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一、取得的成绩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12.03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6.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万亩,经过治理改造过的农田,基本达到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建设标准。

2、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先后推广了有机水稻、有机蔬菜栽培技术,引进了目前全国最优苎麻品种——“中苎一号”,推广了机械打麻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打麻机,使每个劳动力每天打麻量从10余斤提高到120余斤,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扶持了国内首条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线的研发,并得到了全国麻纺协会专家高度评价,培训农民16500余人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先后扶持了恩达、金土地、天欣源、科农种猪、姗娜果业等2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专业合作社,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42个。通过连续多年的扶持,恩达、科农种猪已经成为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恩达家纺”成为我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优质水稻、苎麻、蜜桔、种猪繁育等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了十万农民增收致富。

4、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粮食增产。项目区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00元以上,使农民从开发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被项目区群众形象的比喻为“增加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0万公斤,油料10万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衔接工作,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共扶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89个,扶持资金2250万元。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项目选址立项、科学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监管”这一主线,始终做到:

1、坚持两个条件,即“三个好、一个高”条件,竞争立项,择优选项。一是地形条件要好。选择地理位置重要、地貌平坦、集中连片的地方搞开发,不仅便于项目实施,而且能够塑造农业开发工作整体形象,起到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经济条件要好。土地治理项目不是扶贫项目,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搞开发,能够保证自筹资金的足额到位。三是村级班子要好。村班子的强与弱是搞好项目的关键。选择那些村班子团结、敢打硬仗、愿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地方搞开发,将使项目实施事半功倍。四是群众积极性要高。这是农业开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不留后遗症的关键所在。组织召开村支委会、村小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征求群众意见,经2/3的农民同意后,并逐户签字,承诺自筹资金按期到位。

2、坚持两项原则,科学搞好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原则,搞好测量工作。在实地测量前,带领设计和测量人员到实地熟悉地形地貌,衔接地形测量有关事宜,制订具体测量工作安排方案;在测量完成后,设计人员根据现状地形图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适地选择整地方法。对地势平坦的田块,按同水平线进行平整;对有一定坡度的项目区,以等高线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

3、建立三项制度,创新项目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项目村组、乡镇水利站等多方参与的规划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时,将规划设计成果拿到项目区去,多次征求当地乡镇、村干部农民的意见,并采纳合理、可行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二是推行专家评审机制。在年度项目规划论证工程中,接受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逐个核对工程位置、规格型号、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进一步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三是推行项目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在招投标过程中,根据《招投标法》的规定,确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标原则。报名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国家颁发的施工许可证件。招投标统一管理,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领导小组,由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开发办等为成员单位,进行有关招投标工作。

4、多措并举,确保工程进度。工程遇到阴雨天气,给施工带来极大不便,严重影响工程工期与质量。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采取多措并举强抓工期、确保质量,取得较好效果。一是精心组织。领导在一线靠前指挥,工作人员常驻工地,深入到各个标段施工现场督导,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二是统一标准。要求各个标段的工程质量统一标准,并不定时组织各标段施工管理人员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我们依托本市资源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3321”工程和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重点工程的总体部署,择优选项、集中连续扶持我市的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水稻加工产业。重点扶持百乐、金土地和天欣源大米加工等龙头企业,扶持的重点从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向粮深加工转变,重点扶持好金土地米乳饮料和百乐精制米粉的生产,达到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苎麻生产、加工产业。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以恩达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苎麻种植基地,重点放在扩建恩达公司生物脱胶生产线和优质高产苎麻种植基地项目上。

3、种猪繁育产业。建立以科农、渝州公司为龙头的良种猪生产繁育基地,重点是扩大良种猪繁育的整体规模。

4、蜜桔产业。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珊娜、蒙山公司为龙头建立优质高产生态蜜桔园,重点扶持蜜桔苗木繁育、品质改良和提高采后储藏保鲜及处理加工能力。

5、部分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持政策,有选择地扶持葡萄、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重点放在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上,促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6、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将百乐、恩达、谷韵米乳等品牌培育成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责任田调整难。土地治理项目实施格田化后,原有农田出现增减,原有田块面积、形状发生了变化,必然要重新进行农田调整。但由于项目区很多村、组,自分田到户后,田块一直未动过,而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使人地矛盾相当激烈,使得农田调整很容易成为矛盾纠纷的导火索,处理不好甚至出现群众上访事件。

