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非财务的财务管理精选(九篇)

非财务的财务管理

第1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7-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不但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加之非财会专业学生相关先修课程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正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会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理财实践进行基本分析和操作,从而培养具有现财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将财务管理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大部分都是参照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财务管理与非财会专业的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非财会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在内容上注意了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财务管

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对非财会专业来说,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时,通常只开设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有的甚至只开设会计学原理,由于没有前期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作铺垫,财会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困难,很多原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将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区分开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上通常也不作区分。财务管理课程不分专业,通常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时普遍感觉很吃力,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非财会专业与财会专业相比,两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就很难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专业、太系统,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四)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这种做法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由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的互动,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而且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使学生感到财务管理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深入学习不顺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补充一些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活动只是辅助其实施管理能力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但是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主要以基础性教程为主,而且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要生动、习题要简练。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完善培养方案,处理好各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内容和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很多只学过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就会存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往往只学过会计学原理,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增加相关会计类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量引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未学习财务管理之前,他们所具有的往往是一种朴素而不稳定的兴趣,一旦在深入学习不顺利,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要求,以案例教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使学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易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财务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案例源于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锻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先制定好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涉及主要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时的有限,所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放在课外。教师必须精选案例,降低案例专业性,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为每一个组员分配任务;讨论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和帮助,为讨论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总结,并要求各组同学写出案例报告。

(四)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核,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质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与之匹配就无法真正落实其教育理念。针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激发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第2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 价值管理 价值动因 因果关系

平衡记分卡是试图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管理控制系统的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它强调因果关系链的选择与运用,但平衡记分卡所描述的只是企业中众多因果关系的一部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实质上是一种先行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关系。非财务指标具有双重性:虽然从产出的角度看,它可以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解决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所无法反映的产出结果,如无形资产、风险产出。但是它更主要的是从动因的角度,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价值驱动因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核心是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对非财务指标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进而研究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非财务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

综观国外相关研究,与非财务指标相关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战略为导向的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业绩的关系

这是侧重于研究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之间的紧密度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现有对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集中于验证顾客满意程度与全面质量管理(TQM)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与业绩间的关系。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Anderson等(1994,1997)通过从77家代表不同行业的瑞典企业中取得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业绩与顾客满意度正相关。Perera等(1997)发现公司通过改变他们的生产战略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使用非财务指标与改进业绩有关。Ittner等(1998)用顾客层面、业务单位以及公司层面的数据检验了顾客满意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公司层面的顾客满意度与公司当前的市价有关,但与当前的会计指标并不相关。

2.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现有对TQM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基本上都证明了采用TQM的公司会计业绩与市价都会提高。Symons 等(1995)研究表明,基于TQM的报酬体系会带来更高的业绩。Chenhall(1997)的研究认为,同时采用TQM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会比只采用TQM但是未使用非财务指标的企业得到更好的业绩。

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都表明同时使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要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真实业绩。

(二)基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解决委托问题及研究激励机制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基于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能否更有效反映管理行为,以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如Barua等(1995)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加入业绩评价体系在一些情况下能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更快与更直接地反映出管理行为。Rees等(1994)认为,非财务指标能更好地衡量现在的管理行为所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这使管理人员能够很快地纠正管理上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非财务指标在经理人报酬契约中的作用。Rees 等(1994)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更不容易纵,因为它们不象成本分配或资产估值那样那么依靠管理人员的判断。

(三)基于权变理论研究不同变量对非财务指标选择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所形成的两大综合理论之一,它强调对管理会计特定技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早期一些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的一些变量(如:时间等)相关。当考虑到非财务指标是否与公司的特性相符时,非财务指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权变的关系。这使近年的一些研究意识到基于管理会计的柔性化特点,只有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影响变量,才能更好区分非财务指标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有效性。如:Ittner等(2002)通过对雇员的报酬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非财务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所产生的业绩是不同的。Amal 等(2003)的研究则表明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以下几个变量显着相关:是否存在革新进取的战略、质量导向的战略、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行业规则、处于财务困境的程度。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战略不相关的研究方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业绩方面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采用了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统计研究调查等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符合非财务指标具有多种量化表现形式缺乏统一比较规则的特性,在数据取样上,也使用了横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数据取样方法;研究了非财务指标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模式难以解决委托问题的困境,并且开始用权变理论的观点对非财务指标的变量选择进行研究。权变性是非财务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的一大特点。权变理论的引入,是符合非财务指标特质的研究基础。

