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精选(九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第1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语用失误;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9-02

一、引言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相比较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后,中国的景观设计沿袭古典园林的形制至今,已然偏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意象和艺术表达。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当代景观受到西方“国际主义”的侵入,出现了抄袭复制的设计形式,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环境,它涉及的是跨文化与历史的交谈对话,因此本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与语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把语用学的特点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入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建立景观设计的语言学研究体系。

二、景观语用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从确立至今已有二三十的历史。语用学因为不同的语用学家看待的视角不同因而定义不同。语用学它研究的是特定的话语情境中,通过对语境剖析来理解语义、使用语言。

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又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等,就如说话时的口音一般。从语言学来说,景观语用则是指帮助景观语汇在特定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语义。语言的发生不是虚拟的,它存在于真实的语境中依附于真实的场地环境。Sperber&Wilson(1986)将用来解释话语所需的一套前提(不包括话语本身所传达的假设)称作语境。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看,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一种假设构建。因此,语境不仅指特定的交际情景外的一般背景知识,还包括习俗和规范、与会话双方相互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

三、语用失误

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集中在对于语义的理解,那么语境便以听话人和说话人为中心。如果听话人和说话人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的预设语境,就产生了话语误解。因此,Sperber与Wilson以认知语用学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是语言交际中理解语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语义的理解是一个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语汇信息或假设来获得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说话人语汇信息的理解,从认知语境中找到最佳的关联点,然后推断出语汇传达出的语义和交际意图。然而如果提供的信息与认知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产生了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话语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合乎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导致的交际对话没有得到预期假设的失误。景观语用失误在此基础上可理解为,构成景观要素的植物、岩石、景观小品等词汇使用正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排列形成正确的语法,但是景观环境没有考虑真实的场地、当地文脉、时间空间及当地居民文化背景的错误语境,造成不理解设计的“言外之意”。

四、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

如今在国际主义盛行的大语境下,世界文化在逐步向同质化进行发展。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出现了设计语汇的混用、词义混乱和语用失误等现象,严重地抄袭西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元素和盲目复制传统文化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差异缩小,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最终发展趋于统一、缺乏地域特征的问题。

(一)“拿来主义”横行

从二十世纪以来,受到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影响,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国际主义风格经济、便捷的特点满足了我国城市景观急剧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使景观设计丧失了原有的趣味和意义,用钢筋和水泥抹杀了原本淳朴自然的景观。同时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开发商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高仿西方景观设计的形式,在中国的土地上吹起了“欧陆之风”。维也纳小镇、欧式古典别墅等房地产噱头随处可见,完完全全地拿来主义复制拷贝欧洲设计形式语言来满足商人们创造的体验式消费,如图1。从经济的方面出发,这种欧陆拿来主义无疑增加了房地产和人们的经济压力。外国进口的植物或热带植物不一定适宜在中国生长,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养护费用,也对本土的植物生物链产生破坏,带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二)封建与现代社会的模糊

在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创作”时,我们自己的本土景观在哪里?皇家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常伴有古典图腾等设计样式,这是混淆了封建社会和当代社会的错误解读。语言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景观设计也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会,现代人也没有皇权贵族的身份。中国传统园林代表着文人士大夫与帝王的审美,他们所追求的虚幻自然、奇花异草、怪石嶙峋与快节奏的现代人、平民不同。对于景观,当代人的解读应该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去处。景观设计同语言一样,需要历史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等作为语境去发展。在探求地域历史文脉的同时,设计语言更加要符合时代的更迭。

五、关联理论

语言离不开交际,Sperber & Wilson于1986 年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对说话者来说,交际是明示,明白无误的表达语义;对于听话人来说,交际是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明示的语义中推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在景观设计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设计师和阅读者交际双方都有目的地去示意对方,依靠彼此的认知环境来理解语义,以便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然而成功的交际需要设计师最大限度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又需要人们通过景观语汇和语法结构对这一意图加以推断和识别。

而有关中西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跨文化的大语境下语用失误的出现。因此不管从语用失误的原因还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来看,相互理解的认知环境是最重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宗教、心理等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贾玉新曾称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在各自的文化环境熏陶下,中西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六、景观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景观设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成功的语义传达取决于双方明示推理活动的成功。以下将根据关联理论从语言交际的双方来探析景观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

(一)双向性

景观对话的言辞达意需要设计者和阅读者的合作才能完成,任何一方出现了误解,都会导致语义的误读,对话交流中断甚至失败。跨文化语境下不产生语用误读就需要互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明示推理过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语境,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知识或者假设,若设计师和阅读者互相了解彼此的认知语境,就能“心照不宣”,在一定语境下对景观设计词汇做出语义的正确推断,即是“互明”,最终获得成功的语言交际。为了景观语义的正确解读,就必须让交际双方了解明白彼此的认知环境。而语言词汇体现出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对话双方相同的“词汇量”,更加便于满足景观交流与理解的需要。

