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

第1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员工辅导计划在

“新常态、新转型”下的定位

员工辅导计划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电网公司的员工辅导计划,是将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实践融入中国传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工作后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员工辅导理论和运用模式,是南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种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从侧面将现代化的知识理论和管理思想引入党员培训和教育管理之中,不但帮助党员提升专业素养,同时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增强党员的为民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员工辅导计划为党员与基层员工提供了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使党的理论体系、思想和觉悟能够得以向基层员工进行有效传递,党员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员工,充分发挥党员的思想导向和先锋模范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是促进幸福南网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以“幸福南网蓝图”为指引,高度重视幸福南网建设,员工辅导计划正是坚实幸福南网“四大支柱”的重要手段,不仅通过多种形式宣贯将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的心,同时在企业刚性管理的主旋律上添加了柔性的色彩,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帮助员工构建积极的生活工作态度,增强抗压能力,引导员工在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进行幸福感知,了解幸福内涵。

员工辅导计划是维持组织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7月,南网新任董事长李庆奎提出,在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奋力推进公司向集约化、精益化转型,公司将长期处于变革转型期。企业变革转型对于员工而言是一个特殊而强大的刺激源,不同员工将会产生不同应激反,若员工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将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上的不适,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进而影响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组织绩效,继而影响组织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员工辅导计划来帮助调整员工心理,帮助员工了解自我,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使之以健康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投身到变化的工作状态中,促进组织在变革中平稳发展。

在当前“两精两优,国际一流”的推进过程中,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用平衡积分卡这一国际通用的管理工具来分析,员工辅导计划工作与学习成长直接相关,是员工学习成长的“底层”保障。因此,从工作定位上看,员工辅导计划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作为学习成长的重要内容,丰富了公司在学习成长中的工作,为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创国际一流”工作提供了能力保证。在明确价值定位的基础上,以深入分析现状、研究最佳实践为基础,根据《南网总纲》及李庆奎董事长在“十三五”改革发展推进会的工作部署,结合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相关的指导意见,对员工辅导计划进行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调研及评估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现状,深圳公司分别针对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关键人员,即督导员、辅导员和辅导对象精心编制“员工辅导你我知”调查问卷表。借助幸福南网微信平台,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面向全公司发放,其中,辅导员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7份,员工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 088份。

通过对个体员工和辅导员、督导员两个层面的调查,深圳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大致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辅导计划普及度较低,员工对辅导计划的认知了解不足,超过70%的员工不清楚辅导计划的开展,甚至没有听说过辅导计划,也不清楚所在部门的辅导员。员工辅导计划开展至今,仅有9.29%的员工接受过辅导员个人辅导,员工辅导计划的宣贯力度和普及度还远远不够。

员工减压需求较高,但寻求辅导主动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员工在工作期间感受到较大压力,有舒缓排压的需求,但因为对辅导计划了解不足、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和对辅导过程的隐私顾虑等原因,不愿主动寻求辅导帮助。调查还显示,若辅导员主动沟通交流,60%以上的员工愿意主动配合辅导员接受个人辅导,并有64.89%的员工认为个人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人的心理压力。

辅导员能按规定完成辅导,但仍感辅导效果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约90%辅导员认为,在发现员工辅导需求时,能够按照员工辅导计划的相应规定及流程为员工提供辅导及帮助,但由于工作及时间压力等原因,辅导员开展辅导的主动性较低,员工对辅导工作的抗拒为辅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另外,由于辅导需求的多样化,辅导员深感专业素养不足,对辅导效果缺乏信心。

辅导员辅导能力提升需求较高,但相应配套计划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认为需要定期持续提升个人心理学专业素养,希望能够通过获得更高级的心理学教育等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完成员工辅导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培训计划以“短平快”为主,缺乏持续性的体系化配套培养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辅导员队伍构建需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5.71%的员工有兴趣加入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扩张潜力有限,需要扩大队伍选择面,并以更加精益的选拔方式择优构建辅导员队伍,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另外,目前辅导员主要由党群系统人员具有相应工作经验和工作背景的人员担任,而45%的员工认为部门负责人和直接上级中非党群系统人员也具有辅导资格与潜质,也需在今后对此类人员给予关注与机会,帮助构建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

员工辅导形式需求多样化,亟待充实辅导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对以辅导为主题的辅导活动显示出较大兴趣,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辅导形式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减压常识等,但工作压力与学习意愿存在矛盾,需要在今后的辅导工作通过一定方式解决。

综合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员工辅导计划自2009年开展至今,虽已有7年历史,但在深圳公司内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辅导惠及程度有待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阻力,远没有达到员工辅导计划最初的预想目标,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亟需进行优化和完善,使其在新形势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现状问题剖析

根据现状调研的结果,深圳公司对当前员工辅导计划开展工作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原因剖析,认为限制员工辅导计划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员工对辅导计划的工作内容存在认识误区――

员工辅导计划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鉴于国内心理学的普及度和认识度较低,导致员工对辅导计划存在认识误区。员工辅导计划本是公司引进的一个综合型健康服务系统工程,性质庞杂,它由企业启动,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计划推广、人员设置及培训、效果评估、企业文化构建于一体,是针对个体、但聚焦于企业的员工服务计划,不仅关注员工个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十分注重企业的和谐发展,是使企业和员工关系更为亲密融洽、共同创造财富、共同谋求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而当前一方面是对员工辅导计划在宣传和定位方面存在不足与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员工的固有偏见,员工对辅导计划工作普遍理解为心理咨询式“问题辅导”,将正常的心理问题和显著偏离正常的心理障碍混为一谈,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被辅导,害怕因为寻求辅导而被同事误解和排斥,继而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甚至抗拒辅导员辅导,限制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中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

公司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初衷是增强员工内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以企业内部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能力素质的党群系统人员担任辅导员的方式,要求辅导员从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战略传递、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以为民服务、竭力帮助员工应对工作、生活上y题的低姿态开展辅导工作,因此辅导员更应是以“服务者”的角色开展辅导工作,这样不仅能增强与被辅导者之间的共情,提升员工辅导工作成效,同时也践行了员工辅导计划“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实际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被辅导者都会因为个人职位与职级的差异而产生角色混乱,导致双方将辅导工作认定为“上级式关爱”“领导式关爱”,甚至是“例行公事”,无法有效参与辅导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辅导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与素养,企业为辅导员安排了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辅导员对个人定位为专业辅导员,在个人专业素养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不免感受到过大的负担,存在担心无法进行良好辅导而不敢轻易进行辅导的情况,继而影响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重心和对象有所偏移――

