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白的四言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琥珀蚕;茧壳;丝蛋白;硫氰酸锂
中图分类号:S886:TS143.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5-0124-05
Suitable Extraction Conditions for Yunnan Antheraea assama
Silk Protein using Aqueous Solution of Lithium Thiocyanate
Li Qiongyan, Liu Zenghu, Yang Weike, Zhong Jian
(Institute of Sericulture and Apicultur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zi 661101, China)
AbstractAntheraea assama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insect. Its silk shows excellent features, and has a goo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the fields of textile, biological medicine, biological material and so on. This research used lithium thiocyanate solution to extract A. assama silk prote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me A. assama silk protein could be extracted and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t the set maximum bath temperature of 60℃,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was 10.257 mg/mL after dissolved for 12 hours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8.91%. When keeping the solution temperature of 60℃ and proceeding ultrasonic treatment (53 kHZ, 500 W) for 12 hours,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reached 14.552 mg/mL and the extraction rate was 16.93%. SDS-PAGE gel electrophoresis dete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nds of silk protein extrac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degradation of silk protein. The extracted silk protein in both the concentration and quality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laboratory research.
KeywordsAntheraea assama; Cocoon;Silk protein;Lithium thiocyanate
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纤维,属多孔性物质,透气性好、吸湿性极佳,被用于纺织业已有上千年,另外蚕丝具有无毒、无刺激及良好的生物相溶性,有益于人类及哺乳动物细胞的附着和增殖,所以也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缝合、创口覆盖材料、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组织工程学支架、皮肤修复材料、人造骨骼、韧带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1-7]。与家蚕相比大蚕蛾科的非桑蚕通常在野外或半野外饲养,其氨基酸的极性更高,生物活性更强[8-10]。大蚕蛾科的琥珀蚕(Antheraea assama)其丝以耐磨和富有金黄色光泽而闻名,与家蚕丝相比其具有更好的强伸力和吸湿性并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在纺织、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经济价值较高。但由于琥珀蚕资源限制,目前琥珀蚕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其蛋白的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琥珀蚕丝蛋白是一种潜在的生物医学材料。