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如何开展法制教育精选(九篇)

如何开展法制教育

第1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围绕如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政府如何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如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有教育工作经历、有较强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并把教育工作的实绩作为各级党政干部政绩考核以及选拔干部的重要内容等。

如何完善和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年度考核评估制度,健全对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切实转变职能,建立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和执法监督制度,从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制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执法监督,规范教育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坚持督政为主、督学为本,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如何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如何坚持依法治教,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等。

社会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如何形成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教育和相关部门如何重视与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和维护稳定机制,确保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和高校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建立教育发展激励机制。新闻媒体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先进的教育观、科学的人才观,着力营造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等。

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如何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财政预算和决算时,如何做到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至2个百分点,尤其是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之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比例能否达到20%,每年省本级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能否按年初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安排教育经费。能否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部门如何研究制定与落实教育债务化解办法,在严格制止新债的基础上,优先剥离并化解“普九”负债和高小负债。各级政府如何依法建立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等。

各级政府能否明确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能否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教育的比例;能否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能否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培训经费。能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捐资办学。能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

各级政府能否建立公平公开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调控和导向作用。能否公开政府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增加透明度。能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健全教育金融信贷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能否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否规范教育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能否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等。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方面

各地如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发达地区支援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城市支援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如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收费标准,制定合格学校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组织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援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立中小学维修、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如何合理调配师资力量,稳妥调整学校布局,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依法将城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学校配套建设办法,新建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如何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调整高中布局。如何加快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城市以社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如何鼓励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何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如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坚持依靠企业行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各类企业如何加强对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高等教育若干领域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如何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积极支持其他若干所骨干高校建设,使其整体水平或若干个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学校,使其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大力培养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快我省由人口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转变,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素质教育如何推进

能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各学科教学中。能否坚持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良好品德、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地方文化常识教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健康第一”,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有关部门是否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积极办好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建立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的合作教育机制,帮助和引导家长注重培养子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良好品格与行为习惯,并以身示范,构建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促进子女全面发展。各地是否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

能否强化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优化学校及周边育人环境。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情况。能否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各类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否积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出版、传播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凶杀、暴力及有色情倾向的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如何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构建符合我省教育发展需要的、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情况。

实施高校“河南学者计划”、“高校优秀人才计划”情况如何,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遴选和培养工作是否扎实进行。实施高职院校“优秀骨干人才计划”,加快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情况如何。是否重视实施基础教育园丁工程,重点抓好特级教师、教坛新星、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及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

是否制订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是否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是否以远程继续教育网络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是否建设了教师培训基地。是否着力提高教师和师范院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语言文字的能力,把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的重点。

是否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是否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是否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是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

是否依法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否建立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教师特殊岗位津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制度。是否努力改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否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新闻:高等教育如何围绕我省“中原崛起”战略计划的实施,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如何根据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定位,积极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急需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政府和社会如何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如何支持高校研究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各级政府能否加大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资助比例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生助学贷款代偿机制,落实“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是否能够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建立统一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能否引导与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能否落实失业登记、创业扶持、小额贷款、档案托管等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及时顺利就业。

根据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城区学校是否实现了教育网络“班班通”,农村学校是否实现了“校校通”。是否着力提高学生、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

是否能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女童、残疾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第2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研组长;引领;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472.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51-04

校本教研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认真观察各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深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活动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意外收获”。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校本教研如何才有实效?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该如何引领校本教研?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活动计划不周详

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计划仅仅是工作安排而已,主要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引领和统筹安排。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这些明显暴露出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2.组织管理不得力

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是在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本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请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哪些习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简单说说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我们认真观察其效果,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没人认真听,他们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还有点收获,有时还会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3.研究问题不突出

校本教研中研究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大家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4.检查督促不到位

大家都能认识到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活动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信息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格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目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仍不到位。

5.评价体制不健全

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做的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选一下,颁发一个优秀教研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提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校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所有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校本教研的引领

1.科学规划,计划周详

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中学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采取层层递进的原则,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应该指导学生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确定教学进度及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能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强化学习,确定方向

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每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同时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和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

3.细化措施,落到实处

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用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现就这些措施进行简要的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有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也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次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校本教研中不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委托一位老师找一套试题就了事。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要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个性特征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应该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第三,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都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开始,组长都应该根据学校和本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4.系统管理,注重帮扶

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即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的“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教师的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改变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因为对校本教研的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还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就是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组。这个督导组可由本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可监督,又是学习,形成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

5.过程引领,科学评价

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组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注重评价,以评价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的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一文.何为校本教研[J].宁夏教育,2005(4).

