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精选(九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语用失误;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09-02

一、引言

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相比较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后,中国的景观设计沿袭古典园林的形制至今,已然偏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意象和艺术表达。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当代景观受到西方“国际主义”的侵入,出现了抄袭复制的设计形式,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环境,它涉及的是跨文化与历史的交谈对话,因此本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与语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把语用学的特点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入景观设计的研究中,建立景观设计的语言学研究体系。

二、景观语用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从确立至今已有二三十的历史。语用学因为不同的语用学家看待的视角不同因而定义不同。语用学它研究的是特定的话语情境中,通过对语境剖析来理解语义、使用语言。

人类的交际离不开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在使用时又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等,就如说话时的口音一般。从语言学来说,景观语用则是指帮助景观语汇在特定的语境下更好的理解语义。语言的发生不是虚拟的,它存在于真实的语境中依附于真实的场地环境。Sperber&Wilson(1986)将用来解释话语所需的一套前提(不包括话语本身所传达的假设)称作语境。从认知语用学角度来看,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一种假设构建。因此,语境不仅指特定的交际情景外的一般背景知识,还包括习俗和规范、与会话双方相互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

三、语用失误

认知语用学的焦点集中在对于语义的理解,那么语境便以听话人和说话人为中心。如果听话人和说话人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的预设语境,就产生了话语误解。因此,Sperber与Wilson以认知语用学为基础,提出了关联理论。

认知语境是语言交际中理解语义的一个重要部分,语义的理解是一个根据说话人提供的语汇信息或假设来获得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说话人语汇信息的理解,从认知语境中找到最佳的关联点,然后推断出语汇传达出的语义和交际意图。然而如果提供的信息与认知语境假设出现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产生了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话语方式不妥、语言表达不合乎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导致的交际对话没有得到预期假设的失误。景观语用失误在此基础上可理解为,构成景观要素的植物、岩石、景观小品等词汇使用正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排列形成正确的语法,但是景观环境没有考虑真实的场地、当地文脉、时间空间及当地居民文化背景的错误语境,造成不理解设计的“言外之意”。

四、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现状

如今在国际主义盛行的大语境下,世界文化在逐步向同质化进行发展。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出现了设计语汇的混用、词义混乱和语用失误等现象,严重地抄袭西方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元素和盲目复制传统文化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差异缩小,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最终发展趋于统一、缺乏地域特征的问题。

(一)“拿来主义”横行

从二十世纪以来,受到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影响,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国际主义风格经济、便捷的特点满足了我国城市景观急剧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使景观设计丧失了原有的趣味和意义,用钢筋和水泥抹杀了原本淳朴自然的景观。同时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开发商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高仿西方景观设计的形式,在中国的土地上吹起了“欧陆之风”。维也纳小镇、欧式古典别墅等房地产噱头随处可见,完完全全地拿来主义复制拷贝欧洲设计形式语言来满足商人们创造的体验式消费,如图1。从经济的方面出发,这种欧陆拿来主义无疑增加了房地产和人们的经济压力。外国进口的植物或热带植物不一定适宜在中国生长,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养护费用,也对本土的植物生物链产生破坏,带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二)封建与现代社会的模糊

在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创作”时,我们自己的本土景观在哪里?皇家园林还是苏州园林?都不是,现在的景观设计常伴有古典图腾等设计样式,这是混淆了封建社会和当代社会的错误解读。语言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景观设计也是如此。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不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会,现代人也没有皇权贵族的身份。中国传统园林代表着文人士大夫与帝王的审美,他们所追求的虚幻自然、奇花异草、怪石嶙峋与快节奏的现代人、平民不同。对于景观,当代人的解读应该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去处。景观设计同语言一样,需要历史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等作为语境去发展。在探求地域历史文脉的同时,设计语言更加要符合时代的更迭。

五、关联理论

语言离不开交际,Sperber & Wilson于1986 年提出了关于解释人类交际行为的理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是一个明示到推理的过程,对说话者来说,交际是明示,明白无误的表达语义;对于听话人来说,交际是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从明示的语义中推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在景观设计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设计师和阅读者交际双方都有目的地去示意对方,依靠彼此的认知环境来理解语义,以便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然而成功的交际需要设计师最大限度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又需要人们通过景观语汇和语法结构对这一意图加以推断和识别。

而有关中西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跨文化的大语境下语用失误的出现。因此不管从语用失误的原因还是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来看,相互理解的认知环境是最重要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宗教、心理等因素对交际活动的影响。贾玉新曾称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在各自的文化环境熏陶下,中西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模式,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六、景观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景观设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成功的语义传达取决于双方明示推理活动的成功。以下将根据关联理论从语言交际的双方来探析景观语用失误产生的根源。

