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第1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第2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房产项目;景观设计;人类环境;误区;发展

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被我国所认识、了解并逐渐熟悉,同时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兴起。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房产项目的景观建设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及其建造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可是在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并阻碍着景观设计行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目前人们普遍对景观设计缺乏一种更科学、更深层含义的认识,大多数人群还是以单纯、狭隘的造景设计来理解与定位景观设计学的内容和地位。然而景观设计不仅是指设计和创造身边一切具有观赏与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象,更应该从反映改善人类生存的大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它、发展它。因此,我们通过分析目前景观设计存在的一些误区,找出现今它在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辨清方向、端正态度、调整认识,以更高的着眼点去从事及发展景观设计学科。

一、景观与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建筑学中,德国人把它引入地理学中,表示地面上所见到的一切景物。后来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首次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的文化性。而生态学家则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旅游学家又把景观当作一种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景观是人对地表进行塑造的产物,它是人们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因此,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或“景观规划设计”是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创造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现代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是一种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属于景观设计职业范围的活动,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误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诸如人地关系如何协调,人们的居住环境如何优化,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等问题,急需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景观设计人员,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美化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出较优的解决方案,设计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方案,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自然资源,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存在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景观专业教育不够科学,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浮躁的心理,开发商更多的从商业炒作上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以及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等等,它们无一不使景观设计在发展中陷入一定的误区,从而给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与阻碍。

三、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显著进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发展则主要体现于各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我国各地在大力进行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益重视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成为各级城市政府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时期,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景观规划建设较以往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规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制度正在建立。为了促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同时,开展了旨在提高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水平的评优活动,如评选“部级园林城市”,并专门设立了“中国人居环境奖”用于表彰环境质量高、景观优美宜人的城市。各城市都开始重视提高自身的环境质量,城市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有许多城市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

第二,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普遍关注。通过对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反思,人们逐步觉悟并意识到大规模的建设所产生的诸多弊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相应的运行机制得以建立。因而,城市在得到美化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获得较大改善。

第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进入新的阶段。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观念的建立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各城市逐步认识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我国专门就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内重要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保护制度,制定了专门规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规划建设活动的法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及其他一些专门规定,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指导意见”等。许多城市都积极开展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研究与保护活动,特别是杭州市对于南宋都城历史文化原风貌加以严格保护等等。

第四,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活动的大量展开相呼应,有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具有广泛影响的是由一批学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审美观提出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思想的“山水城市”理论。另外,有关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批成果,城市景观生态、景观评价体系、旧城改造中的景观规划与保护、城市绿地与水系景观体系等方面的城市景观研究成果亦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其取得的成果,对于提高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房产项目景观设计发展趋向

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以其独有的蕴涵和表现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许多人都肯定了它的作用。在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慎走入了一些误区。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计方法论,需要智慧对现代景观设计进行指导,将其引入蓬勃发展的正轨。[5] 景观设计在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的同时也必将朝一个更专业、更规范、更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首先,要不断完善景观教育,为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现代景观是在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是为大众服务的。原有的园林专业教育课程已无法面临扩展转变的需求,只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教育,才能应对日益发展的景观规划设计的需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介入必将加速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方式,因而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也势在必行,景观教育应从园林学科体系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次,景观设计人员要趋向于专业化。一些权威景观设计专业人士曾经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地变化,景观设计师是个非常崇高的职业,它的终生目标就是要帮助人类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随着景观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景观设计从业人员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景观规划设计高级人才也会逐渐增多,将会制定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使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更加专业化。

再次,景观设计行业要趋向于合作化、规范化。景观设计一开始就带着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疾病”的理想而诞生。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范围广阔,设计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相较传统园林设计工程均有较大扩展。在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中必须协调各专业性环节,保证各工种的紧密配合。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和多学科专业人员的介入,要求景观设计行业朝着合作和规范的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

最后,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要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家或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并且随时依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和市场的需要而设计。我们要逐渐摆脱模仿、抄袭的习惯,景观艺术并没有可供遵循的固定模式和依据,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在纷繁芜杂的事物中总揽全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房产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更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景观规划设计协调的是自然、土地与人的关系,我们要研究、挖掘并遵从其中的规律,寻找符合科学和审美要求的设计方案。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应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理解本民族文化内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国的地理地貌、建设发展的方向,立足本土,遵循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道路。

