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描写夕阳的诗精选(九篇)

描写夕阳的诗

第1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2、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第2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范读课文,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课题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课文?这篇课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课文,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阳的景象。)

3.范读课文(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溢yì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矫健:强壮而有力。

绝纱: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写了夕阳的哪些景色,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第一部分(1—2)写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3—7)具体描写夕照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8)写夕照消失。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夕阳的句子,提问:为什么说是“迷人的夕照”“如诗的夕照”呢?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前2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样关系?(写了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引出下文“如诗”的景色)

(2)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诗”在哪里。

(五)听写词语。

欣赏、杰作、红润、晶莹、绝妙、宛然、波光粼粼、矫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含义

3.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画出不懂的句子。

2.再次渗透读书方法的学习

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书展开想像理解难句

(5)我们上课书学的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课后练习2(课文中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共同解决。

3.重点理解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房顶是砖瓦时,阳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这样不难理解这句话。(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阳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跃。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动感了。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读出自己的体会(“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中的“微”相对)读出轻、柔语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你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幅工笔画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

(收获的喜悦是对“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钻天杨笔直的树干和枝杈上,显得清晰。色彩明暗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在天尽头形成画面,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想像,并试着画出来。

(4)指名读第7,8自然段,画出给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②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提问:为什么给你印象深

引导学生:太阳即将落山,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将来临,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从而作者激动和感慨。第②句写出作者明白太阳此刻落山又为地球另一面的人们送去温暖和黎明。因此尽管留恋,但还是赞美它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激动的心情。

四、指导背诵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第3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像三月的灌溉渠一样流畅/任意一缕风都可以朗诵它/用乡亲们都听得懂的土话嘲笑它/我的不识字的老祖母也愿意听闲人念一遍它/趁田里忙于耕种的水牛歇脚的工夫/读一遍给水牛听,它不会厌烦得扭过头去/光棍多年的墩子叔娶了媳妇,他喜不自禁,站在高高的条凳上/大声说:俺要给老少爷们背一首诗一/你想想,假如我是那个由村庄拉扯大的没出息的诗人/我怎能忍住一次次幸福的泪水?

那是一个诗性、诗意的表达,用形象的事物阐述了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是那些意象浅显而不浅薄、言辞委婉而不晦涩、意境优美而不空泛的诗,那些看似简单明了,实则给人美感、启迪的诗。好诗往往都是以清新的语言,为读者描摹出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或以生活历练出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教学至此,我以自己的《风景》《我和我的祖国》《这棵树是你的》三首习作为例作解析,下面把它们抄录于下。

风景

过去的我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鸟/一朝醒来我突然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再也不走/再也不盼顾/再也不漂泊/再也不浪漫的树/从鸟变成树/是一种痛苦/一种失落/一种悔悟/是与天地的默契/也许我会天长地久站成一块化石/也许我会站成一道风景。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如果玫瑰化为美丽的忧伤/如果羞怯化作焕发的容光/如果小草上落下露珠/如果河里的芦苇不会枯萎。

那么,就敞开我的胸膛/让波浪涌进来,像翻滚的瀑布一样/我将紧闭我粗哑的嘴巴/地在路上拾起那块粗糙的石头/像捡起你拂晓前的歌

穿过空气与空气组成的空间/吻着我,像一朵盛开的火焰/像母亲,把孩子的哀伤舔净/再把自己的哀伤包裹起来,自己带走/我和我的祖国/是与生俱来的依托。

如果你不在乎我远眺山谷/如果雾气像你的眼神一样微微颤抖/那么,我希望像你怀中的孩子一样熟睡/我脚步神秘,我小心翼翼/像今夜月色朦胧下流淌的溪水/一切都在今夜离去/啊,我将失去我的视线,失去我的表情/此刻,满目泪水/我将慢慢地消失在/今夜最忠实的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是生死相许的依托。