Kar等[11]用家蚕、琥珀蚕和印度柞蚕3种丝蛋白膜进行人类成骨细胞MG-63的细胞附着性和生长性试验,结果表明非桑蚕丝蛋白膜的细胞相溶性模型可与标准模型媲美,琥珀蚕丝蛋白非常适合作为自然生物工程学的材料。研究表明,琥珀蚕丝和桑蚕丝的氨基酸组成相似,含有大量的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氨基酸[12]以及大量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三肽,三肽能提高细胞的粘附力并促进细胞生长和扩繁[1,13],可作为良好的组织工程学细胞培养基。另外琥珀蚕丝蛋白还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可用于构建血液仿生支架的体系结构[14]。与桑蚕相比,琥珀蚕丝蛋白在生物医学的运用上具有优越性。
目前对丝蛋白的研究和利用大多是从丝腺提取物中获得,如此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运用,而直接将蚕茧溶解来获得丝蛋白,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丝蛋白还避免了直接从蚕体中取丝腺的道德问题。但丝蛋白高度结晶,选择合适的溶剂及适宜的溶解条件来溶解茧壳获得丝蛋白,对于丝蛋白的研究和利用有极大的意义。查阅文献发现,提取茧壳蛋白主要采用尿素buffer和硫氰酸锂(LiSCN)溶液[15,16],其中尿素buffer主要是提取丝胶蛋白,而LiSCN溶液可以提取丝素蛋白,同时也可溶出丝胶蛋白。另有研究分别利用沸腾的Ca(NO3)2和30、40℃的LiSCN溶液提取柞蚕的丝素蛋白,结果显示40℃的LiSCN溶液溶解茧壳蛋白的效率较高[17]。因此,本研究利用LiSCN水溶液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琥珀蚕茧壳提取丝蛋白,以期获得利用LiSCN溶液提取琥珀蚕茧壳丝蛋白的适宜条件,为琥珀蚕丝蛋白的研究以及生物材料制备提供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选择形状为长椭圆形呈黄褐色且大小适中的云南琥珀蚕蚕茧,剪成大约 1~2 mm2碎片备用。琥珀蚕茧壳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提供。
1.2不同温度下溶解琥珀蚕茧壳
取0.5 g茧壳碎片,加入10 mol/L LiSCN水溶液10 mL,分别置于30、40、50、60℃的水浴环境中溶解茧壳。每隔1 h对溶解液进行一次蛋白浓度测定,12 h后取出未溶解的茧壳用蒸馏水多次冲洗,并在100℃下干燥5 h,称重,计算茧壳的溶解率。茧壳的溶解率计算公式如下:
溶解率(%)=原重-未溶解的质量原重×100。
1.3超声及振荡条件下溶解琥珀蚕茧壳
取0.5 g茧壳碎片,加入10 mol/L LiSCN水溶液10 mL,在保持6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涡旋振荡和超声处理(53 kHZ,500 W),同样每1 h测一次溶解液的蛋白浓度,并在12 h后取出未溶解的茧壳用蒸馏水多次冲洗后,在100℃下干燥5 h,称重,计算茧壳的溶解率。
1.4蛋白浓度测定
利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Biomiga,中国)对提取的丝蛋白进行定量。首先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将reagent A与reagent B按照1∶50混合,配置成BCA工作液;用水将蛋白标准品稀释成0.5 mg/mL;将工作液、蛋白标样及水按照要求加样到96孔酶标板中,混匀,37℃放置30 min,冷却至室温,在酶标仪(Biotek ELX808IU-PC)中测定562 nm吸光值,测得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将20 μL、10倍稀释的蛋白样品加到酶标板的样品孔中,再加入BCA工作液200 μL定量后根据标准曲线算得样品蛋白浓度。
1.5SDS-PAGE电泳检测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检测丝蛋白的提取情况及分子量范围。配制5%浓缩胶和10%分离胶,加样10 μL,对最终提取的丝蛋白进行电泳分离。电泳时浓缩胶电流为10 mA,进入分离胶后为20 mA,当溴酚蓝指示剂距分离胶底部1 cm处时,电泳结束。电泳结束后固定2 h(固定液:40 mL无水乙醇,10 mL醋酸,50 mL H2O,混匀);之后分别用70%无水乙醇漂洗2次,水洗1次,20 min/次;0.02% Na2S2O3敏化1 min;水洗3次,20 s/次;硝酸银染色(染色液:0.4 g AgNO3,20 μL甲醛,100 mL H2O),显色(显色液:2 g Na2CO3,10 μL 0.5% Na2S2O3,50 μL甲醛,100 mL H2O);终止(终止液:1 g甘氨酸,100 mL水)。染色结束后用透射高精度扫描仪对电泳凝胶进行扫描。
1.6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和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温度对丝蛋白提取的影响
