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精选(九篇)

涉农资金论文

第1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一)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含义

财政涉农又称农业财政投入和支出,是政府为克服市场缺陷,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总和。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农业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本文的财政涉农项目主要有工程类和非工程类两大项。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非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

(二)财政涉农政策的种类和主要管理部门

财政涉农政策主要有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救灾政策和资金以及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两大类;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部门主要有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财政局、扶贫办等,涵盖了大部分政府管理部门。

二、X镇涉农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项目申报缺少科学管理

1.项目申报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的程序。基层乡镇涉农项目的申报,缺少科学的程序。X镇各行政村在项目申报时也遵循“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也通过“两委会”充分酝酿和讨论,但这些程序大多流于形式。当基层党员、群众对促进本村未来发展的关键项目有不同的意见时,仅凭几个村领导就决定了拟立的建设项目,使村民失去了主体地位。

2.涉农资源“散”,缺少统一管理。财政涉农项目之所以名目繁多的原因是各个部门分别掌握各自的涉农资源,这些项目和资金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散”,部门散、资金散、项目散、去处更是散!这就难以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把有限的财政涉农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最优的项目上。同样因为“散”,基层乡镇只能分别各个相关机构申请涉农项目和资金,缺少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3.涉农资金缺口没有保障机制。由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短缺,村领导只能靠个人关系,向上级机关争取或向乡村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们”“讨米下锅”,但这些资助只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涉农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如X镇T村2012年、2013年的村级建设项目中,虽然从外面争取的资金达100多万元,但也仅够总需求的20%左右,这种“讨米下锅”的做法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涉农项目的审批缺少科学的制度

1.涉农项目立项缺少科学论证。有些村为更多地享受到“优惠”政策,通过种种不当手段去争取,这必然干扰涉农管理部门正常的工作程序。如X镇A村、B村、C村,经常有各种项目得以立项;而F村、H村、M村等,两三年也没有一个项目。这就使基层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导致出现“党的政策虽好,我们享受不到”、“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象,参见下表案例分析。

从2011年至2014年3月各村合计涉农项目奖励、补助资金看,A村达1161.8388万元;B村在缺少2011年补助资金数据的情况下,其三年合计也达908.0785万元;C村合计达869.4305万元,而M村和H村却只有67.293万元和21.612万元。

2.人情关系影响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审批。基层村镇,人情关系错综复杂,大家都碍于面子。曾在该镇某区域任职的一位领导,担任镇部门领导后,在资金、项目等的安排上,会更多地向这个村“倾斜”。并且,这种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多“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多“面子工程”,少“里子建设”。从该镇A村、B村、C村2011―201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看,已经很富裕了,但“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却还常有其“份”,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村。因为这些贫困村的主要领导与上级机关沟通、协调不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比较闭塞,“跑镇”不够,有的村甚至还“不认识”有关领导。所以,分配不到各种涉农资源。这从表1中,A、B、C、M、H村所得到的项目类奖励和资助资金的多寡已经可见一斑。

从排名情况看,A村和C村的各种收入一直名列前茅,而H村和F村等几个行政村的各种收入,在该镇所有行政村中,一直排名靠后,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关涉农资源的分配,参见如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人情关系影响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审批

从上述表1-5中可知,H村和F村的各种项目类奖励补助资金远少于A、B、C这三个富裕的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跑政进金”,不愿意找领导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同时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相对偏远。用该镇一位部门领导的话说:“我都不认识这些村的书记、村主任,那么,我们的涉农项目放到他们村里去,我能放心吗?”。这足以说明,在基层村镇,要得到涉农资源没有人情和关系,不跑机关、不找领导,得到的资源就少,甚至没有。

3.领导结对的村,涉农资源来源广。与贫困村联系结对是各级领导一项重要的帮扶工作,如C村在地理位置上虽然远离中心城区,但因为是市领导联系村,近几年得到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外来资金和涉农项目络绎不绝,使C村的财政扶收入从2011年的49.75余万元、排名第13位,突然跃居到2012年的415.06余万元、排名第一,2013年虽然退居到第三位,但其绝对值从415.06万元增加到了431.62万元,年增长率为3.99%。虽然三年来C村的外来资金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平均高达95.82%以上,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外来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那么该村的发展仍将是不可持续的,参见表4、表5。

三、促进涉农项目和资金科学管理的政策和途径选择

(一)成立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综合管理部门

1.设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综合领导机构。根据《宁波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市(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部门,项目由发改委负责,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建议宁波市成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监管领导小组,与“三农”工作相关的涉农部门的行政正职作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科学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项目的申报、审核、审批等工作相互通报;涉农资金实行“一支笔”审批;对涉农项目实行专家审核、科学评审、部门协调、党委讨论决定的管理机制。

2.实行信息公开,克服“钱”出多门。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从申报、评审、审批、招投标、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全程公示,包括在各级政府网站、报刊媒体和项目所在乡村公告,并在各级财政预决算报告中公开资金去向、用途和详细清单。按照“科学规划、集中投入”的原则,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源,建立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信息横向互通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运作规范、资金整合,杜绝因职能交叉重叠造成的漏洞,克服“钱”出多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涉农项目的程序化管理