(二)忽视认知语境

传统语用学将语用与它的环境联系一体,正如景观词汇树木、植被等与它周边的生存环境结合,只能将词汇放入具体语境然后从中感受和了解语用的意义。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创新发展就要重视本土的认知语境。不同地域的认知语境对于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易产生错位,或者某种特别的文化意象根本不被其他认知语境的读者所知道。不同于西方的景观尺度,中国自古典园林开始就以人的因素作为创作的衡量尺度,要求园林的空间布局、语法组合方式、装饰形式等都是人能理解和接受的。因而没有如西方以神为主的高不可攀的大尺度,这种由认知语境引导的设计尺度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文化与情感。如图2,相比于西方的雕刻艺术,不管是拙政园内的自然石材砌筑的踏步还是矗立的太湖石,中国的景观词汇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可读性。

(三)推理失误

作为消费型社会的中国,现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时尚潮流等的追求上,正是这种心理变化使得景观环境急剧变化,造成急功近利的复制与粘贴。在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他只会关注那些能引发联想的词汇,而且将这些词汇在脑中与他推理出的语境联系起来,构建词汇表达的最佳语义。譬如,设计师为了营造具有禅意的自然景观时,选择了较为质朴的石材、植物以及小品组合搭配,但阅读者缺乏相应的认知语境想要华丽的效果,结果做出失误的推理,那么就会形成景观语用失误。

因此,正确的景观语用解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需顾虑到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对他人的认知能力首先做出正确的预设。在人们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运用本地的材料,综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等等因素来假设语境。语言离不开真实的语境,没有词汇说话人就无法结合认知语境做出合理的推理,难以得知设计师预期的语义表达。只有在说话人表达出明白的示意,听话人做出合理的推断,景观语言的交际过程才会成功。

七、结语

虽然话语误解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常常是各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认知语境引起语用误读的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借助语用学的理论框架来寻找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误读的症结所在。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交际活动的过程,是如何通过明示――推理来解读景观语言的意义。让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不“西化”、不“古董”,而是根植于当下的现实语境去寻找关于景观新的理解。

由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2ZZTS044,项目名称:景观语用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3-124.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7-131.

第2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 景观设计专业 设计项目教研教改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于是开设景观设计学的高校数目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留洋的设计学海归派相继回国,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他们从国外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景观设计学教育的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4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景观设计专业在学校教育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经常接触到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大量的学生中反映出来,那就是学生常常困惑于在学校学习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都发表感概,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什么都不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和实践很脱节。这种情况在不同学校的众多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有很大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本文就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5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大都是执行的单元式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先安排基础课,然后进入专业课。对本专业的介绍安排的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中也有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但这些进行这些设计案例的工作整个的工作流程,需要团队各个工种的配合,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员具备那些素质,尤其是主创设计师需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技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往往不是这些理论课程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了解,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有的放矢的目的性,减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对自身将来职业规划定位的清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以往的教学安排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中来解决,但在此之前的整个大学单元式的学习过程就容易导致“形散而神散”了,加上不同的单元课程的老师一直在换,任课老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任课老师把自己这门课上好就是主要的教学要求。虽然各个课程之间有大纲的安排,有连续性的,但很多学生不一定体会到这些教学安排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解决的,这个课程的时间应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初为最好。此课程中一定是以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为基本内容展开讲解的,可以放到《景观设计概论》中以实际项目为例与学校课程的相关性讲解的部分,或是作为本专业的设计项目的欣赏课。主要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我学习的这个专业到底是个什么专业,前景如何;二,我学习过后能做什么工作,能有些什么基本能力,与自己爱好能力是否契合;三,将来在学校会学到什么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四,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整个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设计项目的市场运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

6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景观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和示

6.1项目基本概况。内江新的城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北接新入城线,南接成渝高速内江收费站,是成渝两地和周边城市居民目前进入内江的主要门户,是内江市着力打造城市新风貌的形象窗口。意义非常重大。

6.2设计定位。在最初和业主交流的阶段,业主明确表示对之前在四川及重庆比较成功的几条景观大道很感兴趣,并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借鉴是学习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道路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更不一样。所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景观大道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设计一开始就明确的根本出发点。

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和业主如何沟通如何引导业主,在尊重业主的情况下又要坚持自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其实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不仅仅应该学习好本专业,对学校的其他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活动也应该重视,这比简单提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6.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恋乡之情。床前明月,胸里内江。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巴蜀交通要道,沱江商贸名城。卧凤藏蛟,人材辈出之地;飞鸿舞鹤,书画腾起之乡。多情似蜜,雅称甜城。”———(《大洲广场赋》魏明伦)。这首由内江籍文化名人魏明伦做的赋道出内江的两大城市名片。一是“甜城”的美誉,二是“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其中内江“甜城”的美誉是怎么来的呢。近三百年来,内江因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享有“中国甜城”之称,“中国蜜饯之乡”之誉。“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

这部分工作已经是开始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了。其实对什么是“设计”是很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真正理解的字眼,好多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在学校阶段更是茫然。那这部分工作就很明确简单的说明设计首先必须立足于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设计师必须做的工作,也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可举例说明诸多世界优秀设计师都是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本人的文化修养是决定其作品水准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同学将专业课和文化课决然分开,且轻视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要让学生不仅仅上好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而且自觉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4设计构思。基于我们对糖业文化的解读,对蜜饯生产了解。思考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这样一条景观大道的设计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入其中呢?将会给学生介绍整个设计构思形成的过程及结果。

