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集中教育心得体会

第1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整顿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心得体会

全面开展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是政法战线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新举措,是人民群众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的又一新期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务必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确保教育整顿工作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

一、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系统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政治队伍是捍卫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力量。公安队伍作为执法之公器,队伍不张、不公、不力,甚至发生违法乱纪问题,出现害群之马,影响恶劣、危害极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势必严重削弱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国立案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的政法干警。这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警一刻都不能放松。为此,要在全国公安系统开展教育整顿,来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坚持刀刃向内,彻底割除毒瘤,清除害群之马,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

二、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系统持续加大正风肃纪反腐力度,特别是持续掀起扫黑除恶及打伞破网强大攻势,一些典型案件背后潜藏着的执法司法不严、不公、不义、不力等深层次问题得以暴露,滥用职权与谋取私利相交织、违法办案与利益输送相交织等腐败问题浮出水面。公安机关性质特殊,专业性强,权力相对集中,从严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加上一些干警法纪观、权力观、利益观不正,导致队伍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不纯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为此,要在公安队伍中来一场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坚持清除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补齐短板弱项,强化源头治理,实现公安队伍风清气正。

三、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铸魂杨威式的主题教育。公安工作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党和人民既厚爱三分又寄予厚望。当今处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我国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安队伍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安队伍要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必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为此,在公安机关进行的铸魂杨威式的主题教育,是弘扬英模精神、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努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责任担当,铁一般过硬本领、铁一般作风纪律的公安铁军,更好的担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

第2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发展效益较低;居民收入比较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72元,比全国低2803元,居全国第1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807元,比全国低346元,居全国第17位。我省人均财政总收入仅为192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6%。社会事业欠账多,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居全国倒数第一位,农村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三位,农村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一位,每五百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数量5个,全国倒数第一位,人均文化事业费8.25元、全国倒数第二位,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仅有2.55张、全国倒数第八位,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0元、全国倒数第七位,等等。当前,全省安全稳定形势不容乐观,社情比较复杂,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等等。以上这些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社会层面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穷则思变。

怎样才能改变?必须“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观念创新的力度决定着跨越式发展的幅度。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历届市委、市政府引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是分不开的。济源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得益于观念创新和思路创新。市十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创新思想观念,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克服僵化保守、故步自封的思想观念,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谋划新思路、实现新跨越,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向着更高目标、更高层次不断前进。

第3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廉洁奉公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本领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深入研究新时期的形势、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状况,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做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县委组织县级领导集中学习五天,认真学习了《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观看了牛玉儒等同志先进典型事迹电教片,参观了沙田万寿宫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地”,听取了多位领导的发言。通过学习,我深受启发,深受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我认为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就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执政为民的本领上下功夫

一是要注重向书本学习。首先要学好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没有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就不可能有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品质,也不可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工作就会盲目、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养成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学习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其次,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重多角度、多方位学习。根据工作需要,注重学习法律、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不断扩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使现代新兴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组织能力融为一体,形成高层次的复合型多元知识结构,进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是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知识、新科技层出不穷,只有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过去好的做法与现代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工作的预期效果。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能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工作创新能力。

三是要注重向群众学习。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坚持向群众学习,才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只有坚持向群众学习,才能与群众保持鱼水关系;只有坚持向群众学习,才能真心实意的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是要注重向典型学习。牛玉儒同志“心里装着群众,惟独没有自己”。他不怕吃苦、舍生忘死干工作的崇高品质,他的优秀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广大党员心中时刻想着农民群众,始终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二、在牢记宗旨,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上下功夫

天下大事,莫不过人民群众的事大。我们党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人民的重托,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和最基本的素质。首先要增强“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责任感。拥护党的纲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象牛玉儒同志一样,用实际行动为党分忧增彩。其次要增强工作的责任心,象盘振玉同志一样有勤奋扎实的工作态度和爱岗如家的敬业精神,带头成为钻研业务、开拓创新的典范,成为业务技艺高超、忠于职守的典范。当前,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应变能力差,难以把握和适应市场需求,收入增长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大;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经济社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程度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我决心一是突出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狠抓粮食生产。二是突出区域特色,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的思路,在六抓上下功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抓招商,促投入;二抓基地,上规模;三抓订单,活流通;四抓龙头,强效益;五抓标准,树品牌;六抓协会,强服务。三是突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四是突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是突出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六是突出和谐发展,构建兴旺繁荣的新农村。