[2]李敏.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何灿华.校本教研究竟难在哪里[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4]郭敏嘉.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第3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灾区中学生生命教育法制教育

一、灾区开展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意义

5.12汶川大地震500多天后,发生于北川中学的一起少年杀人事件令人深思。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高一男生,因迷恋网络暴力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产生厌学、自卑心理,甚至萌生了“杀个人,就不用上学了”这样荒诞的念头,最终他因杀害品学兼优的同学,自己锒铛入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校园暴力事件,凸显了震后灾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中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的缺失。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屡屡出现的校园暴力案件对在校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积极正向的教育目标导向的实现。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各行业各部门都进行了深刻反思,希望通过多种渠道的努力提醒人们关注这些脆弱的心灵。例如2004年3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加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旨在从政策层面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综合保障机制不完善、课程设置零散、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等问题。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如何将二者的核心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重建,仍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作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心理援助绵阳工作站的一线心理学工作者,在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近两年的灾区心理援助的工作中发现,对灾区学生仅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灾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视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中还必须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养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灾区青少年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利益。这两方面的教育从哲学层面讲都是一种人性价值观的体现,一个立足于倡导、一个立足于维护,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对震后灾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具有重大的意义,要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到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

二、国内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近十年的文献综述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我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校教育实践领域的成果不断涌现。

1.从生命教育这个领域来看,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生命教育兴起及发展的研究综述。这一方面主要是介绍生命教育在国外兴起及逐渐发展的过程。

(2)对于生命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辨研究。

(3)生命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及方法探索,尤其是对于学科教学的渗透与结合。

(4)生命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5)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生命教育研究,例如自杀、他杀及其他犯罪类型,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青少年。

(6)针对地震灾区心理重建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这一部分由于开展时间较晚,所涉及的更多是理论成果。

2.国内法制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制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

(2)不同类型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实施对策研究,其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包含一些职业教育的学校类型。

(3)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但这方面涉及的学科很少,如语文、思想政治教育,且主要是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

(4)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相结合的思辨性研究,旨在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也较缺乏实证研究。

(5)针对社会其他人群的现状和实施对策研究,如农民工、教师、社区服刑人员等。

3.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内容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各自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涌现,但将两者的理论体系有机结合的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以地震灾区的特殊情况为背景,如何整合二者的研究更少。

三、在灾区开展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以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研究为基础,以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在灾区多所中学开展一系列旨在提升青少年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说,这些实践活动是以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为依托,建立一个活动平台,以学校日常教学和课外教学为途径,面向群体和个体等多个实践对象。

1.在灾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理论体系结合的研究。将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已有成果,以地震灾区的特殊情况为背景进行推广和整合,探索一条两种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素质教育之路,使灾区青少年树立一种良好的人性价值观,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贯穿到灾区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具体而言,是以实践为基础深入探讨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思想内涵,系统梳理和发掘两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策略经验,以及这些措施对于地震灾区的推广性和有效性。

2.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选取地震灾区多所中学的部分班级和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渗透的试点,以语文、思想品德和历史等学科教学为平台,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及法制教育内容。同时,分年级构建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目标体系,初一至高三年级教育目标,内容分层递进,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意识。将二者贯穿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自主管理、科技教育、环境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

3.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从学校、班级、学生个人三个层次上开展以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这个层次上而言,可制作宣传标语、展牌和教育文化长廊,开展全校性的文艺宣传活动,举办法制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同时邀请相关的专家,组成宣讲团进行“阳光助教”活动,组织灾区学生与在押青少年犯面对面交流,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少年法庭”等活动,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班级层次而言,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法制文艺节目,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学生座谈会等;从学生个人层次而言,寻找优秀个体代表,结成“一帮一”的对子,通过博客、短信、日记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同时结合社会力量的援助拨专款印发“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画册、相关影视光盘,引导广大灾区学生提高“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4.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家庭——学校”合作的实践活动。在灾区学校中随机抽取一部分有条件参与实践活动的亲子家庭,以“伟大的生命”为主题开展工作坊,让学生们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理解父母养育的不易,也让家长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教养方式,从而使亲子双方形成对生命的尊重感和价值感。同时利用一些团体辅导技术让家长能更有效地参与到生命教育中去,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同时,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穿插在主题工作坊的活动中,以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典型案例为契机,以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为途径,让亲子双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