如果潮涨潮落之后/如果七彩的阳光化作波涛/在我心中翻卷/如果一浪高过一浪/如果涛声像一道道闪电/那么,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你说/让岩上落下所有的震撼/让岩上翻卷所有飞翔的羽翼/让岩上滚动所有黑色与黑色包裹的激流。

我和我的祖国/千年万年不朽的依托。

这棵树是你的

这棵树是你的/走吧,走吧/天下起了大雨/风也这么大/萧瑟的秋/严厉的冬/都会次第到来/走吧,走吧/勇敢地向南飞去/不要一飞一回头/这棵树是你的/满树绿色的时候/是你的/满树的叶子/落下了/光秃秃站着/还是会有许多思念/它还会是你的。

走吧,走吧/那个你南去的地方/会有许多美丽的树林/还有清澈的河流/走吧,走吧/不要迟疑/勇敢地向南飞去/这棵树留在这里/还是你的/虽然一天天老去/风里雨里/它还会思念/还会期盼春天/它还是你的/即使死去/站在那里/还是你的。

我启发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对《风景》《我和我的祖国》《这棵树是你的》三首诗进行比较。《风景》写于十年前,是我在机关调到学校的那个转折点上写的;《这棵树是你的》是十年之后写的,看到一届届心爱的学生离开了,表达的是那一瞬间的感情;《我和我的祖国》是一次国庆,应媒体之邀而即兴创作的。从意象的角度分析,我自己以为这三首诗,《风景》意象单一、简单,只有鸟和树,树又是主要意象,鸟是陪衬。《这棵树是你的》同样写树,意象虽也简单,不过树这一意象,要比《风景》里的树丰富得多。而《我和我的祖国》中意象众多,有时我以为是“缤纷”,有时又以为是“杂乱”,说得好听一点,这首诗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像“焰火”,缤纷地呈现又消失,消失又呈现。这种丰富,与《这棵树是你的》中意象的丰富,是有区别的。《这棵树是你的》中的“这棵树”是抒情主人公的化身,深沉中有忧伤,似乎是洒脱,其实是不舍,简单中的丰富,真挚中的清晰。我让同学们讨论,按照白玛的标准,选出一首好诗,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这棵树是你的》。至此,再回过头来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雪白的墙》三首诗,就如阳光下欣赏风景,亲切而美妙。

这节课其实通过我自己的三首习作、通过课本的三首杰作,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问题,且又要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所谓“情感”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课后,同学们写诗,老师又安排了讲评环节。这次由金老师开课,他抓住诗的“意象”作重点讲析。那节课上金老师拿出高一7班江泠沄同学的《如血》作例子。

如血

在十月微凉的秋天里/在蜜色黄昏的余晖里/我不经意地回眸/一抹残阳倏地落进我的视野里/就在我的双眼看得到的地方/就在我的手触碰得到的地方/颤抖着用心细细描绘火烧云的色彩/如血一般凄美的色彩/无比温柔,却又转瞬即逝的落日痕迹/逐渐化作眼角透明滚烫的泪/从我脸上悄无声息地滑落/只一滴/淹没了那血染的夕阳。

课堂上,师生讨论、评价。这首诗写了夕阳,主要的意象就是夕阳。这首诗需要表达什么呢?是单纯的表达夕阳吗?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还是作者或许蕴涵着什么?金老师继续讲析着,同学们也继续讨论着,离下课还有两分钟了,我不能不发表意见了,我举手请求发言。我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生的习作,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更好,只要改动两个字,即把标题的“如血”两个字,改成“父亲”,我们再读读,看看整个的诗是不是不一样了。

父亲

第4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六种。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注释:①山市:山区小市镇。晴岚:雨过天晴,山间散发的水汽。②天霁(jì):雨过天晴。③一竿残照:太阳西下,离山只有一竿子高。④屏风:指像屏风一样的山峦