第4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兰干街道团工委按照阿克苏团市委《关于做好远程教育集中轮训基层团干部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做好集中轮训基层团干部的各项准备工作,使集中轮训基层团干部工作落到实处。 

本次远程教育集中轮训基层妇联干部培训地点于兰干街道海江社区远程操作点,举行于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两天,我街道团委干事、6名社区团支部书记及团干部、辖区团委人员,参加人数共计42人次。

轮训内容包括: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学习于新党办发【2013】11号文件精神;当前新疆共青团的重点工作;新疆基层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层共青团工作实践分享;新疆宗教现状与特点全区基层团干部共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构建和谐新疆。 

培训效果和感受: 在培训期间,学员们反映了,希望上级部门多开展这样的高层次、高质量的集中轮训活动,进一步改进培训形式,拓展现场式、互动式的培训形式,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 

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交流了工作经验,增强了团体意识,收获很大。 每位团支部书记更有了今后将学到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工作当中,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发家致富的信心。更希望类似此次的教育内容能够经常的组织并安排,让每一个团干都能够正确的走向自己的目标及理想的路线。 

 

 

第5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以走在前列的精神助推煤炭营销高质量发展

今天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次集中学习研讨,本次研讨的专题内容是“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提升党性修养  廉洁自律”三方面内容,近段时间,我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煤炭营销工作理念,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推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在日常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守纪律、守规矩、守底线,助推煤炭营销风清气正守初心。

对煤炭营销党员干部来说,纪律、规矩、底线都是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准则。党的纪律是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保证全党行动一致而要求党员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底线是确保思想和行为不发生质变的红线,营销党员干部的底线包括政治底线、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等,需从五个方面落在实处。

--把信念落在实处。理想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煤炭营销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拥有做好新时代煤炭营销工作的强大定力。

--把忠诚落在实处。忠诚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自己从事的煤炭营销事业。在具体煤炭营销工作中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做“两面人”,不做“稻草人”,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把敬畏落在实处。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有敬畏之心。共产党人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煤炭营销人员更要把集团的“十严禁”和煤炭营销人员从业过程中的“十不准”落到实处。经常躬身自省,对标道德高线、不触纪律红线、守住法律底线,时刻保持清醒警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把戒慎防微杜渐落到实处。做人做事最怕在细、小二字上疏忽。个别营销党员干部崇尚大事讲原则、小事论感情。其实,小事不讲原则恰恰是危险的开始。很多反面典型都是从失小节、存小过、犯小错开始,由量变到质变,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自毁前程。我们更要做到慎欲、慎权、慎独、慎微。不做失德失范之事,坚守党性原则和做人操守。

二、坚定信心,清醒头脑,助推煤炭营销干在实处担使命。

煤炭下游市场越来越复杂多变,煤炭营销必须适应下游消费环境的变化,跟上下游客户日趋理性,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渐成主流的需求特点,按照“大品牌、大市场、大营销”战略实施的要求,实干创新,抓好市场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内涵和“量身定做”相结合的产品以及优良服务,靠特色产品和服务取胜,赢得市场,促高质量发展。没跑过营销不知道压力有多重,不深入市场不知道危机有多大。所以,煤炭营销人员务必头脑清醒,坚定信心,千方百计地在煤炭市场营销布局上下功夫,确煤炭营销保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高营销人员素质。营销处一线煤炭营销人员是年轻、富有激情、积极乐观、目标明确的一群人,他们从事充满挑战的事业,每天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修炼自我的销售能力中去。不仅仅推销煤炭产品,更需推销自己,推销感情,这就需要营销人员不仅需要强烈的自信心和永不服输的坚强精神,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娴熟的推销口才,睿智的推销策略和技巧,这样才能开发更多的客源,获得最大的成功,赢得顾客的信任,拓展更大的煤炭销售半径。