(一)双向性

景观对话的言辞达意需要设计者和阅读者的合作才能完成,任何一方出现了误解,都会导致语义的误读,对话交流中断甚至失败。跨文化语境下不产生语用误读就需要互明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明示推理过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认知语境,它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知识或者假设,若设计师和阅读者互相了解彼此的认知语境,就能“心照不宣”,在一定语境下对景观设计词汇做出语义的正确推断,即是“互明”,最终获得成功的语言交际。为了景观语义的正确解读,就必须让交际双方了解明白彼此的认知环境。而语言词汇体现出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对话双方相同的“词汇量”,更加便于满足景观交流与理解的需要。

(二)忽视认知语境

传统语用学将语用与它的环境联系一体,正如景观词汇树木、植被等与它周边的生存环境结合,只能将词汇放入具体语境然后从中感受和了解语用的意义。在国际化的潮流中,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创新发展就要重视本土的认知语境。不同地域的认知语境对于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易产生错位,或者某种特别的文化意象根本不被其他认知语境的读者所知道。不同于西方的景观尺度,中国自古典园林开始就以人的因素作为创作的衡量尺度,要求园林的空间布局、语法组合方式、装饰形式等都是人能理解和接受的。因而没有如西方以神为主的高不可攀的大尺度,这种由认知语境引导的设计尺度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内在的文化与情感。如图2,相比于西方的雕刻艺术,不管是拙政园内的自然石材砌筑的踏步还是矗立的太湖石,中国的景观词汇更加具有地域性和可读性。

(三)推理失误

作为消费型社会的中国,现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时尚潮流等的追求上,正是这种心理变化使得景观环境急剧变化,造成急功近利的复制与粘贴。在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他只会关注那些能引发联想的词汇,而且将这些词汇在脑中与他推理出的语境联系起来,构建词汇表达的最佳语义。譬如,设计师为了营造具有禅意的自然景观时,选择了较为质朴的石材、植物以及小品组合搭配,但阅读者缺乏相应的认知语境想要华丽的效果,结果做出失误的推理,那么就会形成景观语用失误。

因此,正确的景观语用解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需顾虑到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对他人的认知能力首先做出正确的预设。在人们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运用本地的材料,综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信仰等等因素来假设语境。语言离不开真实的语境,没有词汇说话人就无法结合认知语境做出合理的推理,难以得知设计师预期的语义表达。只有在说话人表达出明白的示意,听话人做出合理的推断,景观语言的交际过程才会成功。

七、结语

虽然话语误解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常常是各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对认知语境引起语用误读的原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借助语用学的理论框架来寻找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误读的症结所在。用对比的研究方法来阐释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交际活动的过程,是如何通过明示――推理来解读景观语言的意义。让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不“西化”、不“古董”,而是根植于当下的现实语境去寻找关于景观新的理解。

由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12ZZTS044,项目名称:景观语用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3-124.

[2]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7-131.

第2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景观营造;景点;生态;异质性;文化;形式美;空间;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很多景观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分析、研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误区-探讨解决的方法,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设计误区分析

1.1在新景观营造中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景观,使原有的乡土居民的草根信仰毁于一旦。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诉诸于形式主义的乡镇化妆运动的危害可能比城市化妆运动更严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将面临破坏,特别是水系统。大规模的乡镇建设工程,会加剧这种破坏。而中国的广大地区是乡村,因此这种破坏带来的国土生态危机也就愈显严重;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文化认同将丧失。只要稍不注意,所有这些草根信仰的基础都会被彻底毁掉。

1.2 片面强调景物的形式美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1.3以个人主观来制造景物

古代园林的“景”一般是在游者亲身感受过程中被“点”出来的,就像红楼梦的大观园,是先有环境后有命名。可是,在中国当代园林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已经成为主流。很多设计师在谈论设计由来时,总是说到希望营造某种意境或境界,如“一园红艳醉坡坨”、“访花蝶径”、“小洲林中有人家”、“秋霞”等

1.4环境景观设计雷同化严重

在我们的身边,景观雷同化、西洋化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小区里造一座桥、搞一座水井,这边一个假山,那边一条小溪,都是一味地邯郸学步,缺少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的甚至与老百姓的生活完全脱节,更多的是植树造景,没有生态的和自然的东西。

2 意见和建议

2.1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

2.2设计的对立统一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2.3设计的科学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应该注意空间的设计。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2.4 设计注重个性化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2.5 设计时应注意的其它事项

2.5.1区分实效的特点

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2.5.2以场地的控制为设计中心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

2.5.3 地域景观的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2.5.4简约的设计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2.5.5注重风水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中国的风水学说经过国内外专家们采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去除其迷信的糟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后,又开始被国内外生态学研究者肯定。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的设计,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3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当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生态素质教育许多高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并不是本校的重点培养专业,因此学校将大量的师资花费到本校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只是适当的调整。学生虽然获得了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但是对于与园林景观设计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规划和生态环境艺术的学习并不透彻。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绿色生态设计课程,或者只开设了简单的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复和交叉。理论课的增多意味着实践课程相应减少,比如CAD、3Dmax等制图设计类具有实践价值的专业课程随之减少。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设计严重制约了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

