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涉农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涉农专业论文

第1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农专业 实习 效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04-02

涉农专业作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力量,是一项惠农惠民的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它虽划归到学历教育序列,但又明显有别于在校生的职业教育模式。涉农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取得文凭,而是想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促产增收的、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促进自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

我们本着科技支农、科学富农的教学宗旨,针对涉农专业的特殊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其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而且学为所用,学为所获,理论为实践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永恒真理。这无疑将“实践教学”确定为涉农专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也是涉农教学中最为困难的教学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实习教学”,最大程度培养农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培养实用型新农民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作为我院涉农专业教学管理的负责人,两年来,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采取涉农专业实习实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采取“理实结合”,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农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生产需求为导向,让广大农民学员边学习、边实践,最大化地解决农业产业增产增收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涉农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效果,现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领导,组织保障

1.明确职责

开展涉农专业的各院校要有涉农专业的主管院(校)长,及涉农专业的领导机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实习实训,确定人员、明确职责、督导监管、定期考核,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辅导、考核、后勤保障等系列工作,协调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各种符合实际的课程,制订完善可行的实习实训计划,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监管

实习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涉农专业总体教学的计划执行,由涉农专业领导机构统一部署领导,涉农专业主管处室定期抽查、验收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及教学,并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主管涉农专业的教学或培训院(校)长及相关领导不定期进行随机抽查,涉农专业负责人定期向主管院(校)长汇报近期涉农实践教学的组织情况及效果,三级兼管,层层落实,确保实习实训教学务实、有效地开展,稳妥、可持续地推进。

3.师资配备

必须拥有足够的专职或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资质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5年以上的农业生产实践指导经验,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人脉资源渠道聘请当地享有盛誉的能工巧匠、效益卓著的生产经营大户等担任实习实训的兼职教师,使强劲的师资及教学艺术水平、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员认可,让学员满意,能最大化地体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体现增收、促产、减灾、排难的实际效果”,并能体现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打好基础的“一体化”式职业教育模式的作用。

4.村屯力量

争取村屯干部的配合与支持,提倡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都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本村的种养殖综合情况及特点非常熟悉。所以村干部作为特殊的教学特聘管理人员,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实习实践教学从最初制订教学计划到实施具体的组织、教学,都要将村管理干部负责人纳入到教学执行的“智囊团”之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教学充分地考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种养殖特点因素,不仅能积极地整合本村学员自家的养殖场、种植场、果园、责任田、承包荒山等场所作为有力的实习实训场地,还能在实习实训、学员出勤、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 实习指导,务求实效

第一,不断地进行业务能力的提高,并加强管理,组织实习实践教学的实地考察,充分体现“应季、应时,科教支农、涉农扶民”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采取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最亲和的指导方式、最简捷的实用技术通过实践指导传授给农民学员,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根据实践教学在实践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总结积累、完善补充,对涉农专业涉及的各市、区、县、村级进行种养殖的调研汇总,充分掌握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指导,推广适应当地实际需求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第三,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讲义及教学参考资料,将“适合对路”的精装版农业生产参考资料发放到农民学员手中,成为农业生产的参展资料,使实用性体现到最大化。

三 设施保障,推动教学

第一,开展涉农专业实习实训,硬件的保障是基础,如何解决实习场地、场所、设施、辅助工具的建设是重要环节。由于涉农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有别于在校农学专业,没有过多的可参照执行的依据,只能根据实践教学不断摸索,设备、设施是否适用,是否具有长效型是重点需要考察的项目,避免盲目添加造成教学设备的浪费,所以设备设施应根据考察,逐步增添必要的、能够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新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进度分期、分批地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接受部分项目的实验和实习实训。

第二,通过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技术上不断保持先进性,并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地区、行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一些常用的、必要的、便携式的实验器具、设备及图书、挂图随下乡车辆配备,有计划地走进各分校、各教学点、学生的生产作业场所和学生家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关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在学习、生产中使用,以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点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必要的可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结合农事活动安排有效时段,与学校共同做好实习实训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做好后勤保障,有效地保障学员实训的正常进行。

第四,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自己的责任田或承包的蔬菜大棚、果园、养殖场、加工厂等,建立本村本班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个人种植或养殖、加工的生产经营,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程内容,不断强化技能训练,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离种植、养殖生产场所较近的学员,可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结成5~8户的联合小组,进行部分项目的联合实习实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 方式方法,创新务实

第一,对于实习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定时参加,根据学校的实习实训计划在各种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严格组织学员签到,并做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己的农业生产实际和个人特长,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化的家庭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开展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进行家庭性实习实训时出现问题,可及时与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学校聘请的专家或本行业的带头人等交流沟通,可采用电话、学院涉农专业QQ群、E-mail、视频对话等多种渠道进行沟通,遇到紧急、批量、棘手的难题,必要时,涉农专业可驱车接送专业技术老师到学员家进行现场指导。不仅能解决农民学员的实际难题,而且还能拉近学员与老师、管理人员的距离,使教学进一步得到认可,促进教学组织、管理的良性循环,提升社会效应。

第三,引导学员对所学专业更深入地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充实。平时多与本村学员一起探讨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并鼓励涉农学员在毕业时考取一个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生产经营工作有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五 考核鼓励,促动热情

