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医保资金论文精选(九篇)

医保资金论文

第1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费;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38

1 提出背景

在2016年第一期的《求是》杂志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发表了文章《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这篇文章在深化社保制度改革这部分中提出了“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建立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医保待遇调整机制”。其实早在2015年11月“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就已提到建议研究退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也就是说,如果这项政策付诸实施,意味着退休后的职工仍需要缴纳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用,不缴费的做法将成为历史。

依照我国当前的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员工缴费满规定年限的,在退休后不用缴费(未满年限的可缴至规定年限),并在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和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例上给予照顾。退休职工大多属于老年人群,一般情况下其患病较在职时期要明显增多,而退休后收入也降低了,所以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使得社会医疗保险能够倾斜于患病较多的老年群体,发挥出应有的互助共济作用,并且在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时,决策层考虑到当时退休人员在旧体制下的工作期间,已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以及职工和国家之间的在职低工资退休保福利的隐性契约的存在,综合这些因素,退休职工不需再缴费。

然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的从2009年至2015年的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近几年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从收支比上一年度的增幅看:2015年基金收支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14.5%,2014年基金收支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9.6%,2013年18.9%和22.7%,2012年为25.3%和25.1%,2011年为28.6%和25.2%,2010年为17.3%和26.5%,2009年为20.8%和34.2%。6年中有3年支出增幅明显大于收入增幅。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含个人账户)来看,2010至2015分别为4741亿元,5683亿元,6884亿元,8130亿元,9450亿元,10997亿元。职工医保的累计结余确实在增长,但从2011年至2015年的结余增长率却逐渐下降,2015年达到这几年的最低率16.37%。很明显近年来,在医疗费用大幅增加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逐渐存在压力。

社科院在《“十三五”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指出,长远角度看职工医保基金潜伏着严重的支付危机。在制度要件不变的假定下,全国多数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将在2020年前后出现基金缺口。而且在我国,地方各省市发展水平不同且差异较大,许多地区医保基金其实并不充足,甚至面临医保基金“穿底”的风险,基金结余主要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就如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指出,2013年全国有225个统筹地区的城镇职工医保资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占全国城镇职工统筹地区的32%,其中22个统筹地区将历年累计结余全部用完。医保资金在许多地区是不堪重负的。

以医疗保险金的收支压力为契机,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发文中都提出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的建议。此项建议很快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社会各层都给出了各自支持或者反对政策的观点。本文基于中立的研究态度,仅对退休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用这项提议中的合理性成分进行论证。

2 理论支持

2.1 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义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的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当被保险者发生疾病风险时,将由所筹集的医疗保险基金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损失进行补偿,起到风险分散的作用。所以社会医疗保险的本质是以强制性原则将社会公众纳入至医保体系之下,运用保险学的大数原则将疾病风险在参保者之间进行分散。

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不同,我国养老保险的统筹账户体现的是横向风险分散,相当于由同时期的在职者为退休者供给养老金,而个人账户是参保者在职期间的纵向地对其个人的老年风险进行平摊,同时老年风险具有普遍性且可预测的特点,所以养老保险的缴费与享受是以法定退休年龄为界限的。医疗保险虽然也是“统账结合”形式的,即横向的社会统筹和纵向的个人积累结合,但医疗保险的个人积累与养老保险是不同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无法做到长久的积累,因为医疗消费会随时动用到个人账户的资金,而且医疗保险是每个人普遍经历却是无法预见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疾病困扰,但在哪个时点是无法确定的,所以疾病风险的发生是概率性的事件,以在职和退休作为缴费与否的依据与医疗保险的内涵显然无法相符。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使健康的参保者和患病的参保者之间的疾病风险得以分散的平台,其着眼点在于疾病风险,而不是像养老保险那样以老年为着眼点,换言之,尽管退休老人总体医疗消费较在职时期高,但退休者未必健康状况差,而在职者的健康状况未必好,所以从医疗保险的定义看,缴费不应以在职或是退休为标准进行划分。

2.2 相关法律法规的转变轨迹

1998年12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职工医保正式定型,文件中的第六模块“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中关于退休职工的规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并对其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

而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的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并且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若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

可以看出,职工医保制度从最初的退休人员不缴费做法逐渐演变,在社会保险法中定为退休人员要满足医保缴费缴满一定年限后才不缴费,若不满足,还需缴满才能在退休后享受医保待遇。

所以尽管有人指出若要实行退休缴费政策,基于依法治国方针,应该修改社会保险法,然而修改法律会一定程度上损害政府权威。但是从上述两份文件的规定中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法律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医疗保险支出的上涨态势及老龄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保险法的条款比对1998年的《决定》已经有了调整,即最低缴费年限的调整。而且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社会保险法》的条款需要得到调整,比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后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规定,拟增设长期护理保险的,拟对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后的规定等。可见社会保险法的修改也是可预见的。因此从法律法规演变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职工医保缴费的规定,在逐渐转变,那么未来出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的需要,退休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工作会适时逐步启动,例如2016年7月,北京市就率先在其“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中提出研究退休人员缴费参保的建议。

2.3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机制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借鉴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统账结合”模式,即现收现付性的社会统筹账户和积累性的个人账户。但是总体说来,由于医疗消费的特殊性,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制度还是属于现收现付制,即以当期平衡为原则,每年筹集的基金基本用于本年开支,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其中个人账户的设立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项创新制度,借鉴了新加坡的保健储蓄个人账户,并且是作为改革的“剂”而产生的。当初的设想是为了使参保职工拥有个人可支配的医保账户资金,提高其缴费积极性和个人节约意识,然而个人账户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既有过度结余造成的浪费,互助调剂性差的情况,也有地区政策差异导致的“长期空账”现象,使得个人账户形同虚设。

所以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收支机制仍然是现收现付性质的,而且医疗保险的消费贯穿一生,包括在职和退休期间。假设在该模式下,参保的退休职工不缴纳费用,则其医疗保险费用是由在职职工的缴费来供养的,但在并非所有在职职工能保证在职期间完全不发生任何医疗费用损失,所以在职职工的缴费也同时是为自己而缴纳,所以就如一些专家所言,他们承受了双重缴费责任,这对在职参保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3 实践意义

3.1 有利于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和人力资源流动

《社会保险法》关于退休职工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是要缴满规定的年限(通常是男25年,女20年),若在退休时缴费未满,则缴满规定年限后方可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常态,转移接续难题成为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同时阻挠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尽管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09]191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试行)》及《社会保险法》等文件对医疗保险转接问题作出了指示,然而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主要是地市级),而且各地政策各有不同,所以当参保者跨统筹地区就业时,仍会面临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具体说来,跨统筹地区的劳动者,其缴费年限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简单合并或折算,导致衔接困难,使得劳动者尤其是退休后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受到损失。王宗凡认为城镇职工医保关系接续的障碍实质上医保统筹基金不能转移(这也是职工在职期间的权益积累),造成了地方之间医保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即流出方得到了由退休权益形成的基金积累,但无需承担将来兑现退休权益的义务,流入方则不仅没有得到该职工单位缴纳的统筹金额却要承担将来的兑现退休权益、支付退休待遇的责任,由于上述的文件只规定了个人账户转移,加上地方本位主义的影响,转移接续和异地报销也确实困难重重。

若实行退休职工缴费甚至是终身缴费政策,则无论对于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有退休职工的缴费,使得现收现付性质更加明显,则这一步将成为解决医保关系转移困难,异地结算困难等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能够破除这一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优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有利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并轨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实现制度的大整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报告等文件均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6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正式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了达成“全民医保”和医疗保险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正义目标,今后居民医保也要和职工医保合并,最终完成“三保合一”。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均实行终生缴费,在最终达成“三保合一”之前的合并过程中,若实行退休老人终生缴费有利于减少不合理的“职转居”现象,并能在未来的筹资机制上实现并轨,有助于医保管理的统一,减少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的主观不公平感。

3.3 缓解医疗保险代际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退休职工不用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就可以享受医保待遇。但是目前的制度是由过去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转变过来的,在旧制度下并无基金积累,对于这类人群,国家所采取的不缴费政策是基于其历史贡献以及过去并不是很高的人均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我国人均寿命和医疗费用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已分别达到74岁和77岁,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我国医疗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4.2%,医保支出压力很大,人社部副部长游均指出我国退休职工平均医疗费用支出为在职者的4倍,占参保人约为四分之一的退休职工却消耗了医保支出的65%。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退休职工的不缴费做法使得缴费的重担压在在职者身上,且由于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性质,在职职工的缴费既是供养自己一代又供养老一代,承担了双重缴费负担,是把老龄化的经济负担承包给了在职一代,这是代际上的不公平和矛盾。实行退休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是缓解代际矛盾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件之一,即医保制度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也能保证下一代人的权益不受损。

4 其他注意事项

4.1 完善制度比筹集基金的意义更大

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任何所采取措施的实质就是“开源节流”。而实行退休职工缴费属于“开源”范畴。要实现长久性开源效果,或者是提高缴费率,或者是将医疗保险的制度覆盖面扩大,然而在国家降低企业负担,调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号召下是不太现实的,而经过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后,我国医保制度的制度覆盖率超过90%,扩面也无法再达到良好的“开源”效果了。这时对在制度内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却不用缴费的退休职工实行缴费政策,实现“开源”,显然无法让人信服,并且出于社会保险刚性需求影响,遭到反对就并不奇怪了。

杨燕绥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推行退休职工缴费甚至是终身缴费是合理的,而且有不少国家是这样的,但她表示对用作缓解医保基金收支压力而言却是次优选择,最优选择应该是要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把其中不合理的“水分”去除,否则由于医疗服务供方或需方道德风险产生的诱导式医疗消费的无限增长,是任何资金都难以填完的。