如图1所示,30℃条件下提取的蛋白浓度最低,第2~6 h内蛋白浓度变化幅度较小,从第7 h开始逐渐升高,到第12 h浓度达到6.100 mg/mL;40℃条件下蛋白浓度在12 h内变化不明显,前8 h内和50℃条件下提取的蛋白浓度差异较小,从第8 h开始50℃条件下提取的蛋白浓度较40℃高;60℃条件下提取的蛋白浓度在各个时间点都为4个温度条件下最高,且每小时浓度增大的幅度也较其它3个温度大,溶解第1 h 蛋白浓度为4.122 mg/mL,已达到30℃条件下第6 h时的浓度,第12 h浓度达到10.257 mg/mL。表明相同时间内随着溶解温度升高提取的蛋白浓度增大,其中60℃条件下提取的蛋白浓度最高。
2.2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
SDS-PAGE检测溶解12 h后提取的丝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琥珀蚕丝蛋白连续分布在整条泳道中,并主要集中在30 kD以上,4个泳道中都能看到在30 kD附近有一条明显的条带,95 kD以上的蛋白更加集中并有大量蛋白滞留在胶孔中。为更加清楚地看到分子量较大的丝蛋白的分布,降低分离胶浓度并延长跑胶时间,图2B结果显示,丝蛋白连续分布在泳道中,主要集中在95 kD以上,且在230 kD处有一条明显的条带。从图2可见4组试验提取的丝蛋白其蛋白条带无明显差异,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得到的琥珀蚕丝蛋白并没有发生明显降解。因此,本试验所设置的4个试验条件提取琥珀蚕丝蛋白都是可行的。
2.3超声及振荡处理对提取丝蛋白的影响
通过以上试验可知,不同温度提取的丝蛋白浓度存在差异, 60℃条件下提取的丝蛋白浓度最高,且通过检测发现在60℃高温条件下提取的丝蛋白并无明显降解。为进一步提高丝蛋白的提取效率,本试验在60℃且保持相同溶剂浓度、浴比条件下分别增加53 kHZ(500 W)超声及振荡处理,每隔1 h测定溶解液的蛋白浓度。结果(图3)显示,增加超声和振荡处理后,蛋白浓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且超声处理的效果更加明显。增加超声处理后第1 h的浓度为6.081 mg/mL,已超过无超声处理第3 h的浓度;第8 h的浓度为10.536 mg/mL,已超过无超声处理组第12 h时的浓度;第12 h的浓度达到14.552 mg/mL,是o超声处理组的1.42倍。说明,增加超声处理能够提高蛋白的溶解效率。另外,对增加超声和振荡处理后提取的丝蛋白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图4)显示,其电泳条带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随着溶解条件的加剧,得到的丝蛋白浓度增大但无明显降解,说明可通过增加超声处理来提高丝蛋白的提取效率。
2.4琥珀Q茧壳的溶解率
不同处理条件下溶解12 h后茧壳的溶解率结果(表1)显示,在30~60℃温度条件下溶解12 h茧壳的溶解率分别达到5.29%、6.82%、7.71%、8.91%,且随着溶解温度的升高溶解率增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60℃条件下增加振荡处理12 h后其溶解率提高到11.72%,但与60℃温度处理差异不显著。在60℃条件下增加超声处理12 h之后其溶解率提高到16.93%,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温度升高有利于琥珀茧壳的溶解,超声和振荡能提高溶剂在茧壳中的扩散,增加溶剂与茧壳的接触从而增加茧壳的溶解效率,且超声处理下效果更好。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LiSCN水溶液能溶解部分琥珀蚕丝蛋白,通过提高温度及增加超声能提高溶液在茧壳中的扩散速度,从而提高茧壳的溶解度。
大蚕蛾科野蚕的丝素蛋白仅由丝素重链fib-H及多聚丙氨酸形成二聚体,而不含丝素轻链(fib-L)及P25蛋白[18]。Adarsh等[19]研究结果显示,琥珀蚕fib-H基因编码230 kD的丝素蛋白。丝素重链蛋白是琥珀蚕丝蛋白中最重要的蛋白质,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显示,230 kD附近有一条明显的条带,推测为琥珀蚕丝素重链(Aafib-H)蛋白,说明本试验方法可以提取到琥珀蚕丝素重链蛋白。
提取时间较长,丝蛋白之间的次级键如氢键、疏水键、二硫键等容易被破坏,所以在提取过程温度过高、条件太激烈时都有可能引起丝蛋白降解。从图2和图4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条件下提取的丝蛋白其蛋白条带差异不明显,说明在本试验设置的条件下丝蛋白间的共价键、次级键没有被明显破环,蛋白没有明显降解。
综上所述,LiSCN水溶液提取琥珀蚕丝蛋白的方法可行,且在60℃、53 kHZ(500 W)超声条件下溶解效率最高,溶解12 h后丝蛋白浓度达到14.552 mg/mL,溶解效率为16.93%,提取的丝蛋白质量可满足普通实验需要。
参考文献:
[1]Minoura N, Aiba S, Higuchi M,et al. Attachment and growth of fibroblast cells on silk fibroin[J]. 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995, 208(2): 511-516.