这部分内容是最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用在进一步启发训练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设计创意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了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向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个人设计习惯和设计能力如何养成,尤其强调手绘草案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手段之一,不可能替代手绘能力。

6.5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这里就不赘述。这部分内容有分析图、平面图、效果图、示意图、经济技术指标。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将每一部分图纸内容应由那些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其中有些的内容不能在大学学习期间解决,必须在工作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掌握。还需讲解这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团队中如何进行配合分工,有些工作往往进行外包等等。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大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结合个人情况将来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以及将来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7结语

以上讲解内容可以作为实际的课程内容安排在大学最初的课程安排中,也可结合进《景观设计概论》这样的课程中。但务必要单独体现且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这个项目最好是教师熟悉或自己设计的项目,这样才能讲透比较有说服力。这个教学内容可以说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有所体现,但对部分学生来说感觉有点若隐若现。如此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还是专门形成一个课程为好。故笔者在本文中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和示范,希望能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第3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初探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设计与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开发与实践 依托顶岗实习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探索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究 基于网络平台下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关于景观设计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实践与思考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联合的教学研究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策略浅析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景观设计的象征与实践 关于高尔夫景观设计的几点理论与实践 高职制药与生物类专业认识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康复景观设计解析与实践 行为理论与景观设计实践 城市景观设计与传承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毕业实习的实践与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蒲德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介绍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在公司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指出顶岗实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景观设计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技能,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发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毕业实习安排、社会接受毕业生实习、企业岗位不够稳定,教师的参与度不够深入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关键词:毕业实习;景观设计;工作流程;职业素质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60-01一、前言高职高专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的是重点掌握景观设计与管理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景观设计师或景观设计师助理、景观工程施工管理、景观效果图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景观设计专业在毕业实习安排上不少于18周,既能加强学生与社会和生产实际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多方面受益。不少于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过程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二、18周毕业实习的实践主要分析对象为景观设计专业04级、05级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毕业实习分为学院集体实习和个人自主实习两种形式。主要实习地点在武汉、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单位比较集中景观设计、园林工程、建筑装饰等公司。04级学生47人,完成实习任务47人,其中集中实习为11人,为26%, 36名自主实习,为74%,完成毕业实习任务并填写实习记录,完成不少于2000字实习报告学生为42人,为89%,当年就业率为91%。05级毕业学生104人,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为104人,其中学院集中实习为18人,为17%, 86名为自主实习学习,为83%,完成毕业任务并填写实习记录,符合要求的毕业生为104人,为97%,当年就业率为96%。三、毕业实习实践的效果高职教育强调培养的是技能型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衔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适应学校和企业实践岗位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符合高职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一)真正认识行业企业岗位工作流程高职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对工作岗位、流程的认识教育是塑造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单位完成一定时间的毕业实践实习,是学生对本行业工作岗位流程和职业必需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获得比较深刻认识的最好途径。从学生的实习记录分析,学生只是从事职业岗位某一工作环节,但是基本上能够完成本实习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招投标、方案设计、施工图、效果图制作、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概预算等景观设计职业岗位流程的全过程实习任务。(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完成毕业实习任务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设计工程项目而获得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遇到所需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性和潜力性。学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参与以及实际工程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学生加深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的需要,迫使学生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自我养成、自我约束和自觉行为,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的欲望,转化为自我学习的观念。(三)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高职对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包括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和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协作沟通,真正体现了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素质。同时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深刻体会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真实体会到景观设计专业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四、结束语

第4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一)专业定性不明确

独立院校的景观设计设计专业,其学科定位相对比较混乱。有很多院校的景观设计置于“农林”之下,也有些设置在“生物”之中,还有在“艺术”中安排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景观设计的内容涵盖很广,在不同的专业门类下设置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相对要具有针对性,培养计划应有所侧重,而目前很多学校所出现的状况是,景观设计课程放置在大学科下并没有体现其学科优势,而是相对混杂,使得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浅而不精,这是独立院校开设景观设计类课程需要推敲的重要方面。

(二)景观设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在独立院校中,景观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更新缓慢,是制约独立院校景观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其接触景观设计这一门类的时间较短,导致教学大纲相对不成熟,学术的交流以及学术的会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独立院校中,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与王牌院校及行业的接触机会较少,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办法得到持续得更新、补充,教学的侧重点不明确,不能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行业信息。把最新的行业动态、景观设计理念带到课堂,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新鲜感,生动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得独立院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真正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当前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建设中需要正视的首要问题。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是课堂之中理论知识的灌输,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本处于讲台上下的关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呆板,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变换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推敲实际的空间关系问题。而在制图的过程中,又过分强调制图的重要作用,忽略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得学生有了制图能力又忘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此,学生经常会在毕业之时遇到实际问题思想准备不足,或者空谈设计不顾实际的需要,很难去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导致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教学内容较陈旧

在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方面,基本都参考了国内知名院校的整体教学内容体系,而这类内容的架构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基础与国内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独立院校教学的内容上,一般呈现的就是对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认识、设计的基本构思及形式表达、设计构成要素的渗透、各类地块的分项设计这几大方面。在现代的景观设计研究中,更倾向于专项的研究,对于景观设计内容的细致化要求更高,这也是独立院校在景观设计课程内容上所欠缺的重要方面。