因此,实行该政策,达到退休职工和在职者的责任合理分担,符合医疗保险的权利义务对应的参保者义务,即完善医疗保险筹资机制的制度建设意义比“开源”效果更大。所以应该以这点为前提,而不是因为医保基金缺口才实行缴费政策,不然与老年人权益保障原则相违背。

4.2 提高政府投入,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要建立合理分担、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势必要厘清政府,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筹资不能仅靠单位和个人,而要开拓多渠道筹资路径,改变目前筹资单一化状况,更重要的是政府投入需要增加。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归根结底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的必要投入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我国职工医保基金需待亏空出现时,才由财政出面来补贴,政府投入存在一定缺位,在财政部2015年预算中,财政补贴只占职工医保基金收入的0.8%,政府在医疗整体投入中的占比不到20%。所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需要得到优化,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可以看出其中的上升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同时还要注意隐性债务问题。在1998年正式发文建立职工医保制度之前,过去公费劳保医疗是职工和国家(单位)间以低工资高福利的隐性契约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即使制度转轨,使得隐性债务显性化,并转嫁给了新的职工医保制度,但这份契约仍然存在,隐性债务问题要由政府来解决。董朝晖认为,通过制度的改革措施即“制度内消化”是无法完全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而是需要注入外来资金即“制度外消化”来作为转轨费用填补隐性债务,政府可以发行债券融资或是划拨国有资产等。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约莫30年间,国有资产积累了近6000万亿元,过去职工的“缴费”可以视为融进了国有资产中了。

实行退休职工医保缴费政策之前,需要政府主体责任的体现,厘清医保关系各方责任,妥善解决旧制度下的隐性债务问题,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新旧问题交织,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为后续改革(缴费为其中之一)奠定基础。

4.3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做好缴费设计工作

网上民意调查发现大多数人不接受退休缴保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基于缴费造成生活负担的担忧。对此,需要合理设计缴费方案,使人们能够认同并接受。

关于如何缴纳,目前社会上有不同的建议:其一,一种建议是,职工在职期间的医保缴费属于权益积累,若职工退休后继续缴费,则应适当调低医保费率来做到收支平衡。

其二,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退休人员只是缴纳个人负担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缴费。我国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即使是终生缴费,但实行的是“政府补助+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年轻或年老。所以,即使退休人员缴费,其费率应最多设定为退休金的2%,约每人每月45元,剩余约135元需政府补贴。

其三,建议提高养老金,来弥补退休人员缴费增加的经济负担。退休人员就可把增加的退休金部分,用来缴纳医疗保险个人负担部分,这样既可以不增加退休人员负担又可以实现职工医保的开源。因此,该建议是实行医疗保险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联动。

此外,王超群(2013)等建议实行退休职工分类缴费机制:对于养老金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缴费养老金标准的退休者的缴费,可采取由政府按照最低缴费养老金的2%进行代缴,而对于养老金水平高于最低缴费养老金的退休老人缴费,可采取由个人缴费的方式。

5 结论

在2016年初,针对退休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的观点在社会上出现了激烈的辩论,广大网民也反对这一政策的出台。不过本文认为不少人可能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是不甚了解的,部分媒体也出现以标题吸引读者的“标题党”行为,存在误导人们认识的可能性。然而结合专家学者和人社部的回应,该项政策的本意应该是作为建立一个合理公平稳定的筹资机制的一部分,而且处于研究阶段,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会立刻按照某一费率“一刀切”地让所有退休职工缴纳费用。

这项政策需要配套各项改革措施才能实施,例如“三医联动”改革,法律修改,公共政策听证问询等等,所以它并不是孤立地来运行,只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综合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点看,改革的方向并没有错,但是不能以医疗保险基金存在压力这个理由而让退休职工“掏腰包”,这也无法让人信服。医疗保险毕竟还是社会保险体系的一支而不是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需要每个参保者的权利义务对应起来。该政策的酝酿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就如上文所述,北京市在2016年7月已经在着手研究这一政策,作为地方上的尝试,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及运行效果,有待日后观察。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2015各年度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220.

[3]林枫,朱梦璐,吴宝林等.再谈医疗保险个人账户[J].中国卫生经济,2016,(2):26.28.

[4]文裕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适当缴费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10):91.93.

[5]王宗凡.医保关系转接难的症结与出路[J].中国社会保障,2011,(3).

[6]王超群,张翼,杨宜勇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老人终生缴费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79.85.

[7]杨燕绥,于淼.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4,(10):12.15.

第2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3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34-01

如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日益增多,如何管理好这些设备使其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多年管理经验总结管理心得如下。

1 大型设备的购置

有计划的购置反复论证,结合患者的需求和经济支付水平情况做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预测调研,得出正确结论,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首先使用科室写出书面申请报告,写明设备的功能,在拓展科室新业务方面的作用、设备的经济效益评价、在几年内能收回成本等内容。经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进行论证,根据医院的资金情况及医院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及讨论,确定设备的购置内容。

在资金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自筹资金、信贷及融资方式,信贷和融资是医院设备新的投资形式,可解决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也要进行收益与风险的评估。

在确定了设备购置内容和资金来源形式后进行招标采购。医院设备科准备招标文件。向设备销售公司发邀请函审核各投标公司资质文件。由医院招标委员会选定二、三家资金雄厚、销售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标。医院招标委员会相关科室主任、专家组、纪检等参加招标。根据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进行招标,选定中标公司中标设备,签订设备购置合同。

2 设备的安装验收

在厂家设备工程师及科室人员和设备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开箱验收,安装核对装箱单、维保单、出厂检验报告等随机资料,安装调试完成后对使用科室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者在定点机构培训,在确认培训完成设备正常运行后根据采购合同医院支付首笔设备款,预留5%~10%设备质量保证金,待质保期满后再支付设备尾款。设备科在设备安装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3 建立设备技术档案

建立好设备档案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开发新项目以及教学科研维修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收集档案资料

①申请购置设备的请示文件批复文件招投标材料、中标合同、协议等购置文件。

②开箱验收记录保修单、说明书等随机资料文件。

③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报告、运行记录、保养记录、报废鉴定材料等形成的文件材料。

3.2 分类管理

按照正确的分类管理方法根据《设备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收集到的材料收集整理编号编目确保设备档案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号正确保管期限划分准确。

4 专人专职负责制

大型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着使用科室的经济效益,大型贵重设备操作实行专人专职负责。新购置的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后操作使用,制定操作规程制度上墙,做好《设备运行登记表》包括开机关机时间,运行情况,操作人签名、诊疗人次、收费情况。每月定期检查,按医院设备管理制度考核,制订设备损坏赔偿制度。

5 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保持设备运行良好

定期做好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采用四级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在设备的管理、使用、维修等方面,部门共同参与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中来。

5.1 四级负责的管理制度

一级负责制:由科室操作人员负责。以设备外部为主,负责仪器设备表面清洁、零部件是否完整等日常保养工作。

二级负责制:由仪器设备指定保养人员按计划进行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等,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指示灯、插件等)进行局部检查测试和调整。

三级负责制: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保养人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体部分主要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易损件。

四级负责制:由院领导和科室主任负责。主要负责监督科室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各项涉及设备保养、维修维护制度情况。

5.2 分工负责制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设备类型进行分工负责。作为该类型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掌握此类型医疗设备的应用、操作、结构及原理。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判断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也应同厂家工程人员做好沟通得到技术支持,更迅速的排出故障。实行分工负责制,使大家目标明确,提高了维保制度的执行力,减少了医疗设备的故障率。

加强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科学管理,能够促使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医院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大型设备进行单机核算,用物流管理系统,对科室大型设备耗材的用量进行统计,核算出费用,通过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确定购置年限、原值、维修费用、折旧使用年限等,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扣除人工、水电等费用后进行核算,确定设备的收回成本年限,以此考核使用科室在设备购置申请报告中所承诺的成本回收年限,相应的给予奖惩。

7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

大型设备的折旧管理,能够增强医务人员维护医疗设备的责任心,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盲目购置设备现象的发生。回收折旧基金又为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的配件的购置及维修奠定了良好资金基础。

大型医疗设备折旧期一般为5~6年,在使用初期(保修期内)尽量使用,以便发现潜在故障。正常使用期(5~6年内)是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发挥的最佳期,6年后为淘汰期(更新换代期)加强维修保养、延长使用寿命,不再折旧。

设备月折旧金=(设备原值-设备残值)/6×12;

设备残值=设备原值×5%;

设备残值为此设备报废后的废品金额。

每月由院财务科从使用科室纯利润中扣除,同时计入“设备折旧基金”中作为更新、维修设备专项资金,如当月纯利润不够扣除,下月继续扣除直到扣清为止,以保证折旧费的落实。

利用折旧基金购置大型设备弥补了医疗经费的不足,为医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

大型设备的报废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好报废设备设备,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大型医疗设备的报废应谨慎,需使用科室填写报废申请单,经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评估签字确认,再通过医院医疗器械委员会或院上级主管审批后,统一进行设备的废品处理。废品处理的资金应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入此“设备折旧基金”账中,以利于设备折旧资金(设备折旧残值资金)的回收。

参考文献:

第3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院资金 管理 风险 效益 内部审计

医院资金管理是以资金收支计划为指导,对院级及各科室的资金收支执行进行监控、分析和考核的过程。做好医院的资金管理本着收支两条线、量入为出、重要性以及过程控制等原则,并最终实现积极合法组织收入,有效管控降低成本,规范资金流转环节,实现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目的。

一、资金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资金活动是资金流入与流出医院,以及资金在医院内部流转的总称。医院资金流入途径主要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利息、进修费)、财政补助收入等。医院资金流出主要为采购药品、设备、耗材、科研经费、人员费用支出等。