--要强化品牌培育工作。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煤炭生产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品创新,敏锐把握消费需求,加快“量身定做”产品的配套力度,丰富供给品类,顺应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潮流,为矿井发展注入新动能。强化情感营销,倾听下游客户的“声音”,给予顾客足够的关注,准确把握顾客煤炭产品信息反馈,把握客户煤炭库存变化过程,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把煤炭品牌培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要狠抓一线营销工作。深入严细实和精准销售工作方针,做好传统的走访调研、宣传促销等工作,千方百计吸引顾客,提高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传统市场占有率。强化一线销售工作落实,用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以高质量发展为“指挥棒”,在煤炭营销上创新奋进,努力抓好市场营销布局优化、促煤炭营销高质量发展上台阶。

三、走在前列,凝聚人心,助推煤炭营销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分管业务范围内“头雁”作用,作“讲政治”的表率。“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只有自己过得硬,腰板挺得直,说话才有底气,行事才有分量。一是要坚定政治信仰。要坚持战略清醒和定力,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不懈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营销公司营销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敬畏手中权力。做人须敬畏。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来自职工,必须服务职工。要严守公与私、情与法、利与法的分界线,营销过程中为人方正、处事公正,办事不离“章”、行为不越“轨”、权力不出“格”,自觉给欲望安上“闸门”。

第6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集体教育:何以生发教育力?

当下的学校教育中,班级层面的德育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仅从集体对个体的帮辅来看,班主任也会采取形式多样的集体教育行为,诸如公开检讨、互评互助、定制班会、捆绑连坐等对个体施加集体影响,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的有机统一。然而,这些教育行为的教育力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借助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来进行分析。

一次意外的延迟放学

周三下午,因为教师集中学习,初二(3)班的最后一节是自习课。距离放学还有15分钟,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还在继续写作业,但是后面的几个人却早已收拾好书包,热切期待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他们边小声讨论着放学后的安排,边搜罗书包中的零食与伙伴们一起补充能量。正在这时,提前结束会议的班主任王老师走到了窗前,看着这几个平常就令她头疼的“小魔头”,不禁计上心头。王老师故意在窗前咳嗽了两声,然后径直推门而入。“同学们先放下手中的作业,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班的45位同学,是不是一个集体?”“是!”学生齐声回答。“那么,如果集体中的个人有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同甘共苦,一起帮助他。”学生的回答同样干脆。“那好,刚才的自习课,后面几个同学就有困难,他们无法集中精力上好自习课,所以,我响应同学们的提议,是一个集体,就应该同甘共苦。今天,大家在放学后再上一节自习课,并且希望你们帮助他们也上好这节自习课。”说完,王老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后面是学生的一脸无奈。

平心而论,王老师是一位很聪明的班主任,她抓住了时机,在问题的处理上,借助巧妙的话题转移,让学生入了套,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好像尊重了民意,显得滴水不漏。她借助集体的力量对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与惩戒,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纠正学生个体的不良行为。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补上的这节自习课上,前面犯错的学生必然会安分守己。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它是一次成功的利用集体进行的教育呢?

马卡连柯在论述集体教育时指出,集体教育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其中,“在集体中”是把集体作为教育的对象,认为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应该在集体中完成;“通过集体”是指把集体作为教育的手段,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为了集体”是指把集体作为教育的目标,集体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个体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以形成教育合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借助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案例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也是试图通过集体来实现的,其教育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惩戒行为失范的学生个体,其长远目的看似为了集体自习课的安定,但实质上只是消极地满足于避免集体行为的再次失范,而不是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促进个体乃至集体的健康发展。换言之,案例中的教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只是集体名义下的个体惩戒,而且是一种“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预防性惩戒。

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这个集体教育行为,我们或许会得出更清晰的答案。首先,对希冀影响个体的群体而言,这样的集体教育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指向呢?