员工辅导计划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基层员工,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的优质员工队伍,员工辅导计划的开展应该有重点、有层级,以大多数基层员工的诉求为主,针对性地解决少数员工的特殊诉求,即以团体辅导为主、个案辅导为辅的形式开展,不断扩大辅导工作的惠及面。而目前员工辅导工作的重心与对象过度集中于“个案辅导”,导致辅导员的辅导负担较大,同时个案辅导的工作和时间压力也影响了团体辅导的开展,忽视了普通员工的辅导需求,致使员工辅导计划的内容普适性不足,形式单一,辅导工作惠及面过窄。

员工辅导计划中培训体系不尽完善――

在员工辅导计划工作开展中,辅导员感叹工作负担较重之余,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想通过自己的辅导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但无从下手。一方面原因在于深圳公司内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负担较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培训机制未能满足辅导能力素质需求。虽然在员工辅导计划中,无法要求辅导员像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一样对员工进行专业辅导,但至少需要辅导员了解基础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辅导方式,使员工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才能使辅导计划有效开展。而目前辅导员所接受的辅导培训还较为初级与浅显,培训的频次和内容也没有与实际辅导工作紧密结合,培训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培训模式还有待改进,导致普遍性的辅导员专业素养亟待提升,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辅导信心,同时使得员工存在信任危机,阻碍了辅导计划的有效开展。

员工辅导计划开展的有益探索

虽然目前深圳公司的员工辅导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在工作过程中,深圳公司仍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更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充分发挥领导的引领作用,引导员工辅导工作有效开展――

领导作为组织管理者,是促进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深圳公司充分意识到了领导引领和带头的重要性,要求领导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员工辅导计划中的各项活动,从组织协调、资源配给、沟通宣传等方面给予辅导计划相关工作者工作支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员工辅导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员工的意见及反馈,带领各级辅导员探索优化完善辅导工作的方向,推动员工辅导计划更好地开展,并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优秀实践案例:深圳公司某供电局领导对局内辅导员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积极参与员工辅导工作全过程,在员工辅导工作开展准备阶段积极提出创新想法,并且为辅导工作主动提供场地协调、资源供给等支持;在实施阶段还要求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共同引导,全程参与辅导计划的每项活动,并通过带头示范,带领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各项团队辅导活动。在领导高度重视和带领下,这个供电局员工辅导形式丰富多样,辅导工作辐射面很广,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基层员工表示真正体验到了员工辅导计划对自我工作、生活带来的转变和帮助,也感受到了企业及领导对基层员工的关注与关爱,真正达到了员工辅导计划的工作目的。

完善辅导培训体系,满足辅导员能力提升需求――

一是建系统性、进阶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辅导员在开展员工辅导工作中,常感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员工在接受辅导工作中也存在对辅导员专业能力不信任的现象。调研结果显示,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对辅导培训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可见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化、持续化的培训是长期有效开展员工辅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结合已有的辅导培训计划,以前瞻性的思维,构建“持续性、阶梯式”的辅导员培训课程体系,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辅导工作方向等进行培训课程设置,按照“基础、进阶、先进”的阶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使辅导员的能力适应辅导需求。

二是形成互、发展式的辅导员学习交流平台。员工辅导工作并非“格式化”的工作,辅导个体和内容的多样性导致辅导工作有较强的差异性,对于辅导员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学习与沉淀的平台,如:开设学习俱乐部,定期交流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将不同的个案进行分析学习,不仅能弥补单纯的理论性知识学习所带来的缺陷,还能使辅导员更深地理解和熟悉员工辅导工作。同时,学习交流平台更能使辅导员感受到团体归属感,加深对辅导员身份及工作的认同度。

丰富激励手段,增强辅导工作主动性与可持续性――

一是完善奖励机制,提高辅导员报酬满意度。工作上的高投入与收入的低回报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制订合理的奖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给予及时的正向反馈,如:物质层面,可以考虑为辅导员补贴电话通讯费、构建辅导阵地、改善办公环境等;在精神层面,可提供专业的学习成长机会,定期推荐优秀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表彰等,弥补辅导员对报酬满意度不高的心理落差,以此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二是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使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由于辅导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兼任两个角色,普遍存在着工辅矛盾,导致在投入上精力较少,因此在评聘时有“吃亏”的现象出现。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机制是解决辅导员后顾之忧的关键。在职称评定上,应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订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辅导员可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称。我们要建立对辅导员相对立体的评聘机制,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主要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绩,从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辅导员专家、实战家。

三是营造和谐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辅导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压力加强,工作烦琐,对情感的激励要求较强烈。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辅导员的感情沟通,尊重他们,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活动,让辅导员之间、辅导员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了解,让组织及时体察辅导员实际困难与个人需求,创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满足情感关怀需要,从而体现团队精神,激发工作热情。

第2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added scheme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from counselors. The counselor guides students to know current and future self as well as detailed plans of achieving this goal horizontally, and guides freshmen to the preparation from occupational ability to candidate skills before graduation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记录实施过程;辩证

Key words: counselor;career planning;record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dialectics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65-02

1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招生,录取数比08年增加51万人达到159万人,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未就业的人数也只增不减。在“自主择业”的环境中,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如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0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参军入伍计划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大众化”所产生的就业难问题。无论原因是社会需求不足还是结构性失业,最终就业问题还是需要通过毕业生自身来解决,通过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最佳方案来解决。基于我国实际,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辅导学生们建立长远规划,从容面对求职、晋升,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我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晚,且开始时仅限于就业指导讲座,在毕业前夕集中讲解应聘的方法和技巧,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短暂的应聘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1],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不少于38学时的选修或必修课,2012年之前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课》中重要课程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收集自我和意向职业的有效信息,客观辩证分析总结个体和职业的优缺点后,确定此生事业奋斗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到各阶段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付诸实践的长期过程。[2]

2.1 重新认识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首先,个体得到的遗传基因不一样,所拥有的外貌,身材,体质,气质、智力以及家庭背景等也各异,对于这些由遗传已经决定的,职业规划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正确理性认识自身,通过学习有类似特点的成功人物找到自己的动力。其次,虽然上述天生就决定了的因素又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学习基础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但根据期望效应,这些因素又是可以通过后天自己的毅力或他人的期望而改变的。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中心由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转向全面学习,全面发展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就是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健康合理的兴趣爱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三,学生在通过自己阅读或老师讲解认识自己的体质、气质类型,通过各种权威的测试如:国际标准智力测试、MBTI性格测试及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等对自身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发现个体的优缺点、自己的现阶段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合的工作,最后找出自己的理想工作。