1.规范项目立项的科学程序。加强涉农项目的科学管理,规范项目和资金的申报程序。首先,由村“两委会”酝酿、讨论,提出拟立的涉农建设项目,报镇党委和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其次,由市(县、区)涉农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共同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充分酝酿、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是否给予立项。再次,对初步确定的拟立项目,报市党政机关和人大常委会,由书记或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立项的项目及资金安排,并由分管的市(县)级领导一支笔审批。

2.加强科学论证,实行科学管理。按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理论,要加强对拟立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方案、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立项的重要性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保养和基层乡镇的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论证,以决定是否给予立项。加强项目施工的科学管理,要聘请思想硬、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进入项目领导班子;建立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做好项目的评估、测算。要提高生产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要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好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

3.加强跟踪验收,做好后续管理。建议由市和乡镇涉农部门和纪检机关,对全市(县)在建项目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对非工程类的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工作,也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颁发相关的资质证书;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要责成有关负责人落实好补救措施或重新建设;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三)统筹发展规划,主导资源分配

1.集中资源,竞争择优。以X镇为例,各市(县、区)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与分配过程中,要强化绩效理念,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性分配;要实行“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原则,项目申报、评估审查到使用监管等环节、办法和标准要公开、统一,要公正、透明,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和人情关系,杜绝“能人村”、“关系村”、“强人村”跑“政”进“金”。

2.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财政涉农资源的使用与分配,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切实做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规模化发展。对高山村、空心村、无力村、落后村要通过退宅还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要加强中心村、文明村、生态村、重点村、专业村建设,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以进一步促进这些村的建设水平,起到示范、榜样和引领作用。

3.加强调研,掌握主动。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镇发改办具体负责,加强调研,切实把握涉农项目和资金分配的主导权,克服“能人”项目、“关系”资金等现象。通过运用好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与分配工作,达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产业延伸、重点突破,从而促进X镇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稳步协调发展。

几点说明:

(1)数据来源:X镇人民政府一般预算及基金专用账;2009年―2014年X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2013年各村收入统计表。

(2)2011-2013年X镇涉农财政和新农办给予各村收入数据按年份排序情况表,只选取了其中排名最前和最后的五个行政村;

(3)(4+5)/总收入(%),指该村外来资金收入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比例;

(4)因财政统计年度的局限,部分为不完全统计数据。

第2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1.1资金需求方面

之所以强调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对外源性资金的依赖度,归因于该产业化发展不仅受到商业周期的影响,还受到农业生产周期的制约。这种双制约状况,便深化了农村经济产业化在资金回笼上的短板问题,而借助诸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其它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便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1.2资金供给方面

除了政策性银行以外,涉农商业金融机构仍面临着盈利的需要,这也是促进这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内驱动力。从金融理论来看,这些金融机构一般以开展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作为盈利的途径,但农村人口经济行为特点决定了,中间业务远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盈利需要,从而大力开拓资产类业务的功能导向,以及获得国家扶农方面的政策红利,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由此可见,基于双赢基础上的耦合效应必然实现共生效应,从而在这种耦合共生效应下,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便能在农村经济系统的内循环中获得良性推进,从而避免了我国当前仍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2分析基础上的耦合共生效应构建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耦合共生效应仍需要在基于两个主体的经济行为上进行构建;另外,作为政策红利的供给者——国家(政府)也应参与到这种共生效应的构建活动。

2.1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方面

“产业化”可以动态理解为,提供同类型农业产品企业的集群化过程。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种集群化效果能具体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体现出来,从而依托产业的力量来变革农村经济弱质化的现实。从这一点出发,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应在资金融通利率和金融机构政策上进行倾斜,最终营造出良好的耦合共生效应所依赖的环境。

2.2农村产业的资金需求方面

本文没有特指产业内的产品类型,但泛指围绕农产品供给而形成的企业集合。因此,上文所指出的双约束条件便深刻影响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效能。但在实施具体的融资活动时,仍主要以各个涉农企业为法人实体来完成所有的融资流程。此时,国家在政策面上就应在抵押贷款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些企业固定资产价值量较小的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这些企业以财政支持。

2.3涉农金融的资金供给方面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涉农金融机构在开展资产类业务时将获得盈利,但在针对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也将面临违约风险。这一现状与上面的涉农企业固定资产存量较小有关,这也是影响二者形成耦合共生效应的关键。因此,仍需要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给予金融机构以制度保障,并以财政基金的形式来对可能存在的违约承担前期的还款义务。同时,政策中所内含的约束机制也应引导农业经济产业化过程中,劣质涉农企业的退出、被兼并或重组。

3涉农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

以下再从涉农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驱动上,来拓展本文的主题讨论。

3.1针对“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的创新

受到我国农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的影响,各地农户在选择产业化经营的对象,乃至方式上具有差异性。鉴于这一客观事实,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就需要设立类似于专家委员会的部门,来对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前景、资金需求量进行评估。同时,正因为受到资源禀赋条件的影响,造成了农户在生产经营周期上的不同。为此,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还需针对这种情况,设计出具有区别性的还款期限。