五、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房产项目的景观设计的宗旨是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在怎样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改善和维护人们生存、生活大环境等问题上进行切实有效的设计和实施行为,以使人类、建筑物、居住区、城市、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是景观设计学科起源发展的本源和应有的定位归属。我们在重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并真正理解其科学内涵的同时,还需从景观设计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当中检讨曾经做过的努力,系统地整理根据社会需求所应整理的内容,使景观设计切实地朝着治理生活和生存的大环境发展,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智慧[J].能源与环境.2009.

第3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字:人;自然;城市景观;日本景观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fiveaspectsofurbandesignandlandscapedesigninJapan,bringsoutthatthefirstproblemofurbanlandscapedesignistoprovidetheplacetocommunicateandcontactwitheachother,whichisusefultocommunicatebyheartwithhumanbeings.Andthesekindoflandscapedesignispowerful.

Keywords:humanbeingsnatureurbanlandscape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第4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初步;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初步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主干型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使其获得环境设计基础能力。该课程是引导学生由基础教育进入专业教育的关键课程,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至关重要。国内外往往将同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重点放在初步课程上。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对建筑、城规、园林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开展较多,而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此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少。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该课程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专业入门作用。但是设计初步课程开课历史短,该课程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教学内容上,借鉴了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类似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往的教学方式,以传授式教学、引导设计为特点,即以大量反复的线描制图,表现技法练习,临摹、抄绘为主。线描制图包括墨线制图、字体练习等;表现技法包括钢笔画、水彩渲染等。在教学手段上,单向思维线性深入。在设计实践上,教师作为主体,引导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熟练掌握设计技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环境设计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技术训练,忽视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工程教育的核心、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根本需求的背景下,西南科技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初步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教学模式的转变应以设计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注重过程性教学,突出认知、训练和表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重点不突出由于景观设计初步是新课程,还没有较好的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编写的景观设计初步教材,该课程教学只能借鉴《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相关教材。景观设计初步和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知识体系大体相同,但建筑初步、园林初步等教材过于强调设计初步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景观设计初步教学内容太多。此外,景观设计初步部分章节内容又与其他课程重复,理论环节的讲授与实践环节的知识点不同步,导致理论与实训脱节,教学重点不突出。2.作业过重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注重让学生完成繁重的制图和表现作业,反复机械式训练占主体。3.模仿占主体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以临摹、抄绘范图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采取对照范图临摹的方式。作业评价则以作业图面效果接近临摹对象的程度为标准,学生临得越像,作业图面效果越接近临摹对象,得分越高。如此一来,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临摹技能、技巧,而对学生缺乏设计思维训练。4.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僵化,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停滞,学生开动脑筋的机会较少。在以往的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材所介绍的范例往往接近于实际工程,这对刚接触设计的学生而言,容易遏制他们的思路。教材实际上只是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和一般教学序列。学生应从大量的专业资料中汲取营养。大量的资料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浓厚的专业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西南科技大学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专业资料方面虽然已有一定的建设,但还是供不应求。

二、具体改进措施的尝试

1.结合实地测绘调研,以认知和分析为教学起点

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实例能较好地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建设较好的局部地段,如庭院、小型广场等,使学生初步建立对环境空间、比例尺度等的认知。该训练的特点在于:着重强调对环境空间的分析和认知而不局限于对建筑单体的刻画。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关课程中已普遍应用这类做法。通过让学生对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局部景观的环境测绘,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认识场地文脉,对空间、环境要素、材质进行认知和测绘调研。

2.引入作为造型基础的构成知识

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西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构成课程压缩合并为一门立体构成课。而注重形式造型训练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因此,尝试在景观设计初步课程内容中引入平面构成知识,并且区别于纯艺术专业的构成训练,将构成训练和专业相结合;尝试将平面构成与景观设计布局结合,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与景观空间氛围营造结合,并导入立体构成的造型、空间塑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提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新形态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3.从模仿到创作的尝试

校园环境的认知和场地设计是实现景观设计初步教学从平面—空间—平面的引导式教学法。将前期空间认知与分析的对象加入功能限制和要求,在后续的小场地设计中进行改组与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方法与步骤等。