但是,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侧重于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作为价值动因在企业价值管理中所形成的因果链研究得很少。除了Ittner等少数学者的一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权变理论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的意义外,相当部分的研究对权变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还限于一些粗糙的模块分析,套用财务会 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对非财务指标在价值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进展中,各种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结合企业内外部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化深入,特别是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应成为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点。如果缺乏因果关系的研究,将会使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出现以下不足:可能对不正确的目标设置了错误的指标,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利;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的现象,缺乏因果关系,非财务指标同样易于受到人为操纵,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统一的披露规则与适用标准,具有规则约束,刚性较强,而非财务指标并无统一标准,一旦受到操纵,影响企业未来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噪声”,误导管理人员决策选择;对一些公司而言,它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大量的分散的业绩指标通常会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果指标间缺乏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可能费钱费时。

基于因果关系的价值动因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应围绕价值管理为核心,强调企业因果关系链的价值动因研究。而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最终应以能找出对长期财务业绩影响最大的非财务指标为目标,这使构建一个有效的因果模型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企业战略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是确定所选指标权重的基础,而指标与权重二者又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果关系的建立应该围绕企业战略而建立,才可以令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与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

验证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与建立后,都存在因果模型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因果模型也常常出现意见难以一致的现象,需要对不同的几个因果模型进行验证,选取最有效的模型。对于已建立因果模型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是否确实会对未来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

第3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非财务指标,平衡记分卡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传统非财务指标评价我国比较典型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出自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由四部分组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它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从而可全面描述企业业绩。下面来详细看一下这三方面非财务指标。

1.顾客指标

顾客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分额、会计分额、顾客的获得率、顾客保留率、顾客收益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率、企业信誉(商誉)等指标。这些指标使得组织创造了一个清晰的顾客远景,在这个远景中能识别顾客需要及其对公司的期望。

2.内部经营指标

其评价指标包括:一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开发新市场和顾客群体的能力。二是增加顾客价值的能力。三是供应链的方面的评价。四是与外部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评价。

3.学习和创新指标

学习和成长是任何战略的基础,公司可以开发支持公司战略的文化、定期培训雇员以提高其能力,以保证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它包括三个来源:人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的程序。这个角度的评价包括雇员、信息系统和企业程序三个方面的指标。

二、平衡记分卡的补充我们在传统平衡积分卡的基础上做了若干补充

1.员工绩效评价

对雇员绩效进行评价有三种核心手段,分别是:一是雇员是否对工作感到满意;二是雇员是否愿意在本职工作;三是雇员的劳动生产率。其中,第一条对后两条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公司一旦选定这三种手段之后,还应继续确定推动公司的学习成长计划,从使员工掌握新的技能、加强信息系统的能力、启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授权与联合这三方面开始实施,以便增强企业的绩效。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

2.经营者绩效评价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被称为“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在通常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资源一旦离开企业,企业的其他资源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

(1)董事长的个人业绩评价指标

董事长个人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素质结构,包括进取心、责任心;智力结构,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工作经历、学历;能力结构,包括目标定向能力、决策能力、用人授权能力、协调能力、风险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公司的经营运营效果、对股东大会决策的执行,高级经理层的运作,劳资关系的协调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其中,公司经营运营效果的评价指标采用定量指标,从盈利情况、投资情况、筹资情况三方面进行评价;对股东大会决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指标采用定性指标,包括是否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否进行有力的组织工作、是否进行有效的指标;对高级经理层运作情况的定性评价指标包括:高级经理人员是否冗余、是否需设新的职位、各部分职责是否分明及能否协调运作;对劳资关系的协调和劳资纠纷的处理主要通过内部员工满意程度来评价,包括生理满意指标、安全满意指标、社交满意指标等;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从三个方面进行:外部文化、中层文化、精神文化。