[2]Gotoh Y, Tsukada M, Minoura N. Effect of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the arginyl residue in Bombyx mori silk fibroin on the attachment and growth of fibroblast cell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1998, 39(3): 351-357.
[3]Inouye K, Kurokawa M, Nishikawa S,et al. Use of Bombyx mori silk fibroin as a substratum for cultivation of animal cells[J]. Journal of 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Methods, 1998, 37(3): 159-164.
[4]Sofia S, Mccarthy M B, Gronowicz G,et al.Functionalized silk-based biomaterials for bone formation[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2001, 54(1): 139-148.
[5]Altman G H, Diaz F, Jakuba C,et al.Silk-based biomaterials[J]. Biomaterials, 2003, 24(3): 401-416.
[6]Chiarini A, Petrini P, Bozzini S,et al. Silk fibroin/poly(carbonate)-urethane as a substrate for cell growth: in vitro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cells[J]. Biomaterials, 2003, 24(5): 789-799.
[7]Dal P I, Petrini P, Chiarin A,et al.Silk fibroin-coated three-dimensional polyurethane scaffold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interactions with normal human fibroblasts[J]. Tissue Engineering, 2003, 9(6): 1113-1121.
[8]Sen K, Murugesh B K. Studies on Indian silk. I. Macro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amino acid composi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4, 92(2): 1080-1097.
[9]Lucas F, Shaw J T B, Smith S G.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ibroins : I. Th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various fibroin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elation to their cryst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J].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960, 2(6): 339.
[10]Goujon N, Rajkhowa R, Wang X,et al. Effect of solvent on ionic liquid dissolved regenerated Antheraea assamensis silk fibroin[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3, 128(6):4411-4416.
[11]Kar S, Talukdar S, Pal S. Silk gland fibroin from Indian muga silkworm Antheraea assama as potential biomaterial[J].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13, 10(4): 200-210.
[12]Freddi G, Gotoh Y, Mori T,et al. Chemical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ntheraea assama silk[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994, 52(6): 775-781.
[13]Pierschbacher M D, Ruoslahti E. Cell attachment activity of fibronectin can be duplicated by small synthetic fragments of the molecule[J]. Nature, 1984, 309: 30-33.
[14]Kasoju N, Bora U. Antheraea assama silk fibroin-based functional scaffold with enhanced blood compatibility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0, 12(5): 139-147.
[15]Oyama F, Mizuno S, Shimura K. Studies on immunological properties of fibroin heavy and light chains[J].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84, 96(6): 1689-1694.
[16]Wadbua P, Promdonkoy B, Maensiri S,et al.Different properties of electrospun fibrous scaffolds of separated heavy-chain and light-chain fibroins of Bombyx mor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0, 46(5): 493-501.
[17]Tao W, Li M, Zhao C.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regenerated Antheraea pernyi silk fibroin in aqueous solu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07, 40(5): 472-478.