对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实践性为原则。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将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成果考核。考核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确定。

第一,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阶段性实习实训过程的测评,由学员的出勤情况、实践报告、参与积极性、农业生产业绩、交流互动等组成,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本地区种植、养殖综合情况、实习实训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第二,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实践成果考核在学员毕业前两个月内进行。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本着教学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讲原则、有规定、酌情理、服人心”,针对学员因工或不可抗拒因素无法按时参加实习实训的,可申请到校接受相关科目实习,修满学时予以再次考核。

第三,有效利用鼓励性政策的方法。凡在学期间确定并实施了一定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在毕业时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量、提升了品质、增加了收入的;学生在学期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和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成效显著的;参与领导的当地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以及村风村貌改观等工作有明显进步的,则可获得学院签署的学员毕业后3年内跟踪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并对其雇用的技术工人进行免费指导。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涉农实践实习的特殊性,也要注重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指导涉农教学特殊的对象。要想进一步地提高涉农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深入探讨,能够引起涉农同行们对实践教学中各种客观因素的重视,从而更加有力地提高涉农教学的质量。

第2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特殊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必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结合学生特点、高职教育特点,以及对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调研,从培养目标、学生层次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总结揭示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今后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教育背景特点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缺乏。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在“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还是短板,还是弱项。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四轮驱动。落实中央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

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村劳动力资源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瓶颈之一。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面临新挑战。

(二)社会急需农业科技人才,但是农科专业学生从事农业甚少。

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农业高职院校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尽管近年来农业高职院校为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留人乏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一向被认为是弱质产业或弱势产业,“轻农”理念及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弱质产业”更加“弱质”,导致整个农业领域被人们视为“落后”领域,造成农业领域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流失,即使坚持干这行的,大多也从事的是农药化肥销售工作。

二、教育对象特点

(一)选择涉农高职非学生主观意愿,非农专业成为首选。

涉农高职院校录取分数远低于非农类高职院校,家长冷落学生轻视,很多在省控线以上的低分考生考虑家庭经济因素和学费承担能力,在无奈和失落中选择涉农高职院校后,选择一个非农专业成为很多人“身在农校跳出农门”的首选。对于多数人来说,学农是不得已的选择,真正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三农者不占多数,对农业情有独钟的屈指可数。选择农学,并没想过要回到农村,涉农高职学生对农村缺乏感情。

(二)对涉农专业缺乏信心,学习动力不足。

涉农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农村,深知父母工作的脏苦累、报酬低,传统跳农门的思想在很多学生及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考大学志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学农积极性不高,专业思想不牢固,以至于学习动力不足。加之部分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现实轻未来,只要自己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因此,涉农高职学生对农业专业缺乏热情。

(三)想成就自我,但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家庭较为贫困,上高职是希望将来能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他们急于想成就自我,但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由于对职业需求认识欠缺,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清楚不全面,加之农业的就业面比较窄,目前属于艰苦行业,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生角度,都少有将来从事农业的想法。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专业认同偏颇、贪图城市安逸生活不愿扎根到基层一线等因素,造成农学类学生多对农业不感冒,毕业后多改行。因此,涉农高职学生对扎根农村、到基层就业没激情。

三、教育目标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为“三农”服务的重任。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应适应农业高职教育职业性、技能性的特点,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加强对学生基础政治理论的教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使他们能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等的关系。涉农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优秀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实用人才作为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很急迫的形势,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定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农业职业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四、教育者特点

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我们经常讲齐抓共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两课教师的任务,所有员工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然而,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往往被看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门工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一)主体素质差别大。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的“两课”教师在涉农高职院校普遍偏少,有些是由忙于行政工作的人员兼任的,对“两课”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根本不熟悉。有些教师理论功底肤浅,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联系实际不够,且不能针对学生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贴近现实生活。有些教师知识面偏窄,缺乏鲜活的事例,上课信息量不大,所以提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当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要使“两课”思想和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列举大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具体材料加以说明和论证。因此,“两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较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有较大的信息量,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充分论证,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两课”的力量,对“两课”感兴趣。

(二)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认同思政教育,育人观念不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然而,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与己无关,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树立投身农业事业的信心,消除对“三农”工作的偏见,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三)辅导员及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缺乏学科专业支撑。

涉农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辅导员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与坚实的思想基础。刚开始可能还会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就会随之削减,导致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现状。从工作经验看,年龄轻、社会经验不足的教师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少,凭经验工作的多,掌握学生管理教育规律的少。因此,辅导员应通过自学或进修补上专业知识,努力扩大相关专业知识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五、教育内容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应具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还应具有自身特点,可以概括为:结合学生及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实现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学农、爱农、奉献农业”优秀实用人才的目标。

(一)思政课教学未能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针对性不强,联系实际不够。

涉农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联系不够,造成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了没用,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必须立足于学生特点,联系学生未来劳动岗位的实际,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从而确立学好职业技术、立志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其次应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献身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涉农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延伸,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正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回到农村后,成为基层组织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成为新型业主乃至现代农业中小企业家,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

(二)专业课教师注重职业技能,忽视职业道德,应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轻视和专业的不认可,掣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轻农”思想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轻农”思想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学生摒弃陈旧观念,了解三农,心系三农,立志三农,内化为提高服务三农本领的自觉意识。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把理想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尽可能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增强专业认同,促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

(三)辅导员注重管理,不具体务实,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思想教育。

当前高职类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时代和环境的复杂变化深刻影响着他们。作为学生品德塑造关键人物的辅导员习惯于“保姆式管理”。涉农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要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和解决涉农高职学生思想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职业教育的主旋律下,从入学时就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的责任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将来走入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增强自身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拓宽思路,积极发掘和创造各种实践性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素养,在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何跃飞,刘羽平.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1(5):13-14.