3.2针对“降低借贷风险”的创新

不可否认,我国农业属于弱质产业类型;同时,受到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农村资金回笼周期较长,且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所形成的叠加因素,直接增大了涉农贷款的风险。在保障农户资金需求,以及降低借贷风险的前提下,可引入“专业担保公司组织”来为农户的小额借款提供担保。

4结语

第3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贷配给;利率;非利息成本

所谓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贷款人不是以提高利率的方式对超额需求做出反应,而是采用配给的方法,即使申请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部分贷款申请人的贷款要求也被拒绝,或只是部分得到贷款。[1]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贷款人的预期收益函数不是利率的单调增函数,仅采用提高利率的方式会导致低风险的申请者离开市场,贷款人风险加大,收益下降。由于涉农经济组织与大型企业集团相比具有信息成本高、信贷风险大等明显劣势,所以往往成为被配给的对象。

一、逆向选择的信用缺失行为导致金融部门的信贷配给

假定存在多个涉农贷款需求者。其中每个贷款者都有一个投资项目。贷款者要完成某个投资项目,具有的初始资本为X1, 项目需要投资额为X2,X1<X2。

因而必须向银行借X2-X1=B数量的资金。假定所有的项目都产生相同的预期收益均值T,但这些项目的风险各不相同。在自由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如果某种项目的预期收益显然高出平均市场收益,那么通过市场竞争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很快就能达到均衡。即我们所假设的T。当然,对于具体问题可能T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动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分析结果。为了简化起见,假设成功的项目产生收益R;失败的项目产生通常的价值Rf,假定它是一个可以为零的常量。成功的概率为P。由于所有项目的预期收益相等,P和R的关系可以表示为:[2]

pR+(1-p)Rf=T

由于T是常量,所以成功时的收益R越高,成功的概率P越低。

贷款者如果有能力偿还贷款的话,要在贷款到期时支付(1+r)B的资金;但如果贷款者因项目失败而破产,就仅支付实际可得的收益Rf。于是可得下式:R>(1+r)B>Rf,表明:如果贷款者的项目失败,银行的贷款将因难以收回而出现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融资风险。

考虑到涉农经济组织的信贷行为并不完全受市场利率的调节,因此我们的模型将引入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的假定,即涉农经济组织的间接融资成本不仅仅包括银行的利息,而且包括各种非利息成本,[3]由于信用的原因,使得我国涉农经济组织在借款时必须付出经各级政府部门考查、评估、出示抵押品、交纳各种收费等众多交易费用。这种非利息成本均可视为贷款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信贷行为的信用成本c。

因此,存在一个临界值R*=(1+r)B+c,当且仅当R>R*时,涉农经济组织才会申请贷款投资。因为PR+(1-P)Rf=T,上述结论意味着存在―个临界成功概率p*当且仅当P≥p*时,涉农经济组织才会申请贷款。[4]p*定义为:

也就是说,利率和涉农经济组织申请贷款所必须付出的非利息成本(信用成本)越高,涉农经济组织申请项目的平均质量越低,违约的概率越大,从而项目失败或金融机构受损失的风险越大。在有限责任制下,借款人的收入不可能小于零,给定涉农经济组织的收益,较高的利率意味着成功时较低的利润,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涉农经济组织才会申请贷款;但是,给定期望收益,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高风险的涉农经济组织驱赶走低风险的涉农经济组织,较高的利率意味着较大的违约风险。这就是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二、金融机构规避涉农经济组织信用风险的理性策略选择

由于金融机构的期望收益不仅取决于贷款利率,而且取决于借款人还款的概率以及信用甄别的非利息成本。因而上述论证只是说明了涉农经济组织间接融资风险的可能性。这种风险要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一个条件: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组织之间确实是信息不对称的,而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组织之间确实是信息不对称的。对于国有金融机构来说,在渐进式改革下,它传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有企业。[5]涉农经济组织对金融机构几乎完全是新客户,社会上也没有独立的资信、项目评估机构可以利用。所以,金融机构无法了解涉农经济组织的项目成功概率,无法识别高风险企业和低风险企业,这就在涉农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之间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金融机构对不同风险的涉农经济组织项目无法执行区别对待的信用甄别非利息成本,只能执行同一信用审核标准;对于国有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包含着内在矛盾的选择。因为其提高非利息成本,则低风险的涉农经济组织将因为成本过高而退出申请,从而提高企业项目失败的平均概率,这将会降低银行预期收益。但如果金融机构统一选择较低的信用审核成本,则由于涉农经济组织良莠不齐,高风险的借款者的逃废债务现象增加,同样会降低金融机构预期收益。

因此,金融机构期望收益应该为利率和非利息成本的函数,并且利率和非利息成本的增加对金融机构期望收益的影响一般来说不可能是单调的。如果金融机构满足所有借款人的要求,每单位贷款的期望收益为:

横坐标代表涉农经济组织申请贷款的利率,纵坐标代表非利息成本,垂直坐标代表单位贷款的预期收益。只有当r=r*, 且c=c*时,[AKπ-]达到最大。此时变动非利息成本或改变利率大小,都将面临现实的涉农经济组织间接融资风险,使金融机构预期收益下降。这样,金融机构权衡的结果是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r*和c*附近)选择放款,这就为信贷配给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金融部门信贷配给行为形成机制

现在我们用图2来说明信贷配给现象的形成机制;假定涉农经济组织对贷款的需求Ld。取决于融资成本t(融资成本t为r和c的函数,按三维空间作剖面,将融资成本换为r或c,结果相同。如图3所示 )而金融部门的信贷供给Ls取决于金融部门的期望收益[AKπ-]。因为信贷供需的决定因素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供求曲线图。涉农经济组织的贷款需求可以表达为

导致其斜率是负数。所以在图2中,信贷需求Ld是第一象限中向下倾斜的曲线,与通常的需求曲线形状没有什么不同。为了得到信贷供给曲线,我们在第四象限画出与r的关系。在第三象限画出资金供给Ls与[AKπ-]的关系(假定Ls是的增函数),第二象限是45°线。通过这三个象限中描述的函数关系。我们可以得到第一象限中的信贷供给曲线Ls。在图3中所示的情况下,当涉农经济组织融资成本为使金融机构利润最大的t*时,在F点存在一个信贷配给均衡。在t*点的涉农经济组织信贷需求由R点所示。此时Ld>Ls,金融部门将实行信贷配给。即在所有涉农经济组织的贷款申请中,只有一部分得到满足。当融资成本小于t*, 金融部门的期望收益下降,它不会选择这样做。当融资成本大于t*时,如F点,尽管F点为资金供给等于资金需求的瓦尔拉斯均衡点、由于融资成本过高,以及申请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金融部门无法得到贷款申请人的风险信息,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会拒绝这个瓦尔拉斯均衡点,从而使正规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成为一种常态。

同时,可以看出:在垄断性的信贷市场和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下,信贷配给存在着不同的均衡点。在一个垄断性的信贷市场中,由于正规金融部门的期望收益率较高,国有金融机构将收紧其决策约束,导致更多的涉农经济组织无法进入市场。而在一个竞争性的信贷市场上,由于非正式金融的加入,增加了信贷配给的总量,将降低借款人进入信贷市场的条件,从而使更多的低风险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获得在垄断市场难以得到的贷款。

四、结 论

1.不仅将利率,而且将非利息信用成本也作用于信贷配给机制的理论模型,更加符合我国现时的经济特征。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转型经济时期,通常缺乏成熟的金融市场,利率往往受到管制,经济主体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因而限制了利率作为信息甄别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涉农经济组织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意愿,属于私人信息,而金融部门所要求的抵押品、审核等用于弥补信用缺失的非利息成本,具有公共信息的特点。因此,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部门会更加偏好运用非利息信用成本来实行信贷配给。

2.在信贷配给情况下,主要出局者是无力支付足够非利息费用以证明其信用的涉农中小企业、农户。特别是在一个垄断性的信贷市场中,由于正规金融部门的期望收益率较高,金融机构将收紧其决策约束,提高单笔贷款的额度和信用审核成本的临界规模,从而导致更多的涉农经济组织无法进入市场。由于这些涉农经济组织并非全部是高风险的借款人,非利息成本的信贷配给在为正规金融部门资产带来安全性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潜在的经济福利的较大损失。

3.非正式金融市场中过高的融资成本,要求借款者有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才能弥补其借款的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在出现了总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条件下,涉农经济组织的获利空间会越来越小。在获得体制内的金融资源无望,体制外非正式金融过高的利率的双重压力下,必然使得涉农经济组织无法通过适度的外源融资来扩大再生产。这或许是我国最近几年来在总需求不足情况下,涉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投资大量萎缩、发展严重受阻的原因所在。

相对而言,非正式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形成的资本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及实际资本的边际效率。但是,民间非正式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可一般要比体制内资本市场高。这主要是用于识别信用真伪,控制风险所必付出的代价,也与民间非正式金融借贷不受政策法规保护,不透明、不公开有关。相信只要给农村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让其公开化,并对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民间借贷中的过高融资成本是可逐步下降的。因此,为有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振兴,有利于广大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有利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现行融资制度进行总结、反思,并作出进一步的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Stiglitz,Joseph,&Weiss,Andrew.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une 1981,71.

[2]Wette,H.Collateral and Credit Rationa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3) 1983.

[3]王 静.涉农经济组织融资信用与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张 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杨天宇.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之信贷配给和为之内生制度根源分析[J].经济科学,2002(4).