2、农民自筹资金难。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还需要农民群众通过投工投劳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如2009年罗坊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平塘村委各村小组要求每家每户每人筹钱搞土地平整;沙堤村则用承包鱼塘的资金搞土地平整,这样做加重了村委、村小组的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严重时群众情绪激动,导致工期拖延。

3、亩投资标准较低。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类项目的除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办外,还有水利、农业、国土等部门,据我们了解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类似于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位面积投资标准是3000元,其中:1500元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500元用于项目区村庄整治,1000元(地方配套资金,一般不能足额到位)用于乡镇、村委建设费用,且国土部门的土地开发面积是指国土面积,而我们是指耕地面积。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投资标准也高于我们的投资标准,且不需要农民自筹资金。

4、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5、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市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水产品、花生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方面至今还是空白。多数现有的加工企业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技术条件差,在农产品加工生产上,一般只能搞粗加工。这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的扩张和发育,制约了我市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6、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我市农业中介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尤其企业农产品订单年收购量只占总量的30%左右,且订单履约率也不到50%,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7、企业融资难。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募资额度较小,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固定资产不多,获银行贷款困难。加上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费用高、办理时间长等问题,使企业难以得到适时的金融支持。

四、几点建议

1、处理好责任田调

整。要依靠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在项目立项时要统一思想,明确是按人口重新分地或者还是按保持原有农田数量,项目实施后根据农田增减情况按比例相应调整;其次是项目实施时要对项目区原有农田重新丈量,如实登记造册;最后是项目实施后,按原定的分田方案将田块分成好、中、差三等重新分配。

2、提高亩投资建设标准。应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尽量减少农民自筹资金。由目前的财政投资1200元/亩提高到1600元/亩以上。达到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投资标准,同时取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农民自筹资金,与其它部门同类项目的政策一致。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始终把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关键环节来抓。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现有优势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成全市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4、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千方百计引进一批部级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形成新一轮农业项目招商引资高潮。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花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市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一是加强产业的规划引导。要围绕优质稻、生猪、禽类、苗木花卉、蔬菜、果品等六大主导产业,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搞好优势主导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标准化的要求,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二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对现有农产品基地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做大规模,特别是要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市场、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要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围绕推进我市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建立合作社。二是围绕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立合作社。三是围绕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建立合作社。对农民自发建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切实搭好平台,帮助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示范推广。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目前高标准农田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关的国土、农业、水利、农发办等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如四川、江苏省人民政府分别制定了《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广东省农业部门和国土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综合看来,高标准农田应具备以下特征:水资源有保证,农田集中连片且单片规模较大,灌排等农田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道路通达率较高,林网健全,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突出等。多年来,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连续投入,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优化了农用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耕地等级和产能。据统计,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9年的0.53亿hm2增加到2009年的0.59亿hm2,节水灌溉面积从2000年的0.16万hm2提高到2009年的0.26万hm2,粮食单产从1999年的4687.5kg/hm2增加到2009年的4875kg/hm2①。1999—2010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13亿hm2,补充耕地的约340万hm2,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亟须破解的关键问题

    2.1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涉农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和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10%土地出让收益等,上述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其中,除中央分成的3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外,大部分资金由各地自行使用。据统计,2009年全国2/3的土地出让收入来源于沿海省份[3]。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历年排在前列[4],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高(表1),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少,资金富余。而河南、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新疆等省份土地出让收入较低,耕地面积大或耕地后备资源丰富,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不健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单产较低,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由此形成了区域间的资金投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倒挂”现象。