2、生态设计课程形式与技术的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流派和理念,而绿色生态设计观逐渐被各大高等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所采用。但是学校在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多关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外观,争相模仿一些优秀著名的生态设计作品,学生在生态设计作品并是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存在设计与实际脱节问题,而所谓的生态设计知识一种形式。此外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时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造型好图纸设计上,而缺乏对实践技术和实践调研的能力,使得在工程建设中学生无法在生态设计技术上有所创新。

3、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我国许多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高校在没有科学评估自身的师资配备情况和实践科研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开设园林设计专业,由于自身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之与园林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科研项目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贫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被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下降。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绿色生态设计观培养策略

1、完善园林景观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计,完善绿色生态课程体系。首先,建立以生态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将绿色生态观念融入进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要融入于环境科学和建筑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整体设计理念。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建立开放式生态教学理念,融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场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都能够课程,并加强制图设计能力教学,如CAD、3Dmax、Photoshop等电脑课程。

2、加强绿色生态理论教学,创新绿色生态教学方法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要强化绿色生态教学培养,必须转变绿色生态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生态设计理论和方法到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索。首先,加强生态伦理和绿色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的认识,端正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观。其次,创新生态教学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现实的园林生态设计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新奇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此外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调整学习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完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高校要在清楚了解自身师资储备资源和专业课程科研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认清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配备本校的农林专业的师资储备资源,加强园林景观专业生态教学的实践科研项目的落实,为学生营造完善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政府要严格监督高校的专业开设和招生工作,避免出现盲目招生或任意开设不合理专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下降的问题出现。

三、结束语

第4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一、当前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们对场地的了解仅限于人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哪些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里多了什么、那里少了什么等类似认识,这些认识都是自己看到的一面,并非全部的实际状况。主要存在着几点:⑴对场地认识的非真实性;(2)设计方案的非客观性;(3)设计作品的非合理性。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景观评价系统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是指引学生进行基地调查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场地现状。通过具体指标的系统分析,对场地提出客观建议,此基础上的方案设计也不会偏离轨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构建基础

景观评价的定义是个人或群体以某种标准对城市景观的价值作出判断。分为直观评价和逻辑评价两种。直观评价强调感性,评价标准往往不明确。逻辑评价强调理性,评价标准明确,通过对事物的要素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做出综合判断。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多数强调的直观评价,对于逻辑评价的分析太少,会导致设计方案方向的偏差。与此同时,建立景观评价系统,其具体方法如下:

(1)调查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评价场地内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分析,得出场地的适应性图,从而更好的理解景观场地,为设计方案的形成做好第一步。如基地的地貌、植被、水体、色彩、邻近风景、奇特性、人文景观等因素。

(2)民意检测法。通过向游人提问进行统计、汇总,来评价某一景观区域内的风景,主观性偏大。

(3)认知评判法。利用照片、幻灯片,必要时甚至用草图作为直接的评价对象,但有时也会因为照片拍摄技巧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建立一套景观评价系统的标准:(1)美学标准。评价景观美的三个因素:平面布置、空间形态和景观要素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奇特性。(2)功能标准。评价景观实用的五个因素:交通的可达性;人们的参与程度;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文化的延续性;管理的满意度。(3)生态标准。评价景观生态的三个因素: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植被多样性。

三、景观评价系统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1、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1)掌握景观评价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景观设计方案形成阶段做理论指导。(2)加强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归纳能力,为景观评价系统做好服务工作。(3)加强学生的技术学习工作,对于环艺学生来说景观设计并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工作,更多的是关于科学的研究,而有关技术的数据分析是前期勘查的重要支撑。

2、景观评价系统应用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1)学会先科学再艺术,为设计方案累积数据。(2)衡量方案形成合理性的标准,诊断设计中的问题。(3)通过评价系统规范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教学品质。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景观评价系统应用的思考与实践:(1)根据具体场地环境,确定评价主体对象;(2)确定景观质量评估因素;(3)分析各项因素指标的数据,计算综合评价值;(4)根据结论,为相关景观设计项目的开发做借鉴;(5)将这种系统评价做一个模式,为其他相关的设计类课程的前期准备做好引导工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吴凯,景观评价模式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9年

第5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场所;隐喻;景观;情感;人本主义

Abstract:Metaphor is widely used in literature as an effective way of expressing one's emotions. Similarly, it can highlight landscape design if used skillfully. The metaphor is conveyed to the inhabitant through the location, the bridge between the inhabitant and the environment.My dissertation therefor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landscape desig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psychology, one will find substantial elements of emotion and art that will enrich the traditional way of designing landscape and interpreting art.