Financing and Credit Rationing of Agriculture Economical Organization

Wang Jing

第4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论文提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该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分析了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 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投资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管理体制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 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 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 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不能只停留在查出问题的层面上,要从根源上找原因、查漏洞,促使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积极地督促其整改,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当作“耳边风”一吹即过,否则会削弱审计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通过积极地督促检查、追踪问效,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放大审计效应,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3.5 适时调整审计思路 

第5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紧紧围绕《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年)》中确定的20个试点村和每年度确定的重点建设示范点,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和集中财力建亮点的原则,实现涉农项目在试点示范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上整体推进的目标。

二、整合涉农项目的范围及责任单位

项目整合范围包括市级以上政府及部门安排下达的涉农建设资金、项目、物资和县级部门安排的涉农建设资金。

三、整合涉农项目的程序

按照“项目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涉农项目要做到“五统一”。

1、统一组织领导。县上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类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2、统一项目安排。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及要求,结合各试点示范村实际确定的年度任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合理安排涉农项目,使整合项目真正成为具有综合效益的民心工程。

3、统一申报入库。各涉农部门要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在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规范科学的涉农资金项目库,并根据确定的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对经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审核符合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的项目,由财政局会同项目主管部门联合行文经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审签后,向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呈报,同时报新农村办建设办公室备案,避免不必要的项目调整。

4、统一分配使用。县财政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及时向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统一整合使用的具体方案,并与试点示范村所在乡镇签订项目建设合同书后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备案。

5、统一组织实施。项目计划批复下达后,项目整合协调领导小组要会同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项目,统一协调项目建设,统一管理项目资金运行,统一项目竣工验收。

四、整合涉农项目的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涉及部门较多,相关部门要做到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形成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的协调互补机制。

第6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机制建设

Abstract:Town and village bank is emerging power and has“catfish effect”on rural finance demand and supply. But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own and village bank,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 and system should be built up.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bank, rural financ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59-06

一、信贷配给瓶颈:我国村镇银行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

当前村镇银行(village bank)的设立和发展已成为国内金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近几年我国发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与融资状况看,资金需求的快速膨胀与资金供给的持续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导致对农村经济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农村领域的资金供给表现为持续不足。

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理论中,解释了单靠市场机制即“利率刺激”并不会导致信贷资金过度供给问题,因而保持区域信贷的足额供给不能依赖单一的融资机构。结合西方新凯恩斯学派的逆向选择论和道德风险论,大致可将我国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问题描述出来。图1中,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就单一贷款者和特定领域而言,在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提高利率会引起预期收益下降,贷款者提供的资金将随之减少,导致资金供给曲线S向下弯曲。在利率为R0时贷款者预期收益达到最大值,尽管此时的信贷需求D1大于供给S1,但贷款者不会再提高利率而降低收益,即产生正常的信贷配给问题,D1与S1之间的差额显示着信贷配给的程度。因而可以推出,要保持某一区域信贷总量的有效供给,寻求数量较多的资金供给者是一条短期即可见效的路径。

图1:农村经济融资中的信贷配给模型

关于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而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加剧了农村资金的饥渴(吴念鲁,2006);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的一个软肋和空白点,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所蕴藏的能量却不可低估(秦池江,2007)。鉴于县域资金供需矛盾已经聚集多年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因素,决策高层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县域增设新机构如村镇银行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实际上村镇银行在国外金融领域已非新生宠儿,世界上诞生最早的村镇银行是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1977年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出资成立了格莱珉银行,其经营模式主要是采取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贷款给穷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格莱珉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77个分行、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乡村银行网络,帮助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数百万人成功脱贫,真正成为“穷人的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教授来北京参加“中国-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国际研讨会”,奏响了中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序曲。村镇银行的出现,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多年的沉寂,引起了诸多关注和争论。

二、威海县域案例:鲶鱼效应与机制缺欠互现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区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特征。2010年威海市首家村镇银行在下辖的乳山市成立,至目前共组建3家村镇银行,荣成、文登和乳山三个县级市各有1家。截至2011年末,威海辖区村镇银行各项存款达4.92亿元,各项贷款达2.3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达1.54亿元,占比达65.81%。威海辖区的3家村镇银行各有特色,荣成的汇丰村镇银行是由外资银行发起成立的,文登的建信村镇银行是由国有银行发起成立的,乳山的天骄村镇银行是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母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威海辖区的村镇银行具有典型代表性,对其经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也具有典型意义。

(一)鲶鱼效应

从威海辖区来看,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发起条件宽松,政策规定在县域设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即可。以威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设立村镇银行在注资上是极为容易的;其次是法人机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在经营上拥有完全的决策权,这决定了在贷款审批和发放等方面具有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还有一点是村镇银行产权明晰,没有历史债务和遗留包袱,在经营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而其他金融机构因种种原因导致不良贷款多、信贷风险大、经营活力差。由于以上经营优势的存在,村镇银行设立后在较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对县域金融的强势冲击,收到一系列连锁式成效,形成了预想中的“鲶鱼效应”。