5.以“如何保护生命”为主题的生存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在各种灾害及突发事件中的生存技能。和公安、武警等部队部门联合开展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们掌握如何避免在火灾、溺水、触电、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中保护自身安全,培养自我防护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

四、结语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的发展理念,其中也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在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都缺少生命意识的教育,这种缺失会导致青少年漠视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甚至任意粗暴地践踏生命。北川少年杀人事件这个惨痛的悲剧再一次警示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时,还必须重视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将法制教育建立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将“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这样的主题思想贯穿到灾区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倡导生命的价值以及提升生命的质量,使灾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走向更高、更完善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

2.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

3.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论坛,2009,(2).

4.陈群辉.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第4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继续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是继续教育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主题,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质量年”,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和价值功能阐释

(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

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强调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中心地位;机制是系统的内在表现方式,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具体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和政府基于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而确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机构设置,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等;继续教育机制是指继续教育系统内外主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如继续教育教学社会评价机制、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借助“互联网+”发展机遇,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健康持续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价值功能阐释

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同,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教育发展阶段,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整体素质的差异,各国继续教育侧重的对象和重点各不相同,方式方法手段也不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的特定历史阶段,创新继续教育体制的重心在于加强依法治教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创新开放教育办学体制,强调权力配置和规范管理的法治轨道,现阶段的重心在于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机制的中心在于继续教育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价值与功能检验,强调继续教育投入与产出、效果与改进的价值功能,现阶段的重心在于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社会评价机制[2]。无论是继续教育体制创新还是机制完善,都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的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迎来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到来,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传播到新世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而言,这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是信息爆炸式渗透,QQ、微信已经渗透进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的传递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带来教育信息化,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基本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广大城乡的终身教育网络,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加速知识的传递,拓展学习的内涵。创新继续教育发展变革,必将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适用的学习资源和便捷、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3],丰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涵,推进国民终身教育的理念的传播和渗透,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继续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与之相伴的是普通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校本科生就业困境重重、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等诸多社会现象。就业压力带来沉重的生存危机,日常工作和加班占用劳动者的绝大多数时间,使得普通社会个体通过系统的继续教育方式获取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常见的继续教育模式仍然以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函授、业余等学历教育为主,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每况愈下。由于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后、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缺失[4],基于社会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仍侧重学历继续教育,以拿到学历证书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忽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重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忽视农村新农民教育培训,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农民继续教育的县级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主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5],严重阻碍广大农村地方的继续教育推进与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传统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传统教育的生源和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普通高校的成人脱产学生大幅减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函授等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大量涌现,而在新的“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创新工程。互联网缩短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时空距离,使得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个体能够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获取知识成为可能。“互联网+”削弱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支配地位,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很显然,现代继续教育并非是杂乱无序的个人自我学习,具体应该采取何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开展系统、有效的继续教育,如果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学习者和管理者之间通过何种纽带形成固定的学习关系,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办学体制的忽视削弱老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

办学对象中的主体遗漏和缺失是办学体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是我国现代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于老年人群体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城镇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管理明显走在农村老龄人口的前面,老年大学的办学形式也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相比较而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地区更多地体现为手机的普及,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其他继续教育功能却依旧停滞不前。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国家出台各项老龄社会政策方针,很显然,必须依托于接受过继续教育、具备一定知识理解能力的社会个体方能更好地落到实处。现实情况是,广大农村的留守老人基本社会保障都缺失,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农村留守老人自杀问题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更何谈面向农村老人的继续教育。