Key words:location,metaphor,lancscape,emotion,humanity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72-04

在环境景观设计领域里,尤其是在国内环境景观理论比较落后的当今,有相当长的时间里停留在对场所应该满足使用者具有的物质功能分析和研究上,很少对环境场所具有的精神功能作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场所的精神需要不断增多,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注意到环境的宜人性和情感性方面。注重场所本身所反映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映,因此景观设计除应当具有一定功能满足外,更应当注重整个环境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反映更多的是景观作为人生存和向往的人文关怀。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在文学艺术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样在景观设计中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景观的隐喻是通过场所传递给人的,是人和环境情感交流的桥梁,是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场所的隐喻也是人通过认识环境本身,显示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实际上,隐喻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需要更多人文关怀的今天,隐喻在设计中的应用尤其显得重要和多样。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给予了设计者更多发挥场所隐喻的空间,将其拿出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设计来说在新的时代下也同时具有现实意义。

1场所应具有隐喻的特征

1.1 场所的概念

在二维世界中,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协调好平面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深化设计的概念,要集中注意力向功能的转化,每一个容积或空间要素要从尺度、形状、材料、色彩、质地和其他特征上考虑,以便更好地调节和表达自身用途。三维的构思形成了,属于设计领域的场所概念也就产生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场所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或动态的城市空间形式。场所可以成为物体最佳的背景或成为特定用途的环境;场所可以支配物体,使事物融入它独特的空间特性中,也可以为事物所主宰,由物体获得某些自身的本质;场所可以设计用来激发既定的情感反应或产生一系列预期的反应,这是场所的特性。

在景观设计领域里,场所的概念在不断地得到扩展。人同环境间的场所设计不是直接改进对象的物品,即景观场所的设计对象不是以往的“物”,而是基于现代生活中,人同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关系设计。这些关系将成为景观设计者在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和环境景观之间的场所特性也在随时展而发生着变化,高情感和高科技的今天,景观的场所设计也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a.人与场所表现为一种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人们身边的环境也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实现人和场所交流的手段多样性

人和场所交流的手段呈现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视、听、嗅、触来使用各种感知能力来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c.更加注重情感的特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环境场所性角度中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从感性的角度来揭示。人们对环境的接受不仅要舒适自然,更要有趣,有个性,注重场所的这些特征,在设计的再现表达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环境景观的场所起着传递环境景观和人之间桥梁的作用,要取得人的感情共鸣,那么场所就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性内涵。现代人们需要的是情感的环境,而隐喻作为感性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环境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在场所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把它拿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1.2 隐喻的概念

隐喻一词是属于语言学范畴的,它最早是语言学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从词的语言修辞上看,“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它本来并不具有的意义;或者,用一个词表达它不能表达的意义。在语言学中,隐喻首先被看成是对语义、语法、逻辑正常规律的违反,目的在于产生新的意义。在设计领域,景观设计中场所的隐喻并非像语言范畴内讲的修辞意义,而应当纳入景观场所系统的分析中。景观设计有着自己的设计语言,景观的隐喻是建立在对场所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隐喻在景观中的意义必须依附于场所的概念。

1.3环境景观的场所应具有隐喻的特征

作为环境景观与人感知反应之间的关系场所,其提供的信息是复杂的,可以分为功能性和隐喻性的两大类别。

功能性一般常见于整个场所的各种标志或与整个景观使用功能联系起来的某些部件,这些单元具体而形象,没有什么意象可言,因为它就是要一下子把信息全部告诉给人们,毫无保留。有些带有指示性的也借助文字或抽象图形与其一道作用,使意义更加明确,更容易让人理解。如整个环境中导向系统和休息的座椅,简洁容易让人接受,在环境景观在供人们使用时,给人们的启示不仅局限在对含义或参与方式的引导,它同时用隐喻的方式向参与其中的人暗示着设计师对美的诉求。这尊名为《色彩景观》的雕塑中,建筑和艺术合力创造了一个子宫状的场所,椭圆形的开口连接了近百个鲜艳的小室,在日光下形成一个色彩和空间的迷宫,更启发着人们对生命和美好的思考,这种有丰富隐喻的空间场所必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暗示着整个环境的人文关怀。景观场所的暗示由环境的构成和参与的方式说明环境景观本身以外的东西,它所反映的通常是文化内涵、意象、心理感受、价值取向等较为高层次的信息,也就是所说的隐喻。在设计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借助隐喻,景观的灵魂由景观本身存留下来。设计师对世界的认识、人类思维的特性、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都会通过隐喻呈现在设计作品中。

美好的生活是因为由人们身边美好事物的集成让人们获得体验,让人们愉快地接受和欣赏到设计师的思想,参与到景观中来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场所有着丰富的隐喻特征将会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对场所认知做出充分和适当的表达。

2人对景观场所的基本心理需要

2.1人的心理需要

隐喻一词的作用是引起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如果单纯谈场所是没有意义的,必然流于空洞,对场所的研究必须以人为本才具有意义。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自身生理和心理需要,需要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人有感觉和情感。人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是变化和永无止境的。人的各种需要不断地产生,同时也应当不断得到满足,新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不断地出现。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说,这一学说对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人有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这种需求是有层次的。最下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而最上面的需求是最有个性和最高级的。不同情况下,人的需求不同,这种需求是会发展变化的。当低层次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高一层次的需要。虽然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而常常同时出现各种需求,也并不是绝对按照层次的先后去满足需求的。但这种学说对我们认识人的心理需要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环境景观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对景观来说,首先起码是人在场所的使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景观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原动力。