第7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涉农职务犯罪 人民检察院 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征用农村土地拆迁房屋等工作也越来越多,而一些镇、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侵吞公共财产、挪用公款的情况也多了起来,涉农职务犯罪严重损害村民的利益,已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严重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下面就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院2011年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做个简单介绍:2011年总立案件20件27人、涉案总金额1492万余元,其中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5件20人、涉案总金额1256万余元。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领域为征地拆迁7件11人,新农村建设(“两违”)7件8人,征收规费1件1人。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性质为贪污3件5人,受贿8件9人,挪用公款,3件3人,玩忽职守1件3人。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重点领域突出

涉及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的案件14件19人,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1157万元。其中土地征用、拆迁房屋案件6件8人,新农村建设案件6件7人。土地征用案件的一大特点是涉案金额大,2件涉案金额超百万元的特大案件都是发生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有1件涉案金额高达950万余元。新农村建设案件的特点是窝串案突出,仅在内坑镇行政执法中队就挖出系列窝串案5件6人。

(二)涉案主体为镇、村基层组织人员

今年来我院办理的涉农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都为镇一级及其以下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其中镇一级涉案人数为6人,农村基层组织涉案人数为10人。虽然这些涉案人员大部分级别不高,甚至是镇临时聘用的人员或者村干部,但是多处于重点或关键岗位,具有相应管理职责。

(三)群众利益受到侵害,社会危害性大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受害人人数较多、受害群体集中,极易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稳定。例如王恭河、王天遵贪污案,该案引发了该社区100多名村民联名举报并多次集体上访,危害了社会稳定。又如张建添挪用公款案,犯罪嫌疑人张建添将上级政府拨付的征地款950万借给他人,从中赚取利息,以致该征地款收不回来,侵害了群众利益,引起140多户400余人集体上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作案手段上呈现出类案的规律性

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案件中,采用虚报冒领手段贪污补偿款和利用管理发放补偿款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是犯罪的主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案件中,大部分为受贿案件,在内坑镇行政执法中队系列受贿案件中,受贿人均是利用手中对违章建设和违法占地报告、巡查、制止的职务便利,收取违建房主向其贿送的钱物,为违建房主谋取利益而获罪。

二、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权力集中、监督不力

近几年是晋江城市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江市围绕“城市建设年”的工作大局,全面推进“九大组团”建设,镇(街道)及其站所直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部分基层干部手中权力很大,而且长期监督不到位,这给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今年来仅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领域涉案金额就高达1100余万元人民币。

(二)制度不严、管理松懈

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有章不循、无章可循,少数基层干部独揽财务等问题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一些基层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如磁灶镇政府前尾村下村干部陈志方,将村民缴纳多年的计生款长期挪用外借。

(三)放松学习、淡化思想教育

这些涉案人员犯罪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宗旨意识不强。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相对松散,加上个人的自律意识又不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挫折,以及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作祟,导致方向迷失,宗旨淡忘,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握自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于是采取贪污、受贿等犯罪手段去攫取国家和集体财产,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武断,使许多农民对镇村干部产生了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基层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还有甚者在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取证时怕被打击报复,不愿意配合说出事情的真相,导致有的基层干部有恃无恐,连续作案。

三、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征地拆迁的资金管理使用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城镇建设和“两违”整治是我们预防的首位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

(一)关口前移,强化预防教育

要创新工作方法,把教育贯穿于预防工作的始终。一是要用廉洁勤政的模范事迹激励人心。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的人和事迹,大力弘扬正确的“三观”,积极引导帮助党员干部掌握政策法规界限,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以达到使党员干部“不想”犯罪的目的。二是要用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警示人。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预防专题、专案的宣传报道。通过“昨为座上宾、今成阶下囚”等令人震撼的事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算好政治、经济、家庭、个人“明白帐”,用犯罪成本、风险评估的方法去分析因腐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使预防工作入心入脑。三是要通过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守法意识明显提高。四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大力展示反腐败斗争成果,激发群众举对职务犯罪的举报积极性。

(二)齐抓共管,内外联动,强化监督

通过办案表明:凡是发生职务犯罪的环节,都是监督的盲区或薄弱环节。因此,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促使当前乡镇七站八所多头管理模式向一元化管理模式转变,强化上级直接的监督管理,强化程序意识,坚持程序监督,严格按照程序行使权力;二是要规范财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注重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加强跟踪监督,组织资产自查与审计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坚持执行“阳光工程”,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坚持民主监督,尽最大可能保证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并赋予群众监督意志的权威和效力,坚持舆论监督,大力支持和引导新闻媒体对涉农职务犯罪进行舆论监督,把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健全机制,筑牢源头预防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任何人不得超越职权,领导干部不得经手任何款项;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镇(街道)领导干部要接受党委和政府、人大的监督,村干部要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三是实行审计监督,对镇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四是建立广大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制度,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强化群众监督。五是要充分发挥“案前、案中、案后”专项预防的主导作用和检察机关检察建议的作用,结合办案,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