(三)评价机制的不足影响居民市民化的转变进程

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继续教育推进的实际效果,是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是对继续教育功能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目前,全民终身教育理念已经伴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推进在城镇社区广泛地渗透,城镇社区的继续教育培训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知识储备,形式多样化,且内容涉及面较广。但是继续教育的实际效用不是仅从表面的活动数量来衡量的,从教育效益理论的角度来评述继续教育的产出,就要构建系统的继续教育评价机制,而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育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现有的继续教育活动是否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否有效地推动城镇居民市民化的进程,是否有效地提升整体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基本素质。仅仅流于形式的花哨活动,应付各级检查的样板工程,只是虚幻表象,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四)发展机制的缺失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可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旧农民工的自然更替,传统的以清除文盲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停滞不前,没有为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手机和网络已经在城乡普及,为青壮年农民接触新闻资讯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究竟应该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仍是未解困局。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停滞不前,农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相遏制,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业从业人口日益贫乏的现实语境下,缺乏针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平台和资源,制约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

四、“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教,管办评分离”[6]。加强依法治教,具体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即必须形成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继续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继续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系统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依法治教,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既是创新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继续教育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强依法治教,必须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提高继续教育依法治教意识,转变继续教育管理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统筹规划,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创新管理路径,通过法律的手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创新。新阶段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加强依法治教,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通过立法规定继续教育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构建以继续教育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继续教育结构、功能、运行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体制,形成适应时展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措施,双管齐下,形成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法治实现路径。

(二)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

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而开放大学则是推动社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最重要实施者和操作载体。依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设必须推进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创新与改革,立足日益严峻老龄社会的国情,发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建立适应成人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根据《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目前应尽快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互联网+”语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提供思路,指引发展,最终建成建立开放型、交融型和联合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新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必须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精神,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更加倾向灵活互动,更加强调资源开放,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关注转型发展。现阶段,创新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是发挥互联网优势的重要举措。各地区要适应人口流动变化时代特点,推动灵活学习,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内容,制定出台指导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建设的框架性文件,开展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试点,全面打造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学习平台,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

社区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物质基础不断积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日趋丰富,城镇社区已经具备相对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平台和场所,精神产品的提供成为社区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互联网技术推进社区居民继续教育更加快速地发展,部分地方社区建立社会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教育“三社”互动的发展机制[7],创造有利条件,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辅导、学习公平、学习评价等均提供充分、便捷的平台。现阶段,创新和完善社区继续教育体制,必须推动社区居民继续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首先,社区应及时出台适应本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统领社区范围内的长期继续教育工作,确立社区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前提。慕课、微课课程的出现,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如果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出台相应的社区继续教育指导性规范,必将推动社区继续教育有序、有效地发展,并服务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指导社区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必须通过考核评价机制予以衡量评判,构建符合市情特点的社区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据此不断完善进步,改革创新。最后,通过持续宣传活动,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投票,选取典型案例,公开透明,树立榜样,丰富社区继续教育活动的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引领社区居民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建设“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本身变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8]。深化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必须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民增收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劳动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在受教育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增长程度上,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上[9]。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型农民成长、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要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创新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包括农民创业技能教育机制、农业技术实施应用配套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监督机制、农民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等。首先,应打造专门面向农民的创业技能平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推送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课程,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制订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学习;其次,要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对农民技术实施与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辅导解答,强化继续教育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和实际效能,为农民增收提供现实的技术支持;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培训实施推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综合统计,持续跟踪调研,检验教育培训对农民增收创新能力的实际价值;最后,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搭建农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动平台,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智力支持、资金保证、技术援助、共建协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创新。

作者:周德军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69-72.

[2]蒋海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评分离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58-60.

[3]王振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75-179.

[4]杨学祥,张魁元,侯建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6(1):3-6.

[5]靳卫东,徐银良.“以县为主”体制和“新机制”的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改革绩效评价[J].当代财经,2015(12):33-45.

[6]万嵩.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4(6):8-12.

[7]余善云.完善体制机制助推重庆社区教育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5-38.