赏析

这支曲子写傍晚小山村雨过天晴的秀美景色。

首句“花村”一词,点明描写的是山花烂漫的山村,一个“外”字,将景物描写的境界扩大,表明此曲着眼点不是山村内景,而是山村外景。接着,“草店西”,店指酒店,因是山野酒店,故曰草店。“西”字与前句“外”字相呼应,进一步表明此由不是描写草店本身的面貌,而是描写草店外的自然风光。花村、草店,虽非作者落墨之所在,但恰如古人山水画的“点俏”,使一幅宁静,恬淡的山水画平添一丝生气,使人想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这样,全曲的风景描绘便有了一种既在人间,而又超尘脱俗的意味。

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晚霞明”三字将山市上空写得清新通明,灿烂多彩,且又点明所写的是晚睛。此句最妙在一“明”字,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雨后晚晴给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

第四句“四围山一竿残照里”,将视线进一步移向“花村外,草店西”的四周乏山。“一竿残照”与前句“晚霞”巧妙衔接,曲意流畅自然。“一竿残照”,指夕阳距山仅一竿之遥。如果照应上文的“草店”。也可指草店上空的一竿酒旗。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小酒店上空,有一面酒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在微风中悠悠飘拂,使绮丽的大自然风光中又渗透着人间的生活气息。

第5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关键词:夕阳;意象;崇高美;英汉诗歌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滋润万物生长的太阳有着特殊的崇拜意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就有太阳神阿波罗驾驶金色马车自东向西的传说。诗人们大量将夕阳镶入他们的作品里,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展现了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及其独特而丰富的情感心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心态、审美情趣不同,这种日暮黄昏的夕阳情结也就呈现出多种意蕴。伤感是夕阳意象所呈现的诗人一个特定的情感心理,大量的夕阳意象诗作中,或是嗟叹时光流逝,或是忧国忧民,亦或写尽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欲少留此此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与之相,反,在胸襟宽广、拼搏进取者的眼中,朝阳与夕阳同样的美丽;“日之夕矣,牛羊下来”,面对柔和宁静的黄昏美景,诗人倾诉着对温馨爱情、人伦亲情的向往;有的则于淡淡的忧伤之中,依然满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依据朗吉努斯、康德等美学家关于崇高美的界定,本文对英汉诗歌中夕阳。意象所呈现他崇高美及其共性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 崇高一伟大心灵的回声

朝阳象征着美丽与希望,除了偶见如约翰·多恩(john donne)在《太阳升起》 (the sun rising)中诅咒“你这繁忙的老傻瓜,不守规矩的太阳搅了情人的美梦”以外,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去热情地赞美它。然而也有不少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他们以宽广的胸怀描绘出一幅幅壮美而崇高的夕阳图画。初唐诗人卢照邻写道:“龙衔宝盖承朝日,风吐流苏带晚霞”,在他眼中,风吐流苏的晚霞与灿烂的朝阳一样绚丽多彩。李白登宣城谢眺楼,面对秋野斜阳歌唱的“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展示了其博大的胸怀,而他的另一首诗“西山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则表现了诗人在夕阳背景下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朗吉弩斯在他著名的《论崇高》一文中宣告:“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在《抒情歌谣》(lyrical ballads)序言中说:“诗是人和自然的表象”。中国的诗歌理论认为,“诗言志”。我们从一个人的作品里便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胸怀和气魄。

与崇高的气象相反,英国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黄昏景色则是欢快灿烂的,他在著名的《秋颂》中这样写道: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呵,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夕阳映照,微风吹拂,在丰收的田野上,飞虫、蟋蟀、知更鸟以及群羊、丛飞的燕子共同演奏了一首秋之声交响乐。这又是多么的优美!英国诗人、美学家马克·阿肯赛·德在他的美学理论长诗《想像的快乐》中认为:

不同的心灵

喜爱不同的事物:一个只追求,

巨大,惊奇,与狂野;

另一个感叹和谐,优雅

和最柔顺的优美

二 崇高——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

华兹华颠认为诗的主题在于热情地歌颂“天性的永恒部分”。在《丁登寺》中,他说他感到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和人心,已经远为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绝妙的感觉,激励着一切有思想的事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忆自然山水给他甜蜜的感受,宁静的心境,在景物中感受到崇高的思想融合着雄伟。这与我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有异曲同工之处。叔本华认为这种崇高的客体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即夏夫茨伯里所说的“大美”。