结语

第5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创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35-02

城市景观设计一向都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的大多数景观设计往往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而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达到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形体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城市景观设计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一、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关系

城市设计可以认为是与其他城镇环境建设学科密切相关的,关于城市建设活动的一个综合性学科方向和专业。它以阐明城镇建筑环境中日趋复杂的空间组织和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

从空间层次上,城市设计跨越了从城市总体规划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广泛领域。从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地段城市设计两个层次。

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空间整体布局,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与人文活动框架。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包含着一个广阔的领域,总的来说,它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外在表象,是城市实体给人的直接视觉感受,是人对城市最直观的认识途径,人们依靠视觉来认知环境,正是城市具体的形态通过人们对它的体验、记忆向我们传达出城市内在的文化、历史品质,对我们心理上产生复杂的影响,我们由所感受到的城市视觉体验而激发起对城市环境的情感,继而才能对所处城市产生认同。从这一点而言,城市景观是人及其自身周围环境的心理与物质构架,它直接影响着人的知觉和空间定位,城市一系列的连续景观构成了人对城市环境的知觉空间。因而,城市景观体系在城市空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衡量我们生活标准的重要指标,是形成我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归属感的源泉。

二、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意义

城市景观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无论是城市内的居民,还是外来的观光游客,都要通过一些城市景观来感知、领晤和熟悉城市。从某种意义讲,城市的景观甚至能代表着一座城市,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和联想。

城市景观可以向人们提供了各种有趣的场所与空间。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舒适地生活,可以拥有属于个人和集体的领域、从事私密和公开的活动、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扩展自己、结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从中获得乐趣。具有可识别性的、并能够参与其中的环境,这样的城市环境反映了他才门的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

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不单纯是外表,而且还有内在;不仅有静态,还要注意动态。它既高度地反映了城市建设者和广大居民所共同创造的物质高度文明,而且更蕴藏着长期以来该城市精神文明的积累,也高度地反映出精神文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受地域性、文化性、可持续性整体的概念下进行的。地域性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品位,可持续性体现城市设计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域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可持续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应该很好地理解和综合运用城市设计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

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作重在要解决好“源”与“流”的关系。“源”,是指一座城市的固有特点。如城市的山川形势、自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还有经济社会状况。是区别它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这才是“源”。城市设计就是要抓住这个“源”加以疏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而“流”则是指各种流派,即别人的特色,对这些我们要学习借鉴。因此“流”是一种比较和借鉴有没有这种借鉴是不一样的。但借鉴不等于照搬,对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若能以“表层化”、“变异化”、“隐性化”的观念和方法,定能开创地域个性化的多元共生之创作道路。

1.表面化。表面化是指与传统地域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的直接关联。它包括对传统城市景观设计视觉形象、结构布局关系和景观设计手法的认同。诚然,“表面化”是以“摹仿”为基础,但这种“摹仿”决不是被动式的延续,而是要对传统城市设计形态和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目的。“表面化” 一方面取决于建造环境是否处于地域城市景观设计传统构成的核心地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对作为模拟对象的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表层形态的慎重选择,二者缺一不可。

2.变异化。所谓“变异化”则是指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以及控制要素所包含一般原则、原理,通过“变异”的方法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创作。达到“似是而非”的视觉效果,使我们创造的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引发出抽象想象,而且能引发出符合于民众口味和情感的形式来。具体可通过以下手法进行创作:(1)变形:指对典型性的形象简化、抽象、分离、切割和夸张,以保持与城市景观设计原型的“同质”并产生新形式的情趣,达到“变异化”效果;(2)错位:即把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依据城市设计师或人了门的审美意识,移动、变换原有的位置而进行重组,从而打破习以为常的惯例,给州门以新形象的刺激;(3)逆转:则是对原型的图底关系实行反转,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达到新与旧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效果,耐人寻味在传统与时代之间;(4)显性符号:借鉴符号学的方法,对其突出的形象特征元素简化、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这种显性表征性反映了译码的大众可读性。