1、资金过程缺乏有力的监控,致业务收入流失或资金被挪用

医院大部分业务收入是通过收费窗口收费人员完成的。一些收费人员甚至是负责退费的审核人员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管不力、电脑收费系统允许重复打印收据的空子,截留收入;或与某些检查科室相互勾结,在退费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合伙贪污收入款项。有些病区为了减少药占比、收入等指标对科室绩效考核的影响,在月末会出现退药现象,造成医院业务收入流失。更有甚者,某些检查科室利用患者不报销及财务知识的欠缺,直接向患者收取低于应缴数额的现金,入科室小金库或私分,变相侵吞医院业务收入,也严重影响医院形象。

应收医疗款和医疗欠费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现行的医保政策,医院先行垫付应由医疗统筹基金支付费用。由于结算的滞后性,使医院的账面收入与现金流入存在时间性差异,医院资金无形中被侵占。同时因诸多因素,被医保中心审核剔除的金额较大,由医院先行垫付的费用无法如数返还,提高了应收医疗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严重损害医院的利益。以医疗质量或服务态度差为借口造成的欠费也占有一定的份额。

2、资金使用缺乏科学的统筹安排,给医院造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许多医院领导层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目前有部分医院尚未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仍由院长亲自抓财务工作,资金的支出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把关,院长签字后,财务科如数支付。一些重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大型设备购置、大额资金运用等重大决策,财务部门既不参与讨论,事前也没有相关部门与之沟通,等到要用资金时,才通知财务部门。资金使用无计划性或有计划却流于形式,缺乏对资金合理的调度管理,易导致医院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给医院造成潜在的风险隐患。

3、资金价值观念缺失,资金使用率和收益率低下

药品、物资库房储备量大,占用医院大约40%―70%的流动资金,某些医院大量无用的存货长期积压在库房,增大医院流动资金周转压力,提高资金占用成本,资金使用率低下。有些医院一方面在银行存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靠贷款来发展和投资。

二、加强医院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1、加强资金流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医院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1)加强退费稽核工作。医院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专职退费稽核人员,退费稽核岗位独立于门诊、住院收费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门诊、住院收费、退费全过程进行稽核监督;对每月各检查科室出具的“科室月工作量统计表”与财务部门出具的“科室月收入统计表”进行核对,审核财务收费、退费金额与检查科室执行数量是否吻合。其次,财务部门将每月各科室的收入金额、退费金额、执行金额、执行人次等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每个检查科室的正常退费率,出现异常情况能迅速作出反应。对退费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收费员、开单医生、退费项目给予重点监控、分析并找出原因。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退费情况监督检查,以确保资金流入的安全性、完整性。

(2)降低人为因素欠费。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医保基本目录范围外药品实行报警机制,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最大限度降低被审核剔除的费用;同时同医保中心积极主动协调,要求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给医院作为医保周转金,缓解医院资金周转压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化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欠费。

(3)加大内部控制监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使收费管理工作更趋科学、高效,但利用计算机违规退费更具隐蔽性、复杂性。所以要采取按程序分层加密、分人掌握密码的措施,杜绝计算机管理人员一人保管所有后台运行密码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院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要及时对各项规章制度加以更新和完善。进一步健全医院会计制度。

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员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近年以来,很多医院不断开展新项目、新业务,要及时对各项规章制度加以更新和完善。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出纳人员不得兼任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票据管理以及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票据保管、票据填写、票据稽核岗位相互分离,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全过程业务。同时要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对关键岗位的会计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此措施,可以揭露已经发生的腐败,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关键岗位限制接近,以确保资金安全。

3、加强风险评估,积极参与重大经济项目立项前可行性论证

医院在购置特大型医疗设备或投资其他重大项目前,财务部门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参与分析论证,加强风险评估,对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回报率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作出可行性效益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医院成本核算积累的资料开展投资效益分析,科学测算论证成本回收率、回收期。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医院要实行集体讨论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4、实行全面预算制度,保证医院的各项资金做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新修订的《医院会计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机制,把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有助于维护预算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的现象。全面预算是为合理利用医院资源,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而对医院经营、资本、财务等方面进行的总体规划与统筹安排。预算的编制要充分体现预算的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激励的功能。有规划才能促进资金有效运用,有控制才能避免规划流于形式。对稳步发展处于成熟期的医院,宜采用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医院期望收益为依据,以预算总成本为基础,将预算总成本细化分解落实到成本发生的所有部门,形成约束各预算部门管理行为的预算成本。借助预算的编制和预算控制,保证资金安排的科学、合理。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在当期预算执行完毕,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要提交进度报告、差异分析与业绩评价、调整政策与建议。预算管理机构要对各科室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预算严格执行,有效避免计划外、无计划使用资金。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应通过严格的程序进行适时调整。

5、树立投资理财新理念,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和收益率

对药品、物资实行相对“零库存”管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降低药品、物资的储存成本,减少资金的占用,将资金投资于医院急需购置的医疗设备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在购置特大型医疗设备时,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外部融资与自有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医院积累资金,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保持合适比率的情况下,可提前还贷以减少财务费用。在合法、合规并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还可进行银行委托理财增值,如对银行存款资金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协议,开展“七日理财”、“七日通知存款”等理财业务。以提高资金收益率。对应付账款等债务的管理,可采用银行承兑汇票方式进行合理拖欠。充分利用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降低财务费用。

6、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功能,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以及资金的运营效率

医院应成立独立的不隶属于财务部门的审计机构,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直接向医院主要领导报告工作。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医院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资金取得预期效益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资金活动的审计,定期、不定期地同财务部门一起对收款、出纳等岗位进行检查,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特别要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制约。使医院资金在使用监督上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适时监督。这有利于资金管理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控五要素上得到加强,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以及资金的运营效率。

7、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多层次财务管理人才

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都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强化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的意识。加强继续教育,建立会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知识、经济法规知识、会计知识及一定计算机技能的多层次财务管理人才,在制定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评估风险和作出决策等环节扮演好关键的助手和参谋角色。

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下,医院财务工作要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变规模数量管理为质量效益管理,对资金管理要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以全面提升资金运营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侯常敏、刘明华、郎淑敏等:医院资金管理的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4).

第4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建公立医院 PPP模式 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党的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床位数目标为4.8张,即医院床位供给较2013年需提高34.83%。医疗资源的巨大缺口,对财政资金的供给及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均提出了新挑战。因此为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使群众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惠及广大民生,同时解决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资本应积极合作,选择适当的PPP模式进行公立医院设计、建设和运营。基于此,本文对我国PPP模式在新建公立医院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PPP模式的概念与新建公立医院引入PPP模式的意义

(一)PPP模式的概念。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新建公立医院引入PPP模式的意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一种多赢的模式。政府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资本也可以获得必要的投资回报。新建公立医院中引入PPP模式在多方面均有积极的意义。在资金方面,既可以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给社会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的管理经验及技术创新动力,有效地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在效益方面,对于政府和公众来讲,可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企业来说,通过合理的投资回报途径设计,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医疗卫生领域PPP模式应用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

(一)国外经验。

1.英国模式。英国从1992年开始利用PPP模式建设和运营公立医院。1997年启动私人融资计划(Private Financing Initiative,PFI),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私营部门的投资收益主要是通过收取建筑租金、管理费以及辅助收费等获得,医疗服务这一核心领域仍由公立医院来提供。2014年土耳其政府向世行贷款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具体运作方式也是采用了英国PFI模式。

2.印度模式。将公立医院管理职能移交给私营部门,但必须保持非营利性质,只能向病人收取医疗费,由政府提供各种卫生计划和项目补偿,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自己支付管理和实施费用。这种运作方式下私营部门介入了医疗服务的核心领域,西班牙也采用此模式提供医疗服务。但此模式目前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私营资本有逐利性,无法保证其提供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所以要采用此模式必须理清私营资本的投资回收渠道,并且通过合同约束、行业监管和完善法律来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二)国内实践。

1.北京特许经营权模式。2014年10月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公立医疗机构的“特许经营”概念,即允许公立医院在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且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公立医院作为特许方,将医院的一些经营资源,如商标、专利、技术标准等,授权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来使用,受许方必须按照双方的约定,提供医疗服务,并向公立医院支付使用费。其收益可以用于弥补医院医疗运转和发展需要。目前已实施的案例有北京安贞医院特许经营的“安贞国际医院”及2015年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与首都医疗集团开展特许经营合作,共建新院,新项目2017年开业。

2.凤凰医疗集团的模式。凤凰医疗集团与政府签订协议,在协议中其承诺对协议医院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改善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诊疗服务水平,以换取19―48年的期限内管理和运营相关医院、收取基于表现的管理费的权利以及向协议医院供给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义务。如果协议期满并未续期,管理权将转回给医院所有,如果某些医院出现亏损,凤凰医疗集团必须做出补偿以保证医院的收支平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凤凰医疗集团的投资回报为供应链服务利润以及基于表现的所获得的管理费。

三、PPP模式运用于我国新建公立医院的关键点设计

在对国内外的医疗卫生领域的PPP模式的运作经验以及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意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新建公立医院实行PPP模式的具体运作方式可分为“介入核心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不介入核心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两种进行规划,具体运作可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和建设-拥有-运营(Build-Own- Operate,BOO)两种方式进行。BOT模式是指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承担新建项目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和用户服务职责,合同期满后项目资产及相关权利等移交给政府的项目运作方式,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BOO方式是由BOT方式演变而来的,二者的区别主要是BOO方式下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拥有项目所有权,但必须在合同中注明保证公益性的约束条款,一般不涉及项目期满移交。