一音韵美
诗歌本来就是是一种具有音韵节奏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古代诗歌,也素来讲究音韵之美。优秀的诗歌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就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构成音韵美的方法丰富多彩,如句式(节奏)、平仄、押韵、重叠等。自先秦至汉魏六朝,古诗的节奏句式有它的一般特点,如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的二二句式,如初中课文曹操的《观沧海》中的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的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这种句式和节奏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3]。而在近体诗中,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平仄交错产生了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所以近体诗又称格律诗。五言或七言格律诗的句式与古体诗节奏句式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是词语平仄交错。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平仄既要对仗,押韵也有严格的限制,形成一种独特的音韵美。古代诗歌基本押韵,如汉乐府民歌《木兰诗》,文中押韵之处极多,使得整首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除诗之外,词作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音韵美自然不在话下,李清照的《醉花阴》词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鲜明地体现了叠字形成的音韵美。
二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于意境的研究与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童庆炳先生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其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可见文学意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特点[4]。根据这些特点,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诗歌中也能找到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具有代表性的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柳永的词,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风缠绵悱恻,哀婉凄美,已经达到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雨霖铃》创造的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淡泊的意境;苏轼《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般婉转优美的意境;李清照《醉花阴》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凄清的意境;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瑰丽的壮美意境等等。在这些诗歌的意境营造中,不能忽略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例如,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诗人往往对月思亲思友,借描述明月寄寓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又如草木的意象,诗人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词句,便是用野草的繁盛反衬如今扬州的荒凉。因为诗人选取特定的意象,创设了恰如其分的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因此给读者以美的享受[5]。
三形象美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直观感受。它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其次也包括社会的、自然的环境和景物。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诗歌中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人物美和景物美。人物美主要表现在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既有诗人自指,也有诗人的想象创造。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诗歌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如李白《蜀道难》中刻画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我形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出一个怀抱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中,刻画了一个闲适悠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隐者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孔雀东南飞》中塑造了勤劳善良、美丽聪明的刘兰芝和痴情软弱的焦仲卿;《诗经•氓》中可以看到一个坚强勇敢的女子形象;《离骚》中有不慕权贵、高洁傲岸、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等等。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美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完整和伟大。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有意识地发展美的思想和品德,形成美的个性。除了人物形象美,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也是美的。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一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边地雪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早春的西湖胜景,透出清新气息,生意盎然;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是宁静美好的农村夏夜景色;曹操《观沧海》中展现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波涛浩淼的壮阔海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些景物美可以触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形成一种美感,获得美的愉悦。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都蕴含着诗人们的情感,形象是情感的外衣,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中的情感美。
四情感美
“诗缘情”是我国古典美学关于诗歌审美本质的一种理论概括,强调诗是作者感情的抒发,古代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情感美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优秀的古代诗歌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情感和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诵读诵读教学法
“诵读”,也许是我们并不陌生的词汇。那么“诵”究竟是怎么读呢?如果追溯到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诵,讽也。”段玉裁在注解中这样区别“诵”和“讽”:“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倍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所谓吟咏,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抒发。《诗.周南.关雎序》:“吟咏性情,以风其上。”孔颖达疏:“动言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综上可以看出,“诵”应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形式。