3.隐性化。地域城市景观设计的“隐性化”法,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文化的深层把握,适拼中“深层”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内在精神;其二则是对地域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典型形象、结构和空间模式以抽象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变异其具有原形的“隐性表征性”。因此,“隐性化”既可以在新功能、新技术、新载体的情况下,摆脱与此相悖的旧载体形式的羁绊,解放创作思想,又可以在深层领域取得与民族、地域传统精神的关联,开创高层次的城市景观设计。

四、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

城市景观创作在提炼城市文化方面注意追求意境、个险、文脉和哲理,把握深刻的创作意识,形成新的城市环境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不仅对于城市的影响,而且对于城市中的居民以及外来人群的影响都是长远而深刻的。

1.城市特征感体现。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地域广大,南北不同,东西各异的状况古已有之。文化差别,客观存在,这种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也必然存在。

人们对事物的辨认都是通过事物间的差异性来进行认识理解的。一个城市只有具有明显的特点时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才会使人们有兴趣去了解。人们对城市旅游的好奇心是通过城市本身与其他城市的特征感的强弱对比来决定的。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依靠其特有的对于文化内涵得到人们的欣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就是通过对景观的精心塑造、特色文化深刻挖掘从而满足人们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视觉和心理要求进行设计的。

2.游客认同感加深。通过的景观的特色内涵的创造出人们喜爱的、令人们感到亲切骄傲的空间,使人们在此活动时连带出各种细腻感受,通过自我意识唤起各种记忆(包括人文地理及文化背景),让人们在行为中自然地导出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思绪。

城市景观是一部书,它不仅可以为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空间和场所,还可以告诉人们过去和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一个城市古老的街道去感知历史,求得认同。正是景观要素因人的联想而所被赋予的种种情感,通过设计师在作品中能够通过精心的构思,表达出其心中理想的概念,唤起人们的共鸣。

3.市民归属感改善。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被视为体现城市质量的积极因素,它们不仅有助于城市景观个性、地方性、历史延续性的形成,还对城市居民的心理与城市生活有整合作用。一个传统地区的环境景观得以保护和改善还会产生连锁效应,将带动邻近地区社会环境质量的稳定、改善,进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

这种具有深层内涵的景观环境的价值也就在于人们透过它们所获得的心灵感应,强烈地传达为我们对环境的联想与意象,这种联想唤起了我们已失去的感觉,并通常附加了一些丰富性的历史文化内涵。

4.人民自豪感深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保存城市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不仅要给人民创造满足生理需要的良好的物质环境,还要给人民创造满足精神需要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环境的心理环境,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城市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城市环境及其为人民所提供的美的城市景观也可以保证和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地发展、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激发旺盛的精力和斗志、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激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都具有重大意义。

5.居民舒适感提高。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一个目的是为城市居住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开放性的游憩场所。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空间被越建越高的建筑物、立体交通占有,让人们重新居住到原始自然环境中己是不可能,人们在渴望得到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第二自然环境外,同时希望得到供人们交流、休息、游乐的活动场所,作为能满足这种愿望的唯一场所――城市街道景观环境的设计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因此,一个为人设计的空间界面应该以人的行为为基本出发点,使人们在一系列韵律、节奏、速度和力量之间,传达出人体运动的经验和感受。以对空间美学评价和视觉心理舒适度的注重,使景观空间具有舒适性和场所感,并符合人的尺度要求。

参考文献:

[1]顾晓伟.试谈中国历史性城市的景观控制[J].南方建筑,1999,(4).

[2]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8,(4).

第6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探索。

前言

桥梁设计要重视其景观设计。桥梁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历史文化、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结构设计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桥梁景观设计新趋势

3.1 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英文为Bridgescape,按美国桥梁景观学家Frederick Gottemoeller的定义为设计桥梁的艺术(The art of designing bridges)。Gottemoeller将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Gottemoeller还对桥梁景观设计中符号学运用、历史文化表达、及技术美学特性等方面的设计创作进行了阐述,力图使桥梁功能、美学、文化与技术达到统一。

Gottemoeller有关桥梁景观设计及其内容的研究着重于桥梁的本体景观。这也代表了我国桥梁界、建筑界对桥梁景观设计的传统认识。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1999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明确提出了对环境的和谐与尊重应该成为一切建设行为的基本原则。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均为传统的桥梁景观学所不包容。