(2)高级经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评价指标

高级经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和主管不同工作的副总经理。对他们的个人素质要求基本一致,但由于他们各自主管工作不同,对他们个人的工作绩效评价应依据其职务分别进行。高级经理人员个人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也由三部分构成:素质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

① 总经理个人工作业绩评价指标

总经理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评价他的绩效:市场(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开发创新(新产品开发数量、新产品开发成功率)、技术装备和物资设施(技术改造率、设备更新率)、产品和劳务(销售利润增长率、优质产品率)、财务资源(资金成本率、现金周转率)、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人力资源情况(技术人员培训比率、员工比率)、组织管理(管理方法的革新和组织规模的变化)。

② 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对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市场占有状态(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市场覆盖率)、拥有客户情况(新顾客增长率、客户留住率)、销售额及销售费用(销售额增长率、产品销售量计划完成率)、劳动效益的评价指标、售后服务的评价指标(时间、质量、成本)。

③ 主管研究与开发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围绕研究与开发的产出成果,对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从研究与开发的成本与效益、研究与开发产品的质量这两方面进行。如果公司正在进行新项目开发,对副总经理的绩效评价可通过对项目实现的可能性和预期效果评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目标市场是否明确,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开发是否能成功,生产和销售是否有问题。

④主管生产与运作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绩效评价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生产作业准备的评价。它包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评价指标为设备的故障率、维修费用效率;物资采购,评价指标为材料利用率、采购费用率、采购价格、采购速度和及时性;物资储备,评价指标为物资损耗率、储备资金周转天数、单位物资储备成本。二是生产过程的评价。它包括质量、成本、高效、柔性四个方面。

⑤ 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工作绩效评价围绕六个方面进行:一是从业人员的变动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员工比率、离职率、员工固定率;二是工作状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出勤率、迟到率、加班加点率;三是人员构成,它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员工素质,如大专以上职工比率方面评价;四是教育训练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受训率、教育训练时间率;五是安全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工伤事故率、劳动灾害补偿率;六是人员激励情况,它的评价指标包括激励政策、激励手段、绩效考核。

⑥ 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的个人工作绩效评价指标

该工作绩效评价可从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这两方面进行。资金的筹集评价可针对资金筹集的数量、成本、风险进行。筹资数量的评价可为现金充足率;资金成本可用资金成本率评价;筹资风险可用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动比率评价。资金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和流动资产管理,评价指标可分为选择固定资产充足率、固定资产先进程度、现金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明发路1666号山东联合大学财贸学院

四、结论企业可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根据战略的特定要求制定具体的指标。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追求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可能更注重对顾客指标的评价,以期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及时反馈,为管理层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不断改进,以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科技论文,平衡记分卡。另外,企业应根据不同部门在战略实施中的不同职责制定具体的指标。

参考文献[1]李玉刚,白人朴.战略实施绩效衡量指标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0,(6):18~20

[2]彼得F德鲁克.“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企业绩效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98

[3]王颖,殷筱琴.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体系探析[F].商业研究,2005,(313):21~30

[4]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总监丛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7~189

[5]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8~210

[6]闫梅.平衡记分卡与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6):25~27

[7]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回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页

第4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 价值管理 价值动因 因果关系

平衡记分卡是试图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管理控制系统的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它强调因果关系链的选择与运用,但平衡记分卡所描述的只是企业中众多因果关系的一部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实质上是一种先行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关系。非财务指标具有双重性:虽然从产出的角度看,它可以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解决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所无法反映的产出结果,如无形资产、风险产出。但是它更主要的是从动因的角度,作为财务指标的前导指标,是企业发展的价值驱动因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非财务指标的研究核心是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分析。对非财务指标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进而研究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非财务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

综观国外相关研究,与非财务指标相关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战略为导向的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与业绩的关系

这是侧重于研究非财务指标与战略之间的紧密度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现有对非财务指标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集中于验证顾客满意程度与全面质量管理(tqm)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与业绩间的关系。