二、独立院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提升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关注国际新理念与新方法,更新课程体系。

学校在学科建设中要时刻关注现代中国发展中所遇到及正在解决的问题,同时应该关注到国际社会中有关于景观设计领域的新的动态与理念,以及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所研究的新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内外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具体课程设置,以此作为立足点,结合院校自身特点,进行合适的教学体系更新与调整。

2.加强学术交流。

作为高等院校的景观类教学,学术交流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高校教师之间就专业问题有更多的相互交流、探讨的可能性,也可以使得教学手段得到传播。在学术交流的环境中,可以使教师积累经验、获取信息,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促进教师进修,提升整体教师队伍水平。

独立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进修的机会相对并不是很多,使得教师队伍自身的素质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加强教师进修,可以使教师在更专业的环境下获取到专业内的更强、更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与社会总体需求相符合。

(二)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1.案例教学方法的渗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为主,学生对于所营造的空间、意境以及效果都来自于自我的想象,很难准确地理解理论知识中所包含的实际设计内容。通过专业项目的案例引入,结合以往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将复杂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真实的场景信息,从具体的设计项目案例中找到契合点,简单直白地展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案例的介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介入项目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又借助于案例项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与认知的过程,真正掌握设计的学习方法。另外,在专业理论知识贯穿的过程中,会碰到传统的景观设计案例,同时也会接触到在当前环境下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案例,或者有着相同背景的景观设计案例,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很多针对小环境所作出的细致处理。在案例教学中的新旧案例结合,会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设计手法在不同设计环境中的处理手法,或者相同元素在不同设计语境下的变换运用,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意识,也形成对于细部环境空间的关注意识。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研究,掌握来自于本源的设计思路。

2.课堂中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介入

在通常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中,经常性地抛给学生具体的设计项目内容,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独立院校更多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对于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也是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学生成小组的方式进行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自我的想法加以表达,同时通过跟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碰撞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跟不同的人合作过程中不同的处理手法,为将来进入社会中人际交流奠定好的基础。

3.加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手法

在景观设计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中,通常会通过某个竞赛项目去实践课堂内容,而作为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竞赛项目相对遥远,使得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空间、尺寸各方面的掌握都很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作为基本出发点,寻找校园环境中相对欠缺的一部分区域,把学生拉到具体环境中,亲身体会、身临其境,在其中去感受和领域环境中美好的与欠缺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接触现场,对于设计项目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同时把握实际环境的具体操作。

(三)课外教学手段——工作室制,加强设计创新思维

1.工作室下的专项课题探讨

在正常教学过程之外,在教师中建立工作室制,由专业老师负责,提出专业理论研究课题与实践研究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喜好选择相关课题进行跟随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其对于专业的认知度与探索性,学生能够自发地透过图书馆与网络翻阅大量课题相关资料,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且通过与专业教师的讨论,加深对于专项课题的认识,达到融会贯通。

2.工作室下的话题探讨

在每个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每周都会给出一个专业内的热门话题,学生在拿到话题后可以自我搜寻资料与相关信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话题探讨,以座谈形式展开,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介入,会从不同的视角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在这样的讨论中,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路,也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将学生以往所排斥的课堂环境中的各学科渗透搬到课堂以外,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接受和探讨专业知识。

3.工作室下的读书环境营造

在专业教师的工作室中,有专门建立的图书角,除学校及专业教师提供的相关书籍外,大部分书籍来自于学生的自发交流行为。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中,同时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相关批注,其他学生可以随意地在图书角中进行书籍借阅,同样也可记录对于相关部分的认识与见解。这种小型图书角的建立,可以使学生都更多地交流平台,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更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结语

第5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演说展示

作者简介:孙青丽(1979-),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05-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无限需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11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将之前的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学、风景园林等专业整合在建筑学科门类下,单列为景观设计专业,足以看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景观设计已经被提升到了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并列的高度。在景观设计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其理论教学如何使景观设计真正实现人们对它的期望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双重需要,有必要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价值分析

景观设计是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设计专业一样,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专题训练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师生一对一的辅导有较多时间,互动性强,教师时刻把关学生作业,容易出效果,历来受到重视。而理论课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效果较差。甚至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地位的忽视。

通过上述课程特点、课程安排和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事实上,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泛,能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景观设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安排的理论课程有“景观设计概论”、“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中外园林史”等(见表1)。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好“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有一些见解和认识。

二、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思考――以“景观设计概论”为例

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任课教师须按大纲要求范围讲授有关内容,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为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增加景观行业资讯的内容。每次上课用约5分钟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一下景观行业的新闻及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条途径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景观设计的热爱,并且希望这种关注能长期持续下去变成习惯。日积月累,采用这种“新鲜资讯5分钟,开心学好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学生们消化吸收了。

交流读后感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开课之初,应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大致介绍一下适合阅读的阶段。如《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思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适合初学者阅读,《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阅读,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抽出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读后感。班里会有一些积极的学生先读了某本书,由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心得,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交流中获取更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次就会出现更好的场面,激发学生们开展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交流读后感,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积累,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理论课,课程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偶尔提问来验证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两种教学方法都相对传统,对学生而言毫无新意。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东西充满好奇;科技在进步,多媒体课件教学早已进入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件要精心设计,制作要认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素材,增加动画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教学形式也应综合应用。