3.2 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有本质区别,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可以说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全天候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其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由"贫困"向"富裕"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其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一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滨水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观的景深与空间层次有重要作用。这是桥梁夜景观被注重的社会原因。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高潮处象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笔者见过不少桥梁其桥体通亮,光照均匀配置,这不仅消蚀了桥梁鲜明的空间、体积,同时还浪费了能源。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一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亦应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便有所考虑,并与桥梁景观成为一整体,以避免桥梁完成后灯具成为景观的负担。3.3 桥梁景观CI

CI是Corporate Identity 的缩写,意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该概念于1905年由德意志制造联盟贝伦斯率先发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传入中国。CI有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狭义的CI即指VI,它以各种视觉传播为媒体将企业活动的规范等抽象的语意转换为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塑造企业独特的视觉形象。在CI中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最有传播和感染力的,也易为公众所接受,且具有新奇和整体等特点。CI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并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1995年在长沙举行的"首届中国C I 战略高级研讨会"上,"城市C I "即城市形象工程战略的概念由经济学家孟宪忠、中国型CI学者贺懋华两位先生提出。其目标在于发动城市的一切积极有效资源,设定和传播完整的城市形象[1]。我国CI战略倡导者钟健夫先生随后提出CI之C,不只是企业 Corporate,同时应代表国家 Country,城市 City,社区 Community 等。该概念延伸到城市景观元素的组织即为"城市CI"。城市CI是将CI的一整套方法与理论嫁接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笔者以为桥梁景观元素也可运用城市CI的景观组织与设计方法,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桥梁景观CI与城市CI一样需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第二步就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第三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第四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第五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下面给予简述。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可考虑方形适合、圆形适合甚至椭圆形等不同的类型)。桥梁标志物可以是桥塔、桥台、桥头堡或其他对桥梁有景观制高作用的构件。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CI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窖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城市景观元素可采用举证式的设计方法。

绿化:包括骨干树种的选取、绿化造型图案设计;

亮化:包括灯色的分区以及亮点分级。

桥梁景观CI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为桥梁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涵盖,只不过这些内容分散于各专业工种之中。桥梁景观CI却将分散于各处的影响形象的因素提取、整理并作统一的设计组织,这是其创新之处。因此桥梁景观CI提出的整合桥梁形象组件的思想对塑造桥梁总体形象具有方法论意义;虽然桥梁景观CI的操作与实施是桥梁建设与管理中的新课题,但桥梁景观CI的成果中包含很多可以定型化与量化的因素,这将有助于桥梁景观的管理与实施

4、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3)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第7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主要包括旗帜、楼体巨幅装饰、桥梁装饰、户外广告等。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借助新闻传播渠道,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工具,根据新闻传播原理对受众进行城市形象和景观宣传。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首先了解新闻传播的原理。然后再来说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闻传播过程。

新闻传播与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的传播者要想进行有效的传播来影响受众,必须经过确定目标受众、确定传播目的、设计信息、选择传播渠道和决定传播组合的过程。城市景观传播必须一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受众可能是个人、群体、特殊公众或一般公众。目标受众将会极大地影响信息传播者“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何时传播,何地传播,谁来传播”的决策。当确认了目标受众及其特点以后,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确定通过传播让目标受众达到什么样的反应。明确了传播的目标以后,城市景观传播者就该进而制定有效的信息。之后,城市景观传播者必须选择有效的新闻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新闻传播渠道。最后,新闻传播组合的各个元素配合才能协调一致地传递统一信息。因此,在对城市景观的新闻传播中,传播工具之间必须相互整合并配合使用,这样才能收到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

城市景观设计传播渠道可分为人员渠道和非人员渠道。人员传播渠道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非人员传播渠道就是传递信息无须人员接触或信息反馈的媒介。包括媒体和事件。媒体是由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子媒体和显示媒体(广告牌、指示牌、海报)所组成。事件是短时发生的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总和;同时,事件也是其发生时间内环境/设施、管理和人员的独特组合。综合事件的规模、目标受众及市场、媒体类型覆盖面等标准,可以把事件分为重大事件、特殊事件、标志性事件和社区事件等。