    2.2田块破碎度大,权属状况复杂我国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一倍以上[2],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hm2,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如四川省金堂县的1个土地整治项目区,1农户家庭3口人,承包经营的土地共0.24hm2,却有37块耕地,平均每块不足0.0067hm2[5],不仅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户自身来说,由于其承包的耕地零星分布在不同区位,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巨大障碍。一方面,为减小田块破碎程度,提高灌溉保证率,确保道路通畅,则必须降低田坎系数、小田并大田,同时修建的灌排设施和道路要占用原有耕地,所有这些都涉及到权属调整工作,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十分敏感和复杂,为避免产生纠纷,一些地方开展有关工作时,仅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占用土地进行权属调整,项目区田块较为破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整治完成了权属调整,形成了规范的格网条田,但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小,户与户之间又重新筑田埂做界址,土地重新破碎化,有效耕地数量因此减少[6-8]。

    2.3投资分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开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土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要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办安排的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农业部门安排的高产创建项目,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集成高产技术、综合防控病虫草害、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推进机械化生产等内容;水利部门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目前,除江苏等少数省份整合上述专项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外,多数地区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难以发挥综合效益。此外,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日益普遍,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降低复种指数,或将原来的精耕细作改为粗放式经营,更有甚者撂荒耕地[9-10],这些地区农民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愿非常高,希望借此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加大机械化作业,在有效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村集体等基层组织怕麻烦,意愿不大,没有及时争取相关部门资金。2.4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重心放在农田建设方面,对村庄整治、农村环境、交通建设等方面关注度不高。在一些项目区,常常能够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而与田间道对接的村庄道路则高低不平、损毁严重,也常能看到杂树、杂草,垃圾乱倒乱堆等环境不良现象,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11],且长久下来势必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需进一步丰富,有必要与农村公路、沼气建设、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开展[12]。

    3针对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3.1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在不改变耕地用途,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适度流转。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做到降低田坎系数和田块破碎化程度,建设集中连片的格网条田,进而保障农业规模化作业和经营。此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结合,可以有效破解由于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复种指数降低、耕地被撂荒等问题,并充分利用在农村留守的有效劳动力。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1、项目区所在位置

项目区位于*公路以西,*镇内,涉及新碰、野为、征拖、七氦、周开、平垛、蒋论、南可、四还、董是、小袁11个行政村,总人口2.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209人,耕地总面积26427.82亩,2003年农业总产值7874.91万元,其中:种植业6369.32万元,渔业896.2万元,林牧业109.6万元,养殖业49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

2、项目区农业资源情况

项目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全年雨量充沛,总降雨量1000mm左右,日照充足,常年23*.6小时积温较高,日均气温13-16℃,无霜期较长,达220-240天。该地区地势高低洼不等,水网密布,河沟面积3198亩,80%左右的耕地面积地面增高1.8—2.5米,其中涝渍型低产田面积达9200亩,因此,在前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时,开发了近380亩提水养殖鱼池,区域内土壤属勤泥壤种,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生态环境优良,灌溉水质较好,无污染,是发展稻渔共作无公害农业的理想基地。

3、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涉及5个防洪联圩,现有联圩基础较好,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40%,联圩内有圩口闸42座,活口门15个,排灌动力苏Ⅱ泵5座,50泵5座,贯流泵2座,灌排总动力660千瓦,现有机耕路56条,机耕桥14座,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设施基本配套,农田灌排率达100%,渠系水利用系数100%,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这些为项目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项目区产业结构以稻麦连作为主,提水养殖为辅,其中稻麦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8%。近年来,由于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加之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全,良种推广未能全面的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大量发生,农民的种植效益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遇水灾年份,形势更是十分严峻。今年的武育粳三号水稻有三分之一绝收,三分之一亩产仅有200公斤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最高产量也不过400公斤左右,另有少部分生产的稻谷为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十分畅销,由此可见,实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发展无公害农业势在必行。

4、项目区建设条件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公路、*河从*镇内腹部穿过南北长27华里,*公路从镇域的中部横穿东西长13华里,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镇又是位于*市的较东部地区的家禽养殖重镇,东与陶破镇相靠,南有戴跨相邻,西与和垛接壤,北与昌还镇交界,辐射周边较多乡镇人气,财气比较旺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镇是发展优质种植业和无公害农业的有利区域。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项目区内2.64万亩,虽有部分低产田和部分提水养殖,但灌、排、防等生产设施相对齐全,规范化程度较高,种植条件很好,条田方整化面积较大,十分有利于农业的综合开发。