(1)讨论。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任何一门课程中,讨论都有发挥的余地。讨论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任课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做要求,但可以统筹讨论的方式方法。如交流读后感是未事先设定具体内容的。讨论会也可以这样展开,如在讲景观空间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空间,校园中心广场的空间怎么样,学生们根据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评价一下?”选择这样一个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的环境展开讨论,每位生活在这个环境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对教师要求也较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和洞察能力,记住学生们的发言,并能及时对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发现优点与不足,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

(2)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教学则将学生放在了主动地位,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对于开启学生设计思路具有长久意义。有研究者认为“案例教学天然适宜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这是对案例教学的肯定。这里要讨论的是案例教学同样适宜在理论课程中运用。比如在讲解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时,可以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址为粤中造船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承载了一些人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其在设计时面临着三种思路,最后选择的这个建成方案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强化了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了人性之真和自然之美。通过对案例的始末及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的介绍,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场所精神,如何通过设计体现场所精神。通过实际案例学生明白了高深的理论,既掌握了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景观设计的兴趣。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要典型、有启发性,能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

(3)演说展示。演说展示即给定学生一个课题,限定时间查找资料做PPT,准备汇报,面对所有师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据说这是中国学生最为惧怕的一种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汇报讲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课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安排好,让学生自愿报名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定学生,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以及个人能力,因为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解,需要考虑该生做某个课题能否达到预想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情况。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课程中,选定合适项目让学生去实地体会对于及时验证理论知识同样重要。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优秀案例,整理考察报告的时候尤其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地考察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这个过程分工协作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景观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特殊意义。

(5)课堂快速练习。景观设计理论课时有限,为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堂快速练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区别于快题练习,课堂快速练习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在讲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之后,给定一基地要求学生以草图形式快速完成方案构思。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方案集中及时点评,展开讨论,以使学生之间能发现差距,互相学习。

当然,在课程教学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和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等是综合运用的,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三、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对专业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教学内容上,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应注意变通,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上,则需要实现讨论、案例教学、演说展示、实地考察、课堂快速练习和讲授、提问、多媒体教学等的结合。只有这样,理论教学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切实有效地使理论服务于实践,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200-201.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97-99.

[3]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221-223.

第6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景观教育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一个体系,景观设计教育学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景观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现代化高度工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发展不平衡性。即使城市不断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农村和城镇扩张,依然满足不了交通、居住和工业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更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诞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即使开发也要与大地景观相融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不断增长的威胁。那就铸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的特殊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 A.)。环境景观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 L. 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一.景观基本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并正不断发展年轻学科。其涉及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景观:景观指生态、技术和文化进程在某一点上的反映,其内容包含以下含义:例如荒原是自然景观,城郊是郊区景观,内城是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师:从事土地使用和室外设计的行业,项目类型和规模如下:全球景观管理、场地设计、区域景观规划、开放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设计的社会和行为特性、景观施工和设施运营。

景观行业:在管理、规划和设计自然和文化景观时结合艺术学科的行业。

景观设计:创造有回应式、有意义、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景观。

景观生态:这门科学认为景观学中最重要核心内容。各个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式整体,整体极其部分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机结合,所有的部分和整体都在变化,实现动态平衡没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概念综述,探讨以景观设计师决策的视角以及对完美看待、管理和设计景观构成影响的种种问题。景观的含义介绍了多种认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观察和归纳出景观的内涵。

二.景观设计教育

当前一些人仍认为景观设计学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本文诠释了其概念的不同,贯穿一个主题,即L.A.是一个交叉学科。任何广义艺术学,甚至筑学是不能把L.A.包含在内的。建筑专业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景观学专业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群落、地质景观原貌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如一位城市园林规划师,如果不掌握3 000种以上植物,是难以胜任主持总体规划这项工作的。相当于一位景观专业培训出来的设计师,如果不懂空间管理,不能从规划的角度、区域生态的出发点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不能胜任景观规划专业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除了在平面上勾勒出铺装和绿化也别无工作可设计了。

景观园林师主持、承担总体性工作。这就为培养景观设计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及继续教育上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设计者,向着可持续和可再生方向发展。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性的整体反映。 “受到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悟性的深化,而不是信息的累加;意味着对人类极其问题理解清晰、透彻,并寄予同情。”――诺曼・文参特・皮尔

为深化悟性,并促进“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透彻、清晰的理解,高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思维不局限与科学“范围”,更要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成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相关其他信息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其他专业学生必须跨越本专业界限,超越狭隘和片段思维,系统、联系、再生的眼光理解本专业。

三.景观设计的前景

二战以后,这景观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大,包括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国家天然公园、森林、绿地、广场和工业区等建设工作。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次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绿地系统的规划。荷兰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就现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依然是目前国际化景观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但景观设计总体前景使我们经过严密思考又回到了科学体系阐释的起点。社会需求是全球体系渐趋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最终依赖的决定力量。设计生态性质号召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行业紧密联系设计的生态环境,再造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相应的景观高科技的研究、引进,数字化景观,人与自然的对话呼吁相关行业应用新兴的设计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论

当代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泛化的情况下,现代景观的核心是创新与求变,景观教育产业也要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景观行业教育发展应尽可能地从其它学科的引入分析和研究中,特别是符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中汲取新的表达语言以充实自身,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巨匠的脚步使城市景观向前发展,接着却是长时间的倒退。(环境的严重破坏)作为新型行业的发展,以一种具有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一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文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都应满足景观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依据。

参考文献:

[1]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

[J].地理学报,1998(12):11~20.