其一,消极的群体心理会抑制集体的发展。案例中的教育行为给予群体的心理认同是错位的、消极的。群体心理是具有双重性的,健康的群体心理会促进集体的发展,在此,群体获得的认知是“错是个别人犯的,责是全体来承担的”。如此,群体很容易形成“法不责众”“随大流”的想法或是抵触情绪,从而弱化群体的向心力,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认同感。在实践中,类似自习课情况并不能通过这样的连坐行为得到长效改善,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二,群体情境的干扰、涣散作用可能得到更大的强化。在心理学中,群体情境也会干扰、涣散群体的积极作用,使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走向负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施加给群体的压力(维护班级纪律的责任),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不分明,从而容易使成员不明晰自身的责任,却需要承担同样的后果。这样的教育情境会使责任发生扩散,进而弱化群体成员的责任心,影响群体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在这样的处罚下,犯错的学生暂时老实了,但是却不能保证他日后就不会有反弹或其他类似的失范行为,同样也不能保证没有其他学生再次犯错,很多时候是“按下了葫芦,冒出个瓢”。

其次,就希望被群体影响的个体而言,经历了这样的集体教育,会产生怎样的心理体验呢?

从犯错的学生来看,他们接受了惩戒,本是罪有应得,应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很多情况下,他们却是屡教不改。原因何在?通过集体,并使集体与个体一起接受惩罚,往往会使个体背负更大的群体耻辱感,同时容易导致这些个体在以后的集体交往中被孤立,甚至成为集体的敌人。个体就无法在集体中获得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只能采取心理封闭的做法,破罐子破摔,游离于集体之外。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同病相怜的个体还会形成班级中的非正式小团体,进一步扩大其负面影响。

这种教育行为看似符合群体心理中的连动心理,但是由于其缺乏积极的群体目标引领,缺乏必要的群体互动,所以会弱化学生的群体责任感,扭曲学生个体与群体的正常关系,从而使学生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更好地维系与集体的良性互动。可见,一种教育行为,如果它不是从个体与集体长远的良性发展的目的出发,仅仅是在集体中或是通过集体来施压抑制,那么它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群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二、群体心理:集体教育的可为与慎为

班集体是学生校园生活中最真实的情境,学生与班集体之间的交往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在推进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群体心理的德育价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规范集体教育行为,促进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共同发展。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它具有该群体的界限性,而且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群体共同的参与和活动。一般来说,群体心理包括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方面,又具体表现为群体助长与致弱、从众与服从、群体顾虑化倾向与去个性化等心理效应。

首先,群体认同心理的合理使用有助于集体教育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感知自身的成长需要“在集体中”。所谓认同心理,是指班级的所有成员对学习和生活中一般性问题的认知和评价能够基本保持一致的情感表现。影响认同心理发挥作用的因素是多样的,对于班级的集体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班主任的威信和班集体决策的民主化。今天的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理性思维能力,而且倾向于自身的判断取向,因此要想发挥群体认同心理对集体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关注集体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班主任自身威信的确立。具体而言,有如下两点:

其一,集体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就是指集体教育行为的采取与否必须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真正厘清学生对决策所涉及利益的关切点,通过合理的举措消除学生的顾虑与困惑,并通过民主的方式实现决策。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关注集体教育行为本身,理解集体教育行为的意义,也有利于集体教育行为的贯彻和执行。

其二,班主任权威的树立对于群体认同的加强具有积极作用。虽然,班主任在集体教育中具有天然的话语权和威严,但是这不代表班主任具有了群体认同基础上的权威。正如案例中的王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并非真正的权威,而只是一种威严,她所引导的集体教育行为决策也是一种假民主。因此,这种集体教育行为不仅难以取得实效,而且由于是假民主程序下的班主任个体意志的强加,反而会伤害到已有班集体的认同感,并削弱后续集体教育行为的执行力。