(一)介入核心医疗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项目实施的关键点设计。

1.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由于公立医院的建设投资大、运营的技术复杂、投资回收渠道的限制等,需要综合评估项目合作伙伴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和财务实力等因素,从而择优选择诚实守信、安全可靠、具备能力的合作伙伴,并按照平等协商原则明确政府和项目公司间的权利与义务。

2.项目资金的投入方面。对于通过了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项目,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建议社会资本可采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式进行医院整体的建设投资;政府则可根据区域医疗卫生规划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待合同经营期满后,土地连同医院的整体设施一并移交政府。当然政府也可采用PPP基金的方式进行少量的资金投入,以撬动大额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国家设立了专项基金为PPP项目融资,如加拿大设立了国家PPP基金,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家设立了项目基金。

3.项目的收益回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

(1)取得特许经营权,即新建医院与区域知名医院通过政府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达成合作,提供正常诊疗服务来获得投资回报,如北京的特许经营权模式。此种方式一方面是利用知名医院的品牌效应,提高公众的信任度,使新建医院能够快速进入角色,提供医疗服务,满足区域卫生需求,同时实现投资回报;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利用知名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医院的多点执业,来带动项目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不是设施等硬件问题,而是医疗人才的缺乏、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等软件的问题。特许经营权在PPP模式新建医院项目中的运用有利于解决此问题。

(2)取得物流供应权,即取得向新建医院进行药品、耗材等物流供应的权力来获取投资回报。我国的政策规定,公立医院实现的利润不能用于股东分配,只能用于医院的建设再投资,这与私人资本的逐利特性相违背。无利可图会使社会资本面对公立医院改革时望而却步。取得向新建医院进行物流供应的权力来获取投资回报能够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前述的凤凰医疗集团模式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已有近20家涉及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医疗器械等上市公司开始进军民营医院领域,先后投资或控股多家医院。康美药业与吉林梅河口市政府签订了《医疗产业战略合作框架意向书》,并购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市友谊医院、市中医院三家公立医院,以向控股医院供给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权力来获取投资回报。当然这种方式需要符合卫生计生部门等相关政府机构关于采购管理的规定。

(3)PPP模式项目医院同政府办公立医院享受同等的医保政策。

(4)政府专项补贴。按照目前的政策规定,对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收益,但社会效益较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给予适当补贴。对于新建医院项目具体补贴方向可为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医护培训经费、承担大型医疗卫生任务的补偿以及社会三无人员的救护补偿等财政专项补贴。

(5)对患者付费部分,建立合理的定价调价机制。政府应对PPP模式新建医院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定期组织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定价调价的重要依据,引入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充分考虑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另一方面也激励社会资本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社会资本、公众和有关部门意见,确保定价调价的科学性。例如伦敦地铁公司PPP项目就建立了定期审核机制,每7年半双方重新审定合约条款,且为了保证重新审核的公正性,设定专门的仲裁机制,确保合约的有效执行。

(6)建立合理的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对于介入核心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PPP模式新建医院项目可采用BOT运作方式,设计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PPP模式,一般为20―30年,既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也可以保证政府对公共医疗资源支配的主动权。但是根据需要也可采用BOO的运行方式,由于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拥有项目所有权、不涉及项目的期满移交,因此必须在合同中注明保证公益性的约束条款。

(二)不介入核心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PPP模式项目实施的关键点设计。

1.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由于此项目合作不介入核心医疗服务领域,所以对社会资本的选择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仍然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估,择优选择合作伙伴。

2.资金的投入方面。在通过了项目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基础上,建议项目公司的土地由政府划拨方式获得,基本建设等投入由社会资本提供。

3.项目的收益回报及退出机制的建立。

(1)可通过政府补贴租金的方式取得投资回报。此种补贴方式更像是政府的融资租赁取得固定资产,将财政的支付压力分散到项目的整个合作期间。这种方式下政府应结合中长期财政规划统筹考虑,将其纳入政府的预算,财政部门和项目实施机构应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支付台账,严格控制政府财政风险。

(2)可提供物业、保洁、餐饮等后勤服务,以此来取得投资回报。

(3)可通过提供诊断、康复及养老等产业服务,创造合理的收入来源。

(4)建立合理的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对于不介入核心医疗服务领域的新建医院PPP项目可采用BOT运作方式,合作期一般为20―30年,合作期满资产移交政府。

四、项目成功的保障条件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规范性文件,对PPP的操作环节、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方面均进行了规范,由于PPP项目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例如对医疗卫生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取得公立医院物流供应权力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要推进相关立法,填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的立法空白,解决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运作与现行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问题。

(二)加强医疗卫生的行业监管。PPP模式的公立医院要按照公立医院的临床标准去执行诊疗,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不能一切向钱看。政府的监督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具体可包括过程监督、质量监督、成本监督,价格标准监管等内容。

(三)落实和完善国家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采用PPP模式的新建医院,应享受与政府直接出资办公立医院同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金融机构、项目单位、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等可创新方式为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

(五)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切实履行政府、社会资本的合同责任,保障PPP项目顺利实施。在PPP项目合同的管理中需坚持平等合作、维护公益、诚实守信、公平效率、兼顾灵活的原则,严格履约。对于在合同中没有明确的事项,要谋求共同解决,不能互相打压。

(六)加强PPP专业人才的培养。PPP模式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具体涉及到法律、金融、财务和行业知识等方面,所以需要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才能为项目的成功提供合理的保证。

综上,本文对PPP模式在新建公立医院项目中的运用从实施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介入核心医疗服务领域”和“不介入核心医疗服务领域”两方面进行了论述,着重对项目伙伴的选择、投融资结构、收益回报机制以及移交环节进行了关键点设计,同时对法律法规完善、加强行业监管等项目成功保障条件进行了论述。以上的研究结果,希望对我国PPP模式新建公立医院项目的实施提供可行的路径。S

参考文献:

[1]陈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毛庆祥,潘高.PPP模式在国外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概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3]蔡金容.新兴经济体最大规模PPP规划启动实施[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1).

[4]蔡金师.英国推广应用PPP模式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1).

第5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保—阳光健身卡,政策,价值

 

1998年开始启动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进入快步发展的轨道。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市,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基本医疗保障已经实现全覆盖,在整体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然而,有关材料显示苏州市35岁以下职工的体质和健康在逐年下降。在建设健康苏州、和谐苏州的大潮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苏州市广大职工的健康水平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大民生问题。

2005年12月19日,苏州市政府了《关于调整完善苏州市区2006年度医保政策的意见》的政府令[苏府〔2005〕133号)]。文件中第八条规定:鼓励个人账户结余较大的参保人员申领阳光健身卡——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超过3000元的,可按自愿原则,于每年4月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申领由市体育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发放的阳光健身卡。

1 当前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讨论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是:(1)用于支付日常门诊费用和进入统筹基金支付前的住院费用;(2)通过资金积累,增强职工的健康保障意识;(3)通过自我约束,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评价一个健康保障制度,可以有两类标准:一类是公平的标准,另一类是效率的标准。效率标准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就是较少的成本投入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当前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还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甚至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建议要取消该项制度。理由有:(1)医疗费用风险的化解能力弱。论文参考。医保个人账户由于其归个人专用,无法在所有参保人之间互济使用,缺乏医疗费用风险共担机制,这往往导致实际医疗需求高的人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无实际医疗需要的人则会出现个人账户资金闲置或转移[1]。(2)管理成本高。医保个人账户是“收入按月注入,支出随时发生,支出数额不定”。为了能实时掌握个人账户收支情况,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必须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联网。而其中的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的购置、软件开发(配置)、通讯费用、设备日常保养维护等费用和投入较大。(3)由于我国医保政策实施较晚,现在的医疗基金大多用于上代人的医疗支出,年轻人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这无疑会挫伤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引起这部分职工的不满情绪。(4)经过多年的积累,一部分职工的医疗个人账户已达到相当大的数额。这么多的资金积累,一方面存在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是因为帐户中的资金与个人资金不同,不可以随便使用,一些健康责任和自我约束意识淡薄的职工就会设法突击使用账户资金。

2 苏州市“医保—阳光健身卡”政策取向的价值

2.1 医保部门可夺回主导权,摆脱医疗服务供应方的控制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涉及到三方面的主体:供应方是医疗机构、需求方是参保职工、监督方是医保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机构是一个独立运营的法人单位,由于其技术上的特征决定了其始终在三方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医生可以诱导患者增加消费需求,医院可采取高定价的方法追求部门最大经济利益;关于参保职工,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购买医疗服务产品,但由于自己的医疗信息的缺乏,加之职工用医保帐户支付治疗费用,降低他们的警惕性,往往是要多付医疗费用。更有甚者,一些患者与医生合谋进行不合理的消费,无形中加大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关于医保部门,它是医疗费用的支付方,也是医疗机构的监督方,尽管其有权力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定来约束医患双方的不合理的行为,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规定都会被医方采用变通手段一一化解。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在医保体系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医保部门的监督并不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浪费。苏州市的新医保政策就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局面,不仅会大量地减少医疗基金的支出,医疗费用的控制权将会逐渐收回,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