[3]车生泉.城市绿地结构分析与景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John .L .Motloch.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 [M].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荷]卢本.设计与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152-182.

第7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1)行走

与场地调研方法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场地相比,以行走为特点对场地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从“外部的”设计者转换为场地的参与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自己在场地上或行走或停留时的真情实感和场地氛围。它与单一的信息收集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于场地的感受与观察并非停留在场地现有静态的表象上,而是有更多机会“自由”地去了解场地背后更多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关于场地中物的痕迹比如一段废弃铁轨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些可能是重要事件的发生或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不同的“行走”都会带来令人兴奋的异样发现。这时,学生对调研的积极性会被重新激发,因为这种行走所带来的发现因循着每个学生对场地不同感受与直觉。当学生步行穿越整个场地时,实际上逐渐将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相对位置映射到内心深处,将自身身体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和即将设计的场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场地行走可以把距离和个人经验添加在学生对这个场地的理解之上。同时,步行者的视野也可以支撑起在景观设计中的各种抉择,成为概念构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穿越一座老煤气厂,或是绕着它徘徊;或目标明确地向前行进,也或只是漫无目的地溜达闲逛。什么样的散步节奏将决定学生在未来设计中有什么样的抉择。因此,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途径,让学生不再是以“坐直升飞机”的角度俯瞰大地所构成的美丽图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人具体感受和体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

(2)解读

在场地行走之后,教师仍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印象”去研究场地不同时期的使用状况或功能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不同时期的照片、图片在这个阶段的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经过挑选的图片被用来与不同的功能分析图一起讲述一系列关于场地的故事。与场地行走相比,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重复勘察和认真研究来理解场地,它需要面对的是场地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并从中找到记忆的痕迹,当然,此时学生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有形物体的研究,还包括那些隐藏在场地背后不可见的方面如一段年代表,因为这些都将可能成为未来设计的创造性的飞跃。

(3)转译

转译是基于学生对场地行走感知与认真分析研究后概念设计结果的转化,也是整个“行走感知”设计过程的难点,在这个阶段,学生个人的观点会越来越影响设计项目的方向,然而无论转译时采取什么样的建立方式,它一定是对场地已有事物或事件做出的反应。以笔者所参与的金特•沃格特教授的“米兰帕克塔里络(Praco)城市公园设计”课题为例。在进行场地设计之前,课题组老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在设计的基地上进行了一次“散步”,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到现场第一时间的感性认知记录下来,用以“绘制”出与拓扑和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相关的“散步节奏”。其中有的设计小组对场地中河道、灌溉与排水系统印象深刻,在随后的设计中这些感知对设计构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于是该小组在对米兰城市供水系统以及对场地农田灌溉给水与排水的历史研究后,选择了水净化系统为主的景观来转译他对场地最初的感性认知。同时,借助Nolli-Plan分析场地空间使用的质量,对道路与农田的功能划分重新做了优化。不难看出,让学生将感知体现在设计中是富有创造性设计结果的重要环节。

2.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理性图形”的景观设计过程在强调对场地现状及使用者行为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由推理式的判断引导思维走向预定的目标来完成设计的过程。这种“调查-分析-设计”的模式,是由19世纪英国规划师盖得斯首次提出并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这种模式对现代景观设计和景观教学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作用于之后一百多年间的几代景观设计大师,其中包括佐佐木英夫的“研究-分析-综合”的模式和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景观专业教学仍延续这种理性式的功能分析模式。行走感知和理性图形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让学生去理解场地,由于角度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以行走感知建构的设计途径是“自下而上”的,强调的是对具体场地体验的把握和再现,它的重点是以学生行走作为场地研究的工具。但是,仅凭学生个人感性的直觉,缺乏对场地科学分析的态度,对现状各种限制条件以及对使用者需求和行为的理性分析评判,最终将有可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失去正确的方向而变得难以把握。理性图形的研究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它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即景观环境中物质形态和空间结构,它要求学生在研究中是客观中立的,通过理性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分类、归纳、提炼,获得诸如场地的比例、尺度、界面的围合度等可量化的数据资料。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关注景观环境的物质空间结构,并将这种结构视为永恒不变的原型,忽略了导致这种物质空间中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和活动随时间的变迁而产生的变化。

第8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现代景观;多元化;景观规划

1 现代景观的起源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被用来描写绚烂景色。这个时候,“景观”的含义同汉语词典中的“风景”、“景色”的意思基本相一致,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在我国山水风景画早前已经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并很快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体系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及的,景观的这种含义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然而不同的人对“景观”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同一景象词义的不同版本的理解”。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就是风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研究,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对景观审美视觉质量的评价,而景观的“审美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的同意词;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已经对“景观价值”有新的认识,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2 现代景观发展的时代背景