(四)整合资金,集中投资,分类管理、使用

一是要进一步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对我市对征地拆迁款的管理进行整合。变零星投资为整合投资,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变重复投资为重点投资,实现涉农资金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扩大资金的使用效能。二是强化验收检查。对涉农资金项目的验收,要严格采取材料审核、实地查看、资金核算等措施,严格核查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三是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可行性的审查,对工程进行立项审查;涉农资金项目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投标,对投标单位要严格把关,对投标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五)增强职能部门预防主体意识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由市委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检察机关为主力军的预防工作机制,采取了以教育、行业、制度、专项、个案等为主的预防措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地开展工作。由于预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是不能完全实现的,而且人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开展工作的需求,还需其他相关管理、监督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携手,齐抓共管,实现预防效应的最大化。工作实践证明,主管职能部门才是预防工作的主体,因此要增强主管职能部门预防主体意识和主动预防的工作积极性,把预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纳入日常重大议事日程,才能真正取得预防实效。

第8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关键词:加强 涉农资金“一本通” 管理

一、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制度实施情况

自2007年我省开始建立实施涉农资金“一本通”发放制度,但由于当时各级重视程度不够,“一本通”的发放仅限于小麦直补、玉米良种资金、库区移民补助资金,发放项目和资金量都比较少,“一本通”系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3年省财政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管理工作的通知》(鲁财办(2013)14号)文件,对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一本通”管理进行布署,涉农资金“一本通”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强。至2014年,我区已经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库区移民补贴、农机综合补贴资金、玉米良种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五保分散供养资金、孤儿生活保障资金、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资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资金、村干部报酬等十几项资金纳入“一本通”系统进行发放,资金达8306万元,“一本通”的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二、做好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涉农资金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各项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但在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管理不规范、资金分配分散、拨付不及时、绩效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截留、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私分涉农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所以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提高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绩效,进一步加强涉农补贴“一本通”工作,有效防止冒领、骗领、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等行为的发生,确保涉农资金安全、及时发放至补贴农民手中,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民生政策,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重要保证。

三、如何做好涉农补贴“一本通”工作

(一)明确部门责任,分工落实任务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落实、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原则,明确部门职责。各乡镇(街道)负责补贴底册填制,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信息审核,对涉农补贴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负责;公安部门负责补贴对象户籍信息比对,及时做好补贴对象信息查询、比对、更新等基础工作,确保补贴对象户籍信息真实、准确;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和信息系统管理,对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并承担“一本通”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金融机构负责补贴资金发放,并及时将发放结果反馈财政部门;审计监察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的监管,形成各部门分工科学、责任明晰、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夯实基础,做好补贴对象基础信息核实工作

涉农资金补贴对象基础信息真实、准确、合规,是做好“一本通”资金发放工作的首要前提。要逐户逐人开展补贴对象基础信息核实工作,及时梳理、更新、完善涉农补贴对象基础信息。建立补贴对象信息与公安户籍信息比对、金融机构联网核查以及相关涉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的工作机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确保补贴对象的基础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为补贴资金的发放打牢基础。

(三)加强“一本通”网络建设,确保发放渠道畅通

一是纵向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省、市、区、乡四级财政广域网,提高网络运行速度。二是横向网络建设,财政部门要通过当地电子政务专网或专线方式将同级农业、水利、民政、卫计、残联、农机、组织部等涉农补贴部门纳入“一本通”系统网络覆盖范围,并实现与金融机构相连的横向网络,以实现补贴信息审核、资金支付、跟踪分析、发放结果短信通知等网上办理。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凡是直接兑付给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都要通过国库集中支付,“一个漏斗”向下,统一使用涉农资金“一本通”发放,全面提高“一本通”资金发放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制定考评制度,强化工作考核

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一本通”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和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堵塞工作漏洞。明确考核目标和要求,加强检查考评,严明工作纪律,定期对各责任主体进行考核。对未履行职责、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给予严肃处理并予以通报,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从制度上保证“一本通”系统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宣传,提高涉农资金发放的透明度

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施“一本通”发放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严格落实补贴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补贴对象产生过程公开透明、补贴资金发放公正合理。推动“一本通”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真正体现为民、便民、惠民的目的。

第9篇:涉农资金论文范文

永平村的和谐仅仅是黔西县全面推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后的一个生动范例。

近年来,黔西县通过打造网络监管、上下联运、群众互动的“多维”监管平台,对涉农项目资金,以及全县重点岗位、重点项目进行公开监测,堵塞了集体和国家财产管理漏洞,压缩了村干部以及领导干部的自由裁量空间,保障了涉农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网络公开与群众参与成监管核心

“村组群众会的有力推行,面对面把工程项目、重大事项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营造了阳光、透明、和谐的监管氛围。”洪水乡永平村村民刘永贵感叹,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不曾想过自己会有这么大的权利――参与对全村工程项目、重大事项以及村支“两委”干部的监督。

为加强对涉农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管,黔西县纪委不断完善和创新监管模式,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和着眼发展的原则,打造“公开全面、查询方便、点面互动”的监管平台,并以黔西廉政网站为载体,结合“公开监测系统”的运行,建立了“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系统”,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管。这个系统将全县23个县直部门的涉农项目名称、资金来源、数量规模、拨付情况、实施进度、验收标准以及完成期限等内容,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同时在“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系统”设立了“情况通报”和“投诉直通车”两个版块,每月通报涉农项目资金的监管情况,并接受群众的投诉和举报。