1.在顾客满意程度方面。anderson等(1994,1997)通过从77家代表不同行业的瑞典企业中取得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会计业绩与顾客满意度正相关。perera等(1997)发现公司通过改变他们的生产战略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使用非财务指标与改进业绩有关。ittner等(1998)用顾客层面、业务单位以及公司层面的数据检验了顾客满意度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只有公司层面的顾客满意度与公司当前的市价有关,但与当前的会计指标并不相关。

2.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现有对tqm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基本上都证明了采用tqm的公司会计业绩与市价都会提高。symons 等(1995)研究表明,基于tqm的报酬体系会带来更高的业绩。chenhall(1997)的研究认为,同时采用tqm与非财务指标的企业会比只采用tqm但是未使用非财务指标的企业得到更好的业绩。

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都表明同时使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要更为有效地反映企业真实业绩。

(二)基于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解决委托问题及研究激励机制的主要经济学理论。基于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分析综合业绩评价体系能否更有效反映管理行为,以利于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如barua等(1995)的研究发现,将非财务指标加入业绩评价体系在一些情况下能比单一使用财务指标更快与更直接地反映出管理行为。rees等(1994)认为,非财务指标能更好地衡量现在的管理行为所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这使管理人员能够很快地纠正管理上的行为。另一方面,研究非财务指标在经理人报酬契约中的作用。rees 等(1994)研究表明非财务指标更不容易纵,因为它们不象成本分配或资产估值那样那么依靠管理人员的判断。

(三)基于权变理论研究不同变量对非财务指标选择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所形成的两大综合理论之一,它强调对管理会计特定技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通过早期一些不同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的一些变量(如:时间等)相关。当考虑到非财务指标是否与公司的特性相符时,非财务指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权变的关系。这使近年的一些研究意识到基于管理会计的柔性化特点,只有从权变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影响变量,才能更好区分非财务指标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有效性。如:ittner等(2002)通过对雇员的报酬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的非财务指标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所产生的业绩是不同的。amal 等(2003)的研究则表明非财务指标的使用与企业以下几个变量显著相关:是否存在革新进取的战略、质量导向的战略、产品开发周期的长短、行业规则、处于财务困境的程度。

对现有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上文献可看出现有研究具有如下优点:强调了非财务指标与战略相结合的重要性,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下,业绩衡量与战略不相关的研究方式;验证了非财务指标与业绩方面存在的关系,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采用了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统计研究调查等不同实证研究方法,符合非财务指标具有多种量化表现形式缺乏统一比较规则的特性,在数据取样上,也使用了横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不同的数据取样方法;研究了非财务指标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传统业绩评价模式难以解决委托问题的困境,并且开始用权变理论的观点对非财务指标的变量选择进行研究。权变性是非财务指标区别于财务指标的一大特点。权变理论的引入,是符合非财务指标特质的研究基础。

但是,从文献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将非财务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补充,侧重于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而对它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作为价值动因在企业价值管理中所形成的因果链研究得很少。除了ittner等少数学者的一些研究开始注意到权变理论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的意义外,相当部分的研究对权变关系并不十分关注,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还限于一些粗糙的模块分析,套用财务会计的实证研究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对非财务指标在价值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进展中,各种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结合企业内外部影响要素进一步细化深入,特别是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应成为对非财务指标进行研究的关键要点。如果缺乏因果关系的研究,将会使在非财务指标研究中出现以下不足:可能对不正确的目标设置了错误的指标,导致了最后结果的不利;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出现背离的现象,缺乏因果关系,非财务指标同样易于受到人为操纵,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统一的披露规则与适用标准,具有规则约束,刚性较强,而非财务指标并无统一标准,一旦受到操纵,影响企业未来决策,可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可能导致企业产生大量“噪声”,误导管理人员决策选择;对一些公司而言,它存在成本效益问题。大量的分散的业绩指标通常会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以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果指标间缺乏因果关系,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可能费钱费时。