2.1 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背景

景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景观文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当今社会恰恰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中国景观艺术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理念精华,同时也要探索和开拓更多的景观艺术风格。

同时我们要发展创新,取长补短,不断的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借鉴优良的风格和理念,成了中国景观艺术界的共识。而借鉴不等同于复制,借鉴是要吸收于精华,内在而永恒,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创造新生的理念。所以,如果没有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推敲,就一味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2 现代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具有丰富无比的传统园林文化,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及国外景观设计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于是,人对美的追求与一层不变的园林景观美之间就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矛盾。

现代景观需要满足公众休憩、游玩、观赏、娱乐、学习、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需求。而古典园林景观大多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私有财产,这就意味着它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满足其观赏功能。

现如今,人们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环境景观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要求其形式的多样化,以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作为景观的设计者不应紧紧抱住传统不放,而是应该在传统这个得到大众认可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提倡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固定不变的延续下去。

2.3 西方现代景观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之所以能够迅猛地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创新意识。西方的新艺术运动致使现代主义景观艺术产生,传统园林的固有模式被

打破,变繁琐为简洁。英国景观设计师杰里科认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文学修养和哲学上的思考,可见,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深远。与现代主义单一的历史价值相比,当代景观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历史价值观的多元并存,“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并存。美国当今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沃克的设计除了受到当代极少主义艺术思想影响以外,还受益于17世纪法国古典园林和日本传统禅宗庭园的影响。

其后,一些激进的景观设计师一反以往的园林所信奉与追求的和谐、统一、纯洁与稳定等传统审美原则,力图发掘形式不和谐、不统一与不纯洁的一面。如拉.维莱特的设计,设计师用互不相关的点、线、面系统,相互叠加,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用一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方式,出人意料之外地创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风格的新景观。

2.4 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

西方现代园林在不断地对旧形式否定的过程中日趋成熟。西方现代园林艺术发展是与时代密切相连的,它的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发展过程中不时地与其他学科、艺术门类进行交汇,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我国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不应是模仿其风格,而是吸取它的精髓。现代艺术、当代科技、生态设计及创新意识是促使西方现代景观艺术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借鉴的主要方面。不可否认,传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创新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能脱离传统。创新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应该勇于面对新时代思潮的挑战,应该建立起超越意识,应该相信只有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精髓的艺术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

3 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发展的影响

现代艺术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到今天,并通过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本身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思想宝库,它远比那些被用于以单纯绘画技法的训练为目的“艺术”要深刻得多。

现代艺术与现代景观两者之间的“边界”已逐渐相融,可以说,现代艺术本身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也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相关的学科中去。现代艺术给现代景观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和更有效的交流思想环境。

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摆设和点缀,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用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要同时把艺术打入“冷宫”。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总会遇到困难。现代的景观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无论现代景观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开始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而创新思维常会给人们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使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创新局面。

4 现代景观所折射出的时代性

4.1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三者的融合在其产生和成熟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之,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景观设计的人文研究进一步加强。景观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在规划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因而,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规划设计作品的品质。

4.2 景观设计思想的传播

先进的、超前的景观设计思想得到提倡和传播,以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熟悉景观设计的对象、价值、方法和范围,从而推动景观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景观设计作品和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影响,景观设计的职业教育、大众传媒对景观设计传播、宣传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失败的景观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甚至被称颂一时,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所致,同时,也说明公众的分辨力、鉴赏力不够,所以说,景观设计基础知识的推广,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景观设计的鉴赏力是必要的。

5 结语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现代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其领域广阔,前景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设计只能用来装点门面而已。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

[2]约翰.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9篇: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设计;基本规律;教育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50-04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与学,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离不开数学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更需要在科学的教学活动引导下,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经历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成新知识。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景开始的,并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为目的。数学问题情景更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实质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平衡,唤起学生的情趣和思维,使其进入真正的 学习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单向灌输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式有意义的学习设计优质的课堂活动。优质的课堂活动设计不仅有利于新认知的生成,更主要的是能够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学会学习。纵观新课程改革以来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都在设计教学活动方面较以往的教材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实而有趣的情景、活动比比皆是,似乎教学中教师照搬课本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一则为什么教材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教师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灵活运用,二则受教师认知结构、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完全照搬教材中的“做一做”、“议一议”等活动设计,课堂生成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样,我们有必要整合教材,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实施“再创造”,最终创生更符合教学现实的优质的课堂活动设计。

数学活动是含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甚至学习情感的活动,数学课堂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实现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目标,依据现代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新课程理念、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托数学教材的内容主题和特点,运用教与学的原理来策划、设计课堂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具有设计的一般特性,又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设计优秀的数学课堂活动应具备哪些基础,遵从哪些原则呢?