第5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深度和广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21-02

引言:我国提倡依法治国,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知法、守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法律知识。老师要运用合理地方式,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

1.依托教学内容,科学导入法制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赖于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从教材中挖掘法律因素,并把握这些因素,合理开展法制教育[1]。比如说,在学习"千克和克"一章时,老师可以用天平进行教学,一边指导学生称出一千克重量的物体,一边告诉学生:天平代表了公平,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以后的工作中,都始终要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心中那杆秤的平衡,这样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社会;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老师可以以国歌为背景音乐,用国旗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开展《国旗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可以以我国的国土面积为例,并通过提及、问题、南海问题等,向学生讲授《宪法》中有关国家的法律条文,让学生树立我国领土不容侵犯的观念。将法律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法律内容,让原本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变得形象、生动,增加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2.结合课外活动,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开展法制教育[2]。例如,在学习"统计"一章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回家之后统计一下自己家中一个礼拜所用的垃圾袋的数量,一个月的数量,一年的数量……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再结合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再适时地参与,为学生讲授《环保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回去统计自己家一周、一个月、一年的用水量,再结合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可以借机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短缺情况和开展水资源保护的迫切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3.注重教师素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法制观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者,必先做好表率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心甘情愿听取老师的教导。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老师每天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家长都要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老师时时刻刻都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3]。比如说,每天将自己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净、整洁,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在上课时不迟到、不早退,让学生明白遵守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细心地教导学生,不随意谩骂、体罚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宽容、平和也是一种素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老师要在保持对自己严要求的前提下,再去向学生灌输法制知识,要求学生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和规范来管理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样言传身教的方式比每天向学生讲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首先要确保教师要具备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否则如何准确地对学生发展法制教育。培养教师法律素养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说,最基本的是教师要熟悉《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进行法制学习,或者是请相关法律人士来学校做讲座。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法律素质,才能让教师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4.确保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适时有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其重点还是数学教学,而不是法制教学,老师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把握住教学重点,不要顾此失彼。"渗透"一词表明法制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而且法律的涵盖面非常之广。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将大量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法制学习,又占用了大量数学教学的时间,导致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下降。同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基本的法律知识,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健康成长,并不是要让他们精通法律。而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把握好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有效地接受法制教育,又不影响数学的学习。

结语:法制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法制教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学校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在小学数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从教学内容、课外活动、教师素质多方面入手,将法制教育贯穿到数学学习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控制好法制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兆洋.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探究――试析道德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4):33-36.

第6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突出 注重 创建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38-01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基本行为要求,洮南第四小学少先大队不断探索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一、教育突出主题,形成序列

《活动纲要》指出:早会教育是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第四小学少先大队要求各中队利用每天早晨第一节上课前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主题实践教育,每天的教育内容由少先大队辅导员制订计划,并把每天的教育内容发放到中队辅导员手中,学校督促检查。教育内容有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文明礼貌、心理素质等。1.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物。2.识记常识。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手一册《弟子规》,教育学生认真诵读、熟记并遵守。3.教育学生上课如何听讲,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如何预习等。4.早晨见到老师、同学如何问好,回到家里如何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家里来客人时如何打招呼和如何到别人家里做客,等等。5.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使用文明语言,绝不能以大欺小。6.教育学生爱劳动,认真做值日。少先大队每周五对各中队每天开展教育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评价并及时反馈。这种教育形式,我们做到了坚持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并收到了实效,深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二、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班队活动

为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学校有校训、校风,各班有班规。各中队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少先大队还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各位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早到校每位班主任都能走到学生的前面;班主任都能积极带领学生上好两课、两操、两活动。并且,每个班级在进门处都张贴了本班的班规,使学生有所遵循。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均由学生直接参与管理。每周少先大队都进行“星级班级”评比,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总结、表彰,并发放星级奖旗。

三、创建书香校园,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书香是打造学生思想素质的精神家园,是我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品牌工程。学校新建了教学楼,装备了微机室、多媒体电教室、校园电视台、健身房、电子备课室、塑胶跑道等,各种仪器设备、图书均达到或接近省级标准,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均有藏书几百册,而且图书种类可谓琳琅满目。教学楼焕然一新,教学楼的二楼设为读书长廊,在读书长廊里,墙壁上张贴的是师生们精心设计的书签,每个书签上都标明了师生的读书心语。并且,每个楼层的转角处都有各班精心设计的小书架,有的是挂在墙上的简单的书架,有的是落地的书架,各班的书架可谓是样式新颖,美观大方,每个班级的图书均有几百册,各种图书都整齐摆放。学校每周为各班专门设计了一节读书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自由阅读、互相交流。为了资源共享,学校还设立了活动图书箱,就是各班级的图书轮流阅读。我校每年都举行为期一周的读书节,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学校开展了红领巾图书超市、读书汇报、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除此之外,我校还坚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如开展谱曲唱古诗、游戏说古诗、摹写改古诗、朗读、书法、美术、手抄报、板报、手工制作、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我校还开设了作文、书法、手工制作、趣味数学、故事、舞蹈、美术、英语等特长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特长的课堂。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四、加强社会教育,搭建素质教育的桥梁