在Showe Memorial 公园中,大部分的区域是为儿童设计的,可见地面上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图案,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玩耍,这是个为儿童精心设计的原始空间,有些地方像一个洞穴,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捉迷藏或玩耍,我们可以看到其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

2.2人和环境场所之间是一个满足与平衡的过程

满足人的心理平衡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随时代的不断进步,不仅物质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文化、人的精神世界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也与其同步。在现代社会,技术越进步,这种平衡的愿望越强烈。人是需要高情感的,我们的社会高新技术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创造更多的人文关怀,这种满足和平衡作为引导人类生活环境的设计来说,更是责无旁贷了。

当然,如何在设计作品中体现人文感,随时展设计师也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事实上,当科技刚给人带来巨大生产力的时候,人们对科技无比的崇尚,高技派以夸张的隐喻来表现高科技的魅力。但随生产力的进步人们更喜欢一种创造诗意的场所。未来的社会环境,景观的发展必然是高科技和高情感并重,高情感的体现也同时体现了设计师对参与者生理、心理需求的全方位关怀。设计大师David Stevens设计的金字塔形雕塑,他将不锈钢、水和郁金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水流过金字塔地表面,与纤细地花朵形成鲜明的对比,并给不锈钢的硬边及高强度的反光表面赋予了生机。

虽然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一定通过自身环境来实现,但作为人来生活环境的主要载体--场所,它在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平衡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而隐喻作为一种场所人文化的手段,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也充当着环境和人之间的平衡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隐喻的特征

设计应该超出纯粹的形式和色彩的表达,表现的更应该是环境场所中对生命和灵魂的揭示。设计应该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我想诗意情感的表达是优秀作品中共有的特征。在景观设计中应该追求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应该是人性化的,有生机与温暖,反映人文特质的。”这样一种境界。而这样的景观设计应当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Shunmyo Masuno设计了位于Tsukuba市的国家金属、科学及技术研究所的广场。这本是科学家聚会的地方,但Shunmyo Masuno设计景观的用意远不止于此。这是一个能激发工作灵感的地方。凸显该广场精髓的是那些散落在白垩质景观上的大石头,并对这些石头进行重新的布局,这处景观成为传统禅宗的现代揭示,但这里的多层大岩石蕴涵的并非日式景观,而是喻意了个人的生命。设计师认为每块岩石都“坚固而锋利”,这代表着研究者的精神与鉴定的意志,并让所有的岩石指向建筑,该景观的主旋律是纯洁的。石头经雨打风吹,逐渐地被“净化”。这种变化过程要经过一段时间,暗示着艰苦环境可以净化人的精神。该景观的主色调白色在佛教文化中是纯洁的象征。在佛教哲学中,自然的力量使旧的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并恢复精神的纯洁,暗示着研究者能在这里实现精神上的更新。

在设计中,探求形象和表达方式以求得意义,意义是我们追求创作表达所要求达到的境界,古语中“象生于意,立象求意”我想是很形象的表达。具体的形象我想是设计者从事创作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在具体中创造一个什么样造型的问题。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这种形象也是场所的概念,造型虽然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环境、材料、技术等,但总会含有本质的东西,即设计品的内涵。意义是我们追求创作具体造型的最终表达,是设计的外延,意义和造型是相互辨证的关系,如“象生于意”即立意为先,形体为最后的表达。“立象求意”,不管具体形象是什么,最终都是为意义服务的。

在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究它都是探究不到底的,我想它同样适用于设计领域。

4场所的隐喻性

4.1场所隐喻的经验性

隐喻是从日常生活中取出的。除了用已经知道的东西当作蓝本外,没有其他方法想象不知道的事物。

场所的对象是人,所以隐喻的产生全赖于人的感受,也只有人能够感受到。人能够理解产品的隐喻必然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场所的参与者遇到某个有着丰富意境的场所时,自己本能地会构成一副直觉的画面,隐喻的意境在表面上会直接而轻松的表现出来,但是在它背后却隐藏着观察者全部的生活体验,包括他的信仰、偏见、记忆、爱好,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情感、理解、想象。日本设计师川裕子在京都文化中心设计的遮阳造型,是对树和人的全新诠释。给人一种新奇而美好的回忆,能给人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是优秀的设计作品。

人从诞生开始,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并通过自己的感受,不断地达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人的六大感觉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神经感觉。景观的场所是如何传达信息,人们又是怎样接受这些信息的?这里完全依赖人们的感知经验。这些感知受外界映像以及听觉等影响,引起人们的大脑达到不同程度的记忆,成为一种潜意识,并会不断的积累,有一天会成为判断审美的标准。当一个人的感知经验得到扩展,具备了一定审美知觉时,从环境中的视觉形式中所得到的就越来越多,他才可能理解场所形式的内涵和意义,才可能感知到环境场所中的隐喻。可见隐喻是更深层次的表达方式,直接与人的内心相连,所以也成为“旨在能够唤起诗意”设计的主要手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许多带有隐喻的作品,有人也称这些为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能够唤起人的二度思考。