一、全面了解数学的本质,建立正确的数学观

欧内斯特(P.Ernest)说:“数学教学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数学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蔡圣宏说:“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多种教学设计。毋庸置疑,每一种新设计都在探求教学的更好方式,但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教学为什么这样安排,而不那么安排,首先是由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决定的,虽然它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四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吃透数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的数学观对其教学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如:若把数学理解为思维科学,就会在教学中偏重于思维训练;若把数学理解为工具学科,就会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个设计或一节课应体现什么样的数学观,这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渗透不同的数学观。有的内容可能蕴含更多的人文色彩,就应充分解释这种精神,体现人文主义数学观;有的内容其知识的产生过程包含着重要思想方法,就应设计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动态的数学观。更多的内容则要求体现全面的数学观,提倡科学、人文并重的静态与动态结合,教学过程是“结果型”与“过程型”的复合。所以,教师应该有全面的数学观。

二、正确的教育观

对学习理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派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情景认知理论。虽然,随着人类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和现代的教育心理理论更能揭示学习认识论的本质;但是,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每一种理论都对推动教育心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教学实践产生了强大的拉力。因此,应该说这些理论都有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应当全面审视各种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并由此产生的教育观不能完全摒弃,应从中汲取适合当代教育的合理成分,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理论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思想。 譬如,数学概念和命题教学,宜用情景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思想;解题教学宜用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作指导思想。而整个设计和实施应当以现代教育观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使教师和学生在这双重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改变以往学生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关注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等原则,为学生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课堂生成”留有空间,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落实新课改理念,探索不同课型师生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中学数学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关注学生发展为课堂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和态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课堂成为和谐的课堂、智慧生长的课堂。

(二)呈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开放和多元的

课堂是最复杂的实验室之一,课堂活动设计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现实,深入分析相关教材,深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富有个性的课堂活动。活动设计的呈现形式是开放和多元的,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设计,可以是一个课堂活动设计的片段,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活动情景设计,也可能是一个数学实验活动设计,必要时可适时、恰当地采用多媒体手段呈现。

(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动力,反思是师生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反思促进人发展,学无定律,教无定法。师生都要养成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合理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创设高效的课堂活动需拟定合理的教学日标。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课程目标是围绕教育目标所制定的学科教育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应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偏离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是没有多大效度的。

(二)注意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层次性、可评价性。 其一,教学目标应是可行的,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认知需求。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二,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因为一方面,对不同知识的学习结果有不同要求,这是由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 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时间内,不可能达到完全相同的学习水平,这是由学生个体的差异所决定的, 因而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学习结果。因此,一堂课应展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其三,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评价的。在新课程下,教学目标通常分为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只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行为目标主要适用于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要求。行为目标是可以测量评价的。过程性目标是指对伴随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知识的要求,过程性目标一般不容易测量,而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即通过观察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心向,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拓展问题,进行反思等表现来评价是否达成目标。

(三)注意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目标任务的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现实。

(四)注意教学目标的多维性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多维取向,既有认知目标也有情感目标;既有行为目标也有过程目标。一个教学设计只围绕某一种单纯目标展开,势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例如,数学能力既包括对整个数学认知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视、控制、调控和反思的数学元能力,也包括在不同认知任务、不同认知阶段都存在的认知能力,如阅读能力、数学概括能力、数学变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等共通任务能力,还包括针对特定任务与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力。例如,数学解题能力包括模式识别能力、合理表征问题能力、连续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包括信息数据收集能力、 信息数据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作为一堂课,教学目标不可能涉及所有能力,但要有主旨倾向,以何种能力为主、以何种能力为辅要有明确的意向。一般情况下,培养数学元能力和共通任务能力应是常设目标,对于特定任务能力,它只是在某种特定任务中显得活跃。因此,教学内容不同,其能力目标的选择与定位也应该不同。

(五)注意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尽量对教学的可能发展情况作出预测,设计出备用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出现没有预料的情形,教师也应因势利导,而不应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回答,强硬的阻断学生的思维,将其拉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上来。教学中应允许也应出现生成性目标。

五、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现状

认知主义指出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两个现实, 即学生的的客观现实(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的经验)和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已有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数学规律和知识结构)。数学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充分利用学生的客观现实,不断丰富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其达到既定的水平。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分析并估计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即教学要求与学生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独自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多大差距。这样,学习任务就不会因为容易而使学生厌倦,也不会因为太复杂而令学生望而生畏。

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活动和手段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并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对一堂课来说不妨统称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除了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而变化,同时还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学识能力特长、教学环境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扬长避短。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机械化。譬如,在定理证明课型中,如果采用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发现命题――证明命题――命题应用”,那么在“问题情景――发现命题”阶段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发现命题――证明命题”阶段可采用探究式也可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教学;在“证明命题――命题应用”阶段又可分为模仿练习和问题解决两种不同层次,相应也就选用 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不仅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或媒体中的数学知识准确、系统的展示;以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使用教辅材料,揭示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体系;或是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学科资源。更应注意挖掘学生外显知识背后的背景知识、整合外显知识的逻辑知识、过程性知识,以及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理性精神和数学的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否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最佳场所。 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合理的、高效的。

总之,课堂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堂活动设计必须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指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课堂活动设计必须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越是基本的越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既简约又有一定的相关性。

3.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应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在高认知状态下学习。

4.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揭示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的作用。

5.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问题驱动教学,创设明确的问题和问题情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尽可能真实的事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学”为设计主线,使学生能主动进入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