在当今讲求高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上,在不少老师眼里“诵”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对于它本应具有的传情效果往往未给与足够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鲜明的审美性。让学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赏美,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都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被选入九义教材的这些古诗词,正是一些历代传诵、长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也可以看出“诵读”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称为诵读教学法。它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朗读训练来达到背诵的目的,而是通过诵读来带动学生对诗词意象的认识、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教师讲解诗词内容同时启发学生诵读,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通过感知头脑中的诗词意境来思考如何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自己诵读的尝试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一般来讲,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包括整体把握、细节品味、完整诵读、课后巩固四个阶段。
一、整体把握
这一环节是诵读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很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以免闹笑话。
(2)根据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进行断句。所谓古诗词一般停顿规律指:四言诗,一般采用“2/2”停顿;五言诗,一般采用“2/3”停顿;七言诗,一般采用“2/2/3”停顿。对于个别长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理解成“四言+五言”的停顿形式。这些规律其实有一个原则,即不出现停顿点后半部分短于前半部分的情况,否则读起来会很别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古诗词的常规停顿切勿刻意、明显地去体现,否则反而对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流畅性构成严重损害。应做到“声断情不断”。
(3)找出诗词韵脚,了解平仄规律。押韵、平仄等规则都是古人为了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制定。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在律诗、绝句中一般只有一韵,找出韵脚比较容易。而乐府诗或宋词中,则可能出现两韵。转韵往往意味着诗词层次、情感上的变化。把握韵脚变化对诵读很有意义,这在后文还将涉及到。同样,诗词中平仄这两类声调有规律地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标出近体诗的平仄,逐渐认识了解其中一些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本身就不失为一种乐趣。
二、细节品味
同学们在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的品味。这是诵读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情境,让他们自己尝试用最恰当的诵读方式去表达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教育界经常的话题。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即诗人、诗人即“我”的感觉。如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教室窗外正好在刮风。这不正是一个创设情境的契机吗?在预习之后,我便请一位同学站到窗边感受了一会儿,然后让他以第一人称来介绍杜甫当时的情况。他想了想,这样说到:“你们眼前的我,是一个衣衫破烂,瘦弱苍白的老头儿。谁能想到,这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诗人杜甫啊!我好不容易从安史之乱的烽烟中苟且偷生,找到个落脚的地方,本以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了,没想到这一阵可恶的狂风……”他越说越动情,真的像是“进入角色”了———这不正是品味诗句情感的最好的开始吗?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精心的设计。
(2)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即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句中哪些词语需强调?为什么强调?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直接把自己认为需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极大的抹杀。那么,如何让学生自己“悟”呢?这就需要老师设计启发式的问题了。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层次的问题:a.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宴会,b.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豪华、奢侈,c.如何能看出这场宴会的奢华呢?———“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也绝无“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到了第三个问题,学生便能顿悟:哦,原来“金”“玉”“十”“万”一重读,就能强调这场盛宴的豪华了。
(3)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前面已提到,在一些乐府诗和词中,常常都有转韵现象。同样以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例。这是一首情感变化跌宕起伏的诗作,让学生们找出韵脚也并不难。我们发现,前面四句一直是“ɑn”韵,到了五、六句忽转为“ɑi”韵,这里一定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了。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诵读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诵读自然也能更有意识地表现出感情的变化了。这样的“奖励”正是学生自己给自己的。
(4)可配合表情动作来体会感情在诗歌朗诵时,适当加上点肢体语言也是让学生“进入角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借鉴和微缩了舞台剧的表演形式。有时,一些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感却能用表情、动作入木三分地“表演”出来。如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表现对迟迟未到友人的等待。我便尝试让同学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诵。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表演的:他微皱眉头,半闭双眼,一边不紧不慢地敲击着手中的笔,口中念念有词似昏睡状,忽然笔失手落地,他方才做出惊醒的表情,俯身往桌下寻找。这是多么精彩的表演!把久等未到那种疲惫、昏昏欲睡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昏昏欲睡的状态怎么用诵读表现呢?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和尝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也感到有所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朗诵的方法又为何不能多彩多姿呢?
(5)诗词结尾句可酌情适当放缓语速,拖长音节在审美活动中,“延留”是指对古诗词的接受进入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是诗词中的美感继续留存于脑里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这种“延留”如果从诵读的角度去表现,最好的方式便是对结尾一句适当进行一定的处理。可放缓语速,并将最后一个音节稍稍延长,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如崔颢《黄鹤楼》末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就适合这样表现。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何处理;哪些诗适合这样表现,哪些不适合。老师并不需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和尝试中不自觉地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领悟。
三、完整诵读
对诗词作品进行完整地诵读,不仅能让学生们对诗词内容情境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完整的全局感受。在整个诵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比较明显。一方面,每个学生对诗句感悟的程度和角度都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诵读表现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一味地让学生们反复齐读意义不大,缺少了一种层次上的推进。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同学的诵读效果达到理想的水平?具体的方法肯定是多样的。这里有一种“过渡法”的思路———即由个人诵读逐渐过渡到全体齐读。
四、课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