其次,群里连动心理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形成集体自身的教育力,促进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良性互动,从而能够“通过集体”来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发展。所谓连动心理,即通常所说的“心理连锁反应”,它是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呈现出的情感互动,表现为波及心理与互激心理、从众与服从等。良好的心理连动能够将班主任的集体教育理想很好地波及每一个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之间的正能量传递,从而使集体自身形成教育力。为此,必须在集体教育过程中首先强化班集体自身的建设,使班集体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基层管理单位,而是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有情感的学生生活共同体,成为一个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有着内在教育生命力的有机体,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场所,一个相互交流思想的场所,一个充满正义感的场所,一个纪律严明的场所,一个互相关心的场所,一个欢庆聚会的场所”。当然,如果班集体的建设被异化,成为班主任个体意志的载体,成为班主任操控的傀儡,那么反向的互激心理则会得到强化,任何一个集体教育行为(即使是正确的)都可能激起学生的不信任,从而对集体教育行为产生巨大的阻力。

最后,群体归属心理的合理使用有助于群体动力的形成并发挥作用,实现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双赢。所谓归属心理是指个体自觉地从属于所在群体的一种情感,这里特别要强调是个体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迫于压力的无奈之举。“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内心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将自身的发展与其他人相关联,或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或是期望影响他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集体教育才具有了理论的可能与现实的意义。群体归属感的形成离不开群体的认同和连动,但是在本质上,群体归属感又侧重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建构,它对集体教育的借鉴意义更多的是借助于群体动力理论来实现的。

简言之,集体教育过程中的集体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着一个不断进行着内外能量交换的建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集体教育的过程中,把个体的成长融入集体的建设中,通过班集体共同价值观的塑造、班级规范的完善、个体发展的调适等,使集体教育行为本身既关注个体的利益诉求,又融入集体发展的诉求,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包容性发展,即包容个性差异的集体发展,包容集体诉求的个体发展。当然,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利用集体教育个体,不能以集体发展之名义压制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案例中的教育行为实质上是忽视了个体差异的集体发展,它造成的是个体的遗弃感,而不是归属感,因此,对个体和集体的发展都很难取得成效。

三、集体教育,让班级成为个体成长的心灵栖所

以教育心理学来审视日常的集体教育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分析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来探索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更好地推进集体教育,谋求个体与集体的包容性发展。

首先,集体教育要善于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创设健康的班级文化,从而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为集体帮辅个体创设良好的心理场。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班集体的舆论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所以班主任在进行集体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关注集体舆论和班级文化的建设。具体而言,其一,畅通言路,营造民主的班级生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是自由的、民主的,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其二,关注细节,设计过程,创设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从班级精神的提炼、班级文化墙的设计、班级黑板报的布置、课桌文化的设计、班级文化衫的设计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让班级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萌芽,在学生的参与中诞生,在学生的维护中发扬光大。简言之,班级文化与集体舆论是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自然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贯彻,这个过程本身可教育集体中的每个人,为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帮辅个体提供良好的心理场。

其次,集体教育要选择恰当的集体行为,从而激发学生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的良性互动。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集体行为都具有教育价值,有的集体行为不仅没有德育价值而且还会极大地破坏集体教育的既有成果。那么,什么样的集体行为才是恰当的、有教育力的呢?客观而言,这里不存在一把绝对正确的尺子,任何一个教育行为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各个班级的情况、各种教育行为发生的情境以及当时学生的心理反应,等等。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恰当的集体教育行为应该满足这样的基本条件:具有教育的大爱、具有长效的运行机制支撑、赢得绝大多数成员的心理认同、尊重个体的心理感受、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比如说,通过集体讨论和投票来制定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对严重危害班集体利益的行为(不是行为人)进行公开的研讨,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这些行为在实践中都是具有很好教育力的集体教育行为。同时,有些行为,如学生在班级内的公开检讨、让集体对某个犯错的行为人进行检举指正等,是针对个体的集体谴责,往往会伤及学生的自尊,也不具有教育的大爱,很多时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要慎用或不用。

第7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3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1.人际关系。教师教学和交往的对象不只是个别学生,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线型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

2.教师心理。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新的内在需要,即期望集体能以良好的风气对班级成员施加积极影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教师行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以整个集体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个别化的反馈调节只是集体教学的补充。