——生态环境较好。项目区无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东临靖盐河,南靠蚌蜒河,西近唐港河,北有车路河,中有梓辛河、界河,水系条件十分优越,水质清淅,空气清洁,是发展稻鱼共作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想区域。

——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有丰富的农业种植、提水养殖,包括家禽养殖的多年历史经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有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农技、农机、水产、水务等主导职能部门均在项目区内。今年省下达实施的优质弱筋小麦项目建设就在该项目区内,并正在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全省水稻机插秧的试点工作就在我镇进行,省长*亲自来我镇视察和指导,插秧机达50台套,实施机插秧面积达1万亩以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的依据

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项目,*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全省及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农业的模式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新亮点,改造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内有亩涝渍型和设施不够配套有低产田,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从而提高这类低产田的综合生产力和抗御片段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所以既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需要,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项目规划设计

㈠设计标准

①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②项目区有明显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并符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集中整治,连片开发。

③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

㈡水利措施

①灌溉工程:灌溉系统科学规划,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划标准要求。

sp;②排水工程:做到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渠系、桥、涵、闸等设计合理,建筑配套。

㈢农业措施

①农田工程:做到田(地)块要按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化,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②田间道路:做到布局(规划)合理,循环畅通,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满足中型以上的农业机械的通行,宽度为5m以上,支路能保证农机通行,晴雨天畅通,并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宽度3.5m以上。

③土壤改良:通过农家肥的施用,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

④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在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场和仑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备。

⑤农业机械化:做到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㈣林业措施

①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树进行植树造林。

②人工造林苗林要达到二级以上的标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85%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

③农田防护林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

㈤科技措施

①农技服务体系:做到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完善项目区农业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强化科技服务功能。

②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一定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非项目相比,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③技术培训:做到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基层干部、农民技术是和科技示范户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做到每个行政村有3—5名农业科技骨干,每10户有1户科技示范户。

㈥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坚持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来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实现高产高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形成地方特色,促进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田间建设实现农田标准化、方整化改造低产田,通过路、桥、渠、站、电及小型建筑物的配套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②培植支柱型农业产业,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发适销对路的定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型生态农业产业,并带动有关产业的发展。

③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培植和建立一批与相适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并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④发挥项目区示范带动功能。把项目区建成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

四、建设内容

㈠水利措施:

①新建机耕桥12座;

②新建小电灌站25座;

③新建苏Ⅱ灌站4座;

④新建硬质渠0.48km;

⑤新配套小沟建筑特186个;

⑥架设电力线路14km;

⑦新增100KV变压器4台套。

㈡农业措施

①全面条田方整化实现农田标准化20000亩;

②新筑机耕路砂石路面5.5km;

p;③新增农业机械收割机10台,插秧机100台。

④新建种子仓库800平方米。

㈢林业措施:栽植防护林意杨10万株。

㈣培训措施:项目区根据季节特点,农事需要及时组织相关培训。

五、投资概算及筹资措施

1、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

其中:水利措施655.35万元;

农业措施160.1万元;

林业措施30万元;

科技推广3.25万元;

前期工作费1.3万元。

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480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160万元,群众筹资210万元(约需投工10万个,折币200万元,群众自筹10万元,合计210万元)。

六、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区建成后,2.64万亩,产量产值将有显著提高。

①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小麦100公斤,亩增收入75元,计增收198万元;

②通过低产田改造,亩净增稻谷150公斤,亩增收入120元,计增收316万元;

③项目建成后,每亩可节约成本55元,计节本145万元;

④项目

实施后,合计可增收659万元,亩平249元,人均319元。

2、社会效益:

①项目实施后,可年产弱筋小麦600万公斤;

②项目实施后,可年产优质稻谷950万公斤;

③项目实施后,主体高新技术普及率将达100%,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④项目实施后,将促进我地无公害绿色农业迅猛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⑤项目实施后,能带动我地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起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⑥项目实施后,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健全了水系排灌功能,避免一家一户灌水机械的重复投资,节约发能耗,节约用水,降低农本。砂石路面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运流速度,增加了效益。