2.2 逐步了解融入社会,成为快乐的社会人在全面再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理想工作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目标工作的具体情况。其一,他们通过家庭成员或同学、朋友、校友、老师等人的观点了解自己这一理想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其二,他们通过网络找到近几年的该单位发展情况,人员招聘信息如人数、学历要求、证书要求以及其他要求,也可以看出该单位招聘的频率和待遇,和网络上各单位和个人对它的评价等;其三,利用节假日到该单位或附近单位做兼职或实习生,了解该单位的具体规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自己意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日情况以及此岗位人员今后的发展状况。在此期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岗位对个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充分了解了用人单位,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则早放弃,符合则早做准备冲向目标。

2.3 有针对性的改变自己,以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自己和意向岗位现阶段的状况,找到了人职的匹配现状,发现了对于这一岗位自身的优缺点,那么职业规划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采取措施朝着目标前进,强化自身的优点,克服弱点和不足或化不足为优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及备选方案,将书面计划转化为行动,在现实行动中与时俱进,合理调整自己的方案,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物质、精神和政策支持,健康快乐成长。

3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些年的就业率中我们看到了高校就业指导系统的努力和无奈,它更多的关注“就业率”而非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与职业的发展,职业指导教师课程内容理论化、指导方式“一对多”、指导过程非连贯、注重就业技巧等缺点。教社政2005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鉴于辅导员是学生保护人及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教师等就业指导系统的不足。

3.1 在情感上,更加关注学生职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保护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照顾和保护,无论是学生的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是情感上,都属于辅导员的关心范围,学生也因此对辅导员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在不断的交往中,辅导员充当了学生的家长角色,不仅关注学习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也同家长一样关注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不同于就业指导中心本校就业率目标,就业指导老师授课主要任务。

3.2 接触时间多,为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意见就业指导教师上完本班的课就离开,且不实行坐班制度以等待学生的咨询和求助,学生要想和老师都沟通大多通过电话和网络,而老师基本上都不知道跟谁在说话,因此也无法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辅导员与之相反,上课时间段坐班,学生很容易找到辅导员,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也是经常沟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相当于本班同学对同学的了解,有时甚至更深入。所以,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规划找准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能力的工作,以便减少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盲目追求各种考试和培训实践。

3.3 拥有毕业生信息多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但他们长期在本岗位工作,辅导过的多届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去向和现状知道更多。他们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大体工作情况,能提供给迷茫的在校生一盏明灯,使他们在毕业生们的经历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也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已毕业学生传递社会需求信息,指导学弟学妹们择业和就业。

4辅导员辅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补充,辅导员们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做好系统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和实施活动。从横向方面看,他们辅导学生更好的走过从认识自我到实现自我的里程;从纵向方面看,他们监督帮助学生从新生开始做好职业能力准备到毕业前夕的择业就业方法技巧的准备。

4.1 记录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过程辅导员根据就业指导课上的测试题,在学生入学不久,安排他们进行性格测试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做好记录,并在班上做好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使学生真诚相待,相互帮助共同改进。

4.2 讲座辅导员利用管理者的身份,联系优秀的教师、专家、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学长们多给学生当面讲解成功的经历,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这些讲座在大学阶段不定期的开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全面了解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自我的期望和计划。

4.3 辩证的看自己的优缺点及工作辅导员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们参观学习校外企业和团体,联系校内外实践活动和见习机会,做到学生自愿参与和个体适宜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辅导员关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真实想法,及时沟通,让学生看清工作的真实状况。对于坚持者,辅导员给予支持,使他们坚定自己最初的职业目标;对于退缩者,辅导员给予及时的心理帮助,分析问题所在,可能更改目标职业,这样可以减少毕业生的报到后毁约和跳槽现象,利于学生职业生涯顺利进行。

4.4 发展基本能力,不盲目的考证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们的期望和评价发现,用人单位大多在乎学生是否具备以下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积极细心、诚实勤奋。用人单位认为能力比学历、证书重要,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能力有态度的人才是最佳候选人。但事实是大学生们极其欠缺这些,以至于用人单位抱怨应聘者的基本素质不过关,学生抱怨课堂上没交或用人单位要求太苛刻。因此,辅导员就可以提前提供机会培养与煅练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4.5 监督方案执行情况,做好实施的工作记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于现在大学生们普遍缺乏自觉自制力的情况下,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从最开始的外部控制,督促和检查他们对于自己生活和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施情况,到最后学生们自主实施。通过学生的主动言语或书面汇报自己的行动情况,辅导员作好每个学生的发展记录,让学生和老师们看到他们的进展,学生在老师们的期望中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要看到目前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互动性,信息的单一性;就业指导课程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欠缺和职业规划方案实施的自觉性;辅导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非专业性和工作任务加重等实际问题,构建社会、学校、教师(包括辅导员)和学生为一体的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早日解决我国就业难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

[2]高燕,黄春燕.高校辅导员在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中国教育新闻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第3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促进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组建学科兴趣活动小组,为了便于组织管理,特制订本方案。

二、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组建

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组建由各科教研组长统筹安排,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实施,教科室进行管理和协调。

1、辅导员

各备课组长负责选定本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辅导员。要求选用认真负责有能力的科任教师担任辅导员。

2、辅导对象

备课组长的协调下,辅导员根据学生的自主报名,通过选拔考核确定参加培训的学生。每个学科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20—30人为宜(辅导员可根据本学科特点自主确定),每个学生只能参加1—2个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培训。

三、辅导要求

1、有目标

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各级各类竞赛要求,制订本学科兴趣活动小组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中,应该包括基本目标和较高目标。

基本目标: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较高目标:

(1)数、理、化、生奥赛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决赛中获得名次。

(2)高三学生在高考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加分。

(3)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县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中获奖。

2、有计划

为了实现培训目标,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确保完成各阶段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一式三份,交教科室、年级组各一份,自存一份,计划书的电子文档交**邮箱。

3、有教材

各科辅导员负责选购1—2种辅导教程作为培训教材,指导学生购买有关辅导资料。

4、有教案

辅导员每次上培训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教案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5、有作业

每次辅导后要不知合适的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进行批阅,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的学生作业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6、有检测评估

各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培训计划,分阶段进行检测评估,建立每个参训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学期培训结束后将全期培训的检测评估结果统一交年级组备查。

7、有检查

备课组长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辅导教师按要求填写好“E一中学科兴趣活动小组辅导登记表”,每次辅导由学生签名。教科室、年级组进行抽查。

四、补助和奖励

为了能充分调动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多劳多得、奖优奖勤的原则,对辅导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助和奖励。

1、补助

每学年初,由学校行政研究确定补助标准。

以学期为单位,缺辅导计划,免发两课时补助。缺教案、缺作业批改、缺“辅导登记表”(获登记表无学生签名)中的任何一项,免发档次辅导的补助。缺检测评估,每次免发免发两课时补助。

2、奖励

第4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辅导站(以下简称函授站)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或批准,并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本、专科函授教育所属函授站。