归根结底,城市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城市景观的定位,对城市景观识别系统中各要素的整合。在城市景观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首先考虑提炼出城市的理念识别。城市理念识别是整个城市景观识别系统的核心。这种理念识别要求城市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设计保持与此理念的一致,同时又要求这种理念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理念。城市理念的完善与确定是城市景观设计与识别的精神所在。总之。城市景观设计就是确立一种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架构城市独有的文化系统。

新闻传播视角下的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思路

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其间综合利用了多种新闻传播工具进行了准确的新闻传播定位。首先,北京奥运景观设计是十分明确的。之前,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主题曾经是“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惊喜”,并没有明确地反映北京的竞争优势。而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新北京,新奥运”的主题词则更好地表达了对于北京未来发展及举办奥运会突出“新”意的明确态度,为城市景观设计明确了思路和方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境外传递城市也根据《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景观技术手册》及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其次,北京奥运景观设计表现得十分集中和紧凑。城市的景观设计应该是对城市形象的高度提炼,或者强调城市的最突出的特色。如果一个城市过于宣扬自身的多种形象,就势必导致公众的混淆。在奥运景观设计中,从飞机场到MPC,再到场馆,北京景观工作全面统一铺开,依靠社会人才的优势和智慧组织了很多服务商共同完成奥运形象景观。奥运景观内容包括了绿化带、花坛、路灯、旗帜、标语标识牌以及城市雕塑等在内的城市景观。北京市环境建设指挥部还组织了设计单位和相关专家按照规划对各个景观进行深化设计和景观的全面制作。最后,北京奥运景观设计的成功表现在其特色性上。奥运景观首先要体现奥运元素,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要求,北京奥运会城市景观所使用的奥运标识在颜色、造型、体例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字体、倾斜角度都有很详细的规定,在体现奥运元素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北京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千年古都的风韵。奥运设计方案以火炬接力标志、主题口号、核心图形和色彩为基础,以风纹、祥云为创意来源,与北京奥运会景观系统协调一致。奥运景观设计方案视觉效果独特,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富于时代特色,例如北京奥运会上,火种灯的创意源于古典、华美的中国宫灯,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充分传达出了奥林匹克圣火所象征的神圣与纯洁。

今后基于新闻传播视角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

注重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园区的形象塑造、功能区建筑形象设计、城市夜景、城市重要节点和城市质点形象设计等。今后在城市景观视觉理念识别和设计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明确城市形态和布局特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要考虑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自然条件,选择好城市形态。其次,应当创造特色鲜明的节点空间城市中的节点空间,如城市出入口、广场、主要道路交叉口、商业街区、历史街区等。再次,突出城市的绿化特色。城市绿化要和城市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绿化树种的选择、绿化轴线的设置、公园绿化和广场绿化等的巧妙安排,创造景随步移的绿化景观。最后,突出城市建筑和景观特色要认真研究某一地区的建筑特征和传统。

分析受众心理态度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活动,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标准或表现程度。城市景观设计效果首先是认知效果。主要表现在受众对城市景观的表层认识上,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为了给受众传播第一印象,应当从信息是否适合受众的需要、信息刺激的强度和对比度、信息的新鲜度等方面人手。其次为情感效果。情感效果是在认知效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取舍。在城市景观设计的传播中应注意掌握受众的心理和愿望,使城市景观设计易于启发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再次是态度效果。态度效果是受众在主观上所持有的内在倾向性,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由具体的情感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最后是行为效果。行为效果是受众接受城市景观设计信息后在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是传播最高层次上的效果。

第8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第9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范文

首先,户外广告作为一种景观实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户外广告作为现代景观系统中城市商业景观的代表,其形式上已超越了传统二维广告牌的形态,成为了一种空间上的视觉艺术,其内容也随着广告主的更换而不断变化,这使得户外广告成为城市景观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成员。

其次,户外广告作为景观元素,具有标志性特征。凯文•林奇把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归纳为五种元素,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1]户外广告由于其多样化的特性以及其信息传播的需要往往成为吸引注意的视觉中心,所起到的标志性作用使人们对所处的场所有了新的认识。