基于因果关系的价值动因研究是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应围绕价值管理为核心,强调企业因果关系链的价值动因研究。而对因果关系链的研究,最终应以能找出对长期财务业绩影响最大的非财务指标为目标,这使构建一个有效的因果模型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企业战略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建立是确定所选指标权重的基础,而指标与权重二者又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因果关系的建立应该围绕企业战略而建立,才可以令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价值驱动因素与企业业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与企业价值链连为一体。

验证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与建立后,都存在因果模型是否有效的问题。在因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对因果模型也常常出现意见难以一致的现象,需要对不同的几个因果模型进行验证,选取最有效的模型。对于已建立因果模型的企业,也需要进一步验证非财务指标的改善是否确实会对未来的财务业绩产生影响。

第5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 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内部控制

2004年8月,财政部、民政部联合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并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本单位的会计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等。但2007年发生的牙防组事件,却突显出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状况,必须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

一、 当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监管不力

有的单位领导虽然兼任民间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但对其财务管理不重视,造成了许多开支不符合要求,报销审批制度不规范。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为所欲为,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经费支出不透明,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

(二) 财会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一是没有规范的账簿,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许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认为盈亏是自己的,做不做账无所谓,有的记记流水账,没有原始凭证,有的甚至连流水账都没有。在收入方面不使用财政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而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收据收款,或者就像牙防组那样借用牙防基金会的票据收款,以逃避管理;有不少“官办”民间非营利组织还使用财政监制的“收款收据”,以逃避财政部门对其预算外资金的留成和管理,以至使付款企业的费用因票据不合法而不能在税前扣除;还有些组织收了款不给任何收据。在费用的支出方面,虚列公务支出和会议支出,而其中却包含了大量的各项劳务费用,且大量发放补贴、劳务、奖金、过节补助费用,有时从事业支出列支,有时从专项经费列支,且标准不统一,名目繁多,支出随意。

二是成本管理混乱。许多“民办学校”、“校中校”在计算教学成本时,将学校购建教室、校舍的资产成本一次性地计作教学成本。之所以要人为膨胀教学成本,是为了报送物价部门,好让物价部门根据“补偿成本、略有赢余”的原则确定学费收取标准。这也是“非营利”的教育能够演变成“暴利”行业的重要原因。

(三)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上岗,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偷税现象严重

一是不按税法要求办理纳税登记与申报;二是账面上不计或少计收入、乱计成本费用,偷逃营业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等;三是个人(包括出资人和员工)净收入不按税法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

二、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严格界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目前,许多所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虽然登记为“民办”,但实质是“官办”。他们和政府内部的职能部门往往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或者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指定挂靠在一个直接听命的关联单位,他们利用政府资源谋求部门和个人利益。在行政事业编制、行政许可、收费限制等行政约束面前他们自称为“民”,而在社会和百姓面前行使权利、收取利益时他们就成了“官”。这是许多所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根据思路统一、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法规体系,应严格理清官办和民办、公益和私益、营利和非营利的界限。将各种官办的“灰色收入地带”根据其性质分别归位。凡具有行政职能的划归行政单位系列;凡国家出资的公益非营利机构(如官办协会等)划归事业单位系列;凡国家出资的营利组织、或者民间出资的私营组织划归企业系列;只有真正由民间出资的、且受到严格监管的非营利组织(如民办协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管基金会等)才能划归民间非营利组织系列。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为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放开公益性捐赠扣除限制打下科学坚实的基础。

(二)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目前,我国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规主要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以登记管理为内容的法规,不像国家规范企业那样,既有《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的法规,又有《公司法》等规范企业运作的法规。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因此,其行业自律无法进行。

为解决此问题,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思路统一、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法规体系之内,从根本上堵塞民间非营利组织运作无法可依的漏洞。