(二)学生方面

1.人际关系。学生交往的空间和内容得以扩展,不仅有同教师的纵向交往,同时还有同集体的横向交往。

2.学生心理。学生普遍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这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内驱力。3.学生行为。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要受到教师的直接调控,同时要受到集体规范的间接影响。

(三)集体方面

1.人际关系。集体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班级成员,同时也发展自身。

2.集体心理。集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班级成员认同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3.集体行为。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在铸造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个性。

面对班级教学的三主体结构,教师在实践中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已成为一种必然。运用这一原则的实践模式就是在教育学生个体的同时也教育集体,在教育集体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个体。具体操作是: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化其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传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集体进行教育的时候,注意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班风、学风、考风的道德价值和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的教学目标应做出的努力。实践表明,只有正确地处理班级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整体控制与个别化的调节反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三主体的协同运作。

集体,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实施集体教育的主体。

哲学研究认为,实践的主体因其不同的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4种形式,即: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集团主体是指以一定的集体、团体、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时所形成的主体”[2]。集体作为集团性主体,在实施集体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主力作用,具体表现在其吸引、推动、协调、激励班级成员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不是任何一个教师和少数学生领袖所能代替的。这种主力作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就是集体力”[3]。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集体力是由集体自身创造出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结合而成的。

1.凝聚力。这是指集体对其成员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或向心力。这种凝聚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能满足多数成员的多种心理需要,如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和创造的需要等等。

2.驱动力。这是促进集体发展和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它主要是通过集体目标的激励、舆论的推动、社会助长、榜样示范、人际之间的互动等发挥作用,产生驱动效应。

3.同化力。这主要是指集体的良好班风对消极因素具有一种转化作用,也是精神生命体具有的“吐故纳新”的机制。集体正是通过无形的群体压力、模仿、暗示、认同、感染、从众等心理现象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使集体的期望、信念、规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班级成员的人格结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同化效应。

在教育实践中,凝聚力、驱动力和同化力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是集体所以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的心理机制。正是由于集体的积极参与和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两种主要的功能:

1.认识功能。同学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合作型的交往不仅可以使学生间不同的智慧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网络得到“互补”,而且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感的加强。

2.社会化功能。实践表明,班级学生人际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方式,归根结底是其社会关系类型结构和班级文化的反映。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的总和,对学生的社会观点、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影响。

正是由于集体在教学中具有认识功能和社会化功能,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才产生了许多力求发挥这两种功能的教学模式,如“非指导性教学”、“合作教育学”、“探究发现教学”、“社交教学法”等。

班级集体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学习实践中,学生以教材中物化的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为对象,“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主动接受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4]。同时又以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班级文化)为对象,主动地吸收、选择,然后内化并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这正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双向过程,从而体现学生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学生主体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转贴于

课堂德育寓含、渗透、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说它没有其独立性,它除有正式的课程(指学科课程)外,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个相对独立的运作系统。它不仅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结构,而且有自己特殊的方法、特殊的目标、特殊的途径和特殊的功能。实践表明,课堂德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学生、集体三主体的协同运作及其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学课堂德育三主体协同运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人格影响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理想的教师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智能方面,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优秀的心理品质。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在于它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我们说,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不只是指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德育“资源”,而且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对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的人格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现实真实,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

(二)教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需的强制性手段,而且是一项“育人工程”,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施调控的过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的调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5]。教师的管理既要从严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风,要善于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集体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同时,须注意调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影响力。此外,管理者要注意把非强制性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结合起来,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课堂管理是教师、集体、学生主体作用协同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要着力调动集体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良好个体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的社会传递