[2]丁广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现状及对策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61-63.

[3]张强,孟学英.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3-26.

[4]郑柏松.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7-21.

第3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使那些早晨迎着太阳走,晚上带着月亮归的农民走入课堂来正常的学习,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粮食,就是效益。但是知识的缺乏又使这个群体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比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校采取了送科技下乡的教学模式。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学到知识。

一、教学方式

涉农专业招收的学生是18-40周岁的农民,而对于成人而言,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因此涉农专业教学一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我校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上课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现场指导,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实际、实用、实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则采用学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在自家基地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教师则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条件,遇到的实际问题,巡回指导。从而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

二、优化教学手段

涉农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三、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的角色不容忽视。由于涉农专业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农民,所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种植、养殖结构等特点,遵循实际、实用、有效的原则。对于新理论或者新的种植、养殖方法,教师最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实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自主的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四、组织协作学习

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我们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现场指导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加强实践技能

农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保证涉农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必不可少。我们学校现在已经在部分乡镇建立了温室蔬菜大棚实习基地、食用菌实习基地、养猪实习基地、养牛实习基地、养鸡实习基地等。每学期都带领学生到这些基地去参观学习,接受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第4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业英语课程;涉外导游翻译;教学策略

引言:英国政府曾在21st Century Skills Realizing Our

Potential(《21世纪技能:实现我们的潜能》)的白皮书中提到, 要将职业资格的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的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开发一种普适性行业课程项目,扩充学习的内容,拓展与专门岗位或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涯发展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由针对岗位转变为针对职业群或整个行业,以及受教育者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现阶段,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强调两类职业能力观,即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行业工作情境相结合,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因此,在现代高职教育不断向细化岗位技能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标准的需求作为教学培养目标的切入点,并结合笔者所在院校自2015年以来涉农营销经贸类多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对高职涉农营销类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建设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一)能力本位理念。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为指导,结合考虑高职学生现实的能力状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应用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职业情境学习理念。职业情境学习理念的核心原则为创设适合教学的仿真职业环境,以目标职业群技能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相应的职业典型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切实体验未来的职业情境,了解现实职业要求,掌握并能运用所需职业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涉农营销行业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BPMM课程体系理念。BPMM全写形式为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是基于管理学模式而创新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具体模式为:基础课程平台+职业模块菜单。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BPMM课程改革体系是根据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职业自身特点建立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

(四)多元智能理念。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教学多元智能理论是指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强调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优势,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完成翻译项目,帮助学生开发涉农营销行业类职业所需的智能和能力。

二、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高职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

弱,英语思维能力普遍不佳。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自2013年以来,涉农营销行业类课程以原有的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商务管理等三个专业为基础新成立一个二级机构,目前在校学生1000余人。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时,首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分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中,行业英语技能培养的目的应定位于生产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应用领域。高职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应当着力于以英语语言为工具,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根据涉农营销类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调研分析重新设定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三、课程开发与设计路线与内容探索

课题组对省内开设本课程的五所高职学院(含1所民办高职学院)进行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相关经贸类专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原则。据调查,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希望从旧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语言,在能调动学习英语兴趣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成为行业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作为主要的引导者和适当的监督者,切实增强学生对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发挥职业导向教学特色。目前行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已普遍采用职业化教材,并组织实施职业导向模块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涉农营销行业英语模块教学特色,淡化现行课程中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的纯理论性教学内容,集中课时于教授职业导向的内容,突出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特点。

(三)运用“微课”和“慕课”教学。目前,国家教育教学领域都在积极推行“微课”和“慕课”(限时10分钟左右),经课题组一致研究讨论,将平时每次课堂教学的90分钟重新进行设计,即教师讲授时间尽量压缩,小于或等于45分钟,随之学生的课堂操练和实践安排时间尽量延长,大于或等于45分钟,涉农营销行业英语的操练内容包括课前复习、课中操练、课后延伸及拓展作业。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整体的公共文化基础相薄弱,英语语言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亟待纠正,学习目标模糊不明了,“及格万岁”已然成为学生们普遍的追求口号,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就此,经课题组共同商讨决定,取消旧式的成绩考核制,对涉农营销行业英语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评。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态度分别计分,并且将学生的行业英语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区别于课程学习单元划分),在学生每学完每一个相应教学模块后,就安排相应测试与评价。平时性考核为主,每次考核的成绩科学动态地构成总评成绩。