对崇高进行诗化处理的是爱德华·扬的《夜思》中的“第九夜”。他在其中描绘了:

海河山树林石,

耸岬、以及幽深的

地洞,

黑脊、高穹,还有宽广的裂缝,

造化所成,或时间所铸

尽管这一切对于别人来说看起来已经很伟大了,可爱德华·扬却感到还很不够。“伟大”并不应该是在地球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应该属于宽广的天空,那片“心灵高贵的牧场”。他在无限的空间的概念上又加上了时间的无限,他说:

那无际的空间啊,这些漂泊的人

在其中永不停息地流浪,仿佛听到她说

还有一个姐妹,那永不停止的时间

黑格尔说,“崇高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那些看似无限的对象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们能够激起人无限的想像。人的胸怀也似乎因为对象的崇高而被无限地扩大,正如《楞严经》上所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三、崇高一天大、地大、心亦大

无论是传统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单纯写夕阳的总在少数,诗人在进行夕阳形象塑造的同时,更是将夕阳下或人或物诸如山川田野、行云流水、花鸟虫鱼等诸种意象进行细致具体的勾勒,在这些意象的群体合力作用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营造更加完美的深厚的审美意境,而所有这一切根本目的都在于揭示诗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的《金色夕照》这样写道:

波平似镜,映照天宇,

水天金色一片,

彼岸隐现,云影缓移,

遥望依稀一线。

岩如行云。云如山岩,

化作异彩漂浮;

波光潋滟,注目中流,凝泊一叶扁舟。

在这明快、如歌的柔板中,诗人寓理于象,托物言情,抒情里透着哲学的冷峻,写景中凝着人生的沉思:

因而在人生暮年,

桑榆之景隐现时,

愿天地孕育的光华,

将天地融为一体。

心灵洋溢着宁谧,

在沉静的心悦中升华,

性灵与天地交融,

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客体之所以崇高,是因为有一个崇高的主体在欣赏它,康德认为,客体的崇高是主体把对因自己心灵的崇高而产生的敬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置换”到了客体的身上,从而使客体显得崇高。因而在诗中,夕阳的崇高便是人的崇高,人心的崇高。审美客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主体的意义。崇高的审美客体应不仅能够激起主体的美感,而且还应使主体得到道德或者是理性上的满足。审美的实践也恰恰是这样,尤其是在文学与艺术中,很少有那种纯粹的美或者崇高。自然景物可以是崇高的,但是比自然更崇高的是人的心灵。于是当“性灵与天地交融”的时候,那种“人生暮年”的崇高使诗人“不分何处天上何处地下。”

孔子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心灵和感情的抒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李商隐看到理想濒临破灭时,他并没有绝望,在刹那间摆脱了患得患失的心情,虽有些失望感伤却对未来满怀向往。生命转瞬即逝,诗人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来安慰自己,王勃、刘禹锡则分别以“东隅已逝,桑榆毕晚”和“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来激励自己,而苏轼更有“山头斜照却相迎”,“谁道人生再无少?”的豪迈气派,表现了其积极向上豁然超达的乐观精神。

美国现实主义女诗人埃米丽·狄金森在《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中,不仅描写了死亡的片刻,而且还发挥其想象力刻画了通往永恒的捷径:即人生的归宿。在狄金森看来,日落是老年的象征,而它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而已。死亡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开始。沃尔特·惠特曼为纪念林肯之死而写下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开放的时候》,作者以其浪漫主义的豪迈气派,不仅热情讴歌了黄昏落日的壮丽,而且把它看作是希望的象征。

“那将是新生的春天和农田和房舍的图画,

图画里有四月间日落时候的黄昏,有清澄而明亮的烟霞。

有壮丽的燃烧在空中,燃烧在天上的摇曳下沉的落日的万道金光。

接下来他又写道:

看哪,最美的太阳是这么宁静这么岸然,

蓝色和紫色的清晓吹拂着和风,

无限的光辉是那么温柔清新,

正午的太阳神奇的沐浴着一切,

随后来到的美丽的黄昏,和受欢迎的夜和星光,

全都照临在我的城市之上,包裹了人民和大地。

伟大的灵魂在诗歌中得以不朽和永恒。在诗人看来,夕阳不再是日之暮、岁之暮、人生之暮乃至时代之暮的象征,恰恰相反,它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一生乃至新的时代的来临。夕阳是即将失去的象征,也是重新开始的象征。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循环往复,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是永恒的,人生是圆满的。

第6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语言是古诗中表现美的载体,学生要想领略古诗中的美,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诗歌学习中,读出问题是诗歌鉴赏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一眼就能看懂诗歌,没有任何发现,没有任何问题,鉴赏就没有意义。心中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所收获。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疑难之处,而且要多疑多思,能在无疑处见疑,于似知似解处见疑。疑的范围可以是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也可以针对诗歌感情、诗歌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诗歌的意境,初步感受诗句所表现的美,为进一步鉴赏奠定基础。

二、进入意境,领悟美

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把握诗中美的实质,进行美的鉴赏。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诱发学生审美的动因,使审美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1.赏析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古诗中往往有一些感彩浓、形象鲜明、有深刻意义的词语,要抓住这些被称为“诗眼”的词语,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换词对比,就能从一个侧面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

2.以图配诗,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以图配诗,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这对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为美的认识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促使学生想象作者产生某种思想感情的原因,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当我们把一幅生机勃勃、一片新绿的江南春色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去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学生一定能很快体会到作者对景物的欣赏之情,更能领悟“绿”字的神韵。故事教学中,我常常先启发学生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然后在口述和深入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把诗文的内容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写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间段里的两幅优美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下、晚霞映江的暮景,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夜色。第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照射在江面上,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呢?这是因为夕阳西下,几乎是贴着地平线照射过来,斜射在水面上,确像“铺”在江面上一般。学生明白后,可让其画出夕阳下江面的美景。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夕阳下江水缓缓流动,受光照多的地方,由于光反射呈现出一片红色,受光照少的地方则呈现江水本身的深碧色。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笔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第四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着光泽。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学生的画作未必精美,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深深体会到诗人写景奇丽的特点以及作者赞颂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通过绘画,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受到“诗中有画”的语言美的熏陶。

3.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而了解诗文的意境。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讲究琅琅上口、声韵和谐,只有反复朗读、吟诵,才能把文字转化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不仅要多读古诗,还要不断创新,用翻译解说内容,用描述再现意境,用吟诵沟通情感,用抒情表达感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形式要不拘一格,通过范读、跟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听同学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兴趣、读出感情、读出新奇。朗读时可以口中念念有词,轻声自读,边读边想;也可以大声诵读,慷慨激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不管以哪种形式读,都要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轻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节奏感。古诗平仄错落,朗朗上口,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韵律美。还可以根据小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边读边辅以动作、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同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

三、说写训练,表达美

第7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苍翠的野地上有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他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背拖着一抹夕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

《风景》是瑞典诗人哈里·埃德蒙·马丁松的作品,描写了夕阳、石桥、男孩和饮水的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风景画。

我国元代诗人马致远写过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也以简洁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风景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你大声朗读这两篇作品。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乘船

夏天到了,农夫准备出门旅行。他把门和窗户都关好,带着一条狗、一只兔子和一棵大白菜出发了。

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想要乘船到对岸去。

河边只有一条很小的船。船已经很破旧了,如果农夫把狗、兔子和白菜一次全部带上船,就超重了,船会沉。

可是,如果离开了农夫的照料,狗要咬兔子,兔子要啃白菜。

农夫怎样才能平安地把狗、兔子和白菜都运过河呢?