4.2场所的隐喻的文化性

隐喻的文化性是对景观场所人文特质的重新解释,它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延续。象这样的优秀设计很多,巴黎特拉维特公园,在总体设计上背离了传统的公园布局,但它是同巴黎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由美国景观设计师丹・凯利设计的喷泉广场,其布局模仿了17世纪法国庭院的形式,由于该设计融入了现代派建筑的细节,因此它在形式上不折不扣地拥有20世纪的风格。在这里也表达我对他深深的敬意。

对于设计师来说,带有某种主观或客观的能动感觉和意识,以及个人思维的背景,自然会在设计作品中流露出多种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环境景观场所设计来印证自己有限的价值、观念等。用隐喻来强调参与者个人的文化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使景观成为意义深远的设计。好的设计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梦想,它应给人心灵的震撼和美好的情感回忆。说明隐喻是有一定的文化环境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的。隐喻具有这种文化属性,它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具有传承民族文脉的特性。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更多的表现语言,将自己的设计作品纳入特定的文脉中去考虑,对各种表现语言了解的越深入和全面,对形式的应用才会得心应手。这样的使用隐喻才能被接受,意义的作用才能发挥。

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景观环境中得到极大的体现,从壮美大地的自然风景、迪斯尼乐园的幻想王国到日本禅林寺院中的枯山水、德国莱因河畔的丛林中古堡。现代景观设计,深刻反映出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生存状态,对自然的各种不同认识理解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景观产生。日本过去一直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影响,但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孕育了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从传统的城市格局定式到市民的生活场景的多样,都反应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纯净与禅宗和茶道有着一种契合。敏感与细腻自然景观的相对单一,造就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腻的表现,把平凡的自然景观的变幻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园林景观中,使景观的艺术得以升华。

景观设计只有扎根于人类根本的传脉和各种传统文化当中,才能产生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我们发现,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人们都有一种追求美好的情感,真和善都是为了美,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所以人们才渐渐明白了高尚和完美的含义。这种感觉和感情构成了人类的传脉。我们所说的“天人和一”的思想,就是把人的有限认识投射到更广泛的范围中,自然的“天”和人造的“物”,就被赋予了肯定的价值和意义,也包含了人的道德和丰富的情感。这种思想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环境景观中的体现。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里,信息语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如何反映文化,如何引导文化,如何延续文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环境景观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更应该需要的是人性化和情感的表达,“以人为本”的环境景观必然要渗入更多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蕴涵人类文化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将文化传统重新诠释于现代社会的景观设计中将有利于国内景观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4.3隐喻在景观场所设计中的理解

我认为每一种视觉样式,一副绘画、一座建筑或者一个茶杯都可以说是一种表述。它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做出说明。景观设计的场所形式也是一种视觉样式或一种使用方式,也是一种表述,有着丰富意义的作品本身是有性格的,让人感受到它的意境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领略到这种意境,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个人性格、情趣以及生活经验的返照,而每个人的这些又是不同的。所以,场所的隐喻具有多种的理解。也会造成不同参与者对隐喻所产生的意境的不同认识。这种现象也是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如时间、地域文化性等。但我认为好的设计所提供的情感并不能用个词汇来解释,而且对于人们产生情感的环境场所中变的更为复杂,环境景观中的隐喻应当具有多种理解。

5隐喻在景观场所设计中的应用

场所中的隐喻是对设计思想的增强。

隐喻作为一种观念必然应当作用于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才具有意义。把隐喻体现在景观设计的场所中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过程。我们如何将设计前的立意最终在整个场所性中体现,如何将最终意图体现出来,是我们设计最需要解决的。我们设计者的想象、实际作品中的意象和参与者的最终感受是设计的三种不同形态。如何做好设计对象的隐喻是对设计思想的增强。在新幸桥广场中,参观者在体会生命时,更领略到设计者深厚的设计底蕴。象征生命的雕塑环境,是设计师精通设计手法的体现。

通过上面的论述,反映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隐喻是连接环境与人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对人心理满足的分析,得出环境和人之间是一个平衡过程,需要隐喻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来平衡。

现代的信息社会中景观的作用在改变,但都反映在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本文是对景观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对现在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我们设计者来讲要不断的演练、比较与洞察,学习交流其他的信息与经验,具备创作美的能力。才能创作出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维勒格,苏柳梅编著.德国景观设计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杰墨克,梅兹等编著.场所设计.大连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柯尔编著.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长春.长春出版社出版.2002.3

[4]徐洁,龚华编著.美、日、德景观设计比 . 时代建筑.2003

[5]朱宁嘉撰写.隐喻与设计.2001

[6]汪晓春撰写.界面的隐喻.2002

[7]西蒙兹编著.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普莱曾特编著. 景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王立山编著. 建筑艺术的隐喻.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第6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当中认识到了使用者与景观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少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了,管理部门认识到了,除市政规定的绿化面积外,开发商们为使项目能顺利进行,用很多思路去与设计师探讨景观与空间、小景观与城市大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的建设走向成熟的开始。

第7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建筑环境;规划;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李宇宏. 景观设计思维及演进研究[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Z2)