(五)加强行业实践性教学。在编写涉农营销行业英语实训指导书时,我们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大力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除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做完基本的行业英语实训项目外,辅以一定的课外顶岗实习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意愿,来确定相应的行业顶岗实习项目,从而完善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六)多层面评价理念。(1)评价结构:强调职业评价结合专业评价,以职业评价为主,专业评价为辅,着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2)评价方式: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并结合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精神培养;(3)评价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群标准,兼顾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标准以及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精神标准。

结语:课题组在将高职涉农营销专业的行业英语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出来后,首先在本学院2015级市场营销班大二学生进行实践,并经过逐步实践验证与完善,将其推广至本学院其他市场营销专业等涉农营销专业班级,最终形成本土地域特色的涉农营销行业英语课程建设与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体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历史发展到今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等物流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的消费习惯,缩小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距”。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并非主流。但是,从双汇、蒙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建立涉农供应链是未来的趋势,对涉农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而言,一方面人口众多,虽然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仍旧占据基础性地位,而且短时期内不会动摇;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引用推动了农业管理机制的重组,提高了涉农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缩短了涉农供应链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时间差距。

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物流链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个环节,涉农供应链也就是对农业供应物流的整合、提升。涉农供应链模块化就是从简化的角度将涉农供应链简化为价值模块和联系规则。通过模块化分工与专业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扩大生产量,实现更为显著地规模效应,进而形成超越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模块化供应链在钢铁、汽车制造、化工等产业应用较为广泛,而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相对匮乏。本文将价值模块和联系原则引入涉农供应链的构建过程,通过涉农供应链有关环节的技术集成,增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扩大农业和涉农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模块化视角下的涉农供应链构建

涉农供应链的雏形是农产品或涉农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并且最初阶段这个过程是零散且无序的,仅仅与采购、供应有关联。现在已然发展到由涉农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而形成的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庞大的网络链,涉农产品通过该网络链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企业在涉农供应链上的不同优势地位,可以将涉农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大致划分为以生产组织、加工制造、销售中介为核心的3种技术集成的模块。本文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建立在这3种技术集成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产业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规模经济效应。技术集成后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如下图所示:

根据最初产生于制造业体系中的模块化思想,分散的农业品生产以外包、专业化经营等方式,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园”为雏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涉农的加工制造物流模块,可以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建立一个个价值单元,再组合成一个极具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块;销售中介物流模块的形成,需要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在此阶段需要大量协调型人才,但是此模块的建立可以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成本、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

三、模块化视角下涉农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涉农企业在涉农供应链网络体系中会发生交叉和重叠,但是不同企业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已然形成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理论,可以使涉农企业结合外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进而形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加企业的附加值。具体来说,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通过以下3条途经增加核心企业的收益。

(一)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通过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最主要的是库存成本。物流只是产品或生产资料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零库存”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越短越好。通过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大大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从而缩短库存时间,节省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一方面,生产者提供差异化的农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产品范围扩大了,互联网的盛行加剧了这种趋势,同时,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消费者选择高质量产品的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刺激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涉农供应链体系的改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应运而生,通过核心企业模块化地构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品的差异性,缩短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从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的需求。

(三)缩短农产品的循环周期,降低企业沉没成本

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流通时间等方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马克思说过,产品的循环周期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周期。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时间的竞争。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它的循环周期越短,企业可以节省客户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可以节约自身的时间,拿这部分时间进行其他的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晟义.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第6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农中专班;办学实践;思索

中图分类号 G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104-02

几年的实践表明,农广校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富有成效:一是培养了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性人才;二是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学历的提升;三是方便了群众,解决了农学矛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通过实践,也发现有诸多有待于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 要充分发挥农民参学的主动性

应该说,这一新生事物刚开始是引起农民极大兴趣的:有学上,有文凭拿,全免费,还有补助,农民参学的积极性一度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工作获得的收入不断提高,有些农民认为花时间听课学习不划算,导致有些人虽报了名,而让他人代替参学。造成了平时参加听课的是一些老、弱、病、残等,这些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抱着参加上课拿补助态度,这种状况违背了办学初衷,弱化了办学效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努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严格把好入学关,在报名登记时,对学员的条件要进行认真审核,是否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外出打工,能否保证参学时间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宁缺毋滥。

2 努力把握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有的办班点的个别教师不能严格规范教学规程,对上课的时间把握、上课的过程控制比较随意,给学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削弱了农广校办学的诚信度。作为基层农广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代赋予农广校教师完成“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使命,应义不容辞,毫不懈怠。各级农广校在教学管理上应从严要求,经常对教师的“备、教、改、考、辅”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一是检查教师上课前是否备课,备课是否符合要求;二是经常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切磋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了解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是否批改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如何;四是组织规范的学科结业考试,检查教师教的情况和学员学的效果;五是了解教师课后与学员互动情况,教师是否与学员经常联系,能否耐心细致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如果真正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狠抓这五个环节,农广校中专班的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3 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那就是空洞的理论。作为涉农中专班,群众想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愿望是迫切的,因为他们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涉农中专班不能仅重视理论授课的环节,而忽视实践指导的环节。在上理论课的同时要及时安排与之相衔接的实践课,学员才会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4 突出创新方式增强学历教育实效性