近几年,我国户外广告铺天盖地的发展使得城市出现前所未有的影像密集,有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了《谁污染了公共空间》一文,对户外广告提出了批判。当然,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城市建设很少把户外广告列入规划中来,户外广告业亟须整合等。从广告设计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设计者景观意识的薄弱是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了与环境的协调

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缺少对户外广告的规划,户外广告往往是后期添加到建筑或其他景观上的,如在建筑的立面或顶部安置广告牌,屡屡出现破坏建筑造型和结构的现象。孤立的添加式设计导致了户外广告与周围其他景观在形态、色彩及材质上的不协调。

(二)削减了城市形象特色

每个城市的景观应当是由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形成的独具风格的景观。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里,由于户外广告表现形式大同小异、缺乏个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形象的识别性。

(三)扰乱了景观的秩序

城市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特点,混乱的建筑楼顶广告似乎“扯破”了城市的天空,优美的天际线荡然无存。另外,户外广告不适宜的比例和尺度关系,视觉信息过多过滥等也造成了景观秩序的混乱,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视觉负担。

(四)破坏了城市的生态景观

为了商业街户外广告亮化,不惜砍伐道路两旁的树木,破坏城市的绿化;广告牌遮挡建筑物内的采光;在居住区设置夜间发光的户外广告造成光污染等,这些行为都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户外广告设计中景观意识的体现

户外广告的发展显示其不可避免地大面积地影响城市景观,形成了对城市景观的再创造,这二次创造的结果建立在专业人员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

(一)整体性意识

“如果有人敲你的房门,你打开门让他进来,恰巧一阵风也随之吹入,回荡在房内,吹动了窗帘,同时引起更多的飘动,视觉很像这件事,得到的视觉效果经常要比预想的多。”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孤立的个体,人们在与某一户外广告产生视觉接触的时候,同时接受的是目视范围内所有景观的整体感觉和意象,每一个户外广告个体的表现牵动的是整个视觉链上所有要素,表现为在户外广告各视觉要素设计上,其具体方案应建立在实地环境的考察基础上。形态要素设计应参照包括户外广告所依附的媒体的形态、所处空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形态等,例如巴黎街头建筑物上的Benetton广告,采用旗帜的形式,垂直于建筑立面,既保留了原建筑的完整性,又使得画面富于动感变化效果(图1)①。

色彩要素设计应本着适度对比、整体调和的原则,兼顾周围环境色彩及城市色彩规划要求。色彩作为“第一视觉”在维护景观视觉协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城市色彩的统一识别性是城市景观整体美的表现之一。欧洲一些国家十分重视城市的色彩规划,如巴黎出于对城市色彩的强制性保护,色彩管理部门规定限制建筑物二层以上设置店招和广告,即使有也要采用与建筑相类似的色彩;一些全球连锁机构的店招不惜被要求调整一部分企业标准色以适应城市景观的要求。

“有机整体”和“相互协调”应是户外广告设计整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对可视范围内所有元素进行全局性把握,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保证新的设计和原先的环境达成某种关联,维护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二)个性化意识

如果说整体性给城市带来了“可读”、“可感”的景观,那么个性化则是要求户外广告赋予城市景观吸引力,使得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具有识别性。

城市的景观密集度大,环境相对拥挤,加之人类天生就对晦涩复杂平庸的事物有所排斥,不自觉地会过滤掉这样的视觉信息,况且人们通常是在行进中偶然的状态下接触到户外广告,因此户外广告从表现形式上应求简、求变、求新。首先造型要简洁流畅,画面中尽量避免需长时间阅读的文字信息,多采用直观完整的图形,避免复杂的图文编排。据调查,公交车身广告由于不停地处在流动中,以60%的消费者留意率遥遥领先于其他户外广告形式,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LED电子显示屏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使户外广告呈现出多样的动态效果。户外广告的造型可以结合广告本身的内容采用异形、立体的甚至实物模型的形式(图2)[2]。