(三) 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有关登记管理条例,在我国成立社会团体,全国性的需要10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和跨行政区域的需要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设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也要有与其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一般起点为3万元)且需要提交验资报告。但在现实中,有许多登记机关只需要出资人提交存款复印件即可,从而导致民间非营利组织出现“空壳”现象。而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本是监督组织正常运作的一个有力手段,而现实中又多是流于形式。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也是民间非营利组织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年检也要切实地“检”。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来说,特别要注意检验其非营利性。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所谓的非营利,实质是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关系。因此,物价部门的监管显得格外重要。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上报物价部门,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并切实检查落实。逐步改变目前社会上几乎所有的“监管物价”都比“市场物价”更高的奇怪现象。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如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一是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的检查;二是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三是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的检查。并根据《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会计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加强税务稽查,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打击偷税行为。

(四)积极开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出资人和管理人培训,使其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单位负责人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并以《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为内容,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会人员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根本素质。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本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第7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人员 非财务指标 披露满意度 研究

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投入的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订的各种决策,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人员在企业中通常追求的利益是高额的报酬、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晋升职位(刘利,2008a)。管理人员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指标、管理人员待遇、在职消费水平、工资增长指标:(2)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3)企业知名度、影响力指标;(4)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5)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6)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指标;(7)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指标;(8)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9)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10)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性质指标;(11)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12)企业形象、信誉、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指标(刘利,2009)。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位置(刘利,2008b,2009)。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23份,问卷回收率为60.46%。有效问卷数为5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 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05%、35.03%、37.10%和15.82%。

2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21.09%、23.16%和21.48%;

3 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4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和19.02%:

5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l3 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管理人员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以上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这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越差,越需要改善披露。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管理人员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满意度之分。管理人员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2)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3)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4)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并不高。管理人员对其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并不满意。其中,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非常不满意,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

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不满意,但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比较满意。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中,管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企业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很不够。

2 并不是越受管理人员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就越满意。相反管理人员对其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指标的披露、知名度、影响力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优势指标、竞争力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气氛、企业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稳定性、企业创新指标。对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前景指标相同;对当前发展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长期发展指标相同。

3 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企业激励机制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低于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指标。

4 管理人员对企业稳定性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对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满意度低于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指标。对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

二、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见表2。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

1 从性别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

2 从年龄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20~30岁、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20~3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

3 从工龄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6~10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另外,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还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

4 从职务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高层管理人员。

5 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

6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7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

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

第8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策略随时十的召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将不断深入,对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内容。

国内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较差,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没有财务管理的工作计划,很多非营利组织的资产管理、投资和融资工作不规范,不严格,只是走过场,所以,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一、国内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国内非营利组织主要由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它们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提供多种公共服务,甚至部分发挥政府职能。但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和能力,使其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相对滞后。

(一)财务管理工作缺失,认识上存在误区

许多非营利组织没有盈利压力和动力,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混合,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单位领导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知度较低。认为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不需要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资产的日常管理,很少有涉及到资本预算,投资和融资管理的层面,财务管理工作的多部分内容都没有涉及。造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中,非营利组织多是由政府拨款,会计核算采用单循环,年度结转结余的方式。非营利组织对财务工作没有自,缺少独立性和灵活性,客观条件有一定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二)组织内部的物资管理混乱

国内的非营利组织在物资管理上虽然有较完善的制度,但是实际管理缺失,人员职责安排混乱,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资产账实多不相符,总体管理随意松散。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物资账实不符。部分物资没有施行严格的账实分管,使管理人员有机会贪污侵占单位的物资。即使实施了账实分管,单位内部也从不进行财产清查,物资非正常流失严重。其二,物资的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不符。很多单位盲目购置物资,单位领导只关心如何花钱,谋求灰色收入。在非营利组织中,大量物资在购入后长期闲置,无人问津。其三,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采购权限过于集中,采购决策权集中在个别领导手中,没有完善的采购程序。这些弊端导致采购中会常常出现暗箱操作和“吃回扣”现象,间接的提高了物资的采购成本。