涉农中专教育,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基层,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教育,努力提高科技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1 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养 每年年初,可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民对学历教育工作的具体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乡镇产业特色,提供个性化专业学历教育,由乡镇根据农民需求自主选择专业,减少学历教育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4.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实行面对面教学、点对点传授、手把手指导相结合,通过集中授课、驻乡蹲点、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教学实效。

4.3 要建立回访学员的长效机制 要密切广大学员与教师的联系,形成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人员与学员的双向互动,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建立回访制度,明确科技人员定期与学员进行回访,让学员在集中上课之外也能够及时学习相关技术,增强学员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

4.4 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 近几年,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不断加快,但粮油和特粮特经作物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传统产业增收潜力,要在增产增收上做文章,开设种植养殖专业,传授现代种植养殖新技术,加大高产增效技术的普及力度,促进粮油增产、品质提升。

5 要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农广校中专班从开学前的宣传发动到最后毕业取证,应该是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5.1 宣传发动要开拓创新 有的学校宣传发动工作比较单一,拜乡领导,找村领导,仍带有一些行政色彩,未能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未能运用竖招生广告牌,发招生宣传单等方法。应创新宣传发动的手段,在每年招生时,多方法,立体式进行招生宣传,广而告之招生专业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这样做既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又扩大了农广校的办学知名度。

5.2 录取报名要严格规范 对新学员除了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外,其必备的原毕业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及报名登记表都应完善并及时归档。

5.3 选聘教师要严格标准 师资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应选聘专业对口,学历、职称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聘选教师。通过经常性相互听课等教研活动,教师之间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课程,课时的安排要合理科学,一旦确定不可轻易更改,必须严格执行。

5.4 资料建档要及时准确 学员的学籍登记表、实习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都要在相应的时段及时建立;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各学科教学计划应在开班开课之前制定好并经过审核方可实施;对教师教学环节和学员上课、实习环节的检查情况要及时记录在案;学校、学员的表彰情况,教师、学员科研及情况都要有完整的体现。建立完备的教学管理档案,既保证以后有据可查,又能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借鉴。

第7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一)职业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农村职业学校尤其是涉农职业学校太少

一是截至2012年11月的统计,青岛市13所(不含特殊教育学校和师范学校,下同)市教育局局属职业高中有12所集中在中心城区(即市内四区,其中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位于城阳区),而五市(即墨、胶州、胶南、莱西、平度)没有一所青岛市市属职业学校,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二是各区(市)所辖的职业学校发展不平衡。除市内三区之外的各区(市)公办职业学校数量比较均衡,而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数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开发区和黄岛(原胶南)职业学校数量最多,黄岛(原胶南)11所,开发区8所。而作为人口最多的平度和即墨各有5所职业学校三是涉农学校和涉农专业少。截止2011年,在四市四区所有职业学校中,仅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和莱西市职业中专所设专业中有涉农专业。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崔召校区共设置5个涉农专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畜牧兽医、农牧技术工程、果蔬花卉栽培技术、农村电气技术。其中畜牧兽医专业202人,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432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165人,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130人,农村电气技术专业264人,共计在校生1200人。莱西市职业中专有5大专业:保鲜专业54人,园林绿化专业43人,果蔬花卉专业16人,畜牧兽医专业202人,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187人,共计在校学生为502人。也就是说青岛市每年涉农专业在校生共计1700人左右。相对于青岛四区四市约456万农业人口来说,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新农村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相距太远。

(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地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青岛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问题比较突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数量不足。以平度为例,平度市职业学校的编制为1177人,实有在编教职工793人,其中专任教师665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具有熟练技能的实习指导教师缺口较大,特别是机械加工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牧类、建筑类、服装设计与制作类等实习指导教师 2.“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目前职业学校缺乏掌握企业现代生产技术的高技能水平的教师,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来到学校,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实训尤其是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质量不高。高质量的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虽然可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兼职,但受企业和职业学校现行管理机制制约,尤其是资金的制约,兼职教师的聘任存在较大困难。3.受教师工作量大及培训经费不足的影响,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青岛现有职业学校教师近40%缺少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由于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培训陷入两难境地。不培训则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适应教学需求;外出培训人员“过多”的话,存在经费如何解决、专业教学如何安排的问题。现在虽然部分教师可以利用暑期通过参加青岛市级培训或者到企业实践锻炼等途径来提高自己,但培训的层次较低,而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得不到这样的培训机会,导致知识结构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优化都受到很大影响,不能较好地适应教学要求。

(三)对当地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比较困难,政府缺少统一的培训管理

一些职业学校为服务当地发展,利用自身在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对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者进行技术培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此项工作的培训对象是农村劳动力,由于农民缺乏组织观念,纪律意识较差,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培训组织困难,人员不齐,特别是前期的动员工作很是费心费力;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鉴定考试、考核及格率较低;三是个别企业对职工的技能培训不重视,导致一些员工不能持证上岗;四是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培训师资薄弱、设施不完备,制约了培训的质量和数量。