3、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地面整治,改造低产田,强化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措施、新技术,规范农业投入品质量,改善土壤使肥、供水状况。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镇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七、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20*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开发局,*镇人民政府及项目实施的相关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名单(略)

2、监督机制:

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建立项目内部相互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和资金管理正常运转。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

当前我国为何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何积极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权威人士。

18亿亩耕地,高产田不足三分之一

高标准农田,简单说就是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田。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说,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基础地位,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中低产田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呼吁关注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比较效益低农户不愿种,大量劣质土地不适宜耕种,青壮劳力少无力种,农村耕地撂荒影响了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变劣势为优势。”谢德体说。

粮食生产“九连增”,四分之一增自高标准农田

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河南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投资少、见效快、增产多、惠及广。”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河南全省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868万亩,按照20年来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平均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7公斤测算,在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下,全省现有中低产田蕴藏着20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吉林省财政厅厅长邹继宏告诉记者,如今,吉林省每年将九成以上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建设高标准农田。从2008年到2012年,全省共投入资金59.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7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33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4亿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获悉,过去十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在全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7亿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10亿斤,占同期全国增产粮食的25%左右,为国家粮食生产“九连增”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再造4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

根据新批复的规划,到2020年再造高标准农田4亿亩,平均算下来,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王光坤说,《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规划》的实施,标志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王光坤指出,各级农发机构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的财政政策和《规划》确定的任务,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让我们河南在粮食总产量1000亿斤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更有信心。”钱国玉说,河南规划了改造中低产田5000万亩的新目标,以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7亿斤,但完成这一目标以现有资金投入看需要20多年,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支持。

第6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标准粮田建设;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 S158;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6-03

1 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 654 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 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 411.67 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 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 302.8 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 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 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 304.68 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 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 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 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 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 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 333.33 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 133.33 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 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 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 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 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 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 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 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 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 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 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 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 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 6 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 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以上。

3.6.2 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 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 kg,70年代下降到9 kg,而90年代只有7 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 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 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 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 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 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 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4] 李晓东,王宇,王刚.阿荣旗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58-59.

第7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农业综合开发取得较好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适应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完善政策,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调整完善政策,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从20__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__年的147亿元,翻了一番。在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不断调整完善投入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其他渠道投入稳定增长,逐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__—20__年,全国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资金1894.2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1065.7亿元,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691亿元,银行贷款及其他社会资金137.5亿元。

集中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20__—20__年,中央财政在粮食主产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86.3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投入的60.6%,改造中低产田近1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8.9亿斤。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做大做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项目科技含量。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普遍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准确把握当前经济财政形势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和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农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明确提出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作为国家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渠道,农业综合开发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积极配合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要求,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__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至60%左右,到2020年中低产田所占比重降至50%左右。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点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高效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着力推进集中连片的规模开发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稳步提高生产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原料供给能力。同时,要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扶持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要逐步加大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重点支持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组合配套,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按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谋划战略举措,要用最严格的制度管好资金,用最富活力的机制用好资金。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选准区域经济发展最急需的、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最有利于形成支柱产业的、最能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力求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发展。既要注重近期效果,又要考虑长期效益。

近期,农业综合开发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集中力量建设粮食核心产区,探索完善公共财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集中力量建设粮食核心产区,是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要集中力量加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大瓶颈;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种粮农民持续增收;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兴粮增效的潜力,把粮食核心产区建成国家永久性大粮仓。

(二)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率先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作为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将采取更加明确、有力的措施,确保大部分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改善制约粮食生产的灌溉、排涝和农机通行等基本生产条件,突出发挥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使粮食生产能力迅速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要切实加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力度,改善中低产田灌溉的“卡脖子”难题;中央财政近期新增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将绝大部分用于启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布局在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兼顾非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大县。

(三)积极探索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为广大农民提供稳定增收的产业平台。从20__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不再安排中央财政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资金,取消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有偿投入,探索采取财政资金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8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从2009年开始,我国财政部和水利部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工作,每年投入资金达50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的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引起国家和相关事业单位的重视。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面临建设水平低、工程不配套、缺乏资金投入等问题,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前期的规划、建后的管护工作都不够明确,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施工监督管理不到位,建设标准低