第三条函授站是举办函授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主办学校或学校)对函授生进行教学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机构。

函授站业务上接受主办学校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函授站的工作进行指的领导,行政上接受设站单位的领导。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导和监督。

第四条函授站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政府法令,贯彻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规章,执行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签订的建站协议,执行主办学校的有关制度,配合主办学校认真、严格地组织教学。

第二章设置

第五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根据本规程协商建立函授站。

第六条主办学校设站应遵循的原则。

(一)拟设站的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或业务主管部门。学校不得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和个人签订建站协议;

(二)根据系统,行业或地方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本校函授教育发展规划,在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教委批准的招生区域内,合理设置函授站;

(三)设置函授站的数目和函授站距离主办学校的远近,应同学校的办学力量和管理能力相适应;

(四)函授站一般应建在函授生较集中、交通较方便的地方。

第七条设置函授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连续或隔年报考的生源;

(二)能配备专职或以专职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管理人员队伍;

(三)能就地就近聘请合格的辅导教师;

(四)能提供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场所和其他教学条件;

(五)能提供或筹集函授站经费。

第八条提倡在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普通或成人中专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中心建立函授站。

若干所普通高等学校若同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举办函授教育,经过协商可以联合建立函授站。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所属学校的函授站及招生的范围,一般不得超出学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包括受部委委托办学的其他学校)的函授站应根据部委对系统、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函授布局的规划安排。国务院部委所属学校,也可根据地方需要和有关规定建立面向社会招生的函授站。

第十条主办学校和设站单位协商后,应签订建立函授站的协议。建站协议应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主办学校(建站方)与设站单位(设站方)各自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二)开设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层次(本、专科)、学制、招生对象、招生人数、覆盖地区(或招生范围)、发展规模;

(三)函授站地点及办学条件;

(四)函授站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

(五)函授站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

(六)履行协议的期限;

(七)变更协议及违反协议的处理办法;

(八)经双方同意的其它有关函授站的内容。

第十一条建立函授站必须到函授站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备案手续。在履行备案手续时,主办学校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教委颁其举办函授教育的文号及专业备案情况。建站协议在履行上述手续后方能生效。

第十二条函授站的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由设站单位提名,与主办学校协商确定。站长、副站长及工作人员的变动情况应及时报函授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章职责

(一)及时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的方针、政策;

(二)对教育质量及在函授站所进行的教学环节负责,指导函授站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制定函授站协助学校进行学籍管理和招生等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四)派遣主讲教师,聘任或派遣辅导教师;

(五)每学期或每学年对所属函授站工作进行检查或评估,表彰工作成绩优异的函授站和工作人员;对办学条件不能保证,管理混乱的函授站,应会同设站单位进行整顿;对不能保证辅导教学质量的函授站,应予撤消;对工作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应与设站单位协商予以批评教育或调整;

(六)每学期或每学年召开函授站工作会议,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七)组织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和函授教育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第十四条函授站的职责是:

(一)协助主办学校做好在本站所在区域的招生工作;

(二)协助主办学校做好本站函授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三)承担主办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交给的教学辅导任务,执行主办学校交给的有关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

(四)负责及时、准确地向函授生分发教材和辅导材料;

(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教师和函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

(六)向主办学校推荐辅导教师,并协助主办学校做好辅导教师的管理工作;

(七)做好函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与函授生所在单位联系,争取单位对函授生学习的关心和支持,解决其学习中的困难;

(八)及时向主办学校反映函授生、辅导教师对教学及管理工作和意见、建议;

(九)健全行政、教学辅导、后勤、财务等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十)定期对本站所承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自我检查,积极配合主办学校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受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站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十一)每学期或每学年向主办学校、设站单位和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受上述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十二)建站协议规定的其它有关职责。

第十五条不承担第十四条第(三)或(六)项职责的,应称为函授点。

第十六条设站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主动配合主办学校落实函授站的建置,提供为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条件;

(二)解决函授站正副站长、专职管理人员和专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

(三)做好函授站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定期研究和检查函授站工作;

(五)及时传达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第四章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

第十七条函授站设站长人(一般可由设站单位负责人兼任),副站长—人。管理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配备,可按函授生人配备管理人员人的比例安排。

函授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教学管理业务,工作负责,品德好,作风正派,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第十八条函授站负责人的工作人员应按受必要的培训。

第十九条辅导教师既可由主办学校从本校教师中选派,也可由函授站将本站或本地能胜任函授辅导工作的人员向主办学校推荐。函授站推荐的辅导教师应由主办学校审核同意后,方可作为辅导教师担任教学辅导工作。辅导教师应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十条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教师职务,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能力。

辅导教师应认真按照主办学校的要求进行教学辅导,教书育人,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十一条主办学校应当指导和考核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应组织辅导教师到校短期进修、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以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第二十二条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函授站专职辅导教师,经过一定时期教学工作实践的考察,可由设站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委托主办学校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评定助教或讲师的教师职务资格。设站单位为其办理任职手续并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不能套改为高等学校教师职务。

第二十三条兼职辅导教师的编制、职务聘任及工资待遇,由其所在单位解决。

第二十四条对于不符合条件或工作不负责的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主办学校或函授站应及时更换。对于作出优异成绩的辅导教师,应予以奖励。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五条函授站所需经费,由设站单位提供或筹集。

第二十六条函授站的经费,必须用于函授站的教学、管理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不得挪作它用。

第六章管理监督

第二十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函授站的主要管理职责如下:

(一)向函授站和设站单位传达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有关法令、法规;

(二)根据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和设站单位的条件,统筹规划面向本地区招生的函授站布局,择优设站。注意利用和发挥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其他部委所属学校的优势和作用;

(三)向函授站有主办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指导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和招生计划;

(四)监督建站协议的执行;

(五)定期检查、评估函授站的工作。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函授站,应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函授站的招生,进行整顿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六)帮助解决函授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在有条件的地、市、区、县设立综合函授站或函授教育中心;

(七)组织函授站交流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函授教育方针、政策,培训函授站工作人员;

(八)执行国家教委赋予的有关任务。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可将上述部分职责委托地、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执行。

第二十九条国务院部委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所属学校建在直属部门、单位及行业系统的函授站,形成函授网络。为函授站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监督、检查教育质量。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函授站。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条主办学校及其函授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视其情况,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顿、责成主办学校停止在该站招生或通知主办学校撤消该函授站。

(一)未按本规程规定设置函授站的;

(二)不履行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的;

(三)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

(四)以函授站名义独立办学等超出函授站职责和建站协议进行活动的;

(五)违法或违反国家教委有关规定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本规程适用于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所属函授站。

第5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角色 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3-03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