二、青岛市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调研过程中有关学校和教职工提出的要求,笔者对青岛市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升学观”“择业观”的影响,社会上对接受普通教育考大学非常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则存在偏见,加之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劳动强度都不理想,不少用人单位的唯学历倾向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许多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只是考不上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因此,我们应在社会舆论和导向方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如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利形势,让广大民众尤其是学生家长认识到当今的现实问题:近几年由于普通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越来越难,不仅使学生读书的成本难以收回,而且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容易找到和自己学历相配的工作岗位,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经济的回报。尤其相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入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既可以使他们依托农业科技进步致富,也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打消家长和学生的顾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观摩学生的技能大赛和课堂教学,向他们介绍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实际做法,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学校的技能教学和学生管理在最近几年取得的进步,消除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

(二)调整布局,加大对涉海、涉农学校和专业的支持力度

近期,青岛市政府做出调整职业学校布局,建设职教园区的重大决定。通过调整、撤并部分薄弱学校,重点扶持一批办学基础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克服发展瓶颈,争创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建成在全国中职教育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这一举措将对青岛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次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局属职业学校,对于农村职业学校而言,仍需继续关注。一是围绕全市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建立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在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领域需要大量高端技术人才的同时,对相关的中等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求也会很大,所以在这些相关区域设置相关的职业学校或专业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前景的。西海岸经济新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等功能区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及相关专业远远不能满足蓝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调整,增加相关职业学校和专业的设置如涉海类职业学校和涉海类专业。二是加强涉农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的建设。青岛市约有456万农业人口,平度、莱西、胶州、即墨等市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有许多优势产业,如平度葡萄、胶州白菜、崂山樱桃、黄岛蓝莓等都是知名品牌。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需要新型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民,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条途径: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培训当地农民。青岛现有的职业学校中只有平度职业教育中心和莱西职业中专两所学校仅有几个涉农专业,与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点扶持涉农学校和涉农专业的建设。三是尽快撤掉招生数量少、实训条件差、没有特色和骨干专业、当地没有产业依托、位置偏僻的职业学校。把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到办学条件好、社会声望高的职校,使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更加雄厚、专业设置更具特色,成为当地合格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技术人才主要是机电技术、汽车维修、建筑施工、服装制作、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专业,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求来设置专业,切忌跟风,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四是针对涉农专业日益萎缩的情况,政府部门对开设涉农专业的职校应给予财政补贴,将部分农字号学校建设成为农业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基地,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深加工、蔬菜水果保鲜、旅游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同时进一步落实青岛市按照四部委《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2009]442号)文件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

(三)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实训基地和专业课教师缺乏问题

第8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办学特色;特色馆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58-02

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建设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参与各高校的特色办学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图书馆界也开始关注图书馆的馆藏特色研究。如我国文化部图书馆司、湖北省文化厅和特色图书馆研究课题组共同出版的《特色图书馆论》一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和实践。又如《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强调文献资源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体现出区域特色,并逐步形成本地区的特色馆藏体系①。对于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更要建立与众不同的馆藏体系,只有具备他馆不具备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才能构建学院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笔者通过对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的分析,比较研究了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探索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必要性

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本院从中专升格上来不久,受到办学模式、办学方向和办学历史等因素的局限,图书馆存在馆藏定位不准、专业图书数量偏少、图书馆藏特色没有彰显等情况。馆藏文献资源是评估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指标和主要观测点,是考核图书馆能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参数。本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突出农字号高职院校办学特色,那么建设特色馆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1.能够减少资金投入,避免馆藏重复。现在很多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理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有、人有我精”。那么对于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而言,由于刚从中专升格上来不久,办学规模相对较小,专业相对单一,办学经费相对有限,与其形成“人有我有大家有,人无我无大家无”的格局,不如重点发展涉农类高职院校特色化文献,结合本院特点建立自己的特色文献资源体系,突出本校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这样文献采集就会形成重点,同时形成优势互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文献利用率。

2.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提高办馆效益。进入21世纪后,全球性的纸张短缺和印刷成本上涨使书刊价格不断攀升。目前,国际市场每本图书的平均价格是19.5美元。自1998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期刊年平均上涨28%,国内期刊则年平价上涨30%~40%②。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的经费、人力和馆藏空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好有限的图书经费,让有限的文献采购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本院图书馆不断研究的问题。显然,只有根据本院教学和科研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费,舍其“全”而求其“专”,才能够将有限的经费有重点地投入到特色馆藏建设中去,兼顾其他文献,做到精打细算,少花钱,多办事。

3.能够突出办学特色,实现馆藏价值。如果说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的金字招牌,那么特色馆藏就是高校图书馆的立足之本。因此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中,要根据本院的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在大量采购图书的同时,调整文献结构,重点收集相关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的文献资料,突出涉农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以“特色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特色求创新”的办馆理念上,对本院特色馆藏的建设作一些探索,以提高本院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馆藏价值。

二、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方法与途径

1.分析现有馆藏结构,把握文献采购目标。通过分析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现有的馆藏结构,就不难发现目前本馆存在馆藏定位不准、专业图书数量偏少、图书馆藏特色没有彰显等问题。下阶段应以辅助教学为中心,以农商为特色,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预算采购经费、把握文献采购目标、制定特色藏书比例、需求程度和购书时间以及顺序、努力解决重复订购与缺藏的矛盾等。其次,还需要制定采购监督制度。让学院监督部门参与进来,定期汇报文献购置情况,做到图书经费公开、透明。

