘夫妻’就和好如初,更加恩爱了!”

通过这次谈判,威廉与如意公司的交情更深,生意越做越大。目前,威廉的订贷业务已由原来每月10多万元增加到50多万元,成为如意公司的主要客户之一。去年5月我访美时,专门拜访了他,并走访了他的一些客户,无不受到热情接待。

通过此事我悟出一点道理,有时谈判陷入僵局时,如能出其不意插入一两个有趣的比喻,便能活跃气氛,掌握主动,稳操胜券。

反弹琵琶停常理 迂回战术奏奇效

甘肃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反弹琵琶的仕女形象,人们都感到稀罕,因为在常人印象中,琵琶总是正面弹奏的,反弹琵琶有悸常理,才是新鲜事。在与外商交往中,有时按照常规该业务或推销产品很难奏效,从反弹琵琶中受到启发,我经常采取迂回战术,来个歪打正着。

l?94年3月,本公司与美国波特兰一家公司合资创办了宁波吉坷风动工具有限公司,开发出口产品西林牌风动磨头,美方出资10万美元。但项目批准后,美方却在产品价格、质量销售等方面纠缠不清,资金迟迟不到位,不仅起不到作用,对方可能还会提出更多条件。看来要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激将法,反弹琵琶,促使他们急起来,主动把资金投过来,这样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必能成功。

5月中旬,我出访美国到波特兰拜访他们时,故意强调风动磨头在美国吃香,很多客户都提出要订货,因为事先说好由他们独家经营,我必须遵守诺言,很多客户都被我拒绝了。但我遵守诺言也必须得有个条件,合资开发双方互惠互利,必须要有诚意,按照合同办事,否则名不副实,我也完全可以多头挂钩,谁出高价就卖给谁。末了,我还故弄玄虚肉他们卖了一个关子41由于合资数目太少,上级领导对此项目不很重视,而我考虑大家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做了很多工作才获批准。现在项目批准已有两个月,资金却迟迟不到位,按照有关合资法规,如项目批准后外方资金3个月不到位,便算自动注销。如他们再不采取措施,坐等项目注销,我就无能为力再做工作了。

这番话果然起到了作用。对方老板当即表示,我6月4日回国,他们6月5日便踢踪追击,到宁海与我洽谈具体事宜,并决定6月20日前将10万美元汇入本公司。我回公司后,他们果然如约而来,难题迎刃而解,10万美元也如期到位。

在推销产品时,我也经常使用反弹琵琶的办法。。西林牌拉紧器已在美国销售多年,有一定的知名度。从市场情况来看,潜力还很大,于是我决定扩大产量,销售的任务也随之加重。但我与新客户谈业务时,从不正面谈产品质量好,而是介绍美国几个有名望的客户已多年经销西林产品,赚了不少钱,目前本公司产品供不应求,计划排得很满,如要订贷,起码两个月后才能交货,员公司如有兴趣不妨试一试。这样外松而内紧,客户的胃口马上会被吊起来,而且会放心同我做生意。

冷静周旋学精明 谨防外商耍花招

在我交往的外商中,大部分都是讲信誉、重视商业道德的,但也有个别外商商德不佳,以种神借口谋取不义之财,对付这样的外商我们必须谨防上当,不能让他占了便宜。

去年10月下旬,一位与本公司做了六、七年生意的澳大利亚客商,通过莱省一家进出口公司转告本公司,说他买去的价值60多万元人民币的西林牌拉紧器,连续抽查三只均不合格,拉力仅有8000磅,大大低于质量标准,他因此不敢销售,要求退货。

这家进出口公司业务员在转达这一信息时,口气严厉,批评本公司出了质量问题,出了洋相,必须找出原因,商量对策,妥善解决这一严重质量问题。   乍听这一情况,我也大吃一惊。但仔细一想,我就认为完全不可能,因为本公司的拉紧器经过1.8万磅的拉力测试,’8000磅绝对不会断,这说明内中有诈,外商想找借口压我们的价格。   我与该业务员交换了看法,他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对此太不重视。我又提出,你就转告外商,本公司保证产品质量,可由本公司派员前往检测,如不合格,全部退货,并按合同赔偿损失。但要是产品合格,对方不仅要负责检测人员的全部费用,还要挽回对本公司造成的不良影响,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

该业务员将意见转给了对方后,对方第二天就作出了反馈,说是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全部合格,原先因为检测方法不对,造成误会,希望本公司给予谅解,并要求继续履行去年四季度提供30万元拉紧器的合同。

该业务员完全改变了原先的态度,称赞我料事如神。我告诉他,根据我的经验,不讲商业道德的外商,会在两种情况下耍花招、借口压价:

一是当产品非常好销时,他贪心不足,想多赚利润,会提出种种借口,使厂方感到棘手,让利于他。

二是当产品滞销压库时,他又会转嫁危机,寻找借口压价或退货。希望外贸公司在接受外商投诉时,要冷静分析,不要听到风就是雨,上他们的当,把企业当“出气简”,胡乱批评、指责一通。而作为企业更要提高警惕,要善于揭穿外商的诡计,不让他的阴谋得逞。

日本客商向以精明著称,与之做生意难度较大。去年10月一位日商到本公司洽谈拉紧器生意,对企业性质、产品质量等他都了解得很详细,有些问题还提得很刁钻。我也兵来将挡,认真应付。

如你问到本公司产品质量如何,我就不做正面回答,而是请他亲自到车间去看。看了以后他又提出要抽检产品质量,我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到仓库抽检测试。拉紧器的标准拉力为8.6吨,而日商抽检的产品达到9.6吨还未拉断。日商深表满意,当即表示订购l万套。

在签订合同时,我提出要加价15%。日商表示不理解,认为没有同其他客商一视同仁,有失公平。

第9篇:琵琶行翻译范文

一、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是对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和句法等内容进行讲解,并根据考试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很显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只是停留在语文知识的表面。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需要从语文课文中提取出一些和审美相关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对文章意境加以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离骚(节选)”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离骚”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由于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字,所以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将原诗中的韵味和深意去掉。教师将“离骚”翻译成白话文,可以使学生对整首诗加以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屈原的情感激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得以提高。

二、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扩宽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将注意力放在字词这些最基本的方面。事实上,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将教学关注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课结合紧密,所以教师就应该从这一因素出发,帮助学生拓宽审美想象空间。高中语文涉及到文言文、白话文以及诗歌等文学体裁。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使学生能够受到文学熏陶。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中“琵琶行并序”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挖掘审美元素。“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作品。教师可以对诗句加以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扩充。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就表达了江边送客的情景。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这种意境。通过对诗中用字和用词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就能够和诗人共鸣,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三、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就在台下听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黑板呈现。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板书负担,同时还可能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文件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网络渠道找一些相关电影和电视剧,并让学生加以观看。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和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这本小说。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电视剧的情节,使学生在电视剧中感受到贾家的富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