2.2 提倡积极的健康生产方式,减少医保基金支出费用

苏州市医保部门的宣传口号是:“花一元钱健身,省十元钱医保”。在现实生活中,医疗手段和体育健身锻炼是促进社会健康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对人的健康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医疗活动并不最终增加病人的健康水平,但却加快其恢复到原先的健康水平或阻止其健康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体育健身活动却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即增加健康资本的存量,从而减少患病的几率。体育健身活动的优势在于它的预防性,更有“主动性”、“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医疗的作用。论文参考。营养可以增加体重,却无法使肌肉强壮;药物可以解除疾病,却无法使体质强壮。运动在某些方面可以代替药物,而药物则无法替代运动。[2]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从促进健康角度看,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是预防医学,属于一级预防的范畴,全民健身与预防医学目标具有一致性,方法与效果上具有互补性。从经济学角度看,预防疾病要比治疗疾病更为经济。论文参考。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计算,开展体育运动而降低患病率所节约的医疗费,相当于该年体育运动经费的10 倍。[3]换句话说,即增加 1 元的体育经费,可以节约 10 元的医疗经费。从上面可以看出:体育健身活动对于提高和增进健康水平具有更为重要的、根本性的意义,而医疗则处于较为次要的地位。苏州市的新医保政策从维护社会健康的大目标出发,着眼与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从长计议,保证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2.3 有利于形成健康投资的社会风气

健康不仅能够增加人们的效用水平,因为它能够使消费者避免疾病或不健康所带来的痛苦,得到良好的感觉,即健康通过使消费者身心愉快,生活得更快乐,而使其获得满足,有所谓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也。而且,健康水平越高,无病工作时间就越长,且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也越高。在经济社会中,这种因健康状况的改善而增加的工作时间或单位时间里的工作效率所体现的货币价值,便是对于先前用于改善健康的投入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看,健康是投资品。社会和个人投资于体育健身就是一种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是其他人力资本的基础。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其他形式人力资本的载体和前提,而且是健康人力资本生产的投入和生产其他形式资本的人力资本。苏州市的新医保政策不仅履行了维护社会健康的政府责任,而且还通过政策引导,增强职工健康投资的个人责任和意识,把职工的健康理念从被动的疾病治疗提升到积极的体育锻炼的新高度。

2.4 倡导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具有两大社会价值:(1)提高人的机体健康水平。(2)丰富并充实人的闲暇生活。体育活动具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情感,增强人体对于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功能和作用,各国普遍把体育活动作为克服“文明病”、“城市病”,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黄金手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的健康、文明生活意识的逐步形成,体育活动与闲暇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体育由于具有可以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的属性,正日益成为闲暇时间内人们选择的一项主要内容,体育正在成为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娱乐生活和平衡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在这种方式中寻求情感的宣泄、精神的愉悦,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体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满足了人的精神快乐的需要。

允许一部分医保个人帐户资金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政策是苏州市政府部门之间合作的结果,它必将为苏州市树立全国健康城市新形象、建设和谐苏州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5

[3] 张岩,体育经济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86

第6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论文提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阐述编制现金流量表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通过业务现金流量表,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评价单位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预测单位未来现金流量,为决策提供有利依据。随着医院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医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对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一、编制现金流量表对其他会计报表给予有利补充 

 

近些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医院经营的高要求和会计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随之而来的是 

经济关系、业务往来、投融资活动的日益频繁。《医院会计制度》规定了医院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医院的财务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现有的几张报表已不能适应医院经济管理的需要。而现金流量表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直接反映现金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反映医院的偿债能力和运营状况,提供医院的现金流量信息。包括医院在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中的现金流量,现金流转的效率和效果,到期债务能否有足够的现金偿还,用于基建及购置设备的现金是否充足,其现金流量能否保证资金周转顺畅等多方面重要信息。 

 

二、编制现金流量表对收支结余数来说更加准确 

 

众所周知,医院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所以经营活动收支结余的质量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即医院期末账面的盈余状况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其自身当期的现金流入量。如在现代社保医疗体系下,当医院的应收医疗款较大时,以未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作为其盈利收益时,容易高估医院的收益,即这种情况下将影响到医院收入的准确性。因此,通过现金收益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收支结余的比值)可以反映医院当期实现收支结余的可靠程度。如该指标值小于1,即其现金收益比低于正常水平,说明医院账面利润没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作为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怀疑。反之,若该指标值大于1,反映的是医院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高于当期收支结余,医院的收支结余有足够的现金保障。这将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持续的现金动力。 

 

三、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了解医院的偿还能力、资金周转能力 

 

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现金流量来观察现金流的流向,观察在满足医疗运营活动所需现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偿付到期的债务。考虑到公立医院以医疗运营活动为主,而投资活动与融资活动包括财政补助为辅助的理财活动,可以这样认为,当期医疗运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在满足维持医疗运营活动正常运转所发生的支出后,其结余不能偿付债务,还必须筹措资金来偿债的话,这说明其已陷入了财务困境。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有利于分析医院实际收入、支出情况,分析医院现金流转效率和效果对于医院偿还债务、投资等方面准确和可靠的决策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保证资金周转顺畅。

四、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走向 

 

现金流量表能综合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通过对它的分析,有利于加强资金的管理。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分析,有利于加强资金收支的管理,加速资金回收,加强存货管理,控制现金支出,保证资金流向的正确合理。 

 

五、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规范投资风险,谨慎预测未来发展状况 

 

财务分析是对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的评价,而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动态信息为预测公立医院未来的财务状况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正常情况下,公立医院扩大运营规模,往往需要进行投资,医院的投资活动限制在购买医疗设备和开发医疗科研项目以及购买无形资产等项目上,医院也进行一定的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但投资规模都不太大。反映在投资活动构建长期资产中的现金流出量大幅度增加。这对其自身来讲,是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果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与融资借款现金流入量比较守衡,则将保证医疗运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一味地扩大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就应该更多考虑投资风险。反之,如果投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与融资借款现金流出量比较守衡,说明本单位在保持医疗运营活动正常的情况下,收回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支付到期的债务。 

 

六、编制现金流量表充分发挥其预警作用,使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 

 

现金流量表是综合反映医院一定期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途径的动态财务报表。首先,现金流量表能够提供医院在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动的详细情况及现金余额变动的会计信息,使读表人了解现金是从何处来,用到何处去,进而对医院整体的收支情况有清晰的掌握;其次,运用现金流量表可以规划和预测未来医院产生现金的能力。报表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其提供的当期现金流量的实际数据和本期收益的相关信息,评价医院的财务灵活性,综合运用相关财务资料,借助科学的分析方法,预测医院未来的现金流量。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医院管理者可以了解医院各部分现金是否合理,判断财务状况好坏,预测医院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从而为合理调度现金,做出正确的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提供有力保证。 

对于现金流量表具有上述优点,使医院管理者和会计报表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医院的支付能力、经营能力、投资能力以及筹资能力等财务状况。而医疗机构要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有效的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处在整个管理活动的核心地位,资金管理又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精算模型

本文假设职工医保“统账结合”模式为“板块式”,即个人账户支付门诊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费用,并假设男女退休年龄均为58岁。[9]统筹基金余额等于各年统筹基金收入与补偿的住院费用之差和利息的加总。假设精算分析的目标期限为2050年,起始时间为2010年,则统筹基金余额的精算表达式为:(式略)

相关参数假设

(一)参保人数本文采用贾洪波(2007)测算的城镇劳动适龄就业人口的数据。[10]然而,城镇劳动适龄就业人口数并非参保职工数,截至2010年,职工医保参保率为68•43%,近五年参保率每年增加3%左右,因此本文假设职工医保参保率每年增加3%,直至参保率达到100%;至2021年,职工医保的参保率可达到100%。(二)缴费率我国职工医保的缴费率为8%,然而,截至2010年,大部分地区的缴费率高于8%,例如杭州的缴费率为13•5%。但是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率低于8%,原因在于部分企业仅按照职工的基本工资缴费。通过测算,1998年至2010年我国职工医保的实际缴费率在7%左右,因此本文假设职工医保的缴费率为7%。(三)划入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比例个人缴费部分(2%)全部划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费部分(6%)的30%划入个人账户,其它部分划入统筹基金,因此,总缴费率中应该有52•5%(=6*0•7/8)划入统筹基金;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2007年至2010年数据显示,大约60%和40%的总筹资额划入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因此本文假设划入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比例为60%和40%。(四)平均工资增长率2001年至2009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增长率为14•63%,人均GDP增长率为14•56%,说明人均工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持平。但未来经济增长率存在不确定性,而且14•56%的增长率较为夸张,因此,本文假设未来人均GDP的增长率为8%。(五)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根据第3次和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和2008年均次住院费用为9156和10783元,住院率为5•9%和9•2%,因此2003年和2008年人均住院费用为540•2和1120•84元,平均增长率为15•72%,比人均GDP增长率快1%,因此本文假设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为9%。(六)人均门诊费用增长率根据第3次和第4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和2008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的平均门诊费用为443元和624元,平均增长率为7•1%,慢于人均GDP增长率,原因在于个人账户的出现较好地抑制了需方道德风险。因此,本文假设门诊费用的增长率为7•1%。(七)住院费用综合补偿比本文通过总医疗费用和统筹基金支出额得到住院费用综合补偿比,2010年补偿比达67•73%,年增加2•9%,2011年可达70%。理论界和世界卫生组织普遍认为70%的补偿比能够有效地抑制道德风险,是较为理想的补偿比,因此本文假设2011及以后年综合补偿比一直为70%。(八)银行利率近年来,我国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至2011年,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均在0•5%左右徘徊,因此,本文假设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为0•5%。