教科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社会要发展就必须通过这些载体将人类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课堂教学是实施这一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这一社会传递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集中表现在对教材中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使其合理变异与“再生”,从而达到“文化增殖”与“活化”,然后力求运用最佳的方法和手段使这种传递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上的社会传递,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还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社会传递过程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四)集体的人际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是教师、学生和集体三主体进行交流、沟通、相互作用与彼此互动的过程,是通过各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实现的。这里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指体势、表情、目光、距离等。集体的人际交流能把集体的期望、规范、价值观、信念、态度等通过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进行传播和扩散,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凝聚、驱动或同化效应,从而发挥德育功能。良好的班集体中,对课堂上出现的非道德行为,同学们会用语言、或用表情和目光表示他们的不满和厌恶,构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有的学生就会在这种压力之下改变态度。课堂上同学中一旦有发现、创造、互助、合作等积极行为时,同学们就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和赞赏的目光,形成一种“社会助长”。有良好风气的班集体是一个催人上进的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环境。课堂上气氛和谐活泼,能为师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学习困难学生就不会感到孤独、苦闷和失望,进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尊严,树立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实践表明,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五)学生的内在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教师和集体的影响外,其内部的心理动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只是智力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生活。学生在课堂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离不开这样一个内在的激励机制: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新知,或解决了某一新问题,或者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赞扬的时候,一种自尊感、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兴奋、喜悦的情绪体验就会转化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抱负水平和精神境界。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进一步发挥出来,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诸多非智力因素就会被激活、开发和强化,进而成为直接推动主体产生新的认知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因。这种情境下的学习再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是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是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的统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是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统一,是良好思维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协调共振。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课堂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生机制。

第8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边远山区 素质教育

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一环的学校体育在边远山区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貌似“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下,经常牺牲学生的健康。还有边远山区体育教学设施的严重匮乏,体育教师的严重不足,加之当地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当地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并正确认识到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在边远山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培养新世纪高质量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使教育落后地区的群众了解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必须让他们认清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辩证关系,必须使他们知道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体育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

1.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健全的神经系统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聪明与否,与大脑的物质结构状况和机能有关,一是神经细胞突起分枝的多少;二是神经细胞之间联系网络的复杂程度;三是信息传导的速度。体育锻炼能促进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

2.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大脑长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工作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肺活量和更强健有力的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有发达的肌肉群给心脏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系统,故能保证大脑长时间工作所需要的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供应,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3.体育可以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力。特别是战术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为基础。而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的核心。因此,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培养学生上述的心理品质,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体育可以促进德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和观众,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等。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并可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去。此外,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作风等,很容易自然地表露出来,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有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会一些技能后,便会表现出身心愉快,对学习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体育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品质

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频繁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第9篇:集中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一、教学中注重集体项目的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集体观念,这样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中恰当地巧妙的安排合作比赛这样的游戏,学生们就会齐心合力,就会重视集体的力量。在游戏中每个学生为了取得集体胜利,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相互帮助,彼此配合,一起努力,共同拼搏。

何谓集体观念?一个团队必须具备相互理解的行为、目标一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形成一个从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集体意识。

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只有学生有了集体观念,才会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才会在面对困境时,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怕挫折的决心。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学生心中有了集体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才有组织纪律性,才不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一盘散沙的状况,才会形成一个牢固不可摧毁的整体。在集体的帮助下,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会得到不断提高,会增强学习和生活的勇气,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对本职工作要饱含激情

教师只有深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可能对工作形成一种热忱;只有对学生有最深厚的感情,才可能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学生和爱本职工作是教师第一条必备的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情感,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里面包括艰辛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脑力劳动)。有了这种付出,才可能有执著的追求、有深切的热爱,才能够任劳任怨,才能够更好地为人师表,才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这样教学任务才能够完满地完成,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学生寄予厚望

有期待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厚望才出佳绩。积极的心理效应只有在深切地期待之下才能够萌芽,这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的前提。学生的阅历尚浅,年龄还比较小,判断力比较弱,因此对教师是非常信赖的,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够给学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施加赞美,多给予肯定,这是对学生从心灵上最大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就能够获得无穷的自信,他们学习的动力就会成倍增加。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有些体育动作非常复杂,难度较大。学生产生了退缩之情,教师要及时开导,在目光中要充满着期待之情,让学生充满着一种积极的心态,给他们鼓足力量,消除他们的退缩情绪,最终让他们达到学习的要求。如果教师首先自己就对教学失去了信心,流露出无奈的情绪,学生受到感染,自然就放弃了所有的努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