自我国高校1953年开始专门设立学生辅导员职位起,政府和高校都一直重视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作用,在不同时期也都作了不同的规范和要求。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全球化和多元化等都深刻影响着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为充分适应变化的新环境、新形势,国家更加注重年轻学子的思想和德育工作。工作在第一线,与大学生有着“亲密接触”的辅导员队伍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都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了政策性文件保障,如今的高校辅导员要求标准已经越来越高。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200名学生就要配备一名辅导员。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向配备标准看齐,公开招聘了大量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打破了外界以为辅导员就是留校的“学长”这种惯有的印象。这种高学历化趋势为辅导员队伍带来了全新的人才结构,在很多方面也有利于辅导员发挥“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趋势连同整个辅导员队伍建设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现在越来越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辅导员队伍往往呈现出非专业化和非职业化的状况,很多辅导员的专业与工作角色并不挂钩,而且缺乏专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也没有接受足够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还有很多辅导员只是把所在岗位当作职业跳板,没有足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准、不清晰,在现实中很容易产生“错位”、“缺位”、“虚位”、“越位”的情况,职业承诺水平同现实有些脱节。这些也是导致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重要因素。

二、辅导员职业承诺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一)定位偏,规划短

很多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比较模糊,定位不准,没有树立起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且更多是把辅导员一职作为职业跳板,最终走向管理岗位或者转为专业教师,这种偏离的职业定位也很容易使辅导员违背心理契约,对工作、组织、学生和同事的态度消极、冷淡,最终降低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感。相应的职业规划也会比较短,不会为辅导员岗位的长期发展做好相应准备和规划。加上现在很多新招辅导员采取的是人事制度,他们比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更会加速逃离本身的角色,最终影响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工作杂,评价简

辅导员每天都面对很多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可谓“两眼一睁,忙到黑灯”。工作很杂,甚至很乱,乱到忙完一天可能很少会系统性存留相关记忆。辅导员更多时候是在做“人”的工作,会面临到很多突发的学生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将个人的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截然分开,甚至更多时候都是在坐班时间之外去处理学生事务。而且很多繁杂的学生工作是隐性的,包括与学生的谈心和引导等往往都是私下的。新时期很多社会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程度。目前,对辅导员的现有评价体系是简单量化的和可见的,这往往会导致辅导员付出的努力无法得到认可和肯定。

(三)责任大,空间小

家长和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期望都很高,很多在高校教育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他们都希望身在最前线的辅导员去解决,如校园安全稳定、学风建设、心理危机、大学生就业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要取决于一个大环境或者说教育各方的合力,但现实中的考核与责任最终都可以方便地落实到人――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总是感到压力山大,而与之责任和压力并不匹配的是辅导员岗位发展空间。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要低,晋升与发展的可能性都相对要小,这又带来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冲突,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价值产生怀疑。

(四)管理多,培训少

在高校,一般辅导员需要对接的职能部门最多: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团委、后勤、图书馆、保卫处、财务处、宣传部,等等,各个部门中只要有和学生相关的事务都交由辅导员去下发、传达和处理,辅导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勤务兵”,而高校更多时候赋予了“勤务兵”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加上辅导员队伍本身偏年轻化,而且很多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各类专业培训又没能够及时跟上,所以比较缺乏学生工作经验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此外,太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角色扮演随之带来了角色发展困境,这使辅导员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有效地和学生交流,去引导学生。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探讨

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6年开始,通过实施《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3年5月,教育部党组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以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管理和建设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辅导员角色多元化、专业化、现代化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分清职责,各方形成合力让辅导员工作回归本位,将是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务之急。

(一)政府层面

1.健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制度

大学生是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在网络化和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了深刻的变化,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思想引领者的角色本位作用,大学生可靠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都直接关系到将来社会变革的程度和发展的方向,而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将是关键的保障。所以需要政府探索制定一个具有长远性和规范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来保障辅导员队伍真正以生为本,回归本位工作,深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真正关注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2.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

政府可以考虑加大高校学生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引导高校学生工作者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新环境背景下更有效地发挥辅导员角色本位作用,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打造和健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继续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教学手段,联系、沟通和交流高校之间的学生工作方法。建立高校辅导员独立的职级晋升体系,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消除后顾之忧,保障辅导员队伍能够稳定发挥其角色作用。

(二)学校层面

1.准入和退出机制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相应的思政和学生服务工作规划,这就要求以做好辅导员队伍的规划建设作为保障。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把控好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数量、结构和质量。确定规范、公开、公正、公平的选聘制度,严格遴选职业承诺水平高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定期有类似资格考试或考核的准入门槛;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有效的退出机制,砥砺辅导员专注角色本身的专业领域,而不再轻视和疏忽自己的本位职责,使得辅导员岗位不再仅仅是通往他途的一个跳板,以此来遏制混入辅导员队伍的机会主义者,帮助在岗的辅导员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有一个在岗留岗爱岗的远景规划,最终形成“能上能下,有进有出”动态平衡的人才体系。

2.管理和培训机制

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甚至是很多“985”名校硕士或者博士)加入辅导员队伍,这需要高校调试相应的管理机制,依托这些优质资源,管理好、利用好这支优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好高学历辅导员的长处,同时规避其不足。辅导员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事务性和专业性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去穿针引线,最终执行。高学历人才理论丰厚,视野开阔,但未必拥有足够的学生工作经验和与思政工作相对应的专业知识,所以还需要学校加强统一管理和培训,使之适应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辅导员岗位;探索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把辅导员从事务性泥潭里解救出来,回归其本来的角色。

通过完善培训机制来强化辅导员本位工作的效能,拓展其心理、思政等相关专业的理论视野和提高以生为本的服务水平。定期举行校内、校外的交流学习活动,校内的辅导员要分层、分阶段地举办相关学生工作主题研讨会,通过沙龙形式交流特色做法和相关经验。同时还要引进来,走出去,邀请校外的同行、专家举办讲座,交流学习;也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外出取经,到其他学校观摩、交流和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全员覆盖,要给所有辅导员一个充电学习的机会。

高校学工部门还应该牵头搭建一个辅导员本位工作研究平台,整合辅导员队伍人力资源组建科研团队,把科研同平时不断积累的学生工作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积极探索本位的、内涵式的学生工作。促使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深入认识到自身角色本位工作别有天地,大有可为。

通过这一系列有计划的管理、培训和强化,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准和职业认同感。

3.评价和激励机制

任何一个团队的建设都离不开一个有效、成熟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一样,高校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去点燃辅导员重返本位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引导辅导员走向学生工作专业化、专家化和学者化的发展道路。