户外广告的个性化意识还体现在对当地的地域文化风格的表达和传递。在商品经济的社会状态下,户外广告对商业化、效益化、现代化的追逐极易形成急功近利的快餐式的设计样式,直接的后果就是景观个性特色的丧失。通常,城市的景观风格与其内在的文化性格应是统一的,这样才能获得对内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外的“身份识别”。[3]然而我国很多城市的户外广告设计没有重视这一点,如南京夫子庙地区,“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小品特色很浓,但与其相对应的户外广告却没能体现出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其实,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已根植于当地百姓的心中,内化为市民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挥之不去的情结,在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提炼、重构和再创造基础上的户外广告设计才是真正深入人心、具有亲和力的,能够被认同和接纳的。

(三)场所体验

人们对景观含义的理解从单纯的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景色、景象到冲破了“观”的局限,强调人的场所体验。场所注重人的需要和体验,在场所中景观与人、物、我一体。在对景观含义不断深化认识的同时,人们建造着寄托自身理想和愿望的生活场所,追求着天地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4]人能否在户外获得良好舒适的感觉取决于是否获得良好的场所感,现代户外广告的设计在对受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重塑着人们的场所体验。体验是一个从感官到心理的过程,户外广告的尺度、色彩等有意识设计能够改变人的视觉体验,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于户外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户外的生活方式。当然,对场所是优化还是弄巧成拙完全取决于能否对视觉要素合理运用。对场所体验的关注体现在空间的尺度性把握,强调设计的人性化,尺度依赖于视觉作用,尺度感是人们生活中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感知标准之一,在户外广告设计中,通过一些视觉手法的运用,能够改善空间的状况,创造适宜的尺度感,给人更为理想的场所体验。例如位于南京的广州路和上海路交叉路口的某路牌广告就是一个通过户外广告改良空间的成功案例(图3)①。该广告牌所处的位置原本是一座小山丘,广告画面上设计了两个站在山顶拿着望远镜对望的人,人物大小远远超过了正常人的尺度,画面的远景是大海,广告牌主要的受众来自对面上海路下坡过程中的车辆和人群,当人们迎着广告牌而来的时候,感到视野开阔、心情舒畅,缓解了原先迎面的小山丘造成的压抑堵塞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广告画面中人物的超大尺度设计和人们对于大海的视觉经验给人造成了视错觉,从而起到了优化人们的场所体验的作用。

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方式,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方式。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需求增多,渴望能够与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人对外界的体验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将现代传媒定义为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延伸,印刷媒介诉诸人的视觉,是人眼睛的延伸;广播媒介诉诸人的听觉,是人耳朵的延伸。随着多种媒体形式的挖掘和科学技术的支持,融视、听、触各种感官综合体验于一体的户外广告形式成为可能。一些公共设施类如候车亭、电话亭,公交车广告以及可与人近距离接触的户外广告应充分发挥其特殊的媒介优势创造参与和互动的方式。

户外广告设计对人的场所体验的关注是颇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能够使户外广告得到人们的主动认同和接受,人们在户外广告所营造的场所内找到某种定位,减少陌生空间给人带来的无所适从,使人对场所产生归属感,人与景观真正融为一体。

三、景观意识下户外广告设计的发展途径

对一项具体的设计工作来说,掌握越多的设计资源就意味着完成的设计作品越趋向于成熟和完善。景观意识下户外广告创意设计的途径是积极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环境中一切有价值的资源,适时适地借用环境要素,发挥视觉设计在空间中的能动作用。遵循“巧于因借”,体现了对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户外广告设计实际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内平面设计的范畴,而成为跨越平面和空间界限的预想和规划。[5]

由于户外广告和景观之间不可剥离的关系,以及随着人们对城市形象及城市空间质量关注的加强,当各种新技术与户外广告的视觉要素融为一体时,我们将会看到能不断地体现科技与艺术理想结合的新的景观形态;户外广告的盈利和功利色彩将被淡化,将会越来越重视公共精神,更加注重形象的树立,更多地体现隐藏在商业背后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梦想,体现其对社会生活非物质层面上的引导作用;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更趋向于多样化和艺术性,“当设计逐渐朝着艺术靠拢时,它更能紧扣人们的心弦,成为发自个人内心并且震撼他人心灵的力量”[6];户外广告的创作设计及实施过程将积极而细心地体现环保的意识,维护城市生态景观的平衡发展。户外广告更换频率快,意味着对资源的消耗也大,未来的户外广告设计如何体现景观的生态意识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