加强社会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校和市交警队、市烈士陵园、市光明派出所、市关工委等单位,建立了少先大队教育活动阵地,并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利用传统节日或重大纪念日到校开展教育活动。如在雷锋纪念日,宣传雷锋事迹,让青少年了解雷锋、学习雷锋;清明节,讲英雄的故事,并带领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纪念馆;定期聘请交警大队辅导员到校宣传知识法规,同时举行交通安全知多少知识竞赛等活动。今年暑期我校为了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以使学生随时、尽早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开展了夏令营系列活动,如到预备役参观军事武器;到郊区参观农作物,了解农民的艰辛,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等,教育学生珍惜粮食;到消防大队观看消防队员的演练;到洮南金塔集团通过科技人员的讲解了解辣椒的作用;到第三毛纺织厂参观工厂生产的机器和工人织布等活动。

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力量。使广大少年儿童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展开视野,实践体验,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7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1、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什么?

答:群众路线。

2、当前,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什么?

答:“四大考验”是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危险”是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

3、如何认识在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答: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4、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5、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答:为民、务实、清廉。

6、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反对的“四风”具体指什么?

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7、教育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如何安排?

答:2013年下半年开始,自上而下分2批开展,2014年9月基本完成。第一批为省部级领导机关和副省级城市机关及其直属单位,中管金融企业、中管企业、中管高等学校;第二批为省以下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具体到每个单位,集中教育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

8、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讲求实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领导带头。

9、提高群众工作“四个方面能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调查研究、掌握实情能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能力。

10、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抓好哪几个环节?

答: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

11、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何时召开?

答:2014年1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开。

12、如何认识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直接关系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推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13、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4、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对象有哪些?

答:教育实践活动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第二批活动重点抓好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突出抓好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注重抓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基层组织。

15、如何确保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答: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活动成果经验,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发扬认真精神,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讲求实效,更加注重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更加注重聚焦“四风”、解决问题,更加注重敞开大门、群众参与,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更加注重上下协力、衔接带动,更加注重严格要求、真督实导。

16、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上下联动抓问题整改?

答:第一批活动单位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继续深入抓好整改,以落实到基层的整改成效检验活动成果;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整改的问题与需要上级帮助解决的问题衔接起来,以上带下、以下促上,动真碰硬、攻坚克难,持续用劲、步步为营,确保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大多数人满意。

17、中央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制度建设有什么要求?

答: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四风”问题,建立健全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制度规定。注意把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出台的制度和办法承接好、贯彻好,防止简单照搬照抄、重复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提高党员、干部依法按制度办事意识,加强督促检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视制度的问题。

18、中央对分类组织实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有什么要求?

答:分类制定实施方案。县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紧紧扭住解决“四风”问题。县以下单位要突出服务群众。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要注重采取小型业余分散的方式开展活动。流动党员参加活动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为辅。可采取送学上门等方式,组织离退休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参加学习教育。

19、如何准确把握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目标要求?

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以补精神之“钙”、除“四风”之害、祛行为之垢、立为民之制为重点,推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20、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组织专题学习?

答:制定切实可行学习计划,做到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四落实”。紧紧围绕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分专题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党委(党组)至少召开1次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至少召开1次专题学习会,单位至少举办1次党员集中学习交流会。

21、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怎样抓好执法监管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的分类指导工作?