    农田水利施工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操作。在施工过程中,一些监理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在监管工作中投机取巧,减少监管次数,致使违规行为不能被及时监管。施工单位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使用劣质材料,不按照图纸私自操作,责任落实不清,出现监管互相脱节、施工秩序混乱的现象,如果对这些行为不能做到有效的制止和处罚管理,将会对水利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达不到要求,工程竣工后管理粗放,水利设施损害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保障施工效率和质量的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规划方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在进行工程验收时没有统一的依据和评价指标可供参考。在工程施工前,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工艺流程就开始施工,或者规划较为片面,所以导致随意、盲目施工,在实际施工时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问题,例如水旱调节功能失效,水利工程效果无法显现等问题,与实际施工脱轨,既影响了工程质量,又耽误了施工进度,影响效率,给工程的建设带来困难,造成经济损失。

    3、施工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策划者的知识水平、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而我们不乏看到许多施工单位一味追求设备和材料的完善,忽略了人的主体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人员进行技术和思想的培训,直接上岗作业;而且施工单位缺乏一支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队伍,在问题出现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施工过程中管理者的素质尤为重要,很多施工单位的管理者都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没有发挥管理者的效能。要想提高整体施工质量,就必须提高参与施工建设的所有人员的整体素质。

    4、缺乏资金投入

    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工程中机械设备老化、却得不到及时的修护和保养,影响施工进度。对于水利工程来说,电费和水费是较大的支出,水利工程运行费用较高,给农户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农田水利工程分布面积广、数量多,所以国家在管理和扶持农田水利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目前来看,国家对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需要,设备维护、技术革新、水费补贴等一系列资金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5、工程建设不按规划实施,部门缺乏配合意识

    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脱离了行业部门的规划盲目施工,缺乏技术合理性,社会效益和经济难以实现。水利工程必须在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指导下进行,而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形:工程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布局,各个部门各负其责,配合意识差,对实施的项目存在不同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方面、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工程纠纷现象普遍,导致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三、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要建立管理机制,从施工开始到结束,要明确监管目标、制定监管计划、掌握监管内容和质量标准,加强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施工前做好质量监督管理保证一切准备工作满足施工过程的需要;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对施工方案、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处理;施工后的监管工作主要是工程验收,以科学的工程方案为指导,对完成的工程质量进行评估。

    2、加强农田水利技术力量,提高施工队伍素质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设的保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是完成高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重视水利人才队伍的建设。所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人员,上到管理者,下到操作工人,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学习。作为管理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知识,掌握工艺流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对于操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思想培训,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

    3、提高施工规划管理水平

    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要搞好农田水利施工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资料,合理安排人力和物力,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为工程的规划提供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专业人员在分析数据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进度计划等;详细规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标准,做好各个工序的协调和衔接工作;最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实行责任制。

    4、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保障,国家政府和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长远利益来看,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获得更高利益的回报。老化设备的维修养护、先进技术的引进、施工人员的培训、工程质量的监管等各个施工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避免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所以说,加大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5、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加强对已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是保证工程长期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重点的水利工程设施实行重点专人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制;向水利工程的收益方征收部分费用,用于对现有工程进行定期的养护,遵循“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做好后期的维护工作;此外,根据各地的地质、气候等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各地实际的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以不同模式进行水利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9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效益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要点;公益性

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存在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主体是农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为农田灌溉、防洪防涝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收益难以结合农民投入产出进行计算。对此,相关部门需对其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今后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要点

1.1工程建设方面

(1)对工程建设进行具体设计过程中,某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一般是在原有的水利设施基础上开展的。对其进行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对工程技术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出充分分析和研究,没有对建设适用范围以及区域使用的设置进行有效规划,从而造成一些水利工程设施出现超负荷运转现象,缩短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没能够充分研究季节对水利设施带来的影响,如干旱或者洪涝灾害等,这就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受损。(2)施工、监理验收方面的问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对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工程效益有着直接联系。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因为这一区域的小型水利工程施工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以当地富余劳动力为主,这就影响了整体建设质量,对工程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监控措施不够完善,检测技术水平较低,促使一些基层水利部门难以建立相对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这对于一些小型工程施工监理而言,仅仅停留在目测上,凭借自身经验判断,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检测人才上均相对缺乏。