2.建立特色采访队伍,严把文献质量关。为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在调整馆藏结构的同时,应适当地调整馆员结构,应建立一支特色文献采访队伍,科学合理地分配图书采购的前期准备、计划制定、经费预算、采访实施、图书验收以及质量反馈等系统管理任务。涉农类院校基于特殊的学科背景,馆员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使馆藏发挥到最优配置,因此要有特色专业的联系人或信息联络员,加强与学校各学科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专业联络和文献信息资料的收集,不断提高特色文献和其他文献资源的采购质量。

3.立足学院办学特色,打造特色馆藏。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图书馆馆藏建设要充分满足学校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本院是一所以农商科为主设置专业,兼顾旅游、汽车、艺术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类高职院校,其中本院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专业是全国其他高职院校所没有的专业。因此,本院特色馆藏建设首先应充分考虑合作社经营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等涉农类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依托专业特色,依据读者的需求,建立起有本院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力争做到特色馆藏文献的信息资源专和全,并保证特色馆藏文献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求不断满足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要。

其次,作为专业建设助推器的图书馆,下阶段在建设农商特色馆藏过程中,还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学院专业特点及自身的服务指向,逐步形成“以商贸为主体”、“以农业为特色”,涵盖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辅的各学科的多载体形式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为专业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提高本校核心竞争力。

4.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色馆藏库。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位于长三角南翼的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是目前我省经国家核准面积最大的部级经济开发区,代管斗门、马山、孙端等镇,辖区面积达87平方公里。也正由于本院处于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在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基础上,还应结合本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利用本地地域优势建设农商特色馆藏库,既突出本馆的特色又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情报服务。在这过程中,适时地加大通俗易懂的农业技术实用读本收藏。这样做不但可以方便本院特色专业的教师、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可以扩大服务对象,定期向社会尤其是当地农民开放,同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咨询、辅导、推荐等服务,为当地优势产业的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文献信息支持。

5.依托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不但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而且还包括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的虚拟文献,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

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在建设虚拟馆藏时,首先应从外观、内容、实现技术等方面开发和完善本院图书馆网站。当然,网站服务项目在遵循一般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还应体现本院作为涉农类高职院校这一特色。其次,采取购买、共享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虚拟特藏文献体系。除本院已经引进大众化的万方科技期刊全文镜像等数据库外,下阶段还可以和农业经济管理等系部合作,建立农业经济特色馆藏数据库,如中国农业知识库、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三农”服务信息平台等数据库,突显自己的办学特色。然后本院图书馆还可以依托网络为本地区广大农民提供养殖类专业知识、合作社经营理念以及农产品信息管理等相关信息服务。为我校更好地发挥供销社系统的原有优势,更好地服务“三农”、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三、结束语

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相比较所展现出的最大差异性和独特性就是自身的学科优势。因此,在馆藏建设中,既可以反应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又能够通过特色馆藏建设增加增值服务,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实现涉农类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

笔者认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更应认清形势、确定思路,积极围绕“农商”特色的建设目标,改变本馆目前不合理的馆藏结构,优化藏书体系,提高馆藏文献质量和服务水平,建设特色馆藏体系,形成农商馆藏特色,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注释:

①李青.对高职旅游院校图书馆构筑特色馆藏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9,27(5).

②金声.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特色馆藏之必要与优势[J].图书馆论坛,2006,26(2).

参考文献:

[1]高红运.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以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9).

[2]王蕙.都市型农业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与特色馆藏建设的内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11).

[3]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工作与研究,2010,(172).

[4]张书平.围绕重点学科,深化特色馆藏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1).

[5]绉文勇.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甘肃科技,2006,(5).

第9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涉农 高职学生 思想状况 特点 成因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及路径研究》(项目号:13JDSZ207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和推动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学农、爱农、乐农并自觉献身中国农业事业的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及路径研究》课题组,对省内外十一所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抽样专题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涉农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一些特点。

涉农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特点

涉农高职院校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农业行业的特殊性。涉农高职学生既具有当代高职学生的一般特点,又有农村青年的特殊印记,他们中的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多数属于多子女家庭,他们朴实、勤奋、进取心强。但是,由于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缺乏甄别能力,表现出其在思想认知、个性心理和行为方式方面的一些矛盾特点,具体表现在:

1.底子薄有个性,基础弱有特长

涉农高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如在对“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一项调查中:富裕家庭占3.97%,中等家庭占59.00%,困难家庭占37.03%;在对“你的生活消费状况是”一项调查中:每月生活消费在300-500元的占28.53%,在500-800元占45.77%,在800-1000元占20.18%,在1000元以上仅占5.52%。拥有网络条件几乎是个“空挡”,很难从网上了解外部世界,知识面偏窄,底子薄,基础弱,如在对“你的入学成绩是”一项调查中:高出录取线10-20分占41.42%,高出录取线20-50分占29.47%,高出录取线50-100分占29.11%。他们既有自我约束力差的弱点,也有依赖性少、自主性强的优点。在“您的课余时间主要是”的调查中,“体育活动、听音乐”是首选,占56.41%,学习或去阅览室看书占46.35%,上网聊天或游戏占36.92%,参加社团活动占到了23.92%。在“您上高职的理由是什么”的一项调查中,依次是“多学些东西,提升自己”占到58.94%,“学习更多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占到53.65%,“找份好工作”占到49.11%;他们勤劳、踏实、简朴,身上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大部分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意识到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强弱对自己未来的意义,有一定的学习潜力。