高校评价机制需要注重系统化和过程化,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一的主观式和结果式评价,要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章程。尤其是对于新辅导员来说,要让他们很清晰地了解评价机制就是工作的风向标,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学校对他们的期待,什么是学校提倡的,什么是学校避免的,同时注重过程化评价,关注辅导员们平时工作的努力和成绩,而不是最终的一票肯定或者否定。

激励机制要兼顾到辅导员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级,兼顾到学院、系的团体激励和辅导员个人激励,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十佳辅导员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等平台给予团体和个人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要尽可能地根据辅导员队伍特点设计更多的激励制度,更有效地利用到辅导员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把激励措施同辅导员的评优评奖、职称晋升、培训交流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辅导员的本位工作激情和兴趣,激发其角色本位回归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辅导员层面

1.认清自身角色定位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竞聘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辅导员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走上工作岗位后,是否能够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每天面对着繁杂、多变的各项事务,是否能够保持自己的职业承诺?如果只是想着把这个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或者只是埋头于上级不断交代下来的任务,那很可能被越来越高标准、高要求的辅导员岗位淘汰掉,最终只是浪费了自己最为宝贵的职业和事业成长期。

辅导员自己本身要认清角色定位,要紧紧围绕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学习、去积累、去凝练,只有认清自身定位才可能摆脱事务性重复带来的倦怠感,才可能去深入研究,去不断创新。辅导员一旦回归到自己的角色本位,就很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去找回自己当初选择进入大学工作的足够理由,把平时的学生工作当作事业去经营,可以更多地找回满足感和成就感,去实践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拥抱一种自己期待的生活状态。所以辅导员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找回自己,找回方向,开放自我,融入一个“有梦”或者说有共同追求的群体当中去,最终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辅导员要结合个人情况做好自己的个人规划。如果是把学生工作作为自己的长远发展目标,就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切实制订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自我期待,历经职业阶段、专业阶段,最终把学生工作做成一项事业,达成职业心理认同和自我实现。如果是要转岗,甚至转行业,也同样需要及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辅导员岗位上同样要完成相关规定工作,为下一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并取得岗位资质。所谓“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去还是留,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都将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动态平衡。“志不在此”地离开,留下岗位候补;“志在于此”地留下来,更专、更精,促进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优化发展建设。

第6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一、高校实行“学长计划”的缘由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缓解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与有限的专职辅导员所带来的管理压力,国内部分知名大学纷纷开展“学长计划”,即由高年级的学长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新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效果显著,但依然存在问题。为更好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需要对“学长计划”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校实行“学长计划”过程

(一)学长选聘

以班为单位,按1:20的比例配备新生班学长,实行聘任制,聘期为1年(两个学期)。新生班给配备三名学长,分别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指导和党建这三项工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末开始招聘新生班学长,由高年级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带班主任的推荐意见,经资格考查和培训后,最终确定学长人选。

(二)学长培训

为提升学长开展工作的实效性,需对学长先进行培训。高校各二级学院总支书记、院长及辅导员对新竞聘上岗的学长分别开展党务、学科、专业以及学生教育和事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学长更为有效有针对性开展工作保驾护航。

(三)学长工作开展

1.迎新、军训及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期间

选派的学长要求提前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安排好新生接待工作、建立新生基本信息库、掌握新生思想动态、帮助新生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新生基本情况(如特长、爱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协助班主任组建班级管理委员会并指导新生干部开展班务管理工作。

2.常规学习期间

选派的学长要引导新生加强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学习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宿舍和班级氛围,指导新生开展班级活动,及时将学生基本情况及班级动态反馈给班主任和辅导员。

(四)学长考核与总结表彰

学长聘任期满,由学院领导、辅导员、新生班班主任及学生代表对学长的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按25%的比例评出“优秀学长”。高校每学年进行表彰奖励,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学长计划”积累经验。

三、高校实行“学长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学长计划”经费支持力度有限

培养一名优秀的学长需要大量的投入,如为了让学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需要聘请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进行党务知识培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资金投入较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无法在学长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

(二)“学长计划”制度有待完善

1.学长工作安排科学性欠佳

各高校“学长计划”中对学长的工作安排不尽合理,其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半学期,主要进行新生军训、引导专业学习、班委选举、期末考试指导等工作,而下半学期学长的基本上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致使部分学长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缺乏制度的规范,学长工作随意性增大。

2.学长工作监督机制欠佳

部分学长由于自身原因,工作上虎头蛇尾,由积极变消极,加之高校对其工作的跟进力度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及时掌握学长情况,高校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四、改进高校“学长计划”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学长计划”的支持力度

高校需要从有限的经费中抽出部分费用,对于优秀的学长基于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学长更为努力的工作。高校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都应参与到对学长的培训上来,利用自身优势和知识储备帮助学长做好对新生的指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学长计划”机制

1.制定工作计划,科学安排学长工作

学长需要制定月份工作计划表,即每个月应该完成或者落实什么事情,以月份工作计划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学长每个月应该开展什么工作便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2.完善学长工作监督机

高校应加强对学长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管理和监督,学长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和跟进“学长”工作。此外,每月应该召开学长工作交流会上,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应与学长加强相互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长”的工作效果、个人风格、工作方式,确保监督实时跟进反馈。

第7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20xx-20xx学年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计划范本(一)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团xx大精神,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引导辅导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掌握少先队最新发展动态和前瞻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适应少先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通过培训,使新任辅导员掌握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在岗辅导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少先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使少先队工作干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把握少先队工作规律,更好地指导辅导员开展工作,推动少先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内容和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时展和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

1、政治理论培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辅导员,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xx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使广大辅导员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少先队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少先队业务培训:

少先队基本知识培训。学习《队章》、少先队教育理论、少年儿童运动史、少先队工作方法等少先队基本知识,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国家有关教育法规,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

少先队技能技巧培训。学习掌握演讲、写画、歌舞、制作、游戏等开展少先队工作的基本技能,提高辅导员的技能技巧。

三、培训途径:

“培训计划”要按照辅导员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地对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途径:

1、保证辅导员按要求参加相关的培训。

2、利用多种形式、多种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辅导员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

3、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通过多种传播媒介、信息网络,对辅导员教育培训。

职责分工:

按照分级培训、分类实施的原则进行培训

中队辅导员培训是少先队组织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我校少先队组织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将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培训任务落实到实处,确保“中队辅导员培训”顺利进行。

学校20xx-20xx学年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计划范本(二)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围绕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重点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少先队工作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培养,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

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市、县、校”三级培训。市级少工委将对全市镇(街道)总辅导员、少工委负责人进行培训,并对全市不少于10%的大队辅导员进行示范性培训。各县级团委、少工委将负责对本县学校大、中队辅导员进行全员培训。学校负责对大、中队辅导员进行再培训。