答:市、县(市、区)党委要会同上级主管部门,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机关部门要发挥行业系统优势,加强对口指导。国家安全、国土资源、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单位,要加强领导和督导,认真抓好下属单位和分支机构教育实践活动。

22、基层党组织如何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答:扩大党的组织、工作覆盖,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服务。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群众的功能水平。运用驻村联户等有效载体,建立健全经常性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落实关爱基层干部政策。

第8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法教育;队伍管理;加强监督;宣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首要途径是开展普法教育,使“法”入人心,达到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进而形成能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目的。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普法教育也日益显示出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与地位。就现实而言,在我们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流于形式、限于表面的现象,为充分、有效地发挥普法教育的职能作用,笔者对“如何提高普法教育有效力”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应从加强普法教育队伍的管理与讲究并改进普法教育方式方法两个方面着手。

关于如何加强普法教育队伍管理

“为政在人”,任何一项工作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普法教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首先决定于普法工作者的自身法律素质。普法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是指其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的法律精神要素,其自身的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普法教育的效果。在一个国家,执政党能否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要保证法的及时贯彻执行,第一环节就是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先学法、知法、理解法,下一步才能在民众中进行宣贯、教育与引导。因此,提高普法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不可忽视。以下四个方面是提高其法律素质的必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想坚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使各项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真正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要明确(1)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现代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经济才能稳定发展,社会进步才能有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2)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高于任何个人意志的权威;(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在国家法律的庇护下,有权用法来维护个人权益。

(二)要自觉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我们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经济的运行,把经济运行纳入规范和法制的轨道,保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的真义,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的法治观,是提高普法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的关键。

(三)要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法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但仅靠国家强制力是不能实现法所蕴涵的全部价值的。真正能确立法的权威地位并保证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不在于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们能理解并接受现行法律制度,在于人们对现行法的态度。有些普法教育工作者虽身负重责,却对法律缺乏应有的信仰,缺乏为法律献身的精神,因此而产生影响普法效果的巨大障碍。作为一名光荣的普法工作者,只有树立起坚忍不拔的正确意志与信仰,才能使普法工作顺利开展,并见实效。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在开展普法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相应的普法工作监督检查机制,促使普法工作深入有效进行,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轨道。在立法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建立具体的普法工作机制,形成计划、组织落实、指导帮助、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具体制度,确保普法教育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并以此来督促、检查普法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执行情况,帮助其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还通过监督检查机制促使其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担起开展普法教育的重任。

二、加强普法队伍建设

笔者以为在着力提高普法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能力过硬、素质过强的政府普法主管、企事业单位普法骨干、普法师资人员、基层普法宣传员这一上下贯穿、覆盖全社会的普法教育队伍。

一是对于政府普法主管,必须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方面着手,把他们培养成为全能型、复合型的宣传教育人才,从而使普法工作的各项职能作用都能得到积极充分地发挥;二是对于企事业的普法骨干队伍。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进行,需要企事业单位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积极的推动,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因此,企事业单位应分派专人负责普法工作,担当普法骨干。这些普法骨干,既要有一定的法律功底、文字表述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有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事业心和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使本单位的普法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三是对于普法师资队伍。根据实际需要,应组建法律知识讲授队伍,开展法律讲座,为普法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这支队伍把法律知识传授给普法对象,从而提高全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四是对于基层普法宣传员队伍。这支普法队伍重在加强普法工作信息沟通,交流普法教育经验,反映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上传下达,从而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将普法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予以实施,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国家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等各项培训工作中。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城市公交车车身广告、手机短信、广场电子大屏幕、街头咨询等贴近职工、群众的宣传形式,全面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和相关法律知识,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普法宣传格局。

参考文献:

[1] 唐密.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内容――重庆市渝北区司法局开展“法律六进社区”活动[J]. 人民调解. 2006(02)

[2] 苏光祖. 发挥司法行政职能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J]. 法制与社会. 2008(35)

[3] 杨慧英. 关于设立社区法律服务中心的几点设想[J]. 法制与社会. 2010(27)

第9篇:如何开展法制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联系实际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一)效果性

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停留在依靠行政手段造声势,搞形式主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负担,往往收效甚微。由于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到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机会。

(二)引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施以积极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一个人的思想往往是和个人的需要紧密相连的。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停留在分派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从客体需要出发,不是把主体要求和客体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客体需要中去,而是只讲要求,不见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偏向学生的需求,对于大学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考察和引导,满足经过引导的大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实现从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自主教育方式转变,使教育客体受到优良品德和科学思想的启迪、熏陶,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客体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