(三)现金管理存在的不足

在国内,非营利组织在现金管理上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现金核算管理模式单一。非营利组织传承了旧的现金管理模式,虽然有较完善的制度,但具体规则墨守成规,人浮于事,严重,并不利于现金的管理。其二,剩余资金缺少理财管理。部分非营利组织,存在垄断性质,掌握一定的资源或特权,在正常工作中产生了资金的剩余。对于剩余的资金,制度中缺乏相关的投资理财的规定。大多数单位把剩余资金用于内部的职工福利或“三公经费”,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和浪费。少数单位的剩余资金被领导贪污挪用,形成的腐败和犯罪。其三,账外资金普遍存在。在非营利组织中,“小金库”或账外资金普遍存在,很多单位为了逃避上级部门的检查,都把违规资金放在自己的小金库之中。小金库是滋生腐败和犯罪的温床。有些单位的账外资金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默许,甚至与主管部门共分账外资金。

二、国内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财务管理工作职能

我国经济在逐渐向全面的市场经济转变,事业单位也逐步将改制成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不盈利的状况也将全面改变。在非营利组织的改革中,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首先放限制,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允许非营利组织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其次,尽快出台新的规章制度,指导和规范非营利组织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放宽对资金使用范围的限制;第三,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把财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规模较大的非营利组织,应该制定出详细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计划,以此指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计划应符合本单位的特点,突出重点,做到切实有效。

(二)加强内部的物资管理

非营利组织的物资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物资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是物资管理的前提条件。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物资种类和内容,使用情况,人员的规模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原则设立岗位,安排人员;2.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要定期进行严格的财产清查工作,财产清查工作可以考虑外包的形式。清查小组的组成人员要相对独立,权限要明晰,工作程序要规范。清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3.根据单位内容的实际使用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杜绝盲目采购现象。采购程序要公开透明,谨防舞弊现象的发生。采购规模较大的行业或采购比较频繁的物资,可以考虑进行集中采购。

(三)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管理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现金管理,是加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现金管理的方法有:1.拓宽思路,改变当前单一的现金管理模式,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采用灵活的政策,积极探索实践新的现金管理模式,丰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2.对于那些有垄断性质的单位,要承认其存在现金剩余的现状,管理部门与相关单位共同协商剩余现金的处理方案,可以为单位留出部分剩余现金自用,但整个过程必须公开,要制定一个“阳光方案”,不能存在暗箱操作。3.对于非营利组织中那些长期存在的账外资金,要把它们“预算内化”,即把其列入财政预算以内,不能允许其长期滞留在预算外。对于非法的“小金库”,要坚决予以打击。(作者单位: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财务处/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白城管理分局侯家管理处/吉林省高速公路实业总公司)

参考文献:

[1]朱佳.浅议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会计,2011(26)

[2]李惠萍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会通讯,2010(20)

第9篇:非财务的财务管理范文

摘要:对企业财务进行分析与评价有两大指标体系——财务因素指标体系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体系。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对利用财务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相当重视,而对非财务指标的运用方面,则重视不够。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心得,引起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此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非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判断;非财务因素选择与分析

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核心的工作内容是根据客观情况和实际需要筛选、设立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大体上可分为财务因素指标和非财务因素指标两大类。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两大指标体系之一的非财务因素指标,其明显的特征是,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按选定的分析评价指标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微乎其微;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没处于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人们往往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则重视不够。因此,积极探讨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对全面做好财务分析与评价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由于非财务因素的量化程度较低,如何评价和判断其影响很难把握。一般而言,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非财务因素不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但它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演变为主流因素,即随着其时间的变化,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如一些不利的非财务因素持续性存在,会使一些当前或短期看来没有问题的财务状况成为财务状况问题。也有一些非财务因素从一开始就是影响企业财务的主流因素,它们一般是一些重大事项,如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导致企业财务的质量状况骤然恶化,甚至功败垂成。

作为分析者应秉承客观、求实的专业精神,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的影响程度,既不能无视其影响,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其影响。如当某一行业整体出现经营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地以此判断该行业中所有企业财务的质量,而应具体分析企业个体的财务能力。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要有主次之分,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应抓住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此时,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分规范,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五、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观性特征

由于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因素,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主观性判断。而且,要对财务的风险程度进行客观、全面、动态的反映,对非财务因素进行主观性分析是避免不了的,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