二、培训内容

1、政治理论。学习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党的、团xx大、全国少工委六届四次全会等会议精神,重点学习《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重要讲话的通知》(中青联发[20xx]11号)、《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认真学习李源潮同志在陕西少先队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通知》(中青联发[20xx]12号)及《团的xx大精神传达提纲》(县区级以上集中培训必学内容)。

2、业务知识。重点学习《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少先队教育理论、少年儿童运动史等基础知识。

3、专业技能。重点学习少先队主题活动策划实施的技能方法、少先队活动课程和载体建设、“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相关内容,并做该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动员。

4、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少先队活动课教研方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学生安全自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相关学科知识。

5、互动交流。举行少先队活动示范观摩课,传授基层少先队工作经验和方法,组织以“微队课”、“微论坛”、“微点评”等实训形式,帮助广大少先队辅导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少先队工作重点以及少先队活动课的辅导要点。

三、培训形式

1、开展集中培训。市少工委直接培训少先队辅导员200人次(不含省级培训);各县(市)区直接培训少先队辅导员不少于50人次(不含省、市级培训)。

2、落实中队辅导员全员培训。所有中小学校要成立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组,通过专题会议、网络培训、视频学习、少先队工作论坛等形式,确保每名中队辅导员至少参加1次专业培训。

3、召开市、县级示范观摩活动。市、县两级围绕重点学校集中安排不少于2次的少先队活动课集中示范观摩活动,以会代训,开展少先队辅导员培训。

4、组织理论研讨。各县(市)区可组织少先队工作专家学者、少先队教研员、少先队辅导员等围绕当前少先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展开学习研讨。

四、工作要求

1、统一时间安排。全部培训集中于7月至11月上旬。市、县级培训原则上不少于3天/期,校级培训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3期,每期不少于4课时。

2、统一培训对象。各县(市)区要做好摸底和统计工作,将少先队辅导员全员纳入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好培训时间和人数。

3、统一学时纳入。各县(市)区团委、少工委要与当地教育部门协调将少先队辅导员参加少先队专业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

4、统一纪律要求。严格按照中央、省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创新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切实增强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人员名单、培训方案及相关照片上报市少工委办公室。相关培训信息、课件等上报至团中央未来网。

学校20xx-20xx学年少先队辅导员培训计划范本(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为目标,加强少先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辅导员为终点,以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新课程下的学校德育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素质和管理组织能力。

二、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使整个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有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开展少先队工作夯实组织基础。使班主任、辅导员掌握丰富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更有效地实施学校德育工作。

三、培训内容:

第一部分 《纲要》给辅导员带来了什么

第二部分 少先队辅导工作

第三部分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升旗仪式

辅导员怎么处理好与领导、同事、队员之间的关系?

怎样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四、具体做法:

第8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继续教育

辅导员继续教育则是指根据学生工作和在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辅导员所实施的促进其职业素质提高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总和。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培训体系,需要完善的辅导员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为基础,健全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体系来支撑,规范的辅导员社会化培训体系来保障。但是,如何建立与构建科学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与稳定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普通全日制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办学规模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招生规模学生数量由1998年的108.36万人,到2009年增到639.49万人,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340.87万人猛增到2009年的2144.6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0.5%达到23.3%,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多,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建立与完善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全面提高育人水平,也是认真落实同志“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规律和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辅导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教育,逐步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辅导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对辅导员的高度重视,各地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不断改进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队伍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等多种因素,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对辅导员的培养缺乏长远规划,继续教育体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仍亟待加强与完善。

(一)学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影响到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有些人缺乏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对辅导员的职责也不明确,定位模糊,要么把辅导员等同于“行政管理人员”,要么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么等同于“服务工作人员”。角色的定位模糊,导致了辅导员职责的模糊,致使辅导员工作头绪多、繁杂。由于辅导员每天事务性工作过多,心身疲惫,真正用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和自我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及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加上部分辅导员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不高。这就不同程度影响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工作质量。

(二)知识结构合理,但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就从事辅导员工作者而言,多是毕业于大学以上学历,有在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和党员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思想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具备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有在大学本科期间既没当过学生干部,又没有入党,而是在攻读硕士或博士以后才人党,毕业后直接从事辅导员工作。大多数又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而从事辅导员工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加上工作后只参加本校组织的岗前培训,没有经历专门系统的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政治理论水平、思想觉悟、政策水平相对不高。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服务、科学管理的必要技能,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新问题经验不足、方法单一、能力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

(三)继续教育体制落后,机制不健全。目前就多数而言,缺少完整的辅导员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很少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缺乏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约束机制。现行对辅导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一般都是临时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没有一个评估标准,对参培人员也没有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特别对新从事辅导员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内容大多局限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基本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对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涉及较少。加上我国大多重视对辅导员上岗前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对任职后的培养相对欠缺,使辅导员常常忙碌于繁杂的各项工作中,很难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和提高。长期以来也一直存在着“使用多、培养少”的现象,常常被“使用即培养”的错误观念所左右。同时,缺乏科学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和优质的培训教材,对国内外优秀教育研究成果的研究和借鉴还不深入等,导致对现有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流于形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辅导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体系的建立。

三、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四点设想

(一)遵循教育规律,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对辅导员的使用与培养,学校应从长远利益出发,把加强辅导员继续教育与队伍建设提到一定高度,把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培养人才质量,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结合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国情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探索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学科为依托,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制定辅导员继续教育质量和评估标准,逐步建立质量评估制度。真正落实教育部制订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教思政厅[2006]2号文件,以下简称[2006]2号文件)所要求的:“遵循教育培训规律,按照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的要求,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努力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符合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体系和平台。

(二)创造学习环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学生数量的增加,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应按照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制订与实施符合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继续教育体系与格局。在有计划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经验报告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学习和考察,学习与借鉴其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理论和学术水平。

第9篇:辅导员本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充分表明,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及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笔者调查研究,目前高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现状却并非主观认为那样的乐观、充满活力。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现状的多角度透视

受自身和外部机制的双重影响,高职辅导员的职业现状表现出如下特征:

(1)职业角色定位缺失。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辅导员扮演着一个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发展者和学习者于一身的学生工作角色,“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也就是说,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的基本点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事实上,高职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确,角色定位模糊。一是高职辅导员职业心理的规避性。由于高职院校的无限扩招,辅导员队伍建设远不能严格执行国家预设的辅导员数与学生数120的配置原则。据调查,高职辅导员与学生配置比例大约为1:350,这远远超出了辅导员们对学生管理的承载限度,迫使大多数人想方设法规避这一职业,更谈不上什么角色定位、职业规划。二是高职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样性。辅导员工作涉及到班级管理,安全教育,党团建设,社团指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心理咨询,社会实践指导等,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教务管理,职业技能资格报考,行政事务等多头任务。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办事员”、“通讯员”、“高级保姆”、“消防员”等角色。三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偏向性。由于职能部门管理的漏洞和辅导员工作理念和观念的陈旧,许多辅导员更多的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日益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上,而不是尝试进行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而达到辅导员在执行管理职能中实现教育职能的目标。