第8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 课程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所谓“风景”是在一定条件下,以山水景物或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观念中的风景”则是设计者头脑中的风景[1]。因此,设计是设计者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憧憬“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一种营造行为,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设计者如何将客观因素和基本素材进行融合,激发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以及心理等方面对于设计成果的感悟。

《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这样一门传授设计初学者运用生活素材进行景观设计以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课程,对于刚接触风景园林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它开启了设计者对于各类风景的理性认识,为之后创造另一番风景埋下伏笔,对其今后的设计生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是“设计之匙”。

一、《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相关设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城市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城市风景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园林绿地、景园景点、城市景观环境、风景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工程等,是较为系统的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之一。

(二)课程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紧紧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各方面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化等方面,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例探讨、项目训练、外业考察等方式,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使得设计初学者在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设计的美妙,激发其设计兴趣,学会紧密合作与学习并从中积累经验,对今后设计之路产生重要影响。

(三)课程目的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系统理解,巩固专业知识,初步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景园林等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技能构成要求,拓宽视野,找出不足,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行业的认识,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课程学习经验

(一)课堂学有所得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一些设计课程而言似乎更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意义。总结课程课堂学习所得如下:

1)课程涉及的设计知识在所有设计课程中相对较为基础及全面,使笔者全方面系统习了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知识:《风景园林设计》课堂学习涉及风景园林历史与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布局、程序、各种类型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技巧;

2)除了《园林设计》教材使用外,老师常讲解其他权威、经典设计书籍和实例来扩展视野,激发笔者对于设计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常介绍较为新颖的国内外设计观点和理念,保证了与时俱进;

3)课堂学习注重理论与动手实践结合,让笔者在实际设计中感受理论知识的重要:课堂上老师经常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这对于平面构图、色彩搭配、景观景点设计等方面的提升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大家讨论分享的方式进行优秀作品解析,可以学会如何分析作品的优劣,从而取得进步。

(二)自我提升

1.作业巩固

为了保证理论知识的吸收,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这些绘图设计作业中,常常可以收获很多:

1)在根据命题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一方面学会找出满足设计要求的硬性规定,再者则是通过几个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决途径和方案,学会比对和分析。此外,资料收集过程,也能通过观摩优秀设计师的作品,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感悟;

2)在作业绘制过程对耐心、审美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可以通过作业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成就个人风格;

3)此外,作业可以让理论知识融进设计,产生潜意识作用,这样在面对实际场地的时候,会养成合理尺度、遵照规范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

2.关于课下知识扩展

为了满足课程需要,比如作业绘制、考试、设计素养的培养,笔者常在课下自我提升:

1)图书馆是设计初学者必须挖掘的宝藏,其内有大量园林设计相关实例、论文、图集、设计师手册等,对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如手绘、计算机作图等进行自我发展,一方面能增强设计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专长,对于今后的工作、学习很有意义。

(三)建议

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课堂学习及课下实践应用,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关于一些规范方面的知识,课堂学习确实相对较少,以至于很多时候感觉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有些不切实际,课堂上可以考虑适当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设计规范,让学生在课堂、课下作业中应用自如;

2)关于一些国内外优秀设计流派及其发展历史介绍过少,可以适当结合课堂进行一些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设计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诞生和个人风格的形成。

3)为学生多提供些实际设计参与平台。课程中的一些课堂内外作业可以考虑用老师实际参与的项目来进行,不要只是单纯的空白场地,应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地形地貌、场地情况、文化背景来综合考虑,有利于与今后与社会的接轨。

相信有指导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悉心培养,以及学生的努力,《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通过对风景园林设计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相关心得和经验的总结,笔者对园林景观设计学习和实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文中提出的相关感受和见解,不仅增加了笔者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喜爱,也为今后相关设计学习和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指导,收获颇多。同时,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课程建议和心得,为《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优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2010年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0〕43号)和广西大学2011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风景园林设计》(西大教字〔2012〕1号)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昀.从风景到风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唐世斌: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徐 婧(1989―),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林学院园林200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唐世斌(1963―),男,重庆梁平人,研究生,广西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建筑工程与规划设计

郭 松(1979―),男,重庆双桥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应用

第9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我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物质元素,还是相应的文化理念及价值内涵,都是对整个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不仅如此,茶文化符号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切入要素。本文拟从茶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和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从而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开放性思维应用思路。

关键词:

茶文化符号;景观设计;应用思路;开放性思维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缺乏对各项元素的综合利用,其大大影响了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效果与品质,因此创新融入茶文化符号元素对整个景观设计水平提升,将有着重要作用。