实证结果

(一)统筹基金余额变化趋势由表2可见,2011-2050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收入及支出呈上升趋势,收入和支出从2011年的3889•37亿和2863•43亿扩大至2050年的126843•46亿和175693•03亿。随着时间的推移,统筹基金的累计结余额在2025年达到最高峰,为20708•86亿,2026年后统筹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状况,累计结余额呈下降趋势,而且收支逆差逐年扩大,在2034年出现赤字,而且赤字规模逐年加大,2050年统筹基金赤字额度为377322•94亿元。虽然累计余额在2025年前逐年增加,但累计结余率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为148•3%,之后累计结余率呈下降趋势,并在2034年出现负值,之后逐年扩大。之所以累计结余率下降的时间早于累计余额下降的时间原因在于统筹基金收入的增加速度慢于支出的增加速度。(二)个人账户余额变化趋势由表3可见,2011-2050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收入及支出也呈上升趋势,收入和支出从2011年的2592•92亿和1991•89亿扩大至2050年的84562•31亿和55888•71亿。随着时间的推移,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累计结余额呈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2432•17亿扩大至2050年的330328•64亿,累计结余率也从2011年的93•8%扩大至2050年的390•63%。之所以个人账户的历年收入大于支出以及经常结余的原因在于,我国政策规定,一旦个人账户的资金使用完毕将由个人自负剩余的医疗费用,所以全部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余额均大于等于0,而且年轻人个人账户结余较多,而老年人个人账户基本不会结余,[11]因此只要年轻人存在,个人账户肯定有结余。

政策调整方案模拟

(一)不改变制度模式的情况下假设未来仍为“统账结合”模式,本文对几种解决对策进行模拟分析,以缓解统筹基金出现的支付压力。1•延长退休年龄理论界一直提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出现的支付压力,但是否可行有待精算模型的检验。本文仍采用贾洪波(2007)测算的15-64岁男女城镇劳动适龄人口的数据,其他条件不变。从表4可以看出,延长退休年龄后,统筹基金累计结余额在2036年达到最大值,为77920•36亿,2037年后再次出现入不敷出状况,且收支逆差逐年加大,在2047年出现赤字,而且赤字规模也逐年加大,2050年赤字额度高达74992•64亿。可见,延长退休年龄只能将统筹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的时间推迟11年,将统筹基金出现赤字的时间推迟13年,最终问题仍然会留给个人、政府和企业。2•提高缴费水平提高职工医保的缴费水平似乎非常合理,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给定F12050=0,通过计算,实际缴费率必须从7%增加至8•7%。但增加缴费率势必会增加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负担,2009年全国31个省,仅云南和青海的实际缴费率在8%以上,大部分省份的实际缴费率均低于5%,可以说大部分省份用人单位和企业的缴费水平至少会增加74%,而且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也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困扰,[12]如果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也增加,企业和职工的负担更会加重,因此提高缴费水平这项政策不宜单独推行。3•规范缴费政策,退休职工参与缴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未按照8%的缴费率收取医疗保险费,如果我国按照政策规定征缴医疗保险费,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不至于在2034年出险,因此日后政府应规范缴费政策。即使现在缴费率规范至8%,统筹基金仍会在2043年出险。根据现行政策,退休职工不缴纳医疗保险费,这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医保政策的规定不一样;[13]根据邓大松、杨红燕(2003)的研究,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岗职工保险福利费中医疗卫生费支出比例为2•2:1,[6]通过计算,可以得出退休职工消费了至少30%甚至超过50%的医疗费用(见表5),而这些医疗费用都由在职职工来承担。因此,如果退休职工参与缴费,即按照养老金(假设养老金的替代率为70%)的4%缴费,同时在职职工的缴费率规范至8%,即可有效防止职工医保基金出现赤字,至少2050年职工医保基金不会出现赤字,但是这项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困难,退休职工的反对是这项政策能否实施的主要阻碍。4•规范基金计息规则根据政策规定,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然而,据笔者测算,我国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仅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如果规范基金计息规则,以上的实证结果是否会有所改变?假设3个月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为3•1%,活期存款利率仍为0•5%,对统筹基金的运行情况重新计算。统筹基金将会在2036年出现赤字,而且赤字额度逐年增加,2050年赤字规模为365696•17亿。可见,仅仅规范计息规则只能将统筹基金出现赤字的时间向后推迟2年。5•多种政策的结合通过上述分析,单独推行某项政策只能将统筹基金出现赤字的年份向后推迟几年,如果将某几项政策相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表6汇报了多种政策结合下统筹基金的累计余额,目标是保证2050年以前统筹基金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即F12050≥0。当男女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时,如果缴费率提高至7•28%,统筹基金在2050年前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如果缴费率规范至8%,2050年统筹基金还结余199511•54亿;如果基金计息规则得以规范,统筹基金将在2050年出现赤字,即2049年前统筹基金有充足的偿付能力,此时只需将缴费水平提高至7•02%,即可保证2050年前的支付需求。如果缴费率提高至8•37%,计息规则规范,或者缴费率为8%,退休职工按养老金的1%缴费,计息规则规范,2050年前统筹基金也拥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如果男女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缴费率规范至8%,计息规则规范,2050年统筹基金累计余额为365363•24亿。(二)改变制度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部分中的政策调整方案都是用来缓解统筹基金出现的支付压力,对个人账户不会产生实质影响。理论界普遍认为个人账户无共济功能,而且工资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参保人在56岁左右开始自负门诊费用,而且未来自负比例会高达40•62%,[11]可见,未来老年人会面临巨大的自负压力。如果将个人账户资金并入统筹基金,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的报销范围内,可以缓解老年人晚期面临的巨大支付压力。本文采用精算模型(3)进行预测,并假设门诊费用的综合补偿比与住院费用相同。由表7可见,基金在2038年出现入不敷出状况,在2050年出现赤字,赤字额度仅为151•13亿。可见,将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合并后,基金出现入不敷出的时间可以推迟12年,出现赤字的时间可以推迟16年。虽然合并后基金会在2050年出险,但2050年后人口老龄化程度会有所缓解,届时推行第一部分中的任何一项政策都可以缓解基金出现的支付压力,如缴费水平仅需提高至7•01%。因此,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合并后的效果好于其他政策效果,仅需提高0•01%的缴费水平就可以保证基金在2050年前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第8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粮补资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撑

TheRouteofIndustrial-back-Feeding-AgricultureandTheFinanceSupportingNew-typeRural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

AbstractNew-typeruralcooperativemedicalsystemanddirectagriculturereplenishessystemaretwogreatmeasuresofourcountry’scurrentindustrial-back-feeding-agriculturepolicyinbuildingharmonioussociety,whichconcerntothefuturedestinyofourcountry.Inordertoremedyorpreventsystematicpredicamentwhichhasappearedormayappearinexecutingabovetwomeasures,theauthortakingthetheories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orderandthechoosingoftherouteofindustrial-back-feeding-agricultureastheoreticalfoundation.Thenputforwardacreativeschemethattransfersthedirectagriculturereplenishesfundtotherural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und.Atlast,theauthorhascarriedondiscussiononthebenefits,possibilityandfeasibilityofthescheme.

Keywordsgrainbenefitfund,ruralcooperativemedicalservicefund,industrial-back-feeding-agriculture,thefinancesupporting

Author’saddressTheCenterofSocialmedicalscienceandHygieneindustrymanagement,NanhuaUniversity,HengYang,PRC,421001

总书记“两个趋向”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中国“反哺”时代的到来。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1]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两个重要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农村经济环境下,工业反哺农业方式不同其经济效果也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存在路径选择问题。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环境下,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经济效果不明显,因而建议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农村义务教育基金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提出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

一、农村经济发展次序与工业反哺农业路径选择

1、国际经验

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来看,工业反哺农业存在一定的路径选择,也就是工业剩余输入农业领域总是要反映农业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但最为迫切的或者说是带有战略性的需要。

表1: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主要内容实施时间表

起始阶段及标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技术开发粮食价格支持直接补贴

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①20世纪40年代③20世纪50年代⑤20世纪80年代③20世纪40年代③20世纪30年代⑦1996年⑧

日本1961年《农业基本法》①20世纪60年代④20世纪60年代⑤20世纪80年代⑥20世纪60年代⑥20世纪60年代末⑧2000年⑧

德国*1948年马歇尔计划②20世纪50年代②20世纪50年代⑤——20世纪50年代⑧2000年⑧

说明:*此处在德国统一前指西德。

数据来源:①孙自铎:《如何看待“以工补农”》,决策,2005年第4期;②胡才珍:《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德国西部地区农业的重建与发展》,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③梁卫斌:《美国农业投入政策研究》,改革与战略,1994年第5期;④王振鹏:《日本农业教育现代化基本轨迹》,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⑤王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期刊网博硕士论文数据库;⑥张舒英:《浅谈日本的农法体系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亚洲法研究中心网站;⑦郭玮:《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56期;⑧王来保:《从主要发达国家对农民补贴政策的调整看如何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模式》,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1期。

如表1,在发达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以后,首先优先考虑的是教育、社会保障、技术开发、粮食产量价格支持;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粮食保护价收购等价格支持政策的弱点日渐显现,才将价格支持政策转为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工业反哺农业最先关注农村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农产品价格维持;其次是创造农户成为市场主体的各种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最后才是如果确保农民收入,防止城乡差距过大,并刺激农村社会的消费。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次序分析

所谓经济发展次序,根据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的论述,是指优先发展原则及优先发展内容的确定,因为任何发展都存在资源和能力的约束——贫穷国家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决定优先发展什么,特别地,任何发展都要注意区分市场、政府、社会行为及国际机构各自可以带来规模效益的领域,以及缺少必要干预将产生灾难性后果的领域。斯蒂格利茨曾简要地描述了经济发展应该优先发展的部分:[2]