(三)灵活性

以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简单、生硬,不能寓情于理,以诚感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其他场合的教育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多样,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达到教育的效果。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行政强迫式工作方法,只能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独立思考意识和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增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双方情感产生共鸣,政策和道理入耳入心。

(四)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大胆借鉴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成果,“扬弃”式继承古代思想教育的成功经验,吸收和运用德育、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科学化、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而意识形态又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情感愿望、主观意志等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以一种严肃的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为基础去对待那些本身并非很理性化的对象,就很容易变得情绪化、随意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根底不牢,实际效果也不会太好。

(五)包容性

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法律制度本身是不能完全实现的。法律制度只能用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这导致法律制度并不能完全规范全民的行为,这导致社会制度仅仅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运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法律事后对违法行为的惩罚也有先天性缺陷,没有预先对不良行为进行制止。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认识到,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通过调整相应的规范将其限制在规范范围之内。在法律不能调整或难以调整时,及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调整人们的道德依靠。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必须通过法律制度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作用进行相互补充。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强调法律制度,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帮助法律制度实现其目标。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与此同时,在继承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当今我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群体为了本集团利益进行各种活动,社会矛盾拙见增加,它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

在经济环境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环境的转变充满矛盾,当前国内计划体制的影响还存在,而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还没有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本身的二重性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生活也产生负面效应。如贫富差距拉大,一定范围的道德沦丧,商品和金钱导致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这就带来了政治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政治体制开始向高度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本轮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国外民主思想的疯狂侵袭,如何保持当代大学生自身政治立场的坚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时代主题和工作对象

社会的变革、环境的变化与时代主题的变更,是当今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党的中心任务是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快速发展。随着政治体制、管理体制、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转换能顺利实现,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与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就遇到三个新问题:一是如何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束缚,消除“依附型”心理,确立主体意识。二是如何帮助以独立主体身份进入市场的人们更好地体现主体性,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独立体的成长,人们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都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

一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增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人们的自由发展、独立意识、平等竞争等观念逐渐深入发展,这给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激励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追求特立独行的个性,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表现。他们开始重视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分析,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希望自己得到别人和社会的尊重。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和自我意识过强,使一些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竞争中不择手段。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必须以社会总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过分地强调自我价值,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只会导致自我的丧失。所以,在鼓励大学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的引导。

二是大学生过分强调趋利倾向与实用意识。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它的发展猛烈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的堤防。不同阶层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从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逐步由重义轻利转向到重利轻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当前的利益是否可以满足。在这样的氛围下,当代大学生也把关切的目光逐步转移到了现实,投向自身利益。当代大学生对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疑惑,他们或许对自己的一些功利行为感到羞愧,但是面对社会的大环境、面对周围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不知道自己的内心该如何地对这些东西进行取舍。大学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学生们的心中出现一些困扰也是正常的。对于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的这种“摇摆”心态,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明确荣与辱、善与恶的概念,解决好自己心中的疑问、把握好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真正的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三是大学生诚信缺失和社会意识淡薄。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所产生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导致社会成员产生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思想,甚至采取欺诈的行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视诚信为粪土,视金钱为上帝”的思想也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相当严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而他们的道德现状却不甚乐观。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取决于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果对于他们诚信缺失、责任感淡化的现象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会成为他们个人全面发展的绊脚石,也会阻碍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向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非常广泛的内容,其中进行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它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各高校开展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是为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树立大学生科学的政治观和人生价值观,为道德教育作好铺垫,为法律教育打下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引导当今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也才能使大学生在对不同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地树立精神支柱。

第一,积极发挥大学课堂中的政治普及作用。学校依然是大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教学方法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法律知识的讲解系统化、鲜活化。

第二,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余时间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和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征文、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宣传园地、法律咨询活动及开展法律知识、开办一些相关网站;与相关的校广播站联合创办法律类专栏节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在校电视台播放大学生德育教育节目等活动。

第三,综合有效利用社会各界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机制,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表现,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从而形成良性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敏.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 程静.校思想政治载体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