有趣的7

12世纪时,意大利的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写了这样一个问题:

7个老妇同赴罗马,每人有7匹骡,每匹骡驮7个袋,每个袋盛7个面包,每个面包带有7把小刀,每把小刀放在7个鞘之中,请问,一共有多少鞘?

19世纪初,欧洲流传着一首歌谣,歌谣也与7有关:

我赴圣地爱弗西,

途遇妇女数有七,

一人七袋手中提,

一袋七猫数整齐,

一猫七子紧相依,

妇与布袋猫与子,

几何同时赴圣地?

你能算出它们的答案吗?

杯子上的手帕

材料:玻璃杯、手帕、橡皮筋

1.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让水冲在手帕上。

3.水流进杯子里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请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盖住杯口的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张苗苗/辑)

(答案本期内找)

风景

苍翠的野地上有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他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背拖着一抹夕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

《风景》是瑞典诗人哈里·埃德蒙·马丁松的作品,描写了夕阳、石桥、男孩和饮水的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风景画。

我国元代诗人马致远写过一首词《天净沙·秋思》,也以简洁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的风景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你大声朗读这两篇作品。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区别。

乘船

夏天到了,农夫准备出门旅行。他把门和窗户都关好,带着一条狗、一只兔子和一棵大白菜出发了。

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想要乘船到对岸去。

河边只有一条很小的船。船已经很破旧了,如果农夫把狗、兔子和白菜一次全部带上船,就超重了,船会沉。

可是,如果离开了农夫的照料,狗要咬兔子,兔子要啃白菜。

农夫怎样才能平安地把狗、兔子和白菜都运过河呢?

有趣的7

12世纪时,意大利的斐波那契在《算盘书》中写了这样一个问题:

7个老妇同赴罗马,每人有7匹骡,每匹骡驮7个袋,每个袋盛7个面包,每个面包带有7把小刀,每把小刀放在7个鞘之中,请问,一共有多少鞘?

19世纪初,欧洲流传着一首歌谣,歌谣也与7有关:

我赴圣地爱弗西,

途遇妇女数有七,

一人七袋手中提,

一袋七猫数整齐,

一猫七子紧相依,

妇与布袋猫与子,

几何同时赴圣地?

你能算出它们的答案吗?

杯子上的手帕

材料:玻璃杯、手帕、橡皮筋

1.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让水冲在手帕上。

3.水流进杯子里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请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盖住杯口的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张苗苗/辑)

第8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2012年浙江卷,2008年湖北卷、广东卷,2006年湖北卷均涉及意象比较鉴赏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这两首诗都写到……意象(或形象、或情景),各有什么寓意?

答题步骤:

首先找准具体的意象(或情景),结合意象的通常义分析具体语境中意象的特殊义;然后比较分析提炼出各“意象”之“意”;再后对比分析辨别其寓意异同。

答题范式:

两诗中描写了( )意象(形象或景象),寄寓着( )含义,表现了诗人( )情感。

现场练习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008年广东卷)

答案解析:

本题是对形象“求异”的理解,是典型的由物到人的鉴赏。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形象。这种主观情思根据两位诗人对木芙蓉开花这一自然属性认识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吕诗前三句写木芙蓉在风吹雨打、寒霜侵扰之下,努力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风雨、寒霜的特性,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尾句写出了木芙蓉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的从容与淡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亦如木芙蓉坚持走自己理想之路的情感。范诗前两句写木芙蓉冒秋寒努力开放。花心似客心一样 “心酸”。三四句写任凭霜雪肆虐,却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两诗的后两句是作者对木芙蓉的抒情议论之语,注意到这一点,不同作者对木芙蓉形象的不同认识就得出来了。吕诗后两句写木芙蓉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突出木芙蓉独立中的一份豪迈与逍遥。范诗写木芙蓉冒着微寒,不会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

由此,答案可以确定为: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1分);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1分)。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2分)。(语言表达1分)

强化训练

临江仙

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第9篇:描写夕阳的诗范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