第一层次:教育和健康。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最应该优先发展的,没有教育一国就不可能获得发展,不可能吸引和建立现代产业,不可能使农业部门尽快利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因此,教育是发展的核心。另外,一个不健康的人不会是一个有效的劳动力,而且基本的健康保证被认为是基本的人权,因此提高健康水平是整体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层次:知识、技术和基础设施。斯蒂格利茨认为,知识像教育一样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知识像教育和健康一样能够造就一个更高效的社会,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增长了,有限的资源可以使产出翻倍增加。另外,经济的长期增长有赖于技术的持续创新。最后,基础设施,特别是产权保护、通讯和交通对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过渡并减轻这些国家农村居民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OlivierBlanchard在他的《宏观经济学》中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短期(10年内)、中期(10-20年)、长期(50年以上)。[3]OlivierBlanchard认为,在短期内,由消费者信心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需求变动决定经济增长的变化;在中期,经济规模的大小由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劳动力数量决定;在长期,经济规模受到人力资本、储蓄率、政府质量等因素的制约,换句话说,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储蓄率、政府质量。

将JosephE.Stiglitz与OlivierBlanchard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优先发展的其实是决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长期与中期因素。这与我们一些学者对我们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实证分析不谋而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家庭劳动力每增加1年的教育,农户平均工资性收入水平至少可以增加1000元。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培训,对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在农村

公共投资领域,教育投资效果最显著,同时对农业、非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的回报率也很高;政府的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使农业生产大大改善;政府对农村通讯、电力和道路的投资同样对农村有较大影响;灌溉投资对农业生产增长的影响不明显……”[5]“我国不能也不应该增加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林毅夫,2003)等等。

结合斯蒂格利茨经济发展次序理论、我国有关的实证研究、表1所体现的国际工业反哺农业路径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次序简图:

我国农村经济最应优先发展的是人力资本的培育与增长,根据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增长主要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主要是由教育、健康、技能培训等决定,这是促使农业生产量长期增长的关健原因。我国农村经济其次应优先发展的是物质资本的积累,包括土地、劳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为农户成为市场主体创造制度和物质条件。如果前两者具有了一定基础,就意味着在现有条件下农村本身的增长潜力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挖掘,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考虑直接对农户进行补贴,刺激其消费水平,防止城乡差距过大。

3、农村经济发展次序与工业反哺农业路径选择

结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次序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从免费义务教育和以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入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次序第一层次的人力资本,其最为主要的内容是人的教育和健康,因此,教育和健康应该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方面应该成为目前工业剩余输入农村的主要领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村义务教育,一是新型合作医疗,这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和完成的,因为这关系到农村自我增长能力提高与农村发展的未来。在我国,财政已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亚洲开发银行出具的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负担为210亿,按照中国每年2万亿元的财政收入,其所占比例并不很多。另外,报告指出,全球190多个国家中有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除了发达国家以外,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从可能性分析,中国完全具备这样的国力与财政能力。[6]其次,我国财政也有能力在不从农户手中筹资的情况下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如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3.2把加强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之一。从中期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如何促使农户进行物质资本投资,而农户投资的增长必须有一定的前题条件: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拥有资本额达到一定的数量),有投资的有利条件等。对农户投资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主要要为农业投资创造有利的局面。主要是加强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对我国在土地资源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严峻挑战,最根本的出路是农业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的物质技术前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户增收并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条件。

3.3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不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先选择。我国的农业直接补贴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规模比较小。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96-1998年,日本每个专业农民所获得的生产者补贴为23000美元,欧盟和美国分别为17000美元和14000美元,而我国农业补贴的总水平到2003年约合30-40亿美元,人均只有5-7美元。[7]二是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匮乏的背景下实施的。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社会保障、技术开发与推广及基础设施等制约农村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增长的因素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小规模的直接补贴不能够促使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增长,对农户消费增长的刺激也比较微弱,而在农业产业保护方面,小规模直接补贴的作用也远远小于粮食保护价收购,因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直补的经济效果不明显。

二、将粮补资金转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方案探讨

1、方案的提出

虽然从长远来说,农业直接补贴具有很多优越性,将是我们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环境下,正如前文所述,其有效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民心工程。虽然农业直接补贴的实施,可以增加农业的小量收入,也能对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效果都是短期和小量的,对生产性投入及生产增长几乎无影响,这是输血、是转移支付而不是提高生产力,因为从中长期来说,农村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有赖于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持续增长。因此,我国目前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明显,但经济效果不明显。

正是由于工业反哺农业存在路径选择,针对农业直接补贴在经济上不是最优选择的现实,我们拟议暂时将对农业的直接补贴资金用于农村更应优先发展的领域,比如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农村义务教育基金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本文我们暂时不讨论,根据目前农村实际,我们认为,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该说是一个易于操作且经济效果比较好的选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实践中面临种种危机:农民的疑虑、基层政府的“套资冲动”与“钓鱼工程”、“保大”悖论、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种种迹象显示,这些危机有可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陷入困境,因而有专家指出“对于贫困最好的保障方式可能是医疗救助而非合作医疗”(杨红燕,2004)。

政府必须考虑农村经济长期与短期、功利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根据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次序的分析,政府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许正是能够体现这种考虑的政策之一:

首先,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可以节省大量的执行成本。农业直接补贴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两个重要内容,在实践操作中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政府要将农业直接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需要一定的执行费用,据专家测算,美国、日本和欧盟对农民收入每补贴1美元,需执行成本0.5美元,中国的执行成本比美日等发达国家更高。[8]另一方面,政府又要通过自愿原则去发动农民交纳并逐个收取合作医疗资金,“目前,多数试点县(市)还是采用由乡村干部和乡村医生入户进行宣传并收缴合作医疗资金的办法,征收成本较高,难度也大”。[9]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可以避开政府与单个农民之间先“发钱”后“收钱”的工作流程,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了筹资过程。

其次,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据我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次序的分析,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降低农户生存风险,促使农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增长,起到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效果,与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的“输血”工程相比,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民心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成功,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但实践过程中农户对政府职能部门、对合作医疗本身的种种疑虑,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执行的高成本等等因素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意愿与参合率不容乐观。湖南试点县桂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成农民不领情”、“覆盖率仅为34.5%”[10]就从局部反映了一些问题,而基层政府“套资冲动”与“钓鱼工程”的广泛存在则更说明了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的疑虑、政府部门道德风险、执行的高成本等都有望得到化解,从而可以迅速地以近乎“全覆盖”的规模展开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而财政不必多花一分钱。

2、方案的设计

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核心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业直补资金的核算与财政存留;二是财政存留下来的直补资金如何转化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根据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我们设计这一方案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农业直补资金核算。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原则上根据种粮农户的实际种植面积乘上国家规定的补贴系数进行核算,如采取其他方式,也要剔除不种粮的因素,尽可能做到与种植面积接近;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核算方式,农业直补资金核算后,要向农户公开有关信息,并建立明细帐目。

第二步,农业直补资金财政存留。根据核算的农业直补资金,各级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投入,在财政资金到位后,暂不实行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或向农户发放储蓄存折或储蓄卡的方式。而是将资金全部转移至县级财政后存留下来,作好向合作医疗基金帐户转帐的准备。当然,在信息系统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可经考虑将资金放在省级财政存留,然后由省财政直接转帐至合作医疗基金帐户。

第三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帐户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统筹帐户与家庭帐户相结合,统筹帐户用于住院医疗费用和大额医疗费用补偿,家庭帐户用于支付家庭成员门诊医疗费用和起付补偿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和家庭帐户基金分别核算,分开管理,互不挤占,家庭帐户基金以医疗保障卡的方式发放,参保人员可随时查询家庭帐户资金余额。

第四步,农业直补资金转帐。将乡级财政存留的农业直补资金根据农业直补资金核算标准全部作为农户参合基金分别转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两个帐户。转入统筹帐户的资金按照统一的标准收取,标准参照现在农户参加合作医疗所缴纳的10元保费转入统筹帐户的资金额(比如说有些地区现在农户参加合作医疗所缴纳的10元保费中有6元要转入统筹帐户,那么在农业直补资金转为合作医疗基金后,不论其参保费即农业直补资金额是多少,转入统筹帐户的资金额也只能是6元)实行,农业直补资金在扣除转入统筹帐户的资金后的剩余部分全部转至参合农户的家庭帐户,参合农户家庭帐户基金在超过一定的标准后(各地因地制宜进行确定),超出部分可以考虑变现支取方式。

第五步,确立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在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后,原则上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不再与农户的参保费多少挂钩,仍然坚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第六步,对参合农户医疗费用进行补偿。仍然按现在各地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补偿方案实施。

三、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1、合法性问题

2005年2月3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兑现直接补贴可以与农民缴纳农业税同步进行,但要分开操作,缴归缴、补归补,不许采取直接抵扣农业税的办法,也严禁抵扣其他任何税费。具体兑现方式,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结合农民意愿自行确定。”

虽然《意见》中所说的严禁抵扣的税费中没有明确指出包括农户参合费,但中央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对农业直补政策操作步骤的具体规定都使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方案面临一个是否合法的问题。因为,目前国家还没有任何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支持这一方案的实施。因此,国家必须研究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并尽快研究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其相关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方案在法律上找到支持。

2、县级财政能力问题

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建立财政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近乎“全覆盖”。按现有方案,县级财政对每个参保对象要承担一定的补助资金,于是县(市)每年就要拿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用于合作医疗配套,县级财政的这笔支出,加上县乡两级合作医疗工作机构运转的支出,使县级财政多了一项巨大而且是刚性的支出项目,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困难很大。因此,要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方案实施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力度,在确定省、市、县财政补助的比例时,不搞一刀切:对富裕县,可适当提高其补贴标准,省财政不给补贴;对贫困县和特困县,则要减免,减免部分可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

3、农户资金平衡问题

根据我们的方案,对于以粮食生产为重要生存方式的农户,不存在资金平衡问题。但对于那些失地、无地、不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工、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农民则存在一个资金平衡问题。