1.2工程管理方面

(1)缺乏专业人才,当前某农田水利工程,职工队伍在每年招收非全日制大专生为主,这些人员在工程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尤其是针对一些新水利设施而言,在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经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施受到损坏,缩短了水利工程使用寿命[1]。(2)管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贵州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资金投入上不断加大,但是管理经费严重滞后,管理机构不是十分健全。当小型水利工程建成后,在管理上比较粗放、维护和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发生引水渠道堵塞情况、不同阀门频繁损坏、农田被淹没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正常生产,这对于水政部门的执法也带来不良影响。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2.1在我国水利工程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具体降雨的时候,分布不够均匀,地少人多,要想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人们对各种农作物的需求得到满足,一定要大力兴建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促使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促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发挥较大作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具体建设过程中,一般将其建设在田间地头,对农田生产条件方面的内容进行改善,这一特点是其他水利工程无法比拟的。此外,部分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效应发挥方面主要是依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要,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2.2公益性强,政府大力扶持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属于一种社会物品,因为投资规模和建设周期等的影响,因此会表现出很多种形式[2]。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其功能有农田的灌溉、水产养殖以及生活供水等功能之外,还有防洪、排涝和降低土地盐渍化的特点。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但推动其的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实现粮食供给目标。此外,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还具备一定的私人性质,其中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具体而言,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均是一些相对薄弱的产业,虽然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必要设施,否则会导致当地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策略

3.1改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有效避免杂乱无章的局面出现,相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促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程序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制定科学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所制定的制度中,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然后具体设计,申请批准后,实行制度。确保这一项目在立项、建设等方面均能够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这一制度当中,需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审批制度作出重点规划,这主要是因为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进一步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有效提升工程建设社会效益[3]。这一方面,各个区域的相关部门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编制建设规划,将乡镇、村一级的5万元以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归入到这一规划当中去。先对其进行申报,此后对工作地点、规模、投工和投资计划等进行具体实施。需要通过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合格后才能实施。进一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计划性,以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情况。

3.2严格资质审批制度和工程投标制度

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体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设计单位的资质不够,导致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对此,需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批制度,结合审批工程规模,完善资质认证制度。选择一些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设计经验和资质均符合规定的单位,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当中去,对其进行具体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物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设计完成的图纸,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核实,审批经主管部门盖章之后才能投入建设。设计单位针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负责。具体施工过程中,全部施工单位一定要通过正规招标进行确立,引入相应的施工竞争机制,通过较为完善的投标制度对工程投资规模进行确定。防止具体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从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3实施施工准入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施工单位取得施工准入后,一定要根据要求配备相应技术人员以及生产设备、管理人员,施工准入证,主要是省级水利主管单位发放的。除去施工准入制度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工程监理制度,也就是说,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作出详细检查,在其中填写相应的监理记录[4]。对于这些环节而言,有可能会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带来重要影响。水泥、钢材、试件等要经过权威单位鉴定,鉴定结果和监理资料共同纳入到施工档案管理当中去,将其作为工程竣工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3.4建立竣工验收制度以及责任奖惩制度

竣工后,相应建设单位需编制详细竣工报告,相应项目主管单位需对水利工程作出相应竣工验收。此外,为了促使甲方竣工验收更加方便,要在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上共同盖章和签字,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然后将其和竣工报告共同报送给主管单位[5]。对于水利主管单位而言,当水利主管单位接收到竣工报告之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组织和设计,质量检测和相关的工作人员、施工单位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验收。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等方式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工期、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价。此后结合评定结果,给予优秀施工单位相应奖励,针对不达标的建设项目而言,需要追究相应负责人的责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属于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大,收入小,但是其属于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具体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建设质量,一定要具备优质工程,还需要具有比较健全的主体建设机制,进而保障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穆宏东.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J].乡村科技,2016(24):57.

[2]穆宏东.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J].乡村科技.

[3]许向兵.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J].科技风,2016(17):170.

[4]韦在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