(2)职业态度消极倦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整体上看,高职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充当多种工作角色,承担繁杂的工作任务,致使他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职业心理归属感。在这种职业定位不确定性支配下,他们极易滋生疲惫厌倦心理,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态度消极等。二是从个体来讲,一种是期望过高的失落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身上,他们原以为可藉借自己所学和辛勤劳动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但是实际中因工作绩效考核量化评价体系的缺失所导致的不公正、不客观、不公平的考核结果,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种是自视清高的消极怠工。部分高职辅导员自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工作能力远远超过了辅导员工作要求,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所获报酬、身份地位与之所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时间、精力投入不相匹配,长期低于或远远低于自己的个人期望值,从而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缺失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一种是能力低下的身心疲惫。一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学识、能力有限,加上缺乏长期系统有效的职业培训学习,他们不能从容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从而对辅导员工作缺乏信心和激情。

(3)职业素质相对低下。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令人担忧。第一,从学历层次上看,国家要求辅导员队伍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参差不齐。据统计,高职院校辅导员有20%左右为硕士研究生,60%左右为本科层次,20%左右为专科生,其中本科层次大部分通过自考、函授或远程教育获得,全日制本科却相当稀少。因而,大部分辅导员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为生活而生活,缺乏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研知识和能力,更不用说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门学问,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记和方法总结升华为工作理念,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二,从专业背景来看,国家要求辅导员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背离职业所需,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据调查,高职院校只有20%左右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辅导员所需学科背景相关,而80%左右辅导员所学专业与辅导员专业要求毫无关联。并且大部分辅导员在上岗前并没有接受辅导员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因而许多辅导员面对学生中遇到的难点,存在的疑惑,难以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予以引导和指导。第三,从道德修养上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道德楷模”,而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不容轻视。

(4)职业规划相当缺乏。《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朝“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和“专门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辅导员自身认识的偏差性,辅导员评聘、考核等机制的不健全性以及辅导员工资待遇、政治地位普遍偏低,加之职称评定阻力重重,高职院校辅导员并没有把这一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一个专业来进行长远规划管理,也没有构建明确的职业前景平台。为此,大多数人只是把从事辅导员工作作为转为专任教师或其他岗位的一个跳板,作为自己晋升的一个平台,一开始就为今后改行做准备,根本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更不会致力于辅导员工作的专门性研究。据调查,高职院校辅导员一般在3~5年后或转为专任教师,或转到行政岗位。正因如此,很多辅导员奉行“无过便是功”的工作理念,只是机械地从事简单、重复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从不对自己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与方法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也就谈不上创新学生工作方法和手段。同时,辅导员交替频繁,职业周期较短,传帮带机制很难发挥有效性,工作中所形成的经验、方法不能得到有效地沉淀积累和继承发扬,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其理论研究面临举步维艰的困境。

二、高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其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规划,包括选什么职业,在什么地区与单位从事职业,承担什么样的职业角色职务,等等。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以及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现状,笔者认为,高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个体的自我规划和规划平台的构建两个方面加以探索其策略。

(一)高职辅导员个体的自我规划

美国潜能大师曾说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辅导员要想拥有灿烂的人生和美好的前程,就必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目标。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可以用四个“W”归零思考模式:

1.what are you?辅导员应进行充分和深刻的自我认知。首先,辅导员应对自己的知识、智商、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兴趣、价值观、性格、品质、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其次,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需要怎样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2.what about it?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首先,要弄清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特性;其次,要准确把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即辅导员应充当“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学习者”四大角色。最后,要了解掌握辅导员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对辅导员职业这一发展目标和趋势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把握,并为之努力。

3.what can support you?要对影响自己职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周围环境、资源、背景有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首先,要全面剖析自己要胜任辅导员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其次,要全面调查和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外因素等。

4.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根据对自我和辅导员职业的认知,对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因素的分析,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实施步骤,并依据实践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职院校要为辅导员搭建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1.更新理念,推动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的决策者,政策的制定者和影响者,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不断更新理念,提高对辅导员职业前景的认识,不仅要从立足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生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辅导员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其稳定性的角度去认识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而且要从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育人目标实现的高度去看待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2.完善机制,保障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是完善选聘机制,严把“入口”,做到“高进”。选聘辅导员,既要突出辅导员科学素质,明确辅导员应接受专业教育的最低学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强调辅导员的道德素质,选拔一批政治强,纪律严、作风正,热衷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愿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同时,完善用人机制,按照“能岗匹配”原则,根据辅导员各自的特点,扬长避短,把辅导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做到“严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有效运用。即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坚持以信度、效度为基础,以全面、科学、动态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原则,开发和实施一套考核标准和认证制度;在考核内容上,按照教育、学习和创造三个维度,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纳入考核内容体系;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晋级、职称评定等紧密挂钩,并遵照“优胜劣汰”原则,考核优秀者应给予相应的奖励,考核不合格者应调离岗位或作为学校待聘人员另行工作安排。建立科学的职称评聘制度。有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中“初级职称比较大,合计占91.7%,高级职称职务者比例较小,只占8.3%。这说明,一方面,许多年轻的辅导员还没有得到晋升中级专业职务的年限,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达到或晋升高一级专业职务年限的辅导员却遭遇晋升难的门槛”。因此,应不断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与专任教师有所区别,应侧重其工作业绩,在学术水平的要求上应低于专任教师。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做到“精育”。坚持学习与创新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培训上岗制度,凡是辅导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且取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选拔一批优秀辅导员“走出去”,参加相关的培训、研修、挂职锻炼,接受专门的理论教育,在学习、考察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邀请学生工作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有关学生工作理论、经验等学术报告交流,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

四是完善发展机制,做到“优出”。高职院校要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多重职业路径,譬如通过进修、培训、读研博等路径,为实现辅导员“专家化”、“专场化”目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为走从政方向的辅导员开辟职务升迁甚至走向社会继续从政的道路。这就给辅导员创造更多的职业路径,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按照“四化”,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了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要按照“职能化”、“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的标准,鼓励、引导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通过奖勤罚懒的各种方式帮助辅导员改变那种“无过便是功”的观念,相反,让他们树立起“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是辅导员的最高使命”的理念。并鼓励他们做学生工作不要墨守成规,而要随实践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二是应鼓励辅导员在繁琐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在学习和总结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三是要按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等因素合理有效地配置辅导员队伍,并制定传、帮、带的长效机制,为辅导员提高更多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冀学锋.大学的坚守[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