我们建议,对于那些因病、因老、因残而无法耕种土地的农民以及失地、无地并滞留在农村生活无保障的农民,需要继续通过社会救助的方法筹措其合作医疗资金;对已入城并以城镇为主要生存地的“农民工”则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用以“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建立与城市居民相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曾祥炎,2005),或采取社会救助,或由“农民工”自己负担,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那些种植非粮食作物的农民,可以视不同情况,或由农民自己负担,或由财政给予部分补助。

4、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

众所周知,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生产;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虽然由于财力投入的限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粮食直补双重目标的效果并不明显,其效果甚至远远小于对粮食的保护价收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政策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因为相对于财力投入量的比例来说,其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正如前文所述,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业直补政策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我们仍然要考虑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分析,将农业直补资金转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影响的是产粮大户的生产活动,而对一般农户的影响不大。因此,我们在方案中设计了产粮大户的农业直补资金转为参合资金后变现的可能性,因为根据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参合资金是不能变现的,为了确保种粮大户的利益以及其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参合农户家庭帐户基金在超过一定的标准后,超出部分应该允许变现支取。

[参考文献]

[1]农业直接补贴有不挂钩的固定补贴、不挂钩的差价补贴、挂钩的固定补贴和挂钩的差价补贴等多种形式,本文所讲的农业直接补贴指目前我国常用的不挂购的以土地种植面积计算发放的农业直接补贴形式。

[2]参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8年10月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举行的第九届“保罗·普雷维什”讲座上的演讲《走向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3]OlivierBlanchard:《宏观经济学英文版(Macroeconomic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李国祥:《我国农户要素资源收入贡献的比较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11期。

[5]樊胜根等:《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农村:《我国免费教育需走四步》,南方周末,2005年3月11日。

[7]王来保:《从主要发达国家对农民补贴政策的调整看如何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模式》,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41期。

[8]吕新业:《我国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理论层面)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

[9]朱庆生:《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4年9月17日在ISSA第28届全球大会中国特别全会上的发言。

[10]周青梅、明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成农民不领情——来自试点县湖南桂阳的报告》,经济参考报,2004年11月22日。

第9篇:医保资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以产融结合为特色的并购战略与风险案例研究

 

不少央企开始搭建集团的产融结合平台,成立财务公司,控股或参股银行、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业务,进行产融结合实践。

西方长期从传统金融资本理论角度分析产融结合,认为产融结合就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互渗透从而形成金融垄断资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市场经营者不断追求资本增值的结果。最早的产融结合案例可能是投行家摩根整合美国钢铁行业,提高美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带来规模效应和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产业升级和盈利能力提升。

本文认为,产融结合不仅是拥有实业和金融两个部门,还是利用这两个部门进行商业模式重构,推动企业扩张。本文把产融结合的具体战略模式分成两类:

一、产业投资与资本经营相结合

【案例1】

新一代“钢铁大王”印度米塔尔,利用逆周期现金并购结合顺周期换股并购战略,从一个“收废铁的小子”一跃而成为“钢铁产业最有远见的天才”。2008年营业收入1299亿美元杂志网,产量约占世界钢产量的10%,并在6个证券交易所上市或有上市公司。

在钢铁行业低谷期以现金获得超值收购。1992年,米塔尔以2.2亿美元买下了墨西哥政府花费22亿美元建造的钢铁厂。随后,米塔尔在波兰以3.5亿美元获得了4个濒临破产的独立公司,在捷克以900万美元就收购了一家年产360万吨的钢厂。米塔尔向被并购企业输出技术与管理,借助当地的低廉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激活企业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收购来的资产开始产生稳定的现金流,此时上市能够获得高估值。1997年,米塔尔仅仅将子公司伊斯帕特国际公司16%的资产上市,就融资7.76亿美元。2004年“伊斯帕特”反向收购,完成米塔尔整体上市,市值约为163亿美元。

随后钢铁行业进入高峰期,米塔尔以换股收购放大市值。2005年米塔尔以22.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22.5亿美元米塔尔股票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公司。此交易中米塔尔只出让了9%的股权就换取了美国国际钢铁公司50%的股权。2006年米塔尔以换股方式收购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阿塞洛”,合并后的“米塔尔-阿塞洛”市值达到460亿美元,是第二名浦项制铁的4倍。

【案例2】

复星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控股型企业集团,涉足医药、房地产、钢铁等行业。本文以医药板块为例。1995年,复星集团凭借PCR乙肝诊断试剂赚到第一个1亿元。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医药是其主要业务,2004年更名为复星医药(下文以复星医药指代)。

复星医药并不是单纯依靠产品创新,而是采取以股票支付、股权质押融资、配股、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融资,通过参股或控股的形式,打造医药一体化产业链。2008年底,复星医药一共收购了42家企业,在抗疟药、保肝药、胰岛素、医疗器械、医疗诊断、医疗商业拥有核心竞争力。

复星医药能很好的完成收购后的整合。复星集团层面主要是实现控股公司的职能,进行战略投资和投资后的宏观监控和管理。复星医药作为集团的产业层,主要是构筑产业和资本的互动平台,掌握和整合各产业领域的资源。复星医药的下属公司处于企业层,则专注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三者分工明确,充分授权。此外杂志网,复星医药不仅花重金打造财务预算预警系统,随时掌握企业层公司状况;还每年进行投资权益审计,把它当成一个待投资的陌生企业,看看它值多少钱,投资预期的计划完全没有达标,并且也没有变革的有效措施出来,复星就会考虑要不要及时处理。

复星医药也注重资本市场的周期性问题。汪群斌曾说:“在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们拼命去投资,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加快产业的发展。”

【案例分析】

这类产融结合十分注重资本市场周期性和产业周期性。米塔尔通过对逆周期现金并购战略与顺周期换股并购战略的结合使用,加速了公司的扩张步伐。复星医药依据资本市场周期性完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和谐发展。医药产业与钢铁产业不同,它周期性不明显,因而,不用过多考虑产业周期的问题。

复星医药证明在中国进行这一类产融结合是可行的。目前,复星医药的市值约260亿元,是净资产的近4倍。它凭借市值支撑控股、参股或扩大产能。这些医药资产在复星医药的培育下盈利,提升复星医药的市值,又进一步促使复星发展。

并购通常为企业带来高风险。米塔尔为了隔绝东欧政治风险,收购多是通过伊斯帕特国际公司实现的。复星医药则较好进行收购后的整合,控制了管理风险。组织分层授权、强文化、内部价值审计、财务预算预警等方式都是较好的整合管理手段。

二、产业与金融的现金流协同

【案例3】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集团旗下分为三个板块:保险、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保险是伯克希尔的核心业务,2006年保险业务的浮存金高达509亿美元,贡献了伯克希尔集团总利润的60~70%。保险业务的盈利模式是计算赔付概率模型,一份保险通常在购买了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才赔付,而且不是所有保单都赔付。因此保险公司有浮存金,可以进行股票投资或股权投资,获取收益。保险公司应用浮存金是有成本的。保险资金使用成本=实际赔付额+保险公司运营成本(主要是销售成本)-保费收入。在40年的保险生涯中,巴菲特的保险业务有一半年份是零成本的;还有约1/4年份的保险资金成本低于长期国债收益率。

在低成本保险资金的支持下,巴菲特演绎了他的股票神话,从中赚取了丰厚的收益杂志网,扩大资产规模。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巴菲特已经很难从股票市场上找到合适其体量的投资,于是开始进行股权投资。迄今,伯克希尔旗下绝对控股的公司已达40多家(其中不少公司是伯克希尔100%控股的),涵盖了能源与公用事业、金融、制造、服务、零售等多个领域。尽管行业迥异,但这些企业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现在和未来能够产生相对稳定的正现金流。这些流动性较好的子公司,提高了集团的资信评级。

巴菲特依据集团的高信用评级,进入再保险领域。再保险领域和一级保险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不一样,它更看重公司的资本实力和流动性。伯克希尔集团的保险业务可以摆脱一级市场激烈的竞争,专心做好保险精算,在扩大保险收入的同时严格控制资金使用成本,支撑更大规模的实业投资。

【案例分析】

学术上的并购原则一般是选择与自身相关联的产业,通常是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巴菲特出了另一个思路——现金流协同。保险业务是整个伯克希尔架构的核心,它为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实业投资的正现金流和资产提高集团资信评级。以实业投资做担保,推动保费收入与浮存额进一步扩张,然后是更大规模的证券投资和实业投资。巴菲特从事的实业投资遍布各个产业,通常没有所谓的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只要具有良好资产状况和现金获取能力,能够提高公司评级,就有投资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做大做强,需要非常熟悉金融业务和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GE集团曾经也利用保险业务获取低成本资金,保证GE并购扩张。但是,2001年“911事件”后,GE保险当年的净利润下降了41%,次年又进一步确认了23亿美元的税后损失并被降级,拖累集团评级与利润。

三、结论与建议

产融结合不仅是在集团层面统一调配资金,完成留存资金的保本增值,也不是通过金融业务提高集团利润杂志网,而是重构商业模式,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大部分实业家来说,还要以产业为本,加强管理,控制并购风险。

首先,需要做好融资平台维护,上市公司要做好市值管理,非上市公司要增强资信评级。并购最需要资金的支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是并购成功的开始。产融结合,也以良好的融资平台为特色。

然后,企业应具有较强的产业观察力和判断力,设计产融结合模式,制定合理的并购对象要求,并加强管理、控制风险。

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业务组建专业的资本运作团队或金融管理团队。资本运作、银行、保险、信托、期货等行业和实业不一样,需要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1.

[2]徐洪才.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3]杜丽虹.产业巴菲特.广东.新财富,2007.12.

[4]王明夫.市值时代的产业整合.国务院国资委中外名家系列讲座实录,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