2.价值多元,性格自我

当今世界迎来全球化浪潮,各种思想观念大碰撞,各种文化大交融,在价值观方面也发生了剧烈的震荡,致使青年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在“您对生命的理解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中,首选“生命对一个人只有一次,要珍惜”的学生占70.39%;而选择“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社会价值”的学生仅占16.50%;竟然还有13.11%的人选择“如果生无可恋,不如一死了之”。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影响下,涉农学生的理想主义热情减退,性格更加自我,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如在“您最想成为哪种人”的调查选项中,答案呈现多样化状态,有选择“对社会有用的人”,有选择“有能力的人”,还有选择“事业成功的人”、“有权的人”、“有修养的人”和“有钱的人”。

3.道德认知明晰,但知行相悖

涉农高职学生对社会道德和法律认知明晰,对真善美、诚实守信、宽容、责任感、勤俭节约、创新意识、素质能力和法律意识和法纪精神等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普遍认可。如在“您对于大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假怎么看待”选项中,“诚信缺失,用人单位应拒绝录用”,位居首位占到61.93%。但同时,涉农高职学生知与行上存在着严重相悖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自我评价不高、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践行效果自我评价模糊,具有内在矛盾性,他们在观念上认同伦理道德要求的合理性,然却不付诸行动或不依照道德要求去行动,“知而不行”或“知而错行”。如在问到“当遇到坏人做坏事时,你会干预吗”问题时,90.57%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这里的“模棱两可”的“看情况”的观点最终必然会滑向在他人身处危难时、在面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时,表现出冷漠、麻木不仁、充当看客。表明了涉农高职生的道德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未形成良好而自觉的行为。

4.政治理性务实,困惑与希望同行

涉农高职学生政治方向明确,旗帜鲜明,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如在“您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问题调查中,81.43%学生选择了“中国发展成就辉煌,崛起指日可待”;在“您对当前国家宣传的‘中国梦’的看法是什么”的选项调查中,64.74%的人选择了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梦。但部分涉农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呈现出困惑与希望同行的矛盾认知。相当一部分人的政治意识被物质、金钱等所遮蔽和消解,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取向呈现矛盾状态。如在“对下列观点,您赞同的是”调查中,选择“不管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的人占24.61%。

5.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但难爱农

涉农高职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难爱农。如在“您认为学习涉农类专业是否有前途”选项中,超过60%的学生不清楚。选择农业院校,对于多数人来说,多少有些无奈和失落;在关于“你对国家有关‘三农’政策及涉农高职学生就业政策是否了解”问题调查中,认为“很了解”的仅占18.87%,有所了解和不关注的分别占52.26%和28.87%。据访谈记录,涉农高职学生真正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学生不到被调查者的一半,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不愿意深入农村、服务农村,缺乏为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意识。

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里也引起强烈反响:价值取向由精神尺度趋向物质尺度;贪图享受、拜金主义;崇拜自我,个人主义盛行等。赚钱成为一些学生的首要任务,并将其作为展示自己才能的表现形式。涉农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生活视野较窄,为改变自己的农民“落后”身份和家乡贫穷落后面貌,他们也重实惠,轻思想,人际关系功利化。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但难爱农。

2.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当教育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存在一定“失真”现象,带来了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在不少学校德育被当作“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华而不实。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理念上只注重一般道德知识教育,却忽视道德践行,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在内容传授上过分强调先进性道德的提倡,考虑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多,而忽视宣传广泛性的道德要求,考虑学生个体要求的少,致使德育“可敬而不可行”;在德育方法上过分突出主导者的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在德育评价上学校只强调“知”的评价标准,忽视了“行”的评价指标,从而造成知行分离。

3.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的缺位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特别在广大农村,城镇化道路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明显,家庭关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是面对城镇化道路家庭教育的缺位,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现在的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身份,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先辈的宠爱之中,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随意偏袒孩子的过失,致使一部分孩子在价值判断上失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的缺位,久而久之使青年在行为选择时茫然无措。

4.涉农高职学生的个体因素

高职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乏良好习惯养成的个体因素,是他们产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主观因素。高职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是知、情、意、行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起动力作用。道德意志则直接决定着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它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机制。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培养,造成他们道德心理的不成熟和矛盾。心理适应力强,然而自卑感也强。

鉴于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及成因,笔者所在的项目组经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特别是结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探寻出了一些具有涉农高职教育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策和路径,像主辅结合的课程路径、主题推进的活动路径、农蕴深厚的校园文化路径、深度合作的社会化路径、温暖贴心的服务路径。在此基础上,创新构建了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成长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三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建了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导,领导牵头,机构保障,活动推进”的运行机制。这些对策、路径和教育模式已经和必将在深化和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农、爱农、乐农并自觉献身中国农业事业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殿红:《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涉农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2]徐永慧、郭艳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北方经贸》2012年第3期。