1茶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应用茶文化特点和内涵,就能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完善的基础。事实上,关于茶文化的形成,当前并没有统一的认知,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整个茶文化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元素多样的文化体系,而且在整个茶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对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相应的精神理念,其中都有着完善,丰富的认知,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景观设计艺术活动开展中,其对元素运用有相应的要求,同时对整个设计理念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我国,茶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品质有着相应的影响,无论是人们的日常性格,还是对涉身处世的具体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对茶文化有着重要的融入,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融入了丰富的儒家、道家思想中,而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文化理念中,倡导和谐、和平的积极生活、乐观态度,而这些都是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具体价值内涵。不仅如此,其中也有着丰富、完善的美学价值与内涵,在茶文化中倡导的是秩序的和平与和谐,尤其是提倡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和高效互动,这与饮茶活动中的文化特点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在整个茶文化元素提取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入,如果能够对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塑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茶文化作品。

2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客观而言,对于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来说,文化理念和科技元素是整个时代所赋予的具体优势,融入科技元素,不仅能够提升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水平,同时也能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寻找到一系列丰富的替代元素。而选择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丰富和系统化完善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内涵与品质。所以,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必须将文化理念和科技元素系统化融入其中。但是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无论是文化理念的融入,还是科技元素的应用,都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对于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是一种理念应用与设计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有效补充了整个生活元素,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元素作为其设计理念的诠释和表达。当然,这也是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品味的具体表现。但是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多数都只是将该活动当做是元素的堆积,无论是理念融入,还是合理的设计定位,都极为欠缺,所以其大大影响了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仅如此,当前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景观设计工作虽然是一项以景观环境为基础,所开展的具体设计活动,但是从根本上看,整个景观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良好的设计效果能够给与整个环境内涵的各项要素予以实质性丰富,因此,创新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和内涵,能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将必要的创新意识和理念能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创新和内涵上的结合融入,从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和优势。当然,客观的说,景观设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也是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入,更是对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价值的全面认知。

3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分析

结合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日益成熟的客观形势以及人们的客观需要来看,推动和融入景观设计活动的开放性思维理念,正是目前整个该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因此,深层次认知茶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优势和体系内涵,并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符号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中,必然能够在满足消费的具体需求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理念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有效融入。通过融入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要素和价值内涵,其不仅能够赋予景观设计活动的相应价值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明确了相应的合理定位。不仅如此,对于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来说,想要充分满足其具体设计要求,必须认识到整个景观设计只是整个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衡量良好的设计活动的标准,在于整个设计活动能够融入到具体的设计活动中,因此无论是设计元素的选择,还是设计理念的具体融入,都不能脱离整个周围环境。只有将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才能实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随着当前整个建筑活动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探究科技元素的融入方式,无论是选择合适的科技元素,还是具体的科技理念,都必须确保整个景观设计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入。当然,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既充分展现和诠释该活动的体系性,同时也诠释和提升景观设计活动的品质内涵。此外,在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时,还要将现代景观材料与景观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合。实际上,在该设计活动中,现代材料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属性要求,因此,选择合适完善的素材,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和优化景观设计活动效果,同时通过将建筑素材应用与设计活动相融合,从而实现材料应用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系统化融入、创新。

4茶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活动中开放性思维应用思路

在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开放性思维,其基础和关键在于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完善的价值内涵,尤其是在应用具体的设计元素基础上,通过展现整体效果,同时诠释整个设计活动的具体理念。而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开放性思维,其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特别是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相应要求,通过全面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在茶文化符号融入到整个开放性思维时,要将整个茶文化中所具备的物质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茶壶、茶具等等,都可以给与人们直观的认知,比如将茶壶元素融入到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能够有效诠释和展现茶文化中所具备的理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应用这一系列元素,能够给人们直观上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开放性思维,结合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应用,其必然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和空间,进而创新茶文化理念与景观设计活动的实质性融合。当然,在构建开放性思维时,更重要的是要将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具体规范内涵融入其中。对于景观设计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人工造景,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就离不开对于周围环境的系统化融入,而实现这一效果的基础,就需要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元素,通过全面融入,进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奠定相应基础。事实上,在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追求的不是具体设计元素的融入,更不是相应物质的模仿,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开展设计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因此其核心在于对整个茶文化理念的具体理解,通过对这一文化理念进行理解,结合相应元素融入和景观设计活动开展,从而满足人们的开放性思维要求。结合茶文化符号的价值作用,以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价值,就极为必要。因此,可以说,需要对景观设计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和认知,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结合具体的设计理念诠释,在充分融入合理的设计理念基础上,从而为整个景观设计活动有效开展奠定合理的基础。随着当前整个社会理念和思维不断多样化,如今在开展景观设计活动时,必须将消费者的具体期待和客观需要相融和,通过创新理解和丰富认知,从而满足开放性思维的理解和应用需要。

5结语

虽然当前景观设计活动实现了一定提升,但是其整体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当然,不仅是设计理念的欠缺与落后,更重要的是当前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未能将丰富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积极完善的科技元素理念,尤其是其中未能具备相应的文化理念。所以探究茶文化符号在整个景观设计中的开放性思维融入,必然能够实现传统茶文化传承与整个景观设计活动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李燕彬.牌坊文化符号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1):111-115.

[2]王正国.长春市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209-211.

[3]李迪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城市记忆与集约空间的结合———苏州慈济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3-125.

[4]刘博新.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J].中国园林;2015(4):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