“这套监管体系的切入点是抓住关键环节,即备案、公示、督查和问责,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它们是项目资金安全运行的关键点。”黔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邬江如是说。

在以网络监管为抓手的基础上,黔西县纪委还建立了上下联动和群众互动的监管平台。2009年,黔西县纪委在26个乡镇招募728名青年廉政志愿服务者,自愿参与对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和向群众解释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检举乡镇和村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同时在农民自愿提供、同意公开的前提下,收集农户的电话号码,以乡镇为单位制发《农民朋友电话本》,方便农村群众相互联系、互通信息,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及时向农村群众了解有关情况,跟踪监管相关项目提供了便利。此外,全县还积极推行村级信息公开村组群众会,广泛引导群众参与涉农项目资金监管。

黔西县纪委通过把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关口前置、防线下移,以网上监管为抓手,搭建“多维”监管平台,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齐抓、人人有责的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体系,从而强化了对涉农专项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确保了涉农专项资金的有效安全运行。

打造惩防并重的涉农监管体系

何元祥是洪水乡永平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在“村官”岗位上干了十几年,他对县里推行的涉农项目资金“多维”监管感受颇深。“县纪委通过构建农村基层惩防体系建设,以‘阳光村务’和召开村组群众会为载体,把村务和涉农项目资金公开化,让群众参与到这些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使老百姓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国家投放的各种涉农项目,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民心工程’,群众打心眼里拥护,本身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邬江说,县纪委极力创新监管模式,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涉农项目建设监管,就是要把这些涉农项目建成“放心工程”,既有力保障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和干部安全,又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

黔西县是毕节地区率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试点县,在试点工作中,县纪委要求县财政局下文明确支付程序并在网上公开,要求对每一项配套资金都必须行文明确,优先到位,做到每个项目都能及时开工,按时完工。同时要求集中对乡镇委派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让所有财会人员充分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加强对小额涉农资金的支付管理。

为畅通和完善群众的投诉渠道,黔西县纪委要求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涉农项目资金投诉排查调处制度,定期排查,分级负责,归口管理,主动解决。县纪委还开展了“纪检监察干部当群众贴心人”活动,组织机关干部逢赶场天到乡镇下访挂牌接待群众,现场解决涉农监管的突出问题。

此外,县纪委还完善了督查督办机制,围绕事关农村、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督查督办,确保重大涉农项目资金落到实处。每年9月,县纪委都会组建涉农项目检查组,赴有关部门、乡镇、村寨就涉农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工作落实。会同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不定期地对重点涉农项目的实施程序、工作进度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跟踪问效。同时对推诿扯皮、敷衍搪塞、弄虚作假、工作不力、“吃拿卡要”影响涉农项目整体推进的,将视情况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把在督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县委、县政府。

自县纪委开展涉农项目资金“多维”监管以来,共备案涉农资金11.89亿元,检查国家新增投资项目资金及其他涉农资金5亿多元,涉及项目1000多个,受理涉农项目资金投诉和举报70余件,立案查处58件,党政纪处分59人,组织处理5人,收缴违纪资金45万元,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使涉农项目真正成为“放心工程”、“民生工程”。

随着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推进,黔西县纪委这套涉农项目资金监管体系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同时得到了省、地、县领导的好评。这一做法还得到国家预防腐败局、《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国家机关和媒体的充分肯定与推介。

多维监管带来的多赢

作为洪水乡解放村党支部书记,这两年史洪俊工作越干越起劲,不仅村里的工作好做了,村里的旅游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短短2年时间里,村里就吸引了1500万元的招商引资款。他告诉记者,随着沿河旅游观光道与停车场的修建完成,以及解放村田园山庄的竣工开业,解放村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刘万荣是田园山庄主人刘志坚的父亲,也是田园山庄的实际投资者。2009年初,刘志坚决定到解放村进行投资时便是刘万荣极力推荐的。刘万荣告诉记者,到解放村投资修建田园山庄,不仅看重这里的旅游发展前景,更看重其投资环境。“这样的廉政环境让我们感到安心。”刘志坚父子说。

“洪水乡这两年来引进了5个企业,总投资额达到4500万元。这与县纪委开展的涉农项目资金‘多维’监管是分不开的。”洪水乡党委书记卓永发说,涉农项目资金涉及多个领域,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监管,不仅保证了基础设施和涉农项目的质量,还极大地提升了党委与政府的形象。

“通过‘多维’监管,中央和省委投放到黔西县的涉农项目资金已多数实施或兑现,未出现严重违纪违法现象,群众普遍比较满意。”邬江表示,这充分展示了“多维”监管涉农项目资金的可行性。

据黔西县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该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总体运行情况良好。2009年全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61.52亿元,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18.0%。财政总收入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3亿元,分别增长17.7%和28.0%。粮食总产量34.2万吨,增长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亿元,增长4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0.8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